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67879B -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67879B
CN112867879B CN201980067250.8A CN201980067250A CN112867879B CN 112867879 B CN112867879 B CN 112867879B CN 201980067250 A CN201980067250 A CN 201980067250A CN 112867879 B CN112867879 B CN 1128678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region
holding portion
movable
vibration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72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67879A (zh
Inventor
近藤弘基
大木健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678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678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678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678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rtitions between two working chambers
    • F16F13/106Design of constituent elastomeric parts, e.g. decoupling valve elements, or of immediate abutments therefor, e.g. c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4/00Materials; Material properties
    • F16F2224/02Materials; Material properties solids
    • F16F2224/025Elastom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该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能够进一步降低因外力作用时的可动膜的碰撞而产生的撞击声。在容纳于分隔构件26的容纳区域40的可动膜42设置有保持于分隔构件26的中央保持部44和从中央保持部44向外周延伸的辐条状保持部48。可动膜42的一个面通过中央保持部44和辐条状保持部48而与容纳区域40的壁内表面60重叠,在多个辐条状保持部48的周向之间设置有允许从壁内表面60离开的方向上的变形的弹性变形区域50。在弹性变形区域50中,在可动膜42的另一个面突出有从中央保持部44向外周延伸的缓冲用突条54,缓冲用突条54的突出高度在缓冲用突条54的延伸方向上不同,以使得在容纳区域40中与对置的壁内表面62抵接的时机根据弹性变形区域50的变形量而不同。

Description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等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夹装于振动传递系统的构成构件之间并将上述振动传递系统的构成构件相互防振连结的防振装置,作为防振装置的一种,还已知有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以第一流体室和第二流体室被分隔构件分隔的状态设置,在上述第一流体室与第二流体室之间产生流体的流动等,从而发挥优异的防振效果。
顺便提及的是,以提高防振性能、防止空化异响等为目的,还提出了在设置于分隔构件的容纳区域配设置有可动膜的构造。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133455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用于降低空化异响的可动橡胶膜的构造。专利文献1的可动橡胶膜的一个面配置为与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重叠,允许可动橡胶膜从重叠的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离开的方向的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34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对专利文献1进一步进行研究时得知,对于在可动膜较大地进行弹性变形时因可动膜的另一个面与容纳区域的壁内表面碰撞而引起的撞击声的产生仍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该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能够进一步降低在振动、冲击性载荷等外力作用时由可动膜的碰撞而产生的撞击声。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以下,记载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方式。此外,在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采用的构成要素能够尽可能地以任意的组合来采用。
