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29191A - 轿厢和电梯 - Google Patents

轿厢和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29191A
CN116529191A CN202080106694.0A CN202080106694A CN116529191A CN 116529191 A CN116529191 A CN 116529191A CN 202080106694 A CN202080106694 A CN 202080106694A CN 116529191 A CN116529191 A CN 1165291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door
pair
doors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66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垣遼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29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91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66B13/16Door or gate locking devices controlled or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condition of cage, e.g. movement or position
    • B66B13/18Door or gate locking devices controlled or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condition of cage, e.g. movement or position without manually-operable devices for completing locking or unlocking of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轿厢侧锁定机构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在轿厢侧门(11A)上的上锁侧挂钩构件和设置在轿厢室(10)并可解除地与上锁侧挂钩构件进行卡合的固定挂钩构件。一对轿厢侧门(11A、11B)具有在由轿厢侧锁定机构进行上锁的上锁状态下重叠的重叠部(311A、311B)。在上锁状态下的上锁侧挂钩构件与固定挂钩构件之间形成有锁定间隙。并且,重叠部的重叠余量的长度(L3)比锁定间隙中的一对轿厢门的开闭方向的长度(L1)要长。

Description

轿厢和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可解锁地将轿厢侧门进行上锁的轿厢侧锁定机构的轿厢、以及具备该轿厢的电梯。
背景技术
以往,在设置于电梯的层站侧的层站门上设有对开闭动作进行锁定及解锁的层站侧锁定机构。由此,能够防止乘客跌落到电梯井内。另外,近年来,提出了设有对轿厢侧门的开闭动作进行锁定及解锁的轿厢侧锁定机构的轿厢。
作为与这样的轿厢侧锁定机构相关的技术,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将轿厢门锁定在关闭位置的上锁装置、具有以转动轴为中心可转动地设置在轿厢门上的连杆的连杆机构、以及经由连杆机构设置在轿厢门上的门挡侧叶片的技术。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作为轿厢侧卡合件的门挡侧叶片与层站侧卡合件即联锁辊抵接,由此使上锁装置解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083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轿厢门锁装置中,在上锁装置为上锁状态(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3)的情况下,在可动上锁件与固定上锁件之间产生规定的间隙。并且,在轿厢内的乘客想要撬开轿厢门的情况下,可动上锁件与固定上锁件抵接,阻止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的移动(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0)。因此,轿厢门仅打开在可动上锁件与固定上锁件之间所产生的间隙的长度。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轿厢及具备该轿厢的电梯,在轿厢侧锁定机构对轿厢侧门的开闭动作进行锁定的情况下,能够使轿厢门不开口。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到本目的,本发明的轿厢包括轿厢室、可开闭地对设置于轿厢室的开口部进行覆盖的一对轿厢侧门、以及可解锁地将一对轿厢侧门进行上锁的轿厢侧锁定机构。轿厢侧锁定机构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在轿厢侧门上的上锁侧挂钩构件、以及设置于轿厢室并可解除地与上锁侧挂钩构件进行卡合的固定挂钩构件。一对轿厢侧门具有在由轿厢侧锁定机构进行了上锁的上锁状态下重叠的重叠部。在上锁状态下的上锁侧挂钩构件与固定挂钩构件之间形成有锁定间隙。并且,重叠部的重叠余量的长度(L3)比锁定间隙中的一对轿厢门的开闭方向的长度(L1)要长。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具备在电梯井内进行升降动作的上述轿厢。