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8328B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8328B
CN113348328B CN201980090188.4A CN201980090188A CN113348328B CN 113348328 B CN113348328 B CN 113348328B CN 201980090188 A CN201980090188 A CN 201980090188A CN 113348328 B CN113348328 B CN 1133483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indoor
air conditioner
temperature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01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48328A (zh
Inventor
宇贺神裕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348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8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48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8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机具备:壳体,其收纳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100)和室内风扇(7);以及第一温度传感器(21),其设置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且检测温度被用于控制减压器的开度的大小,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备:第一热交换器(110),其配置于上述室内风扇的前方、且位于上述室内风扇的上方的位置;第二热交换器(120),其配置于上述室内风扇的前方、且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下方的位置;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其配置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后方、且位于上述室内风扇的上方的位置,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上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上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最容易干燥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现在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中,抑制制冷剂的干燥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以往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向该室内热交换器供给空气的室内风扇、和收纳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风扇的壳体。对于这样的以往的空调机的室内机,还提出有如下方式,即:在壳体的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壳体的下部形成有吹出口,并在壳体内的吸入口与室内风扇之间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具体而言,这样的以往的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具备:第一热交换器,其配置于室内风扇的前方、且位于室内风扇的上方的位置;第二热交换器,其配置于室内风扇的前方、且位于第一热交换器的下方的位置;以及第三热交换器,其配置于第一热交换器的后方、且位于室内风扇的上方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7806号公报
将气液两相制冷剂蒸发而成为气态制冷剂的情况称为制冷剂干燥。气态制冷剂与气液两相制冷剂相比,与空气的热交换量较少。因此,为了抑制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需要尽量增大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流动的范围,并尽量减小气态制冷剂的流动的范围。即,为了抑制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需要尽量抑制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干燥。
这里,近年来,为了抑制制冷剂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提出使用全球变暖潜能值较小的制冷剂的空调机。以下,将全球变暖潜能值称为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低GWP制冷剂为可燃性的制冷剂。因此,需要通过减少室内热交换器的导热管等制冷剂配管的流路截面面积等,来减少空调机所使用的制冷剂量。因此,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与未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相比,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较大。
若由于压力损失而使得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则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也降低。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与作为该制冷剂的热交换对象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差变大,从而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容易蒸发而成为气态制冷剂。换言之,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与未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相比,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气态制冷剂的流动的范围变大。即,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与未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相比,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制冷剂容易干燥。因此,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与未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相比,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容易降低。因此,近年来,存在如下课题,即:在具备具有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三热交换器的室内机的以往的空调机中,要求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干燥的空调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干燥的空调机。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机具备:制冷剂回路,其具有压缩机、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减压器、以及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室内风扇,其向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供给空气;壳体,其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下部形成有吹出口,并收纳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以及上述室内风扇;以及第一温度传感器,其设置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且检测温度被用于控制上述减压器的开度的大小,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备:第一热交换器,其配置于上述室内风扇的前方、且位于上述室内风扇的上方的位置;第二热交换器,其配置于上述室内风扇的前方、且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下方的位置;以及第三热交换器,其配置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后方、且位于上述室内风扇的上方的位置,上述室内热交换器构成为:从上述减压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上述第一热交换器,流经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支地流入上述第二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三热交换器,并从上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上述第三热交换器流出,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上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机具备:制冷剂回路,其具有压缩机、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减压器、以及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室内风扇,其向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供给空气;壳体,其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下部形成有吹出口,并收纳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以及上述室内风扇;以及第一温度传感器,其设置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且检测温度被用于控制上述减压器的开度的大小,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备:第一热交换器,其配置于上述室内风扇的前方、且位于上述室内风扇的上方的位置;第二热交换器,其配置于上述室内风扇的前方、且位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下方的位置;以及第三热交换器,其配置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后方、且位于上述室内风扇的上方的位置,上述室内热交换器构成为:从上述减压器流出的制冷剂分支地流入上述第一热交换器、上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上述第三热交换器,并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上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上述第三热交换器分别流出,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机在构成室内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以及第三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最容易干燥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设置有将检测温度用于控制减压器的开度的大小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机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控制减压器的开度的大小,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干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一个例子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从该室内机的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图。