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29884A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29884A
CN116829884A CN202180088505.6A CN202180088505A CN116829884A CN 116829884 A CN116829884 A CN 116829884A CN 202180088505 A CN202180088505 A CN 202180088505A CN 116829884 A CN116829884 A CN 116829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flow rate
rate adjustment
adjustment device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85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正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29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298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02Defroster control
    • F25D21/004Control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6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of fluid flow rever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9Pumping down refrigerant from one part of the cycle to another part of the cycle, e.g. when the cycle is changed from cooling to heating, or before a defrost cycle is star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23Receiver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设置于第1热交换器(11)与第2热交换器(12)之间的第1制冷剂路径(F1)的压缩机(13);设置于第1热交换器(10)与第2热交换器(12)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的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制冷剂积存装置(16),其设置于在第1热交换器(11)与第2热交换器(12)之间与第2制冷剂路径(F2)的一部分并联连接的第3制冷剂路径(F3),能够积存从第2制冷剂路径(F2)流入的制冷剂;第2流量调整装置(18),其设置于第3制冷剂路径(F3),对第2制冷剂路径(F2)与制冷剂积存装置(16)之间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控制装置(100),其在起动制冷运转时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进行控制,使得切断制冷剂从第2制冷剂路径(F2)向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流入。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制冷循环装置中,进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使用量比进行制热运转时制冷剂的使用量多。因此,在现有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有些设置有制冷剂积存装置,该制冷剂积存装置在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临时积存制冷剂回路中的剩余部分的制冷剂。
作为具有制冷剂积存装置的现有的制冷循环,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6/121068号(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具备:制冷剂回路,其包括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热源侧热交换器、第1节流装置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回液抑制回路,其与第1节流装置并联连接,回液抑制回路包括第2节流装置、开闭阀以及连接在第2节流装置与开闭阀之间的高压储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21068号(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现有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外部气体温度极低的状态下起动制冷运转时,由于外部气体温度而使制冷剂积存装置的温度相比于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用的水的温度极低。由此,在这样的制冷运转起动时,基于制冷剂积存装置内的压力与连接有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路径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制冷剂可能从该制冷剂路径流入制冷剂积存装置内而积存。而且,在这样的制冷运转的起动后,可能由于制冷剂积存装置的热容量比较大、制冷剂积存装置的温度不容易上升等原因,而无法使制冷剂积存装置内积存的制冷剂流出。这样,在制冷剂积存装置中积存了制冷剂的状态下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存在由于制冷运转所需要的制冷剂量不足而使制冷循环装置的能力降低的问题。
本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目的在于,防止在制冷运转时制冷循环装置的能力降低。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公开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其设置于第1热交换器与第2热交换器之间的第1制冷剂路径;第1流量调整装置,其设置于第1热交换器与第2热交换器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制冷剂积存装置,其设置于在第1热交换器与第2热交换器之间与第2制冷剂路径的一部分并联连接的第3制冷剂路径,能够积存从第2制冷剂路径流入的制冷剂;第2流量调整装置,其设置于第3制冷剂路径,对第2制冷剂路径与制冷剂积存装置之间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以及控制装置,其在起动制冷运转时,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切断制冷剂从第2制冷剂路径向制冷剂积存装置的流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在起动制冷运转时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切断制冷剂从第2制冷剂路径向制冷剂积存装置的流入,因此,能够防止在外部气体温度极低的状态下起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流入制冷剂积存装置内。由此,在本公开的制冷循环中,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量不会不足,能够避免制冷循环装置的功能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图。
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100的CPU102在制冷运转起动开始时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和第3流量调整装置19进行控制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循环装置1A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循环装置1A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装置100的CPU102在制热运转时执行除霜运转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7是实施方式3中的控制装置100的CPU102在制热运转时执行除霜运转的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从当初申请时就预定对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进行适当组合。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和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图。在图1中,示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的状态。在图1中,示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的状态。
