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322A - 数据记录、再生方法、数据再生装置及记录媒体 - Google Patents

数据记录、再生方法、数据再生装置及记录媒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322A
CN1137322A CN95191061A CN95191061A CN1137322A CN 1137322 A CN1137322 A CN 1137322A CN 95191061 A CN95191061 A CN 95191061A CN 95191061 A CN95191061 A CN 95191061A CN 1137322 A CN1137322 A CN 11373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mentioned
error
record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5191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2715C (zh
Inventor
佐古曜一郎
山上保
大塚学史
飞田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7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271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271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3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125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 blocks are arranged within multiple radial zones, e.g. Zone Bit Recording or Constant Density Recording discs, MCAV discs, MCLV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67Address data
    • G11B2020/1271Address data the address data being stored in a subcode, e.g. in the Q channel of a CD
    • G11B2020/1272Burst indicator subcode [B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当在例如光盘等的记录媒体上记录数据并再生这些数据时,即使发生突发差错也有效地进行处理、不减少数据的记录容量而进行良好的再生,以此作为技术课题,为达到这一点,在数据记录时,对于一连串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第1纠错码,把该第1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上述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对于上述一连串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第2纠错码,把该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上述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之外的数据上,并把这些数据记录到记录媒体上。而且,在再生时,从记录着各记录单位的数据的记录媒体再生某记录单位的数据,检测根据包含在再生了的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上述第1纠错码能否检错纠错,能够检纠错时,进行检错纠错,不能检错纠错时,利用从包含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有关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中再生的、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上述第2纠错码生成消失信息,用上述消失信息及上述第1纠错码对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消失纠错。

Description

数据记录、再生方法、数据 再生装置及记录媒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例如光盘驱动装置等的数据记录、再生方法、数据再生装置及记录媒体。
背景技术
作为光盘,目前已提出的有光磁盘、变相型光盘、一次写入盘、只读光盘等。这些光盘大致能够分为可写入盘和只读盘。
作为可写入盘的光磁盘,在制造时进行的盘检验中,当检测到缺陷扇区时,把该缺陷扇区的下一个扇区作为更替扇区,并把该信息预先记录在光磁盘预定的区域中,再生时,使用缺陷扇区的更替扇区。而且,在出厂后新产生了缺陷扇区时,在缺陷扇区的更替扇区专用区域中设定其缺陷扇区的更替扇区,在其更替扇区上记录本应记录在缺陷扇区中的数据,同时,把其信息记录在光磁盘的预定区域中。
另一方面,只读光盘不是用光盘驱动装置记录数据,如众所周知,是在其制造时记录数据,在出厂之后只读取制造时所记录的数据。
还有,对上述光磁盘用光驱动装置记录数据以及对上述只读光盘在制造时记录数据时,在数据上分别添加纠错用的奇偶检验码和检错用的CRC(循环冗余检验)等的奇偶检验码。从而,再生时,无论是光磁盘还是只读光盘都用奇偶检验码对所再生的数据实施检错和纠错处理。
作为该奇偶检验码,已知有为构成里德·所罗门码的奇偶检验码。里德·所罗门码通常在把1个符号取为8位,把数据取为k个符号时,在该k个符号的数据上添加奇偶检验码构成合计n个符号的码。这时,作为表示该纠错用代码的纠错能力的语言,有所谓的最小距离。
例如,在1个符号为1位时,由于用n位表示上述n个符号,因此能得到n个符号的2进制数据列有2n组。另一方面,由于除去奇偶检验码的数据列仅需要2k组,因此,从上述2n组数据列中取出2k组数据列,而当在任意所取出的2个数据列之间有d位的不同位时,则称该d为距离。而且,对于上述2k组数据列,把同样地求出的全部距离中的最小值称为最小距离。在以下的说明中,把该最小距离称为最小码距。
而且,一般为纠正t1个错误所用的代码的最小码距d必须满足以下所示的(式1)。
d≥2t1+1    ……(式1)例如,最小码距d为17时,t1为8,即,仅能纠正8个符号。
另外,上述代码除去进行纠错的能力之外,还具有检测发生错误的能力。若设由该检测发生错误的能力可检出错误的错误检出个数为t2,则该错误检出个数t2能够表为下式(式2)
t2=d-(2t1+1)       (式中t2≥0)   ……(式2)
例如,最小码距d为17时的纠错个数t1和错误检出个数t2如下表1所示。
纠错0个符号…t1=0,t2=16
纠错1个符号…t1=1,t2=14
纠错2个符号…t1=2,t2=12
纠错3个符号…t1=3,t2=10
纠错4个符号…t1=4,t2=8
纠错5个符号…t1=5,t2=6
纠错6个符号…t1=6,t2=4
纠错7个符号…t1=7,t2=2
纠错8个符号…t1=8,t2=0  ……(表1)
从该(表1)可知,纠错8个符号时错误检出个数为“0”,因此,如果发生了9个符号以上的错误时,将产生不能正确地判断错误的情况。从而,若把最小码距d设定成为大的值,则仅此就能够增加可纠错个数,而且还能够维持错误检出能力。在最小码距d较大的意义上,把如上构成的里德·所罗门码称为(n、k、d)的LDC(Long Distance Code:长距离码)。
在光磁盘和只读光盘等中,通过在构成上述那样的里德·所罗门码后进行记录,则再生时能够纠正随机差错和与最小码距d的值、纠错个数t1、错误检出个数t2相应长度的突发差错。
然而,从上述(表1)可知,例如在最小码距d为17时,能纠错的个数最大为8。从而,在发生连续9个以上的数据均为错误的突发差错时,存在不能纠错而直接使用错误数据的问题。
在光磁盘等可写入的盘中,在有缺陷扇区时通过进行更替处理,把数据记录到更替扇区中而始终能够进行良好的再生,或者,为对付上述突发差错,还进一步采用这样的方法:在盘的1周或几周上设立一处奇偶检验码扇区,取盘的1周或几周的其它扇区上数据的“异或”形成的序列作为奇偶检验码记录到该奇偶检验码扇区,在发生了突发差错时,根据从上述奇偶检验码扇区读出的奇偶检验码进行与该错误有关的数据的纠错。
然而,在采用了进行上述更替处理的方法时,由于进行更替处理而引起处理速度下降。特别地,在处理象动态图像数据等那样必须实时处理的数据时,处理速度迟缓是一个问题。另外,在采用利用奇偶检验码扇区进行纠错的方法时,若发生突发差错,就必须再次读入记录在该区域中的数据,并用该再次读入的数据和在上述奇偶检验码扇区记录着的奇偶检验数据进行纠错。从而,在发生了突发差错时,将产生纠错处理花费的时间过长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只读光盘中,由于不能够进行上述更替处理,因此,再生时发生如突发差错那样大差错的情况下,必须仅用预先记录着的纠错码对付。从而,不得不把最小码距d取为大的值或采用利用奇偶检验码扇区进行纠错的方法。然而,如果把最小码距d取为大的值,则仅此就会产生增加代码的冗余度、加长处理时间、同时把原来用于记录数据的容量减少了与增加了的冗余度相当的部分等等问题。另外,采用利用奇偶检验码进行纠错的方法时,若发生突发差错,则必须再次再生记录在该区域的所有扇区中的数据,并用该再次再生的数据和记录在上述奇偶检验码扇区中作为奇偶检验码的数据进行纠错,从而,在发生突发差错时将产生其处理花费时间过长的问题。
本发明是考虑到以上的问题点而形成的,提出一种即使在发生突发差错时,也能进行有效处理并且不减少数据的记录容量、能够进行良好再生的数据记录、再生方法、数据再生装置及记录媒体。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在数据记录时,对一连串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第1纠错码,把该第1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对上述一连串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第2纠错码,把该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以外的数据上,并把这些记录到记录媒体上。而且,再生时,从记录着各记录单位的数据的记录媒体再生某记录单位的数据,检测根据包含在再生了的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上述第1纠错码能否检错纠错,在能够检错纠错时进行检错纠错,在不能检错纠错时,根据从包括有关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所再生的、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上述第2纠错码生成消失信息,用上述消失信息及上述第1纠错码对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消失纠错,由此,即使发生突发差错,也能够有效地进行处理,能够不减少数据的记录容量而进行良好的再生,与此相关连,公开了数据记录、再生方法、数据再生装置及记录媒体。
附图的简单说明
第1图是表示光盘驱动装置一例的结构图。
第2图是表示第1图所示的驱动控制器结构例的结构图。
第3图是表示第1图所示的光盘驱动装置的控制器结构例的结构图。
第4图是表示光盘格式化的一例的说明图。
第5图是表示第4图所示的光盘各区域的大小和在各区域中使用的数据时钟频率的一例的说明图。
第6图A、B及C是分别表示光盘扇区格式的一例的说明图。
第7图是用于说明在光盘(只读盘和具有可读区域的盘)的8行模式中作为2nd ECC的附加奇偶检验码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说明把在光盘(只读盘和具有可读区域的盘)的8行模式中作为2nd ECC的奇偶检验码记录到其它扇区时的说明图。
第9图是用于说明在光盘(只读盘和具有可读区域的盘)的8行模式中扇区的特定区域的说明图。
第10图是用于说明在光盘(可写入盘和具有可写入区域的盘)的8行模式中作为2nd ECC的附加奇偶检验码的说明图。
第11图是用于说明光盘驱动装置再生时的数据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第12图是用于说明光盘驱动装置再生时的数据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第13图是用于说明光盘驱动装置再生时的数据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第14图是用于说明作为第2实施形态的在光盘(只读盘和具有可读区域的盘)的7行-8行-7行模式中作为2nd ECC的附加奇偶检验码的说明图。
第15图是用于说明在光盘(可写入盘和具有可写入区域的盘)的7行-8行-7行模式中作为2nd ECC的附加奇偶检验码的说明图。
引用符号的说明
4……光盘
60……CPU
61……总线
62……ROM
63……RAM
64……输入输出口
66、69……开关
67……ECC译码器
68……ECC编码器
67a、67b、68a、68b……RAM
67c、68c……RAM控制器
70……缓冲器
71……接口电路
为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概要。
本发明数据记录方法,在步骤(a)中对由预定量构成的一连串数据分别生成第1纠错码,在步骤(b)中对上述由预定量构成的一连串数据分别生成第2纠错码,在步骤(c)中把上述第1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把上述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把上述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之外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由此,生成各记录单位的数据,在步骤(d)中,把上述各记录单位的数据记录到记录媒体上。这样,再生时,不仅用第1纠错码对由某预定量组成的一连串数据进行纠错处理,也能够用添加到由该预定量构成的一连串数据之外的数据上的上述第2纠错码进行处理。由此,即使发生了突发差错时,也能够有效地进行处理,不减少数据的记录容量,能够进行良好的再生。
另外,在上述步骤(d)中,在第1记录单位的数据记录位置的下一个记录位置上,记录包含上述第2纠错码的第2记录单位的数据,该第2纠错码是与包含在上述第1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由上述预定量组成的数据有关的。由此,进而能够由在第1记录单位的数据的记录位置的下一个记录位置所记录的、对于第1记录单位的数据所生成的第2纠错码对第1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处理。由此,能够加强抗突发差错的能力。
还有,在上述步骤(c)中,对于上述第2纠错码,通过添加识别数据作为上述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而生成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其中,该上述第2纠错码是与一连串的多个上述预定量部分的数据中最后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的。这样,在处理中,能够识别一连串的多个上述预定量部分的数据中最后的由上述预定量组成的数据。由此,对于最后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能够进行适宜的处理。
还有,在上述步骤(d)中,对于一连串的多个上述预定量部分的数据中最前面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添加识别数据作为上述第2纠错码。这样,在处理上能够识别一连串的多个上述预定量部分的数据中先头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由此,对于一连串的多个上述预定量部分的数据中最前面的由上述预定量组成的数据能够进行适宜的处理。
还有,对于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组成的数据还具有分别生成检错码的步骤,在上述步骤(c)中,通过把上述检错码添加到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生成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这样,再生时,能够进一步进行检错。由此,更能够提高检错能力。
