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0865A - 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0865A
CN113490865A CN201980093106.1A CN201980093106A CN113490865A CN 113490865 A CN113490865 A CN 113490865A CN 201980093106 A CN201980093106 A CN 201980093106A CN 113490865 A CN113490865 A CN 1134908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intillator
holder
mirror
imaging unit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31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山元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mamatsu Photonics KK
Original Assignee
Hamamatsu Photonics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mamatsu Photonics KK filed Critical Hamamatsu Photonics KK
Publication of CN113490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08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1/00Measuring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cosmic radiation
    • G01T1/16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 G01T1/20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with scintillation detectors
    • G01T1/2018Scintillation-photodiode combinations
    • G01T1/20188Auxiliary details, e.g. casings or cool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1/00Measuring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cosmic radiation
    • G01T1/16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 G01T1/20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with scintillation detectors
    • G01T1/2002Optical details, e.g. reflecting or diffusing lay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1/00Measuring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cosmic radiation
    • G01T1/16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 G01T1/20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with scintillation detectors
    • G01T1/2018Scintillation-photodiode combinations
    • G01T1/20187Position of the scintillator with respect to the photodiode, e.g. photodiode surrounding the crystal, the crystal surrounding the photodiode, shape or size of the scintillat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7/00Details of radiation-measuring instruments
    • G01T7/08Means for conveying samples receiv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06T5/90Dynamic range modification of images or parts thereof
    • G06T5/92Dynamic range modification of images or parts thereof based on global image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 G01N23/0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transmitting the radiation through the material
