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0085A - 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10085A CN113710085A CN202080030842.5A CN202080030842A CN113710085A CN 113710085 A CN113710085 A CN 113710085A CN 202080030842 A CN202080030842 A CN 202080030842A CN 113710085 A CN113710085 A CN 1137100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rtical wall
- grain
- frame
- ceiling
- fuel t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39 cer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16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0902 straw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51169 Alopias vulpin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124569 Lycaen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8042 Zea may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824 Zea mays ssp. parviglum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2017 Zea mays subsp may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822 cor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55 metalwor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50 prog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75/00—Accessorie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75/18—Safety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machines
- A01D75/185—Avoiding collisions with obsta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框(K)、在机体的后端部被载置支承于机体框(K)的燃料罐(75)、配置于燃料罐(75)的后方来保护燃料罐(75)的背面部的保护部件(80),保护部件(80)被立设于机体框(K)的后端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背景技术
〔1〕以往,有在机体的后方具备燃料罐的联合收割机。
以往,有如下结构:罐支承框被在从机体框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下延伸设置,燃料罐被载置支承于该罐支承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以往,有具备谷粒存积部的收割机。
作为收割机,如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有设置有搬运装置和存积谷粒的箱状的谷粒存积部的收割机,前述搬运装置投掷被脱谷处理后的谷粒来投入谷粒存积部。
〔3〕以往,有设置有存积被脱谷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仓斗的收割机。
设置有谷粒仓斗的收割机的一例被专利文献3所公开。
专利文献3中,设置有相对于谷粒仓斗从下侧的位置向横向外侧伸出的作业台,搭乘于作业台的作业者进行装袋作业,前述装袋作业中,将随着收割作业的进行而被供给至谷粒仓斗的谷粒从谷粒仓斗的下部的排出部排出来装袋。
专利文献3中,设置有作为搭乘于作业台的作业者的遮篷的座舱罩,座舱罩构成为,能够摆动来在相对于谷粒仓斗向横向外侧伸出而相对于作业台位于上侧的使用状态、及相对于谷粒仓斗位于上侧的收纳状态之间进行改变状态。
专利文献1 : 日本特开2014-1838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 : 日本特开2019-4762号公报。
专利文献3 : 日本特开2019-47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1〕与背景技术〔1〕对应的问题如下所述。
上述以往结构中,借助被以从机体框向后方突出的状态设置的罐支承框支承燃料罐,所以使机体后退时,有发生障碍物接触位于机体后端位置的燃料罐的背面部从而燃料罐损伤的问题的可能。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其目的为提供能够防止由于与障碍物的接触引起的燃料罐的损伤的联合收割机。
〔2〕与背景技术〔2〕对应的问题如下所述。
谷粒被从搬运装置投入具有比较大的容积的谷粒存积部的情况下,为使谷粒也被投入谷粒存积部的距搬运装置远的区域,需要以谷粒被从搬运装置以比较高的速度投掷的方式使搬运装置工作。
这样,搬运装置工作时,有谷粒猛烈碰撞谷粒存积部的内表面的距搬运装置近的区域的情况,有磨损在谷粒存积部的内表面发展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构成为对于收割机中谷粒存积部的内表面的磨损的发展能够适当地应对。
〔3〕与背景技术〔3〕对应的问题如下所述。
座舱罩具有作为遮篷的功能,具有比较大的面积,所以有使用状态的座舱罩受到强风而切换成收纳状态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构成为,在设有谷粒仓斗的收割机中,设置有作为搭载于作业台的作业者的遮篷的座舱罩的情况下,使用状态的座舱罩难以受到强风的影响。
〔1〕与问题〔1〕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机体框、燃料罐、保护部件,前述燃料罐在机体的后端部被载置支承于前述机体框,前述保护部件被配置于前述燃料罐的后方,保护前述燃料罐的背面部,前述保护部件被立设于前述机体框的后端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借助在机体的后端部被配置于载置支承于机体框的燃料罐的后方而立设于机体框的后端部的保护部件,呈燃料罐的背面部被保护的状态。
因此,即使在机体的后方有障碍物那样的情况下,使机体后退,保护部件立设于机体框,所以即使与障碍物碰撞,也是保护部件承受该冲击,保护部件妨碍障碍物接触燃料罐的背面部,所以能够防止由于与障碍物的接触引起的燃料罐的损伤。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又一特征在于,前述保护部件的宽度比前述燃料罐的背面的宽度大,前述保护部件覆盖前述燃料罐的下部。
一般地,燃料罐的下部与障碍物接触的可能较高。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呈与障碍物接触的可能较高的燃料罐的下部被具有比燃料罐的背面部宽的宽度的保护部件覆盖的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保护燃料罐的背面部。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又一特征在于,前述保护部件具有在左右两侧具有向前述机体的前方突出的突出部的板状的部件,被配置成前述燃料罐的前述背面部位于前述突出部之间,至少在左右某一方的前述突出部和前述燃料罐之间配设有间隙填充部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配置保护部件,使得燃料罐的背面部位于突出部之间,能够使燃料罐尽可能延伸至机体后方的位置而容量变大,此外,不仅能够保护燃料罐的背面部也保护角部。
进而,至少在左右某一方的突出部和燃料罐之间配设有间隙填充部件,所以能够抑制排秆、泥土穿过突出部和燃料罐之间进入保护部件和燃料罐之间等。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又一特征在于,前述保护部件具备纵框和保护部,前述纵框被立设于前述机体框的后端部,前述保护部被支承于前述纵框,比该纵框宽度宽。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保护部件具有具备纵框和支承于该纵框的保护部的牢固的构造,所以即使发生障碍物猛烈碰撞那样的情况也能够抑制障碍物接触燃料罐背面部,能够防止由于与障碍物的接触引起的燃料罐的损伤。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又一特征在于,前述纵框是在左右两侧具有向前述机体的后方突出的突出部的板状的部件,前述保护部是在左右两侧具有向前述机体的前方突出的突出部的板状的部件,前述保护部被支承于前述纵框的前表面。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呈纵框的突出部和保护部的突出部朝向相对的方向的状态,保护部件的构造更牢固。因此,即使发生障碍物猛烈碰撞那样的情况也能够进一步抑制障碍物接触燃料罐背面部,能够防止由于与障碍物的接触引起的燃料罐的损伤。
〔2〕与问题〔2〕对应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收割机具备搬运装置和存积谷粒的箱状的谷粒存积部,前述搬运装置将被脱谷处理后的谷粒投掷,投入前述谷粒存积部,在前述谷粒存积部的内表面的位于被前述搬运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掷目的地的部分设置有能够装卸的内衬。
根据本发明,在谷粒存积部的内表面的位于被搬运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掷目的地的部分设置有内衬,所以被从搬运装置投掷的谷粒的多数谷粒与内衬碰撞。
由此,直接碰撞谷粒存积部的内表面的谷粒变少,抑制谷粒存积部的内表面的磨损的发展,所以谷粒存积部的耐久性提高。若内衬的磨损发展,能够更换成新的内衬。
根据本发明,在谷粒存积部的内表面的位于被搬运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掷目的地的部分设置内衬,并非在谷粒存积部的全部的内表面设置内衬,所以在构造的简单化的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前述搬运装置的谷粒的投掷部被设置于前述谷粒存积部的多个纵壁部中的一个,在前述谷粒存积部的多个纵壁部中的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在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位置设置有作为前述内衬的纵壁内衬。
