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8301B - 收获机 - Google Patents

收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8301B
CN112888301B CN201980068444.XA CN201980068444A CN112888301B CN 112888301 B CN112888301 B CN 112888301B CN 201980068444 A CN201980068444 A CN 201980068444A CN 112888301 B CN112888301 B CN 1128883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tank
tank
grain
harvester
fu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844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88301A (zh
Inventor
森胁崇文
熊谷雅行
林茂幸
青山祐也
深井宏
相田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457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179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457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1799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888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8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88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8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mbin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收获机具备机体框(10)、被支承于机体框(10)而将被收获的作物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D)、被支承于机体框(10)且被与脱粒装置(D)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排列地配置而存积由脱粒装置(D)得到的谷粒的粮箱(E)、被支承于机体框(10)且在机体的后部配置于粮箱(E)和脱粒装置(D)之间的燃料罐(40)。燃料罐(40)是与脱粒装置(D)具备筛箱(110)的上端部相比延伸至上侧的形状。

Description

收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获机。
背景技术
〔第1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2-90556号公报中记载了在粮箱的后方具备燃料罐的联合收获机。
〔第2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6-49095号公报中记载了在粮箱的后方位置具备在向燃料罐供油时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的供油辅助台的联合收获机。
专利文献1 : 日本特开2012-905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 : 日本特开2016-49095号公报。
〔第1问题〕
为了延长联合收获机的工作时间,降低供油的频率,提高作业效率,需要使燃料罐的容量变大。使燃料罐的容量变大时,若要使底面积变大,机体框也大型化,所以不优选。此外,上述第1背景技术的联合收获机中,在粮箱的后方配置有燃料罐,但为了在保持机体框的大小的状态下使燃料罐的底面积变大,需要使粮箱变小,这样谷物的能够存积量减少。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避免机体框的大型化、谷物的能够存积量的减少且能够配设大容量的燃料罐的收获机。
〔第2问题〕
上述第2背景技术的联合收获机中,供油辅助台被从卸载机向燃料罐侧伸出地设置,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这里,从供油用容器向燃料罐供油时,若有放置从供油用容器卸下的盖、擦去溢出燃料的棉纱的场所的话较为便利。此外,供油辅助台的平面空间若较大,则能够载置更大的供油用容器,减少供油的次数而变得便利。在这些方面,关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获机的供油辅助台有改善的余地。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供油时的便利性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作为解决上述第1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联合收获机的特征在于,具备机体框、脱粒装置、存积部、燃料罐,前述脱粒装置被支承于前述机体框,将收获的作物脱粒处理,前述存积部被支承于前述机体框,且被与前述脱粒装置沿机体左右方向并列地配置,存积由前述脱粒装置得到的谷粒,前述燃料罐被支承于前述机体框,且在机体的后部配置于前述存积部和前述脱粒装置之间,前述燃料罐为,与前述脱粒装置具备的筛箱的上端部相比延伸至上侧的形状。
脱粒装置的摆动分选装置具备的筛箱配置于脱粒筒的下方。在筛箱下设置将被脱粒的谷粒回收的回收部。这样,筛箱在脱粒装置处被配置于比较高的位置。根据上述方案,燃料罐为与筛箱的上端部相比延伸至上侧的形状,由此,即使不使燃料罐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变大,不使底面积过于变大,也能够使燃料罐的容量变大。即,能够避免机体框的大型化、谷物的能够存积量的减少,并且能够配设大容量的燃料罐。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燃料罐为,与前述脱粒装置具备的脱粒筒的后端部相比延伸至后侧的形状。
若为本方案,则能够将存积部和脱粒装置之间的空间有效地利用,使燃料罐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变大,使燃料罐的容量变大。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配置于前述存积部的后方、向前述燃料罐供油时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的载置部,前述燃料罐具备罐主体和供油部,前述载置部的容器载置面位于比前述罐主体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前述筛箱的上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若载置部的位置过高,则难以将重的供油用容器载置于载置部上,并且由于掉落而引起的危险性也变高。若载置部的位置过低,则难以将燃料从供油用容器移向燃料罐,作业效率下降。根据上述方案,载置部的位置为合适的高度,能够兼顾作业性和安全性而优选。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燃料罐具备罐主体和供油部,前述供油部从前述罐主体的后端部向正上方延伸。