    • G01N23/04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transmitting the radiation through the material and forming images of the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116X-ray im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闪烁器的安装结构包括:形成于壳体的第1侧壁部的开口;和闪烁器保持件,其保持闪烁器并且具有嵌入到开口内的保持件部,闪烁器保持件能够相对于壳体进行安装和拆卸。在闪烁器保持件安装于壳体的状态下,在被从第1侧壁部向壳体内突出的保持件部保持的闪烁器与壳体内的表面镜之间形成有规定的角度。

Description

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有对对象物照射X射线,利用闪烁器将透过了对象物的X射线转换为闪烁光,并利用检测器检测该闪烁光的系统。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系统包括不透明的闪烁器,拍摄从该闪烁器的输入面(输入X射线的表面)输出的闪烁光。该系统的一个方式包括在输送方向输送对象物的输送装置,使用线扫描摄像机,与对象物的输送速度匹配地进行拍摄。
在该系统中,闪烁器被闪烁器保持部保持。闪烁器保持部被收纳在壳体中,并被固定在壳体内。闪烁器保持部在闪烁器至少位于放射线束内的状态下保持闪烁器。闪烁器保持部保持闪烁器的背面侧,使闪烁器的输入面露出。闪烁器的输入面与放射线源相对,并且与线扫描摄像机相对。另外,该闪烁器保持部构成为能够更换所保持的闪烁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56680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通常,闪烁器因受到放射线的照射而劣化。当闪烁器随着使用而劣化时,将放射线转换为闪烁光的能力降低。因此,需要更换劣化的闪烁器。在闪烁器安装于放射线摄像单元的情况下,闪烁器的位置或角度是重要的,所以几乎都固定于壳体内。因此,取出闪烁器的作业需要劳力和时间。
本发明对在放射线摄像单元中能够容易地更换闪烁器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具有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闪烁器、和安装在壳体内并相对于闪烁器形成规定的角度的镜的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具备:形成于壳体的壁部的开口;和闪烁器保持件,其保持闪烁器,并且具有嵌入到开口内的保持件部,闪烁器保持件能够相对于壳体进行安装和拆卸,在闪烁器保持件安装于壳体的状态下,在被从壁部向壳体内突出的保持件部保持的闪烁器与壳体内的镜之间形成有规定的角度。
在该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中,闪烁器保持件的保持件部保持闪烁器,在闪烁器保持件安装于壳体的状态下,在闪烁器与镜之间形成有规定的角度。在放射线摄像单元中,通过闪烁器转换放射线,输出闪烁光。通过相对于该闪烁光以规定的角度设置镜,闪烁光例如由设置在壳体内的摄像机(检测器)检测。因此,镜的角度是重要的。由于确保了镜相对于闪烁器的规定的角度,所以确保了放射线摄像单元作为光学设备的可靠性。在此,闪烁器保持件的保持件部能够通过形成于壳体的壁部的开口出入,能够进行闪烁器保持件相对于壳体的安装和拆卸。因此,在闪烁器劣化的情况等下,能够将闪烁器保持件从壳体卸下,容易地更换闪烁器。
在几个方式中,闪烁器保持件具有与保持件部的基端连接并固定于壁部的底座部,通过维持和解除底座部的固定状态,能够分别进行相对于壳体的安装和拆卸。由于底座部固定于壁部,所以闪烁器保持件的安装容易。在安装或拆卸闪烁器保持件时,操作者拿着底座部使闪烁器保持件移动。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
在一些方式中,在壁部和底座部形成有用于底座部的定位的凹凸卡合部。利用凹凸卡合部,底座部相对于壁部被定位,所以在闪烁器保持件安装于壳体的状态下,闪烁器保持件的姿态稳定。另外,在安装闪烁器保持件时,凹凸卡合部也成为底座部的位置的基准,所以能够容易地将闪烁器保持件嵌入壳体。
在几个方式中,闪烁器保持件的保持件部包括:框部,底座部进行连接,且供闪烁器嵌入;和按压部,其嵌入框部且夹入闪烁器。操作者仅通过在将闪烁器嵌入框部的状态下嵌入按压部,就能够将闪烁器设置于保持件部。闪烁器的更换作业非常容易。
在一些方式中,还包括固定在壳体内并保持镜的镜保持件,该镜保持件在与设置在壳体内的闪烁器的表面的法线重叠的位置保持镜。在该情况下,镜保持件将镜保持在规定位置。如果在与闪烁器的表面的法线重叠的位置配置镜,则从表面向法线方向输出的闪烁光被镜反射。例如通过设置在壳体内的摄像机(检测器)来检测该闪烁光,实现所谓的表面观察方式的放射线摄像,而且,放射线图像不产生透视(perspective),防止放射线图像模糊。
在几个方式中,闪烁器保持件相对于开口的插入方向与闪烁器的表面平行。在该情况下,通过使闪烁器水平地滑动那样的动作,将闪烁器保持件插入开口。由于不需要使闪烁器保持件上下移动,所以容易将闪烁器设置在期望的高度。
