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1381A -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1381A
CN113711381A CN202080025303.2A CN202080025303A CN113711381A CN 113711381 A CN113711381 A CN 113711381A CN 202080025303 A CN202080025303 A CN 202080025303A CN 113711381 A CN113711381 A CN 1137113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ture layer
mixture
positive electrode
layer
ins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53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萌子
斋藤猛
白石章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sion Aesc Japan Co ltd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sion Aesc Jap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sion Aesc Jap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sion Aesc Jap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11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13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31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3Particulat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6Composite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具备金属箔(9)(集电体)、设置在其一个面的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第一合剂层(11)、以及一部分被合剂层(11)覆盖且以绝缘性粒子为主成分而构成的第二合剂层(12),合剂层(12)设置于合剂层(11)的形成区域与合剂层(11)的非形成区域的边界部中的、合剂层(11)的一个端部(11a)侧,合剂层(12)的一端(12a)位于合剂层(11)的形成区域中的、金属箔(9)的一个面与合剂层(11)的下表面之间,另一端(12b)位于非形成区域,合剂层(12)中及合剂层(11)中所含的粘结剂为同一种类,并且,合剂层(12)中的粘结剂相对于合剂层(12)的总量的比例大于合剂层(11)中的粘结剂相对于合剂层(11)的总量的比例。

Description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 极片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立足于环境问题,对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关注提高,对于作为其驱动源的二次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化、高容量化的技术性要求进一步提高。
这样的二次电池用的电极是由将包含活性物质的料浆涂布在铝、铜等带状的金属箔上并使其干燥后的电极片来制作的。活性物质的涂布方法大致分为断续涂覆方式和连续涂覆方式。
作为抑制因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隔膜的热收缩导致的正极箔露出部与负极的电接触的结构,专利文献1~15等记载了在电极端部设置绝缘层的构成。这其中的专利文献8、11、13~15具有包含导电材的绝缘层。
设计为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中所用的电极有将作为集电体的金属箔的厚度设计得较薄的倾向。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的高容量化,活性物质部的厚膜化不断发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869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596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204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7453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05-50924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3-151535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6-147392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12-114079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12-74359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表2009-518808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2009-238487号公报
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2011-81920号公报
专利文献13:日本特开2007-095656号公报
专利文献14:日本特开2012-178326号公报
专利文献15:国际公开第2012/12816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厚膜涂覆之后涂覆绝缘物的情况下,无法缩窄涂覆设备前端与工件的间隙,因此难以进行绝缘物的薄膜涂覆。因此,存在因活性物质包裹部的厚度增加导致的电池单元的厚度的增加、绝缘材料费的增加、和干燥时有产生裂纹的风险等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减少制造成本的高性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各方面中,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分别采用以下的构成。
第一方面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
第一方面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具有集电体、第一合剂层和第二合剂层,所述第一合剂层设置于所述集电体的至少一个面且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部分被所述第一合剂层覆盖且以绝缘性粒子为主成分而构成,
所述第二合剂层设置于形成第一合剂层的形成区域与不形成第一合剂层的非形成区域的边界部中的、所述第一合剂层的至少一个端部侧,
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形成区域中的、所述集电体的所述至少一个面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下表面之间,另一端位于所述非形成区域,
所述第二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与所述第一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为同一种类的粘结剂,并且,所述第二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所述第二合剂层的总量的比例大于所述第一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总量的比例。
第二方面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
第二方面涉及的第一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中,
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并且平行于所述片的长边方向地并列形成第一合剂层和第二合剂层,所述第一合剂层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部分由所述第一合剂层覆盖且以绝缘性粒子为主成分构成,
所述第一合剂层的所述片的短边方向侧的至少一端形成为覆盖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部分。
第二方面涉及的第二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中,
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分别断续地形成第一合剂层和第二合剂层,所述第一合剂层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部分由所述第一合剂层覆盖且以绝缘性粒子为主成分构成,
所述第二合剂层设置于形成有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形成区域与未形成活性物质合剂层的非形成区域的边界部中的、所述第一合剂层的所述片的长边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侧,
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形成区域中的、所述集电体的所述至少一个面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下表面之间,另一端位于所述非形成区域。
第三方面涉及由至少1个计算机执行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的制造方法。
第三方面涉及的第一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的制造方法至少依次包含:
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的一部分,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地涂布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工序(A1),所述绝缘性物质(M)为选自至少包含具有绝缘性的粒状或鳞片状的固体物质以及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M1)、具有绝缘性的热塑性树脂(M2)、具有绝缘性的热固性树脂(M3)、绝缘性油墨(M4)中的任一种,
