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24175C - 记录方法与装置、传输媒体与装置、重放方法与装置、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方法与装置、传输媒体与装置、重放方法与装置、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24175C
CN1224175C CN02102875.3A CN02102875A CN1224175C CN 1224175 C CN1224175 C CN 1224175C CN 02102875 A CN02102875 A CN 02102875A CN 1224175 C CN1224175 C CN 122417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de word
word
bit
input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028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71174A (zh
Inventor
冲刚
速水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VCKenwoo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filed Critical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Publication of CN1371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11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241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2417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4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 G11B20/1403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 G11B20/1423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 G11B20/1426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3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66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interleav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the same track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027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the same track as the main recording used signal is digitally code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5/00Conversion of the form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dividual digits
    • H03M5/02Conversion to or from representation by pulses
    • H03M5/04Conversion to or from representation by pulses the pulses having two levels
    • H03M5/14Code representation, e.g. transition, for a given bit cell depending on the information in one or more adjacent bit cells, e.g. delay modulation code, double density code
    • H03M5/145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4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 G11B20/1403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 G11B20/1423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 G11B20/1426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 G11B2020/1457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wherein DC control is performed by calculating a digital sum value [DSV]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编码率来寻求记录媒体或者传输媒体的高密度化。提供一种记录方法,使用多个编码表把p比特的输入数据字变换为q比特(其中q>p)的码字,当在光盘和磁盘等的记录媒体上记录、重放直接结合该码字的码字列,或者通过传输部传输码字列时,在记录媒体上记录这样生成的记录信号:在进行DSV控制并且满足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输出的码字列中每隔预定的码字数插入重放数据解码用的同步信号,其特征在于,上述p比特为8比特,上述q比特为15比特,上述游程长度限制规则为:除同步信号外,对码字进行NRZI变换的信号的最小游程长度为3T,最大游程长度为11T、12T、13T、14T之一。

Description

记录方法与装置、传输媒体与装置、重放方法与装置、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方法、记录装置、传输装置、重放方法、重放装置、接收装置、记录媒体及传输媒体,使用多个编码表来把p比特的输入数据字变换为q比特(其中,q>p)的码字,把直接结合该码字的码字串记录到光盘和磁盘等记录媒体上来进行重放,或者,通过传输部传输码字串,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编码率来谋求对记录媒体或者传输媒体的高密度化,同时,提高集群错误的纠错能力。
背景技术
一般,由于记录重放的光传输特性、来自与凹坑生成相关的物理制约的最小游程长度(最小凹坑或者凸区长度)的限制、来自时钟重放的难易度的最大游程长度(最小凹坑或者凸区长度)的限制、以及伺服频带等的保护等,记录在光盘中的凹坑长度,需要调制记录信号,以便于具有被记录数字信号的低频成分的抑制特性。
在满足该限制的现有的调制方法中,在最小游程长度(=最小反转间隔)为3T(T=沟道比特的周期,或比特间隔)、最大游程长度(=最大反转间隔)为11T的方案中,用于CD(唱盘)的EFM(Eightto Fourteen Modulation:8-14调制)方式和用于DVD(数字通用盘)的EFM+(8-16调制)方式是公知的。
首先,在用于CD(唱盘)的EFM调制中,把输入的8比特(1字节)的数字数据变换为满足最小游程长度为3T、最大游程长度为11T的游程长度限制这样的14比特的游程长度范围码(以下称为码字),并且,在变换的码字之间附加3比特的连接比特作为DSV(Digital SumValue数字加和值)控制用和游程长度限制规则保持用,来生成EFM调制信号。
此时,在最小游程长度为3T中,在码字中的逻辑值「1」与「1」之间,包含的「0」的个数最小为d=2,另一方面,在最大游程长度为11T中,在码字中的逻辑值「1」与「1」之间,包含的「0」的个数最大为k=10。为了减小所调制的信号的直流成分和低频成分,在14比特的码字之间连接作为DSV控制用及游程长度限制规则保持用而设置的3比特的连接比特,EFM调制信号满足最小游程长度为3T、最大游程长度为11T这样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RLL(d,k)=RLL(2,10)。
而且,在用于DVD(数字通用盘)的EFM+方式下,是这样的进行8-16调制的方式:把输入的8比特的数字数据变换为16比特的码字,不使用连接比特而把该码字彼此之间直接结合,以满足最小游程长度为3T、最大游程长度为11T这样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RLL(2,10)。在该DVD中,与CD相比,最短标记长度变短,记录道线密度为:记录道间距为0.74μm,为CD的1/2以下,用户的记录容量在单面一层盘的情况下为4.7GB。
而且,与目前使用的红色激光器的产品世代的情况相对,使用下一代的紫色激光器(GaN)的超高密度型的光盘在各个公司中进行研究,记录容量超过20GB。其中,为了对光盘进行高密度记录,而研究由更高的编码率所进行的调制方式,同时,随之最短标记和记录道间距当然变小,它们的值与DVD相比而为约1/2程度。在这样的状况下,当由于光盘成型时产生的信号表面的缺陷或者使用光盘中的尘埃和伤痕等而在光盘上产生缺陷时,在相对地从数据长度来看的情况下,其缺陷为DVD情况下所产生缺陷数量的2倍,在所重放的数据中产生错误。
另一方面,一般地在光盘中,为了对进行记录的数据施加纠错处理,而要附加奇偶校验比特,把该纠错的单位称为ECC(Error Check andCorrection,差错检验与校正)块,例如,DVD等现有的记录媒体中的ECC块为图1(A)(B)所示的那样。
即,如图1(A)所示的那样,在DVD中,把192行×172列的数据作为一组,进行这样的积编码:对各行生成10列PI奇偶校验(内奇偶校验),对各列生成16行PO奇偶校验(外奇偶校验),而构成208行×182列的ECC(纠错码)块。而且,如图1(B)所示的那样,在记录时,PO奇偶校验对12行数据进行在下一行中插入1行PO奇偶校验的交织处理。而且,ECC块从第1行至第208行依次被记录到光盘上。
在该方法中,当进行由PO奇偶校验所进行的擦除纠错时,能够进行最大16行的纠错。能够对光盘上的连续6mm的缺陷所产生的数据错误进行纠错。一般把这样的连续的错误称为集群错误,在这样的格式的前提下,假定记录道线密度为1/2,能够纠错的缺陷为3mm。而且,在PI奇偶校验中,通常能够进行5符号(字节)的纠错,当假定没有随机错误时,能够纠错的集群错误长度在DVD中最大约为10μm。这样,假定记录道线密度为1/2,能够由PI奇偶校验进行纠错的缺陷最大为约5μm。
因此,在上述这样的现有的方法及记录媒体中,在产生了随机错误的情况下,能够由PI奇偶校验和PO奇偶校验进行纠错的集群错误长度进一步变短。而且,DVD的PO行的交织把扇区内的奇偶校验包含的比例保持为一定,因此,不会使集群错误分散,而没有增加纠错长度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增加奇偶校验数量而增大纠错长度的方法,但是,对于ECC块的奇偶校验的冗余度增加,对现在所研究的超高密度型光盘的高密度记录大为不利。
发明内容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记录方法、记录装置、传输装置、重放方法、重放装置、接收装置、记录媒体及传输媒体,编码率提高,使用能够进行高性能的DSV控制的调制方式,使比较小规模的集群错误分散,不增加冗余度,比较简单地延长最大集群错误纠错长度,同时,减小记录道线密度,来实现高密度化。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是一种记录方法,在进行对p比特的输入数据字使用多个编码表来得到q比特(其中q>p)的码字的p-q调制时,上述多个编码表与各个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来存储:码字;表示为了与该码字直接结合而得到满足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后续码字而在对后续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中使用的编码表的状态信息,并且,上述多个编码表中的特定编码表与其他特定编码表,能够对与预先设定的预定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所存储的各个码字中的「1」的数量进行DSV控制,有奇偶性地进行分配,以使如果一方为偶数个,则另一方为奇数个,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进行DSV控制,同时,向记录媒体或者传输媒体侧输出在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输出的码字列中每隔预定码字数插入重放数据解码用的同步信号而生成的记录信号,其特征在于,
上述p比特为8比特,上述q比特为15比特,上述游程长度限制规则为:除同步信号外,对码字进行NRZI(Non Return to Zero Invert,不归零翻转)变换的信号的最小游程长度为3T,并且,最大游程长度为11T、12T、13T、14T之一。
而且,第二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发明的记录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从使用上述特定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DSV值的绝对值和使用上述其他特定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DSV值的绝对值中,选择绝对值较小一方的码字,由此,来进行DSV控制。
而且,第三发明是一种记录方法,在进行对p比特的输入数据字使用多个编码表来得到q比特(其中q>p)的码字的p-q调制时,上述多个编码表与各个输入数据字相对应地存储:码字和表示编码表的状态信息,该编码表是为了与该码字直接结合而得到满足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后续码字,而在对后续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中使用的。向记录媒体或者传输媒体侧输出在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输出的码字列中每隔预定码字数插入重放数据解码用的同步信号而生成的记录信号,其特征在于,
在连续输入的上述输入数据字上附加由扇区地址等组成的辅助信息和由积编码形成的奇偶校验来构成ECC块,对于该ECC块,对格式化为预定的格式的格式信号中的上述输入数据字进行p-q调制,来生成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码字列,同时,每隔预定的码字数,插入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同步信号,生成记录信号。
此外,第四发明是:在上述第三发明的记录方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编码表中的特定编码表与其他的特定编码表,能够对与预先设定的预定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所存储的各个码字中的「1」的数量进行DSV控制,有奇偶性地进行分配,以使如果一方为偶数个,则另一方为奇数个,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进行DSV控制。
此外,第五发明是:在上述第三发明的记录方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编码表中的特定编码表与其他特定编码表,能够对与预先设定的预定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所存储的各个码字中的「1」的数量进行DSV控制,具有奇偶性来进行分配,以使如果一方为偶数个,则另一方为奇数个,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通过从使用上述特定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DSV值的绝对值和使用上述其他特定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DSV值的绝对值中选择绝对值小的一方的码字,来进行DSV控制。
而且,第六发明是:在上述第三~第五发明的任一个发明的记录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把连续的n个(其中,n≥1)的上述ECC块作为一组,依次地切换该一组的各个ECC块的各第一行,配置到上述记录媒体上或者上述传输媒体上,然后,依次地切换各第二行来进行配置,按此方式,依次地切换各ECC块的各第r行来进行配置,然后,依次切换各第(r+1)行来进行配置,对各ECC块的所有行重复进行上述处理。
此外,第七发明是:在上述第三~第五发明的任一个发明的记录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把连续的2个上述ECC块作为一组,以数据单位来交替地切换该一组的一方的ECC块的第一行的第奇数个数据和另一方的ECC块的第一行的第偶数个数据,来配置到上述记录媒体上或者上述传输媒体上,然后,以数据单位来交替地切换该一组的一方的ECC块的第一行的第偶数个数据和另一方的ECC块的第一行的第奇数个数据,来配置到上述记录媒体上或者上述传输媒体上,对各组的上述两个的ECC块的所有行重复进行上述处理。
此外,第八发明是:在上述第三~第五发明的任一个发明的记录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对于由连续输入的上述输入数据字和上述辅助信息组成的x行y列的数据列,在行方向上分割成1/m(其中,m≥1),而形成m个x行y/m列的子块,对于各个子块,首先在列方向上附加预定字节数的第一奇偶校验,接着,对于包含上述第一奇偶校验的子块,在行方向上附加预定字节数的第二奇偶校验,通过这样的m个子块来构成上述上述ECC块。
此外,第九发明是一种记录装置,在记录媒体上记录这样生成的记录信号:在进行对p比特的输入数据字使用多个编码表来得到q比特(其中q>p)的码字的p-q调制时,上述多个编码表与各个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来存储:码字和状态信息;状态信息表示为了与该码字直接结合而得到满足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后续码字,而在对后续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中使用的编码表,在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输出的码字中每隔预定的码字数插入重放数据解码用的同步信号,其特征在于,包括:
