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47110A - 转向支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支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47110A
CN113247110A CN202110114718.3A CN202110114718A CN113247110A CN 113247110 A CN113247110 A CN 113247110A CN 202110114718 A CN202110114718 A CN 202110114718A CN 113247110 A CN113247110 A CN 1132471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ing
steering
main body
support device
steer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147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泽哲人
早川真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247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471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145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having a crossbeam incorporated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转向支承装置,转向支承装置的主体部设置有内部空间、第1紧固部以及第2紧固部。为了形成使主体部和车辆的转向器紧固连结的第1转向器紧固部而设置第1紧固部。为了形成使主体部和车辆的其他部件紧固连结的其他部件紧固部而设置第2紧固部。并且,第1转向器紧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和其他部件紧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经过内部空间的且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

Description

转向支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从上侧支承车辆转向器的转向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1-270467号公报公开的仪表板加强件中的驾驶席侧部分被构造成转向支承装置。即,驾驶席侧部分的第1端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副驾驶席侧支柱的端部紧固连结,驾驶席侧部分的第2端与驾驶席侧的支柱紧固连结。此外,在驾驶席侧部分的第1端的附近处设置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宽区域部,并且在驾驶席侧部分设置有从第2端朝宽区域部延伸的管部。
并且,宽区域部是中空的区域,且在宽区域部设置有朝向后侧下方的开口。此外,在围绕该开口的缘部设置有螺母,通过该螺母使转向器与宽区域部紧固连结。此外,在驾驶席侧部分的第2端处,在管部的前侧以及后侧设置有凸缘,并且在这些凸缘上设置有螺栓插通孔。并且,通过螺栓插通孔使第2端与驾驶席侧的支柱紧固连结。
即,在驾驶席侧部分处,宽区域部以及管部具有中空部分,该中空部分的刚性相对较高。并且,对物体施加的外力主要在该物体中的刚性较高的部分传递,因此,对驾驶席侧部分施加的外力主要在宽区域部的中空部分以及管部的中空部分传递。
发明内容
因此,在驾驶席侧部分处,从转向器施加的外力在宽区域部的中空部分以及管部的中空部分传递,并朝第2端传递。然后,到达第2端的外力经由设置在管部的前侧以及后侧的凸缘传递给与该凸缘紧固连结的支柱。然而,该外力在第2端处从管部的中空部分向凸缘传递时,该外力的传递方向会产生大幅度变化。因此,外力无法顺畅地传递到支柱,从而导致驾驶席侧部分的刚性下降。其结果为,驾驶席侧部分局部地产生应力,从而有可能导致转向器的支承刚性变差。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在于优选提高转向支承装置的刚性。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转向支承装置,其构成为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于车辆,且从上方支承车辆的转向器。转向支承装置包括主体部、第1紧固部、以及第2紧固部。主体部是通过接合具有规定形状的多个板材而形成的部位,并且多个板材之间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内部空间。为了形成第1转向器紧固部而在主体部设置第1紧固部,第1转向器紧固部是触及内部空间的部位,并且是使主体部和转向器紧固连结的部位。为了形成其他部件紧固部而在主体部设置第2紧固部,其他部件紧固部是触及内部空间的部位,并且是使主体部和车辆的其他部件紧固连结的部位,并且,第1转向器紧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和其他部件紧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经过内部空间的且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
根据上述结构,第1转向器紧固部和其他部件紧固部均触及内部空间。因此,促使从第1转向器紧固部输入的外力经由主体部中的中空部分而传递给其他部件紧固部。并且,第1转向器紧固部的至少一部分和其他部件紧固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经过内部空间的且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因此,从第1转向器紧固部经由主体部的中空部分而向其他部件紧固部传递外力时,促使该外力的传递路径成为顺直的路径,从而抑制该外力的传递方向产生变化。由此,能够使外力的传递更为顺畅,从而能够抑制转向支承装置局部产生应力。因此,转向支承装置的刚性提高。
此外,第1转向器紧固部可以通过贯穿主体部以及内部空间的至少一个贯穿部件而使主体部和转向器紧固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主体部和转向器实现良好的紧固连结。
此外,主体部可以通过接合多个部件而形成,多个部件包含下主体部件和上主体部件,下主体部件可以位于内部空间的下侧,上主体部件可以隔着内部空间而与下主体部件相对。并且,第1转向器紧固部可以通过贯穿下主体部件、上主体部件、以及内部空间的至少一个贯穿部件而使主体部和转向器紧固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主体部和转向器实现良好的紧固连结。
