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8954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8954B
CN107208954B CN201680007877.0A CN201680007877A CN107208954B CN 107208954 B CN107208954 B CN 107208954B CN 201680007877 A CN201680007877 A CN 201680007877A CN 107208954 B CN107208954 B CN 1072089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indoor heat
indoor
temperature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78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8954A (zh
Inventor
须原辽太
野内义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8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8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Abstract

本发明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来进行制热运转,即使在低循环量范围的运转状态下发生液体积存时,也能够准确地检测出饱和温度。空调装置(10)中,即使压缩机(12)以输出最小制热能力的低压缩机转速运行而使制冷剂循环量减少的情况下,由于在比室内热交换器(3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者比分流器主体(81a)更靠上侧处也不会发生液体积存,因此安装于该区域的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能够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其结果是,能够消除给过冷控制带来影响的担忧,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仅仅为了消除液体积存而对电动阀打开动作进行控制,当然也不需要包括压力传感器。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来进行制热运转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要求实际使用环境、尤其是低负载时的运转效率的提高以及低负载时的消耗效率的显示,因此需要使低循环量范围内的运转状态出现来评价最小制热能力。在该评价中,由于低负载运转时的制冷剂循环量比中间能力运转时的制冷剂循环量少,因此容易产生液体积存。
作为防止液体积存的手段,例如专利文献(日本专利特开平5-280808号公报)所公开的热泵系统中,采用通过打开电动膨胀阀来暂时消除液体积存的方法。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的空调装置中,从电气安装件的线束长度以及维护性等观点来看,安装于室内热交换器上的热敏电阻的安装位置安装于打开室内单元的前表面面板时成为近侧的热交换器的下段。
但是,像现有技术那样在将热敏电阻安装于热交换器的下段的情况下以输出最小制热能力的低压缩机转速运转时,与该热敏电阻安装位置对应的部分也成为液体积存的状态,即使打开电动膨胀阀进行控制也无法消除液体积存,由于液体积存的影响,无法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其结果是,给过冷控制带来影响,甚至会较低地检测出高压,因此在安全性方面是不理想的。
另外也可以考虑设置压力传感器并根据其检测值换算出饱和温度的方法,但是会成为产品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能说是个好的对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来进行制热运转,即使在低循环量范围的运转状态下发生液体积存时,也能够准确地检测出饱和温度。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观点下的空调装置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来进行制热运转,该空调装置包括分流器和温度传感器。分流器具有分流器主体以及多个分流管。分流器主体配置于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出口附近。分流管从分流器主体开始分别向形成于室内热交换器的多个通路分岔。温度传感器检测在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另外,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比使用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者安装于比分流器主体更靠上侧处。
以输出最小制热能力的低压缩机转速运转时,位于比分流器主体高的位置处的制冷剂通路中难以产生液体积存,位于比分流器主体低的位置处的制冷剂通路中容易产生液体积存。可以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制冷剂循环量变少,因此位于比分流器主体低的位置处的制冷剂通路内的液体由于重力的影响无法被提升至分流器主体内。
但是在该空调装置中,即使在以输出最小制热能力的低压缩机转速运行而使制冷剂循环量变少的情况下,由于在比室内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者比分流器更靠上侧处也不会产生液体积存,因此安装于该区域的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
其结果是,能够消除给过冷控制带来影响的担忧,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仅仅为了消除液体积存而对电动阀打开动作进行控制,当然也不需要包括压力传感器。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第二观点下的空调装置中,温度传感器安装于下述通路,该通路在多个通路中从位于最上段的通路数起处于占据整个通路数的30%的范围内。该空调装置中,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第三观点下的空调装置中,温度传感器安装于多个通路中位于最上段的通路。在该空调装置中,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
在第一观点到第四观点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第四观点下的空调装置中,在多个通路中安装有温度传感器的特定通路中,温度传感器相对于在特定通路内流动的制冷剂流安装于靠近气体侧端的部分。
该空调装置中,由于温度传感器相对于在通路内流动的制冷剂流避开靠近液体的部分而安装于靠近气体侧端的部分,因此在系统整体过冷时,能够避免无法检测出饱和温度的情况。
在第一观点到第四观点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第五观点下的空调装置中,该空调装置以比额定能力的45%低的能力连续运转30秒以上。
该空调装置中,若设置能够仅仅顺其自然地使最小制热运转状态出现的压缩机的范围并与负载配合运转,则能够自然地产生最小制热运转状态。
发明效果
本发明第一观点下的空调装置中,即使在以输出最小制热能力的低压缩机转速运转而使制冷剂循环量变少的情况下,由于在比室内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者比分流器更靠上侧处也不会产生液体积存,因此安装于该区域的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其结果是,能够消除给过冷控制带来影响的担忧,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仅仅为了消除液体积存而进行电动阀打开动作的控制,当然也不需要包括压力传感器。
