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75091B -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 Google Patents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875091B CN113875091B CN202080038641.XA CN202080038641A CN113875091B CN 113875091 B CN113875091 B CN 113875091B CN 202080038641 A CN202080038641 A CN 202080038641A CN 113875091 B CN113875091 B CN 1138750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wire
- terminal
- clamping
- terminal body
- extending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 or the lik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group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8 t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49 emb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35 t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111 Fine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端子(12),连接于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端子(12)具备:端子主体(15),具有夹持电线(11)的夹持部;及滑动部(16),能够沿着上述电线(11)的延伸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端子主体(15)滑动,上述滑动部(16)具有对上述夹持部朝向上述电线(11)加压的加压部,上述端子主体(15)由折弯状态的金属板材形成,上述夹持部具有朝向上述电线(11)突出且与上述电线(11)接触的保持突起部,上述保持突起部通过将上述金属板材折叠而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背景技术
以往,在从电线的终端露出的芯线连接有端子的带端子的电线已为人所知。作为这样的端子,例如具备从外侧与从电线的终端露出的芯线压接的压接部。
为了上述的端子压接于电线,例如如以下那样进行。首先,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使预定形状的端子成型。接着,在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一对模具中的位于下侧的下模的载置部载置端子。接着,将从电线的终端露出的芯线与端子的压接部重叠而载置。其后,通过使一对模具的一方或者双方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而在上模的压接部与下模的载置部之间夹着压接部,使压接部压接于电线的芯线。根据以上内容,将端子连接于电线的终端(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07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上述技术,需要用于在电线的芯线压接端子的压接部的模具、夹具等比较大规模的设备,因此,需要设备投资,存在制造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考虑以下的端子。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备能够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变形的夹持部;及滑动部,能够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而相对于端子主体移动。滑动部具有加压部,上述加压部在电线配设于夹持片的状态下将夹持部按压于上述电线。
为了提高端子与电线的电连接可靠性,考虑在夹持部设置凹凸形状,通过该凹凸形状可靠地夹持电线。但是,由于设置凹凸形状而使端子的制造成本显著增大,从而不优选。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基于上述那样的状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减少了制造成本的端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是与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的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有夹持上述电线的夹持部;及滑动部,能够沿着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端子主体滑动,上述滑动部具有对上述夹持部朝向上述电线加压的加压部,上述端子主体由折弯状态的金属板材形成,上述夹持部具有朝向上述电线突出且与上述电线接触的保持突起部,上述保持突起部通过将上述金属板材折叠而形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减少端子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带端子的电线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端子主体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端子主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利用夹具将相对于端子主体而配设于预卡定位置的滑动部向前方按压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构成端子主体的金属板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制造端子主体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制造端子主体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制造端子主体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端子主体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端子主体的右视图。
图12是表示带端子的电线的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端子主体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端子主体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端子主体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构成端子主体的金属板材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构成端子主体的金属板材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制造端子主体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制造端子主体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制造端子主体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端子主体的立体图,且是下侧夹持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22是表示端子主体的侧视图,且是下侧夹持部附近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是与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的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有夹持上述电线的夹持部;及滑动部,能够沿着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而相对于上述端子主体滑动,上述滑动部具有对上述夹持部朝向上述电线加压的加压部,上述端子主体由折弯状态的金属板材形成,上述夹持部具有朝向上述电线突出且与上述电线接触的保持突起部,上述保持突起部通过将上述金属板材折叠而形成。
