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44277B -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44277B
CN113044277B CN202011538990.6A CN202011538990A CN113044277B CN 113044277 B CN113044277 B CN 113044277B CN 202011538990 A CN202011538990 A CN 202011538990A CN 113044277 B CN113044277 B CN 1130442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member
tape feeder
feeder
tap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389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44277A (zh
Inventor
高桥大助
佐藤信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044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44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44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442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5/00Attaching articles to cards, sheets, strings, webs, or other carriers
    • B65B15/04Attaching a series of articles, e.g. small electrical components, to a continuous 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35/00Supplying, feeding,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articles to be packaged
    • B65B35/10Feeding, e.g. conveying, single articles
    • B65B35/16Feeding, e.g. conveying, single articles by grippers
    • B65B35/18Feeding, e.g. conveying, single articles by grippers by suction-operated grip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41/00Supplying or feeding container-forming sheets or wrapping material
    • B65B41/12Feeding webs from ro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能够抑制供料器的误装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供料器收容器,具有沿着规定面的第1轴方向配置的多个装配部;带式供料器,以装配于装配部的状态供给部件;以及盖部件,支承于带式供料器,覆盖与被带式供料器覆盖的第1装配部不同的第2装配部。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与部件供给装置相关的技术领域中,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44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作为部件供给装置而使用带式供料器的情况下,保持部件的载带被从带盘供给至带式供料器。带式供料器以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的状态输送从带盘供给的载带。例如,在带盘的宽度比带式供料器的宽度宽的情况下,有可能在相邻的带式供料器之间形成间隙。如果形成间隙,则有可能不应该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的带式供料器被误装配于间隙。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带式供料器的误装配。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具备:供料器收容器,具有沿着规定面的第1轴方向配置的多个装配部;带式供料器,以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状态供给部件;以及盖部件,支承于所述带式供料器,覆盖与被所述带式供料器覆盖的第1装配部不同的第2装配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带式供料器的误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安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料器收容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的侧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的装配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的装配部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与带盘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的装配部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配置于第2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的装配部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配置于第2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的装配部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配置于第2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部件安装装置;2:基座框架;3:基板输送装置;3B:输送带;3G:引导部件;3H:保持构件;4:吸嘴;5:安装头;6:头移动装置;6X:X轴移动装置;6Y:Y轴移动装置;7:吸嘴移动装置;8:手柄部;9:锁定杆;10A:带式供料器;10B:带式供料器;10C:带式供料器;10D:带式供料器;10S:侧面;10T:上表面;11:上板;12:侧板;13A:盖部件;13B:盖部件;13C:盖部件;13D:盖部件;20:主框架;21:输送部;22:入口;23:出口;24:滑块;24D:滑块;26:剥离部;27:开口部;28:锁定机构;28A:钩部;29:通信端子;30:输送机构;31:驱动马达;32:链轮;33:动力传递机构;40:剥离机构;41:驱动马达;42:输送辊;43:动力传递机构;44:张力辊;45:回收箱;50B:移动机构;50C:移动机构;50D:移动机构;51B:引导部;51C:引导部;51D:引导部;52B:滑动部;52C:滑动部;52D:滑动部;53D:弹性部件;54D:第1凸部;55D:第2凸部;100A:部件供给装置;100B:部件供给装置;100C:部件供给装置;100D:部件供给装置;101:脚轮;102:台车;103:带盘架;104:带盘;104A:第1带盘;104B:第2带盘;105:供料器收容器;106:支承台;107:侧板部;108:侧板部;109:开口端;110:装配部;110A:第1装配部;110B:第2装配部;131:主体;132:滑块;133:手柄部;133A:第1臂部;133B:第2臂部;C:部件;DM:安装位置;P:基板;P1:第1位置;P2:第2位置;SM:供给位置;SP:空间;T:载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组合。另外,也存在不使用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的情况。