若谷粒存积部的多个纵壁部中,搬运装置的谷粒的投掷部被设置于谷粒存积部的一个纵壁部,则对于与谷粒存积部的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被从搬运装置投掷的谷粒碰撞的频率高。
前述的状态下,根据本发明,在谷粒存积部的多个纵壁部中的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设置有作为内衬的纵壁内衬,在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与投掷部相向的位置设置有纵壁内衬。
由此,并非在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全部内表面设置纵壁内衬,在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的必要的部分设置纵壁内衬,所以不会必要程度以上地设置大的纵壁内衬,在构造的简单化的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设置有倾斜壁部,前述倾斜壁部跨前述谷粒存积部的顶棚部和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上端部地从前述顶棚部朝向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上端部下降,前述纵壁内衬仅在前述倾斜壁部的内表面被能够装卸地安装,被跨前述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地配置。
在箱状的谷粒存积部,有设置跨谷粒存积部的顶棚部和纵壁部地从顶棚部向纵壁部的上端部下降的倾斜壁部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纵壁内衬被设置于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情况下,纵壁内衬仅在倾斜壁部的内表面被能够装卸地安装,被跨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地配置。
由此,纵壁内衬被跨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地配置,由此,呈纵壁内衬被折弯的状态,所以在提高纵壁内衬的刚性的方面有利。
纵壁内衬仅在倾斜壁部的内表面被安装,所以螺栓等连结部件的数量变少,在构造的简单化的方面有利。
根据本发明,纵壁内衬不安装于谷粒存积部的纵壁部的内表面,所以有在纵壁内衬和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
该情况下,在纵壁内衬和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之间的间隙呈向下侧开放的状态,所以被从搬运装置投掷的谷粒进入间隙的可能性小,即使谷粒进入间隙,谷粒也容易落向下侧。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设置有倾斜壁部,前述倾斜壁部跨前述谷粒存积部的顶棚部和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上端部地从前述顶棚部朝向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上端部下降,在由前述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形成的内表面角度、及由前述纵壁内衬的沿着前述倾斜壁部的内表面的部分和沿着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的部分形成的内衬角度中,前述纵壁内衬以形成为前述内衬角度比前述内表面角度大的状态弹性变形,同时被跨前述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地设置。
箱状的谷粒存积部中,有设置跨谷粒存积部的顶棚部和纵壁部地从顶棚部向纵壁部的上端部下降的倾斜壁部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纵壁内衬被设置于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情况下,纵壁内衬被以沿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的方式弯折的状态下,被跨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地设置。
由此,纵壁内衬被跨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地配置,由此,呈纵壁内衬被弯折的状态,所以在提高纵壁内衬的刚性的方面有利。
根据本发明,在由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形成的内表面角度、及由纵壁内衬沿着倾斜壁部的内表面的部分和沿着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部分形成的内衬角度中,在纵壁内衬被设置前的状态下,以纵壁内衬角度比内表面角度大的方式形成有纵壁内衬。
该状态下,纵壁内衬弹性变形的同时被跨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地设置,所以纵壁内衬容易呈跨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密接的状态。
由此,在纵壁内衬和倾斜壁部之间、纵壁内衬和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之间不产生间隙,所以被从搬运装置投掷的谷粒进入纵壁内衬和倾斜壁部之间、纵壁内衬和与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之间的可能性变小。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前述投掷部设置有被绕沿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驱动来投掷谷粒的叶片部件、覆盖前述叶片部件的外侧的箱,防止前述箱的磨损的磨损防止部件被设置于前述箱的内表面,将被前述叶片部件投掷的谷粒向前述纵壁内衬引导的引导部被设置于前述磨损防止部件。
在搬运装置的谷粒的投掷部,有设置有被绕沿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驱动来投掷谷粒的叶片部件、覆盖叶片部件的外侧的箱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磨损防止部件被设置于箱的内表面,防止箱的磨损,所以投掷部的耐久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借助设置于磨损防止部件的引导部,被投掷部的叶片部件投掷的谷粒被向纵壁内衬引导,所以与谷粒存积部的内表面直接碰撞的谷粒变少,谷粒存积部的耐久性提高。
磨损防止部件具有防止箱的磨损的功能、将谷粒向纵壁内衬引导的功能,所以在构造的简单化的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将被前述叶片部件投掷的谷粒向前述谷粒存积部的从前述纵壁内衬向横向离开的区域引导的引导部被设置于前述磨损防止部件。
根据本发明,对于磨损防止部件,除了设置有将被投掷部的叶片部件投掷的谷粒向纵壁内衬引导的引导部,还设置有将被投掷部的叶片部件投掷的谷粒向谷粒存积部的从纵壁内衬向横向离开的区域引导的引导部,谷粒容易被投入谷粒存积部的距搬运装置远的区域。
由此,谷粒容易被均匀地投入谷粒存积部,谷粒容易被均等地投入谷粒存积部的各区域。
磨损防止部件具有防止箱的磨损的功能、将谷粒向纵壁内衬引导的功能、将谷粒引导至谷粒存积部的距搬运装置较远的区域的功能,所以在构造的简单化的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作为前述内衬的顶棚内衬被设置于前述谷粒存积部的顶棚部的内表面。
根据本发明,在位于被搬运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掷目的地的部分即谷粒存积部的顶棚部设置有作为内衬的顶棚内衬,所以抑制顶棚部的内表面的磨损发展,谷粒存积部的耐久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加固部件被设置于前述顶棚部,前述顶棚内衬被设置于前述顶棚部的前述加固部件的位置的内表面。
根据本发明,在顶棚部设置有加固部件的情况下,顶棚内衬也被加固部件加固,所以在提高顶棚内衬的刚性的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前述搬运装置的谷粒的投掷部被设置于前述谷粒存积部的多个纵壁部中的一个,前述顶棚部被能够装卸地设置于前述谷粒存积部,前述顶棚内衬的前述投掷部的反对侧的端部被从前述顶棚部的内表面向下侧伸出。
谷粒存积部中,有从维护谷粒存积部的方面考虑顶棚部被能够装卸地构成的情况。该情况下,被从搬运装置投掷的谷粒有进入在顶棚部的投掷部的相反侧的部分产生的间隙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被在顶棚部的内表面设置顶棚内衬处,投掷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从顶棚部的内表面向下侧伸出,所以被从搬运装置投掷的谷粒容易与顶棚内衬的伸出部分碰撞而被向下侧引导,谷粒进入在顶棚部的投掷部的相反侧的部分产生的间隙的可能性变小。
〔3〕与问题〔3〕对应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收割机具备谷粒仓斗、作业台、座舱罩,前述谷粒仓斗存积被脱谷处理后的谷粒,谷粒的排出部被设置于下部,前述作业台相对于前述谷粒仓斗从下侧的位置向横向外侧伸出,供作业者搭乘,前述座舱罩能够摆动来在相对于前述谷粒仓斗向横向外侧伸出而相对于前述作业台位于上侧的使用状态、及相对于前述谷粒仓斗位于上侧的收纳状态之间进行改变状态,还具备设置于前述座舱罩的部件的第1卡止部、设置于前述谷粒仓斗的部件的第2卡止部,前述座舱罩被操作成前述使用状态,跨前述第1卡止部和前述第2卡止部地安装连结部件,由此,能够将前述座舱罩保持成前述使用状态。
根据本发明,作业者搭载于作业台来进行作业的情况下,将座舱罩操作成使用状态即可,此后,作业者将设置于收割机的连结部件、作业者带来的连结部件跨第1卡止部和第2卡止部地安装,由此,能够将座舱罩保持成使用状态。
由此,能够防止被操作成使用状态的座舱罩受到强风而切换成收纳状态,作业台处的作业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具备设置于前述谷粒仓斗而将前述座舱罩能够摆动地支承的支承部件,前述第1卡止部被设置于前述座舱罩的框,前述第2卡止部被设置于前述支承部件。
