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23261A - 室外机以及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室外机以及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23261A
CN112823261A CN201880097821.8A CN201880097821A CN112823261A CN 112823261 A CN112823261 A CN 112823261A CN 201880097821 A CN201880097821 A CN 201880097821A CN 112823261 A CN112823261 A CN 1128232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outdoor unit
temperature
compressor
bypass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782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23261B (zh
Inventor
有井悠介
佐多裕士
佐藤洋贵
筑山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823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232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232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232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0Refrigerant piping for use inside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8Failure diagnos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9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ensuring correct operation, e.g. by trial operation or configuration chec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室外机(2)是与室内机(3)连接而形成制冷循环装置(1)的室外机,具备压缩机(10)、冷凝器(20)、旁通回路以及制冷剂量检测部(70)。压缩机(10)压缩制冷剂。冷凝器(20)对从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凝。旁通回路构成为使冷凝器(20)的流出侧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不通过室内机(3)而向压缩机(10)返回。制冷剂量检测部(70)包括:构成为对在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加热器(72)、和检测由加热器(72)加热后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74)。制冷剂量检测部(70)设置于与冷凝器(20)相比较气流的影响小的部位。

Description

室外机以及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室外机以及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2-132639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的室外单元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液体接收器、过冷却热交换器以及储能器。室内单元包括膨胀阀以及蒸发器。在该制冷装置中,基于过冷却热交换器的温度效率,判定填充至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的适当与否。温度效率是将过冷却热交换器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除以过冷却热交换器的最大温度差所得到的值。根据该制冷装置,能够检测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不足(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2639号公报
在上述制冷装置中,在制冷剂的过冷却度较小的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不能高精度地检测基于过冷却度的降低引起的制冷剂量的减少,有可能使检测精度降低。另外,在使用具有温度梯度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例如,R407a、R448a、R449a、R463a等制冷剂)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由于温度效率的精度降低而使检测精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做出的,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封入至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不足的室外机以及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本公开的室外机是与室内机连接而形成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具备:压缩机,其压缩制冷剂;冷凝器,其对从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凝;旁通回路,其构成为使冷凝器的流出侧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不通过室内机,而向压缩机返回;以及制冷剂量检测部。制冷剂量检测部包括构成为对在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加热设备、和检测由加热设备加热后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加热后温度传感器。制冷剂量检测部设置在与冷凝器相比较气流的影响小的部位。
在该室外机中,若未产生制冷剂不足,则在加热设备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液体成分较多的状态,因此通过加热设备后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小。另一方面,在产生制冷剂不足的情况下,在加热设备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体成分较多的状态,因此通过加热设备后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大(过热度大)。因此,在该室外机中,例如在通过加热设备后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制冷剂不足。由此,无论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的大小如何、是否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都能够检测制冷剂不足。而且,在该室外机中,制冷剂量检测部设置于与冷凝器相比较气流的影响小的部位,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制冷剂量检测部受到气流的影响而使上述温度上升量产生误差。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室外机以及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封入至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概念性地表示未发生制冷剂不足的正常时的加热器周边的制冷剂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正常时的由加热器引起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概念性地表示制冷剂不足时的加热器周边的制冷剂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制冷剂不足时的由加热器引起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控制装置执行的制冷剂不足判定的处理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7是简略地表示室外机的构造的图。
图8是简略地表示变形例1中的室外机的构造的图。
图9是简略地表示变形例2中的室外机的构造的图。
图10是简略地表示变形例3中的室外机的构造的图。
图11是表示温度传感器以及加热器的配置例的图。
图12是使用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3是表示由实施方式3中的控制装置执行的制冷剂不足判定的处理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4是使用实施方式4的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5是表示电磁阀和加热器的动作模式的图。
