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9614A - 一种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59614A CN112959614A CN202110157985.9A CN202110157985A CN112959614A CN 112959614 A CN112959614 A CN 112959614A CN 202110157985 A CN202110157985 A CN 202110157985A CN 112959614 A CN112959614 A CN 1129596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ock
- groove
- matched
- moving
- colum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通过设于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一塑型部件、第二塑型部件和第三塑型部件之间的固定配合,使得第二塑型部件首先解除对塑料件的固定,并且切断元件对塑料件连接处切断,才能让第一塑型部件和第三塑型部件脱离对塑料件的固定,使得注塑生产过程中快速对模具当前状态进行判断,提高反应速率;本发明中第一塑型部件的蓄能槽内设有卡条,通过动力顶杆上螺旋槽和螺旋顶块旋转配合,使得卡条在上蓄能块和下蓄能块内进行蓄能,从而在释放过程中,通过移动卡块推动第一旋转块进行旋转,进而使得第一塑型柱完成旋转换位,并且在旋转换位过程中通过下料元件对塑料件进行收集,使得注塑模具开模方便,具有塑料件快速收集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塑料制品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量越来越高,由于其价格便宜、加工方便、重量轻以及性能好等优点,使得越来越多的产品采用塑料材质。塑料制品大多由注塑工艺加工而成,即将熔融状态下的塑料通过注塑机注入到住宿模具的模腔中,塑料在模腔内冷却,进而成型,然后打开模腔,取出塑料产品。
面对结构复杂的塑料产品,会出现出模速度慢,取出困难等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取出便捷、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包括第一固定板、设于第一固定板上的第一固定座、设有多个位于第一固定座上的定位柱、位于第一固定座上的第一放置槽、设于第一放置槽上的下模具、位于下模具上的第一型腔、设于下模具上与第一放置槽相连的第一固定柱、位于第一固定座上方的第二固定座、设有多个位于第二固定座上与定位柱配合的第一顶位孔、设于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二放置槽、位于第二放置槽上与下模具配合的上模具、设于上模具上的第二型腔、位于第二固定座内与第二型腔相连的主流道、与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配合的塑料件、设于上模具上与第二放置槽相连的第二固定柱、位于第二固定座上的动力杆、设于第二固定座上与动力杆相连的动力件、位于第二固定座上的出模装置;所述出模装置包括设于第二固定座上与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配合的第一塑型部件、位于第一塑型部件一侧与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配合的第二塑型部件、位于第二塑型部件一侧与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配合的第三塑型部件;所述第一塑型部件包括设于第二固定座两侧与上模具配合的第一移动槽、位于第二固定座内与第一移动槽相连的第一顶位槽、设于第二固定座内与第一移动槽配合的第一移动柱、位于第一移动槽内与第一移动柱相连的第一限位块、设于动力件上与第一限位块配合的第一顶位柱、设于第一定位柱内与第一移动柱配合的动力顶杆、设有多个位于动力顶杆上的螺旋槽、设于第一移动槽内与第一限位块和第一移动柱配合的第一复位弹簧、位于第二固定座上与第一移动柱相连的固定盘、设于固定盘内与第一移动槽相连的蓄能槽、设于蓄能槽内与动力顶杆配合的旋转蓄能块、设于旋转蓄能块内与螺旋槽配合的螺旋顶块、位于蓄能槽内的上蓄能块、设于上蓄能块上的第一配合旋转槽、位于上蓄能块另一边的第一配合旋转块、与上蓄能块配合的下蓄能块、设于下蓄能块上与第一配合旋转槽配合的第二配合旋转块、位于第二配合旋转块一侧与第一配合旋转块配合的第二配合旋转槽、设于上蓄能块上与下蓄能块配合的卡条、位于卡条上的第二限位块、设于第二限位块上方的限位配合块、设有多个位于限位配合块上的顶位弹簧、位于下蓄能块上与顶位弹簧配合的顶位移动槽、设于上蓄能块上与顶位移动槽和顶位弹簧配合的固定顶位柱、位于下蓄能块上的移动卡块、设于位于固定盘侧壁上与蓄能槽相连的旋转换位槽、设有多个位于固定盘内与移动卡块配合的第一旋转块、与第一旋转块相连的第一固定块、设于第一固定块上与第二型腔和塑料件配合的第一塑型柱、设于第二固定座上与第一塑型柱配合的下料元件。
