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5675B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55675B
CN112955675B CN201980063171.XA CN201980063171A CN112955675B CN 112955675 B CN112955675 B CN 112955675B CN 201980063171 A CN201980063171 A CN 201980063171A CN 112955675 B CN112955675 B CN 1129556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peripheral
friction member
piston rod
suppressing structure
elastic rub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317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55675A (zh
Inventor
中川礼士
山下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955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5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55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56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6Special sealings, including sealings or guides for piston-rods
    • F16F9/362Combination of sealing and guide arrangements for piston rods
    • F16F9/363Combination of sealing and guide arrangements for piston rods the guide being mounted between the piston and the sealing, enabling lubrication of the gu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6Special sealings, including sealings or guides for piston-ro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6Special sealings, including sealings or guides for piston-rods
    • F16F9/362Combination of sealing and guide arrangements for piston ro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16F7/08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with friction surfaces rectilinearly movable along each other
    • F16F7/09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with friction surfaces rectilinearly movable along each other in dampers of the cylinder-and-pist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9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with a single cylinder and of single-tub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该缓冲器具备:摩擦部件(22),其由与活塞杆(15)滑动接触的环状的弹性橡胶部(91)和固定安装有弹性橡胶部(91)的环状的基部(92)构成;连通路,其减小摩擦部件(22)的轴向两侧的差压。基部92具有环状圆板部101。弹性橡胶部(91)在内周侧具有最小内径部(137),并且具有与环状圆板部(101)的内周部连接的内周连接部(130)。在弹性橡胶部(91)的最小内径部(137)与内周连接部(130)之间,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有突出抑制结构部(150),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抑制从最小内径部(137)朝向内周连接部(130)形成的内周表面(140)的突出。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
本申请基于2018年11月5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8-208120号主张优先权,其内容在此引用。
背景技术
作为缓冲器的结构,公知的是以下结构:除了防止工作液体的泄漏的密封部件之外,还具有对移动的活塞杆产生摩擦阻力的摩擦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许第45468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许第58102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缓冲器中,期望使用摩擦部件来获得良好的工作特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获得良好的工作特性的缓冲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缓冲器具备:摩擦部件,其由与活塞杆滑动接触的环状的弹性橡胶部和供该弹性橡胶部固定安装的环状的基部构成;连通路,其减小所述摩擦部件的轴向两侧的差压。所述基部具有环状圆板部。所述弹性橡胶部在内周侧具有最小内径部,并且具有与所述环状圆板部的内周部连接的内周连接部。在所述弹性橡胶部的所述最小内径部与所述内周连接部之间,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有突出抑制结构部,该突出抑制结构部抑制从所述最小内径部朝向所述内周连接部而形成的内周表面的突出。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缓冲器,能够获得良好的工作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摩擦部件的单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摩擦部件在压缩行程中的变形状态的单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摩擦部件在伸长行程中的变形状态的单侧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摩擦部件以及比较例的利萨如波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摩擦部件的变形例的单侧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摩擦部件的单侧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摩擦部件的单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摩擦部件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摩擦部件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摩擦部件的单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1是使用工作液体作为工作流体的液压缓冲器。更具体而言,是使用油液作为工作液体的液压缓冲器。缓冲器11主要用于汽车的悬架装置。
缓冲器11具有:内筒12;外筒14,其以比内筒12大径且在与内筒12之间形成贮存室13的方式同轴状地配置;活塞杆15,其配置在内筒12的中心轴线上,并且轴向一侧插入内筒12的内部,轴向另一侧从内筒12以及外筒14向外部延伸;活塞18,其与该活塞杆15的一端部连结,可滑动地嵌装在内筒12内,将内筒12内划分为两个室16、17。即,该缓冲器11为其缸体19具有内筒12和外筒14的多筒式。活塞18可滑动地嵌装在缸体19的内筒12的内部,将缸体19的内筒12内划分为两个室16、17。活塞杆15与活塞18连结,并且向缸体19的外部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多缸式,也可以用于单筒式的液压缓冲器。进而,也可以利用于使用阻尼力调整机构的液压缓冲器等。
活塞杆15与活塞18一体地移动,该活塞18与活塞杆15的一端部连接。活塞杆15的另一端部从缸体19即内筒12以及外筒14向外部突出。缸体19在其内筒12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液体的油液。在内筒12和外筒14之间的贮存室13中,封入有作为工作液体的油液以及高压气体。需要说明的是,在贮存室13内,也可以代替高压气体而封入大气压的空气。
缓冲器11具有:杆引导件20,其配置在缸体19中活塞杆15突出的侧的端部位置;密封部件21,其配置在缸体19的活塞杆15突出的侧的端部位置且比缸体19的轴向的内外方向(图1、图2的上下方向,以下称为缸体内外方向)的杆引导件20靠外部侧(图1、图2的上下方向上侧);摩擦部件22,其设置在比密封部件21靠缸体内外方向的内部侧(图1、图2的上下方向下侧)且在密封部件21与杆引导件20之间;底座阀23,其配置在缸体19的轴向的杆引导件20、密封部件21以及摩擦部件2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杆引导件20、密封部件21以及摩擦部件22均呈环状。在杆引导件20、密封部件21以及摩擦部件22的内侧,可滑动地插入贯通有活塞杆15。杆引导件20限制活塞杆15的径向移动且能够轴向移动地支承活塞杆15,并引导该活塞杆15的移动。密封部件21在其内周部与沿轴向移动的活塞杆15的外周部滑动接触,防止内筒12内的油液和外筒14内的贮存室13的高压气体以及油液从缸体19向外部泄漏。换而言之,密封部件21防止缸体19内的油液以及气体从缓冲器11向外部的泄漏。摩擦部件22在其外周部与杆引导件20嵌合而固定,在其内周部与活塞杆15的外周部滑动接触,使活塞杆15产生摩擦阻力,并不是以密封为目的。
缸体19的外筒14呈大致有底圆筒状,该外筒14具有圆筒状的圆筒部件25和封闭该圆筒部件25的与活塞杆15的突出侧相反的一端侧的底部件26。圆筒部件25具有从活塞杆15的突出侧的开口部27的位置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卡止部28。在外筒14的开口部27侧以覆盖卡止部28以及密封部件21的方式安装有罩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并说明了安装罩29的结构,但也可以没有罩29。
缸体19的内筒12呈圆筒状。内筒12的轴向的一端侧以嵌合状态支承在配置于外筒14的底部件26的内侧的底座阀23的底座体30上,轴向的另一端侧以嵌合状态支承在与外筒14的开口部27的内侧嵌合的杆引导件20上。
在底座阀23的底座体30上,形成有油通路31、32,该油通路31、32能够连通内筒12内的室17、和外筒14与内筒12之间的贮存室13。在底座体30上,盘阀33配置在轴向的底部件26侧,盘阀34配置在轴向的与底部件26相反的一侧。盘阀33是能够开闭内侧的油通路31的压缩侧阻尼阀。盘阀34是能够开闭外侧的油通路32的单向阀。这些盘阀33、34通过插入贯通底座体30的铆钉35安装在底座体30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盘阀33、34构成为通过插入贯通底座体30的铆钉35安装在底座30上,但也可以通过螺母安装。