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中,在制冷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4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另外的一个例子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另外的一个例子中,在制冷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6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图7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另外的一个例子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图8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图9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另外的一个例子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图10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图11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另外的一个例子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各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机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施本发明的实物不同的情况。另外,在以下各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结构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结构。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各结构的方式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机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各结构。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一个例子的制冷剂回路图。此外,在图1中,以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以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如图1所示,空调机200具备压缩机2、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4、减压器5、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100、室外风扇6以及室内风扇7。压缩机2、室外热交换器4、减压器5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00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从而形成制冷剂回路1。
压缩机2压缩制冷剂。由压缩机2压缩后的制冷剂被排出而送至室外热交换器4。压缩机2例如能够由旋转压缩机、涡旋压缩机、螺杆压缩机、或往复压缩机等构成。
室外热交换器4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室外热交换器4例如能够由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微通道热交换器、管壳式热交换器、热管式热交换器、套管式热交换器、或板式热交换器等构成。
减压器5使从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膨胀而减压。减压器5例如可以由能够调整制冷剂的流量的电动膨胀阀等构成。
室内热交换器100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室内热交换器100例如能够由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微通道热交换器、管壳式热交换器、热管式热交换器、套管式热交换器、或板式热交换器等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后述那样,使用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作为室内热交换器100。
室外风扇6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4的附近,向室外热交换器4供给作为热交换流体的外部空气。
室内风扇7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100的附近,向室内热交换器100供给作为热交换流体的室内空气。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横流风扇作为室内风扇7。
另外,空调机200除制冷运转外还能够执行制热运转,其具备设置于压缩机2的排出侧的四通阀3。四通阀3将压缩机2的排出口的连接对象切换为室内热交换器100或室外热交换器4。即,四通阀3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切换制冷剂的流动。详细而言,在制冷运转时,四通阀3被切换成使压缩机2的排出口与室外热交换器4连接,并使压缩机2的吸入口与室内热交换器100连接。另外,在制热运转时,四通阀3被切换成使压缩机2的排出口和室内热交换器100连接,并使压缩机2的吸入口和室外热交换器4连接。即,在制热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4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室内热交换器100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
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热交换器4、减压器5、室内热交换器100、室外风扇6以及室内风扇7收纳于室外机210或室内机220。在本实施方式1中,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热交换器4、减压器5以及室外风扇6收纳于室外机210。另外,室内热交换器100以及室内风扇7收纳于室内机220。
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具备各种传感器、和对构成空调机200的设备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10。例如,空调机200具备作为热电偶或热敏电阻等的第一温度传感器21。第一温度传感器21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检测该制冷剂配管的温度。即,第一温度传感器21通过检测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设置位置的制冷剂配管的温度,来间接地检测在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设置位置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用于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
控制装置10控制压缩机2、四通阀3、减压器5、室外风扇6以及室内风扇8。控制装置10由专用的硬件、或执行储存于存储器的程序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构成。此外,CPU也称为中央处理装置、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或处理器。
在控制装置10为专用的硬件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例如相当于单一电路、复合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Array)、或将这些组合而成的装置。控制装置10实现的各功能部的每一个也可以由单独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由一个硬件来实现各功能部。
在控制装置10为CPU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执行的各功能通过软件、固件、或者软件与固件的组合来实现。软件以及固件被描述为程序,并储存于存储器。CPU通过读取并执行储存于存储器的程序,来实现控制装置10的各功能。这里,存储器例如为RAM、ROM、闪存、EPROM或EEPROM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存储器。
此外,也可以通过专用的硬件来实现控制装置10的功能的一部分,并通过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一部分。另外,控制装置10也可以分开构成为控制收纳于室外机210的设备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收纳于室内机220的设备的控制装置。
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控制装置10作为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的功能部,而具备运算部11、控制部12以及存储部13。运算部11运算从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减去预先规定好的规定温度而得的温度差。此外,规定温度存储于存储部13。控制部12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例如,控制部12在运算部11运算出的上述的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以上时,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此外,规定温度差存储于存储部13。
接着,对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若通过控制装置10将四通阀3的流路切换成制冷运转时的流路,则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制冷剂经由四通阀3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4的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外风扇6供给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并从室外热交换器4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4流出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流入减压器5,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从减压器5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00,通过与由室内风扇7供给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并从室内热交换器100流出。从室内热交换器100流出的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阀3被压缩机2吸入,被压缩而成为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制冷剂。
接着,对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若通过控制装置10将四通阀3的流路切换至制热运转时的流路,则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制冷剂经由四通阀3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00。流入至室内热交换器100的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内风扇7供给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并从室内热交换器100流出。从室内热交换器100流出的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流入减压器5,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从减压器5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通过与由室外风扇6供给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并从室外热交换器4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4流出的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阀3被压缩机2吸入,被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制冷剂。
