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61611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61611B
CN113661611B CN202080026333.5A CN202080026333A CN113661611B CN 113661611 B CN113661611 B CN 113661611B CN 202080026333 A CN202080026333 A CN 202080026333A CN 113661611 B CN113661611 B CN 1136616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cover
electric wire
terminal
lower housing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63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61611A (zh
Inventor
小林大树
川濑治
田端正明
原照雄
松井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661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1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61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16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4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fro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3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 H01R13/5829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the clamping part being flexibly or hingedly connected to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33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forced in a tortuous or curved path, e.g. knots in cabl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接头连接器(10),与电线(11)连接,接头连接器(10)具备下壳体(30)和上盖(60),所述下壳体(30)收纳与所述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分别连接的端子(12),所述上盖(60)以将所述下壳体(30)的上表面封闭的方式组装,所述下壳体(30)或者所述上盖(60)具备在所述下壳体(30)和所述上盖(60)组装的状态下与所述电线(11)接触而使其弯曲的下导向部(36)及上导向部(69)。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连接器,已知例如日本特开平10-261471号公报记载的接头连接器。该接头连接器在壳体的各端子收纳室的端子插入口嵌合自如地设置有带汇流条止动体的止动体主体,在该止动体主体设置有卡止部,该卡止部与设置于各端子收纳室的端子插入口的卡合部卡止,并且使带汇流条止动体的汇流条的端子与接头端子的卡止部卡止自如。另外,将与带汇流条止动体相同形状的止动体的止动体主体嵌合自如地设置于各壳体的各端子收纳室的端子插入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61471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来,对搭载于车辆的连接器要求小型化。伴随使连接器的壳体小型化,考虑到将端子卡止的部件(例如止动体)也小型化。于是,假设将端子卡止的部件的强度降低的情况。由此,端子与壳体不牢固地卡止,结果是,由于通过电线传递到端子的外力,端子和壳体有可能晃动。另外,当使端子小型化时,端子自身的强度也降低,所以也有端子自身由于通过电线施加的外力而发生不良情况的可能。
本公开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能够抑制来自电线的外力传递到端子的连接器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是连接器,与电线连接,所述连接器具备下壳体和上盖,所述下壳体收纳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分别连接的端子,所述上盖以将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封闭的方式组装,所述下壳体或者所述上盖具备在所述下壳体和所述上盖组装的状态下与所述电线接触而使所述电线弯曲的导向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在连接器中,能够抑制来自电线的外力传递到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接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汇流条和下壳体的卡止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示出上盖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上盖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端子和汇流条连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图11中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端子和汇流条收纳于下壳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滑动部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图14是示出上盖组装于开放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上盖正在旋转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接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上盖的立体图。
图19是图20中的XXIV-XXIV线剖视图。
图20是示出接头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21是示出上盖相对于下壳体组装于临时卡止位置、且在下壳体收纳有滑动部临时卡止的端子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上盖组装于开放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滑动部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上盖组装于临时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上盖组装于临时关闭位置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阴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28是示出上盖组装于开放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上盖组装于临时关闭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是连接器,与电线连接,所述连接器具备下壳体和上盖,所述下壳体收纳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分别连接的端子,所述上盖以将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封闭的方式组装,所述下壳体或者所述上盖具备在所述下壳体和所述上盖组装的状态下与所述电线接触而使所述电线弯曲的导向部。
当外力施加于电线时,该外力沿着电线向连接器传递。传递到电线的力在电线弯曲的部分被吸收,所以可抑制施加于电线的力传递到连接器的内部。
(2)所述上盖以能在使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开放的开放位置与将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封闭的关闭位置之间能旋转的方式组装于所述下壳体,所述导向部在所述关闭位置上与所述电线接触而使所述电线弯曲。
因为能够兼备使上盖从开放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的工序和使电线弯曲的工序,所以能够使连接器的制造工序有效化。