第一方式是一种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其具有在配置于第一流体室与第二流体室之间的分隔构件的容纳区域中容纳有可动膜的构造,其中,在所述可动膜设置有被所述分隔构件夹持并保持的中央保持部,并且设置有从该中央保持部朝向外周延伸的多个辐条状保持部,该可动膜被保持为通过上述中央保持部和辐条状保持部使该可动膜的任一个面与该分隔构件的所述容纳区域的壁内表面重叠的状态,在该多个辐条状保持部的周向之间设置有弹性变形区域,允许该弹性变形区域进行基于作用于该可动膜的两面的流体压差而从该可动膜所重叠的该容纳区域的该壁内表面离开的方向上的变形,并且,在该弹性变形区域中,在该可动膜的另一个面突出地设置有从该中央保持部朝向外周延伸的缓冲用突条,该缓冲用突条的突出高度在该缓冲用突条的延伸方向上不同,以使得在该容纳区域中与对置的壁内表面抵接的时机根据该弹性变形区域的变形量而不同。
根据形成为依照本方式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在可动膜的弹性变形区域变形而使弹性变形区域的另一个面与容纳区域的壁内表面碰撞时,设置于弹性变形区域的缓冲用突条进行抵接,从而能够防止弹性变形区域在大范围内发生面碰撞,能够降低撞击声。而且,缓冲用突条整体不会同时与容纳区域的壁内表面抵接,能够实现阶段性的抵接。由此,在缓冲用突条的突出前端面与容纳区域的壁内表面抵接时,也能够防止较大的载荷一次性作用于分隔构件,还能够抑制由缓冲用突条的碰撞而产生的撞击声。
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可动膜的外周部分,沿周向延伸地设置有被所述分隔构件夹持并保持的外周保持部,所述辐条状保持部设置为将所述中央保持部和该外周保持部连接。
根据形成为依照本方式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可动膜的内周部分在中央保持部被分隔构件支承,并且可动膜的外周部分在外周保持部被分隔构件支承。由此,设置于中央保持部与外周保持部之间的弹性变形区域的变形量受到限制,降低由弹性变形区域的碰撞而产生的撞击声。
通过将辐条状保持部设置为将中央保持部和外周保持部连接,能够确保可动膜的偏离弹性变形区域的部分的变形刚性。
第三方式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缓冲用突条的突出高度朝向所述可动膜的外周而阶段性地变小。
根据形成为依照本方式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在可动膜的弹性变形区域变形时,可动膜的缓冲用突条以从突出高度较大的内周部分到突出高度较小的外周部分的顺序阶段性地进行抵接。由此,缓冲用突条的突出前端面相对于容纳区域的壁内表面的抵接面积逐渐变大,因此发挥优异的缓冲作用,防止由可动膜的碰撞而产生的撞击声。
第四方式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可动膜的外周部分,局部地沿周向延伸地设置有被所述分隔构件夹持并保持的外周保持部,所述缓冲用突条从所述中央保持部朝向在周向上偏离该外周保持部的部分延伸。
根据形成为依照本方式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缓冲用突条朝向不存在弹性变形量容易变大的外周保持部的部分延伸。由此,能够防止在外周保持部的周向之间产生由可动膜的碰撞而产生的撞击声。
第五方式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流体室形成为在振动输入时产生内压变动的受压室,并且所述第二流体室形成为允许容积变化的平衡室,所述可动膜与所述容纳区域中的该平衡室侧的壁内表面重叠,并且该可动膜的所述弹性变形区域与该容纳区域中的该受压室侧的壁内表面分离。
根据形成为依照本方式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在受压室的流体压力急剧地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可动膜的弹性变形区域向受压室侧变形,从而能够立即缓和受压室的流体压力的降低。由此,能够避免因受压室的流体压力的大幅度降低而引起的空化气泡的产生,从而能够防止在空化气泡消失时产生的异响。
第六方式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可动膜形成为四方板形状。
根据形成为依照本方式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例如,在具有四边形的外形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中,可动膜也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外形的四方板形状,从而能够较大地获得流体压力相对于可动膜的作用面积。在可动膜为长方形的板状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将缓冲用突条设置为在变形量容易变大的长轴方向上延伸,能够较大地允许弹性变形区域的变形,实现防振性能的提高、空化异响的防止,并且能够防止撞击声的产生。
第七方式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可动膜形成为圆板形状。
根据形成为依照本方式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可动膜的厚度方向上的变形刚性的变化在周向上较小,能够使可动膜平衡良好地进行变形。
第八方式在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弹性变形区域设置有独立于所述中央保持部以及所述缓冲用突条的缓冲用突起。
根据形成为依照本方式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通过缓冲用突起也能够降低因可动膜与容纳区域的壁内表面碰撞而产生的撞击声。尤其是,如果在与缓冲用突条的高度不同的各突出前端面向分隔构件的抵接不同的时机,使缓冲用突起与容纳区域的壁内表面碰撞,则能够实现更多阶段的抵接,实现进一步的撞击声的降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由可动膜的碰撞而产生的撞击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剖视图。
图3是构成图2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分隔构件的仰视图。
图4是构成图3所示的分隔构件的可动膜的俯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可动膜的仰视图。
