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06361B - 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06361B
CN113306361B CN202010512342.7A CN202010512342A CN113306361B CN 113306361 B CN113306361 B CN 113306361B CN 202010512342 A CN202010512342 A CN 202010512342A CN 113306361 B CN113306361 B CN 1133063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ortion
wing
link
air duct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123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06361A (zh
Inventor
金周河
金承澈
金原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Hyundai Mobis Co Ltd
K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Hyundai Mobi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Hyundai Mobi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Publication of CN113306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063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063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063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8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a set of pivoting shutters and a pivoting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71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64Details of hin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其可在空气管道内安装有上后翼和下后翼,以可沿着前后方向线性移动,并且在上后翼的前端部分和下后翼的前端部分处可旋转地安装有上导风翼和下导风翼,从而当上后翼向前移动时在上导风翼向下旋转的同时向下控制空气的风向,或者当下后翼向前移动时在下导风翼向上旋转的同时向上控制空气的风向。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机驱动的通风装置,其通过使用执行线性移动的后翼、进行旋转运动的导风翼等,可以容易地控制排放到车内部中的空气的竖直风向。
背景技术
通常,通过用于车辆的空调的操作将空气排放到车内部中的通风口包括安装在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的前表面之间的中心仪表板上的中心通风口、安装到驾驶员座椅和乘客的前表面侧部上的防撞垫的侧通风口等。
尽管现有的通风口可由具有较大竖直高度的结构形成,同时其水平翼和竖直翼的数量分别至少为5个和6个,从而容易地控制朝向乘客身体排放到车内部中的空气的方向,但是存在的缺点在于通风口的尺寸不可避免地增加,从而影响与周围部件的组装问题和设计约束条件。
此外,由于驾驶员需要通过直接且竖直地弯回旋钮来控制竖直风向,该旋钮附接到现有通风口的部件之中的水平翼,所以驾驶员在驾驶时可能暂时不会注意前方,从而也导致行驶安全方面的问题。
另外,由于现有通风口具有大量水平翼和竖直翼不可避免地在外观上暴露的结构,所以通风口占据了中心仪表板或防撞垫中的较宽的安装空间,从而最终降低了设置在通风口周围的组合仪表、音频、视频、导航(AVN)装置等的设计自由度。
因此,由于安装在车内部中的组合仪表和AVN装置的增大,所以通风口的安装位置趋于移动到中心仪表板的下部区域,并且特别地,应用通风口的外部设计具有低竖直高度和长水平长度的细长型通风口。
然而,细长型通风口的缺点是不可能方便地控制排放到车内部中的空气的竖直方向。
例如,由于在仅有单个水平翼暴露在外的结构中,细长型通风口安装到空气管道的出口位置,所以驾驶员通过用手直接握住单个水平翼以控制竖直风向来操作是不方便的。
在此背景技术章节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公开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包含不形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国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解决上述传统问题,并且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其在空气管道内安装有上后翼和下后翼以可沿着前后方向线性移动,并且在上后翼的前端部分和下后翼的前端部分处分别可旋转地安装有上导风翼和下导风翼,使得当上后翼向前移动时在上导风翼向下旋转的同时可向下控制空气的风向,或者使得当下后翼向前移动时在下导风翼向上旋转的同时可向上控制空气的风向。