能够通过折叠金属板材而形成保持突起部,因此,与另外进行压凸加工等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端子的制造成本。
(2)优选上述端子主体具有多个上述夹持部,多个上述夹持部各自具有上述保持突起部,多个上述夹持部各自具有的上述保持突起部设置于在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由多个夹持部夹持的电线在由于设置于电线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的保持突起部而在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屈曲的状态下,被多个夹持部夹持。通过电线屈曲,能够使保持突起部的边缘陷入电线。由此,能够将电线与端子可靠地电连接。
(3)优选上述保持突起部在沿着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侧缘处将上述金属板材折叠而形成。
例如,夹持部在为在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侧缘(例如后缘)处将上述金属板材折叠而形成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电线向后方被拉动时,保持突起部与电线相互摩擦,由此使保持突起部向后方卷缩。在上述结构中,保持突起部在夹持部的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的侧缘处折叠而形成,因此,能够抑制保持突起部卷缩。
(4)优选上述保持突起部在与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侧缘处将上述金属板材折叠而形成。
能够将在电线的延伸方向上突出的金属板材例如利用于与载体连结的连结部分,因此,与使连结部分在金属板材的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结构比较,成品率提高。
(5)优选上述夹持部具备后方承受部,上述后方承受部在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上述保持突起部的后方朝向上述电线突出地设置。
在通过将电线向后方拉动而保持突起部与电线滑动而在后方受到力时,后方承受部从后方与保持突起部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保持突起部向后方的位移。
(6)优选上述夹持部的侧缘的至少之一形成有在与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窄幅地形成的易屈曲部。
通过在要使夹持部屈曲的位置设置易屈曲部,能够使夹持部在所希望的位置屈曲。由此,能够通过夹持部可靠地夹持电线,因此,能够提高端子与电线的电连接可靠性。
(7)优选上述易屈曲部包括设置于上述夹持部的一方的侧缘的第一易屈曲部和设置于另一方的侧缘的第二易屈曲部,上述第一易屈曲部与上述第二易屈曲部形成于在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第一易屈曲部与第二易屈曲部设置于在电线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因此,同第一易屈曲部与第二易屈曲部设置于电线的延伸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夹持部不易挠曲。由此,可抑制夹持部由于振动等而容易挠曲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夹持部由于振动等而在意外的时期挠曲。
(8)优选在上述端子主体设置有在上述加压部对上述夹持部进行了加压时与上述夹持部接触而限制上述夹持部过度地屈曲的弯曲限制部。
通过弯曲限制部能够抑制夹持部过度地屈曲,因此,能够通过夹持部以适当的压力夹持电线。由此,能够提高端子与电线的电连接可靠性。
(9)优选在上述端子主体,从上述夹持部的侧缘立起而形成有侧壁,上述侧壁在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上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后方扩张而倾斜的倒角部。
电线在从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后方插入端子主体时由倒角部引导至端子主体的内侧。由此,能够提高端子与电线的连接作业的效率。
(10)本公开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具备: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及与上述端子连接的电线。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等同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9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10具备电线11和与电线11连接的端子12。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箭头Z表示的朝向为上、以箭头Y表示的朝向为前、以箭头X表示的朝向为左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多个相同部件,仅对一部分部件标注附图标记,有时省略其他部件的附图标记。
[电线11]
如图1所示那样,电线11沿前后方向(延伸方向的一个例子)延伸配设。电线11通过利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被覆14包围芯线13的外周而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13由一根金属线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芯线13也可以是将多个金属细线捻合而成的捻线。构成芯线13的金属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任意金属。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13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
[端子12]
如图1所示那样,端子12具备金属制的端子主体15及能够相对于端子主体15相对滑动移动的滑动部16。
[端子主体15]
端子主体15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为预定形状而形成。构成端子主体15的金属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任意金属。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主体15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也可以在端子主体15的表面形成有镀敷层。构成镀敷层的金属为锡、镍、银等,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任意金属。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主体15实施镀锡。
如图2所示那样,端子主体15具有:能够供未图示的对象方端子插入的筒部17;及位于筒部17的后方并与电线11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0。电线连接部20具备向后方延伸出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
如图2所示,筒部17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筒部17的前端以能够供对象方端子插入的方式开口。在筒部17的内部配设有未图示的弹性接触片。在插入了筒部17内的对象方端子,通过与弹性接触片弹性接触而电连接有筒部17和对象方端子。