图16是表示由实施方式4中的控制装置执行的制冷剂不足判定的处理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由变形例4中的控制装置执行的制冷剂不足判定的处理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电磁阀和加热器的动作模式的图。
图19是表示由实施方式5中的控制装置执行的加热器故障判定的处理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由实施方式6中的控制装置执行的压缩机的启动处理的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21是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2是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以下,虽然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对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进行适当地组合是从申请最初开始就预定的。另外,对于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使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另外,该图1是功能性地表示制冷装置中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以及配置结构的图,且未必表示物理空间中的配置。
参照图1,制冷装置1具备室外机2和室内机3。室外机2包括压缩机10、冷凝器20、风扇22、储液器30、热交换器40、风扇42、观察窗45以及配管80~83、85。另外,室外机2还包括配管86、87、制冷剂量检测部70、压力传感器90、92以及控制装置100。室内机3包括膨胀阀50、蒸发器60、风扇62以及配管84。室内机3通过配管83、85与室外机2连接。
配管80将压缩机10的排出口与冷凝器20连接。配管81将冷凝器20与储液器30连接。配管82将储液器30与热交换器40连接。配管83将热交换器40与膨胀阀50连接。配管84将膨胀阀50与蒸发器60连接。配管85将蒸发器60与压缩机10的吸入口连接。配管86将配管82与制冷剂量检测部70连接。配管87将制冷剂量检测部70与配管85连接。
压缩机10压缩从配管85吸入的制冷剂并向配管80输出。压缩机10构成为按照来自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信号来调整转速。通过调整压缩机10的转速来调整制冷剂的循环量,从而能够调整制冷装置1的能力。压缩机10能够采用各种类型的压缩机,例如可采用涡旋式、旋转式、螺杆式等压缩机。
冷凝器20将从压缩机10输出至配管80的制冷剂冷凝,并向配管81输出。冷凝器20构成为使从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散热)。通过该热交换,制冷剂被冷凝而变化成液相。风扇22向冷凝器20供给在冷凝器2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外部空气。通过调整风扇22的转速,能够调整压缩机10的流出侧的制冷剂压力(高压侧压力)。
储液器30存积由冷凝器20冷凝后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热交换器40构成为使从储液器30输入至配管82的液体制冷剂进一步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散热)。制冷剂通过热交换器40而成为过冷却后的液体制冷剂。风扇42向热交换器40供给在热交换器4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外部空气。观察窗45是用于通过目视观察确认在配管83中流动的制冷剂中的气泡(闪蒸气体)的窗。
膨胀阀50将从热交换器40向配管83输出的制冷剂减压,并向配管84输出。若使膨胀阀50的开度向关闭方向变化,则膨胀阀50的流出侧的制冷剂压力降低,制冷剂的干燥度上升。若使膨胀阀50的开度向打开方向变化,则膨胀阀50的流出侧的制冷剂压力上升,制冷剂的干燥度降低。也可以使用毛细管代替膨胀阀50。
蒸发器60使从膨胀阀50向配管84输出的制冷剂蒸发,并向配管85输出。蒸发器60构成为使由膨胀阀50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室内机3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吸热)。制冷剂通过蒸发器60蒸发而成为过热蒸气。风扇62向蒸发器60供给在蒸发器6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外部空气。
制冷剂量检测部70设置在从配管82分支的配管86、和与配管85连接的配管87之间。配管86、制冷剂量检测部70以及配管87构成“旁通回路”,该“旁通回路”使冷凝器20的流出侧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不通过室内机3,而向压缩机10返回。
制冷剂量检测部70包括毛细管71、加热器72以及温度传感器73、74。毛细管71连接在配管86与配管87之间,并对在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减压。对于毛细管71而言,也考虑加热器72的加热量而适当地设计,使得在从配管86供给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即使通过毛细管71后的制冷剂被加热器72加热,也不会成为气体单相而是气液两相。另外,也可以使用膨胀阀代替毛细管71。
加热器72以及温度传感器73、74设置于配管87。加热器72对通过毛细管71后的制冷剂进行加热。制冷剂被加热器72加热,由此焓上升。如上述那样,加热器72与毛细管71的规格一起设定其加热量,使得通过毛细管71后的制冷剂即使被加热器72加热也不成为气体单相而为气液两相。加热器72也可以从配管87的外部加热制冷剂,为了更可靠地进行从加热器72向制冷剂的导热,也可以设置于配管87的内部。
温度传感器73检测由加热器72进行的制冷剂加热前的制冷剂温度,即毛细管71与加热器72之间的制冷剂的温度T1,并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另一方面,温度传感器74检测由加热器72进行的制冷剂加热后的制冷剂温度,即加热器72的下游且与配管85合流前的制冷剂的温度T2,并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温度传感器73、74也可以设置于配管87的外部,为了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温度,也可以设置于配管87的内部。由制冷剂量检测部70进行的制冷剂不足检测的原理以及方法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地说明。
压力传感器90检测配管85内的制冷剂的压力LP,并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即,压力传感器90检测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压力(低压侧压力)。压力传感器92检测配管80内的制冷剂的压力HP,并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即,压力传感器92检测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高压侧压力)。
控制装置100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2、存储器104(ROM(ReadOnly Memory)以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用于输入输出各种信号的输入输出缓冲器(未图示)等而构成。CPU102将存储于ROM的程序展开到RAM等而执行。储存于ROM的程序是描述控制装置100的处理顺序的程序。控制装置100根据这些程序执行室外机2中的各设备的控制。该控制并不限定于基于软件进行的处理,也可以通过专用的硬件(电子电路)进行处理。
<制冷剂不足检测的说明>
以下,对使用了制冷剂量检测部70的制冷剂不足的检测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制冷剂不足是在向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初始填充量不足、或使用开始后产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等发生。
图2是简略地表示未发生制冷剂不足的正常时的加热器72周边的制冷剂的状态的图。另外,以下有时将未发生制冷剂不足,制冷剂量在适当的范围内时简称为“正常时”。
参照图2和图1,在制冷剂量适当的正常时在冷凝器20的出口处制冷剂大致液相化,液体制冷剂积存于储液器30。由此,液体制冷剂在配管86中流动,通过毛细管71后的制冷剂成为液体成分较多的状态。而且,通过毛细管71后的制冷剂被加热器72加热而使干燥度上升。
图3是表示正常时的加热器72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3中,横轴表示配管87的延伸配置方向的位置,P1、P2分别表示温度传感器73、74所设置的位置。纵轴表示配管87的各位置的制冷剂温度。另外,在该图3中示出制冷剂为共沸制冷剂(不具有温度梯度的制冷剂,例如为R410a等制冷剂)的情况。
