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7688A - 吸收性物品用的流体的配置方法和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用的流体的配置方法和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7688A
CN113727688A CN202080030997.9A CN202080030997A CN113727688A CN 113727688 A CN113727688 A CN 113727688A CN 202080030997 A CN202080030997 A CN 202080030997A CN 113727688 A CN113727688 A CN 1137276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polymer particles
pair
width
shee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09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27688B (zh
Inventor
菊池响
岩井若菜
请川一夫
国友照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0/01315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0217825A1/ja
Publication of CN113727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76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27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76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将流体配置于沿输送方向被输送的吸收性物品用的片构件的方法中能够抑制流体在片构件上不均匀分布的方法。本方法是以横向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动的图案将流体(80)配置于片构件(91)的方法。本方法具有:供给工序,在该工序中,从片构件的上方,将流体以在横向上为预定宽度的方式朝向片构件供给;以及去除工序,在该工序中,以与图案中的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相对应的方式,将通过供给工序而以在横向上为预定宽度的方式被供给的流体中的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80b)去除。所供给的流体中的去除了流体后的剩余的流体配置于片构件上。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用的流体的配置方法和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用的流体的配置方法和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已知有包含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这样的颗粒材料的吸收性物品。作为连续生产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的方法,已知有在沿着输送方向延伸的片构件上沿着输送方向配置颗粒材料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沿着输送方向移动的片构件(基材)上散布颗粒材料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以形成预定宽度的颗粒材料的颗粒流的方式供给颗粒材料,利用颗粒流矫正用的引导件使颗粒材料的颗粒流的宽度在横切片构件的方向上发生变化,并且将颗粒材料散布于基材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0636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存在在吸收性物品中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活性炭、温感剂和中药这样的颗粒材料、除臭剂、香料、改性剂和抗菌剂这样的液体的情况。在制造吸收性物品时,将颗粒材料和液体这样的流体配置于沿输送方向输送的片构件例如顶片用、芯包层用或第二片用的片构件。作为配置于片构件的流体的图案,不仅有沿着输送方向的直线状的图案,还能考虑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延伸并且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向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的图案等。
专利文献1的颗粒材料的散布方法能够以横向上的宽度发生变化的图案配置颗粒材料。在该方法中,在使颗粒材料所散布的区域的横向上的宽度变小时,在横向上,使一对颗粒流矫正引导件各自的倾斜面自外侧向内侧移动,将在横向上具有预定宽度的可以说是在横向上连成一体的颗粒的颗粒流中的两端部的颗粒流矫正为朝向内侧。但是,在该方法中,在横向上,两端部的颗粒材料会靠近内侧,因此,在散布有颗粒材料的区域中的两端部处颗粒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会变高。即存在这样的问题:会产生颗粒材料不均匀分布的区域从而给穿着者带来不快、不适。
因此,在片构件中的配置流体的区域中,即使横向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从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流体的观点出发,流体的配置方法也存在改善的余地。另外,与此相对应地,针对即使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根据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也不会给穿着者带来不快、不适的颗粒材料的配置而言,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以横向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的图案将流体配置于沿输送方向输送的吸收性物品用的片构件的方法中能够抑制流体不均匀分布的方法。另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以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根据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的图案配置流体的吸收性物品中能够抑制颗粒材料的不均匀分布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配置吸收性物品用的流体的方法是以沿着输送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向上的宽度根据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动的图案将吸收性物品用的流体配置于沿所述输送方向被输送的吸收性物品用的片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具有:供给工序,在该工序中,从所述片构件的与所述输送方向以及所述横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将所述流体以在所述横向上为预定宽度的方式朝向所述片构件供给;以及去除工序,在该工序中,以与所述图案中的所述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相对应的方式,将通过所述供给工序而以在所述横向上为预定宽度的方式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的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去除,所述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的去除了所述流体后的剩余的流体配置于所述片构件上。
(2)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被划分为腹侧部、胯裆部和背侧部,并且具有吸收体,其中,所述吸收体包括:吸收芯,其具有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以及芯包层,其由片构件形成并且将所述吸收芯的至少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覆盖,所述吸收芯的在所述胯裆部处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吸收芯的在所述腹侧部处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和所述吸收芯的在所述背侧部处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窄,所述吸收体的在所述胯裆部的部分包括:高单位面积重量部,其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并且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较高;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其与所述高单位面积重量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相邻并且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以及一对非含有部,其与所述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相邻并且不含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以横向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的图案将流体配置于沿输送方向输送的吸收性物品用的片构件的方法中能够抑制流体不均匀分布的方法。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在以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根据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的图案配置流体的吸收性物品中能够抑制颗粒材料的不均匀分布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短裤型尿布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短裤型尿布的结构例的后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配置装置的结构例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的回收部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6是说明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的回收部的各种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的中央回收部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1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2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再循环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的回收部的另一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的回收部的又一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配置装置的另一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的另一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的回收部的另一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间歇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中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运动的示意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的回收部的运动的示意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的回收部的运动的曲线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间歇装置的运动的示意图。
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的筒状构件部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的筒状构件的其他结构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公开涉及以下的方式。
[方式1]
一种方法,其是以沿着输送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向上的宽度根据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动的图案将吸收性物品用的流体配置于沿所述输送方向被输送的吸收性物品用的片构件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具有:供给工序,在该工序中,从所述片构件的与所述输送方向以及所述横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将所述流体以在所述横向上为预定宽度的方式朝向所述片构件供给;以及去除工序,在该工序中,以与所述图案中的所述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相对应的方式,将通过所述供给工序而以在所述横向上为预定宽度的方式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的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去除,所述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的去除了所述流体后的剩余的流体配置于所述片构件上。
在本方法中,从片构件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以在横向上为预定宽度的方式且以可以说是在横向上连成一体的方式朝向片构件供给流体,并且根据图案的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来去除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其中,片构件例如为顶片用、芯包层用或第二片用的片构件,流体例如为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活性炭、温感剂和中药这样的颗粒材料、除臭剂、香料、改性剂和抗菌剂这样的液体。即,在本方法中,在使配置流体的区域的横向上的宽度变小时,并非使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向内侧靠近,而是将其去除从而使其不到达片构件。因此,即使在流体的横向上的宽度变窄时,也能够抑制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被过量地向片构件的两端部供给。由此,在片构件中的配置流体的区域中,即使横向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也能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流体,能够使流体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即,在以横向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的图案将流体配置于沿输送方向输送的吸收性物品用的片构件的方法中能够抑制流体不均匀分布,并且抑制给穿着者带来与不均匀分布相伴的不快、不适。
[方式2]
对于方式1中记载的方法,其中,所述供给工序包括使所述流体朝向所述片构件落下的工序,所述去除工序包括在所述流体落下的中途将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去除的工序。
在本方法中,在流体落下的中途将流体去除,因此未被去除的剩余的流体会一直落下直至到达片构件。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未被去除的剩余的流体绕回到去除了流体后的横向上的两端部的区域。由此,能够抑制流体附着于不应配置流体的区域,并且能够更加适当地抑制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被过量地向片构件的两端部供给。由此,在片构件中的配置流体的区域中,即使横向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也能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流体,能够使流体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其中,所谓的落下包括自由落下、以及乘着气体、液体等的流动的空间中的落下、斜面的滑落。
[方式3]
对于方式2中记载的方法,其中,所述去除工序包括回收工序,在该回收工序中,在俯视观察时,使相对于以所述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的所述横向上的中心的位置而设于所述横向上的两侧的一对回收部各自与所述图案中的所述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以对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的方式进行移动,从而对落下被阻断了的所述流体进行回收。
在本方法中,使一对回收部各自与图案中的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以对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的方式进行移动,由此能够根据图案来阻断、回收(去除)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根据图案使流体的横向上的宽度变窄,并且能够抑制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被过量地向片构件的两端部供给。由此,在片构件中的配置流体的区域中,即使横向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也能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流体,能够使流体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方式4]
对于方式3中记载的方法,其中,在俯视观察时,所述一对回收部相对于以所述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所述流体而设于所述横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所述回收(去除)工序包括如下工序:通过使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沿着所述横向相互靠近和远离从而对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
在本方法中,在俯视观察时,一对回收部相对于所供给的流体而设于横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因此,通过使一对回收部各自沿着横向相互靠近和远离,能够与图案中的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对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由此,能够根据图案来阻断、回收(去除)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此时,与图案相匹配地对一对回收部各自之间的横向上的距离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应对图案中的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程度沿着输送方向变动的情况。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流体的横向上的宽度较窄的图案。
[方式5]
对于方式3中记载的方法,其中,在俯视观察时,所述一对回收部相对于以所述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的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而设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的位置,所述回收(去除)工序包括如下工序:通过使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而向下游侧和上游侧,或上游侧和下游侧移动,从而对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
在本方法中,在俯视观察时,一对回收部相对于所供给的流体中的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而设于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的位置。因此,通过使一对回收部各自沿着输送方向而向下游侧和上游侧,或上游侧和下游侧移动,从而能够与图案中的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对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因此,能够根据图案来阻断、回收(去除)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此时,例如,对一对回收部各自的形状进行调整,使得在俯视观察时一个回收部的横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与另一个回收部的横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沿着输送方向而变化,从而也能够应对图案中的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程度沿着输送方向变动的情况。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流体的横向上的宽度较窄的图案。
[方式6]
对于方式3中记载的方法,其中,所述一对回收部分别包括旋转构件,该旋转构件相对于以所述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所述流体而位于所述横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并且具有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以及所述横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并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旋转构件具有在使所述一对回收部中的一者的所述旋转构件和另一者的所述旋转构件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时彼此的距离成为最短的最靠近部分,所述回收(去除)工序包括如下工序:使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的所述旋转构件旋转而使所述最靠近部分在所述横向上相互靠近和远离,从而对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