若为本方案,供油部设置于罐主体部的后端部,所以作业者容易比机体靠后侧站立来进行供油作业。此外,供油部向正上方延伸,所以容易插入供油用的管等而优选。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存积部具备下窄形状的下窄部,在前述下窄部的与前述燃料罐相向的一侧的壁面的下部,设置有向前述存积部的内侧凹入的凹入部,前述燃料罐被以其上端部进入前述凹入部的状态配置。
若为本方案,燃料罐在进入凹入部的状态下被配置,所以能够确保存积部的容积,且使燃料罐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变大,使燃料罐的容量变大。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谷粒排出装置和载置部,前述谷粒排出装置与前述存积部的后端部连结,将存积于前述存积部的谷粒上升搬运,前述载置部在向前述燃料罐供油时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前述存积部能够绕沿着前述谷粒排出装置的纵搬运筒延伸的方向的轴心摆动,前述燃料罐具备与前述存积部的后端相比向后侧突出的突出部,前述载置部俯视时配置于前述突出部和前述纵搬运筒之间。
若为本方案,则在燃料罐的突出部和纵搬运筒之间配置有载置部,所以能够使燃料罐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变大来确保容量,并且提高供油作业时的便利性。此外,能够有效利用存积部的后端部的后侧的空间而优选。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存积部具备将存积的谷粒向下方排出的排出口,前述燃料罐具备与前述存积部的后端相比向后侧突出的突出部。
若为本方案,在具备排出口的所谓的料斗类型的收获机中,燃料罐具备与存积部的后端相比向后侧突出的突出部,由此,能够使燃料罐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变大,使燃料罐的容量变大。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载置部和台阶部,前述载置部配置于前述存积部的后方,向前述燃料罐供油时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前述台阶部俯设置成视时从前述存积部向机体外侧突出,前述台阶部具备从前述存积部向后方突出的台阶突出部,具备配置于前述台阶突出部和前述突出部之间的平衡配重。
若为本方案,平衡配重被配置于台阶部的台阶突出部和燃料罐的突出部之间,所以能够使存积部的后方的空间效率提高。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载置部位于前述平衡配重的上方。
若为本方案,载置部位于平衡配重的上方,所以能够使存积部的后方的空间效率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设置于前述燃料罐的后方、抑制前述燃料罐的翻倒的翻倒抑制部。
若使燃料罐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变大,则燃料罐的重心位置变高,翻倒的可能性变大。根据上述方案,能够借助翻倒抑制部抑制燃料罐的翻倒。此外,在燃料罐的后方配置翻倒抑制部,所以能够抑制从后方向燃料罐的接触,抑制燃料罐的破损。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翻倒抑制部具备立设于前述机体框的纵框、被支承于前述纵框的罐抵接部。
若为本方案,能够借助简易的结构实现翻倒抑制部而优选。此外,罐抵接部支承于纵框,由此,在比较高的位置,罐抵接部抵接于罐,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燃料罐的翻倒。
作为解决上述第2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联合收获机的特征在于,具备脱粒装置、存积部、燃料罐、谷粒排出装置、载置部,前述脱粒装置将被收获的作物脱粒处理,前述存积部被与前述脱粒装置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存积由前述脱粒装置得到的谷粒,前述燃料罐在前述脱粒装置和前述存积部之间被以后端部与前述存积部的后端部相比向后方突出的状态配置,前述谷粒排出装置与前述存积部的后端部连结,将存积于前述存积部的谷粒上升搬运,前述载置部在向前述燃料罐供油时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前述载置部从前述谷粒排出装置的外周部向前述燃料罐侧伸出,并且从前述谷粒排出装置的外周部向后方伸出。
若为本方案,载置部从谷粒排出装置的外周部向后方伸出,所以放置供油用容器等的空间变大,所以能够提高供油时的便利性。例如,能够将从供油用容器卸下的盖、棉纱(ウェス)载置于载置部。例如,能够将大型的供油用容器、宽度或纵深大的供油用容器稳定地载置于载置部。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载置部位于比前述燃料罐的主体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前述燃料罐的主体的上下中央部靠上侧的位置。
若载置部的位置过高,则难以将重的供油用容器载置于载置部上,并且由于掉落而引起的危险性也变高。若载置部的位置过低,则难以将燃料从供油用容器移向燃料罐,作业效率下降。根据上述方案,载置部的位置为合适的高度,能够兼顾作业性和安全性而优选。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支承框、回转驱动机构、侧罩体,前述支承框支承前述载置部,前述回转驱动机构被支承于前述支承框,将前述谷粒排出装置的纵搬运筒绕该纵搬运筒的轴心回转驱动,前述侧罩体被支承于前述支承框,覆盖前述回转驱动机构,前述载置部为沿着前述侧罩体的上端部的形状的形状,且被支承于前述侧罩体的上端部。
若为本方案,载置部不从侧罩体突出,且载置部在侧罩体的上端部为尽可能大的形状,所以载置部及侧罩体变得更美观,且载置部的便利性提高。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支承框被配置于前述谷粒排出装置和前述燃料罐之间,前述载置部被从前述支承框突出的撑条从下方支承。
若为本方案,能够将载置部切实地支承,所以能够将供油用容器安全地载置于载置部而优选。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支承框具备支承前述回转驱动机构的驱动支承部,前述侧罩体的下端部被支承于前述驱动支承部。
驱动支承部为了将回转驱动机构切实地支承所以刚性高。根据上述方案,侧罩体被支承于刚性高的驱动支承部,所以载置部的支承变得牢固,能够将供油用容器安全地载置于载置部而优选。
附图说明
图1是普通型联合收获机整体的右视图。
图2是普通型联合收获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设置于机体框上的粮箱、脱粒装置和燃料罐的位置关系的右视图。
