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9989B -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9989B
CN113459989B CN202110339583.0A CN202110339583A CN113459989B CN 113459989 B CN113459989 B CN 113459989B CN 202110339583 A CN202110339583 A CN 202110339583A CN 113459989 B CN113459989 B CN 1134599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r
airbag
side wall
bag
inner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395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59989A (zh
Inventor
石井力
河村功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59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99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599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99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steering wheels or 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0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the bag being integrated in a multi-bag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10)具有气囊(29),该气囊(29)的外周壁(30)由如下部件构成:驾驶员侧壁部(39),其能够承挡驾驶员;以及车身侧壁部(32),其支撑于环状部(R)的环状面(RP),且具有膨胀用气体的流入用的开口(34)及安装部(35)。气囊具有:外气囊(31);以及内气囊(65),其在外气囊内膨胀,且具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向外气囊供给的供给口(68、71)。内气囊与外气囊相比先完成膨胀,外气囊因从供给口供给的膨胀用气体而膨胀。内气囊在膨胀时使得后部(65b)侧比环状面的后端(Rbe)侧更向后方凸出,且作为相对于环状面(RP)的高度而使得后部(65b)侧比前部(65a)侧更高。

Description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以在工作时能够保护驾驶员的方式膨胀的气囊构成为具有:外气囊,其构成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以及内气囊,其配置为在外气囊的内侧膨胀、且具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向外气囊供给的供给口。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这种驾驶席用气囊装置,气囊折叠收纳于方向盘的位于进行转向操纵时把持的环状部的中央附近的凸台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6598号公报、日本特开2018-122798号公报)。气囊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构成为具有:驾驶员侧壁部,其能够承挡驾驶员;以及车身侧壁部,其外周缘与驾驶员侧壁部的外周缘连接,支撑于环状部的向后下方倾斜的环状面,并且构成为,在车身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配置有:流入用开口,其是为了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开口的;以及安装部,其配置于流入用开口的周缘而固定于凸台部侧。而且,气囊构成为具有:外气囊,其构成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以及内气囊,其配置为在外气囊的内侧膨胀,并且具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向外气囊供给的供给口,该外气囊和内气囊共用流入用开口及安装部。关于这种气囊,为了防止外气囊的浮起,由膨胀完毕的内气囊迅速地将外气囊按压于环状面(参照日本特开2012-6598号公报)、或者构成为能够利用膨胀完毕而维持了内压的内气囊对环状面中的支撑部位的面积狭小的外气囊进行支撑(参照日本特开2018-122798号公报)。
然而,关于以往的气囊装置,在驾驶员接近方向盘而就坐的情况下,驾驶员在气囊装置工作时向前方移动,因此如果外气囊处于膨胀中途、且内气囊也处于膨胀中途,则有可能导致驾驶员的胸部等立即与作为向后方降低的环状面的环状部的后端发生干扰的情况,对于这样的接近的驾驶员的胸部等的保护,存在问题。
因此,优选如下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即,在工作时,即使驾驶员接近环状部,也能够利用膨胀中途的气囊适当地对驾驶员加以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搭载于方向盘、且具有气囊,所述方向盘具有:驾驶员在转向操纵时把持的环状部;以及凸台部,其位于所述环状部的中央附近,并且所述环状部的环状面配置为向后下方倾斜,所述气囊折叠收纳于所述凸台部、且能够对驾驶员加以保护。所述气囊的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构成为具有:驾驶员侧壁部,其能够承挡驾驶员;以及车身侧壁部,其使外周缘与所述驾驶员侧壁部的外周缘连接而被支撑于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环状面。所述车身侧壁部构成为在中央附近配置有:流入用开口,其为了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开口;以及安装部,其配置于所述流入用开口的周缘而固定于所述凸台部侧。所述气囊构成为具有:外气囊,其构成膨胀完毕时的所述外周壁;以及内气囊,其配置为在所述外气囊的内侧膨胀,并且具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向所述外气囊供给的供给口,该外气囊和该内气囊分别共用所述流入用开口及所述安装部。所述内气囊与所述外气囊相比先完成膨胀,所述外气囊形成为因从所述供给口供给的膨胀用气体而膨胀。而且,所述内气囊构成为在膨胀时为如下形状,即,后部侧比所述环状面的后端侧更向后方凸出,且作为相对于所述环状面的高度尺寸而后部侧比前部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的气囊装置的方向盘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搭载有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方向盘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1中的II-II部位对应。
