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01643A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01643A
CN112901643A CN202110147636.9A CN202110147636A CN112901643A CN 112901643 A CN112901643 A CN 112901643A CN 202110147636 A CN202110147636 A CN 202110147636A CN 112901643 A CN112901643 A CN 112901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arm
sliding
transmission arm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476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01643B (zh
Inventor
徐正一
马春军
牛林辉
刘婷
李云勇
王岗超
管城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4763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01643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01149541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41853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01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16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016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16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5Pivotal connections with at least a pair of arms pivoting relatively to at least one other arm, all arms being mounted on one p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Control Of Vending Devices And Auxiliary Devices For Vending Devices (AREA)
  • Vending Machines For Individual Product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折叠装置和柔性显示屏,折叠装置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折叠装置的弹性组件可以通过折叠装置的壳体将弹力传递到柔性显示屏。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受到的远离主轴方向的力,大于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受到的远离主轴方向的力。因此,当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展开至展平状态时,可以减小柔性显示屏的分层错动,加速柔性显示屏的折痕恢复,从而改善柔性显示屏的展平效果。

Description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9月14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010959362.9、申请名称为“折叠结构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折叠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屏由于其具有轻薄、不易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中。柔性显示屏在展开状态下,能够获得较大的显示面积,提升视觉效果。柔性显示屏在折叠状态下,电子设备体积较小,便于用户携带。可折叠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的折叠装置,折叠装置一般包括两个壳体及连接在两个壳体之间的转动机构,两个壳体通过转动机构的形变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并带动柔性显示屏折叠或展开。然而,由于柔性显示屏的弯折区在弯折过程中会产生张力,在展开状态下柔性显示屏中部会出现折痕,从而降低了柔性显示屏的平整性,影响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折叠装置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在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展开到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受到的远离主轴方向的力大于闭合状态受到的远离主轴方向的力。因此,可以减轻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的分层错动现象,加速柔性显示屏的折痕恢复,从而改善柔性显示屏的展平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折叠装置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折叠装置用于承载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柔性显示屏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折弯部以及第二非折弯部。折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弹性组件以及轴。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别位于轴的两侧。第一壳体与第一非折弯部固定连接,第二壳体与第二非折弯部固定连接。第一弹性组件位于轴与第一壳体之间,第一弹性组件与轴转动连接,第一弹性组件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抵接,其中,第一结构件是第一弹性组件的一部分,第二结构件是轴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弹性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产生弹力,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一非折弯部将至少部分弹力传递至折弯部,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轴的长度延伸方向,且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壳体。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结构件的第一处和第二结构件的第一处抵接,第一弹性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为第一压缩量。第一壳体和第一弹性组件相对轴转动,第二壳体相对轴转动,电子设备由展平状态转变为折叠状态。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结构件的第二处和第二结构件的第二处抵接,第一弹性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为第二压缩量,第二压缩量小于第一压缩量。其中,第一结构件的第一处和第一结构件的第二处不同,和/或,第二结构件的第一处和第二结构件的第二处不同。
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壳体与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非折弯部固定连接,因此,当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产生的弹力可以通过第一壳体传递到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非折弯部,进而加速柔性显示屏的折痕恢复,从而改善屏幕的展平效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一非折弯部向折弯部传递的力为第一力;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通过第一壳体和第一非折弯部向折弯部传递的力为第二力,第二力小于第一力。因此,当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展开到展平状态时,通过第一壳体传递到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非折弯部的力更大,从而加速折痕恢复。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轴与第一弹性组件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转轴的轴线与轴的第一处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在第一平面的投影长度为第一投影长度。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转轴的轴线与轴的第二处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在第一平面的投影长度为第二投影长度,第二投影长度小于第一投影长度。其中,第一平面为第一壳体与第一非折弯部固定连接的面所在的平面。
在本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折叠至不同状态时,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的抵接点到轴线的距离的投影长度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形变量不同,通过第一壳体传递至柔性显示屏的力不同。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组件设置有连接孔,轴与第一弹性组件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具体包括:第一转轴穿设于连接孔。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孔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一侧壁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二侧壁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响应于作用于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三力,连接孔相对于第一转轴运动,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一侧壁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二侧壁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距离。其中,第三力的方向为第二侧壁朝向第一侧壁的方向,第一侧壁与第一壳体的距离为第五距离,第二侧壁与第一壳体的距离为第六距离,第五距离小于第六距离。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连接孔的形状设计,折叠装置可以随着柔性显示屏的老化变长而轻微变长,使得柔性显示屏与折叠装置更加贴合,在柔性显示屏老化时减弱柔性显示屏的折痕。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轴设置有连接孔,轴与第一弹性组件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具体包括:第一转轴穿设于连接孔。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孔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一侧壁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二侧壁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响应于作用于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三力,第一转轴相对于连接孔运动,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一侧壁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二侧壁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三距离小于第四距离。其中,第三力的方向为第二侧壁朝向第一侧壁的方向,第一侧壁与第一壳体的距离为第五距离,第二侧壁与第一壳体的距离为第六距离,第五距离小于第六距离。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孔的第一截面至少包括腰圆形、椭圆形、圆形、矩形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第一截面与第一转轴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一固定架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一支架。第一弹性件和第一支架设置于第一固定架。第一弹性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一固定架之间。第一支架与第二结构件抵接,第一弹性件通过第一固定架与第一壳体抵接。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架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一支架设置有凸缘。第一支架通过凸缘与第一安装槽滑动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轴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架。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连接组件以及第一转动臂。第二转动件包括第二连接组件以及第二转动臂。第一连接组件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一连接组件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第一连接组件的转动端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臂的第一端。第一转动臂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二连接组件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第二连接组件的转动端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臂的第一端,第二转动臂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架包括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可以呈爪状,第一连接块具有转动孔。第一转动臂包括呈爪状的第一端即第二结构件,第一转动臂的第一端具有转动孔。第一转动臂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块交错连接,通过第一转轴穿过第一连接块的转动孔和第一转动臂的第一端的转动孔,使得第一转动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块,从而实现第一转动臂与第一固定架的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转动臂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块交错连接,可以在主轴的轴向方向上实现彼此限位,提高转动机构的连接可靠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弹性组件位于轴与第二壳体之间,第二弹性组件与轴转动连接,第二弹性组件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第三结构件与第四结构件抵接,其中,第三结构件是第二弹性组件的一部分,第四结构件是轴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弹性组件在第二方向的压缩量产生弹力,通过第二壳体和第二非折弯部将至少部分弹力传递至折弯部,其中,第二方向垂直于轴的长度延伸方向,且第二方向平行于第二壳体。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第三结构件的第一处和第四结构件的第一处抵接,第二弹性组件在第二方向的压缩量为第三压缩量。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第三结构件的第二处和第四结构件的第二处抵接,第二弹性组件在第二方向的压缩量为第四压缩量,第四压缩量小于第三压缩量。其中,第三结构件的第一处和第三结构件的第二处不同,和/或,第四结构件的第一处和第四结构件的第二处不同。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二弹性组件的设置,使得柔性显示屏的第二非折弯部在展平状态受到的远离主轴方向的力大于闭合状态受到的远离主轴方向的力,从而加速电子设备从折叠到展开时柔性显示屏折痕的恢复,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平整度,提高用户体验。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轴还包括主轴。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臂和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传动臂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一连接组件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第一连接组件的转动端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臂的第一端,具体包括:第一传动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第一传动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一传动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臂的第一端。第二连接组件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二连接组件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第二连接组件的转动端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臂的第一端,具体包括:第二传动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第二传动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二传动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臂的第一端。
在本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一传动臂相对主轴转动,第一转动臂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一传动臂联动,第一固定架与第一壳体逐渐远离主轴;第二传动臂相对主轴转动,第二转动臂通过第二连接件与第二传动臂联动,第二固定架与第二壳体逐渐远离主轴。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传动臂相对主轴转动,第一转动臂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一传动臂联动,第一固定架和第一壳体逐渐靠近主轴;第二传动臂相对主轴转动,第二转动臂通过第二连接件与第二传动臂联动,第二固定架和第二壳体逐渐靠近主轴。故而,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向远离主轴的方向移动、第二壳体向远离主轴的方向移动,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向靠近主轴的方向移动、第二壳体向靠近主轴的方向移动。也即,能够实现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内拉运动、和折叠装置在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外推运动,使得折叠装置在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以柔性显示屏为中性面的变形运动,从而降低拉扯或挤压柔性显示屏的风险,使得柔性显示屏保持恒定长度,以保护柔性显示屏,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使得柔性显示屏和电子设备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包括内轴和外轴,外轴与内轴固定连接。内轴包括第一弧形凸块和第二弧形凸块,外轴包括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第一传动臂的转动端呈弧形且与第一弧形凸块及第一弧形凹槽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臂的转动端呈弧形且与第二弧形凸块及第二弧形凹槽转动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臂与主轴之间、以及第二传动臂与主轴之间均通过虚拟轴连接,转动连接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小转动机构的厚度,使得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更易实现轻薄化。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包括内轴和固定于内轴的外轴。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内轴位于外轴与第一固定架及第二固定架之间。第一传动臂绕第一转动中心转动,第一转动中心靠近内轴且远离外轴,第一转动中心靠近第二固定架且远离第一固定架。第二传动臂绕第二转动中心转动,第二转动中心靠近内轴且远离外轴,第二转动中心靠近第一固定架且远离第二固定架。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转动中心和第二转动中心的位置,使得转动机构更易实现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内拉运动、和折叠装置在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外推运动,实现以柔性显示屏为中性面的变形运动。
此外,内轴及外轴均设有多个立体空间结构,通过这些结构的设计,使得内轴与外轴组装后,能够共同形成多个活动空间,转动机构的结构件活动安装于主轴的多个活动空间,从而实现与主轴的连接。内轴及外轴的分体设计,有利于降低主轴的制作难度,提高主轴的制作精度和产品良率。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臂的转动端还可以包括限位凸起,限位凸起形成转动端的内侧位置和/或外侧位置。限位凸起用于与主轴的限位凹槽相配合,使得第一传动臂与主轴实现在主轴轴向方向上的相互限位,以提高连接结构的可靠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动臂与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二转轴连接,内轴与外轴围设形成弧形槽,第二转轴与弧形槽滑动配合,以实现对第二转轴运动轨迹的限制,使得第一转动臂只能以预定轨迹在主轴内运动。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固定架包括第一滑槽,第一固定架包括第二滑槽。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具体包括: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与第一滑槽滑动连接,电子设备由展平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过程中,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相对第一滑槽滑动。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具体包括: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与第二滑槽滑动连接,电子设备由展平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过程中,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相对第二滑槽滑动。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滑槽的侧壁可以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安装于第一滑槽,以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包括位于周侧的第一凸缘。第一凸缘安装于第一滑槽的导向空间。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一滑槽的导向空间与第一传动臂的第一凸缘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于第一滑槽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一传动臂与第二固定架之间的相对滑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滑槽的侧壁可以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安装于第二滑槽,以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包括位于周侧的第二凸缘。第二凸缘安装于第二滑槽的导向空间。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二滑槽的导向空间与第二传动臂的第二凸缘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于第二滑槽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二传动臂与第一固定架之间的相对滑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臂还包括第一限位件,第二传动臂还包括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设置于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二限位件设置于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一滑槽的侧壁间隔设置有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第二滑槽的侧壁间隔设置有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三弹性件。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相对第一滑槽滑动至第一位置,第一限位件与第一凸部配合,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五压缩量。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相对第一滑槽滑动至第二位置,第一限位件与第一凹部配合,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六压缩量,其中,第五压缩量大于第六压缩量。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相对第二滑槽滑动至第三位置,第二限位件与第二凸部配合,第三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七压缩量。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相对第二滑槽滑动至第四位置,第二限位件与第二凹部配合,第三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八压缩量,其中,第七压缩量大于第八压缩量。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一限位件与第一滑槽的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的配合,以及第二限位件与第二滑槽的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的配合,可以提供阻碍壳体相对转动的扭矩,从而提高电子设备折叠过程中的手感。同时,第一限位件用于限定第一传动臂与第二固定架的位置关系,第二限位件用于限定第二传动臂与第一固定架的位置关系,使得第一传动臂与第二固定架能够在不受较大外力时保持预设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二传动臂与第一固定架能够在不受较大外力时保持预设的相对位置关系,折叠装置能够在预设角度停留,折叠装置能够保持展平状态或闭合状态,以提高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的用户使用体验。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具有第二安装槽,第一限位件安装于第二安装槽。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二弹性件,第二支架包括控制部和抵持部,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安装于第二支架的控制部,另一端抵持第二安装槽的槽壁,第二支架的抵持部卡接第二固定架。由于第一限位件的第二弹性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故而第一限位件能够相对第二固定架、在第一凸部与第一凹部之间顺利移动,以提高第一传动臂与第二固定架之间的限位可靠性。