盘阀33容许油液经由盘阀34的省略图示的通路孔以及油通路31从室17向贮存室13侧的流动,产生阻尼力,另一方面限制油液的反方向的流动。与此相反,盘阀34无阻力地容许油液经由油通路32从贮存室13向室17侧的流动,另一方面限制油液的反方向的流动。即,盘阀33是当活塞杆15向使向缸体19的进入量增大的压缩侧移动、活塞18向室17侧移动从而室17的压力上升时打开油通路31,此时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盘阀34是当活塞杆15向使从缸体19的突出量增大的伸长侧移动、活塞18向室16侧移动从而室17的压力下降时打开油通路32,此时从贮存室13向室17内实质上不产生阻尼力地使油液流动的吸入阀。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利用作为阻尼阀的盘阀34积极地产生伸长侧的阻尼力。另外,也可以废除这些盘阀33、34而作为节流孔。
活塞杆15具有主轴部38和比主轴部38小径的内端轴部39,该主轴部38具有由一定直径的圆筒面构成的外周面37,该内端轴部39插入内筒12侧的端部。
在内端轴部39上螺合有螺母40。通过螺母40,活塞18及其两侧的盘阀41、42被安装在内端轴部39上。
室16形成在活塞18和杆引导件20之间。室16是其内侧供活塞杆15贯通的杆侧室。室17形成在活塞18和底座阀23之间。室17是位于缸体19的底部件26侧的底侧室。
活塞杆15没有贯通室17的内侧。
在活塞杆15上,在主轴部38的活塞18与杆引导件20之间的部分,均设有圆环状的止动部件47以及缓冲体48。止动部件47在内周侧使活塞杆15插入贯通。止动部件47被铆接而固定在主轴部38上。缓冲体48在内侧插入贯通有活塞杆15。缓冲体48配置在止动部件47和杆引导件20之间。
在活塞18上,形成有能够连通内筒12的底部件26侧的室17和与底部件26相反的一侧的室16的油通路44、45。在活塞18上,盘阀41配置在与底部件26相反的一侧,并且盘阀42配置在底部件26侧。盘阀41是能够开闭油通路44的压缩侧阻尼阀。盘阀42是能够开闭油通路45的伸长侧阻尼阀。
盘阀41容许油液经由油通路44从室17向室16侧的流动,另一方面,限制油液的反方向的流动。盘阀42容许油液经由油通路45从室16侧向室17的流动,另一方面,限制油液的反方向的流动。在盘阀41和活塞18之间,设置有省略图示的固定节流孔,该固定节流孔即使在盘阀41关闭的状态下也使室17和室16经由油通路44连通。在盘阀42和活塞18之间,也设置有省略图示的固定节流孔,该固定节流孔即使在盘阀42关闭的状态下也使室17和室16经由油通路45连通。
若活塞杆15向压缩侧移动、活塞18向室17侧移动从而室17的压力上升,则在活塞18的移动速度(以下,称为活塞速度)慢的区域中,省略图示的固定节流孔以一定的流路面积使油液从室17向室16流动,产生节流孔特性的阻尼力。在活塞速度快的区域中,盘阀41从活塞18离开而打开油通路44,使油液以与从活塞18的离开量对应的流路面积从室17向室16流动,产生阀特性的阻尼力。
若活塞杆15向伸长侧移动、活塞18向室16侧移动从而室16的压力上升,则在活塞速度慢的区域中,省略图示的固定节流孔以一定的流路面积使油液从室16向室17流动,产生节流孔特性的阻尼力。在活塞速度快的区域中,盘阀42从活塞18离开而打开油通路45,使油液以与从活塞18的离开量对应的流路面积从室17向室17流动,产生阀特性的阻尼力。
当活塞杆15向伸长侧移动而从缸体19的突出量增大时,相应的油液从贮存室13打开底座阀23的盘阀34并经由油通路32向室17流动。相反,当活塞杆15向压缩侧移动而向缸体19的插入量增大时,相应的油液从室17打开盘阀33并经由油通路31向贮存室13流动。
如图2所示,杆引导件20具有金属制的杆引导件本体50,该杆引导件本体50呈大致带台阶的圆筒状。杆引导件本体50形成为如下外形形状:在轴向一侧形成有大径外径部51,在轴向另一侧形成有比大径外径部51小径的小径外径部52,并且在它们之间形成有它们的中间的外径的中径外径部53。杆引导件本体50在大径外径部51与外筒14的圆筒部件25的内周部嵌合,在小径外径部52与内筒12的内周部嵌合。
在杆引导件本体50的径向的中央,在轴向的大径外径部51侧的端部形成有最大径孔部54。在比最大径孔部54靠轴向的小径外径部52侧形成有比最大径孔部54小径的大径孔部55。在大径孔部55的轴向的与最大径孔部54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比大径孔部55稍小径的中径孔部56。在中径孔部56的轴向的与大径孔部55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比中径孔部56稍小径的小径孔部57。
在中径孔部56上,形成有与其内周面以及底面连续的连通槽58。连通槽58在中径孔部56的内周面遍及轴向的全长地形成,在中径孔部56的底面遍及径向的全长地形成。即,连通槽58以连接大径孔部55的内周面和小径孔部57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
在杆引导件本体50的轴向的大径外径部51侧的端部,以向轴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环状凸部59。最大径孔部54形成在该环状凸部59的内侧。在杆引导件本体50上,在环状凸部59的内径侧,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连通孔61。通路孔61的一端侧在最大径孔部54内开口,另一端侧在中径外径部53的小径外径部52侧的端面开口。连通孔61与外筒14和内筒12之间的贮存室13连通。
杆引导件20由该杆引导件本体50和嵌合固定在杆引导件本体50的内周部的圆筒状的套环62构成。套环62通过在SPCC材料或SPCE材料等金属制的圆筒体的内周包覆氟树脂浸渍青铜而形成。套环62嵌合在杆引导体本体50的小径孔部57内。活塞杆15以在套环62内在主轴部38的外周面37上滑动接触的方式插入贯通。套环62嵌合固定在小径孔部57的与中径孔部5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换而言之,在小径孔部57中,在中径孔部56侧有不存在套环62的部分。
密封部件21配置在缸体19的轴向的一端部,在其内周部与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外周面37压接。密封部件21限制从杆引导件20与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之间的间隙漏出的油液等向外侧漏出。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以除去活塞杆15的状态表示缓冲器11的杆引导件20侧。因此,图2所示的密封部件21成为活塞杆15插入贯通之前的自然状态。而且,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插入贯通的情况的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外周面37。
密封部件21由以下构成:密封部65,其由丁腈橡胶或氟橡胶等滑动性良好的弹性橡胶材料构成;一体成形品的油封本体67,其由金属制的圆环状的环状部件66构成,该环状部件66埋设在密封部65内并维持密封部件21的形状,用于获得用于固定的强度;环状的弹簧68,其与油封本体67的密封部65的缸体内外方向外侧的外周部嵌合;环状的弹簧69,其与密封部65的汽缸内外方向内侧的外周部嵌合。
密封部65的径向内侧部分具有:圆环筒状的防尘唇72,其从环状部件66的内周侧的缸体内外方向外侧沿轴向向离开环状部件66的方向延伸;圆环筒状的油唇73,其从环状部件66的内周侧的缸体内外方向内侧沿轴向向离开环状部件66的方向延伸。另外,密封部65的径向外侧部分具有在其外端位置覆盖环状部件66的外周面的外周密封74、和从外周密封74向缸体内外方向内侧延伸的圆环状的密封唇75。进而,密封部65在径向中间部分的缸体内外方向内侧,具有朝向缸体内外方向内侧突出、并以越靠突出前端侧越扩径的方式扩展的锥状的止挡唇76。
防尘唇72作为整体而形成为越从环状部件66远离缸体内外方向外侧内径越小的尖细筒状。在防尘唇72的外周部,以向径向内方凹陷的方式形成有使上述的弹簧68嵌合的环状槽7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使用弹簧68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不使用弹簧68。
油唇73作为整体而形成为越从环状部件66远离缸体内外方向内侧直径越小的尖细筒状。在油唇73的外周部,以向径向内方凹陷的方式形成有供上述的弹簧69嵌合的环状槽79。
密封部件21在防尘唇72配置在大气侧即缸体内外方向的外侧、油唇73配置在缸体内外方向的内侧的状态下,在外周密封件74上与外筒14的圆筒部件25的内周部密封接触。密封部件21在该状态下环状部件66的位置被杆引导件20的环状凸部59和外筒14的被铆接的卡止部28夹持而卡止。此时,密封部件21的密封唇75配置在杆引导件20的环状凸部59与外筒14之间,并与它们密封接触。另外,油唇73在杆引导件20的大径孔部55内具有径向的间隙地配置。
在安装于缸体19的状态下的密封部件21上,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插入贯通在防尘唇72以及油唇73的内侧。在该状态下,活塞杆15的一端从缸体19的一端突出。防尘唇72设置在缸体19的活塞杆15突出的一端侧。油唇73设置在防尘唇72的缸体内外方向的内侧。
与防尘唇72的环形槽78嵌合的弹簧68将防尘唇72的与活塞杆15紧密接触方向的紧固力保持在恒定状态。另外,弹簧68还用于调整紧固力以满足设计规格。与油唇73的环状槽79嵌合的弹簧69调整油唇73在与活塞杆15紧密接触方向的紧固力。
密封部65的止挡唇76在杆引导件20的最大径孔部54的沿轴正交方向的平坦的底面上具有规定的过盈量,能够遍及整周地密封接触。在此,从室16经由杆引导件20和活塞杆15之间的间隙漏出的油液积存在比密封部件21的止挡唇76更靠该间隙侧的、主要由大径孔部55形成的室85中。止挡唇76位于该室85和杆引导件20的连通孔61之间。止挡唇76在室85的压力比贮存室13的压力高规定量时打开,使积存在室85中的油液经由连通孔61流入贮存室13。
即,止挡唇76作为仅允许油液从室85向贮存室13的方向流通、限制油液以及气体的反方向的流通的止回阀起作用。
在上述的密封部件21中,防尘唇72通过其过盈量以及弹簧68产生的束紧力而与活塞杆15紧密接触,从而保持气密性。在外部露出时该防尘唇72主要限制附着在活塞杆15上的异物的进入。油唇73也通过其过盈量以及弹簧69产生的束紧力而与活塞杆15紧密接触,从而保持气密性。油唇73在活塞杆15向外部进出时刮取附着在活塞杆15上的油液,限制其向外部的漏出,并积存在室85中。
摩擦部件22嵌合在杆引导件20的中径孔部56内。因此,摩擦部件22配置在比密封部件21靠缸体内外方向的内侧、即缸体19的内部侧。摩擦部件22的内周部与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外周面37压接,产生对活塞杆15的摩擦阻力。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图3中,表示除去了活塞杆15的状态,摩擦部件22也成为活塞杆15插入贯通之前的自然状态。换言之,摩擦部件22的自然状态是与活塞杆15嵌合前的状态。而且,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插入贯通的情况的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外周面37。
如图2所示,摩擦部件22是由环状的弹性橡胶部91和金属制的环状的基部92构成的一体成形品,该环状的弹性橡胶部91由丁腈橡胶或氟橡胶等弹性橡胶材料构成,该基部92供弹性橡胶部91固定安装。摩擦部件22在基部92中嵌合在杆引导件20的中径孔部56内,在弹性橡胶部91中,与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外周面37滑动接触。基部92维持弹性橡胶部91的形状,赋予用于向杆引导件20固定的强度。