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其构造成包括:上后翼和下后翼,该上后翼和下后翼分别沿着前后方向可移动地安装到空气管道内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上导风翼和下导风翼,该上导风翼和下导风翼分别可旋转地安装到上后翼的前端部分和下后翼的前端部分;驱动连杆装置,该驱动连杆装置可旋转地安装到空气管道内的侧壁,同时该驱动连杆装置连接到上后翼的后端部分和下后翼的后端部分,以使上后翼和下后翼在不同方向上线性移动;致动器,该致动器安装到空气管道的外侧,以向驱动连杆装置提供旋转动力;上轨道,该上轨道形成在空气管道内的侧壁上,以在上后翼向前移动时引导上导风翼的向下旋转;以及下轨道,该下轨道形成在空气管道内的侧壁上,以在下后翼向前移动时引导下导风翼的向上旋转。
驱动连杆装置包括:第一连杆,该第一连杆具有形成在其一侧中心部分上的旋转轴,该旋转轴连接到致动器;第二连杆,该第二连杆设置为下开口座形成为铰接紧固到上后翼的后端部分的结构,其中,第一连杆的上端部分可接近地插入该下开口座中;以及第三连杆,该第三连杆设置为上开口座形成为铰接紧固到下后翼的后端部分的结构,其中,第一连杆的下端部分可接近地插入该上开口座中。
另外,在第一连杆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上均形成有第一槽和第二槽,在第二连杆的下开口座的入口处形成有第一销,该第一销插入第一槽中以可滑动地转移,并且在第三连杆的上开口座的入口处形成有第二销,该第二销插入第二槽中以可滑动地转移。
优选地,构造成支撑上后翼的向前和向后线性移动的上导轨形成在空气管道内的上侧壁上,并且构造成支撑下后翼的向前和向后线性移动的下导轨形成在空气管道内的下侧壁上。
上导轨形成在空气管道内的上侧壁上,使得上导风翼的侧端部分被耦接以可滑动地移动。
特别地,上导轨由轨道结构形成,形成在上导风翼的侧端部分上的上导向销插入该轨道结构中以可滑动地向前和向后移动,并且上导轨形成为具有从后端部分朝向前端部分向下倾斜的轨迹。
因此,当上导向销从上导轨的后端部分移动到其前端部分时,上导风翼向下旋转,而当上后翼向前移动时,上导风翼一起向前移动,以向下引导排放到车内部的空气。
下导轨形成在空气管道内的下侧壁上,使得下导风翼的侧端部分被耦接以可滑动地移动。
具体地,下导轨由轨道结构形成,形成在下导风翼的侧端部分上的下导向销插入该轨道结构中以可滑动地向前和向后移动,并且下导轨形成为具有从后端部分朝向前端部分向上倾斜的轨迹。
因此,当下导向销从下轨道的后端部分移动到其前端部分时,下导风翼向上旋转,而当下后翼向前移动时,下导风翼一起向前移动,以向上引导排放到车内部的空气。
优选地,空气管道的出口的上端部分以及与其紧密接触的装饰件由向下凸出的曲面形成以用于COANDA效应,并且空气管道的出口的下端部分以及与其紧密接触的装饰件由向上凸出的曲面形成以用于COANDA效应。
本公开通过上述构造提供了以下效果。
第一,当上后翼在空气管道内向前移动时,通过在上导风翼向下旋转的同时向下引导空气的风向,能够容易地向下控制空气的车内部排放方向。
此外,空气管道的出口的下端部分以及与其紧密接触的装饰件由向上凸出的曲面形成以用于COANDA效应,使得空气可从车内部沿着向上凸出的曲面向下流动,从而更容易地向下控制空气的车内部排放方向。
第二,当下后翼在空气管道内向前移动时,通过在下导风翼向上旋转的同时向上引导空气的风向,能够容易地向上控制空气的车内部排放方向。
此外,空气管道的出口的上端部分以及与其紧密接触的装饰件由向下凸出的曲面形成以用于COANDA效应,使得空气可从车内部沿着向下凸出的曲面向上流动,从而更容易地向上控制空气的车内部排放方向。
第三,与构造现有的普通通风口的多个风向控制翼相比,可以只需要这一对后翼和这一对导风翼,从而减少部件的数量并节省制造成本。
第四,通过电气地控制空气的竖直风向,而不是通过驾驶员的手动操作来手动操作包括在现有的普通通风口或细长型通风口中的水平翼,能够有助于改进车辆的便利性并有助于其高质量。
应理解,如本文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者“车辆的”或者其他类似术语包括一般的机动车辆,例如乘用车(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公共汽车、卡车)、各种商用车、水运工具(包括各种船只和船舶)、飞机,等等,并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氢动力车辆及其他替代燃料车辆(例如,来自除了石油以外的资源的燃料)。如本文提到的,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动力源的车辆,例如兼具汽油动力和电动力的车辆。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本公开的某些实例性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特征,附图仅以图示的方式在此给出,并因此不限制本公开,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的组装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3是示出了由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在直线方向上排放空气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4是示出了由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向上排放空气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5是示出了由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向下排出空气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应理解,附图不是必须按比例绘制的,表现了说明本公开的基本原理的各种优选特征的稍微简化的图示。如本文所公开的本公开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定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特定预期应用和使用环境确定。