根据本发明,座舱罩被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被在谷粒仓斗设置的支承部件,座舱罩的框和支承部件呈互相接近的状态。
由此,跨设置于座舱罩的框的第1卡止部和设置于支承部件的第2卡止部地安装连结部件的情况下,连结部件为比较小型的部件即可,所以在联系部件的简单化及处理的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具有平面部的接触部件被设置于前述框,具有平面部的承接部被设置于前述支承部件,前述使用状态下,前述接触部件的平面部和前述承接部的平面部面接触,由此,阻止越过前述座舱罩的前述使用状态向下侧摆动。
根据本发明,座舱罩被操作成使用状态的状态下,除了基于连结部件的连结功能,还发挥基于接触部件及承接部的阻止向座舱罩的下侧的摆动的功能,所以座舱罩被以使用状态稳定地保持。
使用状态下,发挥基于接触部件及承接部的阻止向座舱罩的下侧的摆动的功能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接触部件的平面部与承接部的平面部面接触,能够避免接触部件及承接部处的应力集中,所以在提高接触部件及承接部等耐久性的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前述第1卡止部是前述接触部件,前述第2卡止部是前述承接部,前述连结部件被跨前述接触部件和前述承接部地安装,由此,能够将前述座舱罩保持成前述使用状态。
使用状态下,若接触部件与承接部接触,则接触部件和承接部呈彼此接近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座舱罩被操作成使用状态的状态下,连结部件被跨接触部件和承接部地安装,所以连结部件可以为比较小型的部件,在联系部件的简单化及处理的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能够保持已卸下的前述连结部件的保持部被设置于前述支承部件。
根据本发明,作业者卸下连结部件后,能够将连结部件保持于支承部件的保持部,所以作业者丢失连结部件的情况变少。
根据本发明,若连结部件被保持于支承部件的保持部,则连结部件呈接近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的状态。由此,作业者容易进行将连结部件从支承部件的保持部取出来跨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地安装的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前述第1卡止部被设置于前述座舱罩的框,前述第2卡止部被设置于,相对于前述谷粒仓斗向横向外侧伸出而能够承接前述作业台的作业者的防护部。
在设置有谷粒仓斗及作业台的收割机中,多设置相对于谷粒仓斗向横向外侧伸出而能够承接作业台的作业者的防护部。
根据本发明,第2卡止部在谷粒仓斗处被设置于作为既有的部件的防护部,所以也能够将防护部兼用于座舱罩的使用状态下的保持,在构造的简单化的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前述第1卡止部被设置于前述框的自由端部,前述第2卡止部被设置于前述防护部的俯视观察时比前述第1卡止部靠横向外侧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在座舱罩的框,在距座舱罩的摆动支点远的部分即自由端部的第1卡止部安装连结部件,所以座舱罩在使用状态下被稳定地保持。
若连结部件从第1卡止部向第2卡止部铅垂方向向下地伸出,相对于座舱罩呈直角姿势,则座舱罩受到强风而欲从使用状态朝向收纳状态向上侧摆动的情况下,座舱罩的框的自由端部(第1卡止部)的移动方向与连结部件的伸出方向大致一致,有将来自座舱罩的负荷大致原样施加至连结部件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第2卡止部被设置于防护部的俯视观察时比第1卡止部靠横向外侧的部分,所以连结部件被跨第1卡止部和第2卡止部地安装的状态下,连结部件从第1卡止部朝向第2卡止部向斜下侧的横向外侧伸出,相对于座舱罩呈倾斜姿势。
由此,座舱罩受到强风而欲从使用状态朝向收纳状态向上侧摆动的情况下,呈连结部件的伸出方向相对于座舱罩的框的自由端部(第1卡止部)的移动方向倾斜的状态,所以在来自座舱罩的负荷减少的状态下对连结部件施加,在提高连结部件的耐久性的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前述连结部件与前述第1卡止部和前述第2卡止部中的一方连接。
根据本发明,作业者已卸下连结部件的情况下,连结部件以与第1卡止部或第2卡止部连接的状态残留,所以作业者不会将连结部件从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的两方卸下而丢失。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14相同),是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谷粒存积部及燃料罐的左视图。
图4是机体框的俯视图。
图5是联合收割机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支承于机体框的燃料罐的左视图。
图7是表示支承于机体框的燃料罐的后部侧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支承于机体框的燃料罐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收割部和喂送器的连结构造的纵剖左视图。
图10是表示收割部和喂送器的连结构造的局部横剖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收割部和喂送器的连结构造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收割部和喂送器的连结构造的局部纵剖后视图。
图13是爪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以下,至图31相同),是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16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7是谷粒仓斗的附近的右视图。
图18是谷粒仓斗的附近的后视图。
图19是谷粒仓斗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防护部的俯视图。
图21是防护部的第1框和第2框的连接部分的剖视图。
图22是谷粒仓斗的横剖俯视图。
图23是谷粒仓斗的上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24是谷粒仓斗及座舱罩的俯视图。
图25是从下侧观察谷粒仓斗的顶棚部的顶棚内衬的附近的内表面(下表面)的图。
图26是纵壁内衬的侧视图。
图27是纵壁内衬的后视图。
图28是搬运装置的投掷部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29是座舱罩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30是座舱罩及支承部件的附近的纵剖后视图。
图31是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2)中座舱罩的附近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至图14的同时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用于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2及3所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行进装置1的行进机体2的前部右侧具备驾驶部3,具备将被收割的作物脱谷处理的脱谷装置4、存积通过脱谷处理得到的谷粒的谷粒存积部5。
谷粒存积部5以位于驾驶部3的后侧的状态被装备,在谷粒存积部5位于机体右侧而脱谷装置4位于机体左侧的状态下,谷粒存积部5和脱谷装置4被沿机体横宽方向排列地载置支承于机体框K。此外,驾驶部3的下方具备发动机(未图示),发动机的动力被经由发动机的横侧具备的变速箱27内的图中未示出的传动机构传递至联合收割机的各部分。
该实施方式中,定义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沿作业状态下的机体行进方向定义,定义机体的左右方向时,以机体行进方向观察时的状态定义左右。即,图1、图2、图3及图4中附图标记(F)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前侧,图1、图2、图3及图4中附图标记(B)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后侧。图2及图4中附图标记(L)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左侧,图2及图4中附图标记(R)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右侧。此外,图1及图3中附图标记(U)所示的方向为铅垂方向上侧,图1及图3中附图标记(D)所示的方向为铅垂方向下侧。
在脱谷装置4的前部,绕横轴心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有收割谷秆搬运用的搬运装置即喂送器41,在该喂送器41的前端,具有大致相当于机体横宽的收割宽度的收割部8被连结。收割部8具备将植立谷秆向后方耙拢的旋转卷筒9、将植立谷秆的株干切断来收割的推剪式的收割装置10、将收割谷秆向机体横宽方向中间侧横向进给移送的横向进给螺旋推运器11等,它们为被适当安装固定于将方管、L形部材连结而成的收割部框12的构造。喂送器41具备形成为方筒状的搬运箱42、配设于搬运箱42的内部而搬运收割谷秆的扬送输送机43。被收割装置10收割的谷秆被横向进给螺旋推运器11横向进给,被穿过形成于收割部框12的开口12a供给至喂送器41。另外,在喂送器41处设置有用于抽吸喂送器41内、收割部8周围的灰尘的吸尘风扇90。该吸尘风扇90被未图示的电动马达驱动,构成为,排秆等堵塞时制动器开关17关闭而停止。并且,该吸尘风扇90通过在作业者从吸尘风扇90除去排秆等后对制动器开关17进行开启操作来再次开始驾驶。
驾驶部3具备驾驶座席13、前面板14、侧面板18等,前述前面板14位于驾驶座席13的前方而具备多个操作件,前述侧面板18位于驾驶座席13的左横侧而具备各种操作件。在驾驶座席13的右横侧,具备用于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散热器风扇的作用抽吸相对于发动机的冷却风的防尘导管24。在驾驶部3处具备驾驶部座舱罩25,前述驾驶部座舱罩25具有防止相对于就座于驾驶部3的驾驶者的日照或遮挡雨水等功能。
脱谷装置4的左右两侧被侧壁4A覆盖,上部被顶板4B覆盖。并且,虽未图示,但在被左右的侧壁4A和顶板4B包围的内部空间的上部侧具有脱粒筒和承接网(未图示),形成有进行被从喂送器41搬运来的收割谷秆的脱粒处理的脱粒室。此外,在脱粒室的下部具备将从承接网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分选成谷粒、带杆的稻谷等第二物及排杆屑等的分选处理部。