图4是表示设置于机体框上的粮箱、脱粒装置和燃料罐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
图5是图4的V-V线截面的向视图。
图6是表示粮箱及谷粒排出装置的支承构造的后表面观察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粮箱的左视图及后视图。
图8是表示粮箱及谷粒排出装置的支承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具备存积仓斗的普通型联合收获机的右视图。
图10是具备存积仓斗的普通型联合收获机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设置于机体框上的存积仓斗、脱粒装置和燃料罐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
图12是表示燃料罐的支承构造的左视图。
图13是表示设置于机体框上的粮箱、脱粒装置和燃料罐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
图14是粮箱的右视图。
图15是罩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4的XVI-XVI剖视图。
图17是粮箱的主视图。
图18是图14的XVIII-XVI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附图所示的[F]的方向定义成普通型联合收获机的机体的“前侧”,[B]的方向定义成机体的“后侧”,[L]的方向定义成机体的“左侧”,[R]的方向定义成机体的“右侧”来说明。
〔整体结构〕
在图1及图2表示作为收获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获机。
该普通型联合收获机具备借助左右一对履带行进装置1行进的自走机体A。相对于该自走机体A,在其前部位置具备驾驶部B、收割前处理装置C。并且,在自走机体A的后部位置,具备借助收割前处理装置C送入被收割的谷秆的全秆喂入型的脱粒装置D、存积被从脱粒装置D供给的谷粒的粮箱E(“存积部”的一例)、用于将存积于粮箱E的谷粒向机外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F。此外,在自走机体A的后端部,在相当于粮箱E与脱粒装置D之间的部位的机体框10上具备燃料罐40。
〔驾驶部〕
在驾驶部B的驾驶座位2的下方位置,配置有搭载于机体框10上的发动机3,在自走机体A的前部的中央位置,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传向左右履带行进装置1的变速箱4被遍及机体框10的上下地装备。在该变速箱4具备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无级地变速的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并且内置有使传向左右履带行进装置1的驱动力断续的转向离合器(未图示)。
在前述驾驶部B具备覆盖前述发动机3的上方侧的箱状的发动机罩11,在发动机罩11的上表面具备驾驶座位2。在该发动机罩11的外侧部形成吸气壳11A,在吸气壳11A的外表面侧为了抽吸冷却风而形成铺设有防尘网的吸气部11B。
在驾驶座位2的前方立设有操纵塔12,在操纵塔12的上表面侧,兼用作进行自走机体A的转向控制的操作件和进行收割前处理装置C的升降控制的操作件的操作杆13被向前后及左右摆动自如地设置。
如图1及图2所示,在驾驶座位2的左侧部,设置有从操纵塔12的左横端部位置向后侧延伸设置的侧面板14。在该侧面板14的前端部的上表面14A,作为控制自走机体A的行进速度的变速操作件15,设置有主变速杆15A和副变速杆15B。
并且,在侧面板14的上表面14A侧,在比变速操作件15靠后侧位置,作为作业离合器杆16,脱粒离合器杆16A和收割离合器杆16B被以左右排列的状态设置。构成为,该脱粒离合器杆16A和收割离合器杆16B通过脱粒离合器杆16A的前后摆动操作将脱粒装置D的脱粒离合器(未图示)接通切断操作,通过收割离合器杆16B的前后摆动操作进行收割前处理装置C的收割离合器(未图示)的接通切断操作。
进而,在该脱粒离合器杆16A和收割离合器杆16B的后侧的侧面板14上设置有排出离合器杆(未图示)。排出离合器杆进行使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相对于粮箱E的底螺杆21断续的排出离合器G(参照图1)的接通切断操作,用于切换操作成基于谷粒排出装置F的能够排出谷粒的状态和停止排出谷粒的状态。
〔收割处理装置〕
收割前处理装置C构成为,将植立谷秆的穗尖侧耙拢而通过卷筒5的旋转工作扒起,将该谷秆的根部用刀具6切断。被收割的谷秆(收割谷秆)被横向进给螺旋器7横向进给而汇集于送料器8的入口附近。构成为,该全秆被送料器8向后方送给而被送入脱粒装置D。
此外,收割前处理装置C构成为绕送料器8的后端部侧的横轴心(图外)上下摆动自如。送料器8的上下摆动被遍及机体框10和送料器8的下部设置的液压缸等致动器18进行。构成为,通过基于该致动器18的工作的摆动量的设定能够调节谷秆的收割高度。
构成为,配备于送料器8的前端部的上方位置的耙拢卷筒5绕后端部侧的摆动支点(未图示)在前侧上下摆动,由此能够改变相对于送料器8的耙拢高度位置。这样,通过改变耙拢卷筒5相对于送料器8的相对高度,能够在不改变收割高度的情况下改变相对于植立谷秆等收割对象作物的耙拢高度。该耙拢卷筒5的高度位置的改变通过由夹装于送料器8的上部之间的液压缸构成的卷筒升降装置(未图示)的伸缩工作进行。卷筒升降装置的升降工作借助来自设置于操作杆13的握持部的图中未示出的按钮开关等操作输入部的指令被进行。
〔脱粒装置〕
脱粒装置D具备轴流型的脱粒筒100和摆动分选装置(未图示),前述轴流型的脱粒筒100绕沿自走机体A的前后方向的姿势的轴心驱动旋转,以进行被向脱粒室供给的收割谷秆的脱粒处理,前述摆动分选装置(未图示)从通过脱粒处理得到的处理物将谷粒摆动分选。摆动分选装置具备从上表面观察形成为矩形的框状的筛箱110。筛箱110借助偏心凸轮式的驱动部(未图示)被摆动驱动。
在该摆动分选装置,被分选的谷粒中,一类物被扬谷装置9向粮箱E供给,二类物借助二类返回装置19返回脱粒筒100回转的脱粒室(未图示),谷粒以外的麦秆屑等被从摆动分选装置的后部向自走机体A的后方掉落放出。
〔粮箱〕
粮箱E具备用于存积被从扬谷装置9供给的谷粒的罐主体20。
该罐主体20在朝向自走机体A的收纳姿势下,具备朝向机体前侧的前壁20a、朝向机体后侧的后壁20b、朝向作为机体内侧的左侧的左横壁20c、朝向作为机体外侧的右侧的右横壁20d,大致形成为矩形箱状。此外,罐主体20被姿势切换自如地支承为,通过绕自走机体A的后部位置的纵向姿势的上下轴心Y的回转收纳于自走机体A的作业姿势(图2中由实线所示的姿势)、从自走机体A向横向伸出的检查姿势(图2中假想线所示的姿势)。
作为该粮箱E的回转中心的前述上下轴心Y构成为,与设置于罐主体20的后表面侧的谷粒排出装置F具备纵搬运筒31的筒轴心一致。
如图1至图4所示,前述粮箱E在罐主体20的底部具备将存积于罐主体20的谷粒向后方送出的底螺杆21。
罐主体20的底壁20A的大部分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越靠中央侧位置越低的末端尖细形状的倾斜面,使得在罐主体20被收纳于自走机体A的作业姿势下,被从扬谷装置9供给的谷粒向罐主体20的左右方向上的底部中央侧汇集。由于为这样的构造,底螺杆21被配设于罐主体20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
