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0338B - 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0338B
CN113490338B CN202110827467.3A CN202110827467A CN113490338B CN 113490338 B CN113490338 B CN 113490338B CN 202110827467 A CN202110827467 A CN 202110827467A CN 113490338 B CN113490338 B CN 1134903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ig
plate
upright post
heating element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274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90338A (zh
Inventor
舒爱荣
谢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huang Jimeng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chuang Jimeng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huang Jimeng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chuang Jimeng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2746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903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90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0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90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03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其中,压合装置包括框架,上治具,油缸,在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上设有下压板,在所述下压板上设有下治具,所述下治具包括下治具安装板,在所述下治具安装板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下治具升温加热件、下治具高温加热件和下治具循环冷却件;所述上治具包括上治具安装板,在所述上治具安装板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上治具升温加热件、上治具高温加热件和上治具循环冷却件。本发明具有可以大规模批量,连续压合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的优点。

Description

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模组电芯的电压和温度需要时实进行检测,因此,在电芯的每个单体电池都分别设有电压器件和温度传感器,现有技术中,这些电压器件和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数据都是通过线束与新能源汽车的相应电路连接的。线束连接存在结点复杂、线束占用空间大,降低了整车的空间利用率,并且线束连接的方式不便于智能制造。
由于适合于动力电池模组电芯采样组件使用的FPC线路板,其单件的外形尺寸长度都在1000mm以上,现有的FPC压合装置,无论是单开口压合装置,还是双开口压合装置都适合于面积较小的FPC线路板的压合,另外,现有的压合机都是单工位压合,不连续的进行FPC线路板的压合,生产效率低下;现有的压合机不适合于大尺寸的动力电池模组电芯采样组件使用的FPC线路板的压合;设计一款适合于大尺寸的动力电池模组电芯采样组件使用的FPC线路板压合的压合装置,是当前市场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向社会提供一种可以大规模批量,连续压合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适合于长度尺寸大于等于1000mm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的压合,包括由上横梁、下横梁、左立柱和右立柱构成的框架,在所述上横梁的下底面上固定设有上治具,在所述下横梁上设有油缸,在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上设有下压板,在所述下压板上设有下治具,所述下治具包括下治具安装板,在所述下治具安装板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下治具升温加热件、下治具高温加热件和下治具循环冷却件,在所述下治具升温加热件与所述下治具高温加热件之间设有下治具第一间隙;在所述下治具高温加热件与所述下治具循环冷却件之间设有下治具第二间隙;所述上治具包括上治具安装板,在所述上治具安装板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上治具升温加热件、上治具高温加热件和上治具循环冷却件,在所述上治具升温加热件与所述上治具高温加热件之间设有上治具第一间隙;在所述上治具高温加热件与所述上治具循环冷却件之间设有上治具第二间隙。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在所述上治具与所述下治具之间设有一个以上的中治具,所述中治具包括中间固定板,在所述中间固定板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中间治具上升温加热件、中间治具上高温加热件和中间治具上循环冷却件,在所述中治具上升温加热件与所述中治具上高温加热件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一间隙;在所述中治具上高温加热件与所述中治具上循环冷却件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二间隙;在所述中间固定板的下底面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中间治具下升温加热件、中间治具下高温加热件和中间治具下循环冷却件,在所述中治具下升温加热件与所述中治具下高温加热件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三间隙;在所述中治具下高温加热件与所述中治具下循环冷却件之间设有中治具第四间隙,所述中治具通过位于左侧的第一导向止位块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导向止位块分别与所述的左立柱和右立柱连接。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下治具安装板是金属板,在所述下治具安装板与所述下治具升温加热件、下治具高温加热件和下治具循环冷却件之间设有下治具隔热板。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中间固定板是金属板,在所述中间固定板的上底面与中间治具上升温加热件、中间治具上高温加热件和中间治具上循环冷却件之间设有中间治具上隔热板;在所述中间固定板的下底面与所述中间治具下升温加热件、中间治具下高温加热件和中间治具下循环冷却件之间设有中间治具下隔热板。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上治具安装板是金属板,在所述上治具安装板下底面与上治具升温加热件、上治具高温加热件和上治具循环冷却件之间设有上治具隔热板。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在所述上治具与所述下治具之间设有一个以上的中治具;所述中治具包括中间固定板,在所述中间固定板上从前至后依次嵌有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在所述中治具升温加热件与所述中治具高温加热件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一间隔;在所述中治具高温加热件与所述中治具循环冷却件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二间隔;所述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凸出于所述中间固定板的上表面或/和下表面;或者所述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与所述中间固定板的上表面或/和下表面齐平;所述中治具通过位于左侧的第一导向止位块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导向止位块分别与所述的左立柱和右立柱连接。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下治具安装板、所述中间固定板和所述上治具安装板是具有预定强度的非金属隔热板。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非金属隔热板是电木板、玻纤板或环氧树脂板。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中间固定板是金属板,在所述中间固定板的与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之间各设有一圈中间治具上隔热板。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上横梁包括上横梁主体,在所述上横梁主体的左侧设有上横梁左侧凸部,在所述上横梁主体的右侧设有上横梁右侧凸部;所述下横梁包括下横梁主体,在所述下横梁主体的左侧设有下横梁左侧凸部,在所述下横梁主体的右侧设有下横梁右侧凸部;所述左立柱包括左立柱主体,在所述左立柱主体的上部设有左立柱上凹槽,在所述左立柱主体的下部设有左立柱下凹槽,所述右立柱包括右立柱主体,在所述右立柱主体的上部设有右立柱上凹槽,在所述右立柱主体的下部设有右立柱下凹槽;所述上横梁左侧凸部插在左立柱上凹槽内,所述上横梁右侧凸部插在所述右立柱上凹槽内,所述下横梁左侧凸部插在左立柱下凹槽内,所述下横梁右侧凸部插在所述右立柱下凹槽构成的框架。