另外,本发明在记录时,对于可改写的第1记录媒体,对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第1纠错码,对上述一连串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第2纠错码,把上述第1纠错码添加到相关连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对与上述第2纠错码相关连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之外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添加上述第2纠错码。由此生成各记录单位的数据,把上述各记录单位的数据记录在记录媒体上,对于不可改写的第2记录媒体,对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上述第1纠错码,对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第2纠错码,通过把上述第1纠错码及上述第2纠错码添加到相关连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生成各记录单位的数据,把上述各记录单位的数据记录到记录媒体上,这样,再生时,不仅能使用第1纠错码,还能够使用第2纠错码,以及使纠错时的处理速度提高。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纠错能力及存取速度。
另外,在上述的步骤(a)中,把对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的第1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把对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的第2纠错码添加到由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之外的数据上,从记录着由此生成的各记录单位的数据的记录媒体上再生某记录单位的数据,在步骤(b)中,检测根据包含在再生的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上述第1纠错码能否检错纠错,在步骤(c)中,当能够检错纠错时,进行检错纠错,在步骤(d)中,当不能够检错纠错时,用从包含有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有关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再生的、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上述第2纠错码生成消失信息,在步骤(e)中,使用上述消失信息及上述第1纠错码对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消失纠错。由此,即使发生了超出由第1纠错码形成的纠错能力的错误,也能够用第2纠错码得到消失信息,能够用该消失信息和上述第1纠错码进行消失纠错。这样,在不增大最小码而使纠错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该场合的处理速度。
还有,上述中,在上述各记录单位的数据上进而还添加关于包含在其记录单位的数据的检错码,在步骤(f)中,根据其记录单位的上述检错码,对在步骤(c)中被检错纠错了的数据进行检错。这样,能够进行再生时的检错。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检错能力。
另外,上述中,当在上述步骤(f)中检测出错误时,进入到上述步骤(d)。这样,能够进行基于步骤(d)的处理。由此,进行用于进行消失纠错的处理,其结果,在步骤(e)中,能够进入消失纠错,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纠错能力。
还有,在上述中,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上进一步地添加对于包含在其记录单元中的数据的检错码,在步骤(g)中,根据其记录单位的上述检错码,在上述步骤(e)中对已消失纠错了的数据进行检错。这样,能够对消失纠错后的数据进行检错。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检错能力。
还有,在上述中,上述步骤(d)中,从包含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中再生上述记录单位部分的数据,对于再生出的上述记录单位部分的数据,用包含在再生出的上述记录单位部分的数据中的上述检错码进行检错,在用上述检错码没有发现错误时,用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生成对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消失信息。这样,在没有发现错误时,能够用第2纠错码进行消失纠错。由此,能够用较小的最小码距实现高纠错能力。
另外,本发明包括再生装置和纠错装置,再生装置从记录着各记录单位的数据的记录媒体按记录单位再生数据,其中,各记录单位的数据是通过把与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而生成的第1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以及把与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而生成的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之外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而生成的。纠错装置检测根据包含在再生的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第1纠错码能否检错纠错,在能够检错纠错时进行检错纠错,在不能检错纠错时,利用从包含有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对应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中再生的、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生成消失信息,用上述消失信息及上述第1纠错码对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消失纠错。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再生时不能检错纠错的情况下,用第2纠错码能够进行消失纠错。由此,能够不降低存取速度而使纠错能力提高。
还有,上述中,在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上还添加对于包含在其记录单位的数据的检错码,上述纠错装置根据其记录单位的上述检错码对上述被检错纠错过的数据进行检错。这样,能够对被检错纠错过的数据进行检错。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检错能力。
还有,上述中,上述纠错装置在通过上述检错检测出是错误时,利用从包含有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对应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中再生的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生成消失信息,用上述消失信息及上述第1纠错码对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消失纠错。这样,即使发生超出第1纠错码的纠错能力以上的错误时,也能够用根据第2纠错码得到的消失信息进行消失纠错。由此,能够提高纠错能力而不加大最小码距。
还有,上述中,在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上还添加对于包含在其记录单位的数据的检错码,上述纠错装置根据其记录单位的上述检错码对被消失纠错过的数据进行检错。这样,能够进行对于消失纠错后的数据的检错。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检错能力。
还有,上述中,上述纠错装置在不能检错纠错时,对于从包含有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对应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中再生的上述记录单位部分的数据,利用包含在已再生的上述记录单元部分的数据中的上述检错码进行检错,在用上述检错码没有发现错误时,根据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生成对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消失信息。这样,用消失信息能够进行基于第1纠错码的消失纠错。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纠错能力而不加大最小码距。
还有,上述中,使用再生专用记录媒体。在再生专用记录媒体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更替缺陷扇区的处理,因此,通过把第2纠错码添加到其它的记录单位上能够增加纠错时的处理时间。
还有,本发明包括识别装置、再生装置和纠错装置,识别装置用于识别第1记录媒体和第2记录媒体,其中,第1记录媒体记录着通过把与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而分别生成的第1纠错码添加到作为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以及把与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而分别生成的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之外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而生成的各记录单位的数据,第2记录媒体记录着把与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而生成的第1纠错码和与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而生成的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而生成的各记录单位的数据;再生装置从上述第1及第2记录媒体按上述记录单位再生数据;纠错装置用于在上述识别装置检测出是上述第1记录媒体时,检测根据包含在再生的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第1纠错码能否检错纠错,在能够检错纠错时,进行检错纠错,在不能检错纠错时,依据从包含有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对应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中再生的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生成消失信息,用上述消失信息及上述第1纠错码对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消失纠错。在上述识别装置判断为是上述第2记录媒体时,检测根据包含在再生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第1纠错码能否检错纠错,在能够检错纠错时进行检错纠错,在不能检错纠错时,依据包含在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第2纠错码生成消失信息,用上述消失信息及上述第1纠错码对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消失纠错。若根据这样的结构,则在依据第1纠错码不能检错纠错时,用第2纠错码得到消失信息并通过使用该消失信息和第1纠错码能够进行消失纠错。由此,能够提高纠错能力而既不降低存取速度又不加大最小码距。
还有,本发明的记录媒体是记录着各记录单位的数据的记录媒体,各记录单位的数据是通过把与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而分别生成的第1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以及把与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而分别生成的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之外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而生成的。通过使用该记录媒体,在用第1纠错码不能检错纠错时,能够使用第2纠错码进一步进行纠错处理。
还有,上述中,在记录着某个包含有与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的上述第1纠错码的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的记录位置的下一个记录位置上,记录着包含有与上述第1纠错码相关连的上述第2纠错码的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这样,为对某个数据实施纠错处理,能够从该数据的记录位置的下一个记录位置读出第2纠错码。由此,能够缩短纠错处理花费的时间,能够使存取速度提高。
还有,上述中,还记录着如下形成的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该数据是在与上述一连串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中最后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的上述第2纠错码上添加识别数据以作为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而生成的。这样,能够识别是最后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因此,能够对于最后的由预定量组成的数据适宜地进行处理。
还有,上述中,对于上述一连串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中最前面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添加识别数据作为第2纠错码。这样,能够识别是最前面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由此,能够对于最前面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适宜地进行处理。
还有,上述中,在上述各记录单位的数据内,含有与包含在其记录单位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的检错码。这样,能够进行基于检错码的检错。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检错能力。
还有,上述中,使用读出专用记录媒体。在使用再生专用记录媒体时,由于没有更替缺陷扇区的处理,因此,通过把第2纠错码预先添加到其它记录单位上而能够改善纠错时的处理时间。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本发明的数据记录方法、数据再生方法及记录媒体的实施形态的说明是在各项目的最前面记述如下所示的项目说明并以如下所示的顺序对各项目进行的。*第1实施形态
A.光盘驱动装置的结构(第1图)
B.第1图所示的光盘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器的结构(第2图)
C.第2图所示的光盘驱动控制器的控制器的结构(第3图)
D.光盘格式的说明(第4图)
E.第4图所示的光盘的具体格式的说明(第5图)
F.第4图所示的光盘的扇区格式的说明(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