在附图中,附图标记在附图的几个图中表示本公开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的组装状态的侧剖视图,并且图2中的附图标记10表示装饰件。
装饰件10是指一种安装到中心仪表板的空气排放端口的位置或安装在防撞垫的空气排放端口的位置处的装饰物,并且在装饰件10的后部部分上布置有空气管道20,该空气管道是从空调朝向车内部的空气通道。
优选地,空气管道20的出口的上端部分以及与其紧密接触的装饰件10由向下凸出的曲面11形成以用于COANDA效应,并且空气管道20的出口的下端部分以及与其紧密接触的装饰件10由向上凸出的曲面12形成以用于COANDA效应。
作为参考,COANDA效应是指诸如为空气的流体沿着曲面的壁面流动并且其流动方向改变的特性。
根据本公开,上后翼31布置在空气管道20内的上部部分上,以在前后方向上可线性移动,并且下后翼32布置在其下部部分上,以在前后方向上可线性移动。
此时,上后翼31和下后翼32是平板结构,并且在彼此保持预定竖直间隔的同时平行布置。
优选地,上后翼31可朝向空气管道20的上板部分倾斜,并且下后翼32布置为朝向空气管道20的下板部分倾斜,使得上后翼31与下后翼32之间的空间变成空气的主流动路径。
另外,为了将在空气管道20的上部空间中流动的空气引导到向下凸出的曲面11,优选的是将上后翼31与空气管道20的上板部分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能够使气流平稳的最小距离。
另外,为了将在空气管道20的下部空间中流动的空气引导到向上凸起的曲面12,优选的是将下后翼32与空气管道20的下板部分之间的竖直距离保持在能够使气流平稳的最小距离。
优选地,构造成支撑上后翼31的向前和向后线性移动的上导轨21形成在空气管道20内的两个侧壁中的上侧壁上,并且构造成支撑下后翼32的向前和向后线性移动的下导轨22形成在空气管道20内的两个侧壁中的下侧壁上。
因此,在上后翼31的两个侧端部分插入在上导轨21之间并且下后翼32的两个侧端部分插入在下导轨22之间的状态下,上后翼31和下后翼32线性移动,并且可稳定地进行上后翼31和下后翼32的向前和向后线性移动。
用于基本上控制竖直风向的上导风翼41和下导风翼42均通过铰接件可旋转地连接到上后翼31和下后翼32的前端部分。
另外,作为用于使上导风翼41和下导风翼42旋转的轨道结构的上轨道51和下轨道52形成在空气管道20内的两个侧壁上。
更具体地,构造成当上后翼31向前移动时引导上导风翼41向下旋转的上轨道51形成在空气管道20内的两个侧壁的上部位置(上导轨的前部位置)处,而构造成当下后翼32向前移动时引导下导风翼42向上旋转的下轨道52形成在空气管道20内的两个侧壁的下部位置(下导轨的前部位置)处。
此时,上轨道51由轨道结构形成,其中,形成在上导风翼41的侧端部分上的上导向销41-1可以可滑动地向前和向后移动并且形成为具有从后端和前端向下倾斜的轨迹以引起上导风翼41的向下旋转。
另外,下轨道52由轨道结构形成,其中,形成在下导风翼42的侧端部分上的下导向销42-1可以可滑动地向前和向后移动并且形成为具有从后端和前端向上倾斜的轨迹以引起下导风翼42的向上旋转。
这里,构造成使上后翼31和下后翼32线性移动的驱动连杆装置60布置在与空气管道20内的侧壁上的上后翼31和下后翼32的后端部分对应的位置处。
驱动连杆装置60通过铰接件连接到上后翼31和下后翼32的后端部分,并且可旋转地布置在空气管道20内的侧壁上,以用于使上后翼31和下后翼32在不同方向上线性移动。
为此,驱动连杆装置60被构造成包括:第一连杆61,该第一连杆具有形成在其一侧中心部分上的旋转轴61-1,该旋转轴连接到致动器70;第二连杆62,该第二连杆设置为下开口座62-1形成为铰接紧固到上后翼31的后端部分的结构,其中,第一连杆61的上端部分可接近地插入该下开口座中;以及第三连杆63,该第三连杆设置为上开口座63-1形成为铰接紧固到下后翼32的后端部分的结构,其中,第一连杆61的下端部分可接近地插入该上开口座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致动器70可以是用于向第一连杆61提供旋转动力的电机,并且位于空气管道20的外侧,使得其输出轴连接到第一连杆61的旋转轴61-1。
可替代地,致动器70可以是用于使第一连杆61旋转的手动操作机构(例如,杆)。
此时,当第一连杆61以适当角度或更大角度旋转时,第一连杆61的上端部分可以与第二连杆61的下开口座62-1分离,并且第一连杆61的下端部分可以与第三连杆63的上开口座63-1分离。
因此,第一连杆61优选地以预定角度旋转,以用于防止分离,同时防止第一连杆61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与下开口座62-1和上开口座63-1分离的现象。
为此,在第一连杆61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上均形成有第一槽61-2和第二槽61-3;在第二连杆62的下开口座62-1的入口处形成有第一销62-2,该第一销插入到第一槽61-2中以可滑动地转移;并且在第三连杆63的上开口座63-1的入口处形成有第二销63-2,该第二销插入到第二槽61-3中以可滑动地转移。
