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90118B - 电梯的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90118B
CN112390118B CN202010737262.1A CN202010737262A CN112390118B CN 112390118 B CN112390118 B CN 112390118B CN 202010737262 A CN202010737262 A CN 202010737262A CN 112390118 B CN112390118 B CN 1123901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landing
landing door
car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372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90118A (zh
Inventor
布施航
矢泽千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390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90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90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901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06Door or gate operation of sliding doors
    • B66B13/08Door or gate operation of sliding doors guided for horizontal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2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simultaneous opening or closing of cage and landing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门装置,不会成为乘客上下轿厢时的妨碍,并能够防止维护人员在未停止有轿厢的层站处意外进入出入口。门装置具有层站门(22)、阻止部件(15)、进入防止装置(35)和动作装置(40)。动作装置(40)具有连结部件(41)、保持装置(43)、弹簧部件(49)和阻止装置(50)。连结部件(41)能够配置于从层站门(22)的端面突出且用于与进入防止装置(35)连结的第一位置、和从进入防止装置(35)脱离且不从层站门(22)的端面突出的第二位置。保持装置(43)将连结部件(41)保持在第二位置,通过配置于解除位置而使连结部件向第一位置移位。在层站门与轿厢门(11)一起打开的情况下,保持装置向解除位置的移位被阻止部件阻止。

Description

电梯的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门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电梯的门装置。专利文献1记载的门装置具备安全绳索。例如,在轿厢停止于其他楼层的层站时,若层站门被打开,则安全绳索被配置为横贯出入口。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550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门装置中,通过将钩子挂在安全绳索的端部,来引出安全绳索。该钩子的前端从门的端面突出。因此,在乘客为了搭乘轿厢而通过出入口时,存在钩子的前端钩挂住乘客的衣服等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的门装置,其不会成为乘客上下轿厢时的妨碍,并且能够防止维护人员在未停止有轿厢的层站处意外进入出入口。
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具有:层站门,其对形成于层站的出入口进行开闭;阻止部件,其设置于能够停止于层站的轿厢的轿厢门;进入防止装置;以及动作装置,其用于将进入防止装置配置为横贯出入口。动作装置具有:连结部件,其能够配置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是连结部件从层站门的端面突出且用于与进入防止装置连结的位置,第二位置是连结部件从进入防止装置脱离且不从层站门的端面突出的位置;保持装置,其将连结部件保持在第二位置,保持装置通过配置于解除位置而使连结部件向第一位置移位;弹簧部件,其对保持装置施加力,以使得保持装置向解除位置移位;以及阻止装置,如果层站门关闭,则该阻止装置阻止保持装置向解除位置移位,如果层站门打开,则该阻止装置不阻止保持装置向解除位置移位。在层站门与轿厢门一起打开的情况下,保持装置向解除位置的移位被阻止部件阻止。
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具有:层站门,其对形成于层站的出入口进行开闭;解锁装置,其通过被进行解锁操作而对层站门进行解锁;进入防止装置;以及动作装置,其用于将进入防止装置配置为横贯出入口。动作装置具有:连结部件,其能够配置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是连结部件从层站门的端面突出且用于与进入防止装置连结的位置,第二位置是连结部件从进入防止装置脱离且不从层站门的端面突出的位置;保持装置,其将连结部件保持在第二位置,当保持装置移位到解除位置时,连结部件移位到第一位置;弹簧部件,其对保持装置施加力,以使得保持装置向解除位置移位;以及阻止装置,如果层站门关闭,则该阻止装置阻止保持装置向解除位置移位,如果对解锁装置进行了解锁操作,则该阻止装置不阻止保持装置向解除位置移位。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不会成为乘客上下轿厢时的妨碍,并且能够防止维护人员在未停止有轿厢的层站处意外进入出入口。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1的门装置的电梯装置的例子的图。
图2是对图1的A部进行放大的图。
图3是从井道观察门组装体的图。
图4是示出图3的B-B截面的图。
图5是对图4的C部进行放大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未停止有轿厢的层站的层站门被打开时的动作的图。