图2是从该室内机的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内部的图。该图2是切断室内机220的壳体221来观察室内机220的内部的图。此外,在图2中,纸面左侧成为室内机220的前表面侧。另外,图2所示的空心箭头表示壳体221内的空气的流动。
室内机220具备收纳室内热交换器100以及室内风扇7的壳体221。在壳体221的上部形成有吸入口222。此外,除了壳体221的上部外,吸入口222还可以形成于壳体221的前部。另外,在壳体221的下部形成有吹出口22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壳体221的下部的前方形成有吹出口223。
室内热交换器100设置为在吸入口222与室内风扇7之间,包围室内热交换器100的上方以及前方。详细而言,室内热交换器100具备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
第一热交换器110配置于室内风扇7的前方、且位于室内风扇7的上方的位置。该第一热交换器110具备以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配置的多个翅片111、以及贯通这些翅片111的多个导热管113。这里,导热管113是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的一部分。在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还包含将多个导热管113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配管114。
第二热交换器120配置于室内风扇7的前方、且位于第一热交换器110的下方的位置。该第二热交换器120具备以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配置的多个翅片121、以及贯通这些翅片121的多个导热管123。这里,导热管123是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的一部分。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还包含将多个导热管123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配管124。而且,上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21设置于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
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时,若在室内热交换器100被冷却的室内空气温度降至露点温度以下,则在翅片的表面产生冷凝水。而且,冷凝水一边沿着翅片一边向下方掉落。因此,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下方设置有接收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翅片121产生的冷凝水的排水盘224。此外,在第一热交换器110的翅片111产生的冷凝水一边沿着翅片111一边向第二热交换器120掉落。因此,在第一热交换器110的翅片111产生的冷凝水也由排水盘224接收。
第三热交换器130配置于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后方、且位于室内风扇7的上方的位置。该第三热交换器130具备以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配置的多个翅片131、以及贯通这些翅片131的多个导热管133。这里,导热管133是第三热交换器130的制冷剂配管132的一部分。在第三热交换器130的制冷剂配管132还包含将多个导热管133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配管134。此外,在第三热交换器130的下方设置有接收在第三热交换器130的翅片131产生的冷凝水的排水盘224。
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的各制冷剂配管以如下方式进行连接。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与减压器5连接。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通过制冷剂配管101与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连接。第三热交换器130的制冷剂配管132通过制冷剂配管102与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连接。
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制冷运转时,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的流入口115向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流入。向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流入的制冷剂在流经制冷剂配管112后,从制冷剂配管112的流出口116流出。从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的流出口116流出的制冷剂分支地流入第二热交换器120和第三热交换器130,并从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流出。
具体而言,从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的流出口116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制冷剂配管101,并从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的流入口125向该制冷剂配管122流入。向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流入的制冷剂在流经制冷剂配管122后,从制冷剂配管122的流出口126流出。另一方面,从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的流出口116流出的制冷剂的剩余的一部分通过制冷剂配管102,并从第三热交换器130的制冷剂配管132的流入口135向该制冷剂配管132流入。向第三热交换器130的制冷剂配管132流入的制冷剂在流经制冷剂配管132后,从制冷剂配管132的流出口136流出。此外,从制冷剂配管122的流出口126流出的制冷剂、以及从制冷剂配管132的流出口136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四通阀3后,被压缩机2吸入。
若在壳体221内室内风扇7旋转,则室内空气从吸入口222被吸入壳体221内。被吸入壳体221内的室内空气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00。这里,在室内空气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00时,第一热交换器110的风量最大,第二热交换器120的风量仅次于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三热交换器130的风量最小。流入至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室内空气与在该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从室内热交换器100流出。从室内热交换器100流出的室内空气从吹出口223向壳体221的外部吹出。另外,在流入至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室内空气与在该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时,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制冷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化如下。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中在制冷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图。此外,图3的纵轴表示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T。另外,图3的横轴表示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具体而言,纸面左侧成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纸面右侧成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气液两相制冷剂成为气态制冷剂成分与液态制冷剂成分混合的状态。在制冷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从室内空气吸收热,而使液态制冷剂成分蒸发,从而气液两相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成分的比率变大。在该过程中,由于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时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制冷剂的温度逐渐降低。若从室内空气吸收热而使气液两相制冷剂中的液态制冷剂成分全部蒸发,则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态制冷剂。在气态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情况下,该气态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收热而温度上升。
将气液两相制冷剂蒸发而成为气态制冷剂的情况称为制冷剂干燥。气态制冷剂与气液两相制冷剂相比,与空气的热交换量较少。因此,为了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需要尽量增大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流动的范围,尽量减小气态制冷剂的流动的范围。即,为了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需要尽量抑制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干燥的情况。
另外,近年来,为了抑制制冷剂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提出使用全球变暖潜能值较小的制冷剂的空调机。以下,将全球变暖潜能值称为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低GWP制冷剂为可燃性的。因此,需要通过减少室内热交换器的导热管等制冷剂配管的流路截面面积等,来减少空调机所使用的制冷剂量。因此,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与未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相比,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变大。
若由于压力损失而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则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也降低。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与作为该制冷剂的热交换对象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差变大,从而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容易蒸发而成为气态制冷剂。换言之,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与未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相比,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气态制冷剂的流动的范围较大。即,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与未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相比,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制冷剂容易干燥。因此,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与未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相比,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容易降低。因此,使用低GWP制冷剂的空调机与以往相比更重要的是抑制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干燥。