参照图3,在正常时通过毛细管71后的制冷剂为液体成分较多的状态,因此即使通过加热器72加热制冷剂,制冷剂的温度也基本不会变化(加热能量利用于制冷剂的潜热变化。)。因此,由加热器72进行的制冷剂加热后的制冷剂的温度T2与由加热器72进行的制冷剂加热前的制冷剂的温度T1大致相同。
另外,虽然未特别图示,但在制冷剂为非共沸制冷剂(具有温度梯度的制冷剂,例如为R407a、R448a、R449a、R463a等制冷剂)的情况下,通过加热器72的加热,制冷剂的温度稍微上升(高10度左右)。
图4是概念性地表示制冷剂不足时的加热器72周边的制冷剂的状态的图。参照图4和图1,在制冷剂不足时,制冷剂在冷凝器20的出口气液两相化,在储液器30未积存液体制冷剂、或即使积存也是少量。由此,在配管86中流动有气液两相的制冷剂,通过毛细管71后的制冷剂与正常时相比较成为气体成分较多的状态。因此,通过毛细管71后的制冷剂被加热器72加热而蒸发,使温度(过热度)上升。
图5是表示制冷剂不足时的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5中,横轴也表示配管87的延伸配置方向的位置,P1、P2也分别表示温度传感器73、74所设置的位置。纵轴表示配管87的各位置的制冷剂温度。
参照图5,在制冷剂不足时,通过毛细管71后的制冷剂为气体成分较多的状态,因此当通过加热器72加热制冷剂时,制冷剂蒸发而使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过热度>0)。因此,由加热器72进行的制冷剂加热后的制冷剂的温度T2比由加热器72进行的制冷剂加热前的制冷剂的温度T1高。
另外,在制冷剂为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适当设定加热器72的加热量,使得能够区别制冷剂不足时的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和正常时的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基于制冷剂的温度梯度的温度上升)。
这样,在制冷剂量检测部70中,根据由加热器72加热制冷剂后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能够检测在制冷装置1中是否产生制冷剂不足。
图6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制冷剂不足判定的处理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在制冷装置1进行稳定的运转期间反复执行。
参照图6,控制装置100判定是否处于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执行中(步骤S10)。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例如以1小时1次的频率执行几分钟,在该控制的执行中,加热器72被打开(工作)。在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非执行时(在步骤S1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不执行以后一系列的处理,而将处理移至返回。
若在步骤S10中,判定为处于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执行中(在步骤S10中为是),则控制装置100从制冷剂量检测部70的温度传感器73、74分别取得温度T1、T2的检测值(步骤S20)。然后,控制装置100判定所取得的温度T2与温度T1之差(T2-T1),即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是否小于阈值Tth1(步骤S30)。
若判定为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为阈值Tth1以上(在步骤S30中为否),则控制装置100判定为制冷剂量不足(步骤S40)。另外,在步骤S40中判定为制冷剂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输出制冷剂不足发生的主旨的警报。
若在步骤S30中,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小于阈值Tth1(在步骤S30中为是),则控制装置100判定为制冷剂量正常,并将处理移至返回。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使用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若通过加热器72加热制冷剂,则即使制冷剂量适当,制冷剂的温度也上升。因此,步骤S30中的阈值Tth1基于所使用的制冷剂的种类以及加热器72的加热量而适当设定,使得能够区别由加热器72引起的正常时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和制冷剂不足时的温度上升量。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基于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能够判定是否产生制冷剂不足。因此,制冷剂不足的判定精度取决于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的检测精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2中,制冷剂量检测部70配设于不易受到成为温度上升量的检测的外部干扰的风的影响的部位。具体而言,制冷剂量检测部70与冷凝器20相比较配设于气流的影响小的部位。在成为影响减少的对象的风中包括通过冷凝器20后的风、通过冷凝器20前的风以及自然的风。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量检测部70受到风的影响而使上述温度上升量产生误差。
图7是简略地示出制冷装置1的室外机2的构造的图。参照图7,室外机2的内部通过分隔板(壁)206分隔成热交换室202和机械室204。在热交换室202中收容有冷凝器20、储液器30以及热交换器40(均未图示)、和风扇22、42。冷凝器20以及热交换器40(以下,有时统称为“热交换部”)、和风扇22、42设置于室外机2的壳体的侧面,在该例子中,热交换部设置于背面侧,并且风扇22、42设置于前面侧,热交换部的排热风从热交换室202的背面侧朝向前面侧流动。在机械室204收容有压缩机10、各配管、压力传感器90、92以及控制装置10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2中,制冷剂量检测部70收容于机械室204。在热交换室202内,伴随着风扇22、42的动作的风、或在风扇停止中流动自然的风,若在流动有这样的风的热交换室202内配置有制冷剂量检测部70,则由于制冷剂量检测部70(特别是温度传感器73、74)受到风的影响而可能使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的测定产生误差。在该例子中,制冷剂量检测部70收容于通过分隔板206与热交换室202分隔的机械室204,因此不受风的影响。因此根据该室外机2,能够高精度地测定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
另外,在上述中,储液器30配设于热交换室202,但也可以配设于机械室204。
如以上那样,根据该实施方式1,无论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的大小如何、是否使用非共沸制冷剂,都能够基于通过加热器72后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来检测制冷剂不足。而且,在该实施方式1中,在不受风的影响的机械室204配设有制冷剂量检测部70,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制冷剂量检测部70受到风的影响而使上述温度上升量产生误差。其结果,根据该实施方式1,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封入至制冷装置1的制冷剂的不足。
变形例1.
对于制冷剂量检测部70的配置,也可以在热交换室202内设置箱,将制冷剂量检测部70配设于该箱中。
图8是简略地示出变形例1中的室外机2的构造的图。参照图8,在热交换室202除了收容有冷凝器20、储液器30以及热交换器40(均未图示)、和风扇22、42之外,还设置有箱208。而且,在该变形例1的室外机2中,制冷剂量检测部70配设于箱208中,该箱208设置于热交换室202。
制冷剂量检测部70配设于箱208中,因此不受风的影响。此外,制冷剂量检测部70收容于箱208并配置于热交换室202,因此不需要将用于形成旁通回路的配管86延伸设置到机械室204。因此根据该变形例1,室外机2内的配管设置的自由度提高。
变形例2.
对于制冷剂量检测部70的配置,也可以将制冷剂量检测部70模块化,将该模块与室外机2的壳体相邻地配置。
图9是简略地表示变形例2中的室外机2的构造的图。参照图9,该变形例2的室外机2包括制冷剂量检测模块210。制冷剂量检测模块210构成为包括制冷剂量检测部70,在该例子中配置于室外机2的壳体的下部。
制冷剂量检测部70作为制冷剂量检测模块210配置于室外机2的壳体外部,因此不会受到在设置有热交换部的热交换室202中流动的风的影响。另外,通过将模块化后的制冷剂量检测部7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室外机2装卸,从而能够作为追加功能提供制冷剂量检测部70。此外,通过使制冷剂量检测部70模块化,从而也提高制冷剂量检测部70的维护性。
另外,在上述中,制冷剂量检测模块210配置于室外机2的壳体的下部,但也可以配置于室外机2的壳体的侧部、上部。
变形例3.
