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75404A -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 Google Patents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75404A
CN114175404A CN202080051233.8A CN202080051233A CN114175404A CN 114175404 A CN114175404 A CN 114175404A CN 202080051233 A CN202080051233 A CN 202080051233A CN 114175404 A CN114175404 A CN 1141754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ressing
sliding
electric wire
receiv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12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绫那
田端正明
松井元
竹内竣哉
小林浩
天川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175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54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H01R4/507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having an uneven wire 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H01R4/5083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using a wed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端子(12),与电线(11)的前方端部连接,其中,具备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所述端子主体(15)具有夹持所述电线(11)的芯线(13)的夹持部,所述滑动部(16)在外嵌到设有所述夹持部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位置和比所述第一位置靠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滑动部(16)具有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11)按压的加压部,在所述滑动部(16)设有按压承受部(46),该按压承受部(46)通过被从后方按压而使所述滑动部(16)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在所述滑动部(16)设有支承部(36),该支承部(36)承受所述按压承受部(46)被按压时的力。

Description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端子与电线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从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连接有端子的带端子的电线。作为这种端子,例如存在具备从外侧压接于从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的压接部的端子。
为了将上述端子压接于电线,例如采用如下方式。首先,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来成形规定形状的端子。接着,在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一对模具中的位于下侧的下模的载置部载置端子。接着,将从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重叠载置于端子的压接部。之后,使一对模具的一方或双方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在上模的压接部与下模的载置部之间用力夹持压接部,由此将压接部压接于电线的芯线。如上所述,端子与电线的末端连接(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07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代替上述压接部而夹持芯线来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可以由端子主体和配置于端子主体的后方的滑动部这两个部件构成端子。在该情况下,在按压滑动部而使之滑动时,可能会因施加到滑动部的力而产生滑动部发生变形等不良情况。
本公开是基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了滑动部的变形的端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涉及一种端子,与电线的前方端部连接,其中,具备端子主体和滑动部,所述端子主体具有夹持所述电线的芯线的夹持部,所述滑动部在外嵌到设有所述夹持部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位置和比所述第一位置靠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按压的加压部,在所述滑动部设有按压承受部,该按压承受部通过被从后方按压而使所述滑动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在所述滑动部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承受所述按压承受部被按压时的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滑动部发生变形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端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端子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端子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涉及一种端子,与电线的前方端部连接,其中,具备端子主体和滑动部,所述端子主体具有夹持所述电线的芯线的夹持部,所述滑动部在外嵌到设有所述夹持部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位置和比所述第一位置靠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按压的加压部,在所述滑动部设有按压承受部,该按压承受部通过被从后方按压而使所述滑动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在所述滑动部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承受所述按压承受部被按压时的力。
当通过对按压承受部施加力,从而滑动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夹持部被加压部朝向电线按压。由此,夹持部与电线电连接,因此端子与电线电连接。
在按压承受部被从后方按压时,施加到按压承受部的力由支承部承受。由此,抑制了滑动部发生变形的情况。
(2)优选为,在所述滑动部设有辅助支承部,该辅助支承部承受所述支承部经由所述按压承受部被按压时的力。
由支承部承受的力进一步由辅助支承部承受,因此进一步抑制了滑动部发生变形的情况。
(3)优选为,所述按压承受部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所述滑动部的中央附近。
若按压承受部设置于滑动部的前端部或后端部,则在按压承受部承受力的情况下,滑动部的前端部或后端部有可能以卷起的方式变形。通过将按压承受部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滑动部的中央附近,抑制了滑动部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以卷起的方式变形的情况。
(4)优选为,在所述滑动部具有构成所述滑动部的多个壁部重叠的层叠区域,所述按压承受部设置于所述层叠区域的后方端部。
由于在多个壁部重叠的层叠区域的后端部设有按压承受部,因此能够将构成层叠区域的多个壁部的厚度作为按压承受部的卡合余量。由此,能够增大按压承受部的接触部分,因此能够提高按压滑动部的作业的效率。
(5)优选为,所述按压承受部形成于所述加压部的附近。
施加到按压承受部的力被高效地传递到形成于按压承受部的附近的加压部。由此,由于夹持部被加压部高效地按压,因此能够提高夹持部与电线的电连接可靠性。