这里,着眼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热交换器100,如上述那样,在制冷运转时,在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中流动的制冷剂分支地流入第二热交换器120和第三热交换器130。另外,第二热交换器120的风量比第三热交换器130的风量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热交换器100中,担心在第二热交换器120中制冷剂干燥,而导致室内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性能降低。
然而,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1。因此,若使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不成为规定的温度以上,则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能够抑制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120中干燥,从而能够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为了使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不成为规定的温度以上,如以下那样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
第一温度传感器21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设置于气态制冷剂流动的位置。在图3中,将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作为检测温度T1示出。另外,存储于控制装置10的存储部13的上述的规定温度为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温度。在图3中,将该规定温度作为规定温度Tset示出。控制装置10的运算部11运算从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减去该规定温度Tset而得的温度差。而且,控制装置10的控制部12在运算部11运算出的上述的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Td1以上时,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即,在成为下述式子(1)的状态时,控制部12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
T1-Tset≥Td1···(1)
如上述那样,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气态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收热,从而温度上升。因此,若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流动的制冷剂在比所希望的位置靠上游侧成为气态制冷剂,则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变高,从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减去该规定温度Tset而得的温度差也变高。此时,通过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从而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温度上升。由此,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差变小。而且,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态制冷剂的位置向下游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二热交换器120中制冷剂干燥,从而能够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
此外,上述的规定温度差Td1优选为2℃。通过使规定温度差Td1较小,在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较低的时刻,能够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因此,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能够缩小气态制冷剂流动的范围,能够进一步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另一方面,在从室内热交换器100流出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情况下等,与以往的空调机同样地进行缩小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的控制。因此,若考虑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误差等,则在使规定温度差Td1小于2℃的情况下,频繁地进行减压器5的开度控制而使空调机200的运转状态不稳定,可能损害房间等空调对象空间的舒适性。因此,上述的规定温度差Td1优选为2℃。
另外,根据空调机200的运转条件,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不同。因此,也可以根据空调机200的运转条件,变更规定温度Tset的值。例如,通过使表示空调机200的运转条件与规定温度Tset的值的关系的数据预先存储于控制装置10的存储部13,从而能够根据空调机200的运转条件,来变更规定温度Tset的值。
以上,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具备制冷剂回路1,该制冷剂回路1具有压缩机2、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4、减压器5、以及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100。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具备向室内热交换器100供给空气的室内风扇7。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具备壳体221,该壳体221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222,在下部形成有吹出口223,并收纳室内热交换器100以及室内风扇7。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具备第一温度传感器21,该第一温度传感器21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并将检测温度用于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另外,室内热交换器100具备:第一热交换器110,其配置于室内风扇7的前方、且位于室内风扇7的上方的位置;第二热交换器120,其配置于室内风扇7的前方、且位于第一热交换器110的下方的位置;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其配置于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后方、且位于室内风扇7的上方的位置。另外,室内热交换器100构成为使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一热交换器110,并使流经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分支地流入第二热交换器120和第三热交换器130,之后从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流出。而且,第一温度传感器21设置于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
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在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00的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中的制冷剂最容易干燥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设置有将检测温度用于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的第一温度传感器21。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来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由此能够与以往相比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
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还能够获得如下效果。如上述那样,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时,若在室内热交换器100被冷却的室内空气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则在翅片的表面产生冷凝水。此时,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中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动的范围内,在室内热交换器100被冷却的室内空气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在翅片的表面产生冷凝水。另一方面,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中气态制冷剂流动的范围内,在室内热交换器100被冷却的室内空气未降低至露点温度,翅片的表面成为干燥的状态。
在翅片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一边沿着翅片一边向下方掉落,并由排水盘接收。然而,若在翅片的表面存在干燥的部位,则一边沿着翅片一边向下方掉落的冷凝水在翅片上的浸湿的部位与干燥的部位的边界,保持为水滴。另外,若空调机200的制冷运转继续,则保持于上述边界的水滴与从上方沿着翅片掉落的冷凝水结合而逐渐变大。然后,保持于上述边界的水滴最终以没有沿着翅片的方式掉落。若该掉落的水滴掉落到排水盘以外的场所,则与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一起向室内机外飞出。即,所谓的产生露水飞散。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对水滴从第一热交换器110不沿着翅片111而掉落的情况、水滴从第二热交换器120不沿着翅片121而掉落的情况、以及水滴从第三热交换器130不沿着翅片131而掉落的情况进行比较。若比较水滴不沿着翅片而掉落的上述状况,则在水滴从第一热交换器110不沿着翅片111而掉落的情况下,掉落的水滴最容易掉落到排水盘224以及排水盘225以外的场所,因而最容易产生露水飞散。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如上述那样,在制冷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中流动的制冷剂构成为最早在第一热交换器110中流动,之后在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中流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在第一热交换器110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制冷剂,因此在第一热交换器110的翅片111不产生干燥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水滴不沿着翅片111而掉落的情况。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还能够获得抑制露水飞散的产生的效果。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200的变形例]
图4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另外的一个例子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另外,图5是表示在该空调机的另外的一个例子中在制冷运转时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4所示的空调机200在连接第一热交换器110和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01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2。此外,第二温度传感器22只要能够间接地检测在第二热交换器120内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温度即可。因此,也可以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的、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比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2。此外,在图5中,将第二温度传感器22的检测温度作为检测温度T2示出。