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件还可以包括第一缓冲件,第一缓冲件安装于第二支架的抵持部。其中,第一缓冲件可以采用刚度较小的材料(例如橡胶等),以在受到外力时,能够通过形变吸收冲击力,实现缓冲。第一限位件通过设置第一缓冲件,能够缓冲抵持部与第二固定架之间的应力,从而提高限位结构的可靠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臂还包括第一限位件,第二传动臂还包括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设置于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二限位件设置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一滑槽的侧壁间隔设置有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第二滑槽的侧壁间隔设置有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第一凸部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凸部包括第三弹性件。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相对第一滑槽滑动至第一位置,第一限位件与第一凸部配合,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五压缩量。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相对第一滑槽滑动至第二位置,第一限位件与第一凹部配合,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六压缩量,其中,第五压缩量大于第六压缩量。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相对第二滑槽滑动至第三位置,第二限位件与第二凸部配合,第三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七压缩量。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相对第二滑槽滑动至第四位置,第二限位件与第二凹部配合,第三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八压缩量,其中,第七压缩量大于第八压缩量。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一限位件与第一滑槽的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的配合,以及第二限位件与第二滑槽的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的配合,可以提供阻碍壳体相对转动的扭矩,从而提高电子设备折叠过程中的手感。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装置还包括同步组件。同步组件包括第一同步摆臂、第二同步摆臂、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第一齿轮设置于主轴,第一齿轮转动连接主轴。第二齿轮设置于主轴,第二齿轮转动连接主轴。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同步摆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啮合第一齿轮,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第二同步摆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啮合第二齿轮,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和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均转动连接主轴,第一同步摆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第二同步摆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因此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能够控制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相对主轴的转动角度一致,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折叠装置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对称性较佳,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第一同步摆臂转动连接主轴、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也即形成连杆滑块结构。第二同步摆臂转动连接主轴、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也即形成连杆滑块结构。两个相互啮合的连杆滑块结构能够很好地控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转动动作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依次啮合,因此第一同步摆臂、第二同步摆臂、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形成的同步组件结构简单、运动过程易控制、准确度高。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一连体凸轮、第二连体凸轮、第四弹性件、卡环、卡簧和多个连接轴。卡环、第四弹性件、第一连体凸轮、同步组件、第二连体凸轮以及卡簧依次套设在多个连接轴上。第一连体凸轮上设置有第一凹面和第一凸面,同步组件朝向第一连体凸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面和第二凸面。其中,同步组件朝向第一连体凸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面和第二凸面,至少包括:第一同步摆臂,或第二同步摆臂,或第一齿轮,或第二齿轮朝向第一连体凸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面和第二凸面。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凸面与第二凸面配合时,第四弹性件的形变量为第一形变量。第一凸面与第二凹面配合,第四弹性件的形变量为第二形变量。第一形变量大于第二形变量。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的几个凸面、凹面之间的配合可以提供阻碍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转动的扭矩,从而提高电子设备折叠过程中的手感。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三固定架、第四固定架、第三传动臂以及第四传动臂。第三固定架固定于第一壳体,第四固定架固定于第二壳体。第三传动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三传动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三固定架,第三传动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轴。第四传动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四传动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四固定架,第四传动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轴。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三固定架、第四固定架、第三传动臂以及第四传动臂,使得折叠装置更易折叠和展开。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传动臂与轴相对转动的转动轴线、和第二传动臂与轴相对转动的转动轴线共线。第四传动臂与轴相对转动的转动轴线、和第一传动臂与轴相对转动的转动轴线共线。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三传动臂和第二传动臂相对主轴转动的转动轴线共线,第三传动臂滑动连接第三固定架,第四传动臂和第一传动臂相对主轴转动的转动轴线共线,第四传动臂滑动连接第四固定架,因此第三传动臂的运动能够与第二传动臂的运动同步,第四传动臂的运动能够与第一传动臂的运动同步,故而能够简化转动机构的结构设计和连接关系,提高转动结构的可靠性。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齐平,第一支撑板搭设在第一固定架与主轴之间,第二支撑板搭设在第二固定架与主轴之间。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堆叠于第一固定架背离第二固定架的一侧,第二支撑板堆叠于第二固定架背离第一固定架的一侧。
在本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主轴及第二支撑板能够共同形成对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的完整平面支撑。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能够分别相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滑动收拢,使得主轴露出以形成对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的完整支撑。故而,转动机构在折叠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或闭合状态时,均能够充分支撑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使得柔性显示屏不易因外力触摸而发生损坏,有利于保护柔性显示屏,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具有支撑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主轴的支撑面相对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露出,主轴的支撑面呈弧形。
在本实现方式中,主轴能够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为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提供完整半圆或接近半圆的支撑效果,与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的理想闭合形态保持一致,从而能够对闭合形态的柔性显示屏提供更优化的支撑。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遮蔽板和第二遮蔽板,第一遮蔽板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二遮蔽板固定连接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其中,第一遮蔽板位于第一传动臂背向第一支撑板的一侧,第二遮蔽板位于第二传动臂背向第二支撑板的一侧。
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遮蔽板与第二遮蔽板齐平,第一遮蔽板搭设在第一固定架与主轴之间,第二遮蔽板搭设在第二固定架与主轴之间。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遮蔽板位于第一固定架与第一壳体之间,第二遮蔽板位于第二固定架与第二壳体之间。
在本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遮蔽板与第二遮蔽板齐平,第一遮蔽板搭设在第一固定架与主轴之间,能够遮蔽第一固定架与主轴之间的缝隙,第二遮蔽板搭设在第二固定架与主轴之间,能够遮蔽第二固定架与主轴之间的缝隙,因此折叠装置能够实现自遮蔽,有利于提高外观的完整性,也能够降低外部粉尘、杂物等进入转动机构的风险,以确保折叠装置的可靠性。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遮蔽板能够收拢到第一固定架与第一壳体之间,第二遮蔽板能够收拢到第二固定架与第二壳体之间,实现避让,使得折叠装置能够顺利折叠至闭合形态,机构可靠性高。
此外,由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遮蔽板固定于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一支撑板和第一遮蔽板跟随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运动,第二支撑板和第二遮蔽板固定于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二支撑板和第二遮蔽板跟随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运动,因此在折叠装置从闭合状态转换成展平状态的过程中、以及从展平状态转换成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是逐渐靠近主轴或远离主轴的,从而在折叠装置在各种形态中均能够完整支撑柔性显示屏,提高了柔性显示屏和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折叠装置从闭合状态转换成展平状态的过程中、以及从展平状态转换成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遮蔽板和第二遮蔽板是逐渐靠近主轴或远离主轴的,从而在折叠装置在各种形态中均能够配合转动机构所处形态进行自遮蔽,机构可靠性高。
第一支撑板、第一遮蔽板及第二传动臂组装成一个部件,第二支撑板、第二遮蔽板及第一传动臂组装成一个部件,因此第二传动臂能够直接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一遮蔽板的运动轨迹,第一传动臂能够直接控制第二支撑板和第二遮蔽板的运动轨迹,使得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遮蔽板及第二遮蔽板的运动过程的控制精度高、回差小,从而准确地在折叠装置的转动过程中实现伸缩,以满足柔性显示屏的支撑需求和转动机构的自遮蔽需求。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具有遮蔽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主轴的遮蔽面相对第一遮蔽板和第二遮蔽板露出,因此转动机构能够在展平状态中,通过第一遮蔽板、主轴及第二遮蔽板共同遮蔽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缝隙,从而实现自遮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还包括遮蔽板,遮蔽板固定于主内轴背向主外轴的一侧。主轴的遮蔽面形成于遮蔽板,且背向主外轴设置。在一些实现方式中,遮蔽板可以通过在组装的方式与主内轴相互固定。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遮蔽板与主内轴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件。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和上述任一项的折叠装置,柔性显示屏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折弯部以及第二非折弯部,第一非折弯部固定于第一壳体,第二非折弯部固定于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折弯部发生形变。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弹性组件以及轴。柔性显示屏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折弯部以及第二非折弯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别位于轴的两侧。第一壳体与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非折弯部固定连接,第二壳体与柔性显示屏的第二非折弯部固定连接。第一弹性组件位于轴与第一壳体之间,第一弹性组件与轴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第一弹性组件与轴的第一结构件抵接,第一弹性组件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当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一结构件的第一处抵接,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一处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在第一平面的投影长度为第一投影长度,其中,第一平面为第一壳体与第一非折弯部固定连接的面所在的平面。第一壳体相对轴转动,第二壳体相对轴转动,电子设备由展平状态转变为折叠状态。当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一结构件的第二处抵接,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二处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在第一平面的投影长度为第二投影长度,第二投影长度小于第一投影长度。其中,第一处和第二处不同。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为第一压缩量,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轴的长度延伸方向,且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壳体。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为第二压缩量,第二压缩量小于第一压缩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电子设备的其他部分结构,例如:实现转动的转动结构、主轴结构、限位件等,解决问题的原理以及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各可能的实现方式以及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因此该电子设备的可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各可能的实现方式,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折叠装置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折叠装置用于承载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柔性显示屏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折弯部以及第二非折弯部。折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弹性组件以及轴。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别位于轴的两侧。第一壳体与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非折弯部固定连接,第二壳体与柔性显示屏的第二非折弯部固定连接。第一弹性组件位于轴与第一壳体之间,第一弹性组件与轴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第一弹性组件与轴的第一结构件抵接,第一弹性组件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当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一结构件的第一处抵接,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一处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在第一平面的投影长度为第一投影长度,其中,第一平面为第一壳体与第一非折弯部固定连接的面所在的平面。第一壳体相对轴转动,第二壳体相对轴转动,电子设备由展平状态转变为折叠状态。当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一结构件的第二处抵接,第一转轴的轴线与第二处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在第一平面的投影长度为第二投影长度,第二投影长度小于第一投影长度。其中,第一处和第二处不同。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为第一压缩量,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轴的长度延伸方向,且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壳体。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弹性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为第二压缩量,第二压缩量小于第一压缩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折叠装置的其他部分结构,例如:实现转动的转动结构、主轴结构、限位件等,解决问题的原理以及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各可能的实现方式以及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因此该电子设备的可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各可能的实现方式,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中,柔性显示屏能够随折叠装置展开或折叠。当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平形态,能够全屏进行显示,使得电子设备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以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当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电子设备的平面尺寸较小,便于用户携带和收纳。
电子设备通过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的结构设计,使得电子设备由折叠状态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受到远离主轴方向的力,从而加速柔性显示屏的折痕恢复,提高了柔性显示屏的平整性,进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部分结构的部分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第一端部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第一端部连接组件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所示第一端部连接组件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至图14所示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展平状态沿图12所示A1-A1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闭合状态沿图12所示A1-A1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弹簧长度的对比示意图;
图19是现有柔性显示屏的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20是现有柔性显示屏的展平状态示意图;
图21是本方案所示柔性显示屏的展平示意状态图;
图22是图12所示结构沿A2-A2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a是柔性屏使用早期和使用一段时间后转轴与连接孔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23b是柔性显示屏老化后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弹簧长度的对比示意图;
图24是柔性显示屏承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11所示中部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所示中部连接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7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所示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11所示主内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11所示主外轴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14所示的部分结构与主轴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32是图31所示部分结构与主轴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33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展平状态沿图12所示A1-A1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2所示结构的展平状态沿图12所示A3-A3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6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处于中间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中间状态沿图12所示A1-A1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图31所示结构的中间状态沿图12所示A3-A3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0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闭合状态沿图12所示A1-A1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1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展平状态沿图12所示B-B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2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中间状态沿图12所示B-B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3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闭合状态沿图12所示B-B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4是图12至图14所示的第一限位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5是电子设备折叠过程中的受力示意图;
图46是图14所示同步阻尼件与主轴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47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展平状态沿图12所示C-C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8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中间状态沿图12所示C-C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9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闭合状态沿图12所示C-C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0是图12至图14所示的同步阻尼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1是图50所示第一连体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2是图50所示第一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3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连体凸轮与第一齿轮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54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开始相对转动时第一连体凸轮与第一齿轮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55是图50所示同步阻尼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此外,本申请中,“中心”、“前”、“后”、“内”、“外”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放置的方位或位置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器件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折叠装置及固定于折叠装置的柔性显示屏。折叠装置可以展开至展平状态(也称展开状态),也可以折叠至闭合状态(也称折叠状态),也可以处于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柔性显示屏随折叠装置展开和折叠。柔性显示屏为多层结构,在弯折时每层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形变,当电子设备由闭合状态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产生的形变需要恢复时间,因而会造成柔性显示屏中部出现折痕,从而降低了柔性显示屏的平整性,影响了用户体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可以改善柔性显示屏的折痕,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平整度,提高用户体验。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0的折叠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0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电子设备1000的折叠装置100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电子设备1000的折叠装置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本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电子设备1000包括折叠装置100和柔性显示屏200。折叠装置1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10、转动机构20以及第二壳体30。第一壳体10可以包括中框和后盖,第二壳体30可以包括中框和后盖。转动机构20能够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绕转动机构20转动,以使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平状态、中间状态或闭合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能够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以使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平状态。示例性地,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展平状态时,两者夹角α可以大致呈180°(也允许存在少许偏差,例如165°、177°或者185°)。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能够相对转动(展开或折叠)至中间状态,以使电子设备1000处于中间状态。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能够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以使电子设备1000处于闭合状态。示例性地,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闭合状态时,两者能够基本完全合拢至相互平行(也允许存在少许偏差)。其中,图3和图4所示中间状态,可以为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任意状态。故而,电子设备1000可以通过转动机构20的形变,在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柔性显示屏200固定于折叠装置100,从而能够随折叠装置100展开或折叠。示例性地,柔性显示屏200可以通过胶层粘接于折叠装置100。柔性显示屏20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折弯部2002以及第二非折弯部2003。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固定于第一壳体10,第二非折弯部2003固定于第二壳体30,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折弯部2002发生形变。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处于展平形态,能够全屏进行显示,使得电子设备1000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以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中间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处于展平形态与闭合形态之间的中间形态;如图5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处于闭合形态。其中,电子设备100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位于折叠装置100的外侧,柔性显示屏200可以大致呈U型。当电子设备1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电子设备1000的平面尺寸较小,便于用户携带和收纳。