(6)本公开提供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具备: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及电线,与所述端子连接。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示例,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并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3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10具备电线11和与电线11连接的端子12。端子12与未图示的对方端子连接。如图1所示,端子12与电线11的延伸方向(由箭头Y所示的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Z所示的方向设为上方、将箭头Y所示的方向设为前方、将箭头X所示的方向设为左方来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多个相同的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标号,并省略其他构件的标号。
[电线11]
如图1所示,电线11沿前后方向延伸配置。电线11利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层14包围芯线13的外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13由一根金属线构成。另外,芯线13也可以是多根金属细线绞合而成的绞线。构成芯线13的金属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任意的金属。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13由铜或铜合金构成。
[端子12]
如图2所示,端子12具备金属制的端子主体15和能够相对于端子主体15相对地滑动移动的滑动部16。
[端子主体15]
端子主体15通过冲压加工、切削加工、铸造等公知的方法而形成为规定的形状。构成端子主体15的金属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任意的金属。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主体15由铜或铜合金构成。在端子主体15的表面也可以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锡、镍、银等任意的金属。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主体15实施了镀锡。
如图2所示,端子主体15具有:筒部17,能够供呈板状的对方端子插入;及电线连接部20,位于筒部17的后方并与电线11连接。如图3所示,电线连接部20具备向后方延伸出的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12是被称为所谓的阴端子的端子,对方端子是被称为所谓的阳端子的端子。
如图3所示,筒部17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筒部17的前端以能够供对方端子插入的方式开口。在筒部17的内部配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9。弹性接触片19从筒部17的内壁向内方延伸。插入到筒部17内的对方端子按压弹性接触片19而使之弹性变形。通过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9的弹性力,对方端子被夹在筒部17的内壁与弹性接触片19之间。由此,对方端子与端子12电连接。
如图3所示,在筒部17的后方设有呈方筒状的电线连接部20。如图3所示,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上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夹持部的一例),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下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下侧夹持部18B(夹持部的一例)。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呈向前后延伸的细长形状。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形成为大致相同。
在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在比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设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在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的后端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下侧保持突部23B和上侧保持突部23A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通过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咬入形成于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被膜而将氧化被膜剥离,由此使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与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接触,由此芯线13与端子主体15电连接。
如图1所示,在端子主体15的侧壁形成有向外方突出的卡止突起28。该卡止突起28通过与后述的临时卡止承受部26和正式卡止承受部27卡止,由此将滑动部16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
[滑动部16]
如图2所示,滑动部16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滑动部16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规定的形状而形成。构成滑动部16的金属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任意的金属。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16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由不锈钢构成。在滑动部16的表面也可以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锡、镍、银等任意的金属。
滑动部16的内部形状的截面形成为与端子主体15中的设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外部形状的截面相同或稍大。由此,滑动部16配置于端子主体15中的设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外方。
如图3所示,在滑动部16的下壁的上表面设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加压部25B(加压部的一例)。在滑动部16的上壁30(壁部的一例)的下方,在从滑动部16的后端朝向前方的方向上的大致二分之一的区域,设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加压部25A(加压部的一例)。
如图2所示,在滑动部16的左侧壁34和右侧壁39,在前后方向的靠前端部的位置开口有临时卡止承受部26。另外,在滑动部16的左侧壁34和右侧壁39,在比临时卡止承受部26靠后方的位置开口有正式卡止承受部27。临时卡止承受部26和正式卡止承受部27能够与设置于端子主体15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卡止突起28弹性地卡止。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与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承受部26卡止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被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参照图3)。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和下侧加压部25B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缘向后方分离。另外,在该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大于芯线13的直径(参照图3)。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与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承受部27卡止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被卡止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如图1所示,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侧夹持部18A的上方与上侧夹持部18A接触。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侧夹持部18B的下方与下侧夹持部18B接触。