在使摩擦部件22嵌合的状态下,在杆引导件20的中径孔部56与摩擦部件22之间,由形成于中径孔部56的连通槽58形成连通路95。连通路95使杆引导件20的小径孔部57和大径孔部55侧连通。即,连通路95使形成在比小径孔部57内的套环62靠中径孔部56侧的室96与大径孔部55侧的室85始终连通,减小它们的差压。换而言之,连通路95使摩擦部件22的轴向两侧连通,以减小摩擦部件22的轴向两侧的差压。
小径孔部57内的室96经由套环62与活塞杆15之间的微小间隙与室16连通。因此,室96的连通路95使室85和室16连通,以减小它们的差压。因此,摩擦部件22并不积极地起到密封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取代连通路95,或在此基础上,在摩擦部件22的内周设置减小轴向两侧的差压的连通路。另外,连通路95也可以不始终连通,例如也可以设置从缸体19内向外侧的止回阀。即,摩擦部件22只要不作为完全密封件起作用即可。
主要参照图3,对自然状态的摩擦部件22进行说明。如图3的单侧的截面所示,摩擦部件22的基部92形成为有底圆筒状,该有底圆筒状由平坦的有孔圆板状的环状圆板部101和从环状圆板部101的外周侧沿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的筒部102构成。固定部102以环状圆板部101侧为基端沿轴向延伸,与环状圆板部101同轴状地形成。固定部102仅从环状圆板部101的外周侧向轴向一侧延伸。这些环状圆板部101以及固定部102使中心轴一致。固定部102相对于环状圆板部101垂直地延伸。基部92例如由平板状的原材料例如通过冲压成形而形成。
环状圆板部101具有由轴向的固定部102侧的圆形平坦面构成的内底面103、由径向上的与固定部102相反的一侧的圆筒面构成的内端面104、由轴向上的与固定部102相反的一侧的圆形平坦面构成的外底面105。内底面103的内周端部与内端面104的轴向的一端部相连。外底面105的内周端部与内端面104的轴向的另一端部相连。
固定部102具有由径向的环状圆板部101侧的圆筒面构成的内周面106、由轴向上的与环状圆板部101相反的一侧的圆形平坦面构成的前端面107、由径向上的与环状圆板部101相反的一侧的圆筒面构成的外周面108。内周面106的轴向上的与环状圆板部10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前端面107的内径部相连。外周面108的轴向上的与环状圆板部10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前端面107的外径部相连。固定部102在内底面103和内周面106相互接近的一侧具有圆环状的内侧R倒角109。固定部102在外底面105和外周面108相互接近的一侧具有圆环状的外侧R倒角110。
基部92的内底面103、内端面104、外底面105、内周面106、前端面107、外周面108、内侧R倒角109以及外侧R倒角110的中心轴线一致。内底面103、外底面105和前端面107以与该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式扩展。基部92的最小径的内侧端成为环状圆板部101的内端面104。因此,内端面104在基部92的环状圆板部101处也成为最小径。环状圆板部101的内周部111包括内端面104,成为基部92的内周部111。
弹性橡胶部91形成为使基部92与中心轴一致的圆环状。弹性橡胶部91具有:主体部121,其形成于基部92的固定部102的径向内侧且固定部101的轴向的固定部102侧;内侧覆盖部122,其从主体部121的内周部的轴向的环状圆板部101侧的端部向轴向外方延伸并形成于环状圆板部101的内周侧。
主体部121的外周面126整面地从基部92的固定部102的内周面106向径向内方离开。主体部121通过与外周面126的轴向的一侧相连的基端侧固定安装面128固定安装在基部92的环状圆板部101的内底面103上。外周面126呈越靠近轴向的基端侧固定安装面128侧直径越大的锥状,不固定安装在基部92上地露出。因此,弹性橡胶部91相对于筒状的固定部102的内周侧,作为整体在轴向上重叠,作为整体在径向上分离地设置。
内侧覆盖部122利用内周固定安装面129固定安装于基部92的环状圆板部101的内端面104,该内周固定安装面129连接于基端侧固定安装面128的与外周面126相反的一侧。弹性橡胶部91的与基部92接触的部分整面地固定安装于基部92。内侧覆盖部122的包括内周固定安装面129的内周连接部130与环状圆板部101的内周部111连接。
弹性橡胶部91在内侧覆盖部122的与主体部12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不固定安装于基部92而露出的端面134。端面134与环状圆板部101的外底面105共面。弹性橡胶部91在主体部121的与基端侧固定安装面128轴向相反的方向上,具有不固定安装于基部92而露出的前端面135。另外,弹性橡胶部91在主体部121以及内侧覆盖部122的内周侧,也具有不固定安装于基部92而露出的内周面136。
弹性橡胶部91具有:最小内径部137,其内周部在弹性橡胶部91中为最小径,在摩擦部件22中也为最小径;前端侧锥部139,其具有以从最小内径部137朝向轴向的前端面135侧越远离最小内径部137直径越大的方式扩径而扩展的锥状的内周表面138;锥状的基端侧锥部141,其具有以从最小内径部137朝向与轴向的前端面135相反的一侧越远离最小内径部137直径越大的方式扩径而扩展的锥状的内周表面140。
另外,弹性橡胶部91具有:定径部143,其内周部具有与内周表面140的最小内径部137相反的一侧相连的圆筒面状的内周表面142;具有锥状的内周表面144的锥部145,其位于内周表面142的与内周表面140相反的一侧且以越远离内周表面142直径越大的方式扩径。内周表面144与端面134相连。弹性橡胶部91在内周侧具有最小内径部137,并且具有与环状圆板部101的内周部111连接的内周连接部130。
换而言之,在弹性橡胶部91上,在内周侧,设有最小内径部137和最小内径部137的轴向两侧的前端侧锥部139以及基端侧锥部141、定径部143、锥部145。前端侧锥部139以及基端侧锥部141的边界部分成为最小内径部137。前端侧锥部139以及基端侧锥部141在弹性橡胶部91的轴向上配置在前端侧锥部139远离基部92的环状圆板部101的一侧、基端侧锥部141靠近环状圆板部101的一侧。再换而言之,在弹性橡胶部91上,在内周侧,设有最小内径部137、从最小内径部137朝向与室16相反的一侧扩径的前端侧锥部139、从最小内径部137朝向室16扩径的基端侧锥部141。
最小内径部137、前端侧锥部139、基端侧锥部141、定径部143以及锥部145均为遍及弹性橡胶部91的周向的整周地连续的圆环状。由于弹性橡胶部91的中心轴与基部92一致,因此外周面126、前端面135、内周表面138、最小内径部137、内周表面140、内周表面142及内周表面144的中心轴与基部92一致。
在弹性橡胶部91上,在其轴向的最小内径部137与内周连接部130之间的内周侧,设有突出抑制结构部150,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抑制从最小内径部137朝向内周连接部130而形成的内周表面140的突出。突出抑制结构部150是从内周表面140的轴向的中间位置向径向外方凹陷的凹陷。
突出抑制结构部150以线状延伸,在内周表面140上遍及其整周地形成。突出抑制结构部150形成为中心轴线与内周表面140一致的无接头的圆环状。换而言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遍及弹性橡胶部91的周向的整周地连续。突出抑制结构部150从内周表面140无论其周向位置如何都凹陷一定深度。
通过将突出抑制结构部150设置在轴向的中间位置,内周表面140分为比突出抑制结构部150靠轴向的最小内径部137侧的部分表面部152和比突出抑制结构部150靠轴向的最小内径部137相反的一侧、即内周连接部130侧的部分表面部153。
突出抑制结构部150其整体在轴向上形成在固定部102的范围内。换言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其整体在轴向上相对于环状圆板部101错开地形成。突出抑制结构部150具有:平面状的前端侧面部155,其从部分表面部152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侧的端缘部向径向外方扩展;锥状的基端侧面部156,其从部分表面部153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侧的端缘部向径向外方且轴向的部分表面部152侧扩展;圆筒面状的筒状面部157,其从基端侧面部156的与部分表面部153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向轴向的部分表面部152侧延伸;圆环状的R倒角158,其设置在前端侧面部155与筒状面部157之间。
前端侧面部155、基端侧面部156、筒状面部157以及R倒角158使中心轴线与内周表面140一致。筒状面部157与定径部143的内周表面142的直径相同,与内周表面142配置在同一圆筒面上。因此,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最大径的筒状面部157的直径小于内周连接部130的内周固定安装面129的直径。
摩擦部件22在未与活塞杆15嵌合的自然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从内周表面140延伸到将部分表面部152的内周连接部130侧的端部161和内周连接部130连结的线段上。更具体而言,突出抑制结构部150从内周表面140延伸到线段X上,该线段X将部分表面部152的轴向的内周连接部130侧的端部161和内周固定安装面129的轴向的最小内径部137侧的端部162连结。进一步地,突出抑制结构部150从内周表面140延伸到将最小内径部分137和内周固定安装面129的端部162连结的线段上,并延伸到比该线段靠径向内方。
突出抑制结构部150、构成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前端侧面部155、基端侧面部156、筒状面部157以及R倒角158均为遍及弹性橡胶部91的周向的整周地连续的、换言之为无接头的圆环状,它们使中心轴与基部92一致。
摩擦部件22的最小内径部137的内径比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外径即外周面37的直径小。摩擦部件22具有过盈量地与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嵌合。摩擦部件22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基端侧面部156的最小内径、即部分表面部153的最小内径比主轴部38的外径即外周面37的直径大。
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的摩擦部件22的成为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凹陷的里侧的筒状面部157侧的部分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换言之,摩擦部件22在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部分地设置在与活塞杆15在径向上分离的位置。另外,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的摩擦部件22的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基端侧面部156、部分表面部153以及内周表面142、144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进一步地,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的摩擦部件22的弹性橡胶部91设置在始终与基部92的固定部102分离的位置。