底壁20A的倾斜面被设定成,谷粒能够由于自重向底螺杆21滑落的程度的倾斜角度。具备形成为这样的倾斜面的底壁20A的部位相当于在粮箱E的下部下窄的倾斜部。在该倾斜部形成有后述的凹入部22。
底螺杆21为,其螺杆轴21A的前端比罐主体20的前壁20a向前侧突出。构成为,相对于该螺杆轴21A的前端传递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且经由设置于传动上游侧的排出离合器G(参照图1),能够使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断续。
在罐主体20的后壁20b,将从底螺杆21送给的谷粒送向谷粒排出装置F的排出用筒部23被以向后方突出的状态设置。排出用筒部23的后端部被向上弯曲地形成,在该向上的端面连接有谷粒排出装置F的纵搬运筒31的下端侧。
构成为,相对于设置于纵搬运筒31的内部的纵螺杆轴31A的下端部的斜齿轮31Aa,使底螺杆21的螺杆轴21A的后端部具备的斜齿轮21Aa啮合来传递动力。由此,呈从底螺杆21向谷粒排出装置F的纵搬运筒31侧搬出谷粒的状态。
〔谷粒排出装置〕
谷粒排出装置F构成为,具备被向上立设的直管状的纵搬运筒31、连接于该纵搬运筒31的上端部的横搬运筒32。横搬运筒32构成为,能够与纵搬运筒31一同绕前述上下轴心Y左右摆动,且能够绕水平横轴心X起伏摆动。
纵搬运筒31在内部内装有前述纵螺杆轴31A,构成将从底螺杆21的后端部送出的谷粒上升搬运的向上的纵搬运路径。连接于纵搬运筒31的上端部的横搬运筒32在内部内装有横螺杆轴32A,构成将从纵搬运筒31的上端部承接的谷粒向水平方向等的机体外侧搬运的横向的横搬运路径。
谷粒排出装置F为,该纵搬运筒31被相对于粮箱E的排出用筒部23能够绕沿纵搬运筒31的筒轴的上下轴心Y回转地连接。并且,纵搬运筒31绕上下轴心Y的回转工作由回转驱动机构30进行。
回转驱动机构30如图3至图6所示,构成为具备装备于纵搬运筒31的下端部外周的回转用齿轮部31a、与该回转用齿轮部31a啮合的副齿轮33a、及驱动副齿轮33a的电动马达33等。
前述电动马达33经由驱动支承部54支承于被从机体框10立设的支承框50,组装成该电动马达33的输出轴具备的副齿轮33a啮合于前述回转用齿轮部31a。由此,构成为,随着电动马达33的正转或反转,谷粒排出装置F的横搬运筒32能够绕上下轴心Y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地回转工作。
此外,横搬运筒32绕水平横轴心X的起伏摆动构成为,通过遍及纵搬运筒31的上部之间设置的液压缸34的伸缩工作进行。
〔燃料罐〕
如图2至图6所示,燃料罐40在自走机体A的后端部的机体框10上配置于粮箱E和脱粒装置D之间。燃料罐40具备罐主体41和供油部42。罐主体41被安装带43固定于机体框10。供油部42为圆筒形状,设置于罐主体41的后端部,从罐主体41的上表面41c向正上方延伸。供油部42的中心轴42a如图5所示位于比脱粒装置D的后端部靠后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位于比粮箱E的左横壁20c靠右侧的位置。
罐主体41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罐主体41的机体左右方向的宽度比机体前后方向的长度及高度小,比机体前后方向的长度的一半及高度的一半小。
罐主体41如图1所示,位于比二类返回装置19靠后侧的位置。
罐主体41的前表面41a位于脱粒装置D的二类返回装置19的后端附近。
即,罐主体41的前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前端部位于脱粒装置D的二类返回装置19的后端附近。
罐主体41的后表面41b如图2所示,位于比脱粒装置D具备的脱粒筒100的后端部靠后侧的位置,如图2、图5所示,位于比脱粒装置D的后端部靠后侧的位置,位于比粮箱E的后壁20b靠后侧的位置,位于比机体框10的后端部靠后侧的位置。即,罐主体41与脱粒装置D具备的脱粒筒100的后端部相比延伸至后侧,与脱粒装置D的后端部相比延伸至后侧,与粮箱E的后壁20b相比延伸至后侧,与机体框10的后端部相比延伸至后侧。
罐主体41的上表面41c如图4所示,位于比脱粒装置D具备的筛箱110的上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如图4、图6所示,位于比载置部60(后述)的上表面61a靠上侧的位置,位于比回转驱动机构30的电动马达33的上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即,罐主体41与脱粒装置D具备的筛箱110的上端部相比延伸至上侧,与载置部60(后述)的上表面61a相比延伸至上侧,与回转驱动机构30的电动马达33的上端部相比延伸至上侧。
〔粮箱的凹入部构造〕
粮箱E的凹入部22被如图4至图7所示地形成。
如图4所示,粮箱E的罐主体20具备下窄形状的下窄部20f。并且,在下窄部20f的与燃料罐40相向的一侧的底壁20A的下部,设置有向粮箱E的内侧凹入的凹入部22。
在图7表示粮箱E的罐主体41,在左侧表示罐主体41的左视图,在右侧表示罐主体41的后视图。关于罐主体41的上端及下端、凹入部22的上端及下端,左视图和后视图被单点划线连结。如图7所示,该凹入部2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为罐主体20的前后方向长度的1/3左右。并且,凹入部22在上下方向上,被遍及从相当于下窄的倾斜部的底壁20A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位置至比底壁20A的上端边缘稍靠上方侧的范围地形成。
即,凹入部22被遍及罐主体20的左侧的底壁20A、其稍上方的部位的左横壁20c地形成。凹入部22借助位于该前端部的凹入前壁22a、位于该后侧的凹入斜壁22b及凹入横壁22c的三壁面,为前侧和上侧及右横侧被包围、后侧和左横侧及下侧开放的凹入部分。
凹入前壁22a以与罐主体20的左侧的底壁20A、其稍上方的部位的左横壁20c交叉的状态相连,凹入斜壁22b及凹入横壁22c的前端侧与向罐主体20的内侧凹入的部分相连。
凹入斜壁22b被以前端侧与凹入前壁22a相连、并且后端侧与罐主体20的后壁20b相连、进而上端侧与左横壁20c相连、下端侧与凹入横壁22c相连的状态设置。
凹入横壁22c被以前端侧与凹入前壁22a相连、并且后端侧与罐主体20的后壁20b相连、进而上端侧与凹入斜壁22b的下边缘相连、下端侧与左侧的底壁20A相连的状态设置。
如图3至图6所示,凹入部22的上端部处于比燃料罐40的上表面41c高的位置。因此,燃料罐40被以其上端部进入凹入部22的状态配置。
凹入斜壁22b的倾斜角度被设定成与底壁20A的倾斜角度相同程度,且设定成与罐主体20的内侧的面接触的谷粒能够由于自重滑落的程度的倾斜角度。凹入横壁22c形成为沿着与罐主体20的左横壁20c大致平行的铅垂线的面。
〔支承构造〕
对用于支承粮箱E及谷粒排出装置F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至图6、及图8所示,支承构造具备立设于机体框10的支承框50。
该支承框50具备由方筒件形成为矩形柱状的纵柱状部51、向下端侧具备的机体框10安装的安装座板52、设置于纵柱状部51的上端部的谷粒排出装置连结部53及脱粒连结部56、设置于纵柱状部5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途位置的驱动支承部54。这样构成的支承框50通过将下端的安装座板52螺栓连结于机体框10,纵柱状部51被以起立姿势固定于机体框10。