在本方法中,一对回收部各自包括旋转构件,该旋转构件具有沿着与输送方向以及横向交叉的方向(例示: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该旋转构件具有最靠近相对的旋转构件的最靠近部分。因此,通过使一对回收部各自的旋转构件旋转而使最靠近部分在横向上相互靠近和远离,从而能够使一对回收部各自的最靠近部分彼此的间隔缩小和扩大。由此,能够与图案中的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对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此时,例如,对一对回收部各自的形状进行调整,使得在俯视观察时一个最靠近部分的横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与另一个最靠近部分的横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沿着输送方向变化,从而也能够应对图案中的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程度沿着输送方向变动的情况。因此,能够根据图案来阻断、回收(去除)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流体的横向上的宽度较窄的图案。
[方式7]
对于方式3中记载的方法,其中,所述一对回收部分别包括旋转构件,该旋转构件位于所述片构件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方,并且具有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以及所述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并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旋转构件具有在使所述一对回收部中的一者的所述旋转构件和另一者的所述旋转构件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时彼此的距离成为最短的最靠近部分,所述回收(去除)工序包括如下工序:使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的所述旋转构件旋转而使所述最靠近部分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而向下游侧和上游侧,或上游侧和下游侧旋转移动,从而对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
在本方法中,一对回收部各自包括旋转构件,该旋转构件具有沿着与输送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例示:横向)延伸的旋转轴线,该旋转构件具有最靠近相对的旋转构件的最靠近部分。因此,在一对回收部各自之间,能够使最靠近部分彼此面对从而形成间隔较窄的区域。因此,使一对回收部各自的旋转构件旋转,从而能够使最靠近部分彼此面对并且使间隔较窄的区域沿着输送方向而向下游侧和上游侧,或上游侧和下游侧旋转移动。由此,能够与图案中的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对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此时,例如,对一对回收部各自的形状进行调整,使得在俯视观察时一个回收部的横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与另一个回收部的横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沿着输送方向而变化,从而也能够应对图案中的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程度沿着输送方向变动的情况。因此,能够根据图案来阻断、回收(去除)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流体的横向上的宽度较窄的图案。
[方式8]
对于方式3至7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方法,其中,所述回收工序包括抽吸工序,在该抽吸工序中,利用与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连接的抽吸装置对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中所回收的所述流体进行抽吸,并自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取出所述流体。
在本方法中,在回收工序中,利用与回收部连接的抽吸装置对由回收部所回收的流体进行抽吸,并自回收部取出所述流体。因此,能够抑制这样的情况:回收部过度蓄积流体而在中途无法回收流体而导致应被阻断且被回收的流体再次落下。因此,即使流体的横向上的宽度变窄,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被过量地向片构件的两端部、其他部分供给。由此,在片构件中的配置流体的区域中,即使横向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也能够更可靠地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流体,能够使流体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方式9]
对于方式8中记载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抽吸工序中,抽吸所述流体的力在对所述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时较弱并且在对所述流体的落下进行非阻断时较强。
在本方法中,在阻断流体的落下而回收流体时使抽吸的力变弱,在不回收流体时使抽吸的力变强。因此,能够抑制不需要回收的流体也经由回收部而被抽吸的情况,并且能够抑制回收部过度蓄积流体而难以回收流体的情况。由此,在片构件中的配置流体的区域中,即使横向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也能够更可靠地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流体,能够使流体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方式10]
对于方式3至9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方法,其中,所述图案沿着所述输送方向交替地具有应配置所述流体的配置区域和不应配置所述流体的非配置区域,所述去除工序还包括间歇去除工序,在该间歇去除工序中,以与所述图案中的所述配置区域和所述非配置区域相对应的方式,利用间歇装置沿着所述输送方向间歇地去除通过所述供给工序而以在所述横向上为预定宽度的方式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交替地执行所述间歇去除工序和所述回收工序,在所述片构件上,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在所述配置区域配置所述流体,在所述非配置区域不配置所述流体。
在本方法中,沿着输送方向间歇地去除在横向上以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流体,从而能够将流体的集合体沿着输送方向间歇地配置于片构件上。在将该流体的集合体形成于片构件上时,并非使所供给的流体靠近流体的集合体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端部,而是将其回收(去除)从而使其不到达片构件。因此,能够抑制所供给的流体被过量地向流体的集合体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下游侧的端部供给。由此,在片构件上的流体的集合体中,能够在输送方向上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流体,使流体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方式11]
对于方式10中记载的方法,其中,在俯视观察时,所述间歇装置位于所述一对回收部中的一者与另一者之间,并且具有在所述横向上比所述流体的所述预定宽度长的间歇构件,所述间歇去除工序包括如下工序:使所述间歇构件间歇地横切以所述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所述流体的流动,从而间歇地去除所述流体。
在本方法中,由于间歇装置在俯视观察时位于一对回收部各自之间,因此其尺寸紧凑,并且,通过使间歇构件间歇地横切流体流从而使流体的集合体间歇地形成,因此其构造简单。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间歇地去除流体。
[方式12]
对于方式3至11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方法,其中,所述供给工序包括如下工序:在具有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斜面的斜面构件且是以所述斜面的下方的端缘沿着所述横向的方式位于所述片构件的上方的斜面构件中,在所述斜面上使所述流体滑落,所述回收工序包括如下工序:在所述斜面的中途,或所述斜面的下方的端缘与所述片构件之间,对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进行回收。
在本方法中,在供给工序中,流体在斜面滑落。此时,流体在斜面滑落并且在斜面的横向上扩展,从而在横向上具有大致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即,在回收(去除)工序之前,能够使流体在横向上大致均匀地分散。并且,在回收(去除)工序中,在沿斜面滑落的中途、或斜面的下方的端缘与所述片构件之间对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进行回收(去除)。即,对在横向上大致均匀地分散的流体中的两端部的流体进行回收(去除)。因此,能够提高在回收(去除)工序中未被回收(去除)的剩余的流体的分散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被过量地向片构件的两端部供给,在片构件中的配置流体的区域中,即使横向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也能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流体,能够使流体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方式13]
对于方式12中记载的方法,其中,所述斜面构件包括至少一个狭缝形成构件,该至少一个狭缝形成构件位于所述斜面的所述横向上的至少一个部位并从所述斜面的上方朝向下方延伸,所述供给工序包括如下工序:将在所述横向上具有预定宽度的所述流体分割为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狭缝形成构件的所述横向上的一侧的流体和经过另一侧的流体,并且使上述流体在所述斜面上滑落,在所述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在所述片构件上的与所述至少一个狭缝形成构件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所述流体不存在或相对而言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至少一个狭缝部。
在本方法中,利用狭缝形成构件在横向上对流体进行分割。
因此,在狭缝形成构件存在至斜面的下方的端缘的情况下,所分割的流体能够以被分割的状态落下直至到达片构件。因此,能够在片构件上的与狭缝形成构件相对应的位置形成不存在流体的狭缝部。并且,能够抑制所分割的流体绕回至狭缝部。由此,能够在片构件中的横向上的至少一个部位形成不存在流体的狭缝部,并且能够在片构件中的横向上的至少一个部位的两侧的区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流体,使流体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另一方面,在狭缝形成构件存在至斜面的下方的中途的情况下,能够使少量的流体绕回到从狭缝形成构件的下方的端缘至斜面的下方的端缘之间的区域。由此,能够在片构件中的横向上的至少一个部位形成流体以低单位面积重量存在的狭缝部,并且能够在片构件中的横向上的各部位的两侧的区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使流体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方式14]
对于方式3至13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具有狭缝用去除工序,在该狭缝用去除工序中,在俯视观察时,利用在以所述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所述流体的流路中的所述横向上的至少一个部位的位置设置的至少一个狭缝用去除部,在所述流体落下的中途,在所述横向上的至少一个部位去除所述流体或者使所述流体的流路变窄,在所述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在所述片构件上的与所述至少一个狭缝用去除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所述流体不存在或相对而言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至少一个狭缝部。
在本方法中,利用狭缝用去除部将以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流体的一部分去除或者使该流体的一部分流路变窄。因此,能够在片构件上的与狭缝用去除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流体不存在或相对而言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狭缝部。
此时,在去除流体的情况下,在形成狭缝部时,并非使横向上的中央部的流体向外侧靠近,而是将其去除从而使其不到达片构件。因此,能够抑制横向上的中央部的流体被过量地向片构件的中央部的两侧供给。由此,能够在片构件中的配置流体的区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流体,使流体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另一方面,在使流体的流路变窄的情况下,能够将在落下中途存在狭缝用去除部的流体分割为经过各狭缝用去除部的横向上的一侧的流体和经过另一侧的流体并且使它们落下。此时,能够抑制所分割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绕回至狭缝部。由此,能够在片构件中的横向上的各部位适当地形成流体不存在或相对而言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狭缝部。
[方式15]
对于方式3至14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具有再循环工序,在该再循环工序中,使在所述回收工序中所回收的所述流体循环为在所述供给工序中使用的所述流体。
在本方法中,使在回收工序中被抽吸回收的流体循环为在供给工序中使用的流体。因此,能够无浪费地使用在回收工序中被抽吸回收的流体,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方式16]
对于方式1至15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方法,其中,所述流体是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吸收芯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所述片构件是所述吸收体用的片构件。
在本方法中,流体是吸收芯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片构件是芯包层用的片构件。即,在与吸收芯相对应的图案中的横向上的宽度变窄时(胯裆部),并非使横向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向内侧靠近,而是将其去除从而使其不到达片构件。因此,即使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横向上的宽度变窄时(胯裆部),也能够抑制横向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被过量地向片构件的两端部供给。由此,能够抑制吸收芯的在胯裆部处的横向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较高而导致穿着者的两大腿部受到压迫的情况。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能够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能够抑制给穿着者带来与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不均匀分布相伴的不快、不适的情况。
[方式17]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被划分为腹侧部、胯裆部和背侧部并且具有吸收体,其中,所述吸收体包括:吸收芯,其具有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以及芯包层,其由片构件形成并且将所述吸收芯的至少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覆盖,所述吸收芯的在所述胯裆部处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吸收芯的在所述腹侧部处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和所述吸收芯的在所述背侧部处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窄,所述吸收体的在所述胯裆部的部分包括:高单位面积重量部,其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并且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较高;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其与所述高单位面积重量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相邻并且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以及一对非含有部,其与所述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相邻并且不含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吸收芯在胯裆部的宽度比其在腹侧部的宽度和其在背侧部的宽度窄。并且,在吸收体在该胯裆部的部分中,一对非含有部位于最外侧的位置,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与该一对非含有部的内侧相邻,高单位面积重量部与该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内侧相邻。因此,通过配置高单位面积重量部,能够确保吸收体的吸收性能,并且,通过在胯裆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配置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和一对非含有部,能够抑制吸收体的在胯裆部的部分自内侧按压穿着者的两大腿部而给穿着者带来不快、不适的情况。另外,在吸收体的在胯裆部的部分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排泄物而溶胀时,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溶胀程度较小且一对非含有部不溶胀,因此,能够抑制吸收体的在胯裆部的部分自内侧按压穿着者的两大腿部而给穿着者带来不快、不适的情况。
[方式18]
对于方式17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体的在所述胯裆部的部分还包括狭缝部,该狭缝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个部位并且沿着所述长度方向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至少所述胯裆部的区域,该狭缝部不含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或者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相对较低。
在本吸收性物品中,在吸收体的在胯裆部的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个部位还包括狭缝部,该狭缝部不含有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或者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相对较低。因此,即使存在穿着者的两大腿部按压吸收体的在胯裆部的部分的情况,也能够使狭缝部在宽度方向上收缩。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吸收体的在胯裆部的部分因反作用力而自内侧按压穿着者的两大腿部从而给穿着者带来不快、不适的情况。另外,即使吸收体的在胯裆部的部分的高单位面积重量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排泄物而大幅溶胀,也能够通过使狭缝部折叠(或弯折)来吸收该溶胀引起的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吸收体的在胯裆部的部分自内侧按压穿着者的两大腿部而给穿着者带来不快、不适的情况。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以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以下也简称为“短裤型尿布”。)为例进行说明。不过,吸收性物品的种类并不限于该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就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吸收性物品。作为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可列举出带型尿布、失禁垫、卫生巾、卫生护垫。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6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短裤型尿布1的结构例的图。图1和图2分别是表示将短裤型尿布1展开着的状态的俯视图和后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短裤型尿布1具有相互正交的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和厚度方向T,具有通过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且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的长度方向中心线CL以及通过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且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宽度方向中心线CW。并且,将靠近长度方向中心线CL的方向和一侧分别设为宽度方向W上的内方和内侧,将远离长度方向中心线CL的方向和一侧分别设为宽度方向W上的外方和外侧。另一方面,将靠近宽度方向中心线CW的方向和一侧分别设为长度方向L上的内方和内侧,将远离宽度方向中心线CW的方向和一侧分别设为长度方向L上的外方和外侧。另外,也将长度方向L上的朝向与穿着者的腹部对应的短裤型尿布1的端缘(腹侧的端缘)的一侧称为长度方向L上的前侧,也将朝向与穿着者的背部对应的短裤型尿布1的端缘(背侧的端缘)的一侧称为长度方向L上的后侧。另外,“俯视观察”是指从厚度方向T上的上方侧对在包含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的平面上展开的状态下的短裤型尿布1进行观察的情况,“平面形状”是指在俯视观察中所掌握的形状。“平面方向”是指与包含宽度方向W和长度方向L的面平行的任意方向。“肌肤侧”和“非肌肤侧”分别意为:在将短裤型尿布1穿着于穿着者时在厚度方向T上相对地靠近穿着者的肌肤面的一侧和远离穿着者的肌肤面的一侧。这些定义不但用于短裤型尿布1,而且也通用于短裤型尿布1的吸收体、配置于其上的各材料。
