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74A - 具有导带鼓定位机构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导带鼓定位机构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74A
CN1133474A CN95121118A CN95121118A CN1133474A CN 1133474 A CN1133474 A CN 1133474A CN 95121118 A CN95121118 A CN 95121118A CN 95121118 A CN95121118 A CN 95121118A CN 1133474 A CN1133474 A CN 1133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um
tape
tape guiding
straight line
guiding d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5121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793C (zh
Inventor
金城寿雄
平山博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filed Critical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7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79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11B15/602Guiding record carrier for track selection, acquisition or follow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60Guiding record carrier
    • G11B15/61Guiding record carrier on drum, e.g. drum containing rotating heads

Landscapes

  • Adjustment Of The Magnetic Head Position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AREA)
  •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导带鼓定位机构的磁性记录与重放设备。此定位机构包括第一与第二致动装置,在重放时改变导带鼓相对磁带走向的位置,用来在磁迹弯曲时使旋转式磁头正确地依循磁带上形成的磁迹。第一定位装置用来转动导带鼓,使旋转磁头一旋转平面中的在磁带进入此鼓的位置处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中定位,同时使此旋转平面的在磁带离开此鼓的位置处的部分于仅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定位。第二致动装置则在以上两位置依同一方向转动此旋转平面。

Description

具有导带鼓定位机构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
本发明一般地说涉及这样一种磁性记录/重放设备,它利用旋转磁头,相对于磁带的倾斜磁迹来记录和重放信号。具体地说,本发明在于对一种带有定位机构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作出改进,此定位机构使上面设有旋转磁头的导带豉定抽成,能在磁带上正确地扫描倾斜磁迹,即使这种倾斜倾斜磁迹发生有不希望的弯曲时也仍能如此。
VHS(超高速)磁带录像机(VTR)周知是这样一种磁头性记录/重放设备,它利用旋转磁头于磁带上形成倾斜磁迹,以进行记录和/或重放信息信号。下面将参考图1至3来讨论导致形成在磁头带上的倾斜磁迹弯曲的某些因素。
图1示明一种典型的VHS VTR中传统的磁带传送机构。图2是图1的前视图,说明因某种原因弯曲或变形的形成于磁带T上的倾斜磁迹(以后称作磁迹形变)与导带鼓10之间的机械关系。图3是一平面图,为方便起见,于其中略去了入口导辊13与出口导辊14。直线L1通过鼓轴11而将卷绕于导带鼓10上的磁带T的区域分成两个相等部分,同时直线L2则垂直地延伸至直线L1。在下面的讨论中,将直线L2的左侧定为0°,以此0°为基准依反时针方向规定各部件绕鼓轴11的角度位置。
所示明的VTR一般包括:与垂线Z成角度φ安装到鼓座17上的导带鼓10、入口导辊13、出口导辊14与倾斜导柱1与2。入口导辊13安排在磁带T进入导带鼓10处的位置,而出品导辊14设置在磁带T离开导带鼓10的位置。磁带T从带盒20的供带盘3引出,与消磁头4和惰轮5结合,通过导柱1与2界定的角度,卷绕到导带辊10的一部分周边上,然后由压带辊8与主导轴7传送到收带盘9上,而与声频控制头6结合。
导带鼓10包括被鼓轴11和下鼓10b作旋转支承的上鼓10a。上鼓10a上支承有磁头Ha与Hb并可受驱绕鼓轴11转动。下鼓10b在其周边上的磁带T所卷绕的范围内形成有一引道12,在磁带T行进时导引其下边缘Tb。引道12由车床机加工出一台阶,从磁带的卷绕面10b-1上突出100~150μm,所具有的水平线性≤±1μm,形成了磁带T在行进时高度方向的基准。
入口导辊13与出口导辊14包括分别固定在轴13d与14d上的上凸缘13a与14a,下凸缘13b与14b,以及可绕轴13d与14d转动的柱形辊13c与14c。轴13d与14d上形成有细螺纹(0.35mm/圈),并分别同利用定位螺丝15a与16b来调节高度的柱位座15与16相结合。导辊13与14的上凸缘13a与14a用来在磁带T行进时使其上边缘Ta定向。磁带T在VHS VTR标准中的宽度为12.6±0.01mm。导辊13与14的上凸缘13a与14a和下凸缘13b与14b间的间隔为12.7±0.03mm。于是,在磁带T行进时,上边缘Ta便为导辊13与14定向,而下边缘Tb便为形成于下鼓10b上的引道定向。下凸缘13b与141设计或可使磁带T于宽度方向上有游隙。
上述传统的磁带传送机构可能存在有下述几种导致磁迹形变的主要因素:
(1)入口导辊13与进口导辊14的高度调节故障;
(2)因鼓轴11与上鼓10a的偏心引起偏转;
(3)引道12在磁带行进方向的非线性;
(4)磁带T在行进中的垂向偏转,以及
(5)因磁带传送机构磨损之类的老化而变质。
但是,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研究结果,说明上述的磁迹形变主要是由因素(1)造成,而其它因素(2)至(5)的影响是较小的。
从事过这样的试验:通过调节进口导辊3与出口导辊4的高度来除去磁迹弯曲的磁带重放的FM信号(FM包络)波形中的波动,即使得磁头定向成能理想追踪磁带上的弯曲磁迹。试验结果表明,即使是这种磁迹形变大于与若干个磁迹宽度相当的约100μm的量级,那怕是在EP(密纹放演)方式中也能使磁头完善地依循弯曲的磁迹。
下面讨论因导辊高度调节故障造成的磁迹形变所引致的所谓交替重放中的问题。
如果导辊13与14中的高度调节不当,变可能导致磁带T受到引道12与上凸缘13a和14a的压迫,引起磁带T在宽度方向上变形,或者使磁带T的下边缘移离开引道12,而在磁带T上形成弯曲的磁迹。在所谓的自记录/重放方式中,即在具有弯曲磁迹的磁带T为用于记录的同-VTR进行重放时,磁头能完美地依循弯曲的磁迹。但在所谓的交换重放方式中,即具有弯曲磁迹的磁带T为用于记录的同-VTR作重放时,就出现有下述一些本质性问题。
当将上面由导辊13与14的高度调节不当的VTR(以后称之为未调正的VTR)形成有弯曲磁迹的磁带T,为另一个其中的导辊13与14的高度调节得当的VTR(以后称之为调正的VTR)作重放时,调正的VTR的磁头便在磁带上笔直行进,而使磁头不能准确地追随弯曲的磁迹。这样便可能导致磁头去重放记录在相邻磁迹上的部分信息信号,形成串扰。
上述的在交换重放中涉及的问题在窄磁迹的高度记录中会成为严重的问题。例如,VHS VTR通常具有两种标准化的工作方式:即SP(标准演放)方式与EP(加密演放)方式。在SP方式中,磁迹间距为58μm;在EP方式中,磁迹节距为19μm,相当于SP方式的1/3,提供了3倍的较长的记录时间。在EP方式中,较难通过精准地定位具有19μm磁迹宽度的磁送来实现交换重放。于是,为了实现EP方式中的交换重换,已提出过采用略宽于19μm的磁迹间距的26μm磁迹宽度的磁头来同时跟踪一磁迹和部分相邻的磁迹。这在磁迹弯曲时可以允许磁头完全扫描到所有的磁迹。但当采用26μm磁迹宽度的磁头来扫描磁迹间距为19μm的磁迹时,就常会重放记录在相邻的一道磁迹上的信息信号。虽然方位损失能显著地减少执频干扰,但当磁迹为具有19μm磁迹宽度的磁头正确地扫描时,图像则将以较此时所引起的执频干扰更为严重的执频干扰而重放。为此,较先进的VHS VTR通常具有两类磁头:一种具有19μm的磁迹宽度,用于自记录/重放中国而另一种具有26μm的磁迹宽度,用于交换重放中。
应用具有26μm磁迹宽度的磁头可使磁迹已弯曲的磁带能在牺牲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无串状地进行重放。但当磁变弯曲到远大于磁头的磁进宽度时,就会引起串扰。
为避免上述缺点,已提出过下述一种技术。
例如,将磁头用双压电晶片或音圈马达(VCM)之类起动器支承于一转鼓上,并在重放时为此起动器驱动而沿垂直于磁迹的方向上位移,而得以扫描弯曲了的磁迹。
美国专利4151570号公开了在上述技术中使用双压电晶片,而日本专利第二公报51-61815号中则公开了采用音圈马达。
上述先有技术的VTR采用了起动器在垂直于磁迹长度的方向上来运动磁头,但是需要采用具有良好振幅—频率特性的紧致的起动器例如双压电晶片式的或者圈马达式的,结果便加大了整个系统结构的尺寸。此外还需用例如滑环一类装置为此种起动器供电,致使系统结构复杂。
于是,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即在于避免先有技术中的上述种种缺点。
本发明的中一目的即在于提供这样一种磁性记录/重放设备,它具有定位机构,用来使磁头的方向在重放时能完美地依循磁带上形成的弯曲磁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提出了一种磁性重放设备,此设备包括:具有上鼓部与下鼓部的导带鼓,此下鼓部上形成有用来导引卷绕在导带鼓上的磁带的下边缘部的引道,而此上鼓部上安装有可在一给定的磁头旋转平面上转动的磁头,用以重放记录在磁带形成的倾斜磁迹上的信息数据;一个鼓轴,它支承导带鼓的上鼓部与下鼓部成相互光轴的形式,并使此上鼓部与下鼓部依相对于磁带行进方向成一定角度定位;一个入口导柱,它确定了导带鼓上带卷绕压中带的进入位置;一个出口导柱,它确定了导带鼓上带卷绕压中带的离开位置;一个入口导辊,上面设置有用来使进入导带鼓的磁带上边缘部定向的凸缘;一个出口导辊,上面设置有用来使离开导带鼓的磁带上边缘部定向的凸缘;用来使导带鼓定位的第一定们装置,它使上述磁头旋转平面的第一部分定位于第一方向中的带进扩位置,并使上述磁头旋转平面的第二部分定位于与此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二方向中的带离开位置;以及用来使导带鼓定位的第二定位装置,它使上述磁头旋转平面的第一与第二部分,依旧同方向定位于前述的带进入位置与带离开位置。
在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中,还设置有一种鼓座,它有一个依一定角度倾斜于带行进方向的基准面,同时支承着所述导带鼓。上述第一定位装置围绕着一条直线转动此导带豉,这条直线则界定在设在此鼓座与导带鼓下鼓之间的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之间。
所述的第一定位装置使所述导带鼓围绕第一直线,还围绕第二直线转动,此第一直线界定在设于所述鼓座与导带鼓的下鼓之间的第一枢轴与第二枢轴之间;此第二直线界定在设于所述鼓座与上述下鼓之间的第三与第四枢轴间。
所述第一定位装置使所述导带鼓绕设在所述鼓座与所述导带鼓的下鼓之间的第一枢轴与第二枢轴间界定的第一直线,以及绕界定在设于所述鼓座与此下鼓之间的第三与第四枢轴间的第二直线转动。
所述第二定位装置沿着一个与上述鼓轴基本上平行的方向运动前述的导带鼓。
所述第二定位装置使上述导带鼓绕一第一直线转动,此第一直线在前述鼓座与下鼓之间延伸,垂直于一条界定在磁带长向中所述带卷绕区的中心与前述鼓座之间的直线。
还设有一转向装置,用来确立所述上鼓与下鼓的相对转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在此提出了一种磁性重放设备,此设备包括:具有上鼓部与下鼓部的导带鼓,此上鼓部上安装有可在一给定的磁头旋转平面上转动的磁头,用以重放记录在磁带中形成的倾斜磁道上的信息数据;一个包括有环状部与底部的导引环,此环状部上形成有一引道,导引着卷绕在所述导带鼓上的磁带的下边缘部;一个形成在此导带鼓下鼓下部上的台阶部,此台阶部以一定的间隙设置于皮导引环的环状部内;一个鼓座,它具有一依给定角度相对于磁带行进方向倾斜且支承所述导带鼓的基准面;一个鼓轴,它支承此导带鼓的上鼓部与下鼓部成相互共轴的形式,并使此上鼓部与下鼓部依上述给定的角度相对于磁带的走向定向;一个入口导拉,它在此导带鼓上限定出一个带卷绕区的一个带进入位置;一个出口导柱,它在此导带鼓上限定出此带卷绕区的一个带离开位置;一个进口导辊,上面设有一凸缘,用来使进入导带鼓的磁带的上边缘部定向;一个出口导辊,上面设有一凸缘,用来使离开导带鼓的磁带的上边缘定向;用来使离开导带鼓定位的第一定位装置,它使所述磁头旋转平面的一个第一部分以及所述导引环的一个第一部分在前述带的进入位置处于一第一方向上定位,并使所述磁头旋转平面的一个第二部分在前述带的离开位置处于一个与上述长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定位;以及一个用来使导带鼓定位的第二定位装置,它使上述磁头旋转平面的第一与第二部分和上述导引环在所述带的进入位置与带离开位置处,依同一方向定位。
在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中,还设有一转向装置,此转向装置在所述的导引环与所述导带鼓之间确立相对的转动关系。