图1、图3及图5中给出了电子设备100从展平状态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过程中转动机构20的变形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的长度为第一长度L1,转动机构20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第一长度L1等于第二长度L2。如图3所示,当电子设备1000处于中间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的长度仍为第一长度L1,转动机构20发生形变,长度变为第三长度L3,第三长度L3小于第二长度L2。如图5所示,当电子设备100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的长度仍为第一长度L1,转动机构20发生形变,长度变为第四长度L4,第四长度L4小于第三长度L3。因此,电子设备1000在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通过转动机构20的形变,柔性显示屏200能够保持恒定长度,从而降低拉扯或挤压柔性显示屏的风险,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使得柔性显示屏和电子设备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0用于显示图像。示例性地,柔性显示屏20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Diodes,QLED)显示屏。
柔性显示屏200为多层结构,例如包括:第一电极层、电介质薄层、第二电极层,各层例如通过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相粘接,其中OCA光学胶具有弹性。柔性显示屏200折叠时,由于每层的材料张力累积起来,会产生与柔性显示屏的弯折方向相反的巨大张力,柔性显示屏200的不同层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形变。当柔性显示屏200从闭合状态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由于屏幕产生的形变需要恢复时间,折弯部2002位置会出现折痕,从而降低了柔性显示屏的平整性,影响了用户体验。当柔性显示屏200反复折叠后,屏幕产生的形变难以恢复,屏幕折痕问题会愈加严重。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折痕,是指将柔性显示屏弯折展开后,弯折痕迹没有消失仍在柔性显示屏上保留的痕迹,折痕所在的区域为柔性显示屏的弯折区域。
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多个模组(图中未示出),多个模组可以收纳于折叠装置100内部。电子设备1000的多个模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板、处理器、存储器、电池、摄像头模组、听筒模组、扬声器模组、麦克风模组、天线模组、传感器模组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电子设备1000的模组数量、类型、位置等进行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手持电子设备1000时,电子设备1000的听筒模组所在位置可以定义为电子设备1000的上边,电子设备1000的麦克风模组所在位置可以定义为电子设备1000的下边,电子设备1000的被用户的左右手握持的两侧可以定义为电子设备1000的左右两边。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能够实现左右对折。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能够实现上下对折。
请一并参阅图7至图10。图7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第一壳体10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所示第二壳体30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7所示转动机构2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折叠装置100的转动机构20包括主轴1、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中部连接组件20b、第一支撑板21、第二支撑板22、第一遮蔽板23及第二遮蔽板24。
如图7所示,主轴1位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之间。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与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连接第一壳体10、主轴1及第二壳体30。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与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在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间隔排列,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与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可以分别设置于主轴1的端部,例如可以分别连接于主轴1的顶部和底部,或称为主轴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中部连接组件20b连接第一壳体10、主轴1及第二壳体30。中部连接组件20b可以位于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与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之间。结合参阅图10,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位于多个连接组件(也即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和中部连接组件20b)的一侧,第一遮蔽板23和第二遮蔽板24位于多个连接组件(20a、20a’、20b)的另一侧。
如图7和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1位于主轴1靠近第一壳体10的一侧,第一支撑板21连接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和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1还可以连接中部连接组件20b。第二支撑板22位于主轴1靠近第二壳体30的一侧,第二支撑板22连接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和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22还可以连接中部连接组件20b。
如图7和图1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板23位于主轴1靠近第一壳体10的一侧,第一遮蔽板23连接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和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板23还可以连接中部连接组件20b。第二遮蔽板24位于主轴1靠近第二壳体30的一侧,第二遮蔽板24连接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和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遮蔽板24还可以连接中部连接组件20b。
如图7所示,第一壳体10具有第一支撑面101,第一支撑面101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第二壳体30具有第二支撑面301,第二支撑面301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二非折弯部2003。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面101与第二支撑面301齐平,以更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200,使得柔性显示屏200更为平整,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折叠装置100的第一壳体10靠近转动机构20的一侧具有第一定位板102,第一定位板102上具有多个紧固孔1021,通过紧固件固定第一壳体10与转动机构20。其中,本申请附图均未示意出折叠装置100中的紧固件,以简化图档,更清楚地示意出折叠装置100的主要结构。第一壳体10具有第一支撑面101,第一定位板102相对第一支撑面101下沉以形成第一容纳槽103。第一容纳槽103能够为第一支撑板21提供收容和活动空间,第一容纳槽103的位置设置使得安装于第一容纳槽103的第一支撑板21的支撑面能够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支撑面101齐平,使得第一支撑板21能够更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200。其中,第一容纳槽103的深度是很浅的,且柔性显示屏200的非显示侧设有硬度较高的承托板,因此当第一支撑板21部分伸出第一容纳槽103时,柔性显示屏200面向第一容纳槽103的部分不会在用户的按压下发生明显形变,也有利于确保柔性显示屏200的可靠性。
示例性的,第一定位板102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结构,也可以是一个连续的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壳体30靠近转动机构20的一侧具有第二定位板302,第二定位板302上具有多个紧固孔3021,通过紧固件固定第二壳体30与转动机构20。第二壳体30具有第二支撑面301,第二定位板302相对第二支撑面301下沉以形成第二容纳槽303。第二容纳槽303能够为第二支撑板22提供收容和活动空间,第二容纳槽303的位置设置使得安装于第二容纳槽303的第二支撑板22的支撑面能够与第二壳体30的第二支撑面301齐平,使得第二支撑板22能够更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200。其中,第二容纳槽303的深度是很浅的,且柔性显示屏200的非显示侧设有硬度较高的承托板,因此当第二支撑板22部分伸出第二容纳槽303时,柔性显示屏200面向第二容纳槽303的部分不会在用户的按压下发生明显形变,也有利于确保柔性显示屏200的可靠性。
示例性的,第二定位板302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结构,也可以是一个连续的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如图7所示,主轴1具有支撑面11。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主轴1的支撑面11相对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至少部分露出。第一支撑板21、主轴1及第二支撑板22能够共同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使得柔性显示屏200更为平整,且不易因外力触摸而发生损坏,以提高柔性显示屏200的可靠性。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中间状态时,主轴1的支撑面11相对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部分露出,主轴1的支撑面11露出的面积相较于展平状态露出的面积较多,主轴1的支撑面11与第一支撑板21及第二支撑板22共同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主轴1的支撑面11相对第一支撑板21及第二支撑板22基本完全露出,主轴1的支撑面11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
示例性地,主轴1的支撑面11呈弧形。此时,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主轴1的支撑面11能够为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提供完整半圆或接近半圆的支撑效果,与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的理想闭合形态保持一致,从而能够对闭合形态的柔性显示屏200提供更优化的支撑。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轴1的支撑面11可以呈弧形或近似弧形。
一些实施例中,主轴1的支撑面11呈弧形,其圆心角可以在150°至180°范围内,以更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200。另一些实施例中,主轴1的支撑面11的中部区域呈平面状,两侧区域呈弧面状。此时,支撑面11整体近似弧形,在闭合状态中能够对柔性显示屏200实现半圆形或近似半圆形支撑。支撑面11的中部区域能够在展平状态中,能够与第一支撑板21及第二支撑板22,共同对柔性显示屏200起到平面支撑。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主轴1的支撑面11也可以有其他形状。例如,主轴1的支撑面11设置为半椭圆形,以缩小折叠装置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宽度,从而更易携带和收纳。本申请实施对主轴1的支撑面11的形状不做严格限定。
请参阅图11,图11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部分结构的部分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主轴1包括主外轴14、主内轴15以及遮蔽板16。主外轴14固定于主内轴15的一侧,遮蔽板16固定于主内轴15的另一侧。主轴1的支撑面11形成于主外轴14,且背向主内轴15设置。主轴1的遮蔽面12形成于遮蔽板16,且背向主外轴14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遮蔽板16可以通过组装的方式与主内轴15相互固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遮蔽板16与主内轴15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件。
主外轴14与主内轴15共同形成多个连通至主轴1外部的活动空间,转动机构20的多个连接组件(20a、20a’、20b)活动安装于这些活动空间,以连接主轴1。转动机构20整体的转动轴线与主轴1的轴向方向相平行,主轴1沿其轴向方向延伸。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和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为镜面对称结构。由于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和20a’呈镜面对称排布,因此在折叠装置100的转动过程中,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和20a’与主轴1、第一壳体10及第二壳体30之间的应力较为均匀,有利于提高折叠装置100的可靠性。此时,由于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和20a’的结构对称,因此转动机构20的整体结构较为简单、加工成本低。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20a’也可以相同或为中心对称结构,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20a’的结构也可以不同。
其中,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结构相较端部连接组件20a和20a’的结构较为简单。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也可以不设置中部连接组件20b。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也可以将位于中部的连接组件采用图11所示端部连接组件20a/20a’的结构,将位于端部的连接组件采用图11所示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端部连接组件20a/20a’,端部连接组件20a/20a’连接主轴1的中部与第一壳体10及第二壳体30的中部。可以理解的是,转动机构2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变形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2、图13和图14。图12是图11所示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所示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2所示的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转动机构20的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可以包括第一固定架31、第二固定架32、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其中,第一转动件可以包括第一传动臂41、第一转动臂51和第一连接件61,第二转动件可以包括第二传动臂42、第二转动臂52和第二连接件62。第一固定架31、第一转动臂51、第一连接件61、第一传动臂41与第二固定架32依次连接,第一固定架31、第二传动臂42、第二连接件62、第二转动臂52与第二固定架32依次连接。轴可以包括主轴1、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
示例性地,如图13所示,第一传动臂41包括滑动端411和转动端412。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61的第一端611。第一转动臂51包括呈爪状的第一端511(第二结构件)和呈爪状的第二端512。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第一转动臂51的第二端512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61的第二端612。第二传动臂42包括滑动端421和转动端422。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62的第一端621。第二转动臂52包括呈爪状的第一端521和呈爪状的第二端522。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第二转动臂52的第二端522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62的第二端622。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固定架31包括第一连接块311。第一连接块311可以呈爪状,第一连接块311具有转动孔3111。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即第二结构件具有转动孔5111。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与第一连接块311交错连接,转轴5112通过第一转动臂51的连接孔5111和第一连接块311的连接孔3111将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和第一固定架31的第一连接块311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转动臂51与第一固定架31的转动连接。其中,由于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与第一连接块311交错连接,可以实现彼此在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限位,提高转动机构20的连接可靠性。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转轴可以是销。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架31的第一连接块311和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也可以有其他结构,能够满足两者之间的转动连接关系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连接件61的第二端612呈爪状,第一转动臂51的第二端512通过转轴6121与第一连接件61的第二端612交错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转动臂51与第一连接件61的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61的第一端611呈爪状,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的端部呈爪状,第一连接件61的第一端611通过转轴6111与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的端部交错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件61与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臂51的第二端512与第一连接件61的第二端612交错连接,第一连接件61的第一端611与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的端部交错连接,可以实现彼此在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限位,提高转动机构20的连接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转动臂51的第二端512和第一连接件61的第二端612、第一连接件61的第一端611与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也可以有其他结构,能够满足两者之间的转动连接关系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固定架32包括第二连接块321。第二连接块321可以呈爪状,第二连接块321具有转动孔3211。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具有转动孔5211。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与第二连接块321交错连接,转轴5212通过第二转动臂52的连接孔5211和第二连接块321的连接孔3211将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和第二固定架32的第二连接块3211连接,从而实现第二转动臂52与第二固定架32的转动连接。其中,由于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与第二连接块321交错连接,可以实现彼此在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限位,提高转动机构20的连接可靠性。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转轴可以是销。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固定架32的第二连接块321和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也可以有其他结构,能够满足两者之间的转动连接关系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连接件62的第二端622呈爪状,第二转动臂52的第二端522通过转轴6221与第二连接件62的第二端622交错连接,从而实现第二转动臂52与第二连接件62的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62的第一端621呈爪状,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的端部呈爪状,第二连接件62的第一端621通过转轴6211与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的端部交错连接,从而实现第二连接件62与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臂52的第二端522与第二连接件62的第二端622交错连接,第二连接件62的第一端621与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的端部交错连接,可以实现彼此在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限位,提高转动机构20的连接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转动臂52的第二端522和第二连接件62的第二端622、第二连接件62的第一端621与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也可以有其他结构,能够满足两者之间的转动连接关系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固定架32具有第一滑槽322,第一滑槽322的侧壁可以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3221。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包括位于周侧的第一凸缘4111,第一凸缘4111安装于第一滑槽322的导向空间3221,使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与第一滑槽322滑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一传动臂41与第二固定架32的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滑槽322的导向空间3221与第一传动臂41的第一凸缘4111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于第一滑槽322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一传动臂41与第二固定架32之间的相对滑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固定架31具有第二滑槽312,第二滑槽312的侧壁可以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3121。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包括位于周侧的第二凸缘4211,第二凸缘4211安装于第二滑槽312的导向空间3121,使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与第二滑槽312滑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二传动臂42与第一固定架31的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滑槽312的导向空间3121与第二传动臂42的第二凸缘4211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于第二滑槽312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二传动臂42与第一固定架31之间的相对滑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第一固定架31上的多个滑槽的位置可以与第二固定架32上的多个滑槽的位置不同,例如图13所示,滑槽312和滑槽322可以在平行于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错位排布,以提高转动机构20的空间利用率。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转动机构20还可以包括同步阻尼件7。如图14所示,同步阻尼件7包括第一同步摆臂71、第二同步摆臂72和齿轮组73。第一同步摆臂71包括滑动端711和转动端712。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转动连接主轴1,第一同步摆臂71的滑动端711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71的滑动端711相对第一固定架31滑动。第二同步摆臂72包括滑动端721和转动端722。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转动连接主轴1,第二同步摆臂72的滑动端721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二同步摆臂72的滑动端721相对第二固定架32滑动。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第一固定架31具有第三滑槽313,第三滑槽313的侧壁可以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3131。其中,第三滑槽313的导向空间3131的导向方向与第二滑槽312的导向空间3121的导向方向相同。第一同步摆臂71的滑动端711包括位于周侧的第三凸缘7111,第三凸缘7111安装于第三滑槽313的导向空间3131,使第一同步摆臂71的滑动端711与第三滑槽313滑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同步摆臂71与第一固定架31的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滑槽313的导向空间3131与第一同步摆臂71的第三凸缘7111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一同步摆臂71的滑动端711于第三滑槽313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一同步摆臂71与第一固定架31之间的相对滑动动作更容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第二固定架32具有第四滑槽323,第四滑槽323的侧壁可以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3231。其中,第四滑槽323的导向空间3231的导向方向与第一滑槽322的导向空间3221的导向方向相同。第二同步摆臂72的滑动端721包括位于周侧的第四凸缘7211,第四凸缘7211安装于第四滑槽323的导向空间3231,使第二同步摆臂72的滑动端721与第四滑槽323滑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二同步摆臂72与第二固定架32的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四滑槽323的导向空间3231与第二同步摆臂72的第四凸缘7211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二同步摆臂72的滑动端721于第四滑槽323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二同步摆臂72与第二固定架32之间的相对滑动动作更容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与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通过齿轮组73互相啮合,因此第一同步摆臂71、第二同步摆臂72和齿轮组73组成的同步组件70的结构简单、运动过程易控制、准确度高。