此外,构件延伸的方向沿着长度方向L的情况并不限于构件延伸的方向与长度方向L平行的情况,也包括构件延伸的方向中的长度方向L的分量比构件延伸的方向中的宽度方向W的分量大的情况。另一方面,构件延伸的方向沿着宽度方向W的情况并不限于构件延伸的方向与宽度方向W平行的情况,也包括构件延伸的方向中的宽度方向W的分量比构件延伸的方向中的长度方向L的分量大的情况。
如图1所示,短裤型尿布1在长度方向L上具有腹侧部(腹侧腰带)2、背侧部(背侧腰带)3、以及位于腹侧部2与背侧部3之间的吸收性主体10。在本实施方式中,短裤型尿布1还具有位于腹侧部2与背侧部3之间的胯裆部4。腹侧部2是与穿着者的腹部抵接的部分。背侧部3是与穿着者的臀部或背部抵接的部分。吸收性主体10是与穿着者的胯裆抵接的部分。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L上的一端部层叠于腹侧部2的肌肤侧的面,另一端部层叠于背侧部3的肌肤侧的面。胯裆部4是自非肌肤侧支承吸收性主体10的部分,该胯裆部4的长度方向L上的一端部与腹侧部2连结,另一端部与背侧部3连结。腹侧部2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2a、2a和背侧部3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3a、3a分别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并沿着长度方向L被接合,由此形成短裤型尿布1。在该情况下,在短裤型尿布1中,利用腹侧部2的长度方向L上的外侧的端部2e和背侧部3的长度方向L上的外侧的端部3e来划定供穿着者的腰通过的腰开口部。另外,在短裤型尿布1中,利用胯裆部4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的侧部5e、5e来划定供穿着者的腿通过的一对腿围开口部。此外,腹侧部2和背侧部3可以说是以两端部2a、2a和两端部3a、3a接合的长度方向L上的范围划定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腹侧部2和背侧部3分别具有大致在宽度方向W上扩展的矩形形状,并且在长度方向L上相互分离开。胯裆部4位于腹侧部2与背侧部3之间,其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边缘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方凹陷。腹侧部2、胯裆部4和背侧部3相互一体地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腹侧部2、胯裆部4和背侧部3相互独立地形成。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短裤型尿布1具有腹侧部2和背侧部3而不具有胯裆部4。
在本实施方式中,腹侧部2、背侧部3和胯裆部4具有不透液性的盖片5。盖片5包括位于肌肤侧的盖片5a和位于非肌肤侧的盖片5b。盖片5a和盖片5b在厚度方向T上层叠,并通过粘接剂等相互接合。盖片5b的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部以将盖片5a的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部覆盖的方式向肌肤侧折回。在该情况下,腹侧部2和背侧部3中的折回位置的盖片5b分别构成腹侧部2的端部2e和背侧部3的端部3e。作为盖片5,例如可列举出不透液性的无纺布、合成树脂膜等任意的不透液性片。作为盖片5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系材料。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盖片5为一片或为三片以上。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盖片5b未被折回。
在本实施方式中,腹侧部2在盖片5a与盖片5b之间具有腰褶裥用的多个弹性构件6a、6b。多个弹性构件6a在腹侧部2的长度方向L上的内侧且是隔着吸收性主体10在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跨吸收性主体10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缘并且沿着宽度方向W在长度方向L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另一方面,多个弹性构件6b在腹侧部2的长度方向L上的外侧并且自吸收性主体10分离开,并且沿着宽度方向W在长度方向L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同样地,背侧部3在盖片5a与盖片5b之间具有腰褶裥用的多个弹性构件7a、7b。多个弹性构件7a在背侧部3的长度方向L上的内侧且是隔着吸收性主体10在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跨吸收性主体10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缘并且沿着宽度方向W在长度方向L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另一方面,多个弹性构件7b在背侧部3的长度方向L上的外侧并且自吸收性主体10分离开,并且沿着宽度方向W在长度方向L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弹性构件6a、6b、7a、7b是使腰开口部伸缩的构件,例示为橡筋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短裤型尿布1中,在从胯裆部4到背侧部3以及腹侧部2的区域中,在盖片5a与盖片5b之间具有腿围褶裥用的多个弹性构件8。多个弹性构件8主要在胯裆部4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设置。多个弹性构件8是使一对腿围开口部分别伸缩的构件,例示为橡筋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主体10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其包括透液性的表面片12、不透液性的背面片13、以及位于表面片12与背面片13之间并吸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14。作为表面片12,例如可列举出透液性的无纺布、织布、形成有透液孔的合成树脂膜、它们的同种或异种的组合。作为背面片13,例如可列举出不透液性的无纺布、合成树脂膜、它们的同种或异种的组合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14包括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芯、以及内包吸收体芯的芯包层。作为吸收芯,例如可列举出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和浆粕纤维等,作为芯包层,例如可列举出亲水性的无纺布。吸收体14的详细内容见后述。吸收体14、表面片12和背面片13分别利用粘接剂接合,表面片12和背面片13在它们的周缘部分利用粘接剂接合。粘接剂例如可列举出热熔粘接剂。吸收性主体10的形状只要是在长度方向L上较长的形状就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可列举出圆角的矩形、短边向外侧为凸曲线的矩形、沙漏型。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省略背面片13,使吸收体14的非肌肤侧的面和表面片12的周缘部分的非肌肤侧的面接合于盖片5。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主体10在肌肤侧的表面包括位于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且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的一对侧片17、17。各侧片17具有防漏壁16和固定区域15、15。固定区域15、15位于侧片17的长度方向L上的前侧的端部和后侧的端部,固定于吸收性主体10的肌肤侧的表面。防漏壁16设为:其位于侧片17的长度方向L上的前侧和后侧的固定区域15、15之间,并且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端缘固定于吸收性主体10的肌肤侧的表面,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端缘未固定于吸收性主体10的肌肤侧的表面。在该情况下,防漏壁16和固定区域15、15例如由侧片17的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部分形成,侧片17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部分固定于吸收性主体10。各防漏壁16在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端部包括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的两根弹性构件61。弹性构件61例示为橡筋线。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对防漏壁16、16各自的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的端部进一步向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折回。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61为一根或为三根以上。一对防漏壁16、16分别由疏水性片例如疏水性无纺布形成。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对防漏壁16、16分别由亲水性片例如亲水性无纺布形成。
接下来,对吸收体14进行说明。吸收体14是具有吸液性能和液体保持性能的层。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14具有单层构造。此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吸收体14是在厚度方向T上的中间具有中间层(片)并被分割为上层和下层的双层构造。也可以将上层和下层中的至少一者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设为在胯裆部4处比在腹侧部2和背侧部3处窄。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吸收体14是具有三层以上的层的多层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14具有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平面形状。不过,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短边呈圆弧状地突出的长方形、圆角长方形、椭圆、沙漏型。吸收体14的厚度方向T上的长度(厚度)例如可列举出0.5mm~20mm,长度方向L上的长度(长度)例如可列举出20cm~40cm,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宽度)例如可列举出5cm~15cm。吸收体14的单位面积重量能够根据短裤型尿布1所要求的吸收性能来适当调整,例如可列举出60g/m2~1000g/m2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14包括:第1基材44,其由具有透液性的片材形成;吸水材料45,其配置于比第1基材44靠背面片13侧的位置并且由包含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吸水材料形成;以及第2基材46,其配置于比吸水材料45靠背面片13侧的位置并且由具有保水性和液体扩散性的片材形成。不过,在俯视观察时,吸水材料45配置为在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上比第1基材44和第2基材46小。因此,能够视为:吸收体14具有吸水材料45来作为吸收芯,具有第1基材44和第2基材46来作为芯包层。即,第1基材44和第2基材46在厚度方向T上夹持吸水材料45并且第1基材44的周缘部和第2基材46的周缘部彼此相互接合,由此,吸水材料45被封入芯包层(第1基材44和第2基材46)。此时,吸水材料45利用涂布于第1基材44的第2基材46侧的表面和第2基材46的第1基材44侧的表面中的至少一者的粘接剂而固定于第1基材44和第2基材46中的至少一者。此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1基材44的周缘部和第2基材46的周缘部彼此中的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部相互不接合,吸水材料45存在至上述两端部。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芯包层,除了第1基材44和第2基材46之外,还具有在上述基材的内侧包覆吸水材料45的例如棉纸制的芯包覆片。
在吸收体14中,吸收芯在胯裆部4处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比吸收芯在腹侧部2处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和吸收芯在背侧部3处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窄。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芯的吸水材料45沿着长度方向L具有腹侧对应部41a、背侧对应部41b以及胯裆对应部41c。腹侧对应部41a位于长度方向L上的前方且大致属于腹侧部2。背侧对应部41b位于长度方向L上的后方且大致属于背侧部3(一部分属于胯裆部4)。胯裆对应部41c位于腹侧对应部41a与背侧对应部41b之间并且属于胯裆部4。并且,胯裆对应部41c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比腹侧对应部41a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和背侧对应部41b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窄。即,吸水材料45整体上具有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平面形状,但自长度方向L上的中央稍靠前方的部分也就是胯裆对应部41c具有沿宽度方向W缩窄的平面形状,从而具有所谓的沙漏型的形状。因此,胯裆对应部41c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外侧的端缘均为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凸出的曲线状,例如是圆弧状或弓形形状。因此,吸水材料45中的与穿着者的两大腿部的内侧的部分相对的部分缩窄为大致沿着两大腿部的内侧的曲线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吸收体14自内侧按压穿着者的两大腿部。此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在腹侧部2和背侧部3中的至少一者,在长度方向L上的任意部分,使吸收芯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与吸收芯在胯裆部4处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同样地较窄。在该情况下,易于与穿着者的腹部或臀部的表面紧密贴合并且易于根据穿着者的身体的移动而变形。
作为吸水材料45中的腹侧对应部41a、胯裆对应部41c和背侧对应部41b的长度方向L上的长度,虽然也取决于穿着者的年龄、性别,但是,例如可列举出相对于吸水材料45的长度方向L上的长度(100%)而言分别为15%~25%、45%~55%、25%~35%。作为胯裆对应部41c的宽度方向W上的最小长度,主要从抑制吸收体14对大腿部的按压的观点出发,例如可列举出相对于吸水材料45的宽度方向W上的最大长度(100%)而言为60%~90%,优选为65%~85%,更优选为70%~80%。
在本实施方式中,胯裆对应部41c包括: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其位于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部;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32,其与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外侧相邻;以及一对非含有部33、33,其与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32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外侧相邻。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是胯裆对应部41c中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较高的部分,在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内以大致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在此,大致相同是指最小单位面积重量相对于最大单位面积重量(100%)而言为-30%以内。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32是胯裆对应部41c中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的部分。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例如自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朝向非含有部33而减少。一对非含有部33、33是不含有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部分。不过,不含有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是指,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极低,为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中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最大单位面积重量的5%以下的单位面积重量。一对非含有部33、33是第1基材44的周缘部和第2基材46的周缘部彼此接合的部分。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32分别是沿着胯裆对应部41c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端缘(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凸出的曲线状,例如圆弧状或弓形形状)并且向宽度方向W上的内侧具有预定宽度的大致带状的部分。不过,针对预定宽度的大小而言,并没有特别限制,其既可以在胯裆对应部41c的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部较小且在中央部较大,也可以从长度方向L上的一个端部到另一个端部为大致相同。通过使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32与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外侧相邻,从而能够使吸水材料45中的与穿着者的两大腿部相对的部分的单位面积重量较小,能够进一步抑制吸收体14自内侧按压两大腿部。此外,腹侧对应部41a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和背侧对应部41b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大致与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相同。
此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腹侧对应部41a和背侧对应部41b也包括高单位面积重量部、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和一对非含有部。不过,腹侧对应部41a和背侧对应部41b的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比胯裆对应部41c的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小。换言之,在腹侧对应部41a和背侧对应部41b中,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相对较高的区域形成为较宽。因此,通过使胯裆对应部41c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较小,并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从而能够抑制吸收体14对大腿部的按压,并且通过使腹侧对应部41a和背侧对应部41b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较高,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的吸收量的降低。
在胯裆对应部41c中,对于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而言,主要从抑制吸收体14对大腿部的按压的观点出发,例如可列举出相对于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的宽度方向W上的最小长度(100%)而言为大于0且为45%以下,优选为5%~40%,更优选为10%~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14还包括狭缝部(沟槽)48,该狭缝部48位于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部,其沿着长度方向L从吸收体14的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不含有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在俯视观察时,狭缝部48跨宽度方向中心线CW地形成为连续且直线的带状。狭缝部48是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的低单位面积重量的部分,是具有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的吸水材料45)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最大单位面积重量的30%以下的,优选为15%以下的,更优选为5%以下(包括0%)的单位面积重量的部分。狭缝部48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收缩,因此,能够抑制吸收体14对大腿部的按压。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狭缝部48形成为间歇的和/或曲线的带状。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吸收体14包括沿着长度方向L延伸并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例如两条)狭缝部48。在再一实施方式中,在吸收体14不存在狭缝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基材44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将吸水材料45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面覆盖,并且将第2基材46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非肌肤侧的表面覆盖。即,在吸收体14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部处的非肌肤侧的表面,第1基材44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部和第2基材46的宽度方向W上的端部重合地接合。由此,吸水材料45在宽度方向W上被封入吸收体14。在该情况下,即使吸水材料45吸收排泄物并溶胀而导致第1基材44与第2基材46之间的接合剥离,也能够维持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封入状态。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2基材46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将第1基材44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覆盖。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第1基材44和第2基材46在厚度方向T上层叠并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收体14的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部,第1基材44和第2基材46在厚度方向T上层叠并接合。由此,吸水材料45在长度方向L上被第1基材44和第2基材46封入吸收体14。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吸收体14的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部未被第1基材44和第2基材46覆盖。