如图3所示那样,在筒部17的后方设置有呈方筒状的电线连接部20。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上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夹持部的一个例子),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下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下侧夹持部18B(夹持部的一个例子)。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呈沿前后延伸的细长的形状。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大致相同地形成。在电线连接部20形成有从上侧夹持部18A的左侧缘30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左侧缘32立起的左侧壁34,另外,形成有从上侧夹持部18A的右侧缘31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右侧缘33立起的右侧壁35。
如图3所示那样,在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在比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保持突起部23A。上侧保持突起部23A以从上侧夹持部18A的左侧缘30突出的部分紧贴于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而被折叠的状态形成。上侧夹持部18A的右端部形成为没有从上侧夹持部18A的右侧缘31向右方突出。
如图3所示那样,在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的后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保持突起部23B。下侧保持突起部23B以从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的部分紧贴于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而被折叠的状态形成。换言之,下侧保持突起部23B是在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缘18C(与电线1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侧缘),折叠金属板材而形成的。下侧夹持部18B中的设置有下侧保持突起部23B的区域由于被下侧保持突起部23B加强而不易挠曲。
如图2所示那样,下侧保持突起部23B和上侧保持突起部23A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上侧保持突起部23A的后端部和下侧保持突起部23B的前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稍微分离地形成。上侧保持突起部23A的后端部与下侧保持突起部23B的前端部的间隔设定为比芯线13的直径小。由此,形成于上侧保持突起部23A的后端部的边缘50A与形成于下侧保持突起部23B的前端部的边缘50B陷入芯线13。
通过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及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陷入形成于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被膜而剥离氧化被膜,从而使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从而将芯线13与端子主体15电连接。
另外,通过上侧保持突起部23A的下表面及下侧保持突起部23B的上表面陷入形成于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被膜而剥离氧化被膜,使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与上侧保持突起部23A及下侧保持突起部23B接触,将芯线13与端子主体15电连接。
而且,通过形成于上侧保持突起部23A的后端部的边缘50A与形成于下侧保持突起部23B的前端部的边缘50B陷入芯线13,将形成于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被膜剥离。由此,使芯线13与端子主体15的电连接更可靠。
在下侧夹持部18B的前端部设置有从下侧夹持部18B的左侧缘32向右方开设的左易屈曲部51(参照图3),设置有从下侧夹持部18B的右侧缘33向左方开设的右易屈曲部52(参照图4)。左易屈曲部51和右易屈曲部52设置于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下侧夹持部18B中的设置有左易屈曲部51和右易屈曲部52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窄幅。由此,下侧夹持部18B以左易屈曲部51及右易屈曲部作为起点而屈曲。
[滑动部16]
如图2所示那样,滑动部16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滑动部16通过冲压加工、切削加工、铸造等公知的手法而形成为预定形状。构成滑动部16的金属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能够根据需要而适当地选择任意金属。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部16没有特别限定,但由不锈钢构成。也可以在滑动部16的表面形成有镀敷层。构成镀敷层的金属为锡、镍、银等,能够根据需要而适当地选择任意金属。
如图2所示那样,在滑动部16的上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夹具接触部46。后述的夹具45从后方与夹具接触部46接触(参照图5)。
如图2所示那样,在滑动部16的后半部分,在滑动部16的上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加压部25A(加压部的一个例子)。在滑动部16的下壁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加压部25B(加压部的一个例子)。在上侧加压部25A的前表面及下侧加压部25B的前表面形成有倾斜面。由此,将上侧夹持部18A的后端部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部分别向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引导。
如图1所示那样,在滑动部16的侧壁,在前后方向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开设有预卡定承受部26。另外,在滑动部16的侧壁,在比预卡定承受部26靠后方的位置开设有正式卡定承受部27。预卡定承受部26和正式卡定承受部27能够与分别设置于端子主体15的左侧壁34及右侧壁35的卡定突起28弹性卡定。
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与滑动部16的预卡定承受部26卡定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保持于预卡定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缘向后方分离。另外,在该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比芯线13的直径大。
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与滑动部16的正式卡定承受部27卡定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卡定于正式卡定位置的状态(参照图5)。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侧夹持部18A的上方与上侧夹持部18A接触。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侧夹持部18B的下方与下侧夹持部18B接触。
如上述那样,滑动部16在外嵌于端子主体15中的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在上述的预卡定位置与正式卡定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
如图2所示那样,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保持于正式卡定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按压上侧夹持部18A而使上侧夹持部18A向下方屈曲。另外,通过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按压下侧夹持部18B而使下侧夹持部18B向上方屈曲。由此,在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使芯线13以沿前后方向(延伸方向)延伸的状态配设并且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保持于正式卡定位置的状态下,芯线13由屈曲的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方向夹持。即,上侧夹持部18A通过被上侧加压部25A向下方按压而从上方与芯线13接触,下侧夹持部18B通过被下侧加压部25B向上方按压而从下方与芯线13接触。