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的轿厢及电梯,在轿厢侧锁定机构对轿厢侧门的开闭动作进行锁定的情况下,能够使轿厢门不开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轿厢停止在任意楼层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设置于电梯轿厢的轿厢侧门的主视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轿厢侧观察电梯的出入口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将电梯的轿厢侧锁定机构进行了解锁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轿厢的轿厢侧门的开门动作的主视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中的关门时的层站门及轿厢门的说明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中的开门时的层站门及轿厢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对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对于共通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1.电梯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图3说明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结构。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结构例的简要结构图。图2是表示轿厢停止在任意楼层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1所示,电梯1是在形成于建筑结构物内的电梯井100的上方不具有机械室的所谓无机械室电梯。本发明的电梯并不限定于无机械室电梯,也可以是在电梯井100的上方具有机械室的电梯。
电梯1具有在电梯井100内升降的轿厢110、曳引机120、对重130、第一从动滑轮140、第二从动滑轮150和绳索170。
在轿厢110的下部设置有上升用滑轮111。在上升用滑轮111上卷绕有绳索170。轿厢11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描述。
在对重130的上部设置有对重侧滑轮131。绳索170卷绕于对重侧滑轮131。曳引机120配置在电梯井100的最下部,经由绳索170使轿厢110及对重130以吊桶方式升降。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来控制曳引机120的驱动。
第一从动滑轮140和第二从动滑轮150可旋转地安装在电梯井100的最上部。绳索170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固定在电梯井100的最上部。绳索170从设置在对重130上的对重侧滑轮131架设到第一从动滑轮140上,并且依次卷绕在曳引机120、第二从动滑轮150、轿厢110的上升用滑轮111上。
曳引机120进行驱动,从而使轿厢110及对重130在电梯井100内升降移动。以下,将轿厢110及对重130升降移动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
另外,如图2所示,在建筑结构物的各层的轿厢110停止的层站101,设有用于人或物出入轿厢110的出入口102。在出入口102可开闭地设置有一对层站侧门211。
层站侧门211由设置在出入口102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的层站侧门单元212和设置在出入口102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部的层站侧门门槛213可开闭地进行支承。关于层站侧门单元212,将在后面描述。
[轿厢]
接着,将说明轿厢110的结构。
如图1所示,轿厢110具有使人或物升降的轿厢室10、一对轿厢侧门11A、11B、轿厢侧门单元12、以及轿厢侧门门槛13(参照图2)。在轿厢室10的一个面设置有开口部。人或物从该开口部出入。
轿厢侧门单元12设置在轿厢室10的开口部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轿厢侧门门槛13设置在轿厢室10的开口部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并且,一对轿厢侧门11A、11B以可沿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开闭(移动)的方式被轿厢侧门单元12和轿厢侧门门槛13所支承。
图3是从层站侧观察轿厢侧门11A的主视图。
如图1及图3所示,在轿厢侧门单元12上设有轿厢侧门轨15、驱动部16(参照图1)、传动带17、从动辊18。轿厢侧门轨15与水平方向平行,沿着一对轿厢侧门11A、11B的开闭(移动)方向延伸。
驱动部16配置在轿厢侧门单元12的水平方向的一端部,从动辊18配置在轿厢侧门单元12的水平方向的另一端部。在驱动部16的驱动轴和从动辊18上卷绕有传动带17。
传动带17形成为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进行连结的无端状。并且,当驱动部16驱动时,传动带17在从动辊18与驱动部16的驱动轴之间循环移动。此时,传动带17中的上下方向的上部和下部彼此朝相反方向移动。在传动带17的下部连结有后述的第一连结构件22,在传动带17的上部连结有后述的第二连结构件23。
另外,在轿厢侧门单元12上固定有构成后述的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固定挂钩构件34及凸轮构件57。当一对轿厢侧门11A、11B关闭时,固定挂钩构件34及凸轮构件57配置在第一轿厢侧门11A的上下方向的上方。
接着,对一对轿厢侧门11A、11B进行说明。
一对轿厢侧门11A、11B分别形成为矩形状。在第一轿厢侧门11A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一门吊架21A。在第二轿厢侧门11B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二门吊架21B。另外,在一对轿厢侧门11A、11B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设有滑块14。滑块14可滑动地与设置在轿厢侧门门槛13上的引导槽卡合。