在一些方式中,在与壳体的壁部正交的第2壁部形成有用于使放射线通过的狭缝,镜位于将狭缝的周缘与设置在壳体内的闪烁器的表面连结的放射线的照射区域的外部。由于镜位于放射线的照射区域的外部,所以透过了对象物的放射线不通过镜地输入到闪烁器的表面。由此,镜对放射线的影响被排除。作为其结果,该放射线摄像单元能够鲜明且高灵敏度地取得对象物的放射线图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方式,能够将闪烁器保持件从壳体卸下而容易地更换闪烁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的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的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放射线摄像单元的立体图,是将壳体的一部分剖开表示的图。
图3是从保持件部的上方观察闪烁器保持件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从保持件部的下方观察闪烁器保持件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闪烁器保持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a)、图6(b)和图6(c)分别是闪烁器保持件的俯视图、主视图和底视图。
图7(a)和图7(b)分别是闪烁器保持件的右侧面和后视图。
图8是表示在壳体的壁部和开口安装有闪烁器保持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9(a)是表示闪烁器保持件安装于壳体的状态的截面图,图9(b)是表示闪烁器保持件从壳体取下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放射线摄像单元的立体图,并且是将壳体的一部分剖开表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各附图是为了说明用而制作的,以特别强调说明的对象部位的方式进行描绘。因此,附图中的各部件的尺寸比率未必与实际的尺寸比率一致。
如图1所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是用于取得对象物A的放射线图像的装置。对象物A例如含有由轻元素构成的物质。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例如应用于食品检查或电池检查等领域。在食品检查的领域中,例如检查有无异物的咬入。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通过具有下述的独自的结构,特别是由轻元素构成的物质的辨别性能优异。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例如应用于内联X射线检查。
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包括:向对象物A输出白色X射线等放射线的放射线源2;将对象物A在规定的输送方向D输送的输送装置20;与透过了由输送装置20输送的对象物A的放射线的输入相应地产生闪烁光的闪烁器6;检测从闪烁器6的放射线的输入面(表面)6a输出的闪烁光的线扫描摄像机3;和控制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的一些功能,并且制作放射线图像的计算机10。这样,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是闪烁器表面观察方式的X射线摄影系统。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的低能量的X射线灵敏度优异。
放射线源2从X射线出射部输出锥形束X射线。放射线源2具有锥形束X射线的焦点2a。从放射线源2出射的X射线形成放射线束。在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中,作为形成放射线束的X射线中的一部分的照射区域12内的X射线被输入到闪烁器6的输入面6a。照射区域12包含位于其中心的中心轴L。
输送装置20例如具有在回转轨道上移动的带式输送机21,在带式输送机21的输送面21a上载置或保持对象物A。输送装置20构成为在输送方向D上以一定的速度输送对象物A。换言之,对象物A由输送装置20在规定的输送路径P上输送。输送装置20中的对象物A的输送时机及输送速度被预先设定,由计算机10的控制部10a控制。
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包括以沿着输送装置20的方式设置的摄像单元(放射线摄像单元)30。摄像单元30例如安装于输送装置20,并固定于输送装置20。摄像单元30以不与带式输送机21的回转干涉的方式安装。摄像单元30以不与带式输送机等输送部的移动干涉的方式从输送部隔开一些空隙地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摄像单元30具有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3。壳体13例如由能够遮蔽X射线的材质构成。壳体13是所谓的暗箱。壳体13例如可以是铝制或铁制。壳体13可以包含防护材料,也可以使用铅作为该防护材料。壳体13具有在输送方向D上长的形状。壳体13包括: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上壁部(第2壁部)13a和底壁部13b;在输送方向D上相对的第1侧壁部(壁部)13c和第2侧壁部13d;和在与输送方向D正交的水平的检测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3侧壁部13e和第4侧壁部13f。摄像单元30,壳体13的第1侧壁部13c和第2侧壁部13d非常小,而成为沿着输送装置20的紧凑的装置。输送方向D与图中所示的平行于纸面的x方向平行。上述检测宽度方向与垂直于图中所示的纸面的y方向平行。上下方向平行于与图中所示的纸面平行的z方向。