(3)优选的是,所述上盖以能在将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封闭的临时关闭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沿着所述延伸方向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下壳体。
通过使上盖从临时关闭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能够将电线以弯曲的状态保持。由此,能够更加抑制施加于电线的外力传递到连接器的内部。
(4)优选的是,所述上盖及所述下壳体的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突出的轴部,另一方具有所述轴部卡合的轴孔,所述轴孔具有与所述轴部能相对旋转地卡合的旋转部、和从所述旋转部延伸的延长部,所述延长部以所述上盖相对于所述下壳体配置于临时关闭位置的状态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
在轴部与轴孔的旋转部卡合的状态下使上盖从开放位置旋转到临时关闭位置后,使轴部沿着延伸方向在延长部内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使上盖从临时关闭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
(5)优选的是,通过在所述上盖或者所述下壳体的一方设置的锁定部与所述上盖或者所述下壳体的另一方卡止,从而所述上盖在所述关闭位置组装于所述下壳体,所述导向部靠近所述上盖相对于所述下壳体旋转的旋转轴而设置,所述锁定部设置于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位置。
因为使电线弯曲的导向部与旋转轴靠近地设置,与此相对,将上盖和下壳体卡止的结构远离旋转轴,所以能够利用杠杆原理将使上盖和下壳体卡止时的负荷有效地用作用于使电线弯曲的力。由此,能够使电线弯曲。
(6)优选的是,所述导向部具备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下导向部和设置于所述上盖的上导向部,所述下导向部的上表面呈沿着所述上盖在所述开放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轨道的形状。
由此,在上盖相对于下壳体旋转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上盖和下导向部的上部接触。
(7)优选的是,所述导向部具备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下导向部和设置于所述上盖的上导向部,所述下导向部具有与所述电线接触而使所述电线弯曲的下接触部,所述上导向部具有与所述电线接触而使所述电线弯曲的上接触部。
因为电线与上盖的上接触部及下壳体的下接触部双方接触,所以能够由上盖和下壳体双方接受施加于电线的力。由此,能够更加抑制施加于电线的力传递到端子。
(8)优选的是,在所述下壳体具备通过与所述电线接触而将所述电线定位的定位部。
利用设置于下壳体的定位部将电线定位在下壳体内。由此,能够将电线弯曲的部位正确地定位。
(9)优选的是,具备与所述多个所述端子连接的汇流条,所述汇流条具有多个突片和连结所述多个突片的连结部,所述多个端子各自具有:汇流条连接部,与所述多个突片连接;夹持部,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夹持所述电线;以及滑动部,配置于所述夹持部的外侧,并且能沿着所述延伸方向移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在所述电线被所述夹持部夹着的状态下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的加压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将本公开的连接器适用于连接多条电线的接头连接器。
另外,通过夹持部被加压部按压,从而电线和端子连接,所以不需要将筒压接于电线的外周时需要的模具,能够降低接头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10)优选的是,所述上盖或者所述下壳体在配置所述端子的部分具有对方端子插入的插入孔。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将本公开适用于阴连接器。
(11)优选的是,所述上盖具有在组装于所述下壳体的状态下与所述端子卡合的端子卡合部。
通过端子卡合部与端子卡合,能够由端子卡合部抑制端子移动,所以能够将端子保持在下壳体内。
(12)优选的是,所述端子具有所述电线所连接的电线连接部和滑动部,所述电线连接部分别具有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夹持所述电线的夹持部,所述滑动部配置于所述夹持部的外侧,并且能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在正式卡止位置与和所述正式卡止位置不同的临时卡止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加压部,在所述滑动部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时,所述加压部在所述电线被所述夹持部夹着的状态下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所述上盖具有与所述滑动部配置于所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所述端子卡合的端子卡合部。
通过在下壳体组装上盖,从而上盖的端子卡合部与滑动部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端子卡合。由此,能够检测出滑动部相对于端子是否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一边参照图1至图15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0(连接器的一例)将多条电线11电连接。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线Z表示的方向设为上、将箭头线Y表示的方向设为前、将箭头线X表示的方向设为左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省略其他构件的附图标记。
[接头连接器10]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0具备:多个端子12,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的一例)与多条电线11的前方端部分别连接;汇流条50,与多个端子12连接;下壳体30,在内部收纳多个端子12及汇流条50;以及上盖60,在后部装配于下壳体30的上部。电线11在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地布设,将前后方向定义为电线11的延伸方向。如图2及图3所示,接头连接器10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
[电线11]
如图1所示,多条电线11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的一例)延伸地配置。电线11将芯线13的外周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部14包围。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1根金属线构成。另外,芯线13也可以是多根金属细线绞合而构成的绞线。构成芯线13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
[下壳体30]
如图4所示,下壳体30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呈上下扁平的形状。下壳体30通过对含有绝缘性合成树脂的材料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下壳体30在左右方向排列形成有在前后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腔29。腔29向上方开口,端子12从上方配置到腔29内。在左右方向相邻的腔29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隔壁31隔开。通过该隔壁31,配置于各腔29内的端子12电绝缘。
如图4所示,腔29在下壳体30的前端部分向前方开口。在下壳体30的前端部形成有与腔29的底壁为同一面并且在左右方向延伸形成的汇流条载置部32。在汇流条载置部32从上方载置汇流条50。
如图5所示,在隔壁31的前端部形成有卡止爪34,卡止爪34通过与汇流条50从上方接触,从而限制汇流条50向上方移动。卡止爪34的下端部只要在汇流条50将要向上方移动时接触即可,在通常时也可以与汇流条50分离
如图4所示,在下壳体30的各侧壁且靠近后端部的位置形成有向外方突出的轴部35。轴部35呈圆柱形状。
如图4所示,在下壳体30的后端部形成有下导向部36(导向部的一例)。下导向部36与轴部35靠近地设置于轴部35的上方位置。如图1所示,在下导向部36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穿并且在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电线插通孔37(电线定位部的一例)。电线插通孔37的内径形成为与电线11的外径相同或者比其大。各腔29位于各电线插通孔37的前方。通过在各电线插通孔37中分别插通电线11,从而电线11定位于下壳体30。
