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44076A -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44076A
CN113544076A CN201980085674.7A CN201980085674A CN113544076A CN 113544076 A CN113544076 A CN 113544076A CN 201980085674 A CN201980085674 A CN 201980085674A CN 113544076 A CN113544076 A CN 1135440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door
car door
cam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567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44076B (zh
Inventor
北泽昌也
森永章吾
赤尾嘉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544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44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44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440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66B13/16Door or gate locking devices controlled or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condition of cage, e.g. movement or position
    • B66B13/18Door or gate locking devices controlled or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condition of cage, e.g. movement or position without manually-operable devices for completing locking or unlocking of do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在电梯的轿厢门装置中,在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第二接触件与第二凸轮接触。由此,轿厢侧连结部件保持于门挡侧位置,第一凸轮保持于解锁位置,可动锁定件保持于锁定位置。而且,在轿厢位于门区域外时,若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则第二接触件沿第二凸轮移动,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到门套侧位置。由此,第一凸轮移位到非解锁位置,可动锁定件保持于锁定位置,从而阻止轿厢门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

Description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电梯的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的轿厢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中,在轿厢门设置有门刀和锁定部件。门刀能够在解锁对应位置与锁定对应位置之间相对于轿厢门在水平方向上移位。锁定部件能够与门刀的移动联动地在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位。
在轿厢门的外部设置有固定锁定件和引导凸轮。通过锁定部件钩挂于固定锁定件,阻止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锁定部件设置有引导部。
在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引导部与引导凸轮接触,由此锁定部件保持于解锁位置,并且门刀保持于解锁对应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2501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轿厢门装置中,在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锁定部件保持于解锁位置。但是,从可靠性的观点出发,期望在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锁定部件也位于锁定位置。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能够防止轿厢门在楼层间打开,并且能够在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将可动锁定件保持于锁定位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具备:轿厢门,其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轿厢侧连结部件,其设置于轿厢门,并且能够在门挡侧位置与比门挡侧位置靠门套侧的门套侧位置之间相对于轿厢门在水平方向上移位;固定锁定件,其设置于轿厢门;可动锁定件,其设置于轿厢门的外部,并能够在钩挂于固定锁定件而阻止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锁定位置与允许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非锁定位置之间移位;第一接触件,其设置于可动锁定件;第一凸轮,其设置于轿厢门,并能够与轿厢侧连结部件联动地在解锁位置与非解锁位置之间移位;第二接触件,其设置于轿厢门,并与轿厢侧连结部件联动地移位;以及第二凸轮,其设置于轿厢门的外部,在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第二接触件与第二凸轮接触,由此轿厢侧连结部件保持于门挡侧位置,第一凸轮保持于解锁位置,可动锁定件保持于锁定位置,在轿厢位于门区域内时,若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则轿厢侧连结部件与设置于层站门的联锁装置的联锁辊接触,从而阻止轿厢侧连结部件向门套侧位置移位,并且阻止第一凸轮向非解锁位置移位,通过第一凸轮与第一接触件接触,可动锁定件移位到解锁位置,在轿厢位于门区域外时,若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则第二接触件沿第二凸轮移动,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到门套侧位置,并且第一凸轮移位到非解锁位置,可动锁定件保持于锁定位置,从而阻止轿厢门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