图6是图4的VI-VI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中的可动膜的变形方式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7中的(a)表示静置状态,图7中的(b)表示第一抵接部相对于容纳区域的上壁内表面的抵接状态,图7中的(c)表示第二抵接部相对于容纳区域的上壁内表面的抵接状态。
图8是构成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可动膜的俯视图。
图9是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所采用的可动膜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可动膜的仰视图。
图11是图9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作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所采用的可动膜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图2中,作为形成为依照本公开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10。发动机支架10具有将第一安装构件12和第二安装构件14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16连结而成的构造。在以下的说明中,原则上,上下方向是指发动机支架10的中心轴方向即图2中的上下方向。
第一安装构件12形成为以角被倒圆的大致长方形的横截面形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实心块状的构件。第一安装构件12形成为外周面朝向下方而向内周倾斜的锥形状,截面积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小。
第二安装构件14形成为以角被倒圆的大致长方形的横截面形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的构件。第二安装构件14的下端部形成为遍及整周地向内周突出的夹持部18。
配置为在大致同一中心轴线上沿上下方向相互分离的第一安装构件12和第二安装构件14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16而相互弹性连结。主体橡胶弹性体16形成为朝向下方而直径变大的锥台形状,在作为小径侧的端部的上端部硫化粘接有第一安装构件12,并且在作为大径侧的端部的下端部硫化粘接有第二安装构件14。主体橡胶弹性体16具有在下表面开口的凹部20。凹部20形成为周壁内表面朝向下方而直径变大的锥形状。主体橡胶弹性体16通过形成凹部20而形成为朝向下方而向外周倾斜的锥状的截面形状。
第二安装构件14对挠性膜22进行支承。挠性膜22是能够容易地挠曲变形的薄壁的橡胶膜,中央部分形成为圆顶形状。挠性膜22的外周端部被朝向内周突出的第二安装构件14的夹持部18遍及整周地连续地支承。
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与挠性膜22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的流体封入区域24。封入于流体封入区域24的非压缩性流体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水、乙二醇等,优选采用0.1Pa·s以下的低粘性流体。非压缩性流体可以是单一的液体,也可以是混合液。
在流体封入区域24中容纳有分隔构件26。分隔构件26具备第一分隔板28和第二分隔板30。
第一分隔板28是由金属、合成树脂等形成的硬质的构件,形成为角被倒圆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第一分隔板28的外周部分的上下厚度尺寸大于内周部分的上下厚度尺寸。第一分隔板28的形成为薄壁的内周部分与形成为厚壁的外周部分的上下方向的中间连接。第一分隔板28在形成为厚壁的外周部分形成有第一周槽32。第一周槽32在第一分隔板28的外周面开口,在第一分隔板28的外周端部以比一周短的长度沿周向延伸。在第一分隔板28中的形成为薄壁的内周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多个上透孔34。此外,上透孔34例如以与后述的下透孔38大致相同的大小、形状、形成数量来进行设置。
第二分隔板30是由金属、合成树脂等形成的硬质的构件,形成为角被倒圆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第二分隔板30的外周部分的上下厚度尺寸比内周部分的上下厚度尺寸大。第二分隔板30的形成为薄壁的内周部分与形成为厚壁的外周部分的上端连接。第二分隔板30在形成为厚壁的外周部分形成有第二周槽36。第二周槽36在第二分隔板30的上表面开口,在第二分隔板30的外周部分以比一周短的长度沿周向延伸。
在第二分隔板30中的形成为薄壁的内周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多个第一下透孔38a。如图3所示,第一下透孔38a在第二分隔板30的长边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四个,并且在第二分隔板30的短边方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上排列为两列,全部形成有八个第一下透孔38a。进一步地,在第二分隔板3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在沿长边方向相互分离的两个部位分别设置有第二下透孔38b。
第一分隔板28和第二分隔板30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在沿上下方向重叠的第一分隔板28的内周部分与第二分隔板30的内周部分的对置面之间形成有容纳区域40。
在分隔构件26的容纳区域40中配设置有可动膜42。可动膜42由橡胶弹性体形成,能够在厚度方向上产生弹性的弯曲变形。如图4~图6所示,可动膜42形成为角被倒圆的整体为大致四边形(长方形)的板状。
