CN113811697B - 离合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11697B
CN113811697B CN202080029200.3A CN202080029200A CN113811697B CN 113811697 B CN113811697 B CN 113811697B CN 202080029200 A CN202080029200 A CN 202080029200A CN 113811697 B CN113811697 B CN 1138116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center
pressure plate
teeth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92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11697A (zh
Inventor
小林佑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C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C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C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C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11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1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116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16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0Pressure members, e.g. pressure plates, for clutch-plates or lamellae;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pressur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合器装置,能够使离合器油的流通性提高。离合器装置(100)具备对与通过原动轴进行旋转驱动的摩擦板(103)对置配置的离合器板(104)进行保持的中枢离合器(105)以及压盘离合器(113)。中枢离合器(105)具备与离合器板(104)的内齿嵌合的中枢侧嵌合部(108),并且在中枢侧嵌合部(108)具备中枢侧突出齿(110)以及中枢侧退避部(111)。压盘离合器(113)具备与离合器板(104)的内齿嵌合的压盘侧嵌合部(117),并且在压盘侧嵌合部(117)具备向中枢侧退避部(111)上延伸的压盘侧突出齿(120)以及位于中枢侧突出齿(110)的内侧的压盘侧退避部(121)。

Description

离合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装置,使通过原动机进行旋转驱动的原动轴的旋转驱动力相对于驱动被动体的从动轴传递以及断开。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两轮汽车、四轮汽车等的车辆中,为了使原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相对于被动体传递以及断开,而使用配置于发动机等的原动机与车轮等的被动体之间的离合器装置。通常,对于离合器装置而言,使通过原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的多个摩擦板与连结于被动体的多个离合器板彼此对置配置,并且使这些摩擦板与离合器板密接以及分离,由此能够任意地进行旋转驱动力的传递以及断开。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离合器装置,通过在彼此接近或分离的离合器中枢以及压板中的分别保持离合器板的花键状的部分的端面设置彼此相互嵌合的凸部与凹部,来防止离合器中枢与压板彼此分离时的离合器板的脱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6653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合器装置中,离合器中枢以及压板分别保持离合器板的花键状的部分的端面的整体突出而形成凸部,因此存在离合器油朝向离合器板的流通性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离合器油的流通性提高的离合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离合器装置,其使原动轴的旋转驱动力相对于从动轴传递以及断开,该离合器装置具备:多个离合器板,它们由与通过原动轴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驱动的多个摩擦板分别对置配置的环状的平板构成,并且在该平板的内周部具有内齿;中枢离合器,其具有与离合器板的内齿嵌合的外齿,并与从动轴连结;以及压盘离合器,其具有与离合器板的内齿嵌合的外齿,并相对于中枢离合器被邻接配置为能够在接近以及分离的方向分别位移,而对摩擦板或离合器板进行按压,中枢离合器以及压盘离合器的彼此相互对置的各端面无凹凸而平坦地形成,且各外齿形成为彼此相同的齿顶圆,并且中枢离合器以及压盘离合器分别具备:中枢侧退避部以及压盘侧退避部,它们通过将中枢离合器及压盘离合器的各外齿中的齿局部地省略而成;和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它们通过各外齿中的至少一个齿向中枢侧退避部以及压盘侧退避部分别突出并延伸而成。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特征,对于离合器装置而言,中枢离合器以及压盘离合器中的彼此相互对置的各端面无凹凸而平坦地形成,且仅压盘侧突出齿及中枢侧突出齿形成为向中枢侧退避部及压盘侧退避部侧分别突出,因此能够防止摩擦板及/或离合器板的脱落,并且抑制阻碍离合器油的流动而使流通性提高。在该情况下,中枢侧退避部及压盘侧退避部也可以形成为与形成有中枢侧退避部及压盘侧退避部的外齿的齿根相同的高度,换言之,形成为齿根表面的假想延长面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在上述离合器装置中,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形成为当压盘离合器相对于中枢离合器最大程度分离时在中枢离合器及压盘离合器的周向上彼此沿轴向重叠的长度。