在空调机200具备第二温度传感器22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的运算部11运算从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减去第二温度传感器22的检测温度T2而得的温度差。而且,控制装置10的控制部12在运算部11运算的上述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Td2以上时,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即,在成为下述式子(2)的状态时,控制部12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
T1-T≥Td2···(2)
在图1~图3所示的空调机200中,将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温度预先规定为规定温度Tse。并且,基于表示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流动的气态制冷剂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和表示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温度的规定温度Tset,控制部12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
另一方面,在图4以及图5所示的空调机200中,由第二温度传感器22检测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实际的温度。然后,基于表示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流动的气态制冷剂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和表示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22的检测温度T2,控制部12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如上述那样,根据空调机200的运转条件,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不同。因此,如图4以及图5所示的空调机200那样,通过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缩小气态制冷剂流动的范围时的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的控制,能够进一步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
此外,上述的规定温度差Td2优选为2℃。在规定温度差Td2较小的情况下,在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较低的时刻,能够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因此,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能够缩小气态制冷剂流动的范围,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性能的降低。另一方面,在规定温度差Td2小于2℃的情况下,则频繁地进行减压器5的开度控制,而使空调机200的运转状态不稳定,可能损害房间等空调对象空间的舒适性。因此,上述的规定温度差Td2优选为2℃。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1所示的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中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也可以具备辅助热交换器,能够与以往相比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则与实施方式1同样,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以及结构进行叙述。
图6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公知在以往的空调机的室内热交换器中具备配置于与本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110同样的位置的第一热交换器、配置于与本实施方式2的第二热交换器120同样的位置的第二热交换器、以及配置于与本实施方式2的第三热交换器130同样的位置的第三热交换器。另外,这样的以往的室内热交换器存在在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具备辅助热交换器的情况。换言之,存在如下情况,即:以往的室内热交换器中的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具备主热交换器、和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主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辅助热交换器。公知在具备主热交换器以及辅助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中,在制冷运转时,通过连接主热交换器以及辅助热交换器,使得流经辅助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入主热交换器,从而提高热交换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也可以在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00的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中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具备辅助热交换器。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热交换器110也可以具备主热交换器117、和在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1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主热交换器117的上游侧的辅助热交换器118。另外,虽然在图6中未示出,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也具备辅助热交换器。具体而言,如后述的图10所示,第二热交换器120也可以具备主热交换器127、和在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2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主热交换器127的上游侧的辅助热交换器128。另外,如后述的图10所示,第三热交换器130也可以具备主热交换器137、和在通过第三热交换器13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主热交换器137的上游侧的辅助热交换器138。
无论有无第一热交换器110的辅助热交换器118、有无第二热交换器120的辅助热交换器128、以及有无第三热交换器130的辅助热交换器138,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的风量的关系都与实施方式1相同。即,第一热交换器110的风量最大,第二热交换器120的风量仅次于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三热交换器130的风量最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在制冷运转时,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中流动有制冷剂,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若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则能够与以往相比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
具体而言,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制冷运转时,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向第一热交换器110流入。此时,在第一热交换器110具有辅助热交换器118的情况下,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向辅助热交换器118流入。然后,在从辅助热交换器118流出的制冷剂向第一热交换器110的主热交换器117流入并流经主热交换器117后,从该主热交换器117流出。
从第一热交换器110流出的制冷剂分支地流入第二热交换器120和第三热交换器130,并从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流出。此时,在第二热交换器120具有辅助热交换器128的情况下,从第一热交换器110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辅助热交换器128流入。而且,从辅助热交换器128流出的制冷剂在向第二热交换器120的主热交换器127流入并流经主热交换器127后,从该主热交换器127流出。另外,在第三热交换器130具有辅助热交换器138的情况下,从第一热交换器110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辅助热交换器138流入。而且,从辅助热交换器138流出的制冷剂在向第三热交换器130的主热交换器137流入并流经主热交换器137后,从该主热交换器137流出。
另外,如图6所示,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控制装置10的运算部11运算从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减去规定温度Tset而得的温度差。然后,控制装置10的控制部12在运算部11运算出的上述的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Td1以上时,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即,在成为上述的式子(1)的状态时,控制部12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也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空调机200同样,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差变小。而且,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态制冷剂的位置向下游侧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也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空调机200同样,能够与以往相比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200的变形例]
图7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另外的一个例子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在空调机200具备第二温度传感器22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同样,控制装置10的运算部11运算从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减去第二温度传感器22的检测温度T2而得的温度差。然后,控制装置10的控制部12在运算部11运算出的上述的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Td2以上时,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即,在成为上述的式子(2)的状态时,控制部12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
通过这样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在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中缩小气态制冷剂流动的范围时的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的控制,能够进一步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
实施方式3.
