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85444B -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 Google Patents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85444B
CN113785444B CN202080033129.6A CN202080033129A CN113785444B CN 113785444 B CN113785444 B CN 113785444B CN 202080033129 A CN202080033129 A CN 202080033129A CN 113785444 B CN113785444 B CN 1137854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pressing
terminal
wall
movement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31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85444A (zh
Inventor
竹内竣哉
田端正明
松井元
魏绫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85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854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854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854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6Connections in which at least one of the connecting parts has projections which bite into or engage the other connecting par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6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be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端子(12),与电线(11)连接,端子(12)具备:端子主体(15),具有夹持所述电线(11)的夹持部;和筒状的滑动部(16),在内部收纳所述端子主体(15),并且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能滑动移动,所述滑动部(16)具有:宽幅部(16A),位于所述滑动部(16)的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和窄幅部(16B),位于比所述宽幅部(16A)靠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后侧,所述滑动部(16)的内部形状比所述宽幅部(16A)狭窄,在所述窄幅部(16B)设置有向所述滑动部(16)的内侧突出的加压部,在所述滑动部(16)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15)向所述滑动移动方向滑动且所述窄幅部(16B)位于所述夹持部的外侧的状态下,所述加压部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11)按压,在所述滑动部(16)且比所述加压部靠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设置有限制所述夹持部的折弯的限制部(50)。

Description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从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连接有端子的带端子电线。作为这样的端子,例如有具备压接部的端子,该压接部从外侧压接于从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
将上述的端子压接于电线例如按如下进行。首先,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将规定形状的端子成形。接着,将端子载置于在上下方向能相对移动的一对模具中位于下侧的下模的载置部。接着,将从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与端子的压接部重叠地载置于该压接部。然后,使一对模具的一方或者双方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在上模的压接部与下模的载置部之间夹持压接部,由此将压接部压接于电线的芯线。通过以上,在电线的末端连接端子(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07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上述的技术,用于将端子的压接部压接于电线的芯线的模具、治具等需要较大规模的设备,所以需要设备投资,有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考虑到使用如下端子:其具有端子主体和收纳该端子主体的筒状的滑动部,所述端子主体具有夹持电线的夹持部。在滑动部设置有将夹持部朝向电线按压的加压部。
但是,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夹持部被加压部按压前的状态下,通过夹持部和滑动部接触,从而夹持部有可能折弯。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涉及抑制不期望的折弯的端子的技术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是一种端子,与电线连接,所述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有夹持所述电线的夹持部;和筒状的滑动部,在内部收纳所述端子主体,并且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能滑动移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宽幅部,位于所述滑动部的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和窄幅部,位于比所述宽幅部靠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后侧,所述滑动部的内部形状比所述宽幅部狭窄,在所述窄幅部设置有向所述滑动部的内侧突出的加压部,在所述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向所述滑动移动方向滑动、且所述窄幅部位于所述夹持部的外侧的状态下,所述加压部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按压,在所述滑动部且比所述加压部靠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设置有限制所述夹持部的折弯的限制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端子的不期望的折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带端子电线的分解剖视图。