上壁部(壁部)13a以与输送装置20的输送路径P相对的方式配置。换言之,上壁部13a在壳体13的6个壁部中最接近输送装置20。该上壁部13a也可以安装于输送装置20。
摄像单元30构成为能够拍摄从闪烁器6的输入面6a向输入面6a的法线B方向输出的闪烁光。因此,摄像单元30包括将向输入面6a的法线B方向输出的闪烁光反射的表面镜(镜)7。表面镜7以使其反射面7a与输入面6a倾斜地相对的方式配置在与输入面6a的法线B重叠的位置。
在壳体13内设置有闪烁器6、表面镜7和线扫描摄像机3。闪烁器6、表面镜7和线扫描摄像机3被固定在壳体13内。闪烁器6、表面镜7和线扫描摄像机3光学耦合。闪烁器6和表面镜7配置于第1侧壁部13c的附近。线扫描摄像机3配置在第2侧壁部13d的附近。闪烁器6例如被闪烁器保持件8保持,例如水平地配置。表面镜7例如被镜保持件9保持,以相对于水平倾斜的方式配置。
闪烁器6是平板状的波长转换部件。闪烁器6是在检测宽度方向(y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参照图5)。闪烁器6例如由Gd2O2S:Tb、Gd2O2S:Pr、CsI:Tl、CdWO4、CaWO4、Gd2SiO5:Ce、Lu0.4Gd1.6SiO5、Bi4Ge3O12、Lu2SiO5:Ce、Y2SiO5、YAlO3:Ce、Y2O2S:Tb、YTaO4:Tm、YAG:Ce、YAG:Pr、YGAG:Ce、YGAG:Pr、GAGG:Ce等构成。其中,闪烁器6可以由1片闪烁器构成,也可以是将2片闪烁器贴合等而组合的闪烁器。在组合2片闪烁器时,也可以在2片闪烁器之间夹着具有遮光或反射的性质的板或膜。2片闪烁器的种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表面镜7例如是由铝蒸镀的玻璃或镜面加工的金属构成的镜。表面镜7是在检测宽度方向(y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表面镜7包括具有足以使从输入面6a向法线B方向输出的闪烁光反射的面积的反射面7a。表面镜7在反射面7a与闪烁器6的输入面6a之间形成规定的角度θ。在此,表面镜7相对于输入面6a形成角度并不意味着表面镜7接近闪烁器6。表面镜7可以与闪烁器6接近,但表面镜7也可以与闪烁器6分离。在表面镜7与闪烁器6分离的情况下,由反射面7a的延长面和输入面6a的延长面定义角度。表面镜7将向输入面6a的法线B方向输出的闪烁光反射。
上述的角度θ为锐角。角度θ优选为40度以上50度以下的范围内的角度。角度θ更优选为45度。角度θ也可以基于放射线源2的配置或下述的狭缝15的位置来决定。也可以根据角度θ的大小适当地调整线扫描摄像机3的配置。根据角度θ的大小,也可以进一步设置另外的1个或多个镜。
线扫描摄像机3配合对象物A的移动进行拍摄。线扫描摄像机3是具有对从闪烁器6的输入面6a输出的闪烁光进行聚光的透镜部3a、和对由透镜部3a聚光的闪烁光进行检测的传感器部3b的透镜耦合型的检测器。透镜部3a包含1个透镜,该透镜的焦点对准闪烁器6的输入面6a。传感器部3b包括图像传感器3c。图像传感器3c例如是能够进行TDI(时间延迟积分)驱动的区域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3c例如是CCD区域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3c具有多个CCD在像素方向上排列成一列的元件列与对象物A的移动方向对应地在积分方向上排列有多段的结构。线扫描摄像机3具有与对象物A的输送方向D对应的扫描方向和与扫描方向正交的线方向。该扫描方向是上述的积分方向,与图中的z方向平行。线方向是上述的像素方向,与图中的y方向平行。扫描方向是经由表面镜7从输送方向D转换的方向。
在表面镜7的反射面7a与闪烁器6的输入面6a之间的角度θ为45度的情况下,线扫描摄像机3的透镜部3a的光轴例如与输送方向D平行。线扫描摄像机3检测向输入面6a的法线B方向(参照图9(a))输出的闪烁光。
闪烁器6以输入面6a与输送方向D平行且与上述的线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即,闪烁器6的输入面6a与xy平面平行。
如图1和图9(a)所示,在壳体13的上壁部13a形成有用于使从放射线源2输出的X射线通过的狭缝15。狭缝15是在检测宽度方向(y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狭缝15包括长方形状的周缘15a。闪烁器6的输入面6a输入通过了狭缝15的照射区域12内的X射线。
更详细地说明狭缝15和照射区域12,照射区域12被规定为将狭缝15的周缘15a与闪烁器6的输入面6a直线状地连结的区域(四棱锥状的区域)。换言之,照射区域12被规定为将放射线源2的焦点2a与闪烁器6的输入面6a直线状地连结的区域。在此,“闪烁器6的输入面6a”仅是指有效地作用于闪烁光的输出的区域。例如,矩形的输入面6a整体中的被闪烁器保持件8覆盖的区域等不包含于规定照射区域12时的“闪烁器6的输入面6a”。
如图2所示,狭缝15在输送方向D上位于闪烁器6和表面镜7与线扫描摄像机3之间。狭缝15在输送方向D上位于闪烁器6的下游。于是,如图9(a)所示,表面镜7位于X射线的照射区域12的外部。换言之,表面镜7以不与照射区域12干涉的位置和姿态(也包括倾斜)设置。表面镜7以反射面7a沿着照射区域12的边界面的方式相对于输入面6a的法线B倾斜地配置。线扫描摄像机3的透镜部3a聚光的闪烁光在z方向(输入面6a的法线B方向)上横穿照射区域12,之后在x方向(输送方向D)上横穿照射区域12。