本发明第二观点下的空调装置中,由于温度传感器在多个通路中安装于从位于最上段的通路数起处于占据整个通路数的30%范围内的通路,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
本发明第三观点下的空调装置中,由于温度传感器安装于多个通路中位于最上段的通路,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
本发明第四观点下的空调装置中,由于温度传感器相对于在通路内流动的制冷剂流避开靠近液体的部分而安装于靠近气体侧端的部分,因此在系统整体过冷时,能够避免无法检测出饱和温度的情况。
本发明第五观点下的空调装置中,若设置能够仅仅顺其自然地使最小制热运转状态出现的压缩机的范围并与负载配合运转,则能够自然地产生最小制热运转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下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构成的配管系统图。
图2是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从顶面侧观察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内部的平面图。
图5是将第一侧端部作为正面时的室内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分流器与使用状态下的室内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7是室内热交换器的一个传热管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内的温度分布的图表。
图9是表示在使用于落地式室内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中,分流器与使用状态下的该室内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内的温度分布的图表。
图11是表示在使用于双向吹出式室内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中,分流器与使用状态的该室内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以下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示例,但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空调装置10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下的空调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C的构成的配管系统图。图1中,空调装置10进行室内的制冷以及制热。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0具有设置于室外的室外单元11和设置于室内的室内单元20。室外单元11和室内单元20通过两根连接配管2、3相互连接。由此,在空调装置10中构成制冷剂回路C。制冷剂回路C中,通过使填充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
(1-1)室外单元11
室外单元11设有压缩机12、室外热交换器13、室外膨胀阀14以及四通换向阀15。
(1-1-1)压缩机12
压缩机12压缩低压的制冷剂,并将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排出。压缩机12中,涡旋式、旋转式等的压缩机构通过压缩机马达12a驱动。压缩机马达12a构成为运转频率能够通过逆变器装置改变。
(1-1-2)室外热交换器13
室外热交换器13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13的附近设置有室外风扇16。室外热交换器13中,室外风扇16所输送的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1-1-3)室外膨胀阀14
室外膨胀阀14是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室外膨胀阀14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回路C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下游侧处。
制冷运转时,室外膨胀阀14的开度是全开状态。另一方面,制热运转时,调节室外膨胀阀14的开度以减压至下述压力(也就是说,蒸发压力):能够使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蒸发。
(1-1-4)四通换向阀15
四通换向阀15具有从第一到第四的端口。四通换向阀15中,第一端口与压缩机12的排出侧连接,第二端口与压缩机12的吸入侧连接,第三端口与室外热交换器的气体侧端部连接,第四端口与气体侧封闭阀5连接。
四通换向阀15能够切换至第一状态(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二状态(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第一状态的四通换向阀15中,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连通,并且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连通。第二状态的四通换向阀15中,第一端口和第四端口连通,并且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连通。
(1-1-5)室外风扇16
室外风扇16由通过室外风扇马达16a所驱动的螺旋桨式风扇(プロペラファン)构成。室外风扇马达16a构成为转速能够通过逆变器装置改变。
(1-1-6)液体连接配管2以及气体连接配管3
两根连接配管由液体连接配管2以及气体连接配管3构成。液体连接配管2的一端与液体侧封闭阀4连接,另一端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液体侧端部连接。气体连接配管3的一端与气体侧封闭阀5连接,另一端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气体侧端部连接。
(1-2)室内单元20
室内单元20设有室内热交换器32、室内膨胀阀39、室内风扇27以及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
(1-2-1)室内热交换器32
室内热交换器32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32的附近设置有室内风扇27。
(1-2-2)室内膨胀阀39
在制冷剂回路C中,室内膨胀阀39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液体端部侧连接。室内膨胀阀39由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构成。
(1-2-3)室内风扇27
室内风扇27是由室内风扇马达27a所驱动的离心式送风机。室内风扇马达27a构成为转速能够通过逆变器装置改变。
(1-2-4)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
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室内热交换器32的规定位置,检测在室内热交换器32内流动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温度。空调装置10中,根据该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检测温度调节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
(1-3)控制部800
控制部800由室外侧控制部801以及室内侧控制部803构成。室外侧控制部801配置于室外单元11内,控制各设备的动作。另外,室内侧控制部803配置于室内单元20内,从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检测值中求出饱和温度,并且进行室内风扇27的转速控制。