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上横梁主体包括上横梁底板,在所述上横梁底板上设有由若干条上横梁短板和若干条上横梁长板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上横梁框架,在所述井字形上横梁框架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上横梁左侧支撑板和上横梁右侧支撑板,所述上横梁左侧凸部设在所述上横梁左侧支撑板的下部外侧,所述上横梁右侧凸部设在所述上横梁右侧支撑板的下部外侧。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在至少两条上横梁长板的两端各设有一个上横梁左突起部和上横梁右突起部,在所述上横梁左侧凸部上设有相应的上横梁左槽,所述上横梁左突起部插在所述上横梁左槽内;在所述上横梁右侧凸部上设有相应的上横梁右槽,所述上横梁右突起部插在所述上横梁右槽内。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下横梁主体包括下横梁底板,在所述下横梁底板上设有由若干条下横梁短板和若干条下横梁长板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下横梁框架,在所述井字形下横梁框架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下横梁左侧支撑板和下横梁右侧支撑板,所述下横梁左侧凸部设在所述下横梁左侧支撑板的上部外侧,所述下横梁右侧凸部设在所述下横梁右侧支撑板的上部外侧。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在至少两条下横梁长板的两端各设有一个下横梁左突起部和下横梁右突起部,在所述下横梁左侧凸部上设有相应的下横梁左槽,所述下横梁左突起部插在所述下横梁左槽内;在所述下横梁右侧凸部上设有相应的下横梁右槽,所述下横梁右突起部插在所述下横梁右槽内。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在所述井字形下横梁框架内设有油缸定位板,在所述油缸定位板上设有若干油缸孔,油缸的活塞杆伸出所述油缸孔顶在下压板上。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左立柱主体包括左立柱下底板、左立柱上底板、左立柱前底板和左立柱后底板构成的左立柱框体,在所述左立柱框体内焊接有由由若干条左立柱横板和若干条左立柱竖板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左立柱框架,在所述井字形左立柱框架内侧设有左立柱内侧板,所述左立柱上凹槽设在所述左立柱内侧板的上部,所述左立柱下凹槽设在所述左立柱内侧板的下部。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在至少两条左立柱竖板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左立柱上突起部和左立柱下突起部,在所述左立柱上凹槽上部设有相应的左立柱上槽,所述左立柱上突起部插在所述左立柱上槽内;在所述左立柱下凹槽下部设有相应的左立柱下槽,所述左立柱下突起部插在所述左立柱下槽内。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右立柱主体包括右立柱下底板、右立柱上底板、右立柱前底板和右立柱后底板构成的右立柱框体,在所述右立柱框体内焊接有由由若干条右立柱横板和若干条右立柱竖板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右立柱框架,在所述井字形右立柱框架内侧设有右立柱内侧板,所述右立柱上凹槽设在所述右立柱内侧板的上部,所述右立柱下凹槽设在所述右立柱内侧板的下部。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在至少两条右立柱竖板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右立柱上突起部和右立柱下突起部,在所述右立柱上凹槽上部设有相应的右立柱上槽,所述右立柱上突起部插在所述右立柱上槽内;在所述右立柱下凹槽下部设有相应的右立柱下槽,所述右立柱下突起部插在所述右立柱下槽内。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下压板包括下压板上底板、下压板前底板、下压板后底板、下压板左底板和下压板右底板构成的下压板框体,在所述下压板框体内焊接有由由若干条下压板短板和若干条下压板长板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下压板框架,在所述井字形下压板框架底面上设有包含有多个油缸活塞杆孔的下压板下底板。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在所述下压板左底板的外侧设有左导向固定块,在所述下压板右底板的外侧设有右导向固定块;所述左导向固定块与设在左立柱上的左导向件抵接,所述右导向固定块与设在右立柱上的右导向件抵接。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左立柱上设有左吊耳,所述右立柱上设有右吊耳。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升温加热件和/或高温加热件是用电热管加热的,或者所述升温加热件和/或高温加热件是用液体热质介加热的,如热油加热;所述循环冷却件的冷却介质可以水或冷却盐水或冷却氨水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生产线,包括压合装置,在所述压合装置的一侧设有用于将装有FPC线路板的模具输送到压合装置的入料口的输入轨道,以及用于将输入轨道上的所述模具移入压合装置内的上料装置,在所述压合装置的另一侧设有用于将模具从所述压合装置内取出的下料装置,以及将将模具向外输出的输出轨道;所述压合装置是上述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上料装置和所述下料装置结构相同,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相隔预定距离平行竖立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的内底面上设有第一导轨,至少一个第一移料机构,所述第一移料机构通过第一移料机构滑块与所述第一导轨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内设有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移料机构滑块在所述第一导轨上上下滑动;在所述第二立柱的内底面上设有第二导轨,至少一个第二移料机构,所述第二移料机构通过第二移料机构滑块与所述第二导轨连接,在所述第二立柱内设有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移料机构滑块在所述第二导轨上上下滑动;电机设在第一立柱上,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并通过同步输出轴同步驱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第一移料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气缸、第一驱动滑块和第一驱动滑轨,所述第一驱动滑轨设有所述第一移料机构滑块上,所述第一驱动滑块在所述第一驱动气缸的驱动下在所述第一驱动滑轨上往复移动,在所述第一驱动滑块的远离所述第一驱动气缸的一端设有第一钩持件,所述第一钩持件包括用于搁置模具的第一持物杆,在所述第一持物杆的自由端设有朝上的第一钩头,相对于所述第一钩头设有第一挡边,所述第一钩头和所述第一挡边将所述模具定位在该段的第一持物杆上。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第二移料机构包括第二驱动气缸、第二驱动滑块和第二驱动滑轨,所述第二驱动滑轨设有所述第二移料机构滑块上,所述第二驱动滑块在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的驱动下在所述第二驱动滑轨上往复移动,在所述第二驱动滑块的远离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的一端设有第二钩持件,所述第二钩持件包括用于搁置模具的第二持物杆,在所述第二持物杆的自由端设有朝上的第二钩头,相对于所述第二钩头设有第二挡边,所述第二钩头和所述第二挡边将所述模具定位在该段的第二持物杆上。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第一移料机构是1-5个;所述第二移料机构是1-5个。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本发明还包括第一滚筒输送装置和第二滚筒输送装置,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和第二滚筒输送装置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和第二滚筒输送装置之间设有链轮输送带;在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与所述输入轨道交接的拐角处设有用于将模具从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转移到所述输入轨道上的第一转角移料装置;在所述输出轨道与所述第二滚筒输送装置交接的拐角处设有用于将模具从所述输出轨道转移到所述第二滚筒输送装置上的第二转角移料装置;在所述第二滚筒输送装置与所述链轮输送带交接的拐角处设有用于将模具从所述第二滚筒输送装置转移到所述链轮输送带上的第三转角移料装置;在所述链轮输送带与第一滚筒输送装置交接的拐角处设有用于将模具从所述链轮输送带转移到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上的第四转角移料装置;在所述链轮输送带上设有卸料工位和装料工位。