返回到图1,计算机10例如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等。计算机10具有:控制放射线源2和线扫描摄像机3的控制部10a(控制处理器);和基于从线扫描摄像机3输出的放射线图像数据,制作对象物A的放射线图像的图像处理部10b(图像处理处理器)。此外,计算机10也可以由微机或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构成。
在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和摄像单元30中,从放射线源2对由输送装置20输送的对象物A照射放射线。透过了对象物A的放射线通过形成于壳体13的上壁部13a的狭缝15。在壳体13内安装有闪烁器6、表面镜7、线扫描摄像机3,拍摄所需的设备被单元化。入射到壳体13内的放射线被输入到闪烁器6的输入面6a。然后,从该输入面6a输出闪烁光。在靠近闪烁器6的输入面6a的区域中,转换较低能量的放射线。因此,线扫描摄像机3能够取得低能量的放射线灵敏度优异的放射线图像。这有利于例如对象物A所包含的由轻元素构成的物质的检测。闪烁器6的输入面6a与输送方向D平行,且与线扫描摄像机3的线方向平行,所以在对象物A中的不同的部分(例如输送方向D上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等),放大率不变化。再有,由于表面镜7位于放射线的照射区域12的外部,所以透过了对象物A的放射线不通过表面镜7地输入到闪烁器6的输入面6a。由此,排除表面镜7对放射线的影响。即,能够不受表面镜7的影响地检测从闪烁器6的输入面6a输出的闪烁光。作为其结果,该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和摄像单元30能够鲜明且高灵敏度地取得对象物的放射线图像。另外,根据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1,能够更高速地取得放射线图像。再有,能够取得S/N比良好的放射线图像。
接着,对摄像单元30中的闪烁器6的安装结构S进行详细说明。闪烁器6的安装结构S包括形成于壳体13的第1侧壁部13c的矩形的开口18(参照图8)和保持闪烁器6的闪烁器保持件8。如图3和图4所示,闪烁器保持件8具有:保持闪烁器6并且嵌入到开口18内的保持件部40;和与保持件部40的基端43a连接而固定于壳体13的第1侧壁部13c的底座部41。大致板状的保持件部40沿着图1所示的xy平面突出,底座部41沿着yz平面延伸并与该保持件部40正交。
如图8所示,通过将固定螺钉55插通并拧入于形成于第1侧壁部13c的螺纹孔56和形成于底座部41的贯通孔54,将闪烁器保持件8安装于壳体13。通过维持该底座部41的固定状态,能够进行闪烁器保持件8相对于壳体13的安装、固定。另外,通过解除该底座部41的固定状态,能够进行闪烁器保持件8相对于壳体13的拆卸。换言之,闪烁器保持件8相对于壳体13可拆装地安装。
参照图3~图7,更详细地说明闪烁器保持件8,保持件部40包括底座部41进行连接的框部43和嵌入框部43的按压部44。框部43和底座部41例如一体成形。板状的框部从板状的底座部41呈T字状(垂直地)突出。按压部44与底座部41和框部43分体。这些底座部41和框部43和按压部44例如由铝或铁成形。此外,也可以是,底座部41与框部43分体地成形,框部43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固定于底座部41。
图5的分解立体图以将保持件部40上下颠倒的状态表示。如图5所示,按压部44包括比长方形板状的基部44a小一圈的长方形状的突出部44d。以贯通按压部44的板厚整体(基部44a和突出部44d)的方式形成有细长的长方形状的背窗部44c。另外,在框部43形成有供按压部44的突出部44d嵌入的凹陷部43d。在框部43也形成有贯通框部43的板厚整体的细长的长方形状的表窗部43c。
框部43构成为在其凹陷部43d内嵌入闪烁器6。凹陷部43d的大小比闪烁器6的外形稍大,嵌入凹陷部43d的闪烁器6的周缘部与框状的台阶部43f(也参照图9(b))抵接。当按压部44的突出部44d嵌入框部43的凹陷部43d时,闪烁器6的周缘部被夹入突出部44d的前端面与上述台阶部43f之间。通过在形成于框部43的基端43a和前端43b的多个螺钉孔和形成于按压部44的基部44a的多个螺钉孔中拧入螺钉46,将按压部44固定于框部43,与此同时将闪烁器6保持在保持件部40内。
如果在框部43与按压部44之间未夹入闪烁器6的状态下将它们嵌合,则表窗部43c和背窗部44c大致重叠而连通。在框部43与按压部44之间夹入闪烁器6的状态下,如图6(a)、图6(c)和图9(b)所示,闪烁器6的输入面6a向上方(表面镜7)露出,闪烁器6的背面6b向下方露出。在图6和图7中表示了闪烁器保持件8的六面图,但关于闪烁器保持件8的左侧视图,与图7(a)所示的右侧视图对称地表示,所以省略图示。
如图3、图4和图8所示,在壳体13的第1侧壁部13c,在开口18的上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突起51。另一方面,在闪烁器保持件8的底座部41形成有一对卡合孔52。在将闪烁器保持件8嵌入开口18时,对准闪烁器保持件8的位置以使卡合突起51插入(卡合)到卡合孔52。即,卡合突起51和卡合孔52是用于底座部41的定位的凹凸卡合部50。
闪烁器保持件8相对于开口18的插入方向Da(参照图9(b)),与闪烁器6的输入面6a平行。
如图9(a)所示,在闪烁器保持件8安装于壳体13的状态下,在被从第1侧壁部13c向壳体13内突出的保持件部40保持的闪烁器6与壳体13内的表面镜7之间形成有规定的角度θ。在第1侧壁部13c固定有保持表面镜7的镜保持件9(也参照图2)。该镜保持件9以成为与设置在壳体13内的闪烁器6的输入面6a的法线B重叠的位置的方式保持表面镜7。由此,从输入面6a向输入面6a的法线B方向输出的闪烁光与输送方向D平行且水平地前进,被线扫描摄像机3检测。