因此,当第一连杆61在竖直布置的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旋转倾斜时,第一连杆61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分别逐渐地与第二连杆62的下开口座62-1和第三连杆63的上开口座63-1分离,但是第三连杆63的第二销63-2锁定到第一连杆61的第二槽61-3的外端部分,而第二连杆62的第一销62-2锁定到第一连杆61的第一槽61-2的外端部分,使得能够防止第一连杆61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与下开口座62-1和上开口座63-1分离。
这里,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构造的根据本公开的通风装置的操作流程。
在中性方向(线性方向)上控制空气风向
图3示出了由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在中性方向(线性方向)上排放空气的状态。
为了将行进通过空气管道20的空气从空调朝向车内部以线性风排出,第一连杆61保持竖直布置的状态。
另外,位于第一连杆61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上的第二连杆62和第三连杆63也保持竖直布置状态。
另外,铰接紧固到第二连杆62的上后翼31和铰接紧固到第三连杆63的下后翼32保持上后翼31和下后翼32在空气管道20内彼此平行布置的状态。
因此,空气沿着朝向车内部的方向流动通过空气的主流动路径,该主流动路径是上后翼31与下后翼32之间的空间、上后翼31与空气管道20的上板部分之间的空间,以及下后翼32与空气管道20的下板部分之间的空间。
随后,除了上导风翼41与下导风翼42之间的空间之外,空气可通过上导风翼41与空气管道20的上板部分之间的空间以及下导风翼42与空气管道20的下板部分之间的空间排放到车内部,同时形成线性风,而不会向上或向下倾斜。
向上控制空气风向
图4示出了由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向上排放空气的状态。
为了控制排放到车内部的空气具有向上的风向,将由于致动器70的驱动而在一个方向上产生的旋转力传递到第一连杆61的旋转轴61-1,使得第一连杆61可以图4所示的方位角逆时针旋转。
同时,当第一连杆61逆时针旋转时,插入并紧固第一连杆61的上端部分的第二连杆62倾斜并向后移动,而插入并紧固第一连杆61的下端部分的第三连杆63也倾斜并向前移动。
此时,第一连杆61的下端部分也与第三连杆63的上开口座63-1分离,而第一连杆61的上端部分与第二连杆62的下开口座62-1分离,使得铰接紧固到第二连杆62的上后翼31与铰接紧固到第三连杆63的下后翼32之间的竖直距离可保持恒定而不改变。
另外,随着第二连杆62倾斜并向后移动,铰接紧固到第二连杆62的上后翼31线性地向后移动,并且随着第三连杆63倾斜并向前移动,铰接紧固到第三连杆63的下后翼32线性地向前移动。
另外,随着上后翼31线性地向后移动,铰接紧固到上后翼31的前端部分的上导风翼41也向后移动相同距离。
特别地,随着下后翼32线性地向前移动,铰接紧固到下后翼32的前端部分的下导风翼42也向前移动相同距离,并且在向上旋转的同时移动。
更具体地,下轨道52具有从后端部分朝向前端部分向上倾斜的轨迹,以引起下导风翼42的向上旋转,使得当下导风翼42的下导向销42-1沿着下轨道52可滑动地向前移动时,下导风翼42最终以预定角度向上旋转。
因此,当下导向销42-1从下轨道52的后端部分移动到其前端部分时,下导风翼42向上旋转,而当下后翼32向前移动时,该下导风翼一起向前移动,从而向上引导排放到车内部的空气。
此时,由于空气管道20的出口的上端部分以及与其紧密接触的装饰件10形成向下凸出的曲面11以引起COANDA效应,所以从空调沿着空气管道20的内部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内部沿着向下凸出的曲面11向上流动。
如上所述,当下后翼32向前移动时,下导风翼42可在向上旋转的同时向上引导空气的风向,从而容易地向上控制空气的车内部排放方向,此外,一部分空气可从内部沿着由空气管道20的出口的上端部分以及与其紧密接触的装饰件10形成的向下凸出的曲面11向上流动,从而更容易地向上控制空气的车内部排放方向。
向下控制空气风向
图5示出了由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向下排出空气的状态。
将由于致动器70的驱动而在另一方向上产生的旋转力传递到第一连杆61的旋转轴61-1,以控制排放到车内部的空气具有向下的风向,使得第一连杆61可以图5所示的方位角顺时针旋转。
同时,当第一连杆61顺时针旋转时,插入并紧固第一连杆61的上端部分的第二连杆62倾斜并向前移动,而插入并紧固第一连杆61的下端部分的第三连杆63也倾斜并向后移动。
同样地,第一连杆61的下端部分也与第三连杆63的上开口座63-1分离,而第一连杆61的上端部分与第二连杆62的下开口座62-1分离,使得铰接紧固到第二连杆62的上后翼31与铰接紧固到第三连杆63的下后翼32之间的竖直距离可保持恒定而不改变。
另外,随着第二连杆62倾斜并向前移动,铰接紧固到第二连杆62的上后翼31线性地向前移动,并且随着第三连杆63倾斜并向后移动,铰接紧固到第三连杆63的下后翼32线性地向后移动。
另外,随着下后翼32线性地向后移动,铰接紧固到下后翼32的前端部分的下导风翼42也向后移动相同距离。
特别地,随着上后翼31线性地向前移动,铰接紧固到上后翼31的前端部分的上导风翼41也向前移动相同距离,并且在向下旋转的同时移动。
更具体地,上轨道51具有从后端部分朝前端部分向下倾斜的轨迹,以引起上导风翼41的向下旋转,使得当上导风翼41的上导向销41-1沿着上轨道51可滑动地向前移动时,上导风翼41最终以预定角度向下旋转。
因此,当上导向销41-1从上轨道51的后端部分移动到其前端部分时,上导风翼41向下旋转,而当上后翼31向前移动时,该上导风翼一起向前移动,从而向上引导排放到车内部的空气。