图2是示出带端子电线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带端子电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限制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示出使相对于端子主体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滑动部向前方移动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滑动部相对于端子主体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滑动部向前方移动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滑动部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限制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端子主体、滑动部以及电线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端子主体、滑动部以及电线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凸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卡合凸部收纳于卡合凹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5是将在图14中不能用眼睛确认的卡合凸部及卡合凹部用虚线表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是一种端子,与电线连接,所述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有夹持所述电线的夹持部;和筒状的滑动部,在内部收纳所述端子主体,并且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能滑动移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宽幅部,位于所述滑动部的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和窄幅部,位于比所述宽幅部靠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后侧,所述窄幅部处的所述滑动部的内部形状比所述宽幅部处的所述滑动部的内部形状狭窄,在所述窄幅部设置有向所述滑动部的内侧突出的加压部,在所述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向所述滑动移动方向滑动、且所述窄幅部位于所述夹持部的外侧的状态下,所述加压部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按压,在所述滑动部且比所述加压部靠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设置有限制所述夹持部的折弯的限制部。
限制部因为在滑动部的滑动移动方向上设置于比加压部靠前侧,所以能够抑制如下:在窄幅部向夹持部的外侧滑动前的状态下,夹持部由于与加压部接触而折弯。
(2)优选的是,所述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以能在正式卡止位置与临时卡止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组装,在所述正式卡止位置上,所述加压部与所述夹持部接触,在所述临时卡止位置上,所述加压部与所述夹持部分离,在所述滑动部配置于所述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夹持部被所述限制部限制折弯。
在滑动部相对于端子主体组装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是端子主体和滑动部由于振动等而晃动的情况,通过限制部也可抑制夹持部受到不期望的折弯。
(3)优选的是,所述滑动部具有设置有所述加压部的加压壁和与所述加压壁交叉的滑动侧侧壁,所述限制部从所述滑动侧侧壁的内表面向所述滑动部的内侧突出,在所述滑动部滑动时,所述夹持部在所述加压壁与所述限制部之间通过。
在滑动部滑动时,能够抑制夹持部受到不期望的折弯。
(4)优选的是,所述滑动部具有设置有所述加压部的加压壁和与所述加压壁交叉的滑动侧侧壁,在所述限制部中的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设置有前倾斜部,所述前倾斜部以所述限制部和所述加压壁的间隔朝向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前方扩大的方式形成。
通过夹持部与前倾斜部滑接,从而夹持部被向限制部与加压壁之间引导。由此,可抑制夹持部受到不期望的折弯。
(5)优选的是,在所述限制部中的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后侧设置有后倾斜部,所述后倾斜部随着朝向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后方,向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夹持部进行加压的加压方向倾斜。
通过夹持部沿着后倾斜部折弯,能够将夹持部的折弯方向控制成随着朝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后方而向加压方向折弯。由此,能够抑制夹持部向不期望的方向折弯。
(6)优选的是,在所述夹持部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在所述滑动移动方向延伸,并且向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夹持部进行加压的加压方向或者与所述加压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通过设置凸部,能够将夹持部中不期望折弯的部分的强度提高。由此,能够抑制夹持部受到不期望的折弯。
(7)优选的是,在所述夹持部设置有与其他部分相比形成为窄幅的易弯曲部,所述凸部以横穿所述易弯曲部的方式形成。
为了由夹持部可靠地夹持电线,优选夹持部在规定的位置弯曲。因此,考虑到如下:通过在夹持部设置易弯曲部,从而使夹持部可靠地在规定的位置弯曲。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易弯曲部,有可能易弯曲部由于振动等在不期望的时候压弯。因此,通过以横穿易弯曲部的方式形成凸部,能够调节易弯曲部的强度。由此,能够抑制易弯曲部在不期望的时候压弯。
(8)优选的是,所述端子主体具有与设置有所述夹持部的壁部交叉的主体侧侧壁,所述滑动部具有与设置有所述加压部的加压壁交叉的滑动侧侧壁,所述主体侧侧壁及所述滑动侧侧壁的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突出的卡合凸部,所述主体侧侧壁及所述滑动侧侧壁的另一方在与所述卡合凸部对应的位置具有收纳所述卡合凸部的卡合凹部,所述卡合凸部及所述卡合凹部的一方或者双方沿着所述滑动移动方向延伸。
通过收纳于卡合凹部内的卡合凸部与卡合凹部的内壁接触,可抑制端子主体和滑动部相对错位。由此,能够抑制如下:由于受到振动等,端子主体和滑动部晃动。另外,因为卡合凹部沿着滑动移动方向延伸,所以滑动部能沿着滑动移动方向顺利移动。
(9)本公开是一种带端子电线,具备上述(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和与所述端子连接的电线。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7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10具有电线11和与该电线11连接的端子12。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线Z所示的方向设为上,将箭头线Y所示的方向设为前,将箭头线X所示的方向设为左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省略其他构件的附图标记。
[电线11]