参照图1和图2,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包含压缩机13、流路切换装置15、第1热交换器11、第2热交换器12、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制冷剂积存装置16、第1止回阀21和第2止回阀22、第3止回阀17、第2流量调整装置18和第3流量调整装置19。制冷剂回路是制冷循环装置1中使用的制冷剂的路径。在图1和图2中,用箭头示出制冷剂流动的方向。
制冷循环装置1包含第1制冷剂路径F1、第2制冷剂路径F2、第3制冷剂路径F3、第4制冷剂路径F4和第5制冷剂路径F5作为制冷剂路径。
第1热交换器11是在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热交换器。第1热交换器11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第1热交换器11附近设置有向第1热交换器11供给空气的送风机风扇。送风机风扇具有如下功能:吸入室外空气,将通过第1热交换器11而在与制冷剂之间进行了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室外排出。
第2热交换器12是在省略图示的室内机的水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水热交换器。第2热交换器12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
在第1热交换器11与第2热交换器12之间的第1制冷剂路径F1中,设置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13。压缩机13例如被马达驱动,该马达被逆变器控制。
在第1热交换器11与第2热交换器12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中,设置有第1流量调整装置14。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的功能,例如由能够调整流量的电子膨胀阀构成。第1流量调整装置14能够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双方对第2制冷剂路径F2中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
在与第2制冷剂路径F2的一部分并联连接的第3制冷剂路径F3中,设置有能够积存从第2制冷剂路径F2流入的制冷剂的制冷剂积存装置16。具体而言,制冷剂积存装置16在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与第2热交换器12之间,与第2制冷剂路径F2并联连接。制冷剂积存装置16是金属制的筒形状的制冷剂罐,能够积存制冷剂。
在第3制冷剂路径F3中,在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设置有使制冷剂仅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内部向第2制冷剂路径F2的一个方向流动的第3止回阀17。在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内部压力比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与第2热交换器12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的压力高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第3止回阀17使制冷剂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内部流向第2制冷剂路径F2而排出。
在第3制冷剂路径F3中设置有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该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能够对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及第2热交换器12之间的制冷剂的路径进行开闭。第2流量调整装置18例如由电子膨胀阀那样能够调整流量的阀构成,被设为完全关闭状态和完全打开状态中的任意状态。另外,第2流量调整装置18也可以使用成为完全打开状态和完全关闭状态中的任意状态的电磁阀。此外,第2流量调整装置18也可以被控制成完全打开状态和完全关闭状态以外的开度。
关于在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中使用的制冷剂量,制冷运转时使用的制冷剂量比制热运转时使用的制冷剂量多。在图1的制冷运转时,基本上在制冷剂回路中使用制冷剂回路内的全部制冷剂,因此,不需要在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中积存制冷剂。另一方面,在图2的制热运转时,基本上,如果在制冷剂回路中使用制冷剂回路内的全部制冷剂,则制冷剂量过剩,因此,如图2中示意性示出的那样,需要将剩余部分的积存制冷剂30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
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与压缩机13的吸入侧之间的第4制冷剂路径F4中,设置有将液状的制冷剂(以下称为液制冷剂)供给到压缩机13的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第3流量调整装置19是为了将液制冷剂向压缩机13的吸入侧供给而设置的,目的在于,即使在使用例如R32制冷剂那样的制冷剂的温度容易上升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压缩机13也不会过热。具体而言,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流动的液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3流量调整装置19而被供给到压缩机13。第3流量调整装置19例如由像电子膨胀阀那样能够调整流量的阀构成。
第4制冷剂路径F4包含第1分支路径F41、第2分支路径F42和供给路径F43。第1分支路径F41是用于在图1的制冷运转时使液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第2制冷剂路径F2流出而送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路径。第2分支路径F42是用于在图2的制热运转时使液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第2制冷剂路径F2流出而送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路径。
第1分支路径F41从第2制冷剂路径F2中的第1热交换器11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路径分支而连接于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入口侧。第2分支路径F42从第2制冷剂路径F2中的第2热交换器12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路径分支而连接于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入口侧。供给路径F43从第1分支路径F41或第2分支路径F42起对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出口侧与压缩机13的吸入侧进行连接。
在第1分支路径F41中设置有第1止回阀21,该第1止回阀21在制冷运转时仅在从第1热交换器11侧朝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这一个方向上使液制冷剂流动。在第2分支路径F42中设置有第2止回阀22,该第2止回阀22在制热运转时仅在从第2热交换器12侧朝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这一个方向上使液制冷剂流动。第1止回阀21和第2止回阀22分别基于入口侧的压力比出口侧的压力高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使液制冷剂朝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流动。
在制冷运转时,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的第1热交换器11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流动液制冷剂。由此,在制冷运转时,如图1那样,液制冷剂从第1分支路径F41经由第1止回阀21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流动,进而,经由第3流量调整装置19从供给路径F43流向压缩机13的吸入侧。在制热运转时,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的第2热交换器12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流动液制冷剂。由此,在制热运转时,如图2所示,液制冷剂从第2分支路径F42经由第2止回阀22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流动,进而,经由第3流量调整装置19从供给路径F43流向压缩机13的吸入侧。