如图1所示,下导向部36的前半部分从下导向部36的前部到上部形成为曲面形状。下导向部36的后半部分形成为从下壳体30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形状。下导向部36的后半部分的上表面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平面。在下导向部36的后端部,下导向部36的上表面下降倾斜。
如图1所示,下导向部36中比形成有电线插通孔37的部分靠后方的区域形成为呈向上方凹陷的曲面形状的下接触部38。下接触部38配置成与电线11的上部接触而使电线11沿着下接触部38的形状。下接触部38的形状为:在电线插通孔37的后侧的开口处以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凹陷,然后描绘平缓的曲线向后方延伸。
[上盖60]
如图1所示,下壳体30被从上方组装的上盖60覆盖上部。上盖6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如图6所示,在上盖60的侧壁的前端部形成有锁爪66(锁定部的一例)。通过该锁爪66与在下壳体30的侧壁设置的锁定接纳部33弹性地卡合,从而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成一体。
如图6所示,在上盖60的后端部形成有与下壳体30的轴部35嵌合的轴孔67。通过轴孔67与轴部35嵌合,从而上盖60以轴部35为旋转轴能旋转地组装于下壳体30。
上盖60相对于下壳体30能够在开放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旋转,在开放位置上,如图14所示,以下壳体30的上表面开放的状态组装,在关闭位置上,如图1所示,下壳体30的上表面封闭。
如图1所示,在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的状态下,在上盖60的上壁61的前端部且与下壳体30的汇流条载置部3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汇流条保持部64。汇流条保持部64在与下壳体30的汇流条载置部32之间夹着汇流条50。由此,汇流条50被下壳体30及上盖60保持。
如图7所示,在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的状态下,在上壁61且汇流条保持部64的后方位置,向下方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端子卡合部63在前后方向延伸。端子卡合部63具备位于前侧的前端子卡合部63F和位于前端子卡合部63F的后部的后端子卡合部63R。后端子卡合部63R向比前端子卡合部63F靠下方突出。后端子卡合部63R的下表面形成为向上方凹陷的槽状,各电线11嵌入。
如图6所示,上盖60的上壁61的后端部向上方开口有用于导出电线的开口部68。在上盖60的后端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架设在开口部68内的上导向部69(导向部的一例)。上导向部69与轴孔67靠近地设置于轴孔67的上方位置。在上导向部69的前表面及上表面形成有上接触部70。上接触部70通过与电线11的下表面接触,从而将电线11配置成沿着上接触部70的形状。上接触部70呈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U字槽排列的形状。在呈槽状的部分收纳各电线11。
上述的下导向部36的上表面到前表面的形状成为沿着上盖60的开口部68的前端部分从开放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的轨道的形状。由此,在上盖60从开放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能够抑制上盖60和下壳体30干涉。
[汇流条50]
如图8所示,汇流条50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预定形状而形成。作为金属板材,能够适当选择铜、铜合金等任意的金属。汇流条50具有向后方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突片52、和通过中继部53将突片52的前端部连结的连结部54。突片52呈在左右方向扁平的板状。连结部54呈在上下方向扁平的板状。中继部53从连结部54向后方延伸地形成。中继部53的右侧缘向下方折弯,并与突片52相连。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汇流条50载置于汇流条载置部32的状态下,在连结部54的后端部与下壳体30的隔壁31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有间隙59。通过该间隙59,汇流条50能够与后述的端子12一起在前后方向移动。
[端子12]
如图9所示,端子12具备金属制的端子主体15和相对于端子主体15能相对地滑动移动的滑动部16。
[端子主体15]
端子主体15通过冲压加工、切削加工、铸造等公知的手法形成为预定形状。构成端子主体15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15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也可以在端子主体15的表面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锡、镍、银等。对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15实施镀锡。
如图10所示,端子主体15具有:突片52能插入的筒部17(汇流条连接部的一例);和电线连接部20,位于筒部17的后方,与电线11连接。电线连接部20具备向后方延伸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
如图10所示,筒部17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筒部17的前端以突片52能插入的方式开口。
详细未图示,在筒部17的内部配置有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弹性接触片从筒部17的内壁向内方延伸。插入到筒部17内的突片52按压弹性接触片使其弹性变形。通过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的反弹力,突片52被夹在筒部17的内壁与弹性接触片之间。由此,突片52和端子12电连接。
如图10所示,在筒部17的后方设置有呈方筒状的电线连接部20。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上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夹持部的一例),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下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下侧夹持部18B(夹持部的一例)。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呈在前后延伸的细长形状。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形成为大致相同。
在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且比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在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的后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下侧保持突部23B和上侧保持突部23A设置于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
通过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及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陷入到在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而将氧化膜剥下,从而使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从而芯线13和端子主体15电连接。
[滑动部16]
如图9所示,滑动部16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滑动部16根据需要通过公知的手法如切削加工、铸造、冲压加工等形成。构成滑动部16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16由不锈钢构成。在滑动部16的表面也可以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锡、镍、银等。
如图10所示,滑动部16的内部形状的截面形成为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外形的截面相同或者比其稍大。由此,滑动部16配置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外方。