如图1所示,电线11在前后方向(滑动移动方向的一例)延伸地配置。电线11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部14将芯线13的外周包围。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一根金属线构成。另外,芯线13也可以是多根金属细线绞合而成的绞线。构成芯线13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
[端子12]
如图1所示,端子12具备金属制的端子主体15和相对于端子主体15能相对地滑动移动的滑动部16。
[端子主体15]
如图1所示,端子主体15通过冲压加工、切削加工、铸造等公知的手法形成为规定形状。构成端子主体15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15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也可以在端子主体15的表面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锡、镍、银等。对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15实施镀锡。
如图1所示,端子主体15具有能够将未图示的对方端子插入的筒部17、和位于筒部17的后方并与电线11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0。电线连接部20具备向后方延伸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
如图1所示,筒部17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筒部17的前端以对方端子能插入的方式开口。
图1中示出设置于筒部17的弹性接触片19的一部分。详细未图示,但是在筒部17的内部配置有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9。弹性接触片19从筒部17的内壁向内侧延伸。插入到筒部17内的对方端子按压弹性接触片19使其弹性变形。通过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9的反弹力,对方端子夹在筒部17的内壁与弹性接触片19之间。由此,对方端子和端子12电连接。
如图1所示,在筒部17的后方设置有呈方筒状的电线连接部20。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上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夹持部的一例),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下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下侧夹持部18B(夹持部的一例)。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形成在前后延伸的细长形状。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形成为大致相同。
在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的前端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在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的后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保持突部23B形成于关于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
通过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及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陷入到形成于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覆膜而将氧化覆膜剥离,从而使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和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从而芯线13和端子主体15电连接。
在端子主体15设置有一对主体侧侧壁30,一对主体侧侧壁30与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的上壁和设置有下侧夹持部18B的下壁双方交叉。端子主体15的上壁和下壁的两侧缘彼此通过一对主体侧侧壁30连结。
[滑动部16]
如图2所示,滑动部16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滑动部16根据需要通过切削加工、铸造、冲压加工等公知的手法形成。构成滑动部16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16由不锈钢构成。也可以在滑动部16的表面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锡、镍、银等。
滑动部16的前半部分的内部形状的截面形成为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外形的截面相同或者比其稍大。由此,滑动部16的前半部分配置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外方。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滑动部16的前半部分记载为宽幅部16A。
如图1所示,在构成滑动部16的上壁的上侧加压壁31(加压壁的一例)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加压部25A(加压部的一例)。在构成滑动部16的下壁的下侧加压壁32(加压壁的一例)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加压部25B(加压部的一例)。滑动部16中设置有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的部分形成为滑动部16的内部形状的截面在上下方向比宽幅部16A狭窄的窄幅部16B。
在滑动部16形成有与上侧加压壁31及下侧加压壁32交叉的一对滑动侧侧壁33。上侧加压壁31和下侧加压壁32的两侧缘彼此通过一对滑动侧侧壁33连结。
如图1所示,在滑动部16的滑动侧侧壁33、且前后方向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开口有临时卡止接纳部26。另外,在滑动部16的滑动侧侧壁33、且比临时卡止接纳部26靠后方的位置开口有正式卡止接纳部27。临时卡止接纳部26和正式卡止接纳部27能与设置于端子主体15的侧壁的卡止突起28弹性地卡止。
如图1所示,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卡止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宽幅部16A位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外侧。在临时卡止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缘向后方离开。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接纳部27卡止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卡止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如图9所示,在该状态下,窄幅部16B位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外侧。在正式卡止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侧夹持部18A的上方与上侧夹持部18A接触。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侧夹持部18B的下方与下侧夹持部18B接触。