如图2所示,上述构造的摩擦部件22以基部92的固定部102从基部92的环状圆板部101向缸体内外方向外侧突出的姿态,从杆引导件20的大径孔部55侧与作为固定的对象部位的中径孔部56嵌合而固定。此时,摩擦部件22的基部92的固定部102在外周面108与中径孔部56的内周面嵌合,环状圆板部101在外底面105与中径孔部56的底面抵接。在弹性橡胶部91的内周侧,前端侧锥部139配置在比最小内径部137靠缸体内外方向外侧,基端侧锥部141配置在比最小内径部137靠缸体内外方向内侧。这样,基部92具有用于将摩擦部件22固定在作为对象部位的杆引导件20的中径孔部56上的筒状的固定部102。
而且,在摩擦部件22上,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具有规定的过盈量地插入贯通于弹性橡胶部91的内侧。因此,摩擦部件22的弹性橡胶部91一边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一边与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紧密接触。
图4示出嵌合的活塞杆15向压缩侧移动时的摩擦部件22的弹性橡胶部91的变形状态。图5示出嵌合的活塞杆15向伸长侧移动时的弹性橡胶部91的变形状态。如图4、图5所示,摩擦部件22通过弹性橡胶部91的最小内径部137和比基端侧锥部141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靠最小内径部137侧的部分表面部152而与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紧密接触。弹性橡胶部91通过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移动,以内周连接部130的基端侧固定安装面128侧的端部162为支点而变形。
当活塞杆15向缸体内外方向移动时,弹性橡胶部91在弹性变形之后与活塞杆15滑动接触。此时,摩擦部件22进行摩擦特性的调整。
如图4所示,当活塞杆15向压缩缓冲器11的全长的缩短侧移动时,弹性橡胶部91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前端侧面部155接近基端侧面部156的方式变形。由此,在未设置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情况下,位于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部分的橡胶部被压缩,从而弹性橡胶部的刚性提高,但由于在弹性橡胶部91上设置有突出抑制结构部150,因此被压缩的部分变少,轴向的刚性降低。
如图5所示,当活塞杆15向伸长缓冲器11的全长的伸长侧移动时,弹性橡胶部91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前端侧面部155从基端侧面部156远离的方式变形。由此,在未设置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情况下,位于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部分的橡胶部突出,其刚性提高,但由于在弹性橡胶部91上设置有突出抑制结构部150,因此突出的部分变少,轴向的刚性降低。
当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活塞杆15向压缩侧移动时,活塞18侧的部分进入内筒12内的油液中。之后,当活塞杆15向伸长侧移动时,进入到油液中的部分穿过图2所示的杆引导件20、摩擦部件22以及密封部件21朝向缸体19的外部侧移动。此时,在主轴部38上,油液附着在外周面37上,但该油液最终被密封部件21的油唇73刮取而留在室85中。
摩擦部件22的弹性橡胶部91的前端面135以及外周面126形成室85。图3所示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前端侧面部155、基端侧面部156、筒状面部157以及R倒角158、基端侧锥部141的部分表面部153、定径部143的内周表面142、锥部145的内周表面144形成图2所示的室96。因此,摩擦部件22的前端面135侧与室85的油液接触,锥部45侧与室96的油液接触。
如上所述,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1在活塞杆15向压缩侧移动的情况下,在活塞速度慢的区域中,产生基于省略图示的固定节流孔的节流孔特性的阻尼力,在活塞速度快的区域中,盘阀41远离活塞18,从而产生阀特性的阻尼力。另外,在活塞杆15向伸长侧移动的情况下,在活塞速度慢的区域中,产生基于省略图示的固定节流孔的节流孔特性的阻尼力,在活塞速度快的区域中,盘阀42远离活塞18,从而产生阀特性的阻尼力。
相对于产生基于上述的省略图示的固定节流孔以及盘阀41、42的液压阻尼力的液压阻尼区域,活塞速度更慢的区域基本上几乎不产生基于省略图示的固定节流孔以及盘阀41、42的阻尼力,因此始终产生的基于密封部件21以及摩擦部件22的对活塞杆15的弹力以及摩擦阻力、和活塞18对内筒12的摩擦阻力成为阻尼力的主要产生源。在这样的摩擦区域中,通过摩擦部件22的设定,能够使对活塞杆15的作用力即轴向力适当化。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设置与活塞杆滑动接触的摩擦部件,并设置连通该摩擦部件的轴向两侧的连通路的液压缓冲器。另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中,作为这样的摩擦部件,记载有具有圆环状的弹性橡胶部、和由有孔圆板状的底部以及圆筒状的筒部构成的金属制的基部的摩擦部件。
但是,希望在维持基于摩擦部件的轴向力(束紧力、静摩擦力)的状态下,降低摩擦部件的轴向的刚性(动摩擦力)。例如,当通过减小摩擦部件相对于活塞杆的过盈量、延长弹性橡胶部的轴向长度、变更材质等,从而形成低刚性时,同时轴向力也下降。
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1在摩擦部件22的弹性橡胶部91的最小内径部137、和成为弹性橡胶部91的变形的支点的内周连接部130之间,形成突出抑制结构部150,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抑制从最小内径部137朝向内周连接部130而形成的内周表面140的突出。因此,在活塞杆15向伸长侧以及压缩侧的任一侧移动时,弹性橡胶部91都容易移动,能够降低轴向的刚性。另一方面,即使形成突出抑制结构部150,也能够通过增大弹性橡胶部91向活塞杆15的过盈量的方向的调整,来维持摩擦部件22对活塞杆15施加的轴向力。由此,能够在维持由轴向力引起的操纵稳定性的状态下,降低刚性,改善突起输入时的工作性。相反,也可以在维持摩擦部件22的轴向的刚性的状态下,提高摩擦部件22对活塞杆15施加的轴向力。因此,能够获得良好的工作特性。
图6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摩擦部件以及比较例的利萨如波形图。在图6中,纵轴表示轴向力(AF),横轴表示滑动位移(SD)。图6中以实线表示的利萨如波形示出形成有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的特性。与此相对,图6中以虚线表示的利萨如波形示出没有形成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比较例的摩擦部件的特性。
图6中以实线表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能够维持与图6中以虚线表示的比较例的摩擦部件大致相同的轴向力(AF)。而且,图6中以实线表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与图6中以虚线表示的比较例的摩擦部件相比,轴向的刚性降低,因此能够使轴向力(AF)相对于滑动位移(SD)的变化率比图6中以虚线表示的比较例的摩擦部件小。
另外,由于突出抑制结构部150是设置在内周表面140上的凹部,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摩擦部件22对活塞杆15施加的轴向力不变,降低轴向的刚性,或维持摩擦部件22的轴向的刚性不变,提高基于摩擦部件22的轴向力。因此,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工作特性。
另外,由于突出抑制结构部150在内周表面140上遍及整周地设置而形成环状,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摩擦部件22对活塞杆15施加的轴向力不变,降低轴向的刚性,或维持摩擦部件22的轴向的刚性不变,提高基于摩擦部件22的轴向力。因此,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工作特性。
另外,摩擦部件22在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设置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对活塞杆15施加的轴向力不变,降低轴向的刚性,或维持摩擦部件22的轴向的刚性不变,提高基于摩擦部件22的轴向力。因此,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工作特性。
另外,由于摩擦部件22在自然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延伸到将内周表面140的部分表面部152的内周连接部130侧的端部161和内周连接部130连结的线段上,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对活塞杆15施加的轴向力不变,降低轴向的刚性,或维持摩擦部件22的轴向的刚性不变,提高基于摩擦部件22的轴向力。因此,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工作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变更第一实施方式。即,也可以使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筒状面部157延伸到锥部145而与内周表面144连接,使突出抑制结构部150从内周表面140的轴向中间位置到锥部145侧的端部向径向外方凹陷而设为台阶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内周表面140上遍及整周地设置作为凹陷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而设为圆环状,但也可以在内周表面140上沿其周向局部地设置。即,也可以在内周表面140上沿其周向隔开间隔地在同一圆上排列设置多个呈圆弧状的作为凹陷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即,突张抑制结构部150只要在弹性橡胶部91的最小内径部137与内周连接部130之间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即可,只要是在内周表面140上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的凹陷即可。
另外,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的摩擦部件22中的成为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凹陷的里侧的筒状面部157侧的部分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但也可以是,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的整体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即,摩擦部件22在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设置在至少部分地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8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设有在图8中示出单侧的截面的摩擦部件22A。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也示出活塞杆15插入贯通前的自然状态的摩擦部件22A,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插入贯通的情况下的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外周面37。