在实施方式1中,对将热交换部以及风扇设置于室外机2的壳体的侧面,从热交换室202的一个侧面(例如背面侧)朝向另一个侧面(例如前面侧)形成气流的测流式的室外机2进行了说明。
室外机2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测流式的室外机,例如也可以是风扇22、42设置于室外机2的壳体的上部并且热交换部设置于壳体的侧面,从热交换室202的侧面朝向上部形成气流的顶流式。
图10是简略地表示变形例3中的室外机2的构造的图。参照图10,室外机2的内部通过分隔板216以机械室214配置于壳体的下方的方式分隔成热交换室212和机械室214。
在热交换室212中收容有冷凝器20和热交换器40(均未图示)、以及风扇22、42。冷凝器20以及热交换器40的热交换部设置于室外机2的壳体的侧面,风扇22、42设置于壳体的上部。由此,从热交换室212的侧面朝向上部形成气流。在机械室214收容有压缩机10、储液器30、各配管、压力传感器90、92以及控制装置100。
而且,在该变形例3中,制冷剂量检测部70也收容于机械室214。由此,制冷剂量检测部70不受在配置有热交换部的热交换室212内流动的气流的影响。因此根据该变形例3,在制冷剂量检测部70中,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其结果,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封入至制冷装置1的制冷剂的不足。
另外,在上述中,储液器30配置于机械室214,但也可以配设于热交换室212。
另外,作为进一步的变形例,虽然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通过将制冷剂量检测部70配置于热交换室212内并且由隔热材覆盖,来阻断或减轻热交换部的排热风的对制冷剂量检测部70的影响。
实施方式2.
该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装置1相同。
在未产生制冷剂不足的正常时,在制冷剂量检测部70中,毛细管71的流出侧的制冷剂成为液体成分较多的状态。在此,在毛细管71的流出侧的配管87横向设置的情况下,根据制冷剂的流速,如图11所示,在配管87内,上部成为气相,下部成为液相。在该情况下,存在气相部的制冷剂受到周围温度的影响而使温度变化的担忧,且存在无法通过温度传感器73、74正确地测量制冷剂的温度T1、T2的可能性。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2中,如图11所示,相对于横向设置的配管87,温度传感器73、74配置于配管87的铅直下方,通过温度传感器73、74测量配管87内的液相部的温度。由此,能够减轻由温度传感器73、74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检测的误差,其结果,能够正确地测定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2中,相对于横向设置的配管87,加热器72配置于配管87的铅直下方,通过加热器72加热配管87内的液体制冷剂。若通过加热器72加热配管87内的气体制冷剂(气相部),则存在由于气体制冷剂过热而误检测为制冷剂不足的可能性,但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这样的误检测的可能性。
这样,根据该实施方式2,基于由加热器72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封入至制冷装置1的制冷剂的不足。
另外,在上述中,温度传感器73、74以及加热器72的双方相对于横向设置的配管87而设置于配管87的铅直下方,但即使如上述那样仅配置温度传感器73、74以及加热器72中的任一个,也能够基于这样的配置而得到上述效果。
另外,在上述中,对毛细管71的流出侧的配管87横向设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配管87纵向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毛细管71与加热器72之间,在配管87设置有立起部,在该立起部周边配置温度传感器73,来测定立起部的液体积存部(液相部)的温度。
实施方式3.
在该实施方式3中,作为制冷剂量检测部中的热源,代替加热器72而使用压缩机的流出侧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由此,不另外设置加热器72就能够构成制冷剂量检测部。
图12是使用实施方式3的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参照图12,该制冷装置1A具备室外机2A和室内机3。室外机2A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2中分别包括制冷剂量检测部70A以及控制装置100A,来代替制冷剂量检测部70以及控制装置100。
制冷剂量检测部70A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量检测部70中代替加热器72而包括热交换部78,还包括温度传感器75~77。热交换部78构成为在从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与通过毛细管71后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然后,温度传感器73检测热交换部78的上游侧的制冷剂温度,即毛细管71与热交换部78之间的制冷剂的温度T1。另一方面,温度传感器74检测热交换部78的下游侧的制冷剂温度,即热交换部78的下游且与配管85合流之前的制冷剂的温度T2。
温度传感器75检测从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温度T3,并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A输出。温度传感器76检测从压缩机10输出并通过热交换部78后的制冷剂的温度T4,并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A输出。即,温度传感器75、76针对从压缩机10向冷凝器20供给的制冷剂,分别检测热交换部78的通过前以及通过后的制冷剂的温度。温度传感器77检测吸入至压缩机10的制冷剂的温度T5,并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A输出。
控制装置100A基于通过热交换部78加热在配管87中流动的制冷剂之后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判定在制冷装置1A中是否产生制冷剂不足。更详细而言,当由热交换部78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成为阈值以上时,控制装置100A判定为产生制冷剂不足。
在此,热交换部78的加热量根据制冷装置1A的运转状态而变化,因此热交换部78中的配管87内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也根据制冷装置1A的运转状态而变化。特别是在制冷剂为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即使未产生制冷剂不足,当在配管87中流动的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在热交换部78中被加热时温度也会上升,其温度上升量取决于加热量。另外,即使制冷剂为共沸制冷剂,在热交换部78的加热量较大的情况下,制冷剂的温度也可以上升。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3中,计算热交换部78的加热量,并基于该加热量设定用于判定是否产生制冷剂不足的阈值(热交换部78中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的阈值)。由此,即使热交换部78的加热量根据制冷装置1A的运转状态而变化,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制冷剂不足。