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对于离合器装置而言,即使在压盘离合器相对于中枢离合器最大程度分离的情况下,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的各长度也形成为在中枢离合器以及压盘离合器的周向上彼此沿轴向重叠的长度。由此,离合器装置能够始终维持摩擦板及/或离合器板相对于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完全嵌合的状态,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摩擦板及/或离合器板。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在上述离合器装置中,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形成为当压盘离合器相对于中枢离合器最大程度分离时在中枢离合器以及压盘离合器的周向上彼此的前端部沿轴向为共面的长度。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对于离合器装置而言,即使在压盘离合器相对于中枢离合器最大程度分离的情况下,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的各长度也形成为在中枢离合器以及压盘离合器的周向上沿轴向为共面的长度。由此,离合器装置能够始终维持摩擦板及/或离合器板相对于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完全嵌合的状态,并且能够使压盘侧突出齿上以及中枢侧突出齿上的向轴向的可位移的范围最大化,因此能够使离合器油的流通性提高,并且能够降低拖拽转矩。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在上述离合器装置中,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形成为当压盘离合器相对于中枢离合器最大程度分离时在中枢离合器以及压盘离合器的周向上彼此的前端部沿轴向以不足离合器板的厚度的宽度进行分离的长度。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对于离合器装置而言,在压盘离合器相对于中枢离合器最大程度分离的情况下,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的各长度形成为在中枢离合器及压盘离合器的周向上彼此的前端部沿轴向以不足离合器板的厚度的宽度进行分离的长度。由此,离合器装置能够防止与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分别嵌合的离合器板的脱落,并且使压盘侧突出齿上以及中枢侧突出齿上的向轴向的可位移的范围最大化,因此能够使离合器油的流通性提高,并且能够降低拖拽转矩。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在上述离合器装置中,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分别形成为朝向前端部而外形变细。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对于离合器装置而言,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分别形成为朝向前端部而外形(例如,齿厚及/或齿全高)变细,因此能够使离合器油的流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在上述离合器装置中,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沿着中枢离合器以及压盘离合器的周向交替地形成。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对于离合器装置而言,压盘侧突出齿以及中枢侧突出齿沿着中枢离合器以及压盘离合器的周向交替地形成,因此能够抑制离合器油的流动的偏差,并且稳定地保持离合器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2是简要地表示组装于图1所示的离合器装置内的中枢离合器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简要地表示将图2所示的中枢离合器与图4所示的压盘离合器组合的状态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简要地表示组装于图1所示的离合器装置内的压盘离合器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离合器装置(离合器ON状态)中的中枢侧突出齿与压盘侧突出齿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离合器装置为离合器OFF状态下,摩擦板及离合器板以最大张数偏向中枢离合器侧的情况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离合器装置为离合器OFF状态下,摩擦板及离合器板以最大张数偏向压盘离合器侧的情况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离合器装置的离合器OFF状态下的中枢侧突出齿与压盘侧突出齿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的离合器OFF状态下的中枢侧突出齿与压盘侧突出齿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的离合器OFF状态下的中枢侧突出齿与压盘侧突出齿的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的概要的剖视图。此外,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本说明书中所参照的各图夸张地表示等示意性地表示一部分的构成要素。因此,存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尺寸、比率等不同的情况。该离合器装置100是用于使作为两轮汽车(摩托车)中的原动机的发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相对于作为被动体的车轮(未图示)传递以及断开的机械装置,配置于该发动机与变速器(变速箱)(未图示)之间。
(离合器装置100的结构)
离合器装置100具备离合器壳体101。离合器壳体101是用于保持摩擦板103并向该摩擦板103传递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的部件,通过将铝合金材料成型为有底圆筒状而构成。更具体而言,在离合器壳体101的筒状部形成有内齿齿轮状的花键,在该花键中以能够沿着离合器壳体101的轴线方向位移且能够与该离合器壳体101一体旋转的状态花键嵌合并保持有多张(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张)摩擦板103。