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的空调机20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所示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3那样构成空调机20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同样,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相同的功能进行叙述。
图8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的各制冷剂配管连接如下。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与减压器5连接。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也与减压器5连接。第三热交换器130的制冷剂配管132也与减压器5连接。
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制冷运转时,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分支地流入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然后,从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分别流出。
具体而言,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的流入口115向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流入。向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流入的制冷剂在流经制冷剂配管112后,从制冷剂配管112的流出口116流出。另外,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的流入口125,向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流入。向第二热交换器120的制冷剂配管122流入的制冷剂在流经制冷剂配管122后,从制冷剂配管122的流出口126流出。另外,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第三热交换器130的制冷剂配管132的流入口135,向第三热交换器130的制冷剂配管132流入。向第三热交换器130的制冷剂配管132流入的制冷剂在流经制冷剂配管132后,从制冷剂配管132的流出口136流出。此外,从制冷剂配管112的流出口116流出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122的流出口126流出的制冷剂、以及从制冷剂配管132的流出口136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四通阀3后,被压缩机2吸入。
如上述那样,在室内空气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00时,第一热交换器110的风量最大,第二热交换器120的风量仅次于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三热交换器130的风量最小。因此,如本实施方式3那样,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中流动的情况下,担心在第一热交换器110中制冷剂干燥而导致室内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性能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1。而且,控制装置10的运算部11运算从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减去规定温度Tset而得的温度差。然后,控制装置10的控制部12在运算部11运算出的上述的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Td1以上时,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即,在成为上述的式子(1)的状态时,控制部12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差也变小。并且,在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态制冷剂的位置向下游侧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也能与以往相比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
[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机200的变形例]
图9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另外的一个例子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图9所示的空调机200在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中的、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比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2。
在空调机200具备第二温度传感器22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同样,控制装置10的运算部11运算从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减去第二温度传感器22的检测温度T2而得的温度差。而且,控制装置10的控制部12在运算部11运算出的上述的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Td2以上时,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即,在成为上述的式子(2)的状态时,控制部12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
通过这样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在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中缩小气态制冷剂流动的范围时的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的控制,能够进一步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3所示的空调机200中,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中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也可以具备辅助热交换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任一个同样,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任一个相同的功能以及结构进行叙述。
图10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第一热交换器110具备主热交换器117、和在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1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主热交换器117的上游侧的辅助热交换器118。第二热交换器120具备主热交换器127、和在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2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主热交换器127的上游侧的辅助热交换器128。另外,第三热交换器130具备主热交换器137、和在通过第三热交换器13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主热交换器137的上游侧的辅助热交换器138。
无论有无第一热交换器110的辅助热交换器118、有无第二热交换器120的辅助热交换器128、以及有无第三热交换器130的辅助热交换器138,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二热交换器120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30的风量的关系都与实施方式3相同。即,第一热交换器110的风量最大,第二热交换器120的风量仅次于第一热交换器110,第三热交换器130的风量最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在制冷运转时,也与实施方式3同样,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中流动有制冷剂,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若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则能够与以往相比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
具体而言,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制冷运转时,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第一热交换器110流入。此时,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辅助热交换器118流入。然后,从辅助热交换器118流出的制冷剂在向第一热交换器110的主热交换器117流入并流经主热交换器117后,从该主热交换器117流出。另外,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第二热交换器120流入。此时,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辅助热交换器128流入。然后,从辅助热交换器128流出的制冷剂在向第二热交换器120的主热交换器127流入并流经主热交换器127后,从该主热交换器127流出。另外,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第三热交换器130流入。此时,从减压器5流出的制冷剂的剩余的一部分向辅助热交换器138流入。然后,从辅助热交换器138流出的制冷剂在向第三热交换器130的主热交换器137流入并流经主热交换器137后,从该主热交换器137流出。
另外,如图10所示,在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控制装置10的运算部11运算从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减去规定温度Tset而得的温度差。而且,控制装置10的控制部12在运算部11运算出的上述的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Td1以上时,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即,在成为上述的式子(1)的状态时,控制部12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也与实施方式3所示的空调机200同样,在室内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差变小。而且,在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态制冷剂的位置向下游侧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机200中,也与实施方式3所示的空调机200同样,能够与以往相比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
[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机200的变形例]
图11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另外的一个例子中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图。
在空调机200具备第二温度传感器22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3同样,控制装置10的运算部11运算从第一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T1减去第二温度传感器22的检测温度T2而得的温度差。并且,控制装置10的控制部12在运算部11运算出的上述的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Td2以上时,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即,在成为上述的式子(2)的状态时,控制部12增大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
通过这样控制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在第一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剂配管112中缩小气态制冷剂流动的范围时的减压器5的开度的大小的控制,能够进一步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