在实施方式中,设定XYZ直角坐标系,参照XYZ直角坐标系对各部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将与规定面的X轴(第1轴)平行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第1轴方向),将同与X轴正交的规定面的Y轴(第2轴)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第2轴方向),将同与规定面正交的Z轴(第3轴)平行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第3轴方向)。另外,将以X轴为中心的旋转或者倾斜的方向设为θX方向,将以Y轴为中心的旋转或者倾斜的方向设为θY方向,将以Z轴为中心的旋转或者倾斜的方向设为θZ方向。在实施方式中,规定面与水平面平行,Z轴方向是上下方向。另外,规定面也可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包含X轴以及Y轴的规定面适当地称为XY平面,将包含Y轴以及Z轴的面适当地称为YZ平面,将包含Z轴以及X轴的面适当地称为ZX平面。
[第1实施方式]
<部件安装装置>
对部件安装装置1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安装装置1的俯视图。部件安装装置1在基板P安装部件C。部件安装装置1具备:基座框架2;输送基板P的基板输送装置3;供给部件C的部件供给装置100A;具有吸嘴4的安装头5;使安装头5移动的头移动装置6;以及使吸嘴4移动的吸嘴移动装置7。
基座框架2支承基板输送装置3、部件供给装置100A、安装头5、头移动装置6以及吸嘴移动装置7。
基板输送装置3将基板P输送至安装位置DM。安装位置DM被规定在基板输送装置3的输送路径上。基板输送装置3具有:输送基板P的输送带3B;对基板P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3G;以及保持基板P的保持构件3H。输送带3B通过致动器的驱动而移动,沿着X轴方向输送基板P。另外,保持构件3H、基板P和输送带3B通过未图示的升降机构沿着Z轴方向移动。基板P在移动到安装位置DM后,通过升降机构上升,被输送带3B和引导部件3G夹持。安装头5在配置于安装位置DM的基板P的表面安装部件C。
部件供给装置100A将部件C供给至供给位置SM。部件供给装置100A具有:供料器收容器105;以及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多个带式供料器10A。部件C的供给位置SM被带式供料器10A规定。带式供料器10A输送保持多个部件C的载带T。部件供给装置100A将多个部件C中的至少1个部件C供给至供给位置SM。部件供给装置100A配置于基板输送装置3的+Y侧以及-Y侧的双方。另外,部件供给装置100A可以配置于基板输送装置3的+Y侧以及-Y侧中的一方。
安装头5通过吸嘴4保持从部件供给装置100A供给来的部件C并在基板P安装该部件C。安装头5具有多个吸嘴4。安装头5能够在从部件供给装置100A供给部件C的供给位置SM与配置基板P的安装位置DM之间移动。供给位置SM和安装位置DM在XY平面内被规定在不同的位置。安装头5通过吸嘴4保持被供给至供给位置SM的部件C,在移动到安装位置DM后,在配置于安装位置DM的基板P安装部件C。
头移动装置6能够使安装头5分别沿着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移动。头移动装置6具有:使安装头5沿着X轴方向移动的X轴移动装置6X;以及使安装头5沿着Y轴方向移动的Y轴移动装置6Y。X轴移动装置6X以及Y轴移动装置6Y分别包括致动器。X轴移动装置6X与安装头5连结。安装头5通过X轴移动装置6X的驱动而沿着X轴方向移动。Y轴移动装置6Y经由X轴移动装置6X与安装头5连结。X轴移动装置6X通过Y轴移动装置6Y的驱动而沿着Y轴方向移动,从而安装头5沿着Y轴方向移动。
吸嘴4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部件C。吸嘴4是吸附保持部件C的吸嘴。在吸嘴4的前端部设置有开口。吸嘴4的开口与真空系统连接。通过在吸嘴4的前端部与部件C接触的状态下,实施从设置于吸嘴4的前端部的开口进行吸引的吸引动作,在吸嘴4的前端部吸附保持部件C。通过解除从开口的吸引动作,从而从吸嘴4释放部件C。另外,吸嘴4可以是夹持保持部件C的握持吸嘴。
吸嘴移动装置7能够使吸嘴4分别沿着Z轴方向以及θZ方向移动。吸嘴移动装置7在多个吸嘴4的每一个都设置。吸嘴移动装置7支承于安装头5。吸嘴4经由吸嘴移动装置7支承于安装头5。
吸嘴4通过头移动装置6以及吸嘴移动装置7而能够沿着X轴、Y轴、Z轴以及θZ这4个方向移动。通过吸嘴4移动,从而保持于吸嘴4的部件C也能够沿着X轴、Y轴、Z轴以及θZ这4个方向移动。另外,吸嘴4也可以能够沿着X轴、Y轴、Z轴、θX、θY以及θZ这6个方向移动。
<部件供给装置>
接下来,对部件供给装置100A进行说明。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100A的侧视图。部件供给装置100A是电气驱动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带式供料器10A是电动式带式供料器。
部件供给装置100A具备:支承于脚轮101的台车102;支承于台车102的带盘架103;支承于台车102的供料器收容器105;以及支承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带式供料器10A。带盘104装配于带盘架103。
台车102能够通过脚轮101在地面上移动。带盘架103将带盘104保持为能够旋转。在带盘104卷绕有载带T。载带T在卷绕于带盘104的状态下装配于部件供给装置100A。多个部件C保持于载带T。
供料器收容器105与部件安装装置1的基座框架2连接。带式供料器10A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供料器收容器105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支承多个带式供料器10A。带式供料器10A在供料器收容器105沿着X轴方向配置有多个。从带盘104向带式供料器10A供给载带T。带式供料器10A将从带盘104供给的载带T沿着Y轴方向输送。载带T通过带式供料器10A而移动,从而保持于载带T的多个部件C中的特定的部件C被输送至供给位置SM。
带盘104包括第1带盘104A和第2带盘104B。带式供料器10A是能够输送从第1带盘104A以及第2带盘104B分别供给的载带T的双带式供料器。另外,带式供料器10A可以不是双带式供料器。
部件C配置于设置于载带T的凹兜。凹兜在载带T的长边方向上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在多个凹兜分别配置部件C。在载带T贴合有盖带E。
带式供料器10A使从带盘104供给的载带T以凹兜的间隔断续地移动,在剥离部26从载带T剥离盖带E,将保持于被剥离了盖带E的载带T的部件C移动到供给位置SM。
<供料器收容器>
接下来,对供料器收容器105进行说明。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料器收容器105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供料器收容器105具有:搭载多个带式供料器10A的支承台106;配置在支承台106的上表面的+X侧的端部的侧板部107;配置在支承台106的上表面的-X侧的端部的侧板部108;以及沿着X轴方向配置在支承台106的上表面的多个装配部110。
支承台106的上表面的外形是在X轴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侧板部107以及侧板部108分别是长方形状的板部件。支承台106与部件安装装置1的基座框架2连接。在与基座框架2对置的支承台106的对置面设置有第1收容器连接器。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支承台106的与基座框架2对置的对置面朝向+Y侧。第1收容器连接器与设置于基座框架2的主连接器连接。通过第1收容器连接器与主连接器连接,从而部件安装装置1和部件供给装置100A能够互相收发通信数据。
带式供料器10A装配于装配部110。带式供料器10A在装配于装配部110的状态下向供给位置SM供给部件C。带式供料器10A能够相对于装配部110拆装。在侧板部107与侧板部108之间沿着X轴方向配置有多个装配部110。装配部110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配部110在X轴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通过将多个带式供料器10A分别装配于不同的装配部110,多个带式供料器10A在支承台106的上表面沿着X轴方向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配部110包括插槽,带式供料器10A的至少一部分插入于该插槽。带式供料器10A通过相对于装配部110沿着Y轴方向滑动而相对于装配部110拆装。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在插槽的-Y侧的端部设置有插槽的开口端109。在带式供料器10A的下部设置有滑块24。在带式供料器10A的滑块24插入于开口端109后,带式供料器10A朝+Y方向滑动,从而滑块24插入于装配部110,带式供料器10A装配于装配部110。通过装配于装配部110的带式供料器10A朝-Y方向滑动,滑块24从开口端109拔出,带式供料器10A从装配部110脱离。