如上所述,滑动部16在外嵌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在上述的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在前后方向滑动移动。
如图3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按压上侧夹持部18A,从而上侧夹持部18A向下方变形。另外,通过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按压下侧夹持部18B,从而下侧夹持部18B向上方变形。由此,在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将芯线13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且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芯线13被弹性变形的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方向夹持。即,上侧夹持部18A通过被上侧加压部25A向下方按压,从而从上方与芯线13接触,下侧夹持部18B通过被下侧加压部25B向上方按压,从而从下方与芯线13接触。上侧加压部25A因为从上向下按压上侧夹持部18A,所以从上向下的方向为按压方向。下侧加压部25B因为从上向下按压下侧夹持部18B,所以从下向上的方向为按压方向。
如图3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芯线13,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芯线13。这样,芯线13通过被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保持突部23B按压,从而保持为关于上下方向弯曲的状态。另外,也通过上侧保持突部23A及下侧保持突部23B,芯线13和端子12电连接。
如图5所示,在滑动部16的前端部设置有从上侧加压壁31向上方突出的治具接触部46。治具45从后方与治具接触部46接触,利用该治具将滑动部16向前方(箭头线A所示的方向)按压,由此滑动部16能向前方移动。另外,上述的治具45与模具、用于使该模具工作的设备相比,成为较小规模。因此,可抑制起因于治具45的成本增大。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滑动部16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且左右的滑动侧侧壁33设置有向滑动部16的内侧突出的一对导入部47。导入部47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形成为窄幅。通过芯线13与导入部47的内表面滑接,从而芯线13被向滑动部16的内部引导。
[限制部50]
如图1所示,在左右的滑动侧侧壁33形成有向滑动部16的内侧突出的限制部50。限制部50形成于比滑动部16的上部靠的位置、且上侧加压部25A的稍前方。
限制部50通过对滑动侧侧壁33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如图4所示,限制部50从侧方观看呈大致梯形。限制部5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在前后方向平行地形成。所谓平行包括平行的情况,而且也包括即使不平行时也能基本上认定为平行的情况。限制部50的上表面与上侧加压壁31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上侧夹持部18A的顶端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大。
限制部50的前表面在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限制部50的前表面中的上端部的角形成被切掉的形状。由此,在限制部50的前侧形成有以限制部50和上侧加压壁31的间隔朝向前方扩大的方式形成的前倾斜部51。通过上侧夹持部18A的顶端与前倾斜部51滑接,从而上侧夹持部18A的顶端被向限制部50的上表面与上侧加压壁31之间引导。
在限制部50的后部形成有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的后倾斜部52。上侧加压部25A的前表面向斜下后方下降倾斜地形成。限制部50的后倾斜部52和上侧加压部25A的前表面的间隔以随着朝向后方而扩大的方式形成。
[电线11的连接工序]
接着,对电线11和端子12的连接工序的一例进行说明。电线11和端子12的连接工序不限于以下记载。
通过公知的手法形成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针对端子主体15从后方组装滑动部16。滑动部16的前端缘从后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滑动侧侧壁33扩开变形。当滑动部16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时,滑动侧侧壁33复原变形,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卡止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宽幅部16A位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外侧。另外,通过上侧夹持部18A的顶端与限制部50的前倾斜部51滑接,从而上侧夹持部18A的顶端进入到限制部50的上表面与上侧加压壁31之间。
通过用公知的手法对绝缘包覆部14进行剥皮加工,从而电线11的芯线13露出。
如图5及图6所示,芯线13从后方插入到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临时卡止的状态的端子12。芯线13通过与滑动部16的导入部47抵接,从而被向滑动部16引导。当电线11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时,芯线13的前端部进入端子主体15的内部并到达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内。
接着,如图5所示,使治具45从后方抵接于治具接触部46,使滑动部16向前方滑动移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向前方相对移动。此时,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的卡止脱落,滑动部16的侧壁跨上卡止突起28而扩开变形。
如图7所示,上侧夹持部18A的顶端进入到上侧加压部25A与后倾斜部52之间并向下方折弯。此时,因为在上侧夹持部18A的下方配置有限制部50,所以可抑制上侧夹持部18A向下方过度挠曲。
当滑动部16向前方移动时,滑动侧侧壁33复原变形,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接纳部27弹性地卡止。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在该状态下,窄幅部16B位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外侧。
如图3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并向下方按压。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下侧夹持部18B并将下侧夹持部18B向上方按压。