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地涂布至少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P)的工序(B1),以及
通过干燥将形成物固化的工序(C);
在所述工序(B1)中包括:按照覆盖到所述工序(A1)中涂布了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中的包含所述片的短边方向的一端的部分以及未涂布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部分这两者的方式涂布所述混合物(P),并且,使所述混合物(P)不覆盖到涂布了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中的包含所述片的短边方向的另一端的部分。
第三方面涉及的第二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的制造方法至少依次包含:
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的一部分,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断续地涂布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工序(A2),所述绝缘性物质(M)为选自至少包含具有绝缘性的粒状或鳞片状的固体物质以及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M1)、具有绝缘性的热塑性树脂(M2)、具有绝缘性的热固性树脂(M3)、绝缘性油墨(M4)中的任一种,
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断续地涂布至少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P)的工序(B2),以及
通过干燥将形成物固化的工序(C);
在所述工序(B2)中包括:按照覆盖到所述工序(A2)中涂布了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中的包括所述片的长边方向的一端的部分以及未涂布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部分这两者的方式涂布所述混合物(P),并且,使所述混合物(P)不覆盖到涂布了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中的包含所述片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的部分。
需说明的是,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面,也可以是使至少1个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三方面的任一种方法的程序,也可以是记录了这样的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该记录介质包括非临时的有形介质。
该计算机程序包括在由计算机执行时,使计算机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的制造装置上实施其制造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
需说明的是,在方法、装置、系统、记录介质、计算机程序等之间变换以上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本发明的表述后的方式,也是本发明的有效方式。
另外,本发明的各种构成要素不一定必须各自独立存在,也可以是多个构成要素作为一个构件形成、一个构成要素由多个构件形成、某一构成要素为其他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某一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与其他构成要素的一部分重复等。
另外,本发明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中依次记载有多个步骤,但该记载的顺序并不限定执行多个步骤的顺序。因此,实施本发明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时,该多个步骤的顺序可以在内容上无防碍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进一步,本发明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的多个步骤不限定为各自在不同的时机被执行。因此,也可以是在某一步骤的执行中发生其他步骤、某一步骤的执行时机与其他步骤的执行时机的一部分乃至全部重复等。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各方面,能够提供能减少制造成本的高性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电极片的部分截面图,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的构成。
[图2]为图1的电极片的俯视图。
[图3]为示出图1的电极片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为示出实现图1的电极片的制造装置的控制装置的计算机硬件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图5]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的电极片的俯视图。
[图6]为示出图5的电极片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为用于说明图5的电极片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8]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9]为示出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电极片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说明的是,所有附图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图1为电极片10的部分截面图,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的构成。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是从图2的电极片10切取来制作。图1为从箭头I的方向观察图2的电极片10的线I-I处的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具备集电体(以下,也称为金属箔9),设置于集电体(金属箔9)的至少一个面且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第一合剂层11,以及一部分由第一合剂层11覆盖且以绝缘性粒子为主成分构成的第二合剂层12(以下,也称为绝缘层)。第二合剂层12设置于形成第一合剂层11的形成区域(以下,也称为涂布区域15)与不形成第一合剂层11的非形成区域(以下,也称为非涂布区域17)的边界部19中的、第一合剂层11的至少一个端部11a侧。第二合剂层12的一端12a位于第一合剂层11的涂布区域15中的、金属箔9的至少一个面与第一合剂层11的下表面之间,另一端12b位于非涂布区域17。
进一步,第二合剂层12中所含的粘结剂与第一合剂层11中所含的粘结剂为同一种类的粘结剂,并且,第二合剂层12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第二合剂层12的总量的比例大于第一合剂层11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第一合剂层11的总量的比例。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片10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以通过连续涂覆方式制作电极片1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电极片10的制作方法也可以如后述那样为断续涂覆方式,且不限定于这些。电极片10中,在沿长边方向Dx运送电极片10的同时,第一合剂层11和第二合剂层12形成于带状的金属箔9的至少一面。
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片10中,在卷绕于涂布装置的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金属箔9)的两面或单面,在电极片10的长边方向Dx上连续并且平行于电极片10的长边方向Dx地并列形成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第一合剂层11以及一部分由第一合剂层11覆盖且以不同于活性物质的粒子为主成分构成的第二合剂层12。
第一合剂层11的电极片10的短边方向Dy侧的至少一端11a形成为覆盖第二合剂层12的一部分。
<电极的构成>
以下,对电极的构成详细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极为锂离子电池用的正极电极。
第一合剂层11包含电极活性物质,并且根据需要包含粘合剂树脂等粘结剂、导电助剂、增稠剂等。
作为第一合剂层11所含的电极活性物质,只要是可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中使用的通常的正极活性物质就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锂-镍复合氧化物、锂-钴复合氧化物、锂-锰复合氧化物、锂-镍-锰复合氧化物、锂-镍-钴复合氧化物、锂-镍-铝复合氧化物、锂-镍-钴-铝复合氧化物、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锂-镍-锰-铝复合氧化物、锂-镍-钴-锰-铝复合氧化物等锂与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TiS2、FeS、MoS2等过渡金属硫化物;MnO、V2O5、V6O13、TiO2等过渡金属氧化物、橄榄石型锂磷氧化物等。
橄榄石型锂磷氧化物包含例如Mn、Cr、Co、Cu、Ni、V、Mo、Ti、Zn、Al、Ga、Mg、B、Nb、和Fe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元素、锂、磷和氧。这些化合物中,为了提高其特性,一部分的元素可以部分地替换为其他元素。
这些之中,优选橄榄石型锂铁磷氧化物、锂-镍复合氧化物、锂-钴复合氧化物、锂-锰复合氧化物、锂-镍-锰复合氧化物、锂-镍-钴复合氧化物、锂-镍-铝复合氧化物、锂-镍-钴-铝复合氧化物、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锂-镍-锰-铝复合氧化物、锂-镍-钴-锰-铝复合氧化物。这些正极活性物质不仅工作电位高,而且容量大,具有大的能量密度。