<带式供料器>
接下来,对带式供料器10A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10A的侧剖视图。如图4所示,带式供料器10A具备主框架20、手柄部8、滑块24、剥离部26、锁定机构28、锁定杆9、通信端子29、输送机构30以及剥离机构40。
主框架20具有:供载带T移动的输送部21;从带盘104供给的载带T的入口22;以及在输送部21移动的载带T的出口23。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入口22设置于主框架20的-Y侧的端部。出口23设置于主框架20的+Y侧的端部。输送部21包括:倾斜部,随着从主框架20的-Y侧的端部朝向+Y方向而向+Z方向倾斜;以及水平部,设置于主框架20的上端部且与XY平面实质上平行。
手柄部8供作业者握持。作业者能够握住手柄部8来搬运或者操作带式供料器10A。手柄部8与主框架20连接。手柄部8设置于主框架20的-Y侧且+Z侧的端部。
滑块24装配于装配部110。滑块24配置于主框架20的下部。在Y轴方向上,滑块24配置在主框架20的中间部与+Y侧的端部之间。滑块24沿着Y轴方向延伸。如上所述,通过在滑块24插入于开口端109后,带式供料器10A向+Y方向滑动,从而带式供料器10A装配于装配部110。通过使带式供料器10A向-Y方向滑动而使滑块24从装配部110拔出,从而带式供料器10A从装配部110脱离。
剥离部26从载带T剥离盖带E。剥离部26设置于与主框架20连接的上板11。上板11配置成从上方覆盖输送部21的载带T。在上板11的剥离部26中,载带T与盖带E被剥离。
盖带E在剥离部26向上方折返,通过剥离机构40向-Y方向移动。载带T通过输送机构30向+Y方向移动。盖带E通过剥离机构40移动,载带T通过输送机构30移动,从而在剥离部26从载带T剥离盖带E。
被剥离了盖带E的载带T向+Y方向移动。上板11具有形成在比剥离部26靠+Y侧的位置的开口部27。如上所述,载带T具有配置部件C的凹兜。部件C以配置于载带T的凹兜的状态被输送。开口部27的尺寸比部件C的尺寸以及凹兜的尺寸大。开口部27包括供给位置SM。通过将配置于凹兜的部件C配置于开口部27,吸嘴4能够经由开口部27保持部件C。
锁定机构28能够释放地固定于供料器收容器105。锁定机构28支承于主框架20。锁定机构28具有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主框架20的钩部28A。钩部28A经由铰链28R与主框架20的下部连结。钩部28A能够在固定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固定位置与从供料器收容器105释放的释放位置之间转动。
通过钩部28A转动到固定位置而勾挂于设置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卡合部,从而锁定机构28固定于供料器收容器105。通过钩部28A转动到释放位置而从设置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卡合部脱离,从而锁定机构28从供料器收容器105释放。
通信端子29与设置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第2收容器连接器连接。通过通信端子29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第2收容器连接器连接,从而带式供料器10A与供料器收容器105能够互相收发通信数据。
锁定杆9是使锁定机构28动作的操作装置。锁定杆9被手柄部8支承为能够转动。锁定杆9经由铰链9R与手柄部8的-Y侧且-Z侧的端部连结。通过操作锁定杆9,从而钩部28A在固定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转动。
作业者能够对锁定杆9进行操作而使锁定杆9转动。钩部28A与锁定杆9联动。通过锁定杆9转动,钩部28A转动。
输送机构30输送部件C。输送机构30通过输送载带T而输送部件C。输送机构30支承于主框架20。
输送机构30具有:支承于主框架20的驱动马达3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主框架20的链轮32;以及将驱动马达31产生的动力传递至链轮32的动力传递机构33。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马达31是步进马达。动力传递机构33包括多个齿轮。链轮32通过驱动马达31产生的动力而旋转,使保持部件C的载带T向+Y方向移动。
链轮32以与载带T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状态旋转。通过链轮32旋转,载带T向+Y方向移动。链轮32通过驱动马达31的步进动作而断续地旋转。驱动马达31进行步进动作以使配置于凹兜的部件C依次配置于开口部27。
剥离机构40具有:支承于主框架20的驱动马达4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主框架20的一对输送辊42;将驱动马达41产生的动力传递至输送辊42的动力传递机构43;以及对盖带E施加张力的张力辊44。
动力传递机构43包括多个齿轮。一对输送辊42以夹着盖带E的方式配置。输送辊42通过驱动马达41产生的动力而旋转,使盖带E向-Y方向移动。
驱动马达41是步进马达。输送辊42通过驱动马达41的步进动作而断续地旋转。驱动马达41与驱动马达31同步地进行步进动作。驱动马达41以驱动马达31对载带T的移动量与盖带E的移动量相同的方式进行步进动作。由输送辊42输送的盖带E被回收至设置于主框架20的回收箱45。
<盖部件>
接下来,对盖部件13A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10A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带式供料器10A具备:与主框架20连接的上板11;与主框架20连接的侧板12;以及支承于侧板12的盖部件13A。
上板11与主框架20的上端部连接。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上板11与主框架20的+Z侧且+Y侧的端部连接。
侧板12与主框架20的侧部连接。侧板12分别与主框架20的+X侧的端部以及-X侧的端部连接。
带式供料器10A的表面包括侧面10S和上表面10T。侧面10S是侧板12的表面。侧面10S是平坦的面。侧面10S与YZ平面平行。侧面10S包括朝向+X侧的侧面10S和朝向-X侧的侧面10S。上表面10T是上板11的表面。上表面10T是平坦的面。上表面10T与XY平面平行。上表面10T朝向+Z侧。
如上所述,在上板11设置有开口部27。部件C的供给位置SM被规定在开口部27的内侧。在Z轴方向上,上表面10T的位置与供给位置SM实质上相同。
盖部件13A从带式供料器10A的侧面10S沿着X轴方向突出。盖部件13A以从侧面10S沿着X轴方向突出的方式与侧面10S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3A被分别与主框架20的+X侧的端部以及-X侧的端部连接的一对侧板12中的、+X侧的侧板12支承。盖部件13A配置成从+X侧的侧板12的侧面10S向+X方向突出。
盖部件13A与侧板12的下部连接。在Y轴方向上,盖部件13A配置于侧板12的中间部与+Y侧的端部之间。盖部件13A沿着Y轴方向延伸。
在Y轴方向上,盖部件13A的位置与滑块24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Y轴方向上,盖部件13A的尺寸与滑块24的尺寸实质上相同。在Y轴方向上,盖部件13A的+Y侧的端部的位置与滑块24的+Y侧的端部的位置实质上相同。在Y轴方向上,盖部件13A的-Y侧的端部的位置与滑块24的-Y侧的端部的位置实质上相同。
盖部件13A的-X侧的端部固定于侧板12的下部。在Z轴方向上,盖部件13A与装配部110之间的距离比供给位置SM与装配部110之间的距离短。即,盖部件13A配置在比供给位置SM靠下方的位置。盖部件13A配置在比上表面10T靠下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3A是板状的部件。盖部件13A以随着朝向+X方向而向-Z方向倾斜的方式支承于侧板12。盖部件13A的下端部配置在比滑块24靠上方的位置。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10A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装配部110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10A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装配部110的状态的后视图。
