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5958A - 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5958A
CN113345958A CN202010951181.1A CN202010951181A CN113345958A CN 113345958 A CN113345958 A CN 113345958A CN 202010951181 A CN202010951181 A CN 202010951181A CN 113345958 A CN113345958 A CN 1133459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electrode
time point
contro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511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野竜则
下条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s and Storag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s and Storag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469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5827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s and Storage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345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59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06Modifications for ensuring a fully conducting state
    • H03K17/063Modifications for ensuring a fully conducting state 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0Bipolar devices
    • H01L29/72Transistor-type devices, i.e. able to continuously respond to applied control signals
    • H01L29/739Transistor-type devices, i.e. able to continuously respond to applied control signals controlled by field-effect, e.g. bipolar 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s [BSIT]
    • H01L29/7393Insulated gate bipolar mode transistors, i.e. IGBT; IGT; COMFET
    • H01L29/7395Vertical transistors, e.g. vertical IGBT
    • H01L29/7396Vertical transistors, e.g. vertical IGBT with a non planar surface, e.g. with a non planar gate or with a trench or recess or pillar in the surface of the emitter, base or collector region for improving current density or short circuiting the emitter and base regions
    • H01L29/7397Vertical transistors, e.g. vertical IGBT with a non planar surface, e.g. with a non planar gate or with a trench or recess or pillar in the surface of the emitter, base or collector region for improving current density or short circuiting the emitter and base regions and a gate structure lying on a slanted or vertical surface or formed in a groove, e.g. trench gate IGB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03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 H01L29/0607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 H01L29/0611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for increasing or controlling the breakdown voltage of reverse biased devices
    • H01L29/0615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construction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e.g.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or for internal isolations regions for preventing surface leakage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field concentration for increasing or controlling the breakdown voltage of reverse biased devices by the doping profile or the shape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N junction, or with supplementary regions, e.g. junction termination extension [J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84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or junctions between the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56Disposition, e.g. buried gate electrode
    • H01L29/4236Disposition, e.g. buried gate electrode within a trench, e.g. trench gate electrode, groove gate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17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16Modifications for eliminating interference voltages or currents
    • H03K17/168Modifications for eliminating interference voltages or currents in composite swi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能够降低接通时损耗。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电极与第2电极间的半导体部及设置于半导体部与第1电极间的第1~第3控制电极。半导体部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第1层、第2导电类型的第2层、第1导电类型的第3层及第2导电类型的第4层。第2层设置于第1层与第1电极间,第3层设置于第2层与第1电极间,第4层设置于第1层与第2电极间。对第1~第3控制电极在第1~第3时间点分别施加比阈值电压高的第1~第3电压。在第1~第3时间点后的第4时间点将第3电压降低到比阈值电压低的电平,在第4时间点后的第5时间点将第2电压降低到比阈值电压低的电平,在第5时间点后的第6时间点将第1电压降低到比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Description