格式化装置,在连续输入的上述输入数据字上附加由扇区地址等组成的辅助信息和由积编码形成的奇偶校验来构成ECC块,输出对该ECC块格式化为预定的格式的格式信号;
调制装置,对从上述格式化装置所输出的上述格式信号中的上述输入数据字进行p-q调制,来生成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码字列,同时,每隔预定的码字数插入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同步信号;
记录装置,把从上述调制装置所输出的上述记录信号记录到上述记录媒体上。
此外,第十发明是:在上述第九发明的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编码表中的特定编码表与其他特定编码表,能够对与预先设定的预定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所存储的各个码字中的「1」的数量进行DSV控制,有奇偶性地进行分配,以便使得如果一方为偶数个,则另一方为奇数个,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进行DSV控制。
此外,第十一发明是:在上述第九发明的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编码表中的特定编码表与其他特定编码表,能够对与预先设定的预定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所存储的各个码字中的「1」的数量进行DSV控制,有奇偶性地进行分配,以使如果一方为偶数个,则另一方为奇数个,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通过从使用上述特定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DSV值的绝对值和使用上述其他特定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DSV值的绝对值中选择绝对值小的一方的码字,来进行DSV控制。
此外,第十二发明是:一种传输装置,用由无线或者有线形式的传输媒体来传输这样生成的记录信号:在进行对p比特的输入数据字使用多个编码表来得到q比特(其中q>p)的码字的p-q调制时,上述多个编码表与各个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来存储:码字和状态信息;该状态信息表示为了与该码字直接结合而得到满足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后续码字而在对后续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中使用的编码表的状态信息,在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输出的码字中,每隔预定的码字数插入重放数据解码用的同步信号,其特征在于,该传输装置包括:
格式化装置,在连续输入的上述输入数据字上附加由扇区地址等组成的辅助信息和由积编码形成的奇偶校验来构成ECC块,输出对该ECC块格式化为预定的格式的格式信号;
调制装置,对从上述格式化装置所输出的上述格式信号中的上述输入数据字进行p-q调制,来生成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码字列,同时,每隔预定的码字数中插入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同步信号;
传输装置,用上述传输媒体来传输从上述调制装置所输出的上述记录信号。
此外,第十三发明是:在上述第十二发明的传输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编码表中的特定编码表与其他特定编码表能够对与预先设定的预定输入数据字相对应地存储的各个码字中的「1」的数量进行DSV控制,有奇偶性地来进行分配,以便使得如果一方为偶数个,则另一方为奇数个,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进行DSV控制。
此外,第十四发明是:在上述第十二发明的传输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编码表中的特定编码表与其他特定编码表能够对与预先设定的预定输入数据字相对应地存储的各个码字中的「1」的数量进行DSV控制,有奇偶性地来进行分配,以使如果一方为偶数个,则另一方为奇数个,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通过从使用上述特定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DSV值的绝对值和使用上述其他特定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DSV值的绝对值中选择绝对值小的一方的码字,来进行DSV控制。
此外,第十五发明是:一种重放方法,用于重放记录使用上述第一~第八任一个发明的记录方法而生成的上述记录信号的记录媒体、或者重放传输使用上述第一~第八任一个发明的记录方法而生成的上述记录信号的传输媒体,其特征在于,
从重放上述记录媒体或者上述传输媒体的重放信号中检测出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上述同步信号,同时,接着该同步信号,根据从码字列中的一个码字Ck,前一个的码字Ck-1的LSB(Least Significant Bit,最低位比特)侧的零游程长度,来检测出表示上述码字Ck向上述多个编码表的取得状态的状况信息,以从上述码字Ck-1检测出的上述状况信息为基础,来运算对上述码字Ck进行编码时所使用的编码表的状态信息,通过从上述码字Ck-1检测出的上述状况信息和上述码字Ck的上述状态信息,来对与上述码字Ck-1相对应的输出数据字Dk-1进行解调,按时间顺序来重复该操作,而得到输出数据字列,而且,以上述同步信号为基础,从上述输出数据字列检测出包含扇区地址的辅助信息和由积编码所产生的奇偶校验,重放再构成上述ECC块而得到的信号。
此外,第十六发明是:在上述第十五发明的重放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出上述同步信号后,以该同步信号为基础,检测出包含扇区地址的辅助信息、输入数据字(主数据)和奇偶校验,再构成上述ECC块,重放上述输入数据字,在此情况下,在再构成上述ECC块的数据中包含上述同步信号的同步码型的一部分。
此外,第十七发明是:一种重放装置,重放记录使用上述第一~第八任一个发明的记录方法而生成的上述记录信号的记录媒体或者传输使用上述第九~第十一任一个发明的记录装置而生成的上述记录信号的传输媒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重放信号处理装置,从重放上述记录媒体或者上述传输媒体的重放信号中检测出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上述同步信号,同时,接着该同步信号,根据码字列中的一个码字Ck前一个的码字Ck-1的LSB侧的零游程长度,来检测出表示上述码字Ck向上述多个编码表的取得状态的状况信息,以从上述码字Ck-1检测出的上述状况信息为基础,来运算对上述码字Ck进行编码时所使用的编码表的状态信息,通过从上述码字Ck-1检测出的上述状况信息和上述码字Ck的上述状态信息,来对与上述码字Ck-1相对应的输出数据字Dk-1进行解调,按时间顺序来重复该操作,而得到输出数据字列,而且,以上述同步信号为基础,从上述输出数据字列检测出包含扇区地址的辅助信息和由积编码所产生的奇偶校验,重放再构成上述ECC块而得到的信号。
此外,第十八发明是:在上述第十七发明的重放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出上述同步信号后,以该同步信号为基础,检测出包含扇区地址的辅助信息、输入数据字(主数据)和奇偶校验,再构成上述ECC块,重放上述输入数据字,在此情况下,在再构成上述ECC块的数据中包含上述同步信号的同步码型的一部分。
此外,第十九发明是:一种接收装置,接收传送使用上述第一~第八任一个发明的记录方法而生成的上述记录信号的传送媒体或者传输使用上述第十二~第十四任一个发明的传输装置而生成的上述记录信号的传输媒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重放信号处理装置,从重放上述记录媒体或者上述传输媒体的重放信号中检测出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上述同步信号,同时,接着该同步信号,根据码字列中的一个码字Ck前一个的码字Ck-1的LSB侧的零游程长度,来检测出表示上述码字Ck向上述多个编码表的取得状态的状况信息,以从上述码字Ck-1检测出的上述状况信息为基础,来运算对上述码字Ck进行编码时所使用的编码表的状态信息,通过从上述码字Ck-1检测出的上述状况信息和上述码字Ck的上述状态信息,来对与上述码字Ck-1相对应的输出数据字Dk-1进行解调,按时间顺序来重复这些操作,而得到输出数据字列,而且,以上述同步信号为基础,从上述输出数据字列检测出包含扇区地址的辅助信息和由积编码所产生的奇偶校验,重放再构成上述ECC块而得到的信号。
而且,第二十发明是:在上述第十九发明的接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出上述同步信号后,以该同步信号为基础,检测出包含扇区地址的辅助信息、输入数据字(主数据)和奇偶校验,再构成上述ECC块,重放上述输入数据字,在此情况下,在再构成上述ECC块的数据中包含上述同步信号的同步码型的一部分。
而且,第二十一发明是:一种记录媒体,记录使用上述第一~第八任一个发明的记录方法而生成的上述记录信号,或者使用上述第九~第十一任一个发明的记录装置而生成的上述记录信号。
而且,第二十二发明是:一种传输媒体,传输使用上述第一~第八任一个发明的记录方法而生成的上述记录信号,或者使用上述第十二~第十四任一个发明的传输装置而生成的上述记录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DVD等现有的记录媒体中的ECC块的图;
图2是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记录方法、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盘记录装置的方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格式化部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的数据的配置的图,图4(A)表示一个例子,图4(B)表示另一个例1,图4(C)表示另一个例2;
图5(A)是表示在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上的18行集群错误和重放该记录媒体时的解交织后的ECC块的错误分布的图;
图5(B)是表示在用现有的记录方法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上的18行集群错误和重放该记录媒体时的解交织后的ECC块的错误分布的图;
图6表示第一实施例的记录媒体的数据扇区的构成的图;
图7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的数据的配置的图;
图8(A)是表示在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上的9行集群错误和重放该记录媒体时的解交织后的ECC块的错误分布的图;
图8(B)是表示在用现有的记录方法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上的18行集群错误和重放该记录媒体时的解交织后的ECC块的错误分布的图;
图9用于说明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来记录的记录媒体上的ECC块的图(之一);
图10用于说明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来记录的记录媒体上的ECC块的图(之二);
图11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记录媒体的数据扇区的构成的图;
图12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8-15调制部的方框图;
图13表示编码表的一例的图(之一);
图14表示编码表的一例的图(之二);
图15表示编码表的一例的图(之三);
图16表示编码表的一例的图(之四);
图17表示编码表的一例的图(之五);
图18表示编码表的一例的图(之六);
图19表示编码表的一例的图(之七);
图20对图13~图19所示的多个编码表分成五种情况来表示接着取得状态的编码表的图;
图21用于说明对输入数据字在多个编码表中的特定编码表与其他特定的编码表之间进行替换的情况的图;
图22表示同步信号表的一例的图;
图23表示同步信号的编码表的格式的图;
图24表示一个扇区的传输信号的格式的图;
图25是8-15调制时的DSV控制流程图;
图26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传输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信息传输装置的方框图;
图27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重放方法、重放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盘重放装置的方框图;
图28用于说明在图27所示的重放信号处理部内进行8-15解调的部位的方框图;
图29是8-15解调时的流程图;
图30表示图28所示的解码表的一例的图;
图31用于说明在图27所示的重放信号处理部内进行8-15解调以后的处理的部位的方框图;
图32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接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信息接收装置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至图32来依次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方法、记录装置、传输装置、重放方法、重放装置、接收装置、记录媒体及传输媒体的一个实施例。
<记录方法、记录装置、记录媒体>
图2是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记录方法、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盘记录装置的方框图。
如图2所示的那样,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方法、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盘记录装置10大致由格式化部11、8-15调制部12、记录驱动电路13所构成,使与输入该盘记录装置10的图象和声音等信息相关的数字信号经过格式化部11,由8-15调制部12进行8-15调制,由记录驱动电路13把8-15调制的信号记录到光盘和磁盘等上,由此,得到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媒体20。
首先,在与图象和声音等信息相关的数字信号输入时,比特数p=8比特的输入数据字为连续的,而且,该输入数据字SCt与所记录的控制信号一起被输入格式化部11,在此,附加由一起记录的扇区地址等组成的辅助信息,然后,附加由积编码所产生的奇偶校验(纠错码),来构成ECC块,对于该ECC块进行交织处理,适合于记录媒体20的预定格式而格式化的格式信号(输入数据字SCt)被输出给8-15调制部12。
接着,在8-15调制部12中,在从格式化部11所输出的格式信号中,参照后述的多个编码表来把比特数p=8比特的输入数据字SCt变换为比特数q=15比特的码字(8-15调制),同时,参照后述的多个同步信号表,每隔预定码字数(例如91字码)插入同步信号,并且,在对由同步信号和多个码字组成的码字列进行NRZI变换之后,进行DSV(Digital Sum Value)控制,作为记录信号输出给记录驱动电路13。然后,提供给记录驱动电路13的记录信号由省略了图示的光调制器接受光调制,然后,通过具有物镜的光学系统来照射到光盘和磁盘等的记录媒体20上,进行记录。此时,通过上述所得到的记录信号是随着向记录媒体20的高密度化而提高编码率的信号。
其中,在说明成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格式化部11和8-15调制部12之前,使用图4~图6来先对在使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20上使由积编码方式所产生的ECC编码的编码数据离散的交织方式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的数据的配置的图,图4(A)表示一个例子,图4(B)表示另一个例1,图4(C)表示另一个例2。
图5(A)是表示在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上的18行集群错误和重放该记录媒体时的解交织后的ECC块的错误分布的图,图5(B)是表示在用现有的记录方法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上的18行集群错误和重放该记录媒体时的解交织后的ECC块的错误分布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记录媒体的数据扇区的构成的图。
首先,如图4(A)所示的那样,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例中,在光盘和磁盘等的记录媒体20上,把连续2个进行了积编码的第一个ECC块EB1和第二个ECC块EB2作为一组,象接着第一个ECC块EB1的第一行的第二个ECC块EB2的第一行,接着,接着第一个ECC块EB1的第二行的第二个ECC块EB2的第二行那样,依次切换各个ECC块EB1、EB2的各r行,来进行记录配置,然后,依次切换各个ECC块EB1、EB2的各(r+1)行,来进行记录配置,在以行单位进行数据的交织的状态下进行记录。
即,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例中,以行单位交替地配置两个ECC块EB1、EB2的数据。而且,两个ECC块EB1、EB2的构成是前面在现有例子中使用图1说明的积编码块。此时,与DVD相同,预先对12行数据插入一行PO奇偶校验,把以13行为单位的块中的奇偶校验包含的比例保持为一定。
