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7879A -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7879A
CN115697879A CN202080101652.8A CN202080101652A CN115697879A CN 115697879 A CN115697879 A CN 115697879A CN 202080101652 A CN202080101652 A CN 202080101652A CN 115697879 A CN115697879 A CN 1156978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door
car door
cam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165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泽昌也
森永章吾
野田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6978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78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66B13/16Door or gate locking devices controlled or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condition of cage, e.g. movement or position
    • B66B13/18Door or gate locking devices controlled or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condition of cage, e.g. movement or position without manually-operable devices for completing locking or unlocking of do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在电梯的轿厢门装置中,在第1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第3触头被第3凸轮保持。由此,轿厢侧连结部件被保持在门挡侧位置,第2凸轮被保持在解锁位置,可动上锁件被保持在上锁位置。在轿厢位于门区外时,若第1轿厢门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到门套侧位置。由此,第2凸轮移位到非解锁位置,可动上锁件被保持在上锁位置,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阻止。

Description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电梯的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的轿厢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中,在轿厢门设有门刀和上锁部件。门刀能够在解锁对应位置与上锁对应位置之间相对于轿厢门沿水平方向移位。上锁部件能够与门刀的移动联动地在解锁位置与上锁位置之间移位。
在轿厢门的外部设有固定上锁件和引导凸轮。通过使上锁部件勾挂于固定上锁件,从而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在上锁部件设有引导部。
在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引导部与引导凸轮接触,由此,上锁部件被保持在解锁位置,并且门刀被保持在解锁对应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2501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的轿厢门装置中,在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上锁部件被保持在解锁位置。但是,从可靠性的方面出发,优选在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上锁部件也位于上锁位置。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能够防止轿厢门在楼层间打开,并且在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能够将可动上锁件保持在上锁位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具备:第1轿厢门,其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轿厢侧连结部件,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在门挡侧位置与门套侧位置之间相对于第1轿厢门在水平方向上移位,门套侧位置是比门挡侧位置靠门套侧的位置;固定上锁件,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可动上锁件,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的外部,在勾挂于固定上锁件而阻止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上锁位置与允许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非上锁位置之间移位;第1凸轮,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与轿厢侧连结部件联动地移位;第1触头,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被第1凸轮引导着移位;第2凸轮,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通过第1触头的移位而在解锁位置与非解锁位置之间移位;第2触头,其设置于可动上锁件;第3凸轮,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的外部;以及第3触头,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被第3凸轮引导着移位,由此使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在第1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第3触头被第3凸轮保持,由此,轿厢侧连结部件被保持在门挡侧位置,第2凸轮被保持在解锁位置,可动上锁件被保持在上锁位置,在轿厢位于门区内时,若第1轿厢门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轿厢侧连结部件与设置于层站门的联锁装置的联锁辊抵接,轿厢侧连结部件向门套侧位置的移位被阻止,并且第2触头被位于解锁位置的第2凸轮引导而使可动上锁件移位到解锁位置,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允许,在轿厢位于门区外时,若第1轿厢门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到门套侧位置,第1触头被第1凸轮引导着移位,由此,第2凸轮移位到非解锁位置,可动上锁件被保持在上锁位置,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阻止。