以上,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所示的空调机200能够与以往相比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因此,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所示的空调机200能够不限定于在制冷剂回路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种类,而与以往的空调机相比提高性能。但是,对于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制冷剂的干燥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所示的空调机200,在使用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压力损失变大的低GWP制冷剂的情况下是特别有效的。即,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所示的空调机200在制冷剂回路1中流动的制冷剂最好是低GWP制冷剂。并且,即使在低GWP制冷剂中,与R32相比,R290在室内热交换器100中的压力损失较大。因此,对于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所示的空调机200,在制冷剂回路1中流动的制冷剂更优选为R290。
附图标记说明
1...制冷剂回路;2...压缩机;3...四通阀;4...室外热交换器;5...减压器;6...室外风扇;7...室内风扇;10...控制装置;11...运算部;12...控制部;13...存储部;21...第一温度传感器;22...第二温度传感器;100...室内热交换器;101...制冷剂配管;102...制冷剂配管;110...第一热交换器;111...翅片;112...制冷剂配管;113...导热管;114...连接配管;115...流入口;116...流出口;117...主热交换器;118...辅助热交换器;120...第二热交换器;121...翅片;122...制冷剂配管;123...导热管;124...连接配管;125...流入口;126...流出口;127...主热交换器;128...辅助热交换器;130...第三热交换器;131...翅片;132...制冷剂配管;133...导热管;134...连接配管;135...流入口;136...流出口;137...主热交换器;138...辅助热交换器;200...空调机;210...室外机;220...室内机;221...壳体;222...吸入口;223...吹出口;224...排水盘;225...排水盘。

Claims (11)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制冷剂回路,其具有压缩机、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减压器、以及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风扇,其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供给空气;
壳体,其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下部形成有吹出口,并收纳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以及所述室内风扇;以及
第一温度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且检测温度被用于控制所述减压器的开度的大小,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具备:
第一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室内风扇的前方、且位于所述室内风扇的上方的位置;
第二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室内风扇的前方、且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下方的位置;以及
第三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后方、且位于所述室内风扇的上方的位置,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构成为:从所述减压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流经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支地流入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并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流出,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机具备控制所述减压器的开度的大小的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在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减去预先规定的规定温度而得的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以上时,增大所述减压器的开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减压器的开度的大小;以及
第二温度传感器,其设置于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或设置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中的、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比设置有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
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在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减去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而得的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以上时,增大所述减压器的开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温度差为2℃。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具备主热交换器、和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主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辅助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具备所述主热交换器和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构成为:从所述辅助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所述主热交换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为R290。
7.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制冷剂回路,其具有压缩机、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减压器、以及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风扇,其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供给空气;
壳体,其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下部形成有吹出口,并收纳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以及所述室内风扇;以及
第一温度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且检测温度被用于控制所述减压器的开度的大小,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具备:
第一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室内风扇的前方、且位于所述室内风扇的上方的位置;
第二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室内风扇的前方、且位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下方的位置;以及
第三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后方、且位于所述室内风扇的上方的位置,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构成为:从所述减压器流出的制冷剂分支地流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并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分别流出,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具备主热交换器、和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主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辅助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具备所述主热交换器和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构成为:从所述辅助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所述主热交换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机具备控制所述减压器的开度的大小的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在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减去预先规定的规定温度而得的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以上时,增大所述减压器的开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减压器的开度的大小;以及
第二温度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中的、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比设置有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
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在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减去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而得的温度差成为规定温度差以上时,增大所述减压器的开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温度差为2℃。
11.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为R290。
CN201980090188.4A 2019-02-05 2019-02-05 空调机 Active CN1133483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03952 WO2020161783A1 (ja) 2019-02-05 2019-02-05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8328A CN113348328A (zh) 2021-09-03
CN113348328B true CN113348328B (zh) 2023-03-14

Family

ID=71947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0188.4A Active CN113348328B (zh) 2019-02-05 2019-02-05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0161783A1 (zh)
CN (1) CN113348328B (zh)
DE (1) DE112019006833T5 (zh)
WO (1) WO2020161783A1 (zh)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6619A (ja) * 2001-09-27 2003-04-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05188882A (ja) * 2003-12-26 2005-07-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5214550A (ja) * 2004-01-30 2005-08-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214560A (ja) * 2004-01-30 2005-08-1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5300012A (ja) * 2004-04-12 2005-10-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調冷凍装置