其中,把两个ECC块EB1、EB2作为组,当重放按图4(A)所示的那样记录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例的记录媒体20时,如图5(A)的上段所示的那样,当在该记录媒体20上发生例如ECC块18行的较大的集群错误时,在重放时进行解交织后的各个ECC块中包含的错误分布为图5(A)的下段所示的那样。即,如上述那样,第一实施例的一例的记录媒体20对12行数据插入一行PO奇偶校验来进行记录,因此,当重放该记录媒体20时,错误分散发生在包含各ECC块EB1、EB2的主数据的8行和PO奇偶校验的1行的合计9行中。
与此相对,当重放现有的记录媒体时,如图5(B)的上段所示的那样,与上述相同,当18行的较大的集群错误发生在第一个ECC块EB1中时,在重放时进行了解交织后的ECC块EB1中包含的错误分布为图5(B)的下段所示的那样,错误发生在包含ECC块EB1的主数据的17行和PO奇偶校验的1行的合计18行中。
当比较图5(A)和图5(B)时可以看出:错误的分散率随集群错误的行中的发生开始和结束的位置而存在若干变化,但是,图5(A)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例与图5(B)所示的现有例子相比,错误被分散为1/2。即,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例中,在各行中,没有错误的分散,而没有延长纠错长度的效果,但是,各列包含的错误行数减少为现有技术的1/2。
在此情况下,在图5(B)所示的现有例子中,即使通过PO奇偶校验进行擦除纠错,由于超过了作为纠错限度的16行的错误,不能进行纠错。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例中,如图5(A)所示的那样,各ECC块的错误行数合计为9行,由于没有超过作为纠错限度的16行的错误,而能够进行纠错。而且,当向记录媒体20的记录道线密度为DVD的1/2时,在现有方式下,16行约3mm是集群错误纠错限度,但是,在本方式中,与DVD相同,能够进行约6mm的集群错误纠错,当记录道线密度为与DVD相同的线密度时,能够进行约12mm的集群错误纠错。即,不改变冗余度,能够使纠错长度提高2倍。
接着,如图4(B)所示的那样,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例1中,进一步扩展了前面说明的图4(A)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例的技术思想,在光盘和磁盘等的记录媒体20上,把连续的n个(其中,n≥1)的积编码块(ECC块)作为一组,分别按顺序依次配置第一个至第n个的ECC块的第r行。在此情况下,较大的集群错误被分散在n个ECC块中,在一个ECC块中包含的错误约为现有方式的1/n,能够使长的集群错误纠错长度成为n倍。此时,在n=2的情况下,与上述图4(A)的情况相同。
而且,如图4(C)所示的那样,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例2中,把连续的两个ECC块EB1、EB2作为一组,以数据单位来交替地切换该一组的一方的ECC块EB1的第一行的第奇数个数据和另一方的ECC块EB2的第一行的第偶数个数据,来记录配置到记录媒体20上,然后,以数据单位来交替地切换该一组的一方的ECC块EB1的第一行的第偶数个数据和另一方的ECC块EB2的第一行的第奇数个数据,来记录配置到记录媒体20上,接着,对各组的两个ECC块EB1、EB2的所有行重复进行上述记录。由此,当比较小规模的错误发生时,能够在该行内使集群错误长度平均化,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降低不能纠错的概率。这样,对数据的线密度的高密度化极为有效。
下面使用图3来对成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格式化部11进行说明。
图3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格式化部的方框图。
如图3所示的那样,成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格式化部11由以下部分构成: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11、IED编码器112、EDC编码器113、主数据扰频器114、ECC PO编码器115、ECC PI编码器116、交织处理部117。
在上述格式化部11中,与所输入的图象和声音等信息相关的数字信号所产生的主数据为了生成ECC块而提供给RAM111。
由低位3字节的扇区地址和前1字节的盘信息数据组成的共4字节的ID被提供给IED编码器112,在此,在2字节的ID纠错用奇偶校验IED被附加后,提供给RAM111。ID纠错用奇偶校验IED由例如RS(a,b,c)=RS(6,4,3)所生成。此时,上述RS(a,b,c)表示具有码字长度a、信息点数b、最小编码间距c的里德所罗门码,在上述例子中,码字长度a为6字节,信息点数b为ID的4字节。
而且,RAM111被输入上述主数据、共4字节的ID和ID纠错用奇偶校验IED、6字节的复制保护信息CP,把它们暂时进行存储,把给主数据2048字节附加了上述ID、IED及CP的共计2060字节作为单位来进行读出,提供给EDC编码器113,在此,生成错误检测奇偶校验EDC(Error Detection Code)。在错误检测奇偶校验EDC的生成中使用CRC(Cyclic Redundancy Code:循环冗余码)。所生成的错误检测奇偶校验EDC写入RAM111。
而且,由在EDC编码器113中所生成的错误检测奇偶校验EDC和上述2060字节的数据组成的共计2064字节被提供给主数据扰频器114,使用扇区地址来仅对主数据部分2048字节进行随机化。该随机化的主数据即扰频主数据2048字节写入RAM111。
如图6所示的那样,上述2064字节的数据在第一实施例的记录媒体20上由被称为数据扇区的172列(字节)×12行组成。而且,在图6中,「CPR_MAI」表示上述复制保护信息CP。而且,「M0」、「M1」和「M2047」分别表示主数据的第一、第二和第2048字节。而且,ID、IED、CPR_MAI等的字节数并不仅限于此,即使在ECC中改变长度,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这样,当16扇区的数据扇区即172列(字节)×192行的数据被存储在RAM111中时,在前面说明的图1(A)的列方向(箭头Y方向)上进行存取,提供给ECC PO编码器115,在此,以RS(208,192,17)来生成16字节的PO奇偶校验(下奇偶校验),所生成的PO奇偶校验写入RAM111的PO奇偶校验区域中。其按172列存储在RAM111的图1(A)的PO奇偶校验区域中。
接着,在前面说明的图1(A)的行方向(箭头X方向)上进行存取172字节的数据,提供给ECC PI编码器116,在此以RS(182,172,11)来生成10字节的PI奇偶校验(内奇偶校验),所生成的PI奇偶校验写入RAM111的PI奇偶校验区域中。其按208行(=192行+16行)存储在RAM111的图1(A)的PI奇偶校验区域中。该182列×208行构成ECC块。而且,当使用上述那样的积编码时,先生成192行的PI奇偶校验,然后,生成182列的PO奇偶校验。
下面,当在图4(A)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例的情况下进行说明时,当在RAM111中构成两个ECC块EB1、EB2时,执行交织处理。交织处理部117按在记录媒体20中实际记录的数据的排列顺序来存取RAM111的数据,即,交织处理部117从RAM111读出第一个ECC块EB1的第一行的182字节,然后,读出第二个ECC块EB2的第一行的182字节,接着,读出第一个ECC块EB1的第二行的182字节,然后,读出第二个ECC块EB2的第二行的182字节,以下同样交替地读出两个ECC块EB1、EB2的各行。
而且,两个ECC块EB1、EB2的PO奇偶校验的各行在各个ECC块的每个扇区中读出一行。例如,在第一个ECC块EB1的最初的一个扇区的最终行(即第12行)被读出后,读出第一个ECC块EB1的PO奇偶校验的第一行,接着,在第二个ECC块EB2的最初的一个扇区的最终行(即第12行)被读出后,读出第二个ECC块EB2的PO奇偶校验的第一行,这样,在各扇区读出之后,从两个ECC块EB1、EB2依次读出一行的PO奇偶校验。
由此,以与图4(A)所示的记录媒体20上的数据配置相同的顺序来输出格式信号。
而且,在图4(B)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例子1的情况下,ECC块数为n(其中,n≥1),与上述相同,可以以与图4(B)所示的记录媒体20上的数据配置相同的顺序来输出格式信号。而且,在图4(C)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例子2的情况下,可以以与图4(B)所示的记录媒体20上的数据配置相同的顺序来输出格式信号。
下面,使用图7~图11来对在使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记录方法而记录的记录媒体20上由积编码方式所进行的ECC编码的编码数据被离散的交织方式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的数据的配置的图。
图8(A)是表示在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上的9行集群错误和重放该记录媒体时的解交织后的ECC块的错误分布的图;图8(B)是表示在用现有的记录方法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上的18行集群错误和重放该记录媒体时的解交织后的ECC块的错误分布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来记录的记录媒体上的ECC块的图(之一)。
图10是用于说明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来记录的记录媒体上的ECC块的图(之二)。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记录媒体的数据扇区的构成的图。
如图7所示的那样,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在光盘和磁盘等的记录媒体20上依次记录积编码的ECC块的各行。即,第一个ECC块EB1按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第208行的顺序进行记录,然后,第二个ECC块EB2同样按第一行~第208行依次进行记录。
在此,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ECC块的构成。图11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记录媒体20的数据扇区。如图11所示的那样,数据扇区由344列(字节)×6行组成,包含表示2064字节的主数据和ID、IED、复制保护信息CP的「CPR_MAI」,在图11中,「M0」、「M1」及「M2047」分别表示主数据的第一、第二和第2048字节。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由32的上述数据扇区和由积编码所产生的奇偶校验构成ECC块。如图9(A)所示的那样,把344列×6行的数据扇区作为32个,成为344列×192行的数据列,把其在行方向(箭头X方向)上分割成172列×192行的两个子块。对于各个子块,首先,在列方向(箭头Y方向)上以RS(208,192,17)来生成16字节的PO奇偶校验(下奇偶校验),接着,对于各个子块和PO奇偶校验,在行方向(箭头X方向)上以RS(182,172,11)来生成10字节的PI奇偶校验(内奇偶校验),如图9(B)所示的那样,构成364列×208行的ECC块。
而且,当向记录媒体20记录时,与DVD相同,预先对12行数据插入一行PO奇偶校验,把以13行为单位的块中的奇偶校验包含的比例保持为一定。因此,图10(A)所示的ECC块,如图10(B)所示的那样,PO奇偶校验对于12行数据,进行在下一行中插入一行PO奇偶校验的交织。ECC块从第一行至第208行依次进行记录。
其中,在第二实施例中,当重放图7所示的那样记录的第二实施例中的记录媒体20时,如图8(A)的上段所示的那样,当在该记录媒体20上例如ECC块中发生9行的较大的集群错误时,在重放时进行解交织后的各个ECC块中包含的错误分布为图8(A)的下段所示的那样。
与此相对,当重放现有的记录媒体时,图8(A)的ECC块的子块相当于图8(B)的现有的ECC块的大小。这样,上述9行的集群错误在现有例子中相当于18行的集群错误。
当比较图8(A)和图8(B)时可以看出:错误的分散率随集群错误的行中的发生开始和结束的位置而存在若干变化,但是,图8(A)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图8(B)所示的现有例子相比,错误被分散为1/2。即,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在各行中,没有错误的分散,而没有延长纠错长度的效果,但是,各列包含的错误行数减少为现有技术的1/2。
在此情况下,在图8(B)所示的现有例子中,即使通过PO奇偶校验进行擦除纠错,由于超过了16行错误的纠错限度,不能进行纠错。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的那样,ECC块的错误行数为9行,由于没有超过16行错误的纠错限度,而能够进行纠错。而且,当向记录媒体20的记录道线密度为DVD的1/2时,在现有方式下,16行约3mm是集群错误纠错限度,但是,在本方式中,与DVD相同,能够进行约6mm以内的集群错误纠错,当记录道线密度为与DVD相同的线密度时,能够进行约12mm的集群错误纠错。即,不改变冗余度,能够使纠错长度提高2倍。
而且,把构成ECC块的数据列分成两部分而成为子块,对于各个子块附加积编码的奇偶校验,来构成ECC块,虽然表示了这样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在行方向(箭头X方向)上用m个(m≥1)的子块来分割而构成。在此情况下,通过m个子块,集群错误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为1/m。
下面使用图12至图15对成为本发明关键的一部分的8-15调制部12进行详细说明。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8-15调制部的方框图。
如图12所示的那样,成为本发明关键的一部分的8-15调制部12由以下部分构成: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部121、包括多个编码表123的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同步帧最终数据检测部130、包括多个同步信号表132的同步信号表地址运算部131、NRZI变换部133、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第一,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4,126、绝对值比较部128、存储器控制/记录信号输出部129。
在说明上述8-15调制部12内的各构成部件的动作之前,先对设在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内的多个编码表123和设在同步信号表地址运算部131内的多个同步信号表132进行说明。
(关于编码表)
图13~图19按其一~其七的顺序表示了编码表的一例,图20是对图13~图19所示的多个编码表分成五种情况来表示接着取得状态的编码表的图,图21是用于说明对输入数据字在多个编码表中的特定编码表与其他特定的编码表之间进行替换的情况的图。
如图13~图19所示的那样,设在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内的多个编码表123预先准备用于对最初输入的输入数据字决定编码表的初始表地址和由状态(=State)“0”~状态“5”组成的6个编码表。
而且,上述6个编码表按十进制数把8比特的输入数据字SCt分成「0」~「255」,并且,对于设计成「0」~「255」的各输入数据字SCt,变换成用二进制数表示的15比特的各个码字,同时,各码字右端的数字是:即使直接结合码字相互之间而生成码字列,为了得到满足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下一码字来调制接着的输入数据字SCt,分别设定表示用于其的编码表的状态信息(Next State:下一状态)。当更具体地对其加以说明时,例如,当参照图13所示的状态“0”的编码表时,在输入数据字「0」情况下,状态信息为“4”,在输入数据字「1」的情况下,状态信息为“5”,在输入数据字「2」情况下,状态信息为“0”。这样,当使用状态“0”的编码表来进行输入数据字「0」的调制(编码)时,对接着的输入数据字SCt使用状态“4”的编码表进行调制。
而且,每当输入输入数据字SCt时,上述6个编码表设定为:变换为15比特(1代码字)的码字,以便于满足最小游程长度为3T、最大游程长度为11T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RLL(2,10)。此时,如在现有技术中说明的那样,在最小游程长度为3T中,在15比特的码字中的逻辑值「1」与「1」之间,包含的「0」的个数最小为d=2,另一方面,在最大游程长度为11T中,在15比特的码字中的逻辑值「1」与「1」之间,包含的「0」的个数最大为k=10,满足游程长度限制规则RLL(d,k)=RLL(2,10),并且,在直接结合码字的码字列中,设定为满足游程长度限制规则RLL(2,10)。
而且,上述6个编码表,如图20所示的那样,通过以前说明的15比特的码字中的LSB侧(低位比特)的零游程长度,接着迁移的编码表的采用状态能够分成状况0~状况4的5种状况。
而且,上述6个编码表中的特定的编码表与其他的特定编码表包括这样的奇偶性:在与预先设定的预定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而存储的各个码字中,为了进行DSV控制,15比特中的「1」的数在一方的编码表的码字中具有偶数个(或者奇数个),而另一方的编码表的码字中具有奇数个(或者偶数个),当对把各个码字进行NRZI变换的各信号进行DSV控制时,分配码字以使两者的DSV值的极性为+-反极性。而且,如后述那样,成为调换码字的形态,以便于在与预先设定的预定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特定的编码表的码字和与上述相同的预定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另一方的特定的编码表的码字之间,取得DSV值的绝对值变小的一方(与DSV值接近于0的方向等价),按下述那样来设定三个形态:第一形态~第三形态。由此,按后述那样,当适合于第一形态~第三形态时,对预定的输入数据字SCt,判断为「有选择分支」,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对输入数据字SCt,判断为「无选择分支」。