被分选处理部分选的谷粒被图中未示出的第一物回收螺旋器向脱谷装置4的谷粒存积部5侧的横向外侧排出。在脱谷装置4的谷粒存积部5侧的侧壁4A的横向外侧具备由螺旋输送机构成的扬谷装置26。被向脱谷装置4的谷粒存积部5侧的横向外侧方排出的谷粒被扬谷装置26向上方搬运,被存积于谷粒存积部5内。由分选处理部得到的第二物被向脱谷装置4的前侧部分还原,排秆屑等穿过在脱谷装置4的机体后部设置的排出箱4C被向外排出。
〔履带行进装置〕
如图1所示,履带行进装置1构成为,具备位于机体前部侧的驱动轮28、位于机体后部侧的张紧轮29、在它们的中间部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个接地转轮30、跨各个轮体地卷绕的履带31、对履带31的上部侧作用的上部转轮32、及支承行进装置整体的履带框(未图示)等。
驱动轮28被安装于变速箱27的输出轴(未图示),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被经由变速箱27内的传动机构供给来使履带31转动。
〔谷粒存积部〕
对谷粒存积部5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5所示,谷粒存积部5具备存积用仓斗35、回收部36、仓斗支承框37,前述存积用仓斗35具有存积被脱谷处理后的谷粒的存积空间,并且能够将谷粒排出至该存积空间的下方,前述回收部36将被从存积用仓斗35排出的谷粒回收,前述仓斗支承框37支承存积用仓斗35。
〔机体支承构造〕
接着,对机体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行进机体2具备将脱谷装置4、谷粒存积部5等搭载支承的前部框K1。前部框K1如图4所示,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格子状,多个前后朝向框体58和多个横向框体59被格子状地连结而被构成。多个前后朝向框体58及多个横向框体59分别由方筒状的部件构成,它们被一体地连结来构成支承构造体。
在前部框K1处,在右前部侧部位具备支承驾驶部3的驾驶部支承部60,在驾驶部支承部60的后侧具备将发动机经由图中未示出的载置橡胶搭载支承的发动机支承部61。并且,在发动机支承部61的后侧具备将仓斗支承框37的前侧支承的存积部支承部62。
如图4及图5所示,在前部框K1的下侧,具备将左右两侧的履带框(未图示)分别支承的两个前后朝向的支承框63,64。两个支承框63,64中的位于左侧的左侧支承框63的前部侧延伸至与履带框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后部侧延伸至与前部框K1的位于后侧的横向框体59对应的位置。
两个支承框63,64中的位于右侧的右侧支承框64的前部侧延伸至与履带框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后部侧与位于前部框K1的后端部的横向框体59相比向后方较多地伸出。
此外,后部框K2在从位于前部框K1的后端部的横向框体59向后侧突出的状态下被连续设置。即,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由前部框K1和后部框K2构成机体框K。后部框K2具备被从前部框K1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左前后朝向框体66、跨比位于前部框K1的后端部的横向框体59向后侧突出的右端的前后朝向框体58和左前后朝向框体66地设置的横向框体67。进而,横向框体67以前后排列的状态具备两个,各横向框体67被分别形成为实心状,前侧的横向框体67支承仓斗支承框37的后侧。
在两个横向框体67中的位于后侧的横向框体67处,设置有能够安装平衡配重70的配重安装部71。如图4及图5所示,一个平衡配重70被安装于横向框体67。
〔燃料罐支承构造〕
如图4及图5所示,在存积用仓斗35和脱谷装置4之间的机体左右方向中间位置且机体后部侧的位置,以比存积用仓斗35的后端部向后侧突出的状态具备燃料罐75。燃料罐75构成为,俯视时前后方向宽度较宽而左右方向上宽度较窄的长方形形状、且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左右方向上宽度较窄而上下方向上宽度较宽的长方形形状的矩形箱状体。为这样左右方向上紧凑的形状,能够利用脱谷装置4和谷粒存积部5之间的狭窄区域配备,并且能够确保较大的燃料存积容量。
此外,燃料罐75被支承于前部框K1的后端部及后部框K2(以下称作“机体框K的后端部”)。如图5所示,燃料罐75位于脱谷装置4的右侧的侧壁4A和仓斗支承框37的左侧的支柱54之间,被跨前部框K1的后端部部位及后部框K2的除了安装平衡配重70的部位以外的左侧部位载置支承。
进而,燃料罐75如图6、图7及图8所示,被三个安装带76固定于机体框K的后端部。具体地,各安装带76的机体右侧的端部借助螺栓固定于被在机体框K的后端部设置的各撑条77a,在各安装带76的机体左侧的端部安装有螺纹棒78。并且,螺纹棒78被插入设置于机体框K的后端部的撑条77b的孔,借助两个螺母以能够相对于撑条77b调整位置的状态安装有各安装带76。此外,三个安装带76中的机体前方侧的两个安装带76借助固定于燃料罐75的两侧面的防滑部件79,防止相对于燃料罐75的滑动。
〔燃料罐的保护构造〕
如图6、图7及图8所示,在燃料罐75的后方设置有保护该燃料罐75的背面部的保护部件80。该保护部件80由在构成机体框K的后部框K2的后端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立设的纵框81、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支承于纵框81的保护部82构成。
纵框81是在左右两侧具有向机体的后方突出的突出部81a的板状的部件,借助螺栓固定于被在后部框K2的后侧的横向框体67设置的撑条85。另一方面,保护部82在左右两侧具有向机体的前方突出的突出部82a,是比纵框81的横宽及燃料罐75的背面宽的板状的部件,以燃料罐75的背面部位于突出部82a之间且覆盖燃料罐75的下部的方式支承于纵框81的前表面。此外,在保护部82的突出部82a和燃料罐75的侧面之间,作为填充两者之间的间隙的间隙填充部件配设有海绵等弹性体8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罐75的背面部的从燃料罐75的上下方向中央稍上方至燃料罐75的下端部的稍上方被保护部件80覆盖。
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具有比燃料罐75的背面宽的保护部82的保护部件80被设置于燃料罐75的后方,由此,呈借助保护部件80保护燃料罐75的背面部的状态。因此,机体的后方有障碍物那样的情况下,即使使机体后退,也能够借助保护部件80妨碍障碍物向燃料罐75的背面部的接触,能够防止燃料罐75的损伤。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82被以覆盖燃料罐75的下部的方式配置,由此,呈与障碍物接触的可能比较高的燃料罐75的下部被保护部件80覆盖状态,所以能够有效地保护燃料罐75的背面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保护部82的突出部82a向机体的前方突出,燃料罐75的背面部位于该突出部82a之间,由此,能够使燃料罐75尽可能延伸至机体后方的位置而使容量变大,此外不仅能够保护燃料罐75的背面部还能够保护角部。此外,通过在保护部82的突出部82a和燃料罐75的侧面之间配设有弹性体83,由此能够抑制排秆、泥土穿过该突出部82a和燃料罐75的侧面之间而进入保护部82和燃料罐75之间。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将保护部82以呈朝向彼此的突出部81a,82a相对的方向的状态的方式支承于纵框81的前表面的构造作为保护部件80的构造采用,由此,保护部件80的构造牢固。因此,即使发生障碍物猛烈碰撞那样的情况也能够抑制障碍物接触燃料罐75的背面部,能够防止燃料罐75损伤。
〔收割部和喂送器的连结构造〕
接着,对收割部8与喂送器41的连结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9至图12所示,喂送器41为,被从收割部8的横向进给螺旋推运器11供给的谷秆穿过的开口42a被形成于搬运箱42的前端面,在该开口42a的上边缘沿左右方向隔开既定的间隔地固定有两个爪体44。此外,分别为,在搬运箱42的前部下表面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截面コ字形的横框45,在搬运箱42的前部左右的侧面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截面コ字形的纵框46,在该各纵框46的侧面设置有截面L字形的L字框47。进而,在各纵框46的内侧设置有加固肋46a,在各L字框47的内侧,以与设置于纵框46的加固肋46a相比位于上方的方式设置有加固肋47a。
如图13所示,设置于喂送器41的两个爪体44由构成背面的背板44a及构成侧面的两个侧板44b构成,将背板44a及两个侧板44b通过板金加工成形,将它们从内侧焊接来装配。这两个爪体44在背板44a的下部背面与喂送器41的开口42a的上边缘焊接的状态下被固定。有爪体44的制作通过从块切削来进行的情况下成本变高、通过加压加工进行的情况下无法得到足够的形状精度的问题,但通过装配由板金加工成形的零件,抑制成本且得到足够的形状精度。
在收割部8的收割部框12设置有,在开口12a的上侧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的上侧横框12b、在开口12a的下侧向左右方向延伸截面コ字形的下侧横框12c、在开口12a的左右两侧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截面コ字形的纵框12d。
在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将爪体44插入收割部框12的开口12a,使该爪体44的背面与收割部8的上侧横框12b的前表面相向后,将喂送器41的横框45的前表面和收割部8的下侧横框12c的背面借助螺栓48及焊接于下侧横框12c的螺母49固定,由此能够将收割部8和喂送器41连结。在收割部8和喂送器41被连结的状态下,喂送器41的左右L字框47的前表面与收割部8的左右纵框12d的背面抵接。
左右L字框47未设置于喂送器41的情况下,相对于收割部8施加朝向机体后方的负荷时,以被螺栓48及螺母49固定的部分为支点的弯曲应力作用于螺栓48,有对螺栓48等施加过度的负荷的可能性。
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即使产生弯曲应力,抵抗该弯曲应力的方向的反作用力也从L字框47相对于纵框12d作用,所以能够缓和对螺栓48等施加的负荷。
〔前面板及侧面板的操作件的配置〕
如图14所示,在驾驶部3的前面板14,在中央配置有显示部15,在右侧配置有转向操作杆16,在左侧配置有制动器开关17,此外,在侧面板18,在右前侧配置有主变速杆19,在左前侧配置有副变速杆20,在比这些变速杆19,20靠后方的右侧配置有收割离合器杆21,在中央配置有脱谷离合器杆22,在左侧配置有正反杆23。这样,将制动器开关17以位于主变速杆19的大致正前方的方式配置前面板14,由此能够在不与制动器开关17干涉的情况下将主变速杆19顺畅地操作。