如图6以及图7所示,供料器收容器105具有沿着X轴方向配置的多个装配部110。带式供料器10A装配于多个装配部110中的规定的装配部110。装配带式供料器10A的规定的装配部110是配置带式供料器10A的滑块24的装配部110。带式供料器10A以装配于装配部110的状态输送载带T,向供给位置SM供给部件C。
带式供料器10A以覆盖多个装配部110的方式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被带式供料器10A覆盖的装配部110适当地称为第1装配部110A。
如图7所示,第1装配部110A包括配置滑块24的装配部110。另外,第1装配部110A包括与带式供料器10A的下表面对置的装配部110。
带式供料器10A的宽度Wf越宽,被带式供料器10A覆盖的第1装配部110A的数量越多。带式供料器10A的宽度Wf是指X轴方向上的带式供料器10A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带式供料器10A的宽度Wf是+X侧的侧面10S与-X侧的侧面10S之间的距离。
盖部件13A支承于带式供料器10A。盖部件13A覆盖与被带式供料器10A覆盖的第1装配部110A不同的装配部11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被盖部件13A覆盖的装配部110适当地称为第2装配部110B。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盖部件13A覆盖的第2装配部110B配置于第1装配部110A的+X侧。第1装配部110A与第2装配部110B邻接。另外,被盖部件13A覆盖的第2装配部110B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以上的任意的多个。
在被盖部件13A覆盖的第2装配部110B无法装配其他带式供料器。
<作用>
接下来,对盖部件13A的作用进行说明。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10A与带盘104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例如,在供给大型的部件C的情况下,使用宽度Wt较宽的载带T。载带T的宽度Wt是指X轴方向上的载带T的尺寸。在使用宽度Wt较宽的载带T的情况下,需要加宽保持载带T的带盘104的宽度Wr。带盘104的宽度Wr是指X轴方向上的带盘104的尺寸。保持大型的部件C的载带T的重量大。因此,为了维持带盘104的刚性,需要加宽带盘104的宽度Wr。带盘104的宽度Wr需要比载带T的宽度Wt足够宽。
另外,在使用宽度Wt较宽的载带T的情况下,带式供料器10A的宽度Wf也需要较宽。另一方面,如果使带式供料器10A的宽度Wf与带盘104的宽度Wr相同,则可能使带式供料器10A的重量增大,或者使带式供料器10A的成本上升。因此,优选带式供料器10A的宽度Wt比载带T的宽度Wt宽,比带盘104的宽度Wr窄。
在使带式供料器10A的宽度Wf比带盘104的宽度Wr窄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即使使多个带盘104以在X轴方向上紧贴的状态配置,也会在相邻的带式供料器10A之间形成间隙。存在于间隙的装配部110露出。如果装配部110露出,则不应该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带式供料器有可能被误装配于存在于间隙的装配部110。
根据本实施方式,部件供给装置100A具有覆盖与被带式供料器10A覆盖的第1装配部110A不同的第2装配部110B的盖部件13A。盖部件13A设置于带式供料器10A。因此,仅将应该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带式供料器10A装配于装配部110,便能够将第2装配部110B盖住。通过第2装配部110B被盖部件13A覆盖,从而能够抑制不应该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带式供料器被误装配于第2装配部110B。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部件供给装置100A具备:供料器收容器105,具有沿着X轴方向配置的多个装配部110;带式供料器10A,以装配于装配部110的状态供给部件C;以及盖部件13A,支承于带式供料器10A,覆盖与被带式供料器10A覆盖的第1装配部110A不同的第2装配部110B。由此,能够抑制不应该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带式供料器被误装配于装配部110(第2装配部110B)。
盖部件13A从带式供料器10A的侧面10S沿着X轴方向突出。由此,即使带式供料器10A的宽度Wf比带盘104的宽度Wr窄,也能够盖住与第1装配部110A不同的第2装配部110B。因此,能够抑制带式供料器10A的重量增大或者带式供料器10A的成本上升。
盖部件13A固定于侧板12。盖部件13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侧板12的+Y侧且-Z侧的端部,手柄部8设置于主框架20的-Y侧且+Z侧的端部。因此,作业者通过握住手柄部8以及盖部件13A的双方,能够顺畅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A。
[第2实施方式]
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并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10B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装配部110的状态的后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部件供给装置100B具备移动机构50B,该移动机构50B设置于带式供料器10B,将盖部件13B支承为能够移动。移动机构50B具有:设置于侧面10S的引导部51B;以及被引导部51B引导的滑动部52B。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51B是设置于侧面10S的引导槽。滑动部52B是能够使引导槽移动的滑动部件。另外,引导部51B可以是设置于侧面10S的导轨。盖部件13B固定于滑动部52B。
如图9所示,移动机构50B支承盖部件13B,以使得盖部件13B在第1位置P1与从第1位置P1分离的第2位置P2之间移动。第1位置P1是盖部件13B覆盖第2装配部110B的位置。
在盖部件13B配置于第1位置P1的状态下,盖部件13B与装配部110(第2装配部110B)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盖部件13B与装配部110接触的状态包括盖部件13B的至少一部分与供料器收容器105接触的状态。在装配部110是插槽的情况下,盖部件13B与装配部110接触的状态包括盖部件13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插槽的内侧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50B支承盖部件13B,以使得盖部件13B沿着Z轴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51B沿着Z轴方向延伸。滑动部52B一边被引导部51B引导一边沿着Z轴方向移动。盖部件13B固定于滑动部52B。盖部件13B一边被引导部51B引导一边沿着Z轴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位置P1是盖部件13B的可动范围中最靠-Z侧的位置。第2位置P2是盖部件13B的可动范围中最靠+Z侧的位置。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供给位置SM被规定在上板11的开口部27的内侧。在Z轴方向上,上表面10T的位置与供给位置SM实质上相同。
如图9所示,在Z轴方向上,第1位置P1与装配部110之间的距离H1比供给位置SM与装配部110之间的距离HS短。
如图9所示,在Z轴方向上,第2位置P2与装配部110之间的距离H2比供给位置SM与装配部110之间的距离HS长。