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并根据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附图,当能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是不应把本发明限于对这一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与附图范围内,而应把它们理解为只用于说明与理解目的。
在附图中:
图1是示明传统的VHS磁带录像设备的磁带传送机构的透视图;
图2是图2的正视图,表明导带辊与导带磁头鼓间的位置关系;
图3是图2的平面图;
图4(A)是一正视图,示明与图2中所示相类似的从图3中90°方向所观察的一种磁带传送机构;
图4(B)到4(Z)示明了这样的磁带传送系统,其中的进口导辊13与出口导辊14在高度上调节得不准确;
图4(a)至4(i)示明了FM重放视频信号(FM包络)的波形,后者由具有图4(A)至4(I)所示磁带传送机构的VTR记录在磁带上,而为一个已调正的VTR重放了一个场周期时间,在已调正的VTR中,导辊13与14的高度已正确地调整;
图5(a)是平面图,示明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导逞磁头鼓;
图5(b)是图5(a)的正视图;
图5(c)是图5(a)的侧视图;
图6是一个90°~270°的横剖图,示明依据此第一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
图7是一个0°~180°的横剖图,示明图6中的磁头鼓组件;
图8是一个30°~210°的横剖图,示明图6中的磁头鼓组件;
图9是一个90°~270°的横剖图,示明图6中的磁头鼓在一第二定位控制下的情形;
图10是一个0°~180°的横剖图,示明图6中的磁头鼓在一第一定位控制下的情形;
图11是一个30°~120°的横剖图,示明图6中的磁头鼓在一第二定位控制下的情形;
图12是示明依据第一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的透视图;
图13是示明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导带磁头鼓的平面图;
图14(a)是示明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导带磁头鼓的平面图;
图14(b)是从90°角度方向所观察的图14的正视图;
图14(c)是从180°角度方向所观察的图14(a)的侧视图;
图15是示明依据第二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的90°~270°的横剖图;
图16是示明图15中磁头鼓组件的0°~180°的横剖图;
图17是示明图15中磁头鼓组件的45°~135°的横剖图;
图18是示明图15中的磁头鼓在第二定位控制下的90°~270°的横剖图;
图19是示明图15中的磁头鼓在第一定位控制下的0°~180°的横剖图;
图20是示明第二实施例中磁头鼓组件中的分解图;
图21是示明图第二实施例中磁头鼓组件中的变型的90°~270°的横剖图;
图22是示明图15中磁头鼓组件中的0°~180°的横剖图;
图23是示明图21中磁头鼓在第二定位控制装置下的90°~270°的横剖图;
图24是示明图1中磁头鼓在第一定位控制装置下的0°~180°的横剖图;
图25是示明图21中磁头鼓组件中的分解图;
图26(a)是示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导带磁头鼓的平面图;
图26(b)是从90°角度方向所观察的图26(a)的正视图;
图26(c)是从180°角度方向所观察的图26(a)的侧视图;
图27是示明依据第三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的90°~270°的横剖图;
图28是示明图27中磁头鼓组件的0°~180°的横剖图;
图29是示明图27中的磁头鼓在一第二定位控制下的90°~270°的横剖图;
图30是示明图27中的磁头鼓在一第一定位控制下的0°~180°的横剖图;
图31是示明图27中磁头鼓组件中的分解图;
图32是示明依据第三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的变型90°~270°的横剖图;
图33是示明图32中磁头鼓组件的0°~180°的横剖图;
图34是示明图32中磁头鼓在第二定位控制装置下的90°~270°的横剖图;
图35是示明图32中磁头鼓在第一定位控制装置下的0°~180°的横剖图;
图36是示明图32中磁头鼓组件中的分解图;
图37(a)至37(d)示明第二与第三实施例中磁头鼓组件的转动轴线定位的变型;
图38(a)至39(c)是示明第四至第七实施例中所用磁头鼓组件的变型的0°~180°的横剖图;
图40(a)是示明第四与第三实施例中所用导带磁头鼓的平面图;
图40(b)是从90°角度方向所观察的图40(a)的正视图;
图40(c)是从180°角度方向所观察的图40(a)的侧视图;
图41是示明依据第四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的90°~270°的横剖图;
图42是示明图41中磁头组件的0°~180°的横剖图;
图43是示明图41中磁头组件在第二定位控制下的90°~270°的横剖图;
图44是示明图41中磁头组件在第一定位控制下的0°~180°的横剖图;
图45是示明图41中磁头鼓组件中的分解图;
图46是示明依据第五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的90°~270°的横剖图;
图47是示明图46中磁头鼓组件的0°~180°的横剖图;
图48是示明图46中磁头鼓组件在第二定位控制下的90°~270°的横剖图;
图49是示明图46中磁头鼓组件在第一定位控制下的0°~180°的横剖图;
图50是示明图46中磁头鼓组件中的分解图;
图51(a)是示明依据第六实施例的导带磁头鼓的平面图;
图51(b)是从90°角度方向所观察的图51(a)的正视图;
图51(c)是从180°角度方向所观察的图51(a)的侧视图;
图52是示明依据第六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的90°~270°的横剖图;
图53是示明图52中磁头鼓组件的0°~180°的横剖图;
图54是示明图52中磁头鼓组件在第一定位控制下作顺时针方向转动的0°~180°的横剖图;
图55是示明图52中磁头鼓组件在第一定位控制下作反时针方向转动的0°~180°的横剖图;
图56是示明图52中磁头鼓组件在第二定位控制下的90°~270°的横剖图;
图57是示明图52中磁头鼓组件中的分解图;
图58(a)是示明依据第六实施例的导带磁头鼓组件的变型的平面图;
图58(b)是从90°角度方向所观察的图58(a)的正视图;
图58(c)是从180°角度方向所观察的图58(a)的侧视图;
图59(a)是示明依据第七实施例的导带磁头鼓组件的变型的平面图;
图59(b)是从90°角度方向所观察的图59(a)的正视图;
图59(c)是从180°角度方向所观察的图59(a)的侧视图;
图60是示明依据第七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的90°~270°的横剖图;
图61是示明图60中磁头鼓组件的0°~180°的横剖图;
图62是示明图60中磁头鼓组件在第二定位控制下的90°~270°的横剖图;
图63是示明图60中磁头鼓组件在第一定位控制下的0°~180°的横剖图;
图64是示明图60中磁头鼓组件中的分解图;
图65(a)至65(h)是0°~180°的横剖图,示明第二定位控制的原理以及一磁头鼓组件的转动轴线的交位范围;而
图66是一透视图,示明依据第六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的一种变型。在详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之前,下面先对照图4(A)至4(I)讨论VTR中导辊高度调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依据本发明来校正因导辊高度调节中的问题所造成的不希望有的磁迹形变的原理。
图4(A)是正视图,示明了一个与图2中所示相类似的从图3中90°方向所视察的磁带传送机构。在所示的磁带传送机构中,进口导辊13与出口导辊14在高度已准确地调好。图4(B)至4(I)所示明的磁带传送机构中,入口导辊13与出口导辊14的高度调节不当。为醒目起见,在图4(B)至4(I)中略去了上鼓10a、倾斜导柱1与2以及柱座15与16。
图4(A)至4(I)右侧上的图4(a)至4(i)示明了FM重放的视频信号(FM包络)的波形,它们由具有图4(A)至4(I)所示磁带传送机构的VTR记录于磁带上,由导辊13与14的高度已准确调好的VTR重放一个场周期时间。
                调正的VTR。
图4(A)正如所述及的,示明了一种调正的VTR,即其中的入口导辊13与出口导辊14的高度的高度已准确调好。磁带T在导带鼓10上行进时,在下边缘Tb沿着下鼓10b上形成的引道12被导引和上边缘Ta为导辊13与14的上凸缘13a与14a可交向的这样一些最佳条件下,此磁带T行进中记录于其上的视频信号为另一调正的VTR重放时,就可获得在交换重放中令人可以接受的如图4(a)所示的一种FM重放波形。
    未调正的VTR I
图4(B)示明了一种未调正的VTR I,其中的入口导辊13与出口导辊14在前头AR1与AR2示明的方向中位移了相同的距离。磁带T以下边缘Tb为导辊13与14的下凸缘13b与14b上提,导致磁带T在导带鼓10上行进时,于带的进入位置I(即图3中的0°)处以及带的离开位置)(即图3中的180°)处,在此磁带本身与引道12之间则形成有空气的间隙。
在这样传送的磁带T上形成有弯曲的磁迹。当把上面的磁迹一个场范围内的所弯曲的程度相当于一磁迹宽度的磁带T由调正的VTR重放时,根据磁头与磁迹间的位置关系,就得以得到如图4(b)所示的一种FM重放波形,它的振幅在中心最大而在两端最小;或是这样一种FM重放波形(未示明),其振幅在两端最大而在中心最小。在重放图像的上部与下部或是中心部分上就会产生不希望有的噪声。
但上述问题是出现在交换重换中,即其上由未调正的VTR(例如图4(B)所示)所记录的声频信号的磁带T是由一已调正的VTR(例如图4(A)所示)所重放时,而在此磁带T为同一TVR重放的自记录/重放中则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到了如图4(a)所示的FM重放波形。这是由于当采用与记录时所用的同一VTR来重放磁带时,此磁带是沿着实质上相同的路径行进。
本发明便是着眼于上述事实而提出的。具体地说,本发明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经设计成:让导带鼓10向下位移,如前头AR3所示,以在导带鼓10与导辊13与14之间确立一种与未调正的VTRI中的基本上相同的位置关系。使上面由未调正的VTRI记录有视频信号的磁带T沿着与未调正的VTR I中行进路径基本上相同的路径传送。
如上所述,在磁迹弯曲的磁带的交换重放方式中,在重放的图像中会产生噪声,而在自记录/重放方式中,即使磁迹严重弯曲,也能产生出有平缓色络波形的FM重放视频信号。这对于下面将要讨论的未调正的VTR II至V III同样如此,有关它们的详细说明则予省略。
                    未调正的VTR II
图4(C)示明了一种未调正的VTR II,其中的入口导辊13与出口导辊14与图4(B)中所示的不同,相对于导带鼓10在前头AR1与AR2所示的方向上,略略降低了大致相等的距离。这样,磁带T在行进中便为导辊13与14的上凸缘13a与14a使其上边缘Ta下推,以致它在带的进入位置1和带的离开位置0处压向引道12,同时在中央位置M处(即图3中约90°的角度位置处)离引道12上指。这样在记录过程中便在磁带T上形成了弯曲的磁迹。当其磁迹于一个场范围中已弯曲到相当一磁迹宽度程度的磁带T为调正的VTR重放时,根据磁头与弯曲磁迹间的位置关系,就会获得如图4(C)所示的一种FM重放波形,振幅在中心最大而在两端最小;或是这样一种FM重放波形(未明),振幅在两端最大而在中心处最小。于是在重放图像的上部与下部或中央部分上将会产生不希望有的噪声。
本发明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经设计成:通过使导带鼓10按前头AB3所示上移,以在导带鼓10与导辊13和14间确立起基本上与未调正的VTR II中相同的位置关系,使上面有未调正的VTR II记录下的视频信号的磁带T沿着与示调正的VTR II中基本相同的行进路径传送。
                   未调正的VTR III
图4(D)示明了一种未调正的VIR III,其中的入口导辊13如箭头AR1所示上移,而出口导辊14则如箭头AR2所示下移,两者均相对于导带鼓10而言。磁带T在行进中于是由于入口导辊13的下凸缘13b而在下边缘Tb处上升,由于出口导辊14的上凸缘14a而在上边缘Ta处下推,使之在带进入位置I处由引道12上拔,而在带离开位置O处被推压下引道12。这就使得在记录中于磁带T上形成弯曲的磁迹。当其磁迹于一个场范围中弯曲到相当一磁迹宽度程度的磁带T由调正的VTR重放时,就会产生如图4(d)所示的一种FM重放波形,其振幅在中心最大而从两端稍移向中心的位置处最小,导致在重放图像的上部与下部产生出不希望有的噪声。
本发明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经设计成:通过使导带鼓10楼前头AR4所示绕枢轴18作反时针转动,在导带鼓10与导辊13和14之间确立起与未调正的VTR III中相同的位置关系,使得上面有为未调正的VTR III记录下视频信号的磁带T能沿着与未调正的VTRIII中基本相同的行进路径传送。
最好是使枢轴18设在一条平行于图3所示的线L1延伸且垂直于鼓轴11的直线上,但枢轴18的取向并不局限于此。正如后面将详细讨论到的,本发明是可以应用其它的变更型式的。
                    未调正的VTR IV
图4(E)示明了一种未调正的VTR IV,其中的入口导辊13与未调正的VTR III中的情形相反,如箭头AR1所示下移;而出口导辊14如箭头AR2所示上移。于是磁带T在行进中,其上边缘Ta被入口导辊13的上凸缘13a下推,而其上边缘受到出口导辊14的下凸缘14b上拔,导致磁带T在带进入位置I处压下引道12,而在带离开位置O处与引道12相分离。这样就使得磁带T在记录中于其上形成了弯曲的磁迹。当其磁迹于一个场范围中弯曲到相当一磁迹宽度程度的磁带为调正的VTR重放时,就会得到一种如图4(e)所示的葫芦头FM波形,其振幅在中心处减小,导致在重放图像的上部与下部产生不希望有的噪声。