此外,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具备:第1轿厢门,其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第2轿厢门,其与第1轿厢门联动地向与第1轿厢门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轿厢侧连结部件,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在门挡侧位置与门套侧位置之间相对于第1轿厢门在水平方向上移位,门套侧位置是比门挡侧位置靠门套侧的位置;固定上锁件,其设置于第2轿厢门;可动上锁件,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的外部,并设置于第2轿厢门的外部,在勾挂于固定上锁件而阻止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上锁位置与允许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非上锁位置之间移位;第1凸轮,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与轿厢侧连结部件联动地移位;第1触头,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被第1凸轮引导着移位;第2凸轮,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通过第1触头的移位而在解锁位置与非解锁位置之间移位;第2触头,其设置于可动上锁件;第3凸轮,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的外部;以及第3触头,其设置于第1轿厢门,被第3凸轮引导着移位,由此使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在第1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第3触头被第3凸轮保持,由此,轿厢侧连结部件被保持在门挡侧位置,第2凸轮被保持在解锁位置,可动上锁件被保持在上锁位置,在轿厢位于门区内时,若第1轿厢门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轿厢侧连结部件与设置于层站门的联锁装置的联锁辊抵接,轿厢侧连结部件向门套侧位置的移位被阻止,并且第2触头被位于解锁位置的第2凸轮引导而使可动上锁件移位到解锁位置,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允许,在轿厢位于门区外时,若第1轿厢门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到门套侧位置,第1触头被第1凸轮引导着移位,由此,第2凸轮移位到非解锁位置,可动上锁件被保持在上锁位置,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阻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能够防止轿厢门在楼层间打开,并且在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能够将可动上锁件保持在上锁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从井道侧观察图1的第1层站门和第2层站门的主视图。
图3是从层站侧观察图1的第1轿厢门和第2轿厢门的主视图。
图4是将图3的重要部位放大示出的主视图。
图5是将图4的第1上部连杆和动作部件放大示出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图5的第1上部连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将在门区外欲打开图4的第1轿厢的状态下的第1上部连杆和动作部件放大示出的主视图。
图8是沿图4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4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图4的第1轿厢门和第2轿厢门稍许向打开方向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第1轿厢门和第2轿厢门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在门区外欲打开图4的第1轿厢门和第2轿厢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3是从层站侧观察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概要结构图。图中,在井道1的上方设有机房2。在机房2设置有曳引机3、偏导轮4以及电梯控制装置5。
曳引机3具有驱动绳轮6、未图示的曳引机电机、以及未图示的曳引机制动器。曳引机电机使驱动绳轮6旋转。曳引机制动器保持驱动绳轮6的静止状态。此外,曳引机制动器对驱动绳轮6的旋转进行制动。
悬挂体7绕挂在驱动绳轮6和偏导轮4上。使用多根绳索或多条带作为悬挂体7。悬挂体7的第1端部与轿厢8连接。悬挂体7的第2端部与对重9连接。
轿厢8和对重9通过悬挂体7而被吊挂,通过使驱动绳轮6旋转而使轿厢8和对重9在井道1内进行升降。电梯控制装置5通过对曳引机3进行控制,从而对轿厢8的运行进行控制。
在井道1内,设置有未图示的一对轿厢导轨和未图示的一对对重导轨。一对轿厢导轨引导轿厢8升降。一对对重导轨引导对重9升降。
轿厢8具有轿厢架10和轿厢室11。轿厢架10与悬挂体7连接。轿厢室11支承于轿厢架10。在轿厢室11的前表面设有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水平地滑动而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
在轿厢8上设有门控制器13。门控制器13对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
在多个楼层的层站,分别设有第1层站门14a和第2层站门14b。第1层站门14a和第2层站门14b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水平地滑动而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此外,第1层站门14a和第2层站门14b在轿厢8停层时与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联动地进行开闭动作。
图2是从井道1侧观察图1的第1层站门14a和第2层站门14b的主视图。在层站出入口的上部固定有层站门框架15。在层站门框架15设有层站门轨道16。层站门轨道16与层站出入口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并且水平地配置。层站出入口的宽度方向是与第1层站门14a和第2层站门14b的开闭动作方向平行的方向,是图2的左右方向。
在层站门框架15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端部设有第1层站门滑轮17。在层站门框架15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端部设有第2层站门滑轮18。层站门框架15的长度方向是与层站出入口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在第1层站门滑轮17和第2层站门滑轮18绕挂有环状的联动绳索19。