在可动膜42的内周部分一体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圆筒状的中央保持部44。另外,在可动膜42的外周端部一体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一对外周保持部46、46。一对外周保持部46、46设置为分别以不足半周的长度沿周向延伸,并设置于可动膜42的短边方向(图4中的上下方向)的两侧。一对外周保持部46、46的周向上的两端部相互分离,一对外周保持部46、46在可动膜42的外周端部沿周向局部地设置。
在中央保持部44与外周保持部46之间设置有从中央保持部44朝向外周延伸的多个辐条状保持部48。辐条状保持部48在可动膜42中朝向上方突出。辐条状保持部48设置有从中央保持部44朝向外周保持部并朝向短边方向的两侧延伸的一对。辐条状保持部48的短边方向的一端与中央保持部44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外周保持部46连接,中央保持部44和外周保持部46通过辐条状保持部48连接。辐条状保持部48的突出高度尺寸比中央保持部44的突出高度尺寸以及外周保持部46的突出高度尺寸小。
在俯视观察可动膜42时,偏离中央保持部44、外周保持部46、46以及辐条状保持部48、48的部分形成为弹性变形区域50。弹性变形区域50设置于外周保持部46、46的周向之间以及辐条状保持部48、48的周向之间。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变形区域50相对于中央保持部44以及辐条状保持部48、48分别设置在长边方向的两侧。在弹性变形区域50中,位于一对外周保持部46、46的周向之间的外周端部形成为释放部52、52。
在弹性变形区域50设置有缓冲用突条54。缓冲用突条54在弹性变形区域50中向上方突出,从中央保持部44朝向外周侧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缓冲用突条54设置有从中央保持部44朝向可动膜42的长边方向的两侧延伸出的一对。一对缓冲用突条54、54朝向作为沿周向偏离一对外周保持部46、46的部分的释放部52、52延伸。缓冲用突条54未到达设置于弹性变形区域50的外周端部的释放部52,而从弹性变形区域50的内周端部设置到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缓冲用突条54优选设置为以相对于包含释放部52在内的弹性变形区域5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一半以上的长度延伸。缓冲用突条54的突出高度尺寸比中央保持部44和外周保持部46的突出高度尺寸小。
如图6所示,缓冲用突条54的突出高度尺寸以两个阶段呈阶梯状不同,具备突出高度尺寸互不相同的第一抵接部56和第二抵接部58。第一抵接部56设置于弹性变形区域50的内周部分,内周侧的端部与中央保持部44连接。第二抵接部58设置于弹性变形区域50的外周部分,突出高度尺寸比第一抵接部56小。由此,缓冲用突条54的突出高度尺寸从中央保持部44朝向外周侧而阶段性地变小。第一抵接部56和第二抵接部58分别设置为大致恒定的突出高度尺寸,突出前端面形成为相对于中央保持部44的中心轴大致正交地扩展的大致平面。
可动膜42具备向下方突出的密封唇59。如图5所示,密封唇59在可动膜42的外周部分遍及整周地连续地呈环状延伸,并且从可动膜42的内周端向短边方向以及长边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形成为这样的构造的可动膜42容纳于第一分隔板28与第二分隔板30之间的容纳区域40。可动膜42的中央保持部44和外周保持部46沿上下方向被夹持保持在第一分隔板28与第二分隔板30之间。如图2所示,可动膜42中的弹性变形区域50的上表面配置为相对于容纳区域40的上壁内表面62而离开规定的距离。
可动膜42通过中央保持部44和外周保持部46被夹持并且被辐条状保持部48加强,从而使下表面至少在密封唇59中以抵接状态与容纳区域40的下壁内表面60重叠。密封唇59设置为,在可动膜42的外周部分沿周向延伸的环状的部分将比十个下透孔38靠可动膜42的外周侧的部分包围。由此,通过将密封唇59按压于下壁内表面60,从而流体密封地进行密封。但是,可动膜42的下表面的整体也可以相对于下壁内表面60分离地重叠,也可以省略密封唇59而使可动膜42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体以抵接状态与下壁内表面60重叠。
具备可动膜42的分隔构件26的外周端部被夹入支承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表面与第二安装构件14的夹持部18的上下方向的对置面之间。由此,分隔构件26配置为在流体封入区域24中沿与轴成直角的方向扩展。分隔构件26的下表面与第二安装构件14的夹持部18在外周部分相互抵接,并且在内周部分夹持并支承挠性膜22的外周端部。
流体封入区域24被分隔构件26的上下两侧分成两部分。流体封入区域24中的比分隔构件26靠上侧的部分形成为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构成的作为第一流体室的受压室64。受压室64在输入有上下方向的振动时,通过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弹性变形而产生内压变动。流体封入区域24中的比分隔构件26靠下侧的部分形成为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22构成的作为第二流体室的平衡室66。平衡室66允许由挠性膜22的变形引起的容积变化,从而将内压保持为大致恒定。换言之,在受压室64与平衡室66之间配设置有分隔构件26。此外,在受压室64和平衡室66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
第一分隔板28的第一周槽32与第二分隔板30的第二周槽36相互直列地连接,分隔构件26配置于流体封入区域24,由此第一周槽32的外周侧的开口部被第二安装构件14封闭。由此,将受压室64和平衡室66相互连通的节流孔通路68构成为包括第一周槽32和第二周槽36。节流孔通路68在分隔构件26的外周部分沿周向以比两周短的长度延伸。节流孔通路68例如通过对通路截面积与通路长度之比进行调节而与防振对象振动的频率相匹配地对流动流体的共振频率进行调谐。节流孔通路68的调谐频率例如设定为与发动机抖动等相当的低频。