而且,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具备:第一轿厢门,其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第二轿厢门,其与第一轿厢门联动地向与第一轿厢门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轿厢侧连结部件,其设置于第一轿厢门,并且能够在门挡侧位置和比门挡侧位置靠门套侧的门套侧位置之间相对于第一轿厢门在水平方向上移位;固定锁定件,其设置于第二轿厢门;可动锁定件,其设置于第一和第二轿厢门的外部,并能够在钩挂于固定锁定件而阻止第一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锁定位置与允许第一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非锁定位置之间移位;第一接触件,其设置于可动锁定件;第一凸轮,其设置于第一轿厢门,并能够与轿厢侧连结部件联动地在解锁位置与非解锁位置之间移位;第二接触件,其设置于第一轿厢门,并与轿厢侧连结部件联动地移位;以及第二凸轮,其设置于第一轿厢门的外部,在第一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第二接触件与第二凸轮接触,由此轿厢侧连结部件保持于门挡侧位置,第一凸轮保持于解锁位置,可动锁定件保持于锁定位置,在轿厢位于门区域内时,若第一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则轿厢侧连结部件与设置于层站门的联锁装置的联锁辊接触,从而阻止轿厢侧连结部件向门套侧位置移位,并且阻止第一凸轮向非解锁位置移位,通过第一凸轮与第一接触件接触,可动锁定件移位到解锁位置,在轿厢位于门区域外时,若第一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则第二接触件沿第二凸轮移动,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到门套侧位置,并且第一凸轮移位到非解锁位置,可动锁定件保持于锁定位置,从而阻止第一轿厢门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能够防止轿厢门在楼层间打开,并且在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将可动锁定件保持于锁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从井道侧观察图1的第一和第二层站门的主视图。
图3是从层站侧观察图1的第一和第二轿厢门的主视图。
图4是将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并示出的主视图。
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4的第一和第二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稍微移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图7的第一和第二轿厢门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要将图4的第一和第二轿厢门在门区域外打开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从层站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概要结构图。在图中,在井道1的上部设置有机房2。在机房2设置有曳引机3、偏导轮4以及电梯控制装置5。
曳引机3具有驱动绳轮6、未图示的曳引机马达以及未图示的曳引机制动器。曳引机马达使驱动绳轮6旋转。曳引机制动器保持驱动绳轮6的静止状态或对驱动绳轮6的旋转进行制动。
在驱动绳轮6和偏导轮4卷绕有悬挂体7。作为悬挂体7,使用多根绳索或多根带。在悬挂体7的第一端部连接有轿厢8。在悬挂体7的第二端部连接有对重9。
轿厢8和对重9被悬挂体7悬吊,并通过使驱动绳轮6旋转而在井道1内进行升降。电梯控制装置5通过控制曳引机3来控制轿厢8的运行。
在井道1内设置有未图示的一对轿厢导轨和未图示的一对对重导轨。一对轿厢导轨引导轿厢8的升降。一对对重导轨引导对重9的升降。
轿厢8具有轿厢架10和轿厢室11。在轿厢架10连接有悬挂体7。轿厢室11支承于轿厢架10。在轿厢室11的前表面设置有第一轿厢门12a和第二轿厢门12b。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通过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水平地滑动来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
在轿厢8上设置有门控制器13。门控制器13控制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的开闭动作。
在多个楼层的层站分别设置有第一层站门14a和第二层站门14b。第一和第二层站门14a、14b通过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水平地滑动来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而且,第一和第二层站门14a、14b在轿厢8停层时与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联动地进行开闭动作。
图2是从井道1侧观察图1的第一和第二层站门14a、14b的主视图。在层站出入口的上部固定有层站门框15。在层站门框15设置有层站门导轨16。层站门导轨16与层站出入口的宽度方向平行并且水平地配置。层站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为图2的左右方向。
在层站门框15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层站门滑轮17。在层站门框15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二层站门滑轮18。在第一和第二层站门滑轮17、18卷绕有环状的联动绳索19。
第一和第二层站门14a、14b分别具有层站门板20和层站门吊架21。各层站门吊架21固定于对应的层站门板20的上部。
在各层站门吊架21设置有多个层站门辊22。在第一和第二层站门14a、14b进行开闭动作时,各层站门辊22在层站门导轨16上滚动着移动。第一和第二层站门14a、14b从层站门导轨16悬吊,并沿层站门导轨16进行开闭动作。
第一层站门14a经由第一层站门连结件23与联动绳索19的下侧部分连接。第二层站门14b经由第二层站门连结件24与联动绳索19的上侧部分连接。
当联动绳索19通过第一层站门14a的开闭动作而循环时,第二层站门14b向与第一层站门14a相反的方向移动。层站门联动机构25具有第一层站门滑轮17、第二层站门滑轮18、联动绳索19、第一层站门连结件23以及第二层站门连结件24。而且,层站门联动机构25使第二层站门14b与第一层站门14a的开闭动作联动。