如上所述,滑动部16在外嵌于端子主体15中设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在上述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滑动移动。
如图1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被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按压上侧夹持部18A,从而上侧夹持部18A向下方变形。另外,通过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按压下侧夹持部18B,从而下侧夹持部18B向上方变形。由此,在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将芯线13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配置,并且,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芯线13被发生了弹性变形的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方向夹持。即,上侧夹持部18A通过被上侧加压部25A向下方按压而从上方与芯线13接触,下侧夹持部18B通过被下侧加压部25B向上方按压而从下方与芯线13接触。
如图1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被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芯线13,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芯线13。这样,芯线13通过被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并且被配置于与上侧保持突部23A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由此被保持为在上下方向(与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例)上弯曲的状态。另外,芯线13与端子12也通过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保持突部23B而电连接。
如图2所示,在滑动部16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在左侧壁34和右侧壁39设有向滑动部16的内侧突出的一对引导部47。引导部47形成为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宽度变窄。通过芯线13与引导部47的内表面滑动接触,芯线13被引导向滑动部16的内部。
如图3所示,滑动部16的上壁3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比中央位置附近靠前侧的前侧上壁30A、和比中央附近靠后侧且形成有上侧加压部25A的后侧上壁30B。
后侧上壁30B从滑动部16的右侧壁39的上端缘向左方弯折而形成。
前侧上壁30A从滑动部16的左侧壁34的上端缘向右方弯折而形成。在前侧上壁30A之上重叠有按压部31(壁部的一例)。按压部31从滑动部16的右侧壁39的上端缘向左方弯折而形成。上壁30与按压部31重叠的区域为层叠区域32。如图2所示,按压部31在从上方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在按压部31的后端部伸出有从左侧缘向下方弯曲的弯曲片33。弯曲片33在从左右方向观察时呈长方形。
如图3所示,在按压部31的后端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按压承受部46。按压承受部46通过按压部31的后端缘向上方弯曲成山形而形成。通过向前方按压按压承受部46,滑动部16能够向前方移动。
作为按压按压承受部46的构造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公知的夹具45。另外,不限于夹具45,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具备按压按压承受部46的致动器的制造设备来按压按压承受部46的结构。
按压承受部46设置于滑动部16中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按压承受部46设置于上侧加压部25A的附近。详细而言,按压承受部46设置于比上侧加压部25A的前端部稍靠前方处。
在滑动部16的左侧壁34的上端缘,在与上述弯曲片3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支承凹部35。支承凹部35的内侧面中的前侧的内侧面为支承部36,该支承部36在设于按压部31的按压承受部46被夹具45从后方按压时,从前方与弯曲片33接触。由支承部36承受从夹具45受到的力。
如图2所示,在滑动部16的左侧壁34的上端缘,在支承部36的前方形成有辅助支承凹部37,该辅助支承凹部37向下方凹陷与按压部3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实质上相同的程度。辅助支承凹部37的内侧面中的前侧的内侧面为辅助支承部38,该辅助支承部38在支承部36被从后方按压时,从前方与辅助支承凹部37的内侧面中的后侧的内侧面接触。通过辅助支承部38,能够承受从夹具45向按压承受部46、按压部31、弯曲片33、支承部36传递的力。辅助支承凹部37的上下方向的深度尺寸小于支承凹部35的上下方向的深度尺寸。
[电线11与端子12的连接工序]
接着,对电线11与端子12的连接工序的一例进行说明。电线11与端子12的连接工序并不限定于以下的记述。
通过公知的方法来形成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从后方组装滑动部16。滑动部16的前端缘从后方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抵接,滑动部16的侧壁扩开变形。当滑动部16被进一步向前压入时,滑动部16的侧壁回复变形,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承受部26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卡止。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被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参照图3)。由此得到端子12。
通过用公知的方法对绝缘包覆层14进行剥皮加工而使电线11的芯线13露出。
当电线11被从滑动部16的后端部向前方压入时,芯线13的前端部被导入到滑动部16的内部。芯线13通过与滑动部16的引导部47抵接而被引导向滑动部16。当电线11被进一步向前压入时,芯线13的前端部向端子主体15的内部进入而到达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内。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被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间隔被设定得大于芯线13的外径尺寸。
接着,使夹具45从后方与按压承受部46抵接而使滑动部16向前方滑动移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相对地被向前方移动。此时,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与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承受部26的卡止脱离,滑动部16的侧壁搭上卡止突起28而扩开变形。
当滑动部16被向前方移动时,滑动部16的侧壁回复变形,从而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与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承受部27弹性地卡止。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被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被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抵接而向下方进行按压。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与端子主体15的下侧夹持部18B抵接而向上方进行按压。由此,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