在盖部件13B配置于第1位置P1的状态下,盖部件13B的上端部配置在比供给位置SM靠下方的位置。在盖部件13B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下,盖部件13B的上端部配置在比供给位置SM靠上方的位置。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13B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在盖部件13B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下,在盖部件13B与带式供料器10B之间形成空间SP。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51B在Y轴方向上设置有2个。滑动部52B在Y轴方向上设置有2个。一方的滑动部52B与盖部件13B的+Y侧的端部连接。另一方的滑动部52B与盖部件13B的-Y侧的端部连接。在盖部件13B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下,盖部件13B的上端部配置在比上表面10T靠上方的位置。空间SP被规定在盖部件13B的下表面、带式供料器10B的上表面10T以及一对滑动部52B之间。
作业者通过将手插入空间SP,从而能够顺利地保持盖部件13B。作业者能够在保持盖部件13B的状态下顺利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B。另外,作业者通过保持手柄部8以及盖部件13B的双方,能够顺利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B。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盖部件13B能够通过移动机构50B在第1位置P1与第2位置P2之间移动。通过盖部件13B配置于第1位置P1而覆盖第2装配部110B,从而能够抑制不应该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带式供料器的误装配。通过盖部件13B配置于第2位置P2,从而作业者能够保持盖部件13B而顺利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B。
在盖部件13B配置于第1位置P1的状态下,盖部件13B的上端部配置在比供给位置SM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安装头5能够通过吸嘴4顺利地保持被供给至供给位置SM的部件C。在盖部件13B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下,盖部件13B的上端部配置在比供给位置SM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作业者能够保持盖部件13B顺利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B。
[第3实施方式]
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并简略或者省略其说明。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10C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装配部110的状态的后视图。部件供给装置100C具有移动机构50C,该移动机构50C设置于带式供料器10C并且将盖部件13C支承为能够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50C支承盖部件13C,以使得盖部件13C沿着X轴方向移动。
移动机构50C具有:引导部51C,设置于带式供料器10C的下部,且沿着X轴方向延伸;以及滑动部52C,被引导部51C引导。滑动部52C一边被引导部51C引导一边沿着X轴方向移动。盖部件13C固定于滑动部52C。盖部件13C一边被引导部51C引导一边沿着X轴方向移动。
如图11所示,移动机构50C支承盖部件13C,以使得盖部件13C在第1位置P1与从第1位置P1分离的第2位置P2之间移动。第1位置P1是盖部件13C覆盖与第1装配部110A邻接的第2装配部110B的位置。在盖部件13C配置于第1位置P1的状态下,盖部件13C的-X侧的端部与侧面10S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位置P1是在盖部件13C的可动范围中最靠-X侧的位置。第2位置P2是在盖部件13C的可动范围中最靠+X侧的位置。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供给位置SM被规定在上板11的开口部27的内侧。在Z轴方向上,上表面10T的位置与供给位置SM实质上相同。盖部件13C配置在比上表面10T(供给位置SM)靠下方的位置。盖部件13C在配置于第1位置P1的状态以及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的各个状态下,都配置在比上表面10T(供给位置SM)靠下方的位置。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13C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2所示,在盖部件13C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下,在盖部件13C与带式供料器10C之间形成空间SP。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51C在Y轴方向上设置有2个。滑动部52C在Y轴方向上设置有2个。一方的滑动部52C与盖部件13C的+Y侧的端部连接。另一方的滑动部52C与盖部件13C的-Y侧的端部连接。在盖部件13C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下,盖部件13C的-X侧的端部配置于从侧面10S分离的位置。空间SP被规定在盖部件13C的-X侧的端部、带式供料器10C的侧面10S以及一对滑动部52C之间。
作业者通过将手插入空间SP而能够顺利地保持盖部件13C。作业者能够在保持盖部件13C的状态下顺利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C。另外,作业者通过保持手柄部8以及盖部件13C的双方而能够顺利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C。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3C也能够通过移动机构50C在第1位置P1与第2位置P2之间移动。通过盖部件13C配置于第1位置P1而覆盖第2装配部110B,因此能够抑制不应该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带式供料器的误装配。通过盖部件13C配置于第2位置P2,从而作业者能够保持盖部件13C而顺利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C。
[第4实施方式]
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并简略或者省略其说明。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式供料器10D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装配部110的状态的后视图。如图13所示,部件供给装置100D具备支承于带式供料器10D的盖部件13D。盖部件13D覆盖第2装配部110B。盖部件13D配置在比带式供料器10D的+X侧的侧面10S靠+X侧的位置。
装配部110包括供滑块24D插入的插槽。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3D的至少一部分装配于与带式供料器10D覆盖的第1装配部110A不同的第2装配部110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装配部110A是带式供料器10D覆盖的第1插槽。第2装配部110B是与第1插槽不同的第2插槽。盖部件13D的至少一部分插入于第2装配部110B(第2插槽)。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3D具有主体131、配置于主体131的下端部的滑块132以及配置于主体131的上端部的手柄部133。主体131为板状。滑块132插入于第2装配部110B(第2插槽)。手柄部133供作业者握持。
在Y轴方向上,盖部件13D的+Y侧的端部的位置与滑块24D的+Y侧的端部的位置实质上相同。
带式供料器10D具备移动机构50D,该移动机构50D将盖部件13D支承为能够移动。移动机构50D支承盖部件13D,以使得盖部件13D沿着Z轴方向移动。移动机构50D具有:设置于侧面10S的引导部51D;以及被引导部51D引导的滑动部52D。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51D是从+X侧的侧面10S向+X方向突出的引导杆。滑动部52D是在盖部件13D的主体131形成的长孔。长孔沿着Z轴方向延伸。在长孔中配置引导部51D。