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第一转角移料装置、所述第二转角移料装置、所述第三转角移料装置和所述第四转角移料装置的结构相同,包括转角移料装置底板、转角移料装置侧板、转角移料装置驱动气缸和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所述转角移料装置侧板垂直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设置,所述转角移料装置驱动气缸设在所述转角移料装置侧板的外侧面上;在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上设有第一槽,在所述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上设有第二槽,在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之间设有第一枢接件和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一枢接件的下端通过第一枢轴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枢接,所述第一枢接件的上端通过第二枢轴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枢接;所述第二枢接件的下端通过第三枢轴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枢接,所述第二枢接件的上端通过第四枢轴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枢接;所述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所述第一枢接件、所述第二枢接件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之间构成可转动的平行四边形结构;在所述第一枢接件的中部设有第三槽,在所述转角移料装置驱动气缸的活塞杆的顶端设有连接叉,所述连接叉通过第五枢轴与所述第三槽枢接。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相对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侧板还设有转角移料装置第二侧板,所述转角移料装置第二侧板设有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上。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转角移料装置侧板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第二侧板平行设置。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在所述下压板上设有下治具,所述下治具包括下治具安装板,在所述下治具安装板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下治具升温加热件、下治具高温加热件和下治具循环冷却件,在所述下治具升温加热件与所述下治具高温加热件之间设有下治具第一间隙;在所述下治具高温加热件与所述下治具循环冷却件之间设有下治具第二间隙;所述上治具包括上治具安装板,在所述上治具安装板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上治具升温加热件、上治具高温加热件和上治具循环冷却件,在所述上治具升温加热件与所述上治具高温加热件之间设有上治具第一间隙;在所述上治具高温加热件与所述上治具循环冷却件之间设有上治具第二间隙的结构,这样适合于将大尺寸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装在模具内后,可以连续的不间断的对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进行升温溢胶、高温固化及冷却成型,既降低能耗,又生产效率高的压合装置,适于在长度尺寸大于等于1000mm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上使用。
本发明还采用了在所述上治具与所述下治具之间设有一个以上的中治具的结构,可以使本发明变成多开口的压合装置,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压合装置的生产效果。
本发明还采用了在压合装置同置设置输送线,以及上料装置和下料装置,这样,使得本发明可连续化,自动化的实现压合,减少了劳动强度,更进一步的提高了本压合装置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压合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上横梁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下横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左立柱或右立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下压板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的上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的中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的下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中的中治具另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生产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的上料或下料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4中的转角移料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至图12,图1至图12揭示的是一种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本实施例,适合于长度尺寸大于等于2200mm,宽度大于等30mm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的压合,当然,根据需要本发明也可以设计成适合于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的长度大于等于1000mm,宽度大于等5mm的压合,包括由上横梁11、下横梁12、左立柱13和右立柱14构成的框架1,在所述上横梁11的下底面上固定设有上治具2,在所述下横梁12上设有油缸3,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缸3的数量为6个,当然,根据实际需要所述油缸3的个数可以在1-10个之间选择,在所述油缸3的活塞杆上设有下压板4,在所述下压板4上设有下治具5,所述下治具5包括下治具安装板51(参见图12),在所述下治具安装板51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和下治具循环冷却件55,所述下治具循环冷却件55具有下治具冷却介质进口551和下治具冷却介质出口552;在所述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与所述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之间设有下治具第一间隙531;在所述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与所述下治具循环冷却件55之间设有下治具第二间隙541,所述下治具第一间隙531和所述下治具第二间隙541的主要作用是起到隔热的作用,为了保证隔热效果,可以在所述下治具第一间隙531和所述下治具第二间隙541内设置隔热材料,如石棉等,所述隔热材料的高度要小于等于所述下治具第一间隙531和所述下治具第二间隙541的高度;所述上治具2包括上治具安装板21(参见图9,图9为了视图的方便,将安装板21显示在下面,实际上,在使用时,安装板21应该在上面),在所述上治具安装板21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上治具升温加热件23、上治具高温加热件24和上治具循环冷却件25,所述上治具循环冷却件25具有下治具冷却介质进口251和上治具冷却介质出口252;在所述上治具升温加热件23与所述上治具高温加热件24之间设有上治具第一间隙231;在所述上治具高温加热件24与所述上治具循环冷却件25之间设有上治具第二间隙241;所述上治具第一间隙231和所述上治具第二间隙241的主要作用是起到隔热的作用,为了保证隔热效果,可以在所述上治具第一间隙231和所述上治具第二间隙241内设置隔热材料,如石棉等,所述隔热材料的高度要小于等于所述上治具第一间隙231和所述上治具第二间隙241的高度。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为:先开启模具600(见图15),将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放入模具600内,闭合模具600,将带有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的模具送入本发明的升温区,即放置在所述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上,升起油缸3,将所述下治具5往上顶,使模具的上表面抵靠在上治具2的上治具升温加热件23上,对模具两面加温,以达到对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的预热溢胶的作用;达到预时间后,油缸3下降至下顶点;放入另一个新带有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放入模具600,新的模具将已预热过的模具顶到高温区,即移到所述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上,而新的模具则被放置在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上,第二次升起油缸3,将所述下治具5往上顶,使预热过的模具的上表面抵靠在上治具2的上治具高温加热件24上,使新的模具的上表面抵靠在上治具升温加热件23上,对模具两面加温;对于新的模具来说,以达到对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预热溢胶的作用;对于高温区的模具来说达到对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高温固化作用;达到预时间后,油缸3第二次下降至下顶点;再放入一个新的带有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模具于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位于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的模具移到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上,位于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的模具被移到下治具循环冷却件55;第三次升起油缸3,将所述下治具5往上顶,使所述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和下治具循环冷却件55的模具顶靠在上治具相应的上治具升温加热件23、上治具升温加热件24和上治具升温加热件25上,保持预定时间,第三次下降油缸至下顶点,再放入一个带有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模具,先前的模具依次从所述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和下治具循环冷却件55移位,冷却后的模具,被开模、取出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而本发明再次重复上述动作,如此循环达到可连续地进行对模具内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进行压合,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小了操作人员。