第1层站门14a和第2层站门14b分别具有层站门板20和层站门吊架21。各层站门吊架21固定于所对应的层站门板20的上部。
在各层站门吊架21设有多个层站门辊22。各层站门辊22在第1层站门14a和第2层站门14b的开闭动作时在层站门轨道16上滚动并移动。第1层站门14a和第2层站门14b从层站门轨道16吊挂,沿着层站门轨道16进行开闭动作。
第1层站门14a通过第1层站门连结件23与联动绳索19的下侧部分连接。第2层站门14b通过第2层站门连结件24与联动绳索19的上侧部分连接。
当联动绳索19通过第1层站门14a的开闭动作而循环时,第2层站门14b向与第1层站门14a相反的方向移动。层站门联动机构25具有第1层站门滑轮17、第2层站门滑轮18、联动绳索19、第1层站门连结件23以及第2层站门连结件24。此外,层站门联动机构25使第2层站门14b与第1层站门14a的开闭动作联动。
在第1层站门14a与层站门框架15之间设有联锁装置26。联锁装置26防止在轿厢8未停层时层站门14从层站侧被打开。此外,联锁装置26具有勾挂配件27、联锁闩锁28、固定侧联锁辊29以及可动侧联锁辊30。
勾挂配件27固定于层站门框架15。联锁闩锁2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1层站门14a的层站门吊架21。在第1层站门14a和第2层站门14b位于全闭位置时,联锁闩锁28的末端部勾挂于勾挂配件27,由此,第1层站门14a和第2层站门14b向打开方向的移动被阻止。
固定侧联锁辊29与联锁闩锁28的旋转轴同轴配置。可动侧联锁辊30被安装于联锁闩锁28。联锁闩锁28和可动侧联锁辊30以联锁闩锁28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图3是从层站侧观察图1的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的主视图。在轿厢出入口的上部固定有轿厢门框架31。在轿厢门框架31设有轿厢门轨道32。轿厢门轨道32与轿厢出入口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并且水平地配置。轿厢出入口的宽度方向是与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的开闭动作方向平行的方向,是图3的左右方向。
在轿厢门框架3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端部设有第1轿厢门滑轮33。在轿厢门框架3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端部设有第2轿厢门滑轮34。轿厢门框架31的长度方向是与轿厢出入口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在第1轿厢门滑轮33和第2轿厢门滑轮34绕挂有环状的驱动带35。
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分别具有轿厢门板36和轿厢门吊架37。各轿厢门吊架37固定于所对应的轿厢门板36的上部。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从轿厢门轨道32吊挂,沿着轿厢门轨道32进行开闭动作。
第1轿厢门12a通过第1轿厢门连结件38与驱动带35的下侧部分连接。第2轿厢门12b通过第2轿厢门连结件39与驱动带35的上侧部分连接。
在轿厢门框架31上固定有门电机40。门电机40的旋转被传递至第1轿厢门滑轮33。当第1轿厢门滑轮33旋转时,驱动带35循环,并且第2轿厢门滑轮34旋转。由此,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进行开闭动作。
图4是将图3的重要部位放大示出的主视图。在第1轿厢门12a固定有作为安装部件的第1支承板44。在第1支承板44固定有固定上锁件45。即,固定上锁件45通过第1支承板44设置于第1轿厢门12a。此外,固定上锁件45从第1支承板44的上端部的侧面向第2轿厢门12b侧突出。
在轿厢门框架31固定有第2支承板46。在第2支承板46安装有可动上锁件47。即,可动上锁件47设置于第1轿厢门12a的外部。
可动上锁件47能够以上锁件旋转轴47a为中心旋转。此外,可动上锁件47能够在图4所示的上锁位置与图10所示的非上锁位置之间移位。上锁位置是可动上锁件47勾挂于固定上锁件45而阻止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的位置。非上锁位置是允许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的位置。
上锁件旋转轴47a设置于可动上锁件47的中间部。在可动上锁件47的一端部设有钩状的上锁部47b。在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位于全闭位置时,上锁部47b位于比固定上锁件45的末端部靠第1轿厢门12a的门套侧的位置。
当在可动上锁件47被保持在上锁位置的状态下第1轿厢门12a欲向打开方向移动时,上锁部47b勾挂于固定上锁件45的末端部。由此,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的移动被阻止。
在第2支承板46与可动上锁件47之间设有拉伸弹簧48。拉伸弹簧48产生使可动上锁件47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即将可动上锁件47保持在上锁位置的力。可动上锁件47始终受到朝向向上锁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
在第2支承板46安装有上锁件止动件49。上锁件止动件49阻止可动上锁件47越过上锁位置而旋转的情况。上锁件止动件49的上下方向位置能够调整。可动上锁件47由于自重和拉伸弹簧48的力而被按压于上锁件止动件49,从而被保持在上锁位置。
在第2支承板46安装有上锁检测开关50。上锁检测开关50用于检测可动上锁件47位于上锁位置的情况。
在可动上锁件47的另一端部固定有动作片51。在可动上锁件47被保持在上锁位置时,动作片51与上锁检测开关50接触。由此,上锁检测开关50接通。
此外,在可动上锁件47未被保持在上锁位置时,动作片51与上锁检测开关50分离。由此,上锁检测开关50断开。
在电梯控制装置5中,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位于全闭位置,并且可动上锁件47被保持在上锁位置是能够进行轿厢8的升降的条件。
在第1支承板44,通过第1平行连杆机构53而安装有截面L字形的轿厢侧连结部件54。轿厢侧连结部件54铅直地配置。
第1平行连杆机构53具有L字形的第1下部连杆55和棒状的第1上部连杆56。
在第1下部连杆55的中间部、即弯曲部设有第1下部连杆旋转轴55a。第1下部连杆55以能够以第1下部连杆旋转轴55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第1支承板44。
第1下部连杆55的下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的下端部连结。此外,第1下部连杆55的下端部位于比第1下部连杆旋转轴55a靠第2轿厢门12b侧的位置。
在第1上部连杆56的上端部,设有作为第1凸轮旋转轴的第1上部连杆旋转轴56a。第1上部连杆56以能够以第1上部连杆旋转轴56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第1支承板44。
第1上部连杆56的下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的中间部连结。此外,第1上部连杆56的下端部位于比第1上部连杆旋转轴56a靠第2轿厢门12b侧的位置。
轿厢侧连结部件54通过第1下部连杆55和第1上部连杆56的旋转而能够在图4所示的门挡侧位置与图12所示的门套侧位置之间相对于第1轿厢门12a在水平方向上移位。门套侧位置是相对于第1轿厢门12a比门挡侧位置靠第1轿厢门12a的门套侧的位置。