如上所述,吸水材料45包含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Super Absorbent Polymer;SAP)。作为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只要是能够吸收并保持水分的聚合物颗粒就没有特别限制。吸水材料45(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能够根据短裤型尿布1所要求的吸收性能来适当调整,例如可列举出10g/m2~500g/m2,优选为100g/m2~400g/m2。吸水材料45也可以还具有浆粕纤维、吸水性纤维这样的亲水性纤维。对于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相对于吸水材料45的比例,例如可列举出80质量%~100质量%,优选为90质量%~100质量%,更优选为95质量%~100质量%。因此,吸水材料45可以说是包含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来作为主要成分,吸收体14可以说是所谓的SAP片材。其中,作为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相对于吸收体14(不仅包括吸水材料45还包括粘接剂、第1基材44和第2基材46)的比例,例如可列举出40质量%~80质量%,优选为50质量%~80质量%,更优选为60质量%~80质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水材料45仅由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构成,不含有亲水性纤维。
作为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例如可列举出淀粉系、纤维素系、合成聚合物系的高分子吸收剂。作为淀粉系或纤维素系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例如,可列举出淀粉-丙烯酸(盐)接枝共聚物、淀粉-丙烯腈共聚物的皂化物、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交联产物。作为合成聚合物系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例如,可列举出聚丙烯酸盐系、聚磺酸盐系、马来酸酐盐系、聚丙烯酰胺系、聚乙烯醇系、聚环氧乙烷系、聚天冬氨酸盐系、聚谷氨酸盐系、聚海藻酸盐系、淀粉系、纤维素系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聚丙烯酸盐系(特别是聚丙烯酸钠系)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是优选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收体14中,优选的是,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90质量%~100质量%由具有150μm~500μm的粒径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构成。具有这样的粒径分布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粒径较小且均匀,因此,易于保持于粘接剂。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粒径按照JIS R 6002:1998中记载的筛分试验方法来测量。
作为粘接剂,只要是能够固定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粘接剂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热熔粘接剂。作为粘接剂的涂布的图案,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出连续的或间歇的Ω图案、螺旋图案、线图案。粘接剂的单位面积重量能够适当调整,以使吸收体14的液体吸收性不会显著降低,例如可列举出各层的每层为3g/m2~50g/m2。不过,各层是指吸水材料45与第1基材44之间的粘接剂的层、吸水材料45与第2基材46之间的粘接剂的层。
作为第1基材44,只要是具有透液性的片材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第1基材44,例如可列举出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这样的聚烯烃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这样的聚酯纤维、或将它们组合而成的纤维形成的无纺布、上述无纺布的层叠无纺布。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出纺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棉纸。优选的是,这些纤维通过公知的方法被进行亲水化处理。或者,例如可列举出利用亲水性粘合剂覆盖浆粕纤维、人造丝纤维这样的亲水性纤维而得到的气流成网无纺布、将上述的亲水性纤维和上述的合成纤维组合而成的水刺无纺布。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透液性、液体保持性的包含人造丝纤维和浆粕纤维在内的水刺无纺布。第1基材44的单位面积重量例如可列举出10g/m2~100g/m2。第1基材44的厚度例如可列举出0.1mm~5mm。
作为第2基材46,只要是具有保水性和液体扩散性的片材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第2基材46,例如可列举出由聚酰胺纤维这样的合成纤维、人造丝纤维这样的再生纤维、棉、浆粕(纤维素)纤维这样的天然纤维、或将它们组合而成的纤维形成的无纺布、上述无纺布的层叠无纺布。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出包含尼龙的纺粘无纺布、包含人造丝纤维和/或浆粕纤维的水刺无纺布、棉纸。也可以在包含人造丝纤维和/或浆粕纤维的水刺无纺布中含有聚烯烃纤维和/或聚酯纤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包含人造丝纤维和浆粕纤维的水刺无纺布。第2基材46的单位面积重量例如可列举出10g/m2~200g/m2。第2基材46的厚度例如可列举出0.1mm~5mm。
在本短裤型尿布1中,吸水材料45(吸收芯)的在胯裆部4处的宽度比其在腹侧部2处的宽度和在背侧部3处的宽度窄。并且,在吸收体14的在该胯裆部4的部分中,一对非含有部33、33位于最外侧的位置,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32与该一对非含有部33、33的内侧相邻,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与该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32的内侧相邻。因此,能够通过配置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从而确保吸收体14的吸收性能,并且,能够通过在胯裆部4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配置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32和一对非含有部33、33从而抑制吸收体14的在胯裆部4的部分自内侧按压穿着者的两大腿部而给穿着者带来不快、不适的情况。另外,即使在吸收体14的在胯裆部4的部分的吸水材料45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排泄物而溶胀时也是,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32的溶胀程度较小且一对非含有部33、33不溶胀,因此,能够抑制吸收体14的在胯裆部4的部分自内侧按压穿着者的两大腿部而给穿着者带来不快、不适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短裤型尿布1在吸收体14的胯裆部4处的部分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部还包括不含有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狭缝部48。因此,即使存在穿着者的两大腿部按压吸收体14的在胯裆部的部分的情况,也能够使狭缝部48在宽度方向W上收缩。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吸收体14的在胯裆部4的部分因反作用力而自内侧按压穿着者的两大腿部从而给穿着者带来不快、不适的情况。另外,即使吸收体14的在胯裆部4的部分的吸水材料45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排泄物而大幅溶胀,也能够通过使狭缝部48折叠(或弯折)来吸收该溶胀引起的变形。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吸收体14的在胯裆部4的部分的吸水材料45自内侧按压穿着者的两大腿部而给穿着者带来不快、不适的情况。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短裤型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制造方法和其所使用的制造装置具有输送方向MD、与输送方向MD正交且与输送面平行的横向CD以及与输送方向MD和横向CD正交的上下方向TD,沿该输送方向MD对短裤型尿布1用的材料、半成品进行输送。在输送方向MD中,材料等的输送源的一侧为上游侧,输送目的地的一侧为下游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以使短裤型尿布1的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和厚度方向T分别与制造装置的输送方向MD、横向CD和上下方向TD对应的方式对材料等进行输送。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将短裤型尿布1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配置于片构件的配置装置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配置装置110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图4的(a)是主视图,图4的(b)是侧视图。配置装置110具有供给装置112和调整装置114。供给装置112配置于沿输送方向MD输送第1连续片构件91的输送装置261的输送面的上方。供给装置112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流体)以在横向CD上为预定宽度Wc的方式朝向位于上下方向TD上的下方的第1连续片构件91供给。调整装置114配置于供给装置112的下方且是输送装置261的输送面的上方。调整装置114将自供给装置112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去除,从而能够对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横向CD上的宽度进行调整(缩小和缩小后的扩大)。因此,在自供给装置112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被调整装置114去除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后的剩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上。
供给装置112具有壳体121、流体供给部122和多个斜面构件123。壳体121配置于沿输送方向MD输送第1连续片构件91的输送装置261的输送面的上方。壳体121对流体供给部122和多个斜面构件123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21是具有沿着上下方向TD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的外形的筒状的构件,其被配置为长方体的一对彼此相对的两个面121a、121b面对输送方向MD,并且另一对彼此相对的两个面121c、121d面对横向CD。在上部具有能够供空气流通的开口部(未图示)。
流体供给部122配置于壳体121的上部。流体供给部122向壳体121供给再循环装置(后述)所蓄积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供给部122是螺旋送料器,其具有一端部与再循环装置(未图示)连结并且另一端部与壳体121连结并沿着横向CD延伸的圆筒构件122b、以及位于该构件内的螺旋状的螺旋构件122a。圆筒构件122b的在壳体121内的部分具有输出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开口部122c。开口部122c沿着横向CD延伸设置,并以在横向CD上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来输出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流体供给部122在圆筒构件122b的一端部接收再循环装置所蓄积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使螺旋构件122a旋转并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向壳体121运输,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自开口部122c向壳体121内输出。
多个斜面构件123在上下方向TD上相互分离开地配置于壳体121内的比流体供给部122靠下方的位置。多个斜面构件123分别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其斜面上滑落,由此,使该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横向CD上大致均匀地分散,并将其以预定宽度Wc向下方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斜面构件123,使用作为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的斜面构件123a~123d。斜面构件123a以如下方式固定于壳体121内:在上下方向TD上,输送方向MD上的下游侧的端缘Sa1位于比上游侧的端缘Sa2高的位置。斜面构件123b以如下方式固定于壳体121内:在上下方向TD上,输送方向MD上的上游侧的端缘Sb1比下游侧的端缘Sa2高并位于斜面构件123a的端缘Sa1与端缘Sa2之间,并且在俯视观察时,斜面构件123a的上游侧的部分和斜面构件123b的下游侧的部分重叠。斜面构件123c以如下方式固定于壳体121内:在上下方向TD上,输送方向MD上的下游侧的端缘Sc1比上游侧的端缘Sc2高并位于斜面构件123b的端缘Sb1与端缘Sb2之间,并且在俯视观察时,斜面构件123b的下游侧的部分和斜面构件123c的上游侧的部分重叠。斜面构件123d以如下方式固定于壳体121内:在上下方向TD上,输送方向MD上的上游侧的端缘Sd1比下游侧的端缘Sd2高并位于斜面构件123c的端缘Sc1与端缘Sc2之间,并且在俯视观察时,斜面构件123c的上游侧的部分和斜面构件123d的下游侧的部分重叠。因此,斜面构件123a、123c的斜面以随着朝向输送方向MD上的上游去而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斜面构件123b、123d的斜面以随着朝向输送方向MD上的下游去而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斜面构件123a~123d的斜面和水平面的角度α1~α4例如可列举出10°~80°,优选为20°~60°。若角度过小,则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难以滑落,若角度过大,则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难以分散。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α1~α4是相同的。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角度α1~α4中的至少一个角度与其他角度不同。此外,斜面构件123d能够看作壳体121的倾斜的底部。
斜面构件123a使自流体供给部122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其斜面滑落,并使其自端缘Sa2向斜面构件123b落下。斜面构件123b使自斜面构件123a落下来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其斜面滑落,并使其自端缘Sb2向斜面构件123c落下。斜面构件123c使自斜面构件123b落下来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其斜面滑落,并使其自端缘Sc2向斜面构件123d落下。斜面构件123d使自斜面构件123c落下来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其斜面滑落,并使其自端缘Sd2朝向第1连续片构件91以相对于水平面的初始角度α4落下。此时,至少在端缘Sd2处,对于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而言,由面121c和面121d夹着的斜面构件123d的横向CD上的宽度=横向CD上的预定宽度Wc。
调整装置114具有一对回收部124、124、中央回收部125和驱动部130。一对回收部124、124以能够在横向CD上摆动的方式配置于壳体121(的斜面构件123d)的下端部的横向CD上的两侧(或两腋)。一对回收部124、124在横向CD上摆动从而将刚刚自斜面构件123d的端缘Sd2落下来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去除。中央回收部125(间歇装置)以能够在比输送方向MD倾斜了角度α4的倾斜方向SD上摆动的方式配置于壳体121(的斜面构件123d)的下端部的输送方向MD上的上游侧。中央回收部125在上述的倾斜方向SD上摆动从而将刚刚自斜面构件123d的端缘Sd2落下来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整体去除。驱动部130具有一对回收部124、124用的一对连结构件130a、130a以及中央回收部125用的连结构件130b。驱动部130根据横向CD上的宽度与输送方向MD上的位置相应地变动的图案,利用一对连结构件130a、130a使一对回收部124、124在横向CD上摆动。此外,驱动部130根据沿着输送方向MD交替地具有应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配置区域和不应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非配置区域的图案,利用连结构件130b使中央回收部125在上述的倾斜方向SD上摆动。
对于驱动部130,只要能够使一对回收部124、124和中央回收部125进行预定的动作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出凸轮机构、连杆机构或者实现它们的组合的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驱动部130,使用作为平面凸轮之一的、在大致圆形的板的侧面形成有闭合曲线状的槽的端面凸轮也就是凸轮盘(未图示)来作为凸轮机构,使用一对连结构件130a、130a和连结构件130b来作为从动件。凸轮盘设于一对连结构件130a、130a和连结构件130b的各连结构件的每一个,绕同一旋转轴线同时进行旋转。由此,与凸轮盘的旋转一起,一对连结构件130a、130a循着凸轮盘的槽移动,由此使一对回收部124、124在横向CD上摆动。另一方面,与凸轮盘的旋转一起,连结构件130b循着凸轮盘的槽移动,由此使中央回收部125在上述的倾斜方向SD上摆动。
此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对回收部124、124配置于斜面构件123d的中途。在该情况下,一对回收部124、124在横向CD上摆动从而将自斜面构件123d的端缘Sd2落下之前的斜面上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去除。换言之,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落下的中途去除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的回收部的结构例的立体图。一对回收部124、124分别具有收纳部141、保持部143和运输管144。收纳部141是在回收部124中朝向横向CD上的内侧突出的构件,在上方具有开口部142,并具有与开口部142连通的内部空间。保持部143是回收部124中的在横向CD上的外侧与收纳部141连结的构件,其具有与收纳部141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内部空间。运输管144是一端与保持部143连接的管,其另一端与抽吸装置(或空气输送装置)连接。
在利用连结构件130a使回收部124向横向CD上的内侧移动时,收纳部141对在横向CD上以预定宽度Wc自斜面构件123d落下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80b的落下进行阻断,并经由开口部142而将其收纳于内部空间。由此,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被去除,向下方落下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的横向CD上的长度成为比宽度Wc小(缩小)。保持部143暂时保持收纳部141所收纳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并且响应运输管144的抽吸而将其向运输管144输出。由此,收纳部141所收纳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经由保持部143而自运输管144向再循环装置(后述)输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箭头D2所示,一对回收部124、124分别在横向CD上摆动,从而对向下方落下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80b的落下进行阻断。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箭头D1所示,一对回收部124、124分别在输送方向MD上摆动,从而对向下方落下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80b的落下进行阻断。不过,在该情况下,例如对一对回收部124、124各自的平面形状进行调整,使得在俯视观察时一对回收部124、124的横向CD上的内侧的端部彼此的距离沿着输送方向MD变化。由此,能够应用于横向CD上的宽度的缩小程度沿着输送方向MD而变动的图案。
图6是说明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的回收部的各种方式的示意图。图6的(a)示出了使一对回收部124、124各自沿着横向CD摆动的方式,图6的(b)和图6的(c)示出了使一对回收部124、124各自沿着输送方向MD摆动的方式。