容纳于分隔构件26的容纳区域40的可动膜42的上表面通过上透孔34而作用有受压室64的液压,并且下表面通过下透孔38而作用有平衡室66的液压。容纳于容纳区域40的可动膜42的弹性变形区域50配置为相对于作为受压室64侧的壁内表面的上壁内表面62而向下方分离,并且相对于作为平衡室66侧的壁内表面的下壁内表面60以抵接状态或具有间隙的状态重叠。
形成为这样的构造的发动机支架10,例如将第一安装构件12安装于未图示的动力单元,并且将第二安装构件14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辆车身。而且,针对上下方向的振动输入,在受压室64与平衡室66之间产生相对的液压差。在输入振动为低频的情况下,发挥基于通过节流孔通路68流动的流体的共振作用等的防振效果(高衰减效果)。
可动膜42在中央保持部44和外周保持部46被夹持,并且通过辐条状保持部48对弹性变形区域50的自由长度进行调节。因此,受压室64的内压变动以内压变动不会因弹性变形区域50的变形而大幅度减轻的方式产生,从而有效地引起通过节流孔通路68的流体流动。尤其是,通过将辐条状保持部48设置为将中央保持部44和外周保持部46连接,从而提高辐条状保持部48的变形刚性,防止可动膜42的过度的液压吸收作用。此外,在输入振动为高频小振幅振动的情况下,也可以发挥基于可动膜42的弹性变形区域50变形所产生的液压吸收作用等的防振效果(振动隔绝效果)。
当受压室64内的液压相对于平衡室66内的液压大幅度降低时,可动膜42的弹性变形区域50向远离容纳区域40的下壁内表面60的方向大幅度变形,尤其是使释放部52从下壁内表面60分离。由此,受压室64和平衡室66通过上透孔34、下透孔38和容纳区域40而相互连通,使流体从平衡室66向受压室64流动,由此,受压室64相对于平衡室66的压力降低被迅速地消除。其结果是,避免了因受压室64的大幅度的压力降低而引起的空化气泡的产生,从而防止了因空化而引起的异响的产生。
当受压室64内的液压相对于平衡室66内的液压大幅度降低而使可动膜42的弹性变形区域50较大地变形时,变形后的弹性变形区域50与容纳区域40的上壁内表面62抵接。在该情况下,发挥由缓冲用突条54带来的撞击声的降低效果。
即,在受压室64的液压大幅度降低而使可动膜42的弹性变形区域50从图7中的(a)所示的初始状态大幅度弹性变形时,弹性变形区域50接近并抵接于容纳区域40的上壁内表面62。此时,随着弹性变形区域50的弹性变形量逐渐变大,如图7中的(b)所示那样,首先,缓冲用突条54的第一抵接部56与容纳区域40的上壁内表面62抵接。由此,由于可动膜42在第一抵接部56局部地与上壁内表面62抵接,因此抵接时的冲击降低,从而防止撞击声的产生。而且,第一抵接部56设置于弹性变形区域50的内周部分,位移速度比弹性变形区域50的外周部分慢,因此抵接时的撞击声难以成为问题。另外,第一抵接部56为与第二抵接部58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并且突出高度较大,因此变形弹性特性也能够设定得较为柔软。
接着,若弹性变形区域50进一步较大地弹性变形,则如图7中的(c)所示那样,弹性变形区域50不仅在第一抵接部56抵接,在第二抵接部58也与容纳区域40的上壁内表面62抵接。这样,第一抵接部56和第二抵接部58的突出高度互不相同,从而与容纳区域40的上壁内表面62抵接的时机根据弹性变形区域50的变形量而不同。而且,第二抵接部58通过第一抵接部56与上壁内表面62的抵接而预先降低了由弹性变形区域50的变形而产生的位移的速度,由此降低了由与上壁内表面62的抵接而产生的冲击。
在第一抵接部56与上壁内表面62抵接之后,第二抵接部58与上壁内表面62抵接,由此,阶段性地增大可动膜42相对于上壁内表面62的抵接面积,能够缓和抵接时的冲击,并且有效地降低弹性变形区域50的变形速度。由此,即使在弹性变形区域50中的偏离第一抵接部56以及第二抵接部58的部分与上壁内表面62碰撞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缓和抵接时的冲击而降低撞击声。
在缓冲用突条54中,突出高度较小的第二抵接部58设置于比突出高度较大的第一抵接部56靠弹性变形区域50的外周侧的位置。因此,在由弹性变形产生的位移速度较小的弹性变形区域50的内周部分第一抵接部56与上壁内表面62抵接之后,在弹性变形区域50的外周部分第二抵接部58与上壁内表面62抵接。由此,在因弹性变形而产生的位移速度容易变大的弹性变形区域50的外周部分,因弹性变形而产生的位移速度降低,从而防止撞击声的产生。
另外,通过使缓冲用突条54具备高度不同的第一抵接部56和第二抵接部58,也能够使可动膜42的动态弹性特性根据输入振动的振幅的不同而阶段性地变化。即,在输入有使得第一抵接部56和第二抵接部58均不与容纳区域40的上壁内表面62抵接的振幅的振动时,通过弹性变形区域50的整体变形,发挥更柔软的动态弹性特性。在输入有使得第一抵接部56与上壁内表面62抵接、且第二抵接部58不与上壁内表面62抵接的振幅的振动时,弹性变形区域50的变形在内周部分被约束,发挥比第一抵接部56从上壁内表面62离开的状态硬的动态弹性特性。在输入有使得第一抵接部56和第二抵接部58均与上壁内表面62抵接的振幅的振动时,弹性变形区域50的变形在长边方向的更宽的范围内被约束,因此发挥比第二抵接部58从上壁内表面62离开的状态硬的动态弹性特性。
缓冲用突条54朝向设置于一对外周保持部46、46的周向之间的释放部52延伸。由此,在难以受到一对外周保持部46、46的变形约束的部分,通过缓冲用突条54的阶段性的抵接等来防止抵接时的撞击声。
可动膜42形成为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圆角长方形的板状。而且,缓冲用突条54设置为沿可动膜42的长边方向延伸。由此,在自由长度比短边方向长从而变形量容易变大的长边方向上,发挥由缓冲用突条54带来的缓冲作用,降低了可动膜42与上壁内表面62碰撞而产生的撞击声。
另外,也能够采用如图8所示的可动膜70那样的构造。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构件以及部位,通过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可动膜70在辐条状保持部48与缓冲用突条54的周向之间设置有缓冲用突起72。缓冲用突起72形成为柱状,在弹性变形区域50中朝向上方突出。在图8所示的俯视图中,缓冲用突起72独立地设置在从中央保持部44、外周保持部46、46、辐条状保持部48、48和缓冲用突条54、54中的任一个均偏离的位置。