G.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扇区数据与8行模式时的奇偶检验码对应的说明(第7图)
H.在扇区内的特定区域中对前面1个扇区记录奇偶检验码的方法的说明(第8图)
I.第8图所示的特定区域的说明(第9图)
J.第6图A、第6图B及第图C所示的扇区数据与8行模式时的奇偶检验码对应的说明(第10图)
K.再生时的动作说明(第11图~第13图)*第2实施形态
L.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扇区数据与7行-8行-7行模式时的奇偶检验码对应的说明(第14图)*第3实施形态
M.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扇区数据与7行-8行-7行模式时的奇偶检验码对应的说明(第15图)*变形例
N.把附加扇区的前1个扇区数据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记录到附加扇区的特定区域以外的区域上时的说明
O.在附加扇区的数据区域内记录所有扇区数据的单纯奇偶检验码的说明
P.对于奇偶检验码P1~P36使用了奇偶检验码Q1~Q4时的说明
Q.对于特定区域的全部数据给予奇偶检验码时的说明
R.把处理的终结作为块和群时的说明
S.在奇数扇区和偶数扇区之间彼此的特定区域上作为第2ECC记录的奇偶检验码的说明。
<第1实施形态>A.光盘驱动装置的构造(第1图)
第1图是示出光盘驱动装置构造例的结构图。该光盘驱动装置能够进行对于光磁盘及一次写入盘的数据记录及数据再生、从只读光盘的数据读出、对于由可读写区和读出专用区构成的所谓局部ROM的可读写区的数据的写入及读出、以及从读出专用区的数据读出。<连接及结构>
图1中,驱动装置1是进行对于光盘4的数据记录、以及再生来自光盘4的数据的设备,驱动控制器2是控制该驱动装置1的设备。驱动装置1经由驱动控制器2的SCSI(Small ComputerSystems Interface)专用的输入输出端子io1连接到主计算机3。而且,驱动装置1经由驱动控制器2由主计算机3存取。
这里,作为上述光盘4可以使用光磁盘、变相型光盘、只读盘、具有可写入区(RAM)和读出专用区(ROM)的局部盘、只读光盘等。
驱动装置1由用于装载光盘4的装载机构5、用于使由装载机构5装载的光盘4转动的主轴电机6、驱动该主轴电机6的驱动器7、光学部件8、驱动该光学部件8的激光二极管13的驱动器14、把来自该光学部件8的再生信号等进行I-V(电流/电压)变换并把其电压供给多个系统的I-V/矩阵放大器16、用于向光盘4供给磁场的磁头17以及用于驱动该磁头17的驱动器18构成。这里,上述I-V/矩阵放大器16通过组合来自后述的光学部件8的光检测器15的多个输出获得RF信号及MO(光磁)信号。
光学部件8由用于使来自激光二极管13的激光照射到光盘4同时把被光盘4反射的反射光入射到光检测器15的透镜系统9、用于使光学部件8沿光盘4的径向移动的滑动电机10、恒流电机11、聚焦用的调焦装置12、激光二极管13构成。
该驱动磁头17用的驱动器18经由输入端子1i1,连接驱动控制器2的输出端子2o1。驱动激光二极管13用的驱动器14分别经由输入端子1i2及1i3连接驱动控制器2的输出端子2o2及2o3。I-V/矩阵放大器16分别经由输出端子1o1、1o2、1o3、1o4、1o5连接驱动控制器2的输入端子2i1、2i2、2i3、2i4、2i5。调焦装置12经由输入端子1i4,连接驱动控制器2的输出端子2o4。恒流电机11经由输入端子1i5,连接驱动控制器2的输出端子2o5。滑动电机10经由输入端子1i6,连接驱动控制器2的输出端子2o6。主轴电机6的驱动器7经由输入端子1i7,连接驱动控制器2的输出端子2o7。装载机构5经由输入端子1i8,连接驱动控制器2的输出端子2o8。<动作>
由驱动控制器2进行收发指令及数据的处理。在记录时,驱动控制器2对于来自主计算机3的数据添加CRC和纠错码后传送给驱动装置1,在再生时,驱动控制器2对于来自驱动装置1的数据实施纠错处理,仅把用户数据部分传送给计算机3。在上述数据的记录时以及数据的再生时,对于驱动装置1的伺服系统及各部件的指令通过驱动控制器2执行。B.图1所示的光盘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器的结构(图2)
第2图是示出第1图所示的驱动控制器2的构造例的结构图。<连接及结构>
在第2图中,输入输出电路31把经由总线43从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供给的激光二极管13的偏置数据通过D-A变换器32及输出端子2o2供给第1图所示的驱动器18。选择/箝位电路33根据来自后述的伺服系统时基发生器40的时基信号,选择从第1图所示的I-V/矩阵放大器16分别经由输入端子2i1及2i2供给的输出,并把该选择输出箝位。A-D变换器34根据来自选择器41的被选的伺服系统时钟信号或数据系统时钟信号把来自选择/箝位电路33的输出变换为数字数据。
数据系统时钟生成电路34根据来自伺服系统时钟生成电路39的伺服系统时钟信号生成数据系统时钟信号。数据系统时基发生器36根据数据系统时钟信号发生数据系统时基信号。数据相位控制电路37根据从A-D变换器34的再生数据中抽出的相位基准数据,控制来自数据系统时钟发生电路35的数据系统时钟信号的相位,作为读出时的时钟供给读/写电路38,控制来自读/写电路38的写入位置控制信号的相位,经由输出端子2o1输出。
读/写电路38在再生时,按照来自控制器44的请求信号,根据来自数据系统时钟生成电路35的数据系统时钟信号和来自数据系统时基发生器36的数据系统时基信号,把A-D变换器34的输出供给控制器44,输出应答信号。另外,该读/写电路38在记录时,经由输出端子2o1及第1图所示的输入端子1i1,把来自控制器44的数据供给驱动器18。
伺服系统时钟生成电路39从A-D变换器34的输出生成伺服系统时钟信号。把该伺服系统时钟信号分别供给伺服系统时基发生器40、选择器41及地址译码器42。伺服系统时基发生器40根据来自伺服系统时钟生成电路39的伺服系统时钟信号生成伺服系统时基信号,把该伺服系统时基信号分别供给选择器41、地址译码器42及选择/箝位电路33,此外,经由输出端子2o3及第1图所示的输入端子1i3供给激光二极管13的驱动器14。
多路转换器45把从第1图所示的I-V/矩阵放大器16分别经由输入端子2i3、2i4及2i5供给的前置APC(Automatic PowerControl,即自动功率控制)信号、聚焦误差信号及牵引信号供给A-D变换器。输入输出电路47把A-D变换器46的输出经由总线43供给数据信号处理电路53。PWM(脉宽调制)电路48把从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经由总线43供给的、驱动光学部件8的数据进行调制。
驱动器49经由输出端子2o4及第1图所示的输入端子1i4,连接调焦装置12。驱动器49驱动第1图所示的调焦装置12。驱动器50经由输出端子2o5及第1图所示的输入端子1i5,连接恒流电机11。驱动器50驱动第1图所示的恒流电机11。驱动器51经由输出端子2o6及第1图所示的输入端子1i6,连接滑动电机10。驱动器51驱动第1图所示的滑动电机10。
输入输出电路52经由输入输出端子2io7及第1图所示的驱动器7把来自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的驱动信号供给主轴电机6。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经由粗实线所示的总线,连接控制器44。而且,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经由总线43,进行上述各部分的控制及驱动处理。<动作>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在用装载机构5把光盘4装入主轴电机6的状态下,根据来自主计算机3的要求,或在设定为自动旋转模式时,一旦光盘4由装载机构5装载,则经由输入输出电路52对驱动器7发出指令驱动主轴电机6旋转。
一旦主轴电机6达到预定的转数,驱动器7则输出同步信号,把主轴电机6的稳定转动状态通知给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其间,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经由PWM电路48,用驱动器51使来自激光二极管13的激光束位于光盘4的用户区之外,同时,用驱动器51使光学部件8移动到光盘4的外周或内周一侧。
若在用户区内进行聚焦引入,有可能错误地清除掉灵敏度很高的磁盘上的数据,而使光学部件8移动到用户区之外,在其用户区之外进行聚焦引入,由此能够防止误清除。
若主轴电机6成为一定速度旋转,光学部件8例如移动到外周一侧,则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经由输入输出电路31及A-D变换器32,对驱动器14设定设置在光学部件8中的激光二极管13的偏置电流,把指令输出给控制激光二极管13通断的伺服系统时基发生器40,使得发出激光。
从激光二极管13出射的激光束入射到设置在光学部件8中的光检测器15,由该光检测器15变换为电信号,作为检测输出供给I-V/矩阵放大器6,变换为电压后作为前置APC信号供给多路转换器45。
该前置APC信号作为由上述多路转换器45时分选择了的信号,由A-D变换器46数字化,经由输入输出电路47及总线43供给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根据被数字化了的前置APC信号,识别从激光二极管13出射的激光束的光量,经由上述输入输出电路31及D-A变换器32,把由未图示的数字滤波器计算的光量控制数据返还给驱动器14,由此,进行控制使得激光二极管13的功率恒定。
接着,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通过使电流从PWM电路48流入驱动器49,驱动光学部件8的调焦装置12沿上下方向移动,把调焦装置12处于焦点搜索状态。这时,被光盘4反射的激光束入射到光检测器15的受光面。被光检测器15感受的激光束被变换为电流信号,作为检测输出供给I-V/矩阵放大器16,由该I-V/矩阵放大器16变换为电压并放大后,作为聚焦误差信号输出,供给多路转换器45。
该聚焦误差信号和前置APC信号一样,作为用多路转换器45时分选择了的信号,由A-D变换器46数字化,经由输入输出电路47及总线43供给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把对于数字化了的聚焦误差信号实施数字滤波处理得到的聚焦控制数据从PWM电路48返还给驱动器49,由此构成聚焦控制用的伺服环路。若聚焦控制稳定,则从光检测器15输出经I-V/矩阵放大器16得到的RF信号其振幅稳定到某种程度。由选择/箝位电路33箝位在预定的电位后,由A-D变换器34数字化。
这时的时钟为伺服系统时钟生成电路39的自激状态的频率。用于进行箝位的时基脉冲也使用以预定值分频该自激频率的信号。
伺服系统时钟生成电路39根据在A-D变换器34中被数字化了的RF信号的振幅差,检查形成在光盘4上的凹槽的图形,搜索和伺服区的凹槽列相同的图形。而且,伺服系统时钟生成电路39一旦寻找到图形,则控制时钟选择器41使在应该出现下一个图形的位置上打开窗口,在那里,再次确认图形是否一致。
若该动作能够以某预定次数连续地确认,则伺服系统时钟生成电路39被视为与光盘4的凹槽图形同步。通过取伺服区内起伏凹槽的两个缘的振幅差得到相位信息。进而,通过把从2个起伏凹槽的双方得到的相位信息相加,抑制因跟踪位置引起的振幅变化而产生的增益变动。
若伺服系统时钟生成电路39同步,则区段单位的位置明确,在光盘4上形成的区段标记槽的位置也能够识别,对于区段标记槽、地址标记槽、扇区标志1槽及扇区标志2槽,在预定的多个位置Ar1、Ar2、Ar3及Ar4中搜索被取样了的RF信号内最大振幅的位置。
其结果,在是Ar1时是地址标记,该区段是地址区段,由于能够识别帧的起始,因此,通过清除帧计数器能够得到帧同步。在1帧由14段构成时,控制时钟选择器41使得每14个段打开窗口,当能够连续识别地址标记时则判断已锁定帧同步。
若达到帧同步,则由于能够识别光盘4上记录着地址的位置,因此,用地址译码器42进行记录道地址及帧码的译码。在该地址译码器42中,通过检查已编码成每4比特的格雷码的图形是否与格雷码表一致来进行译码。然而,由于不仅是4比特,而是全部都编码成格雷码了,因此,不是单纯地检查一致,而是根据上一位4比特内的LSB是“1”还是“0”还要与反表进行比较。
这里,开始时,把被译码了的帧码装入帧计数器,将把该帧计数器每一帧加1得到的数值和实际被再生的帧码进行比较,在确认连续一致时,认为达到了转动同步。随后,通过把用帧计数器得到的数值作为帧码返回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则无论有多少缺陷等也不会误识别帧位置。
另外,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边读取前面被格雷码化了的记录道地址边运算光学部件8的速度,从PWM电路48经由驱动器51控制光学部件8的滑动电机10,由此,把光学部件8移动到光盘4上的目的记录道。
而且,一旦光学部件8的位置成为目的记录道的位置,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则进入跟踪动作。如上述那样,通过取位于伺服区的2个起伏凹槽的RF信号振幅值的差分来求得跟踪误差信号。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用把该值实施数字滤波处理后得到的跟踪控制数据从PWM电路48经由驱动器控制光学部件8的恒流电机11,由此控制低频成分的变动,进而进行跟踪控制使来自激光二极管13的激光束的光点位于光盘4的记录道的中心。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在这样跟踪了的状态下,检测目的扇区的起始位置。如上所述,在构成各扇区起始的段和其前面的1个段中有扇区标记,各扇区标记控制选择器41在上述4个位置Ar1、Ar2、Ar3及Ar4打开窗口,当这4个位置Ar1、Ar2、Ar3及Ar4中被取样的RF信号内最大振幅的位置是位置Ar2时表示是扇区起始段,是位置Ar3时表示是扇区起始的前一段。扇区起始段基本上把由主计算机3给予的扇区地址变换为物理扇区,通过运算决定其扇区是哪个记录道的第几段。而上述2种扇区标记同时为缺陷的概率非常少,由此而引起的不良扇区的发生概率极小。
另外,数据系统时钟生成电路35把从伺服系统时钟生成电路39得到的达到了帧同步的伺服时钟取M/N倍,生成数据时钟。该数据时钟分别给予数据系统时基发生器36及读/写电路38。
记录动作模式时,来自主计算机3的记录数据经由控制器4供给读/写电路38。而且,读/写电路38对于记录数据通过加上例如127周期的随机数(异或),根据Y=X7+X+1以扇区单位进行量化处理,把被量化了的记录数据调制为同步于数据时钟的NRZI系列的数据。这时,在每个段把初始值取为“0”,经由驱动器18把其调制信号供给磁头17。
磁头17发生与调制信号相应的磁场,把该磁场施加到用激光二极管13出射的激光束加热到居里温度的光盘4的数据区上,由此记录NRZI系列的数据。
另外,在再生动作模式时,从光检测器15的检测输出通过I-V/矩阵放大器16得到的Mo信号或RF信号由选择/箝位电路33箝位到预定电位后,由A-D变换器34数字化供给读/写电路38。而且,读/写电路38对于由A-D变换器34数字化了的再生信号,实施符合局部响应的数字滤波处理后,根据维特比译码再生NRZI系列的数据。而且,在把该NRZI系列的数据以段为单位变换为NRZ系列的数据后,以扇区单位反量化,变换为再生数据,把该再生数据经由控制器44传送到主计算机3。还有,Mo信号和RF信号是从光检测器15的众多输出内以不同组合运算的结果而获得的。C.第2图所示的驱动控制器的控制器的结构(第3图)
第3图是示出第2图所示的控制器44的构造例的结构图。<连接及结构>
第3图所示的控制器44构成为在CPU 60上连接由地址、数据及控制总线构成的总线61,在该总线61上,连接存储着用于再生动作时进行处理的各种程序数据和参数等的ROM62、作为存储在ROM 62中的程序数据等的工作区使用的RAM 63、输入输出口64、对于被再生的数据进行纠错和检错的译码器67、用于对从主计算机3供给的数据生成奇偶检验码并把生成的奇偶检验码添加到该数据上的编码器68、缓冲器70及接口电路71。
输入端子65分别连接到第2图所示的读/写电路38及开关66的可动接点66c上。该开关66一侧的固定接点a连接到译码器67的输入端子,开关66另一侧的固定接点b连接编码器68的输出端子。
还有,译码器67的数据用输出端子连接到开关69的一个固定接点a。编码器68的输入端子连接到开关69的另一个固定接点b。该开关69的可动接点c连接缓冲器70的输入输出端子。另外,缓冲器70的输入输出端子连接接口电路71的输入输出端子。该接口电路71的输入输出端子经由输入输出端子io1连接第1图所示的主计算机3的输入输出端子。
这里,译码器67对于经由开关66供给的再生数据用第1 ECC进行检错,当检出的错误数达到不能纠错的数量时以及使用CRC进行检错而检测到错误时,进一步进行使用第2 ECC的检错处理。