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20-036123(申请日2020年3月3日)及日本专利申请2020-146992(申请日2020年9月1日)为基础,从这些申请享受优先的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实施方式涉及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力控制用半导体装置中,要求降低导通电阻以及开关损耗。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提供能够降低接通时的损耗的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电极;第2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对置;半导体部,设置于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以及第1~第3控制电极,设置于所述半导体部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与所述半导体部及所述第1电极电绝缘,相互电分离。所述半导体部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第1层、第2导电类型的第2层、所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3层、以及所述第2导电类型的第4层。所述第1~第3控制电极从所述半导体部的表面侧在所述第1层中延伸。所述第2层设置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所述第3层选择性地设置于所述第2层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与所述第1电极电连接。所述第4层设置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与所述第2电极电连接。在所述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在第1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1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1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1控制电极的第1阈值电压低的第1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1阈值电压高的第1导通电压,在第2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2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2控制电极从比所述第2控制电极的第2阈值电压低的第2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2阈值电压高的第2导通电压,在第3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3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3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3控制电极的第3阈值电压低的第3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3阈值电压高的第3导通电压,在所述第1~第3时间点以后的第4时间点,将所述第3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3阈值电压低的电平,在所述第4时间点以后的第5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2阈值电压低的电平,在所述第5时间点以后的第6时间点,将所述第1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1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根据上述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能够提供能够降低接通时的损耗的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剖面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示意剖面图。
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
图1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
图11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
(符号说明)
1、2:半导体装置;10:半导体部;11:第1层;13:第2层;15:第3层;17:第4层;20:第1电极;21:第5层;23:第6层;30:第2电极;40:第1控制电极;43:第1绝缘膜;45、55、65:层间绝缘膜;50:第2控制电极;53:第2绝缘膜;60:第3控制电极;63:第3绝缘膜;70:栅极控制电路;G1、G2、G3:栅极端子;GI1、GI2、GI3:栅极布线;NIV:反转层;PIV:积蓄层;VG1:第1控制电压;VG2:第2控制电压;VG3:第3控制电压;VTH:阈值电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对附图中的同一部分,附加同一编号而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说明不同的部分。此外,附图是示意或者概念性的图,各部分的厚度和宽度的关系、部分之间的大小的比例等未必与现实相同。另外,即使是表示相同的部分的情况,根据附图,也有时不同地表示相互的尺寸、比例。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1的示意图。半导体装置1例如是IGBT(Gate Insulated Bipolar Transistor,栅极绝缘双极晶体管)。
如图1所示,半导体装置1具备半导体部10、第1电极20、第2电极30、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
半导体部10设置于第1电极20与第2电极30之间。半导体部10例如是硅。第1电极20例如是发射极电极。第2电极30例如是集电极电极。第1电极20以及第2电极30例如是包含铝、钛等的金属层。
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设置于半导体部10与第1电极20之间,相互电分离。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分别配置于在半导体部10设置的沟槽的内部,在半导体部10中延伸。
第1控制电极40通过第1绝缘膜43与半导体部10电绝缘。第2控制电极50通过第2绝缘膜53与半导体部10电绝缘。第3控制电极60通过第3绝缘膜63与半导体部10电绝缘。另外,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分别通过层间绝缘膜45、55以及65与第1电极20电绝缘。
半导体部10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第1层11、第2导电类型的第2层13、第1导电类型的第3层15、以及第2导电类型的第4层17。以下,将第1导电类型设为n型、将第2导电类型设为p型而进行说明。
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分别从半导体部10的表面侧在第1层11中延伸。第1层11例如是n型基极层。
第2层13设置于第1层11与第1电极20之间。另外,第2层13包括隔着第1绝缘膜43与第1控制电极40相对的部分。第2层13包括隔着第2绝缘膜53与第2控制电极50相对的部分。第2层13包括隔着第3绝缘膜63与第3控制电极60相对的部分。第2层13例如是p型基极层。第1绝缘膜43、第2绝缘膜53以及第3绝缘膜63分别作为栅极绝缘膜发挥功能。
第3层15选择性地设置于第2层13与第1电极20之间,与第1电极20电连接。第3层15例如是n型发射极层。第3层15设置有多个,分别配置于与第1绝缘膜43、第2绝缘膜53以及第3绝缘膜63相接的位置。
第4层17设置于第1层11与第2电极30之间,与第2电极30电连接。第4层17例如是p型集电极层。
半导体部10还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第5层21、和第1导电类型的第6层23。
第5层21设置于第1层11与第4层17之间。第5层21例如是n型缓冲层,包含浓度比第1层11的第1导电类型杂质高的第1导电类型杂质。
第6层23设置于第1层11与第2层13之间。第6层23例如是n型势垒层,包含浓度比第1层11的第1导电类型杂质高的第1导电类型杂质。另外,第6层23的第1导电类型杂质浓度比第3层15的第1导电类型杂质低。
图1例示施加到第1电极20与第2电极30之间的电压VCE、施加到第1控制电极40与第1电极20之间的第1控制电压VG1、施加到第2控制电极50与第1电极20之间的第2控制电压VG2、以及施加到第3控制电极60与第1电极20之间的第3控制电压VG3