优选的,在所述上治具2与所述下治具5之间设有一个以上的中治具6(本实施例中,所述中治具6为一个,形成一个双开口结构,当然,中治具6的数量可以在1-4个之间选择),所述中治具6包括中间固定板61(请参见图10和图11),在所述中间固定板61上底面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中间治具上升温加热件63、中间治具上高温加热件64和中间治具上循环冷却件65,在所述中治具上升温加热件63与所述中治具上高温加热件64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一间隙631;在所述中治具上高温加热件64与所述中治具上循环冷却件65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二间隙641,所述中治具第一间隙631和所述中治具第二间隙641的主要作用是起到隔热的作用,为了保证隔热效果,可以在所述中治具第一间隙631和所述中治具第二间隙641内设置隔热材料,如石棉等,所述隔热材料的高度要小于等于所述中治具第一间隙631和所述中治具第二间隙641的高度;在所述中间固定板61的下底面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中间治具下升温加热件67、中间治具下高温加热件68和中间治具下循环冷却件69,在所述中治具下升温加热件67与所述中治具下高温加热件68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三间隙681;在所述中治具下高温加热件68与所述中治具下循环冷却件69之间设有中治具第四间隙691,所述中治具第三间隙681和所述中治具第四间隙691的主要作用是起到隔热的作用,为了保证隔热效果,可以在所述中治具第三间隙681和所述中治具第四间隙691内设置隔热材料,如石棉等,所述隔热材料的高度要小于等于所述中治具第三间隙681和所述中治具第四间隙691的高度,所述中治具6通过位于左侧的第一导向止位块610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导向止位块620分别与所述的左立柱13和右立柱14连接。当中治具为两个以上时,其它中治具的结构与上述的中治具6的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下治具安装板51是金属板,在所述下治具安装板51与所述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和下治具循环冷却件55之间设有下治具隔热板52。
优选的,所述中间固定板61是金属板,在所述中间固定板61的上底面与中间治具上升温加热件63、中间治具上高温加热件64和中间治具上循环冷却件65之间设有中间治具上隔热板62;在所述中间固定板61的下底面与所述中间治具下升温加热件67、中间治具下高温加热件68和中间治具下循环冷却件69之间设有中间治具下隔热板66。
优选的,所述上治具安装板21是金属板,在所述上治具安装板21下底面与上治具升温加热件23、上治具高温加热件24和上治具循环冷却件25之间设有上治具隔热板22。
优选的,请参见图1、图2和图3,所述上横梁11包括上横梁主体110,在所述上横梁主体110的左侧设有上横梁左侧凸部1141,在所述上横梁主体110的右侧设有上横梁右侧凸部1151;请参见图1和图4,所述下横梁12包括下横梁主体120,在所述下横梁主体120的左侧设有下横梁左侧凸部1241,在所述下横梁主体120的右侧设有下横梁右侧凸部1251;请参见图1、图5和图6,所述左立柱13包括左立柱主体130,在所述左立柱主体130的上部设有左立柱上凹槽131,在所述左立柱主体130的下部设有左立柱下凹槽132,所述右立柱14包括右立柱主体140(由于右立柱14和左立柱13的结构完全相同,两者仅是对称设立,所以没有单独对右立柱出图,故将右立柱上的标号标在了左立柱上),在所述右立柱主体140的上部设有右立柱上凹槽141,在所述右立柱主体140的下部设有右立柱下凹槽142;所述上横梁左侧凸部1141插在左立柱上凹槽131内,所述上横梁右侧凸部1151插在所述右立柱上凹槽141内,所述下横梁左侧凸部1241插在左立柱下凹槽132内,所述下横梁右侧凸部1251插在所述右立柱下凹槽142构成框架1。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当将油缸3设在下横梁12上时,油缸3工作时,向上的顶力的反作用力正好又回到了下横梁12上,可以提高框架1抗上升顶力的作用力。
进一步,所述上横梁主体110包括上横梁底板116,在所述上横梁底板116上设有由若干条上横梁短板111和若干条上横梁长板112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上横梁框架113,在所述井字形上横梁框架113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上横梁左侧支撑板114和上横梁右侧支撑板115,所述上横梁左侧凸部1141设在所述上横梁左侧支撑板114的下部外侧,所述上横梁右侧凸部1151设在所述上横梁右侧支撑板115的下部外侧。
优选的,在至少两条上横梁长板112的两端各设有一个上横梁左突起部1121和上横梁右突起部1122,在所述上横梁左侧凸部1141上设有相应的上横梁左槽11411(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横梁左槽11411为两条),所述上横梁左突起部1121插在所述上横梁左槽11411内;在所述上横梁右侧凸部1151上设有相应的上横梁右槽11511(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横梁右槽11511为两条),所述上横梁右突起部1122插在所述上横梁右槽11511内。如此设计,可以增加上横梁11的结构强度。
请参见图4,所述下横梁主体120包括下横梁底板121,在所述下横梁底板121上设有由若干条下横梁短板122和若干条下横梁长板123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下横梁框架,在所述井字形下横梁框架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下横梁左侧支撑板124和下横梁右侧支撑板125,所述下横梁左侧凸部1241设在所述下横梁左侧支撑板124的上部外侧,所述下横梁右侧凸部1251设在所述下横梁右侧支撑板125的上部外侧;在至少两条下横梁长板123的两端各设有一个下横梁左突起部1231和下横梁右突起部1232,在所述下横梁左侧凸部1241上设有相应的下横梁左槽12411,所述下横梁左突起部1231插在所述下横梁左槽12411内;在所述下横梁右侧凸部1251上设有相应的下横梁右槽12511,所述下横梁右突起部1232插在所述下横梁右槽12511内。
优选的,在所述井字形下横梁框架内设有油缸定位板126,在所述油缸定位板126上设有若干油缸孔1261(本实施例中,油缸孔1261为6个,在设计时,油缸孔1261的数量根据油缸3的数量而定),油缸3的活塞杆伸出所述油缸孔1261顶在下压板4上。
参见图5和图6,所述左立柱主体130包括左立柱下底板133、左立柱上底板134、左立柱前底板135和左立柱后底板136构成的左立柱框体,在所述左立柱框体内焊接有由由若干条左立柱横板1351和若干条左立柱竖板1352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左立柱框架,在所述井字形左立柱框架内侧设有左立柱内侧板138,所述左立柱上凹槽131设在所述左立柱内侧板138的上部,所述左立柱下凹槽132设在所述左立柱内侧板138的下部。
优选的,在至少两条左立柱竖板1352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左立柱上突起部13521和左立柱下突起部13522,在所述左立柱上凹槽131上部设有相应的左立柱上槽13523,所述左立柱上突起部13521插在所述左立柱上槽13523内;在所述左立柱下凹槽132下部设有相应的左立柱下槽13524,所述左立柱下突起部13522插在所述左立柱下槽13524内。
优选的,所述右立柱主体140包括右立柱下底板143、右立柱上底板144、右立柱前底板145和右立柱后底板146构成的右立柱框体,在所述右立柱框体内焊接有由由若干条右立柱横板1451和若干条右立柱竖板1452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右立柱框架,在所述井字形右立柱框架内侧设有右立柱内侧板148,所述右立柱上凹槽141设在所述右立柱内侧板148的上部,所述右立柱下凹槽142设在所述右立柱内侧板148的下部。
优选的,在至少两条右立柱竖板1452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右立柱上突起部14521和右立柱下突起部14522,在所述右立柱上凹槽141上部设有相应的右立柱上槽14523,所述右立柱上突起部14521插在所述右立柱上槽14523内;在所述右立柱下凹槽142下部设有相应的右立柱下槽14524,所述右立柱下突起部14522插在所述右立柱下槽14524内。
请参见图7和图8,所述下压板4包括下压板上底板41(为了视图方便,图7和图8的方向是反向画的,实际上所述下压板4在使用时是方向朝下的)、下压板前底板42、下压板后底板43、下压板左底板44和下压板右底板45构成的下压板框体,在所述下压板框体内焊接有由由若干条下压板短板46和若干条下压板长板47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下压板框架,在所述井字形下压板框架底面上设有包含有多个油缸活塞杆孔481的下压板下底板48。
优选的,在所述下压板左底板44的外侧设有左导向固定块441,在所述下压板右底板45的外侧设有右导向固定块451;所述左导向固定块与设在左立柱上的左导向件抵接,所述右导向固定块451与设在右立柱上的右导向件抵接。