第1制冷剂路径F1中的压缩机13的排出侧的路径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5而与第1热交换器11和第2热交换器12中的任意一方连接。流路切换装置15对制冷剂流动的流路进行切换,例如由四通阀构成。
在制冷运转时,流路切换装置15如图1那样切换制冷剂的流路,使得压缩机13的排出侧的路径与第1热交换器11连接。在制热运转时,流路切换装置15如图2的那样切换制冷剂的流路,使得压缩机13的排出侧的路径与第2热交换器12连接。
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中能够使用的制冷剂中包含单制冷剂、准共沸混合制冷剂、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等。
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02、存储器104(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用于输入输出各种信号的输入输出缓冲区(未图示)等。在控制装置中,各种电子部件被安装在控制基板上。控制基板例如具备用于输入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等信号的多个输入端口、例如用于输出第1流量调整装置14、第2流量调整装置18和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控制信号等致动器的控制所需的信号的多个输出端口。
CPU102将ROM中存储的程序加载于RAM等来执行。ROM中存储的程序是记述了控制装置100的处理步骤的程序。控制装置100按照这些程序来执行制冷循环装置1中的各设备的控制。关于该控制,不限于软件的处理,也能够通过专用硬件(电子电路)进行处理。
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设置有各种传感器。作为传感器,例如设置有如下那样的传感器。在压缩机13的排出侧设置有检测从压缩机13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以下,称为排出温度)T1的排出温度传感器51。在第1热交换器11中设置有检测第1热交换器11的温度的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检测附着于第1热交换器11的霜的温度。在第2热交换器12的入口侧设置有检测制冷剂的温度的入口温度传感器。在第2热交换器12的出口侧设置有检测制冷剂的温度的出口温度传感器。以示出压缩机13的排出温度T1的排出温度传感器51的检测信号为代表例而进行示出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被输入控制装置100。
控制装置100向压缩机13、第1流量调整装置14、流路切换装置15、第2流量调整装置18和第3流量调整装置19分别提供控制信号。控制装置100基于控制信号对压缩机13的运转频率进行控制。控制装置100基于控制信号对第1流量调整装置14的开度进行控制。控制装置100基于控制信号对流路切换装置15的流路进行切换。控制装置100基于控制信号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进行控制。控制装置100基于控制信号对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开度进行控制。
接着,使用图1和图2对制冷循环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参照图1,对制冷循环装置1中的制冷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制冷运转时,通过控制装置100进行控制,使得流路切换装置15中的流路成为图1所示那样的流路。第1流量调整装置14的开度是控制装置100基于过热度而控制的。例如,控制装置100以根据由第1热交换器11的入口温度传感器和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求出的压缩机13的吸入过热度成为目标值(例如3℃~5℃等)的方式,决定第1流量调整装置14的开度,对第1流量调整装置14的开度进行控制。
通过压缩机13压缩而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第1制冷剂路径F1中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5而向第1热交换器11流入。流入第1热交换器11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对室外空气等放热,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制冷剂。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从第1热交换器11流出的高压的液制冷剂向第1流量调整装置14流入,被膨胀和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流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向第2热交换器12流入。向第2热交换器12流入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水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第2热交换器12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5被吸入压缩机13,再次被压缩。
在制冷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中使用制冷剂回路内的全部制冷剂,因此,不需要在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中积存制冷剂。但是,在外部气体温度极低的状态下起动制冷运转时,由于外部气体温度而使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温度与第2热交换器12的热交换用的水的温度相比极低。由此,基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压力与第2制冷剂路径F2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制冷剂可能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的下游侧流入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
进而,由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热容量比较大,因此,在外部气体温度极低的状态下起动制冷运转时,在制冷剂流入并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情况下,即使在制冷运转起动后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内流动,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温度也不容易上升,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压力不容易上升。由此,在制冷运转起动时在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中积存了制冷剂的情况下,即使在制冷运转起动后,第2制冷剂路径F2内的压力也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压力,基于该压力差,成为制冷剂不从制冷剂积存装置16流出的状态。
这样,如果在制冷运转时在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中积存了制冷剂,则在制冷运转中制冷运转所需要的制冷剂量不足,由此产生制冷循环装置1的能力降低的问题。于是,控制装置100在制冷运转起动时,进行使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成为完全关闭状态的控制,在制冷运转的起动后的运转中,也进行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维持为完全关闭状态的控制。由此,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量不会不足,从而能够避免制冷循环装置1的能力降低。
在制冷运转时,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的第1热交换器11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流动液制冷剂。由此,在制冷运转时,液制冷剂从第1分支路径F41经由第1止回阀21流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进而,经由第3流量调整装置19从供给路径F43流向压缩机13的吸入侧。由此,例如在使用如R32制冷剂那样制冷剂的温度容易上升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压缩机13过热。