示例性的,第二同步摆臂7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同步摆臂71的结构大致相同,以简化转动机构20的物料种类,降低转动机构20的设计难度和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包括第一连接块311、第二滑槽312以及第三滑槽313。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可以包括多个结构件,第一连接块311、第二滑槽312以及第三滑槽313可以形成在不同的结构件上,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本实施中,第二固定架32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包括第二连接块321、第一滑槽322以及第四滑槽323。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32可以包括多个结构件,第二连接块321、第一滑槽322以及第四滑槽323可以形成在不同的结构件上,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如图1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可以具有多个紧固孔314,结合参阅图8,第一固定架31的多个紧固孔314可以与第一定位板102的多个紧固孔1021对齐,通过紧固件固定第一固定架31与第一定位板102,从而将第一固定架31固定于第一壳体10。其中,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螺栓、铆钉、销钉等。由于第一固定架31与第一壳体10相互固定,因此第一壳体10与第一固定架31同步运动,转动机构20通过控制第一固定架31的运动轨迹即可控制第一壳体10的运动轨迹。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与第一壳体10之间也可以形成其他连接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如图1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32可以具有多个紧固孔324,结合参阅图9,第二固定架32的多个紧固孔324可以与第二定位板302的多个紧固孔3021对齐,通过紧固件固定第二固定架32与第二定位板302,从而将第二固定架32固定于第二壳体30。其中,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螺栓、铆钉、销钉等。由于第二固定架32与第二壳体30相互固定,因此第二壳体30与第二固定架32同步运动,转动机构20通过控制第二固定架32的运动轨迹即可控制第二壳体30的运动轨迹。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32与第二壳体30之间也可以形成其他连接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柔性显示屏为多层结构。各层例如通过OCA光学胶相粘接,其中OCA光学胶具有弹性。当电子设备弯折时,柔性显示屏会产生与弯折方向相反的张力,由于各层的张力累积,导致柔性显示屏在弯折过程中发生形变,柔性显示屏的层与层之间发生错层。电子设备恢复展平状态时,由于屏幕自愈时间受物理特性的影响,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出现折痕,从而降低了柔性显示屏的平整性,影响了用户体验。当柔性显示屏200反复折叠后,屏幕产生的形变难以恢复,屏幕折痕问题会愈加严重。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折叠结构件之间的抵持力加速柔性显示屏200的折痕恢复,从而改善屏幕的展平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转动机构20还可以包括第一阻尼件91。第一阻尼件91设置于第一固定架31,第一转动臂51与第一阻尼件91抵接。其中,第一弹性组件可以包括第一阻尼件91和第一固定架31。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转动臂51与第一阻尼件91之间的抵持力来加速柔性显示屏200的折痕恢复。
图15是图12至图14所示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5所示结构包括第一阻尼件91、部分第一固定架31以及第一转动臂51。
如图12和图14所示,第一转动臂51通过转轴5112与第一固定架31的第一连接块311连接。第一连接块311呈爪状,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也呈爪状,爪状的第一连接块311和爪状的第一端511交错连接。具体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设置有连接孔5111,第一连接块311设置有连接孔3111。转轴5112穿设于连接孔5111和连接孔3111,使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和第一连接块311交错连接,进而实现第一转动臂51与第一连接块311的连接。
如图1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尼件91可以包括第一支架911和第一弹性件912。其中,第一支架911为刚性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发生形变。第一弹性件912为弹性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形变。
如图14和图1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还具有第一安装槽319,第一阻尼件91设置于第一安装槽319。第一安装槽319的槽壁中部凹陷形成第一安装槽319的导向空间3191。第一阻尼件91的第一支架911具有第七凸缘9112。第一支架911的第七凸缘9112与第一安装槽319的导向空间3191相互配合,实现第一支架911与第一安装槽319的滑动连接。其中,导向空间3191的长度大于凸缘9112的长度,使得第一支架911可以在第一安装槽319中滑动。
如图15所示,第一阻尼件91的第一支架911的第一端911a包括第三连接块9113(第一结构件),第三连接块9113可以呈爪状,第三连接块9113和第一连接块311交错设置,爪状的第三连接块9113抵持第一转动臂51爪状的第一端511。第一支架911的第二端911b通过第一弹性件912弹性抵接第一固定架31。因此,第一阻尼件91与第一转动臂51抵接,且第一阻尼件91与第一固定架31弹性抵接,从而实现将第一转动臂51与第一阻尼件91之间的抵持力通过第一阻尼件91传递到第一固定架31。结合参阅图7,由于第一固定架31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第一壳体10与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固定连接。因此,通过第一固定架31、第一壳体10以及柔性显示屏200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实现将第一转动臂51和第一阻尼件91之间的抵持力传递至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进而加速柔性显示屏200的折痕恢复,从而改善屏幕的展平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一支架911的第二端911b可以包括多个导向柱9111,多个导向柱9111彼此间隔设置。第一弹性件912可以包括多个弹簧9121,多个弹簧9121一一对应地套设在多个导向柱9111上。弹簧9121的第一端9121a与第一支架911抵接,例如弹簧9121的第一端9121a与第一支架911的第三连接块9113抵接。弹簧9121的第二端9121b与第一固定架31抵接,例如弹簧9121的第二端9121b与止位块310抵接。其中,止位块310固定设置于第一固定架31。第三连接块9113、弹簧9121、以及止位块310依次沿第一方向P1排布。其中,第一方向P1平行于第一弹性件912的长度方向且远离主轴1。第一支架911与止位块310之间设置有间隙,为第一支架911在第一安装槽319中滑动预留空间。由于第一支架911与第一转动臂51抵接,因此,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对第一支架911的抵持力可以推动第一支架911相对第一安装槽319的导向空间3191沿第一方向P1滑动。当第一支架911相对第一安装槽319沿第一方向滑动时,由于弹簧9121的第二端9121b与止位块310抵接,弹簧9121压缩产生弹性形变,弹簧9121产生弹力。由于弹簧9121与第一固定架31的止位块310之间的抵接关系,弹簧9121压缩时将弹力传递给第一固定架31,并通过第一固定架31以及第一壳体10将第一方向的力传递至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进而加速柔性显示屏200的折痕恢复,尤其是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处折痕的快速恢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弹簧是弹性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不对弹性结构构成限定。弹性结构可以是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弹性形变,去除外力后可恢复原状的结构。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结构也可以是弹性橡胶。弹性结构和第一支架的配合关系也不限定为套设,例如还可以是抵接。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以弹簧为例介绍。
电子设备弯折过程中,不同弯折角度下柔性显示屏的形变不同。例如,当柔性显示屏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各层之间的张力最大,各层之间的相对位置错动较严重,柔性显示屏的形变较大。当柔性显示屏由弯折状态恢复至展平状态时,由于屏幕形变需要恢复时间,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会出现折痕。因此,在柔性显示屏处于不同状态时,对柔性显示屏施加不同的力有助于保证柔性显示屏的结构可靠性。
图16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展平状态对应第一转动臂51所在位置(即图12和图15所示A1-A1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闭合状态对应第一转动臂51所在位置(即图12和图15所示A1-A1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设计为异形结构。示例性地,如图16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架911的第三连接块9113的第一处抵接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一处,即第一结构件的第一处抵接第二结构件的第一处。第一转动臂51对第一支架911的抵持力为F1。其中,F1x为F1在第一方向P1的分力,F1y为F1在第二方向P2的分力。其中,第二方向P2垂直于第一方向P1且第二方向P2垂直于主轴1的长度方向。如上文所述,第一方向的分力F1x使得弹簧9121压缩产生形变,弹簧9121压缩后的长度为X1,弹簧9121的弹性形变量为ΔX1。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的弹性形变量成正比。因此,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弹簧在第一方向P1的弹力为Fk1=k〃ΔX1,其中k是常数。
示例性地,如图17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中间某一状态或闭合状态时,第一转动臂51对第一支架911的抵持力为F2。其中,F2x为F2在第一方向P1的分力,F2y为F2在第二方向P2的分力。如上文所述,第一方向的分力F2x可以使得弹簧9121压缩产生形变,弹簧9121压缩后的长度为X2,弹簧9121弹性形变量为ΔX2,因此弹簧在第一方向P1的弹力为Fk2=k〃ΔX2,其中k是常数。
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架911的第三连接块9113的第二处抵接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二处,即第一结构件的第二处抵接第二结构件的第二处,其中,第一结构件的第一处与第一结构件的第二处不同,第二结构件的第一处与第二结构件的第二处不同。第一转动臂51对第一支架911的抵持力F1在第一方向的分力F1x,大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折叠至中间某一状态或闭合状态时,第一转动臂51对第一支架911的抵持力F2在第一方向的分力F2x。因此,弹簧的压缩量ΔX1大于ΔX2。进一步地,Fk1大于Fk2,即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弹簧9121向第一固定架31传递的力Fk1,大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折叠至中间某一状态或闭合状态时,第一弹性件912向第一固定架31传递的力Fk2。因此,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Fk1通过第一固定架31与第一壳体10向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传递弹力,促使柔性显示屏200的折痕恢复。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中间状态或闭合状态时,弹簧9121也可以处于自由状态或伸长状态。
图18是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图18上方)和折叠状态(图18下方)弹簧长度的对比示意图。
示例性的,如图18所示,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与第一支架911的第三连接块9113抵接。止位块310和转轴5112的轴线在平行于第一弹性件912长度方向的距离为L。由于止位块310和连接孔3111固定设置于第一固定架,因此,当转轴5112和第一固定架31的连接孔3111在第一方向P1上的相对位置不变时,距离L是不变的。第一弹性件912与第三连接块9113的抵接面为P。
结合参阅图16和图18,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弹簧9121处于压缩状态。示例性地,弹簧9121的长度为X1,转轴5112的轴线与抵接面P在第一方向的距离为Y1,L=X1+Y1。
结合参阅图17和图18,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中间状态或闭合状态时,弹簧9121可以处于压缩状态。示例性地,弹簧9121的长度为X2,转轴5112的轴线与抵接面P在第一方向的距离为Y2,L=X2+Y2。
由于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为异形结构,Y1大于Y2,因此,X1小于X2。因此,通过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异形结构设计,使得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折叠至不同状态时,弹簧9121的长度不同,即:弹簧9121的弹性形变量不同,弹簧9121传递至第一固定架31的弹力不同,因此弹簧9121通过第一固定架31及第一壳体10传递至柔性显示屏200的力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连接块9113与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抵接面Q(图中未示出)与第一方向P1垂直,此时,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转轴5112的轴线与抵接面Q的距离,大于电子设备1000处于闭合状态时转轴5112的轴线与抵接面Q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连接块9113可以是异形结构,使得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弹簧9121的长度,小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中间状态或闭合状态时弹簧9121的长度。
示例性地,通过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和/或第三连接块9113的异形结构设计,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折叠至不同状态时,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与第一支架911的第三连接块9113在不同的位置抵接,第一转动臂51对第一支架911的抵持力不同,从而实现弹簧9121的长度不同,传递到柔性显示屏200的力不同。也就是说,第一转动臂51第一端511的第一处和第一转动臂51第一端511的第二处不同,和/或,第三连接块9113的第一处和第三连接块9113的第二处不同,即第一结构件的第一处和第一结构件的第二处不同,和/或,第二结构件的第一处和第二结构件的第二处不同。
图19是现有柔性显示屏的闭合状态示意图。示例性地,该柔性显示屏200为三层复合结构。如图19所示,箭头方向为柔性显示屏弯折过程中的张力方向,当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之间的夹角α减小至0°时,柔性显示屏200处于闭合状态,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位置产生向外的张力,柔性显示屏200产生形变,图19所示A处的三层结构出现了分层错动。
图20是现有柔性显示屏的展平状态示意图。如图20所示,当柔性显示屏200从闭合状态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的张力变小,图20所示A处的三层结构的分层错动减小。由于柔性显示屏200产生的形变需要恢复时间,因此,柔性显示屏200展开时折弯部2002区域会出现折痕。
图21是本方案所示柔性显示屏的展平示意状态图。如图21所示,当电子设备1000从闭合状态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结合参阅图16至图18,平行于弹簧9121长度方向即第一方向P1的分力F1x使弹簧9121发生形变,弹簧9121产生的弹力Fk1进而传递至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由于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弹簧9121向第一固定架31传递的力Fk1,大于电子设备1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弹性件912向第一固定架31传递的力Fk2,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弹簧9121的长度X1小于电子设备1000处于闭合状态时弹簧9121的长度X2。因此,通过第一阻尼件91的设置,使得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在展平状态受到的沿第一方向P1的力大于闭合状态受到的沿第一方向P1的力。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转动机构20还可以包括第二阻尼件92。第二阻尼件92可以设置于转动机构20靠近第二壳体30的一侧。其中,第二阻尼件92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件922。其中,第二弹性组件可以包括第二阻尼件92和第二固定架32。同理,由于第二固定架32与第二壳体30固定连接,第二壳体30与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二非折弯部2003固定连接。因此,通过第二阻尼件92的设置,使得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二非折弯部2003在展平状态受到的沿第三方向P3的力大于闭合状态受到的沿第三方向P3的力。其中,第三方向P3平行于第二弹性件922的长度方向且远离主轴1。
综上所述,当电子设备1000由闭合状态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受到的沿第一方向的力大于闭合状态受到的沿第一方向的力,第二非折弯部2003受到的沿第三方向的力大于闭合状态受到的沿第三方向的力。因此,通过第一阻尼件91及第二阻尼件92的设置,可以减轻电子设备由闭合状态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的分层错动现象,加速柔性显示屏200的折痕恢复,从而改善屏幕的展平效果。
示例性的,第二阻尼件9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阻尼件91的结构相同,以简化转动机构20的物料种类,降低转动机构20的设计难度和成本。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第二阻尼件92的具体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阻尼件92的结构也可以与第一阻尼件91的结构不同。通过设置第一阻尼件91和第二阻尼件92,可以加速电子设备从折叠到展开时柔性显示屏折痕的恢复,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平整度,提高用户体验。
请一并参阅图12、图15和图22,图22是图12所示结构对应第一连接块311所在位置(即图12和图15所示A2-A2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22所示,第一固定架31的连接孔311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转轴5112的横截面的面积,因此转轴5112可以在连接孔3111内活动。为了保证折叠结构在展开或折叠过程中的可靠性,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孔3111与转轴5112在垂直于第一阻尼件91方向即第二方向P2的长度可以相等。如图2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孔3111的横截面形状为腰圆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孔31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椭圆形等。
图23a是柔性屏使用早期(图23a上方)和使用一段时间后(图23a下方)转轴5112与连接孔3111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如图23a所示,以连接孔3111的横截面形状为腰圆形为例,在柔性显示屏200使用的早期,例如使用1年内,转轴5112与连接孔3111在靠近第一壳体10的第一侧壁相切,即图23a所示腰圆形左侧,转轴5112的轴心和止位块310在平行于第一弹性件912长度方向即第一方向P1的距离为L。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弹簧9121处于压缩状态。结合参阅图16,示例性地,弹簧9121的长度为X1,弹簧9121的压缩量为ΔX1,转轴5112的轴心与抵接面P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为Y1,L=X1+Y1。
随着使用时间变长,例如折叠装置100的使用时间超过两年,柔性显示屏200多次折叠老化后,屏幕错层产生的形变难以恢复到原始状态,柔性显示屏200会轻微变长。由于第一壳体10与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架31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随着柔性显示屏200变长,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会带动第一壳体10及第一固定架31会轻微远离主轴1,即连接孔3111相对转轴5112向远离主轴1的方向移动,直至转轴5112与连接孔3111远离第一壳体10的第二侧壁相切,即图23a所示腰圆形右侧。其中,连接孔3111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
如图23a所示,在柔性显示屏200使用一段时间老化后,转轴5112的轴心和止位块310在平行于第一弹性件912长度方向的距离为L’。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弹簧9121处于压缩状态。示例性地,弹簧9121的长度为X3,弹簧9121的压缩量为ΔX3,转轴5112的轴心与抵接面P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为Y3,L’=X3+Y3。如上所述,L’大于L。
通过第一固定架31的连接孔3111的形状设计,折叠装置100可以随着柔性显示屏200的老化变长而轻微伸长,使得柔性显示屏200与折叠装置100更加贴合,减弱柔性显示屏200的折痕。
如图23a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与第一连接块311始终抵接,且抵接处保持不变。因此,转轴5112的轴心与抵接面P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保持不变,即Y1=Y3。因此,X1小于X3,即,弹簧的压缩量ΔX3小于ΔX1。因此,柔性显示屏200使用一段时间老化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弹簧9121的压缩量变小,弹簧9121通过第一固定架31及第一壳体10传递至柔性显示屏200的力变小。
图23b是柔性显示屏老化后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图23b上方)和折叠状态(图23b下方)弹簧长度的对比示意图。
示例性的,如图23b所示,止位块310和转轴5112的轴心在平行于第一弹性件912长度方向的距离为L’。由于止位块310和连接孔3111固定设置于第一固定架,因此,当转轴5112和第一固定架31的连接孔3111在第一方向P1上的相对位置不变时,距离L’是不变的。
如图23b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弹簧9121处于压缩状态。示例性地,弹簧9121的长度为X3,转轴5112的轴心与抵接面P在第一方向的距离为Y3,L’=X3+Y3。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中间状态或闭合状态时,弹簧9121可以处于压缩状态。示例性地,弹簧9121的长度为X4,转轴5112的轴心与抵接面P在第一方向的距离为Y4,L’=X4+Y4。
由于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为异形结构,Y3大于Y4,因此,X3小于X4。同理,通过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异形结构设计,当柔性显示屏200老化后,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在展平状态受到的沿第一方向P1的力大于闭合状态受到的沿第一方向P1的力。
结合参阅图23a和图23b,当柔性显示屏200老化变长后,通过椭圆孔和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异形结构设计,共同减弱柔性显示屏200在展平状态的折痕。
如图14所示,示例性地,第二固定架32的连接孔3211的形状可以与第一固定架的连接孔3111的形状相同或相似。由于第二壳体30与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二非折弯部2003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架32与第二壳体30固定连接。基于与上述相同或相似的理由,随着屏幕使用时间变长,转轴5212可以在连接孔3211中活动,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二非折弯部2003会带动第二壳体30及第二固定架32轻微远离主轴1。综上所述,由于柔性显示屏200固定于折叠装置100,通过第一固定架31的连接孔3111和第二固定架32的连接孔3211的形状设计,折叠装置100可以随着柔性显示屏200的老化变长而轻微伸长,使得柔性显示屏200与折叠装置100更加贴合,减弱柔性显示屏200的折痕,使电子设备1000在展平状态下柔性显示屏200更加平整,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0可以包括承托板201,承托板201设置在柔性显示屏200与折叠装置100固定连接的一面,即柔性显示屏200的非显示侧,以提高柔性显示屏200的整体强度。具体地,承托板201可以是金属板、玻璃板或塑料板等具有一定刚性的板状结构。如图24所示,承托板20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2011、连接部2012以及第二固定部2013。示例性地,可以在连接部2012处设置贯穿承托板201的上、下板面的通孔2014,从而降低该区域的刚性。当柔性显示屏200老化变长时,设置有通孔128的连接部2012可以发生形变,从而使承托板201发生形变。
请一并参阅图25和图26,图25是图11所示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结构示意图,图26是图25所示中部连接组件20b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还包括第三固定架33、第四固定架34、第三传动臂40以及第四传动臂50。第三固定架33可以固定于第一壳体10,第三传动臂40的一端转动连接主轴1、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三固定架33。第四固定架34可以固定于第二壳体30,第四传动臂50的一端转动连接主轴1、另一端滑动连接第四固定架34。
如图2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固定架33可以具有多个紧固孔332,第四固定架34可以具有多个紧固孔342。结合参阅图8,第三固定架33的多个紧固孔332可以与第一定位板102的多个紧固孔1021对齐,通过紧固件将第三固定架33与第一定位板102锁紧,从而固定第三固定架33与第一壳体10。结合参阅图9,第四固定架34的多个紧固孔342可以与第二定位板302的多个紧固孔3021对齐,通过紧固件将第三固定架33与第二定位板302锁紧,从而固定第四固定架34与第二壳体30。紧固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螺栓、铆钉等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固定架33与第一壳体10、第四固定架34与第二壳体30之间也可以形成其他连接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通过设置第三固定架33、第四固定架34、第三传动臂40以及第四传动臂50,以增加转动机构20与第一壳体10及第二壳体30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折叠装置100更易折叠和展开。
如图2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固定架33具有第五滑槽331,第五滑槽331的侧壁可以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3311。第三传动臂40包括滑动端401、转动端402和支撑块403。第三传动臂40的滑动端401具有第五凸缘4011。通过第五凸缘4011与第五滑槽331的导向空间3311之间的配合,可以实现第三传动臂40的滑动端401与第五滑槽331的滑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三传动臂40与第三固定架33的滑动连接。第三传动臂40的转动端402呈弧形,第三传动臂40的转动端402与主轴1之间可以通过虚拟轴实现转动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传动臂40与主轴1之间也可以通过实体轴实现转动连接,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具体地,结构件与主轴1通过虚拟轴连接指结构件与主轴1内部形成的活动空间相互配合,结构件与主轴1通过实体轴连接指结构件通过销等转轴与主轴1连接。