优选的,所述左立柱13上设有左吊耳137,所述右立柱14上设有右吊耳147。
请参见图13,图13是本发明的中治具6的另一实施例,在所述上治具2与所述下治具5之间设有一个以上的中治具6(中治具6的数量可以在1-4个之间选择);所述中治具6包括中间固定板61,在所述中间固定板61上从前至后依次嵌有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630、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640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650,在所述中治具升温加热件630与所述中治具高温加热件640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一间隔6301;在所述中治具高温加热件640与所述中治具循环冷却件650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二间隔5401;所述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630、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640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650凸出于所述中间固定板61的上表面或/和下表面;或者所述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630、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640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650与所述中间固定板61的上表面或/和下表面齐平;所述中治具6通过位于左侧的第一导向止位块610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导向止位块620分别与所述的左立柱13和右立柱14连接。这种结构的中治具6可以只用一个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630、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640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650,就可以分别对上下两侧的模具进行处理,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优选的,所述下治具安装板51、所述中间固定板61和所述上治具安装板21是具有预定强度的非金属隔热板。所述非金属隔热板是电木板、玻纤板或环氧树脂板。
优选的,所述中间固定板61是金属板,在所述中间固定板61的与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630、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640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650之间各设有一圈中间治具上隔热板62。
优选的,所述升温加热件和/或高温加热件(包括上治具、中治具和下治具的相应加热件)可以是电热管式加热的,或者所述升温加热件和/或高温加热件可以是用液体热质介加热的,如热油加热;所述循环冷却件(包括上治具、中治具和下治具的相应冷却件)的冷却介质可以是水或是冷却盐水,或是冷却氨水等。
请参见图14-图1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生产线,包括压合装置100,在所述压合装置100的一侧设有用于将装有FPC线路板的模具输送到压合装置100的入料口的输入轨道200,以及用于将输入轨道上的所述模具移入压合装置100内的上料装置300,在所述压合装置100的另一侧设有用于将模具从所述压合装置100内取出的下料装置400,以及将将模具向外输出的输出轨道500;所述压合装置100是上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
优选的,参见图15和图16,所述上料装置400和所述下料装置300结构相同,所述下料装置300包括第一立柱310和第二立柱320,所述第一立柱310和所述第二立柱320相隔预定距离平行竖立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定距离要大于所述上料装置400和所述下料装置300的宽度);在所述第一立柱310的内底面上设有第一导轨311,至少一个第一移料机构312(图中为两个,适合于双口的压合机装置使用,当然,根据需要第一移料机构312可以在1-5个之间选择),所述第一移料机构312通过第一移料机构滑块313与所述第一导轨311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310内设有第一传动机构(图中不可见,可以使用链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移料机构滑块313在所述第一导轨311上上下滑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移料机构312上下滑动;在所述第二立柱320的内底面上设有第二导轨321,至少一个第二移料机构322,所述第二移料机构322通过第二移料机构滑块323与所述第二导轨321连接,在所述第二立柱320内设有第二传动机构(图中不可见,可以使用链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移料机构滑块323在所述第二导轨321上上下滑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移料机构322上下滑动;电机314设在第一立柱310上(也可以设在第二立柱320上,还可以分别在第一立柱310和第二立柱320各设一个电机,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所述电机314驱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并通过同步输出轴315同步驱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移料机构312包括第一驱动气缸3121、第一驱动滑块3122和第一驱动滑轨3123,所述第一驱动滑轨3123设在所述第一驱动滑块3122上,所述第一驱动滑块3122设在所述第一移料机构滑块313上,所述第一驱动滑块3122在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121的驱动下在所述第一驱动滑轨3123上往复移动,在所述第一驱动滑块3122的远离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121的一端设有第一钩持件2124,所述第一钩持件2124包括用于搁置模具600的第一持物杆21241,在所述第一持物杆21241的自由端设有朝上的第一钩头21242,相对于所述第一钩头21242设有第一挡边21243,所述第一钩头21242和所述第一挡边21243将所述模具600定位在该段的第一持物杆21241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移料机构322包括第二驱动气缸3221、第二驱动滑块3222和第二驱动滑轨3223,所述第二驱动滑轨3223设在所述第二驱动滑块3222上,所述第二驱动滑块3222设在所述第二移料机构滑块323上,所述第二驱动滑块3222在所述第二驱动气缸3221的驱动下在所述第二驱动滑轨3223上往复移动,在所述第二驱动滑块3222的远离所述第二驱动气缸3221的一端设有第二钩持件3124,所述第二钩持件3124包括用于搁置模具600的第二持物杆31241,在所述第二持物杆31241的自由端设有朝上的第二钩头31242,相对于所述第二钩头31242设有第二挡边31243,所述第二钩头31242和所述第二挡边31243将所述模具600定位在该段的第二持物杆31241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移料机构312是1-5个;所述第二移料机构322是1-5个,适合于多开口的压合装置。
优选的,请参见图14和图15,本发明还包括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和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和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和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之间设有链轮输送带900;在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与所述输入轨道200交接的拐角处设有用于将模具600从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转移到所述输入轨道200上的第一转角移料装置910;在所述输出轨道500与所述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交接的拐角处设有用于将模具600从所述输出轨道500转移到所述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上的第二转角移料装置920;在所述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与所述链轮输送带900交接的拐角处设有用于将模具600从所述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转移到所述链轮输送带900上的第三转角移料装置930;在所述链轮输送带900与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交接的拐角处设有用于将模具600从所述链轮输送带900转移到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上的第四转角移料装置940;在所述链轮输送带900上设有卸料工位950和装料工位960。在卸料工位950开模拿出产品(即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下同),在装料工位960装上产品,并闭合模具600。所述模具600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循环流动。