参照图2,对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制热运转时,通过控制装置100进行控制,使得流路切换装置15中的流路成为如图2所示那样的流路。第1流量调整装置14的开度是控制装置100基于过冷度来控制的。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以根据由第2热交换器12的入口温度传感器和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而求出的第2热交换器12的出口的过冷度成为目标值(例如3℃~5℃等)的方式,决定第1流量调整装置14的开度。
通过压缩机13压缩而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第1制冷剂路径F1中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5而向第2热交换器12流入。流入第2热交换器12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对水放热,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制冷剂。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从第2热交换器12流出的高压的液制冷剂向第1流量调整装置14流入,被膨胀和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流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向第1热交换器11流入。此时,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被控制装置100控制为打开状态。由此,剩余的制冷剂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向第1热交换器11流入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第1热交换器11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5被吸入压缩机13,再次被压缩。
在制热运转时,使用的制冷剂的量比制冷运转时少,需要将剩余部分的制冷剂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于是,控制装置100在制热运转时,进行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设为完全打开状态的控制。由此,能够在制热运转中避免制冷剂量成为过剩。
在制热运转时,液制冷剂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的第2热交换器12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流动。由此,在制热运转时,液制冷剂从第2分支路径F42经由第2止回阀22流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进而,经由第3流量调整装置19从供给路径F43流向压缩机13的吸入侧。由此,例如在使用如R32制冷剂那样制冷剂的温度容易上升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压缩机13过热。
在前述的制热运转时,在第1热交换器11产生霜的情况下,制冷循环装置1进行用于使第1热交换器11的霜融化的除霜运转。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在制热运转时判断为第1热交换器11的除霜运转开始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将流路切换装置15切换为制冷运转时的路径,进行使第1热交换器11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制冷运转。例如,控制装置100在由设置于第1热交换器11的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低于基准值温度(例如0℃)的情况下,判断为在第1热交换器11产生霜,除霜运转开始条件成立。
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100的CPU102在制冷运转起动开始时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和第3流量调整装置19进行控制的流程图。
在控制装置100中,通过步骤S1开始制冷运转的起动。在控制装置100中,通过步骤S2,在开始制冷运转的起动时,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设为完全关闭状态,该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能够切断制冷剂向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流入。
在控制装置100中,通过步骤S3,判断由排出温度传感器51检测到的压缩机13的排出温度T1是否高于阈值。该情况下的阈值被设定为例如100℃那样压缩机13不会被视为过热状态的上限值。
在控制装置100中,当在步骤S3中判断为排出温度T1为阈值以下时,通过步骤S4,将第3流量调整装置19控制为关闭状态,转移到制冷运转中的通常的控制状态,并返回。另一方面,在控制装置100中,当在步骤S3中判断为排出温度T1高于阈值时,通过步骤S5,将第3流量调整装置19控制为打开状态,转移到制冷运转中的通常的控制状态,并返回。
如以上那样,通过在制冷运转起动开始时执行第2流量调整装置18和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控制,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设置能够切断制冷剂向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流入的第2流量调整装置18,并在制冷运转起动开始时进行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设为完全关闭状态的控制。通过这样的控制,在外部气体温度极低的状态下起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的下游侧向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流动被切断。由此,能够防止在外部气体温度极低的状态下起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流入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因此,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量不会不足,能够避免制冷循环装置1的功能下降。
在制冷运转起动开始时压缩机13的排出温度T1高于阈值的情况下,将第3流量调整装置19设为打开状态,由此,液制冷剂从第1分支路径F41经由第1止回阀21流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进而经由第3流量调整装置19从供给路径F43流向压缩机13的吸入侧。由此,例如在使用如R32制冷剂那样制冷剂的温度容易上升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压缩机13成为过热状态。
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新设置有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该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能够进行切断制冷剂向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流入的控制。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作为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的流量调整装置,以往分别设置有制冷用的流量调整装置和制热用的流量调整装置,但是,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设置有兼用作制冷用的流量调整装置和制热用的流量调整装置双方的1个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因此,制冷循环装置1中的流量调整装置的整体数量不会增加。由此,即使新设置有第2流量调整装置18,也能够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基板中不增加致动器的控制所需要的输出端口。