即,在第一形态下,当把特定的编码表作为状态“0”的编码表,把其他的特定编码表作为状态“3”的编码表时,把与输入数据字「0」~「38」相对应的状态“0”和状态“3”的各个编码表的各个输出码字进行NRZI变换的各信号成为:DSV值的极性为反(在码字中包含的「1」的数量的奇偶性不同),考虑在解码时按后述的图25的8-15调制时的DSV控制流程图来进行,当检测到状态信息“0”时,与输入数据字「0」~「38」相对应的状态“0”的编码表的各输出码字能够更换为与输入数据字「0」~「38」相对应的状态“3”的编码表的各输出码字来设定,而且,即使进行码字的更换,能够维持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且,能够进行解码。
当使用图21(a),(b)来更具体地说明其时,如图21(a)所示的那样,例如,对于输入数据字「16」,使用状态“2”的编码表,而变换为码字{000000001001001},此时,接着的编码表通过状态信息而指定状态“0”的编码表。由此,检测到状态信息“0”,当使用状态“0”的编码表把接着输入的例如输入数据字「6」变换为{000000000100100}时,该码字{000000000100100}中的「1」的数量为2个,为偶数个。
另一方面,如图21(b)所示的那样,对于输入数据字「16」,使用状态“2”的编码表,而变换为码字{000000001001001},此时,接着的编码表通过状态信息而指定状态“0”的编码表,按上述那样,能够更换为状态“3”的编码表来设定,因此,当使用状态“3”的编码表把所输入的输入数据字「6」变换为{001001000100000}时,该码字{001001000100000}中的「1」的数量为3个,为奇数个。这样,对于输入数据字「6」,状态“0”的编码表和状态“3”的编码表对于「1」的数量具有奇偶性。
此后,对于图21(a),(b)的码字列进行NRZI变换。其中,NRZI变换,如公知的那样,在比特「1」中,反转极性,在比特「0」中,不反转极性,来进行调制,因此,得到图21(a),(b)所示的各信号。
而且,然后,为了对把图21(a),(b)的码字列进行NRZI变换的各信号进行良好的DSV控制,比较DSV值,选择DSV值的绝对值较小一方。该DSV值如公知的那样,把比特「1」的值作为+1,把比特「0」的值作为-1,从进行NRZI变换的各信号的开始时刻求出累积值,在图21(a)的情况下,DSV值为+2,在图21(b)的情况下,DSV值为-10,在两者之间,DSV值的极性为反极性。而且,即使进行调换,也能维持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能够进行解码。而且,在图21(a),(b)的例子中,在图21(a)的情况下,由于DSV值的绝对值较小,能够选择这边,通常是:随着来自过去的状态,DSV值变化。
接着,在第二形态下,把特定的编码表作为状态“2”的编码表,把其他的特定的编码表作为状态“4”的编码表,此时,对于状态“2”和状态“4”的各个编码表的输入数据字「0」~「11」和「26」~「47」,与上述相同,对于「1」的数量,具有奇偶性,其中,如在图25的8-15调制时的DSV控制流程图中所示的那样,考虑解码时的情况,当检测到状态信息“2”时,与输入数据字「0」~「11」和「26」~「47」相对应的状态“2”的编码表的各输出码字能够设定为调换成与输入数据字「0」~「11」和「26」~「47」相对应的状态“4”的编码表的各输出码字,而且,即使进行码字的调换,也能维持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进而,能够进行解码。
接着,在第三形态下,是状态“3”的编码表,前面的输出码字的LSB侧的零游程长度为2~6,而且,输入数据字SCt在「156」以下,接着的输出码字即使调换为状态“0”的编码表中的输出码字,也处于不会破坏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范围内,此时,能够把状态“3”的编码表的各输出码字调换为状态“0”的编码表的各输出码字。
以上说明的多个编码表123,根据上述那样编码时的各约束,当把比特数p=8比特的输入数据字SCt变换为比特数q=15比特的码字时,进行8-15调制,以便于满足最小游程长度为3T、最大游程长度为11T这样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RLL(d,k)=RLL(2,10),但是,并不仅限于此,可以使用上述6个编码表,来变更为游程长度限制规则RLL(2,11)或者RLL(2,11)或者RLL(2,13),在此情况下,通过在后述的动作流程(图25)的步骤407中,改变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能够部分地解除最小游程长度为3T、最大游程长度为12T或13T或14T的步骤403、步骤405的条件。
当然,也可以不使用上述6个编码表,而使其与技术思想相同,当把比特数p=8比特的输入数据字SCt变换为比特数q=15比特的码字时,重新设定编码表内的各码字和状态信息,以便于满足最小游程长度为3T、最大游程长度为12T或13T或14T的限制。这样,通过把最大游程长度设定为大于11T的12T或13T或14T,随着最大游程长度变大,能够进一步增加DSV控制的机会。而且,与数据字相对应的码字的配置并不仅限于本例,能够不违反游程长度原则地来进行配置更换。
(关于同步信号表)
图22是表示同步信号表的一例的图,图23是表示同步信号的编码表的格式的图,图24是表示一个扇区的传输信号的格式的图。
如图22所示的那样,在同步信号表地址运算部131内包括的多个同步信号表132预先准备了初始表,用于对最初输入的同步信号设定同步信号表的选择分支的初始值和与前面说明的编码表123的状态信息相对应而由状态(=State)“0”~状态“5”组成的6个同步信号表。
而且,对应于用于得到同步帧的最终输入数据的接着的数据字SCt的状态信息而准备上述状态“0”~状态“5”的各个同步信号表,而且,在各个同步信号表内,分组为由SY0~SY5组成的6种同步信号比特码型。
而且,5种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0~SY5包括这样的奇偶性:把由图示左侧的1比特~30比特组成的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n-1t(其中,n为0~5)和由图示右侧的1比特~30比特组成的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n-2t(其中,n为0~5)组成的两个同步信号比特码型作为一组,为了进行DSV控制,如果「1」的数量的一方的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n-1t有偶数个(或者奇数个),则另一方的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n-2t有奇数个(或者偶数个),当对把各个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n-1t,SYn-2t进行NRZI变换的各信号进行DSV控制时,分配比特码型,以使两者的DSV值的极性成为+-反极性。
而且,由1比特~30比特组成的同步信号比特码型,如在图23中放大表示的那样,由下列部分构成:由1比特~13比特组成的特定码、接着该特定码由14比特~30比特形成的同步码型的大部分比特列。而且,同步码型由同步信号比特码型中的14比特~30比特和接着其所连接的后续码字中的一部分所构成,而且,把成为后续码字的开头比特的最上位设定为「1」,由此,接着同步信号的数据字SCt进行调制,以使开头比特成为「1」。此时,在实施例中,码字的开头比特成为「1」的编码表123准备状态“5”的编码表。
而且,同步信号比特码型中的特定码被分配为比特1~比特13,能够识别后述的1扇区内的位置,同时,能够进行DC控制。
而且,上述同步码型把比8-15调制信号中的最大游程长度11T大2T的13T的第一比特码型作为内核,在该13T的第一比特码型的后方配置由固定长度组成的4T的第二比特码型,在成为这样的13T-4T的排列即成为{100000000000010001}的比特码型中,在全部的同步信号中是共同的固定码型。此时,之所以在同步码型中的13T的第一比特码型的后方,把4T的第二比特码型作为固定长度,是因为:当把上述特定码置于该同步码型的前方时,增大了前方的自由度,而充分确保能够取得特定码的码型的数量。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的同步信号表132中,以比调制方式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11T长2T的13T的第一比特码型为例,表示了同步信号比特码型中的比特14~比特30,但是,并不仅限于此,第一比特码型的最大游程长度可以比最大游程长度限制大1T以上。特别是,第一比特码型在比最大游程长度长3T的情况下和长4T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而且,以在同步码型中的第一比特码型的后方设置的4T的第二比特码型为例进行了表示,但是,并不仅限于此,可以组合第二比特码型为5T以上的方案。在上述实施例中,考虑调制解调方式的效率,成为13T-4T。
而且,如图24所示的那样,由上述同步信号比特码型所产生的同步信号,每构成输入数据字SCt的码字列的例如91个代码字,选择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0~SY5中的任一种,把附加在与其相关的91个代码字的开头的内容作为与1个同步帧相对应的记录信号而输出。此时,每1扇区的记录信号格式,如该图所示的那样,1扇区由13行组成,在这些行中,在列方向上分配4个同步帧。分配给各个同步帧的同步信号从图22所示的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0~SY5中进行选择。例如,分配给第一行的前同步帧的同步信号比特码型对应于所选择的SY0。该第一行以后,分配给前同步帧的同步信号比特码型,随着该行的增加,按SY1~SY3那样成为重复进行循环的构造。此时,所涉及的SY1~SY3的各自的不同是:上述特定码进行决定。即,在各行中存在的4个同步信号比特码型的各个特定码内的一个随着行的增加成为重复进行循环的构造。
下面,返回图12来对8-15调制部12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该8-15调制部12中,对同步信号和输入数据字SCt进行上述那样的DSV控制,决定与最终输出的同步信号和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码字,为了易于说明,首先,说明对输入数据字SCt的DSV控制。
当通过8-15调制部12对输入数据字SCt进行DSV控制时,首先,对输入数据字SCt选择初始编码表(编码表123的选择分支的初始值)。接着,当输入8比特的输入数据字SCt时,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部121根据这次的输入数据字SCt和由从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所提供的先行输出码字(在此为所选择的初始值)所决定的状态信息,来检测出与这次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是前面说明的第一~第三形态任一个而具有用于DSV控制的选择分支还是除第一~第三形态之外而没有选择分支,码字唯一地决定,把检测结果分别输出给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和绝对值比较部128。接着,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从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部121根据「有选择分支」或者「无选择分支」的检测结果,来算出编码表123的地址。
即,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部121,在前面说明的第一形态的情况下,从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所提供的状态信息是状态“0”,当输入数据字SCt为「0」~「38」时,输出「有选择分支」的检测结果。此时,由于由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所算出的地址为2个,则编码表123通过时分处理等而输出两种码字。而且,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读出与编码表123中的状态“0”的编码表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1t供通路1使用,同时,读出与状态“3”的编码表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2t供通路2使用。
而且,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部121,在前面说明的第二形态的情况下,从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所提供的状态信息是状态“2”,当输入数据字SCt为「0」~「11」或者「26」~「47」时,输出「有选择分支」的检测结果。此时,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读出与编码表123中的状态“2”的编码表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1t供通路1使用,同时,读出与状态“4”的编码表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2t供通路2使用。
而且,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部121,在前面说明的第三形态的情况下,从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所提供的状态信息是状态“3”,前面的输出码字的LSB侧的零游程长度为2~6,并且,输入数据字SCt为「156」以下,当接着的输出码字即使调换为状态“0”的编码表中的输出码字仍处于没有破坏编码规则的范围内时,输出「有选择分支」的检测结果。此时,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读出与编码表123中的状态“3”的编码表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1t供通路1使用,同时,读出与状态“0”的编码表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2t供通路2使用。
另一方面,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部121在前面说明的除第一~第三形态之外的条件下向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输出「无选择分支」(唯一地决定)的检测结果。此时,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因为由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所算出的地址是一个,而从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仅读出与该地址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1t。
接着,在NRZI变换部133中,在适合于第一~第三形态的「有选择分支」的情况下,对于输出码字OC1t,OC2t分别进行NRZI变换。另一方面,在除第一~第三形态之外的「无选择分支」的情况下,仅对输出码字OC1t进行NRZI变换。此时,当对从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所输出的各个码字OC1t,OC2t(「有选择分支」的情况)或者码字OC1t(「无选择分支」的情况)进行NRZI变换时,对于从现在时刻起前一个的码字(OC1t-1,OC2t-1)按后述那样进行DSV运算所决定的以前的码字OC1t-1或者以前的码字OC2t-1的任一方被存储在内部的存储器133A中,因此,参照在该存储器133A中所存储的前一个码字,来进行NRZI变换。
接着,在NRZI变换部133中进行了NRZI变换的各个码字OC1t,OC2t或者码字OC1t按后述的动作流程中说明的那样,不是立即存储到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中,首先,通过与由第一,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4,126所运算的从过去到前一个的码字相对应的DSV值的绝对值的比较结果,来最终地决定前一个的码字,然后,存储到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中。
在此对下列情况进行说明:在第一,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4,126中,对从过去到前一个的码字来运算DSV值(累积值),由绝对值比较部128来比较该DSV值的绝对值。前一个的码字OC1t-1和从前一个的码字OC1t-1以前所决定的全部的码字在被NRZI变换后的状态下按时序地存储在第一通路存储器125中,在该第一通路存储器125中所存储的时序的码字输出给第一DSV运算存储器124。与此相同,前一个的码字OC2t-1和从前一个的码字OC2t-1以前所决定的全部的码字在被NRZI变换的状态下按时序地存储在第二通路存储器127中,在该第二通路存储器127中所存储的时序的码字输出给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6。而且,在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没有进行任何存储的情况下,视为0来进行处理,然后,依次进行存储。
接着,第一DSV运算存储器124进行从过去到前一个的码字OC1t-1所累积的DSV值的运算,该结果的DSV1t-1被输出给绝对值比较部128。与其相同,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6进行从过去到前一个的码字OC2t-1所累积的DSV值的运算,该结果的DSV2t-1被输出给绝对值比较部128。
接着,绝对值比较部128对从第一DSV运算存储器124所输出的前一个的码字OC1t-1以前的第二DSV值的绝对值|DSV1t-1|和从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6所输出的前一个的码字OC2t-1以前的DSV值的绝对值|DSV2t-1|比较大小,把该比较结果输出给存储器控制/记录信号输出部129。