在第一层站门14a与层站门框15之间设置有联锁装置26。联锁装置26防止在轿厢8未停层时层站门14从层站侧被打开。而且,联锁装置26具有钩扣27、联锁闩28、固定侧联锁辊29以及可动侧联锁辊30。
钩扣27固定于层站门框15。联锁闩2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层站门14a的层站门吊架21。在第一和第二层站门14a、14b位于全闭位置时,联锁闩28的前端部钩挂于钩扣27,由此阻止第一和第二层站门14a、14b向打开方向移动。
固定侧联锁辊29与联锁闩28的旋转轴同轴地配置。可动侧联锁辊30安装于联锁闩28。联锁闩28和可动侧联锁辊30以联锁闩28的旋转轴为中心一体地旋转。
图3是从层站侧观察图1的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的主视图。在轿厢出入口的上部固定有轿厢门框31。在轿厢门框31设置有轿厢门导轨32。轿厢门导轨32与轿厢出入口的宽度方向平行并且水平地配置。轿厢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为图3的左右方向。
在轿厢门框31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轿厢门滑轮33。在轿厢门框31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二轿厢门滑轮34。在第一和第二轿厢门滑轮33、34卷绕有环状的轿厢门驱动绳索35。
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分别具有轿厢门板36和轿厢门吊架37。各轿厢门吊架37固定于对应的轿厢门板36的上部。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从轿厢门导轨32悬吊,并沿轿厢门导轨32进行开闭动作。
第一轿厢门12a经由第一轿厢门连结件38与轿厢门驱动绳索35的下侧部分连接。第二轿厢门12b经由第二轿厢门连结件39与轿厢门驱动绳索35的上侧部分连接。
在轿厢门框31上固定有门马达40。门马达40的旋转传递到第一轿厢门滑轮33。当第一轿厢门滑轮33旋转时,轿厢门驱动绳索35循环,并且第二轿厢门滑轮34旋转。由此,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进行开闭动作。
图4是将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并示出的主视图。在第一轿厢门12a固定有第一支承板44。在第一支承板44固定有固定锁定件45。即,固定锁定件45经由第一支承板44设置于第一轿厢门12a。而且,固定锁定件45从第一支承板44的上端部的侧面向第二轿厢门12b侧突出。
在轿厢门框31固定有第二支承板46。在第二支承板46安装有可动锁定件47。即,可动锁定件47设置于第一轿厢门12a的外部。
可动锁定件47能够以旋转轴47a为中心旋转。而且,可动锁定件47能够在图4所示的锁定位置与图7所示的非锁定位置之间移位。锁定位置是可动锁定件47钩挂于固定锁定件45,从而阻止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的位置。非锁定位置是允许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的位置。
旋转轴47a设置于可动锁定件47的中间部。在可动锁定件47的一端部设置有钩状的锁定部47b。在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位于全闭位置时,锁定部47b位于比固定锁定件45的前端部靠第一轿厢门12a的门套侧的位置。
在可动锁定件47保持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轿厢门12a要向打开方向移动时,锁定部47b钩挂于固定锁定件45的前端部。由此,阻止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
在第二支承板46与可动锁定件47之间设置有拉伸弹簧48。拉伸弹簧48产生使可动锁定件47沿图4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即保持于锁定位置的力。可动锁定件47始终承受向锁定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即,在没有作用有来自第一凸轮56b的外力时,可动锁定件47通过自重、重块或弹簧而留在锁定位置。
在第二支承板46安装有锁定件止动件49。锁定件止动件49阻止可动锁定件47超过锁定位置而旋转。锁定件止动件49的上下方向位置是能够调整的。可动锁定件47通过自重和拉伸弹簧48的力被按压于锁定件止动件49,从而保持于锁定位置。
在第二支承板46安装有锁定检测开关50。锁定检测开关50检测可动锁定件47是否位于锁定位置。
在可动锁定件47的另一端部固定有动作片51。在可动锁定件47保持于锁定位置时,动作片51与锁定检测开关50接触。由此,锁定检测开关50接通(ON)。
而且,在可动锁定件47未保持于锁定位置时,动作片51离开锁定检测开关50。由此,锁定检测开关50断开(OFF)。
在电梯控制装置5中,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位于全闭位置、并且可动锁定件47保持于锁定位置是能够进行轿厢8的升降的条件。
在可动锁定件47形成有突出部47c。突出部47c从可动锁定件47的中间部向斜下方突出。在突出部47c的下端部设置有辊状的第一接触件52。第一接触件52能够相对于突出部47c旋转。
在第一支承板44经由第一平行连杆机构53安装有截面为L字形的轿厢侧连结部件54。轿厢侧连结部件54铅直地配置。
第一平行连杆机构53具有棒状的第一下部连杆55和L字形的第一上部连杆56。
第一下部连杆55的上端部以能够以旋转轴55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支承板44。第一下部连杆55的下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的下端部连结。
第一上部连杆56的中间部以能够以旋转轴56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支承板44。第一上部连杆56的第一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的中间部连结。
通过第一下部连杆55和第一上部连杆56的旋转,轿厢侧连结部件54能够在图4所示的门挡侧位置与图9所示的门套侧位置之间相对于第一轿厢门12a沿水平方向移位。门套侧位置是相对于第一轿厢门12a比门挡侧位置靠第一轿厢门12a的门套侧的位置。
从第一上部连杆56的中间部到第二端部的部分相对于旋转轴56a向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相反的一侧突出。
在第一上部连杆56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一凸轮56b。固定锁定件45和第一凸轮56b经由作为共用的安装部件的第一支承板44安装于第一轿厢门12a。