盖部件13D通过移动机构50D而能够在覆盖第2装配部110B的第1位置P1与从第1位置P1分离的第2位置P2之间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3D覆盖第2装配部110B的状态是盖部件13D的滑块132插入于第2装配部110B(第2插槽)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位置P2是比第1位置P1靠+Z侧的位置。第1位置P1是在盖部件13D的可动范围中最靠-Z侧的位置。第2位置P2是在盖部件13D的可动范围中最靠+Z侧的位置。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供给位置SM被规定在上板11的开口部27的内侧。在Z轴方向上,上表面10T的位置与供给位置SM实质上相同。
图13示出盖部件13D配置于第1位置P1的状态。如图13所示,在盖部件13D配置于第1位置P1的状态下,盖部件13D的上端部配置在比供给位置SM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如图13所示,在盖部件13D配置于第1位置P1的状态下,滑块132配置于第2装配部110B。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50D具有弹性部件53D,该弹性部件53D产生弹力以使盖部件13D向第1位置P1移动。弹性部件53D包括螺旋弹簧。弹性部件53D产生弹力以使盖部件13D向-Z方向移动。弹性部件53D将带式供料器10D与盖部件13D连结。如图13所示,盖部件13D具有从主体131的-X侧的表面向-X方向突出的第1凸部54D。带式供料器10D具有从+X侧的侧面10S向+X方向突出的第2凸部55D。第2凸部55D配置在比第1凸部54D靠下方的位置。弹性部件53D的上端部与第1凸部54D连接。弹性部件53D的下端部与第2凸部55D连接。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13D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4所示,盖部件13D具有:板状的主体131;配置于主体131的下端部的滑块132;以及配置于主体131的上端部的手柄部133。手柄部133设置有2个。一方的手柄部133在主体131的+Z侧的端部配置于+Y侧的端部。另一方的手柄部133在主体131的+Z侧的端部配置于-Y侧的端部。手柄部133具有:从主体131的+Z侧的端部向+Z侧延伸的第1臂部133A;以及与第1臂部133A的+Z侧的端部连接的第2臂部133B。在配置于主体131的+Y侧的端部的手柄部133,第2臂部133B从第1臂部133A的+Z侧的端部向-Y方向延伸。在配置于主体131的-Y侧的端部的手柄部133,第2臂部133B从第1臂部133A的+Z侧的端部向+Y方向延伸。
如上所述,引导部51D是从侧面10S突出的引导杆。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引导杆,可以使用螺钉。滑动部52D是设置于主体131的长孔。长孔在Z轴方向上较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51D在Y轴方向上设置有2个。滑动部52D在Y轴方向上设置有2个。
如图14所示,在盖部件13D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下,盖部件13D的上端部配置在比供给位置SM(上表面10T)靠上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部件13D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下,至少手柄部133配置在比供给位置SM(上表面10T)靠上方的位置。
在盖部件13D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下,在盖部件13D与带式供料器10D之间形成空间SP。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间SP被规定在手柄部133与带式供料器10D的上表面10T之间。空间SP的至少一部分被规定在第1臂部133A与第2臂部133B之间。
作业者通过将手插入空间SP而能够顺利地保持盖部件13D的手柄部133。作业者能够保持例如第2臂部133B。作业者通过以保持手柄部133的状态向上方拉动手柄部133,从而能够顺利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D。另外,作业者通过保持手柄部8以及盖部件13D的双方而能够顺利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D。
如果作业者对手柄部133的保持被解除,则盖部件13D能够通过弹性部件53D的弹力而向第1位置P1移动。作业者在盖部件13D配置于第1位置P1的状态下能够将带式供料器10D装配于装配部110。通过带式供料器10D的滑块24D以及盖部件13D的滑块132分别插入于装配部110,从而带式供料器10D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3D也能够通过移动机构50D在第1位置P1与第2位置P2之间移动。通过盖部件13D配置于第1位置P1,从而第2装配部110B被盖住,因此能够抑制不应该装配于供料器收容器105的带式供料器的误装配。通过盖部件13D配置于第2位置P2,从而作业者能够保持盖部件13D而顺利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D。
在盖部件13D配置于第1位置P1的状态下,盖部件13D的手柄部133配置在比供给位置SM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安装头5通过吸嘴4能够顺利地保持被供给至供给位置SM的部件C。在盖部件13D配置于第2位置P2的状态下,盖部件13D的手柄部133配置在比供给位置SM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作业者能够保持手柄部133而顺利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D。
移动机构50D具有弹性部件53D,该弹性部件53D产生使盖部件13D向第1位置P1移动的弹力。通过作业者解除对手柄部133的保持,从而盖部件13D通过弹性部件53D的弹力而配置于第1位置P1。通过作业者保持手柄部133并抬起手柄部133,从而盖部件13D克服弹性部件53D的弹力而配置于第2位置P2。通过盖部件13D配置于第2位置P2,从而作业者能够保持手柄部133而顺利地搬运带式供料器10D。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装配部110包括插槽。装配部110只要能够装配带式供料器(10A、10B、10C、10D)即可。装配部110例如可以是在Y轴方向上较长的长孔,也可以是夹持带式供料器的凸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3A、13B、13C、13D)配置于带式供料器(10A、10B、10C、10D)的+X侧的侧面10S和-X侧的侧面10S中的仅+X侧的侧面10S。盖部件(13A、13B、13C、13D)可以仅配置于-X侧的侧面10S,也可以配置于+X侧的侧面10S和-X侧的侧面10S的双方。配置于+X侧的侧面10S的盖部件(13A、13B、13C、13D)从+X侧的侧面10S向+X方向突出。配置于-X侧的侧面10S的盖部件(13A、13B、13C、13D)从-X侧的侧面10S向-X方向突出。

Claims (8)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供料器收容器,具有沿着规定面的第1轴方向配置的多个装配部;
带式供料器,以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状态供给部件;以及
盖部件,支承于所述带式供料器,覆盖与被所述带式供料器覆盖的第1装配部不同的第2装配部,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带式供料器,将所述盖部件支承为能够移动,
所述移动机构支承所述盖部件,以使得所述盖部件在覆盖所述第2装配部的第1位置与从所述第1位置分离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带式供料器上规定所述部件的供给位置,
在与所述规定面正交的第3轴方向上,所述第1位置与所述装配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供给位置与所述装配部之间的距离短,