图7是示出图6的D-D截面的图。
图8是示出进入防止装置被配置为横贯层站出入口的例子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门装置的另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门装置的另一例的图。
图11是示出进入防止装置被配置为横贯层站出入口的例子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门装置的另一例的图。
图13是示出图12的H-H截面的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门装置的例子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门装置的另一例的图。
标号说明
1:轿厢;2:对重;3:井道;4:主绳索;5:曳引机;6:驱动绳轮;7:控制装置;8:机房;9:电动机;10:门组装体;11:轿厢门;12:门导轨;13:地坎;14:门刀;15:阻止部件;16:门板;17:门吊架;18:门辊;20:层站;21:门组装体;22:层站门;23:门板;24:门吊架;25:门辊;26:门导轨;27:地坎;28:联动装置;29:锁部件;30:轴;31:辊;32:臂;33:辊;34:承受部件;35:进入防止装置;36:绳状部件;37:卷绕机;38:引导部件;39:销;40:动作装置;41:连结部件;42:钩子;43:保持装置;44:大径部;45:小径部;46:支承部件;47~48:板部;49:弹簧部件;50:阻止装置;51~53:轴;54~55:连杆;56:支承部件;57~58:连杆;60:棒状部件;61:保持部件;62:弹簧部件;63:绳索;64:返回轮;65:重块;66:引导件;67:连杆;68:移位部件;69:凸轮;70:解锁装置;71:棒状部件;72:钥匙孔;73:绳索;74:连杆;75:杆;76:绳索;77:端部;78: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适当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1中的门装置的电梯装置的例子的图。电梯装置具备轿厢1和对重2。轿厢1在井道3中上下移动。对重2在井道3中上下移动。轿厢1和对重2由主绳索4悬吊于井道3。主绳索4是将轿厢1和对重2悬吊于井道3的构件的一例。
主绳索4卷挂于曳引机5的驱动绳轮6。轿厢1被曳引机5驱动。曳引机5被控制装置7控制。图1示出了在井道3的上方的机房8设置有曳引机5和控制装置7的例子。曳引机5和控制装置7也可以设置于井道3。在曳引机5设置于井道3的情况下,曳引机5可以设置于井道3的顶部,也可以设置于井道3的底坑。
图1示出了轿厢1停止在某楼层的层站20的例子。轿厢1具备电动机9和门组装体10。在轿厢1停止的各层站20设置有门组装体21。
图2是对图1的A部进行放大的图。门组装体10具备轿厢门11、门导轨12、地坎13、门刀14以及阻止部件15。轿厢门11具备门板16、门吊架17以及门辊18。
门板16对形成于轿厢1的出入口进行开闭。以下,将形成于轿厢1的出入口也记作轿厢出入口。门吊架17以从门板16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于门板16的上部。门辊1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门吊架17。门导轨12水平地配置于轿厢出入口的上方。通过将门辊18载置于门导轨12的上方,轿厢门11被悬吊于门导轨12。
电动机9产生用于对轿厢门11进行开闭的驱动力。门辊18在门导轨12的上表面滚动,由此轿厢门11的上部的移动被引导。轿厢门11的下部的移动被地坎13引导。门刀14设置于轿厢门11。阻止部件15设置于轿厢门11。关于门刀14的功能和阻止部件15的功能在后面叙述。
图3是从井道3观察门组装体21的图。门组装体21具备层站门22、门导轨26、地坎27、联动装置28、进入防止装置35以及动作装置40。层站门22具备门板23、门吊架24以及门辊25。
门板23对形成于层站20的出入口进行开闭。以下,将形成于层站20的出入口也记作层站出入口。门吊架24以从门板23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于门板23的上部。门辊2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门吊架24。门导轨26水平地配置于层站出入口的上方。通过将门辊25载置于门导轨26的上方,层站门22被悬吊于门导轨26。门辊25在门导轨26的上表面滚动。由此,层站门22的上部的移动被引导。层站门22的下部的移动被地坎27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门组装体21具备双开门方式的层站门22的例子。即,门组装体21具备一对层站门22。以下,在需要分别确定层站门22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关于一个层站门,在标号后附加a。同样地,关于另一个层站门,在标号后附加b。即,层站门22a具备门板23a、门吊架24a以及门辊25a。层站门22b具备门板23b、门吊架24b以及门辊25b。
联动装置28设置于门吊架24。联动装置28是用于按照轿厢门11的动作使层站门22移动的装置。例如,设置于五层的层站20的联动装置28具有在轿厢1停止于五层的层站20时按照轿厢门11的动作使层站门22移动的功能。以下,在对设置于层站20的设备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将设置有该设备的层站也记作该层站。如果轿厢1未停止在该层站20,则联动装置28使层站门22上锁。例如,如果轿厢1停止在其他楼层的层站20,则联动装置28使层站门22上锁。
联动装置28具备锁部件29、轴30、辊31、臂32以及辊33。轴30设置于门吊架24a。锁部件29经由轴30设置于门吊架24a。即,锁部件29以轴30为中心旋转。锁部件29能够在上锁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位。上锁位置是用于对层站门22进行上锁的位置。图3示出了锁部件29配置于上锁位置的例子。配置于上锁位置的锁部件29的前端部分与承受部件34对置。在锁部件29配置于上锁位置的状态下,如果层站门22从全闭位置向敞开方向移动,则锁部件29的前端部分钩挂于承受部件34。由此,层站门22的敞开动作被阻止。
解锁位置是用于使层站门22能够开闭的位置。如果锁部件29配置于解锁位置,即使层站门22向敞开方向移动,锁部件29也不会与承受部件34接触。另外,锁部件29始终通过弹簧等部件(未图示)而受力,使得被配置于上锁位置。因此,如果外力不作用于联动装置28,则锁部件29配置于上锁位置。通过锁部件29配置于解锁位置,层站门22被解锁。