如图1所示,通过在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与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夹持芯线13,从而形成于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被膜被剥离,构成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与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接触,由此电线11与端子12电连接。
在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的状态下,芯线13通过被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与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夹持而被保持在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状态。由此,能够牢固地保持芯线13,因此在对电线11作用有拉伸力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电线11与端子12的保持力。如此完成带端子的电线10。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端子12,与电线11的前方端部连接,其中,具备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端子主体15具有夹持电线11的芯线13的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滑动部16在外嵌到设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位置和比第一位置靠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滑动部16具有上侧加压部25A和下侧加压部25B,该上侧加压部25A和下侧加压部25B在第二位置处将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朝向电线11按压,在滑动部16设有按压承受部46,该按压承受部46通过被从后方按压而能够使滑动部16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在滑动部设有支承部36,该支承部承受按压承受部46被按压时的力。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端子的电线10具备上述端子12和与端子12连接的电线11。
当通过由夹具45对按压承受部46施加力而使滑动部1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分别被上侧加压部25A和下侧加压部25B朝向电线11的芯线13按压。由此,由于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与电线11的芯线13电连接,因此端子12与电线11电连接。
在按压承受部46从后方被夹具45按压时,从夹具45施加到按压承受部46的力由支承部36承受。由此,抑制了滑动部16发生变形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滑动部16设有辅助支承部38,该辅助支承部38承受支承部36经由按压承受部46被按压时的力。
由支承部36承受的力进一步由辅助支承部38承受,因此进一步抑制了滑动部16发生变形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按压承受部46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滑动部16的中央附近。
若按压承受部46设置于滑动部16的前端部或后端部,则在按压承受部46承受来自夹具45的力的情况下,滑动部16的前端部或后端部有可能以卷起的方式变形。通过将按压承受部46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滑动部16的中央附近,抑制了滑动部16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以卷起的方式变形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滑动部16具有构成滑动部16的上壁30以及按压部31重叠的层叠区域32,按压承受部46设置于层叠区域32的后方端部。
由于在上壁30以及按压部31重叠的层叠区域32的后端部设有按压承受部46,因此能够将构成层叠区域32的上壁30及按压部31的厚度作为按压承受部46相对于夹具45的卡合余量。由此,能够增大夹具45与按压承受部46的接触部分,因此能够提高使夹具45与按压承受部46接触而按压滑动部16的作业的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按压承受部46形成于上侧加压部25A的附近。
从夹具45施加到按压承受部46的力被高效地传递到形成于按压承受部46的附近的上侧加压部25A。由此,由于上侧夹持部18A被上侧加压部25A高效地按压,因此能够提高上侧夹持部18A与电线11的电连接可靠性。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图4至图5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端子52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滑动部56中的前后方向上比中央位置附近靠前方,在上壁60的上方重叠有按压部61。如图5所示,按压部61在从上方观察时呈大致C字状。按压部61覆盖上壁60的前端部、上壁60中的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及上壁60的左端部中的从前端部到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按压部61的左前部的角部被切去,为收容后述的支承部66的收容凹部70。
如图4所示,在按压部61中的与上壁60的前端部重叠的部分的后端缘设有向上方突出的按压承受部76。按压承受部76通过按压部61中的与上壁60的前端部重叠的部分的后端缘向上方弯曲成山形而形成。通过夹具45从后方与按压承受部76接触,而滑动部56被该夹具45向前方按压,从而滑动部56能够向前方移动。
在位于滑动部56的左侧的左侧壁64的上端缘,在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支承部66。支承部66收容在收容凹部70内。支承部66的上端部配置于与按压部61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在设置于按压部61的按压承受部76被夹具45从后方按压时,支承部66从前方与按压部61接触。由支承部66承受从夹具45受到的力。
对于上述以外的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按压承受部76被夹具45从后方按压时(参照图4),从夹具45施加到按压承受部76的力由从前方与按压部61接触的支承部66承受。由此,抑制了滑动部56发生变形的情况。
<其他实施方式>
(1)在滑动部中设置按压承受部的部位没有限制,例如,按压承受部也可以设置于滑动部的后端部。
(2)端子12也可以具有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夹持部。
(3)也可以构成为在层叠区域32层叠三个以上的壁部。
(4)也可以省略卡止突起28、临时卡止承受部26及正式卡止承受部27。
标号说明
10:带端子的电线;
11:电线;
12、52:端子;
13:芯线;
14:绝缘包覆层;
15:端子主体;
16、56:滑动部;
17:筒部;
18A:上侧夹持部;
18B:下侧夹持部;
19:弹性接触片;
20:电线连接部;
23A:上侧保持突部;
23B:下侧保持突部;
25A:上侧加压部;
25B:下侧加压部;
26:临时卡止承受部;
27:正式卡止承受部;
28:卡止突起;
30、60:上壁;
30A:前侧上壁;
30B:后侧上壁;
31、61:按压部;
32:层叠区域;
33:弯曲片;
34、64:左侧壁;
35:支承凹部;
36、66:支承部;
37:辅助支承凹部;
38:辅助支承部;
39:右侧壁;
45:夹具;
46、76:按压承受部;
47:引导部;
70:收容凹部。

Claims (6)

1.一种端子,与电线的前方端部连接,其中,
具备端子主体和滑动部,
所述端子主体具有夹持所述电线的芯线的夹持部,
所述滑动部在外嵌到设有所述夹持部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位置和比所述第一位置靠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滑动部具有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按压的加压部,