如图2所示那样,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保持于正式卡定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起部23A从上方按压芯线13,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起部23B从下方按压芯线13。这样,芯线13通过由上侧保持突起部23A从上方按压并且由在前后方向上配设于与上侧保持突起部23A错开的位置的下侧保持突起部23B从下方按压,从而保持为在上下方向(与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个例子)上屈曲的状态。从侧方观察时,芯线13在以曲柄状屈曲的状态下由上侧保持突起部23A及下侧保持突起部23B保持。另外,通过上侧保持突起部23A和下侧保持突起部23B,将芯线13与端子12电连接。
如图5所示那样,在滑动部16的上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夹具接触部46。通过夹具45从后方与夹具接触部46接触而利用该夹具45将滑动部16向前方按压,从而滑动部16能够向前方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夹具45是与模具、用于使该模具运转的设备相比相对小规模的结构。因此,可抑制因夹具45引起的成本的增大。
如图5所示那样,在滑动部16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在左右两侧壁设置有向滑动部16的内侧突出的一对诱导部47。诱导部47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形成为窄幅。通过芯线13与诱导部47的内表面滑动接触,将芯线13向滑动部16的内部引导。
[带端子的电线10的制造工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10的制造工序的例子进行说明。带端子的电线10的制造工序不限定于以下的叙述。
将金属板材40冲压加工为图6所示的形状。接着,如图7所示那样,上侧保持突起部23A重叠地折叠于上侧夹持部18A,并且下侧保持突起部23B折叠于下侧夹持部18B。
如图8所示那样,端子主体15的相当于上壁的部分被折弯。其后,如图9所示那样,端子主体15的相当于左侧壁34的部分被折弯。最后,端子主体15的相当于右侧壁35的部分被折弯,由此形成端子主体15。
通过公知的手法形成滑动部16。
从后方相对于端子主体15组装滑动部16。滑动部16的前缘从后方与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抵接,滑动部16的侧壁扩开变形。若进一步将滑动部16向前方压入,则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滑动部16的预卡定承受部26卡定于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保持于预卡定位置。由此,获得端子12(参照图5)。
通过利用公知的手法对绝缘被覆14进行剥皮加工而使电线11的芯线13露出。将芯线13的前端部从滑动部16的后端部向滑动部16的内部导入。芯线13通过与滑动部16的诱导部47抵接而被引导至滑动部16。若进一步将电线11向前方压入,则芯线13的前端部向端子主体15的内部进入而到达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内。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保持于预卡定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的间隔设定为比芯线13的外径尺寸大。
接下来,如图5所示,使夹具45从后方与夹具接触部46抵接,使滑动部16向前方滑动移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相对地向前方移动。此时,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与滑动部16的预卡定承受部26的卡定脱离,滑动部16的侧壁抵触于卡定突起28而扩开变形。
若滑动部16向前方移动,则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而使端子主体15的卡定突起28与滑动部16的正式卡定承受部27弹性卡定。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保持于正式卡定位置。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而保持于正式卡定位置的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并将其向下方按压。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下侧夹持部18B并将其向上方按压。由此,芯线13从上下由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夹持(参照图2)。
如图2所示那样,通过在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夹持芯线13,从而将形成于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被膜剥离,使构成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将电线11与端子12电连接。
在芯线13从上下夹持于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状态下,芯线13由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起部23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起部23B夹持,由此保持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且在上下方向上屈曲的状态。由此,能够稳固地保持芯线13,因此,当在电线11作用了拉动力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电线11与端子12的保持力。由此,带端子的电线10完成。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与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的端子12,且具备:端子主体15,具有夹持电线11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及滑动部16,能够沿着电线11的延伸方向而相对于端子主体15滑动,滑动部16具有分别对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朝向电线11加压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端子主体15由折弯状态的金属板材形成,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分别具有朝向电线11突出且与电线11的芯线13接触的上侧保持突起部23A及下侧保持突起部23B,上侧保持突起部23A使金属板材折叠而形成。
而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10具备端子12和与端子12连接的电线11。
能够通过折叠金属板材而形成上侧保持突起部23A及下侧保持突起部23B,因此,与另外进行压凸加工等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端子12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施方式,端子主体15具有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分别具有上侧保持突起部23A及下侧保持突起部23B,上侧保持突起部23A和下侧保持突起部23B设置于在电线11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对于由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夹持的电线11的芯线13而言,在通过设置于电线11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的上侧保持突起部23A及下侧保持突起部23B而在与电线1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屈曲的状态下,被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夹持。通过电线11的芯线13屈曲,能够使上侧保持突起部23A及下侧保持突起部23B的边缘50A、50B陷入电线11的芯线13。由此,能够将电线11与端子12可靠地电连接。端子主体15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因此,边缘50A、50B形成为立起的形状。由此,边缘50A、50B容易更进一步陷入芯线13。