第二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A由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基部92、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橡胶部91部分不同的弹性橡胶部91A构成。弹性橡胶部91A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21部分不同的主体部121A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内侧覆盖部122。
主体部121A在其轴向的最小内径部137和内周连接部130之间的内周侧,为了抑制内周表面140的突出,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而设有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是从内周表面140的轴向的中间位置向径向外方切入的切口,是相对于摩擦部件22A的中心轴线正交地扩展的平面状的切口。需要说明的是,切口不限定于平面状,也可以右高左低、左高右低地形成切口。左高右低的切口更容易打开橡胶,因此效果更好。
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在内周表面140上遍及其整周地形成。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形成为中心轴线与内周表面140一致的无接头的圆环状。换而言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遍及弹性橡胶部91的周向的整周地连续。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与其周向位置无关地从内周表面140切入一定深度,使中心轴与基部92一致。
通过将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设置在轴向的中间位置,内周表面140分为比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靠最小内径部137侧的部分表面部152和比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靠最小内径部137相反的一侧、即内周连接部130侧的部分表面部153。
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其整体在轴向上形成在固定部102的范围内。换言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其整体在轴向上相对于环状圆板部101错开地形成。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的最大径的最大径部157A与定径部143的内周表面142的直径相同,与内周表面142配置在同一圆筒面上。因此,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的最大径部157A的直径小于内周连接部130的内周固定安装面129的直径。
摩擦部件22A在未与活塞杆15嵌合的自然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从内周表面140延伸到将最小内径部137和内周连接部130的端部162连结的线段上。
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的摩擦部件22A的成为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的切口的里侧的最大径部157A侧的部分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换言之,摩擦部件22A在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部分地设置在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
上述结构的摩擦部件22A在基部92的固定部102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嵌合于杆引导件20的中径孔部56。在摩擦部件22A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以规定的过盈量插入贯通于弹性橡胶部91A的内侧。
摩擦部件22A通过弹性橡胶部91的最小内径部137、基端侧锥部141的最小内径部137和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之间的部分表面部152、比基端侧锥部141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靠最小内径部137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表面部153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侧的一部分而与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紧密接触。而且,当活塞杆15向压缩侧以及伸长侧中的任一侧移动时,弹性橡胶部91A的轴向的刚性均因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而降低,其结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获得良好的工作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同样,也可以在内周表面140上沿其周向部分地设置作为切口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即,突张抑制结构部150A也同样,只要在弹性橡胶部91A的最小内径部137与内周连接部130之间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即可,只要是在内周表面140上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的切口即可。
另外,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的摩擦部件22A的成为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的切口的里侧的最大径部157A侧的部分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但也可以是,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的整体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即,摩擦部件22A在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设置在至少部分地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即可。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9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设有在图9中示出单侧的截面的摩擦部件22B。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也示出活塞杆15插入贯通前的自然状态的摩擦部件22B,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插入贯通的情况下的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外周面37。
第三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B由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基部92、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橡胶部91部分不同的弹性橡胶部91B构成。弹性橡胶部91B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21部分不同的主体部121B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内侧覆盖部122。
主体部121B在其轴向的最小内径部137和内周连接部130之间的内周侧,为了抑制内周表面140的突出,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而设有多个、具体而言两个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单独地设置。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均是从内周表面140的轴向的中间位置向径向外方凹陷的凹陷。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在包含摩擦部件22B的中心轴线的面上的截面呈同径的半圆状。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在摩擦部件22B的轴向上排列,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配置在比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b靠前端面135侧。
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均以线状延伸,在内周表面140上遍及其整周地形成。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形成为中心轴线与内周表面140一致的无接头的圆环状。换而言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遍及弹性橡胶部91的周向的整周地连续。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无论其周向位置如何,都从内周表面140凹陷一定深度,并从内周表面140凹陷同等深度。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使中心轴与基部92一致。
通过将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设置在轴向的中间位置,内周表面140分为比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靠最小内径部137侧的部分表面部152和比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b靠最小内径部137相反的一侧、即内周连接部130侧的部分表面部153、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之间的部分表面部201。
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的整体均在轴向上形成在固定部102的范围内。换言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的整体均在轴向上相对于环状圆板部101错开地形成。