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关于正极活性物质的含量,当将第一合剂层11的总量设为100质量份时,优选为85质量份以上99.8质量份以下。另外,第一合剂层11的密度为3.40g/cm3以上。
第一合剂层11所含的粘合剂树脂可根据用途适当选择。例如能够使用可溶于溶剂的氟系粘合剂树脂、可分散在水中的水系粘合剂等。
作为氟系粘合剂树脂,只要能进行电极成型、具有充分的电化学稳定性,就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聚偏二氟乙烯系树脂、氟橡胶等。这些氟系粘合剂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这些之中,优选聚偏二氟乙烯系树脂。氟系粘合剂树脂可以例如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等溶剂中来使用。
作为水系粘合剂,只要能进行电极成型、具有充分的电化学稳定性,就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聚四氟乙烯系树脂、聚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丁二烯系橡胶、聚酰亚胺系树脂等。这些水系粘合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这些之中,优选苯乙烯-丁二烯系橡胶。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水系粘合剂是指能够分散在水中而形成乳液水溶液的物质。
使用水系粘合剂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使用增稠剂。作为增稠剂,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等纤维素系聚合物和它们的铵盐和碱金属盐;聚羧酸;聚环氧乙烷;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钠等聚丙烯酸盐;聚乙烯基醇;等水溶性聚合物等。
关于粘合剂树脂的含量,当将第一合剂层11的总量设为100质量份时,优选为0.5质量份以上10.0质量份以下。如果粘合剂树脂的含量为上述范围内,则电极料浆的涂覆性、粘合剂的粘结性和电池特性的平衡进一步优异。
另外,如果粘合剂树脂的含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电极活性物质的比例变大、单位电极质量的容量变大,因此优选。如果粘合剂树脂的含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电极剥离得到抑制,因而优选。
关于导电助剂的含量,当将第一合剂层11的总量设为100质量份时,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5.0质量份以下。如果导电助剂的含量为上述范围内,则电极料浆的涂覆性、粘合剂的粘结性和电池特性的平衡进一步优异。
另外,如果导电助剂的含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电极活性物质的比例变大、单位电极质量的容量变大,因而优选。如果导电助剂的含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电极的导电性变得更好,因而优选。
优选地,第二合剂层12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第二合剂层12的总量的比例为0.5质量份以上60质量份以下,并且,第一合剂层11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第一合剂层11的总量的比例为0.5质量份以上10.0质量份以下。
上述第二合剂层12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第二合剂层12的总量的比例的下限小于0.5质量份的情况下,第二合剂层12相对于金属箔9的剥离强度显著降低,因此不会保持上述第二合剂层12与作为集电体的金属箔9之间的粘结性。第二合剂层12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第二合剂层12的总量的比例为0.5质量份以上的情况下,保持一定以上的剥离强度,与粘结剂的比例相应地,剥离强度缓慢增加,可保持第二合剂层12与金属箔9之间的粘结性。
另外,与第二合剂层12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第二合剂层12的总量的比例相应地,粘度增加。第二合剂层12的粘结剂的比例的上限为60质量份以上的情况下,粘性过高,涂覆变得困难。另外,即使是完成了涂覆的情况下,当经历将第一合剂层11与第二合剂层12同时干燥固化的工序时,第二合剂层12侧的粘合剂扩散至第一合剂层11侧,第一合剂层11的电阻变得过高,有对电池的输出特性等带来影响的风险。
另外,第一合剂层11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第一合剂层11的总量的比例的下限小于0.5质量份的情况下,不会保持上述第一合剂层11与第二合剂层12、以及第一合剂层12与作为集电体的金属箔9之间的粘结性。第一合剂层11的粘结剂的比例的上限为10.0质量份以上的情况下,合剂层的电阻变得过高,对电池的输出特性等带来影响。
第一合剂层11所含的导电性物质优选包含至少一种以上的选自碳纳米管、碳纳米角、石墨烯、碳纳米刷、炭黑、乙炔黑、科琴黑的碳材料。
第一合剂层1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期望的特性适当设定。例如从能量密度的观点考虑可以设定得较厚,另外从输出特性的观点考虑可以设定得较薄。第一合剂层11的厚度(单面的厚度)例如能够在10μm以上250μm以下的范围适当设定,优选20μm以上200μm以下,更优选30μm以上150μm以下。
第二合剂层12的最大厚度优选薄于第一合剂层11的最小厚度。优选地,第二合剂层12的平均厚度为3μm以上,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平均厚度为90%以下的范围。
第二合剂层12的厚度小于3μm的情况下,膜厚变得过薄,无法充分维持对正极金属箔9的露出部与负极的电接触进行抑制等原本的功能。第二合剂层12的厚度超过第一合剂层11的90%的情况下,涂布第一合剂层11时,在第二合剂层12的端部的边界部,高低差变得过大,涂覆设备前端与工件的间隙不落入用于涂覆均匀膜厚的合适范围。
第二合剂层12的密度优选为0.5g/cm3以上3.0g/cm3以下的范围。更优选地,第二合剂层12的密度为0.7g/cm3以上2.8g/cm3以下的范围。
第二合剂层12的密度为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第二合剂层12的空隙率维持在合适的范围。第二合剂层12的密度小于0.5g/cm3的情况下,第二合剂层12的空隙率变得过大,发生电池隔膜的热收缩时,无法充分维持对正极的金属箔9的露出部与负极的电接触进行抑制等原本的功能。第二合剂层12的密度为3.0g/cm3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合剂层的锂离子的传导度恶化,无法确保正常稳定时的电池特性。
关于第一合剂层11所含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从抑制充放电时的副反应、抑制充放电效率降低的方面考虑,优选1μm以上,更优选2μm以上,从输入输出特性、电极制作上的观点(电极表面的平滑性等)考虑,优选100μm以下,更优选50μm以下。此处,平均粒径意思是通过激光衍射散射法得到的粒度分布(体积基准)的积分值50%时的粒径(中位径:D50)。
第二合剂层12中作为主成分而包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1μm以上3.0μm以下的范围。另外,粒径为0.2μm以下的粒子和粒径为2μm以上的粒子的比例分别优选为10体积%以下。
第二合剂层12中作为主成分而包含的粒子包含一种以上的选自氧化铝、二氧化硅、热塑性树脂、电离辐射固化型树脂、热固性树脂和绝缘性油墨中的材料。
作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集电体层(金属箔9),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铝、不锈钢、镍、钛或它们的合金等。作为其形状,可列举例如箔、平板状、网格状等。尤其可以优选使用铝箔、铝合金箔和铁不锈钢合金箔中的任一者。另外,金属箔9的厚度优选为12μm以下。
<电极片10的制造方法>
图3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片10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电极片10的制造方法至少依次包含第一涂布工序(A1)、第二涂布工序(B1)以及固化工序(C)。
电极片10的制造系统虽然没有图示,但主要具备涂布装置和干燥装置。涂布装置包括:将金属箔9的片卷曲并沿片的长边方向Dx运送的辊,以及将形成第一合剂层11和第二合剂层12的糊状或料浆状的混合物分别涂布于金属箔9的至少一面的至少2个模涂机。
涂布装置的辊和模涂机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后述的计算机)控制,实现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片10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
第一涂布工序A1中,在卷绕于制造装置的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金属箔9)的两面或单面的一部分,在金属箔9的片的长边方向Dx上连续地涂布形成第二合剂层12的混合物。通过该工序A1形成第二合剂层12。该混合物包含选自至少含有具有绝缘性的粒状、纤维状或鳞片状的固体物质和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M1)、具有绝缘性的热塑性树脂(M2)、具有绝缘性的热固性树脂(M3)、电绝缘性油墨(M4)中的任一种绝缘性物质(M)。
在接着第一涂布工序A1的第二涂布工序B1中,在金属箔9的片的长边方向Dx上连续地涂布至少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P)。通过该工序B1形成第一合剂层11。并且,在接着第二涂布工序B1的固化工序C中,通过干燥将形成物(第一合剂层11和第二合剂层12)固化。
工序B1中,按照覆盖到工序A1中涂布了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16中的包含金属箔9的片的短边方向Dy的一端12a的部分和未涂布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部分这两者的方式,涂布混合物(P),并且,使混合物(P)不覆盖到涂布了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16中的包含金属箔9的片的短边方向Dy的另一端12b的部分。