接着,存储器控制/记录信号输出部129在从绝对值比较部128所输出的比较结果为|DSV1t-1|<|DSV2t-1|时,输出在第一通路存储器125中所存储的过去的全部输出码字和前一个的码字OC1t-1来作为所选择的记录信号,同时,输出给第二通路存储器127,来重写第二通路存储器127,并且,把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6的存储内容重写为在DSV值的绝对值较小一方的第一DSV运算存储器124中所存储的DSV1t-1。
与此相对,存储器控制/记录信号输出部129在从绝对值比较部128所输出的比较结果为|DSV1t-1|≥|DSV2t-1|时,输出在第二通路存储器127中所存储的过去的输出码字和前一个的码字OC2t-1来作为所选择的记录信号,同时,输出给第一通路存储器125,来重写第一通路存储器125,并且,把第一DSV运算存储器124的存储内容重写为在DSV值的绝对值较小一方的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6中所存储的DSV2t-1。
这样,由绝对值比较部128来选择DSV值的绝对值较小一方的前一个的码字,从存储器控制/记录信号输出部129向记录驱动电路13(图1)输出与来自过去的输出码字和选择的前一个的码字相结合的码字列。
然后,NRZI变换部133在「有选择分支」的情况下,把对输出码字OC1t,OC2t进行NRZI变换的各信号分别存储在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中,另一方面,在「无选择分支」的情况下,把仅对输出码字OC1t进行NRZI变换的信号存储在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两者中,由此,存储在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中的各信号成为与接着进行编码的输入数据字SCt+1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1t+1,OC2t+1的DSV控制时前一个的。接着,对于在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中所存储的各信号,如果在第一,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4,126中与上述大致相同而进行DSV运算来存储,则其在接着的动作时用于DSV值的绝对值的比较。
重复进行以上动作,直到输入数据字SCt变为没有为止,能够在NRZI变换后,满足3T至11T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并且,输出进行了DSV控制的记录信号来作为向记录媒体20记录的信号。
另一方面,输入数据字SCt被输入同步帧最终数据检测部130,在同步帧最终数据检测部130中,对输入数据字SCt的输入个数,(同步帧由91个码字所构成),检测输入数据字SCt是否是同步帧的最终数据,把用于插入同步信号的检测结果输出给同步信号表地址运算部131。
接着,当检测为输入数据字SCt是同步帧的最终数据而插入同步信号时,同步信号表地址运算部131根据表示从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所提供的先行输出码字(在此为初始表的初始值)所决定的状态信息和在同步信号表地址运算部131中保持的五种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0~SY5的哪个的信息,选择状态“0”~状态“5”的同步信号表的哪个,并且,选择各个同步信号表内的五种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0~SY5的哪一个。其中,与选择SY0~SY5的哪一个的种类相对应,算出奇偶性不同的两个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n-1t,SYn-2t(其中,n为0~5)的地址,同步信号表132把具有相互不同的两个比特码型的同步信号输出给NRZI变换部133。接着,在NRZI变换部133中,对从同步信号表132所输出的两个同步信号进行NRZI变换。
然后,按照与上述码字的情况相同的程序,对由第一,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4,126所运算的前一个以前的码字来比较DSV值的绝对值,输出DSV值的DSV值的比较结果,决定前一个以前的码字,然后,把从NRZI变换部133所输出的两个同步信号存储到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中。接着,对于在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中所存储的各个同步信号,如果用第一,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4,126与上述相同来进行DSV运算进行存储,则其在接着的动作时用于DSV值的绝对值的比较。
此时,当第一次最初地插入同步信号时,可以处理为:在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中存储前一个以前的码字。
接着,在输入同步信号之后,在接着其后的输入数据字SCt为「有选择分支」的情况下,比较包含同步信号前一个以前的DSV值的绝对值,由此,决定包含同步信号前一个以前的DSV值的绝对值中较小一方的同步信号。接着,同步信号被插入到例如每个91个码字的数据中。
而且,在图12所示的8-15调制部12中,为了暂时存储同步信号和码字列,而设置了两个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但是,本发明能够用于具有更多的通路存储器的情况。
下面以图25所示的8-15调制时的DSV控制流程图并使用图12来对其动作的具体例子详细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400中,对同步信号和输入数据字SCt选择初始表(同步信号表132和编码表123的选择分支的初始值)。
接着,在步骤401中,同步信号表地址运算部131根据表示由从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所提供的先行输出码字(在最初的情况下为所选择的初始值)所决定的状态和在同步信号表地址运算部131中保持的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0~SY5的哪个的信息,来选择状态“0”~状态“5”的同步信号表的哪个,并且,选择各个同步信号表内的SY0~SY5的哪一个。例如,当选择状态“n”(其中,n为0~5)的同步信号表内的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n(其中,n为0~5)时,当通过该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n对于「1」的数的奇偶性不同,来进行NRZI变换时,保持极性不同的两个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n-1t,SYn-2t(其中,n为0~5),因此,由NRZI变换部133把这两个同步信号比特码型SYn-1t,SYn-2t分别变换为NRZI。然后,如上述那样,对于前一个以前的码字(在首次同步信号的情况下,没有前一个以前的码字),进行DSV值的绝对值的比较,在决定了前一个以前的码字之后,由NRZI变换部133进行了NRZI变换的两个同步信号SYn-1t,SYn-2t被输出给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在第一DSV运算存储器124中运算并存储包含同步信号SYn-1t的DSV值,同时,在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6中运算并存储包含同步信号SYn-2t的DSV值。
接着,在步骤402中,接着同步信号之后,输入8比特的输入数据字SCt。
接着,在步骤403、步骤405、步骤407中,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电路121根据这次的输入数据字SCt和由从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所提供的先行输出码字(在最初的情况下为所选择的初始值)所决定的状态,来检测这次的输入数据字SCt是唯一地决定,还是具有选择分支,把该检测结果输出给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和绝对值比较部128。
即,在步骤403中,在图13~图19所示的编码表中,如上述那样,着眼于状态“0”和状态“3”的编码表,通过上述第一形态,与输入数据字「0」~「38」相对应的状态“0”的编码表的各个输出码字即使调换为与输入数据字「0」~「38」相对应的状态“3”的编码表的各个输出码字,也能维持编码规则,而且,能够进行解码,因此,在该步骤中,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部121检测是否存在第一形态所产生的选择分支。
接着,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部121,在从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所提供的状态为状态“0”,输入数据字SCt在「38」以下而合适的情况下(是的情况下),输出「有选择分支」的检测结果,移到步骤404。另一方面,为状态“0”,并且,输入数据字SCt不是「38」以下而不合适的情况下(否的情况下),移到步骤405。
接着,在步骤404中,按照由步骤403所产生的「有选择分支」的结果,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从编码表123中读出与状态“0”的表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1t而供通路1使用,同时,读出与状态“3”的表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2t而供通路2使用,对于输出码字OC1t,OC2t,由NRZI变换部133分别进行NRZI变换。
接着,在步骤405中,根据步骤403所产生的不适合的结果,着眼于状态“2”和状态“4”的编码表,通过上述第二形态,与输入数据字「0」~「11」以及「26」~「47」相对应的状态“2”的编码表的各个输出码字即使调换为与输入数据字「0」~「11」以及「26」~「47」相对应的状态“4”的编码表的各个输出码字,也能维持编码规则,而且,能够进行解码,因此,在该步骤中,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部121检测是否存在第二形态所产生的选择分支。
接着,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部121判断从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所提供的状态是状态“2”,输入数据字SCt是否处于「11」以下或者「26」~「47」的范围内,当适合时(是时),输出「有选择分支」的检测结果,移到步骤406。另一方面,当不适合时(否时),移到步骤407。
接着,在步骤406中,按照由步骤405所产生的「有选择分支」的结果,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从编码表123中读出与状态“2”的表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1t,同时,读出与状态“4”的表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2t,对于输出码字OC1t,OC2t,由NRZI变换部133分别进行NRZI变换。
接着,在步骤407中,根据步骤405所产生的不适合的结果,通过上述第三形态那样,是状态“3”的编码表,以前的输出码字的LSB侧的零游程长度为2~6(在流程中图示为2以上),并且,输入数据字SCt为「156」以下(在流程中,图示为<157),接着的输出码字即使调换为状态“0”的编码表中的输出码字,当处于不破坏编码规则的范围内时,即使调换为状态“3”的输出码字和状态“0”的输出码字,也能维持编码规则,而且,能够进行解码,因此,在该步骤中,编码选择分支有无检测部121检测是否存在按第三形态所产生的选择分支。
接着,以前的输出码字的LSB侧的零游程长度为2以上,输入数据字SCt为「156」以下,并且,接着的输出码字为从状态“3”的编码表所选择的输出码字,即使更换为状态“0”的编码表中的输出码字,判断是否处于不破坏编码规则的范围内,当适合时(是时),输出「有选择分支」的检测结果,进行到步骤408。另一方面,当不适合时(否时),经过步骤403,步骤405而到此,能够判断为「无选择分支」,因此,输出该「无选择分支」,移到步骤409。而且,当在步骤407中判断为「无选择分支」时,不进行DSV值的绝对值的比较和通路的选择等,在成为「有选择分支」之前,仅进行向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的存储和第一,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4,126中的DSV计算更新。
此时,在实施例中,在该步骤407中,设定为满足游程长度限制规则RLL(d,k)=RLL(2,10),但是,在该步骤407中,通过把游程长度限制规则RLL(d,k)变更为RLL(2,11),或者,RLL(2,12),或者,RLL(2,13),除了步骤403、步骤405的条件之外,能够部分地实现最小游程长度为3T,并且,最大游程长度为12T,或者,13T,或者,14T。
接着,在步骤408中,按照步骤407所产生的「有选择分支」的结果,编码表地址运算部122从编码表123中读出与状态“3”的表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1t,同时,读出与状态“0”的表的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2t,对于输出码字OC1t,OC2t,由NRZI变换部133分别进行NRZI变换。
接着,在步骤409中,由于通过步骤407判断为「无选择分支」,不进行前一个以前的DSV值的绝对值的比较,根据「无选择分支」的结果,从编码表123仅读出与输入数据字SCt相对应的输出码字OC1t,由NRZI变换部133仅把输出码字OC1t进行NRZI变换,把仅对输出码字OC1t变换为NRZI的信号存储在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两者之中。此时,通路1,2的输出码字OC1t,OC2t的值相同。然后,进行到后述的步骤414,进行步骤414~步骤415的处理。
接着,在步骤410中,在通过步骤404或者步骤406或者步骤408没有把由NRZI变换部133对输出码字OC1t,OC2t进行NRZI变换的各信号存储到第一,第二通路存储器125,127的状态下,由绝对值比较部128来比较对第一,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4,126中所存储的从过去到前一个以前的码字进行DSV运算的各个DSV值的绝对值|DSV|。其中,接着同步信号,在码字的情况下,对在步骤401中运算的各个DSV值来比较绝对值,在输出码字OC1t,OC2t的情况下,在后述的步骤414中,对在一个前运算而存储的从过去到前一个的各个DSV值,比较绝对值。
在此,当来自第一DSV运算存储器124的DSV1t-1的绝对值|DSV1t-1|一方小于来自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6的DSV2t-1的绝对值|DSV2t-1|一方时(判断为“是”时),在步骤411中,把在第一通路存储器125中存储的过去的输出码字输出给第二通路存储器127,来重写第二通路存储器127,同时,用在第一DSV运算存储器124中所存储的DSV1t-1来重写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6(使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6的内容成为DSV1t-1)。另一方面,当来自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6的DSV2t-1的绝对值|DSV2t-1|一方较小或者相同时(判断为“否”时),在步骤412中,把在第二通路存储器127中存储的过去的输出码字输出给第一通路存储器125,重写第一通路存储器125,同时,用在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6中所存储的DSV2t-1重写第一DSV运算存储器124(使第一DSV运算存储器124的内容成为DSV2t-1)。
接着,在步骤411和步骤412后,在步骤413中,把NRZI变换部133对输出码字OC1t,OC2t分别进行NRZI变换的各信号,即,把与通路1的输出码字OC1t相对应的信号追加存储到第一通路存储器125中,同时,把与输出码字OC2t相对应的信号追加存储到第二通路存储器127中。
接着,在步骤414中,在第一DSV运算存储器124中运算并存储包含通路1的输出码字OC1t的DSV值,同时,在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6中运算并存储包含通路2的输出码字OC2t的DSV值。其中,在第一,第二DSV运算存储器124,126中存储的各DSV值在向下一个的码字的动作步骤时,在步骤410中,用于从过去到前一个的DSV值的绝对值的比较。
接着,在步骤415中,当由同步帧最终数据检测部130未检测为输入数据字SCt是同步帧的最终数据时(判断为“否”时),返回步骤402,重复进行上述步骤402~步骤415。另一方面,当检测为输入数据字SCt是同步帧的最终数据时(判断为“是”时),在步骤416中,对两个同步信号SYn-1t,SYn-2t进行与步骤410~步骤414相同的处理。
接着,在步骤417中,当存在接着的输入数据字SCt时(否时),返回步骤401,另一方面,当没有接着的输入数据字SCt时(是时),在步骤418中,从存储器控制/记录信号输出部129向记录驱动电路(图1)输出在第一通路存储器125(或者第二通路存储器127)中所存储的输出码字的数据列。
接着,这样编码的15比特的记录信号,每预定码字数(例如91码字)插入同步信号,除了同步信号之外,在满足最小游程长度为3T(T=信道比特的周期),最大游程长度为11T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基础上,能够提高编码率而以高密度记录道光盘和磁盘等的记录媒体20上。