所述出模装置通过设于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一塑型部件、第二塑型部件和第三塑型部件之间的固定配合,使得第二塑型部件首先解除对塑料件的固定配合,并且通过切断元件对塑料件连接处切断,才能让第一塑型部件和第三塑型部件进一步脱离对塑料件的固定,使得注塑生产过程中可以快速对模具的当前状态进行判断,提高反应速率;本发明中第一塑型部件的蓄能槽内设有卡条,通过动力顶杆上螺旋槽和螺旋顶块的旋转配合,使得卡条在上蓄能块和下蓄能块内进行蓄能,进而在释放过程中,通过移动卡块推动第一旋转块进行旋转,进而使得第一塑型柱完成旋转换位,并且在旋转换位过程中通过下料元件对塑料件进行收集,使得注塑模具开模方便,具有塑料件快速收集能力。
所述取下料元件包括设于第二固定座上与第一移动块配合的限位移动槽、位于限位移动槽内与动力顶杆相连的支撑杆、设于支撑杆上的限位柱、位于限位柱上的第三固定柱、设于限位柱上与第三固定柱配合的第一下料杆、位于第一下料杆一端上的第二下料杆、设于第二下料杆上的导向圆顶;所述下料元件通过将第二下料杆设于第一塑型柱上塑料件的旋转轨迹上,使得第一塑型柱上的塑料件在旋转过程中会被第二下料杆上的导向圆顶顶住,并且随着第二下料杆在第一下料杆上的旋转使得塑料件脱离第一塑型柱的固定,进而塑料件在第二下料杆来回摆动的过程中脱离,完成塑料件收集,使得在不需要额外动力的基础上可以完成下料动作并且可循环使用;同时支撑杆设于限位移动槽内与动力顶杆相连,使得支撑杆可以在限位移动槽内上下移动的同时,限制第一移动块的左右转动,防止第一移动块因其转动而导致第一塑型柱发生偏移,造成注塑失败。
所述第二塑型部件包括设于第二固定座上与第二型腔和塑料件配合的第二塑型柱、设于与第二塑型柱相连的第二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配合的第一移动块、设于上模具上与第二型腔相连的圆锥槽、设于第一移动块上与圆锥槽配合的圆锥面、设于第一移动块内的第二移动槽、位于第二移动槽内与第二固定块相连的第一移动杆、设于第二移动槽内与第一移动杆相连的第三限位块、设于第二移动槽相连的第四限位块、位于第二移动槽内与第三限位块和第四限位块配合的第二复位弹簧、与第一移动杆相连的第三固定块、设于第二固定座上与第一移动块配合的滑动导块、设于滑动导块上的滑动导轨、设于第一移动块两侧与滑动导轨配合的第一导轨、位于第一导轨一侧的第二导轨、设于第二固定座上与第一移动块配合的第一推动槽、设于第一推动槽内与第一移动块配合的第一推动杆、设于第二固定座内与第二型腔配合的切断元件;所述第二塑型部件通过设置第一推动杆在第一推动槽推动第一移动块在滑动导块上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块两侧与滑动导块之间留有间隙,防止在移动过程中第一移动块发生卡死现象,同时通过在第一移动块两侧设置两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利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移动块在拐弯处可以顺滑过去,进一步防止第一移动块发生卡死。
所述切断元件包括设于第二固定座内与第一移动块配合的第三移动槽、位于上模具内与第三移动槽相连的第四移动槽、设于第四移动槽内与主流道配合的切断杆、设于第四移动槽内与第一切断杆相连的第五限位块、位于第四移动槽内与第五限位块配合的第三复位弹簧、设于第三移动槽内与第一移动块配合的第二移动杆、设于第三移动槽内与第二移动杆相连的第六限位块、位于第三移动槽内与第六限位块和第二移动杆配合的第四复位弹簧、设于切断杆内与第二移动杆配合的限位槽;所述切断元件通过设置在第四移动槽内的切断杆,使得第一移动块开始移动后,不再对第二移动杆限制,使得第二移动杆在第六限位块和第四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脱离限位槽,不再对切断杆进行限制,使其切断杆在第五限位块和第四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对主流道内的塑料件连接处进行切断,使得第一塑型部件可以对分成两份的塑料件进行旋转换位,提高压合注塑的效率。
所述第三塑型部件包括设有多个位于第二固定座上的斜柱、设有多个位于第二固定座上的顶位孔、设有多个位于动力件上与顶位孔配合的顶杆、设于顶杆顶端上的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块上方的位移块、设于位移块上与第二型腔配合的第三塑型柱、设于位移块内第一滑块配合的滑槽、设于第一滑块一侧与滑槽配合的第七限位块、第一位于位移块内与斜柱配合的斜孔;所述第三塑型部件通过第三塑型柱与第一塑型部件的第一塑型柱对塑料件的固定配合,使得塑料件脱离第一型腔过程中不会发生结构上的变形,提高塑料件质量,并且在第二固定座上移过程中,多个顶杆顶住第一滑块,使其位移块在于斜柱的配合过程中,向下移动的同时向外移动,使得第三塑型柱逐渐脱离塑料件,进一步加强第一塑型部件对塑料件的旋转下料收集。