室外侧控制部801以及室内侧控制部803分别具有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等,能够相互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2)室内单元20的详细结构
图2是空调装置10的室内单元20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3是空调装置10的室内单元20的纵向剖视图。并且,图4是从顶面侧观察空调装置10的室内单元20的内部的平面图。
图2、图3以及图4中,本实施方式下的室内单元20构成为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20具有室内单元主体21以及安装于室内单元主体21的下部的装饰板40。
(2-1)室内单元主体21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室内单元主体21具有近似长方体形状的箱形壳体22。壳体22的侧板24上贯穿有与室内热交换器32连接的液体侧连接管6和气体侧连接管7(参考图4)。液体侧连接管6与液体连接配管2连接,气体侧连接管7与气体连接配管3连接。
壳体22的内部收容有室内风扇27、钟形口31、室内热交换器32以及排水盘36。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室内风扇27配置于壳体22的内部中央。室内风扇27具有室内风扇马达27a和叶轮30。室内风扇马达27a支承于壳体22的顶板上。叶轮30由以沿驱动轴27b的旋转方向的方式排列的多个涡轮叶片30a构成。
钟形口31配置于室内风扇27的下侧。钟形口31在其上端以及下端分别具有圆形的开口,该钟形口31形成为开口面积随着向装饰板40而扩大的筒状。钟形口31的内部空间与室内风扇27的叶片收容空间连通。
如图4所示,室内热交换器32配设有传热管,该传热管以包围室内风扇27的周围的方式弯曲。室内热交换器32以向上侧竖立的方式设置于排水盘36的上表面。室内热交换器32内通过有从室内风扇27向侧面吹出的空气。室内热交换器32在制冷运转时构成冷却空气的蒸发器,在制热运转时构成加热空气的冷凝器(散热器)。
(2-2)装饰板40
装饰板40安装于壳体22的下表面。装饰板40包括面板主体41和吸入格栅60。
面板主体41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矩形的框状。面板主体41形成有一个面板侧吸入流路42和四个面板侧吹出流路43。
如图3所示,面板侧吸入流路42形成于面板主体41的中央部。面板侧吸入流路42的下端形成有面对室内空间的吸入口42a,并且在面板侧吸入流路42的内部设有集尘过滤器45,该集尘过滤器45捕捉从吸入口42a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
各面板侧吹出流路43以包围面板侧吸入流路42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于面板侧吸入流路42的外侧。各面板侧吹出流路43分别沿各面板侧吸入流路42的四边延伸。各面板侧吹出流路43的下端分别形成有面对室内空间的吹出口43a。
吸入格栅60安装于面板侧吸入流路42的下端(也就是说,吸入口42a)。
(3)运转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下的空调装置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空调装置10中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切换。
(3-1)制冷运转
制冷运转中,如图1所示,四通换向阀15成为如实线所示的状态,压缩机12、室内风扇27以及室外风扇16成为运转状态。由此,在制冷剂回路C中进行制冷循环,其中,室外热交换器13成为冷凝器,室内热交换器32成为蒸发器。
具体地,在压缩机12中被压缩的高压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3内流动,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3中,高压制冷剂向室外空气散热并冷凝。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冷凝的制冷剂被送往室内单元20。室内单元20中,制冷剂通过室内膨胀阀39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2内流动。
室内单元20中,室内空气依次经过吸入口42a、面板侧吸入流路42、以及钟形口31的内部空间向上侧流动,从而被吸入室内风扇27的叶片收容空间。叶片收容空间的空气通过叶轮30输送,并向径向外侧吹出。该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32中,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吸热并蒸发,空气被制冷剂冷却。
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冷却的空气分流至各主体侧吹出流路37后,在面板侧吹出流路43内向下侧流动,并通过吹出口43a向室内空间供给。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蒸发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2内再次压缩。
(3-2)制热运转
制热运转中,如图1所示,四通换向阀15成为如虚线所示的状态,压缩机12、室内风扇27以及室外风扇16成为运转状态。由此,在制冷剂回路C中进行制冷循环,其中,室内热交换器32成为冷凝器,室外热交换器13成为蒸发器。
具体地,在压缩机12中被压缩的高压制冷剂在室内单元20的室内热交换器32内流动。室内单元20中,室内空气依次经过吸入口42a、面板侧吸入流路42以及钟形口31的内部空间向上侧流动,从而被吸入室内风扇27的叶片收容空间。叶片收容空间的空气通过叶轮30输送,并向径向外侧吹出。该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32中,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散热并冷凝,空气被制冷剂加热。
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加热的空气分流至各主体侧吹出流路37后,在面板侧吹出流路43内向下侧流动,并通过吹出口43a向室内空间供给。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冷凝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14中减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13内流动。室外热交换器13中,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热并蒸发。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蒸发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2内再次压缩。
(4)气体侧配管70、液体侧配管80以及它们的周边结构
接着,对收容于室内单元20内部的气体侧配管70、液体侧配管80以及它们的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室内热交换器32形成有第一侧端部32a和第二侧端部32b。第一侧端部32a形成于室内热交换器32的传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侧端,第二侧端部32b形成于室内热交换器32的传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个侧端。气体侧配管70以及液体侧配管80设置于配管收容空间S内,该配管收容空间S位于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一侧端部32a和第二侧端部32b之间。
(4-1)气体侧配管70