在该摄像单元30中的闪烁器6的安装结构S中,闪烁器保持件8的保持件部40保持闪烁器6,在闪烁器保持件8安装于壳体13的状态下,在闪烁器6与表面镜7之间形成有规定的角度θ(例如45度)。在摄像单元30中,由闪烁器6转换放射线,输出闪烁光。通过相对于该闪烁光以规定的角度θ设置表面镜7,闪烁光被设置在壳体13内的线扫描摄像机3检测。因此,表面镜7的角度是重要的。由于确保了表面镜7相对于闪烁器6的规定的角度θ,所以确保了该摄像单元30作为光学设备的可靠性。在此,闪烁器保持件8的保持件部40能够通过形成于壳体13的第1侧壁部13c的开口18出入,能够进行闪烁器保持件8相对于壳体13的安装和拆卸。因此,在闪烁器6劣化的情况下等,能够将闪烁器保持件8从壳体13卸下,容易地更换闪烁器6。此外,除了闪烁器6劣化时以外,也可能产生更换闪烁器6的必要性。根据该安装结构S,能够随时容易地更换闪烁器6。
由于底座部41固定于第1侧壁部13c,所以闪烁器保持件8的安装容易。在安装或拆卸闪烁器保持件8时,操作者拿着底座部41使闪烁器保持件8移动。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由于底座部41的抵接面41a与第1侧壁部13c抵接,所以抵接面41a成为支承面,稳定性也提高。
通过凹凸卡合部50,底座部41相对于第1侧壁部13c被定位,所以在闪烁器保持件8安装于壳体13的状态下,闪烁器保持件8的姿态稳定。另外,在安装闪烁器保持件8时,凹凸卡合部50也成为底座部41的位置的基准,所以能够容易地将闪烁器保持件8嵌入壳体13。
操作者仅通过在将闪烁器6嵌入框部43的状态下嵌入按压部44,就能够将闪烁器6设置于保持件部40。闪烁器6的更换作业非常容易。
镜保持件9将表面镜7保持在规定位置。如果在与闪烁器6的输入面6a的法线B重叠的位置配置表面镜7,则从输入面6a向法线B方向输出的闪烁光被表面镜7反射。通过由设置在壳体13内的线扫描摄像机3检测该闪烁光,实现所谓的表面观察方式的放射线摄像,而且,放射线图像不产生透视(perspective),防止放射线图像模糊。
闪烁器保持件8相对于开口18的插入方向Da与闪烁器6的输入面6a平行。在该情况下,通过使闪烁器6水平地滑动那样的动作,将闪烁器保持件8插入开口。由于不需要使闪烁器保持件8上下移动,所以容易将闪烁器6设置在期望的高度。
另外,由于表面镜7位于放射线的照射区域12的外部,所以透过了对象物A的放射线不通过表面镜7地输入到闪烁器6的输入面6a。由此,排除表面镜7对放射线的影响。作为其结果,该摄像单元30能够鲜明且高灵敏度地取得对象物A的放射线图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如图10所示,提供包括由第1壳体13Aa和第2壳体13Ab构成的壳体13A,在第2壳体13Ab内设置有背面镜17和第2线扫描摄像机4的双面观察方式的摄像单元30A。也可以在第1壳体13Aa与第2壳体13Ab之间配设分隔壁57,在该分隔壁57形成使从闪烁器6的背面6b输出的闪烁光通过的内表面狭缝57a。闪烁器6、表面镜7和线扫描摄像机3光学耦合。闪烁器6、背面镜17和第2线扫描摄像机4光学耦合。
另外,如图9(b)所示,也可以设置固定于第1侧壁部13c的内表面侧,将闪烁器保持件8的保持件部40向插入方向Da引导并且从下方支承的一对引导轨道60。根据该引导轨道60,能够更加顺畅地安装闪烁器保持件8,而且保持件部40的姿态稳定而可靠地维持规定的角度θ。
在表面观察方式的摄像单元30中,也可以不形成按压部44的背窗部44c而封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方式,能够将闪烁器保持件从壳体卸下而容易地更换闪烁器。
符号的说明
1…放射线图像取得系统、2…放射线源、2a…焦点、3…线扫描摄像机、6…闪烁器、6a…输入面(表面)、6b…背面、7…表面镜(镜)、8…闪烁器保持件、9…镜保持件、12…照射区域、13、13A…壳体、13a…上壁部(第2壁部)、13c…第1侧壁部(壁部)、15…狭缝、15a…周缘、18…开口、30、30A…摄像单元(放射线摄像单元)、40…保持件部、41…底座部、43…框部、43a…基端、44…按压部、50…凹凸卡合部、51…卡合突起、52…卡合孔、A…对象物、B…法线、S…闪烁器6的安装结构、θ…角度。

Claims (7)

1.一种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是具有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闪烁器、和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并相对于所述闪烁器形成规定的角度的镜的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
具备:
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壁部的开口;和
闪烁器保持件,其保持所述闪烁器,并且具有嵌入到所述开口内的保持件部,所述闪烁器保持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进行安装和拆卸,