在纵柱状部51的上端部,如图4所示,在纵柱状部51的上端部附近的左侧,相对于脱粒装置D的连结用的横向框55被螺栓连结,纵柱状部51的上端部经由横向框55被与脱粒装置D一体地固定。
此外,在纵柱状部51的上端部附近的右侧,经由谷粒排出装置连结部53支承有谷粒排出装置F。谷粒排出装置连结部53如图3、4及图8所示,具备从纵柱状部51的右侧向后侧伸出的状态下被焊接固定的第1安装片53A、相对于该第1安装片53A在右侧相向而在其与第1安装片53A之间夹入纵搬运筒31的第2安装片53B。
设置于纵柱状部51的中途位置的驱动支承部54如下所述地构成。
即,如图6及图8所示,安装托架54A在纵柱状部51的中途位置沿水平方向横向伸出,回转驱动机构30的搭载台54B被螺栓连结于该安装托架54A。相对于该搭载台54B,安装有构成回转驱动机构30的电动马达33、及啮合于纵搬运筒31的回转用齿轮部31a的副齿轮33a。
因此,以电动马达33的副齿轮33a啮合于纵搬运筒31的回转用齿轮部31a的方式,相对于搭载台54B组装回转驱动机构30,由此能够配备成可以通过电动马达33的驱动将谷粒排出装置F绕上下轴心Y回转驱动的状态。
〔载置部、侧罩体〕
在纵柱状部51的中途位置,如图3至图6、及图8所示,在比驱动支承部54靠上方的位置安装有载置部60。该载置部60如图3所示,构成为向燃料罐40供油时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120。
载置部60是平板状的部件,从谷粒排出装置F的外周部向燃料罐40的侧方(左侧)伸出,并且从谷粒排出装置F的外周部向后方伸出。如图4、图5所示,载置部60的左侧部分将回转驱动机构30从上覆盖。如图5所示,载置部60的右侧部分相对于谷粒排出装置F的纵搬运筒31延伸至左侧。载置部60具备将谷粒排出装置F的纵搬运筒31的外周面的后侧部分从后方覆盖的弧状部60a。
如图4所示,载置部60位于比燃料罐40的罐主体41的上端部(上表面41c)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燃料罐40的罐主体41的上下中央部靠上侧的位置。此外,载置部60位于比脱粒装置D的筛箱110的上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如图5所示,燃料罐40具备比粮箱E的后端向后侧突出的突出部41d。并且,载置部60俯视时被配置于燃料罐40的突出部41d和纵搬运筒31之间。
在载置部60的下表面连接有侧罩体35。侧罩体35将板状的部件弯折来形成。载置部60和侧罩体35通过焊接被连接,成为一体的部件。载置部60被支承于侧罩体35的上端部。
如图5、图8所示,侧罩体35的上端部的形状与载置部60的外周部的形状一致。即,载置部60是沿着侧罩体35的上端部的形状的形状。
如图5所示,侧罩体35从后覆盖谷粒排出装置F的纵搬运筒31,且从斜后右方覆盖。侧罩体35从后覆盖回转驱动机构30,且从斜后左方覆,且从左覆盖。
作为一体的部件的载置部60及侧罩体35借助以下说明的结构支承于支承框50。如图8所示,在支承框50的中间部的驱动支承部54和脱粒连结部56之间,撑条57被焊接固定。如图6、图8所示,载置部60被从支承框50突出的撑条57从下方支承。载置部60借助螺栓被以相对于撑条57能够装卸的状态安装。
如图8所示,安装托架59被焊接固定于支承框50的中间部的驱动支承部54和撑条57之间。如图6、图8所示,侧罩体35借助螺栓被以相对于安装托架59能够装卸的状态安装。
如图8所示,驱动支承部54在其后端部具备撑条54C。
如图5所示,侧罩体35借助螺栓被以相对于撑条54C能够装卸的状态安装。即,侧罩体35的下端部被支承于驱动支承部54的撑条54C。
如以上说明,载置部60及侧罩体35被相对于支承框50借助螺栓以能够装卸的状态安装。
侧罩体35的右横侧方的端部呈位于谷粒排出装置F的纵搬运筒31存在的部位的右横外侧而右端侧开放的状态。相对于该侧罩体35的右端侧的开放部位,以覆盖该右端侧的方式,从粮箱E的后壁20b向后侧突出形成有遮蔽体38。
该遮蔽体38形成为上下方向长度比侧罩体35的上下方向长度稍短,与载置部60相比位于下侧。并且,如图5所示,在粮箱E位于作业姿势的状态下,配设成在纵搬运筒31存在的部位的右横外侧覆盖侧罩体35的右端侧的开放部位。
并且,粮箱E在绕上下轴心Y将前端侧姿势切换成朝向横向外侧的检查姿势的状态下,遮蔽体38姿势改变成在纵搬运筒31的外周和侧罩体35的内侧之间潜入载置部60的下侧的状态。因此,与粮箱E的姿势改变无关地,遮蔽体38与侧罩体35一同位于覆盖回转驱动机构30的周边的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
〔1〕以下,参照图9-11的同时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料斗类型的普通型联合收获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以下的说明中,有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的情况。
在图9-11中记载的普通型联合收获机取代粮箱E而具备存积仓斗H(“存积部”的一例)。在脱粒装置D的摆动分选装置(未图示)被分选的谷粒中的一类物被扬谷装置9向存积仓斗H供给。存积仓斗H具备矩形箱状部81、流下引导部82、排出口84。在存积仓斗H的下方,设置有将被从存积仓斗H排出的谷粒回收的回收空间85。存积仓斗H被支承于仓斗支承框86。
矩形箱状部81是无底的箱状的部件,在内部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存积空间。流下引导部82具备三个下窄状的漏斗部83。矩形箱状部81的下端开口部和流下引导部82的上端开口部被连接,以矩形箱状部81的内部和流下引导部82的内部相连的状态形成有空间。即,借助矩形箱状部81的内部空间和流下引导部82的内部空间,形成有存积谷粒的存积空间。在三个漏斗部83的下端部,形成有能够将谷粒向下方排出的排出口84。
在回收空间85,具备将谷粒容纳袋以纵向姿势保持的袋保持部85a,前述谷粒容纳袋用于容纳被从存积仓斗H的排出口84排出的谷粒。在比存积仓斗H靠下侧具备用于将谷粒容纳袋承接支承的袋载置台85b,前述谷粒容纳袋用于容纳谷粒。在作为存积仓斗H和袋载置台85b之间的作业空间的回收空间85,配置谷粒容纳袋,从排出口84流下的谷粒被装袋。
在比袋载置台85b靠右侧,具备进行谷粒回收作业的辅助作业者能够搭乘的台阶部89。台阶部89如图10所示,被设置成俯视时从存积仓斗H向机体外侧突出。该台阶部89被绕机体内侧(左侧)端部的前后摆动轴心Z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框10,构成为能够摆动地姿势改变成向机体横向外侧伸出的作业姿势、向机体内侧退回的收纳姿势。
台阶部89的后端部如图10所示,与后部右纵框86a及后部左纵框86b相比位于机体后侧的位置,与存积仓斗H的后端部相比位于机体后侧的位置。即,台阶部89具备从存积仓斗H向后方突出的台阶突出部89a。
与存积仓斗H相比在上侧具备作为覆盖作业区域的上方侧的遮阳部件的辅助舱87。辅助舱87能够相对于搭乘在台阶部89进行作业的辅助作业者遮蔽日照。
辅助舱87在存积仓斗H的上部的右侧的外侧部分,被能够摆动成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地支承。若加以说明,则如图11所示,辅助舱87经由安装于存积仓斗H的顶板的右上部的一对支点托架88,被能够绕处于比顶板高的位置的摆动轴心X摆动地支承。