此时,由于空气管道20的出口的下端部分以及与其紧密接触的装饰件10形成了向上凸出的曲面12以引起COANDA效应,所以从空调沿着空气管道20的内部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内部沿着向上凸出的曲面12向下流动。
如上所述,当上后翼31向前移动时,上导风翼41可在向下旋转的同时向下引导空气的风向,从而容易地向下控制空气的车内部排放方向,此外,一部分空气可从内部沿着由空气管道20的出口的下端部分以及与其紧密接触的装饰件10形成的向上凸出的曲面12向下流动,从而更容易地向下控制空气的车内部排放方向。
尽管上面已经讨论了多个实例性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特征的进一步修改、置换、添加及其子组合仍然是可能的。因此,所附权利要求和此后引入的权利要求旨在被解释为包括所有这些修改、置换、添加和子组合,因为其在其真实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包括:
上后翼和下后翼,分别沿着前后方向能移动地安装到空气管道内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
上导风翼和下导风翼,分别能旋转地安装到所述上后翼的前端部分和所述下后翼的前端部分;
驱动连杆装置,能旋转地安装到所述空气管道内的侧壁,同时所述驱动连杆装置连接到所述上后翼的后端部分和所述下后翼的后端部分,以使所述上后翼和所述下后翼在不同方向上线性移动;
致动器,安装到所述空气管道的外侧,以向所述驱动连杆装置提供旋转动力;
上轨道,形成在所述空气管道内的所述侧壁上,以在所述上后翼向前移动时引导所述上导风翼的向下旋转;以及
下轨道,形成在所述空气管道内的所述侧壁上,以在所述下后翼向前移动时引导所述下导风翼的向上旋转,
其中,所述驱动连杆装置包括:
第一连杆,具有形成在第一连杆的一侧中心部分上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连接到所述致动器,
第二连杆,设置为下开口座形成为铰接紧固到所述上后翼的所述后端部分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部分能接近地插入所述下开口座中,以及
第三连杆,设置为上开口座形成为铰接紧固到所述下后翼的所述后端部分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部分能接近地插入所述上开口座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杆的所述上端部分和所述下端部分上均形成有第一槽和第二槽,在所述第二连杆的所述下开口座的入口处形成有第一销,所述第一销插入所述第一槽中以能滑动地转移,并且在所述第三连杆的所述上开口座的所述入口处形成有第二销,所述第二销插入所述第二槽中以能滑动地转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其中,构造成支撑所述上后翼的向前和向后线性移动的上导轨形成在所述空气管道内的上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其中,构造成支撑所述下后翼的向前和向后线性移动的下导轨形成在所述空气管道内的下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其中,所述上轨道形成在所述空气管道内的上侧壁上,使得所述上导风翼的侧端部分被耦接以能滑动地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其中,所述上轨道由轨道结构形成,形成在所述上导风翼的所述侧端部分上的上导向销插入所述轨道结构中以能滑动地向前和向后移动,并且所述上轨道形成为具有从所述后端部分朝向所述前端部分向下倾斜的轨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其中,当所述上导向销从所述上轨道的所述后端部分移动到所述上轨道的所述前端部分时,所述上导风翼向下旋转,而当所述上后翼向前移动时,所述上导风翼一起向前移动,以向下引导排放到车内部的空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其中,所述下轨道形成在所述空气管道内的下侧壁上,使得所述下导风翼的侧端部分被耦接以能滑动地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其中,所述下轨道由轨道结构形成,形成在所述下导风翼的所述侧端部分上的下导向销插入所述轨道结构中以能滑动地向前和向后移动,并且所述下轨道形成为具有从所述后端部分朝向所述前端部分向上倾斜的轨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其中,当所述下导向销从所述下轨道的所述后端部分移动到所述前端部分时,所述下导风翼向上旋转,而当所述下后翼向前移动时,所述下导风翼一起向前移动,以向上引导排放到车内部的空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其中,所述空气管道的出口的上端部分以及与该上端部分紧密接触的装饰件由向下凸出的曲面形成以用于COANDA效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其中,所述空气管道的出口的下端部分以及与该下端部分紧密接触的装饰件由向上凸出的曲面形成以用于COANDA效应。
CN202010512342.7A 2020-02-26 2020-06-08 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Active CN1133063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23365A KR20210108594A (ko) 2020-02-26 2020-02-26 자동차용 에어벤트 장치