另外,下侧夹持部18B具有在与上述电线1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侧缘即后缘18C处将金属板材折叠而形成的下侧保持突起部23B。
能够将在电线11的延伸方向上突出的金属板材例如利用于与载体连结的连结部分,因此,与使连结部分在金属板材的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结构(参照图16)比较,成品率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下侧夹持部18B的左侧缘32及右侧缘33分别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与电线1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窄幅地形成的左易屈曲部51及右易屈曲部52。
通过在要使下侧夹持部18B屈曲的位置设置左易屈曲部51及右易屈曲部52,能够使下侧夹持部18B在所希望的位置屈曲。由此,通过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能够可靠地夹持电线11,因此,能够提高端子12与电线11的电连接可靠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夹持部18A具有从上侧夹持部18A的左侧缘30折叠而形成的上侧保持突起部23A。
通过在上侧夹持部18A中的不想要屈曲的部位设置上侧保持突起部23A,能够抑制上侧夹持部18A在意外的位置屈曲。将金属板材折叠而形成该上侧保持突起部23A,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2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端子62及带端子的电线60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那样,在设置于端子主体65的上侧夹持部68A的左侧缘30形成有上侧保持突起部73A。上侧保持突起部73A从上侧夹持部68A的左侧缘30伸出并且紧贴于上侧夹持部68A的下表面而折叠。上侧夹持部68A中的设置有上侧保持突起部73A的区域由于被上侧保持突起部73A加强而不易挠曲。
如图10所示那样,电线连接部80的左侧壁34在形成有上侧保持突起部73A的区域中,形成为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上下方向的高度变低。在电线连接部80的左侧壁34的上缘、且在前后方向上上侧夹持部68A的左易屈曲部81与下侧夹持部68B的左易屈曲部81之间的区域形成有向斜下后方倾斜的左限制部83(弯曲限制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11所示那样,电线连接部80的右侧壁35在形成有上侧保持突起部73A的区域中,形成为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上下方向的高度变低。在电线夹持部的右侧壁35的后缘、且在前后方向上上侧夹持部68A的右易屈曲部82与下侧夹持部68B的右易屈曲部82之间的区域形成有向斜下后方倾斜的右限制部84(弯曲限制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12所示那样,在滑动部16相对于电线连接部80而移动至正式卡定位置的状态下,右限制部84从下方与被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向下方按压的上侧夹持部68A的上侧保持突起部73A的右侧缘接触,由此可抑制上侧夹持部68A向下方过度挠曲。详细而言,虽未图示,但通过左限制部83从下方与上侧夹持部68A的左侧缘接触,可抑制上侧夹持部68A向下方过度挠曲。
如图10所示那样,在电线连接部80的右侧壁35的后端部形成有向斜右后方倾斜的倒角部85。通过倒角部85,将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时形成的所谓的毛刺除去。在电线连接部80的左侧壁34的后端部也形成有倒角部85。
针对除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因此,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夹持部68A具有从上侧夹持部68A的左侧缘30折叠而形成的上侧保持突起部73A。
通过在上侧夹持部68A中的不想要屈曲的部位设置上侧保持突起部73A,能够抑制上侧夹持部68A在意外的位置屈曲。将金属板材折叠而形成该上侧保持突起部73A,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端子主体65的左侧壁34及右侧壁35分别设置有左限制部83及右限制部84,上述左限制部83及右限制部84在上侧加压部25A对上侧夹持部68A进行了加压时与上侧夹持部68A接触而抑制上侧夹持部68A过度地屈曲。
能够通过左限制部83及右限制部84抑制上侧夹持部68A过度地屈曲,因此,能够通过上侧夹持部68A以适当的压力夹持电线。由此,能够提高端子62与电线11的电连接可靠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端子主体65,分别从上侧夹持部68A的左侧缘30及右侧缘31立起而形成有左侧壁34及右侧壁35,在左侧壁34及右侧壁35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后方而从端子主体65的内侧向外侧扩张而倾斜的倒角部85。
电线11的芯线13在从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后方插入端子主体65时由倒角部85引导至端子主体65的内侧。由此,能够提高端子62与电线11的连接作业的效率。另外,能够除去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时产生的毛刺,因此,能够抑制毛刺与芯线13干涉。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13~图14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端子主体95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那样,设置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主体95的上侧夹持部18A具有以凹状设置于左侧缘30的上侧第一易屈曲部96(第一易屈曲部的一个例子)和以凹状设置于右侧缘31的上侧第二易屈曲部97(第二易屈曲部的一个例子)。上侧第一易屈曲部96形成于比上侧第二易屈曲部97靠后方处。由此,上侧第一易屈曲部96与上侧第二易屈曲部97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形成。
如图14所示那样,下侧夹持部18B具有设置于左侧缘32的下侧第一易屈曲部98(第一易屈曲部的一个例子)和设置于右侧缘33的下侧第二易屈曲部99(第二易屈曲部的一个例子)。下侧第一易屈曲部98形成于比下侧第二易屈曲部99靠后方处。由此,下侧第一易屈曲部98与下侧第二易屈曲部99在前后方向上错开而形成。