图3是单独使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的状态的概略斜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的构成材料的俯视图,示出了外气囊的构成材料。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的构成材料的俯视图,示出了内气囊及系带的构成材料。
图6是按顺序对形成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初始折叠体的折叠工序进行说明的概略纵剖面图,其中,图6中的(A)、(B)、(C)是按顺序对形成初始折叠准备体的折叠工序进行说明的概略纵剖面图,图6中的(D)是表示折叠为初始折叠体的状态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7中的(A)、(B)、(C)是按顺序对形成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初始折叠体的折叠工序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对形成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完毕体的径向折叠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
图9中的(A)、(B)是按顺序对形成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完毕体的径向折叠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示出了图8之后的工序。
图10中的(A)、(B)是按顺序对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工作时进行说明的图。
图11中的(A)、(B)是按顺序对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工作时进行说明的图,示出了图10中的(B)之后的状态。
图12中的(A)、(B)是按顺序对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工作时的内气囊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是安装固定于方向盘W的凸台部B的驾驶席用的气囊装置10。方向盘W构成为具有:方向盘主体1,其具有在转向操作时把持的环状部R、配置于环状部R的中央的凸台部B、以及将环状部R和凸台部B连结的盘辐部S;以及
气囊装置10,其配置于凸台部B的上部。
此外,只要未特别声明,本说明书中的气囊装置10、气囊29、方向盘W等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以利用螺母N将方向盘W固定连接于车辆的转向轴SS的状态下的车辆的直行转向操纵时为基准,上下方向与沿着该转向轴SS的轴向的上下方向对应,左右方向与该转向轴SS的正交方向的车辆的左右方向对应,前后方向设为与该转向轴SS的正交方向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大致对应的方向。
关于实施方式的方向盘主体1,从凸台部B延伸的盘辐部S构成为在左右方向的前后两侧延伸的4根盘辐部SLF、SLB、SRF、SRB,环状部R在凸台部B的后侧在将各盘辐部S连结的俯视时形成为近似U字状。因此,环状部R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从凸台部B向前方延伸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前侧尺寸)LF设为小于从凸台部B分别向左右侧延伸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LL、LR(左侧尺寸为LL、右侧尺寸为LR)。并且,在实施方式中,环状部R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从凸台部B向后方延伸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后侧尺寸)LB也大于前方的宽度尺寸LF,但小于从凸台部B分别向左右侧延伸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LL、LR。此外,前部侧的盘辐部SLF、SRF在转向操纵时能够把持,在环状部R的左部Rl、右部Rr的附近,还发挥作为能把持的环状部R的前部Rf的功能。
另外,方向盘主体1构成为具有:芯体2,其配置为将环状部R、凸台部B以及盘辐部S彼此连结;以及由聚氨酯等构成的覆盖层3,其将环状部R以及环状部R附近的盘辐部S的芯体2的部位覆盖。芯体2由如下部件构成:环状芯体部2a,其配置于环状部R;凸台芯体部2b,其配置于凸台部B而与转向轴SS连接;以及未图示的盘辐芯体部,其配置于各盘辐部S而将环状芯体部2a与凸台芯体部2b连结。
并且,方向盘主体1构成为在凸台部B的下表面侧配置有下罩5。
此外,搭载于车辆时的方向盘W的环状部R的后部Rb侧比前部Rf更向下方降低以便容易进行转向操纵,因此,对气囊29进行支撑的环状部R的上表面侧的环状面RP侧向后下方倾斜、且朝向斜上后方配置。
气囊装置10构成为具有:近似圆柱状的折叠完毕体90,其对气囊29进行折叠而成;充气机15,其将膨胀用气体G向气囊29供给;合成树脂制的气囊罩(衬垫)20,其将折叠完毕体90覆盖而配置于凸台部B的上表面侧;以及金属制的气囊支架(外壳)11,其为了将折叠完毕体90(气囊29)搭载于方向盘W的凸台部B而对该折叠完毕体90进行保持收纳。气囊支架11是对折叠完毕体90进行安装固定及收纳的部位,并且还是对充气机15及气囊罩20进行保持的部位。
此外,在对气囊29进行折叠而成的折叠完毕体90处,在底面侧的内部配置有用于将气囊29安装固定于气囊支架11的薄金属板制的四方环状的保持器25。而且,气囊29在组装有保持器25的状态下折叠为初始折叠体88(参照图6中的(D)、图7中的(C)),并且,由初始折叠体88折叠为折叠完毕体90(参照图9中的(B)),由此安装固定于气囊支架11。保持器25在四角具有使得螺栓27向下方凸出设置的四方环状的底壁部26,底壁部26在中央配置有供充气机15的后述的主体部16插入的连通用开口26a。
充气机15具有圆柱状的主体部16,在主体部16的外周面凸出设置有四方环状的凸缘部17。在凸缘部17形成有供保持器25的螺栓27贯通的未图示的贯通孔。在主体部16的比凸缘部17更靠上方的上部侧配置有将膨胀用气体G排出的多个气体排出口16a。