该离合器壳体101的图示左侧侧面经由转矩阻尼器(未图示)被铆钉101a安装于输入齿轮102。输入齿轮102是与通过发动机的驱动而进行旋转驱动的未图示的驱动齿轮啮合而进行旋转驱动的齿轮部件,经由轴承102a被后述的轴112支承为自如旋转。即,离合器壳体101在与轴112同心的位置独立于轴112而与输入齿轮102一体地旋转驱动。
摩擦板103是被离合器板104按压的平板环状的部件,通过将由铝材料构成的薄板材料冲裁为环状而被成型。在这些摩擦板103的各两侧面(表背面)构成为粘贴有由未图示的多张纸片构成的摩擦件,并且在各摩擦件之间形成有未图示的油沟。另外,这些摩擦板103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大小及形状。
在离合器壳体101的内侧,多张(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张)离合器板104以被上述摩擦板103夹持的状态被中枢离合器105及压盘离合器113分别保持。
离合器板104是被上述摩擦板103按压的平板环状的部件,通过将由SPCC(冷轧钢板)材料构成的薄板材料冲裁为环状而被成型。在这些离合器板104的各两侧面(表背面)形成有用于保持离合器油的深度为数μm~数十μm的未图示的油沟,并且以提高耐磨损性为目的被分别实施表面硬化处理。
另外,在各离合器板104的内周部分别形成有与形成于中枢离合器105的中枢侧嵌合部108以及形成于压盘离合器113的压盘侧嵌合部117分别花键嵌合的内齿齿轮状的花键。这些离合器板104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大小及形状。此外,摩擦件也可以代替上述摩擦板103而设置于离合器板104。
如图2所示,中枢离合器105是用于分别保持上述离合器板104以及压盘离合器113并且使发动机的驱动力向变速器侧传递的部件,通过将铝合金材料成型为大致圆筒状而被构成。更具体而言,中枢离合器105主要通过将连接部105a、中间部105b以及板保持部105c形成为一体而被构成。
连接部105a是保持压盘离合器113并与轴112连接的部分,形成为圆筒状。在该连接部105a的内周面沿着中枢离合器105的轴线方向形成有内齿齿轮状的花键,轴112花键嵌合于该花键。即,中枢离合器105在与离合器壳体101及轴112同心的位置与轴112一起一体地旋转。
中间部105b是形成于连接部105a与板保持部105c之间的部分,通过在呈圆周状配置的三个中枢侧凸轮部106之间分别形成有三个支柱贯通孔107而被构成。三个中枢侧凸轮部106是形成中枢侧凸轮辅助面106a以及中枢侧凸轮滑面106b的凸状的部分,沿着中枢离合器105的周向延伸而形成。在该情况下,三个中枢侧凸轮部106沿着中枢离合器105的周向均等地形成。而且,在各中枢侧凸轮部106的中枢离合器105的周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中枢侧凸轮辅助面106a及中枢侧凸轮滑面106b。
各中枢侧凸轮辅助面106a是用于与后述的压盘侧凸轮辅助面114a协同动作而产生使摩擦板103与离合器板104的压接力增强的辅助力的部分,由沿着中枢离合器105的圆周方向逐渐向压盘离合器113侧突出的倾斜面分别构成。
各中枢侧凸轮滑面106b是用于与后述的压盘侧凸轮滑面114b协同动作来使摩擦板103与离合器板104提前分离而移至半离合状态的部分,由在与中枢侧凸轮辅助面106a的周向相反侧向与中枢侧凸轮辅助面106a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分别构成。这里,半离合状态是在离合器装置100中的摩擦板103与离合器板104完全密接前的状态下将发动机的驱动力的一部分向驱动轮侧传递的不完全的传递状态。
三个支柱贯通孔107是用于供后述的三个筒状支柱115分别贯通的贯通孔。这三个支柱贯通孔107在上述三个中枢侧凸轮部106之间的位置沿着中枢离合器105的周向均等地形成。
板保持部105c是保持上述多张离合器板104的一部分的部分,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形成为该圆筒状的部分的端部呈凸缘状突出而形成。在该板保持部105c中的形成为上述圆筒状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中枢侧嵌合部108。
中枢侧嵌合部108是将离合器板104保持为能够在夹着摩擦板103的状态下沿着中枢离合器105的轴线方向位移并且能够与该中枢离合器105一体旋转的状态的部分,由外齿齿轮状的花键构成。另外,中枢侧嵌合部108在构成该中枢侧嵌合部108的花键的一部分分别形成有中枢侧突出齿110及中枢侧退避部111,并且除与后述的压盘侧嵌合部117对置的中枢侧端面108a中的中枢侧突出齿110之外的部分,即比花键齿靠内周的部分形成为无凹凸的平坦。
如图3所示,中枢侧突出齿110是用于防止离合器板104及/或摩擦板103的脱落的部分,构成中枢侧嵌合部108的花键齿的一个形成为延伸至到达压盘离合器113中的压盘侧嵌合部117的压盘侧退避部121上的长度。该中枢侧突出齿110形成于相对于上述三个中枢侧凸轮部106分别在中枢离合器105的径向外侧邻接的位置。即,中枢侧突出齿110沿着中枢离合器105的周向以均等配置的方式设置有三个。
这些各中枢侧突出齿110形成为当压盘离合器113相对于中枢离合器105最大程度分离时在中枢离合器105及压盘离合器113的周向上前端部110a相对于后述的压盘侧突出齿120的前端部120a沿轴向以不足离合器板104的厚度的宽度进行分离的长度。另外,各中枢侧突出齿110形成为从中枢侧嵌合部108突出的部分的齿厚从板保持部105c侧朝向前端部110a稍微变细。
中枢侧退避部111是用于防止后述的压盘侧突出齿120的物理干涉的部分,省略构成中枢侧嵌合部108的花键齿的一个而由曲面构成。更具体而言,中枢侧退避部111省略压盘侧突出齿120所存在的中枢侧嵌合部108上的一个花键齿,并且由与相对于该省略的花键齿在周向的两侧分别邻接的两个齿根共面地直接相连的无凹凸的平坦的圆弧面构成。因此,中枢侧退避部111与三个压盘侧突出齿120对应地沿着中枢离合器105的周向以均等配置的方式形成。在该情况下,中枢侧退避部111在上述的三个中枢侧突出齿110之间以均等的间隔形成。
轴112是形成为中空状的轴体,一方(图示右侧)的端部侧经由圆筒状的轴承102a将输入齿轮102及离合器壳体101支承为自如旋转,并且经由螺母112a固定地支承上述进行花键嵌合的中枢离合器105。该轴112的另一方(图示左侧)的端部连结于两轮汽车中的未图示的变速器。即,轴112相当于本发明的从动轴。
如图1所示,压盘离合器113是用于按压摩擦板103由此使该摩擦板103与离合器板104彼此密接的部件,通过将铝合金材料成型为外径与离合器板104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的大致圆盘状而构成。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压盘离合器113主要通过将内侧圆盘部113a及板保持部113b形成为一体而构成。