第1上部连杆56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联动地以第1上部连杆旋转轴56a为中心旋转。
在第1上部连杆56的下端部设有第1凸轮56b。第1凸轮56b通过第1支承板44而设置于第1轿厢门12a。此外,第1凸轮56b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联动地移位。
在第1支承板44设有动作部件57。在动作部件57的中间部设有动作部件旋转轴57a。动作部件57以能够以动作部件旋转轴57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第1支承板44。
在动作部件57的第1端部设有辊状的第1触头58。第1触头58通过动作部件57和第1支承板44而设置于第1轿厢门12a。此外,第1触头58能够相对于动作部件57旋转。
此外,第1触头58始终与第1凸轮56b接触。此外,第1触头58被第1凸轮56b引导着移位。
在动作部件57的第2端部设有第2凸轮57b。动作部件57的第2端部是相对于动作部件旋转轴57a位于与动作部件57的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第2凸轮57b通过第1支承板44而设置于第1轿厢门12a。此外,第2凸轮57b通过第1触头58的移位而能够在图10所示的解锁位置与图12所示的非解锁位置之间移位。即,第2凸轮57b能够在解锁位置与非解锁位置之间旋转而移位。
在可动上锁件47形成有突出部47c。突出部47c从可动上锁件47的中间部向斜下方突出。在突出部47c的下端部设有辊状的第2触头59。第2触头59能够相对于突出部47c旋转。
第2凸轮57b在第1轿厢门12a的通常的打开动作时与第2触头59接触,使可动上锁件47旋转到非上锁位置。在不作用来自第2凸轮57b的外力时,可动上锁件47通过自重和拉伸弹簧48的弹力而停留在上锁位置。另外,可动上锁件47也可以通过配重而停留在上锁位置。
在第2轿厢门12b的轿厢门吊架37固定有第3凸轮60。即,第3凸轮60固定于作为第1轿厢门12a的外部的第2轿厢门12b。
在第1下部连杆55的上端部设有辊状的第3触头61。第1下部连杆55的上端部位于比第1下部连杆旋转轴55a靠第2轿厢门12b侧的位置。第3触头61通过第1下部连杆55和第1支承板44而设置于第1轿厢门12a。
第1凸轮56b、第1触头58、第2凸轮57b以及第3触头61被安装于共用的第1支承板44。
第3触头61能够相对于第1下部连杆55旋转。此外,第3触头61被第3凸轮60引导着移位,由此使轿厢侧连结部件54移位。
在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位于全闭位置时,第3触头61与第3凸轮60接触。
轿厢侧连结部件54由于重力或弹力的作用而始终受到朝向门套侧、即向门套侧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此外,第2凸轮57b始终受到朝向向非解锁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
在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位于全闭位置时,第3触头61与第3凸轮60接触。由此,轿厢侧连结部件54被保持在门挡侧位置。此外,第2凸轮57b向非解锁位置侧的移位被阻止。
在第1支承板44设有一对连结部件止动件62。一对连结部件止动件62限制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挡侧移动的可动范围。
在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位于全闭位置时,在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一对连结部件止动件62之间确保有间隙。
在第1支承板44,通过第2平行连杆机构63而安装有截面L字形的引导门刀64。引导门刀64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平行、即铅直地配置。
第2平行连杆机构63具有棒状的第2下部连杆65和棒状的第2上部连杆66。
第2下部连杆65的下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第1支承板44连结。第2下部连杆65的上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引导门刀64的下端部连结。
第2上部连杆66的下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第1支承板44连结。第2上部连杆66的上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引导门刀64的中间部连结。
此外,引导门刀64通过第2下部连杆65和第2上部连杆66的旋转而能够相对于第1轿厢门12a在第1轿厢门12a的开闭方向上移位。
在引导门刀64的上端部设有引导辊67。在轿厢门框架31固定有引导部件68。引导辊67在第1轿厢门12a位于全闭位置时与引导部件68接触。
引导门刀64由于重力或弹力的作用而始终受到朝向向第1轿厢门12a的门挡侧移位的方向的力。在第1轿厢门12a位于全闭位置时,引导辊67与引导部件68抵接,由此,引导门刀64与联锁辊29、30分离。
与此相对,当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时,引导门刀64向轿厢侧连结部件54侧移位,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引导门刀64之间的间隔变小。并且,联锁辊29、30被把持在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引导门刀64之间。
图5是将图4的第1上部连杆56和动作部件57放大示出的主视图。第1凸轮56b具有第1引导面56c和第2引导面56d。第1引导面56c和第2引导面56d分别引导第1触头58。第2引导面56d与第1引导面56c相邻。
第1引导面56c为以第1上部连杆旋转轴56a为中心的圆弧状。因此,同第1引导面56c与第1触头58的切线垂直并通过第1引导面56c与第1触头58的触点的第1直线L1通过第1上部连杆旋转轴56a。
在第1轿厢门12a位于全闭位置时,第1触头58与第1引导面56c接触。
图6是示出图5的第1上部连杆56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后的状态的主视图。第1触头58由第1引导面56c引导,直到轿厢侧连结部件54从门挡侧位置向门套侧移动了设定量为止。
图7是将在门区外欲打开图4的第1轿厢门12a的状态下的第1上部连杆56和动作部件57放大示出的主视图。门区是在井道1内允许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的打开动作的区。
在图7的状态下,第2凸轮57b位于非解锁位置。在第2凸轮57b位于非解锁位置时,第1触头58与第2引导面56d接触。
第2引导面56d的形状是向与第1触头58的外周面相同的方向弯曲的圆弧状。作为同第2引导面56d与第1触头58的切线垂直并通过第2引导面56d与第1触头58的触点的直线的第2直线L2比第1直线L1更接近水平。
此外,第2直线L2通过比第1直线L1更靠近作为第2凸轮57b的旋转中心的动作部件旋转轴57a的位置。
图8是沿图4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此外,图9是沿图4的IX-IX线的剖视图。在轿厢8停层时,轿厢侧连结部件54配置于比联锁辊29、30靠门挡侧的位置,引导门刀64配置于比联锁辊29、30靠门套侧的位置。
从正上方观察时,联锁辊29、30配置于轿厢地坎线S1与层站地坎线S2之间。轿厢地坎线S1是从正上方观察轿厢地坎的层站侧端面而得到的直线。层站地坎线S2是从正上方观察层站地坎的轿厢侧端面而得到的直线。