针对除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因此,针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侧夹持部18A的左侧缘30设置有上侧第一易屈曲部96,在上侧夹持部18A的右侧缘31设置有上侧第二易屈曲部97,上侧第一易屈曲部96与上侧第二易屈曲部97形成于在前后方向(电线11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上侧第一易屈曲部96与上侧第二易屈曲部97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因此,同上侧第一易屈曲部96与上侧第二易屈曲部97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上侧夹持部18A不易挠曲。由此,可抑制上侧夹持部18A由于振动等而容易挠曲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上侧夹持部18A在意外的时期挠曲。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下侧夹持部18B的左侧缘32设置有下侧第一易屈曲部98,在下侧夹持部18B的右侧缘33设置有下侧第二易屈曲部99,下侧第一易屈曲部98与下侧第二易屈曲部99设置于在前后方向(电线11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下侧第一易屈曲部98与下侧第二易屈曲部99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因此,同下侧第一易屈曲部98与下侧第二易屈曲部99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下侧夹持部18B不易挠曲。由此,可抑制下侧夹持部18B由于振动等而容易挠曲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下侧夹持部18B在意外的时期挠曲。
<实施方式4>
[端子主体105]
接着,参照图15~图20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端子主体105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那样,在下侧夹持部118B的下表面的后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保持突起部123B。
下侧保持突起部123B呈从沿着下侧夹持部118B的前后方向(即,电线11的延伸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电线11向端子主体105的连接构造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电线11的图示。)的左侧缘(侧缘)132突出的部分紧贴于下侧夹持部118B的上表面而折叠的形状。下侧夹持部118B的右端部设置为没有从下侧夹持部118B的右侧缘133向右方突出。
[端子主体105的制造工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主体105的制造工序的例子进行说明。端子主体105的制造工序不限定于以下的叙述。
金属板材140冲压加工为图16所示的形状。图16所示的金属板材140的形状是多个弯曲加工前的端子主体105A经由连结部154而与载体C连接的状态的形状。端子主体105A在切断位置P的位置处被切断而与载体C及连结部154分离。由此,端子主体105A成为图17所示的形状。
接着,如图18所示那样,上侧保持突起部23A重叠地折叠于上侧夹持部18A,并且下侧保持突起部123B折叠于下侧夹持部118B。
如图19所示那样,端子主体105的相当于上壁的部分被折弯。其后,如图20所示那样,端子主体105的相当于左侧壁34的部分被折弯。最后,端子主体105的相对于右侧壁35的部分被折弯。根据以上内容,形成有端子主体105。
针对除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因此,针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如实施方式1那样,下侧夹持部18B是在与电线1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侧缘(例如后缘18C)将上述金属板材折叠而形成的结构的情况下,将电线11向后方拉动时,下侧保持突起部23B与电线11相互摩擦,由此,下侧保持突起部23B向后方卷缩。在上述结构中,下侧保持突起部123B是在下侧夹持部118B的沿着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左侧缘132折叠而形成的,因此,能够抑制下侧保持突起部123B卷缩。
<实施方式5>
[端子主体205]
接着,参照图21、图22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端子主体205进行说明。
[后方承受部253]
下侧夹持部218B具备后方承受部253。后方承受部253在下侧保持突起部(保持突起部)223B的前后方向(即,电线11的延伸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电线11向端子主体105的连接构造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电线11的图示。)上的后方,朝向电线11突出地设置。后方承受部253通过从下侧保持突起部223B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部分向上方折弯而形成。
后方承受部253与下侧保持突起部223B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相向,并且以紧贴靠近的状态接近。后方承受部253的前端部的上端位置成为与下侧保持突起部223B的上端位置相同、或比其稍低的位置。由此,在电线11的芯线13插入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218B之间时,芯线13不会与后方承受部253的前端部干涉。
例如,若在将电线11向后方拉动时,下侧保持突起部223B与电线11滑动,下侧保持突起部223B也随着电线11而向后方被拉动,则如图22所示,下侧保持突起部223B在后方受到力F。在这样的情况下,后方承受部253从后方与下侧保持突起部223B接触。
针对除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4大致相同,因此,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通过将电线11向后方拉动而下侧保持突起部223B与电线11滑动而在后方受到力F时,由于后方承受部253从后方与下侧保持突起部223B接触,所以能够抑制下侧保持突起部223B向后方的位移。
<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不限定于通过上述叙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中所公开技术的技术范围。
(1)端子12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夹持部。
(2)端子12也可以是具有阳突片的阳端子。
(3)实施方式4中的下侧保持突起部123B构成为从下侧夹持部118B的左侧缘132突出设置,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下侧保持突起部从下侧夹持部的右侧缘突出设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60...带端子的电线
11...电线
12、62...端子
13...芯线
14...绝缘被覆
15、65、95、105、105A、205...端子主体
16...滑动部
17...筒部
18A、68A...上侧夹持部
18B、18C、68B、118B、218B...下侧夹持部
20、80...电线连接部
23A、73A...上侧保持突起部(保持突起部的一个例子)
23B、123B、223B...下侧保持突起部(保持突起部的一个例子)
25A...上侧加压部
25B...下侧加压部
26...预卡定承受部
27...正式卡定承受部
28...卡定突起
30、32、132...左侧缘
31、33、133...右侧缘
34...左侧壁
35...右侧壁
40、140...金属板材
45...夹具
46...夹具接触部
47...诱导部
50A、50B...边缘
51...左易屈曲部
52...右易屈曲部
83...左限制部(弯曲限制部的一个例子)
84...右限制部(弯曲限制部的一个例子)
85...倒角部
96...上侧第一易屈曲部
97...上侧第二易屈曲部
98...下侧第一易屈曲部
99...下侧第二易屈曲部
154...连结部
253...后方承受部
C...载体
P...切断位置。
Claims (10)
1.一种端子,连接于电线的端部,
所述端子具备:
端子主体,是对金属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并具有与所述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由所述金属板材的一部分构成并夹持所述电线的夹持部和由所述金属板材的另一部分构成并通过在所述电线这一侧与所述夹持部重叠而从所述夹持部突出的保持突起部,所述夹持部从所述电线连接部无弯折地延伸设置;及
滑动部,装配于所述端子主体,能够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而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