第一凸轮56b在第一轿厢门12a的通常的打开动作时与第一接触件52接触,并使可动锁定件47向非锁定位置旋转。
在第一上部连杆56的旋转轴56a与第一凸轮56b之间设置有辊状的第二接触件57。第二接触件57能够相对于第一上部连杆56旋转。第一凸轮56b和第二接触件57经由第一支承板44设置于第一轿厢门12a。
第一上部连杆56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的移动联动地旋转。由此,第一凸轮56b能够在图7所示的解锁位置与图9所示的非解锁位置之间移位。即,第一凸轮56b能够在解锁位置与非解锁位置之间旋转而移位。
第二接触件57相对于作为第一凸轮56b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56a配置于第一轿厢门12a的门挡侧并且下侧。而且,第二接触件57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的移动联动地移位。
在第二轿厢门12b的轿厢门吊架37固定有第二凸轮58。即,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凸轮58固定于作为第一轿厢门12a的外部的第二轿厢门12b。
在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位于全闭位置时,第二接触件57与作为第二凸轮58的上表面的水平的引导面接触。
在不对第一上部连杆56施加外力并要使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时,如图9所示,第二接触件57离开第二凸轮58,第一凸轮56b向非解锁位置移位。
轿厢侧连结部件54通过重力或弹簧力的作用,始终承受向门套侧、即向门套侧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而且,第一凸轮56b始终承受向非解锁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即,在外力不作用于轿厢侧连结部件54和第一凸轮56b时,通过自重、重块或弹簧,轿厢侧连结部件54留在门套侧位置,并且第一凸轮56b留在非解锁位置。
但是,在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位于全闭位置时,第二接触件57位于第二凸轮58上,由此阻止了第一凸轮56b向非解锁位置侧移位。由此,轿厢侧连结部件54保持于门挡侧位置。
当第一轿厢门12a从图4的状态向打开方向移动时,第一接触件52被第一凸轮56b上推,从而可动锁定件47向非锁定位置旋转。因此,即使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锁定部47b也不钩挂于固定锁定件45,从而不会阻止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
在第一支承板44设置有一对连结部件止动件59。一对连结部件止动件59限制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挡侧的可动范围。
在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位于全闭位置时,在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一对连结部件止动件59之间确保有间隙。因此,当强制使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一对连结部件止动件59接触时,在第二接触件57与第二凸轮58之间产生微小的间隙。
在第一支承板44经由第二平行连杆机构60安装有截面L字形的引导门刀61。引导门刀61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平行地配置,即引导门刀61铅直地配置。
第二平行连杆机构60具有棒状的第二下部连杆62和棒状的第二上部连杆63。
第二下部连杆62的下端部以能够以旋转轴62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支承板44。第二下部连杆62的上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引导门刀61的下端部连结。
第二上部连杆63的下端部以能够以旋转轴63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支承板44。第二上部连杆63的上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引导门刀61的中间部连结。
而且,引导门刀61能够通过第二下部连杆62和第二上部连杆63的旋转而相对于第一轿厢门12a向第一轿厢门12a的开闭方向移位。
在引导门刀61的上端部设置有引导辊64。在轿厢门框31固定有引导部件65。
在第一轿厢门12a位于全闭位置时,引导辊64与引导部件65接触。
引导门刀61通过重力或弹簧力的作用而被始终向第一轿厢门12a的门挡侧按压。在第一轿厢门12a位于全闭位置时,引导辊64与引导部件65接触,引导门刀61离开联锁辊29、30。
与此相对,当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时,引导门刀61向轿厢侧连结部件54侧移位,从而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引导门刀61的间隔变小。而且,联锁辊29、30被把持于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引导门刀61之间。
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视图。而且,图6是沿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在轿厢8停层时,轿厢侧连结部件54配置于比联锁辊29、30靠门挡侧的位置,引导门刀61配置于比联锁辊29、30靠门套侧的位置。
而且,在从正上方观察时,联锁辊29、30配置于轿厢地坎线L1与层站地坎线L2之间。轿厢地坎线L1是从正上方观察轿厢地坎的层站侧端面而得到的直线。层站地坎线L2是从正上方观察层站地坎的轿厢侧端面而得到的直线。
而且,在从正上方观察时,连杆55、56、62、63、轿厢侧连结部件54的与连杆55、56连结的连结部、以及引导门刀61的与连杆62、63连结的连结部配置于比轿厢地坎线L1靠轿厢8侧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轿厢8位于适当的停层位置时,若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则联锁辊29、30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接触,从而阻止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套侧位置移位。由此,也阻止第一凸轮56b向非解锁位置移位。