〔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保护部件80由纵框81和保护部82的两个部件构成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只要是立设于机体框K的后端部而能够保护燃料罐75的背面部的结构,也可以是由三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结构,也可以是由单一的部件构成的结构。
(2)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保护部82的形状设为在左右两侧具有突出部82a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没有突出部82a的形状作为保护部82的形状。作为保护部件的结构,即使在采用由单一的部件或多个部件构成的结构的情况下,用于保护燃料罐的背面部的部件也可以是在左右两侧具有向机体的前方突出的突出部的部件,也可以是没有突出部的部件。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保护部件80在纵框81的前表面支承有保护部82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采用在纵框的背面支承有保护部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保护部件80的结构设为覆盖燃料罐75的下部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覆盖燃料罐75的上部的结构,也可以是覆盖燃料罐75的背面部整体的结构。
(5)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保护部件80的突出部82a和燃料罐75的两侧面之间配设有弹性体83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在保护部件80的至少左右某一方的突出部82a和与该突出部82a相向的燃料罐75的侧面之间配设有弹性体83的结构,也可以是在突出部82a和燃料罐75的侧面之间不配设弹性体83的结构。
此外,间隙填充部件并非必须是弹性体83,只要能够防止排秆、泥土进入保护部件80和燃料罐75之间则不被特别限定。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联合收割机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情况,但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是自脱型联合收割机。
(7)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在机体的后方具备燃料罐的联合收割机。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至31的同时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5至图31中表示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稻用的普通型的联合收割机,在图15至图31中,F表示前方,B表示后方,U表示上方,D表示下方,R表示右方,L表示左方。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5及图16所示,借助右及左履带型式的行进装置202,机体201被支承,驾驶部203被设置于机体201的前部的右部,脱谷装置204被设置于机体201的后部的左部,谷粒仓斗205(相当于谷粒存积部)被设置于机体201的后部的右部。喂送器206与脱谷装置204的前部连结,向前侧伸出,收割部207与喂送器206的前部连结。
通过以上的结构构成联合收割机,农场的作物被收割部207收割,被穿过喂送器206搬运,被向脱谷装置204供给,脱谷装置204中被脱谷处理后的谷粒被投入谷粒仓斗205。
(支承谷粒仓斗的结构)
如图15,17,18,19所示,作业台208与机体201的后部的右部连结,4个支承框209与作业台208的前部及后部连结而向上侧伸出。前及后横框210被跨前支承框209的上部沿左右方向连结,被跨后支承框209的上部沿左右方向连结。
扶手框211被跨前及后横框210的右部地沿前后方向连结,纵框212被跨前及后横框210的左部地沿前后方向连结。支承框213被跨脱谷装置204的右纵壁部和纵框212地连结。
前及后支承托架214与前及后横框210连结,谷粒仓斗205与支承托架214连结,谷粒仓斗205经由支承框209支承于机体201。
(谷粒仓斗的结构)
如图17,18,19所示,谷粒仓斗205为,板材被组合而构成为箱状,具有右纵壁部215、左纵壁部216、前纵壁部217、后纵壁部218、顶棚部219、漏斗部220等。
跨顶棚部219和纵壁部215的上端部地设置有从顶棚部219向纵壁部215的上端部下降的倾斜壁部221,顶棚部219借助螺栓能够相对于谷粒仓斗205装卸。
如图19,23,24所示,顶棚部219为俯视观察时是长方形形状的平板状,4个边缘部被向上侧推弯,形成有加固用的肋219a,219b。在顶棚部219的上表面,细长的平板状的加固部件222,223被跨顶棚部219的肋219a,219b而沿左右方向地从顶棚部219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连结至前侧的部分。
在顶棚部219的上表面,细长的平板状的加固部件224被跨顶棚部219的肋219a,219b地沿左右方向从顶棚部219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连结至后侧的部分。薄的橡胶板状的承接部件225被粘贴于加固部件223,224的上表面。
如图17,19,22所示,3个下窄状的漏斗部220与纵壁部215~217的下端部连接。方筒状的排出部226被相对于漏斗部220的下部向下地连接,能够将排出部226通过手动开闭的遮挡件227被设置于排出部226。能够从外侧观察谷粒仓斗205的内部的观察窗228被设置于纵壁部215的位于最后侧的漏斗部220的上侧的部分。
如图15及图16所示,支承框229与纵壁部217连结而向前侧伸出,作为覆盖驾驶部203的上侧的遮篷的驾驶部座舱罩230被支承于支承框229。
(将来自脱谷装置的谷粒投入谷粒仓斗的搬运装置的结构)
如图15,16,18所示,搬运装置231被跨脱谷装置204的下部和谷粒仓斗205地设置,在脱谷装置204中被脱谷处理后的谷粒被搬运装置231搬运,被从搬运装置231投掷,被投入谷粒仓斗205。搬运装置231具有与脱谷装置204的下部的谷粒的出口连接而与向上侧伸出的搬运部232、搬运部232的上端部连接的投掷部233等。
如图22及图23所示,搬运部232是圆管状,搬运轴234被配置于搬运部232的内部,螺旋状的搬运体235与搬运轴234连结。搬运轴234绕沿上下方向的轴心P12沿图22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由此,被从脱谷装置204的下部的出口供给至搬运部232的下部的谷粒搭上搬运体235而在搬运部232的内部被向上侧搬运。
在谷粒仓斗205,在纵壁部216的位于最前侧的漏斗部220的上侧的部分,开口部216a开口。搬运轴234以相对于投掷部233进入内部的方式向上侧伸出。
投掷部233具有与搬运轴234的上端部连结而被与搬运轴234一体地绕轴心P12旋转驱动的叶片部件236、覆盖叶片部件236的外侧的箱237等,箱237与纵壁部216的开口部216a连接。由此,搬运装置231的谷粒的投掷部233被设置于谷粒仓斗205的多个纵壁部215~218中的一个纵壁部216。
谷粒搭上搬运体235在搬运部232的内部被向上侧搬运,到达投掷部233时,借助被绕轴心P12沿图2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的叶片部件236,谷粒被投掷至谷粒仓斗205,被投入谷粒仓斗205的3个漏斗部220的各个区域。
(被在谷粒仓斗的纵壁部设置的纵壁内衬的配置)
在谷粒仓斗205的内表面的位于被搬运装置231的投掷部233投入的谷粒的投掷目的地的部分,如以下的说明所示,设置有能够装卸的纵壁内衬238(相当于内衬)。
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谷粒仓斗205的多个纵壁部215至218中的与投掷部233相向的纵壁部215的内表面及倾斜壁部221的内表面设置有纵壁内衬238。
纵壁内衬238俯视观察时被跨纵壁部215的内表面的与投掷部233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部分、倾斜壁部221的内表面的与投掷部233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部分地设置。
纵壁内衬238俯视观察时被跨纵壁部216的内表面的最前侧的漏斗部220的上侧的部分、纵壁部216的内表面的前后中间部的漏斗部220的上侧的部分地设置。纵壁内衬238在正面观察时被设置于纵壁部215的内表面及倾斜壁部221的内表面的与投掷部233高度相同的位置。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与投掷部233相向的纵壁部216的内表面及倾斜壁部221的内表面,在与投掷部233相向的位置设置有纵壁内衬238。
(被在谷粒仓斗的纵壁部设置的纵壁内衬的具体的结构)
如图23,26,27所示,纵壁内衬238由具有足够的耐磨损性的材料平板状地形成。以具有纵壁内衬238的沿着倾斜壁部221的内表面的部分238a、沿着与投掷部233相向的纵壁部215的内表面的部分238b的方式被弯折地形成,在纵壁内衬238的部分238a,安装用的开口部238c开口。
螺栓242与倾斜壁部221连结而向倾斜壁部221的内侧突出,螺栓242被插入纵壁内衬238的开口部238c,螺母被与螺栓242紧固连结。
纵壁内衬238仅被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倾斜壁部221的内表面,不与纵壁部215的内表面连结,被跨倾斜壁部221的内表面和纵壁部215的内表面地配置。纵壁内衬238能够通过从螺栓242卸下螺母来装卸,能够更换成新的纵壁内衬238。
如图18所示,关注在谷粒仓斗205处由倾斜壁部221的内表面和与投掷部233相向的纵壁部215的内表面形成的内表面角度A12。
如图27所示,关注在被安装前的纵壁内衬238处由纵壁内衬238的沿着倾斜壁部221的内表面的部分238a和沿着与投掷部233相向的纵壁部215的内表面的部分238b形成的内衬角度A22。
纵壁内衬238被安装前的状态下,以内衬角度A22比内表面角度A12稍大的方式形成有纵壁内衬238。
如图23所示,呈以下状态:以内衬角度A22与内表面角度A12相同的方式使纵壁内衬238弹性变形,同时纵壁内衬238的部分238a被安装于倾斜壁部221的内表面,纵壁内衬238的部分238b由于纵壁内衬238的弹性被纵壁部215的内表面推压而密接。
(被在谷粒仓斗的顶棚部设置的顶棚内衬的配置及具体的结构)
在谷粒仓斗205的内表面的位于被搬运装置231的投掷部233投入的谷粒的投掷目的地的部分,如以下的说明所示,设置有能够装卸的顶棚内衬239(相当于内衬)。