此外,其他部件可以是车辆的支柱。
根据上述结构,从第1转向器紧固部向转向支承装置与支柱之间的紧固部更加顺畅地传递外力,从而能够抑制转向支承装置局部产生应力。因此,转向支承装置的刚性提高。
此外,其他部件可以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于车辆的转向构件。
根据上述结构,从第1转向器紧固部向转向支承装置与转向构件之间的紧固部更加顺畅地传递外力,从而能够抑制转向支承装置局部产生应力。因此,转向支承装置的刚性提高。
此外,转向支承装置还可以包括第3紧固部,为了形成地板支承件紧固部而在主体部设置第3紧固部,地板支承件紧固部是触及内部空间的部位,并且是使主体部和地板支承件紧固连结的部位。此外,地板支承件是从车身中的位于转向支承装置下方的部分突出的细长部件。并且,第1转向器紧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和地板支承件紧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经过内部空间的且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
根据上述结构,促使从第1转向器紧固部输入的外力经由主体部的中空部分而传递给地板支承件紧固部。并且,第1转向器紧固部的至少一部分和地板支承件紧固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经过内部空间的且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因此,在从第1转向器紧固部经由主体部的中空部分而向地板支承件紧固部传递外力时,促使该外力的传递路径成为顺直的路径,从而抑制该外力的传递方向产生变化。由此,能够使外力的传递更为顺畅,从而够抑制转向支承装置局部产生应力。因此,转向支承装置的刚性提高。
此外,主体部可以通过接合多个部件而形成,多个部件包含下主体部件和上主体部件。并且,下主体部件可以位于内部空间的下侧,上主体部件可以隔着内部空间而与下主体部件相对,第3紧固部可以设置于下主体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距地板支承件与车身之间的紧固连结位置较近的位置处使转向支承装置和地板支承件紧固连结。因此,能够提高转向支承装置以及地板支承件的刚性。
此外,主体部还可以具有底表面部,底表面部是位于内部空间下侧的部位,并且是沿着假想的平面即基准底平面而延伸的部位。并且,可以将在底表面部的上侧相交的两个假想的平面称为基准前平面以及基准后平面。此外,从车辆宽度方向进行观察时,由基准底平面、基准前平面、以及基准后平面围成的与车辆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可以形成为三角形,主体部可以具有沿着基准前平面延伸的前表面部、以及沿着基准后平面延伸的后表面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主体部中的前表面部以及后表面部的变形,从而能够提高主体部的刚性。
此外,可以将主体部中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部分称为主体中央部。并且,转向支承装置还可以包括突出部。其中,突出部以朝车辆的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主体中央部。突出部可以具有第2转向器紧固部,第2转向器紧固部构成为与转向器紧固连结。并且,主体中央部的处在前侧的端部可以位于比第2转向器紧固部靠前侧的位置处。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加宽主体中央部的宽度。其中,主体中央部的宽度是指主体中央部的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充分确保主体中央部中的与突出部接合的部分的面积,从而能够使突出部更加牢固地与主体中央部接合。此外,由于主体中央部的宽度变宽,因此主体部的刚性提高。
此外,可以将主体部中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部分称为主体中央部。并且,转向支承装置还可以包括突出部。其中,突出部以朝车辆的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主体中央部。突出部可以具有第2转向器紧固部,第2转向器紧固部构成为与转向器紧固连结。另外,第1转向器紧固部可以通过贯穿主体部以及内部空间的至少一个贯穿部件而使主体部和转向器紧固连结,并且,突出部可以通过至少一个贯穿部件而与主体部接合。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同时能够提高突出部与主体部的接合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转向支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转向支承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转向支承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转向支承装置的后视图。
图5是转向支承装置的前视图。
图6是转向支承装置的左视图。
图7是转向支承装置的右视图。
图8是图4中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图2中的IX-IX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在本公开的所属技术范围内能够采用各种方式。
[1.整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支承装置1例如由钢材形成,并且以在车辆宽度方向(换言之即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在车辆上(参照图1~图7)。下文将车辆的前、后、右、左仅记为前、后、右、左。并且将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仅记为中央。
转向支承装置1的左端经由支架91而与驾驶席侧支柱94紧固连结。此外,驾驶席侧支柱94是构成被设置在驾驶席侧车门附近处的车身的部件。此外,转向支承装置1的右端与转向构件9的左端紧固连结。
转向构件9是构成一部分车身的呈管状的部件,并且以在左右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配置在车辆的副驾驶席的前方。下文将穿过转向构件9的左右方向上的截面中心的假想直线记为轴线90。轴线9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此外,转向构件9的右端经由支架92而与车身(作为其中一例,为副驾驶席侧支柱)紧固连结。此外,转向构件9的左端处在转向支承装置1的右端的附近。不过,转向构件9的左端也可以处在例如转向支承装置1的中央部分或者左侧部分。