本发明中出模装置通过设于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一塑型部件、第二塑型部件和第三塑型部件之间的固定配合,使得第二塑型部件首先解除对塑料件的固定配合,并且通过切断元件对塑料件连接处切断,才能让第一塑型部件和第三塑型部件进一步脱离对塑料件的固定,使得注塑生产过程中可以快速对模具的当前状态进行判断,提高反应速率;第一塑型部件的蓄能槽内设有卡条,通过动力顶杆上螺旋槽和螺旋顶块的旋转配合,使得卡条在上蓄能块和下蓄能块内进行蓄能,进而在释放过程中,通过移动卡块推动第一旋转块进行旋转,进而使得第一塑型柱完成旋转换位,并且在旋转换位过程中通过下料元件对塑料件进行收集,使得注塑模具开模方便,具有塑料件快速收集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沿着A-A线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沿着B-B线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2沿着C-C线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沿着D-D线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出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第三塑型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第二塑型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中螺旋顶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15所示,一种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包括第一固定板1、第一固定座2、定位柱3、第一放置槽4、下模具5、第一型腔6、第一固定柱7、第二固定座8、定位孔9、第二放置槽10、上模具11、第二型腔12、主流道13、塑料件14、动力杆16、动力件17、出模装置18;所述第一固定座2设于第一固定板1上,设有多个定位柱3位于第一固定座2上,第一放置槽4位于第一固定座2上,下模具5设于第一放置槽4上,第一型腔6位于下模具5上,第一固定柱7设于下模具5上与第一放置槽4相连,第二固定座8位于第一固定座2上方,设有多个定位孔9位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定位柱3滑动配合,第二放置槽10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上模具11位于第二放置槽10上与下模具5密封配合,第二型腔12设于上模具11上,主流道13位于第二固定座8内与第二型腔12相连,塑料件14与第一型腔6和第二型腔12密封配合,第二固定柱15设于上模具11上与第二放置槽10相连,动力杆16位于第二固定座8上,动力件17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动力杆16相连,出模装置18位于第二固定座8上的;所述出模装置18包括第一塑型部件19、第二塑型部件20、第三塑型部件21;第一塑型部件19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一型腔6和第二型腔12滑动配合,第二塑型部件20位于第一塑型部件19一侧与第一型腔6和第二型腔12滑动配合,第三塑型部件21位于第二塑型部件20一侧与第一型腔6和第二型腔12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塑型部件19包括第一移动槽22、第一顶位槽23、第一移动柱24、第一限位块25、第一顶位柱26、动力顶杆27、螺旋槽28、第一复位弹簧29、固定盘30、蓄能槽31、旋转蓄能块32、螺旋顶块33、上蓄能块34、第一配合旋转槽35、第一配合旋转块36、下蓄能块37、第二配合旋转块38、第二配合旋转槽39、卡条40、第二限位块41、限位配合块42、顶位弹簧43、顶位移动槽44、固定顶位柱45、移动卡块46、旋转换位槽47、第一旋转块48、第一固定块49、第一塑型柱50、下料元件51;所述第一塑型部件19包括第一移动槽22设于第二固定座8两侧与上模具11配合,第一顶位槽23位于第二固定座8内与第一移动槽22相连,第一移动柱24设于第二固定座8内与第一移动槽22滑动配合,第一限位块25位于第一移动槽22内与第一移动柱24相连,第一顶位柱26设于动力件17上与第一限位块25滑动配合,动力顶杆27设于第一定位柱3内与第一移动柱24滑动配合,所述螺旋槽28共设有四条位于动力顶杆