如图2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固定架34具有第六滑槽341,第六滑槽341的侧壁可以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3411。第四传动臂50包括滑动端501、转动端502和支撑块503。第四传动臂50的滑动端501具有第六凸缘5011。通过第六凸缘5011与第六滑槽341的导向空间3411之间的配合,可以实现第四传动臂50的滑动端501与第六滑槽341的滑动连接,从而实现第四传动臂50与第四固定架34的滑动连接。第四传动臂50的转动端502呈弧形。第四传动臂50的转动端502与主轴1之间可以通过虚拟轴实现转动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四传动臂50与主轴1之间也可以通过实体轴实现转动连接,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27和图28,图27是图7所示转动机构2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8是图27所示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如图28所示,第一支撑板21包括第一板件211和第二板件212,第一板件211和第二板件212分别位于第二传动臂42的两侧。第一板件211、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及第二板件212通过紧固件依次固定。第二支撑板22包括第三板件221和第四板件222,第三板件221和第四板件222分别位于第一传动臂41的两侧。第三板件221、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及第四板件222通过紧固件依次固定。第一支撑板21及第二支撑板22分为两个板件,可以方便生产制造。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1和/或第二支撑板22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件。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和图28所示,第一支撑板21固定连接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第二支撑板22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第一遮蔽板23位于第一支撑板21的第二板件212背向第二传动臂42的一侧,且固定连接第一遮蔽板21的第二板件212。第二遮蔽板24位于第二支撑板22的第二板件222背向第一传动臂41的一侧,且固定连接第二遮蔽板22的第二板件222。第一遮蔽板23与第二板件212、第二遮蔽板24与第四板件222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相互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1、第一遮蔽板23及第二传动臂42组装成一个部件,第二支撑板22、第二遮蔽板24及第一传动臂41组装成一个部件,因此通过第二传动臂42能够控制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遮蔽板23的运动轨迹,第一传动臂41能够直接控制第二支撑板22和第二遮蔽板24的运动轨迹,使得第一支撑板21、第二支撑板22、第一遮蔽板23及第二遮蔽板24的运动过程的控制精度高、回差小,从而准确地在折叠装置100的转动过程中实现伸缩,以满足柔性显示屏200的支撑需求和转动机构20的自遮蔽需求。
示例性的,第一支撑板21与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二传动臂42固定,第一支撑板21还与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二传动臂42’固定;第一遮蔽板23与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二传动臂42固定,第一遮蔽板23还与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二传动臂42’固定,第一支撑板21还可以与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第三传动臂40相固定,第一遮蔽板23还可以与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第三传动臂40相固定;第二支撑板22与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一传动臂41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22还与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一传动臂41’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22还可以与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第四传动臂50固定连接;第二遮蔽板24与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一传动臂41固定连接,第二遮蔽板24还与第二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一传动臂41’固定连接,第二遮蔽板24还可以与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第四传动臂50固定连接。此时,多个连接组件(20a、20a’、20b)可以共同带动第一支撑板21、第一遮蔽板23、第二支撑板22及第二遮蔽板24运动,以降低运动控制难度,提高运动控制精度。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传动臂和支撑板或遮蔽板之间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例如:通过紧固件将传动臂的滑动端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或通过紧固件将传动臂的滑动端与遮蔽板固定连接。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螺栓、铆钉、销钉等。多个传动臂的滑动端与支撑板及遮蔽板之间还可以设置凹凸配合结构,以提高装配精度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2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支撑板21的结构相同或相似,第二遮蔽板24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遮蔽板23的结构相同或相似,以简化转动机构20的物料种类,降低转动机构20的设计难度和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29和图30,图29是图11所示主内轴15的结构示意图,图30是图11所示主外轴14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主内轴15包括主内轴本体151、多个凹槽152、多个凸块153、两个端部挡块154以及多个紧固孔155。主内轴本体151可以分为多段,以减轻重量。多个凸块153形成于主内轴本体151,多个凹槽152形成于主内轴本体151和/或多个凸块153上,凸块153与凹槽152相互结合,以形成多个立体空间结构。两个端部挡块154固定于主内轴本体151的两端。多个紧固孔155形成于主内轴本体151。其中,图29中示意性地标示出部分凹槽152、部分凸块153和部分紧固孔155的标号。
如图30所示,主外轴14包括主外轴本体141、多个凹槽142、多个凸块143以及多个紧固孔145。主外轴本体141大致呈弧形板状。多个凸块143形成于主外轴本体141,多个凹槽142形成于主外轴本体141和/或多个凸块143上,凸块143与凹槽142相互结合,以形成多个立体空间结构。多个紧固孔145形成于多个凸块143。其中,图30中示意性地标示出部分凹槽142、部分凸块143和部分紧固孔145的标号。
主外轴14与主内轴15相互固定后,主外轴本体141、主内轴本体151以及两个端部挡块154共同包围形成主轴1的内部空间,两个端部挡块154露出,主外轴14的多个紧固孔145与主内轴15的多个紧固孔155对齐,通过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固定主内轴15与主外轴14。其中,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螺栓、铆钉、销钉等。
主外轴14与主内轴15组装后,主外轴14上的多个凹槽和凸起及主内轴15上的多个凹槽和凸起可以共同形成主轴1的多个活动空间,多个连接组件(20a、20a’、20b)的结构件活动安装于主轴1的多个活动空间,从而实现与主轴1的连接。主内轴15及主外轴14的分体设计,有利于降低主轴1的制作难度,提高主轴1的制作精度和产品良率。
示例性的,主轴1的多个活动空间的部分活动空间结构相同,部分活动空间结构不同。结构不同的活动空间用于与结构不同的结构件相配合,使得主轴1与多个连接组件(20a、20a’、20b)的连接结构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结构相同的活动空间用于与结构相同的结构件相配合,有利于降低主轴1与连接组件的设计难度和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主轴1也可以有其他的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图31是图14所示的部分结构与主轴1的配合关系示意图,图32是图31所示部分结构与主轴1的配合关系示意图。如图31所示,主外轴14与主内轴15共同围设形成主轴1的多个活动空间用于与连接组件的不同结构件相配合。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呈弧形。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与主轴1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臂41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旋转轴线可以为第一转动轴线41C。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2所示,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与主外轴14的弧形凹槽142a以及主内轴15的弧形凸块153a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与主轴1的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还可以包括限位凸起4121,限位凸起4121形成于转动端412的内侧位置和/或外侧位置。主外轴14的弧形凹槽142a还可以包括限位凹槽1421a,主内轴15的弧形凸块153a还可以包括限位凹槽1531a,第一传动臂41的限位凸起4121与主轴1的限位凹槽1421a和/或限位凹槽1531a相配合,使得第一传动臂41与主轴1实现在主轴1轴向方向上的相互限位,以提高连接结构的可靠性。可以理解的,同一个活动空间内设置一个限位凹槽(1531a或1421a),即可实现对结构件在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的限位。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个活动空间中也可以设置两个限位凹槽(1531a和1421a),以增加限位稳定性。主内轴15还可以包括限位凹槽1531b及限位凹槽1531b’,转轴6121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凹槽1531b及限位凹槽1531b’相配合。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呈弧形。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与主轴1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臂41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旋转轴线可以为第二转动轴线42C。主轴1容纳第一传动臂41和第二传动臂42的活动空间成对设置,且为中心对称结构,第二传动臂42与主轴1之间的配合关系可以参考第一传动臂41与主轴1之间的配合关系,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臂41及第二传动臂42与主轴1之间通过虚拟轴连接,转动连接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小转动机构20的厚度,使得折叠装置100及电子设备1000更易实现轻薄化。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臂41和/或第二传动臂42与主轴1之间也可以通过实体轴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以下结合折叠装置100分别处于展平状态、中间状态及闭合状态时的多张结构示意图以及内部结构图,对第一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结构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33和图34,图33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4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展平状态对应第一传动臂41所在位置(即图12所示A1-A1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5是图32所示结构的展平状态对应第一传动臂41另一位置(即图12及图32所示A3-A3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33和图34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与主轴1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与主轴1搭接面的面积为第一搭接面积。结合参阅图14,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的第一凸缘4111与第二固定架32的第一滑槽322的导向空间3221滑动连接。结合参阅图14,第一滑槽322具有靠近主轴1的A端和远离主轴1的B端,即第一滑槽322的A端与主轴1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小于第一滑槽322的B端与主轴1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如图34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传动臂41与第一滑槽322的B端在第三方向P3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一转动臂51通过第一连接件61与第一传动臂41联动,结合参阅图32和图35,主外轴14与主内轴15的限位凹槽1531b共同围设形成弧形槽156,转轴6121的一端与弧形槽156相配合,转轴6121位于弧形槽156靠近第一壳体10的一端。同理,转轴6121的另一端和主外轴14与主内轴15的限位凹槽1531b’共同围设的弧形槽156’(与弧形槽156成对设置且结构相同,图中未示出)相配合,共同实现第一转动臂51与主轴1的转动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36和图37,图36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处于中间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7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中间状态对应第一转动臂41所在位置(即图12所示A1-A1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8是图31所示结构的中间状态对应第一传动臂41另一位置(即图12及图32所示A3-A3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36和图37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由展平状态相对折叠至中间状态的过程中,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相对主轴1转动,第一传动臂41的第一凸缘4111在第二固定架32的导向空间3221中滑动,即第一传动臂41在第一滑槽322中滑动,第一传动臂41逐渐靠近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逐渐靠近主轴1。第一转动臂51通过第一连接件61与第一传动臂41联动,第一转动臂51的第二端512与第一连接件61通过转轴6121连接,结合参阅图38,转轴6121在弧形槽156及弧形槽156’中滑动,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逐渐靠近主轴1。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中间状态时,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与主轴1搭接面的面积为第二搭接面积,第二搭接面积小于第一搭接面积;第一传动臂41与第一滑槽322的B端在第三方向P3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第二距离D2小于第一距离D1。
请一并参阅图39和图40,图39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0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闭合状态对应第一转动臂41所在位置(即图12所示A1-A1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39和图40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由中间状态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继续相对主轴1转动,第一传动臂41的第一凸缘4111在第二固定架32的导向空间3221中滑动,即第一传动臂41在第一滑槽322中滑动,第一传动臂41继续靠近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继续靠近主轴1。第一转动臂51通过第一连接件61与第一传动臂41联动,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继续靠近主轴1。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与主轴1搭接面的面积为第三搭接面积,第三搭接面积小于第二搭接面积;第一传动臂41与第一滑槽322的B端在第三方向P3的距离为第三距离D3,第三距离D3小于第二距离D2。示例性地,第三距离D3可以接近于零。
请一并参阅图41至图43,图41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展平状态对应第二传动臂42所在位置(即图12所示B-B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2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中间状态对应第二转动臂42所在位置(即图12所示B-B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3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闭合状态对应第二转动臂42所在位置(即图12所示B-B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1至图43示意出折叠装置100由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过程中第二传动臂42的位置变化。
如图41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与主轴1搭接面的面积为第四搭接面积。结合参阅图14,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的第二凸缘4211与第一固定架31的第二滑槽312的导向空间3121滑动连接。结合参阅图14,第二滑槽312具有靠近主轴1的A’端和远离主轴1的B’端,即第二滑槽312的A’端与主轴1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小于第二滑槽312的B’端与主轴1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如图41所示,第二传动臂42与第二滑槽312的B’端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为第四距离D4。第二转动臂52通过第二连接件62与第二传动臂42联动。
如图42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由展平状态相对折叠至中间状态的过程中,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相对主轴1转动,第二传动臂42的第二凸缘4211在第一固定架31的导向空间3121中滑动,即第二传动臂42在第二滑槽312中滑动,第二传动臂42逐渐靠近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逐渐靠近主轴1。第二转动臂52通过第二连接件62与第二传动臂42联动,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逐渐靠近主轴1。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中间状态时,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与主轴1搭接面的面积为第五搭接面积,第五搭接面积小于第四搭接面积;第二传动臂42与第二滑槽312的B’端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为第五距离D5,第五距离D5小于第四距离D4。
如图43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由中间状态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相对主轴1转动,第二传动臂42的第二凸缘4211在第一固定架31的导向空间3121中滑动,即第二传动臂42在第二滑槽312中滑动,第二传动臂42继续靠近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继续靠近主轴1。第二转动臂52通过第二连接件62与第二传动臂42联动,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继续靠近主轴1。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与主轴1搭接面的面积为第六搭接面积,第六搭接面积小于第五搭接面积;第二传动臂42与第二滑槽312的B’端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为第六距离D6,第六距离D6小于第五距离D5。示例性地,第六距离D6可以接近于零。
也即,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由展平状态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及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与主轴1的搭接面积逐渐减小,第一传动臂41与第二壳体3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二传动臂42与第一壳体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逐渐靠近主轴1。
如图31和图34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由展平状态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传动臂41绕第一转动轴线41C转动。如图34所示,第一传动臂41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41C靠近主内轴15且远离主外轴14、靠近第二固定架32且远离第一固定架31。如图31和图41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由展平状态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二传动臂42绕第二转动轴线42C转动。如图41所示,第二传动臂42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线42C靠近主内轴15且远离主外轴14、靠近第一固定架31且远离第二固定架3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转动轴线41C与第二转动轴线42C的位置,使得转动机构20更易实现折叠装置100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内拉运动、和折叠装置100在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外推运动,实现以柔性显示屏200为中性面的变形运动。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25所示,折叠装置100展开或折叠过程中,第一传动臂41绕第一转动轴线41C转动,也即第一传动臂41相对于主轴1绕第一转动轴线41C转动。第二传动臂42绕第二转动轴线42C转动,也即第二传动臂42相对主轴1绕第二转动轴线42C转动。第三传动臂40绕第三转动轴线40C转动,也即第三传动臂40相对主轴1绕第三转动轴线40C转动。第四传动臂50绕第四转动轴线50C转动,也即第四传动臂50相对主轴1绕第四转动轴线50C转动。其中,第三传动臂40相对主轴1转动的转动轴线40C、与第二传动臂42相对主轴1转动的转动轴线42C共线。第四传动臂50相对主轴1转动的转动轴线50C、与第一传动臂41相对主轴1转动的转动轴线41C共线。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三传动臂40与第二传动臂42相对主轴1转动的转动轴线共线,且第三传动臂40滑动连接第三固定架33;第四传动臂50与第一传动臂41相对主轴1转动的转动轴线共线,且第四传动臂50滑动连接第四固定架34。因此,第三传动臂40的运动能够与第二传动臂42的运动同步,第四传动臂50的运动能够与第一传动臂41的运动同步,故而能够简化转动机构20的结构设计和连接关系,提高转动结构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3至图43所示,由于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转动连接主轴1、滑动端411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第二固定架32固定于第二壳体30,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转动连接主轴1、滑动端421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第一固定架31固定于第一壳体10。因此,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固定架31相对主轴1转动,第二传动臂42相对主轴1转动,且第二传动臂42相对第一固定架31滑动,第二固定架32相对主轴1转动,第一传动臂41相对主轴1转动,且第一传动臂41相对第二固定架32滑动,故而折叠装置100能够在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自由切换。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能够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使柔性显示屏200呈展平形态,以实现大屏显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也能够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以使电子设备1000便于收纳和携带。此外,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通过转动机构2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能够基本完全合拢,两者之间无缝隙或缝隙较小,使得折叠装置100的外观较为完整,实现外观自遮蔽,应用该折叠装置100的电子设备1000的外观较为完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一并参阅13及图34,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通过第一连接件61连接第一转动臂51的第二端512,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通过转轴6111连接第一连接件61的第一端611,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可以绕第一连接件61的第一端611转动;第一转动臂51的第二端512通过转轴6121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61的第二端612,第一转动臂51的第二端512可以绕第一连接件61的第二端612转动。因此,第一转动臂41、第一连接件61以及第一转动臂51形成联动结构。同理,如图41所示,第二转动臂42、第二连接件62以及第二转动臂52也形成联动结构。