辊31经由轴30设置于门吊架24a。即,辊31以轴30为中心旋转。臂32与锁部件29一体化,并以轴30为中心旋转。臂32从轴30向斜上方延伸。辊3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臂32的上方的端部。例如,辊33的直径与辊31的直径相同。辊33的旋转中心配置于比辊31的旋转中心接近门吊架24b的位置。
在图3中,用单点划线示出了轿厢1刚刚停止在层站20后的门刀14的位置。当轿厢1停止在层站20时,辊31和辊33配置于构成门刀14的两个板之间。在该状态下,轿厢门11向敞开方向移动时,门刀14与辊33接触。如果在门刀14与辊33接触后轿厢门11仍向敞开方向移动,则辊33通过被门刀14按压而移位。由此,臂32和锁部件29以轴30为中心旋转,从而锁部件29配置于解锁位置。即,层站门22被解锁。然后,当辊33移位至门刀14与辊31接触时,辊31被门刀14按压,由此层站门22的移动开始。即,层站门22与轿厢门11一起向敞开方向移动。
图4是示出图3的B-B截面的图。图5是对图4的C部进行放大的图。进入防止装置35设置于门板23b。图3示出了两个进入防止装置35设置于门板23b的例子。进入防止装置35是用于防止乘客进入井道3的装置。例如,如果层站门22在轿厢1未停止在五层时敞开,则设置于五层的层站20的进入防止装置35配置为横贯层站出入口。在轿厢1停止于该层站20时,即使层站门22敞开,进入防止装置35也不会配置为横贯层站出入口。
进入防止装置35例如具备绳状部件36以及卷绕机37。卷绕机37设置于门板23b。绳状部件36卷绕于卷绕机37。绳状部件36通过内置于卷绕机37的弹簧部件(未图示)以卷绕于卷绕机37的方式始终受力。绳状部件36中的从卷绕机37引出的部分通过引导部件38而旋转90度,从而沿纵向方向配置。绳状部件36在前端部具备销39。绳状部件36的前端部被配置为,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则不从门板23b的端面向门板23a侧突出。
在图3~图5所示的例子中,动作装置40设置于门板23a和地坎27。动作装置40是用于将进入防止装置35配置为横贯层站出入口的装置。动作装置40具有连结部件41、保持装置43、弹簧部件49和阻止装置50。此外,动作装置40具有轴51~53和连杆54~55。
连结部件41是为了将进入防止装置35配置为横贯层站出入口,而与进入防止装置35连结的部件。连结部件41能够配置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是用于与进入防止装置35连结的位置。如图3所示,连结部件41具备钩子42。通过钩子42钩挂于销39,连结部件41与进入防止装置35连结。如果连结部件41配置于第一位置,则钩子42从门板23a的端面向门板23b侧突出。在图3中,用虚线示出配置于第一位置的连结部件41。
第二位置是从进入防止装置35脱离的位置。即,如果连结部件41配置于第二位置,则钩子42不钩挂于销39。在图3中,用实线示出配置于第二位置的连结部件41。如果连结部件41配置于第二位置,则连结部件41不从门板23a的端面突出。在层站门22与轿厢门11一起移动的情况下,连结部件41配置于第二位置。
保持装置43是用于将连结部件41保持在第二位置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中,保持装置43是直径在中途变化的销。保持装置43具有大径部44和小径部45。大径部44的直径比小径部45的直径大。
保持装置43支承于支承部件46。支承部件46设置于门板23a。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中,支承部件46具有平行配置的板部47和板部48。板部47和板部48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板部47配置于比板部48更接近门板23a的位置。在板部47形成有与大径部44的直径吻合的凹部。大径部44载置于形成于板部47的凹部,支承于板部47。在板部48形成有与小径部45的直径吻合的凹部。小径部45载置于形成于板部48的凹部,支承于板部48。
支承部件46支承保持装置43,以使得保持装置43能够在轴向上移位。保持装置43在轴向上移位,由此能够配置于用于将连结部件41保持在第二位置的保持位置、以及用于使连结部件41向第一位置移位的解除位置。图5示出保持装置43配置于保持位置的状态。保持装置43以前端即小径部45的端部远离门板23a的方式在轴向上移位,由此从保持位置配置到解除位置。
例如,在门板23a设置有轴51。连杆54经由轴51设置于门板23a。即,连杆54以轴51为中心进行旋转。连杆54的一个端部从支承于轴51的部分向斜上方延伸。连结部件41的下侧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连杆54的一个端部。即,连结部件41被连杆54支承。连杆54的另一个端部从支承于轴51的部分向侧方延伸。在连杆54的另一个端部形成有与大径部44的直径吻合的凹部。
配置于保持位置的保持装置43的大径部44从板部47向门板23a侧突出。如果保持装置43配置于保持位置,则形成于连杆54的端部的凹部从下方嵌合于大径部44的该突出的部分。由此,阻止连杆54的旋转。连杆54的旋转被保持装置43的大径部44阻止,由此,连结部件41保持于第二位置。
此外,连杆55与连杆54中的从支承于轴51的部分向斜上方延伸的部分平行地配置。连结部件41的上侧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连杆55的一个端部。连杆55的另一个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门板23a。
弹簧部件49对保持装置43施加力,以使得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移位。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中,弹簧部件49对保持装置43施加用于使保持装置43以远离门板23a的方式移位的力。因此,如果未对保持装置43作用有弹簧部件49以外的外力,则保持装置43配置于解除位置。
阻止装置50是用于阻止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移位的装置。如果层站门22关闭,则阻止装置50阻止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移位。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中,当层站门22打开时,阻止装置50不阻止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移位。