摩擦部件22B在未与活塞杆15嵌合的自然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延伸到将部分表面部152的内周连接部130侧的端部161和内周连接部130连结的线段上,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b延伸到将部分表面部201和内周连接部130连结的线段上。更具体而言,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延伸到将部分表面部152的内周连接部130侧的端部161和内周固定安装面129的基端侧固定安装面128侧的端部162连结的线段上,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b延伸到将部分表面部201和内周固定安装面129的端部162连结的线段上。
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的摩擦部件22B的至少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b的凹陷的里侧的端部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换言之,摩擦部件22B在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b部分地设置在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
上述结构的摩擦部件22B在基部92的固定部102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嵌合于杆引导件20的中径孔部56。在摩擦部件22B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以规定的过盈量插入贯通于弹性橡胶部91B的内侧。
摩擦部件22B至少通过弹性橡胶部91B的最小内径部137和基端侧锥部141的部分表面部152而与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紧密接触。而且,当活塞杆15向压缩侧以及伸长侧中的任一侧移动时,弹性橡胶部91B的轴向的刚性均因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Bb而降低。其结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获得良好的工作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同样,也可以在内周表面140上沿其周向部分地分别设置作为凹陷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即,突张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也同样,只要在弹性橡胶部91B的最小内径部137与内周连接部130之间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即可,只要是在内周表面140上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的凹陷即可。也可以将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的一方在内周表面140上沿其周向连续地设置而设为圆环状,将另一方在内周表面140上沿其周向部分地设置。
另外,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的摩擦部件22B的成为该至少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b的凹陷的里侧的端部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但也可以是,至少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b的整体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即,摩擦部件22B在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b设置在至少部分地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同样地,在摩擦部件22A的轴向上排列设置多个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切口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A。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0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设有在图10中示出截面的摩擦部件22C。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中,也示出活塞杆15插入贯通前的自然状态的摩擦部件22C,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插入贯通的情况下的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外周面37。
第四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C由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基部92、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橡胶部91部分不同的弹性橡胶部91C构成。弹性橡胶部91C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21部分不同的主体部121C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内侧覆盖部122。
主体部121C在其轴向的最小内径部137和内周连接部130之间的内周侧,为了抑制内周表面140的突出,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而设有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是从内周表面140的轴向的中间位置向径向外方凹陷的线状的凹陷,为一根螺旋状,形成多圈、具体而言为两圈的长度。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在包含摩擦部件22C的中心轴线的面上的截面呈半圆状。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从内周表面140无论其周向位置如何都凹陷一定深度。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形成为使基部92与中心轴一致的螺旋状。
通过将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设置在轴向的中间位置,内周表面140由比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靠最小内径部137侧的部分表面部152、比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靠最小内径部137相反的一侧、即内周连接部130侧的部分表面部153、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之间的部分表面部211构成。在部分表面部211上连接有部分表面部152。在部分表面部211上连接有部分表面部152。
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的一部分在轴向上形成在固定部102的范围内,剩余的一部分在轴向上形成在环状圆板部101的范围内。
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的摩擦部件22C的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的一部分的里侧的端部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换言之,摩擦部件22C在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部分地设置在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
上述结构的摩擦部件22C在基部92的固定部102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嵌合于杆引导件20的中径孔部56。在摩擦部件22C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以规定的过盈量插入贯通于弹性橡胶部91C的内侧。
摩擦部件22C至少通过弹性橡胶部91C的最小内径部137和基端侧锥部141的比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靠最小内径部137侧的部分表面部152而与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紧密接触。而且,当活塞杆15向压缩侧以及伸长侧中的任一侧移动时,弹性橡胶部91C的轴向的刚性均因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而降低。其结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获得良好的工作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同样,也可以在内周表面140上以沿其周向部分地配置在同一螺旋上的方式设置多个作为凹陷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即,突张抑制结构部150C也只要在弹性橡胶部91C的最小内径部137与内周连接部130之间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即可,只要是在内周表面140上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的凹陷即可。
另外,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的摩擦部件22C的成为该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的一部分的凹陷的里侧的端部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但也可以是,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的整体设置在始终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即,摩擦部件22C在与活塞杆15嵌合的状态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C设置在至少部分地与活塞杆15分离的位置即可。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1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设有在图11中示出截面的摩擦部件22D。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中,也示出活塞杆15插入贯通前的自然状态的摩擦部件22D,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插入贯通的情况下的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外周面37。