优选的,请参见图14和图17,所述第一转角移料装置910、所述第二转角移料装置920、所述第三转角移料装置930和所述第四转角移料装置940的结构相同,下面仅以第一转角移料装置910来说明结构,所述第一转角移料装置910包括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转角移料装置侧板9102、转角移料装置驱动气缸9103和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9104,所述转角移料装置侧板9102垂直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设置,所述转角移料装置驱动气缸9103设在所述转角移料装置侧板9102的外侧面上;在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上设有第一槽91011,在所述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9104上设有第二槽91041,在所述第一槽91011和所述第二槽91041之间设有第一枢接件91012和第二枢接件91013,所述第一枢接件91012的下端通过第一枢轴91014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枢接,所述第一枢接件91012的上端通过第二枢轴91042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9104枢接;所述第二枢接件91013的下端通过第三枢轴91015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枢接,所述第二枢接件91013的上端通过第四枢轴91043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9104枢接;所述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9104、所述第一枢接件91012、所述第二枢接件91013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之间构成可转动的平行四边形结构;在所述第一枢接件91012的中部设有第三槽910121,在所述转角移料装置驱动气缸9103的活塞杆91031的顶端设有连接叉91032,所述连接叉91032通过第五枢轴91033与所述第三槽910121枢接。
所述第一转角移料装置910在使用时,所述转角移料装置驱动气缸9103向前推动,所述第一枢接件91012和所述第二枢接件91013升高至垂直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此时可以接料。
所述转角移料装置驱动气缸9103回程,所述第一枢接件91012和所述第二枢接件91013高度降低,此时,可将模具600传送至输送线(图中虚线所示)。
优选的,相对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侧板9102还设有转角移料装置第二侧板9105,所述转角移料装置第二侧板9105设有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上。
优选的,所述转角移料装置侧板9102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第二侧板9105平行设置。

Claims (27)

1.一种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横梁(11)、下横梁(12)、左立柱(13)和右立柱(14)构成的框架(1),在所述上横梁(11)的下底面上固定设有上治具(2),在所述下横梁(12)上设有油缸(3),在所述油缸(3)的活塞杆上设有下压板(4),在所述下压板(4)上设有下治具(5),所述下治具(5)包括下治具安装板(51),在所述下治具安装板(51)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和下治具循环冷却件(55),在所述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与所述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之间设有下治具第一间隙(531);在所述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与所述下治具循环冷却件(55)之间设有下治具第二间隙(541);所述上治具(2)包括上治具安装板(21),在所述上治具安装板(21)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上治具升温加热件(23)、上治具高温加热件(24)和上治具循环冷却件(25),在所述上治具升温加热件(23)与所述上治具高温加热件(24)之间设有上治具第一间隙(231);在所述上治具高温加热件(24)与所述上治具循环冷却件(25)之间设有上治具第二间隙(241);所述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和/或上治具升温加热件(23)是用电热管加热的,或者是用液体热质介加热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治具(2)与所述下治具(5)之间设有一个以上的中治具(6),所述中治具(6)包括中间固定板(61),在所述中间固定板(61)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中间治具上升温加热件(63)、中间治具上高温加热件(64)和中间治具上循环冷却件(65),在所述中间治具上升温加热件(63)与所述中间治具上高温加热件(64)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一间隙(631);在所述中间治具上高温加热件(64)与所述中间治具上循环冷却件(65)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二间隙(641);在所述中间固定板(61)的下底面上从前至后依次设有中间治具下升温加热件(67)、中间治具下高温加热件(68)和中间治具下循环冷却件(69),在所述中间治具下升温加热件(67)与所述中间治具下高温加热件(68)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三间隙;在所述中间治具下高温加热件(68)与所述中间治具下循环冷却件(69)之间设有中治具第四间隙,所述中治具(6)通过位于左侧的第一导向止位块(610)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导向止位块(620)分别与所述的左立柱(13)和右立柱(1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治具安装板(51)是金属板,在所述下治具安装板(51)与所述下治具升温加热件(53)、下治具高温加热件(54)和下治具循环冷却件(55)之间设有下治具隔热板(5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固定板(61)是金属板,在所述中间固定板(61)的上底面与中间治具上升温加热件(63)、中间治具上高温加热件(64)和中间治具上循环冷却件(65)之间设有中间治具上隔热板(62);在所述中间固定板(61)的下底面与所述中间治具下升温加热件(67)、中间治具下高温加热件(68)和中间治具下循环冷却件(69)之间设有中间治具下隔热板(66)。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治具安装板(21)是金属板,在所述上治具安装板(21)下底面与上治具升温加热件(23)、上治具高温加热件(24)和上治具循环冷却件(25)之间设有上治具隔热板(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治具(2)与所述下治具(5)之间设有一个以上的中治具(6);所述中治具(6)包括中间固定板(61),在所述中间固定板(61)上从前至后依次嵌有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630)、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640)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650),在所述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630)与所述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640)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一间隔(6301);在所述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640)与所述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650)之间设有中治具第二间隔(5401);所述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630)、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640)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650)凸出于所述中间固定板(61)的上表面或/和下表面;或者所述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630)、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640)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650)与所述中间固定板(61)的上表面或/和下表面齐平;所述中治具(6)通过位于左侧的第一导向止位块(610)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导向止位块(620)分别与所述的左立柱(13)和右立柱(1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固定板(61)是具有预定强度的非金属隔热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隔热板是电木板、玻纤板或环氧树脂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固定板(61)是金属板,在所述中间固定板(61)的与中间治具升温加热件(630)、中间治具高温加热件(640)和中间治具循环冷却件(650)之间各设有一圈中间治具上隔热板(62)。