从正上方观察时,第1上部连杆56与第1下部连杆55重叠。如图12所示,从正面观察时,第2凸轮57b在位于非解锁位置时与第3凸轮60重叠。
接下来,对动作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第1轿厢门12a位于全闭位置时,第3触头61与第3凸轮60抵接。此外,可动上锁件47被保持在上锁位置。此外,轿厢侧连结部件54位于门挡侧位置。此外,轿厢侧连结部件54和引导门刀64与联锁辊29、30分离。
图10是示出图4的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稍许向打开方向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当第1轿厢门12a开始向打开方向、即门套侧移动,第3触头61与第3凸轮60分离时,轿厢侧连结部件54欲向门套侧移位。
但是,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联锁辊29、30抵接,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套侧的移位被阻止。由此,第2凸轮57b不会移位至非解锁位置。
因此,当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时,第2触头59被第2凸轮57b上推,可动上锁件47旋转到非上锁位置。
此外,联锁辊29、30被夹持在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引导门刀64之间,联锁闩锁28旋转,层站门装置的联锁装置26也变为解锁状态。
图11是示出图10的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当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进一步移动时,第2触头59与第2凸轮57b分离,可动上锁件47返回上锁位置。
此外,由于联锁辊29、30被把持在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引导门刀64之间,因此第1轿厢门12a与第1层站门14a一体地向打开方向移动。此外,第2轿厢门12b和第2层站门14b也同步地向打开方向移动。
接下来,对在轿厢8由于某种异常而停止在门区外的状态下,轿厢室11内的乘客欲撬开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如图12所示,由于联锁辊29、30未与轿厢侧连结部件54抵接,因此,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套侧位置的移位未得到阻止。
因此,当第3触头61与第3凸轮60分离时,第1上部连杆56向图1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时,第1触头58被第1引导面56c引导着相对于第1凸轮56b移动而到达第2引导面56d。
由此,动作部件57向图1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第2凸轮57b移位到非解锁位置。因此,第2凸轮57b与第2触头59不接触,可动上锁件47被保持在上锁位置。其结果是,可动上锁件47勾挂于固定上锁件45,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阻止。
这样,在第1轿厢门12a位于全闭位置时,第3触头61被第3凸轮60保持,由此,轿厢侧连结部件54被保持在门挡侧位置。此外,第1触头58与第1凸轮56b的第1引导面56c接触。由此,第2凸轮57b被保持在解锁位置,可动上锁件47被保持在上锁位置。
此外,在轿厢8位于门区内时,若第1轿厢门12a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联锁辊29、30抵接。因此,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套侧位置的移位被阻止。此外,第2触头59被位于解锁位置的第2凸轮57b引导而使可动上锁件47移位到非上锁位置。由此,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允许。
此外,在轿厢8位于门区外时,若第1轿厢门12a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第3触头61被第3凸轮60引导,轿厢侧连结部件54移位到门套侧位置。
因此,第1上部连杆56旋转,第1触头58被第1凸轮56b引导着移位。由此,第2凸轮57b移位到非解锁位置,可动上锁件47被保持在上锁位置,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阻止。
在这样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中,在联锁辊29、30不处于轿厢侧连结部件54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开门防止功能将起作用,因此不需要在层站侧另外准备解锁用凸轮。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够防止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在楼层间打开。
此外,在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位于全闭位置时,能够将可动上锁件47保持在上锁位置。此外,由于不会不必要地使可动上锁件47从上锁位置向非上锁位置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故障以及误动作,能够提高可靠性。
此外,由于第2凸轮57b相对于第3触头61独立地移位,因此能够任意地设定使第2凸轮57b向解锁位置移位时的轿厢侧连结部件54的位置。
此外,能够相对于第1上部连杆56的角度变化提高第2凸轮57b的移位的自由度。
因此,即使在考虑到从层站强制性地使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进行打开动作而需要在大范围的轿厢侧连结部件54的位置处进行解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动作部件57的旋转角度。
此外,也能够在小范围内使轿厢侧连结部件54移位而使第2凸轮57b急速地移位。由此,能够在满足了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解锁的制约的状态下减小锁定时的第1轿厢门12a与第2轿厢门12b之间的尺寸。
此外,第1凸轮56b、第1触头58以及第2凸轮57b被安装于共用的第1支承板44。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多个部件的位置。
此外,由于第3触头61也被安装于第1支承板44,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调整多个部件的位置。
此外,第1引导面56c为以第1上部连杆旋转轴56a为中心的圆弧状。并且,在第1轿厢门12a位于全闭位置时,第1触头58与第1引导面56c接触。
因此,即使在关门时第2触头59跃上第2凸轮57b,也能够使得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不易由于该动作而受到轿厢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上的力。由此,能够减少对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的动作产生的影响。