本发明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经设计成:通过使导带鼓10如箭头AR4所示按顺时针方向绕枢轴18转动,以在导带鼓10与导辊13与14间确立起与未调正的VTR IV中相同的位置关系,而使上面由未调正的VTR IV记录有声频信号的磁带T沿着基本上与未调正的VTR IV中相同的行进路径传送。
                       未调正的VTR V
图4(F)示明了一种未调正的VTR V,其中的入口导辊13与出口导辊14两者按2∶1的比例都向上移。于是磁带T在行进中其下边缘Tb为入口导辊13的下凸缘13b上拔,使得在磁带T卷绕到导带鼓10的整个范围(即从带的进入位置I到带的离开位置O)内,与引道12相分离同时朝引道12倾斜。这样在记录过程中便于磁带T上形成了弯曲的磁迹。当上面的磁迹于一个场范围中弯曲到相当一磁迹宽度程度的磁带T为已调正的VTR重放时,就会得到如图4(f)所示的振幅有部分减小的FM重放波形,导致在重放图像的上部产生出不希望有的噪声。
本发明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经设计成:通过使导带鼓10按箭头AR4所示依反时针方向绕枢轴18转动,并使之如箭头AR3所示下移,以在导带鼓10与导辊13和14间确定起与未调正的VTR V中相同的位置关系,而让上面有用未调正的VTR V记录下的视频信号的磁带T,沿着与未调正的VTR V中基本相同的行进路径传送。
                      未调正的VTR VI
图4(G)示明了一种未调正的VTR VI,其中的入口导辊13与出口导辊按1∶2的比率均往上移。于是磁带T行进中于下边缘Tb处为入口导辊13的下凸缘13b以及出口导辊14的下凸缘14b上拔,导致其在磁带T卷绕导带鼓的整个范围(即从磁带进入位置I主带离开位置O)内与引道12分离开,并在一个与图4(F)所示的未调正VTRV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倾斜向此引道12。这样在记录时便于磁带T上形成了弯曲的磁迹。当其磁迹于一个场范围中已弯曲到相当于一磁迹宽度程度时的磁带T由调正的VTR重放时,就得到了如图4(g)所示的其振幅作部分减少的FM波形,导致在重放图像的下部分上产生出不希望有的噪声。
本发明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经设计成,通过使导带鼓10依顺时针方向如前头AR3所示绕枢轴18转动并向下移,以在导带鼓10与导辊13和14确立起与未调正的VTR VI中相同的位置关系,而得以让上面有由未调正的VTR VI记录的声频信号的磁带T,沿着与未调正的VTR VI中基本相同的行进路径传送。
                 未调正的VTR VI
图4(H)示明了一种未调正的VTR VII,其中的入口导辊13下移,而出口导辊14经准确调好。于是,磁带T在行进中于上边缘Ta处为入口导辊13的上凸缘13a下推,导致上边缘Ta在带进入位置I处压向引道12。这样在记录中便于磁带T上形成了弯曲磁迹。当其磁迹于一个场范围中弯曲到相当一磁迹宽度程度的磁带T由调正的VTR重放时,就会得到如图4(h)所示的一种FM重放波形,其振幅有部分减小。
本发明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经设计成,通过使导带鼓10依顺时针方向如前头AR4所示绕枢轴18转动并如箭头AR3所示上移,以在导带鼓10与导辊13和14之间确立起与未调正的VTR VII中基本相同的位置关系,而得以使上面有未调正的VTR VII记录下的视频信号的磁带,沿着与未调正的VTR VII中基本相同的行进路径传送。
                未调正的VTR VIII
图4(I)示明了一种未调正的VTR VIII,其中的出口导辊14下移,而入口导辊13经高度准确地调正。于是磁带T在行进中于上边缘Ta处为出口导辊134上凸缘14a下推,使得此上边缘Ta在带离开位置O处压向引道12。这样使在记录过程中于磁带T上形成弯曲的磁迹。当磁迹在一个场范围内弯曲到相当于一磁迹宽度程度的磁带T为调正的VTR重放时,就会得到图4(i)所示的FM重放波形,其振幅有了部分减小,导致在重放图像的下部产生出不希望有的噪声。
本发明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经设计成:通过使导带鼓10依反时针方向如箭头AR4所示绕枢轴18转动,同时如箭头AR3所示上移,以在导带鼓10与导辊13和14之间确立起与未调正的VTR VIII中基本相同的位置关系,而得以使上面有未调正的VTR VIII记录的视频信号的磁带T,能沿着与未调正的VTR VIII中基本相同的行进路径传送。
如上所述,当在未调正的VTR中因某种原因于记录视频信号中形成有弯曲磁迹的磁带T,在本发明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中重放时,通过控制导带鼓10的位置来改进导带鼓10与导辊13和14间的位置关系使之与未调正的VTR中的一致,使得以磁带T的行进路径与未调正的VRT中的基本相同。
至此已讨论了导辊13与14高度调节中的所有可能问题。但是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人等的研究结果,说明导辊13与14是很难位移到一设定高度之上,而在绝大多数情形中,它们会移到此设定高度之上。即会是这两个导辊位移到此设定高度之上,这种高度移动的程度也是较小的。理由是在VTR装配过程中的导辊13与14的高度调节通常是这样地来完成的:使其磁迹基本上为平直的一种视频信号记录试验带运行以监控FM重放视频信号的波形,然后将导辊13与14拧入柱座15与16中,以除去FM重放视频信号波形的波动。这样,若是导辊14调节到此设定高度之下,此试验带就会为引道12与导辊14的上凸缘14a所压迫致其变形,导致FM重放视频信号的波形波动。这使能让调节的操作者易于察觉导辊14位移到设定高度之下的事实。相反,要是导辊14位移到设定高度之上,FM重放视频信号的波形即使是此试验带的下边缘为导辊14的下凸缘14b上拔也很难发生变化。这样,调节操作者便难以觉察出导辊14位移到设定高度之上的事实。
因此,通过使导带鼓10绕枢轴18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并使之沿数轴11作垂直位移。就能在重放由未调正的VTR所记录的磁带的过程中实现导带鼓10的自动定位控制,而得以使FM的重放视频信号变得平缓。或者可以事先测定相对于一已调正的VTR的,不同类型的弯曲磁迹与由弯曲磁迹产生的FM视频信号波形(例如图4(a)至4(c)所示的波形)之间的关系,然后与本发明的记录/重放设备所重放的FM视频信号波形比较(在此设备中的导带鼓10如图2所示以角度中相对垂直轴线倾斜),用以确定在定位控制下待校正的导带鼓10的角度位置与垂向位置。
下面将参看图5(a)至13来讨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5(a)至5(c)是根据第三角度系统的草图。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包括一由上鼓10a与下鼓10b组成的导带鼓10。导带鼓10通过一鼓座17安装到底架190上,同时相对于此底架190倾斜一角度φ(即磁带T的中心线C在磁带行进方向中延伸)。
在这种磁性记录/重放设备的一种重放方式中,执行第一定位控制与第二定位控制。此第一定位控制如图5(b)所示是按下述方式实现的:使导带鼓10绕一设在下鼓10b底部与鼓座17间的枢轴18所限定的一条直线L3转动,此直线L3垂直于图面延伸且平行于一条直线L1,后者是在这样一个方向上通过鼓轴11,即将卷绕到导带鼓10上的磁带T的区域分成两个相等部段。第二定位控制则如图5(c)所示,通过使导带鼓10沿鼓轴11垂直运动来完成。
此磁性记录/重放设备还包括一弹簧21与致动装置22、23、24与25。弹簧21设在下鼓10b与鼓座17之间的一个在0°方向上离开枢轴18一定距离的位置上,推通导带鼓10绕枢轴18依反时针方向转动。致动装置22安装在鼓座17中的弹簧外面,经设计成可沿垂向位移,如箭头AR5所示。当致动机构22往上运动时,它便促致鼓10顺时针走向转动,如箭头AR6所示,反抗着弹簧21的弹力。相反,当致动装置22向下运动,便促致鼓10反时针走向转动,如箭头AR7所示,此时则借助着弹簧的弹力。这样便实现了第一定位控制。
致动装置23、24与25则如图5(c)所示设于鼓座17中,得以同时地按箭头AR8所示作垂直运动。当致动装置23、24与25向上运动时,鼓10基本上沿鼓轴11上升。相反,当致动装置23、24与25向下运动时,鼓10则基本上沿鼓轴11下降。这样便实现了第二定位控制。
图6、7与8示明了磁头鼓组件100的结构。图6是如图5(a)所示的沿直线L1所截了的横剖图。此直线则在一从90°至270°的方向通过鼓轴11。图7是如图5(a)所示的沿在一从0°至180°方向通过鼓轴11延伸的直线以截取的横剖图。图8则是沿从30°至210°的方向通过鼓轴11延伸的一条直线截取的剖面图。图9至11示明了在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下的磁头鼓组件100。
此磁头鼓组件100一般包括有由上鼓10a与下鼓10b组成的导带鼓10以及鼓马达19。
下鼓10b上形成有一磁带卷绕面10b-1与一引道12并由鼓轴11作压配合的支承。上鼓10a通过轴承26与27受到鼓轴11的旋转支承。磁头Ha与Hb则如图7所示,依经向相对的关系安装在上鼓10a之上。转子19a则由螺栓28与29安装于上鼓10a上。定子19b则通过环件30由定位螺栓固定到鼓轴11之上。
磁头鼓组件100还包括一可旋转的变压器32和一固定的变压器33。可旋转的变压器32安装于上鼓10a之上,而固定的变压器33则固定在T鼓10b之上,得以在变压器32与32之间实现信号传送。从固定的变压器33之上延伸出若干导线34(为简化图示只示明出一根)。
具有上述结构的磁头鼓组件100通过一环形副座41安装在鼓座17上。鼓座17如图13所示在其上表面17a上形成有三个螺孔35、36与37。此上表面17a用作一基准面,以相对于直线Z成角度中来支承导带鼓10,如图5(b)所示,以直线Z垂直于磁带T的中心线C延伸。带有齿轮的螺杆38、39与40分别与螺孔35、36与37啮合,从鼓座17的上表面17a上突出,在三个支承点上支承副座41。如图8所示,有一批螺柱42安装在鼓座17的底面上的保持一环形齿轮43成为可转动的。如图13清楚地表明,此环形齿轮43是与螺杆38、39与40的齿轮以及一马达44的小齿轮啮合。于是,开动马达44来促使环形齿轮43转动,由此使三个螺杆38、39与40同时在垂直方向运动。螺杆38、39与40如图5(c)所示与致动装置23、24与25相对应。
如图13所示,支承销45与46在90°与270°的角度位置压配合入副座41中。此支承销45与46分别包括上轴45a与46a、隔件45b与46b和下轴45c与46c。下轴45c与46c插入到副座41内,直立隔件45b与46b与上表面41a接触,并在90°与270°的角度位置与鼓座17上形成的通孔47与48作滑动结合,以规定副座41的转动方向。此副座41如图13所示有一圆形内壁41c,后者在其中心处界定出一个孔口41b。如图11所示,此圆形内壁41c部分地下凸以与鼓座17的内壁17b触合。
下鼓10b如图6与13所示,在角度位置90°与270°处于下鼓10b的底部上形成直孔49与50。支承销45a与46a的上轴45a与46a插入孔49与50中,限定出一条绕通过上轴45a与46a延伸的直线L3的转动轴线。具体地说,支承销45与46的支承45a与46a是分别以给定的间隙或游隙插入孔49与50中,而上鼓10b则设在副座41之上,其间所给定的间隙对应于隔件45b与46b的厚度,由此可使磁头鼓组件100围绕直线L3转动。
副座41中在0°的角度位置处形成有一螺孔51。带齿轮的螺杆53通过一鼓座17中形成的通孔52拧合到螺孔51内。螺杆53的齿轮与一马达54的小齿轮啮合以根据马达54的转动进行垂直运动。螺杆53对应于图5(b)所示的致动装置22。
下部鼓10b的底部上形成有一插入到副座41中央孔口41b的凸台55。如图9所示,有一板簧56利用螺栓与臂56a、56b与56c相结合而安装到下鼓10b的底部上,使鼓座17的下表面限制磁头鼓组件100的向上运动,或是推通此组件100相对鼓座17向下。如图13所示,板簧56包括的这三个臂56a、56b与56c相互以90°的角度间隔分开。确切地说,臂56b与56c以90°与270°的角度方向延伸来将磁头鼓组件100下推,而臂56a则在0°的角度方向延伸而提供一弹簧力用来推动磁头鼓组件100围绕直线L3转动。臂56a对应于因5(b)中所示弹簧21。
下面参看图9至11来讨论磁头鼓组件100(即导带鼓10)的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图10示明的导带鼓10已在第一定位控制下顺时针方向地绕直线L3旋转。图9示明的导带鼓10则在第二定位控制下向下位移。
使导带鼓10转动的第一定位控制是通过开动马达54来转动螺杆53使其如图10所示作垂向运动来实现的。螺杆53的向上运动导致导带鼓10反抗板簧56的臂56a的弹簧力朝反时针方向推动,而螺杆53的向下运动则借助板簧56的臂56a的弹簧力于顺时针方向中推动。
使导带鼓10沿鼓轴11运动的第二定位控制,是通过开动马达来转动环形齿轮43使螺杆38、39与40作垂直运动来实现。螺杆38、39与40的向下运动促致副座41借助板簧56的臂56b与56c的弹簧力向下运动,以使导带鼓10向下运动;而螺杆38、39与40的向上运动则促致副座41反抗板簧56的臂56b与56的弹簧力而上升,以使导带鼓10向上运动。
参看图14至20,其中示明了本发明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用相同的标号指与第一实施例中所用的相同的部件。
在此实施例中,如图14(b)所示,第一定位控制是按下述过程实现的:使导带鼓10围绕直线L3转动,此直线L3由下鼓10b与鼓座17间的枢轴18限定,垂直于图面延伸而与直线L1平行,后者则经过鼓轴11在这样一个方向延伸,即将卷绕到导带鼓10的磁带T的区域分成两个相等的部段。这一定位控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第二定位控制则如图14(c)所示按下述方式完成:使导带鼓10围绕一直线L4转动,此直线L4为鼓座17与下鼓10b间的枢轴57限定并垂直地延伸呈直线L3。