27上,第一复位弹簧29设于第一移动槽22内与第一限位块25和第一移动柱24弹性配合,固定盘30位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一移动柱24相连,蓄能槽31设于固定盘30内与第一移动槽22相连,旋转蓄能块32设于蓄能槽31内与动力顶杆27滑动配合,螺旋顶块33设于旋转蓄能块32内与螺旋槽28旋转配合,上蓄能块34位于蓄能槽31内,第一配合旋转槽35设于上蓄能块34上,第一配合旋转块36位于上蓄能块34另一边,下蓄能块37与上蓄能块34滑动配合,第二配合旋转块38设于下蓄能块37上与第一配合旋转槽35旋转配合,第二配合旋转槽39位于第二配合旋转块38一侧与第一配合旋转块36旋转配合,卡条40设于上蓄能块34上与下蓄能块37旋转配合,第二限位块41位于卡条40上,限位配合块42设于第二限位块41上方,所述顶位弹簧43共设有八个位于限位配合块42上与顶位移动槽44弹性配合,固定顶位柱45设于上蓄能块34上与顶位移动槽44和顶位弹簧43滑动配合,移动卡块46位于下蓄能块37上,旋转换位槽47设于位于固定盘30侧壁上与蓄能槽31相连,所述第一旋转块48共设有三块位于固定盘30内与移动卡块46滑动配合,第一固定块49与第一旋转块48相连,第一塑型柱50设于第一固定块49上与第二型腔12和塑料件14滑动配合,下料元件51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一塑型柱50滑动配合。
所述取下料元件51包括限位移动槽511、支撑杆512、限位柱513、第三固定柱514、第一下料杆515、第二下料杆516、导向圆顶517;所述限位移动槽511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一移动块54滑动配合,支撑杆512位于限位移动槽511内与动力顶杆27相连,限位柱513设于支撑杆512上,第三固定柱514位于限位柱513上,第一下料杆515设于限位柱513上与第三固定柱514旋转配合,第二下料杆516位于第一下料杆515一端上,导向圆顶517设于第二下料杆516上。
所述第二塑型部件20包括第二塑型柱52、第二固定块53、第一移动块54、圆锥槽55、圆锥面56、第二移动槽57、第一移动杆58、第三限位块59、第四限位块60、第二复位弹簧61、第三固定块62、滑动导块63、滑动导轨64、第一导轨65、第二导轨66、第一推动槽67、第一推动杆68、切断元件69;所述第二塑型柱52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二型腔12和塑料件14滑动配合,第二固定块53与第二塑型柱52相连,第一移动块54与第二固定块53滑动配合,圆锥槽55设于上模具11上与第二型腔12相连,圆锥面56设于第一移动块54上与圆锥槽55滑动配合,第二移动槽57设于第一移动块54内,第一移动杆58位于第二移动槽57内与第二固定块53相连,第三限位块59设于第二移动槽57内与第一移动杆58相连,第四限位块60设于第二移动槽57相连,第二复位弹簧61位于第二移动槽57内与第三限位块59和第四限位块60弹性配合,第三固定块62与第一移动杆58相连,滑动导块63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一移动块54滑动配合,滑动导轨64设于滑动导块63上,第一导轨65设于第一移动块54两侧与滑动导轨64滑动配合,第二导轨66位于第一导轨65一侧,第一推动槽67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一移动块54移动配合,第一推动杆68设于第一推动槽67内与第一移动块54移动配合,切断元件69设于第二固定座8内与第二型腔12滑动配合。
所述切断元件69包括第三移动槽691、第四移动槽692、切断杆693、第五限位块694、第三复位弹簧695、第二移动杆696、第六限位块697、第四复位弹簧698、限位槽699;所述第三移动槽691设于第二固定座8内与第一移动块54滑动配合,第四移动槽692位于上模具11内与第三移动槽691相连,切断杆693设于第四移动槽692内与主流道13滑动配合,第五限位块694设于第四移动槽692内与第一切断杆693相连,第三复位弹簧695位于第四移动槽692内与第五限位块694弹性配合,第二移动杆696设于第三移动槽691内与第一移动块54滑动配合,第六限位块697设于第三移动槽691内与第二移动杆696相连,第四复位弹簧698位于第三移动槽691内与第六限位块697和第二移动杆696弹性配合,限位槽699设于切断杆693内与第二移动杆696滑动配合。