此外,第2直线L2比第1直线L1更接近水平。由此,一旦锁定,能够使为了使第1轿厢门12a进行关闭动作而使第2凸轮57b返回原来的位置所需的力非常强。因此,即使轿厢室11内的利用者急速地沿开闭方向摇晃第1轿厢门12a或第2轿厢门12b,也能够抑制第2凸轮57b返回到解锁位置的情况。
此外,第1凸轮56b设置于第1上部连杆56,第3触头61设置于第1下部连杆55。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够使第2凸轮57b的移动与第3触头61的移动彼此独立。
此外,从正上方观察时,第1上部连杆56与第1下部连杆55重叠。此外,从正面观察时,第2凸轮57b在位于非解锁位置时与第3凸轮60重叠。因此,能够使结构紧凑化。
此外,轿厢侧连结部件54始终受到朝向向门套侧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第2凸轮57b始终受到朝向向非解锁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此外,可动上锁件47始终受到朝向向上锁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此外,利用上锁检测开关50检测可动上锁件47位于上锁位置的情况,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检测误动作,能够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图13是从层站侧观察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的主视图。实施方式2的固定上锁件45固定于第2轿厢门12b的轿厢门吊架37。
可动上锁件71通过第2支承板46而设置于轿厢门框架31。即,可动上锁件71设置于第1轿厢门12a的外部,并且设置于第2轿厢门12b的外部。
可动上锁件71能够以上锁件旋转轴71a为中心旋转。此外,可动上锁件71能够在图13所示的上锁位置与未图示的非上锁位置之间移位。
上锁位置是可动上锁件71勾挂于固定上锁件45而阻止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的位置。非上锁位置是从图13的上锁位置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后的位置,是允许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移动的位置。
上锁件旋转轴71a设置于可动上锁件71的中间部。在可动上锁件71的与第1轿厢门12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有钩状的上锁部71b。在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位于全闭位置时,上锁部71b位于比固定上锁件45的末端部靠第2轿厢门12b的门套侧的位置。
当在可动上锁件71被保持在上锁位置的状态下第1轿厢门12a欲向打开方向移动时,上锁部71b勾挂于固定上锁件45的末端部。由此,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的移动被阻止。
在可动上锁件71的与上锁部71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有配重72。可动上锁件71由于自重、拉伸弹簧48的力、以及作用于配重72的重力而被按压于上锁件止动件49,从而被保持在上锁位置。即,可动上锁件71始终受到朝向向上锁位置移位的方向的力。
在可动上锁件71形成有突出部71c。突出部71c从可动上锁件71的中间部向斜下方突出。第2触头59设置于突出部71c的下端部。
在实施方式2中,在第1轿厢门12a位于全闭位置时,第3触头61被第3凸轮60保持,由此,轿厢侧连结部件54被保持在门挡侧位置。此外,第1触头58与第1凸轮56b的第1引导面56c接触。由此,第2凸轮57b被保持在解锁位置,可动上锁件71被保持在上锁位置。
此外,在轿厢8位于门区内时,若第1轿厢门12a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联锁辊29、30抵接。因此,轿厢侧连结部件54向门套侧位置的移位被阻止。此外,第2触头59被位于解锁位置的第2凸轮57b引导而使可动上锁件71移位到非上锁位置。由此,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允许。
此外,在轿厢8位于门区外时,若第1轿厢门12a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第3触头61被第3凸轮60引导,轿厢侧连结部件54移位到门套侧位置。
因此,第1上部连杆56旋转,第1触头58被第1凸轮56b引导着移位。由此,第2凸轮57b移位到非解锁位置,可动上锁件71被保持在上锁位置,第1轿厢门12a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阻止。
其它的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防止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在楼层间打开。此外,在第1轿厢门12a和第2轿厢门12b位于全闭位置时,能够将可动上锁件71保持在上锁位置。
此外,由于轿厢侧连结部件54设置于第1轿厢门12a,固定上锁件45设置于第2轿厢门12b,因此有利于设备安装。
另外,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中,能够使引导门刀64在水平方向上移位的结构不是必须的,也可以将引导门刀64固定于第1轿厢门12a。
此外,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中,将联锁辊29、30把持在轿厢侧连结部件54与引导门刀64之间的结构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轿厢侧连结部件54和引导门刀64配置于固定侧联锁辊29与可动侧联锁辊30之间。在该情况下,轿厢侧连结部件54配置于引导门刀64的门套侧。
此外,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中,也可以使第1下部连杆55和第1上部连杆56的朝向相反。同样地,也可以使可动上锁件47从上锁位置向非上锁位置旋转的方向相反。
此外,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中,也可以将第1凸轮56b设置于第1下部连杆55,并将第3触头61设置于第1上部连杆56。
此外,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中,第3凸轮60也可以固定于轿厢门框架31。
此外,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中,第3触头61也可以设置于轿厢侧连结部件54。
此外,在图12中,第3触头61与第3凸轮60分离。但是,只要在阻止了第1轿厢门12a在门区外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时,能够使第2凸轮57b向非解锁位置移位,则第3触头61也可以与第3凸轮60接触。
此外,虽然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中示出了中分式的轿厢门装置,但轿厢门装置也可以是单开式。在该情况下,第3凸轮60相对于轿厢门框架31固定。
此外,电梯的类型不限于图1的类型,例如也可以是2:1绕绳方式。
此外,电梯也可以是无机房电梯、双层电梯、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等。单井道多轿厢方式是上轿厢和配置于上轿厢的正下方的下轿厢各自独立地在共用的井道中进行升降的方式。