在半导体装置1的动作时,第1电极20例如通过电压VCE被保持为比第2电极30的电位低的电位。
第1控制电压VG1从栅极控制电路70经由栅极端子G1以及栅极布线GI1施加到第1控制电极40。第1控制电极40例如具有由第2层13中的第2导电类型载流子(以下空穴)的浓度、以及第1绝缘膜43的膜厚决定的第1阈值电压。
第2控制电压VG2从栅极控制电路70经由栅极端子G2以及栅极布线GI2被施加到第2控制电极50。第2控制电极50例如具有由第2层13的空穴浓度、以及第2绝缘膜53的膜厚决定的第2阈值电压。
第3控制电压VG3从栅极控制电路70经由栅极端子G3以及栅极布线GI3被施加到第3控制电极60。第3控制电极60例如具有由第2层13的空穴浓度、以及第3绝缘膜63的膜厚决定的第3阈值电压。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1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图2示出第1时间点t1~第6时间点t6下的半导体装置1的控制方法。半导体装置1例如在第1时间点t1被接通,在第6时间点t6被关断。在该期间,第1电极20被保持为比第2电极30的电位低的电位。另外,第1~第3阈值电压相同。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也是同样的。此外,“相同”不限定于严格意义下的相同,例如是包含实际的电路动作中的微差的概念。
如图2所示,在半导体装置1的接通过程中,例如在第1时间点t1,使第1控制电压VG1从比第1阈值电压低的第1截止电压上升到比第1阈值电压高的导通电压。
另外,在第2时间点t2,使第2控制电压VG2从比第2阈值电压低的第2截止电压上升到比第2阈值电压高的第2导通电压。
在第3时间点t3,使第3控制电压VG3从比第3阈值电压低的第3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3阈值电压高的第3导通电压。进而,在第1时间点t1、第2时间点t2以及第3时间点t3以后的第4时间点t4,将第3控制电压VG3降低到比第3阈值电压低的电平(例如第3截止电压)。
在该例子中,第1时间点t1、第2时间点t2以及第3时间点t3是同时的。第1截止电压以及第2截止电压是相同的电压、例如负15V。第3截止电压例如是0V。另外,第1导通电压、第2导通电压以及第3导通电压是相同的电压、例如正15V。实施方式不限定于该例子,例如第1时间点t1、第2时间点t2以及第3时间点t3也可以设定为不同的定时。
进而,在半导体装置1的关断过程中,在第4时间点t4以后的第5时间点t5,将第2控制电压VG2降低到比第2阈值电压低的电平(例如第2截止电压)。接下来,在第5时间点t5以后的第6时间点t6,将第1控制电压VG1降低到比第1阈值电压低的电平(例如第1截止电压)。
第2时间点t2与第5时间点t5之间的期间例如比第5时间点t5与第6时间点t6之间的期间长。另外,第4时间点t4与第5时间点t5之间的期间例如比第5时间点t5与第6时间点t6之间的期间长。
图3(a)~(c)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1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剖面图。图3(a)~(c)是示出第1时间点t1~第6时间点t6下的半导体部10中的载流子(电子以及空穴)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3(a)示出第3时间点t3与第4时间点t4之间的期间中的载流子的移动。例如,对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施加比各自的阈值电压高的导通电压。由此,在第2层13与第1绝缘膜43之间、第2层13与第2绝缘膜53之间、以及第2层13与第3绝缘膜63之间,分别感应第1导电类型的反转层NIV。
如图3(a)所示,在第3时间点t3与第4时间点t4之间的期间,从第1电极20经由第3层15、各反转层NIV以及第6层23对第1层11注入电子。与其对应地,从第4层17经由第5层21对第1层11注入空穴。
图3(b)示出第4时间点t4与第5时间点t5之间的期间中的载流子的移动。在该期间,施加到第3控制电极60的第3控制电压VG3降低到截止电压、例如0V。因此,在第3控制电极60的栅极绝缘膜(第3绝缘膜63)和第2层13的界面感应的反转层NIV消失,经由通过第3控制电极60感应的反转层NIV的电子注入停止。其结果,半导体装置1成为预定的导通状态。
即,通过在第3时间点t3与第4时间点t4之间的期间,除了第1控制电极40以及第2控制电极50以外对第3控制电极60也施加导通电压,增加向第1层11的电子注入,使第1层11中的载流子密度在短时间内增加。由此,能够缩短半导体装置1转移到预定的接通状态的时间,降低接通损耗。
图3(c)是示出第5时间点t5与第6时间点t6之间的期间中的半导体部10的载流子的移动的示意图。在该期间,除了第3控制电极60以外,施加到第2控制电极50的第2控制电压VG2降低到截止电压。因此,在第2控制电极50的栅极绝缘膜(第2绝缘膜53)和第2层13的界面感应的反转层NIV消失,经由通过第2控制电极50感应的反转层NIV的电子注入停止。
另外,第2控制电压VG2降低到比第3控制电压VG3的截止电压更低的电平的截止电压、例如负15V。由此,在第2控制电极50的栅极绝缘膜(第2绝缘膜53)和第1层11的界面、以及第2绝缘膜53和第6层23的界面,感应第2导电类型的积蓄层PIV。由此,第1层11中的空穴经由积蓄层PIV以及第2层13被排出到第1电极20。即,通过第2导电类型的积蓄层PIV促进从第1层11的空穴排出,第1层11中的载流子密度比第4时间点t4与第5时间点t5之间的导通状态低。
之后,在第6时间点t6,施加到第1控制电极40的第1控制电压VG1降低到截止电压、例如负15V,在第1控制电极40的栅极绝缘膜(第1绝缘膜43)和第2层13的界面感应的第1导电类型的反转层NIV消失。由此,从第1电极20向第1层11的电子注入全部停止,进而,第1层11中的载流子被排出到第1电极20以及第2电极30。在第1层11中的载流子被全部排出而第1层11耗尽化的时间点,半导体装置1成为截止状态。
在上述关断过程中,通过在第5时间点t5与第6时间点t6之间的期间预先降低第1层11中的载流子密度,能够缩短从第6时间点t6至第1层11耗尽化的关断时间。由此,能够降低半导体装置1的关断损耗。
这样,在实施方式中的半导体装置1中,能够通过第2控制电极50的控制降低关断损耗,并且通过第3控制电极60的控制降低接通损耗。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1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在图4中示出的控制方法中,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是同时的,第3时间点t3被设定为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以后。
即,对第1控制电极40以及第2控制电极50,同时施加导通电压,对第3控制电极60,在第1控制电极40以及第2控制电极50以后施加导通电压。施加到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的导通电压例如是正15V。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1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的电位VGP的时间变化的示意图。第1电极20的电位是0V。
例如,在时间tS,施加第1控制电压VG1以及第2控制电压VG2,使第1控制电极40以及第2控制电极50的电位从负15V上升到正15V。另外,在时间tS,对第3控制电极60施加第3控制电压VG3,使其电位从0V上升到正15V。在该情况下,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与第1电极20之间的寄生电容相同。
如图5所示,第1控制电极40以及第2控制电极50各自的电位随着时间的经过从负15V上升到比阈值电压VTH高的正15V。第3控制电极60的电位从0V上升到比阈值电压VTH高的正15V。此时,第3控制电极60的电位比第1控制电极40以及第2控制电极50各自的电位达到阈值电压VTH的时间点更早地达到阈值电压VTH
即,由于导通电压和截止电压的差的差异,第3控制电极60的电位比第1控制电极40以及第2控制电极50的电位达到阈值电压VTH的时间点提前例如ΔtON达到阈值电压VTH
例如,为了降低半导体装置1的接通损耗,优选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各自的电位同时达到阈值电压VTH
在图4所示的控制方法中,通过使第3时间点t3比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延迟ΔtON,以使第3控制电极60的电位与第1控制电极40以及第2控制电极50的电位同时达到阈值电压VTH的方式控制。由此,能够缩短接通时间,降低接通损耗。
图6的(a)和(b)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1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在图6的(a)和(b)所示的控制方法中,与图4的控制方法同样地,通过使第3时间点t3比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延迟ΔtON,以使第3控制电极60的电位与第1控制电极40以及第2控制电极50的电位同时达到阈值电压VTH的方式控制。