气囊罩20由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TPO)等合成树脂制成、且配置于方向盘W的中央附近的凸台部B的上表面侧。气囊罩20构成为具有:顶壁部21,其将向凸台部B的内部折叠收纳的折叠完毕体90的上方覆盖;以及侧壁部22,其从顶壁部21的下表面以近似圆筒状延伸,将近似圆柱状的折叠完毕体90的外周覆盖。
在顶壁部21配置有由膨胀的气囊29推压而向前后两侧打开的门部21a。各门部21a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前后方向的边缘设置有铰接部21b,在周围设置有从上方观察为近似H字状的较薄的断开预定部21c。
气囊罩20的侧壁部22具有卡止于气囊支架11的侧壁支撑部13的卡止部13a的卡止缘部22a,并且具有供铆钉23插通的连结孔22b以将铆钉23固定于侧壁支撑部13。
气囊支架11由薄金属板制成,构成为如下薄金属板制的部件,即,对折叠完毕体90、充气机15以及气囊罩20进行保持,并且利用未图示的连结托架将气囊装置10安装于方向盘主体1侧。气囊支架11构成为具有:近似圆环状的底板部12;以及侧壁支撑部13,其从底板部12的外周缘向上下两侧凸出。
近似圆形的插入孔12a在底板部12的中央开口,该插入孔与气囊29的流入用开口34对应而能够供充气机15的主体部16从下方插入,在插入孔12a的周缘形成有供保持器25的各螺栓27贯通的四个贯通孔12b。插入孔12a的周缘的设置有贯通孔12b的部位变为用于利用保持器25对折叠完毕体90和充气机15进行安装的安装台12c。
如上所述,在侧壁支撑部13形成有:卡止部13a,其用于对气囊罩20的侧壁部22进行连结保持;以及连结孔13b,其供铆钉23插入。
如图1、图2的双点划线、图11中的(B)所示,气囊29形成为前部29a侧的厚度尺寸Tf大于后部29b侧的厚度尺寸Tb的近似圆板状的膨胀完毕形状。气囊29的外周壁30由外气囊31构成,如图2、图3所示,构成为具有:车身侧壁部32,其在中央附近设置有用于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的流入用开口34,在气囊29膨胀完毕时支撑于环状部R的环状面RP侧;以及驾驶员侧壁部39,其配置为外周缘40与车身侧壁部32的外周缘33连接,将流入用开口34的上方封闭且与车身侧壁部32相对。
车身侧壁部32的以圆形开口的流入用开口34的周缘设为向气囊支架11安装的安装部35,在安装部35形成有供保持器25的螺栓27贯通的4个贯通孔35a(参照图3~图4)。安装部35设为内侧面与保持器25的底壁部26的下表面侧抵接而固定于气囊支架11的安装台12c的近似四方环状的部位。
而且,该气囊29构成为具有:外气囊31,其构成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30;以及内气囊65,其配置为在外气囊31的内侧膨胀,并且具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G向外气囊31供给的供给口68(L、R)、71,该外气囊31和内气囊65共用流入用开口34以及具有贯通孔35a的安装部35。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外气囊31内配置有用于限制驾驶员侧壁部39相对于膨胀完毕时的流入用开口34的隔离距离的4根系带44(FL、FR、BL、BR)。
内气囊65的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66构成为具有:上侧壁部67,其与外气囊31的驾驶员侧壁部39相对;以及下侧壁部70,其外周缘70a与上侧壁部67的外周缘67a连接,与车身侧壁部32相对、且配置有流入用开口34以及具有贯通孔35a的安装部35(参照图3、图5)。内气囊65在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使得上侧壁部67和下侧壁部70形成为相同的外形形状,形成为后部65b侧的宽度尺寸Bb大于前部65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Bf的近似梯形形状,而且,通过使得上侧壁部67和下侧壁部70的外周缘67a、70a彼此结合而形成。因此,内气囊65在膨胀完毕时膨胀为,后部65b侧的厚度尺寸hb大于前部65a侧的厚度尺寸hf(参照图11中的(A)、图2)。
而且,如图3、12所示,供给口构成为具有:下侧供给口71,其配置于下侧壁部70的后部70b侧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以及上侧供给口68(L、R),其配置于比上侧壁部67的下侧供给口71更靠前方的左右两侧。下侧供给口71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开口,上侧供给口68L、68R均以圆形开口。
但是,下侧供给口71配置为开口时的开口面积大于开口时的上侧供给口68L、68R的合计开口面积。此外,下侧供给口7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但是在供给膨胀用气体G的内气囊65膨胀时,拉动相对的边缘71a、71b而使它们相互分离,由此形成为近似圆形的开口(参照图5中的括号)。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下侧供给口71形成为与上侧供给口68L、68R相比而开口时的开口面积更大(作为下侧供给口71与上侧供给口68L、68R的开口时的面积比,设为约3:1:1)。
如图4所示,形成外气囊31的基布由如下部件形成:驾驶员侧基布60,其形成驾驶员侧壁部39;以及车身侧基布50,其形成车身侧壁部32。并且,车身侧基布50由如下部件构成:后侧基布51,其具有流入用开口34;以及前侧基布55,其使后缘侧的弧部56b与后侧基布51的前缘侧的弧部52a结合。上述基布60、51、55由聚酰胺、聚酯等合成纤维制的气囊用基布形成。
驾驶员侧基布60形成为具有前部侧的弓形部60a、以及将后部侧的圆形对半分割的半圆部60b的近似圆形,将外周缘61的后缘侧设为半圆弧部61b,将前缘侧设为弧部61a。
车身侧基布50的后侧基布51具有前部侧的弓形部51a以及后部侧的圆形对半分割而成的半圆部51b,形成为近似圆形,将外周缘52的后缘侧设为半圆弧部52b,将前缘侧设为弧部52a。后侧基布51的半圆部51b形成为与驾驶员侧基布60的半圆部60b相同的外形形状,其外周侧的边缘的半圆弧部52b设为与作为驾驶员侧基布60的半圆部60b的外周侧的边缘的半圆弧部61b结合(缝合)的部位。
而且,前侧基布55形成为在前后配置有弓形部55a、55b的近似椭圆形状,外周缘56的前后的边缘形成为弧部56a、56b。此外,作为膨胀完毕时的气囊29的外周壁30的状态,弧部56a处于前缘侧,形成为与驾驶员侧基布60的前缘侧的弧部61a结合(缝合)的部位,形成为与弧部61a相同的外形形状。另外,作为膨胀完毕时的气囊29的外周壁30的状态,前侧基布55的弧部56b处于前侧基布55的后缘侧,作为与车身侧基布50的后侧基布51的前缘侧的弧部52a结合(缝合)的部位,形成为与弧部52a相同的外形形状。