标号说明
8:轿厢;12a:第1轿厢门;12b:第2轿厢门;44:第1支承板(安装部件);45:固定上锁件;47、71:可动上锁件;53:第1平行连杆机构;54:轿厢侧连结部件;55:第1下部连杆;56:第1上部连杆;56a:第1上部连杆旋转轴(第1凸轮旋转轴);56b:第1凸轮;56c:第1引导面;56d:第2引导面;57b:第2凸轮;58:第1触头;59:第2触头;60:第3凸轮;61:第3触头;L1:第1直线;L2:第2直线。

Claims (7)

1.一种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中,所述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具备:
第1轿厢门,其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
轿厢侧连结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在门挡侧位置与门套侧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第1轿厢门在水平方向上移位,所述门套侧位置是比所述门挡侧位置靠门套侧的位置;
固定上锁件,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
可动上锁件,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的外部,在勾挂于所述固定上锁件而阻止所述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上锁位置与允许所述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非上锁位置之间移位;
第1凸轮,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与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联动地移位;
第1触头,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被所述第1凸轮引导着移位;
第2凸轮,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通过所述第1触头的移位而在解锁位置与非解锁位置之间移位;
第2触头,其设置于所述可动上锁件;
第3凸轮,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的外部;以及
第3触头,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被所述第3凸轮引导着移位,由此使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
在所述第1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所述第3触头被所述第3凸轮保持,由此,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被保持在所述门挡侧位置,所述第2凸轮被保持在所述解锁位置,所述可动上锁件被保持在所述上锁位置,
在轿厢位于门区内时,若所述第1轿厢门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与设置于层站门的联锁装置的联锁辊抵接,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向所述门套侧位置的移位被阻止,并且所述第2触头被位于所述解锁位置的所述第2凸轮引导而使所述可动上锁件移位到所述解锁位置,所述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允许,
在所述轿厢位于所述门区外时,若所述第1轿厢门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到所述门套侧位置,所述第1触头被所述第1凸轮引导着移位,由此,所述第2凸轮移位到所述非解锁位置,所述可动上锁件被保持在所述上锁位置,所述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阻止。
2.一种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中,所述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具备:
第1轿厢门,其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
第2轿厢门,其与所述第1轿厢门联动地向与所述第1轿厢门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对所述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
轿厢侧连结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在门挡侧位置与门套侧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第1轿厢门在水平方向上移位,所述门套侧位置是比所述门挡侧位置靠门套侧的位置;
固定上锁件,其设置于所述第2轿厢门;
可动上锁件,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的外部,并设置于所述第2轿厢门的外部,在勾挂于所述固定上锁件而阻止所述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上锁位置与允许所述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非上锁位置之间移位;
第1凸轮,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与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联动地移位;
第1触头,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被所述第1凸轮引导着移位;
第2凸轮,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通过所述第1触头的移位而在解锁位置与非解锁位置之间移位;
第2触头,其设置于所述可动上锁件;
第3凸轮,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的外部;以及
第3触头,其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被所述第3凸轮引导着移位,由此使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
在所述第1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所述第3触头被所述第3凸轮保持,由此,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被保持在所述门挡侧位置,所述第2凸轮被保持在所述解锁位置,所述可动上锁件被保持在所述上锁位置,
在轿厢位于门区内时,若所述第1轿厢门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与设置于层站门的联锁装置的联锁辊抵接,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向所述门套侧位置的移位被阻止,并且所述第2触头被位于所述解锁位置的所述第2凸轮引导而使所述可动上锁件移位到所述解锁位置,所述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允许,