在第一门吊架21A和第二门吊架21B上分别可旋转地设置有移动辊24。移动辊24可滑动地与轿厢侧门轨15卡合。
第一门吊架21A具有第一连结构件22,第二门吊架21B具有第二连结构件23。第一连结构件22从第一门吊架21A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第二连结构件23从第二门吊架21B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第一连结构件22与传动带17的下部连结,第二连结构件23与传动带17的上部连结。
当驱动部16进行驱动而传动带17移动时,一对轿厢侧门11A、11B经由第一连结构件22和第二连结构件23向相互接近的开门方向或分离的关门方向移动。
另外,在第一轿厢侧门11A上设有安全触板25和轿厢侧锁定机构30。安全触板25设置在第一轿厢侧门11A的关门方向侧的端部、即接近第二轿厢侧门11B的门挡侧端部11a。
安全触板25由以与第一轿厢侧门11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构件所形成。该安全触板经由一对连杆构件以可沿上下方向及开闭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一轿厢侧门11A的门挡侧端部11a上。另外,在第一轿厢侧门11A的门挡侧端部11a中,在支承安全触板25的连杆构件的附近设置有检测安全触板25的移动的未图示的检测部。检测部通过检测安全触板25的移动,来检测载重施加在安全触板25上的情况。
[轿厢侧锁定机构]
接着,对轿厢侧锁定机构3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轿厢侧锁定机构30包括基板31、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上锁侧挂钩构件33、固定挂钩构件34、转轴35、上锁保持构件39、一对第一连杆构件41A、41B。另外,轿厢侧锁定机构30具有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凸轮构件57、以及一对第二连杆构件61A、61B。
基板31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基板31固定在第一门吊架21A上。以下,将第一轿厢侧门11A的开门方向称为门套侧,将第一轿厢侧门11A的关门方向称为门挡侧。在基板31的门挡侧的端部配置有一对第一连杆构件41A、41B。
一对第一连杆构件41A、41B由下部第一连杆构件41A和上部第一连杆构件41B构成。下部第一连杆构件41A配置在基板31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部,上部第一连杆构件41B配置在基板31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下部第一连杆构件41A和上部第一连杆构件41B分别经由连杆轴42,可旋转地支承于基板31。
在一对第一连杆构件41A、41B的与连杆轴42相反侧的端部分别设有轴部43。在一对第一连杆构件41A、41B的轴部43上安装有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因此,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经由一对第一连杆构件41A、41B可移动地支承于基板31。
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由沿上下方向以规定长度延伸的长条状构件形成。在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设置有传动部36。传动部36设置于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的门套侧的端部。传动部36与后文中阐述的传动销37接触。
另外,在下部第一连杆构件41A的附近配置有固定在基板31上的第一止动件45。在轿厢侧锁定机构30为上锁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止动件45与下部第一连杆构件41A的门套侧抵接。因此,下部第一连杆构件41A向图3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被第一止动件45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轿厢侧锁定机构30处于上锁状态,是轿厢侧锁定机构30锁定一对轿厢侧门11A、11B的开闭动作的状态。
在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的门挡侧配置有固定在基板31上的多个第二止动件46。在轿厢侧锁定机构30为上锁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止动件46与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隔开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并且,若一对第一连杆构件41A、41B进行转动,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朝门挡侧进行移动,则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与第二止动件46抵接(参照图4)。由此,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及一对第一连杆构件41A、41B的动作被第二止动件46限制。
转动轴35在基板31上配置在比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靠门套侧的位置。上锁侧挂钩构件33可转动地支承在转动轴35上。