另外,前侧基布55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L与其他驾驶员侧基布60、后侧基布51相同,但作为以将左右两端连结的直线C1为基准的前后的宽度尺寸F1、F2,设为前侧的宽度尺寸F1大于后侧的宽度尺寸F2。因此,如果在将左右两端连结的直线C1形成折痕79而折叠为两部分,则前侧的弓形部55a具有:内侧部55aa,其与后侧的弓形部55b重叠;以及伸出部55ab,其从后侧的弓形部55b露出。此外,折痕79变为后述的初始折叠体88的折痕79,内侧部55aa与弓形部55b一起变为形成后述的折入部78的部位。另外,伸出部55ab与驾驶员侧基布60的前缘侧部位62一起变为形成后述的折返部86的部位。
并且,在气囊29,在车身侧壁部32的前侧基布55的部位形成有通气孔37。
另外,在外气囊31内,限制膨胀完毕时的后部29b侧的厚度尺寸Tb(参照图11中的(B))的多个(实施方式中为4个)系带44(FL、FR、BL、BR)配置于流入用开口34的周围。如图5所示,各系带44构成为具有:4个上侧部45,它们与驾驶员侧壁部39侧连结;以及下侧部46,其4个臂部48从车身侧壁部32的流入用开口34的周缘的安装基部47延伸,各上侧部45与下侧部46的对应的各臂部48结合而形成。关于各上侧部45,上端45a侧与驾驶员侧壁部39侧结合,下端45b侧与各臂部48的前端结合。下侧部46的安装基部47兼用作提高流入用开口34的周缘的耐热性的加强布42,使得从流入用开口34以辐射状延伸的各臂部48与各上侧部45的下端45b结合而形成系带44(FL、FR、BL、BR)。而且,以使得后部侧的系带44BL、44BR短于前部侧的系带44FL、44FR的方式,与各系带44(FL,FR,BL,BR)对应地设定下侧部46的各臂部48的长度尺寸。
此外,在气囊29(外气囊31)膨胀完毕时的前部29a侧,在流入用开口34的前方配置有前侧基布55,车身侧壁部32的前后方向的膜长大于驾驶员侧壁部39,因此比后部29b侧更厚地膨胀,在后部29b侧配置有长度较小的系带44BL、44BR而限制后部29b侧的厚度尺寸Tb,与此相辅相成地,在环状部R的环状面RP侧膨胀完毕时,前部29a侧的厚度尺寸Tf大于后部29b侧的厚度尺寸Tb(参照图11中的(B)),在气囊29膨胀完毕时,能够利用配置为大致沿着铅直面的驾驶员侧壁部39承挡驾驶员D。
另外,如图5所示,形成内气囊65的基布由形成上侧壁部67的上侧基布73、以及形成下侧壁部70的下侧基布74形成,分别由聚酰胺、聚酯等合成纤维制的气囊用基布形成。
关于气囊29的制造,分别制造外气囊31及内气囊65。关于外气囊31的制造,将加强布42(下侧部46)缝合于未设置流入用开口34、贯通孔35a的状态的车身侧基布50的后侧基布51,进行开孔加工而形成流入用开口34及贯通孔35a。另外,将通气孔用的加强布(省略附图标号)缝合于未设置通气孔37的状态的车身侧基布50的前侧基布55,进行开孔加工而形成通气孔37。将各系带44的上侧部45的上端45a缝合于驾驶员侧基布60。
然后,对前侧基布55的后缘侧的弧部56b和后侧基布51的前缘侧的弧部52a进行缝合而形成车身侧基布50。接下来,如果使车身侧基布50和驾驶员侧基布60的外表面侧彼此一致而对后侧基布51的后缘侧的半圆弧部52b和驾驶员侧基布60的后缘侧的半圆弧部61b进行缝合,且对前侧基布55的前缘侧的弧部56a和驾驶员侧基布60的前缘侧的弧部61a进行缝合,则能够形成外气囊31。然后,以不使缝合余量在外表面侧露出的方式,利用流入用开口34使外气囊31翻转,利用流入用开口34将系带44的各上侧部45的下端45b和下侧部46的各臂部48拉出并通过缝合而使它们结合,如果将各自的结合部位收纳于外气囊31内,则能够完成外气囊31的制造。
关于内气囊65,在未设置流入用开口34、贯通孔35a等的状态的下侧基布74进行开孔加工而形成流入用开口34、贯通孔35a、进而下侧供给口71,另外,在未设置上侧供给口68(L、R)的上侧基布73进行开孔加工而形成上侧供给口68(L、R),而且,如果对外周缘73a、74a彼此进行缝合,则能够制造内气囊65。而且,如果以使得流入用开口34、贯通孔35a一致的方式将制造出的内气囊65收纳于外气囊31内,则能够制造气囊29。此外,在使得外气囊31和内气囊65的流入用开口34、贯通孔35a一致的情况下,如果使保持器25进入内气囊65内而使得保持器25的各螺栓27将对应的贯通孔35a彼此贯通,则能够使它们一致。
而且,对于这样制造的气囊29,作为利用保持器25使得的流入用开口34、贯通孔35a一致而将内气囊65配置于外气囊31内的状态,折叠成形成初始折叠体88,然后折叠成折叠完毕体90。
在形成初始折叠体88时,首先,如图6中的(A)~(C)及图7中的(A)、(B)所示,在形成车身侧壁部32的车身侧基布50的前侧基布55设置沿着左右方向的折痕79而将其折叠为两部分,使驾驶员侧壁部39平坦地重叠于车身侧壁部32上而形成初始折叠准备体77。该初始折叠准备体77处于如下状态,即,在平坦地展开的驾驶员侧壁部39的前缘侧部位62的下方,形成有使得膨胀完毕时的气囊29(外气囊31)的前部29a侧的车身侧壁部32的前缘侧部位(前侧基布)55向作为流入用开口34侧的后方折入的折入部78。折入部78是以如下方式形成的,即,针对前侧基布55的前部侧的弓形部55a以及后部侧的弓形部55b而在两者的边界部位(直线C1的部位)设置折痕79,折叠形成为两部分,将后部侧的弓形部55b配置于下方,使得前部侧的弓形部55a的内侧部55aa重叠于弓形部55b的上方。
而且,对于初始折叠体88,如图6中的(C)、(D)及图7中的(B)、(C)所示,如果设置折返部86则能够形成初始折叠体88,该折返部86是施加折痕82而将与初始折叠准备体77的折入部78连接的驾驶员侧壁部39的前缘侧部位62,以使得相对于从与折入部78连接的流入用开口34延伸的车身侧壁部32的前端部53侧接近的方式进行折返得到的。
而且,在折叠成折叠完毕体90时,如图8~图9所示,对初始折叠体88进行径向折叠。径向折叠是如下折叠方法,即,使初始折叠体88的从流入用开口34向外周缘88a侧延伸的多个部位(实施方式中,为从流入用开口34以辐射状配置的16个部位)接近流入用开口34侧,使得初始折叠体88的从流入用开口34向外周缘88a侧延伸的近似圆环状的周缘部位89在流入用开口34的上方汇合。
如图8~图9所示,径向折叠中使用的气囊折叠机95构成为,在底侧基板96的周围配置有向底侧基板96的中央侧移动的各8个的2种压入件98、99。在底侧基板96的上表面侧的中央96a配置从初始折叠体88凸出的、供保持器25的各螺栓27嵌合的安装部97。
压入件98构成为能够对初始折叠体88的外周缘88a的8个部位88b进行把持,且能够向中央96a侧压入(参照图9)。并且,在压入件98的安装部97侧形成有与折叠完毕体90的近似圆柱状的外周面的圆弧状的曲面对应的模具面98a。压入件99形成为安装部97侧的前端尖细的近似三角板形状。
此外,底侧基板96的上方配置未图示的顶壁侧基板,以能够在压入件98、99的压入时限制初始折叠体88的高度尺寸,形成近似圆柱状的折叠完毕体90。
而且,在使用气囊折叠机95时,将初始折叠体88的各螺栓27安装于安装部97,接下来,将未图示的顶壁侧基板配置于距底侧基板96的安装部97规定高度(与折叠完毕体90的高度尺寸相同)的位置,如图8所示,使各压入件98、99向安装部97侧移动,并且使压入件98对初始折叠体88的外周缘88a的规定的8个部位88b进行把持。然后,如图9中的(A)所示,首先,使各压入件99向安装部97侧(流入用开口34侧)移动,留出初始折叠体88中的压入件98的安装部97侧的区域而将初始折叠体88的外周缘88a的8个压入部位88c向安装部97侧压入。然后,将各压入件98的对外周缘88a的把持部位88b的把持解除,使各压入件98向安装部97侧移动,如图9中的(B)所示,如果将8个部位88b向安装部97侧压入,则能够形成近似圆柱状的折叠完毕体90。