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顶棚部219的内表面,俯视观察时在投掷部233和纵壁内衬238之间的部分设置有顶棚内衬239。顶棚部219的内表面的设置有顶棚内衬239的部分是俯视观察时与投掷部233相向的部分。顶棚内衬239的投掷部233的相反侧的端部239a从顶棚部219的内表面向下侧伸出。
顶棚内衬239借助螺栓243安装于顶棚部219的内表面。顶棚内衬239能够通过卸下螺栓243来装卸,能够更换成新的顶棚内衬239。
如图23,24,25所示,在顶棚部219的设置有顶棚内衬239的部分的上表面连结有加固部件222,223 (参照前述的(谷粒仓斗的结构)),俯视观察时,顶棚内衬239和加固部件222,223重叠。由此,顶棚内衬239被设置于顶棚部219的加固部件222,223的位置的内表面。
(被在投掷部的箱的内部设置的磨损防止部件的结构)
如图22及图23所示,具有足够的耐磨损性的磨损防止部件240借助螺栓241安装于箱237的内表面。磨损防止部件240能够通过卸下螺栓241来装卸,能够更换成新的磨损防止部件240。
磨损防止部件240被以沿着箱237的内表面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磨损防止部件240的叶片部件236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部分的上部为,将被叶片部件236投掷的谷粒向纵壁内衬238及顶棚内衬239引导的引导部240a。
磨损防止部件240的叶片部件236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部分的下部悬臂状地伸出,其伸出部分为,将被叶片部件236投掷的谷粒向谷粒仓斗205的从纵壁内衬238横向离开的区域引导的引导部240b。
磨损防止部件240的引导部240a的上下宽度W12被设定成,比磨损防止部件240的引导部240b的上下宽度W22稍大。
通过以上的结构,如图22所示,被叶片部件236的上部投掷的谷粒被磨损防止部件240的引导部240a引导,主要被向与投掷部233相向的纵壁部215及倾斜壁部221投掷,被向纵壁内衬238及顶棚内衬239投掷,主要被向最前侧的漏斗部220的区域投掷。
若有被沿顶棚内衬239的内表面向倾斜壁部221投掷的谷粒,则如图23所示,谷粒与顶棚内衬239的端部239a碰撞而被向下侧引导。由此,防止谷粒进入在顶棚部219的投掷部233的相反侧的部分和倾斜壁部221之间产生的间隙。
被叶片部件236的下部投掷的谷粒被磨损防止部件240的引导部240b引导,主要被向谷粒仓斗205的从纵壁内衬238向横向的后侧离开区域投掷,主要被向前后中间部的漏斗部220的区域及最后侧的漏斗部220的区域投掷。
(关于装袋作业的结构)
如前所述,随着谷粒被投入谷粒仓斗205,进行将谷粒从谷粒仓斗205的排出部226排出来装袋的装袋作业。
如图17及图18所示,支承框244被跨左前及左后支承框209地沿前后方向连结,棒状的多个袋支承部件245与支承框244连结,向右横向外侧悬臂状地伸出。
作业者能够搭乘的作业台246被能够绕沿着机体201的右部的前后方向的轴心P22摆动地支承,作业台246能够被在相对于谷粒仓斗205从下侧的位置向右横向外侧伸出的使用位置(参照图18的实线)、及向上的收纳位置(参照图18的虚线)之间操作。
如图15,16,17,18所示,防护部247被以位于作业台246的上侧的方式安装于支承框209。作为作业台246的作业者的遮篷的座舱罩254被支承于谷粒仓斗205。
搭乘于作业台246的作业者将多个空的袋(未图示)安装于袋支承部件245,预先使其相对于谷粒仓斗205的排出部226位于里侧(脱谷装置204侧),使一个袋沿着袋支承部件245移动,将谷粒仓斗205的排出部226插入袋的开口部分。
前述的状态下,作业者将遮挡件227打开操作,将谷粒仓斗205的谷粒从排出部226装入袋。袋满后,作业者将遮挡件227关闭操作,关闭袋的开口部,将满的袋从袋支承部件245卸下后向农场放出。作业者使接下来的空袋沿袋支承部件245移动,将谷粒仓斗205的排出部226插入袋的开口部分,重复前述的操作。
以上的装袋作业中,作业者通过将腰部抵接防护部247,握着扶手框211由此,能够使自身的身体稳定,能够借助座舱罩254遮挡日照。
(座舱罩的结构)
如图23,24,29所示,座舱罩254具有俯视观察时形成为通道状的第1框255(相当于框)、被跨第1框255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地连结的第2框256、被跨第1框255和第2框256地连结的两个第3框257、与第3框257连结的手持部258、被跨第1,2,3框255,256,257地安装的帆布259等。
如图23,24,29,30所示,在谷粒仓斗205处,前支承部件260及后支承部件261与倾斜壁部221的前部及后部连结。
前及后支承部件260,261具有与倾斜壁部221螺栓连结的基板部260a,261a、与基板部260a,261a连结的支承部260b,261b、与支承部260b,261b横向连结的凸台部260c,261c、被跨基板部260a,261a和支承部260b,261b地连结的承接部260d,261d(相当于第2卡止部)等。
在座舱罩254,第1框255的前端部及后端部被沿横向形成,形成有前轴部255a及后轴部255b。第1框255的前轴部255a及后轴部255b被插入前及后支承部件260,261的凸台部260c,261c,座舱罩254被能够绕沿前后方向的轴心P32摆动地支承于前及后支承部件260,261。
由此,座舱罩254能够在相对于谷粒仓斗205向右横向外侧伸出而位于作业台246上侧的使用状态B12(参照图18,24,29)、相对于谷粒仓斗205位于上侧的收纳状态B22(参照图23)之间摆动来改变状态。作业台246的作业者通过握持手持部258,能够将座舱罩254操作成使用状态B12及收纳状态B22。
如图23所示,座舱罩254被操作成收纳状态B22时,第3框257的顶上部257a在谷粒仓斗205处,从上侧接触顶棚部219的加固部件223,224的承接部件225(参照前述的(谷粒仓斗的结构))。
由此,防止加固部件223,224的破损、座舱罩254的第3框257及帆布259的破损。
(将座舱罩以使用状态保持的结构)
如图23,24,29,30所示,在座舱罩254,在第1框255的前轴部255a及后轴部255b,平板状的前及后接触部件263(相当于第1卡止部)被以与支承部件260,261的承接部260d,261d相向的方式连结。
前及后接触部件263的与支承部件260,261的承接部260d,261d相向的部分形成平面部。在后接触部件263处,连结孔263a开口。
支承部件260,261的承接部260d,261d通过板材被弯折而被形成,所以支承部件260,261的承接部260d,261d的与接触部件263相向的部分形成为平面部。
在后支承部件261的承接部261d,在与后接触部件263的连结孔263a相向的位置,连结孔261e开口,在连结孔261e的下侧的部分,保持孔261f(相当于保持部)开口。
准备带头的连结销264(相当于连结部件)。座舱罩254被操作成收纳状态B22时,如图23所示,连结销264被插入后支承部件261的保持孔261f,垫片265(相当于连结部件)及防脱销266(相当于连结部件)安装有连结销264,连结销264不从后支承部件261的保持孔261f脱离。
如图23至图14,29,30所示,座舱罩254被操作成使用状态B12时,前及后接触部件263的平面部、前及后支承部件260,261的承接部260d,261d的平面部进行面接触,座舱罩254越过使用状态B12地向下侧的摆动被阻止。
作业者将座舱罩254以使用状态B12保持的情况下,作业者将座舱罩254操作成使用状态B12后,从图23中所示的连结销264卸下防脱销266,将连结销264、垫片265及防脱销266从后支承部件261的保持孔261f卸下。
借助,作业者如图29及图30所示,将已卸下的连结销264跨后接触部件263的连结孔263a、后支承部件261的连结孔261e地安装,将已卸下的垫片265及防脱销266安装于连结销264。
由此,连结销264被跨后接触部件263和后支承部件261的承接部261d地安装,座舱罩254借助连结销264被以使用状态B12保持。
作业者将座舱罩254的使用状态B12下的保持解除的情况下,作业者如图30至图23所示,将连结销264、垫片265及防脱销266从后接触部件263及后支承部件261的承接部261d卸下,将已卸下的连结销264、垫片265及防脱销266安装于后支承部件261的保持孔261f。
(防护部的结构)
如图18,29,20所示,防护部247具有圆管件俯视观察时形成为角状的第1框248、方管件的第2框249及多个缓冲部件250等。
圆筒状的3个缓冲部件250被插入第1框248的较长的部分而被安装,圆筒状的1个缓冲部件250被插入第1框248的后部的较短的部分而被安装。
如图21所示,在第1框248和第2框249的连接部分,第1框248的端部被插入第2框249的开口部249a,垫片251被安装于第1框248的端部。截面C字形的弹簧销252被插入第1框248的端部的贯通孔248a,防止第1框248从第2框249的开口部249a脱离。
比弹簧销252直径小的弹簧销253被插入弹簧销252,弹簧销253将弹簧销252从内侧向外侧推开。弹簧销253被以弹簧销252的开口部和弹簧销253的开口部被配置于互相相反的位置的方式插入弹簧销252。
由此,除了弹簧销252的自身的弹性力还借助基于弹簧销253的推开作用,弹簧销253的外表面被有力地推压至第1框248的贯通孔248a的内表面,呈弹簧销253难以从第1框248的贯通孔248a抽出的状态。
如图18及图19所示,防护部247被能够绕沿前及后横框210的前后方向的轴心P32上下摆动地支承,能够跨从横框210向右横向外侧伸出的使用位置(参照图18的实线)、及向上的收纳位置(参照图18的虚线)地操作。
在横框210处设置有承接部210a。在使用位置,第1框248及第2框249搭在横框210的承接部210a处,由此,防护部247被保持于使用位置。
如图18及图29所示,弹簧板材被弯折而形成的保持部件262被安装于前支承部件260的承接部260d。在收纳位置,通过使第1框248进入保持部件262,防护部247被保持于收纳位置。
(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如图23,29,30所示的连结销264、垫片265及防脱销266、后接触部件263的连结孔263a、后支承部件261的连结孔261e及保持孔261f也可以被设置于前接触部件263及前支承部件260,也可以被设置于前及后接触部件263以及前及后支承部件260,261。
也可以是,座舱罩254被能够在使用状态B12及收纳状态B22之间摆动地支承于从支承谷粒仓斗205的支承框209向上侧伸出的支承框(未图示)(相当于谷粒仓斗205的部件)。
(2)将座舱罩254以使用状态B12保持的结构也可以被如下所述地构成。
如图31所示,准备像橡胶带等那样能够伸缩且具有弹性的带部件267(相当于连结部件),金属制的钩部267a被安装于带部件267的端部。
在座舱罩254的第1框255,在作为轴部255a,255b(参照图23及图24)的相反侧的端部的自由端部255c(相当于第1卡止部)连接有带部件267的钩部267a的相反侧的部分。
在防护部247(相当于谷粒仓斗205的部件)的第1框248,关注作为轴心P42的相反侧的端部的自由端部248b(相当于第2卡止部)的情况下,座舱罩254被操作成使用状态B12、防护部247被操作成使用位置的状态下,防护部247的第1框248的自由端部248b在俯视及背面观察时与座舱罩254的第1框255的自由端部255c相比位于右横向外侧。