如图10所示,在滑动部16的上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加压部25A(加压部的一例)。在滑动部16的下壁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加压部25B(加压部的一例)。
如图9所示,在滑动部16的侧壁且靠近前后方向的前端部的位置开口有临时卡止接纳部26。另外,滑动部16的侧壁且比临时卡止接纳部26靠后方的位置开口有正式卡止接纳部27。临时卡止接纳部26和正式卡止接纳部27与设置于端子主体15的侧壁的卡止突起28能弹性地卡止。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卡止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缘向后方离开。另外,在该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芯线13的直径大。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接纳部27卡止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卡止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如图1所示,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侧夹持部18A的上方与上侧夹持部18A接触。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侧夹持部18B的下方与下侧夹持部18B接触。
如上所述,滑动部16在外嵌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在上述的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滑动移动。
如图13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按压上侧夹持部18A,从而上侧夹持部18A向下方变形。另外,通过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按压下侧夹持部18B,从而下侧夹持部18B向上方变形。由此,在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将芯线13以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且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芯线13被弹性变形的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方向夹持。即,上侧夹持部18A通过被上侧加压部25A向下方按压,从而与芯线13从上方接触,下侧夹持部18B通过被下侧加压部25B向上方按压,从而与芯线13从下方接触。
如图13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芯线13,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芯线13。这样,芯线13通过被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并且被配置于与上侧保持突部23A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从而保持为在上下方向(与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例)弯曲的状态。另外,也通过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保持突部23B使芯线13和端子12电连接。
如图13所示,在滑动部16的前端部设置有从上壁向上方突出的治具接触部46。治具45从后方与治具接触部46接触,利用该治具将滑动部16向前方按压,由此滑动部16能向前方移动。
如图9所示,在滑动部16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且左右两侧壁设置有向滑动部16的内方突出的一对导入部47。导入部47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形成为窄宽度。通过芯线13与导入部47的内表面滑接,从而芯线13被向滑动部16的内部引导。
如图1所示,在上盖60相对于下壳体30组装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前端子卡合部63F位于滑动部16的上方,抑制滑动部16向上方移动。后端子卡合部63R位于电线11的上方,抑制电线11向上方移动。前端子卡合部63F的前端部通过与滑动部16的治具接触部46从后方接触,从而抑制滑动部16及端子主体15向后方移动。后端子卡合部63R的前端部通过与滑动部16的后端部从后方接触,从而抑制滑动部16及端子主体15向后方移动。
另外,在上盖60相对于下壳体30组装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电线11通过被夹在上盖60的上导向部69的上表面与下壳体30的下导向部36的下表面之间,从而保持为从侧方观看弯曲成曲柄状的形状。
[接头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的例子进行说明。接头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不限于以下记述。
通过公知的手法形成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从后方组装。滑动部16的前端缘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从后方抵接,滑动部16的侧壁扩开变形。当进一步将滑动部16向前方压入时,则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卡止。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由此,得到端子12。
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从而分别形成下壳体30和上盖60。
汇流条50的突片52从前方插入到筒部17内。通过突片52和弹性接触片接触,从而突片52和端子12电连接。由此,多个端子12通过汇流条50电连接(参照图9)。
如图10及图11所示,与汇流条50连接的状态的端子12从上方插入到下壳体30的腔29内。
通过利用公知的手法对绝缘包覆部14进行剥皮加工,从而电线11的芯线13露出。如图10所示,以芯线13为前侧,电线11从后方插入到下壳体30的电线插通孔37内。因为腔29位于各电线插通孔37的前方,所以插通于电线插通孔37的电线11进入到各腔29。
如图10所示,当电线11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时,芯线13的前端部从滑动部16的后端部被向滑动部16的内部导入。芯线13通过与滑动部16的导入部47抵接而被向滑动部16引导。当电线11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时,芯线13的前端部进入到端子主体15的内部而到达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内。
接着,如图13所示,使治具45从后方与治具接触部46抵接,使滑动部16向前方滑动移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相对地向前方移动。此时,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的卡止脱落,滑动部16的侧壁跨上卡止突起28而扩开变形。
当滑动部16向前方移动时,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接纳部27弹性地卡止。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并向下方按压。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下侧夹持部18B并向上方按压。由此,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参照图13)。
如图13所示,通过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夹着,从而在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被剥离,构成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和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从而电线11和端子12电连接。由此,多条电线11通过端子12及汇流条50而电连接。
在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的状态下,芯线13通过被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夹着,从而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且以在上下方向弯曲的状态被保持。由此,能够牢固地保持芯线13,所以在拉拽力作用于电线11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电线11和端子12的保持力。