KR10-2020-0023365 2020-0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06361A CN113306361A (zh) 2021-08-27
CN113306361B true CN113306361B (zh) 2024-02-09

Family

ID=77365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12342.7A Active CN113306361B (zh) 2020-02-26 2020-06-08 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54643B2 (zh)
KR (1) KR20210108594A (zh)
CN (1) CN1133063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68843A (ko) * 2020-11-19 2022-05-2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 및 이의 작동 방법
DE102020216529B4 (de) * 2020-12-23 2024-01-2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üftungsausströmer, Lüftungssystem und Kraftfahrzeug
KR20220104589A (ko) * 2021-01-18 2022-07-2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메쉬형 에어벤트 장치
KR20230017600A (ko) * 2021-07-28 2023-02-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슬림 에어벤트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49258A1 (de) * 2000-10-05 2002-04-11 Behr Gmbh & Co Steuereinrichtung für Luftströme in Klimaanlagen von Kraftfahrzeugen
EP1712384A2 (en) * 2005-04-11 2006-10-18 Martur Falcad S.r.l. Air distribution air vent for vehicle dashboards
KR20070047130A (ko) * 2005-11-01 2007-05-0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벤트의 윙 노브 구조
CN1993243A (zh) * 2004-06-24 2007-07-04 佛吉亚汽车内部设备工业公司 通风机
EP1923242A1 (de) * 2006-11-14 2008-05-21 Behr GmbH & Co. KG Luftausströmer mit Drallströmung und konventioneller Strömung
KR20090120263A (ko) * 2008-05-19 2009-11-24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자동차용 에어덕트의 풍향제어장치
DE102012013607A1 (de) * 2012-07-07 2013-01-24 Daimler Ag Luftauslasselement für einen Kraftwagen
CN103124647A (zh) * 2011-09-28 2013-05-29 奥迪股份公司 在点式姿态与扩散姿态之间转换的用于机动车的通风和加热模块的空气排出器
KR20130006160U (ko) * 2012-04-16 2013-10-24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자동차의 에어벤트
JP2017149307A (ja) * 2016-02-25 2017-08-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CN108001167A (zh) * 2017-11-06 2018-05-08 东风佛吉亚汽车内饰有限公司 出风口出风调节结构
KR20180065398A (ko) * 2016-12-07 2018-06-18 한국아이티더블유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 벤트
CN108372770A (zh) * 2017-02-01 2018-08-0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控制车辆的细长型通气孔中空气流动方向的装置
DE102017120417A1 (de) * 2017-09-05 2019-03-07 Weber GmbH & Co. KG Kunststofftechnik + Formenbau Luftausströmer mit einstellbarer Luftaustrittsrichtung, insbesondere Flach- oder Fugenausströmer
DE102017011497A1 (de) * 2017-12-13 2019-06-13 Audi Ag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e Belüftungsanlage eines Fahrzeugs