另外,工序C中,使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与混合物(P)同时固化。
此处,对用于形成第一合剂层11而涂布的电极料浆的调制方法进行说明。
电极料浆可以通过将电极活性物质、根据需要的粘合剂树脂、导电助剂和增稠剂混合来调制。电极活性物质、粘合剂树脂和导电助剂的配合比率与电极活性物质层中的电极活性物质、粘合剂树脂和导电助剂的含有比率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电极料浆是使电极活性物质、根据需要的粘合剂树脂、导电助剂和增稠剂分散或溶解于溶剂中而成的。
各成分的混合步骤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将电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助剂进行干式混合后,添加粘合剂树脂和溶剂进行湿式混合,从而调制电极料浆。
此时,作为所使用的混合机,能够使用球磨机、行星式混合机等公知的设备,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电极料浆中使用的溶剂,可以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有机溶剂、水。
将电极料浆涂布于集电体层上的方法能够采用通常公知的方法。可列举例如模涂法、刮刀法、挤出法、帘涂法。这些之中,在能够配合电极料浆的粘性等物性和干燥性而获得良好的涂布层的表面状态的方面而言,优选模涂法。
另外,作为工序C中的涂布于集电体层上的电极料浆的干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使用加热辊从集电体层侧或已经干燥的电极活性物质层侧间接地对电极料浆进行加热,使电极料浆干燥的方法;使用红外线、远红外线/近红外线的加热器等电磁波使电极料浆干燥的方法;从集电体层侧或已经干燥的电极活性物质层侧吹热风而间接地对电极料浆进行加热,使电极料浆干燥的方法等。
将通过以上的工序制作的电极片10切断为预定的大小,能够得到多个电极。从电极片10切取电极的手段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由金属等构成的刀刃切断电极片10。
图2的电极片10的情况下,可列举平行于短边方向Dy进行切断,切出预定宽度的多个电极的方法。进一步可以根据用途,沿着与裁断线垂直的方向Dx的线冲切为预定的尺寸,以形成作为集电体而期望的外形尺寸,得到电池用的电极。
图4为示出实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片的制造装置的控制装置的、计算机100的硬件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控制装置分别由至少1个计算机100实现。计算机100具备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2、存储器104、加载于存储器104的实现控制装置的程序110、容纳该程序110的存储设备105、I/O(输入输出,Input Output)106和网络连接用通信交互界面(I/F)107。CPU 102与各要素经由总线109相互连接,由CPU 102控制计算机100整体。但是,将CPU 102等相互连接的方法不限定为总线连接。经由来连接,但连接手段不限定为总线。
CPU 102通过在存储器104中读出存储于存储设备105的程序110并执行,从而能够实现使用了控制装置的电极片10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
控制装置可由计算机100的硬件与软件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并且,其实现方法、装置有各种变形例,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理解。
程序110可记录在计算机100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上。记录介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考虑各种各样的形态的记录介质。另外,程序可以从记录介质加载到计算机100的存储器104,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至计算机100并加载到存储器104。
记录程序110的记录介质包括非临时的有形的计算机100可使用的介质,在该介质中,嵌入有计算机100可读取的程序代码。程序110在计算机100上被执行时,使计算机100执行实现控制装置的电极片10的制造方法。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形成第一合剂层11的工序A2之前先进行形成第二合剂层12的工序A1,因此,能够形成第二合剂层12的薄膜,因此能够抑制第二合剂层12的材料费,同时能够抑制第二合剂层12的干燥时产生裂纹。
另外,第二合剂层12中所含的粘结剂与第一合剂层11中所含的粘结剂为同一种类的粘结剂,并且,第二合剂层12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第二合剂层12的总量的比例大于第一合剂层11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第一合剂层11的总量的比例,因此,活性物质层(第一合剂层11)与绝缘层(第二合剂层12)的粘结剂的浓度不同,从而发生粘结剂从粘结剂浓度高的绝缘层(第二合剂层12)侧向粘结剂浓度低的活性物质层(第一合剂层11)侧扩散的现象,由此,两者间的结合力增强,密合性进一步增高。另外,通过将绝缘层(第二合剂层12)所含的粘结剂的混合量设为一定量以下(例如0.5质量份以上60质量份以下),也能够确保适合于涂覆的具有流动性的料浆粘度。另外,绝缘层所含的粘结剂的量过量时,粘结剂成分从第二合剂层料浆向第一合剂层料浆过度扩散,结果是第一合剂层的电阻有时会升高。
另外,专利文献13的例子中,为了切实地用保护层覆盖集电体的露出区域,必须涂布保护层以使得保护层在一定程度上覆盖到活性物质层。但是,如果存在活性物质层,则用于形成保护层的冲模无法充分接近箔,因此无法形成膜厚薄的膜。
此外,如果在活性物质层侧粘贴遮蔽带,则在保护层的涂布结束后剥离遮蔽带时,活性物质层本身也会从集电体剥落。因此,无法在活性物质层侧粘贴遮蔽带,考虑到涂布所使用的装置的稳定性、波动,不得不将覆盖到活性物质层的保护层的面积设定得较大。另外,根据涂覆时箔的蜿蜒、涂覆装置的位置偏移等制造条件,上述覆盖到活性物质层的保护层的面积具有较大的波动。因此,保护层不仅在活性物质层端部的倾斜部形成,也在其内侧的活性物质层形成。
进一步,如果在形成活性物质层后粘贴遮蔽带,在活性物质层端部端部涂布保护层,则在作为遮蔽带与箔的边界以及活性物质层与箔的边界的被涂布部会存在较大的高低差、倾斜,因此容易产生厚度的波动,同时发生积液,所涂布的保护层的厚度变厚至不必要的程度。
如果将按照这样的构成设计的电极层叠多片,则仅在保护层与活性物质层重叠而形成的区域发生局部的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增加(高低差)。即,电池整体的膜厚无法变得均匀,成为仅在有保护层的部分向厚度方向突出的形状。
另一方面,锂离子电池的制造过程、使用过程中,无法在电池的层叠方向上进行均匀的按压,从而产生无法进行气体的除去、或发生充放电反应不均匀等问题。另外,在作为遮蔽带与箔的边界和活性物质层与箔的边界的被涂布部存在较大的高低差、倾斜的部分,如上所述在涂布保护层时发生积液,仅在该部分不充分进行干燥,因此粘合剂向箔附近的分散也无法进行,剥离强度变弱,在之后的工序、使用电池时,有时保护层会从此处开始剥落。
另外,作为除出现保护层的积液部分那样的部分而保护层的干燥不充分就进行后续工序之外的不良状况,有如下那样的状况:导电助剂具有比填料(氧化铝等)更容易凝聚的性质,因此仅导电助剂凝聚,容易发生保护层内的电阻波动。即,导电助剂容易仅在保护层表面分布,加上膜厚较厚,变得无法在膜厚方向上发生电传导,在从负极析出并到达正极上的保护层的时刻,变得难以通过保护层内的导电材而在保护层整体中形成电流通路,无法充分得到引起稳定的放电、避免因局部短路造成的异常发热这样的效果。
除去遮蔽带时,还存在在集电体箔表面形成的保护层也随着遮蔽带被剥离的问题。另外,由于粘贴遮蔽带时的位置偏移,在与负极相对的正极的箔露出部,有可能没有完全形成第二合剂层12。
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第一合剂层11之前先形成绝缘性的第二合剂层12,因此即使对于膜厚薄的第二合剂层12,也能以均匀的厚度、在高准确度且高精度地控制涂布位置的同时形成第二合剂层12。
即使在第一合剂层11与第二合剂层12的重叠区域,膜厚的增加也抑制得较小,因此不存在层叠电极时局部的厚度增加(高低差),能够均匀地按压电池。因此,制造过程中能够从电池内部充分地放出气体,除此之外,使用过程中也能发生均匀的充放电反应,因此可确保稳定的电池特性。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在金属箔9上连续涂布电极活性物质的方法来制作电极片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在下文中说明通过断续地涂布金属箔9的电极活性物质的方法来制作电极片10的例子。
图5为本变形方式的电极片10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片10中,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金属箔9)的两面或单面,在金属箔9的片的长边方向Dx上,分别以在金属箔9的短边方向Dy上为预定宽度且在金属箔9的长边方向Dx上断续地形成第一合剂层11和第二合剂层12,所述第一合剂层11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二合剂层12的一部分由第一合剂层11覆盖且以绝缘性粒子为主成分构成。
并且,第二合剂层12设置于形成第一合剂层11的形成区域15与不形成活性物质合剂层的非形成区域17的边界部19中的、金属箔9的片的长边方向Dx的第一合剂层11的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11a侧。
第二合剂层12的一端12a位于第一合剂层11的形成区域15中的、金属箔9的至少一个面与第一合剂层11的下表面之间,另一端12b位于非形成区域17。
<电极片10的制造方法>
图6为示出本变形方式的电极片10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电极片10的制造方法至少依次包含第一涂布工序(A2)、第二涂布工序(B2)以及固化工序(C)。
本变形方式中,能够使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涂布装置,但本变形方式的涂布装置中,将形成第一合剂层11和第二合剂层12的糊状或料浆状的混合物分别涂布于金属箔9的至少一面的至少2个模涂机的相对于电极片10的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接下来,结合图7对各工序进行说明。
图7的(a2)、图7的(b2)、图7的(c2)为从箭头II的方向观察图7的(a1)、图7的(b1)、图7的(c1)的电极片10时的沿着线II-II的截面图。
首先,在涂布装置上准备金属箔9(图7的(a1)和图7的(a2))。