仓斗支承框86具备在与存积仓斗H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对应的位置从机体框10立设的多个纵框、遍及多个纵框的上端部彼此被连结的多个横框。
在本实施方式中,向燃料罐40供油时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120的载置部60如图9-11所示,将圆棒状的部件在从上表面观察时弯成大致长方形地形成。载置部60被支承于仓斗支承框86的纵框的后部右纵框86a和后部左纵框86b。载置部60从后部右纵框86a及后部左纵框86b向后方延伸。载置部60配置于存积仓斗H的后方。如图11所示,载置部60的容器载置面与燃料罐40的罐主体41的上端部相比位于下侧,且与脱粒装置D的筛箱110的上端部相比位于上侧。
具备载置于台阶部89而用于保护进行谷粒回收作业的辅助作业者的防护部90、进行谷粒回收作业的辅助作业者能够握持的扶手91。
防护部90是U字形的部件,两端部支承于仓斗支承框86的横框。防护部90构成为能够遍及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地上下摆动。防护部90的使用状态是指,防护部90与存积仓斗H相比向机体横方向外侧伸出而能够承接作业者的身体的状态。防护部90的收纳状态是指,防护部90向机体横方向内侧退回而接近存积仓斗H的顶板的状态。
扶手91是棒状的部件,两端部被支承于仓斗支承框86的横框。
具备用于调整机体的前后方向的重量平衡的平衡配重92。平衡配重92在机体框10的后端部配置于燃料罐40的突出部41d和台阶部89的台阶突出部89a之间。另外,台阶突出部89a是燃料罐40的与存积仓斗H的后端相比向后侧突出的部位。如图11所示,平衡配重92的下端部与燃料罐40的下端部相比位于下侧。载置部60位于平衡配重92的上方。
〔2〕关于燃料罐40、及燃料罐40的支承构造的另外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2-13的同时进行说明。燃料罐40具备上间隔板93、下间隔板94、燃料表95、燃料传感器96。
上间隔板93及下间隔板94在燃料罐40的罐主体41的内部配置于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是将罐主体41的内部空间间隔的板状的部件。
上间隔板93从罐主体41的上壁向下方延伸,延伸至罐主体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下间隔板94从罐主体41的下壁向上方延伸,延伸至罐主体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下间隔板94的上端与上间隔板93的下端相比位于上侧。在罐主体41的内部配置上间隔板93及下间隔板94,由此,能够将罐主体41摆动时的燃料的液面的揺动抑制成较小。
燃料表95配置于罐主体41的后表面41b的上端部。燃料表95具备穿过罐主体41的内部的上管95a及下管95b、配置于上管95a和下管95b之间的透明管95c。向燃料罐40供油时,燃料的液面上升而到达下管95b的高度时,燃料流入下管95b。并且燃料的液面到达透明管95c的高度时,能够肉眼确认燃料的液面。燃料罐40具备燃料表95,由此向燃料罐40供油时,能够通过肉眼确认燃料接近满量。
燃料传感器96通过检测随着燃料的液面的升降而升降的浮标的位置,检测存积于燃料罐40的燃料的量。燃料传感器96在罐主体41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配置于上间隔板93和下间隔板94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为了保护燃料传感器96,上间隔板93和下间隔板94的间隔被尽可能小地设定。燃料传感器96的输出被用于在向燃料罐40供油时报告燃料接近满量。详细地说,控制部(无图示)在使发动机键为开启的状态下接收来自燃料传感器96的输出信号,在输出信号表示的液面的位置上升而到达满量位置(例如,燃料为罐容量的90%的量的位置)时,进行向作业者的报告(例如,产生警报音)。
燃料罐40的罐主体41如图12所示,被安装带43固定于机体框10。安装带43的机体右侧的端部借助螺栓固定于在机体框10设置的撑条10a。在安装带43的机体左侧的端部安装有螺纹棒43a。并且,螺纹棒43a被插入在机体框10设置的撑条10b的孔,借助两个螺母被以相对于撑条10b能够调整位置的状态安装。螺纹棒43a被直接安装于安装带43的左侧的面。因此,螺纹棒43a的中心轴和安装带43的表面的距离比较小。因此,在螺纹棒43a和安装带43之间产生的力矩变小,抑制螺纹棒43a和安装带43之间的固定部位的破损。
具备抑制燃料罐40的翻倒的翻倒抑制部97。翻倒抑制部97在燃料罐40的后方被以与燃料罐40的罐主体41的后端部接触的状态配置。翻倒抑制部97具备纵框98和罐抵接部99。纵框98是截面为コ字形的部件,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立设于机体框10。罐抵接部99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支承于纵框98。罐抵接部99的左右的端部在燃料罐40的外侧向前方弯折。在罐抵接部99的左右的端部,以与燃料罐40的罐主体41的表面设置有间隙的状态设置有缓冲部件(未图示)。
借助以上那样构成的翻倒抑制部97,燃料罐40沿机体左右方向摆动时,燃料罐40与罐抵接部99的缓冲部件抵接,翻倒抑制部97支承燃料罐40,由此抑制燃料罐40向左右方向翻倒。此外,燃料罐40沿机体前后方向摆动时,燃料罐40也与罐抵接部99的前表面抵接,翻倒抑制部97支承燃料罐40,由此抑制燃料罐40向前后方向翻倒。
此外,翻倒抑制部97设置于燃料罐40的后方,由此,能够抑制从后方接触燃料罐40,抑制燃料罐40的破损。
以上,对将翻倒抑制部97应用于具备粮箱E的普通型联合收获机的例子(图13)进行了说明,但翻倒抑制部97如图11所示,也能够应用于料斗类型的普通型联合收获机。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载置部60和侧罩体35通过焊接连接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载置部60和侧罩体35也可以借助螺栓等以能够装卸的状态连接。
〔4〕燃料罐40及载置部60的形状及支承构造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例子。
〔5〕对覆盖粮箱E的右侧面的下部的罩的其他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在粮箱E的右侧面配置有将粮箱E的右侧面的下部从右覆盖的罩70。罩70为树脂制,实现轻量化。
罩70的上表面部70a形成为,从机体右侧观察右侧下降、即与机体后侧相比机体前侧下降的形状。
如图14、图15所示,在罩70的上表面部70a的机体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两个凹部70b。在粮箱E的右横壁20d的机体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与罩70的两个凹部70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两个凸部20g。凸部20g从右横壁20d遍及底壁20A地延伸。将罩70安装于粮箱E的状态下,两个凸部20g为分别进入两个凹部70b的状态。将罩70安装于粮箱E时,通过使罩70的凹部70b与粮箱E的凸部20g配合,罩70相对于粮箱E的前后方向被对准。