此外,关于这样进行了径向折叠的折叠完毕体90,以能够维持折叠形状的方式,首先,利用升温的挤压模具进行加热压缩成型,并且,利用处于常温的挤压模具进行冷却压缩成型,由此防止折坏。
在进行防止折坏的处理之后,利用未图示的包装件对折叠完毕体90进行包装而组装气囊装置10。在该组装时,使折叠完毕体90向气囊罩20的侧壁部22的内周面侧嵌合,使从折叠完毕体90延伸的各螺栓27贯通于气囊支架11的贯通孔12b,并且使气囊罩20的卡止缘部22a卡止于气囊支架11的卡止部13a,并且,使铆钉23将连结孔13b、22b贯通,将气囊支架11的侧壁支撑部13与气囊罩20的侧壁部22连结。然后,从下方将充气机15的主体部16向气囊支架11的插入孔12a内插入,并且使得从气囊支架11凸出的各螺栓27将充气机15的凸缘部17贯通,如果将未图示的螺母紧固于各螺栓27,则将折叠完毕体90及充气机15安装固定于气囊罩20安装完毕的气囊支架11而组装成气囊装置10。
关于气囊装置10向车辆的搭载,如果使得从气囊支架11延伸的未图示的安装托架紧固于向转向轴SS组装完毕的方向盘主体1,则能够将气囊装置10安装于方向盘主体1,从而方向盘W的组装完毕,并且能够将方向盘W和气囊装置10一起搭载于车辆。
此外,在气囊装置10向方向盘主体1安装时,将工作信号输入用的未图示的引线与充气机15连结。
在搭载于车辆之后,如果将工作信号输入至充气机15,则充气机15使膨胀用气体G从气体排出口16a排出,因此折叠的气囊29因膨胀用气体G流入而膨胀,使得未图示的包装件断裂,并且,将气囊罩20的顶壁部21的门部21a推开,从门部21a的打开的开口凸出,以从凸台部B的上方将环状部R的上表面覆盖的方式展开膨胀(参照图1、图2中的双点划线)。
而且,关于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如图10中的(A)、(B)所示,如果在驾驶员D接近方向盘W的环状部R的状态下工作,则首先内气囊65膨胀。内气囊65以使得后部65b侧比环状面RP的后端Rbe侧更向后方凸出的方式膨胀,因此内气囊65的后部65b侧隔着外气囊31的外周壁30而将接近的驾驶员D的胸部DB附近向后方按压以与环状部R的后端Rbe分离,能够抑制驾驶员D与环状部R的后端Rbe侧发生干扰。而且,内气囊65隔着外气囊31而配置于驾驶员D的胸部DB附近的前方,因此如图10中的(B)、图11中的(A)、(B)、以及图12中的(A)、(B)所示,如果外气囊31因来自内气囊65的供给口68、71的膨胀用气体G而膨胀,则能够以将包含环状部R的后端Rbe侧的环状面RP覆盖的方式完成膨胀,由支撑于环状部R且完成了膨胀的外气囊31对驾驶员D加以保护。另外,内气囊65在膨胀时形成为作为相对于环状面RP的高度尺寸而后部65b侧的高度尺寸hb大于前部65a侧的高度尺寸hf的形状,使得前部65a侧减薄,如图10中的(A)所示,即使驾驶员D′的下颚DJ′附近接近凸台部B附近(流入用开口34(参照图2)附近),也能够与前部65a的减薄相应地降低将内气囊65向前部65a侧的后方的按压力,能够抑制对气囊29膨胀初期接近的驾驶员D′的下颚DJ′附近的伤害。
因此,关于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10,在工作时,即使驾驶员D、D′接近环状部R,也能够利用膨胀中途的气囊29而适当地对驾驶员D、D′加以保护。
而且,关于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10,内气囊65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66构成为具有:上侧壁部67,其与外气囊31的驾驶员侧壁部39相对;以及下侧壁部70,其外周缘70a与上侧壁部67的外周缘67a连接,与车身侧壁部32相对、且配置有流入用开口34及安装部35。而且,供给口构成为具有:下侧供给口71,其配置于下侧壁部70的后部70b侧;以及上侧供给口68L、68R,其配置于比上侧壁部67的下侧供给口71更靠前方的左右两侧。并且,下侧供给口71配置为,开口时的开口面积大于开口时的上侧供给口68L、68R的合计开口面积。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在内气囊65膨胀时,如图10中的(B)、图12中的(A)所示,从开口面积较大的下侧供给口71向外气囊31的车身侧壁部32的后端32a侧供给膨胀用气体G,因此内气囊65的上侧壁部67、特别是后部67b侧因将该膨胀用气体G排出的反作用力而向上方移动,该动作产生将接近环状面RP的后端Rbe的驾驶员D的胸部DB附近向后方按压的作用,因此能够可靠地以使得驾驶员D的胸部DB附近远离环状部R的方式向后方按压。并且,下侧供给口71形成为开口面积大于左右两侧的上侧供给口68L、68R的合计开口面积,能够使得膨胀用气体G迅速地流动,能够迅速地以使得驾驶员D的胸部DB附近远离环状部R的方式将内气囊65的后部65b侧向后方按压(参照图10中的(A)、(B)),而且,还能够促进外气囊31的后部31b侧的膨胀。另外,上侧供给口68L、68R配置于位于比下侧供给口71更靠前方的位置的内气囊65的上侧壁部67的左右两侧,不会使得膨胀用气体G直接与接近的驾驶员D′的下颚DJ′附近接触,能够使膨胀用气体G向左右两侧分流且供给至外气囊31的前部31a侧(参照图12中的(A)),能够利用外气囊31将接近的驾驶员D′的下颚DJ′附近按压为远离凸台部B(流入用开口34)附近,能够使得膨胀的外气囊31介于驾驶员D、D′的头部DH附近与环状部R之间(参照图11中的(A))。并且,上侧供给口68L、68R在设置有下侧供给口71的下侧壁部70、以及上下颠倒的上侧壁部67开口,将作用于内气囊65的反作用力的方向设为与下侧供给口71侧相反的、朝下的方向,因此不会使上侧壁部67自身以向上方浮起的方式变形,能够维持稳定的开口面而将膨胀用气体G向上且向外气囊31侧供给。其结果,能够利用从内气囊65的下侧供给口71及上侧供给口68L、68R供给的膨胀用气体G使得外气囊31的整体均衡地完成膨胀而承挡驾驶员D。
此外,在使得外气囊31膨胀完毕之后,如果停止从充气机15供给膨胀用气体G,则即使外气囊31维持膨胀完毕形状,内气囊65也从膨胀完毕状态变为略微萎缩的状态(参照图11中的(B))。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10,外气囊31的膨胀完毕形状构成为使得前部29a侧的厚度尺寸Tf大于后部29b侧的厚度尺寸Tb(参照图11中的(B))。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如果膨胀完毕时的气囊29(外气囊31)在向后下方倾斜的环状部R的环状面RP侧受到支撑,则能够将气囊29的驾驶员侧壁部39配置为沿着铅直方向,能够在沿着上下方向的大致变为铅直面的承挡面41均匀地承挡向前方移动的驾驶员D的头部DH至腹部DS的大致整个面,不会对驾驶员D施加一部分反作用力而能够承挡保护驾驶员D,因此能够提高对向前方移动的驾驶员D的约束性能。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前侧基布55或者配置系带44而设定厚度尺寸Tf、Tb之差,可以仅改变外周壁30的形状、膜长的长度、或者仅利用系带而对前部29a侧与后部29b侧的厚度尺寸Tf、Tb设置出差异。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方向盘W的环状部R构成为以从凸台部B向前方延伸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LF而小于从凸台部B分别向左右侧延伸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LL、LR。