接下来,在第一涂布工序A2中,在卷绕于制造装置的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金属箔9)的两面或单面的一部分,以所述片的短边方向Dy上为预定的宽度且在长边方向Dx上断续地涂布形成第二合剂层12的混合物。通过该工序A2,如图7的(b1)和图7的(b2)所示,形成第二合剂层12。
图7的(b1)和图7的(b2)中,虚线15的区域表示形成第二合剂层12的涂布区域15。如图所示,第二合剂层12设置于形成第一合剂层11的涂布区域15与不形成第一合剂层11的非涂布区域17的边界部19中的、形成第一合剂层11的涂布区域的至少一个端部11a侧。
形成第二合剂层12的混合物包含绝缘性物质(M),该绝缘性物质(M)为选自至少包含具有绝缘性的粒状、纤维状或鳞片状的固体物质以及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M1)、具有绝缘性的热塑性树脂(M2)、具有绝缘性的热固性树脂(M3)、绝缘性油墨(M4)中的任一种。
接着第一涂布工序A2的第二涂布工序B2中,以在片的短边方向Dy上为预定的宽度且在长边方向Dx上断续地涂布至少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P)。通过该工序B2,如图7的(c1)和图7的(c2)所示,形成第一合剂层11。
该工序B2中,按照覆盖到在工序A2中涂布了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16的包含金属箔9的长边方向Dx的一端12a的部分以及未涂布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部分(非涂布区域17)这两者的方式,涂布混合物(P),并且,使混合物(P)不覆盖到涂布了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16的、包含片的长边方向Dx的另一端12b的部分。
然后,在接着第二涂布工序B2的固化工序C中,通过干燥将形成物(第一合剂层11和第二合剂层12)固化。该工序C中,将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与混合物(P)同时固化。
如上述那样,本变形方式的电极片10中也能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这些是本发明的例示,还可以采用上述以外的各种各样的构成。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为所述的实施方式,在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以下,对使用由第一实施方式制作的正极电极制造的电池进行说明。
图8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50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具备由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极片10制作的正极电极。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以电池为锂离子电池的层叠型电池150的情况为代表例来说明。
层叠型电池150具备正极121与负极126隔着隔膜120交替层叠多层而成的电池要素,这些电池要素与电解液(未图示)一起容纳在由挠性膜140形成的容器中。成为如下的构成:电池要素上电连接有正极端子131和负极端子136,正极端子131和负极端子136的一部分或全部被引出至挠性膜140的外部。
正极121中,在正极集电体层123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置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涂布部(正极活性物质层122)和非涂布部,负极126中,在负极集电体层128的正面和背面,设置有负极活性物质的涂布部(负极活性物质层127)和非涂布部。
将正极集电体层123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涂布部设为用于与正极端子131连接的正极连接片130,将负极集电体层128中的负极活性物质的非涂布部设为用于与负极端子136连接的负极连接片125。
正极连接片130彼此汇总于正极端子131上,与正极端子131一起通过超声波焊接等而相互连接,负极连接片125彼此汇总于负极端子136上,与负极端子136一起通过超声波焊接等而相互连接。在此基础上,正极端子131的一端被引出至挠性膜140的外部,负极端子136的一端也被引出至挠性膜140的外部。
如上述那样,在正极活性物质的涂布部(涂布区域15)(正极活性物质层122)与非涂布部(非涂布区域17)的边界部124,形成第二合剂层12。另外,第二合剂层12的一端连至正极活性物质的涂布部(涂布区域15)(正极活性物质层122),另一端连至正极连接片130。
负极活性物质的涂布部(负极活性物质层127)与非涂布部的边界部129也是同样,能够根据需要形成绝缘构件,能够形成在负极连接片125与负极活性物质双方的边界部附近。
通常,负极活性物质层127的外形尺寸大于正极活性物质层122的外形尺寸,小于隔膜120的外形尺寸。
(含有锂盐的非水电解液)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含有锂盐的非水电解液可以根据电极活性物质的种类、锂离子电池的用途等而从公知的非水电解液中适当选择。
作为具体的锂盐的例子,可列举例如LiClO4、LiBF6、LiPF6、LiCF3SO3、LiCF3CO2、LiAsF6、LiSbF6、LiB10Cl10、LiAlCl4、LiCl、LiBr、LiB(C2H5)4、CF3SO3Li、CH3SO3Li、LiC4F9SO3、Li(CF3SO2)2N、低级脂肪酸羧酸锂等。
作为溶解锂盐的溶剂,只要是通常用作使电解质溶解的液体的溶剂就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丁烯酯(B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乙基甲基酯(E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基乙基酯(MEC)、碳酸亚乙烯酯(VC)等碳酸酯类;γ-丁内酯、γ-戊内酯等内酯类;三甲氧基甲烷、1,2-二甲氧基乙烷、乙醚、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等醚类;二甲亚砜等亚砜类;1,3-二氧戊环、4-甲基-1,3-二氧戊环等氧戊环类;乙腈、硝基甲烷、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等含氮溶剂;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等有机酸酯类;磷酸三酯、二甘醇二甲醚类;三甘醇二甲醚类;环丁砜、甲基环丁砜等环丁砜类;3-甲基-2-噁唑烷酮等噁唑烷酮类;1,3-丙烷磺内酯、1,4-丁烷磺内酯、萘磺内酯等磺内酯类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容器)
本实施方式中,容器可以使用公知的构件,从电池的轻量化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挠性膜140。挠性膜140能够使用在成为基材的金属层的正面和背面面设置有树脂层而成的挠性膜。金属层可以选择具有防止电解液的漏出、水分从外部的侵入等阻隔性的金属层,可以使用铝、不锈钢等。在金属层的至少一个面设置有改性聚烯烃等热熔接性的树脂层,使挠性膜140的热熔接性的树脂层彼此隔着电池要素相对,对容纳电池要素的部分的周围进行热熔接,从而形成外装体。在与形成有热熔接性的树脂层的面相反侧的面,即,外装体表面,可以设置尼龙膜、聚酯膜等树脂层。
(端子)
本实施方式中,正极端子131可以使用由铝、铝合金构成的材料,负极端子136可以使用铜、铜合金或对它们实施了镀镍的材料。各个端子被引出至容器的外部,但各个端子中的位于对外装体的周围进行热熔接的部分的部位,可以预先设置热熔接性的树脂。
(绝缘构件)
在活性物质的涂布部与非涂布部的边界部129形成绝缘构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聚酰亚胺、玻璃纤维、聚酯、聚丙烯或在结构中包含这些材料的绝缘构件。通过对这些构件加热而在边界部129使其熔接、或通过在边界部129涂布凝胶状的树脂并使其干燥,从而能够形成绝缘构件。
(隔膜)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隔膜120优选具备包含耐热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树脂层。
此处,上述树脂层由作为主成分的耐热性树脂形成。此处,所谓“主成分”,意思是在树脂层中的比例为50质量%以上,优选为7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质量%以上,也可以为100质量%。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隔膜120的树脂层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两种以上的层。
作为形成上述树脂层的耐热性树脂,可列举例如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酯、聚间苯二甲酸对苯二酯、聚碳酸酯、聚酯碳酸酯、脂肪族聚酰胺、全芳香族聚酰胺、半芳香族聚酰胺、全芳香族聚酯、聚苯硫醚、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聚酰亚胺、聚芳酯、聚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缩醛、聚醚醚酮、聚砜、聚醚砜、氟系树脂、聚醚腈、改性聚苯醚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这些之中,从耐热性、机械强度、伸缩性、价格等的平衡优异的观点考虑,优选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脂肪族聚酰胺、全芳香族聚酰胺、半芳香族聚酰胺和全芳香族聚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更优选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脂肪族聚酰胺、全芳香族聚酰胺和半芳香族聚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进一步优选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全芳香族聚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更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隔膜120的树脂层优选为多孔性树脂层。由此,在锂离子电池中产生异常电流、电池温度上升的情况等中,多孔性树脂层的微细孔闭塞,能够遮断电流的流通,能够避免电池的热失控。
关于上述多孔性树脂层的空孔率,从机械强度和锂离子传导性的平衡的观点考虑,优选20%以上80%以下,更优选30%以上70%以下,特别优选40%以上60%以下。
空孔率可以通过下式求出。
ε={1-Ws/(ds·t)}×100