EP3530506A1 (de) * 2018-02-07 2019-08-28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uftausströmer
KR20190130331A (ko) * 2018-05-14 2019-11-2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슬라이드형 에어벤트
WO2020109685A1 (fr) * 2018-11-27 2020-06-04 Psa Automobiles Sa Aerateur mince a effet coanda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4669Y2 (ja) * 1979-11-21 1984-04-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ンチレ−シヨングリル
US5470276A (en) * 1993-09-21 1995-11-28 Aeroquip Corporation Diffuser air outlet
US7399222B2 (en) * 2004-12-31 2008-07-15 Winia Mando, Inc.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uto-shutter in air-conditioner
DE102011002606B4 (de) * 2011-01-13 2022-12-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elüftungssteuervorrichtung für eine Heizungs- und/oder Klimaanlage eines Fahrzeugs
JP6086669B2 (ja) * 2012-08-01 2017-03-01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DE102013108059A1 (de) * 2013-07-29 2015-01-29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uftleitelement
JP6499609B2 (ja) * 2016-03-31 2019-04-10 しげる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レジスタ装置
US10500927B2 (en) * 2017-04-19 2019-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olding vane and air register incorporating a folding vane
KR102598528B1 (ko) 2018-05-16 2023-11-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전동식 에어벤트 장치
KR102552157B1 (ko) 2018-08-08 2023-07-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전동식 에어벤트 장치
US11376928B2 (en) * 2019-06-03 2022-07-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registe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49258A1 (de) * 2000-10-05 2002-04-11 Behr Gmbh & Co Steuereinrichtung für Luftströme in Klimaanlagen von Kraftfahrzeugen
CN1993243A (zh) * 2004-06-24 2007-07-04 佛吉亚汽车内部设备工业公司 通风机
EP1712384A2 (en) * 2005-04-11 2006-10-18 Martur Falcad S.r.l. Air distribution air vent for vehicle dashboards
KR20070047130A (ko) * 2005-11-01 2007-05-0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벤트의 윙 노브 구조
EP1923242A1 (de) * 2006-11-14 2008-05-21 Behr GmbH & Co. KG Luftausströmer mit Drallströmung und konventioneller Strömung
KR20090120263A (ko) * 2008-05-19 2009-11-24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자동차용 에어덕트의 풍향제어장치
CN103124647A (zh) * 2011-09-28 2013-05-29 奥迪股份公司 在点式姿态与扩散姿态之间转换的用于机动车的通风和加热模块的空气排出器
KR20130006160U (ko) * 2012-04-16 2013-10-24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자동차의 에어벤트
DE102012013607A1 (de) * 2012-07-07 2013-01-24 Daimler Ag Luftauslasselement für einen Kraftwagen