如图14所示,上盖60组装于下壳体30。此时,以上盖60相对于下壳体30交叉的姿势,在上盖60的开口部68内插通电线11,上盖60从下壳体30的后方组装。在上盖60的轴孔67内嵌入下壳体30的轴部35。由此,上盖60相对于下壳体30在开放位置上组装。
如图14所示,在上盖60相对于下壳体30组装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上盖60的开口部68和下壳体30的电线插通孔37成为笔直地连通的形态。由此,能够将电线11顺利地插入到下壳体30内。
如图15所示,使上盖60以轴部35为旋转轴向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箭头线A所示的方向)旋转。于是,通过上盖60的上导向部69的上接触部70和电线11接触,从而电线11弯曲。
当上盖60进一步旋转并到达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时,上盖60的锁爪66与设置于下壳体30的侧壁的锁定接纳部33弹性地卡合,由此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成一体。
通过被夹在下壳体30的下导向部36与上盖60的上导向部69之间,从而电线11保持为弯曲成曲柄状的形状。由此,接头连接器10完成。通过电线11被夹在下导向部36与上导向部69之间,从而即使在电线11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因为设置有间隙59,所以电线11及汇流条50与端子12一起在前后方向移动。由此,可抑制在汇流条50及端子12施加力。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连接多条电线11的接头连接器10,具备下壳体30和上盖60,下壳体30收纳与多条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分别连接的多个端子12,上盖60以将下壳体30的上表面封闭的方式组装,下壳体30及上盖60分别具备在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的状态下与多条电线11接触而使其弯曲的下导向部36及上导向部69。
当外力施加于多条电线11时,该外力沿着各电线11向接头连接器10传递。传递到各电线11的力在电线11弯曲的部分被吸收,所以可抑制施加于电线11的力传递到端子12。
另外,因为电线11被下导向部36和上导向部69夹着,所以可抑制传递到电线11的力传递到电线11中比被下导向部36及上导向部69夹着的部分靠端子12侧。由此,可抑制施加于电线11的力传递到端子12。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盖60在使下壳体30的上表面开放的开放位置与将下壳体30的上表面封闭的关闭位置之间能旋转地组装于下壳体30,下导向部36及上导向部69在关闭位置上与多条电线11接触而使其弯曲。
因为能够兼备使上盖60从开放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的工序和使电线11弯曲的工序,所以能够使接头连接器10的制造工序有效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于上盖60的锁爪66与设置于下壳体30的锁定接纳部33卡止,从而上盖60在关闭位置组装于下壳体30,下导向部36及上导向部69与上盖60相对于下壳体30旋转的旋转轴靠近地设置,锁爪66设置于远离旋转轴的位置。
因为使电线11弯曲的下导向部36及上导向部69与旋转轴靠近地设置,与此相对,将上盖60和下壳体30卡止的结构远离旋转轴,所以能够利用杠杆原理将使上盖60和下壳体30卡止时的负荷有效地用作用于使电线11弯曲的力。由此,能够使电线11弯曲。
根据本实施方式,下导向部36的上表面呈沿着上盖60在开放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轨道的形状。由此,在上盖60相对于下壳体30旋转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上盖60和下导向部36的上部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下导向部36具有与多条电线11接触而使多条电线11弯曲的下接触部38,上导向部69具有与多条电线11接触而使多条电线11弯曲的上接触部70。
因为电线11与上盖60的上接触部70和下壳体30的下接触部38双方接触,所以能够由上盖60和下壳体30双方接受施加于电线11的力。由此,能够更加抑制施加于电线11的力传递到端子12。
根据本实施方式,下导向部36具有与多条电线11接触而使多条电线11弯曲的下接触部38,上导向部69具有与多条电线11接触而使多条电线11弯曲的上接触部70。
因为设置于下壳体30的下导向部36与电线11接触,所以在对电线11施加力的情况下,能够由下壳体30接受该力。另外,因为设置于上盖60的上导向部69与电线11接触,所以在对电线11施加力的情况下,能够由上盖60接受该力。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由下壳体30及上盖60接受施加于电线11的力。由此,能够更加抑制施加于电线11的力传递到端子12。
通过下接触部38及上接触部70具有曲面形状,从而电线11与下接触部38及上接触部70的曲面部分接触。由此,电线11沿着曲面形状平缓地弯曲,所以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电线11。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下壳体30具备通过与多条电线11接触而将多条电线11各自定位的电线插通孔37。
多条电线11各自由设置于下壳体30的电线插通孔37定位在下壳体30内。由此,能够将多条电线11弯曲的部位正确地定位。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与多个端子12连接的汇流条50,汇流条50具有多个突片52和连结多个突片52的连结部54,多个端子12各自具有:筒部17,与多个突片52连接;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夹持电线11;以及滑动部16,配置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外侧,并且能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滑动部16具有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在多条电线11的1条被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夹着的状态下将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朝向电线11加压。
通过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被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按压,从而电线11和端子12连接,所以不需要将筒压接于电线11的外周时所需的模具,能够降低接头连接器10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盖60具有在组装于下壳体30的状态下与端子12卡合的端子卡合部63。
通过端子卡合部63与端子12卡合,即使在由于振动等而对端子12施加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由端子卡合部63接受该力,所以能够将端子12保持在下壳体30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端子12具有多条电线11所连接的多条电线连接部20和滑动部16,多条电线连接部20分别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并且夹持多条电线11的1条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滑动部16配置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外侧,并且能沿着前后方向在正式卡止位置与和正式卡止位置不同的临时卡止位置之间移动,滑动部16具有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在滑动部16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时,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在多条电线11的1条被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夹着的状态下将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朝向电线11加压,上盖60具有与滑动部16配置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端子12卡合的前端子卡合部63F及后端子卡合部63R。