作为使各回收部124沿着横向CD摆动的方式,可列举出以下的例子。即,可列举出驱动部130使各回收部124如图6的(a)的箭头K11或K13所示地沿着中心位于比各回收部124靠上方或下方的位置的圆的圆弧摆动的情况(摆动往复机构)。或者,可列举出驱动部130使各回收部124如图6的(a)的箭头K12所示地与横向CD平行地摆动的情况(直线往复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K11的摆动往复机构。
作为各回收部124沿着输送方向MD摆动的方式,可列举出以下的例子。可列举出这样的情况:如图6的(b)的箭头L11或L13所示,在比斜面构件123d靠输送方向MD上的下游侧的位置,驱动部130使各回收部124沿着中心位于比各回收部124靠上方或下方的位置的圆的圆弧摆动(摆动往复机构)。或者,可列举出这样的情况:如图6的(b)的箭头L12所示,在比斜面构件123d靠输送方向MD上的下游侧的位置,驱动部130使各回收部124与输送方向MD平行地摆动(直线往复机构)。或者,可列举出这样的情况:如图6的(c)的箭头L21或L23所示,在比斜面构件123d靠输送方向MD上的上游侧的位置,驱动部130使各回收部124沿着中心位于比各回收部124靠上方或下方的位置的圆的圆弧摆动(摆动往复机构)。或者,可列举出这样的情况:如图6的(c)的箭头L22所示,在比斜面构件123d靠输送方向MD上的上游侧的位置,驱动部130使各回收部124与输送方向MD平行地摆动(直线往复机构)。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的中央回收部(间歇构件)的结构例的立体图。中央回收部125具有收纳部146和运输管148。收纳部146是在中央回收部125中朝向上述的倾斜方向SD(比输送方向MD倾斜了角度α4的方向)的下方突出的构件,该收纳部146在斜面构件123d侧的面具有开口部147,并具有与开口部147连通的内部空间。运输管148是一端与收纳部146连接的管,其另一端与抽吸装置(或空气输送装置)连接。
在利用连结构件130b使中央回收部125向上述的倾斜方向SD上的下侧移动时,收纳部146对在横向CD上以预定宽度Wc自斜面构件123d落下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整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并利用开口部147对其进行收纳。由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整体被去除,没有向下方落下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收纳部146暂时保持所收纳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并且响应运输管148的抽吸而将其向运输管148输出。由此,收纳部146所收纳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自运输管148向再循环装置(后述)输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回收部125如箭头D3所示地在倾斜方向SD上摆动,从而对向下方落下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整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中央回收部125如箭头D4所示地在倾斜方向SD的垂直方向上摆动,从而对向下方落下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整体的落下进行阻断。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4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的示意图。首先,利用输送装置261在输送方向MD上输送第1基材44用的第1连续片构件91,并且利用粘接剂涂布装置241对第1连续片构件91涂布粘接剂(例示:热熔粘接剂)。接下来,利用上述的配置装置110,以横向CD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MD上的位置而变动的图案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配置于涂布有粘接剂的第1连续片构件91。配置方法见后述。由此,形成了在第1连续片构件91层叠有层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2的半成品P1。
接下来,利用输送辊等,将第2基材46用的第2连续片构件92自辊WR1卷回并在输送方向MD上进行输送,并且利用粘接剂涂布装置242对第2连续片构件92涂布粘接剂。接下来,利用一对输送辊262、262对涂布有粘接剂的第2连续片构件92和半成品P1进行夹持(夹持工序)。由此,形成了在半成品P1层叠有第2连续片构件92的半成品P2。
接下来,利用输送装置263在输送方向MD上输送半成品P2,并且利用折叠装置272将半成品P2中的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两端部折叠至第2连续片构件92的两端部上,从而获得层叠物。由此,形成了具有多个吸收体14在输送方向MD上连结的结构的、作为吸收体的连续体的半成品P3。之后,通过将作为吸收体的连续体的半成品P3分割为各个吸收体而获得吸收体14。
接下来,说明配置吸收体14的吸水材料45的方法,也就是利用配置装置110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以预定图案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的配置方法。图9~图13是对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特别是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以预定图案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的配置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在此,对吸收体14的吸水材料45不具有狭缝部48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预定图案是横向CD上的长度(宽度)根据输送方向MD上的位置而变动的图案。具体而言,预定图案是表示吸收体14的吸水材料45的平面形状的图案,是吸水材料45的在胯裆对应部41c的宽度比其在腹侧对应部41a的宽度和在背侧对应部41b的宽度窄的图案。再者,预定图案是沿着输送方向MD交替地具有应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配置区域AR和不应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非配置区域NAR的图案。其中,配置区域AR是在俯视观察时吸水材料45的区域,非配置区域NAR是在俯视观察时在输送方向MD上相邻的吸水材料45与吸水材料45之间的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以预定图案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配置方法具有:供给工序,在该工序中,从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上下方向TD上的上方,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以在横向CD上为预定宽度Wc的方式朝向第1连续片构件91供给;以及去除工序,在该工序中,以与预定图案中的横向CD上的宽度的缩小相对应的方式,将通过供给工序而被以在横向CD上为预定宽度Wc的方式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去除。此时,在所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去除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后的剩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上。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去除工序包括回收工序,在该回收工序中,在俯视观察时,使相对于以预定宽度Wc被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中心的位置而设于横向CD上的两侧的一对回收部124、124分别与图案中的横向CD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以对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的方式进行移动,从而对落下被阻断了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进行回收。其中,“非阻断”是指不进行阻断。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而言通过以下这样的工序来实施。在供给工序中,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朝向第1连续片构件91落下。即,使自流体供给部122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斜面构件123a的斜面滑落,接下来在斜面构件123b的斜面滑落,接下来在斜面构件123c的斜面滑落,接下来在斜面构件123d的斜面滑落。此时,通过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较长的距离的斜面(斜面构件123a~123d的四个构件的斜面)滑落而使其在斜面的横向CD上大致均匀地分散。即,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厚度在横向CD上成为大致均匀。由此,在斜面构件123d的端缘Sd2处,对于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而言,成为由壳体121的面121c和面121d夹着的斜面构件123d的横向CD上的宽度=横向CD上的预定宽度Wc。
通过去除工序来如下地配置一个吸收体14的吸水材料45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首先,在图9所示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形成配置区域AR中的腹侧对应部41a(或背侧对应部41b)的吸水材料45的情况下,一对回收部124、124向横向CD上的最靠外侧的位置移动。由此,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的距离成为大致与预定宽度Wc相等的宽度WcM。因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自斜面构件123d的端缘Sd2开始落下的同时会经过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作为具有与预定宽度Wc相等的宽度WcM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以初始角度α4向下方落下。由此,在第1连续片构件91配置具有腹侧对应部41a的吸水材料45的宽度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2a。
接下来,在图10所示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形成配置区域AR中的胯裆对应部41c的吸水材料45的情况下,最初,与胯裆对应部41c的吸水材料45的横向CD上的宽度沿着输送方向MD缩小的情况相对应地使一对回收部124、124向横向CD上的内侧逐渐移动。即,使一对回收部的各回收部124、124沿着横向CD而相互靠近。之后,与第1吸水材料45的横向CD上的宽度沿着输送方向MD恢复(扩宽)的情况相对应地使一对回收部124、124向横向CD上的外侧逐渐移动。即,使一对回收部的各回收部124、124沿着横向CD而相互远离。这样,通过使一对回收部的各回收部124、124摆动,从而使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的距离沿着输送方向MD而成为比预定宽度Wc小的宽度WcN,并且最初逐渐缩小之后逐渐扩宽。因此,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自斜面构件123d的端缘Sd2开始落下的同时,由一对收纳部141、141对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落下进行阻断,并将其收纳于一对开口部142、142。另一方面,横向CD上的中央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会经过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作为具有比预定宽度Wc小的宽度WcN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以初始角度α4向下方落下。由此,在第1连续片构件91配置具有胯裆对应部41c的吸水材料45的宽度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2b。
此时,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收纳于一对收纳部141、141,使其不易向横向CD上的内侧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的两端部移动。即,抑制了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附加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情况。其结果是,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能够以在横向CD上大致均匀地分散的状态向下方落下,因此,能在横向CD上以大致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将其作为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2b而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由此,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2b中的横向CD上的最靠内侧的位置形成横向CD上的单位面积重量大致均匀的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此时,在横向CD上的两端部几乎未附加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因此能够提高单位面积重量的均匀性。另外,在该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的横向CD上的外侧,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2b稍微向外侧流动而形成相对而言成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此时,由于在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的端部几乎未附加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因此,能够形成适当的单位面积重量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然后,在其外侧形成不存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2b的非含有部33。
接下来,在图11所示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形成配置区域AR中的背侧对应部41b(或腹侧对应部41a)的吸水材料45的情况下,一对回收部124、124向横向CD上的最靠外侧的位置移动。由此,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的距离成为大致与预定宽度Wc相等的宽度WcM。因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自斜面构件123d的端缘Sd2开始落下的同时会经过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作为具有与预定宽度Wc相等的宽度WcM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以初始角度α4向下方落下。由此,在第1连续片构件91配置具有背侧对应部41b的第1吸水材料45的宽度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2a。
接下来,在图12所示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形成非配置区域NAR的情况下,一对回收部124、124向横向CD上的最靠外侧的位置移动,并且中央回收部125向倾斜方向SD上的最靠下侧的位置移动。因此,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的距离成为大致与预定宽度Wc相等的宽度WcM,收纳部146的下侧的端缘自斜面构件123d的端缘Sd2突出宽度Pd。因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自斜面构件123d的端缘Sd2开始落下的同时其落下会被收纳部146阻断,并将其收纳于开口部147。由此,在第1连续片构件91中,在背侧对应部41b的吸水材料45的下游侧形成非配置区域NAR。之后,中央回收部125向倾斜方向SD上的最靠上侧的位置移动(间歇去除工序)。这样,通过沿着输送方向MD间歇地去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从而能够在输送方向MD上交替地形成非配置区域NAR和配置区域NA。
之后,开始下一个吸收体14的吸水材料45中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配置。即,如图13(实质上与图9相同)所示,在形成配置区域AR中的腹侧对应部41a的吸水材料45的情况下,一对回收部124、124向横向CD上的最靠外侧的位置移动。以下与图9的情况相同。并且之后的工序与图9~图12所示的工序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9、图11、图13的工序中,在阻断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落下而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去除之后,对所去除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进行抽吸。即,在一对收纳部141、141未进行阻断并收纳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动作时,借助运输管144对被去除而被收纳或保持于收纳部141或保持部143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进行抽吸。通过抽吸,能够防止收纳部141和保持部143被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填满的情况。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图10、图12的工序中,在去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同时阻断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落下,并且,在抽吸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同时去除该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即,在一对收纳部141、141进行着阻断并收纳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动作时,借助运输管144对被去除而被收纳或保持于收纳部141或保持部143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进行抽吸。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与抽吸相伴的空气的流动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充分地抽吸并收纳于收纳部14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斜面构件123的正下方进行阻断并收纳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动作。但是,只要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落下的中途将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去除即可,本发明不限定于该例。例如,也可以在斜面构件123的斜面的中途的区域,或者自斜面构件123d的端缘Sd2向下方分离开的区域将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去除。其中,所谓的落下包括自由落下、以及乘着气体、液体等的流动的空间中的落下、斜面处的滑落。
接下来,对使用了如上所述制作成的吸收体14的短裤型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如上所述制作成的吸收体14的上表面(第1基材44的表面)粘贴表面片12用的连续表面片构件,该表面片12用的连续表面片构件在横向CD上的两侧具有带防漏壁16的侧片17用的连续侧片构件。另一方面,在吸收体14的下表面(第2基材46的表面)粘贴背面片13用的连续背面片构件。由此,形成具有吸收性主体10在输送方向MD上连结的结构的吸收性主体10的连续体。接下来,将吸收性主体10的连续体分割为各个吸收性主体10,由此获得吸收性主体10。接下来,将吸收性主体10粘贴于盖片5(包括弹性构件6、7、8)上,将腹侧部2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2a、2a和背侧部3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3a、3a接合。由此,制造出短裤型尿布1。
如上所述,最终制造出短裤型尿布1。