图5是将第一侧端部32a作为正面时的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主视图。图4以及图5中,气体侧配管70遍及位于第一侧端部32a的室内热交换器32的气体侧端部和上述气体侧连接管7之间地形成。气体侧配管70具有集管71以及气体中继管72,该集管71与室内热交换器32连接,该气体中继管72在集管71和气体侧连接管7之间连接。
集管71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一侧端部32a附近。另外,集管71具有集管主体71a以及从集管主体71a分岔的多个分支管71b。
(4-1-1)集管主体71a
集管主体71a以沿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一侧端部32a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也就是说,集管主体71a以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一侧端部32a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与第一侧端部32a平行。
在制冷时,集管主体71a使从各分支管71b流出的制冷剂合流。另外,在制热时,集管主体71a使从气体中继管72流出的制冷剂向各分支管71b分流。
(4-1-2)分支管71b
多个分支管71b配设于集管主体71a和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一侧端部32a之间。各分支管71b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在沿集管主体71a的侧面的方向(上下方向)上排列。各分支管71b的一端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一侧端部32a的各传热管(制冷剂通路P)连接。各分支管71b的另一端与集管主体71a连接,并与集管主体71a的内部连通。
(4-2)液体侧配管80
液体侧配管80遍及位于第二侧端部32b的室内热交换器32的液体侧端部和上述液体侧连接管6之间地形成。液体侧配管80具有分流器81以及连接于分流器81和液体侧连接管6之间的液体中继管82。分流器81配置于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二侧端部32b附近。另外,分流器81具有分流器主体81a以及从分流器主体81a分岔的多个分流管81b。
(4-2-1)分流器主体81a
分流器主体81a配置于配管收容空间S内,该配管收容空间S位于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一侧端部32a和第二侧端部32b之间。分流器主体81a形成为轴心沿上下延伸的有底筒状,该分流器主体81a的上端面连接有多个分流管81b。
图6是表示分流器81与使用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32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6中,分流器主体81a的上部(与分流管81b连接的连接部)相对于图6的主视观察时的室内热交换器32的高度方向位于比室内热交换器32的高度的中央更靠上侧处,并且该分流器主体81a以使与分流管81b连接的连接管朝向铅垂上侧的状态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二侧端部32b相对。
如图1以及图6所示,在制冷时,分流器主体81a使从液体中继管82流出的制冷剂向各分流管81b分流。另外,在制热时,分流器主体81a使从各分流管81b流出的制冷剂合流。
(4-2-2)分流管81b
多个分流管81b配设于分流器主体81a和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二侧端部32b之间。各分流管81b由流路直径比分流器本体81a小的毛细管构成。
如图6所示,分流器主体81a和分流管81b的连接部位于比室内热交换器32的高度的中央更靠上侧处,以本实施方式为例,该连接部设置于比从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上侧数起第七段的传热管的高度位置稍微高一点的位置处。
另外,由于分流器主体81a和分流管81b的连接部是朝向铅垂上侧的,因此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从最上段的传热管到第六段的传热管连接的分流管81b位于比分流器主体81a和分流管81b的连接部高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从第七段的传热管到第十六段的传热管连接的分流管81b位于比分流器主体81a和分流管81b的连接部低的位置处。
因此,制冷时,在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从最上段的传热管到第六段的传热管连接的分流管81b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抵抗重力地流动,在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从第七段的传热管到第十六段的传热管连接的分流管81b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不抵抗重力地流动。
另一方面,制热时,在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从最上段的传热管到第六段的传热管连接的分流管81b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不抵抗重力地流动,在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从第七段的传热管到第十六段的传热管连接的分流管81b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抵抗重力地流动。
(4-2-3)液体中继管82
液体中继管82通过弯曲中继部83将分流器主体81a和液体侧连接管6连接,其中,弯曲中继部83弯曲成从分流器主体81a向铅垂下侧延伸后向液体侧连接管6并向上侧延伸的近似U字形。
(5)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安装位置
接着,室内热交换器32安装有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该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用于检测在室内热交换器32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
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一侧端部32a和第二侧端部32b之间存在传热翅片,因此,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多个U字部中的任意一个,其中,上述多个U字部从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一侧端部32a或第二侧端部32b向侧面突出。
(5-1)详细的安装位置
图7是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一个传热管的平面图。图6以及图7中,室内热交换器32形成有18个传热管(以下称为制冷剂通路P),上述18个传热管在第一侧端部32a和第二侧端部32b之间往复1.5次。
各制冷剂通路P由多个直管部323、多个弯曲部325、第一U字部327以及第二U字部329构成。
本实施方式下,在使用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32中,将其高度方向作为上下方向时,图7所述的制冷剂通路P沿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上下方向并排。
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一U字部327通过用U字管连接两根直管而成形。另一方面,第二U字部329通过将一根直管弯曲加工成U字形而成形。