如图3所示,通过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夹持,从而形成于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覆膜剥离,构成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和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从而电线11和端子12电连接。
在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的状态下,芯线13通过被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夹持,从而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且在上下方向弯曲的状态被保持。由此,能够牢固地保持芯线13,所以在拉力作用于电线11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电线11和端子12的保持力。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一种端子12,与电线11连接,端子12具备:端子主体15,夹持电线11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和筒状的滑动部16,在内部收纳端子主体15,滑动部16具有:宽幅部16A,位于滑动部16的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和窄幅部16B,位于比宽幅部16A靠滑动移动方向的后侧,滑动部16的内部形状比宽幅部16A狭窄,在窄幅部16B设置有向滑动部16的内侧突出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在滑动移动方向滑动且窄幅部16B位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外侧的状态下,上侧加压部25A将上侧夹持部18A朝向电线11的芯线13按压,在滑动部16且比上侧加压部25A靠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设置有限制上侧夹持部18A的折弯的限制部50。
另外,本实施方式是具备电线11和与电线11连接的端子12的带端子电线10。
限制部50因为在滑动部16的滑动移动方向上设置于比上侧加压部25A靠前侧,所以能够抑制在窄幅部16B向上侧夹持部18A的外侧滑动前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由于与上侧加压部25A接触而折弯。
根据本实施方式,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以能在正式卡止位置与临时卡止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组装,在正式卡止位置上,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在临时卡止位置上,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分离,在滑动部16配置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被限制部50限制折弯。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组装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是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由于振动等而晃动的情况,通过限制部50也可抑制上侧夹持部18A受到不期望的折弯。
根据本实施方式,滑动部16具有设置有上侧加压部25A的上侧加压壁31和与上侧加压壁31交叉的滑动侧侧壁33,限制部50从滑动侧侧壁33的内表面向滑动部16的内侧突出,在滑动部16滑动时,上侧夹持部18A在上侧加压壁31与限制部50之间通过。
由此,在滑动部16滑动时,能够抑制上侧夹持部18A受到不期望的折弯。
根据本实施方式,滑动部16具有设置有上侧加压部25A的上侧加压壁31和与上侧加压壁31交叉的滑动侧侧壁33,在限制部50中的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设置有前倾斜部51,前倾斜部51以限制部50和上侧加压壁31的间隔朝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前方扩大的方式形成。
通过上侧夹持部18A与前倾斜部51滑接,从而上侧夹持部18A被向限制部50与上侧加压壁31之间引导。由此,可抑制上侧夹持部18A受到不期望的折弯。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限制部50中的滑动移动方向的后侧设置有后倾斜部52,后倾斜部52随着朝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后方,向上侧加压部25A对上侧夹持部18A进行加压的加压方向倾斜。
通过上侧夹持部18A沿着后倾斜部52折弯,能够将上侧夹持部18A的折弯方向控制成随着朝向滑动移动方向的后方而向加压方向折弯。由此,能够抑制上侧夹持部18A向不期望的方向折弯。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8至图9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60形成从滑动部66的左右的滑动侧侧壁33突出的圆筒形状。
在限制部60的前表面形成的半圆弧面形成为与上侧夹持部18A滑接、并将上侧夹持部18A向限制部60与上侧加压壁31之间引导的前倾斜部61。
在限制部60的后表面形成的半圆弧面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的后倾斜部62。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60是圆筒形状,所以通过冲压加工容易形成限制部60。
另外,在限制部60的前表面形成的前倾斜部61因为是半圆弧面,所以容易将上侧夹持部18A向限制部60与上侧加压壁31之间引导。由此,能够抑制上侧夹持部18A受到不期望的折弯。
另外,在限制部60的后表面形成的后倾斜部62因为是半圆弧面,所以容易将上侧夹持部18A向限制部60与上侧加压部25A之间引导。由此,能够抑制上侧夹持部18A受到不期望的折弯。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2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75通过对一片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夹持部78A的前端部形成有从上侧夹持部78A的左侧缘向右方切口的第1易弯曲部70。在上侧夹持部78A的右侧缘且第1易弯曲部70的后方位置形成有向左方切口的第2易弯曲部71。第1易弯曲部70及第2易弯曲部71与上侧夹持部78A的其他部分相比形成为窄幅。由此,第1易弯曲部70及第2易弯曲部71与上侧夹持部78A的其他部分相比,在被上侧加压部25A向下方按压时容易弯曲。
如图11所示,在上侧夹持部78A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有凸部73。凸部73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凸部73的形状不受限定,例如从上方观看可以呈长圆形状。
如图12所示,凸部73的前端部形成于比第1易弯曲部70靠后方、且比第2易弯曲部71靠前方的位置。凸部73的后端部形成于比第2易弯曲部71靠后方的位置。由此,凸部73以在前后方向横穿第2易弯曲部71的方式形成。