10.根据权利要求1-2和6-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11)包括上横梁主体(110),在所述上横梁主体(110)的左侧设有上横梁左侧凸部(1141),在所述上横梁主体(110)的右侧设有上横梁右侧凸部(1151);所述下横梁(12)包括下横梁主体(120),在所述下横梁主体(120)的左侧设有下横梁左侧凸部(1241),在所述下横梁主体(120)的右侧设有下横梁右侧凸部(1251);所述左立柱(13)包括左立柱主体(130),在所述左立柱主体(130)的上部设有左立柱上凹槽(131),在所述左立柱主体(130)的下部设有左立柱下凹槽(132),所述右立柱(14)包括右立柱主体(140),在所述右立柱主体(140)的上部设有右立柱上凹槽(141),在所述右立柱主体(140)的下部设有右立柱下凹槽(142);所述上横梁左侧凸部(1141)插在左立柱上凹槽(131)内,所述上横梁右侧凸部(1151)插在所述右立柱上凹槽(141)内,所述下横梁左侧凸部(1241)插在左立柱下凹槽(132)内,所述下横梁右侧凸部(1251)插在所述右立柱下凹槽(142)构成的框架(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主体(110)包括上横梁底板(116),在所述上横梁底板(116)上设有由若干条上横梁短板(111)和若干条上横梁长板(112)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上横梁框架(113),在所述井字形上横梁框架(113)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上横梁左侧支撑板(114)和上横梁右侧支撑板(115),所述上横梁左侧凸部(1141)设在所述上横梁左侧支撑板(114)的下部外侧,所述上横梁右侧凸部(1151)设在所述上横梁右侧支撑板(115)的下部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条上横梁长板(112)的两端各设有一个上横梁左突起部(1121)和上横梁右突起部(1122),在所述上横梁左侧凸部(1141)上设有相应的上横梁左槽(11411),所述上横梁左突起部(1121)插在所述上横梁左槽(11411)内;在所述上横梁右侧凸部(1151)上设有相应的上横梁右槽(11511),所述上横梁右突起部(1122)插在所述上横梁右槽(11511)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和6-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主体(120)包括下横梁底板(121),在所述下横梁底板(121)上设有由若干条下横梁短板(122)和若干条下横梁长板(123)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下横梁框架,在所述井字形下横梁框架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下横梁左侧支撑板(124)和下横梁右侧支撑板(125),所述下横梁左侧凸部(1241)设在所述下横梁左侧支撑板(124)的上部外侧,所述下横梁右侧凸部(1251)设在所述下横梁右侧支撑板(125)的上部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条下横梁长板(123)的两端各设有一个下横梁左突起部(1231)和下横梁右突起部(1232),在所述下横梁左侧凸部(1241)上设有相应的下横梁左槽(12411),所述下横梁左突起部(1231)插在所述下横梁左槽(12411)内;在所述下横梁右侧凸部(1251)上设有相应的下横梁右槽(12511),所述下横梁右突起部(1232)插在所述下横梁右槽(12511)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井字形下横梁框架内设有油缸定位板(126),在所述油缸定位板(126)上设有若干油缸孔(1261),油缸(3)的活塞杆伸出所述油缸孔(1261)顶在下压板(4)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2和6-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立柱主体(130)包括左立柱下底板(133)、左立柱上底板(134)、左立柱前底板(135)和左立柱后底板(136)构成的左立柱框体,在所述左立柱框体内焊接有由若干条左立柱横板(1351)和若干条左立柱竖板(1352)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左立柱框架,在所述井字形左立柱框架内侧设有左立柱内侧板(138),所述左立柱上凹槽(131)设在所述左立柱内侧板(138)的上部,所述左立柱下凹槽(132)设在所述左立柱内侧板(138)的下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条左立柱竖板(1352)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左立柱上突起部(13521)和左立柱下突起部(13522),在所述左立柱上凹槽(131)上部设有相应的左立柱上槽(13523),所述左立柱上突起部(13521)插在所述左立柱上槽(13523)内;在所述左立柱下凹槽(132)下部设有相应的左立柱下槽(13524),所述左立柱下突起部(13522)插在所述左立柱下槽(13524)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2和6-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立柱主体(140)包括右立柱下底板(143)、右立柱上底板(144)、右立柱前底板(145)和右立柱后底板(146)构成的右立柱框体,在所述右立柱框体内焊接有由若干条右立柱横板(1451)和若干条右立柱竖板(1452)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右立柱框架,在所述井字形右立柱框架内侧设有右立柱内侧板(148),所述右立柱上凹槽(141)设在所述右立柱内侧板(148)的上部,所述右立柱下凹槽(142)设在所述右立柱内侧板(148)的下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条右立柱竖板(1452)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右立柱上突起部(14521)和右立柱下突起部(14522),在所述右立柱上凹槽(141)上部设有相应的右立柱上槽(14523),所述右立柱上突起部(14521)插在所述右立柱上槽(14523)内;在所述右立柱下凹槽(142)下部设有相应的右立柱下槽(14524),所述右立柱下突起部(14522)插在所述右立柱下槽(14524)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2和6-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板(4)包括下压板上底板(41)、下压板前底板(42)、下压板后底板(43)、下压板左底板(44)和下压板右底板(45)构成的下压板框体,在所述下压板框体内焊接有由若干条下压板短板(46)和若干条下压板长板(47)相互垂直布置后焊接而成的井字形下压板框架,在所述井字形下压板框架底面上设有包含有多个油缸活塞杆孔(481)的下压板下底板(48)。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压板左底板(44)的外侧设有左导向固定块,在所述下压板右底板(45)的外侧设有右导向固定块(451);所述左导向固定块与设在左立柱上的左导向件抵接,所述右导向固定块(451)与设在右立柱上的右导向件抵接。
22.一种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合装置(100),在所述压合装置(100)的一侧设有用于将装有FPC线路板的模具输送到压合装置(100)的入料口的输入轨道(200),以及用于将输入轨道上的所述模具移入压合装置(100)内的上料装置(400),在所述压合装置(100)的另一侧设有用于将模具从所述压合装置(100)内取出的下料装置(300),以及将模具向外输出的输出轨道(500);所述压合装置(100)是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400)和所述下料装置(300)结构相同,所述下料装置(300)包括第一立柱(310)和第二立柱(320),所述第一立柱(310)和所述第二立柱(320)相隔预定距离平行竖立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310)的内底面上设有第一导轨(311),至少一个第一移料机构(312),所述第一移料机构(312)通过第一移料机构滑块(313)与所述第一导轨(311)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310)内设有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移料机构滑块(313)在所述第一导轨(311)上上下滑动;在所述第二立柱(320)的内底面上设有第二导轨(321),至少一个第二移料机构(322),所述第二移料机构(322)通过第二移料机构滑块(323)与所述第二导轨(321)连接,在所述第二立柱(320)内设有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移料机构滑块(323)在所述第二导轨(321)上上下滑动;电机(314)设在第一立柱(310)上,所述电机(314)驱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并通过同步输出轴(315)同步驱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料机构(312)包括第一驱动气缸(3121)、第一驱动滑块(3122)和第一驱动滑轨(3123),所述第一驱动滑轨(3123)设在所述第一驱动滑块(3122)上,所述第一驱动滑块(3122)设在所述第一移料机构滑块(313)上,所述第一驱动滑块(3122)在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121)的驱动下在所述第一驱动滑轨(3123)上往复移动,在所述第一驱动滑块(3122)的远离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121)的一端设有第一钩持件(2124),所述第一钩持件(2124)包括用于搁置模具(600)的第一持物杆(21241),在所述第一持物杆(21241)的自由端设有朝上的第一钩头(21242),相对于所述第一钩头(21242)设有第一挡边(21243),所述第一钩头(21242)和所述第一挡边(21243)将所述模具(600)定位在第一持