所述第3轴方向是上下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从所述带式供料器的侧面向所述第1轴方向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3轴方向上,所述第2位置与所述装配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供给位置与所述装配部之间的距离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件配置在所述第1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盖部件的上端部配置在比所述供给位置靠下方的位置,
在所述盖部件配置在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盖部件的上端部配置在比所述供给位置靠上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产生使所述盖部件向所述第1位置移动的弹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件配置在所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盖部件与所述带式供料器之间形成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配部包括插槽,
所述盖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插入于与被所述带式供料器覆盖的第1插槽不同的第2插槽。
8.一种部件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
CN202011538990.6A 2019-12-26 2020-12-23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Active CN1130442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6978A JP7396890B2 (ja) 2019-12-26 2019-12-26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JP2019-236978 2019-1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44277A CN113044277A (zh) 2021-06-29
CN113044277B true CN113044277B (zh) 2023-11-21

Family

ID=76508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38990.6A Active CN113044277B (zh) 2019-12-26 2020-12-23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96890B2 (zh)
CN (1) CN113044277B (zh)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27120A1 (de) * 1981-07-09 1983-01-27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Gmbh, 2000 Hamburg "vorrichtung zum uebertragen von elektrischen bauelementen auf elektrische leiterbahnen"
CN1409592A (zh) * 2001-09-20 2003-04-09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气元件的供应方法和电气元件的安装系统
JP2006173537A (ja) * 2004-12-20 2006-06-29 Yamaha Motor Co Ltd カバーテープの剥離方法、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CN201117965Y (zh) * 2007-10-19 2008-09-17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防止适配卡误装组件
JP2009239001A (ja) * 2008-03-27 2009-10-15 Yamaha Motor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CN101911861A (zh) * 2007-12-26 2010-12-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安装设备和电子元件安装设备的停止方法
CN101920795A (zh) * 2010-04-27 2010-12-22 格兰达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盘式送料编带机及其分类抓放方法
CN103025139A (zh) * 2011-09-22 2013-04-03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供给装置
CN104125766A (zh) * 2009-12-26 2014-10-29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零件供给装置
CN104144602A (zh) * 2013-05-07 2014-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供料器维护装置
CN104157489A (zh) * 2014-08-28 2014-11-19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遮挡部件
CN204293175U (zh) * 2014-12-05 2015-04-29 赛诺威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自适应探测器后准值器边沿遮挡片
TWM506073U (zh) * 2015-04-24 2015-08-01 Tai Long Tec Ltd 防墜落擋阻裝置
CN105578863A (zh) * 2014-10-30 2016-05-11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JP2016134443A (ja) * 2015-01-16 2016-07-25 Juki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CN106797710A (zh) * 2014-09-09 2017-05-3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保持装置
CN206340354U (zh) * 2016-11-16 2017-07-18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准直器及其安装结构和安检机
CN107006140A (zh) * 2014-11-17 2017-08-0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以及元件安装机
JP2017152503A (ja) * 2016-02-24 2017-08-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フィーダ台車
JP2019029538A (ja) * 2017-07-31 2019-02-21 Juki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電子部品供給方法
CN110198626A (zh) * 2018-02-26 2019-09-03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29825B2 (ja) 2003-11-04 2008-01-0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4852383B2 (ja) 2006-09-28 2012-01-1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及び部品供給装置におけるリールの保持方法
US8678065B2 (en) * 2010-03-30 2014-03-25 Sts Co., Ltd. Carrier tape feeder