译码器67由RAM 67a及67b、RAM控制器67c构成,RAM控制器67c通过控制写入到该RAM 67a及67b中的再生数据进行基于LDC的纠错处理及基于CRC的检错,当发生这些不能进行纠错和检错的突发差错时,进行用第2 ECC的检错。以下,把使用第2 ECC的检错称为“差错校验”。这里,上述RAM 67a及67b分别具有用于存储再生数据的1个扇区部分(在本例中是2352字节)的容量和存储在后述的检错处理和纠错处理中生成的各种数据的容量的总和容量。
该译码器67的输出经由开关69供给缓冲器70。这里,所谓第2 ECC,是在用记录中的扇区数据生成的ECC的奇偶检验码内,记录在该扇区的下一扇区中预定区域上的奇偶检验码。而且,该第2 ECC是在译码时对于某扇区的数据,在由作为第1 ECC的奇偶检验码进行的纠错不可能的情况下和进行基于CRC的错误校验时检测出发生了错误的情况下,用于该扇区的数据出错位置检测的奇偶检验码。
编码器68如第3图所示,由分别具有1扇区部分的存储容量的RAM 68a及68b、RAM控制器68c构成,RAM控制器68c通过控制分别写入到RAM 68a及68b中的输入数据,生成作为第1 ECC的奇偶检验码、CRC的奇偶检验码、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并进行这些奇偶检验码的添加。而编码器68仅把作为对于某扇区的用户数据生成的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添加到下一扇区的用户数据上。
编码器68对于从主计算机3传送来的数据分别添加上述奇偶检验码的同时,添加前1扇区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
还有,在第1图所示的光盘驱动装置中能够记录上述校验用奇偶检验码和纠错用检验码的是光磁盘、一次写入盘及局部盘的可写入区域。从而,在只读光盘和局部盘的读出专用区的情况下,上述奇偶检验码在制造磁盘时被记录下来。
连接到输入输出口64的输入输出端子72被连接到第2图所示的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的总线43上。输出端子73连接第2图所示的读/写电路38的应答信号用的输入端子。输入端子74连接第2图所示的读/写电路38的请求信号用的输出端子。<动作>
首先,说明对于光盘4记录从主计算机3传送来的数据的情况。
这时,CPU 60经由输入输出口64向开关66及69供给开关控制信号,使开关66及69的各可动接点C连接各固定接点b。由此,从主计算机3传送来的记录数据从缓冲器70读出后经由开关69供给编码器68,由该编码器68添加用于上述检错、纠错的代码后,经由开关66及输出端子65供给第2图所示的读/写电路38,记录到光盘4的用户区。
这时,编码器68对于记录在RAM 68a的某扇区(N扇区)的数据进行添加奇偶检验码,在结束用于记录的的处理的时刻,把该N扇区的数据经由开关63供给输入输出端子65,同时,把表示其宗旨的信号经由输入输出口64及总线61供给CPU 60。由此,CPU 60对第2图所示的读/写电路38指示进行记录,同时,为接受下面的输入数据而控制缓冲器70及接口电路71。这样,上述N扇区的全部数据供给驱动装置1,记录到光盘4上。而且,其间,接着的输入数据作为下一扇区(N+1扇区)的数据写入RAM 68b中。
下面,说明再生时的动作。CPU 60经由输入输出口64把开关控制信号分别供给开关66及69,使开关66及69的各可动接点C连接各固定接点a。由此,把从光盘4读出的经由读/写电路38、输入输出端子65及开关66供给的再生数据供给译码器67,在该译码器67中实施了检错及纠错处理后,经由开关69、缓冲器70、接口电路71及输入输出端子io1,供给第1图所示的主计算机3。
这时,译码器67对于存储在RAM 67a中的N扇区的数据进行基于第1 ECC的奇偶检验码的纠错、基于CRC的奇偶检验码的错误校验,进而,在发生突发差错而不能纠错的情况下,从存储在RAM 67b中的N+1扇区的数据中读出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用该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检测出错的位置。而且,译码器67在识别了出错位置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基于作为第1ECC的奇偶检验码的纠错,纠正N扇区的数据,接着,进行基于CRC的奇偶检验码的差错校验。
译码器67在结束了以上说明的再生处理的时刻,输出N扇区的数据,同时,把表示再生处理结束的信号经由输入输出口64及总线61供给CPU 60。由此,CPU 60对第2图所示的读/写电路38指示进行下一扇区的再生。这样,上述N扇区的全部数据供给缓冲器70。接着,从光盘4读出的N+2扇区的再生数据供给RAM 67a。
另外,上述第1图~第3图所示的光盘驱动装置能够使用只读光盘、局部盘等仅有可写入区的盘、除读出专用区外具有可写入区的盘、光磁盘、一次写入盘等仅有读出专用区的盘、除写入专用区外具有可读区的盘等等的任何一种。D.光盘的格式说明(第4图)
第4图是示出适用于本发明记录媒体的光盘格式一例的说明图。
如第4图所示,光盘4上从最外周向最内周,设置着记录盘种类数据等的GCP(格雷码部分)区、CTL(控制)区、TEST(试验)区、BAND(带)0~BAND(带)15的数据区、TEST区、CTL区、GCP区。另外,GCP区是记录添加信息和地址信息的区,用格雷码形成凹槽图形。从而,该GCP区的信息即使在搜索时也能够读取。还有,CTL区是记录表示媒体类型信息的区域,TEST区是用于进行试写的区域。E.第4图所示的光盘的具体格式的说明(第5图)
第5图是示出第4图所示的光盘具体的格式一例的说明图。在第5图中,最上一栏的GCP区对应于第4图所示的光盘4的最外周的GCP区,以下,顺序从上面的栏目到下面的栏目分别对应从光盘4的最外周到最内周的各个区域。
还有,在本例中,由于以使用了区域CAV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因此,如第5图所示,数据时钟因区域而异。F.第4图所示的光盘扇区格式的说明(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
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是示出扇区格式一例的说明图。即,用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示出1个扇区的内容。如已经说明过的那样,在光盘4是光磁盘和一次写入盘的情况和进行记录时局部盘的可写入区的情况下,由第1图所示的光盘驱动装置记录构成以下所示的扇区格式的各数据,在光盘4是只读光盘和进行记录时局部盘的可写入区的情况下,在盘制造时记录构成以下所示的扇区格式的各数据。
在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中,i表示码字(图中的行),j分别表示字节,实线的箭头表示写入方向,以D0~D2047所示的数据表示用户数据,以(P1、P2)~(P35、P36)所示的数据分别表示相对于以j=130~123、……、i=10~3所示的上述用户数据D0~D127、……、D1920~D2047的奇偶检验码,以(Q1、Q2)所示的数据表示对于奇偶检验码P1~P36的奇偶检验码,以(Q3、Q4)所示的数据表示对于奇偶检验码P1~P36以及奇偶检验码(Q1、Q2)的奇偶检验码,以CRC1~CRC8所示的数据表示对于用户数据D0~D2047的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
另外,以(E1、1)~(E16、16)所示的数据分别是对于以j=0~j=15所示的上述用户数据D0~D2047、奇偶检验码P1~P36以及CRC1~CRC8的里德·所罗门码的奇偶检验码。即,由奇偶检验码(E1、1)~(E1、16)构成的j=0的奇偶检验码是对于数据D0、D16、……、D2032、以及由j=0、i=130~0所示数据的奇偶检验码。还有,由奇偶检验码(E2、1)~(E2、16)构成的由j=1、i=-1~-16所示的数据是对于由j=1、i=130~0所示数据的奇偶检验码。对于其它行也设置同样的奇偶检验码。
而如参照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说明的那样,对于由i=147~-16所示的各行数据分别构成里德·所罗门码时,如上所述,最小码距分别是17。从而,如从(表1)所知,在连续出错时,能够最大检出纠正8个错误,而在连续发生9个以上错误时,不能够进行纠错。
于是,在本例中,如上所述,对于由i=130、j=0~i=3、j=15以及i=0、j=15~i=-16、j=15所示的各数据生成检错纠错用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P1~P36,用于再生。
这里,由于奇偶检验码(E1、1)~奇偶检验码(E16、16)各纵向的全部数据是147字节,作为奇偶检验码的对象的用户数据D0~D2047的各纵向的数据长是131字节,奇偶检验码的各纵向的数据长是16字节,因此,最小码距为17。由此,里德·所罗门码是(147、131、17)。还有,1个码字是1字节。
这里,1个扇区如上所述为16字节×147=2352字节。G.对应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扇区的数据的8行模式时的奇偶检验码的对应说明(第7图)
第7图是用于说明在光盘4是只读盘的情况和局部盘的情况(只有RAM区)下采用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扇区格式时,对于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数据和奇偶检验码怎样生成奇偶检验码P1~P36的说明图。
如从第7图所知,各奇偶检验码如P1、P2那样组成一对。而且,从奇偶检验码(P1、P2)到(P35、P36)分别成为对于8行部分的数据的奇偶检验码。奇偶检验码(Q1、Q2)是对于奇偶检验码P1~P36的奇偶检验码。奇偶检验码(Q3、Q4)是对于奇偶检验码P1~P36以及奇偶检验码Q1、Q2的奇偶检验码。
即,通过生成上述奇偶检验码P1~P36,形成(130、128、3)的里德·所罗门码,通过生成上述奇偶检验码Q1及Q2,形成(38、36、3)的里德·所罗门码,通过生成上述奇偶检验码Q3及Q4,形成(40、38、3)的里德·所罗门码。H.在扇区内的特定区域上记录对于前一扇区的奇偶检验码的方法的说明(第8图)
第8图是用于说明在光盘4为只读盘和局部盘的情况(仅ROM区)下,在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扇区格式下,在各扇区的特定区中,记录对于其扇区的前一扇区数据生成的奇偶检验码P1~Pn(n最大为40)时的说明图。
在该第8图中,S1~SN+1分别表示扇区编号,扇区S1是记录着一连串的用户数据时的最前面的扇区,扇区SN是记录着一连串的用户数据时的最后的扇区,扇区SN+1是记录着一连串的用户数据时的附加扇区。
以Da1~DaN+1表示的数据分别示出用户数据,对应于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中数据D0~D2047。以E1~EN+1表示的数据分别是各扇区S1~SN+1的各用户数据Da1~DaN+1的奇偶检验码。以Pn-2~PN表示的数据分别示出第6图A、第6图B、第6图C以及第7图所示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以C1~CN+1表示的数据分别表示错误检验用的奇偶检验码,对应于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中的奇偶检验码CRC1~CRC8。另外,扇区S1是记录着一连串的用户数据时的最前面的扇区,该扇区S1中以斜线表示的区域由于是最前面的扇区因此表示没有记录奇偶检验码。以下,说明其理由。
在第8图所示的符号中,分别接在前一符号之后直到1~N+1的值是分别对于各符号而补助添加的。该值分别对应扇区S1~SN+1。例如,数据Dan-1表示记录在扇区Sn-1中的用户数据,奇偶检验码Cn-1表示是记录在扇区Sn-1中的用户数据Dan-1的错误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奇偶检验码En-1表示是记录在扇区Sn-1中的用户数据Dan-1的纠错用的奇偶检验码。
然而,特定区域内,作为在第6图A、第6图B、第6图C以及第7图说明了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上添加与该扇区Sn-1不同的码,即前一扇区的值“n-2”。这表示是对于前一扇区Sn-2的数据Dan-2生成的奇偶检验码。示于该图的其它扇区也是同样,例如,扇区Sn的特定区的奇偶检验码Pn-1是对扇区Sn-1的数据Dan-1生成的奇偶检验码。
还有,扇区S1的特定区的一部分斜线区域没有记录奇偶检验码,而记录着表示是最前面扇区的识别数据,如固定数据(全“0”等)。仅在该扇区S1中不记录奇偶检验码是由于扇区S1是记录了一连串的用户数据时的最前面的扇区,因此,不需要对于该扇区S1的前一扇区的奇偶检验码。
另外,作为扇区SN+1的数据记录用区域的斜线区域中,记录着例如全“0”。从而,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CN+1是作为校验记录在该扇区SN+1中的“0”而生成的奇偶检验码。还有,奇偶检验码EN+1也是对于记录在该扇区SN+1的“0”生成的奇偶检验码。另一方面,在特定区的一部分区域上记录着对于前一扇区SN的数据DaN生成的奇偶检验码PN。
在该扇区SN+1中记录对于前一扇区SN的数据DaN而生成的奇偶检验码PN,这是因为虽然在前一扇区SN数据自身的记录已结束,但由于在本例中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要在记录着作为其奇偶检验码的基础的数据的扇区的后一扇区中记录,因此需要记录最后数据的奇偶检验码的扇区。从而,如该图8所示,在记录了一连串的数据时的最后面的扇区是SN时,需要把该扇区SN的数据DaN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记录到作为附加的扇区SN+1的特定区域中,通常,由于一连串数据的数据量比1个记录道的数据的数据量大,因此,从处理效率观点出发,比在每个记录道设奇偶检验码扇区更有效。I.第8图所示的特定区域的说明(第9图)
第9图是放大了第8图所示特定区域的说明图。
为说明方便,取N+1扇区的特定区域。第9图中,P1~P36是在第6图A、第6图B、第6图C及第7图中说明过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如已说明过那样,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P1~P36构成为相对于N扇区的数据128字节(8行的数据×16)的各2字节合计36字节。Q1及Q2是相对于由N+1扇区的特定区域内的奇偶检验码P1~P36构成的合计36字节的奇偶检验码数据的奇偶检验码。Q3及Q4是相对于由N+1扇区的奇偶检验码P1~P36以及奇偶检验码Q1、Q2构成的合计38字节的数据的奇偶检验码。
即,在本例中,对于N+1扇区记录数据时,从N扇区的数据D0~D2047生成奇偶检验码(E1、1)~(E16、16),生成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CRC1~CRC8,进而,把从N扇区的用户数据D0~D2047生成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P1~P36、Q1~Q4记录在N+1扇区的特定区域中。
而且,再生时,当再生N扇区的用户数据D0~D2047,对再生了的用户数据D0~D2047用对应的奇偶检验码(E1、1)、(E16、16)进行纠错处理而不能纠错时以及用奇偶检验码CRC1~CRC8进行差错校验而不能校验差错时,从N+1扇区读出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P1~P36及Q1~Q4,用这些读出的奇偶检验码P1~P36及Q1~Q4进行差错校验,得到差错消失信息。这里,所谓差错消失信息指的是被赋与该差错消失信息的行单位的数据是表示随差错而消失的数据,根据该差错消失信息的赋与,在以后的处理中,能够识别哪个位置的数据是随差错而消失了的数据。
而且,用N扇区的用户数据D0~D2047的奇偶检验码(E1、1)~(E16、16)进行有关N扇区数据的出错运算,根据其运算结果和上述差错消失信息,求差错位置信息,接着,求差错值。而且,读出对应于上述差错位置信息的N扇区的数据,对该N扇区的数据加上上述差错的值进行纠错。
例如,第6图A、第6图B以及第6图C所示数据内,从数据D0至D120都出错时,用作为第1 ECC的奇偶检验码就成为发生15字节或16字节(>8字节)的突发差错的情况。从而,不能进行检测出错的位置并对检出的差错实施纠错处理的纠错检错。如已所说明过的那样,是因为在最小码距为“17”、检错个数为“0”时,只能纠正8个码。
从而,在这种情况下,用奇偶检验码P1及P2,把数据D0~D128即8行的数据视为消失,得到表示差错发生位置的差错消失信息。有差错消失信息时,能够进行消失纠错的符号数是d-1。从而,在最小码距为17时,能够进行到16字节的消失纠错。