在本方法中,从片构件即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上下方向TD上的上方,将流体即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以在横向CD上为预定宽度Wc的方式且以可以说是在横向CD上连成一体的方式朝向第1连续片构件91供给。并且根据预定图案中的横向CD上的宽度的缩小而去除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即,在本方法中,在使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区域的横向CD上的宽度变小时,并非使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向内侧靠近,而是将其去除从而使其不会到达第1连续片构件91。因此,即使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横向CD上的宽度变窄时,也能够抑制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被过量地向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两端部供给。由此,在第1连续片构件91中的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区域中,即使横向CD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MD上的位置而变化,也能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能够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即,在以横向CD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MD上的位置而变化的图案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配置于沿着输送方向MD输送的吸收性物品用的片构件的方法中,能够抑制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不均匀分布,并且能够抑制给穿着者带来与不均匀分布相伴的不快、不适。不过,在本方法中,片构件并不限于第1连续片构件91,也可以是其他片构件,例如顶片用、芯包层用或第二片用的片构件。另外,在本方法中,流体并不限于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也可以是其他流体,例如活性炭、温感剂和中药这样的颗粒材料、除臭剂、香料、改性剂和抗菌剂这样的液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落下的中途去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因此,未被去除的剩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会一直落下直至到达第1连续片构件91。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未被去除的剩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绕回至去除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后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区域。由此,能够抑制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附着于不应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区域,并且能够更为适当地抑制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被过量地向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两端部供给。由此,在第1连续片构件91中的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的区域中,即使横向CD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MD上的位置而变化,也能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能够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使一对回收部124、124分别与图案中的横向CD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以对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的方式进行移动,从而对落下被阻断了的所述流体进行回收(回收工序)。即,能够根据图案来阻断、回收(去除)横向V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根据图案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的横向CD上的宽度变窄,并且能够抑制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被过量地向第1连续片构件91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供给。由此,在第1连续片构件91中的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的区域中,即使横向CD上的宽度根据输送方向MD上的位置而变化,也能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能够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俯视观察时,一对回收部124、124相对于所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而设于横向CD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因此,通过使一对回收部124、124的各回收部沿着横向CD相互靠近和远离,从而能够与预定图案中的横向CD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对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由此,能够根据图案来阻断、回收(去除)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此时,与图案相匹配地对一对回收部124、124各自之间的横向CD上的距离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应对横向CD上的宽度的缩小程度沿着输送方向MD而变动的图案。
作为另一实施方式,在本方法中,在俯视观察时,一对回收部124、124相对于所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而设于输送方向MD上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的位置。因此,通过使一对回收部124、124的各回收部沿着输送方向MD向下游侧和上游侧,或上游侧和下游侧移动,从而能够与预定图案中的横向CD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对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由此,能够根据图案来阻断、回收(去除)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此时,例如,对一对回收部124各自的形状进行调整,使得在俯视观察时一个回收部124的横向CD上的内侧的端部与另一个回收部124的横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沿着输送方向MD而变化,从而也能够应对横向CD上的宽度的缩小程度沿着输送方向MD而变动的图案。
作为另一实施方式,斜面构件123中的至少斜面构件123d包括至少一个狭缝形成构件(未图示),该至少一个狭缝形成构件位于斜面的横向CD上的至少一个部位并从斜面的上方朝向下方延伸。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在横向CD上具有预定宽度Wc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分割为经过各狭缝形成构件的横向CD上的一侧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和经过另一侧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并且使它们在斜面上滑落。在该情况下,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中,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上的与至少一个狭缝形成构件相对应的位置形成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不存在或相对而言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至少一个狭缝部48。
此时,在狭缝形成构件存在至斜面的下方的端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所分割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绕回至狭缝部48。由此,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中的横向CD上的至少一个部位形成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不存在的狭缝部48,并且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中的横向CD上的各部位的两侧的区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另一方面,在狭缝形成构件存在至斜面的下方的中途的情况下,能够使少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绕回到从狭缝形成构件的下方的端缘至斜面的下方的端缘之间的区域。由此,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中的横向CD上的至少一个部位形成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以低单位面积重量存在的狭缝部48,并且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中的横向CD上的各部位的两侧的区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作为又一实施方式,在俯视观察时,利用在以上述预定宽度Wc被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流路中的横向CD上的至少一个部位的位置设置的至少一个狭缝用去除部(未图示),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落下的中途,在横向CD上的至少一个部位回收、去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或者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流路变窄。在该情况下,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中,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上的与至少一个狭缝用去除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不存在或相对而言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至少一个狭缝部48。
此时,在回收、去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情况下,在形成狭缝部48时,并非使横向CD上的中央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向外侧靠近,而是将其去除从而使其不到达第1连续片构件91。因此,能够抑制横向CD上的各部位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被过量地向第1连续片构件91的各部位的两侧供给。由此,在第1连续片构件91中的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区域中,能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能够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功能比较均匀地产生。
另一方面,在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流路变窄的情况下,能够将在落下中途存在狭缝用去除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分割为经过各狭缝用去除部的横向CD上的一侧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和经过另一侧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并且使它们落下。此时,能够抑制所分割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绕回至狭缝部48。由此,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中的横向CD上的各部位适当地形成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不存在或相对而言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狭缝部48。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在去除工序中,被一对回收部124、124、中央回收部125和狭缝用去除部(未图示)回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被再循环(recycle)为在供给工序中使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再循环装置300的结构例的图。在再循环装置300中,首先,对于自供给装置112供给并利用调整装置114由一对回收部124、124和中央回收部125回收(回收工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而言,其经由运输管144、148、311a被空气输送装置312抽吸并且经由运输管311b向分离机313供给。利用分离机313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与空气分离,并将其贮存于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供给罐314。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经由运输管321a被空气输送装置322抽吸并且经由运输管321b向分离机323供给。利用分离机323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与空气分离,并将其向高吸水性聚合物定量输出装置324供给。由此,利用流体供给部122将由一对回收部124、124和中央回收部125所回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再次以预定流量向供给装置112供给。因此,能够无浪费地使用在去除工序中被抽吸并回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一对回收部124、124的方式并不限于图5的结构,也可以具有其他结构。图15和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的一对回收部的其他结构例的立体图。
如图15所示,一对回收部124a、124a分别相对于以预定宽度Wc被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而位于横向CD上的两外侧,且具有沿着与输送方向MD以及横向CD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Ox1。各回收部124a包括以旋转轴线Ox1为中心旋转的旋转构件即保持部143a。保持部(旋转构件)143a具有在使一对回收部124a、124a中的一个保持部和另一个保持部(旋转构件)143a、143a以旋转轴线Ox1为中心旋转时彼此的距离成为最短的最靠近部分即收纳部141a。在收纳部141a的上表面设有与收纳部141a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部142a。并且,在回收(去除)工序中,通过使一对回收部124a、124a的一对保持部(旋转构件)143a、143a旋转而使收纳部(最靠近部分)141a彼此在横向CD上相互靠近和远离,从而能够对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即,能够与预定图案中的横向CD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对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此时,例如,对一对回收部124a、124a各自的形状进行调整,使得在俯视观察时一对收纳部(最靠近部分)141a、141a中的横向CD上的内侧的端部彼此之间的距离沿着输送方向MD而变化,从而也能够应对横向CD上的宽度的缩小程度沿着输送方向MD而变动的图案。
另外,如图16所示,一对回收部124b、124b分别位于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上下方向TD上的上方,且具有沿着与输送方向MD以及上下方向TD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Ox2。各回收部124b包括以旋转轴线Ox2为中心旋转的旋转构件即保持部143b。保持部(旋转构件)143b具有在使一对回收部124b、124b中的一个保持部(旋转构件)143b和另一个保持部(旋转构件)143b以旋转轴线Ox2为中心旋转时彼此的距离成为最短的最靠近部分即收纳部141b。在收纳部141b的上表面设有与收纳部141b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部142b。并且,在回收(去除)工序中,通过使一对回收部124b、124b的一对保持部(旋转构件)143b、143b旋转而使收纳部(最靠近部分)141b彼此沿着输送方向MD向下游侧和上游侧,或上游侧和下游侧旋转移动,从而能够对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即,能够与预定图案中的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对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此时,例如,对一对回收部124b、124b各自的形状进行调整,使得在俯视观察时一对收纳部(最靠近部分)141b、141b中的横向CD上的内侧的端部彼此之间的距离沿着输送方向MD而变化,从而也能够应对横向CD上的宽度的缩小程度沿着输送方向MD而变动的图案。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供给工序中,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斜面滑落。此时,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斜面滑落并且在斜面的横向上扩展,从而在横向CD上具有大致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即,能够在回收(去除)工序之前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横向CD上大致均匀地分散。然后,在回收(去除)工序中,对在横向CD上大致均匀地分散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进行回收(去除)。因此,能够提高在回收(去除)工序中未被回收(去除)的剩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的分散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被过量地向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两端部供给,能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在去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时,一边抽吸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一边将其去除。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去除不充分而导致应该去除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再次落下的情况。因此,即使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横向CD上的宽度较窄,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被过量地向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两端部、其他部分供给,能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在阻断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落下而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去除之后,对所去除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进行抽吸。因此,能够抑制并不需要去除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也被抽吸并去除的情况,并且能够抑制去除了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蓄积于去除单元而导致难以去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情况。由此,能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该情况下,本方法具有抽吸工序,在抽吸工序中,可以说是对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进行抽吸的力在阻断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落下时较弱(例示:无抽吸力)并且在不阻断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落下时较强(例示:有抽吸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沿着输送方向MD间歇地去除以在横向CD上为预定宽度Wc的方式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因此,能够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集合体沿着输送方向MD间歇地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上。在将该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集合体形成于第1连续片构件91上时,并非使所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向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集合体的输送方向MD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端部靠近,而是将其去除(回收)从而使其不到达第1连续片构件91。因此,能够抑制所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被过量地向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集合体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下游侧的端部供给。由此,能够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在第1连续片构件91层叠第2连续片构件92,由此利用第1连续片构件91和第2连续片构件92来夹持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因此,能够利用第2连续片构件92来抑制第1连续片构件91上的预定图案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移动。由此,能够抑制这样的情况:在以比较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之后,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发生移动等而产生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不均匀分布的区域。
[第2实施方式]