并且,转向支承装置1从上侧支承转向器8的转向柱82(参照图8、图9)。此外,转向柱82是围绕转向轴81外周面的部位,转向轴81将对转向盘80施加的旋转操作传递给转向机构。
转向支承装置1包括主体部10、突出部20、第1转向器紧固部13、第2转向器紧固部21、右端部11、左端部12、地板支承件紧固部14、以及车身紧固部22。
[2.主体部]
主体部10是设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空部位,并且主体部10在大致前后方向上(下文记为宽度方向)扩宽(参照图1~图8)。此外,主体部10具有上主体部件3和下主体部件4,上主体部件3和下主体部件4是通过冲压成形等而形成规定形状的板材。
上主体部件3以及下主体部件4从主体部10的右端延伸到左端,并且在主体部10的宽度方向上扩宽。上主体部件3具有前凸缘部30和后凸缘部31,前凸缘部30是位于上主体部件3的前侧缘部处的呈凸缘状的部位,后凸缘部31是位于上主体部件3的后侧缘部处的呈凸缘状的部位。此外,下主体部件4具有前凸缘部40和后凸缘部41,前凸缘部40是位于下主体部件4的前侧缘部处的呈凸缘状的部位,后凸缘部41是位于下主体部件4的后侧缘部处的呈凸缘状的部位。上主体部件3中的处在前凸缘部30与后凸缘部31之间的部分形成朝上侧突出的呈槽状的部位。此外,下主体部件4中的处在前凸缘部40与后凸缘部41之间的部分形成朝下侧突出的呈槽状的部位。
上主体部件3配置于上侧,下主体部件4配置于下侧。并且,例如通过焊接等来接合上主体部件3的前凸缘部30和下主体部件4的前凸缘部40,以及接合上主体部件3的后凸缘部31和下主体部件4的后凸缘部41,由此形成主体部10。上主体部件3与下主体部件4之间形成内部空间18,内部空间18从主体部10的右端延伸到左端。
以下将主体部10中的处在大致中央的部分记为主体中央部15。在主体中央部15设置后述的突出部20。此外,将主体部10中的处在主体中央部15(换言之即突出部20)的右侧的部分记为主体右部16,将处在主体中央部15的左侧的部分记为主体左部17。主体右部16以及主体左部17各自的于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下文记为宽度)随着趋向主体中央部15而变宽。并且,主体中央部15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主体右部16的宽度以及主体左部17的宽度。
此外,主体部10的右端的部分即右端部11、以及左端的部分即左端部12各自大致呈圆筒状。而且,右端部11以及左端部12各自形成触及内部空间18且与内部空间18连通的开口。此外,上述转向构件9的轴线90穿过上述这些开口的大致中心处。
[3.上主体部件]
上主体部件3包括上述前凸缘部30、后凸缘部31、右弯曲部32、左弯曲部33、前表面部34、后表面部35、以及后侧上表面部36(参照图1~图8)。
右弯曲部32形成在上主体部件3中的包含在主体右部16中的部分处。此外,左弯曲部33形成在上主体部件3中的包含在主体左部17中的部分处。右弯曲部32以及左弯曲部33各自在从前凸缘部30的后侧缘部到后凸缘部31的前侧缘部的范围上延伸,且各自弯曲成朝上侧突出的大致圆弧形状。
另一方面,前表面部34、后表面部35、以及后侧上表面部36形成在上主体部件3中的包含在主体中央部15中的部分处。
前表面部34是从前凸缘部30朝后侧延伸的呈平面状的部位,并且以随着趋向后侧而靠向上侧的方式倾斜。
后侧上表面部36是从后凸缘部31的前侧缘部朝前侧呈平面状延伸的部位。作为一例,后侧上表面部36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不过,后侧上表面部36也可以相对于前后方向以及/或者左右方向而倾斜。此外,后侧上表面部36在大致上下方向上与后述下主体部件4的底表面部43相对。
后表面部35是从后侧上表面部36的前侧缘部延伸到前表面部34的后侧缘部的部位,并且是呈平面状的部位。作为一例,后表面部35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
[4.下主体部件]
下主体部件4包括上述前凸缘部40、后凸缘部41、前侧部42、底表面部43、以及后侧部44(参照图1~图8)。
前侧部42是从前凸缘部40的后侧缘部朝下侧突出的呈壁状的部位,后侧部44是从后凸缘部41的前侧缘部朝下侧突出的呈壁状的部位。前侧部42在环绕轴线90的方向上弯曲。另一方面,在下主体部件4中的形成主体右部16以及主体左部17的部分处的后侧部44在环绕轴线90的方向上弯曲。并且,在下主体部件4中的形成主体中央部15的部分处的后侧部44大致呈平面状地延伸。
底表面部43是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呈平面状的部位,并且底表面部43从前侧部42的下侧缘部延伸到后侧部44的下侧缘部。不过,底表面部43也可以相对于前后方向以及/或者左右方向而倾斜。此外,底表面部43设置在下主体部件4中的未形成右端部11以及左端部12的部分处。即,下主体部件4中的形成右端部11以及左端部12的部分不存在底表面部43,而是通过前侧部42以及后侧部44而形成为:使得该部分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呈半圆形状。
[5.桁架结构]
上述下主体部件4的底表面部43沿着假想的平面即基准底平面25而大致呈平面状延伸(参照图8)。在此,将在底表面部43的上侧相交的两个假想的平面分别称为基准前平面26以及基准后平面27。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由基准底平面25、基准前平面26、以及基准后平面27围成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
并且,上主体部件3的前表面部34沿着基准前平面26而大致呈平面状延伸,上主体部件3的后表面部35沿着基准后平面27而大致呈平面状延伸。即,主体部10的主体中央部15具有桁架结构,该桁架结构中,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由底表面部43、前表面部34、以及后表面部35围成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大致三角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基准底平面25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基准前平面26以随着趋向后侧而远离基准底平面25的方式倾斜,基准后平面27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不过,基准底平面25、基准前平面26、以及、基准后平面27的方向可适当加以设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基准底平面25与基准前平面26的交线位于比底表面部43靠前侧的位置,基准底平面25与基准后平面27的交线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与底表面部43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重合。不过,也可以是例如基准底平面25与基准前平面26的交线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与底表面部43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重合。此外,基准底平面25与基准后平面27的交线例如也可以位于比底表面部43靠后侧的位置。即使在上述情况下,通过分别沿着基准底平面25、基准前平面26和基准后平面27来配置底表面部43、前表面部34和后表面部35,也同样能够形成桁架结构。