在端子主体75中的上侧夹持部78A的左侧缘的下方形成有过度挠曲抑制部76,过度挠曲抑制部76抑制上侧夹持部78A在向下方变形时过度挠曲。过度挠曲抑制部76在端子主体75的左侧壁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下降倾斜的斜面。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侧夹持部78A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向下方突出的凸部73。
通过设置有凸部73,从而上侧夹持部78A的强度提高,所以可抑制上侧夹持部78A受到不期望的变形。
在上侧夹持部78A设置有与其他部分相比形成为窄幅的第2易弯曲部71,凸部73以横穿第2易弯曲部71的方式形成。
为了由上侧夹持部78A可靠地夹持电线11,优选上侧夹持部78A在规定的位置弯曲。因此,考虑到如下:通过在上侧夹持部78A设置第1易弯曲部70,并在比第1易弯曲部70靠后方的位置设置第2易弯曲部71,从而使上侧夹持部78A可靠地在规定的位置弯曲。这样,通过上侧夹持部78A容易弯曲的部分在前后方向分开地形成,能够使得上侧夹持部78A缓缓地弯曲。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1易弯曲部70及第2易弯曲部71,有可能第1易弯曲部70或者第2易弯曲部71由于振动等而在不期望的时候压弯。特别是,形成于比第1易弯曲部70靠后方的第2易弯曲部71因为离上侧夹持部78A的顶端近,所以容易压弯。因此,通过以横穿第2易弯曲部71的方式形成凸部73,能够调节第2易弯曲部71的强度。由此,能够抑制第2易弯曲部71在不期望的时候压弯。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图13至图15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端子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端子82具有端子主体85和滑动部86。电线连接部90具有一对主体侧侧壁91,一对主体侧侧壁91与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的上壁93及设置有下侧夹持部18B的下壁94交叉。在电线连接部90的主体侧侧壁91、且卡止突起28的上方位置形成有向外方突出的卡合凸部87。卡合凸部87形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肋状。卡合凸部87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形成为曲面形状。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滑动部86的滑动侧侧壁92、且在滑动部86外嵌于电线连接部90的状态下与电线连接部90的卡合凸部87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收纳卡合凸部87的卡合凹部88。卡合凹部88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卡合凹部88的前端部在前方开口。卡合凹部88不贯穿滑动部86的滑动侧侧壁92。卡合凹部88的截面形状呈四边形。
卡合凸部87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形成为与卡合凹部88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小。由此,卡合凸部87以在卡合凹部88内能在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收纳于卡合凹部88内。
卡合凹部88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成:在滑动部86相对于端子主体85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卡合凸部87的后端部与卡合凹部88不干涉。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端子主体85具有与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的上壁93及设置有下侧夹持部18B的下壁94交叉的主体侧侧壁91,滑动部86具有与设置有上侧加压部25A的上侧加压壁31及设置有下侧加压部25B的下侧加压壁32交叉的滑动侧侧壁92,主体侧侧壁91具有朝向滑动侧侧壁92突出的卡合凸部87,滑动侧侧壁92在与卡合凸部87对应的位置具有收纳卡合凸部87的卡合凹部88,卡合凸部87及卡合凹部88双方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通过收纳于卡合凹部88内的卡合凸部87与卡合凹部88的内壁接触,从而可抑制端子主体85和滑动部86相对错位。由此,能够抑制如下:由于受到振动等,端子主体85和滑动部86晃动。具体地讲,卡合凸部87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与卡合凹部88的内壁的上部及下部接触,从而可抑制端子主体85和滑动部86的关于上下方向的错位。另外,通过卡合凸部87的左端部及右端部分别与卡合凹部88的内壁的右端部及左端部接触,从而可抑制端子主体85和滑动部86的关于左右方向的错位。
另外,因为卡合凸部87及卡合凹部88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所以滑动部86能沿着前后方向顺利移动。
<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限制部也可以通过对滑动部的侧壁进行切割冲起而形成。例如,也可以通过对限制部进行切割冲起,从而形成正式卡止接纳部或者临时卡止接纳部等孔。
(2)限制部的形状从侧方观看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长圆形、椭圆形等,能够适当选择任意的形状。
(3)夹持部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4)限制部也可以形成于下侧加压部的前方。
(5)也可以设为将与滑动部形成为分体部件的限制部组装于滑动部的结构。
(6)实施方式4的卡合凸部87能够采用圆柱状、四棱柱状等任意的形状。
(7)实施方式4的卡合凹部88也可以设为贯穿滑动部86的侧壁的形态。卡合凹部88的截面形状能够采用U字状、V字状等任意的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
10:带端子电线
11:电线
12、80:端子
13:芯线
14:绝缘包覆部
15、75、85:端子主体
16、66、86:滑动部
16A:宽幅部
16B:窄幅部
17:筒部
18A、78A:上侧夹持部
18B:下侧夹持部
19:弹性接触片
20、90:电线连接部
23A:上侧保持突部
23B:下侧保持突部
25A:上侧加压部
25B:下侧加压部
26:临时卡止接纳部
27:正式卡止接纳部
28:卡止突起
30:主体侧侧壁
31:上侧加压壁
32:下侧加压壁
33:滑动侧侧壁
45:治具
46:治具接触部
47:导入部
50、60:限制部
51、61:前倾斜部
52、62:后倾斜部
70:第1易弯曲部
71:第2易弯曲部
73:凸部
76:过度挠曲抑制部
87:卡合凸部
88:卡合凹部
90:电线连接部
91:主体侧侧壁
92:滑动侧侧壁

Claims (9)

1.一种端子,与电线连接,所述端子具备:
端子主体,具有夹持所述电线的夹持部;和
筒状的滑动部,在内部收纳所述端子主体,并且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能滑动移动,
所述滑动部具有:宽幅部,位于所述滑动部的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和窄幅部,位于比所述宽幅部靠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后侧,所述窄幅部处的所述滑动部的内部形状比所述宽幅部处的所述滑动部的内部形状狭窄,
在所述窄幅部设置有向所述滑动部的内侧突出的加压部,