内侧圆盘部113a在呈圆周状配置的三个压盘侧凸轮部114之间分别具有三个筒状支柱115,并在中枢离合器105的连接部105a的外周面上以滑动自如的状态与之嵌合。即,压盘离合器113设置为能够在与离合器壳体101、中枢离合器105以及轴112同心的位置独立于中枢离合器105及轴112地进行旋转。
三个压盘侧凸轮部114是形成压盘侧凸轮辅助面114a及压盘侧凸轮滑面114b的凸状的部分,沿着压盘离合器113的周向延伸而形成。在该情况下,三个压盘侧凸轮部114沿着压盘离合器113的周向均等地形成。而且,在各压盘侧凸轮部114中的压盘离合器113的周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压盘侧凸轮辅助面114a及压盘侧凸轮滑面114b。
各压盘侧凸轮辅助面114a是在上述中枢离合器105的中枢侧凸轮辅助面106a上滑动的部分,由沿着压盘离合器113的圆周方向逐渐向中枢离合器105侧突出的倾斜面构成。即,由中枢侧凸轮辅助面106a与压盘侧凸轮辅助面114a构成辅助机构。而且,通过由该辅助机构产生的辅助力,能够使用模数(弹性模量)较低的离合器弹簧116c。
各压盘侧凸轮滑面114b是在上述中枢侧凸轮滑面106b上滑动的部分,由在与压盘侧凸轮辅助面114a的周向相反侧向与压盘侧凸轮辅助面114a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倾斜面分别构成。即,由中枢侧凸轮滑面106b与压盘侧凸轮滑面114b构成滑动机构。
三个筒状支柱115是为了支承升降板116a而在中枢离合器105的轴向呈柱状延伸的圆筒状的部分,在其内周部形成有供安装螺栓116b螺纹嵌合的内螺纹。这三个筒状支柱115沿着压盘离合器113的周向均等地形成。
升降板116a是用于在与中枢离合器105的中间部105b之间夹持离合器弹簧116c的部件,由金属制的板状体构成。在该升降板116a的中央部经由轴承设置有释放销116d。
离合器弹簧116c是用于将压盘离合器113向中枢离合器105侧按压由此将压盘离合器113的板保持部113b向摩擦板103按压的弹性体,由将弹簧钢呈螺旋状卷绕而成的螺旋弹簧构成。该离合器弹簧116c分别配置于三个筒状支柱115的各个之间。
释放销116d是用于在将离合器装置100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状态形成切断状态时按压升降板116a的棒状部件,一方(图示右侧)的端部连接于未图示的离合器释放机构。这里,离合器释放机构是通过搭载有离合器装置100的自行式车辆的驾驶员对离合器操作杆(未图示)的操作而将释放销116d向轴112侧按压的机械装置。
板保持部113b是保持上述多张离合器板104的另一部分的部分,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形成为该圆筒状的部分的端部呈凸缘状突出而形成。在该板保持部113b中的形成为上述圆筒状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压盘侧嵌合部117。
压盘侧嵌合部117是将离合器板104保持为能够以夹着摩擦板103的状态沿着压盘离合器113的轴线方向位移,并且能够与该压盘离合器113一体旋转的状态的部分,由外齿齿轮状的花键构成。
在该情况下,构成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花键由与构成中枢侧嵌合部108的花键相同的齿顶圆、齿根圆以及齿厚形成,并且由比构成中枢侧嵌合部108的花键齿短的齿宽形成。在该情况下,压盘离合器113设置于构成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花键的相位相对于构成上述中枢侧嵌合部的花键偏移的位置。另外,压盘侧嵌合部117的与中枢侧嵌合部108对置的压盘侧端面117a形成为无凹凸的平坦,并且在构成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花键的一部分分别形成有压盘侧突出齿120及压盘侧退避部121。
如图3所示,压盘侧突出齿120是用于防止离合器板104及/或摩擦板103的脱落的部分,构成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花键齿的一个形成为延伸至到达中枢离合器105中的中枢侧嵌合部108的中枢侧退避部111上的长度。该压盘侧突出齿120形成于相对于上述三个压盘侧凸轮部114分别在压盘离合器113的径向外侧邻接的位置。即,压盘侧突出齿120沿着压盘离合器113的周向以均等配置的方式设置有三个。
这些各压盘侧突出齿120形成为当压盘离合器113相对于中枢离合器105最大程度分离时在中枢离合器105及压盘离合器113的周向上前端部120a相对于中枢侧突出齿110的前端部110a沿轴向以不足离合器板104的厚度的宽度进行分离的长度。另外,各压盘侧突出齿120形成为从压盘侧嵌合部117突出的部分的齿厚从板保持部113b侧朝向前端部120a稍微变细。
压盘侧退避部121是用于防止上述中枢侧突出齿110的物理干涉的部分,省略构成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花键齿的一个而由曲面构成。更具体而言,压盘侧退避部121省略中枢侧突出齿110所存在的压盘侧嵌合部117上的一个花键齿,并且由与相对于该省略的花键齿在周向的两侧分别邻接的两个齿根共面地直接相连的无凹凸的平坦的圆弧面构成。因此,压盘侧退避部121与三个中枢侧突出齿110对应地沿着压盘离合器113的周向以均等配置的方式形成。
而且,在该离合器装置100内填充有规定量的离合器油(未图示)。离合器油主要供给至摩擦板103与离合器板104之间而吸收在它们之间产生的摩擦热、防止摩擦件的磨损。即,该离合器装置100是所谓的湿式多板摩擦离合器装置。
(离合器装置100的动作)
接下来,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离合器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该离合器装置100如上述那样配置于车辆中的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通过车辆的驾驶员对离合器操作杆的操作,来进行发动机的驱动力向变速器的传递及断开。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离合器装置100在车辆的驾驶员(未图示)没有操作离合器操作杆(未图示)的情况下,离合器释放机构(未图示)不按压释放销116d,因此压盘离合器113借助离合器弹簧116c的弹力而按压摩擦板103。由此,中枢离合器105成为使摩擦板103与离合器板104彼此按压并摩擦连结的状态来进行旋转驱动。即,原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至中枢离合器105使轴112进行旋转驱动。此外,在该情况下,压盘离合器113被辅助机构以较强的力按压于中枢离合器105。