热交换部78的加热量例如能够如以下方式计算。热交换部78的加热量(W=J/s)通过下式计算。
加热量=G×H…(1)
在此,G是从压缩机10向热交换部78流动的制冷剂流量,H是从压缩机10向热交换部78流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部78前后的焓差。
制冷剂流量G(kg/hr)能够通过下式计算。
制冷剂流量G=V×R×D…(2)
在此,V是压缩机10的排量(m3),即压缩机每旋转一周的制冷剂吸入量。R是压缩机10的转速(1/hr或者1/s),D是制冷剂的密度(kg/m3)。密度D是根据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温度和压力而决定的量,能够根据由温度传感器77检测的温度T5和由压力传感器90检测的压力LP计算。
另外,焓差H(kJ/kg)能够通过下式计算。
焓差H=H3-H4…(3)
在此,H3是从压缩机10向热交换部78供给的制冷剂的焓,H4是通过热交换部78后的制冷剂的焓。另外,焓H3是根据压缩机10的排出压力和通过热交换部78前的制冷剂温度而决定的量,能够根据由压力传感器92检测的压力HP和由温度传感器75检测的温度T3求出。另外,焓H4是根据压缩机10的排出压力和通过热交换部78后的制冷剂温度而决定的,能够根据压力HP和由温度传感器76检测的温度T4求出。
图13是表示由实施方式3中的控制装置100A执行的制冷剂不足判定的处理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也在制冷装置1A进行稳定的运转期间反复执行。
参照图13,控制装置100A判定是否处于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执行中(步骤S110)。在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非执行时(在步骤S11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A不执行以下一系列的处理,而将处理移至返回。
若在步骤S110中判定为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执行中(在步骤S11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A从温度传感器73~77分别取得温度T1~T5的检测值,并取得压缩机10的转速R,并且从压力传感器90、92分别取得压力LP、HP的检测值(步骤S120)。
而且,控制装置100A使用上述式子(2)计算制冷剂流量G,并且使用上述式子(3)计算焓差H(步骤S130)。接着,控制装置100A通过将计算出的制冷剂流量G乘以焓差H,来计算热交换部78的加热量(G×H)(步骤S140)。
接着,控制装置100A基于计算出的热交换部78的加热量,设定用于判定是否产生制冷剂不足的阈值Tth2(在热交换部78中在配管8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的阈值)(步骤S150)。加热量与阈值Tth2的关系根据所使用的制冷剂的种类预先评估、通过模拟等预先求出,并存储于控制装置100A的ROM。定性地,加热量越大、阈值Tth2越大,另外在加热量相同的情况下,非共沸制冷剂的阈值大于共沸制冷剂的阈值。
然后,控制装置100A判定在步骤S120中取得的温度T2与温度T1之差(T2-T1),即在热交换部78中,在配管8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是否小于阈值Tth2(步骤S160)。
若判定为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为阈值Tth2以上(在步骤S160中为否),则控制装置100A判定为制冷剂不足(步骤S170)。另外,在步骤S170中判定为制冷剂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输出产生制冷剂不足的主旨的警报。另一方面,若判定为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小于阈值Tth2(在步骤S160中为是),则控制装置100A判断为制冷剂量为正常,而将处理移至返回。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3,作为制冷剂量检测部70A中的热源,代替加热器72而设置使用了压缩机10的流出侧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热交换部78,因此不设置加热器72就能够构成制冷剂量检测部。
另外,热交换部78的加热量根据制冷装置1A的运转状态而变化,但根据该实施方式3,在热交换部78中在配管8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的阈值Tth2基于热交换部78的加热量而设定,因此即使制冷装置1A的运转状态变化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制冷剂不足。
实施方式4.
若制冷剂向设置有制冷剂量检测部的旁通回路流动,则向室内机3的蒸发器60流动的制冷剂量减少。因此,若使制冷剂持续在旁通回路中流动,则有可能对制冷装置的性能带来影响。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4中,在旁通回路设置有开闭阀,在制冷剂不足判定的执行中(例如以1小时1次的频率执行几分钟)打开阀,在制冷剂不足判定的非执行时关闭阀。
图14是使用实施方式4的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参照图14,该制冷装置1B具备室外机2B和室内机3。室外机2B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2中,分别包括制冷剂量检测部70B以及控制装置100B,来代替制冷剂量检测部70以及控制装置100。
制冷剂量检测部70B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量检测部70中,还包括电磁阀79。电磁阀79设置于毛细管71的上游的配管86,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00B的指示进行开闭。若电磁阀79成为打开状态,则制冷剂向毛细管71以及配管87流动,能够检测制冷剂不足。在电磁阀79关闭状态时,向毛细管71以及配管87的制冷剂的流动被阻断,因此不能执行制冷剂不足检测。
图15是表示电磁阀79和加热器72的动作模式的图。参照图15,在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执行中,电磁阀79被打开(开),加热器72也被打开。通常时,即在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非执行时,电磁阀79被关闭(闭),加热器72也被关闭。
另外,在图14中,电磁阀79设置于配管86,但电磁阀79也可以设置于毛细管71的下游的配管87。但是在旁通回路中将电磁阀79配设于上游侧能够减少通常时滞留在旁通回路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因此优选在配管86设置电磁阀79。此外,电磁阀79更优选设置于尽可能地接近配管86从配管82分支的分支部的部位。