作业者将座舱罩254操作成使用状态B12后,稍微拉伸带部件267的同时将带部件267的钩部267a挂在防护部247的第1框248的自由端部248b处,将带部件267跨座舱罩254和防护部247地安装。
该情况下,带部件267的钩部267a在防护部247的第1框248的自由端部248b被挂在相邻的缓冲部件250之间的部分,被安装于向该部分开口的连结孔(未图示)。
带部件267被跨座舱罩254和防护部247地安装时,带部件267背面观察时从座舱罩254的第1框255的自由端部255c朝向防护部247的第1框248的自由端部248b向斜下侧的横向外侧伸出,带部件267相对于侧面观察时座舱罩254呈倾斜姿势。
由此,由于防护部247的自重、轴心P42处的摩擦阻力等,防护部247被维持在使用位置,由此,座舱罩254被经由带部件267保持成使用状态B12。该情况下,若设置有能够将防护部247在使用位置固定的锁定机构(未图示)则能够以座舱罩254的使用状态B12切实地保持。
(3)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2)中也可以被如以下的说明那样地构成。
也可以是,在座舱罩254的第1框255,在轴部255a,255b和自由端部255c之间的部分(相当于第1卡止部)连接有带部件267的钩部267a的相反侧的部分。
也可以是,带部件267的钩部267a在防护部247的第1框248处被安装于轴心P42和自由端部248b之间的部分(相当于第2卡止部)。
根据该结构,有如下情况:带部件267被跨座舱罩254和防护部247地安装的状态下,带部件267在背面观察时,呈从座舱罩254的第1框255朝向防护部247的第1框248沿铅垂方向向下伸出的状态、或向接近斜下侧的谷粒仓斗205的一侧伸出的状态。
(4)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2)及(3)中,也可以取代带部件267而使用金属制、合成树脂制的棒状部件(相当于连结部件)。
该情况下,棒状部件可以与座舱罩254连接,也可以与防护部247连接。
(5)将座舱罩254以使用状态B12保持的结构也可以被如下所述地构成。
也可以是,在座舱罩254,在第1框255的轴部255b,沿半径方向的连结孔(未图示)(相当于第1卡止部)开口,在支承部件261的凸台部261c,连结孔(未图示)(相当于第2卡止部)开口,设置有连结销(未图示)(相当于连结部件)。
作业者将座舱罩254操作成使用状态B12后,跨第1框255的轴部255b的连结孔和支承部件261的凸台部261c的连结孔地插入连结销,由此,能够将座舱罩254保持成使用状态B12。
该情况下,为了防止连结销丢失,连结销可以借助细长的链、绳部件等与支承部件261连接。
前述的连结孔及连结销可以被设置于第1框255的轴部255a及支承部件260,也可以被设置于第1框255的轴部255a及255b以及支承部件260,261。
(6)关于将座舱罩254以使用状态B12保持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跨座舱罩254的后接触部件263和支承部件261的承接部261d地安装带扣(未图示)(相当于连结部件),由此,座舱罩254被以使用状态B12保持。
带扣也可以被跨座舱罩254的前接触部件263和支承部件260的承接部260d地设置,也可以被跨座舱罩254的前及后接触部件263和支承部件260,261的承接部260d,261d地设置。
(7)也可以是,连结销264、带部件267、棒状部件等连结部件并非总设置于收割机,作业者搭乘作业台246时带来连结部件来使用。
(8)纵壁内衬238不仅设置于图22及图23中表示的位置,例如也可以设置于纵壁部215的接近前后中间部的漏斗部220的部分、最接近后侧的漏斗部220的部分,也可以设置于纵壁部216,217,218处相当于谷粒的投掷目的地的部分。
顶棚内衬239不仅设置于图22及图23中所示的位置,例如也可以设置于顶棚部219的前后中间部的漏斗部220的上侧的部分、最后侧的漏斗部220的上侧的部分。
(9)也可以是,在内衬角度A22(参照图27)比内表面角度A12(参照图18)稍大地构成的纵壁内衬238,纵壁内衬238的部分238a借助螺栓242被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倾斜壁部221的内表面,纵壁内衬238的部分238b借助螺栓242被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纵壁部215的内表面。
(10)也可以以内衬角度A22和内表面角度A12相同的方式形成纵壁内衬238。该结构中,可以是,纵壁内衬238的部分238a借助螺栓242被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倾斜壁部221的内表面,纵壁内衬238的部分238b借助螺栓242被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纵壁部215的内表面。
(11)也可以是,取代谷粒仓斗205,设置有卸载机等谷粒排出装置的谷物罐(未图示)被作为谷粒存积部设置。
(12)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普通型的联合收割机,也能够应用于自脱型的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收割机。
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就能够与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应用,此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为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改变。
附图标记说明
〔第1实施方式〕
75燃料罐
80保护部件
81纵框
81a突出部
82保护部
82a突出部
K机体框
〔第2实施方式〕
205谷粒仓斗(谷粒存积部)
215纵壁部
216纵壁部
217纵壁部
218纵壁部
219顶棚部
221倾斜壁部
222加固部件
223加固部件
226排出部
231搬运装置
233投掷部
238叶片部件
237箱
238纵壁内衬(内衬)
238a纵壁内衬的部分
238b纵壁内衬的部分
239顶棚内衬(内衬)
239a顶棚内衬的端部
240磨损防止部件
240a磨损防止部件的引导部
240b磨损防止部件的引导部
246作业台
247防护部
248b自由端部(第2卡止部)
254座舱罩
255c自由端部(第1卡止部)
255第1框(框)
260支承部件
261支承部件
261d承接部(第2卡止部)
261f保持孔(保持部)
263接触部件(第1卡止部)
264连结销(连结部件)
265垫片(连结部件)
266防脱销(连结部件)
267带部件(连结部件)
A12内表面角度
A22内衬角度
B12使用状态
B22收纳状态
P12轴心。
Claims (22)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机体框、燃料罐、保护部件,
前述燃料罐在机体的后端部被载置支承于前述机体框,
前述保护部件被配置于前述燃料罐的后方,保护前述燃料罐的背面部,
前述保护部件被立设于前述机体框的后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保护部件的宽度比前述燃料罐的背面的宽度大,
前述保护部件覆盖前述燃料罐的下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保护部件具有板状的部件,前述板状的部件在左右两侧具有向前述机体的前方突出的突出部,被配置成前述燃料罐的前述背面部位于前述突出部之间,
至少在左右某一方的前述突出部和前述燃料罐之间配设有间隙填充部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保护部件具备纵框和保护部,
前述纵框被立设于前述机体框的后端部,
前述保护部被支承于前述纵框,比该纵框宽度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纵框是在左右两侧具有向前述机体的后方突出的突出部的板状的部件,
前述保护部是在左右两侧具有向前述机体的前方突出的突出部的板状的部件,
前述保护部被支承于前述纵框的前表面。
6.一种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搬运装置和存积谷粒的箱状的谷粒存积部,
前述搬运装置将被脱谷处理后的谷粒投掷,投入前述谷粒存积部,
在前述谷粒存积部的内表面的位于被前述搬运装置投入的谷粒的投掷目的地的部分设置有能够装卸的内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搬运装置的谷粒的投掷部被设置于前述谷粒存积部的多个纵壁部中的一个,
在前述谷粒存积部的多个纵壁部中的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在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位置设置有作为前述内衬的纵壁内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倾斜壁部,前述倾斜壁部跨前述谷粒存积部的顶棚部和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上端部地从前述顶棚部朝向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上端部下降,
前述纵壁内衬仅在前述倾斜壁部的内表面被能够装卸地安装,被跨前述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地配置。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倾斜壁部,前述倾斜壁部跨前述谷粒存积部的顶棚部和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上端部地从前述顶棚部朝向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上端部下降,
关于由前述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形成的内表面角度、及由前述纵壁内衬的沿着前述倾斜壁部的内表面的部分和沿着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的部分形成的内衬角度,
前述纵壁内衬在形成为前述内衬角度比前述内表面角度大的状态下弹性变形的同时,被跨前述倾斜壁部的内表面和与前述投掷部相向的纵壁部的内表面地设置。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投掷部设置有被绕沿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驱动来投掷谷粒的叶片部件、覆盖前述叶片部件的外侧的箱,
防止前述箱的磨损的磨损防止部件被设置于前述箱的内表面,