例如,阻止装置50具有支承部件56、连杆57和连杆58。支承部件56是棒状的部件。支承部件56的下侧的端部设置于地坎27。连杆57的一个端部经由轴5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支承部件56的上侧的端部连结。
轴53设置于门板23a。连杆58经由轴53设置于门板23a。即,连杆58以轴53为中心进行旋转。连杆58的一个端部从支承于轴53的部分向斜上方延伸。连杆57的另一个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连杆58的一个端部连结。连杆58的另一个端部从支承于轴53的部分向侧方延伸。在连杆58的另一个端部形成有与小径部45的直径吻合的凹部。
如果层站门22关闭,则形成于连杆58的端部的凹部从下方嵌合于保持装置43中的配置于板部47与板部48之间的小径部45。形成于连杆58的端部的凹部嵌合于小径部45,由此,阻止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移位。因此,连结部件41通过保持装置43保持于第二位置。
图6是用于说明未停止有轿厢1的层站20的层站门22被打开时的动作的图。图6是与图5相当的图。图7是示出图6的D-D截面的图。当层站门22向打开方向移动时,连杆57向E方向旋转,连杆58向F方向旋转。由此,连杆58中的配置于板部47与板部48之间的部分向下方移动,连杆58的端部从保持装置43的小径部45脱离。
连杆58从小径部45脱离,由此,不再阻止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移位。因此,保持装置43受到来自弹簧部件49的力,以远离门板23a的方式移动。当保持装置43配置于解除位置时,保持装置43不再配置于连杆54的正上方。因此,连杆54的端部从保持装置43的大径部44脱离,连杆54向G方向旋转。
连杆54向G方向旋转,由此,连结部件41向斜下方移动,配置于第二位置的连结部件41向第一位置移位。因此,当在轿厢1未停止于该层站20的状态下层站门22打开时,钩子42钩挂于销39。当在钩子42钩挂于销39后层站门22还向打开方向移动时,销39被钩子42牵拉,从卷绕机37拉出绳状部件36。由此,绳状部件36以横贯层站出入口的方式配置于门板23a与门板23b之间。图8是示出进入防止装置35被配置为横贯层站出入口的例子的图。
另一方面,如果轿厢1停止于该层站20,则通过电动机9进行动作,层站门22与轿厢门11一起被打开。在轿厢1停止于层站20的情况下,当层站门22向打开方向移动时,连杆58向F方向旋转,连杆58的端部从保持装置43的小径部45脱离。由此,阻止装置50无法阻止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移位。但是,当轿厢1停止于层站20时,设置于轿厢门11的阻止部件15配置成与保持装置43的前端对置。因此,即使连杆58的端部从保持装置43脱离,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的移位也被阻止部件15阻止。
因此,在轿厢1停止于层站20的情况下,层站门22在连结部件41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与轿厢门11一起被打开。如果连结部件41配置于第二位置,则钩子42不会钩挂于销39。因此,即使门刀14按压辊31而使层站门22开始进行打开动作,也不会从卷绕机37拉出绳状部件36。
如果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则能够在未停止有轿厢1的层站20中,防止维护人员意外进入层站出入口。此外,如果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则在乘客上下轿厢1时,进入防止装置35和连结部件41也不会妨碍通行。
图9和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门装置的另一例的图。图9是从井道3观察门组装体21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0是与图3的B-B截面相当的图。在图9和图10所示的例子中,进入防止装置35与上述例子不同。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例子中,进入防止装置35具有棒状部件60、保持部件61和弹簧部件62。保持部件61设置于门板23b。保持部件61保持棒状部件60,以使得棒状部件60能够在层站门22的移动方向上移位。弹簧部件62始终对棒状部件60向远离门板23a的方向施加力。棒状部件60在前端部具有销39。棒状部件60的前端部配置成如果未作用有外力,则不从门板23b的端面向门板23a侧突出。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例子中也一样,如果层站门22关闭,则形成于连杆58的端部的凹部从下方嵌合于保持装置43中的配置于板部47与板部48之间的小径部45。由此,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的移位被连杆58阻止,连结部件41通过保持装置43保持于第二位置。
另一方面,当在未停止有轿厢1的层站20中层站门22打开时,连杆58的端部从保持装置43的小径部45脱离。由此,保持装置43受到来自弹簧部件49的力,以远离门板23a的方式移动。当保持装置43配置于解除位置时,连杆54的端部从保持装置43的大径部44脱离,连结部件41向斜下方移动。即,配置于第二位置的连结部件41向第一位置移位。
这样,当在轿厢1未停止于该层站20的状态下层站门22打开时,钩子42钩挂于销39。当在钩子42钩挂于销39后层站门22还向打开方向移动时,销39被钩子42牵拉,从保持部件61拉出棒状部件60。由此,棒状部件60以横贯层站出入口的方式配置于门板23a与门板23b之间。图11是示出进入防止装置35被配置为横贯层站出入口的例子的图。
另外,在轿厢1停止于该层站20的情况下,与上述例子同样,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的移位被阻止部件15阻止。因此,即使门刀14按压辊31而使层站门22开始进行打开动作,也不会从保持部件61拉出棒状部件60。
在图9~图11所示的例子中,也能够在未停止有轿厢1的层站20中,防止维护人员意外进入层站出入口。此外,在乘客上下轿厢1时,进入防止装置35和连结部件41也不会妨碍通行。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门装置的另一例的图。图12是从井道3观察门组装体21的图。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动作装置40的阻止装置50与上述例子不同。图12示出进入防止装置35具有绳状部件36和卷绕机37的例子。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进入防止装置35也可以具有棒状部件60、保持部件61和弹簧部件62。