通过设置电磁阀79,能够限定于制冷剂不足判定的执行中使制冷剂在旁通回路中流动,但若电磁阀79发生关闭故障,则在旁通回路中不产生制冷剂的流动,因此由于温度T2与温度T1之差(T2-T1)缩小,虽然实际上产生制冷剂不足,但是存在误判定为未产生制冷剂不足的可能性。因此,在该实施方式4中,即使温度T2与温度T1之差(T2-T1)缩小,在温度T1、T2均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电磁阀79发生关闭故障。
图16是表示由实施方式4中的控制装置100B执行的制冷剂不足判定的处理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也在制冷装置1B进行稳定的运转期间反复执行。
参照图16,该流程图所示的步骤S210~S240的处理分别与图6所示的步骤S10~S40的处理相同。而且该流程图还包括步骤S250、S260。
即,若在步骤S230中,判定为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T2-T1)小于阈值Tth1(在步骤S230中为是),则控制装置100B判定为在步骤S220中取得的温度T1、T2是否低于阈值Tth3(步骤S250)。阈值Tth3是用于检测由于在旁通回路中制冷剂未流动而使制冷剂因加热器72而过热的值,基于加热器72的加热量等适当地设定。例如阈值Tth1设定为4~5度左右的较小的值,相对于此,阈值Tth3设定为80度左右的较大的值。
若在步骤S250中,判定为温度T1、T2均为阈值Tth3以上(在步骤S250中为否),则控制装置100B判定为电磁阀79发生关闭故障(步骤S260)。另外,在步骤S260中判定为电磁阀79发生关闭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输出电磁阀故障的主旨的警报。
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250中判定为温度T1、T2低于阈值Tth3(在步骤S250中为是),则控制装置100B判定为电磁阀79正常地工作(打开状态),而将处理移至返回。
如以上那样,在该实施方式4中,在旁通回路设置有电磁阀79。而且,在制冷剂不足判定的执行中打开电磁阀79,在制冷剂不足判定的非执行时关闭电磁阀79。由此,即使在制冷剂不足判定的非执行时也能够防止由制冷剂持续在旁通回路中流动引起的制冷装置的性能降低。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4中,检测电磁阀79的关闭故障。由此,由于电磁阀79的关闭故障而使制冷剂在旁通回路中不流动,因此能够防止虽然实际上产生制冷剂不足,但误判定为未产生制冷剂不足的情况。
变形例4.
在实施方式4中,在旁通回路设置有电磁阀79,能够检测电磁阀79的关闭故障,但无论是否设置电磁阀79,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电磁阀79的闭故障检测的手法都能够应用于旁通回路的闭塞异常的检测。
即,若在毛细管71中堵塞异物等而使旁通回路闭塞,则产生与电磁阀79关闭故障的情况相同的状况。因此,在未设置电磁阀79的回路中,即使温度T2与温度T1之差(T2-T1)较小,在温度T1、T2均为阈值Tth3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判定为旁通回路(主要是毛细管71)闭塞。另外,即使在设置有电磁阀79的回路中,在能够另外确认电磁阀7正常的情况下,在温度T1、T2均为阈值Tth3以上时,也能够判定为旁通回路闭塞。
图17是表示由变形例4中的控制装置100C执行的制冷剂不足判定的处理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也在制冷装置稳定的运转期间反复执行。
参照图17,该流程图在图16所示的流程图中代替步骤S260而包括步骤S270。
即,若在步骤S250中,判定为温度T1、T2均为阈值Tth3以上(在步骤S250中为否),则控制装置100C判定为旁通回路(主要是毛细管71)闭塞(步骤S270)。另外,在步骤S270中判定为旁通回路闭塞的情况下,也可以输出旁通回路闭塞的主旨的警报。
另外,在上述中,用于判定旁通回路是否闭塞的阈值Tth3与在实施方式4中用于判定电磁阀79是否关闭故障的阈值相同,但两者的阈值也可以不必相同。
如以上那样,在该变形例4中,检测旁通回路(主要是毛细管71)的闭塞。因此根据该变形例4,由于毛细管71等闭塞而使制冷剂在旁通回路中不流动,因此能够防止虽然实际上产生制冷剂不足,但误判定为未产生制冷剂不足的情况。
实施方式5.
在制冷剂不足判定的执行中,在虽然向加热器72输出打开指令,但由于加热器72的故障不进行由加热器72进行加热的情况下,温度T2与温度T1之差(T2-T1)较小,虽然实际上产生制冷剂不足,但有可能误判定为未产生制冷剂不足。因此在该实施方式5中,进行加热器72的故障判定。加热器72的故障判定例如在执行制冷剂不足判定之前执行。
该实施方式5中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与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4中的制冷装置1B相同。
图18是表示电磁阀79和加热器72的动作模式的图。参照图18,在加热器故障判定控制的执行中,电磁阀79被关闭(闭),加热器72被打开。另外,对于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执行中、以及通常时(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非执行时)而言,如根据图15所说明的那样。
图19是由实施方式5中的控制装置100D执行的加热器故障判定的处理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在进行制冷装置稳定的运转期间反复执行。
参照图19,控制装置100D判定是否处于加热器故障判定控制的执行中(步骤S310)。加热器故障判定控制例如在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被执行之前执行。加热器故障判定控制的非执行时(想步骤S31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D不执行以下一系列的处理,而将处理移至返回。
若在步骤S310中判定为处于加热器故障判定控制的执行中(在步骤S310中为是),则控制装置100D从制冷剂量检测部70B的温度传感器73、74分别取得温度T1、T2的检测值(步骤S320)。而且,控制装置100D判定所取得的温度T1或T2是否高于阈值Tth4(步骤S330)。阈值Tth4是用于判定加热器72是否打开(工作)的值,例如阈值Tth1设定为4~5度左右的较小的值,相对于此,阈值Tth4设定为10~20度左右的值。
若在步骤S330中,判定为温度T1或T2高于阈值Tth4(在步骤S330中为是),则控制装置100D判定为加热器72正常工作,并将处理移至返回。
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330中,判定为温度T1、T2均为阈值Tth4以下(在步骤S33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D判定为加热器72故障(步骤S340)。另外,在判定为在步骤S340中加热器72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输出加热器故障的主旨的警报。
如以上那样,在该实施方式5中,检测加热器72的故障。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5,能够防止由于加热器72的故障,虽然实际上产生制冷剂不足,但误判定为未产生制冷剂不足的情况。
实施方式6.