JP2017149307A (ja) * 2016-02-25 2017-08-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気吹き出し装置
KR20180065398A (ko) * 2016-12-07 2018-06-18 한국아이티더블유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 벤트
CN108372770A (zh) * 2017-02-01 2018-08-0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控制车辆的细长型通气孔中空气流动方向的装置
DE102017120417A1 (de) * 2017-09-05 2019-03-07 Weber GmbH & Co. KG Kunststofftechnik + Formenbau Luftausströmer mit einstellbarer Luftaustrittsrichtung, insbesondere Flach- oder Fugenausströmer
CN108001167A (zh) * 2017-11-06 2018-05-08 东风佛吉亚汽车内饰有限公司 出风口出风调节结构
DE102017011497A1 (de) * 2017-12-13 2019-06-13 Audi Ag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e Belüftungsanlage eines Fahrzeugs
EP3530506A1 (de) * 2018-02-07 2019-08-28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uftausströmer
KR20190130331A (ko) * 2018-05-14 2019-11-2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슬라이드형 에어벤트
WO2020109685A1 (fr) * 2018-11-27 2020-06-04 Psa Automobiles Sa Aerateur mince a effet coanda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自动左右摆叶导风结构;林思轩;胡锦洋;;家电科技(第11期);第67-69页 *
基于舒适性因素的整车出风口设计解析;赵南, 田钧;汽车实用技术;20161213(第11期);第90-9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54643B2 (en) 2023-01-17
KR20210108594A (ko) 2021-09-03
US20210260969A1 (en) 2021-08-26
CN113306361A (zh) 2021-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06361B (zh) 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CN108372770B (zh) 用于控制车辆的细长型通气孔中空气流动方向的装置
CN108215722B (zh) 用于调节机动车辆的细长型通风口的气流方向的装置
CN110497772B (zh) 用于车辆的电机驱动通气装置
US9752365B2 (en) Dual-opening panoramic sunroof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10816223B (zh) 用于车辆的电机驱动通风设备
CN109552004B (zh) 使用通气孔的旋钮打开和关闭气阀的装置
CN112590500B (zh) 用于车辆的通气孔
US20050087325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rear seat arrangement
CN114786974A (zh) 汽车用细长型通风口的风向调节装置
US11613166B2 (en) Air vent device for vehicle
CN111976418A (zh) 顶棚通风装置
KR102110320B1 (ko) 자동차용 에어벤트
JPH09300942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10070973A1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における3連吹出口の構造
JP3917881B2 (ja) 車両用風向調整装置
JP433330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818395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2498833B1 (ko) 자동차의 슬림형 에어벤트
CN218021138U (zh)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结构及汽车
CN214874127U (zh) 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
JP425445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33330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111992U (ja) 空調エア吹出口装置
JPH0141527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