[6.突出部]
突出部20以朝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主体部10的主体中央部15(参照图1~图8)。突出部20具有上侧突出部5和下侧突出部6,上侧突出部5和下侧突出部6是通过冲压成形等而形成规定形状的板材。
上侧突出部5包括上侧延伸部50、上侧右壁部51、上侧左壁部52、上侧右凸缘部53、上侧左凸缘部55以及上侧前凸缘部57。
上侧延伸部50是配置在上主体部件3中的形成主体中央部15的部分处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部位。上侧延伸部50沿着上主体部件3中的后侧上表面部36、后表面部35、以及前表面部34而配置,并且从前表面部34朝前方突出。此外,在上侧延伸部50与上主体部件3之间形成有间隙。
上侧右壁部51是从上侧延伸部50的右端朝下方突出的呈壁状的部位,上侧左壁部52是从上侧延伸部50的左端朝下方突出的呈壁状的部位。
上侧右凸缘部53是从上侧右壁部51的下端以及前端朝右侧突出的呈凸缘状的部位。此外,上侧左凸缘部55是从上侧左壁部52的下端以及前端朝左侧突出的呈凸缘状的部位。上侧右凸缘部53以及上侧左凸缘部55各自设置在从上侧延伸部50的后端到前端的区域上。此外,上侧右凸缘部53的后侧的部分形成与后侧上表面部36、后表面部35、以及前表面部34均抵接的右接合部54。此外,上侧左凸缘部55的后侧的部分形成与后侧上表面部36、后表面部35、以及前表面部34均抵接的左接合部56。另外,右接合部54以及左接合部56各自大致呈三角形的形状,并且通过例如焊接等与上主体部件3接合。
上侧前凸缘部57是从上侧延伸部50的前端朝上侧突出的呈凸缘状的部位。上侧前凸缘部57与上侧右凸缘部53相连,且与上侧左凸缘部55相连。
另一方面,下侧突出部6是从下主体部件4中的形成主体中央部15的部分朝前方突出的部位。下侧突出部6包括下侧延伸部60、下侧前端部61、下侧右壁部62、下侧左壁部63、下侧右凸缘部64、下侧左凸缘部65、以及下侧前凸缘部66。
下侧延伸部60是以与上侧延伸部50对置的方式配置在上侧延伸部50的下侧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部位。此外,下侧延伸部60以随着趋向前侧而靠向上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
下侧前端部61是从下侧延伸部60的前端朝上侧突出且朝向前侧的呈壁状的部位。在下侧前端部61形成有后述车身紧固部22。
下侧右壁部62是从下侧延伸部60以及下侧前端部61的右端朝上侧延伸部50突出的呈壁状的部位。此外,下侧左壁部63是从下侧延伸部60以及下侧前端部61的左端朝上侧延伸部50突出的呈壁状的部位。
下侧右凸缘部64是从下侧右壁部62的上端朝右侧突出的呈凸缘状的部位。此外,下侧左凸缘部65是从下侧左壁部63的上端朝左侧突出的呈凸缘状的部位。下侧右凸缘部64以及下侧左凸缘部65各自设置在从下侧突出部6的后端到下侧前端部61的区域上。
下侧前凸缘部66是从下侧前端部61的上端朝上侧突出的呈凸缘状的部位。下侧前凸缘部66与下侧右凸缘部64相连,且与下侧左凸缘部65相连。
并且,包含下侧右凸缘部64的后端以及下侧左凸缘部65的后端的部分例如通过焊接等与下主体部件4的底表面部43接合。此外,下侧前凸缘部66通过例如焊接等与上侧突出部5中的上侧前凸缘部57接合;下侧右凸缘部64中的位于下侧前端部61后侧的部分通过例如焊接等与上侧突出部5中的上侧右凸缘部53接合;下侧左凸缘部65中的位于下侧前端部61后侧的部分通过例如焊接等与上侧突出部5中的上侧左凸缘部55接合。
[7.第1转向器紧固部]
第1转向器紧固部13设置于主体部10的主体中央部15(参照图1~7),且使主体部10与转向器8(更详细而言,转向柱82的安装部83)紧固连结(参照图8、图9)。第1转向器紧固部13设置在主体部10中的位于轴线90的后侧的部分处,且触及内部空间18。
具体而言,第1转向器紧固部13包括:作为贯穿主体部10以及内部空间18的贯穿部件的一例的两个螺栓70、与各螺栓70相对应的两个套筒71、以及四个第1螺栓孔72。
即,在主体部10中的隔着大致中央处而分别位于右侧和左侧的部分处各形成有两个第1螺栓孔72(参照图2、图3、图9)。换言之,在上主体部件3的后侧上表面部36和下主体部件4的底表面部43分别各设置有两个第1螺栓孔72。后侧上表面部36的各第1螺栓孔72和底表面部43的各第1螺栓孔72隔着内部空间18而相对。并且,各螺栓70贯穿内部空间18且插入彼此相对的两个第1螺栓孔72以及转向柱82的安装部83中的螺栓孔。由此,使转向器8与主体部10紧固连结。
此外,在内部空间18配置有与各螺栓70对应的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套筒71。套筒71沿着螺栓70延伸,套筒71的上端抵接上主体部件3的第1螺栓孔72的周围,且套筒71的下端抵接下主体部件4的第1螺栓孔72的周围。由套筒71的上端从下侧支承上主体部件3中的第1螺栓孔72的周围,并且由套筒71的下端从上侧支承下主体部件4中的第1螺栓孔72的周围。作为一例,套筒71形成为围绕螺栓70外周面的筒状。不过,套筒71可以具有各种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第1转向器紧固部13不仅紧固连结转向器8,还紧固连结上侧突出部5。如上所述,上侧突出部5的右接合部54以及左接合部56抵接后侧上表面部36的上表面(参照图1、图3、图4以及图9)。并且,右接合部54以及左接合部56各自形成有第2螺栓孔73,各螺栓70插入右接合部54以及左接合部56各自的第2螺栓孔73、以及后侧上表面部36以及底表面部43各自的第1螺栓孔72。由此,使上侧突出部5和转向器8紧固连结到主体部10。
此外,也可以不通过第1转向器紧固部13紧固连结上侧突出部5。而且,第1转向器紧固部13也可以通过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螺栓来紧固连结主体部10、转向器8、以及上侧突出部5。
[8.第2转向器紧固部]
第2转向器紧固部21构成为与转向器8紧固连结,并且第2转向器紧固部21设置在下侧突出部6的下侧右壁部62以及下侧左壁部63各自的位于后侧的端部附近(参照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第2转向器紧固部2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贯穿下侧右壁部62以及下侧左壁部63的两个螺栓孔。
具体而言,在下侧右壁部62与下侧左壁部63之间配置转向柱82。并且,将螺栓插入第2转向器紧固部21和转向柱82的螺栓孔,由此,使转向器8与突出部20紧固连结。
[9.其他紧固部]