在该实施方式6中,在旁通回路设置有电磁阀79的情况下,使用电磁阀79实现压缩机10启动性的改善。具体而言,在启动压缩机10时,打开(开)电磁阀79后使压缩机10启动。由此,压缩机10的排出侧(高压侧)与吸入侧(低压侧)的压力差减少,因此能够改善压缩机10的启动性。
该实施方式6中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与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4中的制冷装置1B相同。
图20是表示由实施方式6中的控制装置100E执行的压缩机10的启动处理的顺序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参照图20,控制装置100E判定压缩机10是否处于停止中且启动前(步骤S410)。另外,所谓压缩机10的启动前,在压缩机10停止的原因为异常的情况下,是指该异常状态被消除的状态,在压缩机10停止的原因为吸入侧的制冷剂压力(低压侧压力)的降低的情况下,是指低压侧压力再度上升而使压缩机10的动作条件成立的状态。
在步骤S410中,若判定为压缩机10并不是停止中、或并不是压缩机10的启动前(在步骤S41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E不执行以下一系列的处理,而将处理移至返回。
在步骤S410中,若判定为压缩机10处于停止中且启动前(在步骤S410中为是),则控制装置100E判定压缩机10的不可启动条件是否成立(步骤S420)。所谓压缩机10的不可启动条件,在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高压侧压力)明显较高的情况下、或高压侧压力与低压侧压力的压力差明显较大的情况下等,是指不能启动压缩机10的条件。在启动不可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在步骤S42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E启动压缩机10(步骤S430)。
在步骤S420中,若判定为压缩机10的不可启动条件成立(在步骤S420中为是),则控制装置100E使设置于旁通回路的电磁阀79打开(开)(步骤S440)。由此,若旁通回路未闭塞,则制冷剂从高压侧向低压侧经过旁通回路而流动,高压侧与低压侧的压力差朝向减少方向。
在电磁阀79打开后,控制装置100E再次判定压缩机10的不可启动条件是否成立(步骤S450)。若由于电磁阀79打开,使高压侧压力减少、或高压侧压力与低压侧压力的压力差减少,而消除启动不可条件(在步骤S450中为否),则控制装置100E启动压缩机10(步骤S460)。之后,控制装置100E使电磁阀79关闭(闭)(步骤S470)。
另一方面,在步骤S450中,若判定为即使打开电磁阀79不可启动条件也成立(在步骤S450中为是),则控制装置100E输出不能启动压缩机10的主旨的警报(步骤S480)。另外,在即使打开电磁阀79不可启动条件也成立的情况下,考虑电磁阀79相对于电磁阀79的打开(开)指令发生关闭故障、在毛细管71等中旁通回路闭塞的情况等。
如以上那样,根据该实施方式6,在旁通回路设置有电磁阀79的情况下,通过在压缩机10的启动时使电磁阀79打开(开),能够改善压缩机10的启动性。
其他变形例.
也可以代替检测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高压侧压力)压力传感器92,如图21所示,设置检测冷凝器20的流出侧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94,将由温度传感器94检测的温度(饱和液温度)换算成高压侧压力(饱和压力)。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在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配管85,但如图22所示,也可以代替压缩机10而采用具有注入口的压缩机10A,使在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10A的注入口。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降低从压缩机10A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另外,旁通回路(配管87)的向压缩机10A的连接端既可以是压缩机10A的壳内部的吸入室,也可以是壳内部的压缩室。
另外,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为了得到注入的效果,无论有无制冷剂不足的检测,都使制冷剂在旁通回路中流动。另外,需要另外设置检测从旁通回路吸入至压缩机10A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96。换言之,在使在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配管85的结构情况下,由于设置有压力传感器90,因此不需要设置压力传感器96。
另外,在上述中,在毛细管71与加热器72之间设置有温度传感器73,但也可不设置温度传感器73,而根据由压力传感器90(在图22所示的结构中压力传感器96)检测的压力(蒸发压力)推断温度T1(蒸发温度)。而且,也可以基于通过该推断出的温度T1与由温度传感器74检测的温度T2之差(T2-T1)表示的温度上升量,来判定制冷剂是否不足。另外,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73,能够使由加热器72或热交换部78引起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量的测定精度提高、以及使制冷剂不足的检测精度提高。
另外,在上述中,旁通回路从储液器30与热交换器40之间的配管82分支,但也可以使旁通回路从配管81分支。在本公开中,储液器30以及热交换器40(以及观察窗45)并不是必须的要素,在不设置储液器30以及热交换器40的情况下,使旁通回路从配管81分支。另外,旁通回路也可以与储液器30的底部连接。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的制冷剂量检测部70、70A、70B中,也可以使用膨胀阀来代替毛细管71。在该情况下,在旁通回路设置有电磁阀79的实施方式4~6以及变形例4中,也可以设为电磁阀79,代用上述膨胀阀。通过将该膨胀阀设为关闭状态,能够在制冷剂不足判定的非执行时阻断旁通回路的制冷剂的流动。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以主要用于仓库、陈列柜等的室外机以及制冷装置为代表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室外机也可以应用于使用了制冷循环的空调机。
本次公开的各实施方式也预定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来实施。而且,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应被认为是例示,并非是对本发明进行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在其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1A~1F...制冷装置;2、2A~2F...室外机;3...室内机;10、10A...压缩机;20...冷凝器;22、42、62...风扇;30...储液器;40...热交换器;45...观察窗;50...膨胀阀;60...蒸发器;70、70A、70B...制冷剂量检测部;71...毛细管;72...加热器;73~77、94...温度传感器;78...热交换部;79...电磁阀;80~87...配管;90、92、96...压力传感器;100、100A~100F...控制装置;102...CPU;104...存储器;202、212...热交换室;204、214...机械室;206、216...分隔板;208...箱;210...制冷剂量检测模块。

Claims (20)

1.一种室外机,是与室内机连接而形成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其压缩制冷剂;
冷凝器,其对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凝;
旁通回路,其构成为使所述冷凝器的流出侧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不通过所述室内机,而向所述压缩机返回;以及
制冷剂量检测部,其包括构成为对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加热设备、和检测由所述加热设备加热后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加热后温度传感器,
所述制冷剂量检测部设置在与所述冷凝器相比较气流的影响小的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设置于热交换室,
所述制冷剂量检测部配设于通过分隔板而与所述热交换室隔开的机械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制冷剂量检测部设置于热交换室,
所述制冷剂量检测部配设于箱中,该箱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量检测部设置于收容所述制冷剂量检测部的制冷剂量检测模块内,
所述制冷剂量检测模块与所述室外机的壳体相邻地配设。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设备配设于横向配设的制冷剂配管的铅直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后温度传感器配设于横向配设的制冷剂配管的铅直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设备为加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设备为所述压缩机的流出侧的制冷剂配管。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机还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使用所述加热后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判定封入至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的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阀,该阀设置于所述旁通回路,并构成为切换所述旁通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通以及阻断,
所述控制装置在判定封入至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是否不足的判定控制的执行中,将所述阀控制为打开状态,
在所述判定控制的非执行中将所述阀控制为关闭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量检测部还包括加热前温度传感器,该加热前温度传感器检测由所述加热设备加热前的制冷剂的温度,