在这样的离合器ON状态下,如图5所示,中枢离合器105中的形成于板保持部105c的中枢侧突出齿110位于压盘离合器113中的形成于压盘侧嵌合部117的压盘侧退避部121上并彼此重叠。另外,压盘离合器113中的形成于板保持部113b的压盘侧突出齿120位于中枢离合器105中的形成于中枢侧嵌合部108的中枢侧退避部111上并彼此重叠。因此,存在于中枢侧嵌合部108与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边界部分的摩擦板103及/或离合器板104凭借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而不会从板保持部105c、113b分别脱落。
另外,在离合器ON状态下,在通过驾驶员对变速器进行降档位操作等使驱动轮侧的转速超过发动机侧的转速的情况下,存在轴112的转速超过输入齿轮102的转速而对离合器装置100作用反向转矩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离合器装置100通过形成于压盘离合器113的压盘侧凸轮滑面114b爬上形成于中枢离合器105的中枢侧凸轮滑面106b的凸轮作用,使压盘离合器113相对于中枢离合器105一边相对旋转一边向分离的方向位移,从而按压力急剧减弱的滑动功能发挥作用。
在该滑动功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中枢侧突出齿110相对于压盘离合器113相对地旋转位移,但由于在压盘离合器113的压盘侧嵌合部117以与邻接的齿根共面地一体相连的方式形成有压盘侧退避部121,所以不存在与构成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花键齿碰撞等物理干涉的情况。另外,针对压盘侧突出齿120,也与中枢侧突出齿110同样地,由于在中枢离合器105的中枢侧嵌合部108以与邻接的齿根共面地一体相连的方式形成有中枢侧退避部111,所以不存在与构成中枢侧嵌合部108的花键齿碰撞等物理干涉的情况。
另一方面,如图6及图7分别所示的那样,离合器装置100在车辆的驾驶员操作了离合器操作杆的情况下,离合器释放机构(未图示)按压释放销116d,因此压盘离合器113克服离合器弹簧116c的弹力而向从中枢离合器105分离的方向位移。由此,中枢离合器105成为解除了摩擦板103与离合器板104的摩擦连结的状态,因此成为旋转驱动衰减或者旋转驱动停止的状态。即,原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相对于中枢离合器105被断开。
而且,在该离合器OFF状态下,如图8所示,中枢离合器105中的形成于板保持部105c的中枢侧突出齿110位于不与压盘离合器113中的形成于压盘侧嵌合部117的压盘侧退避部121上重叠的分离的位置,且位于中枢侧嵌合部108的中枢侧端面108a与压盘侧嵌合部117的压盘侧端面117a之间的分离的间隙上。因此,存在于中枢侧嵌合部108与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边界部分的摩擦板103及/或离合器板104凭借中枢侧突出齿110而不会从板保持部105c、113b脱落。
另外,压盘离合器113中的形成于板保持部113b的压盘侧突出齿120位于不与中枢离合器105中的形成于中枢侧嵌合部108的中枢侧退避部111上重叠的分离的位置,且位于压盘侧嵌合部117的压盘侧端面117a与中枢侧嵌合部108的中枢侧端面108a之间的分离的间隙上。因此,存在于压盘侧嵌合部117与中枢侧嵌合部108的边界部分的摩擦板103及/或离合器板104凭借压盘侧突出齿120而不会从板保持部105c、113b脱落。
在该情况下,如图8所示,中枢侧突出齿110与压盘侧突出齿120位于周向上的彼此不同的位置,但中枢侧突出齿110的前端部110a的周向的轨迹与压盘侧突出齿120的前端部120a的周向的轨迹之间的间隙S以不足离合器板104的厚度的宽度被形成。由此,离合器装置100能够防止与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分别嵌合的离合器板104的脱落,并且能够使中枢侧突出齿110上以及压盘侧突出齿120上的向轴向的可位移的范围最大化,因此能够提高离合器油的流通性,并且能够降低拖拽转矩。
此外,图6表示在离合器OFF状态下,摩擦板103及离合器板104以最大张数偏向中枢离合器105侧的情况下的状态。另外,图7表示在离合器OFF状态下,摩擦板103及离合器板104以最大张数偏向压盘离合器113侧的情况下的状态。即,本发明所涉及的离合器装置100在离合器OFF时,即使在摩擦板103及离合器板104偏向中枢离合器105侧或压盘离合器113侧的情况下也不会从板保持部105c、113b脱落。
另外,图5及图8是用于明确中枢侧突出齿110与压盘侧突出齿120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省略了配置于两个离合器板104之间的摩擦板103的图示。
之后,离合器装置100即使在车辆的驾驶员对离合器操作杆的操作而再次移至离合器ON状态的情况下,中枢侧突出齿110与压盘侧嵌合部117也不会物理干涉,并且存在于中枢侧嵌合部108与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边界部分的摩擦板103及/或离合器板104凭借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而不会从板保持部105c、113b脱落。
如根据上述动作说明也能够理解的那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离合器装置100的中枢离合器105及压盘离合器113中的彼此相互对置的各端面亦即中枢侧端面108a及压盘侧端面117a分别无凹凸而平坦地形成,且仅压盘侧突出齿120及中枢侧突出齿110向中枢侧退避部111侧及压盘侧退避部121侧分别突出而形成,因此能够防止摩擦板103及/或离合器板104的脱落,并且抑制阻碍离合器油的流动而使流通性提高。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则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此外,在下述所示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离合器装置100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与离合器装置100所标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花键以与构成中枢侧嵌合部108的花键相同的齿顶圆、齿根圆以及齿厚形成,并且以比构成中枢侧嵌合部108的花键齿短的齿宽形成。