第五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D由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基部92、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橡胶部91部分不同的弹性橡胶部91D构成。弹性橡胶部91D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21部分不同的主体部121D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内侧覆盖部122。
主体部121D在其轴向的最小内径部137和内周连接部130之间的内周侧,为了抑制内周表面140的突出,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而设有突出抑制结构部150D。突出抑制结构部150D是从内周表面140的轴向的中间位置向径向外方凹陷的多个点状凹陷,且配置在内周表面140的轴向的中间位置。多个突出抑制结构部150D为相同形状,从内周表面140以相同深度呈半球面状凹陷。
突出抑制结构部150D在与弹性橡胶部91D的中心轴线正交的面和内周表面140的交叉位置上,在弹性橡胶部91D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成一列状。这样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D的列在弹性橡胶部91D的轴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多列、具体而言设置三列。突出抑制结构部150D的列配置成相邻的列彼此使突出抑制结构部150D在内周表面140的周向上错开半个间距。最小内径部137侧的两列突出抑制结构部150D在轴向上形成在固定部102的范围内。与最小内径部137相反的一侧的一列突出抑制结构部150D形成为在轴向上与固定部102以及环状圆板部101双方重叠。
上述结构的摩擦部件22D在基部92的固定部102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嵌合于杆引导件20的中径孔部56。在摩擦部件22D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以规定的过盈量插入贯通于弹性橡胶部91D的内侧。
摩擦部件22D通过弹性橡胶部91D的最小内径部137和基端侧锥部141的最小内径部137侧的部分而与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紧密接触。而且,当活塞杆15向压缩侧以及伸长侧中的任一侧移动时,弹性橡胶部91D的轴向的刚性均因突出抑制结构部150D而降低。其结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获得良好的工作特性。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2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利用相同称呼、相同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设有在图12中示出单侧的截面的摩擦部件22E。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也示出活塞杆15插入贯通前的自然状态的摩擦部件22E,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插入贯通的情况下的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的外周面37。
第六实施方式的摩擦部件22E由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基部92、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橡胶部91部分不同的弹性橡胶部91E构成。弹性橡胶部91E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21部分不同的主体部121E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内侧覆盖部122。
主体部121E在其轴向的最小内径部137和内周连接部130之间的外周侧,为了抑制内周表面140的突出,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而设有突出抑制结构部150E。突出抑制结构部150E是从主体部121E的外周面126的轴向的中间位置向径向内方凹陷的凹陷。
突出抑制结构部150E以线状延伸,在外周面126上遍及其整周地形成。突出抑制结构部150E形成为中心轴线与外周面126一致的无接头的圆环状。换而言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E遍及弹性橡胶部91E的周向的整周地连续。突出抑制结构部150E在包含摩擦部件22E的中心轴线的面上的截面呈同径的半圆状,从外周面126不论其周向位置如何都凹陷一定深度。
突出抑制结构部150E其整体在轴向上形成在固定部102的范围内。换言之,突出抑制结构部150E其整体在轴向上相对于环状圆板部101错开地形成。突出抑制结构部150E其整体在径向上形成在环状圆板部101的范围内。
上述结构的摩擦部件22E在基部92的固定部102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嵌合于杆引导件20的中径孔部56。在摩擦部件22E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以规定的过盈量插入贯通于弹性橡胶部91E的内侧。
摩擦部件22E通过弹性橡胶部91D的最小内径部137和基端侧锥部141的内周表面140的最小内径部137侧的部分而与活塞杆15的主轴部38紧密接触。而且,当活塞杆15向压缩侧以及伸长侧中的任一侧移动时,弹性橡胶部91E的轴向的刚性均因突出抑制结构部150E而降低。其结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获得良好的工作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同样,也可以在外周面126上沿其周向部分地设置作为凹陷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E。即,突张抑制结构部150E也只要在弹性橡胶部91E的最小内径部137与内周连接部130之间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即可,只要是在外周面126上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的凹陷即可。
另外,也可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Ba、150Bb同样地,在摩擦部件22E的轴向上排列设置多个作为第六实施方式的凹陷的突出抑制结构部150E。
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以基部92具有环状圆板部101和筒状的固定部10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没有固定部102,基部92也可以仅由环状圆板部101构成。
另外,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以将摩擦部件22、22A、22B、22C、22D、22E设置在杆引导件20与密封部件21之间而固定在杆引导件20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它们以与活塞杆15滑动接触而赋予摩擦力为目的,因此只要设置在比密封部件21靠缸体19的内部侧即可。例如,摩擦部件22、22A、22B、22C、22D、22E也可以不直接固定在杆引导件20上,而是设为直接固定在缸体19上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第六实施方式中,以弹性橡胶部91、91A、91B、91C、91D、91E各自整体相对于基部92的固定部102的内周面106在径向上分离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环状圆板部101侧的一部分固定安装在基部92的固定部102的内周面106上。即,弹性橡胶部91、91A、91B、91C、91D、91E分别在固定部102的至少与环状圆板部101相反的前端侧,相对于固定部102的内周面106在轴向上重叠,在径向上分离地设置即可。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将多筒式液压缓冲器表示为液压缓冲器,但也可以适用于单筒式液压缓冲器、液压主动悬架等液压缓冲器。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方式是一种缓冲器,其具备: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液体;活塞,其可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体的内部,并将该缸体的内部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密封部件,其与所述活塞杆滑动接触而防止所述工作液体向所述缸体的外部泄漏;摩擦部件,其设置在比所述密封部件靠所述缸体的内部侧,由与所述活塞杆滑动接触的环状的弹性橡胶部和供该弹性橡胶部固定安装的环状的基部构成;连通路,其减小所述摩擦部件的轴向两侧的差压。所述基部具有环状圆板部。所述弹性橡胶部在内周侧具有最小内径部,并且具有与所述环状圆板部的内周部连接的内周连接部。在所述弹性橡胶部的所述最小内径部与所述内周连接部之间,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有突出抑制结构部,该突出抑制结构部抑制从所述最小内径部朝向所述内周连接部形成的内周表面的突出。由此,能够获得良好的工作特性。
第二方式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突出抑制结构部是在所述内周表面上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的切口。由此,能够容易地获得良好的工作特性。
第三方式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突出抑制结构部是在所述内周表面上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的凹陷。由此,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工作特性。
第四方式为,在第一至第三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突出抑制结构部在所述内周表面上遍及整周地设置。由此,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工作特性。
第五方式为,在第一至第四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摩擦部件在与所述活塞杆嵌合的状态下,所述突出抑制结构部设置在至少部分地与所述活塞杆分离的位置。由此,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工作特性。
第六方式为,在第一至第五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摩擦部件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突出抑制结构部延伸到将所述内周表面的比所述突出抑制结构部靠与所述内周连接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上的所述内周连接部侧的端部和所述内周连接部连结的线段上。由此,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工作特性。