此磁性记录/重放设备包括弹簧21与58以及致动机构22与59。弹簧21设在下鼓10b与鼓座17间的一个在0°方向离开枢轴18一定距离的位置上,以推迫导带鼓10依反时针方向绕枢轴18转动。致动装置22安装于鼓座17中而在弹簧21的外面,设计成如箭头AR5所示所于垂向上移动。于是,当此致动装置22向上运动时,它将促致导带鼓10反抗着弹簧21的弹簧力顺时针方向转动,如箭头AR6所示。相反,当致动装置22向下运动时,它将促致导带鼓10借助此弹簧的弹力按箭头AR7所示反时针方向转动。这样便实现了第一定位控制。
弹簧59如图14(c)所示,是设在鼓座17与下鼓10b之间于270°方向离开中心一定距离的位置上,以推动导带鼓10依顺时针方向绕枢轴57转动。致动装置58安装在鼓座17中并处于弹簧21之外,设计成可沿垂向位移,如箭头AR5所示。这样,当致动装置58向上运动时,它便促致导带鼓10反抗弹簧59的弹簧力按箭头AR7所示反时针方向转动。相反,当致动装置58向下运动,它使促致鼓10借助弹簧59的弹簧力按箭头AR6示向作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样便实现了第二定位控制。
导带鼓10绕直线L4的转动实质上改变了导带鼓10相对于鼓座17的高度。这种布置形式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不同,只需用两个部件:致动装置58与弹簧59,简化了结构。
下面对照从180°角度分向观察时各自示明有导带鼓10与出口导辊14的图65(a)至65(h),来详细说明第二定位控制的原理以及枢轴57的定位范围。在这些图中,图65(a)与65(b)相当于图4(A)与4(B),而图65(c)至65(h)则说明了枢轴57的允许定位范围。正如C说明过的,当高度调节有问题时,导辊13与14在绝大多数情形下移至一设定高度之上。这样,图65(a)至65(h)便示明了磁带T在第二定位控制下的交换重放情形,在此磁带T上由未调正的VTR记录有视频信号,其中,导辊13与14则位移到一设定高度之上。
如上所述,图65(a)与图4(A)相对应,示明了一种其中的导辊1 3与14已准确地调节了高度的调正的VTR。磁带T在行进中不会在宽向上发生变形,其下边缘Tb为引道12所导引,而上边缘Ta则为导辊13与14的上凸缘13a与14a导引。
因65(b)与图4(B)对应并示明第二定位控制,其中,导带辊10从虚线下移至实线处,以使上面有未调正的VTR I记录的视信号的磁带T实现交换重放,而在此VTR I中,入口导辊13与出口导辊14两者均以相同的距离移至一设定高度之上。磁带T在行进时以其下边缘Tb在带进入位置I与带离开位置O处同引道12相分开,而在中央位置M处则接合或接进引线12。这基本上相当于磁带T在未调正的VTR I中于记录/重放过程中的行进情形。
图65(c)示明了第二定位控制的一个例子,此时是使导带鼓10从虚线围绕一垂直于图面的直线L转动到一实线处,此直线L则为位于下鼓10b上一90°角度位置上的枢轴57所界定。由于在磁带T中央部分M处的引道12的这一部分实质上是在枢轴57之上,其高度不易在第二定位控制着改变。于是,磁带T在中央位置M处的下边缘Tb在走带时便与引道12结合,而磁带T的左带进入位置I与带离开位置O处的部分(未示明)则均脱离开枢轴57而下移。磁带T的下边缘Tb在带离开位置O处接合着导辊13与14的下凸缘13b与14b,使得它在接近带进入位置I与带离开位置O处同引道12相脱开地行进。这样便建立起与在未调正的VTR I中自记录/重放过程中所确定的相同的磁带行进路径。
图65(d)示明了第二定位控制的另一个实施例,此时是使导带鼓10顺时针地围绕一直线L(垂直于图面)从虚线转动到一实线位置,此直线L由位于下鼓10b底部的中央部分上一枢轴57所界定。引道12的一部分在磁带T的中央位置M处上移,使得磁带T行进时以其下边缘Tb与引道12的上这部分接合,而此引道在带进入位置I与带离开位置O的部分则基本上是在枢轴57之上,使得它们的高度难以改变。于是,磁带T的在接近带进入位置I与带离开位置O处的下边缘Tb便与引线12相分开。这样便在未调正的VTRI中确立了与自重放过程内相同的磁带行进路径。
图65(e)示明了第二定位控制的第三个例子,此时是使导带鼓10顺时针地围绕一直线L(垂直于图面)从虚线转动到一实线位置,此直线L由位于从下鼓10b底部中央部分趄向导辊13与14一选定间隔处的枢轴57界定。这里的磁带T与图65(d)中的相关似在行进中以其下边缘Tb与引线12的一部分在中央位置M处接合,而在带进入位置I与带离开位置O处附近则与引线12相分开。这样便在未调整的VTR I中确定了与自重放过程中相同的磁带行进路径。
在图65(f)、65(g)与65(h)所示的装配形式中,枢轴57如附图六位所示进一步从图65(e)所示位置右移。在这样的布置方式下,为枢轴57所界定的直线L基本上与一条通过导辊13与14或延伸到导辊13与14之外的直线重合。这样,在导带磁头鼓10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全部时间内,引道12在带进入位置I、中央位置M与带离开位置O处便同磁带T的下边缘Tb结合。这样在未调正的VTR I中便不会提供自重放过程中所确定的相同的磁带行进路径。
由此可知,在第二定位控制中枢轴57所允许的位置可以在从图65(c)至65(e)的范围内。注意到,如果导带鼓10设置成远离开通过导辊13与14的一条直线处,换言之,如果导辊13与14在图面中是设在导带鼓10的右侧,则在图65(f)至65(h)所示的枢轴57与导辊13和14间的位置关系中,在未调正的VTR I内同样可以获得自记录/重放过程中所确定的相同的磁道行进路径。
图15至17详细地示明了第二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100的结构。图15是90°-270°的横剖图。图16是0°-180°的横剖图。图17是45°-135°的横剖图。图18是90°-270°的横剖图。图20是示明磁头鼓组件100的分解透视图。导带鼓1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一致,因而省略了对它的详细说明。
磁头鼓组件100设在通过副座41安装于底架(未示明)的鼓座17之上。鼓座17如图18所示,是由上面在0°与180°角度位置处形成有支承突起60与61的环形件构成。在支承突起60内形成有一通孔52。在90°角度位置处形成有螺孔62与通孔47。在270°角度位置处形成有通孔48。
将一与图14(c)所示致动装置58相对应的带有齿轮的螺杆63插入螺孔62内,从鼓座17的上表面17a上突出,与副座41相结合。如图15所示,螺杆63为马达64带动转动,得以垂直运动。
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一致的支承销45与46在90°与270°的角度压配合入副座41内。支承销45与46分别包括有上轴45a与46a、隔件45b与46b以及下轴45c与46c。下轴45c与46c可滑动地配合在鼓座17中形成的通孔47与48中,用以支承副座41绕通过支承突起60与61的直线L4转动。将下轴45c与46c与通孔47与48的内壁间的间隙设定到这样一个值,它足以限定出副座41可绕直线L4转动的转动范围。副座41有一个在圆形内壁而于其中央界定出一个孔口41b。此圆形内壁如图15所示,部分地下突而与鼓座17的内壁17b结合,具有一可使副座41绕矸线L4转动的间隙配合。
与图14(b)的致动装置22相对应的一个带齿轮的螺杆53,通过孔52并自副座41的上表面41a上突出,经螺孔51与下鼓10b的底部结合。螺杆53为马达54带动作垂直运动,如图16所示。
下鼓10b如图15与20所示,在其底部上于90°和270°角度位置处形成有孔49与50。在孔49与50处,支承销45与46的上轴45a与46a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插入孔49与50中,界定出一根绕通过上部轴45a与46a延伸的直线L3转动的轴线。此外,下部鼓10b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在其底部上形成有一凸台55插入到副座41的中央孔口41b中。如图20所示,利用螺钉与臂56a、56b和56c相结合,将一板簧56固定到下鼓10b的底部上,而由鼓座17的下表面来限制导带鼓10的向上运动,或相对鼓座17将导带鼓10下推。
磁头鼓组件100还包括一板簧65,后者包括三个相互以90°角度间隙相分开的臂65a、65b与65c。如图15与16所示,板簧65用螺栓接装在副座41的圆形内壁41c上,使得臂65a、65b与65c与鼓座17的底部结合,将副座41下推。板簧65的臂65a与65c位于0°与180°的角度位置,将副座41下推,而臂65b则起到弹簧59的作用,如图14(c)所示,推通副座41按图15所绕直线L4作反时针走向转动。
现在结合图18与19讨论磁头鼓组件100的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图19示明的导带鼓10已在第一定位控制下绕直线L3依顺时针走向转动过。图18示明的导带鼓10则在第二定位控制下按顺时针走向转动过。
此第一定位控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在此略去其说明。
围绕直线L4转动导带鼓10的第二定位控制,如图15所示,是通过开动马达64来带动螺杆63作垂直运动来实现的。螺直63向上运动时会促使副座41反抗权簧65的臂65b所提供的弹簧力后作顺时针走向转动。螺杆63的向下运动则促致副座41借助板簧65的臂65b的弹簧力而作反时针走向转动。
参看图21至25,其中示明了在转动轴线安排上不同于第二实施例的此实施例的一种改型。
图21是90°-270°的示明磁头鼓组件100的横剖图,而图22是0°-180°的横剖图。图23是示明在第二定位控制下的磁头鼓组件的90°-270°的横剖图,而图24是示明在第一定位控制下的磁头鼓组件的0°-180°的横剖图。
如图25所示,在鼓座17的上表面17a上于0°角度位置中形成有支承突起60与孔52。在180°角度位置处形成有支承突起61与孔101。在90°角度位置处形成有支承突起102、螺孔103与通孔104。定位销105与106则分别在90°与270°的角度位置处压配合入上表面17a中。
副座41上有螺孔51与107、通孔108与109以及支承突起110、111与112。螺孔51与107分别形成在0°与180°的角度位置上。通孔108与109分别形成在90°与270°处。支承突起110、111与112则分别形成在90°、250°与290°的角度位置处。副座41上还有凸台41d,如图21所示形成在其底部的90°角度位置处。凸台21中形成有一攻了丝的孔。
副座41设在鼓座17的支承突起60、61与102上,使鼓座17的定位销105与106以一定的间隙配合于通孔108和109中,而让此凸台41d以任何容隙与孔104配合。上述定位销以一定间隙与通孔108和109的配合,可在第二定位控制下于围绕通过支承突起60和101的直线L4的转动中用来使副座41定向。
下鼓10b设在副座41的支承突起110、111与112上,而以凸台55插入副座41的中央孔口41b与鼓座17的中央孔口17b中。从副座41上表面41a上突出的定位销105与106分别经过通孔108与109,以一定的间隙在90°与270°的角度位置配合到下鼓10b底部中形成的通孔49与50内,用来使下鼓10b在第一定位控制下转动时得以定向。孔49与50以及定位销105与106间的给定的间隙设定成这样的一个值,可使下鼓10b围绕延伸过支承突起110与111的直线L7或延伸过支承突起110与112的直线L8转动。
如图21与25所示,弹簧等113由定位螺栓114固定到压配合入下鼓10b的鼓轴11的下端上。在弹簧架113与副座41的底部间压装有盘簧115和116,推迫着下鼓10b来反抗副座41的支承突起110、111与112。有一螺杆117插入在通过鼓座17的孔104而下突的副座41的凸台41d中。在螺杆117的支承面与鼓座17之间压装有一盘簧,推迫着副座41来反抗鼓座17的突起60、61与102。
在鼓座17的底部上设有螺杆53、119与63。螺杆53与119分别通过鼓座17上的孔52与101同副座41上的螺孔51与107啮合。螺杆63与鼓座17的螺孔103啮合。螺杆63为马达64驱动,而螺杆53与119两者为马达54通过一使螺杆53与119依反向转动的齿轮系(未示明)而沿垂向运动。例如当螺杆53顺时针走向转动时,螺杆119即反时针走向转动。螺杆119也可另由一增设的马达带动。
操作时,如图24所示,可通过开动马达54使螺杆53与119垂直运动来实现第一定位控制。当螺杆53向上运动而螺杆119向下运动时,将促致下鼓10b绕通过支承突起110与111的直线L7作顺时针走向转动。相反,当螺杆53向下运动而螺杆119向上运动时,就会促致下鼓10b依反时针方向绕通过支承突起110与112的直线L8转动。
如图24所示,第二定位控制则是通过开动马达64带动螺杆作垂直运动来实现的。如此图所表明的,螺杆63的向上运动促致副座41绕直线L4作顺时针走向转动。
上述改型的特点是,在记录与自记录/重复作业中,导带鼓10是保持在所需的角度位置/即鼓轴11以一角度φ对垂线乙倾斜的位置)上。具体地说,在记录与自记录/重放作业中,螺杆63为马达64带动向下运动而使螺杆62的端部自副座41上脱开,同时螺杆53与119也向下运动使它们的端部从下鼓10b上脱开。这样可使副座41置放于一个由形成在鼓座17上的三个支承突起60、61与102所确定的平面上,而使下鼓10b置放于副座41上形成的三个支承突起110、111与112所确定的平面上,从而让导带鼓10定位。
如上所述,第二定位控制只须使副座41从其支承在三个支承突起60、61与102的一个位置上顺时针走向绕直线L4转动便可实现;但是,它也可以使导带鼓10根据各种磁迹形变来定向,下面将对此详加讨论。
参看图26(a)至37(d),其中示明了所述磁性记录/重放设备的第三实施例。
图26(a)至26(c)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示明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的原理。第一定位控制如图26(b)所示,是通过使导带鼓10围绕设在鼓座17与下鼓10b间的枢轴18所限定的直线L3作转动而实现的。这是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所述相同的。
第二定位控制则如图26(c)所示,是通过使导带鼓10绕设在鼓座17与下鼓10b间的枢轴57所界定的直线L5作转动而实现的。
本实施例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如图26(c)所示包括一致动装置58与一弹簧67。致动装置58在270°角度位置安装在鼓座17之上,用来使导带鼓10如前头AR5所示作垂直运动。弹簧67也在270°的角度位置安装在鼓座17之上,用来推动导带鼓10围绕位置90°角度位置处的枢转57所确定的直线L5作顺时针走向转动。于是,在此第二定位控制中,改动装置58的向上运动会促致导带鼓10反抗弹簧67的弹簧力依箭头AR7所示作反时针走向转动,而致动装置58的向下运动则会使得导带鼓10借助弹簧67的弹簧力如前头67所示依顺时针方向转动。