而且,在本发明中,作为DSV控制的方法,表示了这样的方法:对从使用特定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而得到的DSV的绝对值与从使用其他的特定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而得到的DSV的绝对值比较大小,选择绝对值小的一方的码字,但是,并不仅限于此,本发明在不同的DSV控制方法中都是有效的。例如,可以是这样的方法:使用本实施例中的编码表,不进行表间的编码后交换,在每个特定周期插入DSV控制比特来进行DSV控制,或者,不使用DSV值的绝对值,通过使用在预定的区间中的DSV的最大振幅等不同的参数,来进行DSV控制。
而且,在本发明中,与调制方式相关,表示了p=8,q=15的8-15调制方式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在不同的调制方式下也是有效的。例如,能够用于本申请人以前提出的特开2000-332613号公报中所公开的p=4,q=6的4-6调制方式等。
<传输装置、传输媒体>
图26是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传输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信息传输装置的方框图。
如图26所示的那样,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同步信号生成方法、传输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信息传输装置14大致由格式化部11、8-15调制部12、传输部15所构成,经过格式化部11由8-15调制部12对与所输入的图象和声音等的信息相关的数字信号进行8-15调制,从传输部15经过无线或者有线传输8-15调制的信号,由此,得到本发明所涉及的传输媒体21。
此时,上述信息传输装置(传输装置)14相对于前面说明的盘记录装置(记录装置)10,格式化部11和8-15调制部12是相同的,仅传输部15不同。在此,在通过空中(无线)和传输电缆(有线)等来从传输部15传输由8-15调制部12进行了8-15调制的信号的情况下,在传输部15中变换为适合于传输的形式,由此,能够提高编码率,而以较少的数据量没有错误地进行传输。
<重放方法、重放装置>
图27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重放方法、重放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盘重放装置的方框图。
如图27所示的那样,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重放方法、重放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盘重放装置30大致由重放信号检测部31、重放信号处理部32所构成,是重放与使用前面在图2中说明的盘记录装置10而记录到光盘和磁盘等的记录媒体20上的图象和声音等的信息相关的数字信号的装置。这样,与为了对图象和声音等输入信息进行8-15调制而记录到记录媒体20上的盘记录装置10相对应,上述盘重放装置30,如后述的那样,当重放记录媒体20时,进行与盘记录装置10相反动作的8-15解调,来得到恢复为记录前的状态的图象和声音等的输出信息。
首先,在上述盘重放装置30中,从未图示的光拾取器向通过未图示的主轴电动机而旋转的光盘(记录媒体)20照射强度一定的激光,由此,从光盘20的信号记录面反射的反射光射入光拾取器,来进行光电变换,所得到的读取信号被提供给重放信号检测部31,来进行RF放大、波形整形、比特PLL等信号处理,作为两值化的输入码字比特列而被输入重放信号处理部32。此时,由比特PLL所抽出的比特块被提供给重放信号处理部32,根据该比特块,输入码字比特列被进行NRZ变换,而且,检测帧同步,找到各个数据字节的分界点(即,取得帧同步)。如后述那样,当NRZ变换和同步检测所产生的帧同步时,在检测同步信号的同步码型之后,通过一个或多个特定码来检测出扇区内的帧位置,由此,在取得帧同步之后,取得扇区同步。这样,取得了帧同步、扇区同步的重放信号在重放信号处理部32内进行8-15解调。接着,8-15解调的重放信号由在同步码型中包含的码字的一部分和接着同步码型的输入码字比特列组成。
在此,使用图28至图30来对在成为本发明的主要的一部分的重放信号处理部32内进行8-15解调的动作进行详细描述。
图28是用于说明在图27所示的重放信号处理部内进行8-15解调的部位的方框图。图29是8-15解调时的流程图。图30是表示图28所示的解码表的一例的图。
如图28所示的那样,在重放信号处理部32内进行8-15解调的部分由以下部分构成:NRZ变换电路321、同步检测电路322、串行/并行变换器323、字寄存器324、码字状况检测电路325、状态运算器326、地址生成运算器327、解码表328。
在上述重放信号处理部32内,从重放信号检测部31(图27)所输出的输入码字比特列由NRZ变换电路321变换为NRZ信号列,并且,所变换的NRZ信号列分别输入串行/并行变换器323和同步检测电路322。接着,在同步检测电路322中,从NRZ信号列检测出同步信号的同步码型,找到各个字的分界点(即,取得帧同步),把字块输出给串行/并行变换器323。在检测出同步码型后,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同步信号的特定码来检测出扇区内的帧位置,由此,确定扇区的开头帧,来取得扇区同步。其中,如图23所示的那样,由于同步码型包含后续的码字,则生成字块,以便于把包含同步码型的一部分的NRZ信号列变换为并行码字。而且,在串行/并行变换器323中,以字块为基础,把串行的NRZ信号列变换为并行的输入码字……,Ck-1、Ck、Ck+1、Ck+2、……,把这些输入码字……,Ck-1、Ck、Ck+1、Ck+2、……分别按时间顺序输入字寄存器324和状态运算器326。此时,重放时的输入码字Ck与记录时把8比特的输入数据字SCt调制为15比特的输出码字OC1t或者输出码字OC2t等价。
接着,在字寄存器324中,使用FIFO存储器等,对应于输入其的输入码字Ck的定时,根据字块把延迟了一字(15比特)的前一个的输入码字Ck-1分别输入到码字状况检测电路325和地址生成运算器327中。
接着,在码字状况检测电路325中,对一个前的输入码字Ck-1,检测前面使用图20说明的编码时的状况(Case)信息,把表示向输入码字Ck的多个编码表123取得的状态输入状态运算器326。
接着,在状态运算器326中,以从一个前的输入码字Ck-1检测出的状况信息为基础,对来自串行/并行变换器323的输入码字Ck来运算状态信息Sk,同时,把从输入码字Ck-1检测出的状况信息和输入码字Ck的状态信息Sk输入地址生成运算器327,由地址生成运算器327输出与从输入码字Ck-1检测出的状况信息和输入码字Ck的状态信息Sk相对应的解码表328的地址,由解码表328根据上述地址输出与输入码字Ck-1相对应的输出数据字Dk-1。接着,按时间顺序重复进行其,而得到输出数据字列。
下面对8-15解调更详细地加以说明。
当由上述图13~图19所示的编码表进行编码时,与记录时的输出码字OC1t-1(或者OC2t-1),OC1t(或者OC2t),OC1t+1(或者OC2t-1),……等效的重放时的输入码字Ck-1、Ck、Ck+1、……与前面图20所示的相同按照LSB侧的零游程长度而分组成5个状况,通过状况而决定下列取得的状态。
即,从输入码字Ck-1检测出状况信息,以该状况信息为基础,分开进行输入码字Ck的编码的状态信息Sk,由此,唯一地决定输出数据字。
例如,作为重放时的输入码字比特列而输入,使由NRZ变换电路321所NRZ变换的码字列按时间顺序成为:
Ck-1:000000000100000
Ck  :010010001000100
Ck+1:100001000001000
Ck+2:000010000000001
此时,上述比特列的输入码字Ck-1从图20看相当于LSB侧的零游程长度为2~6,因此,状况信息为2,接着该输入码字Ck-1,码字Ck在状态“1”,“3”,“4”,“5”中的任一个状态下被编码。因此,以从输入码字Ck-1检测出的状况信息为基础,当对输入码字Ck通过使用下述C语言的运算式进行运算时,该输入码字Ck的状态信息Sk成为“4”。
即,在状态运算器326中,以从输入码字Ck-1检测出的状况信息为基础,通过使用C语言的下述运算式,能够运算并输出在输入码字Ck-1后续的输入码字Ck的状态信息Sk。
(使用C语言的运算式)
if((Ck==8208)‖(Ck==8224)‖(Ck==8225)‖(Ck==8256))flag=1;
if((Ck==8712)‖(Ck==8720)‖(Ck==8736)‖(Ck==8777))flag=2;
if(Case==0){/*Ck-1的LSB侧的零游程=0的情况下*/
if((Ck<=1024)‖((Ck>=4168)&&(Ck!=4224)))Sk=0;
if((1025<=Ck)&&(Ck<=4164)‖(Ck==4224))Sk=1;
}
else if(Case==1){/*Ck-1的LSB侧的零游程=1的情况下*/
if((1025<=Ck)&&(Ck<=4164)‖(Ck==4224))Sk=1;
if((Ck<=585)‖(Ck>=8712)&&(flag!=2)‖(Ck==8704)‖(flag==1))
Sk=2;
if((Ck==1024)‖((4168<=Ck)&&(Ck<=8708)&&(Ck!=4224)&&
(Ck!=8704)&&(flag!=1)(flag==2))Sk=3;
}
else if(Case==2){/*Ck-1的LSB侧的零游程=2~6的情况下*/
if((1025<=Ck)&&(Ck<=4164)‖(Ck==4224))Sk=1;
if((Ck<=1024)‖(4168<=Ck)&&(Ck<=8708)&&((Ck!=4224)&&
(Ck!=8704))‖
(flag==2))Sk=3;
if((Ck==8704)‖((8712<=Ck)&&(Ck<=16900)&&(Ck!=16896)
&&(flag!=2))‖
        <!-- SIPO <DP n="46"> -->
        <dp n="d46"/>
(flag==1))Sk=4;
if((Ck==16896)‖(Ck>=16904))Sk=5;
}
else if(Case==3){/*Ck-1的LSB侧的零游程=7或8的情况下*/
if((Ck<=1024)‖(Ck==9216)‖((4168<=Ck)&&(Ck<=8708)
&&(Ck!=4224)&&
(Ck!=8704))‖(flag==2))Sk=3;
if((Ck==16896)‖(Ck>=16904))Sk=5;
if((Ck==8704)‖(8712<=Ck)&&(Ck<=16900)&&(Ck!=9216)&&
(Ck!=16896)&&(flag!=2))‖(flag==1)‖(Ck==4224))Sk=4;
}
else if(Case==4){/*Ck-1的LSB侧的零游程=9或10的情况下*/
if((Ck==8704)‖((8712<=Ck)&&(Ck<=16900)&&(Ck<=16896)
&&(flag!==2))‖(flag==1)
Sk=4;
if((Ck==16896)‖(Ck>=16904))Sk=5;
}
return Sk;
然后,以从输入码字Ck-1检测出的状况信息和接着该输入码字Ck-1的输入码字Ck的状态信息Sk为基础,对与来自图30所示的解码表328中的输入码字Ck-1相对应的输出数据字Dk-1进行解码。此时,在地址生成运算器327中,生成如图30中的解码表328所示的地址,由此,能够输出与输入码字Ck-1相对应的输出数据字Dk-1。
而且,在图30所示的解码表328中,用十进制数表示输入码字Ck-1和输出数据字Dk-1。
这样,上述输入码字Ck-1:{000000000100000}相对应的输出数据字Dk-1在图30的解码表328中从输入码字Ck的状态信息Sk=4,输入码字Ck-1=32(十进制数)解码为「0」。以下,如果按时间顺序重复其来进行解码,而得到输出数据字列。接着,由通过8-15解调的输出数据字列所产生的解调信号进行ID检测和解交织,接着,进行纠错,而输出格式化的信息信号。
对于以上说明的8-15解调,并用前面说明的图28和图29所示的8-15解调时的流程图来简要地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500中,对每个Word按时间顺序将串行/并行变换器323的输入码字……,Ck-1、Ck、Ck+1、Ck+2、……取入字寄存器324中。
接着,在步骤501中,字寄存器324把按取入输入码字Ck的定时延迟了1一字(15比特)的前一个输入码字Ck-1输出给码字状况检测电路325和地址生成运算器327。
接着,在步骤502中,码字状况检测电路325从输入码字Ck-1的LSB侧的零游程长度检测出输入码字Ck-1的状况信息,输出给状态运算器326。
接着,在步骤503中,状态运算器326以从输入码字Ck-1检测出的状况信息为基础,求出输入其的输入码字Ck的状态信息(状态)Sk。
接着,在步骤504中,地址生成运算器327通过从输入码字Ck-1检测出的状况信息和输入码字Ck的状态信息Sk,使用图30所示的解码表328来对与输入码字Ck-1相对应的输出数据字Dk-1进行解码。
接着,在步骤505中,询问数据是否结束,当存在后续的数据时(判断为“否”时),返回步骤501,重复进行上述步骤501~步骤505,另一方面,当数据结束时(判断为“是”时),结束8-15解调时的流程。
下面使用图31对在重放信号处理部32内进行8-15解调以后的处理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31是用于说明在图27所示的重放信号处理部内进行8-15解调以后的处理的部位的方框图。
如图31所示的那样,在重放信号处理部32内进行8-15解调以后的处理的部分包括:第一ID检测部329、解交织处理部330、第一RAM331、ECC PI纠错部332、ECC PO纠错部333、第二ID检测部334、解扰频器335、EDC错误检测部336、第二RAM337。
首先,由通过前面说明的图28的构成部件进行8-15解调的输出数据字列组成的解调信号分别被提供给第一ID检测部329和解交织处理部330。其中,在解调信号中的ID中包含3比特的扇区地址,该扇区地址成为:对于由32个扇区所构成的ECC块的每个扇区,地址递增1,并且,按ECC块为单位进行变化。
上述的第一ID检测部329从解调信号中检测出ID,把该ID中的扇区地址提供给图中未示出的伺服控制部,用于在光盘驱动时的搜索动作。此时,如果解调信号不是来自用户所希望的光盘20的扇区地址,则伺服控制部把光拾取器移送到光盘20的所希望的扇区地址位置上,从而进行重放的搜索动作。而如果是所希望的扇区地址,则由解交织处理部330进行解交织处理,把重放信号写入第一RAM331。此时,从两个ECC块的开头的ECC块的开头扇区写入第一RAM331。这是因为:如果ECC块没有对齐,ECC块不完结,不能进行纠错。该ECC块的开头扇区能够通过扇区地址的低位5比特为“00000B”来进行判定。
接着,ECC PI纠错部332,每当在第一RAM331中至少存储了1行(182字节)的数据时,从第一RAM331在存储器映象的行方向上读出数据,使用PI奇偶校验来进行纠错,把纠错后的数据写入第一RAM331。
接着,ECC PO纠错部333进行ECC块的全部行的PI纠错,把纠错后的数据写入第一RAM331,然后,开始PO纠错。此时,PO纠错是:从第一RAM331在存储器映象的列方向上读出ECC块的208字节的数据,使用PO奇偶校验来进行。在进行了全部列即364字节的PO纠错之后,第二ID检测部334和解扰频器335依次访问第一个扇区数据,即组合了ID、IED、CPR_MAI、主数据和EDC奇偶校验的2064字节,从第一RAM331读出数据。
接着,第二ID检测部334根据从第一RAM331读出的数据再次检测ID,把该扇区地址提供给解扰频器335。而且,解扰频器335使用从第二ID检测部334所输入的扇区地址,解除从第一RAM331读出的数据中的主数据2048字节的扰频。
接着,通过解扰频器335解除了扰频的数据被提供给EDC错误检测部336,由EDC错误检测部336判断是否没有错误。其中,EDC错误检测部336把成为没有错误的检测结果输入第二RAM337,通过解扰频器335所解除了扰频的数据被写入第二RAM337,当存在错误时,把有错误的检测结果输入第二RAM337,停止第二RAM337的写入,并且,向伺服控制部发出命令,以便于从光盘20再次读出相同的数据,为了再次访问所希望的扇区地址,而移动光拾取器。这样的动作一般被称为重做。
实际上,在EDC错误检测部336检测到错误的时刻上,在第二RAM337内已经写入了解除了扰频的1扇区的数据,因此,当存在错误时,必须恢复1扇区的第二RAM337的写入地址指针。写入第二RAM337的数据从输出数据字列检测出包含扇区地址的辅助信息和由积编码所进行的奇偶校验,重构ECC块,重构后,作为图象信号和声音信号等信息信号被输出。而且,解交织可以在第一RAM331的读出后进行。
<接收装置>
图32是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接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信息接收装置的方框图。
如图32所示的那样,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接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信息接收装置33大致由接收部34和重放信号处理部32所构成,重放使用前面在图26中说明的信息传输装置14通过有线或无线由传输媒体21传输的图象和声音等信息相关的数字信号。
此时,上述信息接收装置33相对于前面在图27中说明的盘重放装置30,仅接收部34不同,重放信号处理部32是相同的。在此,由接收部34接收从图26的信息传输装置14通过空中和传输电缆等所传输的传输媒体21,在该接收部34中把接收数据变换为能够由重放信号处理部32进行解调的形式,由此,能够用较少的数据量没有错误地重放来自传输媒体21的传输信号。
发明的效果
在以上详细说明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方法、记录装置、传输装置、重放方法、重放装置、接收装置、记录媒体及传输媒体中,通过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方法,在进行对p比特的输入数据字使用多个编码表来得到q比特(其中q>p)的码字的p-q调制时,上述多个编码表与各个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来存储码字和编码表的状态信息,该编码表是为了与该码字直接结合而得到满足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后续码字而在对后续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中使用的,并且,上述多个编码表中的特定编码表与其他特定编码表,能够对与预先设定的预定输入数据字相对应存储的各个码字中的「1」的数量进行DSV控制,具有奇偶性地进行分配,以使如果一方为偶数个,则另一方为奇数个,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进行DSV控制,同时,向记录媒体或者传输媒体侧输出在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输出的码字列中每隔预定编码数插入重放数据解码用的同步信号而生成的记录信号,其特征在于,上述p比特为8比特,上述q比特为15比特,上述游程长度限制规则为:除同步信号外,对码字进行NRZI变换的信号的最小游程长度为3T,并且,最大游程长度为11T、12T、13T、14T之一,因此,例如,能够一边对8比特的输入数据字进行DSV控制,一边变换为15比特的码字,与把8比特数据调制为16比特编码的EFM+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编码率,能够使记录媒体或者传输媒体高密度化。