如上所述,由于图7所述的制冷剂通路P在第一侧端部32a和第二侧端部32b之间往复1.5次,因此第一U字部327位于第一侧端部32a侧,第二U字部329位于第二侧端部32b侧。
上述制冷剂通路P的构成中,较佳的是,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安装位置以位于比使用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3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者比分流器主体81a更靠上侧处的方式安装于制冷剂通路P处。
例如,空调装置10中,压缩机12以输出最小制热能力的低压缩机转速运转时,位于比分流器主体81a高的位置处的制冷剂通路P中难以产生液体积存,位于比分流器主体81a低的位置处的制冷剂通路P中容易产生液体积存,其中,最小制热能力小于制热额定能力的45%。
可以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制冷剂循环量减少,位于比分流器主体81a低的位置处的制冷剂通路P内的液体由于重力的影响无法被提升至分流器主体81a内。
但是,即使在压缩机12以输出最小制热能力的低压缩机转速运行、制冷剂循环量变少的情况下,在比室内热交换器3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者比分流器主体81a更靠上侧处也不会产生液体积存。因此,安装于该区域的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能够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
另外,更具体地规定安装位置时,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制冷剂通路P上,其中,该制冷剂通路P在多个制冷剂通路P中从位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数起处于占据整个通路数的30%的范围内。
例如在包括本实施方式的整个通路数为18个的室内热交换器32中,优选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最上段~第六段的制冷剂通路P中的任意一个。本实施方式下,如图6所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第三段的第二U字部329处。
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二U字部329处的原因是,由于第一侧端部32a和第二侧端部32b之间存在多个翅片,难以确保有效的安装空间,因此该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必然安装于第一U字部327或第二U字部329中的任意一个。
但是,为了避免在系统整体过冷时无法检测出饱和温度,该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优选避开相对于在制冷剂通路P内流动的制冷剂流靠近液体的部分即第一U字部327,而安装于靠近气体侧端的部分即第二U字部329。
并且,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安装位置也可以安装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处。
(5-2)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安装位置的效果
图8是表示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32内的温度分布的图表。图8中,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检测值,横轴表示制冷剂通路的位置,将室内热交换器32的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的位置号设为1,越往下侧位置号越大。
如图8所示,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配置于制冷剂通路P的靠近液体处时,除了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以外,其余的制冷剂通路P均显示出制冷剂通路的位置号越大越远离饱和温度的值(图示▲)。
另一方面,在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配置于制冷剂通路P的中间位置时,从最上段直到第八段的制冷剂通路P显示出接近饱和温度的值,但之后的制冷剂通路P则显示出远离饱和温度的值(图示●)。
另一方面,在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配置于制冷剂通路P的靠近气体处时,从最上段直到第十三段的制冷剂通路P显示出接近饱和温度的值,之后的制冷剂通路P则显示出远离饱和温度的值(图示■)。
从上述结果来看,证明了“较佳的是,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安装位置以位于比使用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3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者比分流器主体81a更靠上侧处的方式安装于制冷剂通路P处”以及“优选相对于在制冷剂通路P内流动的制冷剂流避开靠近液体的部分,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靠近气体侧端的部分”这些观点。
(6)特征
(6-1)
空调装置10中,即使压缩机12以输出最小制热能力的低压缩机转速运行、制冷剂循环量减少的情况下,由于在比室内热交换器3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者比分流器主体81a更靠上侧处不会产生液体积存,因此安装于该区域的温度传感器183能够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其结果是,能够消除给过冷控制带来影响的担忧,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仅仅为了消除液体积存而对电动阀打开动作进行控制,当然也不需要包括压力传感器。
(6-2)
空调装置10中,由于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在多个制冷剂通路P中从位于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数起安装于占据整个通路数的30%的范围内的制冷剂通路P上,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
(6-3)
空调装置10中,当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多个制冷剂通路P中位于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时,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
(6-4)
空调装置10中,由于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避开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一侧端部32a侧而安装于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二侧端部32b侧,因此在系统整体过冷时能够避免无法检测出饱和温度,其中,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一侧端部32a侧是相对于在制冷剂通路P内流动的制冷剂流靠近液体的部分,室内热交换器32的第二侧端部32b侧是相对于在制冷剂通路P内流动的制冷剂流靠近气体侧端的部分。
(6-5)