还有,如上述那样,记录在某扇区的数据的作为第2ECC的奇偶检验码在光磁盘、一次写入盘及局部盘的可写入区通过盘驱动装置记录在下一扇区的特定区域,而在只读光盘及局部盘的读出专用区,则在盘制造时记录到下一扇区的特定区域。
还有,上述格式也能够适用于光磁盘、一次写入盘、局部盘的可写入区的任何一种。其中,在光磁盘等中,当在盘使用时等在扇区上发生了缺陷时,多数情况是使用把应记录在该缺陷扇区上的数据记录在缺陷扇区的更替专用区的扇区上的LRA(LinearReplacement Algorithm,线性更替算法),当在盘制造时在扇区上发生了缺陷时数情况是使用把应记录在该缺陷扇区的数据记录在该扇区的下一扇区的SSA(Sector Slipping Algolrithm,扇区滑动算法)。从而,在有缺陷扇区的情况下,为在更替扇区上记录该扇区的数据,故需要频繁地移动记录头,因此若把第2 ECC记录在下一扇区则导致存取速度的降低。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是把在上述扇区记录数据时生成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记录在下一扇区,而是直接记录在该扇区。
从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只读光盘,把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记录在下一扇区的特定区域,对于光磁盘等,把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不是记录在下一扇区,而是记录在自己的扇区,即,记录在记录着作为其奇偶检验码的生成基础的数据的扇区。J.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扇区数据与8行模式时的奇偶检验码的对应说明(第10图)
第10图是用于说明在采用了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扇区格式的情况下,对于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数据和奇偶检验码怎样使用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的说明图。
在该第10图中,“行数”和第7图同样,对应于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I。
从该第10图可知,从奇偶检验码(P1、P2)到(P31、P32)分别构成对于8行数据的奇偶检验码。还有,奇偶检验码(Q1、Q2、Q3、Q4)是对于上述从奇偶检验码P1到P32以及奇偶检验码Q1~Q4的奇偶检验码。
即,通过上述奇偶检验码P1~P32的生成,对于各行分别形成(130、128、3)的里德·所罗门码,通过上述奇偶检验码Q1~Q4的生成,形成(36、32、5)的里德·所罗门码,通过奇偶检验码Q5~Q8的生成,形成(40、36、5)的里德·所罗门码。K.再生时的动作说明(第11图~第13图)
第11图~第13图是用于说明再生时控制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作为控制动作的主体是第3图所示的CPU 60及RAM控制器57C。
读指令由表示读的数据、逻辑地址数据以及长度数据构成。再生时,主计算机3经由输入输出端子io1、接口电路71及输入输出口64把该读指令通知CPU 60。
在步骤S1中,CPU 60判断是否从计算机3通知了读指令,若为“是”,则转到步骤S2。
在步骤S2中,CPU 60抽取读指令中的长度数据,把抽取出的长度数据存入CPU 60的内部寄存器L。另外,CPU 60在CPU 60的内部寄存器S中存入最前面扇区编号数据。还有,CPU 60在CPU 60的内部寄存器S中存入数据“1”。存入到内部寄存器S中的值在每读出、发送1个扇区的数据时都增加1。CPU 60比较存储在内部寄存器S的值和存储在上述内部寄存器L的值,当存储在内部寄存器S的值大于存储在内部寄存器L的值时,识别为结束了上述长度数据所表示的那么长的数据的读动作。
在步骤S3中,CPU 60向译码器67要求供给标志1。而且,判断从译码器67供给的标志1的数据的值是否为表示“接通”的值,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50,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4。该标志1在后述的步骤S26和S31中是取为“接通”的,在N扇区的数据用其扇区的ECC不能纠错而能够用N+1扇区的第2ECC进行消失纠错时取为“接通”。
在步骤S4中,CPU 60把读指令供给第2图所示的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控制第1图所示的光学部件8使光学部件8的位置成为光磁盘4上的目的位置。由此,从光磁盘4读出N扇区的数据,从光磁盘4读出的N扇区的数据经由读/写电路38及输入端子65供给开关66。CPU 60分别向开关66及开关69供给开关控制信号,使开关66及69的各可动接点c连接各固定接点a。由此,供给开关66的再生数据经由该开关66供给译码器67。
在步骤S5中,RAM控制器67c按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顺序读出存储在RAM 67a中的j=0~15、i=130~0的数据的同时,顺序读出分别对应于这些纵方向数据的奇偶检验码(E1、1)~(E16、16)。而且,RAM控制器67c对于j=0~15、i=130~0的数据用分别对应的奇偶检验码(E1、1)~(E16、16)依次进行出错运算。
在步骤S6中,RAM控制器67c判断是否能够检测出差错的位置,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7,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16。如已说明过的那样,由于能够进行检错纠错的符号数是“8”,因此,若连续出错数小于8字节,则能够检测出差错的位置。
在步骤S7中,RAM控制器67c求差错的值,接着,从RAM67a读出发生了差错的数据。而且,RAM控制器67c对于从上述RAM 67a读出的发生了差错的数据实施加上差错的值的运算(模2加),进行纠错。然后,RAM控制器67c把实施了纠错处理了的数据写入到RAM 67a的原来的区域中。
在步骤S8中,RAM控制器67c对于发生了差错的全部数据判断是否实施了纠错处理。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9,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7。
在步骤S9中,RAM控制器67c从RAM 67a读出N扇区的数据的同时,读出N扇区的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CRC1~CRC8。而且,RAM控制器67c使用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CRC1~CRC8对于N扇区的数据进行差错校验。
在步骤S10中,RAM控制器67c根据用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进行了差错校验的结果,判断是否有差错,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16,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11。
在步骤S11中,CPU 60向RAM控制器67c供给表示开始读出存储在RAM 67a中的数据的控制信号。由此,RAM控制器67c向RAM 67a供给读出控制信号,开始从RAM 67a读出N扇区的用户数据。从RAM 67a读出的N扇区的用户数据经由开关69供给缓冲器70,在该缓冲器70中暂时保持后,经由接口电路71及输入输出端子io1,供给第1图所示的主计算机3。
在步骤S12中,CPU 60分别给存储在内部寄存器S及L中的数据加“1”。
在步骤S13中,CPU 60判断存储在内部寄存器S中的数据的值是否大于存储在另一个内部寄存器L中的数据的值,若是“是”则终止,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15。步骤S14是判断对于全扇区的数据的再生处理是否已结束的步骤。
在步骤S14中,CPU 60向译码器67要求供给标志2。而且,判断从译码器67供给的标志2的数据的值是否为表示“接通”的值,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50,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4。该标志2在后述的步骤S26中取为“接通”,所以,当在N扇区的数据用该扇区的ECC不能纠错而由N+1扇区的第2 ECC进行消失纠错时,由于N+1扇区的数据已被读出并保持在RAM67b中,因此,能够不再次读N+1扇区的数据而直接送出,故该标志2用于判断是读N+1扇区的数据还是把保持在RAM 67b中的N+1扇区的数据送出。在步骤S15中,RAM控制器67c把标志2的值设为表示“关断”的值。
在步骤S16中,CPU 60向RAM控制器67c要求差错消失信息。在有差错消失信息时,RAM控制器67c把该差错消失信息作为差错信号供给CPU 60。CPU 60从RAM控制器67c供给的数据判断是否有差错消失信息。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18,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17。
在步骤S17中,CPU 60读出在装入光盘时从光盘读出的、保持在RAM 62中的表示盘种类的盘种类数据,该盘种类数据表示是再生专用盘即ROM还是可改写盘即RAM等盘的种类。用该盘种类数据判断是否是ROM,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20,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32。如上所述,由于在RAM的情况下,对于N扇区的用户数据的第2 ECC记录在N扇区的特定区域,而在ROM的情况下,对于N扇区的用户数据的第2 ECC记录在N+1扇区的特定区域,因此,在该步骤S17中,进行是ROM还是RAM的判断,并根据其判断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即,在RAM的情况下从N扇区读出第2 ECC,在ROM的情况下从N+1扇区读出第2 ECC。
还有,在一次写入盘的情况下,虽然盘种类数据成为表示是一次写入盘的数据,但在上述步骤S17的判断中视为ROM。
在步骤S18中,CPU 60把来自RAM控制器67的差错信号供给接口电路71。一旦差错信号被供给接口电路71,则接口电路71就经由输入输出端子io1把其差错信号供给第1图所示的主计算机3。一旦供给了差错信号,在主计算机3上起动的软件就在主计算机3的监视器上显示表示差错信号宗旨的图象。
在步骤S19中,CPU 60把读指令供给第2图所示的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控制第1图所示的光学部件8,使光学部件8的位置成为光盘4上的目的位置。由此,从光盘4读出N+1扇区的数据。从光盘4读出的N+1扇区的数据经由读/写电路38及输入端子65,供给开关66。CPU 60分别向开关66及开关69供给开关控制信号,使开关66及69的各可动接点c连接各固定接点a。由此,供给开关66的再生数据经由该开关66供给译码器67。
在步骤S20中,RAM控制器67c在依次读出存储在RAM 67b中的N+1扇区的数据的同时,依次读出分别对应于这些数据的奇偶检验码(E1、1)~(E16、16)。RAM控制器67c对于N+1扇区的数据,用分别对应的奇偶检验码(E1、1)~(E16、16)依次进行出错的运算。
在步骤S21中,RAM控制器67c判断能否检测差错的位置,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22,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18。
在步骤S22中,RAM控制器67c求差错的值,接着,从RAM67b读出发生了差错的数据。而且,RAM控制器67c对于从上述RAM 67b读出的、发生了差错的数据实施加上上述差错的值的运算(模2加),进行纠错。然后,RAM控制器67c把实施了纠错处理的数据写入RAM 67b的原来的区域中。
在步骤S23中,RAM控制器67c对于发生了差错的所有数据判断是否实施了纠错处理,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24,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22。
在步骤S24中,RAM控制器67c在从RAM 67b中读出N+1扇区的数据的同时,读出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CRC1~CRC8。而且,RAM控制器67c对于N+1扇区的数据使用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进行差错校验。
在步骤S25中,RAM控制器67c根据使用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进行差错校验的结果判断是否有差错,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18,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26。
另外,CPU 60在步骤S21及步骤S25中当判断为“否”时,转到步骤S18,把来自RAM控制器67c的差错信号经由接口电路71及输入输出端子io1传送给主计算机3,这样做是因为在从N扇区读出的数据和在从N+1扇区读出的数据中都发生了不能由其扇区内的数据进行纠正的差错。
在步骤S26中,RAM控制器67c分别把标志1及标志2的值设为表示“接通”的值。标志1及标志2在能够检测差错的位置并且在使用CRC的差错校验下未发生差错时被设定为“接通”。
在步骤S27中,RAM控制器67c从RAM 67a如j=0、i=130~123那样,每次读出8行N扇区的用户数据,同时,从RAM67b读出分别对应于每次读出的8行数据的、N+1扇区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P1、P2)~(P35、P36)。而且,RAM控制器67c对于8行的用户数据进行依据上述N+1扇区的第2 ECC的N扇区数据的差错校验。根据该差错校验获得对于上述N扇区的差错消失信息。
在步骤S28中,RAM控制器67c根据使用第2 ECC进行的差错校验结果,判断是否获得了差错消失信息,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29,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18。另外,在这里,所谓没有获得消失信息的情况指的是未能检测到差错的发生而不管是否发生了差错。从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管是否发生了差错终究未能检测出差错,因此,转到步骤S18进行差错信号的输出。
还有,CPU 60在步骤S28中判断为“否”时,转到步骤S18,把来自RAM控制器67c的差错信号经由接口电路71及输入输出端子io1传送给主计算机3,这样做是因为在从N扇区读出的数据中发生了不能纠正的差错时,从N+1扇区读出上述第2 ECC,进行使用该第2 ECC对于N扇区数据的差错校验,获得差错消失信息,接着,在进行使用第1 ECC进行纠错时,N+1扇区的数据中或其扇区内也发生了不能纠正的差错。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主计算机3供给显示其宗旨的差错信号。
在步骤S29中,RAM控制器67c把在步骤S27中获得到对于N扇区的差错消失信息写入RAM 67a。即,RAM控制器67c把差错消失信息添加到N扇区的数据上。
在步骤S17中判断为“否”时,转到步骤S30。在步骤S30中,RAM控制器67c从RAM 67a如j=0、i=130~123那样,每次读出8行N扇区的用户数据,同时,读出分别对应每一8行的数据的、N扇区内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P1、P2)~(P35、P36)。而且,  RAM控制器67c对于上述N扇区的8行的用户数据进行依据上述N扇区的第2 ECC的差错校验。通过该差错校验获得对于上述N扇区的差错消失信息。而且,转到步骤S31。
在步骤S31中,RAM控制器67c把标志数据的值设定为表示“接通”的值。
下面,参照第13图,说明第11图所示的消失纠错子程序。
在步骤S51中,RAM控制器67c把标志1的值设定为表示“断开”的值。