而且,通过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方法,在进行对p比特的输入数据字使用多个编码表来得到q比特(其中q>p)的码字的p-q调制时,上述多个编码表与各个输入数据字相对应地存储码字和编码表的状态信息,该编码表是为了与该码字直接结合而得到满足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后续码字而在对后续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中使用的,向记录媒体或者传输媒体侧输出在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输出的码字列中每隔预定编码数插入重放数据解码用的同步信号而生成的记录信号,其特征在于,在连续输入的上述输入数据字上附加由扇区地址等组成的辅助信息和由积编码形成的奇偶校验来构成ECC块,对于该ECC块,对格式化为预定的格式的格式信号中的上述输入数据字进行p-q调制,来生成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码字列,同时,每隔预定的码字数插入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同步信号,生成记录信号,因此,即使由于在提高编码率而高密度地记录的记录媒体中产生的信号面的缺陷或者使用该记录媒体时的尘埃和伤痕等,导致所重放的数据中存在错误,也能确实地进行纠错处理,而且,能够确实地进行在提高编码率而高密度地传输的传输媒体上的纠错处理,进而,能够从码字列确实地检测出同步信号。
而且,通过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方法,在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5所述的效果的基础上,依次切换至少2个ECC块的各第r行来进行配置,然后,依次切换各第(r+1)行来进行配置,对各ECC块的所有行重复进行上述处理,因此,当跨越至少2个ECC块的较大的集群错误产生时,存在集群错误的记录媒体或者传输媒体的重放数据被分散在2个以上的ECC块中,则在1ECC块中包含的错误与ECC块为2个时相比,为现有的二分之一以下,当ECC块为n个时,成为现有的1/n以下,而且,不增加奇偶校验的字的数量,而在奇偶校验的记录配置上具有特征,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并且不增加冗余度,来增加最大的集群错误纠错长度,对数据的线密度的高密度化非常有效。
而且,通过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方法,在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5所述的效果的基础上,把连续的2个上述ECC块作为一组,以数据单位来交替地切换该一组的一方的ECC块的第一行的第奇数个数据和另一方的ECC块的第一行的第偶数个数据,来配置到上述记录媒体上或者上述传输媒体上,然后,以数据单位来交替地切换该一组的一方的ECC块的第一行的第偶数个数据和另一方的ECC块的第一行的第奇数个数据,来配置到上述记录媒体上或者上述传输媒体上,对各组的上述2个的ECC块的所有行重复进行上述处理,由此,当比较小规模的错误产生时,能够在该行内把集群错误长度平均化,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降低不能纠错的概率。这样,对数据的线密度的高密度化非常有效。
而且,通过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方法,在具有上述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5所述的效果的基础上,对于由连续输入的上述输入数据字和上述辅助信息组成的x行y列的数据列,在行方向上分割成1/m(其中,m≥1),而形成m个x行y/m列的子块,对于各个子块,首先在列方向上附加预定字节数的第一奇偶校验,接着,对于包含上述第一奇偶校验的子块,在行方向上附加预定字节数的第二奇偶校验,通过这样的m个子块来构成上述上述ECC块,因此,当在行方向上以m个子块来分割ECC块内时,与现有技术相比,把集群错误降低为1/m。
而且,采用上述记录方法的记录装置、传输装置、重放方法、重放装置、接收装置、记录媒体及传输媒体能够得到与上述大致相同的效果,即,通过高的编码率的调制方式,使用对集群错误强的格式,而具有高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实现以更高密度记录或传输信息的系统。而且,在用光盘以及空中和传输线缆等进行传输时,能够用较少的数据量来无错误地进行传输。

Claims (20)

1.一种记录方法,在进行对p比特的输入数据字使用多个编码表来得到q比特的码字的p-q调制时,其中q>p,上述多个编码表与各个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来存储:由多比特构成的码字;和表示在对后续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中使用的编码表的状态信息,并且,上述多个编码表中的一部分编码表与其他的一部分编码表,能够对在与预先设定的预定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所存储的各个码字的比特中包含的「1」的数量进行数字加和值控制,具有奇偶性地进行分配,以使如果一方为偶数个,则另一方为奇数个,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进行数字加和值控制,同时,向记录媒体或者传输媒体侧输出在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输出的码字列中每隔预定码字数插入重放数据解码用的同步信号而生成的记录信号,其特征在于,
上述p比特为8比特,上述q比特为15比特,上述游程长度限制规则为:除同步信号外,对码字进行不归零翻转变换的信号的最小游程长度为3比特间隔,并且,最大游程长度为11比特间隔、12比特间隔、13比特间隔、14比特间隔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从使用上述一部分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  数字加和值的绝对值和使用上述其他的一部分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数字加和值的绝对值中,选择绝对值较小一方的码字,由此,来进行数字加和值控制。
3.一种记录方法,在进行对p比特的输入数据字使用多个编码表来得到q比特的码字的p-q调制时,其中q>p,上述多个编码表与各个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来存储:由多比特构成的码字和表示在对后续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中使用的编码表的状态信息,向记录媒体或者传输媒体侧输出在满足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输出的码字列中每隔预定编码数插入重放数据解码用的同步信号而生成的记录信号,其特征在于,
在连续输入的上述输入数据字上附加由扇区地址等组成的辅助信息和由积编码形成的奇偶校验来构成差错检验与校正块,对于该差错检验与校正块,对格式化为预定的格式的格式信号中的上述输入数据字进行p-q调制,来生成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码字列,同时,每隔预定的码字数插入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同步信号,生成记录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编码表中的一部分编码表与其他的一部分编码表,能够对在与预先设定的预定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所存储的各个码字的比特中包含的“1”的数量进行数字加和值控制,具有奇偶性地进行分配,以使如果一方为偶数个,则另一方为奇数个,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进行数字加和值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从使用上述一部分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数字加和值值的绝对值、和使用上述其他的一部分的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数字加和值值的绝对值中选择绝对值小的一方的码字,来进行数字加和值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5任一项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把连续的n个的上述差错检验与校正块作为一组,其中n≥1,依次切换该一组的各个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的各第一行后,依次切换各第二行,依次切换各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的各第r行后,依次切换各第r+1行,按此,对各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的所有行重复进行上述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5任一项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把连续的2个上述差错检验与校正块作为一组,以数据单位来交替地切换该一组的一方的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的第一行的第奇数个数据和另一方的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的第一行的第偶数个数据后,按数据单位来交替地切换该一组的一方的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的第一行的第偶数个数据和另一方的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的第一行的第奇数个数据,按此,对各组的上述2个的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的所有行重复进行上述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5任一项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由连续输入的上述输入数据字和上述辅助信息组成的x行y列的数据列,将y列在行方向上进行分割,而形成m个x行y/m列的子块,其中,m≥1,对于各个子块,首先在列方向上附加预定字节数的第一奇偶校验,接着,对于包含上述第一奇偶校验的子块,在行方向上附加预定字节数的第二奇偶校验,通过这样的m个子块来构成上述上述差错检验与校正块。
9.一种记录装置,在记录媒体上记录这样生成的记录信号:在进行对p比特的输入数据字使用多个编码表来得到q比特的码字的p-q调制时,其中q>p,上述多个编码表与各个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来存储:由多比特构成的码字和表示在对后续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中使用的编码表的状态信息,在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输出的码字中每隔预定的码字数插入重放数据解码用的同步信号,其特征在于,包括:
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生成部,在连续输入的上述输入数据字上附加由扇区地址等组成的辅助信息和由积编码形成的奇偶校验,来生成差错检验与校正块;
交织处理部,更换记录上述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的顺序;
多个编码表,用于使从上述交织处理部输出的p比特的数据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对q比特的码字进行p-q调制;
数字加和值控制部,在对q比特的码字变换p比特的数据时控制以使数字加和值变小;
同步信号插入部,每隔预定的码字数插入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同步信号;
不归零翻转变换部,使包含上述同步信息的码字列进行不归零翻转变换;
记录驱动部,在记录媒体上记录不归零翻转变换了的记录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编码表中的一部分编码表与其他的一部分编码表,能够对在与预先设定的预定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所存储的各个码字的比特中包含的“1”的数量进行数字加和值控制,具有奇偶性地进行分配,以使如果一方为偶数个,则另一方为奇数个,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上述数字加和值控制部进行数字加和值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数字加和值控制部,通过从使用上述一部分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数字加和值值的绝对值和使用上述其他的一部分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数字加和值值的绝对值中选择绝对值小的一方的码字,来进行数字加和值控制。
12.一种传输装置,用由无线或者有线所形成的传输媒体来传输这样生成的记录信号:在进行对p比特的输入数据字使用多个编码表来得到q比特的码字的p-q调制时,其中q>p,上述多个编码表与各个输入数据字相对应来存储:由多比特构成的码字和表示在对后续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中使用的编码表的状态信息,在满足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而输出的码字中每隔预定的码字数插入重放数据解码用的同步信号,其特征在于,该传输装置包括:
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生成部,在连续输入的上述输入数据字上附加由扇区地址等组成的辅助信息和由积编码形成的奇偶校验,来生成差错检验与校正块;
交织处理部,更换记录上述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的顺序;
多个编码表,用于使从上述交织处理部输出的p比特的数据满足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对q比特的码字进行p-q调制;
数字加和值控制部,在对q比特的码字变换p比特的数据时控制以使数字加和值变小;
同步信号插入部,每隔预定的码字数插入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同步信号;
不归零翻转变换部,使包含上述同步信息的码字列进行不归零翻转变换;
传输部,向传输媒体传输不归零翻转变换了的传输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编码表中的一部分编码表与其他的一部分编码表,能够对在与预先设定的预定输入数据字相对应地存储的各个码字的比特中包含的“1”的数量进行数字加和值控制,具有奇偶性地进行分配,以使如果一方为偶数个,则另一方为奇数个,当对上述预定的输入数据字进行调制时,上述数字加和值控制部进行数字加和值控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数字加和值控制部,通过从使用上述一部分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数字加和值值的绝对值和使用上述其他的一部分编码表来调制的码字所得到的数字加和值值的绝对值中选择绝对值小的一方的码字,来进行数字加和值控制。
15.一种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重放上述记录媒体或者上述传输媒体的重放信号中检测出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上述同步信号,同时,接着该同步信号,根据码字列中的一个码字Ck的前一个的码字Ck-1的最低位比特侧的零游程长度,来检测出表示上述码字Ck向上述多个编码表的取得状态的状况信息,以从上述码字Ck-1检测出的上述状况信息为基础,来运算对上述码字Ck进行编码时所使用的编码表的状态信息,通过从上述码字Ck-1检测出的上述状况信息和上述码字Ck的上述状态信息,来对与上述码字Ck-1相对应的输出数据字Dk-1进行解调,按时间顺序来重复该操作,而得到输出数据字列,而且,以上述同步信号为基础,从上述输出数据字列检测出包含扇区地址的辅助信息和由积编码所产生的奇偶校验,重放再构成上述差错检验与校正块而得到的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出上述同步信号后,以该同步信号为基础,检测出包含扇区地址的辅助信息、输入数据字和奇偶校验,再构成上述差错检验与校正块,重放上述输入数据字,在此情况下,在再构成上述差错检验与校正块的数据中包含上述同步信号的同步码型的一部分。
17.一种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同步检测部,从重放上述记录媒体或者上述传输媒体的重放信号中,检测出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上述同步信号;
多个解码表,与用于对输出数据解调码字的多个状态对应设置;
字寄存器,从与由上述同步检测部检测出的同步信号连续的码字列中暂时存储码字;
状况信息检测部,根据在上述字寄存器中存储的一个码字Ck的前一个的码字Ck-1的最低位比特侧的零游程长度,来检测出表示对码字Ck-1可以取得码字Ck的状态的码字Ck-1的状况信息;
状态运算部,运算使用从上述状况信息检测部输出的码字Ck-1的状况信息和码字Ck对码字Ck编码时的状态信息Sk;