空调装置10中,设置能够使“最小制热运转状态”出现的压缩机12的范围时,即使顺其自然地压缩机12以输出最小制热能力的低压缩机转速运转而使制冷剂循环量减少时,由于在比室内热交换器3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比分流器主体81a更靠上侧处不会产生液体积存,因此安装于该区域的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能够检测出准确的饱和温度,其中,“最小制热运转状态”是指“压缩机12以输出小于制热额定能力的45%的最小制热能力的低压缩机转速连续运转30秒以上”的运转状态。
(7)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用于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20内的室内热交换器为例对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安装位置进行了说明,但对于使用于上述以外的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热交换器,也能够应用制冷温度传感器183的安装位置的考虑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出落地式、双向吹出式、天花板悬挂式、管道式、天花板埋入单向吹出式等,此处以落地式和双向吹出式作为代表进行说明。
(7-1)使用于落地式室内单元内的室内热交换器132
图9是表示在使用于落地式室内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132中,分流器81与使用状态的该室内热交换器132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使用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132是倾斜姿势,10个制冷剂通路P从上段向下段配置。制冷剂通路P彼此间的间隔是不均匀的。
分流器主体81a和分流管81b的连接部设置于比从室内热交换器132的上侧到第六段的制冷剂通路P的高度位置稍微低一些的位置处,与室内热交换器13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相当。
另外,由于分流器主体81a和分流管81b的连接部是朝向铅垂上侧的,因此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132的从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到第六段的制冷剂通路P连接的分流管81b位于比分流器主体81a和分流管81b的连接部高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132的从第七段的制冷剂通路P到第十段的制冷剂通路P连接的分流管81b位于比分流器主体81a和分流管81b的连接部低的位置处。
因此,制冷时,在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132的从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到第六段的制冷剂通路P连接的分流管81b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抵抗重力地流动,在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132的从第七段的传热管到第十段的传热管连接的分流管81b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不抵抗重力地流动。
另一方面,制热时,在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132的从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到第六段的制冷剂通路P连接的分流管81b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不抵抗重力地流动,但在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132的从第七段的制冷剂通路P到第十段的制冷剂通路P连接的分流管81b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抵抗重力地流动。
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安装位置与先前说明的实施方式下的室内热交换器的情况相同,为了即使在低循环量范围的运转状态下产生液体积存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检测出饱和温度,因此如图9所示,较佳的是,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以位于比使用状态下的室内热交换器13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者比分流器主体81a更靠上侧处的方式安装于制冷剂通路P处。另外,优选相对于在制冷剂通路P内流动的制冷剂流避开靠近液体的部分,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靠近气体侧端的部分。
图10是表示以最小制热能力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132内的温度分布的图表。图10中,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检测值,横轴表示制冷剂通路P的位置,将室内热交换器132的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的位置号设为1,越往下侧位置号越大。
如图10所示,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配置于制冷剂通路P的靠近液体处时,除了从最上段到第五段的制冷剂通路P以外,其余的制冷剂通路P均显示出制冷剂通路的位置号越大越远离饱和温度的值(图示▲)。
另一方面,在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配置于制冷剂通路P的中间位置时,从最上段直到第七段的制冷剂通路P显示出靠近饱和温度的值,但之后的制冷剂通路P则显示出远离饱和温度的值(图示●)。
另一方面,在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配置于制冷剂通路P的靠近气体处时,从最上段直到第八段的制冷剂通路P显示出靠近饱和温度的值,仅最下段的第九、第十段的制冷剂通路P显示出远离饱和温度的值(图示■)。
从上述结果来看,证明了“较佳的是,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安装位置以位于比使用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13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者比分流器主体81a更靠上侧处的方式安装于制冷剂通路P处”以及“优选相对于在制冷剂通路P内流动的制冷剂流避开靠近液体的部分,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靠近气体侧端的部分”这些观点。
(7-2)使用于双向吹出式室内单元内的室内热交换器232
图11是表示在使用于双向吹出式室内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232中,分流器81与使用状态的该室内热交换器232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室内热交换器232是两个热交换器相对的形态,从上段向下段分别配置有7个制冷剂通路P。
分流器主体81a和分流管81b的连接部设置于比从室内热交换器232的上侧数起的第四段的制冷剂通路P的高度位置稍微高一些的位置处,与室内热交换器232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相当。
另外,由于分流器主体81a和分流管81b的连接部是朝向铅垂上侧的,因此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232的从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到第三段的传热管连接的分流管81b位于比分流器主体81a和分流管81b的连接部高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232的从第四段的制冷剂通路P到第七段的制冷剂通路P连接的分流管81b位于比分流器主体81a和分流管81b的连接部低的位置处。