上锁侧挂钩构件33具有挂钩部33a、转动承受部33b、连接部33c和解锁承受部33d。转动承受部33b可转动地支承在转动轴35上。传动销37配置在转动承受部33b的比转动轴35更靠上下方向的下方,并且配置在门挡侧。
传动销37与设置于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的传动部36接触。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经由一对第一连杆构件41A、41B移动至上下方向的下方并且移动至门挡侧,此时,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的动作经由传动部36传递至传动销37。由此,上锁侧挂钩构件33以转动轴35为中心,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解锁方向)转动。
在转动承受部33b的门挡侧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部33c。连接部33c从转动承受部33b向门挡侧突出。并且,在连接部33c的与转动承受部33b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挂钩部33a。挂钩部33a朝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的门挡侧突出。并且,在轿厢侧锁定机构30为上锁状态的情况下,挂钩部33a配置在固定挂钩构件34的上下方向的上方,与固定挂钩构件34隔开规定的锁定间隙L1而卡合。
解锁承受部33d从转动承受部33b的门套侧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另外,解锁承受部33d配置在比支承转动承受部33b的转动轴35更靠近门套侧。并且,解锁承受部33d与后述的解锁杆54卡合。另外,转动承受部33b在解锁承受部33d与解锁杆54卡合并被拉向门套侧时转动,向解锁方向发生位移。
上锁保持构件39配置在上锁侧挂钩构件33的连接部33c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另外,上锁保持构件39配置在比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更靠近门挡的一侧。并且,上锁保持构件39经由连接部33c向上下方向的下方、即上锁方向对上锁侧挂钩构件33施力。
作为本示例的上锁保持构件39,应用压缩线圈弹簧。作为上锁保持构件39,并不限定于压缩线圈弹簧,也可以使用板簧、橡胶等其他各种弹性构件。
另外,在基板31的门挡侧的端部配置有一对第二连杆构件61A、61B。一对第二连杆构件61A、61B由下部第二连杆构件61A和上部第二连杆构件61B构成。下部第二连杆构件61A配置在基板31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部,上部第二连杆构件61B配置在基板31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下部第二连杆构件61A和上部第二连杆构件61B分别经由连杆轴62,可转动地支承于基板31。
在一对第二连杆构件61A、61B的与连杆轴62相反侧的端部分别设有轴部63。在一对第二连杆构件61A、61B的轴部63上安装有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因此,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经由一对第二连杆构件61A、61B可移动地支承于基板31上。
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由沿上下方向以规定长度延伸的长条状构件形成。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在基板31上与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隔开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与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的间隔设定得比后述的层站侧卡合件235、236的间隔要大。由此,层站侧卡合件235、236能够在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与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之间沿上下方向通过。
另外,在上部第二连杆构件61B的上下方向的下方配置有固定在基板31上的第三止动件65。顺时针转动的上部第二连杆构件61B与第三止动件65抵接(参照图6)。由此,上部第二连杆构件61B的转动动作被限制,并且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向上下方向的下方的移动被限制。
并且,在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的门套侧配置有固定在基板31上的第四止动件66。并且,若一对第二连杆构件61A、61B进行旋转,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朝门套侧进行移动,则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与第四止动件66抵接。由此,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及一对第二连杆构件61A、61B的动作被第四止动件66限制。
另外,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比第一门吊架21A的上端部向上下方向的上方突出。并且,在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的上端部可旋转地安装有凸轮辊53。在一对轿厢侧门11A、11B关闭的状态下,凸轮辊53与固定在轿厢侧门单元12上的凸轮构件57抵接。