但是,构成中枢侧嵌合部108的花键与构成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花键只要至少以彼此相同的齿顶圆形成并彼此对置配置即可。由此,能够使多个离合器板104全部由相同的大小及形状构成。另一方面,构成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花键例如也能够以比构成中枢侧嵌合部108的花键小的齿根圆或者长的齿厚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沿着中枢侧嵌合部108及压盘侧嵌合部117的各周向以均等配置的方式设置了三个。但是,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只要在中枢侧嵌合部108及压盘侧嵌合部117至少各设置一个即可,也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以上。另外,中枢侧突出齿110与压盘侧突出齿120不一定需要交替设置,并且也不需要沿着周向以均等的间隔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分别形成为中枢侧突出齿110的前端部110a的周向的轨迹与压盘侧突出齿120的前端部120a的周向的轨迹之间的间隙S以不足离合器板104的厚度的宽度形成的长度。但是,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只要形成为在离合器OFF时彼此的前端部110a与前端部120a之间成为不足离合器板104的厚度的间隙的长度即可。
因此,中枢侧突出齿110以及压盘侧突出齿120例如,如图9所示,能够形成为形成有当压盘离合器113相对于中枢离合器105最大程度分离的情况下在中枢离合器105及压盘离合器113的周向上彼此沿轴向重叠的重叠部R的长度。据此,离合器装置100能够始终维持摩擦板103及/或离合器板104相对于中枢侧突出齿110以及压盘侧突出齿120完全嵌合的状态,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摩擦板103及/或离合器板104。
另外,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例如,如图10所示,能够形成为当压盘离合器113相对于中枢离合器105最大程度分离的情况下在中枢离合器105及压盘离合器113的周向上前端部110a与前端部120a沿轴向为共面的长度。据此,离合器装置100能够始终维持摩擦板103及/或离合器板104相对于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完全嵌合的状态,并且能够使中枢侧突出齿110上以及压盘侧突出齿120上的向轴向的可位移的范围最大化,因此能够提高离合器油的流通性,并且能够降低拖拽转矩。
另外,图9及图10是用于明确中枢侧突出齿110与压盘侧突出齿120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省略了配置于两个离合器板104之间的摩擦板103的图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分别形成为齿厚朝向前端部110a、120a变细。由此,离合器装置100在离合器OFF时理所当然能够进一步提高离合器ON时的离合器油的流通性。在该情况下,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能够代替齿厚或者在其基础上分别形成为齿全高朝向前端部110a、120a变低。即,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能够分别形成为朝向前端部110a、120a而外形变细。但是,中枢侧突出齿110及压盘侧突出齿120也可以分别由在齿宽方向相同的粗细的外形所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枢侧退避部111及压盘侧退避部121构成为与在周向邻接的齿根共面。但是,中枢侧退避部111及压盘侧退避部121只要形成为不与压盘侧突出齿120及中枢侧突出齿110碰撞或抵碰等物理干涉即可,因此只要形成为与在周向邻接的齿根相同的高度以下(换言之,相对于齿根的假想延长面共面以下)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枢侧退避部111及压盘侧退避部121遍及构成中枢侧嵌合部108及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花键齿的齿宽方向的整个区域形成。但是,中枢侧退避部111及压盘侧退避部121只要形成为不与压盘侧突出齿120及中枢侧突出齿110物理干涉即可,因此也可以构成为仅形成于构成中枢侧退避部111及压盘侧嵌合部117的花键齿的齿宽方向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他的一部分形成花键齿。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装置100构成为具备辅助机构及滑动机构。但是,离合器装置100也可以是不具备辅助机构及滑动机构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盘离合器113构成为按压摩擦板103。但是,压盘离合器113只要构成为按压摩擦板103或离合器板104以使摩擦板103与离合器板104彼此密接即可。即,压盘离合器113也可以构成为按压离合器板104。例如,也能够构成为变换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摩擦板103与离合器板104的配置位置,而使压盘离合器113按压离合器板104。
附图标记说明
S…离合器OFF时的中枢侧突出齿110的前端部110a与压盘侧突出齿120的前端部120a之间的间隙;R…离合器OFF时的中枢侧突出齿110的前端部110a与压盘侧突出齿120的前端部120a沿着轴向重叠的重叠部;100…离合器装置;101…离合器壳体;101a…铆钉;102…输入齿轮;102a…轴承;103…摩擦板;104…离合器板;105…中枢离合器;105a…连接部;105b…中间部;105c…板保持部;106…中枢侧凸轮部;106a…中枢侧凸轮辅助面;106b…中枢侧凸轮滑面;107…支柱贯通孔;108…中枢侧嵌合部;108a…中枢侧端面;110…中枢侧突出齿;110a…前端部;111…中枢侧退避部;112…轴;112a…螺母;113…压盘离合器;113a…内侧圆盘部;113b…板保持部;114…压盘侧凸轮部;114a…压盘侧凸轮辅助面;114b…压盘侧凸轮滑面;115…筒状支柱;116a…升降板;116b…安装螺栓;116c…离合器弹簧;116d…释放销;117…压盘侧嵌合部;117a…压盘侧端面;120…压盘侧突出齿;120a…前端部;121…压盘侧退避部。

Claims (5)