在所述闪烁器保持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在被从所述壁部向所述壳体内突出的所述保持件部保持的所述闪烁器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镜之间形成有所述规定的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闪烁器保持件具有与所述保持件部的基端连接并固定于所述壁部的底座部,通过维持和解除所述底座部的固定状态,能够分别进行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安装和拆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壁部和所述底座部形成有用于所述底座部的定位的凹凸卡合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闪烁器保持件的所述保持件部包括:
框部,所述底座部进行连接,且供所述闪烁器嵌入;和
按压部,其嵌入到所述框部且夹入所述闪烁器。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保持所述镜的镜保持件,所述镜保持件在与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闪烁器的表面的法线重叠的位置保持所述镜。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闪烁器保持件相对于所述开口的插入方向与所述闪烁器的表面平行。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壁部正交的第2壁部形成有用于使放射线通过的狭缝,
所述镜位于将所述狭缝的周缘与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闪烁器的表面连结的放射线的照射区域的外部。
CN201980093106.1A 2019-02-27 2019-12-23 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 Pending CN1134908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4830A JP7319790B2 (ja) 2019-02-27 2019-02-27 放射線撮像ユニットにおけるシンチレータの取付構造
JP2019-034830 2019-02-27
PCT/JP2019/050418 WO2020174849A1 (ja) 2019-02-27 2019-12-23 放射線撮像ユニットにおけるシンチレータの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0865A true CN113490865A (zh) 2021-10-08

Family

ID=72239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3106.1A Pending CN113490865A (zh) 2019-02-27 2019-12-23 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693132B2 (zh)
EP (1) EP3933446A4 (zh)
JP (1) JP7319790B2 (zh)
KR (1) KR20210126611A (zh)
CN (1) CN113490865A (zh)
WO (1) WO2020174849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68369A2 (en) * 1985-12-24 1990-05-16 Loral Vought Systems Corporation Radiographic inspection system
US5517033A (en) * 1994-07-25 1996-05-14 Gatan, Inc. Apparatus for improved image resolution in electron microscopy
JP2003130819A (ja) * 2001-10-29 2003-05-08 Toshiba Corp 放射線利用検査装置
JP2010253049A (ja) * 2009-04-24 2010-11-11 Toshiba Corp 放射線治療装置および放射線透視装置
JP2012090770A (ja) * 2010-10-27 2012-05-17 Rf:Kk 放射線撮像装置
CN203396723U (zh) * 2011-01-25 2014-01-15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放射线图像取得装置
CN106802428A (zh) * 2017-01-19 2017-06-06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一种耐辐射和高热负载的x射线成像探测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56221Y2 (zh) * 1978-12-11 1982-12-03
US6031892A (en) * 1989-12-05 2000-02-29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Center System for quantitative radiographic imaging
US5150394A (en) * 1989-12-05 1992-09-22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 Dual-energy system for quantitative radiographic imaging