以下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主要是配置装置110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参照图17~图26等,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对本实施方式的将短裤型尿布1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配置于片构件的配置装置进行说明。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配置装置110的另一结构例的立体图。配置装置110具有向第1连续片构件91供给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流体)的供给装置112、以及对所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横向CD上的宽度进行调整(缩小和缩小后扩大)的调整装置114。调整装置114具有一对回收部124、124、间歇装置425和驱动部130(130a、130b等)。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112的另一结构例的立体图。供给装置112具有基本上和第1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即具有壳体121、流体供给部122和多个斜面构件123(参照图4、图21)。不过,本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112与第1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112的不同点在于:壳体121在下部具有筒状构件121ex,在壳体121的上部和下部(筒状构件121ex)分别具有开口部121w1和开口部121w2。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自流体供给部122向壳体121供给,在多个斜面构件123滑落,并自筒状构件121ex输出。
筒状构件121ex是将自壳体121的下端(斜面构件123d的端缘)落下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流路包围的构件,防止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向周围飞溅。此外,该筒状构件121ex也能够用于使落下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流路局部地变窄。使流路局部地变窄的例子见后述(图25~图26)。
开口部121w1是形成于壳体121的面121a、面121d和面121b(参照图4)的窗状的开口。开口部121w2是形成于筒状构件121ex中的与上述的面121a、面121d和面121b相对应的三个面的窗状的开口。开口部121w1和开口部121w2是供沿着输送方向MD间歇地去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间歇装置425的构件在大致输送方向MD上横切壳体121的通路。间歇装置425见后述(图20)。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调整装置114的一对回收部124、124的另一结构例的立体图。一对回收部124、124能够在横向CD上摆动地配置于壳体121(的筒状构件121ex)的下端的横向CD上的两侧(或两腋)。一对回收部124、124在横向CD上摆动从而回收并去除刚刚自筒状构件121ex的下端落下来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回收部124具有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回收部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即具有收纳部141和运输管144。不过,运输管144(144a、144b)包括凸缘FJ(FJa、FJ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回收部124中省略了保持部143。
具有开口部142的收纳部141与沿着输送方向MD延伸的运输管144a连接。运输管144a借助凸缘FJa、FJb与运输管144b连接。因此,收纳部141所回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能够经由运输管144a、144b而被抽吸装置(或空气输送装置)抽吸。其中,凸缘FJa和凸缘FJb能够相互滑动地连接。因此,通过使凸缘FJa和凸缘FJb相互滑动,从而使运输管144a和运输管144b相互连接或不连接,也就是使收纳部141被抽吸或不被抽吸。在凸缘FJa和凸缘FJb接触的面配置有能够紧密贴合并且能够滑动的滑动材料。
驱动部130具有一对回收部124、124用的一对动力部130CD、130CD、以及一对连结构件130a、130a,各连结构件130a包括主体130a1和支承体130a2。主体130a1具有支点FP、力点EP和作用点LP。针对主体130a1而言,其在支点FP利用轴承等能够旋转地固定于制造装置,在力点EP利用轴承等能够旋转地固定于支承体130a2的一端,在作用点LP固定于运输管144a的中途的部分。支承体130a2的另一端利用轴承等能够旋转地固定于电动机等动力部130CD。其中,动力部130CD的电动机的旋转轴线和支承体130a2的另一端的轴承的旋转轴线相互平行但错开。
当动力部130CD旋转时,支承体130a2的另一端绕其旋转轴线旋转。由此,在俯视观察时,支承体130a2的一端在横向CD上摆动,而使主体130a1的力点EP在横向CD上摆动(箭头G1)。其结果是,固定于作用点LP的运输管144a在横向CD上摆动,而使回收部124在横向CD上摆动(箭头G2)。此外,驱动部130只要能够使一对回收部124、124进行预定动作就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凸轮机构、连杆机构或它们的组合等。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间歇装置425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20的(a)是整体图,图20的(b)是局部放大图。间歇装置425根据沿着输送方向MD交替地具有配置区域和非配置区域的图案而沿着输送方向MD间歇地去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
间歇装置425具有在横向CD上平行地配置的一对圆环构件445、445、以及架设于一对圆环构件445、445之间并沿着圆环构件的圆周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间歇构件446。在间歇构件446与间歇构件446之间形成有开口部447。在一个圆环构件445接合有同心的圆板448,圆板448绕同心的轴旋转,由此,包含多个间歇构件446的一对圆环构件445、445绕该轴旋转。
间歇构件446在横向CD上比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预定宽度Wc长。间歇构件446的形状为大致三棱柱,其具有相对于圆环构件445的周向以角度α倾斜的面446S1、与圆环构件445的周向垂直的面446S2、以及与圆环构件445的周向大致平行的面446S3。其中,角度α大于0°且小于90°,从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去除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以上且8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且70°以下。面446S1是在一对圆环构件445、445旋转时为前表面侧的面。此外,间歇构件446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大致三棱柱,只要具有相对于圆环构件445的周向以角度α倾斜的面446S1就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驱动部130具有间歇装置425用的动力部130MD以及连结构件130b。连结构件130b的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同心地固定于电动机等动力部130MD,另一端与圆板448的中心连结。当动力部130MD旋转时,连结构件130b进行旋转。由此,圆板448进行旋转,从而使一对圆环构件445、445旋转(箭头R1)。此时,多个间歇构件446的各间歇构件和多个开口部447的各开口部在上方依次经过壳体121的开口部121w1,并在下方依次经过壳体121(筒状构件121ex)的开口部121w2。
如图17所示,间歇装置425在一对圆环构件445、445等的输送方向MD上的上游侧还具有将一对圆环构件445、445等覆盖的间歇回收部450。间歇回收部450包括:间歇壳体451,其对与间歇构件446碰撞而向输送方向MD上的上游侧(旋转方向)被弹飞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进行回收;以及回收管452,其配置于间歇壳体451的底部,具有孔部453,经由孔部453对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进行抽吸。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110中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运动的示意图。自高吸水性聚合物定量输出装置324向流体供给部122输出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自流体供给部122向壳体121供给。自流体供给部122向壳体121供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在斜面构件123a、123b、123c、123d依次滑落并且在横向CD上大致均匀地分散,成为预定宽度Wc。预定宽度Wc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自斜面构件123d向筒状构件121ex落下。然后,根据形成于第1连续片构件91的图案,将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向一对回收部124、124各自的收纳部141回收,并将其向运输管144a、144b抽吸。另一方面,将剩余的高吸水聚合物颗粒80a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
图2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110的一对回收部124、124的运动的示意图。图22的(a)~图22的(c)分别为制造方法的图9~图11的工序中的一对回收部124、124的状态。
如图22的(a)所示,一对收纳部141、141向横向CD上的最靠外侧的位置移动。由此,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的距离成为大致与预定宽度Wc相等(或稍宽)的宽度WcM。因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自筒状构件121ex落下,并经过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未被一对收纳部141、141回收),以预定宽度Wc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此时,运输管144a的中心轴线和运输管144b的中心轴线的偏差Δ1为零(0),运输管144a和运输管144b成为大致完全连通的状态。其结果是,一对收纳部141、141经由运输管144a、144b被抽吸装置强力地抽吸。因此,若已经被回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残留于一对收纳部141、141(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则会被强力地抽吸,其大部分会自一对收纳部141、141排出。
接下来,如图22的(b)所示,一对收纳部141、141向横向CD上的内侧逐渐移动并相互靠近。由此,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的距离成为比预定宽度Wc小的宽度WcN1。因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自筒状构件121ex落下,并且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落下会被一对收纳部141、141阻断而被一对开口部142、142回收。另一方面,横向CD上的中央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会经过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以比预定宽度Wc小的宽度WcN1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此时,运输管144a的中心轴线和运输管144b的中心轴线的偏差Δ2比Δ1大,运输管144a和运输管144b成为稍微错开地连通的状态。其结果是,一对收纳部141、141经由运输管144a、144b被抽吸装置较弱地抽吸。因此,一对收纳部141、141所回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一部分被抽吸、排出,其他部分会残留。另外,由于抽吸的力较弱,因此几乎不存在自一对开口部142、142对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进行抽吸的情况。此外,残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在以下的图22的(a)所示的工序中被抽吸、排出。
此时,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中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被一对收纳部141、141较弱地抽吸并被回收,更不容易向横向CD上的内侧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的两端部移动。即,进一步抑制了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的横向CD上的两端部附加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情况。其结果是,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能够在横向CD上以更加均匀地分散的状态向下方落下,因此,其能在横向CD上以更加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作为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2b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因此,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2b中的横向CD上的最靠内侧的位置形成横向CD上的单位面积重量更加均匀的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此时,由于在横向CD上的两端部几乎未附加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重量的均匀性。另外,在该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的横向CD上的外侧,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2b稍微向外侧流动而形成相对而言成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此时,由于在高单位面积重量部31的端部几乎未附加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因此,能够形成更加适当的单位面积重量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并且,在该低单位面积重量部32的外侧形成不存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2b的非含有部33。
接下来,如图22的(c)所示,一对收纳部141、141向横向CD上的最靠内侧的位置移动。由此,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的距离成为比宽度WcN1小的宽度WcN2。因此,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自筒状构件121ex落下,并且横向CD上的两端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的落下会被一对收纳部141、141阻断而被一对开口部142、142回收。另一方面,横向CD上的中央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a会经过一对收纳部141、141的两内侧的端缘之间,以比宽度WcN1小的宽度WcN2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此时,运输管144a的中心轴线和运输管144b的中心轴线的偏差Δ3比Δ2大,运输管144a和运输管144b成为错开而几乎不连通的状态。其结果是,一对收纳部141、141几乎不会经由运输管144a、144b而被抽吸装置抽吸。因此,一对收纳部141、141所回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会残留。另外,由于几乎没有抽吸的力,因此,不会自一对开口部142、142对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进行抽吸。此外,残留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b在以下的图22的(a)所示的工序中被抽吸、排出。
之后,一对回收部124、124经过图22的(b)的状态而再次返回至图22的(a)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优选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间歇装置425的圆环构件445以及间歇构件446位于一对回收部124、124的各回收部之间,因此其尺寸紧凑,因此能够使配置装置110整体紧凑。另外,间歇装置425的间歇构件446间歇地横切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颗粒流而间歇地形成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集合体,因此其构造简单,因此能够使配置装置110整体简单。
图2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配置装置110的一对回收部124、124的运动的曲线图。横轴表示时间t,左纵轴表示运输管144a的中心轴线和运输管144b的中心轴线的偏差Δ(在曲线图中为实线),右纵轴表示收纳部141中的抽吸力Q(在曲线图中为虚线)。该曲线图示出了一个周期T的偏差Δ和抽吸力Q的变化。其中,周期T是指自图22的(a)的状态经过图22的(b)、图22的(c)、图22的(b)的状态而再次返回至图22的(a)的期间,也就是指将用于一个吸收体14的吸水材料45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的期间。
图22的(a)的状态是时间0≤t<t1、t3<t≤T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偏差Δ为最小值Δmin(例示:Δ1),抽吸力Q为最大值Qmax。接下来,图22的(b)的状态是时间t1≤t<t2、t2<t≤t3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偏差Δ为最小值Δmin与最大值Δmax之间的值(例示:Δ2),抽吸力Q为最小值Qmin与最大值Qmax之间的值。接下来,图22的(c)的状态是时间t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偏差Δ为最大值Δmax(例示:Δ3),抽吸力Q为最小值Qmin(可以是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部141中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回收的最大/最小时刻和抽吸的最大/最小时刻是相反的。由此,能够抑制收纳部141中的抽吸力过强而导致不需要回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也在抽吸力的作用下自开口部142被回收的情况。另外,能够抑制所回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蓄积于收纳部141而难以回收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情况。
图2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间歇装置425的运动的示意图。图24的(a)是制造方法的图9~图11的工序中的间歇装置425的状态,图24的(b)是制造方法的图12的工序中的间歇装置425的状态。其中,省略了一对回收部124、124的记载。多个间歇构件446以及多个开口部447和一对圆环构件445、445一起旋转(箭头R1)。
如图24的(a)所示,在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配置于配置区域时,间歇构件446与间歇构件446之间的开口部447经过壳体121(筒状构件121ex)的开口部121w2。由此,在筒状构件121ex落下来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会经过开口部447(经过一对回收部124、124之间)而配置于第1连续片构件91。
接下来,如图24的(b)所示,在不将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配置于非配置区域时,开口部447与开口部447之间的间歇构件446会经过壳体121(筒状构件121ex)的开口部121w2。由此,在筒状构件121ex落下来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会与旋转着的间歇构件446的面446S1碰撞,从而向输送方向MD上的上游侧(旋转方向)被弹飞。被弹飞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S被间歇回收部450的间歇壳体451回收。然后,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S经由孔部453而被回收管452抽吸。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回收管452能够看作图14中的运输管148。因此,回收管452所回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之后会经由运输管311a而被空气输送装置312(抽吸装置)抽吸,并且经由运输管311b而向分离机313供给,并被再循环。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筒状构件121ex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5和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112的筒状构件121exa~121exf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如图25的(a)所示,筒状构件121exa具有壳体501以及对壳体501内的流路511在横向CD上的中央部进行分割的狭缝用去除部502a。由此,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与狭缝用去除部502a对应的位置形成不存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狭缝部48。
如图25的(b)所示,筒状构件121exb具有壳体501以及使壳体501内的流路511在横向CD上的中央部自输送方向MD上的一侧变窄的狭缝用去除部502b。由此,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与变窄了的流路512对应的位置形成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狭缝部48。
如图25的(c)所示,筒状构件121exc具有壳体501以及使壳体501内的流路511在横向CD上的中央部自输送方向MD上的两侧变窄的两个狭缝用去除部502c。由此,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与变窄了的流路512对应的位置形成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狭缝部48。
如图26的(a)所示,筒状构件121exd具有壳体501以及对壳体501内的流路513在横向CD上的两个部位进行分割的两个狭缝用去除部503a。由此,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与两个狭缝用去除部503a对应的位置形成不存在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的两个狭缝部48。
如图25的(b)所示,筒状构件121exb具有壳体501以及使壳体501内的流路513在横向CD上的两个部位自输送方向MD上的一侧变窄的两个狭缝用去除部503b。由此,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与变窄了的两个流路515对应的位置形成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两个狭缝部48。