图26(c)中枢轴57的位置则如以前所讨论的与图65(c)中所示的相对应。
图27至31详示了第三实施例中磁头鼓头鼓组件100的结构。以前实施例中所用的相同标号在此指相同的部件。
如以前所述,磁头鼓组件100是设在通过副座41固定于机架(未示明)的鼓座17之上。鼓座17如图31所示,上面形成有通孔52、47与48以及一螺孔68。通孔52与47分别形成在0°与90°的角度位置处。通孔48与螺孔68则形成在270°角度位置处。鼓座17上还形成有一对从上表面17a上凸出一定高度的拱肋。
上面装有齿轮的螺杆63如图27所示,是从鼓座17的底部插入螺孔68内与副座41的底部相结合。螺杆63为马达64驱动作垂直运动使副座41上下移动。
其它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相同,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操作中,第一定位控制如上所述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在此略去其说明。
第二定位控制如图29所示,是通过开动马达64使螺杆63作垂直运动而实现的。螺杆63的向下运动导致副座41借助板簧56的臂56c所提供的弹簧力依顺时针走向转动。螺杆63的向上运动促致副座41反抗板簧56的臂56c的弹簧力绕直线L5作反时针走向转动。
参看图32至36,其中示明了不具有副座41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改型。
如图36所示,鼓座17包括一对支承销69与70,它们分别在90°与270°的角度位置配合入上表面17a内。支承销69在结构上与支承销45和46类似。支承销69的下轴69c(未示明)压配合到鼓座17内主隔件69与上表面17a结合的程度。支承销70是由一不具有隔件且部分地压配合入上表面17a内的柱形件制成。支承销69的上轴69a与支承销70的上部以给定的间隙插入于孔49和50中。
鼓座17在上表面17a上于0°和270°的角度位置形成有螺孔71和68。螺杆53与63分别插入到螺孔71与68中,并为马达54与64所驱动进行垂直运动。其它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中的相同。
操作时,第一定位控制如图53所示,是通过开动马达54使螺杆53作垂向运动而实现的。具体地说,当螺杆53从其端部由鼓座17的上表面17a突出一段等于支承销售69的隔付69b的厚度的位置处向上运动时,它将促致导带鼓10反抗板簧56的臂56a的弹簧力而顺时针走向转动。相反,当螺杆53向下运动时,就将促致导带鼓10借助弹簧56的臂56a的弹簧力反时针走向转功。
第二定位控制如图34所示,是通过同时开动马达64与65使螺杆65与53作垂向运动而实现的。当螺杆63与53依固定的速度比向下运动时,导带鼓10借助板簧56的臂56c的弹簧力绕直线L5顺时针走向转动。相反,当螺杆63与53以固定的速度比向上运动时,导带鼓10便反抗板簧56的臂56c的弹簧力绕直线L5反时针走向转动。螺杆63对螺杆53的速度比在垂直运动中可以确定,得以使由螺杆63的端部、螺杆53的端部以及支承销69的隔件69b这三个点所定出的平面,在导带鼓10通过所需角度绕直线L5转动时取与下鼓10b底部垂合的方向。
在导带鼓10于第二定位控制下转动时,下鼓10b的孔50便沿支承销70滑动。
在上面的讨论中,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是独立进行的,但从以上所述可知,由于为螺杆63与53的端部以及支承销69的隔件69b所确定的平面相对于鼓座17的上表面17a的定向决定了下鼓10b的角度位置,通过在垂直运动中有选择地改变螺杆63与螺杆53的速度比,就能同时进行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
在第二实施例中,导带鼓10的转动轴线在第一定位控制下是由延伸过支承销45与46而与鼓轴11正交的直线L3所确定,而此转动轴线在第二定位控制下则是由延伸过支承突起60与61而同直线L3正交的直线L4所确定。在第三实施例中,导带鼓10的转动轴线在第一定位控制下是由延伸过支承销而同鼓轴11正交的直线L3所确定,而此转动轴线在第二定位控制下则由在拱肋17c之上与直线L3正文的直线L5确定。但导带鼓10转动轴线的定向并不受上述所限,下面参看图37(a)至37(d)讨论其可允许的范围。
转动轴线的第一定向
在鼓座17与下鼓10b之间,于90°角度位置设置了两个枢轴72与73,如图37(a)所示。在图37(c)中,有一垂直可动的改动装置76设在鼓座17中的270°角度位置,从枢轴72与73横过直线L2。致动装置76有一止动件76a,它所在的位置可使此致动装置76在向上运动到与鼓座17结合时,让致动装置76的端部与枢轴72和73有相同高度。
导带鼓10位于由枢轴72与73以及致动装置76这三个点所确定的平面上,并由设在机架190与下鼓10b间的弹簧下推。
致动装置78与79如图37(b)和37(d)所示,设在鼓座17内0°与180°的角度位置上,并由马达(未示明)带动作垂直运动。
操作时,如图37(b)所示,导带鼓10在第一定位控制下绕通过枢轴72与致动装置76端部的直线L7作反时针走向的转动,是通过下述过程实现的:使致动装置78向下运动而让其端部与下鼓10b脱开,同时使致动装置79向上运动而让下鼓10b的底部升高。另外,可以这样地来实现,导带鼓10在第一定控制下延伸过枢轴73与致动装置76端部的直线L作顺时针走向转动,即使致动装置79向下运动的使其端部与下鼓10b脱开,同时使致动装置78向上运动以升高下鼓10b的底部。
如图37(d)所示,第二定位控制则是为以下所述来实现的:使致动装置78与79两者向下运动,让它们的端部与下鼓10b的底部脱开,同时使制动装置76作垂直运动,而使导带鼓10围绕通过枢轴72与73延伸的直线L5转动。
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可以按下述方式同时进行。在导带鼓10反时针走向地绕通过枢轴72与致动装置76端部延伸的直线L7转动后(致动装置76的上动件76a向上运动与鼓座17结合,而致动装置76的端部则从鼓座17上突出而与枢轴72和73同高度),致动装置76即向下运动,使导带鼓10绕通过枢轴72与致动装置79延伸的直线L11转动。此外,在导带鼓10按顺时针走向绕通过枢轴73与致动装置76端部的直线L8转动后(致动装置76的止动件76a向上运动到与鼓座17相结合,致动装置76的端部则从鼓座17上突出而与枢轴72和73同高度),致动装置76便向下运动,使导带鼓10绕通过枢轴73与致动装置78的端部延伸的直线L12转动。
                转动轴线的第二定向
枢轴72与73与上述相类似,于90°的角度位置设在鼓座17与下鼓10b之间。如图37(a)与37(d)所示,两个致动装置74与75于270°的角度位置中隔以一定间距设在鼓座17之中。致动装置74与75具有止动件74a与75a,它们所在的位置可使此致动装置74与75向上运动到止动件74a与75a同鼓座17分别结合时,能让致动装置74与75的端部和枢轴72与73同高度。
导带鼓10位于由枢轴72与73和致动装置74与75这四个点所确定出的平面上,并为设于机架190与下鼓10b间的弹簧77下推。
—致动装置78与79与上例中类似,于0°和180°的角度位置设于鼓座170中并由马达(未示明)带动作垂直运动。
操作时,如图37(b)所示,导带鼓10在第一定位控制下绕通过枢轴72与致动装置74端部延伸的直线L9作反时针走向的转动,可以按下述过程实现:使致动装置78向下运动,致其端部与下鼓10b脱开,同时让致动装置79向上运动以提升下鼓10b的底部。另外,使致动装置79向下运动致其端部与下鼓10b脱开,同时让致动装置向上运动来升高下鼓10b的底部,可以实现导带鼓10在第一定位控制下,绕通过枢轴73与致动装置75端部延伸的直线L10作反时针定向转动。
第二定位控制如图37(d)所示是这样地实现的;让致动装置78与79两者向下运动,使它们的端部与下鼓10b的底部脱开,同时使致动装置74与75中的任一个或两者垂作运动,使导带鼓10围绕通过枢轴72与73延伸的直线L5转动。
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可以按下述方式同时进行。在导带鼓10反时针走向地绕通过枢轴72与致动装置74端部延伸的直线L9转动后(致动装置74的止动件74a向上运动与鼓座17结合,而致动装置74的端部则从鼓座17上突出而一枢轴72和73同高度),致动装置74与75即向下运动,使导带鼓10绕通过枢轴72与致动装置79端部延伸的直线L11转动。此外,在导带鼓10按顺时针走向绕通过枢轴73与致动装置75端部的直线L10转动后(致动装置75的止动件75a向上运动到与鼓座17相结合,致动装置75的端部则从鼓座17上突出而与枢轴72和73同高度),致动装置74与75便向下运动,使导带鼓10绕通过枢轴73与致动装置78的端部延伸的直线L12转动。
在导带鼓10的转动轴线的第一与第二定后的上述例子中,致动装置76、74与75具有止动件76a、74a与75a,而这些起动装置从鼓座17上突出的最大程度则受到枢轴72与73高度的限制。这意味着导带鼓10在第二定位控制下只是作顺时针走向转动,如图37(c)的箭头AR6所示,并且是从下鼓10b的底部与鼓座17相平行的一个位置处开始围动。有关这种结果的理由是,正如业已解释过的,由于导辊13与14的高度没有准确地调整,导辊13与14在绝大多数情形会移到一设定高度之上,只有使导带鼓10于270°的角度方向朝下运动,才能提供与未调正的VTR中相同的磁带行进路径。
导带鼓10的转动轴线的第一与第二定向的上述例子给出了以下的优点。在采用转动轴线的第一与第二定向的上述例子中结构的VTR中,导带鼓10是正确地相对于鼓轴11依角度φ关于垂线2倾斜的基准角度位置而定向的。具体地说,在记录或自记录/重放操作中,导带鼓10可以按所需的角度定向:即通过使致动装置76或致动装置74与75两者向上位移,直至止动件76a或止动件74a与75a与鼓座17结合,同时使致动装置78与79如图37(d)所示从下鼓10b向下位移,而让导带鼓10为弹簧77下推,以使下鼓10b的底部与枢轴72和73以及致动装置76所确定的平面或是枢轴72与73和致动装置74与75所确定的平面重合。
下面讨论本发明第四至第七实施例。
图38(a)至39(c)是0°-180°的横剖图,示明了对于第四至第七实施例都是共同的磁头鼓组件100的变型。
第四至第七实施例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经设计成是在一种特技放演方式,例如FF重放方式、FB重放方式或是静止图像重放方式下运行。在FF重放方式下,磁带在重放时是以高于标准重放的速度传送。在FB重放方式一,磁带在重放的同时是朝反方向传送。在静止图像重放方式下,磁带在重放时保持图像静止。在重放过程中,要根据各种重放方式中磁带的传送速度来改变旋转磁头Ha与Hb和磁带T之间的位置关系,使旋转磁头Ha与Hb能准确地依循磁带T上记录下的磁迹。
图38(a)至39(c)所示的磁头鼓组件可以分成两类。
在图38(a)至38(c)所示第一类磁头鼓组件的每一种中,上面安装有磁头Ha与Hb的上鼓10a按图面所示,相对于上面形成有磁带卷绕表面10b-1和引道12的下鼓10b依顺时针或反时针走向转动,用以校正磁头Ha与Hb的转动路径相对于下鼓10b中引道12的角度位置,而使磁头Ha与Hb的转动路径与磁带T上的磁迹图案相匹配(以后将此称作为磁迹校正)。在这种磁迹校正中,上部鼓10a的转动将使磁带T引上,因而导致磁带T的下边缘Tb与引道12分离或压抵引道12。为了避免这种缺点,使上鼓10a进一步随下鼓10b转动,以校正下鼓10b的引道12的定位使其能与磁带T的下边缘Tb相合致(以后将此称之为引道校正)。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磁迹校正中上鼓10a相对于下鼓10b的转动方向是同用于引道校正中下鼓10b的转动方向相一致,而在磁迹校正中上鼓10a转动范围相对于引道校正中下鼓10b转动范围的比率约为1∶1。确切地说,磁迹校正中上鼓10a的转动量相对于引道校正中以鼓座17为基础的下鼓10b的转动量的比率约为2∶1,而与磁带T的特技演放方式中的速度无关。
图38(a)所示的磁头鼓组件100具有一个中间件10c,它通过设在下鼓10b内壁中的鼓轴11以一定的间隙与上鼓10a通过,用来使上鼓10a的转动轴线(即直线L7)相对于下鼓10b定向。可以这样地来实现磁迹校正,即通过一个作用在中间件10c上的弹簧80以及一个致动装置81,使上鼓10a与中间件10c一起顺时针或反时针走向地绕垂直于图面与鼓轴11正交的直线L7转动。可以这样地来实现引道校正,即通过一个作用在下鼓10b上的弹簧82以及一个致动装置83,使下鼓10b与上鼓10a一起顺时针或反时针走向地绕垂直于图面与鼓轴11正交的直线LL转动。
图38(b)与38(c)所示的磁头鼓组件100在实现磁迹校正与引道校正时,其方式与相对于图38(a)磁头鼓组件中的相同,但是它们在上鼓10a的转动轴线相对于下鼓10b的定向中是相互不同的。具体地说,在图38(b)所示的磁头鼓组件100中,支承上鼓10a与中间件10c的鼓轴11是与下鼓10b的一个中央孔相配合,而使上鼓10a的转动轴线(即直线LT)相对于下鼓10b定向。在图38(c)所示的磁头鼓组件100中,与鼓轴11同轴线延伸的中间件10c的轴配合到下鼓10b的一个中面孔内,以使上鼓10a的转动轴线(即直线IT)相对于下鼓10b定向。
图39(a)至39(c)所示第二类的各个磁头鼓组件100包括一下鼓10d,此下鼓之上形成有一磁带卷绕面10d-1以及一个与下鼓10d的台阶式外表面相配合的导引环10e以形成引道12。
在各个磁头鼓组件100中是这样地来实现磁迹校正,即让上面安装有磁头Ha与Hb的上鼓10a与下鼓10d一起,按图面所示的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转动。为了进行引道校正,则可使导引环10e、下鼓10d与上鼓10a一起依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转动。在磁迹校正中,上鼓10a与下鼓10d相对于导引环10e的转动方向是与导引环10e在引道校正中的转动方向一致,而磁迹校正中转动范围对引道校正中转动范围的比约为1∶1。确切地说,磁迹校正中上鼓10a与下鼓10d的转动量相对于引道校正中以鼓座17为基础的导引环10e的转动量之比约为2∶1,而与特技放演方式中的磁带T的速度无关。