凸轮构件57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向第一轿厢侧门11A的开门方向侧、即门套侧打开,并向门挡侧弯曲。通过凸轮辊53与凸轮构件57抵接,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的位置以图3所示的上锁状态被保持。即,在上部第二连杆构件61B不与第三止动件65抵接、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不与第四止动件66抵接的位置,保持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当凸轮辊53离开凸轮构件57时,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因其自重而向上下方向的下方移动(参照图6)。
另外,在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上设有解锁杆54。解锁杆54配置在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的凸轮辊53与上部第二连杆部件61B之间。解锁杆54从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朝向门挡侧突出。另外,解锁杆54在上锁状态下与上锁侧挂钩构件33的解锁承受部33d隔开适当的间隔进行配置。当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向门套侧移动时,解锁杆54与解锁承受部33d卡合,将解锁承受部33d向门套侧拉近。
[层站侧门单元和层站侧门]
接着,参照图4说明层站侧门单元212的结构。
图4是从轿厢110侧观察出入口102的主视图。
如图4所示,层站侧门单元212具有:层站侧门轨215、第一滑轮216、第二滑轮218、传动带217、门吊架221、221、以及层站侧锁定机构230。门吊架221设置在层站侧门211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在门吊架221上可旋转地安装有移动辊224。移动辊224与层站侧门轨215可滑动地卡合。层站侧门轨215沿着一对层站侧门211、211的开闭(移动)方向延伸。
另外,在两个门吊架221上分别设置有连结构件222、223。连结构件222、223与后文中阐述的传动带217连结。另外,在两个门吊架221、211中的与轿厢110的第一门吊架21A相对的门吊架221上设有层站侧锁定机构230。关于层站侧锁定机构230,在后文中阐述。
第一滑轮216配置在层站侧门单元212的水平方向的一侧。第二滑轮218配置在层站侧门单元212的水平方向的另一侧。在第一滑轮216和第二滑轮218上卷绕有传动带217。传动带217形成为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进行连结的无端状。并且,传动带217中的上下方向的上部和下部彼此朝相反方向移动。
在传动带217的下部连结有第一连结构件222。在传动带217的上部连结有第二连结构件223。并且,若传动带217进行移动,则一对层站侧门211、211经由连结构件222、223,朝彼此靠近的关门方向移动,或者朝彼此远离的开门方向移动。
[层站侧锁定机构]
如图4所示,层站侧锁定机构230具有上锁侧挂钩构件231、转动轴232、两个层站侧卡合件235、236、基板237、上锁保持构件239、止动件241。另外,层站侧锁定机构230具有固定挂钩构件234。
基板237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基板237固定在门吊架221上。固定挂钩构件234固定在与固定有基板237的门吊架221不同的门吊架221或层站侧门211上。
在基板237上固定有转动轴232和第二层站侧卡合件236。上锁侧挂钩构件231可转动地设置在转动轴232上。固定在基板237上的止动件241与上锁侧挂钩构件231抵接。止动件241通过与限制片231b抵接,限制上锁侧挂钩构件231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另外,在上锁侧挂钩构件231的上端部可旋转地安装有第一层站侧卡合件235。
第一层站侧卡合件235与第二层站侧卡合件236在一对层站侧门211、211的开闭方向上彼此相对地进行配置。另外,在轿厢110停止在任意层时,第一层站侧卡合件235和第二层站侧卡合件236配置在轿厢侧锁定机构30中的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与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之间(参照图3)。
另外,在上锁侧挂钩构件231中的第一层站侧卡合件235附近,配置有上锁保持构件239。上锁保持构件239的一端固定在基板237上,另一端固定在上锁侧挂钩构件231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并且,上锁保持构件239向上锁方向即上下方向的下方对上锁侧挂钩构件231施力。由此,保持层站侧锁定机构230中的上锁侧挂钩构件231的上锁状态。
层站侧锁定机构230中的上锁保持构件239保持上锁状态的力设定为大于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上锁保持构件39保持上锁状态的力。即,轿厢侧锁定机构30的上锁保持构件39的作用力设定得比层站侧锁定机构230的上锁保持构件239的作用力要小。
2.轿厢侧门及层站侧门的开门动作
接着,参照图2、图3、图5、图6,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电梯1的开门动作。首先,对轿厢110停止在轿厢侧卡合件32、52与层站侧卡合件235、236能够抵接的抵接区域的示例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轿厢侧锁定机构30被解锁的状态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轿厢侧门的开门动作的主视图。
如图2所示,当轿厢110停止在任意层时,轿厢侧门单元12与层站侧门单元212相对。并且,轿厢侧锁定机构30与层站侧锁定机构230相对。并且,如图3所示,在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与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之间插入第一层站侧卡合件235和第二层站侧卡合件236。