所述控制装置使用根据所述加热后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和所述加热前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计算的温度上升量,判定封入至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的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温度上升量超过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封入至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不足。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判定控制的执行中,在所述加热设备的流入侧及流出侧的至少一方的制冷剂的温度超过比所述第一阈值大的第二阈值时,判定为所述阀发生关闭故障。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阀的关闭状态中使所述加热设备工作的情况下,在所述加热设备的流入侧及流出侧的至少一方的制冷剂的温度为比所述第一阈值大的第三阈值时,判定为所述加热设备发生故障。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判定控制的执行中,在所述加热设备的流入侧及流出侧的至少一方的制冷剂的温度超过比所述第一阈值大的第四阈值时,判定为所述旁通回路闭塞。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启动所述压缩机的情况下,使所述阀处于打开状态来启动所述压缩机。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通回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部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减压装置,该减压装置设置于所述旁通回路,并构成为对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减压。
19.一种室外机,是与室内机连接而形成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其压缩制冷剂;
冷凝器,其对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凝;
旁通回路,其构成为使所述冷凝器的流出侧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不通过所述室内机,而向所述压缩机返回;以及
制冷剂量检测部,其包括构成为对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加热设备、和检测由所述加热设备加热后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加热后温度传感器,
所述加热设备或所述加热后温度传感器配设于横向配设的制冷剂配管的铅直下方。
20.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和
室内机,其与所述室外机连接。
CN201880097821.8A 2018-10-17 2018-10-17 室外机以及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128232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8637 WO2020079771A1 (ja) 2018-10-17 2018-10-17 室外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23261A true CN112823261A (zh) 2021-05-18
CN112823261B CN112823261B (zh) 2022-10-28

Family

ID=70283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7821.8A Active CN112823261B (zh) 2018-10-17 2018-10-17 室外机以及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12867B2 (zh)
CN (1) CN112823261B (zh)
WO (1) WO202007977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4473A (zh) * 2019-03-26 2021-11-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和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93536B2 (ja) * 2020-05-14 2023-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15667820A (zh) * 2020-05-26 2023-01-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热源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7087A (zh) * 2006-04-27 2009-05-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2016458A (zh) * 2008-02-29 2011-04-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WO2013027232A1 (ja) * 2011-08-19 2013-02-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4063699U (zh) * 2013-07-10 2014-12-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22233A (ja) * 1987-03-12 1988-09-16 Toa Nenryo Kogyo Kk 流体処理系における温度計測方法
WO2010032420A1 (ja) * 2008-09-17 2010-03-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871959B2 (ja) * 2012-01-23 2016-03-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341808B2 (ja) * 2014-08-28 2018-06-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7087A (zh) * 2006-04-27 2009-05-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2016458A (zh) * 2008-02-29 2011-04-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WO2013027232A1 (ja) * 2011-08-19 2013-02-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4063699U (zh) * 2013-07-10 2014-12-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US20160146488A1 (en) * 2013-07-10 2016-05-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4473A (zh) * 2019-03-26 2021-11-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和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13614473B (zh) * 2019-03-26 2022-12-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和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79771A1 (ja) 2020-04-23
JP7012867B2 (ja) 2022-02-14
JPWO2020079771A1 (ja) 2021-09-02
CN112823261B (zh) 2022-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23261B (zh) 室外机以及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JP6861897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220397320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20208714A1 (ja) 冷凍装置
JP2016090177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90679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70719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591311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7282157B2 (ja) 室外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8954501B (zh) 空调机
CN112714853B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JP744776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3614473B (zh) 室外机和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EP4215841A1 (en) Refrigeration-cycle device,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frigeration-cycle device
US20220146165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236606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714852B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JP717226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693793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112051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0217423A1 (ja) 熱源側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1111561A1 (ja) 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2113954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6829884A (zh) 制冷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