通过在下壳体30组装上盖60,从而上盖60的前端子卡合部63F与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滑动部16的治具接触部46从后方卡合。另外,后端子卡合部63R与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滑动部的后端部从后方卡合。由此,能够检测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12是否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
<实施方式2>
接着,一边参照图16至图25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接头连接器110。如图16所示,接头连接器110具有下壳体130和组装于下壳体130的上盖16。
[下壳体130]
如图17所示,在下壳体130的侧壁突出地设置的轴部135呈大致圆柱形状。轴部13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被切掉,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平面140。
在下壳体130的侧壁的上端缘形成有从前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滑动导向部141。滑动导向部141的后端部形成为与前端部相比形成为窄宽度的窄宽度部142。
在下壳体130的侧壁,在比滑动导向部141靠后方的位置且比滑动导向部141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滑动锁定部143。
如图16所示,在下壳体130的下导向部136形成的电线插通孔137随着朝向前方而形成为尖细形状。电线插通孔137形成为尖细形状的部分的内径设定得小于电线11的绝缘包覆部14的直径且大于芯线13的直径。
[上盖160]
如图18所示,在上盖160的侧壁的前端部形成有锁爪166。在锁爪166形成有从锁爪166的下端部向上方切口的切口部171。
在上盖160的侧壁中锁爪166的后方凹陷地形成有滑动锁定接纳部172。通过在该滑动锁定接纳部172内嵌入下壳体130的滑动锁定部143,从而上盖160和下壳体130以在前后方向被限制移动的状态组装。
设置于上盖160的轴孔167具有内部形状呈圆形的旋转部167A和从旋转部向后方延伸的延长部167B。
在旋转部167A内嵌入轴部135。轴部135在嵌入旋转部167A内的状态下如后所述能在开放位置与临时关闭位置之间旋转。
延长部167B的内部形状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形。该延长部167B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设定为与在下壳体130的轴部135的上部及下部设置的平面140的上下方向的间隔相同或者比其稍大。由此,上盖160在轴孔167的延长部167B和轴部135的平面140嵌合的状态下能在前后方向移动。
[端子112]
如图16所示,端子112具有在上下夹持电线11的上侧夹持部118A和下侧夹持部118B。向上侧夹持部118A及下侧夹持部118B的前方延伸出延长部153。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延长部153由在左右方向延伸的连结部154连接。
如图19所示,连结部154形成有向上方(与连结部154的板面交叉的方向的一例)突出的弯曲成山形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折弯部155。折弯部155通过连结有突片52的称为所谓的载体的部分弯曲而形成。
连结部154的左右的端部156从汇流条载置部32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向外方突出(参照图20)。连结部154的端部156通过被设置于下壳体130的端子卡止部144从上方接触,从而保持为防止向上方脱离的状态。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接头连接器110的组装工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10的组装工序的一例进行说明。接头连接器110的组装工序不限于以下记载。
如图21所示,滑动部16临时卡止于端子112的端子112收纳于下壳体130内。上盖160相对于下壳体装配于将下壳体13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封闭的临时关闭位置。在该状态下,通过上盖160的端子卡合部63中的前端子卡合部63F的前端部与治具接触部46从后方接触,并且后端子卡合部63R的前端部与滑动部16从后方接触,从而端子112被限制向后方移动。
通过端子112的连结部154与下壳体130的端子卡止部144卡止,从而端子112被限制向前方移动。
如图22所示,使上盖160旋转到开放位置。已剥皮的电线11从后方插入到电线插通孔137。芯线13在滑动部16内插通,进一步在上侧夹持部118A与下侧夹持部118B之间插通。
如图23所示,通过使治具45与治具接触部46从后方接触,从而使滑动部16向前方移动。由此,通过电线11的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18A及下侧夹持部118B夹着,从而芯线13和端子112电连接。使上盖160向箭头线A所示的方向旋转。
如图24所示,使上盖160相对于下壳体130旋转而组装于临时关闭位置。在该状态下,电线11的绝缘包覆部14比较平缓地弯曲。由此,能够减小用于使上盖160从开放位置旋转到临时关闭位置的力。
如图25所示,在上盖160相对于下壳体130保持在临时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滑动锁定部143嵌入到切口部171的内部。上盖160的前端部位于滑动导向部141的稍后方。
使上盖160向前方移动而相对于下壳体130组装到关闭位置。上盖160的前端部通过与滑动导向部141滑接而被向前方引导。如图20所示,滑动锁定部143嵌入到滑动锁定接纳部172的内部。由此,下壳体130和上盖160在前后方向被定位保持。
如图16所示,通过被下导向部136和上导向部169夹着,电线11以弯曲的状态被保持。由此,即使在外力施加于电线11的情况下,也因为力在电线11中弯曲的部分被吸收,所以可抑制力传递到端子112。由此,接头连接器110完成。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上盖160在将下壳体13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封闭的临时关闭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能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地组装于下壳体130。
通过使上盖160从临时关闭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能够将电线11以弯曲的状态保持。由此,能够更加抑制施加于电线11的外力传递到接头连接器110的内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下壳体130具有朝向上盖160突出的轴部135,上盖160具有轴部135卡合的轴孔167,轴孔167具有与轴部135能相对旋转地卡合旋转部167A、和从旋转部167A延伸的延长部167B,延长部167B以上盖160相对于下壳体130配置在临时关闭位置的状态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在轴部135与轴孔167的旋转部167A卡合的状态下使上盖160从开放位置旋转到临时关闭位置后,使轴部135沿着前后方向在延长部167B内移动,从而能够使上盖160容易地从临时关闭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
<实施方式3>
接着,一边参照图26至图29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阴连接器210(连接器的一例)进行说明。如图26所示,阴连接器210具有下壳体230、上盖260以及阴端子212(端子的一例)。
[下壳体230]
如图27所示,下壳体230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呈在上下方向扁平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在下壳体230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腔229,在多个腔229中收纳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阴端子212。在腔229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前方开口的插入孔283。在插入孔283内从前方插入呈阳突片形状的对方端子284。
各腔229的后端部向后方开口,形成为电线11插通的电线插通孔237。腔229中除前端部和后端部之外的区域向上方开口。
[上盖260]
上盖260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具有上壁261、从上壁261的两侧缘向上方及下方双方延伸的侧壁262、以及从上壁的前端部向后方延伸的锁臂280。