所述第三塑型部件21包括斜柱70、顶位孔71、顶杆72、第一滑块73、位移块74、第三塑型柱75、滑槽76、第七限位块77、斜孔78;所述斜柱70共设有两根位于第二固定座8上,所述顶位孔71共设有两个位于第二固定座8上,所述顶杆72共设有两根位于动力件17上与顶位孔71配合,第一滑块73设于顶杆72顶端上,位移块74位于第一滑块73上方,第三塑型柱75设于位移块74上与第二型腔12滑动配合,滑槽76设于位移块74内第一滑块73滑动配合,第七限位块77设于第一滑块73一侧与滑槽76滑动配合,斜孔78位于位移块74内与斜柱70滑动配合。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当塑料件14在第一型腔6和第二型腔12内成型后,第二固定座8上的第一推动杆68在第一推动槽67里推动第一移动块54在滑动导块63内向外侧移动,通过第一导轨65和第二导块与滑动导轨64的滑动配合,第一移动块54向外侧移动,第一移动块54内的第一移动杆58通过第二复位弹簧61在第二移动槽57内顶住第二塑型柱52,当第一移动块54通过第一导轨65和第二导块移动到滑动导轨64拐弯的位置后,第二复位弹簧61不再通过第一移动杆58抵住第二塑型柱52,第二塑型柱52在第一移动块54内通过滑动导轨64们进行弧形移出,与此同时,切断元件69的第二移动杆696在第三移动槽691内通过第六限位块697和第四复位弹簧698的弹性配合,使得第二移动杆696脱离切断杆693上的限位槽699,从而让第三复位弹簧695通过第五限位块694在第四移动槽692内推动切断杆693切断主流道13内的塑料,使得塑料件14在第一型腔6和第二型腔12内分为两份。
然后动力件17上的动力杆16带动第二固定座8向上移动,使得上模具11内的第二型腔12与下模具5的第一型腔6分离,第一塑型柱50和第三塑型柱75固定塑料件14随上模具11内的第二型腔12向上移动,其中第二固定座8上的斜柱70与位移块74上的斜孔78滑动配合,通过第二固定板座与动力件17逐渐接触,使得动力件17上的顶杆72通过第二固定座8内的顶位孔71推动第一滑块73向下移动,从而使第一滑块73通过滑槽76推动位移块74在斜柱70上移动,进而使得第三塑型柱75与塑料件14逐渐脱离;同一时间内,动力件17上的第一顶位柱26在第一移动槽22内推动第一移动柱24向下移动,与第一移动柱24相连的固定盘30同步向下移动,使得位于固定盘30上的第一塑型柱50与第三塑型柱75同步带动塑料件14向下移动,当第一顶位柱26不再推动第一移动柱24向下移动时,动力件17上的动力顶杆27在第一顶位槽23内向下移动,使得动力顶杆27顶端在蓄能槽31内与旋转蓄能块32配合,从而使得动力顶杆27的螺旋槽28与旋转蓄能块32上的螺旋顶块33旋转配合,进而使得与旋转蓄能块32相连的下蓄能块37逆时针旋转,从而使与上蓄能块34和下蓄能块37相连的卡条40进入蓄能状态,同时下蓄能块37上的移动卡块46在旋转换位槽47上进行旋转,移动卡块46通过限位配合块42上的顶位弹簧43与顶位移动槽44和固定顶位柱45的弹性配合,使得下蓄能块37的第二配合旋转块38和第二配合旋转槽39与上蓄能块34的第一配合旋转块36和第一配合旋转块36发生接触,从而使得移动卡块46在旋转换位槽47内从一侧的第一旋转块48移动旁,移动至下一个第一旋转块48旁,与此同时,设于限位移动槽511内与动力顶杆27相连的支撑杆512同步向下移动,当动力顶杆27继续向下移动时,螺旋顶块33与螺旋槽28脱离配合,使得卡条40蓄的机械能得到释放,推动下蓄能块37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移动卡块46推动第一旋转块48转动,因第三塑型柱75此时与塑料件14已经脱离,使得第一塑型柱50带动塑料件14旋转,动力顶杆27此时同样带动下料部件到指定位置,使得第一塑型柱50带动塑料件14旋转过程中,第二下料杆516上的导向圆顶517与塑料件14接触,进而使得第一塑型柱50脱离塑料件14,同时由于第一塑型柱50推动第二下料杆516围绕第一下料杆515转动,使得塑料件14脱离第一塑型柱50后,再次脱离第二下料杆516,进行收集;动力顶杆27复位,动力件17上的动力杆16推动第二固定座8进行复位,进行下一次生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包括第一固定板(1)、设于第一固定板(1)上的第一固定座(2)、设有多个位于第一固定座(2)上的定位柱(3)、位于第一固定座(2)上的第一放置槽(4)、设于第一放置槽(4)上的下模具(5)、位于下模具(5)上的第一型腔(6)、设于下模具(5)上与第一放置槽(4)相连的第一固定柱(7)、位于第一固定座(2)上方的第二固定座(8)、设有多个位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定位柱(3)配合的定位孔(9)、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的第二放置槽(10)、位于第二放置槽(10)上与下模具(5)配合的上模具(11)、设于上模具(11)上的第二型腔(12)、位于第二固定座(8)内与第二型腔(12)相连的主流道(13)、与第一型腔(6)和第二型腔(12)配合的塑料件(14)、设于上模具(11)上与第二放置槽(10)相连的第二固定柱(15)、位于第二固定座(8)上的动力杆(16)、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动力杆(16)相连的动力件(17)、位于第二固定座(8)上的出模装置(18);