在步骤S52中,RAM控制器67c判断因差错而消失了的N扇区的数据是否小于16字节,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53,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18。
在步骤S53中,RAM控制器67c在依次读出存储在RAM 67a中的N扇区的数据的同时,依次读出分别对应于这些数据的奇偶检验码(E1、1)~(E16、16)。而且,RAM控制器67c对于N扇区的数据,使用分别对应的奇偶检验码(E1、1)~(E16、16)依次进行出错的运算。
在步骤S54中,RAM控制器67c判断能否检测差错的位置,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55,若是“否”,则转到S18。
在步骤S55中,RAM控制器67c求差错的值,接着,从RAM67a读出发生了差错的数据。而且,RAM控制器67c对于从RAM67a读出的、发生了差错的数据实施加上上述差错的值的运算(模2加),进行纠错。并且,RAM控制器67c把实施了纠错处理的数据写入RAM 67a的原来的区域中。
在步骤S56中,RAM控制器67c判断对于发生了差错的全部数据是否实施了纠错处理,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57,若是“否”,则返回到步骤S55。
在步骤S57中,RAM控制器67c在从RAM 67a读出N扇区的数据的同时读出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CRC1~CRC8。而且,RAM控制器67c对于N扇区的数据,使用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CRC1~CRC8进行差错校验。
在步骤S58中,RAM控制器67c根据使用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进行了差错校验的结果,判断是否有差错。若是“是”,则转到步骤S18,若是“否”,则转到步骤S11。
这样,本例中,在记录时,从N扇区的用户数据D0~D2047生成作为第1 ECC的奇偶检验码(E1、1)~(E16、16)、差错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CRC1~CRC8,把这些奇偶检验码和上述N扇区的用户数据D0~D2047一起记录在N扇区,同时,从上述N扇区的用户数据D0~D2047每8行生成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P1~P36以及Q1~Q4(或者P1~P32以及Q1~Q8),把这些奇偶检验码记录在N+1扇区的特定区域。
而且,在再生时,对于N扇区的用户数据D0~D2047,用第1  ECC实施纠错处理,当用作为第1 ECC的奇偶检验码(E1、1)~(E16、16)不能检测差错的位置时,或者,在依据CRC的差错校验时检测出了差错时,使用记录在N+1扇区的特定区域中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P1~P36以及Q1~Q4进行差错校验,获得差错消失信息。而且,在差错消失数小于16的情况下,使用N扇区的奇偶检验码(E1、1)~(E16、16)对于N扇区的数据进行出错的运算,根据该出错的运算结果和上述差错消失信息获得差错位置信息,接着,求差错的值,根据上述差错位置信息读出N扇区的数据,对于该N扇区的数据实施加上上述差错的值的运算(模2加),进行发生了差错的数据的纠错。
从而,通常的高速处理(例如使用超高速缓冲存储器进行再生数据的处理等)和实时处理(活动图象的再生等)能够如以往那样进行,另外,通过使用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能够谋求在发生突发差错等异常发生时提高数据的再生及再生数据的可靠性。这在不能进行依据LRA和SSA的更替处理的只读光盘等只读盘中尤其有效,同时在光磁盘等可写入盘中,在由于要求高速处理等而不能采用上述LRA和SSA时也有效。
另外,由于对于只读光盘和局部盘的读出专用区,把作为第2ECC的奇偶检验码记录在记录着作为其奇偶检验码的生成基础的数据的扇区的下一扇区中的特定区域内,对于光磁盘、一次写入及局部盘的可写入区,把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记录在记录着作为其奇偶检验码的生成基础的数据的扇区中特定区域内,因此,在1个光盘驱动装置中,能够使用可写入盘、只读盘、具有写入及读出专用区的盘。<第2实施形态>L.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扇区的数据与7行-8行-7行模式时奇偶检验码的对应说明(第14图)
第14图是用于说明在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扇区格式中采用了7行-8行-7行模式时,对于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数据和奇偶检验码怎样使用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的说明图。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对于8行的数据分别生成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的情况,而如第14图所示,也能够在只读光盘上采用7行-8行-7行的模式。
如从该第14图所知,各奇偶检验码构成如P1、P2那样的对。而且,从奇偶检验码(P1、P2)到(P39、P40)构成对于7行或8行数据的奇偶检验码。
即,通过生成上述奇偶检验码P1~P40,交互地形成(114、112、3)的里德·所罗门码、(130、128、3)的里德·所罗门码和(114、112、3)的里德·所罗门码组。
如以上所述,若根据该第2实施形态,则由于通过奇偶检验码P1~P40的生成而交互地形成(114、112、3)的里德·所罗门码、(130、128、3)的里德·所罗门码和(114、112、3)的里德·所罗门码组,因此,即使发生了突发差错,则由于仅进行7行和8行、7行和7行的组合,故在7行和8行时合计为15行,在最小码距上只有“2”的余裕量,在7行和7行时合计为14行,在最小码距上只有“3”的余裕量。即,与第7图所示的只读盘和读出专用区时的8行模式相比较,由于能够以最小码距的余裕部分进行差错校验,因而就能增强那么多的抗差错能力。<第3实施形态>M.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扇区的数据与7行-8行-7行模式时的奇偶检验码的对应说明(第15图)
第15图是用于说明在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扇区格式下,采用参照第14图说明了的7行-8行-7行模式时,对于第6图A、第6图B及第6图C所示的数据及奇偶检验码,在光磁盘等RAM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奇偶检验码的说明图。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对于8行的数据分别生成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的情况,而如第15图所示,也能够对于光磁盘等可写入盘采用7行-8行-7行模式。
如从该第15图所知,各奇偶检验码构成如P1、P2那样的对。而且,从奇偶检验码(P1、P2)到(P35、P36)分别构成对于7行或8行的数据的奇偶检验码。奇偶检验码(Q1、Q2)是对于奇偶检验码P1~P36的奇偶检验码。奇偶检验码(Q3、Q4)是对于奇偶检验码P1~P36及奇偶检验码Q1及Q2的奇偶检验码。
即,通过生成上述奇偶检验码P1~P36,交互地形成(114、112、3)的里德·所罗门码、(130、128、3)的里德·所罗门码和(114、112、3)的里德·所罗门码组,仅在最后形成(114、112、3)的里德·所罗门码、(130、128、3)的里德·所罗门码和(50、48、3)的里德·所罗门码组,通过生成上述奇偶检验码Q1~Q4,形成(40、36、5)的里德·所罗门码。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发生了突发差错,也由于只有7行和8行、7行和7行的组合,因此,7行和8行的情况时合计是15行,故最小码距方面有“2”余裕量,7行和7行的情况时合计是14行,故最小码距方面有“3”余裕量。即,与第10图所示的可写入盘和可写入区的情况下的8行模式相比较,由于能够用最小码距的余裕部分进行差错校验,因此就能增强抵抗那么多的差错的能力。
<变形例>N.把作为附加扇区的前一扇区数据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记录在附加扇区的特定区域之外的区域上时的说明
还有,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在记录第8图所示的一连串的数据时,把以记录最后数据的扇区SN的数据生成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记录在作为附加扇区的扇区SN+1的特定区域中的情况,但也可以把作为扇区SN的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及检验用的奇偶检验码CRC1~CRC8记录到扇区SN+1的其它区域。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把该扇区SN+1的数据用记录区域设为全“0”,而如果在该区域上记录例如上述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和校验用的奇偶检验码CRC1~CRC8,则即使不设全“0”,也能够使光盘驱动装置识别该扇区SN+1是附加扇区。
不言而喻,这样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的效果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上述效果。O.在附加扇区的数据区中记录所有扇区数据的单纯奇偶检验码时的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把参照第8图说明了的作为附加扇区的扇区SN+1的数据用记录区设为全“0”,但也可以在该记录区中记录例如从扇区S1到扇区SN的各数据的单纯奇偶检验码。这种情况下,使用该单纯奇偶检验码能够进一步进行纠错。能够进一步增强抗差错能力。另外,这里所谓单纯奇偶检验码是把用户数据全部相加的加法运算结果。再生时,该奇偶检验码与添加了该奇偶检验码的用户数据的相加结果进行比较。因为如果没有发生差错,上述奇偶检验码的值和再生时进行的用户数据的相加结果相同。
不言而喻,这样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的效果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上述效果。P.对于奇偶检验码P1~P36使用奇偶检验码Q1~Q4时的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如参照图9所说明的那样,在光盘4为只读盘和局部盘(仅ROM区)的情况下,把记录在特定区中的奇偶检验码Q1及Q2作为对于前面扇区的特定区中的全部奇偶检验码的36字节的数据的奇偶检验码,把Q3及Q4作为对于该扇区的奇偶检验码P1~P36和奇偶检验码Q1及Q2的合计38字节的数据的奇偶检验码,但也可以把奇偶检验码Q1~Q4作为前面扇区的特定区域中的全部奇偶检验码36字节的数据的奇偶检验码。
这种情况下,由于对于奇偶检验码P1~P36能够使用4字节的奇偶检验码Q1~Q4,因此与2字节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更增强抗错误的能力。
不言而喻,这样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的效果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上述效果。Q.对于特定区域的全部数据给予奇偶检验码时的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对于i=2~0的所有数据不生成奇偶检验码的情况。但也可以对于i=2~0的所有数据生成奇偶检验码。
只是在生成奇偶检验码P33及P34时,由于i=2~0的所有字节数仅有48字节,而生成其它奇偶检验码时是对128字节进行的,因此需要把最前面80字节设为全“0”。
即,通过上述奇偶检验码P1~P38的生成,形成(130、128、3)的里德·所罗门码,通过上述奇偶检验码Q1及Q2的生成,形成(40、38、3)的里德·所罗门码。
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对于特定区的全部数据也能够给予奇偶检验码,因此,更增强了抗差错的能力。
另外,不言而喻,这样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的效果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上述效果。R.把处理终结作为块和群时的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如在第8图中所说明的,把扇区的起始和末尾取为由一连串的记录数据决定的可变长度,但也可以取为例如以块为单位、以群为单位等的固定长度。
这时,通过构成固定长度,由于作为处理对象的扇区数始终恒定,因此能够简化处理。
不言而喻,这样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的效果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上述效果。S.在奇数扇区及偶数扇区之间把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记录在彼此的特定区UD中的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把对于N扇区的数据生成的作为第2 ECC的奇偶检验码记录到N+1扇区的特定区中的情况,但也可以对偶数扇区和奇数扇区交换地进行。例如,可以把奇数扇区的数据D0~数据D127的奇偶检验码P1、P2记录到偶数扇区的特定区,把偶数扇区的数据D0~数据D127的奇偶检验码P1、P2记录到奇数扇区的特定区域。
这时,由于没有必要把记录了一连串的数据时的最前面扇区的特定区设全“0”(或者记录固定数据),或者把附加扇区的特定区设全“0”,因此,能够节约1个扇区程度的记录容量,同时还可以不必进行设全“0”等的多余处理。
不言而喻,这样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的效果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上述效果。
另外,把CRC1~CRC8的校验对象取为再生后的用户数据或依据第1 ECC纠错处理后的用户数据或依据第2 ECC进行差错校验后进一步实行了依据第1 ECC的消失纠错后的用户数据,但也可以依据CRC1~CRC8校验第1 ECC、第2 ECC。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检错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依据本发明的数据记录、再生方法、数据再生装置及记录媒体适于如光盘驱动装置等,在即使发生了突发差错时,也能够进行有效处理,能够不减少数据的记录容量进行良好的再生。

Claims (24)

1.一种数据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下述步骤构成:
(a)对于由预定量构成的一连串的数据分别生成第1纠错码;
(b)对于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一连串的数据分别生成第2纠错码;
(c)把上述第1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把上述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把上述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之外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由此生成各记录单位的数据;
(d)把上述各记录单位的数据记录到记录媒体上。
2.权利要求1中记述的数据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步骤(d)中,在第1记录单位数据的记录位置的下一个记录位置上记录包含上述第2纠错码的第2记录单位的数据,上述第2纠错码是与包含在第1记录单位数据中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的。