请一并参阅图12及图41,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壳体10与第一固定架31同步运动,第二壳体30与第二固定架32同步运动,即第一固定架31与第二固定架32相对转动。由于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12与第一固定架31滑动连接,当第一固定架31转动时,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在第二滑槽312中滑动,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相对主轴1转动。结合参阅图34及图35,第一固定架31与第一转动臂51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转动时,第一转动臂51转动,由于主外轴14对第一转动臂51的限制、以及限位凹槽156对转轴6121运动轨迹的限制,第一转动臂51只能以预定轨迹在主轴1内运动。第一转动臂51通过第一连接件61与第一传动臂41联动,第二转动臂52通过第二连接件62与第二传动臂42联动,且两个联动结构相互对称。因此,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与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的转动角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第一壳体10与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同步转动,第二壳体30与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同步转动,从而保证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的转动动作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如图34至图43所示,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一传动臂41相对主轴1转动,第一转动臂51通过第一连接件61与第一传动臂41联动,第一固定架31与第一壳体10逐渐远离主轴1;第二传动臂42相对主轴1转动,第二转动臂52通过第二连接件62与第二传动臂42联动,第二固定架32与第二壳体30逐渐远离主轴1。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传动臂41相对主轴1转动,第一转动臂51通过第一连接件61与第一传动臂41联动,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逐渐靠近主轴1;第二传动臂42相对主轴1转动,第二转动臂52通过第二连接件62与第二传动臂42联动,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逐渐靠近主轴1。故而,转动机构20能够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0向远离主轴1的方向移动、第二壳体30向远离主轴1的方向移动,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0向靠近主轴1的方向移动、第二壳体30向靠近主轴1的方向移动。也即,转动机构20能够实现折叠装置100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内拉运动、和折叠装置100在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外推运动,使得折叠装置100在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以柔性显示屏200为中性面的变形运动,从而降低拉扯或挤压柔性显示屏200的风险,使得柔性显示屏200保持恒定长度,以保护柔性显示屏200,提高柔性显示屏200的可靠性,使得柔性显示屏200和电子设备1000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如图34和图41所示,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21与第二支撑板22齐平,第一支撑板21搭设在第一固定架31与主轴1之间,第二支撑板22搭设在第二固定架32与主轴1之间,第一支撑板21、主轴1及第二支撑板22能够共同形成对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的完整平面支撑。如图40和图43所示,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21堆叠于第一固定架31背离第二固定架32的一侧,第二支撑板22堆叠于第二固定架32背离第一固定架31的一侧,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能够分别相对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滑动收拢,使得主轴1露出以形成对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的完整支撑。换言之,转动机构20在折叠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或闭合状态时,均能够充分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从而有利于保护柔性显示屏200,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34和图41所示,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遮蔽板23与第二遮蔽板24齐平,第一遮蔽板23搭设在第一固定架31与主轴1之间,能够遮蔽第一固定架31与主轴1之间的缝隙,第二遮蔽板24搭设在第二固定架32与主轴1之间,能够遮蔽第二固定架32与主轴1之间的缝隙。因此,折叠装置100能够实现自遮蔽,有利于提高外观的完整性,也能够降低外部粉尘、杂物等进入转动机构20的风险,以确保折叠装置100的可靠性。如图40和图43所示,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遮蔽板23能够收拢到第一固定架31与第一壳体10之间,第二遮蔽板24能够收拢到第二固定架32与第二壳体30之间,实现避让,使得折叠装置100能够顺利折叠至闭合形态,机构可靠性高。
此外,结合参阅图28,由于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遮蔽板23固定于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遮蔽板23跟随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运动;第二支撑板22和第二遮蔽板24固定于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第二支撑板22和第二遮蔽板24跟随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运动。因此,在折叠装置100从闭合状态转换成展平状态的过程中、以及从展平状态转换成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是逐渐靠近主轴1或远离主轴1的,从而在折叠装置100在各种形态中均能够完整支撑柔性显示屏200,提高了柔性显示屏200和电子设备10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折叠装置100从闭合状态转换成展平状态的过程中、以及从展平状态转换成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遮蔽板23和第二遮蔽板24是逐渐靠近主轴1或远离主轴1的,从而在折叠装置100在各种形态中均能够配合转动机构20所处形态进行自遮蔽,机构可靠性高。
由于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遮蔽板23均与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相固定,第二支撑板22和第二遮蔽板24均与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相固定,因此第一传动臂41和第二传动臂42在实现对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的转动动作控制的同时,还实现对第一支撑板21、第一遮蔽板23、第二支撑板22以及第二遮蔽板24的伸缩动作的控制,故而转动机构20的集成度高,整体连接关系简单、机构可靠性高。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转动机构20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件81。第一限位件81安装于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第一限位件81卡接第二固定架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1用于限定第一传动臂41与第二固定架32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第一传动臂41与第二固定架32能够在不受较大外力时保持预设的相对位置关系,转动机构20能够在预设角度停留,转动装置能够保持展平状态或闭合状态,以提高折叠装置100及电子设备1000的用户使用体验。
图44是图12至图14所示的第一限位件8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如图4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1包括第二支架811和第三弹性件812。第二支架811为刚性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第二支架811包括控制部8111和抵持部8112。抵持部8112用于抵持外部结构件,以对结构件进行限位。控制部8111用于控制抵持部8112的位置。示例性的,控制部8111包括基板8113和多个导向柱8114,多个导向柱8114彼此间隔地固定于基板8113的一侧。抵持部8112固定于基板8113的另一侧。第三弹性件812为弹性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形变。第三弹性件812的一端安装于第二支架811的控制部8111。示例性的,第三弹性件812可以包括多个弹簧8121,多个弹簧8121一一对应地套设在多个导向柱8114上。
如图13所示,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具有第二安装槽4112,第一限位件81安装于第二安装槽4112。第三弹性件812的另一端(也即远离控制部8111的一端)抵持第二安装槽4112的槽壁,第三弹性件812处于压缩状态。第二支架811的抵持部8112部分伸出第二安装槽4112,且卡接第二固定架32。
如图4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1还可以包括第一缓冲件813,第一缓冲件813安装于第二支架811的抵持部8112。其中,第一缓冲件813可以采用刚度较小的材料(例如橡胶等),在受到外力时,第一缓冲件813能够通过形变吸收冲击力,实现缓冲。第一限位件81通过设置第一缓冲件813,能够缓冲抵持部8112与结构件(也即第二固定架32)之间的应力,从而提高限位结构的可靠性。
请一并参阅图33、图36以及图39,示例性地,第二固定架32还包括第一凹陷区325、第二凹陷区326(第一凹部)和第一水平区327(第一凸部),第一凹陷区325、第二凹陷区326以及第一水平区327均连通第一滑槽322。其中,第一凹陷区325与第一滑槽322的A端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小于第二凹陷区326与第一滑槽322的A端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第一水平区327位于第一凹陷区325和第二凹陷区326之间。
如图33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限位件81的抵持部8112部分卡入第一凹陷区325。如图36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展开或折叠)至中间状态时,第一限位件81的抵持部8112逐渐移动至第一水平区327。如图39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限位件81的抵持部8112部分卡入第二凹陷区326。
如图33所示,当折叠电子设备1000时,第一限位件81的抵持部8112由第一凹陷区325移动到第一水平区327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81的第三弹性件812的弹性形变量逐渐增大。由于第一凹陷区325与第一水平区327的第一连接面3251与主轴1的长度方向呈一定的夹角,因此,在第一连接面3251上会分别产生两个分力,第一连接面3251受到的力F3。其中,F3x为垂直主轴1长度方向的分力,F3y为平行于主轴1长度方向的分力。第一限位件81由第一凹陷区325移动到第一水平区327的过程中,即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时,垂直于主轴1长度方向且远离主轴1方向的分力F3x产生阻碍第二壳体30转动的扭矩,从而提供电子设备1000折叠过程中的手感。
如图39所示,继续折叠电子设备1000,第一限位件81的抵持部8112由第一水平区327移动到第二凹陷区326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81的第三弹性件812的弹性形变量逐渐减小。由于第二凹陷区326与第一水平区327的第二连接面3261与主轴1的长度方向呈一定的夹角,因此,在第二连接面3261上会分别产生两个分力,第二连接面3261受到的力F4。其中,F4x为垂直主轴1长度方向的分力,F4y为平行于主轴1长度方向的分力。第一限位件81由第一水平区327移动到第二凹陷区326的过程中,即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继续相对折叠时,垂直于主轴1长度方向且指向主轴1方向的分力F4x可以提供辅助第二壳体30转动的扭矩,推动第二壳体30转动。
如图39所示,当展开电子设备1000时,第一限位件81的抵持部8112由第二凹陷区326移动到第一水平区327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81的第三弹性件812的弹性形变量逐渐增大。此时,垂直于主轴组件长度方向且指向主轴1方向的分力F4x产生阻碍第二壳体30转动的扭矩,从而提供电子设备1000折叠过程中的手感。如图33所示,继续展开电子设备1000,第一限位件81的抵持部8112由第一水平区327移动到第一凹陷区325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81的第三弹性件812的形变量逐渐减小。此时,垂直于主轴1长度方向且远离主轴1方向的分力F3x可以提供辅助第二壳体30转动的扭矩,推动第二壳体30转动。
为了方便理解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过程中的受力,以第一限位件81的抵持部8112由第一凹陷区325移动到第一水平区327的过程中第一连接面3251的受力为例进行说明。
图45是电子设备1000折叠过程中的受力示意图。圆心C为电子设备1000的转动中心,即为柔性显示屏200中性面转动过程中的圆心。当折叠电子设备1000时,第一限位件81由第一凹陷区325移动到第一水平区327的过程中,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外部作用力F产生分力Fb,Fb与以C为圆心的圆相切,Fb产生推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的扭矩。第一连接面3251受到的垂直于主轴1长度方向且远离主轴1方向的分力F3x产生分力Fa,Fa同样与以C为圆心的圆相切,Fa产生阻碍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的扭矩。因此,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第一限位件81由第一凹陷区325移动到第一水平区327的过程中,垂直于主轴1长度方向且远离主轴1方向的分力F3x产生阻碍壳体相对转动的扭矩。
基于与上述相同或相似的原理,在电子设备1000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垂直于主轴1长度方向的分力可以产生辅助或阻碍壳体相对转动的扭矩,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由于第一限位件81的第三弹性件812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使得第一限位件81能够相对第二固定架32在第一凹陷区325、第一水平区327与第二凹陷区326之间顺利移动,提高第一传动臂41与第二固定架32之间的限位可靠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32也可以只包括第一凹陷区325,或只包括第二凹陷区326。第一凹陷区325和/或第二凹陷区326的位置设计也可以有其他形式,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32与第一限位件81相配合的部分可以为弹性结构,或设置有弹性凸块,基于与上述相同或相似的理由,电子设备1000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二固定架32受到的垂直于主轴1长度方向的力可以提供电子设备1000折叠过程中的手感。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转动机构20还可以包括第二限位件82。第二限位件82安装于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第二限位件82卡接第一固定架3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82用于限定第二传动臂42与第一固定架31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第二传动臂42与第一固定架31能够在不受较大外力时保持预设的相对位置关系,转动机构20能够在预设角度停留,转动装置能够保持展平状态或闭合状态,以提高折叠装置100及电子设备1000的用户使用体验。
示例性的,第二限位件82的结构与第一限位件81的结构相同,以简化转动机构20的物料种类,降低转动机构20的设计难度和成本。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第二限位件82的具体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82的结构也可以与第一限位件81的结构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通过举例方式示意出限位件的一种实现结构,本申请实施例的限位件也可以采用其他弹性结构,例如采用弹性橡胶块等,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示例性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固定架31还包括第三凹陷区315、第四凹陷区316(第二凹部)和第二水平区317(第二凸部),第三凹陷区315、第四凹陷区316以及第二水平区317均连通第二滑槽312。其中,第三凹陷区315与第二滑槽312的A’端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小于第四凹陷区316与第二滑槽312的A’端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第二水平区317位于第三凹陷区315和第四凹陷区316之间。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二限位件82部分卡入第三凹陷区315;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相对转动(展开或折叠)至中间状态时,第二限位件82逐渐移动至第二水平区317;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二限位件82部分卡入第四凹陷区316。
基于与上述相同或相似的理由,当展开或折叠电子设备1000时,第三凹陷区315和第四凹陷区316的设置可以提供阻碍或辅助第一壳体10转动的扭矩。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也可以只包括第三凹陷区315,或只包括第四凹陷区316。第三凹陷区315和/或第四凹陷区316的位置设计也可以有其他形式,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与第二限位件82相配合的部分可以为弹性结构,或设置有弹性凸块,电子设备1000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固定架31受到的垂直于主轴1长度方向的力可以提供电子设备1000折叠过程中的手感。
图46是图14所示同步阻尼件7与主轴1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请一并参阅图14及图46,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和齿轮组73与主外轴14的弧形凹槽142b以及主内轴15的弧形凸块153b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与主轴1的转动连接。第四弹性件76与主外轴14的弧形凹槽142c以及主内轴15的弧形凸块153c相互配合。
请一并参阅图47至图49,图47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展平状态对应同步组件70所在位置(即图12所示C-C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8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中间状态对应同步组件70所在位置(即图12所示C-C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9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闭合状态对应同步组件70所在位置(即图12所示C-C剖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7至图49示意出折叠装置100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过程中同步组件的位置变化。
如图47所示,一并参考图14及图33,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同步摆臂71的滑动端711的第三凸缘7111与第一固定架31的第三滑槽313的导向空间3131滑动连接。第三滑槽具有靠近主轴1的C端和远离主轴1的D端,即第三滑槽313的C端与主轴1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小于第三滑槽313的D端与主轴1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第一同步摆臂71与第三滑槽313的D端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为第七一距离D7。类似地,第四滑槽323具有靠近主轴1的C’端和远离主轴1的D’端。第二同步摆臂72与第四滑槽323的D’端第二壳体30在第三方向P3的距离为第八距离D8。示例性地,第七距离D7与第八距离D8可以大致相等,从而保证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如图48所示,一并参考图14及图36,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由展平状态相对折叠至中间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71的滑动端711的第三凸缘7111在第一固定架31的导向空间3131中滑动,即第一同步摆臂71在第三滑槽313中滑动,第一同步摆臂71逐渐靠近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第二同步摆臂72的滑动端721的第四凸缘7211在第二固定架32的导向空间3231中滑动,即第二同步摆臂72在第四滑槽323中滑动,第二同步摆臂72逐渐靠近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中间状态时,第一同步摆臂71与第三滑槽313的D端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为第九距离D9,第九距离D9小于第七距离D7;第二同步摆臂72与第四滑槽323的D’端在第三方向P3的距离为第十距离D10,第十距离D10小于第八距离D8。示例性地,第九距离D9与第十距离D10可以大致相等。
如图49所示,一并参考图14及图39,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由中间状态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71继续靠近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第二同步摆臂72继续靠近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同步摆臂71与第三滑槽313的D端在第一方向P1的距离为第十一距离D11,第十一距离D11小于第九距离D9;第二同步摆臂72与第四滑槽323的D’端在第三方向P3的距离为第十二距离D12,第十二距离D12小于第十距离D10。示例性地,第十一距离D11和/或第十二距离D12可以接近于零。
在本实施例中,在折叠装置100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通过齿轮组73啮合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和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均转动连接主轴1,第一同步摆臂71的滑动端711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第二同步摆臂72的滑动端721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因此,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71和第二同步摆臂72能够控制第一固定架31和第二固定架32相对主轴1的转动角度一致,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折叠装置100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对称性较佳,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第一同步摆臂71转动连接主轴1、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也即形成连杆滑块结构。第二同步摆臂72转动连接主轴1、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也即形成连杆滑块结构。通过齿轮组73互相啮合的连杆滑块结构能够很好地控制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转动动作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图50是图12至图14所示的同步阻尼件7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的同步阻尼件7包括同步组件70、第一连体凸轮74、第二连体凸轮75、第四弹性件76、卡环77、卡簧78和多个连接轴79。示例性地,同步组件70包括第一同步摆臂71、第二同步摆臂72以及齿轮组73。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通过齿轮组73啮合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齿轮组73包括第一齿轮731和第二齿轮732,第一齿轮731和第二齿轮732相互啮合。
连接轴79包括导向柱791和止位块792。卡环77、第四弹性件76、第一连体凸轮74、同步组件70、第二连体凸轮75以及卡簧78依次套设在多个连接轴79的导向柱791上。卡环77的端部抵持连接轴79的止位块792。连接轴79的导向柱791包括限位凹槽7911,卡簧78包括多个凹槽781。卡簧78的多个凹槽781一一对应地卡接多个连接轴79的限位凹槽7911。示例性的,第四弹性件76可以包括多个弹簧761,第四弹性件76可以处于压缩状态,提供预压力。
示例性地,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第一齿轮731、第二齿轮732以及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排布成弧形。也即,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的转动轴线、第一齿轮731的转动轴线、第二齿轮732的转动轴线、及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的转动轴线呈弧形排布。在本实施例中,同步阻尼件7安装于主轴1的部分结构排布成弧形,能够充分利用主轴1的内部空间,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1000的部件排布的紧凑性,减小电子设备1000的体积。
图51是图50所示第一连体凸轮74的结构示意图,图52是图50所示第一齿轮731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1所示,第一连体凸轮74具有朝向同步组件70的第一端面741,第一端面74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凹面741a和第一凸面741b。如图52所示,第一齿轮731与第一连体凸轮74和第二连体凸轮75相配合的两面都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二凹面731a和第二凸面731b。
图53是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连体凸轮74与第一齿轮731的配合关系示意图。一并参阅图50至图53所示,第一连体凸轮74的第一凹面741a与第一齿轮731的第二凸面731b抵接,第一连体凸轮74的第一凸面741b与第一齿轮731的第二凹面731a抵接。此时,第四弹性件76处于压缩状态,第四弹性件76的弹性形变量为第一形变量。
图54是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开始相对转动时第一连体凸轮74与第一齿轮731的配合关系示意图。第一连体凸轮74的第一凸面741b相对第一齿轮731的第二凸面731b滑动,第一凸面741b与第二凸面731b部分抵接。此时,第四弹性件76的弹性形变量为第二形变量,第二形变量大于第一形变量。通过第四弹性件76的第二形变量,使得第一凸面741b推动第二凸面731b,通过第一凸面741b与第二凸面731b之间的配合,可以提供阻碍壳体相对转动的扭矩,从而提高电子设备1000折叠过程中的手感。
如图54所示,由于第二凸面731b与主轴1的长度方向呈一定的夹角,因此,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凸面741b相对第二凸面731b滑动,第四弹性件76形变产生的弹力通过第一连体凸轮74的第一凸面741b传递到第一齿轮731的第二凸面731b,第二凸面731b受到的力为F5。其中,F5x为垂直主轴1长度方向的分力,F5y为平行于主轴1长度方向的分力。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时,第二凸面731b受到的垂直于主轴1长度方向且远离主轴1方向的分力F5x产生阻碍壳体相对转动的扭矩。电子设备1000折叠过程中的受力可以参考图45及其对应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连体凸轮75的结构可以与第一连体凸轮74的结构相同,第二齿轮73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齿轮731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不再对其具体结构进行赘述。第一齿轮731与第二连体凸轮75之间的配合关系、第二齿轮732与第一连体凸轮74及第二连体凸轮75之间的配合关系、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与第一连体凸轮74及第二连体凸轮75之间的配合关系、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与第一连体凸轮74及第二连体凸轮75之间的配合关系,均与第一齿轮731和第一连体凸轮74之间的配合关系相同或相似,具体结构可以参考上述描述,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设置的几个凸面、凹面之间的配合可以提供阻碍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的扭矩,从而提高电子设备1000折叠过程中的手感。
图55是图50所示同步阻尼件7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14及图54,当第一连体凸轮74的第一凸面741b相对第一齿轮731的第二凸面731b滑动时,第一连体凸轮74和第一齿轮731之间的凸面相互挤压产生第一位移量M。对应地,第二连体凸轮75也会相对第一齿轮731滑动,第二连体凸轮75和第一齿轮731之间的凸面挤压相应产生第二位移量N。示例性地,第二位移量N可以与第一位移量M相等。如图55所示,卡簧78与卡簧77之间的距离固定不变,为定长S。因此,第一齿轮731与第一连体凸轮74的凸面挤压产生第一位移量M、以及第一齿轮731与第二连体凸轮75的凸面挤压产生的第二位移量N均转化为第四弹性件76的弹性形变量。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以增大第四弹性件76的弹性形变量,使得第一凸面741b与第二凸面731b相互挤压时第一齿轮731受到的力F5更大,F5垂直于主轴1长度方向的分力F5x也相应更大。因此,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转动时,可以产生更大的扭矩阻碍壳体相对转动,进一步改善电子设备1000的手感。
同理,第一连体凸轮74以及第二连体凸轮75的凹凸面与第一齿轮731、第二齿轮732、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以及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的凹凸面相互配合时,均可以提供更大的扭矩,改善电子设备1000在折叠和展开过程中的手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1000由闭合状态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受到的沿第一方向的力大于闭合状态受到的沿第一方向的力,第二非折弯部2003受到的沿第三方向的力大于闭合状态受到的沿第三方向的力。因此,可以减轻电子设备由闭合状态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的分层错动现象,加速柔性显示屏200的折痕恢复,从而改善柔性显示屏的展平效果。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2)