在所述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向所述滑动移动方向滑动、且所述窄幅部位于所述夹持部的外侧的状态下,所述加压部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按压,
在所述滑动部且比所述加压部靠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设置有限制所述夹持部的折弯的限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以能在正式卡止位置与临时卡止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组装,在所述正式卡止位置上,所述加压部与所述夹持部接触,在所述临时卡止位置上,所述加压部与所述夹持部分离,
在所述滑动部配置于所述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夹持部被所述限制部限制折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滑动部具有设置有所述加压部的加压壁、和与所述加压壁交叉的滑动侧侧壁,
所述限制部从所述滑动侧侧壁的内表面向所述滑动部的内侧突出,
在所述滑动部滑动时,所述夹持部在所述加压壁与所述限制部之间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滑动部具有设置有所述加压部的加压壁和与所述加压壁交叉的滑动侧侧壁,
在所述限制部中的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前侧设置有前倾斜部,所述前倾斜部以所述限制部和所述加压壁的间隔朝向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前方扩大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在所述限制部中的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后侧设置有后倾斜部,所述后倾斜部随着朝向所述滑动移动方向的后方,向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夹持部进行加压的加压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在所述夹持部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在所述滑动移动方向延伸,并且向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夹持部进行加压的加压方向或者与所述加压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其中,在所述夹持部设置有与其他部分相比形成为窄幅的易弯曲部,所述凸部以横穿所述易弯曲部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主体具有与设置有所述夹持部的壁部交叉的主体侧侧壁,
所述滑动部具有与设置有所述加压部的加压壁交叉的滑动侧侧壁,
所述主体侧侧壁及所述滑动侧侧壁的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突出的卡合凸部,所述主体侧侧壁及所述滑动侧侧壁的另一方在与所述卡合凸部对应的位置具有收纳所述卡合凸部的卡合凹部,
所述卡合凸部及所述卡合凹部的一方或者双方沿着所述滑动移动方向延伸。
9.一种带端子电线,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和
电线,与所述端子连接。
CN202080033129.6A 2019-05-08 2020-04-22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Active CN1137854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8359 2019-05-08
JP2019088359A JP7121913B2 (ja) 2019-05-08 2019-05-08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PCT/JP2020/017319 WO2020226056A1 (ja) 2019-05-08 2020-04-22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85444A CN113785444A (zh) 2021-12-10
CN113785444B true CN113785444B (zh) 2024-03-19

Family

ID=73045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3129.6A Active CN113785444B (zh) 2019-05-08 2020-04-22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4493B2 (zh)
JP (1) JP7121913B2 (zh)
CN (1) CN113785444B (zh)
WO (1) WO2020226056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29895B1 (en) * 2002-06-17 2004-05-04 Clyde W. Bry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700518A (zh) * 2001-02-27 2005-11-23 Fci公司 带有弹簧的拼合式电接插件
CN1801534A (zh) * 2004-11-18 2006-07-12 约翰·梅扎林格沃联合公司 压紧式连接器及其使用方法
JP2006228759A (ja) * 2006-06-02 2006-08-3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側端子金具
CN101834371A (zh) * 2009-03-11 2010-09-15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202905961U (zh) * 2012-11-23 2013-04-24 戴敏武 一种组合式接线端子的夹紧套
JP2015156285A (ja) * 2014-02-20 2015-08-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N205211960U (zh) * 2015-12-17 2016-05-04 川铁电气(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卡套式电缆线夹装置
DE102016117275A1 (de) * 2016-09-14 2018-03-15 Reichle & De-Massari Ag Steckverbindervor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65563A (en) * 1984-12-20 1989-09-12 Amp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2158064A (ja) * 1988-12-09 1990-06-18 Chubu Electric Power Co Inc 電線端末の接続装置
US20020119710A1 (en) * 2001-02-27 2002-08-29 Fci Usa,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rame and slidable members
JP2003157924A (ja) * 2001-11-22 2003-05-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側端子金具