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作为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的流量调整装置,设置有兼作为制冷用的流量调整装置和制热用的流量调整装置双方的1个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因此,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液制冷剂流动的路径的部分不同。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在作为在制冷运转时液制冷剂流动的路径部分的第1热交换器11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设置第1分支路径F41,液制冷剂经由第1止回阀21流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进而,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在作为在制热运转时液制冷剂流动的路径部分的第2热交换器12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设置第2分支路径F42,液制冷剂经由第2止回阀22流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由此,即使将1个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兼用作制冷用的流量调整装置和制热用的流量调整装置,也始终能够将液制冷剂经由第3流量调整装置19供给到压缩机13。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如下例子:除了实施方式1所示的制冷运转开始时的第2流量调整装置18和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控制以外,还在制热运转中的除霜运转时执行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控制。
图4和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循环装置1A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图。在图4中,示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循环装置1A的制冷剂回路的状态。在图5中,示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循环装置1A的制冷剂回路的状态。在图4和图5中用箭头示出制冷剂流动的方向。
在制热运转时除霜运转开始条件成立而执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为了确保除霜能力,需要排出在制热运转时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并将其用作除霜运转中的制冷剂。
在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如在除霜运转开始条件成立紧前面执行了比较长时间的制热运转的情况那样,在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温度是比较高的高温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设为完全打开状态,则由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压力高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与第2热交换器12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的压力,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制冷剂经由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而排出。另一方面,在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如在除霜运转开始条件成立紧前面执行了短时间的制热运转的情况那样,在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温度是比较低的低温状态的情况下,即使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设为完全打开状态,由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压力低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与第2热交换器12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有时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制冷剂也不会经由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而排出。
在实施方式2中对如下的制冷循环装置1A的结构和控制进行说明:在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即使在除霜运转开始条件成立时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温度是比较低的低温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排出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
参照图4和图5,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1A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不同的部分是如下部分。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设置于与第3制冷剂路径F3中的制冷剂积存装置16并联的位置。在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中,设置有检测所积存的制冷剂的液面的液位L1的液位传感器61。液位传感器61的检测信号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
更具体而言,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被设置在与第3制冷剂路径F3中的制冷剂积存装置16并联的位置,并且设置在第1分支路径F41与第2分支路径F42之间。由此,在制热运转时,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与第1热交换器11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成为低温低压的状态。
通过在这样的位置设置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从而以如下方式设置第3止回阀17:能够使制冷剂仅在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内部朝向第1热交换器11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这一方向上流出。当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内部的压力比第1热交换器11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的压力高出基准值以上时,第3止回阀17使制冷剂仅在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内部朝向第1热交换器11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这一方向上流出。
在这样的制冷循环装置1A中,除了执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以外,执行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同样的动作。
图6是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装置100的CPU102在制热运转时执行除霜运转的控制的流程图。
在控制装置100中,通过步骤S11,在制热运转开始后,判断前述那样的除霜运转开始条件是否成立。在控制装置100中,在步骤S11中判定为除霜运转开始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返回。在步骤S11中判定为除霜运转开始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在控制装置100中,通过步骤S12,判断紧前面的制热运转的运转时间是否为阈值以上的长时间。紧前面的制热运转的运转时间是在除霜运转开始条件成立紧前面执行的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可以通过控制装置100执行对运转持续时间进行计时的处理而得到。该阈值被设定为如下的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该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使得在制热运转时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成为能够容易地经由第2流量调整装置18流出的基准温度以上。