关于这种方向盘W,在环状部R的前部Rf侧难以直接对膨胀完毕时的气囊29进行支撑,如果使得气囊29自身的前部29a侧较厚地膨胀,则在承挡驾驶员D时即使驾驶员侧壁部39要向前方移动,与后部29b侧相比,在前部29a侧,车身侧壁部32也以厚度尺寸Tf压接于环状部R的左右的左部Rl、右部Rr的前端侧(前表面)Rlf、Rrf、或者环状部R的前部Rf侧的前表面Rff侧,容易确保反作用力,能够使前部29a的驾驶员侧壁部39向前方的移动量与后部29b侧相同,能够顺畅地在驾驶员侧壁部39的大致变为铅直面的承挡面41以大致相同的承挡行程,柔软地承挡向前方移动的驾驶员D的头部DH至腹部DS的大致整个面。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对搭载于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较小的方向盘W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可以将本发明的气囊装置搭载于环状部R形成为近似圆环状的方向盘。在该情况下,内气囊也只要构成为在膨胀时为如下形状即可,即,后部侧比环状面的后端侧更向后方凸出,且作为相对于环状面的高度尺寸而后部侧比前部侧更高。
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搭载于方向盘、且具有气囊,该方向盘具有:环状部,供驾驶员在转向操纵时把持;以及凸台部,其位于上述环状部的中央附近,并且将所述环状部的环状面配置为向后下方倾斜,所述气囊折叠收纳于所述凸台部,通过膨胀而能够对驾驶员加以保护。所述气囊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构成为具有:能够承挡驾驶员的驾驶员侧壁部;以及车身侧壁部,其使外周缘与上述驾驶员侧壁部的外周缘连接而被支撑于所述环状部的所述环状面。所述车身侧壁部构成为在中央附近配置有:流入用开口,其为了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开口;以及安装部,其配置于上述流入用开口的周缘而固定于所述凸台部侧。所述气囊构成为具有:外气囊,其构成膨胀完毕时的所述外周壁;以及内气囊,其配置为在所述外气囊的内侧膨胀,并且具有能够向所述外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供给口,该外气囊和内气囊分别共用所述流入用开口及所述安装部。所述内气囊与所述外气囊相比先完成膨胀,所述外气囊形成为因从所述供给口供给的膨胀用气体而膨胀的结构。而且,所述内气囊构成为在膨胀时为形状,即,后部侧比所述环状面的后端侧更向后方凸出,且作为相对于所述环状面的高度尺寸而后部侧比前部侧更高。
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如果在驾驶员接近方向盘的环状部的状态下工作,则首先内气囊膨胀。内气囊以后部侧比环状面的后端侧更向后方凸出的方式膨胀,因此内气囊的后部侧隔着外气囊的外周壁而将接近的驾驶员的胸部附近向后方按压以使胸部远离环状部的后端,能够抑制驾驶员与环状部的后端侧发生干扰。而且,在驾驶员的胸部附近的前方隔着外气囊而配置有内气囊,因此如果外气囊因来自内气囊的供给口的膨胀用气体而膨胀,则能够以将包含环状部的后端侧在内的环状面覆盖的方式完成膨胀,驾驶员由支撑于环状部而完成了膨胀的外气囊保护。另外,内气囊在膨胀时形成为作为相对于环状面的高度尺寸而后部侧比前部侧更高的形状,使得前部侧减薄,即使胸部附近配置于环状部的后端附近的驾驶员的下颚附近接近凸台部附近(流入用开口附近),也能够与减薄相应地降低向后方的按压力,能够抑制气囊膨胀初期对驾驶员的下颚附近的伤害。
因此,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在工作时,即使驾驶员接近环状部,也能够利用膨胀中途的气囊适当地对驾驶员加以保护。
而且,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优选地,所述内气囊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构成为具有:
上侧壁部,其与所述外气囊的所述驾驶员侧壁部相对;以及
下侧壁部,其使外周缘与上述上侧壁部的外周缘连接,所述下侧壁部与所述车身侧壁部相对,且配置有所述流入用开口以及所述安装部,
所述供给口构成为具有:
下侧供给口,其配置于所述下侧壁部的后部侧;以及
上侧供给口,其配置于所述上侧壁部的比所述下侧供给口更靠前方的左右两侧,
并且,所述下侧供给口配置为开口时的开口面积大于开口时的所述上侧供给口的合计开口面积。
关于这种结构,在内气囊膨胀时,从开口面积较大的下侧供给口向外气囊的车身侧壁部侧供给膨胀用气体,因此由于将该膨胀用气体排出的反作用力而内气囊的上侧壁部、特别是后部侧向上方移动,该动作产生将接近环状面的后端的驾驶员的胸部附近向后方按压的作用,因此能够可靠地将驾驶员的胸部附近向后方按压以使得其远离环状部。并且,下侧供给口的开口面积形成为大于左右两侧的上侧供给口的合计开口面积,能够使得膨胀用气体迅速地流动,能够迅速地将内气囊的后部侧以使得驾驶员的胸部附近远离环状部的方式向后方按压,而且,还能够促进外气囊的后部侧的膨胀。另外,上侧供给口配置于位于比下侧供给口更靠前方的位置的内气囊的上侧壁部的左右两侧,不会使得膨胀用气体直接与接近的驾驶员的下颚附近接触,能够使膨胀用气体向左右两侧分流、且供给至外气囊的前部侧,能够利用外气囊将接近的驾驶员的下颚附近按压为与凸台部附近隔离,能够使得膨胀的外气囊介于驾驶员的头部附近与环状部之间。并且,上侧供给口在设置有下侧供给口的下侧壁部、以及上下颠倒的上侧壁部开口,作用于内气囊的反作用力的方向变为与下侧供给口侧相反的方向,因此不会使得上侧壁部自身以向上方浮起的方式变形,能够维持稳定的开口面,将膨胀用气体向上而向外气囊侧供给。其结果,能够利用从内气囊的下侧供给口及上侧供给口供给的膨胀用气体,使得外气囊的整体均衡地完成膨胀而能够承挡驾驶员。
而且,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优选地,所述外气囊的膨胀完毕形状构成为前部侧的厚度尺寸大于后部侧的厚度尺寸。
根据这种结构,如果利用向后下方倾斜的环状面对膨胀完毕时的气囊进行支撑,则能够将外气囊的驾驶员侧壁部配置为沿着铅直方向,在沿着上下方向的大致变为铅直面的承挡面,能够均匀地承挡向前方移动的驾驶员的头部至腹部的大致整个面,不会对驾驶员施加一部分反作用力而能够承挡保护驾驶员,能够提高向前方移动的驾驶员的约束性能。

Claims (3)

1.一种驾驶席用气囊装置(10),在工作时能够以保护驾驶员(D、D´)的方式膨胀的气囊(29),折叠收纳于方向盘(W)的位于转向操纵时把持的环状部(R)的中央附近的凸台部(B),