1.一种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10)、转动机构(20)以及第二壳体(30),所述转动机构(20)能够发生形变,以使所述折叠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或折叠状态;
所述转动机构(20)包括主轴(1)、第一固定架(31)、第二固定架(32)、第一传动臂(41)、第一连接件(61)、第一转动臂(51)、第二传动臂(42)、第二连接件(62)以及第二转动臂(52);
所述第一固定架(31)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0),所述第二固定架(32)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30);
所述第一传动臂(41)包括滑动端(411)和转动端(412),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32),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转动连接所述主轴(1),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61),所述第一连接件(6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二端(512),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31);
所述第二传动臂(42)包括滑动端(421)和转动端(422),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31),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转动连接所述主轴(1),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62),所述第二连接件(6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臂(52)的第二端(522),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包括外轴(14)和内轴(15),所述外轴(14)与所述内轴(15)固定连接;
所述内轴(15)包括第一弧形凸块(153a)和第二弧形凸块,所述外轴(14)包括第一弧形凹槽(142a)和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呈弧形且与所述第一弧形凸块(153a)及所述第一弧形凹槽(142a)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呈弧形且与所述第二弧形凸块及所述第二弧形凹槽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5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61)通过第二转轴(6121)连接,所述外轴(14)与所述内轴(15)围设形成弧形槽(156),所述第二转轴(6121)与所述弧形槽(156)滑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架(32)包括第一滑槽(322),所述第一固定架(31)包括第二滑槽(312);
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32),包括:
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与所述第一滑槽(322)滑动连接;
所述折叠装置由所述展平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转换过程中,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相对所述第一滑槽(322)滑动;
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31),包括:
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与所述第二滑槽(312)滑动连接;
所述折叠装置由所述展平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转换过程中,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相对所述第二滑槽(312)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臂(41)还包括第一限位件(81),所述第一限位件(81)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
所述第一滑槽(322)的侧壁间隔设置有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
所述第一限位件(81)包括第二弹性件;
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相对所述第一滑槽(322)滑动至第一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凸部配合,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一压缩量;
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相对所述第一滑槽(322)滑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凹部配合,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二压缩量,其中,所述第一压缩量大于所述第二压缩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臂(41)还包括第一限位件(81),所述第一限位件(81)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
所述第二限位件(82)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
所述第一滑槽(322)的侧壁间隔设置有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
所述第一凸部包括第二弹性件;
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相对所述第一滑槽(322)滑动至第一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凸部配合,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一压缩量;
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相对所述第一滑槽(322)滑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凹部配合,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二压缩量,其中,所述第一压缩量大于所述第二压缩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应用于具有柔性显示屏的电子设备,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折弯部(2002)以及第二非折弯部(2003);
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一非折弯部(20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30)与所述第二非折弯部(2003)固定连接;
所述转动机构(20)还包括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臂(51)与所述第一壳体(10)之间,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一转动臂(5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所述第一固定架(31);
第一结构件(9113)与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抵接,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件(9113)是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产生弹力,通过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一非折弯部(2001)将至少部分所述弹力传递至所述折弯部(2002),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主轴(1)的长度延伸方向,且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壳体(10);
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所述第一结构件(9113)的第一处和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一处抵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为第三压缩量;
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相对所述主轴(1)转动,所述第二壳体(30)相对所述主轴(1)转动,所述折叠装置由所述展平状态转变为所述折叠状态;
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所述第一结构件(9113)的第二处和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二处抵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为第四压缩量,所述第四压缩量小于所述第三压缩量;
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件(9113)的第一处和所述第一结构件(9113)的第二处不同,和/或,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一处和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二处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通过第一转轴(5112)转动连接;
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所述第一转轴(511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一处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在第一平面的投影长度为第一投影长度;
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所述第一转轴(511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二处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在所述第一平面的投影长度为第二投影长度,所述第二投影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投影长度;
其中,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一非折弯部(2001)固定连接的面所在的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设置有连接孔(3111);
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通过第一转轴(5112)转动连接,包括:
所述第一转轴(5112)穿设于所述连接孔(311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3111)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转轴(511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转轴(5112)的轴线与所述第二侧壁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响应于作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一力,所述连接孔相对于所述第一转轴(5112)运动,所述第一转轴(511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一转轴(5112)的轴线与所述第二侧壁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四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力的方向为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壳体(10)的距离为第五距离,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壳体(10)的距离为第六距离,所述第五距离小于所述第六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20)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
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臂(52)与所述第二壳体(30)之间,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二转动臂(5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3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所述第二固定架(32);
第三结构件与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抵接,其中,所述第三结构件是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在第二方向的压缩量产生弹力,通过所述第二壳体(30)和所述第二非折弯部(2003)将至少部分所述弹力传递至所述折弯部(2002),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轴的长度延伸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壳体(30);
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所述第三结构件的第一处和所述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的第一处抵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在第二方向的压缩量为第五压缩量;
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所述第三结构件的第二处和所述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的第二处抵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压缩量为第六压缩量,所述第五压缩量小于所述第六压缩量;
其中,所述第三结构件的第一处和所述第三结构件的第二处不同,和/或,所述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的第一处和所述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的第二处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20)还包括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所述第一支撑板(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所述第二支撑板(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
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所述第一支撑板(2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2)齐平,所述第一支撑板(21)搭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架(31)与所述主轴(1)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22)搭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架(32)与所述主轴(1)之间;
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所述第一支撑板(21)堆叠于所述第一固定架(31)背离所述第二固定架(32)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板(22)堆叠于所述第二固定架(32)背离所述第一固定架(31)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具有支撑面(11),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所述主轴(1)的支撑面(11)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板(21)及所述第二支撑板(22)露出,所述主轴(1)的支撑面呈弧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20)还包括第一遮蔽板(23)和第二遮蔽板(24);
所述第一遮蔽板(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所述第二遮蔽板(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或
所述第一遮蔽板(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遮蔽板(2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至少一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还包括遮蔽板(16),所述内轴(15)位于所述外轴(14)与所述遮蔽板(16)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20)还包括同步组件(70);
所述同步组件(70)包括第一同步摆臂(71)、第二同步摆臂(72)、第一齿轮(731)以及第二齿轮(732);
所述第一齿轮(731)设置于所述主轴(1),所述第一齿轮(731)转动连接所述主轴(1);所述第二齿轮(732)设置于所述主轴(1),所述第二齿轮(732)转动连接所述主轴(1);所述第一齿轮(731)与所述第二齿轮(732)啮合;
所述第一同步摆臂(71)包括滑动端(711)和转动端(712),所述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转动连接所述主轴(1),所述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啮合所述第一齿轮(731),所述第一同步摆臂(71)的滑动端(71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31);
所述第二同步摆臂(72)包括滑动端(721)和转动端(722),所述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转动连接所述主轴(1),所述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啮合所述第二齿轮(732),所述第二同步摆臂(722)的滑动端(72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32)。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10)、转动机构(20)以及第二壳体(30),所述转动机构(20)能够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或折叠状态;
所述转动机构(20)包括主轴(1)、第一固定架(31)、第二固定架(32)、第一传动臂(41)、第一连接件(61)、第一转动臂(51)、第二传动臂(42)、第二连接件(62)以及第二转动臂(52);
所述第一固定架(31)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0),所述第二固定架(32)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30);
所述第一传动臂(41)包括滑动端(411)和转动端(412),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32),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转动连接所述主轴(1),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61),所述第一连接件(6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二端(512),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31);
所述第二传动臂(42)包括滑动端(421)和转动端(422),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31),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转动连接所述主轴(1),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62),所述第二连接件(6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臂(52)的第二端(522),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32)。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包括外轴(14)和内轴(15),所述外轴(14)与所述内轴(15)固定连接;
所述内轴(15)包括第一弧形凸块(153a)和第二弧形凸块,所述外轴(14)包括第一弧形凹槽(142a)和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转动端(412)呈弧形且与所述第一弧形凸块(153a)及所述第一弧形凹槽(142a)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转动端(422)呈弧形且与所述第二弧形凸块及所述第二弧形凹槽转动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5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61)通过第二转轴(6121)连接,所述外轴(14)与所述内轴(15)围设形成弧形槽(156),所述第二转轴(6121)与所述弧形槽(156)滑动配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架(32)包括第一滑槽(322),所述第一固定架(31)包括第二滑槽(312);
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32),包括:
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与所述第一滑槽(322)滑动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由所述展平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转换过程中,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相对所述第一滑槽(322)滑动;
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31),包括:
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与所述第二滑槽(312)滑动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由所述展平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转换过程中,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相对所述第二滑槽(312)滑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臂(41)还包括第一限位件(81),所述第一限位件(81)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
所述第一滑槽(322)的侧壁间隔设置有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
所述第一限位件(81)包括第二弹性件;
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相对所述第一滑槽(322)滑动至第一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凸部配合,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一压缩量;
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相对所述第一滑槽(322)滑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凹部配合,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二压缩量,其中,所述第一压缩量大于所述第二压缩量。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臂(41)还包括第一限位件(81),所述第一限位件(81)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
所述第二限位件(82)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
所述第一滑槽(322)的侧壁间隔设置有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
所述第一凸部包括第二弹性件;
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相对所述第一滑槽(322)滑动至第一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凸部配合,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一压缩量;
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相对所述第一滑槽(322)滑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凹部配合,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压缩量为第二压缩量,其中,所述第一压缩量大于所述第二压缩量。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柔性显示屏(200);
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折弯部(2002)以及第二非折弯部(2003);
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一非折弯部(20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30)与所述第二非折弯部(2003)固定连接;
所述转动机构(20)还包括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臂(51)与所述第一壳体(10)之间,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一转动臂(5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所述第一固定架(31);
第一结构件(9113)与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抵接,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件(9113)是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产生弹力,通过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一非折弯部(2001)将至少部分所述弹力传递至所述折弯部(2002),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主轴(1)的长度延伸方向,且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壳体(10);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所述第一结构件(9113)的第一处和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一处抵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为第三压缩量;
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相对所述主轴(1)转动,所述第二壳体(30)相对所述主轴(1)转动,所述电子设备由所述展平状态转变为所述折叠状态;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所述第一结构件(9113)的第二处和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二处抵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压缩量为第四压缩量,所述第四压缩量小于所述第三压缩量;
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件(9113)的第一处和所述第一结构件(9113)的第二处不同,和/或,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一处和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二处不同。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通过第一转轴(5112)转动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所述第一转轴(511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一处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在第一平面的投影长度为第一投影长度;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所述第一转轴(511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的第二处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在所述第一平面的投影长度为第二投影长度,所述第二投影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投影长度;
其中,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一非折弯部(2001)固定连接的面所在的平面。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设置有连接孔(3111);
所述第一转动臂(51)的第一端(511)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通过第一转轴(5112)转动连接,包括:
所述第一转轴(5112)穿设于所述连接孔(3111)。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3111)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转轴(511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转轴(5112)的轴线与所述第二侧壁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响应于作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第一力,所述连接孔相对于所述第一转轴(5112)运动,所述第一转轴(511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侧壁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一转轴(5112)的轴线与所述第二侧壁的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四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力的方向为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壳体(10)的距离为第五距离,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壳体(10)的距离为第六距离,所述第五距离小于所述第六距离。
27.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20)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
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臂(52)与所述第二壳体(30)之间,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二转动臂(5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3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所述第二固定架(32);
第三结构件与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抵接,其中,所述第三结构件是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在第二方向的压缩量产生弹力,通过所述第二壳体(30)和所述第二非折弯部(2003)将至少部分所述弹力传递至所述折弯部(2002),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轴的长度延伸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壳体(30);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所述第三结构件的第一处和所述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的第一处抵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在第二方向的压缩量为第五压缩量;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所述第三结构件的第二处和所述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的第二处抵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压缩量为第六压缩量,所述第五压缩量小于所述第六压缩量;
其中,所述第三结构件的第一处和所述第三结构件的第二处不同,和/或,所述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的第一处和所述第二转动臂(52)的第一端(521)的第二处不同。
28.根据权利要求17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20)还包括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所述第一支撑板(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所述第二支撑板(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所述第一支撑板(2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2)齐平,所述第一支撑板(21)搭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架(31)与所述主轴(1)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22)搭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架(32)与所述主轴(1)之间;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所述第一支撑板(21)堆叠于所述第一固定架(31)背离所述第二固定架(32)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板(22)堆叠于所述第二固定架(32)背离所述第一固定架(31)的一侧。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具有支撑面(11),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所述主轴(1)的支撑面(11)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板(21)及所述第二支撑板(22)露出,所述主轴(1)的支撑面呈弧形。
30.根据权利要求17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20)还包括第一遮蔽板(23)和第二遮蔽板(24);
所述第一遮蔽板(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臂(42)的滑动端(421),所述第二遮蔽板(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臂(41)的滑动端(411);或
所述第一遮蔽板(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遮蔽板(2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至少一部分。
31.根据权利要求17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还包括遮蔽板(16),所述内轴(15)位于所述外轴(14)与所述遮蔽板(16)之间。
32.根据权利要求17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20)还包括同步组件(70);
所述同步组件(70)包括第一同步摆臂(71)、第二同步摆臂(72)、第一齿轮(731)以及第二齿轮(732);
所述第一齿轮(731)设置于所述主轴(1),所述第一齿轮(731)转动连接所述主轴(1);所述第二齿轮(732)设置于所述主轴(1),所述第二齿轮(732)转动连接所述主轴(1);所述第一齿轮(731)与所述第二齿轮(732)啮合;
所述第一同步摆臂(71)包括滑动端(711)和转动端(712),所述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转动连接所述主轴(1),所述第一同步摆臂(71)的转动端(712)啮合所述第一齿轮(731),所述第一同步摆臂(71)的滑动端(71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31);
所述第二同步摆臂(72)包括滑动端(721)和转动端(722),所述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转动连接所述主轴(1),所述第二同步摆臂(72)的转动端(722)啮合所述第二齿轮(732),所述第二同步摆臂(722)的滑动端(72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32)。
CN202110147636.9A 2020-09-14 2020-12-17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9016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47636.9A CN112901643B (zh) 2020-09-14 2020-12-17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9362 2020-09-14
CN2020109593629 2020-09-14
CN202011495418.6A CN114185398A (zh) 2020-09-14 2020-12-17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2110147636.9A CN112901643B (zh) 2020-09-14 2020-12-17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95418.6A Division CN114185398A (zh) 2020-09-14 2020-12-17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1643A true CN112901643A (zh) 2021-06-04
CN112901643B CN112901643B (zh) 2022-05-24

Family

ID=761285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47636.9A Active CN112901643B (zh) 2020-09-14 2020-12-17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2180048763.1A Pending CN116018574A (zh) 2020-09-14 2021-08-10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8763.1A Pending CN116018574A (zh) 2020-09-14 2021-08-10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69604A1 (zh)
EP (1) EP4198680A4 (zh)
JP (1) JP2023541909A (zh)
KR (1) KR20230060538A (zh)
CN (2) CN112901643B (zh)
AU (1) AU2021338733B2 (zh)
WO (1) WO2022052721A1 (zh)

Cited B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02857A (zh) * 2021-07-05 2021-08-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3593416A (zh) * 2021-08-04 2021-11-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CN113920872A (zh) * 2021-10-13 2022-0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4006963A (zh) * 2021-10-19 2022-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CN114110013A (zh) * 2021-11-26 2022-03-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2052721A1 (zh) * 2020-09-14 2022-03-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863818A (zh) * 2022-05-12 2022-08-0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CN115076218A (zh) * 2021-08-03 2022-09-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WO2022257904A1 (zh) * 2021-06-11 2022-12-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2262781A1 (zh) * 2021-06-17 2022-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2268007A1 (zh) * 2021-06-21 2022-12-29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WO2022268126A1 (zh) * 2021-06-25 2022-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折叠装置
WO2023279476A1 (zh) * 2021-07-05 2023-01-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3279471A1 (zh) * 2021-07-05 2023-01-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3004885A1 (zh) * 2021-07-30 2023-02-0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CN115883693A (zh) * 2021-09-26 2023-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和转轴机构
WO2023051061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屏设备及铰链组件
WO2023066220A1 (zh) * 2021-10-19 2023-04-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转轴组件以及壳体装置
CN116044891A (zh) * 2022-07-21 2023-05-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支撑装置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3131041A1 (zh) * 2022-01-10 2023-07-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6696928A (zh) * 2022-12-29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CN117167394A (zh) * 2022-05-27 2023-12-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366A1 (zh) * 2022-05-31 2023-1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371A1 (zh) * 2022-05-31 2023-1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4067108A1 (zh) * 2022-09-26 2024-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4083078A1 (zh) * 2022-10-20 2024-04-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4082743A1 (zh) * 2022-10-17 2024-04-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及其转轴机构
WO2024083015A1 (zh) * 2022-10-18 2024-04-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6938B (zh) * 2022-03-31 2023-08-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动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4658750A (zh) * 2022-04-15 2022-06-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铰链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6696927A (zh) * 2022-09-15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7128231A (zh) * 2023-02-20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摆臂、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069130B (zh) * 2023-04-06 2023-09-0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张紧结构、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91271A (ko) * 2013-01-11 2014-07-21 (주) 프렉코 접철 가능한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487189B1 (ko) * 2014-11-19 2015-01-29 주식회사 에스코넥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의 힌지
CN107288991A (zh) * 2016-03-31 2017-10-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产品及其转轴机构
CN208421695U (zh) * 2018-07-13 2019-01-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08595386U (zh) * 2018-07-03 2019-03-12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屏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09469680A (zh) * 2018-09-27 2019-03-15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块
CN208734715U (zh) * 2018-05-25 2019-04-12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可弯曲机构、可弯曲显示模组及可弯曲终端
CN110138916A (zh) * 2018-02-09 2019-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210041901U (zh) * 2019-08-30 2020-0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1174974U (zh) * 2019-08-26 2020-08-04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变距装置及折叠显示装置
CN211370996U (zh) * 2019-07-15 2020-08-28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614806A (zh) * 2020-04-15 2020-09-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51880B1 (en) * 2015-09-11 2020-02-04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flexible displays and hinges
CN110442196A (zh) * 2019-07-30 2019-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折叠显示终端
CN110515426A (zh) * 2019-08-29 2019-1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0958338B (zh) * 2019-12-05 2021-05-0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及电子装置
CN111399593B (zh) * 2020-03-19 2022-03-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901643B (zh) * 2020-09-14 2022-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91271A (ko) * 2013-01-11 2014-07-21 (주) 프렉코 접철 가능한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487189B1 (ko) * 2014-11-19 2015-01-29 주식회사 에스코넥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의 힌지
CN107288991A (zh) * 2016-03-31 2017-10-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产品及其转轴机构
CN110138916A (zh) * 2018-02-09 2019-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208734715U (zh) * 2018-05-25 2019-04-12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可弯曲机构、可弯曲显示模组及可弯曲终端
CN208595386U (zh) * 2018-07-03 2019-03-12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屏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CN208421695U (zh) * 2018-07-13 2019-01-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9469680A (zh) * 2018-09-27 2019-03-15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块
CN211370996U (zh) * 2019-07-15 2020-08-28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1174974U (zh) * 2019-08-26 2020-08-04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变距装置及折叠显示装置
CN210041901U (zh) * 2019-08-30 2020-0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614806A (zh) * 2020-04-15 2020-09-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52721A1 (zh) * 2020-09-14 2022-03-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2257904A1 (zh) * 2021-06-11 2022-12-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2262781A1 (zh) * 2021-06-17 2022-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2268007A1 (zh) * 2021-06-21 2022-12-29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WO2022268126A1 (zh) * 2021-06-25 2022-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折叠装置
WO2023279471A1 (zh) * 2021-07-05 2023-01-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3279504A1 (zh) * 2021-07-05 2023-01-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3279476A1 (zh) * 2021-07-05 2023-01-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3202857A (zh) * 2021-07-05 2021-08-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3004885A1 (zh) * 2021-07-30 2023-02-0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CN115076218A (zh) * 2021-08-03 2022-09-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CN113593416A (zh) * 2021-08-04 2021-11-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CN115883693A (zh) * 2021-09-26 2023-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和转轴机构
WO2023051061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屏设备及铰链组件
CN113920872A (zh) * 2021-10-13 2022-0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3066220A1 (zh) * 2021-10-19 2023-04-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转轴组件以及壳体装置
CN114006963B (zh) * 2021-10-19 2022-08-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CN114006963A (zh) * 2021-10-19 2022-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CN114110013B (zh) * 2021-11-26 2022-07-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110013A (zh) * 2021-11-26 2022-03-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3131041A1 (zh) * 2022-01-10 2023-07-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4863818A (zh) * 2022-05-12 2022-08-0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WO2023216300A1 (zh) * 2022-05-12 2023-11-1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CN117167394A (zh) * 2022-05-27 2023-12-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366A1 (zh) * 2022-05-31 2023-1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371A1 (zh) * 2022-05-31 2023-1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6044891A (zh) * 2022-07-21 2023-05-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支撑装置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044891B (zh) * 2022-07-21 2023-10-0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支撑装置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4067108A1 (zh) * 2022-09-26 2024-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4082743A1 (zh) * 2022-10-17 2024-04-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及其转轴机构
WO2024083015A1 (zh) * 2022-10-18 2024-04-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4083078A1 (zh) * 2022-10-20 2024-04-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696928A (zh) * 2022-12-29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CN116696928B (zh) * 2022-12-29 2024-04-1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1643B (zh) 2022-05-24
EP4198680A1 (en) 2023-06-21
US20240069604A1 (en) 2024-02-29
AU2021338733A1 (en) 2023-05-04
AU2021338733B2 (en) 2023-08-17
KR20230060538A (ko) 2023-05-04
EP4198680A4 (en) 2024-01-03
CN116018574A (zh) 2023-04-25
JP2023541909A (ja) 2023-10-04
AU2021338733A9 (en) 2024-04-18
WO2022052721A1 (zh) 2022-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01643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542456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225412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542457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805646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006963B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WO2022262781A1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2268126A1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折叠装置
CN114185398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696929B (zh)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WO2022206644A1 (zh) 折叠电子设备
RU2809924C1 (ru) Склады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14205431A (zh) 铰链组件、铰链同步结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7189767A (zh)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540834A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7145856A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