而且,在轿厢8位于适当的停层位置以外的位置时,若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并且第二接触件57到达第二凸轮58的端部,则第二接触件57离开第二凸轮58,第一凸轮56b向非解锁位置移位。而且,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套侧位置移位。
在该状态下,第一凸轮56b不与第一接触件52接触,从而可动锁定件47保持于锁定位置。而且,当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时,锁定部47b钩挂于固定锁定件45,从而阻止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
这样,在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位于全闭位置时,第二接触件57与第二凸轮58接触。由此,轿厢侧连结部件54保持于门挡侧位置,第一凸轮56b保持于解锁位置,可动锁定件47保持于锁定位置。
而且,在轿厢8位于门区域内时,若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则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联锁辊29、30接触。由此,阻止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套侧位置移位,并且阻止第一凸轮56b向非解锁位置移位。而且,通过第一凸轮56b与第一接触件52接触,可动锁定件47向解锁位置移位。
而且,在轿厢8位于门区域外时,若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则第二接触件57沿第二凸轮58移动,从而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套侧位置移位。由此,第一凸轮56b向非解锁位置移位,可动锁定件47保持于锁定位置,从而阻止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
接着,对动作进行说明。在轿厢门12位于全闭位置时,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接触件57与第二凸轮58接触。而且,可动锁定件47保持于锁定位置。而且,轿厢侧连结部件54位于门挡侧位置。而且,轿厢侧连结部件54和引导门刀61离开联锁辊29、30。
图7是示出图4的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向打开方向稍微移动的状态的主视图。第一轿厢门12a开始向打开方向移动,第二接触件57移动至第二凸轮58的端部时,第一连杆48沿图7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轿厢侧连结部件54要向门套侧移位。
但是,轿厢侧连结部件54的辊接触面与联锁辊29、30接触,从而阻止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套侧移位。由此,第一凸轮56b不会移位至非解锁位置。
因此,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时,第一接触件52被第一凸轮56b上推,可动锁定件47向非锁定位置旋转。
而且,联锁辊29、30夹持于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引导门刀61之间,联锁闩28旋转,层站门装置的联锁装置26也成为解锁状态。
图8是示出图7的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的状态的主视图。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时,引导门刀61相对于第一轿厢门12a向门挡侧相对移动。
由此,引导门刀61经由联锁辊29、30使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挡侧移位。其结果,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连结部件止动件59接触。这时,第一上部连杆56沿图8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凸轮56b从解锁位置向与非解锁位置相反的一侧移位。即,第一凸轮56b位于进一步离开非解锁位置的位置。
而且,联锁辊29、30被把持于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引导门刀61之间,因此第一轿厢门12a与第一层站门14a一体地向打开方向移动。而且,第二轿厢门12b和第二层站门14b也同步地向打开方向移动。
接着,对在轿厢8因某些异常而停止于门区域外的状态下,轿厢室11内的乘客要撬开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如图9所示,联锁辊29、30不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接触,因此不会阻止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套方向移位。
因此,当第二接触件57移动至第二凸轮58的端部时,第一上部连杆56沿图9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凸轮56b移位至非解锁位置。因此,第一凸轮56b不与第一接触件52接触,可动锁定件47保持于锁定位置。其结果,可动锁定件47钩挂于固定锁定件45,从而阻止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
在这样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中,在轿厢侧连结部件54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没有联锁辊29、30的情况下,发挥开门防止功能,因此不需要在层站侧另外准备解锁用凸轮。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防止轿厢门12在楼层间打开。
而且,在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位于全闭位置时,能够将可动锁定件47保持于锁定位置。而且,不会不必要地使可动锁定件47从锁定位置向非锁定位置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故障和错误动作,从而提高可靠性。
而且,固定锁定件45和第一凸轮56b经由作为共用的安装部件的第一支承板44安装于第一轿厢门12a。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固定锁定件45与第一凸轮56b的位置关系。
而且,第二接触件57相对于第一凸轮56b的旋转中心配置于门挡侧并且下侧。因此,能够缩小第一轿厢门12a从全闭位置开始向打开方向移动起到移动被阻止为止的第一轿厢门12a的移动量。