所述滑动部具有对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的加压部,
所述端子主体构成为,在通过所述滑动部对所述夹持部进行了加压时所述保持突起部与所述电线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端子主体具有多个所述夹持部,多个所述夹持部各自具有所述保持突起部,
多个所述夹持部各自具有的所述保持突起部设置于在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保持突起部是将从构成所述夹持部的所述金属板材的所述一部分的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侧缘突出的所述另一部分折叠于所述一部分上而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保持突起部是将从构成所述夹持部的所述金属板材的所述一部分的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侧缘突出的所述另一部分折叠于所述一部分上而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夹持部具备后方承受部,所述后方承受部在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保持突起部的后方朝向所述电线突出地设置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夹持部的侧缘的至少之一形成有在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窄幅的易屈曲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易屈曲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夹持部的一方的侧缘的第一易屈曲部和设置于另一方的侧缘的第二易屈曲部,
所述第一易屈曲部与所述第二易屈曲部形成于在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端子主体具备相对于所述夹持部在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夹持部加压的加压方向的一侧设置的弯曲限制部,所述弯曲限制部在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夹持部进行了加压时与所述夹持部接触而限制所述夹持部过度地屈曲的弯曲限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在所述端子主体,从所述夹持部的侧缘立起而形成有侧壁,所述侧壁在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后方扩张而倾斜的倒角部。
10.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具备: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及
与所述端子连接的电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09706 | 2019-06-12 | ||
JP2019109706 | 2019-06-12 | ||
JP2019-155819 | 2019-08-28 | ||
JP2019155819A JP7113796B2 (ja) | 2019-06-12 | 2019-08-28 |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
PCT/JP2020/022136 WO2020250800A1 (ja) | 2019-06-12 | 2020-06-04 |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75091A CN113875091A (zh) | 2021-12-31 |
CN113875091B true CN113875091B (zh) | 2024-05-10 |
Family
ID=73780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38641.XA Active CN113875091B (zh) | 2019-06-12 | 2020-06-04 |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231434A1 (zh) |
CN (1) | CN113875091B (zh) |
WO (1) | WO202025080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00809B2 (ja) * | 2019-04-10 | 2022-07-14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
JP7121913B2 (ja) * | 2019-05-08 | 2022-08-19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
JP7133513B2 (ja) * | 2019-06-12 | 2022-09-0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359A (zh) * | 1996-07-26 | 1998-02-04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阳端子接头 |
JPH10162875A (ja) * | 1996-12-03 | 1998-06-19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端子金具 |
JP2001126825A (ja) * | 1999-10-28 | 2001-05-11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の組み付け構造 |
JP2004363024A (ja) * | 2003-06-06 | 2004-12-24 | Fujikura Ltd | 圧接端子及び圧接コネクタ |
CN101394025A (zh) * | 2003-07-30 | 2009-03-25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对铝电线的端子压接结构以及带端子铝电线的制造方法 |
CN102971918A (zh) * | 2010-07-02 | 2013-03-1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5379018A (zh) * | 2013-07-10 | 2016-03-02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具有端子的电线和具有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
CN106030907A (zh) * | 2014-03-19 | 2016-10-12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压接端子和电线的连接构造 |
CN205900821U (zh) * | 2015-09-24 | 2017-01-18 | 唐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端子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端子的电连接器 |
CN108695620A (zh) * | 2017-04-10 | 2018-10-23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端子零件 |
EP3396782A1 (en) * | 2017-04-27 | 2018-10-31 | Dai-Ichi Seiko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device |
CN109244708A (zh) * | 2017-07-11 | 2019-01-1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带端子的电线、端子压接装置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