对将罩70固定于粮箱E的机构进行说明。如图14、图16、图17所示,罩70具备两个把手螺栓安装部70c。把手螺栓安装部70c在罩70的上侧部分的前侧部分、上侧部分的后侧部分各设置一个。如图16、图17所示,在粮箱E的右横壁20d的下部的与两个把手螺栓安装部70c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两个撑条20h。
如图14、图16、图17所示,罩70具备撑条70d、撑条70e。撑条70d设置于罩70的背面侧(机体左侧的侧面)的、下侧部分的后侧部分。撑条70e设置于罩70的背面侧(机体左侧的侧面)的、下侧部分的前侧部分。在粮箱E的底壁20A的下侧部分的后侧部分的、与撑条70d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支承棒20j。在粮箱E的下部前板20k的右端部设置有支承棒20m。
将罩70安装于粮箱E时,将罩70的撑条70d挂在粮箱E的支承棒20j,将罩70的撑条70e挂在粮箱E的支承棒20m。并且,使把手螺栓71穿过把手螺栓安装部70c的贯通孔与撑条20h的螺纹孔螺纹接合。由此,粮箱E固定于罩70的上部。此外,通过将把手螺栓71从撑条20h卸下,能够将罩70从粮箱E卸下。像以上这样,罩70能够相对于粮箱E装卸。另外,将罩70安装于粮箱E的状态下,如图16、图17所示,把手螺栓71的头部收敛于罩70的把手螺栓安装部70c的凹陷,不从罩70的右侧面突出。
如图17、图18所示,在粮箱E的下部前板20k的右端部,除了支承棒20m还设置有手柄20n。手柄20n沿上下方向延伸。支承棒20m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使粮箱E的罐主体20从作业姿势向检查姿势变化时,能够握持手柄20n和支承棒20m的两方拉伸罐主体20,所以容易施加力,能够容易进行粮箱E的姿势变化。支承棒20j较粗地形成为在将粮箱E拉出时握持来拉伸的情况下也不弯曲的程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行进的同时收获植立的作物的收获机,除了普通型联合收获机以外,也能够应用于自脱型联合收获机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 :机体框
20f :下窄部
22 :凹入部
30 :回转驱动机构
31 :纵搬运筒
35 :侧罩体
40 :燃料罐
41 :罐主体
41d :突出部
42 :供油部
50 :支承框
54 :驱动支承部
57 :撑条
60 :载置部
84 :排出口
89 :台阶部
89a :台阶突出部
92 :平衡配重
97 :翻倒抑制部
98 :纵框
99 :罐抵接部
100 :脱粒筒
110 :筛箱
120 :供油用容器
D :脱粒装置
E :粮箱(存积部)
F :谷粒排出装置
H :存积仓斗(存积部)。

Claims (13)

1.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机体框、脱粒装置、存积部、燃料罐、载置部,
前述脱粒装置被支承于前述机体框,将收获的作物脱粒处理,
前述存积部被支承于前述机体框,且被与前述脱粒装置沿机体左右方向排列地配置,存积由前述脱粒装置得到的谷粒,
前述燃料罐具有罐主体和供油部且被支承于前述机体框,且在机体的后部配置于前述存积部和前述脱粒装置之间,
前述载置部配置于前述存积部的后方,向前述燃料罐供油时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
前述燃料罐为在机体上下方向中与前述脱粒装置具备的筛箱的上端部相比延伸至上侧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中与前述脱粒装置的后端部相比延伸至后侧的形状,前述存积部具备下窄形状的下窄部且在前述下窄部的与前述燃料罐相向的一侧的壁面设置有向前述存积部的内侧凹入的凹入部,并且,前述燃料罐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并且前述燃料罐被以其上端部进入前述凹入部的状态配置,前述载置部的容器载置面位于比前述罐主体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前述筛箱的上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供油部从前述罐主体的后端部向正上方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谷粒排出装置,
前述谷粒排出装置与前述存积部的后端部连结,将存积于前述存积部的谷粒上升搬运,
前述存积部能够绕沿着前述谷粒排出装置的纵搬运筒延伸的方向的轴心摆动,
前述燃料罐具备与前述存积部的后端相比向后侧突出的突出部,
前述载置部俯视时配置于前述突出部和前述纵搬运筒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存积部具备将存积的谷粒向下方排出的排出口,
前述燃料罐具备与前述存积部的后端相比向后侧突出的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台阶部,
前述台阶部设置成俯 视时从前述存积部向机体外侧突出,
前述台阶部具备从前述存积部向后方突出的台阶突出部,
具备配置于前述台阶突出部和前述突出部之间的平衡配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载置部位于前述平衡配重的上方。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于前述燃料罐的后方、抑制前述燃料罐的翻倒的翻倒抑制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翻倒抑制部具备立设于前述机体框的纵框、被支承于前述纵框的罐抵接部。
9.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脱粒装置、存积部、燃料罐、谷粒排出装置、载置部,
前述脱粒装置将被收获的作物脱粒处理,
前述存积部被与前述脱粒装置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排列地配置,存积由前述脱粒装置得到的谷粒,
前述燃料罐具有罐主体和供油部且在前述脱粒装置和前述存积部之间被以后端部与前述存积部的后端部相比向后方突出的状态配置,
前述谷粒排出装置与前述存积部的后端部连结,将存积于前述存积部的谷粒上升搬运,
前述载置部在向前述燃料罐供油时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
前述燃料罐以前述后端部比前述脱粒装置的后端部向后侧突出的状体配置,前述载置部从前述谷粒排出装置的外周部向前述燃料罐侧伸出,并且从前述谷粒排出装置的外周部向后方伸出,前述供油部以前述供油部的中心轴位于比前述脱粒装置的后端部靠后方的状态立设在前述罐主体的后上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载置部位于比述罐主体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前述罐主体的上下中央部靠上侧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承框、回转驱动机构、侧罩体,