此处,ε:空孔率(%)、Ws:单位面积重量(g/m2)、ds:真密度(g/cm3)、t:膜厚(μm)。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隔膜120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结合电极、集电体的形状适当选择,例如可以设为矩形。
从机械强度和锂离子传导性的平衡的观点考虑,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隔膜120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50μm以下。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可以使用由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片10制作的正极电极来实施电池等电化学设备的组装。
实施例
(实施例1)
图9的(a1)~图9的(a3)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极片10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图。
如图9的(a1)所示,实施例1中,如图3、图6说明的那样,首先在开始时通过工序A1或工序A2在金属箔9的至少一个面涂布第二合剂层12。因此,第二合剂层12的涂布装置的模涂机22的位置能够以接近金属箔9的上表面的高度h1来设置。这可以设为比后述的图9的(b2)的比较例的涂布装置的模涂机22的位置、即高度h2更低。
以这种方式,能够接近金属箔9地配置模涂机22,因此如图9的(a2)所示,变得能够进行第二合剂层12的薄膜涂覆。
并且,如图9的(a3)所示,通过工序B1或工序B2形成第一合剂层11,以使其在形成为薄膜的第二合剂层12上进行局部覆盖。
以这种方式,实施例1中形成的第二合剂层12能够形成为薄膜,因此能够抑制第二合剂层12的材料费,同时能够抑制第二合剂层12的干燥时产生裂纹。
(比较例1)
图9的(b1)~图9的(b3)为示出比较例1的电极片10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图。
比较例1中,如图9的(b1)所示,在第二合剂层12之前,先在金属箔9上涂布第一合剂层11。这样一来,如图9的(b2)所示,涂布装置的模涂机22的位置(高度h2)比图9的(a1)的实施例1的位置(高度h1)高出第一合剂层11的高度的量,即成为远离金属箔9的位置。因此,如图9的(b3)所示,由比较例1形成的第二合剂层12与由实施例1形成的第二合剂层12相比,膜厚变厚。因此,第二合剂层12的材料费变高,同时容易在第二合剂层12的干燥时产生裂纹30。
以上参照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说明了本申请发明,但本申请发明不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于本申请发明的构成、详细情况,在本申请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各种各样的变更。
以下,附加记载参考方式的例子。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具备集电体、第一合剂层和第二合剂层,所述的第一合剂层设置于所述集电体的至少一个面且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的第二合剂层的一部分被所述第一合剂层覆盖且以绝缘性粒子为主成分而构成,
所述第二合剂层设置于形成第一合剂层的形成区域与不形成第一合剂层的非形成区域的边界部中的、所述第一合剂层的至少一个端部侧,
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形成区域中的、所述集电体的所述至少一个面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下表面之间,另一端位于所述非形成区域,
所述第二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与所述第一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为同一种类的粘结剂,并且,所述第二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所述第二合剂层的总量的比例大于所述第一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总量的比例。
2.根据1.记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所述第二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所述第二合剂层的总量的比例为0.5质量份以上60质量份以下,并且,所述第一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总量的比例为0.5质量份以上10.0质量份以下。
3.根据1.或2.记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所述第二合剂层的最大厚度薄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最小厚度。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所述第二合剂层的平均厚度为3μm以上,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平均厚度为90%以下的范围。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所述第二合剂层的密度为0.5g/cm3以上3.0g/cm3以下的范围。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所述第二合剂层中作为主成分而包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径为0.1μm以上3.0μm以下的范围。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所述第二合剂层中作为主成分而包含的粒子含有一种以上的选自氧化铝、二氧化硅、热塑性树脂、电离辐射固化型树脂、热固性树脂和绝缘性油墨中的材料。
8.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并且平行于所述片的长边方向地并列形成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第一合剂层和一部分被所述第一合剂层覆盖且以绝缘性粒子为主成分构成的第二合剂层,
所述第一合剂层的所述片的短边方向侧的至少一端形成为覆盖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部分。
9.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分别断续地形成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第一合剂层和一部分被所述第一合剂层覆盖且以绝缘性粒子为主成分构成的第二合剂层,
所述第二合剂层设置于形成有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形成区域与未形成活性物质合剂层的非形成区域的边界部中的、所述第一合剂层的所述片的长边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侧,
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形成区域中的、所述集电体的所述至少一个面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下表面之间,另一端位于所述非形成区域。
10.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的制造方法,至少依次包含:
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的一部分,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地涂布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工序(A1),所述绝缘性物质(M)为选自至少包含具有绝缘性的粒状或鳞片状的固体物质以及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M1)、具有绝缘性的热塑性树脂(M2)、具有绝缘性的热固性树脂(M3)、绝缘性油墨(M4)中的任一种,
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地涂布至少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P)的工序(B1),以及
通过干燥将形成物固化的工序(C);
所述工序(B1)中,按照覆盖到在所述工序(A1)中涂布了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中的包含所述片的短边方向的一端的部分以及未涂布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部分这两者的方式涂布所述混合物(P),并且,使所述混合物(P)不覆盖到涂布了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中的包含所述片的短边方向的另一端的部分。
1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的制造方法,至少依次包含:
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的一部分,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断续地涂布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工序(A2),所述绝缘性物质(M)为选自至少包含具有绝缘性的粒状或鳞片状的固体物质以及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M1)、具有绝缘性的热塑性树脂(M2)、具有绝缘性的热固性树脂(M3)、绝缘性油墨(M4)中的任一种,
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断续地涂布至少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P)的工序(B2),以及
通过干燥将形成物固化的工序(C);
所述工序(B2)中,按照覆盖到在所述工序(A2)中涂布了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中的包括所述片的长边方向的一端的部分和未涂布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部分这两者的方式涂布所述混合物(P),并且,使所述混合物(P)不覆盖到涂布了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中的包含所述片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的部分。