CN111684663A (zh) * | 2018-02-15 | 2020-09-18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端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959766A (en) * | 1956-03-16 | 1960-11-08 | Jacobsen Edwi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4597622A (en) * | 1985-03-25 | 1986-07-01 | Qa Technology Company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circuit test probe and connector |
US5489225A (en) * | 1993-12-16 | 1996-02-06 | Ventritex, Inc. | Electrical terminal with a collet grip for a defibrillator |
JP3300241B2 (ja) * | 1997-01-09 | 2002-07-0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被覆電線と端子の接続構造 |
DE10250930B3 (de) * | 2002-10-31 | 2004-08-05 | Fci | Verfahren zur elektrischen Verbindung eines Leiters mit einem Kontaktelement |
JP2009123622A (ja) * | 2007-11-16 | 2009-06-04 | Yazaki Corp | アルミ電線用圧着端子 |
JP2010073348A (ja) * | 2008-09-16 | 2010-04-02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金具付き電線 |
JP2015056209A (ja) * | 2013-09-10 | 2015-03-23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用端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
DE202016104726U1 (de) * | 2016-08-29 | 2017-08-08 | Ptr Messtechnik Gmbh | Federkontaktstift mit einer Hülse |
-
2020
- 2020-06-04 CN CN202080038641.XA patent/CN113875091B/zh active Active
- 2020-06-04 US US17/613,777 patent/US2022023143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06-04 WO PCT/JP2020/022136 patent/WO202025080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359A (zh) * | 1996-07-26 | 1998-02-04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阳端子接头 |
JPH10162875A (ja) * | 1996-12-03 | 1998-06-19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端子金具 |
JP2001126825A (ja) * | 1999-10-28 | 2001-05-11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の組み付け構造 |
JP2004363024A (ja) * | 2003-06-06 | 2004-12-24 | Fujikura Ltd | 圧接端子及び圧接コネクタ |
CN101394025A (zh) * | 2003-07-30 | 2009-03-25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对铝电线的端子压接结构以及带端子铝电线的制造方法 |
CN102971918A (zh) * | 2010-07-02 | 2013-03-1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5379018A (zh) * | 2013-07-10 | 2016-03-02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具有端子的电线和具有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
CN106030907A (zh) * | 2014-03-19 | 2016-10-12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压接端子和电线的连接构造 |
CN205900821U (zh) * | 2015-09-24 | 2017-01-18 | 唐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端子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端子的电连接器 |
CN108695620A (zh) * | 2017-04-10 | 2018-10-23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端子零件 |
EP3396782A1 (en) * | 2017-04-27 | 2018-10-31 | Dai-Ichi Seiko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device |
CN109244708A (zh) * | 2017-07-11 | 2019-01-1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带端子的电线、端子压接装置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
CN111684663A (zh) * | 2018-02-15 | 2020-09-18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端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75091A (zh) | 2021-12-31 |
US20220231434A1 (en) | 2022-07-21 |
WO2020250800A1 (ja) | 2020-1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875091B (zh) |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 |
JP6652583B2 (ja) | 端子付き電線 | |
WO2019159746A1 (ja) | 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 |
CN114175404B (zh) |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 |
CN113574738B (zh) |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 |
CN115244788A (zh) | 端子以及带端子的电线 | |
CN114128055B (zh) |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 |
CN113678320B (zh) |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 |
CN114008868B (zh) |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 |
JP7113796B2 (ja) |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 |
WO2021241294A1 (ja) |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 |
CN113785444B (zh) |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 |
CN113646970B (zh) |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 |
US11050168B2 (en) | Crimping terminal with wire hook to loop wire | |
CN114270629B (zh) |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 |
CN114641902B (zh) | 接头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