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模装置(18)包括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一型腔(6)和第二型腔(12)配合的第一塑型部件(19)、位于第一塑型部件(19)一侧与第一型腔(6)和第二型腔(12)配合的第二塑型部件(20)、位于第二塑型部件(20)一侧与第一型腔(6)和第二型腔(12)配合的第三塑型部件(21);所述第一塑型部件(19)包括设于第二固定座(8)两侧与上模具(11)配合的第一移动槽(22)、位于第二固定座(8)内与第一移动槽(22)相连的第一顶位槽(23)、设于第二固定座(8)内与第一移动槽(22)配合的第一移动柱(24)、位于第一移动槽(22)内与第一移动柱(24)相连的第一限位块(25)、设于动力件(17)上与第一限位块(25)配合的第一顶位柱(26)、设于第一定位柱(3)内与第一移动柱(24)配合的动力顶杆(27)、设有多个位于动力顶杆(27)上的螺旋槽(28)、设于第一移动槽(22)内与第一限位块(25)和第一移动柱(24)配合的第一复位弹簧(29)、位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一移动柱(24)相连的固定盘(30)、设于固定盘(30)内与第一移动槽(22)相连的蓄能槽(31)、设于蓄能槽(31)内与动力顶杆(27)配合的旋转蓄能块(32)、设于旋转蓄能块(32)内与螺旋槽(28)配合的螺旋顶块(33)、位于蓄能槽(31)内的上蓄能块(34)、设于上蓄能块(34)上的第一配合旋转槽(35)、位于上蓄能块(34)另一边的第一配合旋转块(36)、与上蓄能块(34)配合的下蓄能块(37)、设于下蓄能块(37)上与第一配合旋转槽(35)配合的第二配合旋转块(38)、位于第二配合旋转块(38)一侧与第一配合旋转块(36)配合的第二配合旋转槽(39)、设于上蓄能块(34)上与下蓄能块(37)配合的卡条(40)、位于卡条(40)上的第二限位块(41)、设于第二限位块(41)上方的限位配合块(42)、设有多个位于限位配合块(42)上的顶位弹簧(43)、位于下蓄能块(37)上与顶位弹簧(43)配合的顶位移动槽(44)、设于上蓄能块(34)上与顶位移动槽(44)和顶位弹簧(43)配合的固定顶位柱(45)、位于下蓄能块(37)上的移动卡块(46)、设于位于固定盘(30)侧壁上与蓄能槽(31)相连的旋转换位槽(47)、设有多个位于固定盘(30)内与移动卡块(46)配合的第一旋转块(48)、与第一旋转块(48)相连的第一固定块(49)、设于第一固定块(49)上与第二型腔(12)和塑料件(14)配合的第一塑型柱(50)、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一塑型柱(50)配合的下料元件(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取下料元件(51)包括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一移动块(54)配合的限位移动槽(511)、位于限位移动槽(511)内与动力顶杆(27)相连的支撑杆(512)、设于支撑杆(512)上的限位柱(513)、位于限位柱(513)上的第三固定柱(514)、设于限位柱(513)上与第三固定柱(514)配合的第一下料杆(515)、位于第一下料杆(515)一端上的第二下料杆(516)、设于第二下料杆(516)上的导向圆顶(5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塑型部件(20)包括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二型腔(12)和塑料件(14)配合的第二塑型柱(52)、设于与第二塑型柱(52)相连的第二固定块(53)、与第二固定块(53)配合的第一移动块(54)、设于上模具(11)上与第二型腔(12)相连的圆锥槽(55)、设于第一移动块(54)上与圆锥槽(55)配合的圆锥面(56)、设于第一移动块(54)内的第二移动槽(57)、位于第二移动槽(57)内与第二固定块(53)相连的第一移动杆(58)、设于第二移动槽(57)内与第一移动杆(58)相连的第三限位块(59)、设于第二移动槽(57)相连的第四限位块(60)、位于第二移动槽(57)内与第三限位块(59)和第四限位块(60)配合的第二复位弹簧(61)、与第一移动杆(58)相连的第三固定块(62)、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一移动块(54)配合的滑动导块(63)、设于滑动导块(63)上的滑动导轨(64)、设于第一移动块(54)两侧与滑动导轨(64)配合的第一导轨(65)、位于第一导轨(65)一侧的第二导轨(66)、设于第二固定座(8)上与第一移动块(54)配合的第一推动槽(67)、设于第一推动槽(67)内与第一移动块(54)配合的第一推动杆(68)、设于第二固定座(8)内与第二型腔(12)配合的切断元件(6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