锁臂280的前端部与上盖260的前端部形成为一体。锁臂280形成为以前端部为支点能向上下方向挠曲变形。在锁臂280的后端部形成有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282。在锁臂280的上表面且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连接器锁定部281。通过连接器锁定部281和未图示的阳连接器卡止,从而阴连接器210和阳连接器保持为嵌合状态。
[阴端子212]
阴端子212具备端子主体215和相对于端子主体215能相对地滑动移动的滑动部16。
端子主体215具有呈阳突片状的对方端子284能插入的端子连接部217。端子连接部217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端子连接部217的前端部向前方开口,对方端子284能从前方插入。在端子连接部217的内壁形成有向内方突出的弹性接触片219。弹性接触片219形成为能弹性变形。插入到端子连接部217的内部的对方端子284通过被夹在弹性接触片219与端子连接部217的内壁之间而与阴端子212电连接。在端子连接部217的后方设置有与电线11连接的电线连接部120。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阴连接器的组装工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阴连接器210的组装工序的例子进行说明。阴连接器的组装工序不限于以下记述。
滑动部16临时卡止的端子112收纳于下壳体230的腔229内。上盖260装配于将下壳体23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封闭的临时关闭位置(参照图29)。
如图28所示,使上盖260旋转到开放位置。已剥皮的电线11从后方插入到电线插通孔237。接着,将滑动部16向前方按压而使其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由此,芯线13和阴端子212电连接。
如图29所示,使上盖260相对于下壳体230旋转而组装到临时关闭位置。
如图26所示,使上盖260向前方移动而相对于下壳体230组装到关闭位置。如图27所示,通过被下导向部136和上导向部169夹着,从而电线11以弯曲的状态被保持。由此,阴连接器210完成。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下壳体230在配置阴端子212的部分具有对方端子284插入的插入孔283。由此,能够将本公开适用于阴连接器210。
<其他实施方式>
(1)端子也可以设为具备压接于电线外周的压接部。
(2)连接器也可以设为将2条、3条或者5条以上电线连接的接头连接器,而且也可以设为具有所谓的阳突片的阳连接器,能够设为任意形状的连接器。
(3)电线定位部只要是肋状、槽状、钩状等与电线11接触而进行电线11的定位的形状即可,能够选择任意形状。
(4)实施方式2的轴孔167也可以是在上盖160旋转到临时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能够设为任意形状。
(5)在实施方式3的阴连接器中,设为下壳体具有插通孔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上盖具有插通孔的结构。阴连接器也可以设为具备1个至4个、或者6个以上阴端子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接头连接器(连接器的一例)
11:电线
12:端子
13:芯线
14:绝缘包覆部
15:端子主体
16:滑动部
17:筒部(汇流条连接部的一例)
18A:上侧夹持部
18B:下侧夹持部
20:电线连接部
23A:上侧保持突部
23B:下侧保持突部
25A:上侧加压部
25B:下侧加压部
26:临时卡止接纳部
27:正式卡止接纳部
28:卡止突起
29:腔
30:下壳体
31:隔壁
32:汇流条载置部
33:锁定接纳部
34:卡止爪
35:轴部
36:下导向部
37:电线插通孔(电线定位部的一例)
38:下接触部
45:治具
46:治具接触部
47:导入部
50:汇流条
52:突片
53:中继部
54:连结部
59:间隙
60:上盖
61:上壁
63:端子卡合部
63F:前端子卡合部
63R:后端子卡合部
64:汇流条保持部
66:锁爪(锁定部的一例)
67:轴孔
68:开口部
69:上导向部
70:上接触部
110:接头连接器
112:端子
118A:上侧夹持部
118B:下侧夹持部
120:电线连接部
125A:上侧加压部
125B:下侧加压部
130:下壳体
135:轴部
136:下导向部
137:电线插通孔(电线定位部的一例)
140:平面
141:滑动导向部
142:窄宽度部
143:滑动锁定部
144:端子卡止部
153:延长部
154:连结部
155:折弯部
156:端部
160:上盖
166:锁爪
167:轴孔
167A:旋转部
167B:延长部
169:上导向部
171:切口部
172:滑动锁定接纳部
210:阴连接器(连接器的一例)
212:阴端子(端子的一例)
215:端子主体
217:端子连接部
219:弹性接触片
229:腔
230:下壳体
237:电线插通孔
260:上盖
261:上壁
262:侧壁
280:锁臂
281:连接器锁定部
282:把持部
283:插入孔
284:对方端子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与电线连接,
所述连接器具备下壳体和上盖,
所述下壳体收纳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分别连接的端子,
所述上盖以将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封闭的方式组装,
所述下壳体或者所述上盖具备在所述下壳体和所述上盖组装的状态下与所述电线接触而使所述电线弯曲的导向部,
所述上盖具有在组装于所述下壳体的状态下与所述端子卡合的端子卡合部,
所述端子具有所述电线所连接的电线连接部和滑动部,
所述电线连接部分别具有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夹持所述电线的夹持部,
所述滑动部配置于所述夹持部的外侧,并且能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在正式卡止位置与和所述正式卡止位置不同的临时卡止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滑动部具有加压部,在所述滑动部移动到所述正式卡止位置时,所述加压部在所述电线被所述夹持部夹着的状态下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
所述端子卡合部与处于所述滑动部配置于所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所述端子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上盖以能在使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开放的开放位置与将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封闭的关闭位置之间旋转的方式组装于所述下壳体,
所述导向部在所述关闭位置上与所述电线接触而使所述电线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上盖以能在将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封闭的临时关闭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沿着所述延伸方向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下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上盖及所述下壳体的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突出的轴部,另一方具有与所述轴部卡合的轴孔,
所述轴孔具有与所述轴部能相对旋转地卡合的旋转部、和从所述旋转部延伸的延长部,
所述延长部以所述上盖相对于所述下壳体配置于临时关闭位置的状态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通过在所述上盖或者所述下壳体的一方设置的锁定部与所述上盖或者所述下壳体的另一方卡止,从而所述上盖在所述关闭位置组装于所述下壳体,
所述导向部靠近所述上盖相对于所述下壳体旋转的旋转轴而设置,
所述锁定部设置于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导向部具备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下导向部和设置于所述上盖的上导向部,
所述下导向部的上表面呈沿着所述上盖在所述开放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轨道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导向部具备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下导向部和设置于所述上盖的上导向部,
所述下导向部具有与所述电线接触而使所述电线弯曲的下接触部,
所述上导向部具有与所述电线接触而使所述电线弯曲的上接触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下壳体具备通过与所述电线接触而将所述电线定位的定位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具备与多个端子连接的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具有多个突片和连结所述多个突片的连结部,