转向支承装置1中的主体部10的右端部11与转向构件9的左端紧固连结(参照图1~5)。即,转向构件9的左端插入右端部11的开口。并且,右端部11中的围绕开口的缘部例如通过焊接等在其整周上与转向构件9的左端接合,由此构成转向构件紧固部。转向构件紧固部触及内部空间18。
此外,主体部10的左端部12构成支柱紧固部,该支柱紧固部形成为经由箱状的支架91而使主体部10与驾驶席侧支柱94紧固连结(参照图1~5)。支柱紧固部触及内部空间18。此外,左端部12插入到形成于支架91的开口部,并且左端部12的围绕其开口的缘部例如通过焊接等在其整周上与支架91的开口部接合。而且,支架91通过插通该支架91的后侧部分的至少一个螺栓而与驾驶席侧支柱94接合。
此外,例如也可以利用以贯穿内部空间18的方式插通左端部12的至少一个螺栓而使左端部12与驾驶席侧支柱94紧固连结,由此,可以通过左端部12形成支柱紧固部。
此外,下主体部件4的后侧部44中的位于右端部11的附近处设置有地板支承件紧固部14,地板支承件紧固部14使主体部10和地板支承件93的上端紧固连结(参照图1、图3、图4以及图7)。此外,地板支承件93是设置成从车身中的位于转向支承装置1下侧的部分朝上侧突出的细长部件。
地板支承件紧固部14触及内部空间18。此外,地板支承件紧固部14包括:贯穿后侧部44的第3螺栓孔45、螺栓46。即,通过使螺栓46插入第3螺栓孔45和地板支承件93的上端的螺栓孔,而紧固连结主体部10和地板支承件93。此外,插入于第3螺栓孔45的螺栓46从后侧部44朝内部空间18突出。
此外,在下侧突出部6的下侧前端部61形成有车身紧固部22,车身紧固部22使突出部20和车身紧固连结(参照图1~图3、图5~图8)。车身紧固部22是从下侧前端部61朝前侧突出的呈筒状的部位,该部位的内侧的空间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螺栓孔。通过使螺栓插入车身紧固部22,而使下侧突出部6和车身紧固连结。
[10.紧固部的位置]
第1转向器紧固部13中的螺栓70以及套筒71跨越内部空间18而设置。另一方面,支柱紧固部(换言之即左端部12)和转向构件紧固部(换言之即右端部11)也跨越内部空间18而设置。
并且,第1转向器紧固部13的至少一部分和支柱紧固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经过内部空间18的且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参照图1~3)。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第1转向器紧固部13的整体和支柱紧固部的一部分位于该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
此外,第1转向器紧固部13的至少一部分和转向构件紧固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经过内部空间18的且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参照图1~3)。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第1转向器紧固部13的整体和转向构件紧固部的一部分位于该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
此外,第1转向器紧固部13的至少一部分和地板支承件紧固部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经过内部空间18的且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参照图1~3)。
在此,还将支柱紧固部、转向构件紧固部、以及地板支承件紧固部14记为其他部件紧固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第1转向器紧固部13的至少一部分和其他部件紧固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大致呈直线形的连线相对于左右方向而倾斜。不过,该大致呈直线形的连线也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
此外,主体部10的主体中央部15中的前侧的端部位于比突出部20中的第2转向器紧固部21靠前侧的位置处。
[11.效果]
(1)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1转向器紧固部13和其他部件紧固部均触及内部空间18。因此,促使从第1转向器紧固部13输入的外力经由主体部10中的中空部分而传递给其他部件紧固部。并且,第1转向器紧固部13的至少一部分和其他部件紧固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经过内部空间18的且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因此,在从第1转向器紧固部13经由主体部的中空部分向其他部件紧固部传递外力时,促使该外力的传递路径成为顺直的路径,从而抑制该外力的传递方向产生变化。由此,能够使外力的传递更为顺畅,从而能够抑制转向支承装置1局部产生应力。因此,转向支承装置1的刚性提高。
由此,能够使转向支承装置1的板厚变薄,从而能够实现转向支承装置1的轻量化。此外,无需使用铝等高刚性材料来制造转向支承装置1,从而能够抑制转向支承装置1的制造成本。
(2)此外,地板支承件紧固部14设置成触及内部空间18。因此,促使从第1转向器紧固部13输入的外力经由主体部10的中空部分而传递给地板支承件紧固部14。并且,第1转向器紧固部13的至少一部分和地板支承件紧固部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经过内部空间18的且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因此,在从第1转向器紧固部13经由主体部的中空部分向地板支承件紧固部14传递外力时,促使该外力的传递路径成为顺直的路径,从而抑制该外力的传递方向产生变化。由此,能够使外力的传递更为顺畅,从而能够抑制转向支承装置1局部产生应力。因此,转向支承装置1的刚性提高。
(3)此外,地板支承件紧固部14设置于下主体部件4。因此,能够在距地板支承件93与车身之间的紧固连结位置较近的位置处使转向支承装置1和地板支承件93紧固连结。因此,能够提高转向支承装置1以及地板支承件93的刚性。
(4)此外,主体部10中的主体中央部15具有桁架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前表面部34以及后表面部35的变形,从而能够提高主体部10的刚性。
(5)此外,主体中央部15中的前侧的端部位于比设置于突出部20的第2转向器紧固部21靠前侧的位置处。因此,使主体中央部15的宽度变宽,从而能够充分确保主体中央部15中的与上侧突出部5实施焊接的部分、以及与下侧突出部6实施焊接的部分的面积,因此,能够使突出部20更加牢固地与主体中央部15接合。此外,由于主体中央部15的宽度变宽,因此,主体部10的刚性提高。
(6)此外,突出部20和转向器8通过第1转向器紧固部13而接合于主体部10。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同时能够提高突出部20和主体部10之间的接合强度。