12.根据10.或11.记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的制造方法,所述工序(C)中,将所述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与所述混合物(P)同时固化。
该申请基于2019年3月29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19-067770号主张优先权,其公开内容全部援引至本文中。
符号说明
9 金属箔
10 电极片
11 第一合剂层
12 第二合剂层
15 涂布区域、形成区域
16 区域
17 非涂布区域、非形成区域
19 边界部
22 模涂机
30 裂纹
100 计算机
102 CPU
104 存储器
105 存储设备
106 I/O
107 通信I/F
109 总线
110 程序
120 隔膜
121 正极电极
122 正极活性物质层
123 正极集电体层
124 边界部
125 负极连接片
126 负极电极
127 负极活性物质层
128 负极集电体层
129 边界部
130 正极连接片
131 正极端子
136 负极端子
140 挠性膜
150 电池。

Claims (12)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具备集电体、第一合剂层和第二合剂层,所述第一合剂层设置于所述集电体的至少一个面且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部分被所述第一合剂层覆盖且以绝缘性粒子为主成分而构成,
所述第二合剂层设置于形成第一合剂层的形成区域与不形成第一合剂层的非形成区域的边界部中的、所述第一合剂层的至少一个端部侧,
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形成区域中的、所述集电体的所述至少一个面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下表面之间,另一端位于所述非形成区域,
所述第二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与所述第一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为同一种类的粘结剂,并且,所述第二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所述第二合剂层的总量的比例大于所述第一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总量的比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所述第二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所述第二合剂层的总量的比例为0.5质量份以上60质量份以下,并且,所述第一合剂层中所含的粘结剂相对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总量的比例为0.5质量份以上10.0质量份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所述第二合剂层的最大厚度比所述第一合剂层的最小厚度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所述第二合剂层的平均厚度为3μm以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平均厚度为90%以下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所述第二合剂层的密度为0.5g/cm3以上3.0g/cm3以下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所述第二合剂层中作为主成分而包含的粒子的平均粒径为0.1μm以上3.0μm以下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所述第二合剂层中作为主成分而包含的粒子含有一种以上的选自氧化铝、二氧化硅、热塑性树脂、电离辐射固化型树脂、热固性树脂和绝缘性油墨中的材料。
8.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
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并且平行于所述片的长边方向地并列形成第一合剂层和第二合剂层,所述第一合剂层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部分被所述第一合剂层覆盖且以绝缘性粒子为主成分而构成,
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在所述片的短边方向侧的至少一端形成为覆盖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部分。
9.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
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分别断续地形成第一合剂层和第二合剂层,所述第一合剂层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部分被所述第一合剂层覆盖且以绝缘性粒子为主成分而构成,
所述第二合剂层设置于形成有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形成区域与未形成活性物质合剂层的非形成区域的边界部中的、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侧,
所述第二合剂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形成区域中的、所述集电体的所述至少一个面与所述第一合剂层的下表面之间,另一端位于所述非形成区域。
10.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的制造方法,至少依次包含:
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的一部分,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地涂布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工序(A1),所述绝缘性物质(M)为选自至少含有具有绝缘性的粒状或鳞片状的固体物质以及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M1)、具有绝缘性的热塑性树脂(M2)、具有绝缘性的热固性树脂(M3)、绝缘性油墨(M4)中的任一种,
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连续地涂布至少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P)的工序(B1),以及
通过干燥将形成物固化的工序(C);
所述工序(B1)中,按照覆盖到在所述工序(A1)中涂布了包含所述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中的包含所述片的短边方向的一端的部分以及未涂布包含所述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部分这两者的方式,涂布所述混合物(P),并且,使所述混合物(P)不覆盖到涂布了包含所述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中的包含所述片的短边方向的另一端的部分。
1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的制造方法,至少依次包含:
在卷绕于辊的作为带状的片的集电体的两面或单面的一部分,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断续地涂布包含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工序(A2),所述绝缘性物质(M)为选自至少包含具有绝缘性的粒状或鳞片状的固体物质以及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M1)、具有绝缘性的热塑性树脂(M2)、具有绝缘性的热固性树脂(M3)、绝缘性油墨(M4)中的任一种,
在所述片的长边方向上断续地涂布至少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和分散介质的糊状的混合物(P)的工序(B2),以及
通过干燥将形成物固化的工序(C);
所述工序(B2)中,按照覆盖到在所述工序(A2)中涂布了包含所述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中的包含所述片的长边方向的一端的部分以及未涂布包含所述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部分这两者的方式,涂布所述混合物(P),并且,使所述混合物(P)不覆盖到涂布了包含所述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的区域中的包含所述片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的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的制造方法,所述工序(C)中,将包含所述绝缘性物质(M)的混合物与所述混合物(P)同时固化。
CN202080025303.2A 2019-03-29 2020-03-26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37113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7770A JP7281944B2 (ja) 2019-03-29 2019-03-29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正極電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正極電極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067770 2019-03-29
PCT/JP2020/013702 WO2020203658A1 (ja) 2019-03-29 2020-03-26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正極電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正極電極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1381A true CN113711381A (zh) 2021-11-26

Family

ID=72667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5303.2A Pending CN113711381A (zh) 2019-03-29 2020-03-26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66023A1 (zh)