所述多个端子各自具有:汇流条连接部,与所述多个突片连接;所述夹持部;以及所述滑动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上盖或者所述下壳体在配置所述端子的部分具有供对方端子插入的插入孔。
CN202080026333.5A 2019-04-10 2020-04-09 连接器 Active CN1136616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4918 2019-04-10
JP2019-074918 2019-04-10
PCT/JP2020/016052 WO2020209348A1 (ja) 2019-04-10 2020-04-0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1611A CN113661611A (zh) 2021-11-16
CN113661611B true CN113661611B (zh) 2023-04-11

Family

ID=72750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6333.5A Active CN113661611B (zh) 2019-04-10 2020-04-09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49933B2 (zh)
JP (1) JP7092259B2 (zh)
CN (1) CN113661611B (zh)
WO (1) WO20202093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40034B2 (ja) * 2019-04-10 2022-09-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7121913B2 (ja) * 2019-05-08 2022-08-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2024147120A (ja) * 2023-04-03 2024-10-1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1725A (ja) * 2005-11-21 2007-06-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8258466A (zh) * 2016-12-28 2018-07-0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下保护盖
US10236645B1 (en) * 2017-10-26 2019-03-19 All Best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5898A (en) * 1977-12-27 1980-04-01 Bunker Ramo Corporation Patchcord connector
JPS6135369U (ja) * 1984-08-07 1986-03-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
JP2640203B2 (ja) * 1992-09-25 1997-08-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接端子及び該端子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DE69517217T2 (de) * 1994-03-03 2001-02-2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Verbinder und Vorrichtung zum Testen von Verbindern
US5716242A (en) * 1995-04-21 1998-02-10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tact with retention feature
US5624273A (en) * 1995-04-21 1997-04-29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tact with strain relief
JPH10261471A (ja) 1997-03-17 1998-09-29 Yazaki Corp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3266085B2 (ja) * 1997-12-26 2002-03-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圧接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カバー
JP2000231961A (ja) * 1998-12-08 2000-08-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3679301B2 (ja) * 2000-03-03 2005-08-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
US20020119710A1 (en) * 2001-02-27 2002-08-29 Fci Usa,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rame and slidable members
US6402573B1 (en) * 2001-06-07 2002-06-11 Yazaki North America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DE20119530U1 (de) 2001-12-01 2002-04-18 HARTING Electric GmbH & Co. KG, 32339 Espelkamp Elektrisches Kontaktelement
JP4452298B2 (ja) * 2007-09-06 2010-04-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5333299B2 (ja) * 2010-03-10 2013-11-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5022968A (ja) * 2013-07-22 2015-02-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1725A (ja) * 2005-11-21 2007-06-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8258466A (zh) * 2016-12-28 2018-07-0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下保护盖
US10236645B1 (en) * 2017-10-26 2019-03-19 All Best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66159A1 (en) 2022-05-26
WO2020209348A1 (ja) 2020-10-15
US11749933B2 (en) 2023-09-05
CN113661611A (zh) 2021-11-16
JPWO2020209348A1 (ja) 2021-12-09
JP7092259B2 (ja) 202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61611B (zh) 连接器
US6659797B2 (en) Connector with resiliently deflectable lock arm
KR102550876B1 (ko) 동축 케이블용 커넥터
CN113574741B (zh) 接头连接器
CN113632322B (zh) 接头连接器
CN111092318B (zh) 端子以及连接电线与端子的方法
CN111224261B (zh) 连接器
KR102591645B1 (ko) 커넥터 어셈블리
KR101111595B1 (ko) 커넥터 하우징 조립체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CN113711443A (zh) 接头连接器
US20230238729A1 (en) Connector
US12080968B2 (en) Joint connector
CN114008868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11146613B (zh) 端子,将电线连接到端子的方法,以及夹具
JP2008204720A (ja) 短絡部材、短絡部材付電線、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および短絡方法
JP7444131B2 (ja) コネクタ
CN111082247B (zh) 连接器
CN113519094A (zh) 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构成体
JPH05275138A (ja) コネクタ用コンタクト保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