[12.其他实施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向支承装置1支承设置于左侧驾驶席的转向器8。不过,转向支承装置1也可以通过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来支承设置于右侧驾驶席的转向器8。
(2)此外,主体部10由上主体部件3和下主体部件4这两个部件构成。不过,主体部10也可以由一个或三个以上的部件构成。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3)可以由多个构成元素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多个功能,或由多个构成元素实现一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一个功能。此外,也可以由一个构成元素实现多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多个功能,或由一个构成元素实现通过多个构成元素实现的一个功能。另外,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还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添加到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或者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置换。
[13.语句的对应关系]
驾驶席侧支柱94、转向构件9、或地板支承件93对应于其他部件的一例。此外,第1螺栓孔72对应于第1紧固部的一例,第3螺栓孔45对应于第3紧固部的一例。另外,右端部11、左端部12、或第3螺栓孔45对应于第2紧固部的一例。

Claims (10)

1.一种转向支承装置,其构成为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于车辆,且从上方支承所述车辆的转向器,所述转向支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是通过接合具有规定形状的多个板材而形成的部位,并且所述多个板材之间形成有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内部空间;
第1紧固部,为了形成第1转向器紧固部而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所述第1紧固部,所述第1转向器紧固部是触及所述内部空间的部位,并且是使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转向器紧固连结的部位;以及
第2紧固部,为了形成其他部件紧固部而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所述第2紧固部,所述其他部件紧固部是触及所述内部空间的部位,并且是使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车辆的其他部件紧固连结的部位,并且
所述第1转向器紧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其他部件紧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经过所述内部空间的且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转向器紧固部通过贯穿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内部空间的至少一个贯穿部件而使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转向器紧固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通过接合多个部件而形成,所述多个部件包含下主体部件和上主体部件,
所述下主体部件位于所述内部空间的下侧,
所述上主体部件隔着所述内部空间而与所述下主体部件相对,
所述第1转向器紧固部通过贯穿所述下主体部件、所述上主体部件以及所述内部空间的至少一个贯穿部件而使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转向器紧固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他部件是所述车辆的支柱。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他部件是以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车辆的转向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转向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支承装置还包括第3紧固部,为了形成地板支承件紧固部而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所述第3紧固部,所述地板支承件紧固部是触及所述内部空间的部位,并且是使所述主体部和地板支承件紧固连结的部位,
所述地板支承件是从车身中的位于所述转向支承装置下方的部分突出的细长部件,
所述第1转向器紧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地板支承件紧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经过所述内部空间的且大致呈直线形的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通过接合多个部件而形成,所述多个部件包含下主体部件和上主体部件,
所述下主体部件位于所述内部空间的下侧,
所述上主体部件隔着所述内部空间而与所述下主体部件相对,
所述第3紧固部设置于所述下主体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还具有底表面部,所述底表面部是位于所述内部空间下侧的部位,并且是沿着假想的平面即基准底平面而延伸的部位,
将在所述底表面部的上侧相交的两个假想的平面称为基准前平面以及基准后平面,
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进行观察时,由所述基准底平面、所述基准前平面、以及所述基准后平面围成的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成为三角形,
所述主体部具有沿着所述基准前平面延伸的前表面部、以及沿着所述基准后平面延伸的后表面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主体部中的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部分称为主体中央部,