可动膜70容纳于未图示的分隔构件的容纳区域中。而且,当可动膜70产生向上侧的较大的弹性变形时,不仅是缓冲用突条54的第一抵接部56和第二抵接部58阶段性地与未图示的容纳区域的上壁内表面抵接,在缓冲用突条54之外,缓冲用突起72也与容纳区域的上壁内表面抵接。简而言之,第一抵接部56、第二抵接部58和缓冲用突起72阶段性地抵接,从而以三个阶段进行抵接。这样,通过在具备阶段性地抵接的第一抵接部56和第二抵接部58的缓冲用突条54的基础上设置缓冲用突起72,能够进一步缓和抵接时的冲击,从而有效地降低撞击声。
此外,例如通过设置突出高度不同的多种缓冲用突起,也能够实现更优异的缓冲作用等。缓冲用突起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柱状,例如也可以是筒状、以某种程度的长度延伸的突条。
在图9~图11中示出了作为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所使用的可动膜80。可动膜80整体形成为圆板形状。可动膜80在外周部分具备三个外周保持部82、82、82。外周保持部82是朝向上方突出并沿周向延伸的突条,沿周向均等地配置。可动膜80具备从中央保持部44朝向外周延伸出的辐条状保持部84。辐条状保持部84朝向上方突出,并沿径向延伸。辐条状保持部84的径向的两端部与中央保持部44和外周保持部82连接,中央保持部44和外周保持部82的周向的中央部分通过辐条状保持部84在径向上连结。
可动膜80中的偏离中央保持部44、三个外周保持部82、82、82和三个辐条状保持部84、84、84的区域形成为弹性变形区域50。在三个外周保持部82、82、82的周向之间设置有构成弹性变形区域50的释放部52。
在弹性变形区域50设置有缓冲用突条54。缓冲用突条54向上方突出,设置在两个辐条状保持部84、84的周向之间,从中央保持部44向径向的外侧延伸出。缓冲用突条54从中央保持部44朝向在周向上偏离外周保持部82的释放部52延伸出。缓冲用突条54呈放射状地设置有三个。
即使是这样的圆板形状的可动膜80,通过使缓冲用突条54的第一抵接部56和第二抵接部58依次与构成未图示的容纳区域的分隔构件抵接,也能够降低抵接时的撞击声。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具体的记载。例如,缓冲用突条的数量、配置没有特别限定。另外,缓冲用突条不一定限定于呈直线延伸的形状,也可以弯曲、弯折地延伸。另外,缓冲用突条的宽度尺寸也可以产生变化,例如,也可以采用宽度尺寸朝向外周而阶段性地或逐渐变小的构造。
在形成为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圆角长方形的板状、具有长轴方向和短轴方向的长圆形的板状的情况下,缓冲用突条54延伸的方向不一定限定于长边方向(长轴方向)。例如,缓冲用突条54可以沿相对于长边方向的倾斜方向延伸,也可以沿短边方向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缓冲用突条54的突出高度从中央保持部44朝向外周而阶段性地变小,但缓冲用突条54只要具备突出高度互不相同的多个部分即可,例如,突出高度也可以朝向外周侧而阶段性地变大。另外,缓冲用突条的多个部分的突出高度尺寸也可以彼此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有突出高度不同的第一抵接部56和第二抵接部58的两阶段构造的缓冲用突条54,但缓冲用突条也可以具有突出高度互不相同的三个以上的部分。在具有突出高度互不相同的三个以上的部分的缓冲用突条中,突出高度不一定需要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变高或变低。具体而言,例如,在具有突出高度互不相同的三个部分的缓冲用突条中,中间部分可以是突出高度最高的部分或突出高度最低的部分。
缓冲用突条54中突出高度最大的部分的突出高度可以与中央保持部44、外周保持部46大致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配置为在周向上分离的两个外周保持部46、46,但例如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可动膜90那样,采用遍及整周连续的环状的外周保持部92。外周保持部46也可以设置有四个以上。另外,外周保持部46不是必须的,可以省略。顺便说一下,在如图12所示那样采用了在整周上连续的环状的外周保持部92的方式中,可动膜90的一个面的外周部分维持为始终与容纳区域40的下壁内表面60抵接的状态,由此受压室64和平衡室66在物理上被可动膜90分隔,但基于位于径向中间部分的弹性变形区域50的弹性变形,允许通过上透孔34、下透孔38的流体流动,允许受压室64与平衡室66之间的相对的容积变化,能够发挥基于流体流动的防振效果。
可动膜也可以配置为在配置于分隔构件的容纳区域的状态下,例如除了中央保持部以外的整体在上下两面从容纳区域的上下两侧的壁内表面分离。由此,相对于上下方向的振动输入,允许可动膜的弹性变形区域向上下两侧变形,因此也能够进行更高效地得到基于液压吸收作用的振动隔绝效果等的调谐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支架(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12:第一安装构件;
14:第二安装构件;
16:主体橡胶弹性体;
18:夹持部;
20:凹部;
22:挠性膜;
24:流体封入区域;
26:分隔构件;
28:第一分隔板;
30:第二分隔板;
32:第一周槽;
34:上透孔;
36:第二周槽;
38:下透孔;
38a:第一下透孔;
38b:第二下透孔;
40:容纳区域;
42、70、80、90:可动膜;
44:中央保持部;
46、82、92:外周保持部;
48、84:辐条状保持部;
50:弹性变形区域;
52:释放部;
54:缓冲用突条;
56:第一抵接部;
58:第二抵接部;
59:密封唇;
60:下壁内表面;
62:上壁内表面;
64:受压室(第一流体室);
66:平衡室(第二流体室);
68:节流孔通路;
72:缓冲用突起。

Claims (8)