1.一种离合器装置,其使原动轴的旋转驱动力相对于从动轴传递以及断开,所述离合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离合器板,它们由与通过所述原动轴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驱动的多个摩擦板分别对置配置的环状的平板构成,并且在该平板的内周部具有内齿;
中枢离合器,其具有与所述离合器板的所述内齿嵌合的外齿,并与所述从动轴连结;以及
压盘离合器,其具有与所述离合器板的所述内齿嵌合的外齿,并相对于所述中枢离合器被邻接配置为能够在接近及分离的方向分别位移,而对所述摩擦板或所述离合器板进行按压,
所述中枢离合器及所述压盘离合器的彼此相互对置的各端面无凹凸而平坦地形成,并且各所述外齿形成为彼此相同的齿顶圆,并且
所述中枢离合器及所述压盘离合器分别具备:
中枢侧退避部及压盘侧退避部,它们通过将所述中枢离合器及所述压盘离合器的各所述外齿中的齿局部省略而成;和
压盘侧突出齿及中枢侧突出齿,它们通过各所述外齿中的至少一个齿向所述中枢侧退避部及所述压盘侧退避部分别突出并延伸而成,
所述压盘侧突出齿及所述中枢侧突出齿分别形成为朝向前端部而外形变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盘侧突出齿及所述中枢侧突出齿形成为当所述压盘离合器相对于所述中枢离合器最大程度分离时在所述中枢离合器及所述压盘离合器的周向上彼此沿轴向重叠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盘侧突出齿及所述中枢侧突出齿形成为当所述压盘离合器相对于所述中枢离合器最大程度分离时在所述中枢离合器及所述压盘离合器的周向上彼此的前端部沿轴向为共面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盘侧突出齿及所述中枢侧突出齿形成为当所述压盘离合器相对于所述中枢离合器最大程度分离时在所述中枢离合器及所述压盘离合器的周向上彼此的前端部沿轴向以不足所述离合器板的厚度的宽度进行分离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盘侧突出齿及所述中枢侧突出齿沿着所述中枢离合器及所述压盘离合器的周向交替地形成。
CN202080029200.3A 2019-06-06 2020-06-01 离合器装置 Active CN1138116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5822A JP7429484B2 (ja) 2019-06-06 2019-06-06 クラッチ装置
JP2019-105822 2019-06-06
PCT/JP2020/021627 WO2020246429A1 (ja) 2019-06-06 2020-06-01 ク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1697A CN113811697A (zh) 2021-12-17
CN113811697B true CN113811697B (zh) 2023-08-22

Family

ID=73652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9200.3A Active CN113811697B (zh) 2019-06-06 2020-06-01 离合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429484B2 (zh)
CN (1) CN113811697B (zh)
BR (1) BR112021021358A2 (zh)
WO (1) WO20202464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30129A (ja) 2022-08-23 2024-03-07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クラッチ装置
JP7196356B1 (ja) 2022-09-06 2022-12-26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18010A (ja) * 1992-05-12 1993-12-03 Honda Motor Co Ltd 多板摩擦クラッチにおける摩擦板の製造方法
JP2000257648A (ja) * 1999-03-09 2000-09-19 Unipres Corp クラッチドラム構造
JP2001107979A (ja) * 1999-10-07 2001-04-17 Daihatsu Motor Co Ltd 多板クラッチ装置
JP2001150077A (ja) * 1999-11-25 2001-06-05 Toyota Motor Corp クラッチドラムのスナップリング溝形成装置
CN1648482A (zh) * 2004-01-14 2005-08-03 株式会社F.C.C. 动力传递装置
JP2006200585A (ja) * 2005-01-18 2006-08-03 Nsk Ltd 湿式多板クラッチ装置
CN101772654A (zh) * 2007-08-20 2010-07-07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
JP2010236653A (ja) * 2009-03-31 2010-10-21 Honda Motor Co Ltd 多板クラッチ
JP2011112172A (ja) * 2009-11-27 2011-06-09 Dainatsukusu:Kk スナップリング脱落防止機構
DE102012011819A1 (de) * 2012-06-14 2013-12-19 Hoerbiger Antriebstechnik Holding Gmbh Baugruppe aus einem Lamellenträger-Zahnkranz und einem Anschlussteil sowie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des Zahnkranzes am Anschlussteil
CN105164441A (zh) * 2013-05-17 2015-12-16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
JP2018091371A (ja) * 2016-11-30 2018-06-1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駆動力伝達装置
WO2018112304A1 (en) * 2016-12-15 2018-06-21 Eaton Corporation Clutch assembly having high repeatability and servicability
JP2018204655A (ja) * 2017-06-01 2018-12-27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クラッチ装置