而且,轿厢侧连结部件54始终承受向门套侧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第一凸轮56b始终承受向非解锁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而且,可动锁定件47始终承受向锁定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而且,通过锁定检测开关50检测可动锁定件47是否位于锁定位置,因此能够更可靠的检测错误动作,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实施方式2.
接着,图10是从层站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的主视图。实施方式2的固定锁定件45固定于第二轿厢门12b的轿厢门吊架37。
可动锁定件71经由第二支承板46设置于轿厢门框31。即,可动锁定件71设置于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的外部。
可动锁定件71能够以旋转轴71a为中心旋转。而且,可动锁定件71能够在图10所示的锁定位置与非锁定位置之间移位。
锁定位置是可动锁定件71钩挂于固定锁定件45,从而阻止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的位置。非锁定位置是从图10的锁定位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后的位置,是允许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的位置。
旋转轴71a设置于可动锁定件71的中间部。在可动锁定件71的与第一轿厢门12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钩状的锁定部71b。在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位于全闭位置时,锁定部71b位于比固定锁定件45的前端部靠第二轿厢门12b的门套侧的位置。
在可动锁定件71保持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轿厢门12a要向打开方向移动时,锁定部71b钩挂于固定锁定件45的前端部。由此,阻止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
在可动锁定件71的与锁定部71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有重块72。可动锁定件71通过自重、拉伸弹簧48的力以及作用于重块72的重力而被按压于锁定件止动件49,从而保持于锁定位置。即,可动锁定件71始终承受向锁定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
在可动锁定件71形成有突出部71c。突出部71c从可动锁定件71的中间部向斜下方突出。第一接触件52设置于突出部71c的下端部。
第二凸轮58固定于第二轿厢门12b的轿厢门吊架37。即,第二凸轮58设置于第一轿厢门12a的外部。
在实施方式2中,在第一轿厢门12a位于全闭位置时,第二接触件57与第二凸轮58接触。由此,轿厢侧连结部件54保持于门挡侧位置,第一凸轮56b保持于解锁位置,可动锁定件71保持于锁定位置。
而且,在轿厢8位于门区域内时,若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则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联锁辊29、30接触。由此,阻止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套侧位置移位,并且阻止第一凸轮56b向非解锁位置移位。而且,通过第一凸轮56b与第一接触件52接触,可动锁定件71向解锁位置移位。
而且,在轿厢8位于门区域外时,若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则第二接触件57沿第二凸轮58移动,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套侧位置移位。由此,第一凸轮56b向非解锁位置移位,可动锁定件71保持于锁定位置,从而阻止第一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
其他的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防止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在楼层间打开。而且,在第一和第二轿厢门12a、12b位于全闭位置时,能够将可动锁定件71保持于锁定位置。
而且,轿厢侧连结部件54设置于第一轿厢门12a,固定锁定件45设置于第二轿厢门12b,因此有利于设备安装。
另外,能够使引导门刀61在水平方向上移位的结构不是必需的,也可以将引导门刀61固定于第一轿厢门12a。
而且,将联锁辊29、30把持于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引导门刀61之间的结构不是必需的。例如,也可以是在固定侧联锁辊29与可动侧联锁辊30之间配置轿厢侧连结部件54和引导门刀61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轿厢侧连结部件54配置于引导门刀61的门套侧。
而且,第一下部连杆55和第一上部连杆56的方向也可以相反。同样地,也可以使可动锁定件47从锁定位置向非锁定位置旋转的方向相反。
而且,第二凸轮58也可以固定于轿厢门框31。
而且,第二接触件57也可以设置于轿厢侧连结部件。
而且,在图9中,第二接触件57离开第二凸轮58。但是,只要在门区域外阻止了轿厢门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时,能够使第一凸轮向非解锁位置移位,则第二接触件也可以与第二凸轮接触。
而且,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了中央打开式的轿厢门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单开门式的轿厢门装置。在该情况下,第二凸轮58相对于轿厢门框31固定。
而且,应用本发明的电梯的类型不限定于图1的类型,例如也可以是绕绳方式为2:1的电梯。
而且,本发明能够应用于无机房电梯、双层电梯、单井道多轿厢式的电梯等各种类型的电梯。单井道多轿厢式是,上轿厢和配置于上轿厢的正下方的下轿厢分别独立地在共用的井道中进行升降的方式。
标号说明
8:轿厢;12a:第一轿厢门;12b:第二轿厢门;14a:第一层站门;14b:第二层站门;26:联锁装置;29:固定侧联锁辊;30:可动侧联锁辊;44:第一支承板(安装部件);45:固定锁定件;47、71:可动锁定件;50:锁定检测开关;52:第一接触件;54:轿厢侧连结部件;56a:旋转轴(第一凸轮的旋转中心);56b:第一凸轮;57:第二接触件;58:第二凸轮。

Claims (7)

1.一种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具备:
轿厢门,其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