在图6的(a)所示的控制方法中,在第5时间点t5使第2控制电压VG2从正15V下降到负15V之后,在第5时间点t5和第6时间点t6的中间的第7时间点t7,将第3控制电压VG3降低到比第3截止电压(例如0V)更低的电平、例如负15V。
接下来,在第6时间点t6,使第1控制电压VG1从正15V下降到负15V之后,在第8时间点t8使第3控制电压VG3返回到第3截止电压(例如0V)。第8时间点t8是半导体装置1转移到截止状态之后的定时。
在该例子中,在接通时,以使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各自的电位同时达到阈值电压VTH的方式控制,降低接通损耗。进而,在关断过程中,通过使第3控制电压VG3下降到负15V,在第3控制电极60的栅极绝缘膜(第3绝缘膜63)和第1层11的界面、以及第3绝缘膜63和第6层23的界面,感应第2导电类型的积蓄层PIV,促进从第1层11的空穴排出。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关断损耗。
此外,在图6(b)所示的例子中,在第5时间点t5将第3控制电压VG3降低到比第3截止电压更低的电平、例如负15V。在该情况下,第3控制电极60的电位比第2控制电极50的电位更早地达到感应第2导电类型的积蓄层PIV的电平。因此,在第3控制电极60中在早的定时开始空穴的排出,但关断损耗比图4所示的控制方法降低。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1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在图7所示的控制方法中,以与第1控制电压VG1以及第2控制电压VG2相同的方式,在第3时间点t3,第3控制电压VG3也从负15V上升到正15V。另外,第3控制电压VG3在第4时间点t4从正15V下降到负15V。与其相伴地,第3时间点t3被设定成与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同时。
这样,第1时间点t1、第2时间点t2以及第3时间点t3优选设定成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的电位同时达到阈值电压VTH
此外,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最好根据第1~第3控制电压VG1、VG2以及VG3各自的导通电压与截止电压的差、进而第1~第3控制电极40、50以及60各自与第1电极20之间的寄生电容,以使第1~第3控制电极40、50以及60的电位同时达到各自的阈值电压的方式设定第1时间点t1、第2时间点t2以及第3时间点t3
在图2所示的控制方法中,尽管第3控制电压VG3的导通电压与截止电压的差小于第1控制电压VG1以及第2控制电压VG2各自中的导通电压与截止电压的差,第1时间点t1、第2时间点t2以及第3时间点t3仍被设定为同时。在该情况下,第1电极20与第3控制电极60之间的寄生电容例如大于第1电极20与第1控制电极40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第1电极20与第2控制电极50之间的寄生电容。因此,图5所示的ΔtON与第3控制电极60的寄生电容所引起的电位的上升时间的延迟相抵。
另外,即使第1~第3控制电压VG1、VG2以及VG3各自中的导通电压与截止电压的差相同,还有如果第1电极20与第1~第3控制电极40、50以及60各自之间的寄生电容不同,则以相互不同的方式设定第1时间点t1、第2时间点t2以及第3时间点t3的情形。
(第2实施方式)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2的示意剖面图。在半导体装置2中,例如第1控制电极40以及第2控制电极50在沿着半导体部10的表面的方向交替配置。进而,在第1控制电极40与第2控制电极50之间分别配置2个第3控制电极60。
在半导体装置2中,第3控制电极60的数量是第1控制电极40的数量的2倍、第2控制电极50的数量的2倍。因此,栅极端子G3与第1电极20之间的寄生电容例如大于栅极端子G1与第1电极20之间的寄生电容。另外,栅极端子G3与第1电极20之间的寄生电容例如大于栅极端子G2与第1电极20之间的寄生电容。
图9是示出半导体装置2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
在图9所示的控制方法中,使第1控制电压VG1以及第2控制电压VG2在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从负15V上升到正15V。第3控制电压VG3被控制为在第3时间点t3从0V上升到正15V,在第4时间点t4从正15V下降到0V。
如图9所示,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是同时的,第3时间点t3被设定为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以前。
在该情况下,第3控制电压VG3的导通电压与截止电压的差小于第1控制电压VG1以及第2控制电压VG2中的导通电压与截止电压的差。然而,栅极端子G3与第1电极20之间的寄生电容大,所以第3控制电极60中的电位的上升延迟大于图5所示的ΔtON。因此,以使第1~第3控制电极40、50以及60的电位同时达到阈值电压的方式将第3时间点t3设定为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以前。
(第3实施方式)
图1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1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
在图10所示的控制方法中,使第1控制电压VG1以及第2控制电压VG2在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从负15V上升到正15V。进而,在第5时间点t5,将第2控制电压VG2从正15V降低到负15V。之后,在第6时间点t6,将第1控制电压VG1从正15V降低到负15V。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例如是同时的。
第3控制电压VG3被控制成在第3时间点t3从0V上升到正15V,在第4时间点t4从正15V下降到0V。第3时间点t3被设定为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之后。进而,第4时间点t4例如被设定成与第5时间点t5同时。
在该例子中,在半导体装置1的接通时,通过第1控制电极40、第2控制电极50以及第3控制电极60各自的电位同时达到阈值电压,也能够降低接通损耗。
另外,在第3时间点t3与第4时间点t4之间的导通状态下,经由通过第1~第3控制电极40、50以及60感应的第1导电类型的反转层NIV,对第1层11注入电子,第1层11中的载流子密度变高(参照图3(a))。由此,能够降低半导体装置1的导通电阻。
图11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1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
在图11所示的控制方法中,使第1控制电压VG1以及第2控制电压VG2在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从负15V上升到正15V,在第5时间点t5将第2控制电压VG2从正15V降低到负15V。之后,在第6时间点t6,将第1控制电压VG1从正15V降低到负15V。
第3控制电压VG3被控制为在与第1时间点t1以及第2时间点t2同时的第3时间点t3从0V上升到正15V,在与第5时间点t5同时的第4时间点t4从正15V下降到0V。
在该例子中,第1电极20与第3控制电极60之间的寄生电容大于第1电极20与第1控制电极40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第1电极20与第2控制电极50之间的寄生电容,且第3控制电极60的寄生电容所引起的电位的上升延迟和图5所示的ΔtON相抵。
例如,在导通状态下经由通过第1控制电极40以及第2控制电极50感应的反转层NIV对第1层11注入电子而使第3控制电极60截止的控制中半导体装置1的导通电阻无法充分降低的情况下,使用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控制方法。
实施方式也可以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
一种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半导体装置具备:
第1电极;
第2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对置;
半导体部,设置于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以及
第1~第3控制电极,设置于所述半导体部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从所述半导体部及所述第1电极电绝缘,相互电分离,