在该状态下驱动部16(参照图1)进行驱动,当一对轿厢侧门11A、11B向相互分离的开门方向移动时,如图5所示,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与第一层站侧卡合件235抵接。
当第一轿厢侧门11A进一步向开门方向移动时,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被第一层站侧卡合件235向与第一轿厢侧门11A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按压。因此,一对第一连杆构件41A、41B分别以连杆轴42为中心进行转动。并且,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朝向与第一轿厢侧门11A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并向上下方向的下方移动。
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的移动动作经由传动部36和传动销37传递至上锁侧挂钩构件33。因此,上锁侧挂钩构件33抵抗上锁保持构件39的作用力,以转动轴35为中心进行转动。并且,上锁侧挂钩构件33从挂钩部33a与固定挂钩构件34卡合的上锁位置向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的解锁位置转动。由此,钩部33a与固定挂钩构件34的卡合被解除,轿厢侧锁定机构30被解锁。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通过与第二止动件46抵接,使其移动停止。
如图6所示,当第一轿厢侧门11A进一步向开门方向移动时,设置在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上的凸轮辊53从凸轮构件57分离。因此,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由于其自重而向上下方向的下方移动。另外,与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连结的一对第二连杆构件61A、61B以连杆轴62为中心转动。因此,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向接近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的方向即门挡侧移动。并且,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与第二层站侧卡合件236抵接。由此,两个层站侧卡合件235、236由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和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保持。
当两个层站侧卡合件235、236被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和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保持时,一对轿厢侧门11A、11B和一对层站侧门211、211完成卡合。并且,此后,一对层站侧门211、211与一对轿厢侧门11A、11B一起向开门方向移动。轿厢侧门11A从图3所示的上锁状态移动到图7所示的卡合完成状态的距离L2为一对轿厢侧门11A、11B与一对层站侧门211、211的行程差(以下称为“行程差L2”)。
此外,当第一轿厢侧门11A要向开门方向移动时,第一层站侧卡合件235被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按压。并且,层站侧锁定机构230的上锁侧挂钩构件231(参照图4)抵抗上锁保持构件239的作用力而以转动轴232为中心进行转动。由此,层站侧锁定机构230被解锁。其结果,层站侧门211、211与轿厢侧门11A、11B一起向开门方向移动,轿厢110的轿厢侧门11A、11B和层站101的层站侧门211、211的开门动作完成。
在停电时,在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与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之间插入有第一层站侧卡合件235和第二层站侧卡合件236的情况下,能通过作业人员用手将层站侧门211、211打开,从而打开轿厢侧门11A、11B。具体而言,从层站101侧使用夹具将层站侧锁定机构230解锁。接着,通过作业人员的手使层站侧门211、211向开门方向移动。
通过层站侧门211、211向开门方向移动,第二层站侧卡合件236与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抵接。此外,若使层站侧门211、211向开门方向移动,则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被第二层站侧卡合件236向与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2分离的方向即门套侧按压。
通过将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向门套侧按压,与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连结的一对第二连杆构件61A、61B以连杆轴62为中心进行转动。并且,设置在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上凸轮辊53沿着凸轮构件57进行移动。因此,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向上下方向的上方移动。