因此,制冷时,在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232的从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到第三段的制冷剂传热管P连接的分流管81b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抵抗重力地流动,在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232的从第四段的制冷剂通路P到第七段的制冷剂通路P连接的分流管81b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不抵抗重力地流动。
另一方面,制热时,在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232的从最上段的制冷剂通路P到第三段的制冷剂通路P连接的分流管81b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不抵抗重力地流动,在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232的从第四段的制冷剂通路P到第七段的制冷剂通路P连接的分流管81b内流动的液态制冷剂抵抗重力地流动。
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安装位置与先前说明的实施方式下的室内热交换器的情况相同,为了即使在低循环量范围的运转状态下产生液体积存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检测出饱和温度,因此如图11所示,较佳的是,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的安装位置以位于比使用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23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者比分流器主体81a更靠上侧处的方式安装于制冷剂通路P处。另外,优选相对于在制冷剂通路P内流动的制冷剂流避开靠近液体的部分,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靠近气体侧端的部分。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于能够自然地输出最小制热运转状态的空调装置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空调装置;
32.室内热交换器;
81.分流器;
81a.分流器主体;
81b.分流管;
183.温度传感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280808号公报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装置,使室内热交换器(32)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来进行制热运转,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流器(81),所述分流器(81)具有配置于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的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2)的制冷剂出口附近的分流器主体(81a)和从所述分流器主体(81a)开始以分别与形成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2)的多个通路连接的方式分别向多个所述通路分岔的多个分流管(81b);以及
温度传感器(183),所述温度传感器(183)检测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2)内流动的制冷剂的饱和温度,
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2)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具有从该室内热交换器的端部向侧面突出的多个U字部,
所述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2)的多个所述U字部中的任意一个,并且,在多个所述通路中,包括安装有所述温度传感器(183)的所述U字部的所述通路整体安装于比使用状态的所述室内热交换器(3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靠上侧处,或者安装于比所述分流器主体(81a)更靠上侧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下述通路,该通路在所述多个通路中从位于最上段的通路数起处于占据整个通路数的30%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183)安装于所述多个通路中位于最上段的通路。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通路中安装有所述温度传感器(183)的特定通路中,所述温度传感器(183)相对于在所述特定通路内流动的制冷剂流安装于靠近气体侧端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以比额定能力的45%低的能力运转。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以比额定能力的45%低的能力运转。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是落地式室内机或是具有两个方向以上的吹出口的天花板安装式室内机。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是落地式室内机或是具有两个方向以上的吹出口的天花板安装式室内机。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是落地式室内机或是具有两个方向以上的吹出口的天花板安装式室内机。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是落地式室内机或是具有两个方向以上的吹出口的天花板安装式室内机。
CN201680007877.0A 2015-01-29 2016-01-21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72089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6005A JP6307028B2 (ja) 2015-01-29 2015-01-29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5-016005 2015-01-29
PCT/JP2016/051743 WO2016121623A1 (ja) 2015-01-29 2016-01-21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8954A CN107208954A (zh) 2017-09-26
CN107208954B true CN107208954B (zh) 2020-10-09

Family

ID=56543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7877.0A Active CN107208954B (zh) 2015-01-29 2016-01-21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252401B1 (zh)
JP (1) JP6307028B2 (zh)
CN (1) CN107208954B (zh)
AU (1) AU2016213420B2 (zh)
ES (1) ES2753852T3 (zh)