所述半导体部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第1层、第2导电类型的第2层、所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3层、以及所述第2导电类型的第4层,
所述第1~第3控制电极从所述半导体部的表面侧在所述第1层中延伸,
所述第2层设置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
所述第3层选择性地设置于所述第2层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与所述第1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4层设置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与所述第2电极电连接,在所述控制方法中
在第1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1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1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1控制电极的第1阈值电压低的第1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1阈值电压高的第1导通电压,
在第2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2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2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2控制电极的第2阈值电压低的第2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2阈值电压高的第2导通电压,
在第3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3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3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3控制电极的第3阈值电压低的第3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3阈值电压高的第3导通电压,
在所述第1~第3时间点以后的第4时间点,将所述第3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3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在所述第4时间点以后的第5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2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在所述第5时间点以后的第6时间点,将所述第1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1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技术方案2)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4时间点,将所述第3控制电压降低到所述第3截止电压,
在所述第5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所述第2截止电压,
在所述第6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所述第1截止电压。
(技术方案3)
根据技术方案1或者2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3导通电压和所述第3截止电压的差小于所述第1导通电压和所述第1截止电压的差、以及所述第2导通电压和所述第2截止电压的差,
所述第3时间点在所述第1时间点以及所述第2时间点之后。
(技术方案4)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5时间点或者所述第5时间点与所述第6时间点之间的第7时间点,将所述第3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3截止电压更低的电平,
在所述第6时间点以后的第8时间点,使所述第3控制电压返回到所述第3截止电压。
(技术方案5)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1电极被保持为比所述第2电极的第2电位低的第1电位,
在所述第1时间点,所述第1控制电极的电位从比所述第1电位低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在所述第2时间点,所述第2控制电极的电位从比所述第1电位低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在所述第3时间点,所述第3控制电极的电位从与所述第1电位相同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技术方案6)
根据技术方案1~5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1导通电压和所述第1截止电压的差、以及所述第2导通电压和所述第2截止电压的差相同,
所述第1时间点和所述第2时间点是同时的。
(技术方案7)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3导通电压和所述第3截止电的差与所述第1导通电压和所述第1截止电压的差、以及所述第2导通电压和所述第2截止电压的差相同,
所述第1时间点、所述第2时间点以及所述第3时间点是同时的。
(技术方案8)
根据技术方案7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1电极被保持为比所述第2电极的第2电位低的第1电位,
所述第1~第3控制电极的电位在所述第1~第3时间点分别从比所述第1电位低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技术方案9)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1~第3控制电极分别设置有多个,
所述第3控制电极的数量比所述第1控制电极的数量以及所述第2控制电极的数量多,
所述第1时间点以及所述第2时间点在所述第3时间点之后。
(技术方案10)
根据技术方案9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3导通电压和所述第3截止电的差小于所述第1导通电压和所述第1截止电压的差、以及所述第2导通电压和所述第2截止电压的差。
(技术方案11)
根据技术方案10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1电极被保持为比所述第2电极的第2电位低的第1电位,
在所述第1时间点,所述第1控制电极的电位从比所述第1电位低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在所述第2时间点,所述第2控制电极的电位从比所述第1电位低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在所述第3时间点,所述第3控制电极的电位从与所述第1电位相同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技术方案12)
根据技术方案1~11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2时间点与所述第5时间点之间的期间、以及所述第4时间点与所述第5时间点之间的期间比所述第5时间点与所述第6时间点之间的期间长。
(技术方案13)
一种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半导体装置具备:
第1电极;
第2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对置;
半导体部,设置于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以及
第1~第3控制电极,设置于所述半导体部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从所述半导体部及所述第1电极电绝缘,相互电分离,
所述半导体部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第1层、第2导电类型的第2层、所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3层、以及所述第2导电类型的第4层,
所述第1~第3控制电极从所述半导体部的表面侧在所述第1层中延伸,
所述第2层设置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
所述第3层选择性地设置于所述第2层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与所述第1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4层设置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层之间,与所述第2电极电连接,在所述控制方法中,