在图39(a)的磁头鼓组件100中,下鼓10d是由装配到导引环10e内的一个销子10f所吊挂。进行磁迹校正时,是使上鼓10a与下鼓10d一起,通过作用于下鼓10d上弹簧80以及致动装置81,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地围绕为销子10f所确定的垂直于图面延伸与鼓轴11正交的直线LT转动。进行引道校正时,则是使导引环10e与下鼓10d与上鼓10a一起,通过作用于导引环10e上的弹簧82以及致动装置83,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地围绕垂直于图面延伸与鼓轴11正交的直线LT转动。
图39(b)与39(c)所示磁头鼓组件100是以与图39(a)中磁头鼓组件相同的方式来完成磁迹校正与引道校正的,但是它们在下鼓10d的转动轴线相对于导引环10e的定向中是相互不同的。具体地说,在图39(b)所示的磁头鼓组件100中,与鼓轴11同轴延伸的下鼓轴10d的轴配合到引导环10e中形成的一个中央孔内,以使上鼓10a的转动轴线(即直线LT)相对于导引环10e定向。在图39(c)所示的磁头鼓组件100中,支承着上鼓10a与下鼓10d的鼓轴11与导引环10e的中央孔相配合,使上鼓10a的转动轴线(即直线LT)相对于导引环10e定向。
虽然本发明可以采用图38(a)至39(c)所示的任何磁头鼓组件,但在下面的讨论中,第四至第六实施例使用的是图39(b)所示的磁头鼓组件100,而第七实施例采用图38(c)中所示的磁头鼓组件100。
图40(a)至40(c)示明将于以后描述的第四与第五实施例中进行的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图40(a)是一平面图。图40(b)是从90°的角度方向中观察的正视图。图40(c)是从180°角度位置观察的侧视图。
在第四与第五实施例中进行的第一定位控制中,如图40(b)所示是这样地来完成的,即使由导引环10e、上鼓10a与下鼓10d组成的导带鼓10围绕直线L3转动,此直线L3垂直于图面延伸并与鼓轴11正交,由设于鼓座17与导引环10e间的枢轴18限定。
第二定位控制则如图40(c)所示这样地来实现,即使导带鼓10围绕直线L5转动,此直线垂直于图面延伸并与直线L3正交,由设在鼓座17与导引环10e间的枢轴57限定。
如图40(a)至40(c)所示,有一弹簧22在180°的角度位置设于鼓座17与导引环10e之间,推动导引环10e反时针走向地绕枢轴18转动。在鼓座17上于0°角度位置设置一致动装置22,它可按箭头AR5所示沿垂向运动。于是,致动装置22的向上运动将促致导引环10e按箭头AR6所示,反抗弹簧21的弹簧力顺时针走向转动。致动装置22的向下运动则促使导引环10e借助于弹簧21的弹簧力,依箭头AR7所示方向作反时针走向转动。这样便完成了第一定位控制。
在鼓座17与导引环10e之间于270°角度位置设有一弹簧67,用来使导引环10e绕枢轴57作时针走向的转动。在鼓座17中设有一致动装置58,在270°角度位置,如箭头AR5所示沿垂向运动。这样便可按下述方式实现第二定位控制,即使致动装置58向上运动,使导引环10e反抗弹簧67的弹簧力而反时针走向转动,或使致动装置58向下运动,使导引环10e借助弹簧67的弹簧力而顺时针走向转动。
在特技放演方式例如FF重放方式或FB重放方式中的磁迹校正与引道校正是按下述方式完成的。在FF重放方式中,校正磁迹时是使致动装置85向上运动,让上鼓10a与下鼓10d一起反抗弹簧84的弹簧力,顺时针向地绕垂直于图40(b)的图面而为相轴86界定的直线L3转动。引道的校正则是这样地来完成,即使致动装置22运动以让导引环10e顺时针走向地绕枢轴18所确定的直线L3转动。在FB重放方式中,是通过使致动装置85向下运动而反时针走向地转动上鼓10a与下鼓10d来完成磁迹校正。引道的校正则是通过使致动装置22向下运动让导引环10e反时针走向转动而完成。
图41至45详示了依据第四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100。采用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标号来标明相同的部件。
如图41所示,磁头鼓组件100包括由上鼓10a、下鼓10d与导引环10e组成的导带鼓10以及鼓马达19。上鼓10a与下鼓10b为鼓轴11作相互同轴地支承。导引环10e的周壁以任何间隙与下鼓10e外壁面中形成的一个台阶或凹座部相配合,形成一个螺旋式延展的引道12以在下鼓10e上限定出磁带卷绕面10d-1。
鼓轴11压配合入下鼓10d中,并以其端部通过轴承26与27可旋转地支承着上鼓10a。此上鼓10a如图42清楚地示明,在其径向相对的位置处装有磁头Ha与Hb。鼓马达19包括一转子19a与一定子19b。转子1 9a通过螺栓28与29安装在上鼓10a之上。定子19b则通过一环件30由一定位螺钉安装在鼓轴11之上。
磁头鼓组件100还包括一旋转式变压器32与一固定式变压器33。旋转式变压器32安装于上鼓10a之上,固定式变压器33装配于下鼓10b上,在变压器32与33之间建立起信号传送。从固定式变压器33上延伸出一批导线34(为简化图示,只示明了一根导线)。
将具有上述结构的磁头鼓组件100安装在设置于机架(未示明)上的鼓座17上。如图41与45所示,鼓座17上分别于0°、约30°和270°的角度位置处形成有三个螺孔87、88与89,其中插入有带齿轮的螺杆90、91与92。图42与44为0°-180°的横剖图,但为方便起见,示明的是以约30°的角主位置安装的螺杆91。螺杆90与91通过一惰轮93为马达94同时带动转动,按速度比2∶1作垂直运动。
如图45所示,鼓座17包括一对分别在90°与270°位置配合于上表面17a内的支承销69与70。支承销69与70在结构上与图36中所示的类似。支承销69与70以一定的间隙插在导引环10e中形成的孔49与50内,以沿着通过支承销69与70延伸的直线L3确定出导引环10e的转动轴线。
导引环10e如图45所示包括一柱形部10e-1,上面形成有用来导引磁带T的下边缘Tb的引道12;还包括一底部10e-3,其中形成有一个由横剖面呈刀刃形的内壁限定出的中央孔10e-2,这在图41至44中可以清楚看到。底部10e-3中具有一个让螺杆90插入的孔96,让安装在下鼓10d中的定位销配合到其中的细长孔98,以及分别在0°、180°、90°与270°的角度位置处的支承突起60与61。下鼓10d有一个以一定间隙配合到导引环10e中央孔口10e-2内的中央凸台55,和一个以一定间隙配合到导引环10e的拉形部10e-1内凹座部或小直径部10d-2。下鼓10d由支承突起60与61支承在导引环10e的底部上,同时螺杆90的端部则通过通孔96突出。
用螺栓将一板簧99安装到下鼓10d的中央凸台55上。板簧99包括四个按等角间隔开依经向延伸的臂99a、99b、99c与99d。臂99a、99b与99d在0°、90°与270的角度位置与鼓座17的底部结合,以将下鼓10d与导引环10e下推,而臂99c则如图42所示,在180°的角度位置与导引环10e底部上形成的一个突起10e-4相结合,推动导引环10e依图42图面所示沿顺时针走向转动。
操作时,使马达94开动以让螺杆91作垂直运动,而使导带鼓10与导引环10e绕直线L3转动来完成第一定位控制。当螺杆91在螺杆92从上表面17a上突出一段等于支承销69的隔件69b的厚度的一段距离的条件下向上运动时,它将促致导引环10e反抗板簧99的臂99c的弹簧力依顺时针走向转动。当螺杆91向下运动时,它便促致引环10e借助臂99c的弹簧力而作反时针走向的转动。臂99c对应于图40(b)中的弹簧21。
如图43所示,第二定位控制是这样地来进行的,即使马达95与94同时开动,让螺杆92与91作垂直运动以使导带鼓10与导引环10e绕直线L5转动。当螺杆92与91依一定的速度比向下运动时,它将促致导引环10e借助板簧99的臂99d的弹簧力依顺时针走向转动。相反,当螺杆92与91以一定速度比向上运动时,便将促致导引环10e反抗板簧99的臂99d的弹簧力而依反时针走向转动。臂99(d)对应于图40(c)中的弹簧67。
在垂直运动中螺杆92对螺杆91的速度比可确完成,使得当导带鼓10与导引环10e绕直线L5转动所需角度时,由螺杆92、螺杆91的端部与支承销69的隔件69b这三个点所确定的平面,能同导引环10e的底部重合。
在进行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中的任一种控制时,螺杆90与螺杆91一起依同一方向运动过一段两倍于螺杆91所运动的距离,以使下鼓10d与上鼓1a相对于导引环10e绕直线L13转功(即磁迹校正);但是本申请的发明人等业已发现,螺杆90与91的这种运动是能够用来实现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的,只要是磁带的磁迹的弯曲程度小于一定值即可。
使螺杆91定位于30°的角度位置的原因在于进行第二定位控制时,可使下鼓10d与上鼓10a的转动对导引环10e的影响最小。要是螺杆91位于-30°(即330°)的角度位置,那就必须加大上鼓10a与下鼓10e相对于导引环10e的转动量。具体地说,假定螺孔87、88与89以及支承销69按规则的同隔离开鼓座17的中央孔口17b定位,则从180°的角度方向看过去时,它们之间的间隔比将为1(支承销69与螺孔88间的间隔):2(支承销69与螺孔87间的间隔):4(支承销69与螺孔39间的间隔)。于是,当螺杆92在第二定位控制中下移一距离为4时,螺杆91必须下移一个为1的距离。由于螺杆91对螺杆90为马达94所运动的速度比如上所述为1∶2,螺杆90便下移一个距离2。或者,当螺杆91所插入的螺孔88是形成在-30°(即330°)的角度位置,则支承销69与螺孔87间的间隔:支承销69与螺孔88间的间隔:支承销69与螺孔89间的间隔这样一个比率,将为2∶3∶4。于是在第二定位控制中当螺杆92向下运动一个距离4时,螺杆91必须下移一个距离3。这样就将使螺杆90向下运动一个约为6的距离,以使下鼓10e与上鼓10a相对于导环10e的倾斜程度与在30°角度位置形成螺孔88时的情形相比将会加大。
在以上的讨论中,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是独立进行的,但是通过有选择地改变螺杆91与89从鼓座17的位移量,就能同时进行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
在此实施例中,螺杆90与91两者是由马达94带动,但它们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马达带动。在这样的情形下,最好是根据螺杆91与92的运动来控制螺杆90的位移,以防下鼓10d与上鼓10a相对导引环10e倾斜。
为了实现例如FF重放方式或FB重放方式的特技演放方式,可在螺杆92从上表面17a上突出一段等于支承销69的隔件69b厚度的条件下,通过马达94使螺杆90与91作垂直运动。具体地说,在FF重放方式中,按图42所示,通过马达94使螺杆90与91依2∶1的速度比向上运动,使下鼓10d与导引环10e顺时针走向转动。
图46至50详示了第五实施例中磁头鼓组件100的结构,它与第四实施例中的不同之处在于:副座41是设在导引环10e与鼓座17之间,第一定位控制、磁迹校正与引道校正是通过使导引环10e与下鼓10d相对于副座41转动来实现;而第二定位控制则是通过将副座41相对于鼓座17转动加以完成。其它布置则与第四实施例相同。
磁头鼓组件100是通过副座41安装到鼓座17之上。如图46所示,鼓座17具有一细长槽100a、通孔47与48、螺孔89以及拱肋17c。细长槽100′是形成在90°角度位置处。拱肋17c则从上表面17a上突出一定高度。
带齿轮的螺杆92设在鼓座17之中,与螺孔89啮合并以其端部从上表面17a上突出而同副座41结合。此螺杆92如图46所示为马达95带动作垂直运动。
支承销45与46同第一实施例中的类似,在90°与270°的径向相对位置压配合到副座41内。此支承销45与46分别包括上轴45a与46a、隔件45b与46b以及下轴45c与46c。下轴45c与46c插入到副座41内直立隔件45b与46b接触到上表面41a,同时可滑动地接合着在90°与270°角度位置形成于鼓座17中的通孔47与48,用以限制副座41的转动。支承销45与46的下轴45c与46c和通孔47与48之间的间隙经确定成,可使副座41围绕拱肋17c所界定的直线L5转过一定角度范围。如图50所示,副座41有一圆内壁41c在其中心限定出一孔口41b。圆内壁41如图46所示部分地下突与鼓座1 7的内壁17b配合,其间留有一定间隙足以让副座41围绕直线L5转过一定的角度范围。
螺杆90通过槽100a插入螺孔87内,使其端部可通过导引环10e中形成的孔96与下鼓10d的底部结合。螺杆91通过槽100a插入螺孔88内,使其端部可结合导环10e的底部。螺杆90与91内马达94带动作垂直运动。
导引环10e如图50所示其中在90°与270°角度位置形成有通孔49与50,支承销45与46的上轴45a与46a便插入上述相应孔中,限定出可让磁头鼓组件绕其转动的直线L3。下鼓10d有一中央凸台55以给定的间隙配合到导引环10e的中央孔口10e-2内,同时按给定的间隙配合入副座41的中央孔口41b并配合到鼓座17的中央孔口17b内。板簧99用螺栓安装到下鼓10d的中央凸台55上。此板簧99包括四个依规则间隔分开而朝外延伸的臂99a、99b、99c与99d。臂99a、99b与99d与鼓座17结合,而臂99c则结合着形成在导引环10e底部上的突起10e-4,用来推迫磁头鼓组件100向下。
图51(a)至58(c)示明了依据第六实施例的磁头鼓组件100的结构,它在与带鼓10与导引环10e的转动轴线定位上与第四实施例中的不同。其它的布置则是一致的,略去了它的详细说明。
在图51(a),方形P1至P5指的是下鼓10d与导引环10e之间形成导引10e转动轴线的枢轴位置,而圆圈形P6至P10则指在鼓座17与下鼓10d之间形成导带鼓10转动轴线的枢轴位置。
作为转动轴线定位的第一例子,下面首先描述导带鼓10与导引环10e围绕由下鼓10d与导引环10e间为枢轴P1与P4所界定的直线L14和为枢轴P2与P4所界定的直线L15的定位控制,以及围绕由鼓座17与下鼓10d间为枢轴7与9所界定的直线L17和为枢轴7与10所界定的直线L16的定位控制。
下鼓10d支承在设置在鼓座17与下鼓10d间的枢轴P7、P9与P10之上,并依箭头AR9的示向被推动。枢轴P9与P10内可依箭头AR5所示方向运动的致动装置形成。
导向环10e被弹簧150与151推迫,使枢轴P1、P2与P4与下鼓10d相结合。
鼓座17中于0°和180°的角度位置处设有致动装置129与131。导环10e中于0°和180°角度位置处设有致动装置130与132。第一定位控制(对应于FB重放方式中的磁迹校正与引道校正)是这样地实现的,即让致动装置129与130向下运动同时使致动装置131与132向上运动,而让导带鼓10与导引环依反时针走向转动。在FF重放方式中通过导带鼓10与导引环10e作顺时针方向转动所实现的第一定位控制,或是磁迹校正与引道校正,都具有与前述相反的关系,在此略去其说明。