WO (1) WO20161216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38770A1 (ja) * 2017-01-24 2018-08-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源側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719408A4 (en) * 2017-11-29 2020-12-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CN109900062B (zh) * 2019-04-04 2021-07-20 湖北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环境温度确定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制冷设备
CN110686375B (zh) * 2019-09-10 2021-0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换热介质控制方法、装置、介质、计算机设备及空调
US11754204B2 (en) 2020-07-27 2023-09-12 Hanon Systems Stabilized h-plat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2487A (zh) * 2005-08-10 2007-02-14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具有多个压缩机的空调的驱动控制设备及方法
CN1969153A (zh) * 2005-01-12 2007-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冷热水分配器及其控制方法
JP2013137165A (ja) * 2011-12-28 2013-07-11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19533B2 (ja) * 1993-11-08 2005-02-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2000088362A (ja) * 1998-09-10 2000-03-3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JP3843331B2 (ja) * 1999-08-27 2006-11-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及び室外機
US6868678B2 (en) * 2002-03-26 2005-03-22 Ut-Battelle, Llc Non-intrusive refrigerant charge indicator
JP2006292329A (ja) * 2005-04-14 2006-10-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熱源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装置ならびにその制御方法
WO2009038624A1 (en) * 2007-09-19 2009-03-26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Refrigeration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JP2013011364A (ja) * 2011-06-28 2013-01-17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装置
EP2955463A4 (en) * 2013-02-06 2016-10-19 Daikin Ind Ltd COOL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9153A (zh) * 2005-01-12 2007-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冷热水分配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912487A (zh) * 2005-08-10 2007-02-14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具有多个压缩机的空调的驱动控制设备及方法
JP2013137165A (ja) * 2011-12-28 2013-07-11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07028B2 (ja) 2018-04-04
ES2753852T3 (es) 2020-04-14
WO2016121623A1 (ja) 2016-08-04
CN107208954A (zh) 2017-09-26
AU2016213420B2 (en) 2018-11-01
EP3252401A4 (en) 2018-02-28
EP3252401B1 (en) 2019-08-07
JP2016142414A (ja) 2016-08-08
EP3252401A1 (en) 2017-12-06
AU2016213420A1 (en) 2017-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4604B (zh) 空调装置
CN107208954B (zh) 空调装置
US10161656B2 (en) Air conditioner having a bending tube which alters the flow of the refrigerant prior to entering the distributor
JP505685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3312528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7869831B (zh) 空调和控制该空调的方法
US20180209669A1 (en) Air conditioner
JP201800421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3187791A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EP2985549B1 (en) Air conditioner
US20220128281A1 (en) Indoor unit of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201803152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196288B (zh) 多联型空调装置
CN107178932A (zh) 一种超远距离输送制冷剂的高能效多联式空调机组
JP666177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75024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1425043B1 (ko) 실외 열교환기
US10323869B2 (en) Combined suction header and accumulator unit
KR101384148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JP7185158B1 (ja) 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3348328B (zh) 空调机
JP2023059284A (ja) 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6829885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201802533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