3.权利要求2中记述的数据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步骤(c)中,对于与一连串的多个上述预定量长度的数据中的最后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的上述第2纠错码,通过添加识别数据作为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生成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
4.权利要求2中记述的数据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步骤(d)中,对于一连串的多个上述预定量长度的数据中的最前面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添加识别数据作为上述第2纠错码。
5.权利要求1中记述的数据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进一步具有对于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形成差错校验码的步骤,
在上述步骤(c)中,通过把上述差错校验码添加到相关连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生成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
6.一种数据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可改写的第1记录媒体,具有如下步骤:
对于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第1纠错码;
对于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第2纠错码;
通过把上述第1纠错码添加到相关连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把上述第2纠错码添加到与上述第2纠错码相关连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之外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生成各记录单位的数据;
把上述各记录单位的数据记录在记录媒体上;
对于不可改写的第2记录媒体,具有如下步骤:
对于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上述第1纠错码;
对于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上述第2纠错码;
通过把上述第1纠错码及上述第2纠错码添加到相关连的上述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生成各记录单位的数据;
把上述各记录单位的数据记录在记录媒体上。
7.一种数据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如下的步骤:
(a)从记录着各记录单位的数据的记录媒体再生某记录单位的数据,其中,各记录单位的数据是通过把对于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的第1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把对于上述一连串的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的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上述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以外的数据上生成的。
(b)检测根据包含在再生了的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上述第1纠错码能否检错纠错;
(c)在能够检错纠错时,进行检错纠错;
(d)在不能检错纠错时,依据从包含着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有关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中再生的、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上述第2纠错码生成消失信息;
(e)用上述消失信息及上述第1纠错码对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消失纠错。
8.权利要求7中记述的数据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记录单位的数据上还进一步添加对于包含在其记录单位中的数据的检错码,进而具有如下步骤:
(f)根据其记录单位的上述检错码,对在上述步骤(c)中被检错纠错了的数据进行差错校验。
9.权利要求8中记述的数据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步骤(f)中检测出了差错时,进入到上述步骤(d)中。
10.权利要求7中记述的数据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上还进一步添加对于包含在其记录单位中的数据的检错码,进而具有如下步骤:
(g)根据其记录单位的上述检错码,对在上述步骤(e)中已进行消失纠错了的数据进行差错校验。
11.权利要求7中记述的数据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步骤(d)由以下步骤组成:
从包含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中再生上述一个记录单位的数据;
对已再生的上述一个记录单位的数据,利用包含在已再生出的上述一个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上述检错码进行差错校验;
在用上述检错码未发现错误时,用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生成对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消失信息。
12.一种数据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再生装置和纠错装置,其中,
再生装置从记录着各记录单位的数据的记录媒体按记录单位再生数据,而各记录单位的数据是通过把对于一连串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而生成的第1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把对于上述一连串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而生成的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上述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之外的上述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生成的;
纠错装置检测根据包含在再生了的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第1纠错码能否检错纠错,能够检错纠错时进行检错纠错,不能检错纠错时,利用从包含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中再生的、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生成消失信息,用上述消失信息及上述第1纠错码对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消失纠错。
13.权利要求12中记述的数据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上还进一步添加对于包含在其记录单位中的数据的检错码;
上述纠错装置根据其记录单位的上述检错码,对上述被检错纠错了的数据进行差错校验。
14.权利要求13中记述的数据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纠错装置在通过上述差错校验检测出差错时,利用从包含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中再生的、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生成消失信息,用上述消失信息和上述第1纠错码对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消失纠错。
15.权利要求12中记述的数据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上还进一步添加对于包含在其记录单位的数据的检错码;
上述纠错装置根据其记录单位的上述检错码,对于已进行消失纠错了的数据进行差错校验。
16.权利要求12中记述的数据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纠错装置在不能检错纠错时,对从包含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中再生的上述一个记录单位的数据,用包含在已再生的上述一个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上述检错码进行差错校验;
在用上述检错码未发现差错时,用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生成对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消失信息。
17.权利要求12中记述的数据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媒体是再生专用记录媒体。
18.一种数据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识别装置、再生装置和纠错装置,其中,
识别装置识别记录着各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1记录媒体和记录着各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记录媒体,第1记录媒体中的各记录单位的数据是通过把对于一连串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的第1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把对于上述一连串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的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之外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而生成的,第2记录媒体中的各记录单位的数据是通过把对于一连串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生成的第1纠错码和对于上述一连串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生成的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而生成的;
再生装置从上述第1及第2记录媒体按上述记录单位再生数据;
纠错装置在上述识别装置检测出是上述第1记录媒体时,检测根据包含在再生了的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第1纠错码能否检错纠错,能够检纠错时进行检错纠错,不能检纠错时,用从包含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的记录单位中再生的、对应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的第2纠错码生成消失信息,用上述消失信息及上述第1纠错码对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消失纠错;
纠错装置在上述识别装置判断是上述第2记录媒体时,检测根据包含在再生了的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第1纠错码能否检错纠错,能够检错纠错时进行检纠错,不能检纠错时,用包含在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中的第2纠错码生成消失信息,用上述消失信息及上述第1纠错码对于上述某记录单位的数据进行消失纠错。
19.一种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
记录各记录单位的数据,其中,各记录单位的数据是通过把对于一连串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的第1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把对于上述一连串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分别生成的第2纠错码添加到作为其生成基础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之外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上而生成的。
20.权利要求19中记述的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
在记录包含对于上述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的上述第1纠错码的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的某记录位置的下一记录位置上,记录包含与上述第1纠错码相关连的上述第2纠错码的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
21.权利要求20中记述的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
关于与上述一连串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中的最后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的第2纠错码,是记录作为上述由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添加识别数据形成的上述记录单位的数据而生成的。
22.权利要求20中记述的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
关于上述一连串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中的最前面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是作为上述第2纠错码添加识别数据而生成的。
23.权利要求19中记述的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记录单位的数据中包含有与包含在其记录单位中的由上述预定量构成的数据有关的检错码。
24.权利要求19中记述的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
由只读记录媒体构成。
CNB951910612A 1994-09-09 1995-09-06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再生方法及数据再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271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6315/94 1994-09-09
JP21631594 1994-09-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322A true CN1137322A (zh) 1996-12-04