在第1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1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1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1控制电极的第1阈值电压低的第1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1阈值电压高的第1导通电压,
在第2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2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2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2控制电极的第2阈值电压低的第2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2阈值电压高的第2导通电压,
在第3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3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3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3控制电极的第3阈值电压低的第3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2阈值电压高的第3导通电压,
在所述第1~第3时间点以后的第4时间点,将所述第3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3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在所述第1~第3时间点以后的第5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2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在所述第4时间点以及所述第5时间点以后的第6时间点,将所述第1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1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所述第3导通电压和所述第3截止电压的差小于所述第1导通电压和所述第1截止电压的差、以及所述第2导通电压和所述第2截止电压的差。
(技术方案14)
根据技术方案13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4时间点,将所述第3控制电压降低到所述第3截止电压,
在所述第5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所述第2截止电压,
在所述第6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所述第1截止电压。
(技术方案15)
根据技术方案13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4时间点以及所述第5时间点是同时的。
(技术方案16)
根据技术方案13~15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3时间点在所述第1时间点以及所述第2时间点之后。
(技术方案17)
根据技术方案13~16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1导通电压和所述第1截止电压的差、以及所述第2导通电压和所述第2截止电压的差相同,
所述第1时间点和所述第2时间点是同时的。
(技术方案18)
根据技术方案13~17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1电极被保持为比所述第2电极的第2电位低的第1电位,
在所述第1时间点,所述第1控制电极的电位从比所述第1电位低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在所述第2时间点,所述第2控制电极的电位从比所述第1电位低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在所述第3时间点,所述第3控制电极的电位从与所述第1电位相同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技术方案19)
根据技术方案1~18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1~第3导通电压相同。
(技术方案20)
根据技术方案1~19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1截止电压以及所述第2截止电压相同。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子出示,未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要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半导体装置具备:
第1电极;
第2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对置;
半导体部,设置于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以及
第1控制电极、第2控制电极及第3控制电极,设置于所述半导体部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与所述半导体部及所述第1电极电绝缘,相互电分离,
所述半导体部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第1层、第2导电类型的第2层、所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3层以及所述第2导电类型的第4层,
所述第1控制电极、所述第2控制电极及所述第3控制电极从所述半导体部的表面侧在所述第1层中延伸,
所述第2层设置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
所述第3层选择性地设置于所述第2层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与所述第1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4层设置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与所述第2电极电连接,在所述控制方法中,
在第1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1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1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1控制电极的第1阈值电压低的第1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1阈值电压高的第1导通电压,
在第2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2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2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2控制电极的第2阈值电压低的第2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2阈值电压高的第2导通电压,
在第3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3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3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3控制电极的第3阈值电压低的第3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3阈值电压高的第3导通电压,
在所述第1时间点、所述第2时间点及所述第3时间点以后的第4时间点,将所述第3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3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在所述第4时间点以后的第5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2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在所述第5时间点以后的第6时间点,将所述第1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1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4时间点,将所述第3控制电压降低到所述第3截止电压,