轿厢侧连结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轿厢门,并且能够在门挡侧位置与比所述门挡侧位置靠门套侧的门套侧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轿厢门在水平方向上移位;
固定锁定件,其设置于所述轿厢门;
可动锁定件,其设置于所述轿厢门的外部,并能够在钩挂于所述固定锁定件而阻止所述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锁定位置与允许所述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非锁定位置之间移位;
第一接触件,其设置于所述可动锁定件;
第一凸轮,其设置于所述轿厢门,并能够与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联动地在解锁位置与非解锁位置之间移位;
第二接触件,其设置于所述轿厢门,并与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联动地移位;以及
第二凸轮,其设置于所述轿厢门的外部,
在所述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所述第二接触件与所述第二凸轮接触,由此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保持于所述门挡侧位置,所述第一凸轮保持于所述解锁位置,所述可动锁定件保持于所述锁定位置,
在轿厢位于门区域内时,若所述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则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与设置于层站门的联锁装置的联锁辊接触,从而阻止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向所述门套侧位置移位,并且阻止所述第一凸轮向所述非解锁位置移位,通过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一接触件接触,所述可动锁定件移位到所述解锁位置,
在所述轿厢位于所述门区域外时,若所述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则所述第二接触件沿所述第二凸轮移动,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到所述门套侧位置,并且所述第一凸轮移位到非解锁位置,所述可动锁定件保持于所述锁定位置,从而阻止所述轿厢门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锁定件和所述第一凸轮经由共用的安装部件安装于所述轿厢门。
3.一种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具备:
第一轿厢门,其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
第二轿厢门,其与所述第一轿厢门联动地向与所述第一轿厢门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对所述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
轿厢侧连结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门,并且能够在门挡侧位置和比所述门挡侧位置靠门套侧的门套侧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第一轿厢门在水平方向上移位;
固定锁定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二轿厢门;
可动锁定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门和所述第二轿厢门的外部,并能够在钩挂于所述固定锁定件而阻止所述第一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锁定位置与允许所述第一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非锁定位置之间移位;
第一接触件,其设置于所述可动锁定件;
第一凸轮,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门,并能够与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联动地在解锁位置与非解锁位置之间移位;
第二接触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门,并与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联动地移位;以及
第二凸轮,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门的外部,
在所述第一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所述第二接触件与所述第二凸轮接触,由此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保持于所述门挡侧位置,所述第一凸轮保持于所述解锁位置,所述可动锁定件保持于所述锁定位置,
在轿厢位于门区域内时,若所述第一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则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与设置于层站门的联锁装置的联锁辊接触,从而阻止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向所述门套侧位置移位,并且阻止所述第一凸轮向所述非解锁位置移位,通过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一接触件接触,所述可动锁定件移位到所述解锁位置,
在所述轿厢位于所述门区域外时,若所述第一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则所述第二接触件沿所述第二凸轮移动,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到所述门套侧位置,并且所述第一凸轮移位到非解锁位置,所述可动锁定件保持于所述锁定位置,从而阻止所述第一轿厢门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凸轮能够在所述解锁位置与所述非解锁位置之间旋转而移位,
所述第二接触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凸轮的旋转中心配置于门挡侧并且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中,
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始终承受向所述门套侧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