物杆(21241)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料机构(322)包括第二驱动气缸(3221)、第二驱动滑块(3222)和第二驱动滑轨(3223),所述第二驱动滑轨(3223)设在所述第二驱动滑块(3222)上,所述第二驱动滑块(3222)设在所述第二移料机构滑块(323)上,所述第二驱动滑块(3222)在所述第二驱动气缸(3221)的驱动下在所述第二驱动滑轨(3223)上往复移动,在所述第二驱动滑块(3222)的远离所述第二驱动气缸(3221)的一端设有第二钩持件(3124),所述第二钩持件(3124)包括用于搁置模具(600)的第二持物杆(31241),在所述第二持物杆(31241)的自由端设有朝上的第二钩头(31242),相对于所述第二钩头(31242)设有第二挡边(31243),所述第二钩头(31242)和所述第二挡边(31243)将所述模具(600)定位在第二持物杆(31241)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和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和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和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之间设有链轮输送带(900);在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与所述输入轨道(200)交接的拐角处设有用于将模具(600)从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转移到所述输入轨道(200)上的第一转角移料装置(910);在所述输出轨道(500)与所述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交接的拐角处设有用于将模具(600)从所述输出轨道(500)转移到所述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上的第二转角移料装置(920);在所述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与所述链轮输送带(900)交接的拐角处设有用于将模具(600)从所述第二滚筒输送装置(800)转移到所述链轮输送带(900)上的第三转角移料装置(930);在所述链轮输送带(900)与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交接的拐角处设有用于将模具(600)从所述链轮输送带(900)转移到所述第一滚筒输送装置(700)上的第四转角移料装置(940);在所述链轮输送带(900)上设有卸料工位(950)和装料工位(960)。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角移料装置(910)、所述第二转角移料装置(920)、所述第三转角移料装置(930)和所述第四转角移料装置(940)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转角移料装置(910)包括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转角移料装置侧板(9102)、转角移料装置驱动气缸(9103)和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9104),所述转角移料装置侧板(9102)垂直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设置,所述转角移料装置驱动气缸(9103)设在所述转角移料装置侧板(9102)的外侧面上;在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上设有第一槽(91011),在所述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9104)上设有第二槽(91041),在所述第一槽(91011)和所述第二槽(91041)之间设有第一枢接件(91012)和第二枢接件(91013),所述第一枢接件(91012)的下端通过第一枢轴(91014)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枢接,所述第一枢接件(91012)的上端通过第二枢轴(91042)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9104)枢接;所述第二枢接件(91013)的下端通过第三枢轴(91015)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枢接,所述第二枢接件(91013)的上端通过第四枢轴(91043)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9104)枢接;所述转角移料装置承载板(9104)、所述第一枢接件(91012)、所述第二枢接件(91013)与所述转角移料装置底板(9101)之间构成可转动的平行四边形结构;在所述第一枢接件(91012)的中部设有第三槽(910121),在所述转角移料装置驱动气缸(9103)的活塞杆(91031)的顶端设有连接叉(91032),所述连接叉(91032)通过第五枢轴(91033)与所述第三槽(910121)枢接。
CN202110827467.3A 2021-07-21 2021-07-21 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Active CN1134903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27467.3A CN113490338B (zh) 2021-07-21 2021-07-21 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27467.3A CN113490338B (zh) 2021-07-21 2021-07-21 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0338A CN113490338A (zh) 2021-10-08
CN113490338B true CN113490338B (zh) 2022-06-14

Family

ID=77941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27467.3A Active CN113490338B (zh) 2021-07-21 2021-07-21 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9033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9154A (zh) * 2014-04-03 2014-06-25 苏州市嘉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冷热一体式铜箔导电压合机
CN105828539A (zh) * 2016-06-03 2016-08-03 苏州市嘉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加热的pcb板多腔层压机
CN112770514A (zh) * 2021-01-18 2021-05-07 朗华全能自控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压合治具组件与真空压合设备
CN215991374U (zh) * 2021-07-21 2022-03-08 特创技盟电子(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9154A (zh) * 2014-04-03 2014-06-25 苏州市嘉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冷热一体式铜箔导电压合机
CN105828539A (zh) * 2016-06-03 2016-08-03 苏州市嘉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加热的pcb板多腔层压机
CN112770514A (zh) * 2021-01-18 2021-05-07 朗华全能自控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压合治具组件与真空压合设备
CN215991374U (zh) * 2021-07-21 2022-03-08 特创技盟电子(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0338A (zh) 2021-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991374U (zh) 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CN111186063A (zh) 一种自动橡胶热压成型机
CN205034737U (zh) 一种板件翻转装置
CN113490338B (zh) 新能源汽车采样组件fpc线路板压合装置及其生产线
CN108818794B (zh) 一种竹框部件冲压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N114149170A (zh) 一种曲面玻璃热压加工工艺
CN214960367U (zh) 用于多层线路板加工的压合装置
CN112138948A (zh) 一种显示屏背框生产线
CN202480379U (zh) 一种用于焊接塑料壳体与金属网的焊接装置
CN109514840B (zh) 产品自动弯折设备
CN213353246U (zh) 一种新型反光膜冷压机一体设备
CN212285637U (zh) 一种模具卸料装置
CN212046410U (zh) 一种用于瓦楞纸的高精度印刷垫板
CN203580317U (zh) 碳晶板的立式丝印机
CN210969982U (zh) 一种热铆机
CN219947320U (zh) 高分子材料热熔焊接定制模组
CN210908827U (zh) 一种光伏短边框自动挤压角码机构
CN216683407U (zh) 分段压合机
CN218535591U (zh) 一种塑料制品生产压塑机
CN220317626U (zh) 一种简化版玻璃热弯机的成型组件
CN219338631U (zh) 一种热铆机
CN219597736U (zh) 整形装置
CN213035169U (zh) 一种具有固定机构的汽车连接器注塑模具
CN210837991U (zh) 动力电池模组治具
CN213998128U (zh) 一种方便对烧结模具测温的热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