第七方式为,在第一至第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基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摩擦部件固定在对象部位的筒状的固定部。由此,能够将摩擦部件良好地固定在对象部位。
第八方式为,在第七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以所述环状圆板部侧为基端沿轴向延伸,所述弹性橡胶部在所述固定部的至少前端侧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内周侧沿径向分离地设置。由此,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工作特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上述的缓冲器,能够获得良好的工作特性。
附图标记说明
11缓冲器
15活塞杆
16、17室
18活塞
19缸体
21密封部件
22、22A、22B、22C、22D、22E摩擦部件
91、91A、91B、91C、91D、91E弹性橡胶部
92基部
95连通路
101环状圆板部
102固定部
130内周连接部
137最小内径部
140内周表面
150、150A、150Ba、150Bb、150C、150D、150E突出抑制结构部
161、162端部
X线段

Claims (8)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液体;
活塞,其可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体的内部,并将该缸体的内部划分为两个室;
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且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
密封部件,其与所述活塞杆滑动接触而防止所述工作液体向所述缸体的外部泄漏;
摩擦部件,其设置在比所述密封部件靠所述缸体的内部侧,由与所述活塞杆滑动接触的环状的弹性橡胶部和固定安装有该弹性橡胶部的环状的基部构成;
连通路,其减小所述摩擦部件的轴向两侧的差压;
所述基部具有环状圆板部,
所述弹性橡胶部具有:内周连接部,其与所述环状圆板部的内周部连接;最小内径部,其配置在从所述环状圆板部的厚度方向的端部离开的位置,并设于内周侧;内周表面,其以随着从所述最小内径部朝向所述环状圆板部的方向而内径扩大的方式倾斜;突出抑制结构部,其设于所述内周表面的周向上的至少倾斜的面,并抑制所述内周表面的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抑制结构部是在所述内周表面上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的切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抑制结构部是在所述内周表面上沿周向至少部分地设置的凹陷。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抑制结构部在所述内周表面上遍及整周地设置。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摩擦部件与所述活塞杆嵌合的状态下,所述突出抑制结构部设置在至少部分地与所述活塞杆分离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摩擦部件处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突出抑制结构部延伸到将所述内周表面的比所述突出抑制结构部靠与所述内周连接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上的所述内周连接部侧的端部和所述内周连接部连结的线段上。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摩擦部件固定在对象部位的筒状的固定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以所述环状圆板部侧为基端沿轴向延伸,所述弹性橡胶部在所述固定部的至少前端侧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内周侧沿径向分离地设置。
CN201980063171.XA 2018-11-05 2019-10-31 缓冲器 Active CN1129556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8120 2018-11-05
JP2018-208120 2018-11-05
PCT/JP2019/042722 WO2020095806A1 (ja) 2018-11-05 2019-10-31 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5675A CN112955675A (zh) 2021-06-11
CN112955675B true CN112955675B (zh) 2022-12-30

Family

ID=70611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3171.XA Active CN112955675B (zh) 2018-11-05 2019-10-31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988265B2 (zh)
JP (1) JP7118169B2 (zh)
KR (1) KR102524262B1 (zh)
CN (1) CN112955675B (zh)
DE (1) DE112019005524T5 (zh)
WO (1) WO20200958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800007447A1 (it) * 2018-07-23 2020-01-23 Complesso anulare di tenuta di guida per ammortizzatore monotubo
DE112019004375T5 (de) * 2018-08-29 2021-05-12 Hitachi Astemo, Ltd. Stossdämpfer
CN113631828A (zh) * 2019-03-26 2021-11-09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缓冲器
KR20230008150A (ko) * 2020-06-29 2023-01-13 히다치 아스테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완충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24018A (en) * 1964-12-18 1968-08-14 Sandall Prec Company Ltd Fuel efficiency meter
JPS5810220B2 (ja) 1978-05-11 1983-02-24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波型発泡シ−トの製造方法
JPS6059839U (ja) * 1983-09-30 1985-04-25 株式会社アツギユニシア 液圧緩衝器
JPH0291269U (zh) * 1988-12-28 1990-07-19
JP4546860B2 (ja) 2000-03-16 2010-09-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液圧緩衝器
JP3702416B2 (ja) 2000-03-16 2005-10-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圧緩衝器
JP2003130119A (ja) 2001-10-19 2003-05-08 Showa Corp 油圧緩衝器のフリクション付与構造
JP2004251416A (ja) * 2003-02-21 2004-09-09 Nok Corp 往復動軸用摩擦力付与装置
JP2005090569A (ja) * 2003-09-16 2005-04-07 Nok Corp 往復動軸用密封装置
JP2007092926A (ja) 2005-09-29 2007-04-12 Hitachi Ltd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DE102006009491A1 (de) * 2006-02-27 2007-09-06 Busak + Shamban Deutschland Gmbh Dichtungssystem mit Druckentlastungselementen und Verwendung eines Dichtungssystems zur Einstellung einer Zwischenraumdruckkaskade
CN101603575A (zh) * 2009-03-05 2009-12-16 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 减振器
IN2015DN00713A (zh) * 2012-07-27 2015-06-26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DE112019004375T5 (de) * 2018-08-29 2021-05-12 Hitachi Astemo, Ltd. Stossdämpf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18169B2 (ja) 2022-08-15
JPWO2020095806A1 (ja) 2021-09-02
US11988265B2 (en) 2024-05-21
DE112019005524T5 (de) 2021-07-22
KR20210029821A (ko) 2021-03-16
CN112955675A (zh) 2021-06-11
WO2020095806A1 (ja) 2020-05-14
US20210348668A1 (en) 2021-11-11
KR102524262B1 (ko) 2023-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55675B (zh) 缓冲器
EP2878852B1 (en) Hydraulic buffer
KR20210043452A (ko) 진동 댐퍼용 스로틀 지점
JP6114499B2 (ja) シール部材および緩衝器
KR102510739B1 (ko) 완충기
GB2122305A (en) Fluid spring or damper with slidable piston
KR102298611B1 (ko) 완충기
CN114517819B (zh) 单管阻尼器组件和用于其的液压回弹止动组件
US11608138B2 (en) Sealing device in particular for shock-absorber stems
KR102527035B1 (ko) 완충기
JP2018155395A (ja) 油圧緩衝器用密封装置
WO2015046366A1 (ja) シリンダ装置およびシール部材
KR20200130455A (ko) 완충기
WO2016194548A1 (ja) 緩衝器
US20230392665A1 (en) Sealing device
JP5883320B2 (ja) オイルシール
CN114941677A (zh) 用于减振器的阻尼阀装置
JP2024048444A (ja) 油圧緩衝器
JP5879206B2 (ja) シリンダ装置
JP2020034057A (ja) 緩衝器
CN117999424A (zh) 缓冲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