断元件(69)包括设于第二固定座(8)内与第一移动块(54)配合的第三移动槽(691)、位于上模具(11)内与第三移动槽(691)相连的第四移动槽(692)、设于第四移动槽(692)内与主流道(13)配合的切断杆(693)、设于第四移动槽(692)内与第一切断杆(693)相连的第五限位块(694)、位于第四移动槽(692)内与第五限位块(694)配合的第三复位弹簧(695)、设于第三移动槽(691)内与第一移动块(54)配合的第二移动杆(696)、设于第三移动槽(691)内与第二移动杆(696)相连的第六限位块(697)、位于第三移动槽(691)内与第六限位块(697)和第二移动杆(696)配合的第四复位弹簧(698)、设于切断杆(693)内与第二移动杆(696)配合的限位槽(69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塑型部件(21)包括设有多个位于第二固定座(8)上的斜柱(70)、设有多个位于第二固定座(8)上的顶位孔(71)、设有多个位于动力件(17)上与顶位孔(71)配合的顶杆(72)、设于顶杆(72)顶端上的第一滑块(73)、位于第一滑块(73)上方的位移块(74)、设于位移块(74)上与第二型腔(12)配合的第三塑型柱(75)、设于位移块(74)内第一滑块(73)配合的滑槽(76)、设于第一滑块(73)一侧与滑槽(76)配合的第七限位块(77)、第一位于位移块(74)内与斜柱(70)配合的斜孔(78)。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57985.9A CN112959614B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一种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57985.9A CN112959614B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一种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59614A true CN112959614A (zh) | 2021-06-15 |
CN112959614B CN112959614B (zh) | 2022-12-09 |
Family
ID=76274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57985.9A Active CN112959614B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一种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95961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985345A (zh) * | 2023-09-22 | 2023-11-03 | 苏州华纳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具备注塑品修整功能的注塑模具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95714A (ja) * | 2004-09-28 | 2006-04-13 | Koito Mfg Co Ltd | 車輌用灯具部品の成形方法及び車輌用灯具部品の成形装置 |
CN102211383A (zh) * | 2010-04-01 | 2011-10-12 | 永高股份有限公司 | 塑料模具二次滑块抽芯机构 |
CN105479681A (zh) * | 2016-01-20 | 2016-04-13 | 东莞市罗曼罗兰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动牙刷外壳的模具 |
CN108790065A (zh) * | 2017-04-27 | 2018-11-13 | 金义财 | 一种可自动脱模汽车凹类零件的注塑模具 |
CN208375841U (zh) * | 2018-06-23 | 2019-01-15 | 东莞市科贸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盖旋钮按键的注塑模具 |
CN211591180U (zh) * | 2019-12-27 | 2020-09-29 | 青岛科兴模塑有限公司 | 一种方便出料的汽车内灯边框架加工用注塑模具 |
-
2021
- 2021-02-04 CN CN202110157985.9A patent/CN1129596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95714A (ja) * | 2004-09-28 | 2006-04-13 | Koito Mfg Co Ltd | 車輌用灯具部品の成形方法及び車輌用灯具部品の成形装置 |