如图25的(c)所示,筒状构件121exc具有壳体501以及使壳体501内的流路513在横向CD上的两个部位自输送方向MD上的两侧变窄的四个狭缝用去除部503c。由此,能够在第1连续片构件91的与变窄了的两个流路515对应的位置形成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80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两个狭缝部48。
此外,筒状构件121ex的狭缝用去除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能够根据形成的狭缝部48的数量适当变更。
本发明的短裤型尿布、其吸收体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主旨的范围内,对各实施方式彼此进行组合、应用公知技术等。
附图标记说明
1、短裤型尿布;91、第1连续片构件(片构件);80、80b、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流体)。

Claims (18)

1.一种方法,其是以沿着输送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向上的宽度根据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动的图案将吸收性物品用的流体配置于沿所述输送方向被输送的吸收性物品用的片构件的方法,其中,
所述方法具有:
供给工序,在该工序中,从所述片构件的与所述输送方向以及所述横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将所述流体以在所述横向上为预定宽度的方式朝向所述片构件供给;以及
去除工序,在该工序中,以与所述图案中的所述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相对应的方式,将通过所述供给工序而以在所述横向上为预定宽度的方式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的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去除,
所述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的去除了所述流体后的剩余的流体配置于所述片构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供给工序包括使所述流体朝向所述片构件落下的工序,
所述去除工序包括在所述流体落下的中途将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去除的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去除工序包括回收工序,
在该回收工序中,在俯视观察时,使相对于以所述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的所述横向上的中心的位置而设于所述横向上的两侧的一对回收部各自与所述图案中的所述横向上的宽度的缩小和扩大相对应地,以对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的方式进行移动,从而对落下被阻断了的所述流体进行回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一对回收部相对于以所述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所述流体而设于所述横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
所述回收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使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沿着所述横向相互靠近和远离从而对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一对回收部相对于以所述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的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而设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的位置,
所述回收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使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而向下游侧和上游侧,或上游侧和下游侧移动,从而对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一对回收部分别包括旋转构件,
该旋转构件相对于以所述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所述流体而位于所述横向上的两外侧的位置,并且具有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以及所述横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并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旋转构件具有在使所述一对回收部中的一者的所述旋转构件和另一者的所述旋转构件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时彼此的距离成为最短的最靠近部分,
所述回收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使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的所述旋转构件旋转而使所述最靠近部分在所述横向上相互靠近和远离,从而对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一对回收部分别包括旋转构件,
该旋转构件位于所述片构件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方,并且具有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以及所述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并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旋转构件具有在使所述一对回收部中的一者的所述旋转构件和另一者的所述旋转构件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时彼此的距离成为最短的最靠近部分,
所述回收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使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的所述旋转构件旋转而使所述最靠近部分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而向下游侧和上游侧,或上游侧和下游侧旋转移动,从而对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和非阻断。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回收工序包括抽吸工序,
在该抽吸工序中,利用与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连接的抽吸装置对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中所回收的所述流体进行抽吸,并自所述一对回收部各自取出所述流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所述抽吸工序中,抽吸所述流体的力在对所述流体的落下进行阻断时较弱并且在对所述流体的落下进行非阻断时较强。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图案沿着所述输送方向交替地具有应配置所述流体的配置区域和不应配置所述流体的非配置区域,
所述去除工序还包括间歇去除工序,
在该间歇去除工序中,以与所述图案中的所述配置区域和所述非配置区域相对应的方式,利用间歇装置沿着所述输送方向间歇地去除通过所述供给工序而以在所述横向上为预定宽度的方式被供给的所述流体,
交替地执行所述间歇去除工序和所述回收工序,
在所述片构件上,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在所述配置区域配置所述流体,在所述非配置区域不配置所述流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间歇装置位于所述一对回收部中的一者与另一者之间,并且具有在所述横向上比所述流体的所述预定宽度长的间歇构件,
所述间歇去除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使所述间歇构件间歇地横切以所述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所述流体的流动,从而间歇地去除所述流体。
12.根据权利要求3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供给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在具有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斜面的斜面构件且是以所述斜面的下方的端缘沿着所述横向的方式位于所述片构件的上方的斜面构件中,在所述斜面上使所述流体滑落,
所述去除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在所述斜面的中途,或所述斜面的下方的端缘与所述片构件之间,将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的流体去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斜面构件包括至少一个狭缝形成构件,该至少一个狭缝形成构件位于所述斜面的所述横向上的至少一个部位并从所述斜面的上方朝向下方延伸,
所述供给工序包括如下工序:
将在所述横向上具有预定宽度的所述流体分割为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狭缝形成构件的所述横向上的一侧的流体和经过另一侧的流体,并且使上述流体在所述斜面上滑落,
在所述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在所述片构件上的与所述至少一个狭缝形成构件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所述流体不存在或相对而言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至少一个狭缝部。
14.根据权利要求3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方法还具有狭缝用去除工序,在该狭缝用去除工序中,在俯视观察时,利用在以所述预定宽度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的所述横向上的至少一个部位的位置设置的至少一个狭缝用去除部,在所述流体落下的中途,在所述横向上的至少一个部位去除所述流体或者使所述流体的流路变窄,
在所述被供给的所述流体中,在所述片构件上的与所述至少一个狭缝用去除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所述流体不存在或相对而言为低单位面积重量的至少一个狭缝部。
15.根据权利要求3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方法还具有再循环工序,在该再循环工序中,使在所述回收工序中所回收的所述流体循环为在所述供给工序中使用的所述流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流体是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吸收芯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所述片构件是所述吸收体用的片构件。
17.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被划分为腹侧部、胯裆部和背侧部并且具有吸收体,其中,
所述吸收体包括:
吸收芯,其具有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以及
芯包层,其由片构件形成并且将所述吸收芯的至少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覆盖,
所述吸收芯的在所述胯裆部处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吸收芯的在所述腹侧部处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和所述吸收芯的在所述背侧部处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窄,
所述吸收体的在所述胯裆部的部分包括:
高单位面积重量部,其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并且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较高;
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其与所述高单位面积重量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相邻并且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以及
一对非含有部,其与所述一对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相邻并且不含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体的在所述胯裆部的部分还包括狭缝部,
该狭缝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个部位并且沿着所述长度方向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至少所述胯裆部的区域,该狭缝部不含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或者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相对较低。
CN202080030997.9A 2019-04-26 2020-03-24 吸收性物品用的流体的配置方法和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1137276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6814 2019-04-26
JP2019-086814 2019-04-26
JP2020-033925 2020-02-28
JP2020033925A JP7321114B2 (ja) 2019-04-26 2020-02-28 吸収性物品用の流動体の配置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PCT/JP2020/013150 WO2020217825A1 (ja) 2019-04-26 2020-03-24 吸収性物品用の流動体の配置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7688A true CN113727688A (zh) 2021-11-30
CN113727688B CN113727688B (zh) 2023-04-28

Family

ID=73044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0997.9A Active CN113727688B (zh) 2019-04-26 2020-03-24 吸收性物品用的流体的配置方法和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21114B2 (zh)
CN (1) CN113727688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43514B2 (ja) * 1990-03-01 2002-01-07 フアルマシア・アクチエボラーグ 療法―抵抗性精神分裂症治療用医薬
JP2004188285A (ja) * 2002-12-10 2004-07-08 Kao Corp 粉粒体の散布方法及び散布装置
JP2012016435A (ja) * 2010-07-07 2012-01-26 Kao Corp 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02361612A (zh) * 2009-03-23 2012-02-22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复合片材的制备方法和制备设备
CN108024888A (zh) * 2015-10-07 2018-05-11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8697542A (zh) * 2016-03-31 2018-10-23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吸收芯和形成吸收芯的方法
CN108778204A (zh) * 2016-03-31 2018-11-09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吸收芯和形成吸收芯的方法
CN108778210A (zh) * 2016-03-30 2018-11-09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粉粒体供给装置及其方法以及吸收体的制造装置及其方法
JP2019005461A (ja) * 2017-06-28 2019-01-17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散布装置および散布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5609B2 (ja) * 1990-02-21 1996-03-13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粉末供給装置
US6673982B1 (en) * 1998-10-02 2004-01-06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with center fill performance
JP5060819B2 (ja) * 2007-03-30 2012-10-3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43514B2 (ja) * 1990-03-01 2002-01-07 フアルマシア・アクチエボラーグ 療法―抵抗性精神分裂症治療用医薬
JP2004188285A (ja) * 2002-12-10 2004-07-08 Kao Corp 粉粒体の散布方法及び散布装置
CN102361612A (zh) * 2009-03-23 2012-02-22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复合片材的制备方法和制备设备
JP2012016435A (ja) * 2010-07-07 2012-01-26 Kao Corp 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08024888A (zh) * 2015-10-07 2018-05-11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8778210A (zh) * 2016-03-30 2018-11-09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粉粒体供给装置及其方法以及吸收体的制造装置及其方法
CN108697542A (zh) * 2016-03-31 2018-10-23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吸收芯和形成吸收芯的方法
CN108778204A (zh) * 2016-03-31 2018-11-09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吸收芯和形成吸收芯的方法
JP2019005461A (ja) * 2017-06-28 2019-01-17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散布装置および散布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21114B2 (ja) 2023-08-04
CN113727688B (zh) 2023-04-28
JP2020182826A (ja) 2020-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18322B2 (ja) 吸収性がゾーンをなした吸収体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92392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tow-based absorbent structures with a single casing sheet
US6989005B1 (en)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removable components
US20050215962A1 (en) Tow-based absorbent articles with a single casing sheet
JP5019906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US20030236512A1 (en) Absorbent core with folding zones for absorbency distribution
JP2015535484A (ja) 弾性ラミネートを作製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WO2006101061A1 (ja) 吸収性物品
CN116983146A (zh) 制备吸收复合材料的方法和利用吸收复合材料的吸收制品
TW201717872A (zh) 片狀物及片狀物之製造方法
TW201924634A (zh) 吸收性物品之包裝體及吸收性物品之包裝體之製造方法
KR101709359B1 (ko) 흡수성 물품 제조 장치 및 흡수성 물품 제조 방법
JP2008284182A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3719975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CN113727688A (zh) 吸收性物品用的流体的配置方法和吸收性物品
WO2020217825A1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流動体の配置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JP6620271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CN114786639B (zh) 吸收体及其制造方法
US7431715B2 (en) Absorbent article
CN111374826B (zh) 吸收性物品
RU2782001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ий элемент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JP726121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積繊装置
JP2018202017A (ja) シートの折り返し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7320484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H114851A (ja) 吸収性物品用吸収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並びに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