CN1252715C CN1252715C (zh) 2006-04-19

Family

ID=16686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519106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2715C (zh) 1994-09-09 1995-09-06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再生方法及数据再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5781565A (zh)
EP (1) EP0729150B1 (zh)
JP (1) JP3694895B2 (zh)
KR (1) KR100385386B1 (zh)
CN (1) CN1252715C (zh)
DE (1) DE69532231T2 (zh)
WO (1) WO199600801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9986B (zh) * 2004-02-14 2010-06-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一次写入盘上记录数据的方法和设备及其一次写入盘
CN103136067A (zh) * 2011-11-30 2013-06-05 索尼公司 存储控制器、存储设备、信息处理系统以及存储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Y119491A (en) * 1995-12-04 2005-06-30 Sony Corp Method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data, data reproduc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KR100229015B1 (ko) * 1996-08-06 1999-11-01 윤종용 디지탈 처리시스템의 에러정정장치 및 방법
US5917837A (en) * 1996-09-11 1999-06-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ecoding of codes with the use of side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encoded data
CN1106641C (zh) 1996-09-30 2003-04-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一种在盘上记录av数据的记录方法和信息处理系统
US6219814B1 (en) * 1996-12-23 2001-04-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varying error correcting code (ECC) power in a direct access storage device (DASD)
US5991911A (en) * 1997-11-14 1999-11-23 Cirrus Logic, Inc. Concurrent generation of ECC error syndromes and CRC validation syndromes in a DVD storage device
US6058420A (en) * 1998-02-27 2000-05-02 Netsolve, Inc. Alarm server systems, apparatus, and processes
JP4224875B2 (ja) * 1998-07-17 2009-02-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の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の再生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の再生方法
US6625774B1 (en) * 1999-10-29 2003-09-23 Stmicroelectronics, Inc. Redundancy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cating errors in interleaved code words
JP4218168B2 (ja) * 2000-02-18 2009-02-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ディスクフォーマット方法
WO2002080373A1 (en) * 2001-03-30 2002-10-10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nverting as well as decoding a stream of data bits, signal and record carrier
EP1382125B1 (en) * 2001-04-19 2005-11-0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device for encoding information words,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coding information words, storage medium and signal
KR100467270B1 (ko) * 2002-03-12 2005-0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에러 정정장치 및 방법
JP3760899B2 (ja) * 2002-07-23 2006-03-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データ記録再生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TWI309776B (en) * 2003-10-24 2009-05-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ecure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for solid memory
GB2407946A (en) * 2003-11-05 2005-05-11 Nokia Corp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decoder suitable for use with data comprising variable padding
KR100716972B1 (ko) * 2004-02-19 2007-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록/재생 방법
US7418644B2 (en) 2004-03-01 2008-08-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ystem f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and decoding
TWI266181B (en) * 2004-04-09 2006-11-11 Mediatek Inc Apparatus for accessing and outputting optical data
KR100717067B1 (ko) * 2007-02-01 2007-05-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록/재생 장치 및 그 방법을 수행하는 프로그램이 기록된컴퓨터 판독가능한 기록매체
KR101543245B1 (ko) * 2009-03-18 2015-08-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에러 교정 장치와 이를 포함하는 메모리 장치와 데이터 처리 시스템
US9294133B1 (en) * 2013-01-29 2016-03-22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rror corr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4774A (en) * 1978-06-27 1980-01-14 Sharp Corp Pcm-system signal recording system
EP0156440B1 (en) * 1984-03-24 1990-01-2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with error correction for user words, an error correcting decoding method for such user words, an apparatus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or use with the method, a device for information decoding for use with the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use with such device
CA1258134A (en) * 1985-04-13 1989-08-01 Yoichiro Sako Error correction method
AU594995B2 (en) * 1986-01-24 1990-03-22 Sony Corporatio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suitable for a disc
JPS62271535A (ja) * 1986-12-12 1987-11-25 Sony Corp デジタル信号処理方法
JPS63157374A (ja) * 1986-12-19 1988-06-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符号誤り訂正方法
JP2543519B2 (ja) * 1987-04-10 1996-10-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回転形外部記憶装置のデ―タエラ―検出・訂正方法
JP2829963B2 (ja) * 1988-05-16 1998-12-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
JPH03122870A (ja) * 1989-10-05 1991-05-24 Ricoh Co Ltd データ記録方式及びその再生方式
US5517477A (en) * 1990-01-19 1996-05-14 Sony Corporation Data recording method and data reproducing apparatus
US5216656A (en) * 1990-06-15 1993-06-01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cording a cd-ram which is compatible with a conventional cd recording format while allowing fast accessing
JPH04139664A (ja) * 1990-09-28 1992-05-13 Nec Eng Ltd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のトラックフォーマット
JPH04159661A (ja) * 1990-10-24 1992-06-0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再生専用光ディスク
JPH0652630A (ja) * 1991-03-28 1994-02-25 Sony Corp データ記録方法
KR940008494B1 (ko) * 1991-12-20 1994-09-15 주식회사 금성사 Cd-그래픽 디스크의 자동 검색장치와 방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9986B (zh) * 2004-02-14 2010-06-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一次写入盘上记录数据的方法和设备及其一次写入盘
CN103136067A (zh) * 2011-11-30 2013-06-05 索尼公司 存储控制器、存储设备、信息处理系统以及存储控制方法
CN103136067B (zh) * 2011-11-30 2017-03-15 索尼公司 存储控制器、存储设备、信息处理系统以及存储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729150A4 (en) 1998-05-20
EP0729150A1 (en) 1996-08-28
DE69532231D1 (de) 2004-01-15
EP0729150B1 (en) 2003-12-03
DE69532231T2 (de) 2004-10-21
WO1996008010A1 (fr) 1996-03-14
CN1252715C (zh) 2006-04-19
JP3694895B2 (ja) 2005-09-14
US5781565A (en) 1998-07-14
KR960706168A (ko) 1996-11-08
KR100385386B1 (ko) 2003-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2715C (zh)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再生方法及数据再生装置
CN1288639C (zh) 光盘
CN1293560C (zh) 记录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CN1110799C (zh) 光盘,光盘设备和在光盘上再生信息的方法
CN1149555C (zh) 制作数据记录介质的方法和对数据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和复制的设备
CN1310243C (zh) 记录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CN1173336C (zh) 光盘记录方法和光盘设备
CN1198282C (zh) 扰频数据及记录信息的方法、代码记录和再现设备
CN1127086C (zh) 用数据行和列译码错误标记来对数据译码的设备和方法
CN1224175C (zh) 记录方法与装置、传输媒体与装置、重放方法与装置、接收装置
CN1554092A (zh) 盘形记录介质、记录方法和盘片驱动设备
CN1221187A (zh) 磁盘设备及其错误纠正方法
CN1244092C (zh) 光记录设备与激光功率控制方法
CN1393996A (zh) 数字信号的调制方法、调制装置及记录媒体
CN1178208C (zh) 状态检测装置和光盘装置
CN1408085A (zh) 文件管理方法及使用它的数据记录装置、数据再生装置、数据记录再生装置、以及用该文件管理方法记录的盘
CN1492426A (zh) 数据传输系统、数据记录和再生成设备及记录介质
CN100342446C (zh) 再生装置、再生方法和盘制造方法
CN1123880C (zh) 存储设备
CN1606779A (zh) 只读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和再现方法
CN1264278C (zh) 数据记录/再现装置
CN1645507A (zh) 数字数据解调装置、数字数据调制装置及数字数据调制解调装置
CN1163895C (zh) 解码装置、数据再现装置和解码方法
CN1495783A (zh) 光盘记录/再现方法、光盘和光盘设备
CN1499492A (zh) 记录媒体的再现方法、再现控制电路及再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419

Termination date: 201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