EP (1) EP3951929A4 (zh)
JP (1) JP7281944B2 (zh)
CN (1) CN113711381A (zh)
WO (1) WO20202036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30061488A (ko) * 2021-07-30 2023-05-08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배터리 극판, 전극 어셈블리, 배터리 셀, 배터리 및 전기 장치
CN116420252A (zh) * 2021-08-27 2023-07-11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使用包含经非水性溶剂置换的水性粘合剂的绝缘组合物制造二次电池用电极的方法
JP7455796B2 (ja) 2021-12-09 2024-03-26 プライムアース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電極体、二次電池、及び電極体の製造方法
JP7463337B2 (ja) 2021-12-13 2024-04-08 プライムアース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5548255A (zh) * 2022-10-24 2022-12-30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5591A (zh) * 2003-02-26 2004-09-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所使用的电极的制造方法
CN102468475A (zh) * 2010-11-05 2012-05-23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用电极、使用它的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CN103430357A (zh) * 2011-03-23 2013-12-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用正极极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5190952A (zh) * 2013-04-01 2015-12-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16186945A (ja) * 2016-06-29 2016-10-27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ナジーサプライ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7157471A (ja) * 2016-03-03 2017-09-0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極、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74535A (ja) 1996-07-04 1998-03-17 Sony Corp 電池の電極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とその製造装置
JP4031635B2 (ja) 2001-11-08 2008-01-09 Tdk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JP2006147392A (ja) 2004-11-22 2006-06-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
JP5260838B2 (ja) 2005-08-30 2013-08-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
JP5526488B2 (ja) * 2008-03-26 2014-06-18 Tdk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JP5381588B2 (ja) 2009-10-02 2014-01-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車両及び電池搭載機器
JP5858325B2 (ja) 2010-09-03 2016-02-1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JP5701688B2 (ja) 2011-01-31 2015-04-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式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23651B2 (ja) 2011-03-28 2015-05-27 台達電子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GB201317026D0 (en) 2013-09-25 2013-11-06 Oxford Instr Nanotechnology Tools Ltd X-ray analysis in air
CN107431170B (zh) * 2015-03-27 2021-04-27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功能层用组合物及制造方法、功能层及二次电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5591A (zh) * 2003-02-26 2004-09-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所使用的电极的制造方法
CN102468475A (zh) * 2010-11-05 2012-05-23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用电极、使用它的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CN103430357A (zh) * 2011-03-23 2013-12-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用正极极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5190952A (zh) * 2013-04-01 2015-12-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17157471A (ja) * 2016-03-03 2017-09-0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極、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16186945A (ja) * 2016-06-29 2016-10-27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ナジーサプライ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51929A1 (en) 2022-02-09
WO2020203658A1 (ja) 2020-10-08
EP3951929A4 (en) 2022-08-24
JP2020167067A (ja) 2020-10-08
JP7281944B2 (ja) 2023-05-26
US20220166023A1 (en) 2022-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73388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sheet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3711381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正极电极片及其制造方法
EP3252862B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5279018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60043373A1 (en) Lithium-ion secondary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EP3029763A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06716682A (zh) 包含高容量负极的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WO2016129629A1 (ja) 非水二次電池
WO2017047353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1247667A (zh) 集电体电极片的制造方法、集电体电极片和电池
WO2013098970A1 (ja) 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7949933A (zh) 包括具有突出延伸部和接片连接器的电极引线的电池单元
CN111433944B (zh) 集电体电极片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19145378A (ja) 圧縮装置、集電体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集電体電極シート、および電池
WO2019082575A1 (ja) 集電体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圧縮ローラ、集電体電極シート、および電池
CN112335091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1201646B (zh) 电极的制造方法、电极和电池
JP2020091944A (ja) 集電体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集電体電極シート、ならびに、電池
KR101592193B1 (ko) 전기 전도도가 향상된 전극
CN112335092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WO2020116080A1 (ja) 集電体電極シートおよび電池
CN112753111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其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19133786A (ja) 圧縮装置、集電体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集電体電極シート、および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