第二定位控制如图51(c)所示,是通过使枢轴P9与P10相互同步运动,让导带鼓10与导引环10e绕枢轴P7转动来实现的。
下面将描述转动轴线的第二个例子,即导带鼓10和导引环10e围绕由设在下鼓10d与导引环之间的枢轴P1与P5所界定的直线L19,和围绕由枢轴P2与P3所界定的直线L20的定位控制;以及围绕由设在鼓座17与下鼓10d间的枢轴P6与P10所界定直线L21和围绕由枢轴P8与P9所界定直线L22的定位控制。
下鼓10d支承在设于鼓座17和下鼓10d的枢轴P6、P8、P9与P10之上,并依箭头AR9的示向被推动。枢轴P9与P10是由可依箭头AR5示向运动的致动装置提供。
导引环10e受到弹簧150与151的推迫而使枢轴P1、P2、P3与P5同下鼓10d相结合。
下面将讨论上述转动轴线的第一例子中的第一定位控制、第二定位控制以及实现磁迹校正与引道校正的磁头鼓组件100的结构。
磁头鼓组件100在结构上与第四实施例中的类似,这里略去对它的说明。
磁头鼓组件100设在安装于机架(未示明)的鼓座17之上。鼓座17如图52和57所示,其中于0°的角度位置形成有螺孔120和通孔121,在180°角度位置形成有螺孔122和通孔123。带有齿轮的螺杆129与131插入到螺孔121与122内。带有齿轮的螺杆130与132通过通孔121与123和形成在导引环10e的螺孔139与140啮合。螺杆129与130通过一惰轮133连接到马达135上。螺杆131与132则通一惰轮134和一惰轮系(未示明)与马达135连接。这样,马达135的起动便促使螺杆129、130、131与132同时地按下述方式运动:当螺杆129与130向上运动,螺杆131与132便向下运动;同时当螺杆129与130向下运动,螺杆131与132则向上运动。
鼓座17中在约250°与290°的角度位置处形成有螺纹孔127与128,其中插入有带有齿轮的螺杆137与138。螺杆137和138为马达136带动于垂直方向上同时运动。注意到,为简化说明,在290°角度位置的螺孔128与螺杆138于图52中是以90°-270°的图来示明。
鼓座17在其上表面17a上于90°角度位置有一定位销124和一支承销126,而在270°角度位置有一定位销125。定位销124与125插入导引环10e中形成的通孔144与145内,并以其端部从底部10e-3突出,以一定的间隙与下部鼓10d中形成的孔49和50相配合,用来规定导引环10e与下鼓10e绕鼓轴11的转动方向。
导引环10e在其底部10e-3于180°的角度位置形成有螺孔139与140;在90°、250°与290°角度位置形成有直孔141,142与143;而在90°与270°角度位置形成有通孔144与145。支承销126插入孔141内。螺杆137与138以一定间隙插入孔142与143内。导引环10e于底部10e-3上在45°、135°、270°角度位置处还形成有支承突起146、147与148。
用螺栓将一板簧149安装到下鼓10d的中央凸头55上。板簧149包括六个径向延伸的臂149a至149f。在这些臂中,臂149a、149b和149c是在45°、135°和270°的角度位置处,与鼓座17的下表面结合以推迫下鼓10d向下,使下鼓10d的底部10e-3与支承销126和螺杆137与138作恒定的接触。臂149d、149e与194f同导引环10e下表面上形成的一个环形突起10e-4结合,推迫导引环10e向上,而使支承突起146、147与148同下鼓10d的下表面作恒定接触。
操作中,磁头鼓组件100(即导带鼓10与导引环10e)的第一定位控制如图54所示是这样的实现的,即让下部鼓10d顺时针定向绕通过支承销126与螺杆137端部的直线L17转动,同时让导引环10e顺时针走向(相对于下鼓10d为反时针走向)绕通过支承突起147与148的直线L15转动。如图5所示,此第一定位控制也可以这样地来实现,即让下鼓10d反时针走向地绕通过支承销126与螺杆1 38端部的直线L16转动,同时让导引环10e反时针走向(相对于下鼓10d为顺时针走向)绕直线L14转动。
图54与55所示的第一定位控制对应于FF重放方式与FB重放方式中的磁迹校正和引道校正。图56示明了在第二定位控制下绕直线L18顺时针走向转动的导带鼓10与导引环10e。
根据下鼓10d与导引环10e的顺时针走向转动而在FF重放方式中进行的第一定位控制或是磁迹与引道校正,都可以这样地独立实现,即去开动马达136,将螺杆137与138升高到与支承销126的同一高度,然后开动马达135使螺杆129与130上升(如图54的图面所示),同时使螺杆131与132向下运动,由此导致螺杆131和132分别远离开导引环10e和下鼓10d两者的下表面,而螺杆130则接合下鼓10d的下表面,使导引环10e顺时针走向地绕直线L15转动。
此外,根据下鼓10d与导引环10e的反时针走向转动而在FF重放方式中进行的定位控制或是磁迹与引道校正,都可以为下独立地实现,即如图55所示,开动马珲135使螺杆131与132向上运动,同时使螺杆129与BO向下运动,由此促使下鼓10d反时针走向地绕直线L16转动,同时使导引环10e顺时针地绕直线L14转动。
在下述方式下可以是实现第二定位控制。首先如图53所示,使螺杆129与131从导线环10e的下表面移开,同时使螺杆130与132从下鼓10d的下表面移开,由此使得下鼓10d(为板簧149的弹簧力下推,而得以让此下鼓10d的下表为与其结合的支承销和螺杆137与138的支承。然后接通马达136,使螺杆137与138向下运动,由此使导环10e与下鼓10d顺时针走向绕直线L18转动。
在以上讨论中,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是独立地进行,但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导引环10e相对于下鼓10d在记录或/日记录/重放作业中的定向是这样的确定的,即如图53所示,使螺杆130与132在螺杆137与138已为马达136带动到与支承销126同高度的条件下从下鼓10d的下表面上离开,由此借助板簧149的弹簧力,使下鼓10d的下表面为支承突起146、147与148所结合。
迄今所说明的转动轴线的第一个例子并不局限于上述布置形式,例如图66所示,支承销152与153以及其中插有螺杆137的螺孔154是可以设在鼓座17之上或之中的;而其中分别拖有支承销152、153与螺杆137的孔155、156与157以及支承突起则可以设在导线环10e之中或之上。
虽然在上述的第六实施例中是把枢轴P7、P9与P10或枢轴P6、P8、P9与P10设在鼓座17与T鼓10d之间,但它们也可如图58(a)至58(c)所示设在鼓座17与导环10e之间。
下面参看图59(a)至64讨论用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中,如图38(c)所示的磁头鼓组件。
此实施例的第一定位控制如图59(b)所示,是通过使导带鼓10绕设在鼓座17与下鼓10b间的枢轴18所确定的直线L3(垂直于图面且与直线L1正交)转动未完成。
在鼓座17与下鼓10b之间于180°角度位置设有一弹簧21以推迫下鼓10b绕枢轴18转动,在鼓座17中于0°角度位置设有致动装置83,它可使下鼓10b反抗弹簧21的弹簧力依箭头AR6示向顺时针走向转动,或者通过使致动装置83向下运动,借助弹簧21的弹簧力,使下鼓10b依箭头AR7示向反时针走向转动。
尽管在图59(b)中,下鼓10b是反时针走向地相对鼓座17转动,由于上鼓10a也是反时针走向地相对下鼓10b转动(如以后所述,这对应于FB重放方式中的磁迹校正与引道校正,故能完成第一定位控制。正如已然说明的,最好是使上鼓10a与下鼓10b在保持其共轴性的同时让它们一起转动来实现第一定位控制。通过根据致动装置83的位移情形来独立地控制致动装置81,以保持上鼓10a与下鼓10b间的共轴性,就能实现使上鼓10a与下鼓10b一起转动。
在鼓座17与下鼓10b之间设有一弹簧67,用来推迫下鼓10绕枢轴57作顺时针走向转动。设在鼓座17中的致动装置58则可依箭头AR5示向作垂直运动。这样便可依下述方式完成第二定位控制,即通过使致动装置58向上运动,反抗弹簧67的弹簧力,让下鼓10b依箭头AR7示向作反时针走向转动,或是使致动装置58向下运动,借助弹簧67的弹簧力,使下鼓10b依箭AR6示向作顺时针走向转动。
在例如FF重放方式或FB重放方式一类特技演放方式中的磁亦校正与引道校正是按下述方式实现的,在FF重放方式中,磁迹校正是这样地完成的,使设于0°角度位置的致动装置81向上,反抗设在180°角度位置的弹簧84的弹簧力,令上鼓10a顺时针地绕由枢轴86确定的直线L13(垂直于图59(b)的图面)转动;于此同时,这样地实现了引道校正,即使致动装置83向上运动,令下鼓10b顺时针走向地绕为枢轴18所确定的直线L3转动。在FB重放方式中,是通过使致动装置81与83向下运动而令上鼓10a与下鼓10b反时针走向转动来实现磁迹校正与引道校正的。
图60、61与64示明了第七实施例中磁头鼓组件100的一种结构。图62示明了磁头鼓组件100的第二定位控制,图63则示明了它的第一定位控制。
如图60、61与64所示,磁头鼓组件100包括导带鼓10与鼓马达19。导带鼓10包括为鼓轴11支承的上鼓10a,以及下鼓10b和以一定间隙设于下鼓10b之内的中间盘件10c。
鼓轴11压配合入中间盘件10c中。上面安装有磁头Ha与Hb的上鼓10a通过轴承26与27可旋转地支承于鼓轴11之上。鼓马达19包括转子19a与定子19b。转子19a用螺栓28和29安于上鼓10a之上。定子19b由一定位螺栓31通过一环件30安装于鼓轴11之上。旋转式变压器32安装于上鼓10a之上,它相对于安装在中间盘件10c上的固定式变压器发送和接收信号。
具有上述结构的磁头鼓组件100则设定在安装于一机架(未示明)的鼓座17之上。如图60、61与64的所示,鼓座17上于0°、约30°、27°的角度位置上分别形成有插入带有齿轮的螺杆90、91、92的螺孔87、88、89,螺杆90与91。螺杆90与91通过惰轮93按约2∶1的速度比为马达94带动。螺杆92为马达95带动作垂直运动。注意到图61与63为0°-180°的横剖图,但为便于说明,也表明了设于30°角度位置的螺杆91。
鼓座17上于90°与270°角度位置处设有支承销或枢轴69与70,它们在结构上与图36所示的类似,上述支承销69与70以给定的间隙配合到形成于下鼓10b中的空49与50内,用来形式-沿着遍过枢轴69,与70延伸的直线L3转动的轴线。
如图64所示,下鼓10b包括一环形部10b-2-5-底部10b-4。环形部10b-2上形成有磁带卷绕表面10b-1以及一台阶部或引道12。底部10b-4中形成有一通孔96和一细长孔98。如图60与61所示,由横剖面呈锥形或刀刃形的内壁限定出一中央孔10b-3。通孔96形成于0°角度位置,其中置纳一带齿轮的螺杆90。细长孔98形成于180°的角度位置,其中接纳一设在中间盘体10c中的定位销97。如图60所示,底部10b-4上于90°和270°的角度位置上形成有支承突起60与61。中间盘件10c设于下鼓10b中与环形部10b-2结合,同时有一中央凸台55以一定的间隙与下鼓10b的中央孔口10b-3相配合,而定位销97则插入细长孔98内。中间盘件10c在此由形成于下鼓10b底部10b-4上的支承突起60与61以及经通孔96突出的螺杆90的端部三者所支承。
用螺栓将一板簧99固定到下鼓10b的中央凸台55上。板簧99包括四个规则间隙分开沿径向延伸的臂99a至99d。臂99a、99b与99d于0°、90°与270°角度位置结合鼓座17的下表面,以推迫中间盘件10c与下鼓10b向下。臂99c如图61所示,与在180°角度位置形成于下鼓10b底部10b-4下表面上的突起10b与相结合,用来按反时针走向推迫下鼓10b。
图63示明,在下鼓10b绕直线L3作顺时针走向转动和中间盘件10c或上鼓10a绕直线L13作顺时针走向转动的,第一定位控制(FF重放方式中的磁迹校正与引道校正下,磁头鼓组件100(即导带鼓10)。图62示明通过顺时针走向绕直线L5转动导带鼓10(即上鼓10a与下鼓10b)而实现的第二定位控制下的磁头鼓组件100。
具体地说,与围绕直线L3转动所进行的第一定位控制是通过开动马达94让螺杆91作垂直运动而完成的,如图62所示。螺杆91在螺杆92从鼓座17上表面17a突出一段等于支承销69的隔件69b厚度条件下所作的向上运动,将促致下鼓10b反抗板簧99的臂99c的弹簧力作顺时针走向的转动。相反,螺杆91的向下运动将促致下鼓10b借助板簧99的臂99c的弹簧力而依反时针走向转动。
第二定位控制是在同时开动马达92与94而使螺杆92与91作垂直运动下实现的。如图62所示,螺杆92与91在一定速度比下的向下运动,促使下鼓10b借助板簧99的臂99d的弹簧力而依顺时针方向转动。相反,螺杆92与91依一定速度比的向上运动,便促使下鼓10b反抗板簧99的臂99d的弹簧力,而依反时针方向转动。
在垂直运动中螺杆92对螺杆91的速度比可以确定成,使得当导带鼓10绕直线L5转过所需角度时,由螺杆92的端部、螺杆91的端部与支承销69的隔件69b三者所确定的平面,定向成与下鼓10b的底部重合。
当独立地进行第一定位控制或第二定位控制时,螺杆90与螺杆91一起依同一方向移过一个二倍于螺杆91所移过的距离,以使中间盘付10c与上鼓10a围绕直线L13相对于下鼓10b转动(即磁迹校正);但是本发明的申请人业已发同,只要磁带的磁迹所弯曲的程度小于一给定的值时,就能不考虑上鼓10a相对于下鼓10b的转动情形来实现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
在以上讨论中,第一与第二定位控制是独立地进行的,但通过有选择地改变螺杆91与89相对于鼓座17的上表面17a的位移量,也能同时进行这两种定位控制。
在第七实施例中,螺杆90与91是由一个马达94带动而减少了部件数,但它们也可以由不同的马达分别带动。在这种情形下,最好是根据螺杆91与92的运动来控制螺杆92的位移,以防上鼓10a相对于下鼓10b倾斜。
特技放演方式例如FF重放方式或FB重放方式,是在螺杆92从上表面17a上突出一段等于支承销69的隔件69b厚度的条件下,使螺杆90与91在马达94带动下作垂直运动来实现。具体地说,在FF重放方式下,如图63图面所示,螺杆90与91经由马达94带动以2∶1的速度比向上运动,而使中间盘件10c、上鼓10a与下鼓10b依顺时针走向转动。在FB重放方式下,螺杆90与91则以2∶1的速度比向上运动,而使中间盘件10c、上鼓10a与下鼓10b顺时针走向转动。
虽然本发明为便于更好理解它已通过最佳实施例对它作了说明,但应认识到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原理的条件下是可以在种种方式来实施它的。因此,应把本发明理解为,包括了在不脱离后附权利要求中所列述出它的原理的前提下所能实施的有可能的实施例,以及对所示实施例的所有可能的改型。