图13是示出图12的H-H截面的图。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例子中,门组装体21还具有绳索63、返回轮64、重块65和引导件66。
绳索63的一个端部设置于门吊架24a。绳索63的中间部分卷挂于返回轮64。返回轮6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门吊架24b。绳索63从卷挂于返回轮64的部分向下方延伸。在绳索63的另一个端部设置有重块65。重块65经由绳索63对层站门22向关闭方向施加力。因此,如果对层站门22未作用有重块65以外的外力,则层站门22向关闭方向移动。引导件66设置于门板23b。当层站门22向打开方向移动时,重块65沿着引导件66上升。当层站门22向关闭方向移动时,重块65沿着引导件66下降。
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例子中,阻止装置50具有连杆67、移位部件68和凸轮69。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例子中,进入防止装置35设置于门板23a,动作装置40主要设置于门板23b。此外,轴53设置于门板23b。连杆67经由轴53设置于门板23b。即,连杆67以轴53为中心进行旋转。连杆67的一个端部从支承于轴53的部分向侧方延伸。在连杆67的一个端部形成有与小径部45的直径吻合的朝下的凹部。
如果层站门22关闭,则形成于连杆67的端部的凹部从上方嵌合于保持装置43中的配置于板部47与板部48之间的小径部45。形成于连杆58的端部的凹部嵌合于小径部45,由此,阻止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移位。因此,连结部件41通过保持装置43保持于第二位置。
连杆67的另一个端部从支承于轴53的部分向斜下方延伸。移位部件6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连杆67的另一个端部。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例子中,移位部件68是辊。凸轮69设置于绳索63。在层站门22全闭的状态下,凸轮69的一部分配置于移位部件68的正下方。
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例子中,当在未停止有轿厢1的层站20中层站门22打开时,凸轮69被绳索63牵拉,与重块65一起向上方移动。当凸轮69从下方接触移位部件68后凸轮69还向上方移动时,移位部件68被凸轮69按压而移位,连杆67向J方向旋转。由此,连杆67中的配置于板部47与板部48之间的部分向上方移动,连杆67的端部从保持装置43的小径部45脱离。
连杆67从小径部45脱离,由此,不再阻止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移位。因此,保持装置43受到来自弹簧部件49的力,以远离门板23b的方式移动。当保持装置43配置于解除位置时,保持装置43不再配置于连杆54的正上方。因此,连杆54的端部从保持装置43的大径部44脱离,连杆54向G方向旋转。
连杆54向G方向旋转,由此,连结部件41向斜下方移动,配置于第二位置的连结部件41向第一位置移位。因此,当在轿厢1未停止于该层站20的状态下层站门22打开时,钩子42钩挂于销39。当在钩子42钩挂于销39后层站门22还向打开方向移动时,销39被钩子42牵拉,从卷绕机37拉出绳状部件36。由此,绳状部件36以横贯层站出入口的方式配置于门板23a与门板23b之间。
另一方面,在轿厢1停止于该层站20的情况下,即使连杆67的端部从保持装置43脱离,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的移位也被阻止部件15阻止。因此,在轿厢1停止于层站20的情况下,层站门22在连结部件41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与轿厢门11一起被打开。如果连结部件41配置于第二位置,则钩子42不会钩挂于销39。因此,即使门刀14按压辊31而使层站门22开始进行打开动作,也不会从卷绕机37拉出绳状部件36。
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例子中,也能够在未停止有轿厢1的层站20中,防止维护人员意外进入层站出入口。此外,在乘客上下轿厢1时,进入防止装置35和连结部件41也不会妨碍通行。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实施方式1中公开的例子不同之处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适当省略与实施方式1中公开的例子相同之处的说明。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门装置的例子的图。图14是从井道3观察门组装体21的图。
与实施方式1中公开的例子同样,门组装体21具有层站门22、门导轨26、地坎27、联动装置28、进入防止装置35和动作装置4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中,动作装置40的阻止装置50与实施方式1中公开的例子不同。图14示出进入防止装置35具有绳状部件36和卷绕机37的例子。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进入防止装置35也可以具有棒状部件60、保持部件61和弹簧部件6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中,门组装体21还具有解锁装置70。解锁装置70是用于通过被进行特定的解锁操作而对层站门22进行解锁的装置。例如,电梯的维护人员通过使用专用工具,从层站20侧手动对解锁装置70进行特定的解锁操作。
例如,解锁装置70具有能够上下移位的棒状部件71。解锁装置70设置于门板23a。棒状部件71配置于锁部件29的正下方。棒状部件71的上端与锁部件29的平坦的朝下的面对置。维护人员在形成于门板23a的钥匙孔72中插入专用工具,例如使工具向特定的方向旋转。由此,棒状部件71被工具的前端部分向上方抬起,锁部件29配置于解锁位置。即,层站门22被解锁。
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中,阻止装置50具有绳索73和连杆74。绳索73的上方的端部与解锁装置70的棒状部件71连结。此外,轴53设置于门板23a。连杆74例如水平地配置。连杆74的一个端部经由轴5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门板23a。在连杆74的另一个端部形成有与小径部45的直径吻合的朝下的凹部。在连杆74的中间部分连结有绳索73的下方的端部。