在所述轿厢位于所述门区外时,若所述第1轿厢门从全闭位置向打开方向移动,则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移位到所述门套侧位置,所述第1触头被所述第1凸轮引导着移位,由此,所述第2凸轮移位到所述非解锁位置,所述可动上锁件被保持在所述上锁位置,所述第1轿厢门向打开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阻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凸轮、所述第1触头以及所述第2凸轮被安装于共用的安装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凸轮具有引导所述第1触头的第1引导面,并且能够以第1凸轮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所述第1引导面为以所述第1凸轮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状,
在所述第1轿厢门位于全闭位置时,所述第1触头与所述第1引导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凸轮具有与所述第1引导面相邻的第2引导面,
在所述第2凸轮位于所述非解锁位置时,所述第1触头与所述第2引导面接触,
第2直线比第1直线更接近水平,所述第1直线是同所述第1引导面与所述第1触头的切线垂直并通过所述第1引导面与所述第1触头的触点的直线,所述第2直线是同所述第2引导面与所述第1触头的切线垂直并通过所述第2引导面与所述第1触头的触点的直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中,
所述轿厢侧连结部件通过平行连杆机构设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
所述平行连杆机构具有下部连杆和上部连杆,
所述第1凸轮设置于所述下部连杆和所述上部连杆中的任意一方,
所述第3触头设置于所述下部连杆和所述上部连杆中的另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门装置,其中,
从正上方观察时,所述上部连杆与所述下部连杆重叠,
从正面观察时,所述第2凸轮在位于所述非解锁位置时与所述第3凸轮重叠。
CN202080101652.8A 2020-06-09 2020-06-09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Pending CN1156978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22701 WO2021250781A1 (ja) 2020-06-09 2020-06-09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7879A true CN115697879A (zh) 2023-02-03

Family

ID=78845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1652.8A Pending CN115697879A (zh) 2020-06-09 2020-06-09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04051B2 (zh)
CN (1) CN115697879A (zh)
WO (1) WO202125078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59204394D1 (de) * 1991-05-14 1996-01-04 Inventio Ag Aufzug.
JP3363711B2 (ja) * 1996-08-05 2003-01-08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扉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JP5178569B2 (ja) 2009-02-13 2013-04-10 株式会社東芝 固体撮像装置
JP6250190B2 (ja) * 2014-10-15 2017-12-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JP6605729B2 (ja) * 2016-06-02 2019-11-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WO2020049684A1 (ja) * 2018-09-06 2020-03-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50781A1 (ja) 2021-12-16
JP7204051B2 (ja) 2023-01-13
JPWO2021250781A1 (zh) 2021-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40220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7074502B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WO200609799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扉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CN111039133A (zh) 电梯层站门解锁系统
JP2009113976A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WO2009128155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カゴドアロック装置
WO2018138896A1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9071179B (zh) 电梯装置
CN113544076B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CN115697879A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WO202225950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JP6881520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KR102459919B1 (ko) 출입문이 탑승카 진행방향과 직각으로 구비된 경사형 엘리베이터의 도어 개폐 및 잠금장치
WO2024134727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23195165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7455225B2 (ja) 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CN109850731B (zh) 电梯
WO2024134726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626932B1 (ja) 戸開走行制限装置
CN117088223A (zh) 电梯的出入口装置
TW202342358A (zh) 電梯
KR20070088333A (ko) 엘리베이터 카 문의 인터록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