将被前述叶片部件投掷的谷粒向前述纵壁内衬引导的引导部被设置于前述磨损防止部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将被前述叶片部件投掷的谷粒向前述谷粒存积部的从前述纵壁内衬向横向离开的区域引导的引导部被设置于前述磨损防止部件。
12.如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前述内衬的顶棚内衬被设置于前述谷粒存积部的顶棚部的内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加固部件被设置于前述顶棚部,
前述顶棚内衬被设置于前述顶棚部的前述加固部件的位置的内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搬运装置的谷粒的投掷部被设置于前述谷粒存积部的多个纵壁部中的一个,
前述顶棚部被能够装卸地设置于前述谷粒存积部,
前述顶棚内衬的前述投掷部的反对侧的端部被从前述顶棚部的内表面向下侧伸出。
15.一种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谷粒仓斗、作业台、座舱罩,
前述谷粒仓斗存积被脱谷处理后的谷粒,谷粒的排出部被设置于下部,
前述作业台相对于前述谷粒仓斗从下侧的位置向横向外侧伸出,供作业者搭乘,
前述座舱罩能够在相对于前述谷粒仓斗向横向外侧伸出而相对于前述作业台位于上侧的使用状态、及相对于前述谷粒仓斗位于上侧的收纳状态之间摆动来改变状态,
还具备设置于前述座舱罩的部件的第1卡止部、设置于前述谷粒仓斗的部件的第2卡止部,
前述座舱罩被操作成前述使用状态,跨前述第1卡止部和前述第2卡止部地安装连结部件,由此,能够将前述座舱罩保持成前述使用状态。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于前述谷粒仓斗而将前述座舱罩能够摆动地支承的支承部件,
前述第1卡止部被设置于前述座舱罩的框,
前述第2卡止部被设置于前述支承部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平面部的接触部件被设置于前述框,
具有平面部的承接部被设置于前述支承部件,
前述使用状态下,前述接触部件的平面部和前述承接部的平面部面接触,由此,阻止越过前述座舱罩的前述使用状态向下侧摆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卡止部是前述接触部件,
前述第2卡止部是前述承接部,
前述连结部件被跨前述接触部件和前述承接部地安装,由此,能够将前述座舱罩保持成前述使用状态。
19.如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能够保持已卸下的前述连结部件的保持部被设置于前述支承部件。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卡止部被设置于前述座舱罩的框,
前述第2卡止部被设置于,相对于前述谷粒仓斗向横向外侧伸出而能够承接前述作业台的作业者的防护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卡止部被设置于前述框的自由端部,
前述第2卡止部被设置于前述防护部的俯视观察时比前述第1卡止部靠横向外侧的部分。
22.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连结部件与前述第1卡止部和前述第2卡止部中的一方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17487A JP7178967B2 (ja) | 2019-06-25 | 2019-06-25 | 収穫機 |
JP2019-117486 | 2019-06-25 | ||
JP2019-117487 | 2019-06-25 | ||
JP2019117486A JP7175241B2 (ja) | 2019-06-25 | 2019-06-25 | 収穫機 |
JP2019119009A JP7154191B2 (ja) | 2019-06-26 | 2019-06-26 | コンバイン |
JP2019-119009 | 2019-06-26 | ||
PCT/JP2020/021035 WO2020261863A1 (ja) | 2019-06-25 | 2020-05-28 | コンバイン、収穫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10085A true CN113710085A (zh) | 2021-11-26 |
CN113710085B CN113710085B (zh) | 2023-11-24 |
Family
ID=74059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30842.5A Active CN113710085B (zh) | 2019-06-25 | 2020-05-28 | 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10085B (zh) |
WO (1) | WO2020261863A1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03651A (zh) * | 2005-07-27 | 2007-01-3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 |
JP2014183815A (ja) * | 2013-03-25 | 2014-10-02 | Kubota Corp | コンバイン |
JP2019004766A (ja) * | 2017-06-23 | 2019-01-1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40574Y2 (zh) * | 1978-01-25 | 1981-09-22 | ||
JPS6349377Y2 (zh) * | 1981-06-24 | 1988-12-19 | ||
JP2008054571A (ja) * | 2006-08-31 | 2008-03-13 | Iseki &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2009078723A (ja) * | 2007-09-26 | 2009-04-16 | Kubota Corp | 作業機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
US9901030B2 (en) * | 2015-11-20 | 2018-02-27 | Tribine Industries Llc | Rear grain cart grain handling assemblies for an agricultural harvesting combine |
JP6879715B2 (ja) * | 2015-12-22 | 2021-06-02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収穫機 |
JP6877259B2 (ja) * | 2017-06-21 | 2021-05-2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収穫機 |
-
2020
- 2020-05-28 CN CN202080030842.5A patent/CN113710085B/zh active Active
- 2020-05-28 WO PCT/JP2020/021035 patent/WO20202618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03651A (zh) * | 2005-07-27 | 2007-01-3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二轮机动车的后缓冲器配置结构 |
JP2014183815A (ja) * | 2013-03-25 | 2014-10-02 | Kubota Corp | コンバイン |
JP2019004766A (ja) * | 2017-06-23 | 2019-01-1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10085B (zh) | 2023-11-24 |
WO2020261863A1 (ja) | 2020-12-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35853B2 (ja) | コンバインの排気構造 | |
JP5635854B2 (ja) | コンバインの排気構造 | |
JP6611463B2 (ja) | 作業機 | |
GB2375032A (en) | Elevator for an agricultural harvesting machine | |
JP6765348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5739709B2 (ja) | 脱穀装置 | |
PH12015501909B1 (en) | Combine | |
CN113710085B (zh) | 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 |
CN106982588B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6976087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09863889B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6983720B2 (ja) | 収穫機 | |
KR20170121107A (ko) | 콤바인의 배기 구조 | |
JP6979925B2 (ja) | 収穫機 | |
JP7154191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07529723B (zh) | 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 |
JP2020039294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7178967B2 (ja) | 収穫機 | |
JP2014183821A (ja) |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回収装置 | |
JP7502939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16018928A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11343858A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4614082B2 (ja) | 粉粒体排出装置 | |
JP3855420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17104048A (ja) | コンバイ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