在所述第5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所述第2截止电压,
在所述第6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所述第1截止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3导通电压和所述第3截止电压的差小于所述第1导通电压和所述第1截止电压的差、以及所述第2导通电压和所述第2截止电压的差,
所述第3时间点在所述第1时间点以及所述第2时间点之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5时间点或者所述第5时间点与所述第6时间点之间的第7时间点,将所述第3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3截止电压更低的电平,
在所述第6时间点以后的第8时间点,使所述第3控制电压返回到所述第3截止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1电极被保持为比所述第2电极的第2电位低的第1电位,
在所述第1时间点,所述第1控制电极的电位从比所述第1电位低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在所述第2时间点,所述第2控制电极的电位从比所述第1电位低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在所述第3时间点,所述第3控制电极的电位从与所述第1电位相同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1导通电压和所述第1截止电压的差、以及所述第2导通电压和所述第2截止电压的差相同,
所述第1时间点和所述第2时间点是同时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3导通电压和所述第3截止电的差与所述第1导通电压和所述第1截止电压的差、以及所述第2导通电压和所述第2截止电压的差相同,
所述第1时间点、所述第2时间点以及所述第3时间点是同时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第1电极被保持为比所述第2电极的第2电位低的第1电位,
所述第1控制电极、所述第2控制电极及所述第3控制电极的电位在所述第1时间点、所述第2时间点及所述第3时间点分别从比所述第1电位低的电平变化为比所述第1电位高的电平。
9.一种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半导体装置具备:
第1电极;
第2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对置;
半导体部,设置于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以及
第1控制电极、第2控制电极及第3控制电极,设置于所述半导体部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与所述半导体部及所述第1电极电绝缘,相互电分离,
所述半导体部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第1层、第2导电类型的第2层、所述第1导电类型的第3层、以及所述第2导电类型的第4层,
所述第1控制电极、所述第2控制电极及所述第3控制电极从所述半导体部的表面侧在所述第1层中延伸,
所述第2层设置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
所述第3层选择性地设置于所述第2层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与所述第1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4层设置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层之间,与所述第2电极电连接,在所述控制方法中,
在第1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1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1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1控制电极的第1阈值电压低的第1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1阈值电压高的第1导通电压,
在第2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2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2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2控制电极的第2阈值电压低的第2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2阈值电压高的第2导通电压,
在第3时间点,使施加到所述第3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第3控制电压从比所述第3控制电极的第3阈值电压低的第3截止电压上升到比所述第2阈值电压高的第3导通电压,
在所述第1时间点、所述第2时间点及所述第3时间点以后的第4时间点,将所述第3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3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在所述第1时间点、所述第2时间点及所述第3时间点以后的第5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2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在所述第4时间点以及所述第5时间点以后的第6时间点,将所述第1控制电压降低到比所述第1阈值电压低的电平,
所述第3导通电压和所述第3截止电压的差小于所述第1导通电压和所述第1截止电压的差、以及所述第2导通电压和所述第2截止电压的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4时间点,将所述第3控制电压降低到所述第3截止电压,
在所述第5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所述第2截止电压,
在所述第6时间点,将所述第2控制电压降低到所述第1截止电压。
CN202010951181.1A 2020-03-03 2020-09-11 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33459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6123 2020-03-03
JP2020036123 2020-03-03
JP2020146992A JP7458273B2 (ja) 2020-03-03 2020-09-01 半導体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0-146992 2020-09-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5958A true CN113345958A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67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51181.1A Pending CN113345958A (zh) 2020-03-03 2020-09-11 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4563B2 (zh)
CN (1) CN11334595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39979A (ja) 2022-03-22 2023-10-04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回路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01076A (ja) * 1998-09-25 2000-04-07 Toshiba Corp 絶縁ゲート型半導体素子とその駆動方法
JP2006080551A (ja) * 1995-07-19 2006-03-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RU2335824C1 (ru) * 2007-02-20 2008-10-10 Физик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им. А.Ф. Иоффе РАН Запираемый тиристор и способ его работы
CN102779820A (zh) * 2011-05-11 2012-11-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元件