JP5618749B2 (ja) 2010-10-07 2014-11-05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Led部品を分別廃棄する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5753984B2 (ja) 2012-10-15 2015-07-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US10617047B2 (en) 2015-02-16 2020-04-07 Fuji Corporation Mounting management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27120A1 (de) * 1981-07-09 1983-01-27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Gmbh, 2000 Hamburg "vorrichtung zum uebertragen von elektrischen bauelementen auf elektrische leiterbahnen"
CN1409592A (zh) * 2001-09-20 2003-04-09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气元件的供应方法和电气元件的安装系统
JP2006173537A (ja) * 2004-12-20 2006-06-29 Yamaha Motor Co Ltd カバーテープの剥離方法、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CN201117965Y (zh) * 2007-10-19 2008-09-17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防止适配卡误装组件
CN101911861A (zh) * 2007-12-26 2010-12-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安装设备和电子元件安装设备的停止方法
JP2009239001A (ja) * 2008-03-27 2009-10-15 Yamaha Motor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CN104125766A (zh) * 2009-12-26 2014-10-29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零件供给装置
CN101920795A (zh) * 2010-04-27 2010-12-22 格兰达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盘式送料编带机及其分类抓放方法
CN103025139A (zh) * 2011-09-22 2013-04-03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供给装置
CN104144602A (zh) * 2013-05-07 2014-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供料器维护装置
CN104157489A (zh) * 2014-08-28 2014-11-19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遮挡部件
CN106797710A (zh) * 2014-09-09 2017-05-3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保持装置
CN105578863A (zh) * 2014-10-30 2016-05-11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07006140A (zh) * 2014-11-17 2017-08-01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以及元件安装机
CN204293175U (zh) * 2014-12-05 2015-04-29 赛诺威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自适应探测器后准值器边沿遮挡片
JP2016134443A (ja) * 2015-01-16 2016-07-25 Juki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TWM506073U (zh) * 2015-04-24 2015-08-01 Tai Long Tec Ltd 防墜落擋阻裝置
JP2017152503A (ja) * 2016-02-24 2017-08-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フィーダ台車
CN206340354U (zh) * 2016-11-16 2017-07-18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准直器及其安装结构和安检机
JP2019029538A (ja) * 2017-07-31 2019-02-21 Juki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電子部品供給方法
CN110198626A (zh) * 2018-02-26 2019-09-03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带式送料器视觉检测仪;宋福民;电子工业专用设备(09);全文 *
旋转供料器的常见故障分析和改进;冯秀荣;;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0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96890B2 (ja) 2023-12-12
JP2021106221A (ja) 2021-07-26
CN113044277A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79616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8605428B (zh) 作业装置及生产线
JP6431048B2 (ja) フィーダ
WO2017042901A1 (ja) 追加形リール保持装置
EP3809810B1 (en) Exchange device
KR20130132407A (ko) 테이프 피더와 테이프 피더에 테이프를 장착하는 방법
CN113044277B (zh)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WO2008044638A1 (fr) Distributeur de pièce et machine de montage en surface
JP7137319B2 (ja)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WO2008038784A1 (fr) Structure de maintien d&#39;un appareil de distribution de composant, et appareil de montage en surface
JP7149454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5085390B2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表面実装機
JP2013149777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CN111417297B (zh) 带馈送器以及部件实装装置
JP2009239108A (ja) 部品供給装置の取付構造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WO2022071004A1 (ja) パーツ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
WO2022070583A1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搭載装置
JP7229405B2 (ja) 部品装着システム
JP7260343B2 (ja) パーツフィーダ
CN112292920B (zh) 更换装置
WO2023100298A1 (ja) 作業ロボット及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7030556B2 (ja)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CN113636383A (zh) 卷盘保持装置
CN113645827A (zh) 卷盘保持装置及部件供给系统
JP2023053305A (ja) 部品装着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