EP3425239A1 (en) * 2016-03-04 2019-01-09 GKN Driveline Japan Ltd Cam mechanism and clutch device using said cam mechanism
JP2019078373A (ja) * 2017-10-26 2019-05-23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クラッ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36841A1 (de) * 2002-08-10 2004-02-26 Sachs Race Engineering Gmbh Anpresskraftübertragungsplatte für eine Reibungskupplung
JP6691563B2 (ja) * 2018-03-14 2020-04-28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クラッ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18010A (ja) * 1992-05-12 1993-12-03 Honda Motor Co Ltd 多板摩擦クラッチにおける摩擦板の製造方法
JP2000257648A (ja) * 1999-03-09 2000-09-19 Unipres Corp クラッチドラム構造
JP2001107979A (ja) * 1999-10-07 2001-04-17 Daihatsu Motor Co Ltd 多板クラッチ装置
JP2001150077A (ja) * 1999-11-25 2001-06-05 Toyota Motor Corp クラッチドラムのスナップリング溝形成装置
CN1648482A (zh) * 2004-01-14 2005-08-03 株式会社F.C.C. 动力传递装置
JP2006200585A (ja) * 2005-01-18 2006-08-03 Nsk Ltd 湿式多板クラッチ装置
CN101772654A (zh) * 2007-08-20 2010-07-07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
JP2010236653A (ja) * 2009-03-31 2010-10-21 Honda Motor Co Ltd 多板クラッチ
JP2011112172A (ja) * 2009-11-27 2011-06-09 Dainatsukusu:Kk スナップリング脱落防止機構
DE102012011819A1 (de) * 2012-06-14 2013-12-19 Hoerbiger Antriebstechnik Holding Gmbh Baugruppe aus einem Lamellenträger-Zahnkranz und einem Anschlussteil sowie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des Zahnkranzes am Anschlussteil
CN105164441A (zh) * 2013-05-17 2015-12-16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
EP3425239A1 (en) * 2016-03-04 2019-01-09 GKN Driveline Japan Ltd Cam mechanism and clutch device using said cam mechanism
JP2018091371A (ja) * 2016-11-30 2018-06-1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駆動力伝達装置
WO2018112304A1 (en) * 2016-12-15 2018-06-21 Eaton Corporation Clutch assembly having high repeatability and servicability
JP2018204655A (ja) * 2017-06-01 2018-12-27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クラッチ装置
JP2019078373A (ja) * 2017-10-26 2019-05-23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クラッチ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赵升吨 ; 孟德安 ; 董鹏 ; 李靖祥 ; .车辆自动变速器齿形离合器毂冲挤塑性变形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18,(第0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29484B2 (ja) 2024-02-08
JP2020200842A (ja) 2020-12-17
BR112021021358A2 (pt) 2021-12-14
CN113811697A (zh) 2021-12-17
WO2020246429A1 (ja) 2020-12-10
TW202045834A (zh) 2020-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48917B (zh) 离合器装置
CN110651130B (zh) 离合器装置
US9109639B2 (en) Clutch device
JP7231333B2 (ja) クラッチ装置
CN113811697B (zh) 离合器装置
WO2011074481A1 (ja) 湿式多板摩擦クラッチ装置
JP6596180B2 (ja) クラッチ装置
US20240011531A1 (en) Clutch device and motorcycle
US11946513B1 (en) Clutch device and motorcycle
US11879504B1 (en) Clutch device and motorcycle
US11841054B1 (en) Clutch device
CN114364896B (zh) 离合器装置
US11940013B1 (en) Clutch device and motorcycle
US11859674B1 (en) Clutch device and motorcycle
WO2023063153A1 (ja)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CN117345780B (zh) 离合器装置
CN118103612A (zh) 离合器装置和机动二轮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