CN101539322A (zh) * 2009-03-31 2009-09-23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制热待机的室内机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
CN101666561A (zh) * 2006-03-27 2010-03-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空调装置
CN201488141U (zh) * 2009-08-20 2010-05-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型节能一体空调器
EP2341297A1 (en) * 2008-10-29 2011-07-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CN102878642A (zh) * 2011-07-12 2013-01-16 季德贵 多联机的保护装置
CN202692547U (zh) * 2012-07-18 2013-01-23 凌泽民 分流式u形平行流蒸发器
CN102927715A (zh) * 2012-10-31 2013-02-13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及控制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方法
CN103245007A (zh) * 2012-02-09 2013-08-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室内机和空调器
JP5316668B1 (ja) * 2012-04-16 2013-10-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4053959A (zh) * 2012-01-23 2014-09-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246387A (zh) * 2012-04-16 2014-12-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6152287A (zh) * 2016-08-17 2016-11-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的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器
CN106403199A (zh) * 2016-10-28 2017-02-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调器
CN206919454U (zh) * 2017-04-28 2018-01-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装置的换热器及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6675U (zh) * 1985-06-25 1987-01-16
JP3488763B2 (ja) * 1995-06-28 2004-01-1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514919B2 (ja) * 1995-09-29 2004-04-05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0266399A (ja) * 1999-03-12 2000-09-29 Toyotomi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熱交換器の構造
JP4092919B2 (ja) * 2002-01-25 2008-05-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CN1252433C (zh) * 2004-07-23 2006-04-19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排管路换热蒸发器
CN100580332C (zh) * 2005-10-19 2010-01-13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空调蒸发器及其制冷剂分流方式
CN101216209A (zh) * 2008-01-18 2008-07-09 上海精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平行流蒸发器
JP4889716B2 (ja) * 2008-12-15 2012-03-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749210B2 (ja) * 2012-04-16 2015-07-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238763B2 (ja) * 2014-01-22 2017-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141508B2 (ja) * 2014-02-20 2017-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5444270B (zh) * 2015-12-22 2018-11-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113189U (zh) * 2016-10-19 2017-04-19 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效直膨热回收式除湿新风机
CN106338163A (zh) * 2016-10-28 2017-01-1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室内机和空调器
JP2018115809A (ja) * 2017-01-18 2018-07-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7166522B (zh) * 2017-05-27 2019-12-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6619A (ja) * 2001-09-27 2003-04-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05188882A (ja) * 2003-12-26 2005-07-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5214550A (ja) * 2004-01-30 2005-08-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214560A (ja) * 2004-01-30 2005-08-1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5300012A (ja) * 2004-04-12 2005-10-27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調冷凍装置
CN101666561A (zh) * 2006-03-27 2010-03-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空调装置
EP2341297A1 (en) * 2008-10-29 2011-07-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CN101539322A (zh) * 2009-03-31 2009-09-23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制热待机的室内机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
CN201488141U (zh) * 2009-08-20 2010-05-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型节能一体空调器
CN102878642A (zh) * 2011-07-12 2013-01-16 季德贵 多联机的保护装置
CN104053959A (zh) * 2012-01-23 2014-09-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245007A (zh) * 2012-02-09 2013-08-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室内机和空调器
JP5316668B1 (ja) * 2012-04-16 2013-10-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4246387A (zh) * 2012-04-16 2014-12-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202692547U (zh) * 2012-07-18 2013-01-23 凌泽民 分流式u形平行流蒸发器
CN102927715A (zh) * 2012-10-31 2013-02-13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及控制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方法
CN106152287A (zh) * 2016-08-17 2016-11-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的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器
CN106403199A (zh) * 2016-10-28 2017-02-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调器
CN206919454U (zh) * 2017-04-28 2018-01-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装置的换热器及空调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VRV空调系统压缩机-冷凝器联合调节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邵双全等;《压缩机技术》;20021231(第01期);1-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8328A (zh) 2021-09-03
JPWO2020161783A1 (ja) 2021-09-09
DE112019006833T5 (de) 2021-11-11
WO2020161783A1 (ja) 2020-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12528B1 (en) Air conditioner
US10527330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EP3521732B1 (en) Air conditioner
US8522568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JP3750457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JP5979112B2 (ja) 冷凍装置
JP7257782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KR101901540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JP200721853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2437856B (zh) 空调装置
CN109790995B (zh) 空调装置
JP4726845B2 (ja) 冷凍空気調和装置
EP1431677A1 (en) Air conditioner
JP2011047552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7208954B (zh) 空调装置
JP2013200085A (ja) 空気調和機
JP6594599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250440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196288B (zh) 多联型空调装置
CN113348328B (zh) 空调机
JP540423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070089507A (ko) 공조시스템의 전자팽창장치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675024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9939180B2 (en) Heat-recovery-type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725812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