所述气囊的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30)构成为具有:驾驶员侧壁部(39),其能够承挡驾驶员;以及车身侧壁部(32),其使所述车身侧壁部(32)的外周缘(33)与所述驾驶员侧壁部的外周缘(40)连接而被支撑于所述环状部的向后下方倾斜的环状面(RP),
并且构成为,在所述车身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配置有:流入用开口(34),其为了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开口;以及安装部(35),其配置于该流入用开口的周缘而固定于所述凸台部侧,
所述气囊(29)构成为具有:外气囊(31),其构成膨胀完毕时的所述外周壁(30);以及内气囊(65),其配置为在所述外气囊的内侧膨胀,且具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向所述外气囊供给的供给口(68、71),该外气囊和该内气囊共用所述流入用开口(34)及所述安装部(35),
所述内气囊与所述外气囊相比先完成膨胀,所述外气囊形成为因从所述供给口(68、71)供给的膨胀用气体而膨胀,
所述驾驶席用气囊装置(10)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气囊(65)构成为在膨胀时为如下形状,即,所述内气囊(65)的后部(65b)侧比所述环状面(RP)的后端(Rbe)侧更向后方凸出,且作为相对于所述环状面(RP)的高度尺寸而所述内气囊(65)的后部(65b)侧比其前部(65a)侧更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气囊(65)的膨胀完毕时的外周壁(66)构成为具有:
上侧壁部(67),其与所述外气囊(31)的所述驾驶员侧壁部(39)相对;以及
下侧壁部(70),其使所述下侧壁部(70)的外周缘(70a)与所述上侧壁部的外周缘(67a)连接,与所述车身侧壁部(32)相对且配置有所述流入用开口(34)及所述安装部(35),
所述供给口构成为具有:
下侧供给口(71),其配置于所述下侧壁部(70)的后部(70b)侧;以及
上侧供给口(68L、68R),其配置于比所述上侧壁部(67)的所述下侧供给口更靠前方的左右两侧,
并且,所述下侧供给口(71)配置为,开口时的开口面积大于开口时的所述上侧供给口(68L、68R)的合计开口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29)的所述外气囊(31)的膨胀完毕形状构成为,所述外气囊(31)的前部(31a)侧的厚度尺寸(Tf)大于其后部(31b)侧的厚度尺寸(Tb)。
CN202110339583.0A 2020-03-31 2021-03-30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Active CN1134599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3221A JP7215453B2 (ja) 2020-03-31 2020-03-31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0-063221 2020-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9989A CN113459989A (zh) 2021-10-01
CN113459989B true CN113459989B (zh) 2023-02-28

Family

ID=77855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39583.0A Active CN113459989B (zh) 2020-03-31 2021-03-30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58561B2 (zh)
JP (1) JP7215453B2 (zh)
CN (1) CN1134599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4074B2 (ja) * 2017-03-29 2021-08-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用エアバッグ
US11752964B2 (en) * 2019-04-25 2023-09-1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Driver airbag device
US11865993B2 (en) * 2019-06-18 2024-01-09 Autoliv Development Ab Driver's seat airbag device
JP7192712B2 (ja) * 2019-08-21 2022-12-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92734B2 (ja) * 2019-09-30 2022-12-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400764B2 (ja) * 2021-03-29 2023-12-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9904A (zh) * 2004-12-31 2006-07-1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JP2007320500A (ja) * 2006-06-02 2007-12-13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765528A (zh) * 2007-07-26 2010-06-30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KR20110096008A (ko) * 2011-07-11 2011-08-26 심현정 에어백 장치
CN106004764A (zh) * 2015-03-31 2016-10-1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CN106004774A (zh) * 2015-03-31 2016-10-1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50156U (zh) * 1988-03-31 1989-10-17
JP3174898B2 (ja) * 1993-11-26 2001-06-1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
JPH0948307A (ja) * 1995-08-11 1997-02-18 Denso Corp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JP3292030B2 (ja) * 1996-03-28 2002-06-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