1.一种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10),其具有在配置于第一流体室(64)与第二流体室(66)之间的分隔构件(26)的容纳区域(40)中容纳有可动膜(42、70、80、90)的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膜(42、70、80、90)设置有被所述分隔构件(26)夹持并保持的中央保持部(44),并且设置有从该中央保持部(44)朝向外周延伸的多个辐条状保持部(48、84),该可动膜(42、70、80、90)被保持为通过上述中央保持部(44)和辐条状保持部(48、84)使该可动膜(42、70、80、90)的一个面与该分隔构件(26)的所述容纳区域(40)的壁内表面重叠的状态,
在该多个辐条状保持部(48、84)的周向之间设置有弹性变形区域(50),允许该弹性变形区域(50)进行基于作用于该可动膜(42、70、80、90)的两面的流体压差而从该可动膜(42、70、80、90)所重叠的该容纳区域(40)的该壁内表面离开的方向上的变形,并且,
在该弹性变形区域(50)中,在该可动膜(42、70、80、90)的另一个面突出地设置有从该中央保持部(44)朝向外周延伸的缓冲用突条(54),该缓冲用突条(54)的突出高度在该缓冲用突条(54)的延伸方向上不同,以使得在该容纳区域(40)中该缓冲用突条(54)与所对置的壁内表面抵接的时机根据该弹性变形区域(50)的变形量而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膜(42、70、80、90)的外周部分,沿周向延伸地设置有被所述分隔构件(26)夹持并保持的外周保持部(46、82、92),
所述辐条状保持部(48、84)设置为将所述中央保持部(44)和该外周保持部(46、82、9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用突条(54)的突出高度朝向所述可动膜(42、70、80、90)的外周而阶段性地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膜(42、70、80)的外周部分,局部地沿周向延伸地设置有被所述分隔构件(26)夹持并保持的外周保持部(46、82),
所述缓冲用突条(54)从所述中央保持部(44)朝向在周向上偏离该外周保持部(46、82)的部分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体室(64)形成为在振动输入时产生内压变动的受压室,并且所述第二流体室(66)形成为允许容积变化的平衡室,
所述可动膜(42、70、80、90)与所述容纳区域(40)中的该平衡室侧的壁内表面重叠,并且该可动膜(42、70、80、90)的所述弹性变形区域(50)与该容纳区域(40)中的该受压室侧的壁内表面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膜(42、70、90)形成为四方板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膜(80)形成为圆板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性变形区域(50)设置有独立于所述中央保持部(44)以及所述缓冲用突条(54)的缓冲用突起(72)。
CN201980067250.8A 2019-04-08 2019-04-08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Active CN1128678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15348 WO2020208689A1 (ja) 2019-04-08 2019-04-08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67879A CN112867879A (zh) 2021-05-28
CN112867879B true CN112867879B (zh) 2022-08-30

Family

ID=72752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7250.8A Active CN112867879B (zh) 2019-04-08 2019-04-08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53071B2 (zh)
JP (1) JP7233522B2 (zh)
CN (1) CN112867879B (zh)
WO (1) WO202020868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2999A (en) * 1986-05-16 1988-05-10 Flower Wallace C Quiet acting fluid filled vibration isolator having predictable low level high frequency minimum dynamic stiffness
FR2697604B1 (fr) * 1992-11-02 1995-01-27 Hutchinson Perfectionnements aux supports antivibratoires hydrauliques.
JP4230891B2 (ja) * 2003-11-26 2009-02-2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381333B2 (ja) * 2005-03-16 2009-12-09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019955A (ja) * 2006-07-12 2008-01-31 Tokai Rubber Ind Ltd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919783B2 (ja) * 2006-12-05 2012-04-18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JP4914817B2 (ja) * 2007-11-30 2012-04-1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US8474799B2 (en) 2007-11-30 2013-07-02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Fluid filled typ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WO2010001543A1 (ja) * 2008-06-30 2010-01-07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028390B2 (ja) * 2008-10-31 2012-09-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能動型防振支持装置