如果层站门22关闭,则形成于连杆74的端部的凹部从上方嵌合于保持装置43中的配置于板部47与板部48之间的小径部45。形成于连杆74的端部的凹部嵌合于小径部45,由此,阻止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移位。因此,连结部件41通过保持装置43保持于第二位置。
另一方面,当对解锁装置70进行解锁操作时,绳索73与棒状部件71一起向上方移动,连杆74向K方向旋转。由此,连杆74中的配置于板部47与板部48之间的部分向上方移动,连杆74的端部从保持装置43的小径部45脱离。
连杆74从小径部45脱离,由此,不再阻止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移位。因此,保持装置43受到来自弹簧部件49的力,以远离门板23a的方式移动。当保持装置43配置于解除位置时,保持装置43不再配置于连杆54的正上方。因此,连杆54的端部从保持装置43的大径部44脱离,连杆54向G方向旋转。
连杆54向G方向旋转,由此,连结部件41向斜下方移动,配置于第二位置的连结部件41向第一位置移位。因此,通过维护人员对解锁装置70进行解锁操作,钩子42钩挂于销39。然后,在该状态下层站门22向打开方向移动,由此,销39被钩子42牵拉,从卷绕机37拉出绳状部件36。由此,绳状部件36以横贯层站出入口的方式配置于门板23a与门板23b之间。
另外,在轿厢1停止于该层站20的情况下,即使连杆67的端部从保持装置43脱离,保持装置43向解除位置的移位也被阻止部件15阻止。因此,即使在对解锁装置70进行了解锁操作的情况下,如果轿厢1停止于层站20,则层站门22在连结部件41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与轿厢门11一起被打开。如果连结部件41配置于第二位置,则钩子42不会钩挂于销39。因此,在层站门22与轿厢门11一起打开的情况下,不会从卷绕机37拉出绳状部件36。
即使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也能够在未停止有轿厢1的层站20中,防止维护人员意外进入层站出入口。此外,如果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则在乘客上下轿厢1时,进入防止装置35和连结部件41也不会妨碍通行。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门装置的另一例的图。图15是从井道3观察门组装体21的图。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解锁装置70与上述例子不同。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解锁装置70具有杆75和绳索76。杆7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门板23a。绳索76连结于杆75的一个端部77与联动装置28的臂32之间。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维护人员在形成于门板23a的侧方的间隙中插入专用工具,例如推起工具。由此,通过工具使杆75的另一个端部78向上方移动,端部77向下方移动。杆75的端部77向下方移动,由此,经由绳索76牵拉臂32,锁部件29配置于解锁位置。即,层站门22被解锁。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阻止装置50具有绳索73、连杆74和返回轮79。返回轮7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门板23a。绳索73的一个端部与杆75的端部77连结。绳索73卷挂于返回轮79,绳索73的另一个端部与连杆74的中间部分连结。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当对解锁装置70进行解锁操作时,杆75的端部77向下方移动,由此,绳索73中的与连杆74连结的部分向上方移动。因此,图15所示的例子也能够发挥与图14所示的例子发挥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Claims (10)

1.一种电梯的门装置,其具有:
层站门,其对形成于层站的出入口进行开闭;
阻止部件,其设置于能够停止于所述层站的轿厢的轿厢门;
进入防止装置;以及
动作装置,其用于将所述进入防止装置配置为横贯所述出入口,
所述动作装置具有:
连结部件,其能够配置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连结部件从所述层站门的端面突出且用于与所述进入防止装置连结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连结部件从所述进入防止装置脱离且不从所述层站门的端面突出的位置;
保持装置,其将所述连结部件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该保持装置通过配置于解除位置而使所述连结部件向所述第一位置移位;
弹簧部件,其对所述保持装置施加力,以使得所述保持装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移位;以及
阻止装置,如果所述层站门关闭,则该阻止装置阻止所述保持装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移位,如果所述层站门打开,则该阻止装置不阻止所述保持装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移位,
在所述层站门与所述轿厢门一起打开的情况下,所述保持装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的移位被所述阻止部件阻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阻止装置具有:
支承部件,其设置于对所述层站门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地坎;
第一连杆,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支承部件连结;以及
第二连杆,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层站门连结,
如果所述层站门关闭,则所述保持装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的移位被所述第二连杆阻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门装置还具有:
绳索;以及
重块,其设置于所述绳索,经由所述绳索对所述层站门向关闭方向施加力,
所述阻止装置具有:
凸轮,其设置于所述绳索;
第三连杆,其能够以设置于所述层站门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
移位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杆,当所述层站门打开时,该移位部件与所述凸轮接触而移位,
如果所述层站门关闭,则所述保持装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的移位被所述第三连杆阻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装置以前端远离所述层站门的方式移位,由此被配置于所述解除位置,当所述轿厢停止于所述层站时,所述阻止部件与所述保持装置的所述前端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进入防止装置具有:
棒状部件,其在前端部钩挂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连结部件;
保持部件,其设置于一侧的所述层站门且保持所述棒状部件;以及
第二弹簧部件,其对所述棒状部件向远离另一侧的所述层站门的方向施加力。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进入防止装置具有:
绳状部件,其在前端部钩挂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连结部件;以及
卷绕机,其卷绕所述绳状部件。
7.一种电梯的门装置,其具有:
层站门,其对形成于层站的出入口进行开闭;
解锁装置,其通过被进行解锁操作而对所述层站门进行解锁;
进入防止装置;以及
动作装置,其用于将所述进入防止装置配置为横贯所述出入口,
所述动作装置具有:
连结部件,其能够配置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连结部件从所述层站门的端面突出且用于与所述进入防止装置连结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连结部件从所述进入防止装置脱离且不从所述层站门的端面突出的位置;
保持装置,其将所述连结部件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当所述保持装置移位到解除位置时,所述连结部件移位到所述第一位置;
弹簧部件,其对所述保持装置施加力,以使得所述保持装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移位;以及
阻止装置,如果所述层站门关闭,则该阻止装置阻止所述保持装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移位,如果对所述解锁装置进行了所述解锁操作,则该阻止装置不阻止所述保持装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移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门装置还具有阻止部件,该阻止部件设置于能够停止于所述层站的轿厢的轿厢门,
在即使对所述解锁装置进行了所述解锁操作,所述层站门也与所述轿厢门一起打开的情况下,所述保持装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的移位被所述阻止部件阻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进入防止装置具有:
棒状部件,其在前端部钩挂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连结部件;
保持部件,其设置于一侧的所述层站门且保持所述棒状部件;以及
第二弹簧部件,其对所述棒状部件向远离另一侧的所述层站门的方向施加力。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进入防止装置具有:
绳状部件,其在前端部钩挂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连结部件;以及
卷绕机,其卷绕所述绳状部件。
CN202010737262.1A 2019-08-14 2020-07-28 电梯的门装置 Active CN1123901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8786 2019-08-14
JP2019148786A JP6881521B2 (ja) 2019-08-14 2019-08-14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90118A CN112390118A (zh) 2021-02-23
CN112390118B true CN112390118B (zh) 2023-10-03

Family

ID=74603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37262.1A Active CN112390118B (zh) 2019-08-14 2020-07-28 电梯的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81521B2 (zh)
CN (1) CN112390118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08333A (en) * 1978-02-13 1979-08-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evice to prevent passengers from falling from cage room of elevator
JPH05116876A (ja) * 1991-10-28 1993-05-14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乗場戸の開放装置
JPH11335047A (ja) * 1998-05-22 1999-12-07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出入口装置
JP2009155094A (ja) * 2007-12-27 2009-07-16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システム