Claims (9)

1.一种磁性重放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上鼓部与下鼓部的导带鼓,此下鼓部上形成有用来导引卷绕在导带鼓上的磁带的下边缘部的引道,而此上鼓部上安装有右在一给定的磁头旋转平面上转动的磁头,用以重放记录在磁带中形成的倾斜磁迹上的信息数据;
一个鼓轴,它支承导带鼓的上鼓部与下鼓部成相互同轴的形式,并使此上鼓部与下鼓部对于磁带行进方向成一定角度定位;
一个入口导柱,它确定了导带鼓上带卷绕区中带的进入的位置;
一个出口导柱,它确定了导带鼓上带卷绕区中带的离开位置;
一个入口导引装置,上面设置有用来使进入导带鼓的磁带上边缘定向的凸缘;
一个出口导引装置,上面设置有用来使离开导带鼓的磁带上边缘部定向的凸缘;
用来使导带鼓定位的第一定位装置,它使上述磁头旋转平面的第一部分定位于第一方向中的带进入位置,并使上述磁头旋转平面的第二部分定位于与此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二方向中的带离开位置;
以及用来使导带鼓定位的第二定位装置,它使上述磁头旋转平面的第一与第二部分,依相同方向定位于前述的带进入位置与带离开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重放设备,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一种鼓座,此鼓座有一个依一定角度倾斜于带行进方向的基准面,同时支承着所述导带鼓,同时上述第一定位装置围绕着一条直线转动此导带鼓,这条直线则界定在设在此鼓座与导带鼓下鼓之间的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重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定位装置使所述导带鼓围绕第一直线,还围绕第二直线转动,此第一直线界定在设于所述鼓座与导带鼓的下鼓之间的第一枢轴与第二枢轴之间;此第二直线界定在设于所述鼓座与上述下鼓之间的第三与第四枢轴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重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装置使所述导带鼓绕设在所述鼓座与所述导带鼓的下鼓之间的第一枢轴与第二枢轴间界定的第一直线,以及绕界定在设与所述鼓座与此下鼓之间的第三与第四枢轴间的第二直线转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重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装置沿着第一个与上述鼓轴基本上平行的方向运动前述的导带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重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装置使上述导带鼓绕第一直线转动,此第一直线在前述鼓座与下鼓之间延伸,垂直于一条界定在磁带长向中所述带卷绕区的中心与前述鼓座之间的直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重放设备,其特征在于:它还设有一转向装置,用来确立所述上鼓与下鼓的相对转向。
8.一种磁性重放设备,此设备包括:具有上鼓部与下鼓部的导带鼓,此上鼓部上安装有可在一给定的磁头旋转平面上转动的磁头,用以重放记录在磁带中形成的倾斜磁迹上的信息数据;
一个包括有环状部与底部的导引环,此环状部上形成有一引道,导引着卷绕在所述导鼓上的磁带的下边缘部;一个形成在此导带鼓下部上的台阶部,此台阶部以一定的商隙设置于此导引环的环状部内;
一个鼓座,它具有一依给定角度相对于磁带行进方向倾斜且支承所述导带鼓的基准面;
一个鼓轴,它支承此导带鼓的上鼓部与下鼓部成相互共轴的形式,并使此上鼓部与下鼓部依上述给定的角度相对于磁带的走向定向;
一个入口导柱,它在此导带鼓上限定出一个带卷绕区的一个带进入位置;
一个出口导柱,它在此导带鼓上限定出此带卷绕区的一个带离开位置;
一个进口导引装置,上面设有一凸缘,用来使进入导带鼓的磁带的上边缘部定向;
一个出口导引装置,上面设有一凸缘,用来使离开导带鼓的磁带的上边缘部定向;
用来使导带鼓定位的第一定位装置,它使所述磁头旋转平面的一个第一部分以及所述导引环的一个第一部分在前述带的进入位置处于一第一方向上定位,并使所述磁头旋转平面的一个第二部分在前述带的离开位置处于一个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定位;
以及一个用来使导带鼓定位的第二定位装置,它使上述磁头旋转平面的第一与第二部分和上述导引环在所述带的进入位置与带离开位置处,依同一方向定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性重放设备,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有一转向装置,此转向装置在所述导引环与所述导带鼓之间确立相对的转动关系。
CN95121118A 1994-12-21 1995-12-21 具有导带鼓定位机构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77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6240/1994 1994-12-21
JP6336240A JP2858635B2 (ja) 1994-12-21 1994-12-21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JP336240/94 1994-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74A true CN1133474A (zh) 1996-10-16
CN1067793C CN1067793C (zh) 2001-06-27

Family

ID=18297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211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7793C (zh) 1994-12-21 1995-12-21 具有导带鼓定位机构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5894383A (zh)
EP (1) EP0718836B1 (zh)
JP (1) JP2858635B2 (zh)
KR (1) KR100198914B1 (zh)
CN (1) CN1067793C (zh)
DE (1) DE69525826T2 (zh)
MY (1) MY11377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0255616A1 (en) 1999-07-08 2001-01-30 David Arlinsky Measu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gramming a soft feature key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JP2005222569A (ja) * 2004-02-03 2005-08-18 Hitachi Ltd 回転磁気ヘッドドラム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JP6612953B1 (ja) * 2018-11-01 2019-11-27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部材、磁気テープ装置及び調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67869A (en) * 1967-03-07 1971-03-02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Magnetic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with rotating head inclination and height-adjusting means
AT339392B (de) * 1974-06-27 1977-10-10 Grundig Emv Bandfuhrungsvorrichtung
JPS598891B2 (ja) * 1974-11-26 1984-02-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回転磁気ヘッド装置
DE2522581A1 (de) * 1975-05-22 1976-12-09 Bosch Gmbh Robert Abtasteinrichtung fuer ein magnetbandgeraet
US4151570A (en) * 1976-03-22 1979-04-24 Ampex Corporation Automatic scan tracking using a magnetic head supported by a piezoelectric bender element
US4647990A (en) * 1984-11-02 1987-03-03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Tracking control system
US5270890A (en) * 1989-03-06 1993-12-14 Nippon Hoso Kyokai Helical scan type rotary head apparatus
US5365390A (en) * 1991-09-10 1994-1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head actuator with improved support
US5504642A (en) * 1991-11-25 1996-04-02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Magnetic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having a locus plane of rotary heads tiltable with respect to a lower drum
JP3033409B2 (ja) * 1992-09-24 2000-04-17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JP2556286B2 (ja) * 1993-03-09 1996-11-20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JP3254809B2 (ja) * 1993-04-23 2002-02-12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960025486A (ko) 1996-07-20
KR100198914B1 (ko) 1999-06-15
MY113771A (en) 2002-05-31
DE69525826T2 (de) 2002-08-29
JP2858635B2 (ja) 1999-02-17
EP0718836A2 (en) 1996-06-26
US5894383A (en) 1999-04-13
EP0718836B1 (en) 2002-03-13
EP0718836A3 (en) 1997-06-04
DE69525826D1 (de) 2002-04-18
JPH08180530A (ja) 1996-07-12
CN1067793C (zh) 2001-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6912C (zh) 光记录介质
CN1299276C (zh) 光盘装置
CN1203469C (zh) 采用压电元件的致动器和采用这种致动器的磁头定位机构
CN1747043A (zh) 用于头部位置控制的校正表创建方法、头部位置控制方法及盘装置
CN1232247A (zh) 重现装置和重现方法
CN1148438A (zh) 在存储介质上读/写信息
CN1838260A (zh) 产生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方法
CN1822113A (zh) 磁记录介质,磁记录/再现设备,以及制作磁记录介质的压模
CN1783273A (zh) 盘片装置
CN1474402A (zh) 可更换式存储装置及记录媒体和记录再现头驱动调节器
CN1034033C (zh) 旋转磁头动态磁迹跟踪装置
CN1558417A (zh) 录制和/或再现设备
CN1409316A (zh) 磁头定位器和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CN1067793C (zh) 具有导带鼓定位机构的磁性记录/重放设备
CN1159645A (zh) 制造信息存储装置的方法和设备
CN1318192A (zh) 头支撑机构及其制造方法、信息记录/重现设备
CN1466754A (zh) 光盘装置
CN1288633C (zh) 跟踪误差信号检测装置、信息记录装置及其调整方法
CN1249718C (zh) 位置控制方法
CN1305067C (zh) 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和数据记录方法
CN1112691C (zh) 一种磁性录放装置
CN1141475A (zh) 具有用于导带磁鼓的定位机构的磁记录/再现装置
CN1302467C (zh) 光学头设备和光学记录/再现设备
CN1101973C (zh) 磁记录和重放装置
CN1254924A (zh) 光盘记录媒体、记录设备和重放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0627

Termination date: 201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