JP5702250B2 (ja) * 2011-08-08 2015-04-1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595369B2 (ja) * 2011-12-14 2014-09-24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916550B2 (ja) * 2012-07-19 2016-05-1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6306412B2 (ja) * 2014-04-18 2018-04-04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JP6393192B2 (ja) * 2015-01-07 2018-09-1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6544932B2 (ja) 2015-01-26 2019-07-17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JP6431795B2 (ja) * 2015-03-19 2018-11-2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FR3088976B1 (fr) * 2018-11-27 2021-04-09 Vibracoustic Nantes Sas Module hydraulique antivibratoire commutable et element de separation
KR20210125645A (ko) * 2020-04-08 2021-10-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엔진 마운트
DE112021001891T5 (de) * 2020-11-24 2023-01-26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Fluidgefüllte Schwingungsdämpfungs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08689A1 (ja) 2020-10-15
CN112867879A (zh) 2021-05-28
US11953071B2 (en) 2024-04-09
JPWO2020208689A1 (zh) 2020-10-15
US20210270344A1 (en) 2021-09-02
JP7233522B2 (ja) 2023-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28219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US8960654B2 (e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JP5535958B2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985979B2 (ja) 液封防振装置
JP2012215214A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218061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6258217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82079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328965B2 (ja) 防振装置
WO2013187008A1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12105837B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12867879B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3160265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9085252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7269146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6057727A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並びに、その液封入式防振装置に使用される弾性仕切り膜および挟持部材
JP4657120B2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731993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9056398A (ja) 液体封入マウント
JP2010169121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EP3957505A1 (en) Anti-vibration device
JP4088836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899060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899039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798426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