CN203889828U (zh) * 2014-06-13 2014-10-22 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山检测院 一种电梯层门非正常开启的拦阻装置
CN203922351U (zh) * 2014-07-04 2014-11-05 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山检测院 一种电梯层门意外开启限制器装置
CN104340822A (zh) * 2013-07-26 2015-02-11 上海席尔诺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厅门非正常开启防护装置
CN104724586A (zh) * 2013-12-19 2015-06-24 梁伟联 一种电梯层门非正常开启人体阻拦的装置及方法
CN106829669A (zh) * 2017-02-22 2017-06-13 泉州鲤城昀立防护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电梯防护装置及垂直电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30955A (ja) * 2010-08-02 2012-02-16 Yukiomi Mizuno エレベータ乗場の戸手動開閉装置。
JP6611692B2 (ja) * 2016-10-12 2019-11-27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乗場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08333A (en) * 1978-02-13 1979-08-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evice to prevent passengers from falling from cage room of elevator
JPH05116876A (ja) * 1991-10-28 1993-05-14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乗場戸の開放装置
JPH11335047A (ja) * 1998-05-22 1999-12-07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出入口装置
JP2009155094A (ja) * 2007-12-27 2009-07-16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システム
CN104340822A (zh) * 2013-07-26 2015-02-11 上海席尔诺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厅门非正常开启防护装置
CN104724586A (zh) * 2013-12-19 2015-06-24 梁伟联 一种电梯层门非正常开启人体阻拦的装置及方法
CN203889828U (zh) * 2014-06-13 2014-10-22 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山检测院 一种电梯层门非正常开启的拦阻装置
CN203922351U (zh) * 2014-07-04 2014-11-05 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山检测院 一种电梯层门意外开启限制器装置
CN106829669A (zh) * 2017-02-22 2017-06-13 泉州鲤城昀立防护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电梯防护装置及垂直电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90118A (zh) 2021-02-23
JP2021031193A (ja) 2021-03-01
JP6881521B2 (ja) 2021-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56835B2 (en) Elevator car door locking apparatus
US10207900B2 (en) Elevator car door apparatus
WO2013140575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安全装置
CN109476458B (zh) 用以打开电梯轿厢的轿厢顶的电梯装置
JP2009203068A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位置保持装置
KR20000038410A (ko) 엘리베이터 클러치장치
CN108883907B (zh) 电梯装置
WO2018138896A1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8263937A (zh) 电梯层站门解锁系统
CN109071179B (zh) 电梯装置
CN110719882B (zh) 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
JP645651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開放装置
CN112390118B (zh) 电梯的门装置
CN110799440B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CN112390117A (zh) 电梯的门装置
CN113544076B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WO2023053320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ドア装置
JP658027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CN109850731B (zh) 电梯
CN113998570B (zh) 电梯装置
WO2023199507A1 (ja) エレベーター
WO2023195165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6529191A (zh) 轿厢和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SERVICE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