通过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进行移动,设置于该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的解锁杆54也与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2一起向门套侧移动。因此,解锁杆54与解锁承受部33d卡合,将解锁承受部33d拉至门套侧。由此,上锁侧挂钩构件33抵抗上锁保持构件39的施力,以转动轴35为中心,挂钩部33a沿朝向上下方向的上方的解锁方向进行转动。其结果是,挂钩部33a与固定挂钩构件34的卡合被解除,轿厢侧锁定机构30被解锁。并且,轿厢侧门11A、11B也能够通过作业人员的手向开门方向移动。
3.轿厢侧门的搭接结构
接着,参照图7及图8说明上述一对轿厢侧门11A、11B的搭接结构。
图7是从上方观察关门时的一对轿厢侧门11A、11B及一对层站侧门211、211的说明图。图8是从上方观察开门时的一对轿厢侧门11A、11B及一对层站侧门211、211的说明图。
如图7及图8所示,一对轿厢侧门11A、11B具有在上锁状态下相互重叠的搭接结构。搭接结构形成在一对轿厢侧门11A、11B的门挡侧端部11a的侧面。即,搭接结构由设置在轿厢侧门11A上的内侧重叠部311A和设置在轿厢侧门11B上的外侧重叠部311B形成。
内侧重叠部311A设置在轿厢侧门11A的厚度方向上的轿厢室10的室内侧,朝向轿厢侧门11B突出。另一方面,外侧重叠部311B设置在轿厢侧门11B的厚度方向上的层站侧,朝向轿厢侧门11A突出。如图7所示,在上锁状态下,内侧重叠部311A和外侧重叠部311B在与一对轿厢侧门11A、11B的开闭(移动)方向正交且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重叠。
在上锁状态下,内侧重叠部311A的前端面与轿厢侧门11B的门挡侧端部11a的侧面隔开适当的间隙相对。另外,在上锁状态下,外侧重叠部311B与轿厢侧门11A的门挡侧端部11a的侧面隔开适当的间隙相对。由此,内侧重叠部311A及外侧重叠部311B能够不与相对的门挡侧端部11a的侧面接触,从而能够抑制一对轿厢侧门11A、11B的破损。
在内侧重叠部311A与外侧重叠部311B的相互重叠的部分(重叠余量)之间形成适当的间隙。因此,内侧重叠部311A与外侧重叠部311B彼此不接触。另外,在内侧重叠部311A与外侧重叠部311B的重叠余量中,沿着一对轿厢侧门11A、11B的开闭(移动)方向的长度L3(以下称为“重叠余量的长度L3”)比上述挂钩部33a与固定挂钩构件34之间的锁定间隙L1(图3)要长。
在停电时,从轿厢室10的室内侧强行打开一对轿厢侧门11A、11B的情况下,打开到挂钩部33a与固定挂钩构件34抵接为止(锁定间隙L1)。但是,由于重叠余量的长度L3比锁定间隙L1长,因此在上锁状态下,能够使一对轿厢侧门11A、11B不开口。其结果,能够实现安全性较高的轿厢及电梯。另外,通过将重叠部做成搭接结构,能够比较容易地加工重叠部,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
如果重叠余量的长度L3与锁定间隙L1相同,则一对轿厢侧门11A、11B不开口。即,重叠余量的长度L3只要是锁定间隙L1以上即可。
另外,重叠余量的长度L3设定为上述的行程差L2以下。由此,即使不变更轿厢侧门单元12或层站侧门单元212的结构或开闭性能,内侧重叠部311A和外侧重叠部311B也能够不使一对轿厢侧门11A、11B的开口部变窄(参照图8)。其结果是,能够不妨碍乘客上下车。
另外,如图8所示,一对轿厢侧门11A、11B开门时开口中的开闭方向的长度比一对层站侧门211、211开门时开口中的开闭方向的长度要长。因此,内侧重叠部311A和外侧重叠部311B能够不妨碍乘客上下。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且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例中,将一对轿厢侧门11A、11B重叠部311A、311B设为搭接结构。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重叠部并不限定于搭接结构,只要以一对轿厢侧门11A、11B不开口的方式重叠即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重叠部,例如也可以是从上下方向观察的形状形成为直角三角形、通过相互的倾斜面相对而重叠的重叠部。另外,也可以是从一方的重叠部的上下方向观察的形状为圆弧状的凸部,从另一方的重叠部的上下方向观察的形状为圆弧状的凹部。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了“平行”及“正交”等词语,但它们并不仅意味着严格的“平行”及“正交”,可以是包含“平行”及“正交”,并且处于能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大致平行”、“大致正交”的状态。
标号说明
1…电梯,10…轿厢室,11A、11B…轿厢侧门,11a…门挡侧端部,30…轿厢侧锁定机构,31…基板,32…第一轿厢侧卡合件,33…上锁侧挂钩构件,34…固定挂钩构件,35…转动轴,36…传动部,37…传动销,39…上锁保持构件,41A…下部第一连杆构件,41B…上部第一连杆构件,42…连杆轴,43…轴部,45…第一止动件,46…第二止动件,52…第二轿厢侧卡合件,53…凸轮辊,54…解锁杆,57…凸轮构件,61A…下部第二连杆构件,61B…上部第二连杆构件,62…连杆轴,63…轴部,65…第三止动件,66…第四止动件,100…电梯井,101…层站,102…出入口,111…上升用滑轮,120…曳引机,131…对重侧滑轮,140…第一从动滑轮,150…第二从动滑轮,170…绳索,211…层站侧门,311A…内侧重叠部,311B…外侧重叠部,L1…锁定间隙,L2…行程差,L3…重叠余量长度。

Claims (6)

1.一种轿厢,其特征在于,包括:
轿厢室;
可开闭地对设置于所述轿厢室的开口部进行覆盖的一对轿厢侧门;以及
可解锁地将所述一对轿厢侧门进行上锁的轿厢侧锁定机构,
所述轿厢侧锁定机构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轿厢侧门上的上锁侧挂钩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轿厢室并可解除地与所述上锁侧挂钩构件进行卡合的固定挂钩构件,
所述一对轿厢侧门具有在由所述轿厢侧锁定机构进行了上锁的上锁状态下重叠的重叠部,