EP2472675B1 (en) 2003-07-30 2020-09-30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Terminal crimping structure and terminal crimping method onto aluminum electric-wire
JP4381872B2 (ja) * 2004-04-09 2009-12-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圧着方法
JP3150305U (ja) * 2009-02-23 2009-05-07 株式会社カワグチ リングスリーブ
JP2018181530A (ja) * 2017-04-07 2018-11-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導電部材
US10594054B2 (en) * 2017-05-09 2020-03-17 Tyco Electronics Canada Ulc Wedge connector assemblies and methods and connections including same
JP6885295B2 (ja) * 2017-10-24 2021-06-0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JP6713009B2 (ja) * 2018-02-15 2020-06-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JP6652583B2 (ja) * 2018-02-15 2020-02-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き電線
JP6939625B2 (ja) * 2018-02-15 2021-09-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JP6664434B2 (ja) * 2018-05-25 2020-03-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
US11228152B2 (en) * 2018-06-05 2022-01-18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Joint connector
JP7183914B2 (ja) * 2019-03-29 2022-12-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WO2020209348A1 (ja) * 2019-04-10 2020-10-1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7133513B2 (ja) * 2019-06-12 2022-09-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US20220231434A1 (en) * 2019-06-12 2022-07-21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Terminal and terminal wire assembly
JP6936836B2 (ja) * 2019-08-09 2021-09-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き電線
JP7310661B2 (ja) * 2020-03-12 2023-07-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0518A (zh) * 2001-02-27 2005-11-23 Fci公司 带有弹簧的拼合式电接插件
US6729895B1 (en) * 2002-06-17 2004-05-04 Clyde W. Bry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801534A (zh) * 2004-11-18 2006-07-12 约翰·梅扎林格沃联合公司 压紧式连接器及其使用方法
JP2006228759A (ja) * 2006-06-02 2006-08-3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側端子金具
CN101834371A (zh) * 2009-03-11 2010-09-15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0212151A (ja) * 2009-03-11 2010-09-24 Hitachi Cable Ltd コネクタ
CN202905961U (zh) * 2012-11-23 2013-04-24 戴敏武 一种组合式接线端子的夹紧套
JP2015156285A (ja) * 2014-02-20 2015-08-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N205211960U (zh) * 2015-12-17 2016-05-04 川铁电气(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卡套式电缆线夹装置
DE102016117275A1 (de) * 2016-09-14 2018-03-15 Reichle & De-Massari Ag Steckverbinder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24024A1 (en) 2022-07-14
JP7121913B2 (ja) 2022-08-19
JP2020184460A (ja) 2020-11-12
WO2020226056A1 (ja) 2020-11-12
US11764493B2 (en) 2023-09-19
CN113785444A (zh) 2021-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75091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WO2019159746A1 (ja) 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13574738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N115244788A (zh) 端子以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13785444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N113678320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N114175404A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14128055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14008868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13574741A (zh) 接头连接器
JP7113796B2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WO2021241294A1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13646970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N114270629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N114641902B (zh) 接头连接器
JP7126936B2 (ja) 金属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140034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