在所述滑动部设有按压承受部,该按压承受部通过被从后方按压而使所述滑动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在所述滑动部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承受所述按压承受部被按压时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在所述滑动部设有辅助支承部,该辅助支承部承受所述支承部经由所述按压承受部被按压时的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按压承受部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所述滑动部的中央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在所述滑动部具有构成所述滑动部的多个壁部重叠的层叠区域,所述按压承受部设置于所述层叠区域的后方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按压承受部形成于所述加压部的附近。
6.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具备: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及
电线,与所述端子连接。
CN202080051233.8A 2019-07-18 2020-06-29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Pending CN1141754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2787 2019-07-18
JP2019132787A JP7158349B2 (ja) 2019-07-18 2019-07-18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PCT/JP2020/025480 WO2021010148A1 (ja) 2019-07-18 2020-06-29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75404A true CN114175404A (zh) 2022-03-11

Family

ID=74209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1233.8A Pending CN114175404A (zh) 2019-07-18 2020-06-29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88277B2 (zh)
JP (1) JP7158349B2 (zh)
CN (1) CN114175404A (zh)
WO (1) WO20210101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3513B2 (ja) * 2019-06-12 2022-09-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328201B2 (ja) * 2020-12-23 2023-08-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線、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59766A (en) * 1956-03-16 1960-11-08 Jacobsen Edwi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5434225A (en) * 1977-08-22 1979-03-13 Sony Corp Microphone device
US6729895B1 (en) * 2002-06-17 2004-05-04 Clyde W. Brya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5050736A (ja) * 2003-07-30 2005-02-2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アルミ電線への端子圧着構造及び端子付アルミ電線の製造方法
JP2006054166A (ja) * 2004-07-12 2006-02-23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雌型端子
JP2014120251A (ja) * 2012-12-14 2014-06-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5428870A (zh) * 2014-09-17 2016-03-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
CN107768851A (zh) * 2016-08-15 2018-03-06 东莞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34225Y2 (zh) * 1972-12-16 1979-10-19
US4508409A (en) * 1983-06-28 1985-04-02 Amp Incorporated Insulation piercing coaxial grip splice device
EP2472675B1 (en) 2003-07-30 2020-09-30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Terminal crimping structure and terminal crimping method onto aluminum electric-wire
US7160156B2 (en) * 2003-09-03 2007-01-09 Holliday Randall A Crimpable wire connector assembly
JP5434225B2 (ja) 2009-04-20 2014-03-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の現像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59766A (en) * 1956-03-16 1960-11-08 Jacobsen Edwi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5434225A (en) * 1977-08-22 1979-03-13 Sony Corp Microphone device
US6729895B1 (en) * 2002-06-17 2004-05-04 Clyde W. Brya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5050736A (ja) * 2003-07-30 2005-02-2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アルミ電線への端子圧着構造及び端子付アルミ電線の製造方法
JP2006054166A (ja) * 2004-07-12 2006-02-23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雌型端子
JP2014120251A (ja) * 2012-12-14 2014-06-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5428870A (zh) * 2014-09-17 2016-03-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
CN107768851A (zh) * 2016-08-15 2018-03-06 东莞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88277B2 (en) 2024-01-30
WO2021010148A1 (ja) 2021-01-21
JP7158349B2 (ja) 2022-10-21
JP2021018886A (ja) 2021-02-15
US20220368040A1 (en)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50800A1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14175404A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WO2021182373A1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US11942737B2 (en) Joint connector
WO2021010147A1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14008868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WO2021241294A1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13678320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JP7113796B2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13646970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US11764493B2 (en) Terminal and wire with terminal
WO2021039359A1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