所述转向支承装置还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以朝所述车辆的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中央部,
所述突出部具有第2转向器紧固部,所述第2转向器紧固部构成为与所述转向器紧固连结,
所述主体中央部的处在所述前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2转向器紧固部靠所述前侧的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主体部中的位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部分称为主体中央部,
所述转向支承装置还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以朝所述车辆的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中央部,
所述突出部具有第2转向器紧固部,所述第2转向器紧固部构成为与所述转向器紧固连结,所述第1转向器紧固部通过贯穿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内部空间的至少一个贯穿部件而使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转向器紧固连结,
所述突出部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贯穿部件而与所述主体部接合。
CN202110114718.3A 2020-01-28 2021-01-27 转向支承装置 Pending CN1132471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1530A JP7145900B2 (ja) 2020-01-28 2020-01-28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
JP2020-011530 2020-01-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47110A true CN113247110A (zh) 2021-08-13

Family

ID=77173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14718.3A Pending CN113247110A (zh) 2020-01-28 2021-01-27 转向支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48974B2 (zh)
JP (1) JP7145900B2 (zh)
CN (1) CN113247110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2426A (ja) * 1998-11-13 2000-05-23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取付構造
JP2000264225A (ja) * 1999-03-18 2000-09-26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支持構造
JP2001270467A (ja) * 2000-03-27 2001-10-02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インパネリインホースメント
KR20050042579A (ko) * 2003-11-03 2005-05-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컬럼의 장착구조
JP2011155031A (ja) * 2010-01-26 2011-08-11 Panasonic Corp 電子部品実装用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用装置による作業方法
JP2014218121A (ja) * 2013-05-07 2014-11-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ーの構造
JP2017094763A (ja) * 2015-11-18 2017-06-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ーの構造
DE102016214463A1 (de) * 2016-08-04 2018-02-08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agerungsanordnung für eine Lenksäule eines Fahrzeugs und Fahrzeug mit einer derartigen Lagerungsanordnung
JP2018062235A (ja) * 2016-10-12 2018-04-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及び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方法
JP2018103853A (ja) * 2016-12-27 2018-07-05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締結部品、及び車両用の締結構造体
JP2019077244A (ja) * 2017-10-20 2019-05-23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支持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7432B2 (en) * 2000-02-22 2002-12-2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tructural attach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vehicle
JP4628561B2 (ja) * 2001-02-23 2011-02-09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取付構造
US7976065B2 (en) * 2008-07-28 2011-07-12 Flaming River Industries, Inc. Steering column attachment assembly
JP5251415B2 (ja) * 2008-10-15 2013-07-3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ーの補強構造
CN102224060B (zh) * 2008-11-21 2014-07-16 卡森尼可关精株式会社 车体用高强度部件结构
JP5508109B2 (ja) * 2010-04-16 2014-05-28 株式会社アステア ステアリング支持フレーム