数据解调部,从由上述状态运算部输出的状态信息Sk和码字Ck中使用上述解码表解调输出数据字Dk-1;
存储部,按时间顺序来重复由上述数据解调部进行的数据解调,基于上述同步信号从输出数据字列中存储差错检验与校正块分的数据;
解交织处理部,为了在差错检验与校正块中再构成存储于上述存储部的上述输出数据字列而重新排列上述输出数据字列的输出数据;
错误纠错部,从由上述解交织处理部再构成的差错检验与校正块中检测出奇偶校验并进行错误纠错。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解交织处理部在差错检验与校正块中再构成上述输出数据字列时,包含上述同步信号的同步码型的一部分。
19.一种接收装置,接收由传输媒体传输的重放信号,其特征在于,包括:
同步检测部,从由上述记录媒体传输的重放信号中检测出包含比上述预定的游程长度限制规则的最大游程长度大的比特码型的上述同步信号,
多个解码表,与用于对输出数据解调码字的多个状态对应设置;
字寄存器,从与由上述同步检测部检测出的同步信号连续的码字列中暂时存储码字;
状况信息检测部,根据在上述字寄存器中存储的一个码字Ck的前一个的码字Ck-1的最低位比特侧的零游程长度,来检测出表示对码字Ck-1可以取得码字Ck的状态的码字Ck-1的状况信息;
状态运算部,运算使用从上述状况信息检测部输出的码字Ck-1的状况信息和码字Ck对码字Ck编码时的状态信息Sk;
数据解调部,从由上述状态运算部输出的状态信息Sk和码字Ck中使用上述解码表解调输出数据字Dk-1;
存储部,按时间顺序来重复由上述数据解调部进行的数据解调,基于上述同步信号从输出数据字列中存储差错检验与校正块分的数据;
解交织处理部,为了在差错检验与校正块中再构成存储于上述存储部的上述输出数据字列而重新排列上述输出数据字列的输出数据;
错误纠错部,从由上述解交织处理部再构成的差错检验与校正块中检测出奇偶校验并进行错误纠错。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解交织处理部在差错检验与校正块中再构成上述输出数据字列时,包含上述同步信号的同步码型的一部分。
CN02102875.3A 2001-02-13 2002-01-28 记录方法与装置、传输媒体与装置、重放方法与装置、接收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2241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35717 2001-02-13
JP035717/2001 2001-02-13
JP191947/2001 2001-06-25
JP2001191947A JP2002319242A (ja) 2001-02-13 2001-06-25 記録方法、記録装置、伝送装置、再生方法、再生装置、受信装置、記録媒体及び伝送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1174A CN1371174A (zh) 2002-09-25
CN1224175C true CN1224175C (zh) 2005-10-19

Family

ID=26609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102875.3A Expired - Lifetime CN1224175C (zh) 2001-02-13 2002-01-28 记录方法与装置、传输媒体与装置、重放方法与装置、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963296B2 (zh)
EP (1) EP1231715B1 (zh)
JP (1) JP2002319242A (zh)
CN (1) CN1224175C (zh)
DE (1) DE60226186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51238A1 (en) * 2002-04-05 2003-10-08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Method for frame addressing in a sector
TWI227869B (en) * 2002-11-04 2005-02-11 Mediatek Inc Data coding method and system
ATE468586T1 (de) * 2002-04-17 2010-06-15 Sony Dadc Austria Ag Kopierschutzsystem für optische platten
JP2003317401A (ja) * 2002-04-25 2003-11-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データ記録制御装置
JP4141175B2 (ja) * 2002-05-14 2008-08-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記録媒体、データ記録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735591B2 (ja) * 2002-06-18 2006-01-18 株式会社東芝 信号処理装置、信号処理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US7212483B2 (en) * 2002-09-25 2007-05-01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imited Modulation device, modul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523766B (zh) * 2003-02-20 2010-05-05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记录媒体的编码与解码方法
JP2006520514A (ja) * 2003-03-13 2006-09-07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記録可能なディスクに安定したデータ再生のためのデータを記録する方法、そのシンク保護方法、その情報記録媒体及びその再生装置
KR100539261B1 (ko) * 2004-05-04 2005-1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데이터의 부호화 장치와 dvd로의 기록 장치 및그 방법
TWI267828B (en) * 2004-11-12 2006-12-01 Ind Tech Res Inst Encoding apparatus with fast look-ahead path
JP2006236420A (ja) 2005-02-22 2006-09-07 Toshiba Corp 記憶媒体、再生方法及び記録方法
US20060242450A1 (en) * 2005-04-11 2006-10-26 Li-Lien Li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electively rebuffering and decoding a portion of a data block read from an optical storage medium
US8161347B1 (en) * 2007-04-12 2012-04-17 Link—A—Media Devices Corporation Interleaving parity bits into user bits to guarantee run-length constraint
JP5045242B2 (ja) * 2007-05-30 2012-10-10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メモリ、半導体メモリの動作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KR20090085257A (ko) * 2008-02-04 2009-08-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Dsv 제어 방법, 이에 적합한 기록매체 및 장치
JP2009093791A (ja) * 2008-12-12 2009-04-30 Victor Co Of Japan Ltd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再生装置、再生方法、記録媒体
TW201032222A (en) * 2009-02-18 2010-09-01 Sunplu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ac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ecoding strategy
JP5472715B2 (ja) * 2009-11-13 2014-04-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符号化方法および装置、並びに復号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110249736A1 (en) * 2010-04-09 2011-10-13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Codeword restriction for high performance video coding
US9137336B1 (en) * 2011-06-30 2015-09-15 Emc Corporation Data compression techniques
US8493246B2 (en) * 2011-12-20 2013-07-2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coding data
TWI651719B (zh) 2016-05-27 2019-02-21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碟片狀記錄媒體、記錄裝置、記錄方法、再生裝置、及再生方法
CN116711009A (zh) * 2021-01-21 2023-09-05 索尼集团公司 记录介质、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再现装置以及再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41439B2 (ja) * 1994-07-08 2004-07-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変調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信号復調装置及び方法
EP0763239B1 (en) * 1995-04-03 2001-07-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cording medium,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ata reprodu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0165441B1 (ko) * 1995-09-18 1999-03-20 김광호 디지털 데이터 채널 부호화 및 복호화방법과 그 장치
JP3339539B2 (ja) * 1995-12-13 2002-10-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変調装置、その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JP3586041B2 (ja) * 1996-04-26 2004-11-10 株式会社東芝 記録データ生成方法およびデータ再生装置
JP3962439B2 (ja) * 1996-06-21 2007-08-2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記録方法並びに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情報再生方法
KR100255653B1 (ko) * 1997-12-17 2000-06-01 윤종용 디브이디 시스템에서의 에러정정을 위한 심볼데이터의 어드레스 제어장치
JP2000105981A (ja) * 1998-09-29 2000-04-11 Toshiba Corp データ変換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0286709A (ja) 1999-01-29 2000-10-13 Victor Co Of Japan Ltd 変調方法、変調装置、復調方法、復調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US6297753B1 (en) * 1999-01-29 2001-10-02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Eight-to-fifteen modulation using no merging bit and optical disc recording or reading systems based thereon
JP4061773B2 (ja) * 1999-04-15 2008-03-19 ヤマハ株式会社 記録可能型clv方式光ディスクおよびその記録装置
KR100565046B1 (ko) * 1999-04-21 2006-03-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개선된 dc 억압 능력을 갖는 rll 코드 배치 방법, 변복조 방법 및 복조 장치
US6732328B1 (en) * 1999-07-12 2004-05-04 Maxtor Corporation Two stage detector having viterbi detector matched to a channel and post processor matched to a channel code
JP2002074862A (ja) * 2000-08-25 2002-03-15 Toshiba Corp データ処理方法及び装置及び記録媒体及び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JP3752995B2 (ja) * 2000-09-27 2006-03-08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20110071A1 (en) 2002-08-15
EP1231715A2 (en) 2002-08-14
EP1231715B1 (en) 2008-04-23
EP1231715A3 (en) 2006-11-08
DE60226186D1 (de) 2008-06-05
CN1371174A (zh) 2002-09-25
JP2002319242A (ja) 2002-10-31
US6963296B2 (en) 2005-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24175C (zh) 记录方法与装置、传输媒体与装置、重放方法与装置、接收装置
CN1112772C (zh) 用于数字数据信道编码和信道解码的设备和方法
CN1102791C (zh) 光盘、记录和读取盘上信息的方法及其所用装置
CN1197060C (zh) 光盘、记录和读取盘上信息的方法和所用装置
CN1288639C (zh) 光盘
CN1143303C (zh) 含多个数据格式的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和方法
CN1198282C (zh) 扰频数据及记录信息的方法、代码记录和再现设备
CN1201325C (zh) 再现数据方法和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现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554091A (zh) 在高密度只读记录介质上形成的链接区域的结构及其制造/再现方法和设备
CN1137573C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以及数据再生方法和设备
CN1301595C (zh) 调制装置和方法及dsv控制比特生成方法
CN1127086C (zh) 用数据行和列译码错误标记来对数据译码的设备和方法
CN1105421C (zh) 数据传输系统、发送器、记录和再生设备及相应方法
CN1393996A (zh) 数字信号的调制方法、调制装置及记录媒体
CN1647390A (zh) 用于编码的信号、存储介质、方法和设备,用于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CN1513183A (zh) 数据记录/还原方法和数据记录/还原设备
CN1645507A (zh) 数字数据解调装置、数字数据调制装置及数字数据调制解调装置
CN1244107C (zh) 信息记录介质的制做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生装置,和信息再生方法
CN1707674A (zh) 具有链接区域的记录介质及记录和再现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679106A (zh)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再现装置、再现方法以及记录媒体
CN1867993A (zh) 平衡的非奇偶性帧同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VC KENWOOD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VICTOR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228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228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JVC Kenwood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Victory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01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