US20130037853A1 (en) * 2010-03-09 2013-02-14 Fuji Electric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6062964A (zh) * 2014-04-21 2016-10-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功率用半导体装置
JP2018129350A (ja) * 2017-02-06 2018-08-16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制御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とその半導体装置を制御する制御装置を含むシステム
JP2019012813A (ja) * 2017-06-29 2019-01-24 株式会社東芝 絶縁ゲート型バイポーラトランジスタ
CN110062957A (zh) * 2016-12-12 2019-07-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驱动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40587A (ja) 1992-10-23 1994-05-20 Fuji Electric Co Ltd ダブルゲートmosデバイス
JP3257186B2 (ja) 1993-10-12 2002-02-1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絶縁ゲート型サイリスタ
JP4398719B2 (ja) * 2003-12-25 2010-01-13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
DE102011079747A1 (de) * 2010-07-27 2012-02-02 Denso Corporation Halbleitervorrichtung mit Schaltelement und Freilaufdiode, sowie Steuerverfahren hierfür
DE112012006885T5 (de) * 2012-09-07 2015-06-03 Hitachi, Ltd. Schaltvorrichtung zum Stromrichten und Stromrichtvorrichtung
WO2017006711A1 (ja) * 2015-07-07 2017-01-1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JP6820287B2 (ja) 2018-02-23 2021-01-27 株式会社 日立パワーデバイス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JP7372027B2 (ja) 2018-03-08 2023-10-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6946219B2 (ja) 2018-03-23 2021-10-06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
JP7091204B2 (ja) * 2018-09-19 2022-06-27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
JP7210342B2 (ja) * 2019-03-18 2023-01-23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
US11101375B2 (en) * 2019-03-19 2021-08-2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80551A (ja) * 1995-07-19 2006-03-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01076A (ja) * 1998-09-25 2000-04-07 Toshiba Corp 絶縁ゲート型半導体素子とその駆動方法
RU2335824C1 (ru) * 2007-02-20 2008-10-10 Физик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им. А.Ф. Иоффе РАН Запираемый тиристор и способ его работы
US20130037853A1 (en) * 2010-03-09 2013-02-14 Fuji Electric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2779820A (zh) * 2011-05-11 2012-11-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元件
JP2012238715A (ja) * 2011-05-11 2012-12-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素子
CN106062964A (zh) * 2014-04-21 2016-10-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功率用半导体装置
CN110062957A (zh) * 2016-12-12 2019-07-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驱动电路
JP2018129350A (ja) * 2017-02-06 2018-08-16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制御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とその半導体装置を制御する制御装置を含むシステム
JP2019012813A (ja) * 2017-06-29 2019-01-24 株式会社東芝 絶縁ゲート型バイポーラトランジス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74563B2 (en) 2022-06-28
US20210281258A1 (en) 2021-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1551B (zh) 半导体电路以及控制电路
CN108463888B (zh) 半导体装置
JP5228800B2 (ja) 絶縁ゲート型半導体装置の駆動回路
JP7199270B2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回路
JP6471508B2 (ja) 半導体装置
JP2006245477A (ja) 半導体装置
JP2013251395A (ja) 半導体装置
JP5446233B2 (ja) 絶縁ゲート型半導体装置の駆動回路およびそれに適した半導体装置
US20060237786A1 (en)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KR20150051067A (ko) 전력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1171577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circuit
CN113345958A (zh) 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
JP7297709B2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回路
JP7458273B2 (ja) 半導体装置の制御方法
EP4060747A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circuit
JP7352437B2 (ja) 半導体装置
KR20150076716A (ko) 전력 반도체 소자
CN114267731A (zh)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电路
JP2021150542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回路
JP7387562B2 (ja) 半導体素子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JP2006526272A (ja) 高速切替え速度を有する電源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224152A (zh) 半导体装置
CN112447824A (zh) 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模块
CN115207112A (zh) 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7878143A (zh) 沟槽栅型igb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