WO2011155031A1 (ja) 2010-06-08 2011-12-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支持構造
US9156488B1 (en) * 2014-06-19 2015-10-13 Van-Rob Inc. Mounting brace assembly for steering column member
JP6079752B2 (ja) * 2014-11-17 2017-02-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
JP6519567B2 (ja) 2016-10-12 2019-05-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
JP6757339B2 (ja) * 2018-01-25 2020-09-16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メンバ
JP7035931B2 (ja) * 2018-09-21 2022-03-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
JP7168476B2 (ja) * 2019-02-04 2022-11-09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2426A (ja) * 1998-11-13 2000-05-23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取付構造
JP2000264225A (ja) * 1999-03-18 2000-09-26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支持構造
JP2001270467A (ja) * 2000-03-27 2001-10-02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インパネリインホースメント
KR20050042579A (ko) * 2003-11-03 2005-05-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컬럼의 장착구조
JP2011155031A (ja) * 2010-01-26 2011-08-11 Panasonic Corp 電子部品実装用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用装置による作業方法
JP2014218121A (ja) * 2013-05-07 2014-11-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ーの構造
JP2017094763A (ja) * 2015-11-18 2017-06-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ーの構造
DE102016214463A1 (de) * 2016-08-04 2018-02-08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agerungsanordnung für eine Lenksäule eines Fahrzeugs und Fahrzeug mit einer derartigen Lagerungsanordnung
JP2018062235A (ja) * 2016-10-12 2018-04-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及び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方法
JP2018103853A (ja) * 2016-12-27 2018-07-05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締結部品、及び車両用の締結構造体
JP2019077244A (ja) * 2017-10-20 2019-05-23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支持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48974B2 (en) 2023-05-16
US20210253154A1 (en) 2021-08-19
JP7145900B2 (ja) 2022-10-03
JP2021115991A (ja) 2021-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78476B1 (en)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US9162708B2 (en) Steering hanger assembly for vehicle
EP1878640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09051440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779880B2 (ja) 車体パネル構造
JP6907850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JP200813748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9895855B (zh) 车身构造
JP2020097350A (ja) 車両側部構造
JP2013199206A (ja)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4247642B2 (ja) 車体構造
JP2016199213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ーの構造
CN113247110A (zh) 转向支承装置
JP2018161982A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4218402B2 (ja) 車体構造
JP2020172161A (ja) ストライカ取付構造
JP2001301654A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CN109895857B (zh) 车身构造
JP2007290414A (ja) エンジン支持構造
JP2007191061A (ja) 車体前部構造
KR100445876B1 (ko) 자동차 카울부의 보강구조
US11529998B2 (en) Front pillar substructure
JP5397603B2 (ja) マフラー支持構造
JP7409185B2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取付構造
JP7314695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