在所述上锁状态下的所述上锁侧挂钩构件与所述固定挂钩构件之间形成有锁定间隙,
所述重叠部的重叠余量的长度比所述锁定间隙中的所述一对轿厢门的开闭方向的长度要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叠部的重叠余量的长度小于所述一对轿厢侧门与和该一对轿厢侧门一起移动的一对层站侧门之间的行程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轿厢侧门开门时开口的开闭方向的长度比所述一对层站侧门开门时开口的开闭方向的长度要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叠部为搭接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叠部不与相对的轿厢侧门侧的侧面接触。
6.一种电梯,该电梯具备在电梯井内进行升降动作的轿厢,所述电梯的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包括:
轿厢室;
可开闭地对设置于所述轿厢室的开口部进行覆盖的一对轿厢侧门;以及
可解锁地将所述一对轿厢侧门进行上锁的轿厢侧锁定机构,
所述轿厢侧锁定机构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轿厢侧门上的上锁侧挂钩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轿厢室并可解除地与所述上锁侧挂钩构件进行卡合的固定挂钩构件,
所述一对轿厢侧门具有在由所述轿厢侧锁定机构进行了上锁的上锁状态下重叠的重叠部,
在所述上锁状态下的所述上锁侧挂钩构件与所述固定挂钩构件之间形成有锁定间隙,
所述重叠部的重叠余量的长度比所述锁定间隙中的所述一对轿厢门的开闭方向的长度要长。
CN202080106694.0A 2020-10-29 2020-10-29 轿厢和电梯 Pending CN1165291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40675 WO2022091307A1 (ja) 2020-10-29 2020-10-29 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9191A true CN116529191A (zh) 2023-08-01

Family

ID=81382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6694.0A Pending CN116529191A (zh) 2020-10-29 2020-10-29 轿厢和电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55225B2 (zh)
CN (1) CN116529191A (zh)
WO (1) WO202209130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59126B2 (ja) 2004-10-22 2012-06-20 オーチス エレベータ カンパニー エレベーターの扉装置
JP2008019065A (ja) 2006-07-13 2008-01-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ガラス扉
JP5940220B2 (ja) 2013-07-19 2016-06-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ロッ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91307A1 (ja) 2022-05-05
JPWO2022091307A1 (zh) 2022-05-05
JP7455225B2 (ja) 2024-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56835B2 (en) Elevator car door locking apparatus
US10207900B2 (en) Elevator car door apparatus
JP6704068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WO200609799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扉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KR101220495B1 (ko) 승장 도어 잠금 장치
JP544830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側ドア施錠装置
CN109071179B (zh) 电梯装置
EP1627842B1 (en) Door device of elevator
CN116529191A (zh) 轿厢和电梯
CN113544076B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CN109850731B (zh) 电梯
KR101220502B1 (ko) 승장 도어 잠금 장치
CN112390117A (zh) 电梯的门装置
WO2023199507A1 (ja) エレベーター
WO2023053320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ドア装置
CN113998570B (zh) 电梯装置
CN110799440B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CN111788142B (zh) 电梯门的卡合装置和电梯门装置
CN112390118A (zh) 电梯的门装置
JP6626932B1 (ja) 戸開走行制限装置
CN117440924A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JP2009269679A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CN115697879A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