前述支承框支承前述载置部,
前述回转驱动机构被支承于前述支承框,将前述谷粒排出装置的纵搬运筒绕该纵搬运筒的轴心回转驱动,
前述侧罩体被支承于前述支承框,覆盖前述回转驱动机构,
前述载置部为沿着前述侧罩体的上端部的形状的形状,且被支承于前述侧罩体的上端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支承框被配置于前述谷粒排出装置和前述燃料罐之间,
前述载置部被从前述支承框突出的撑条从下方支承。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支承框具备支承前述回转驱动机构的驱动支承部,
前述侧罩体的下端部被支承于前述驱动支承部。
CN201980068444.XA 2018-12-27 2019-12-23 收获机 Active CN112888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5762 2018-12-27
JP2018-245761 2018-12-27
JP2018245762A JP7117995B2 (ja) 2018-12-27 2018-12-27 収穫機
JP2018245761A JP7117994B2 (ja) 2018-12-27 2018-12-27 収穫機
PCT/JP2019/050367 WO2020137976A1 (ja) 2018-12-27 2019-12-23 収穫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8301A CN112888301A (zh) 2021-06-01
CN112888301B true CN112888301B (zh) 2023-03-07

Family

ID=71127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8444.XA Active CN112888301B (zh) 2018-12-27 2019-12-23 收获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88301B (zh)
PH (1) PH12021551000A1 (zh)
WO (1) WO2020137976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8970A (zh) * 2006-09-06 2008-03-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203884247U (zh) * 2013-03-25 2014-10-22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装置
CN204681896U (zh) * 2014-04-25 2015-10-07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16049095A (ja) * 2014-09-02 2016-04-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JP2018050595A (ja) * 2016-09-30 2018-04-05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14120B1 (en) * 2007-02-07 2013-01-09 Julio Adam Cereal combine
JP5795467B2 (ja) * 2010-09-17 2015-10-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選別構造
JP2015208267A (ja) * 2014-04-25 2015-11-2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排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8970A (zh) * 2006-09-06 2008-03-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203884247U (zh) * 2013-03-25 2014-10-22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装置
CN204681896U (zh) * 2014-04-25 2015-10-07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16049095A (ja) * 2014-09-02 2016-04-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JP2018050595A (ja) * 2016-09-30 2018-04-05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8301A (zh) 2021-06-01
WO2020137976A1 (ja) 2020-07-02
PH12021551000A1 (en) 2021-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11463B2 (ja) 作業機
JP7117995B2 (ja) 収穫機
JP676534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257480B2 (ja) 収穫機
CN105007715B (zh) 联合收割机
CN112888301B (zh) 收获机
JP2019004766A (ja) コンバイン
JP711003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117994B2 (ja) 収穫機
CN217445862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8781721B (zh) 联合收割机
JP736834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0195306A (ja) コンバイン
CN111343858A (zh) 联合收割机
JP7495362B2 (ja) 作業機械用の燃料供給装置、及び収穫機械
CN206866059U (zh) 收割机
JP688986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2191226A (ja)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貯留タンク
CN118252030A (zh) 收割机
JP686519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704039B1 (ja) コンバイン
CN116941416A (zh) 收割机
CN116018929A (zh) 联合收割机
JP411070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578686Y2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