所述第一凸轮始终承受向所述非解锁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锁定件始终承受向所述锁定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中,
该电梯的轿厢门装置还具备锁定检测开关,该锁定检测开关检测所述可动锁定件是否位于所述锁定位置。
CN201980085674.7A 2019-03-18 2019-03-18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Active CN1135440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11106 WO2020188683A1 (ja) 2019-03-18 2019-03-18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44076A true CN113544076A (zh) 2021-10-22
CN113544076B CN113544076B (zh) 2023-01-03

Family

ID=72517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5674.7A Active CN113544076B (zh) 2019-03-18 2019-03-18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58539B1 (zh)
CN (1) CN113544076B (zh)
WO (1) WO20201886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9507A1 (ja) * 2022-04-15 2023-10-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44A (zh) * 1991-05-14 1993-02-03 英万蒂奥股份公司 一种带锁定机构的电梯门驱动装置
CN1129668A (zh) * 1994-10-31 1996-08-28 科恩股份公司 闭锁电梯厢门的装置及开闭厢门的方法
CN1964911A (zh) * 2005-03-15 2007-05-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门联锁装置
WO2016059685A1 (ja) * 2014-10-15 2016-04-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CN109071179A (zh) * 2016-06-02 2018-12-2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97062A (ja) * 1985-02-28 1986-09-01 Takashi Takahashi 遠心分離機の差動増速装置
JP3363711B2 (ja) * 1996-08-05 2003-01-08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扉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JP4292207B2 (ja) * 2005-01-28 2009-07-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の戸ロ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44A (zh) * 1991-05-14 1993-02-03 英万蒂奥股份公司 一种带锁定机构的电梯门驱动装置
CN1129668A (zh) * 1994-10-31 1996-08-28 科恩股份公司 闭锁电梯厢门的装置及开闭厢门的方法
CN1964911A (zh) * 2005-03-15 2007-05-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门联锁装置
WO2016059685A1 (ja) * 2014-10-15 2016-04-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CN109071179A (zh) * 2016-06-02 2018-12-2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58539B1 (ja) 2020-09-23
JPWO2020188683A1 (ja) 2021-04-01
CN113544076B (zh) 2023-01-03
WO2020188683A1 (ja) 2020-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40220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7074502B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JP2009113976A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WO2009128155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カゴドアロック装置
WO2018138896A1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544830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側ドア施錠装置
CN109071179B (zh) 电梯装置
CN113544076B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JP7204051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WO202225950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CN112390117A (zh) 电梯的门装置
KR102459919B1 (ko) 출입문이 탑승카 진행방향과 직각으로 구비된 경사형 엘리베이터의 도어 개폐 및 잠금장치
WO2024134727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9850731B (zh) 电梯
CN112390118B (zh) 电梯的门装置
WO2024134726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23195165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0799440B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JP6626932B1 (ja) 戸開走行制限装置
CN117088223A (zh) 电梯的出入口装置
TW202342358A (zh) 電梯
CN116529191A (zh) 轿厢和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