JPH10226294A (ja) * 1997-02-17 1998-08-25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
JP4114303B2 (ja) 1999-07-15 2008-07-0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
JP4407336B2 (ja) * 2004-03-24 2010-02-0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92538B2 (ja) * 2006-06-02 2012-08-0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0039759A1 (de) * 2010-06-30 2012-01-05 Takata-Petri Ag Gassackanordnungen für ein Lenkrad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6680233B2 (ja) * 2017-02-02 2020-04-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JP6914074B2 (ja) * 2017-03-29 2021-08-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用エアバッグ
JP6783989B2 (ja) * 2017-06-28 2020-11-1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の折畳方法
US10919483B2 (en) * 2017-12-21 2021-02-16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for steering wheel
JP7001018B2 (ja) * 2018-08-10 2022-01-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JP7192712B2 (ja) * 2019-08-21 2022-12-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92734B2 (ja) * 2019-09-30 2022-12-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9904A (zh) * 2004-12-31 2006-07-1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JP2007320500A (ja) * 2006-06-02 2007-12-13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765528A (zh) * 2007-07-26 2010-06-30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KR20110096008A (ko) * 2011-07-11 2011-08-26 심현정 에어백 장치
CN106004764A (zh) * 2015-03-31 2016-10-1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CN106004774A (zh) * 2015-03-31 2016-10-1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60504A (ja) 2021-10-11
JP7215453B2 (ja) 2023-01-31
US20210300290A1 (en) 2021-09-30
CN113459989A (zh) 2021-10-01
US11358561B2 (en) 202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59989B (zh)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US9505372B2 (en) Airbag device for a front passenger seat
US7549671B2 (en) Knee-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US7530597B2 (en) Airbag device for front passenger's seat
JP440733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254275B2 (en) Airbag device for a driver's seat
US20060197320A1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JP740076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514743A1 (en) Airbag device
US20060043709A1 (en) Airbag
US11173867B2 (en) Airbag for a passenger seat
CN110316135B (zh) 气囊装置
JP4530018B2 (ja) 膝保護エアバッグ
US7665765B2 (en) Air-bag and method of folding the same
JPH09220995A (ja) エアバッグ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
JP2005153726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1429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172066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267178A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51683B2 (ja)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92617B2 (ja) エアバッグ
JP3752572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畳方法
JP7207091B2 (ja) エアバッグ
JP7144749B2 (ja) エアバッグの折畳完了体とその折畳方法
JPH05116575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ツグ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