JPH11231056A (ja) * 1998-02-12 1999-08-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板検査用x線カメラおよびx線基板検査装置ならびにx線基板検査方法
JP2001345578A (ja) 2000-06-02 2001-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機器の筐体装置
JP2002365368A (ja) 2001-06-04 2002-12-18 Anritsu Corp X線検出器及び該検出器を用いたx線異物検出装置
JP2003152361A (ja) 2001-11-12 2003-05-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機器収容筐体
JP6846353B2 (ja) 2015-09-30 2021-03-24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放射線画像取得システムおよび放射線画像取得方法
KR101792420B1 (ko) * 2016-06-13 2017-11-01 한국기초과학지원연구원 중성자 에너지 크기에 따라 신틸레이터 교체가 가능한 중성자 이미징 시스템
JP2018072025A (ja) 2016-10-25 2018-05-10 国立大学法人徳島大学 シンチレーション光増幅容器、及び放射線検出装置
JP6671413B2 (ja) * 2018-05-23 2020-03-25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放射線画像取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68369A2 (en) * 1985-12-24 1990-05-16 Loral Vought Systems Corporation Radiographic inspection system
US5517033A (en) * 1994-07-25 1996-05-14 Gatan, Inc. Apparatus for improved image resolution in electron microscopy
JP2003130819A (ja) * 2001-10-29 2003-05-08 Toshiba Corp 放射線利用検査装置
JP2010253049A (ja) * 2009-04-24 2010-11-11 Toshiba Corp 放射線治療装置および放射線透視装置
JP2012090770A (ja) * 2010-10-27 2012-05-17 Rf:Kk 放射線撮像装置
CN203396723U (zh) * 2011-01-25 2014-01-15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放射线图像取得装置
CN106802428A (zh) * 2017-01-19 2017-06-06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一种耐辐射和高热负载的x射线成像探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39817A (ja) 2020-09-03
EP3933446A4 (en) 2022-11-30
JP7319790B2 (ja) 2023-08-02
KR20210126611A (ko) 2021-10-20
US20220120922A1 (en) 2022-04-21
EP3933446A1 (en) 2022-01-05
US11693132B2 (en) 2023-07-04
WO2020174849A1 (ja) 2020-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24226B2 (ja) 放射線検出器
US10234406B2 (en) Radiation image acquisition system
US20230344958A1 (en) Imaging unit and radiation image acquisition system
JP2018141781A (ja) 放射線検出器および放射線検出装置
JP7457187B2 (ja) 撮像ユニット
JP2009085845A (ja) 放射線検出器
KR102529855B1 (ko) 방사선 화상 취득 시스템 및 방사선 화상 취득 방법
CN113490865A (zh) 放射线摄像单元中的闪烁器的安装结构
US20180246228A1 (en) Radiation detector and radiation detection apparatus
JP6718832B2 (ja) 放射線検出器および放射線検出装置
EP4365638A1 (en) Radiation detector
US20230258580A1 (en) Imaging unit, radiological image acquisition system, and radiological image acquisition method
JP4073276B2 (ja) X線分析装置
JP6506629B2 (ja) X線受光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x線検査装置
WO2022113507A1 (ja) 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TW202409555A (zh) X射線檢查裝置及x射線檢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