CN102211383A (zh) * | 2010-04-01 | 2011-10-12 | 永高股份有限公司 | 塑料模具二次滑块抽芯机构 |
CN105479681A (zh) * | 2016-01-20 | 2016-04-13 | 东莞市罗曼罗兰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动牙刷外壳的模具 |
CN108790065A (zh) * | 2017-04-27 | 2018-11-13 | 金义财 | 一种可自动脱模汽车凹类零件的注塑模具 |
CN208375841U (zh) * | 2018-06-23 | 2019-01-15 | 东莞市科贸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盖旋钮按键的注塑模具 |
CN211591180U (zh) * | 2019-12-27 | 2020-09-29 | 青岛科兴模塑有限公司 | 一种方便出料的汽车内灯边框架加工用注塑模具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985345A (zh) * | 2023-09-22 | 2023-11-03 | 苏州华纳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具备注塑品修整功能的注塑模具系统 |
CN116985345B (zh) * | 2023-09-22 | 2024-01-09 | 苏州华纳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具备注塑品修整功能的注塑模具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59614B (zh) | 2022-1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712126U (zh) | 汽车灯罩注塑模具斜顶脱模机构 | |
CN112959614B (zh) | 一种便于开模的注塑模具 | |
CN208558201U (zh) | 一种模具顶出机构及包含该顶出机构的模具 | |
CN109016376A (zh) | 注塑模具的早回机构及其早回方法 | |
CN214111314U (zh) | 汽车保险杠三板模顺序合模双重限位机构 | |
CN211031091U (zh) | 一种可自动脱模汽车凹类零件的注塑模具 | |
CN211891736U (zh) | 一种可减少毛边的榨汁杯模具 | |
CN211917562U (zh) | 一种双模旋转式嵌件自动装载注塑模具 | |
CN211307225U (zh) | 一种注塑模具 | |
CN213137656U (zh) | 铝合金斜行位模具 | |
CN214872278U (zh) | 一种具有防止流道粘模结构的模具 | |
CN219427228U (zh) | 一种模具结构 | |
CN220146601U (zh) | 一种滑块强脱延迟结构及注塑模具 | |
CN221540491U (zh) | 一种甩脂机壳体的模具 | |
CN219634400U (zh) | 一种汽车行车记录仪外壳注塑模具 | |
CN216566472U (zh) | 自然冷却型注塑模具 | |
CN216267368U (zh) | 一种自动脱模的模具 | |
CN221775171U (zh) | 一种多功能试验模具 | |
CN111376453B (zh) | 一种带斜顶的脱模用滑块 | |
CN216139354U (zh) | 一种注塑模具用下料推料机构 | |
CN220095363U (zh) | 景观工程用塑料隔离围栏注塑模具 | |
CN218576864U (zh) | 便于脱模的电池组上壳体模具 | |
CN219748804U (zh) | 一种塑料模具抽芯用动力机构 | |
CN220198453U (zh) | 一种滑块与顶块共用模具结构 | |
CN220946408U (zh) | 一种预埋立管集水器的注塑模具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14 Address after: 310000 Floor 2, Building 1, No. 1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Zhejiang Applicant after: HANGZHOU MINGH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8000 No.4, building 2, Lane 139, Wanshou Road, Taiping Street, Wenling Ci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Wang Ziyu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