在控制装置100中,在步骤S12中判断为紧前面的制热运转的运转时间为阈值以上的长时间的情况下,通过步骤S13开始除霜运转,通过步骤S14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控制为完全打开状态。该情况下,基于紧前面的制热运转的运转时间,在制热运转时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制冷剂成为能够容易地经由第2流量调整装置18流出的基准温度以上。因此,基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内部压力高于第2热交换器12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的压力,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经由完全打开状态的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而流出,从而被排出。
然后,在控制装置100中,通过步骤S15,判断根据液位传感器61检测到的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制冷剂的液位L1确定的制冷剂的液量是否小于阈值。该阈值被设定为如下量:认为在制热运转中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制冷剂量中,排出了除霜运转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制冷剂量。在控制装置100中,通过步骤S15,等待根据检测到的制冷剂的液位L1确定的制冷剂的液量成为阈值以下而返回。然后,执行除霜运转,直到除霜运转开始条件不成立为止。
在控制装置100中,在步骤S12中判断为紧前面的制热运转的运转时间不是阈值以上的情况下,通过步骤S16,进行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缩小到基准开度的控制,使得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内部压力高于第2热交换器12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的压力。该情况下,虽然基于紧前面的制热运转的运转时间,在制热运转时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未成为能够容易地经由第2流量调整装置18流出的基准温度以上,但是,在制热运转时,第2热交换器12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成为低压状态。因此,通过步骤S16的控制,当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内部压力比第1热交换器11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的压力高出基准值以上时,制冷剂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内部经由第3止回阀17,流出到第1热交换器11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而被排出。
然后,在控制装置100中,通过步骤S17,判断根据液位传感器61检测到的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制冷剂的液位L1确定的制冷剂的液量是否为阈值以下。该阈值是与在步骤S15中使用的阈值相同的值。在控制装置100中,通过步骤S17,等待根据检测到的制冷剂的液位L1确定的制冷剂的液量成为阈值以下而开始除霜运转,并返回。然后,执行除霜运转,直到除霜运转开始条件不成立为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2中,在开始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流出,直到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的液量成为阈值以下为止。由此,无论制冷剂积存装置16是何种状态,都能够确保除霜运转时的除霜能力。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确认根据液位传感器61检测到的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制冷剂的液位L1确定的制冷剂的液量是否为阈值以下,来判断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的液量是否为阈值以下,因此,能够容易地确认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的液量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
另外,作为是通过步骤S14进行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设为完全打开的控制、还是通过步骤S16进行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缩小到基准开度的控制的判断,也可以进行如下的判断。例如,也可以是,在直至刚刚开始除霜运转为止进行了制热运转的情况下,视为制冷剂积存装置16被进行了加热,进行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设为完全打开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是,未在直至刚刚开始除霜运转为止进行制热运转,而是在开始除霜运转之前停止了制热运转的情况下,视为制冷剂积存装置16未被加热,进行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缩小到基准开度的控制。
此外,作为是通过步骤S14进行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设为完全打开的控制、还是通过步骤S16进行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缩小到基准开度的控制的判断,也可以进行如下判断。例如,也可以是,在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中设置温度传感器,在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温度是被视为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经由第2流量调整装置18流出这样的温度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设为完全打开的控制,在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温度小于阈值的情况下,进行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缩小到基准开度的控制。
此外,关于在步骤S15、S17中判断的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的液量,也可以基于制热运转中的第2热交换器12的出口侧的过冷度来进行判断。此外,关于在步骤S15、S17中判断的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的液量,也可以基于除霜运转中的第1热交换器11的出口侧的过冷度来进行判断。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对实施方式2所示的在制热运转中进行除霜运转时的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控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7是实施方式3中的控制装置100的CPU102在制热运转时执行除霜运转的控制的流程图。图7的控制与图6的控制不同的部分在于,代替图6的步骤S17而执行步骤S17A。
在控制装置100中,在步骤S16中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缩小到基准开度后,通过步骤S17A,判断是否从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缩小到基准开度时起经过了基准时间。在步骤S17A中判断的基准时间被设定为,在设计时决定的、除霜运转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制冷剂量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经由第3止回阀17流出的时间。在控制装置100中,通过计时器对步骤S17A中判断的基准时间进行计时,该计时器从步骤S16中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缩小到基准开度时起开始计时。
另外,关于在步骤S17A中进行判断的基准时间,也可以基于如下的相关关系进行设定,该相关关系是如下的压力差与除霜运转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制冷剂量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经由第3止回阀17而排出的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该压力差是在步骤S16中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缩小到基准开度时的第2流量调整装置18中的第2热交换器12侧的第3制冷剂路径F3内的压力与第3止回阀17中的出口侧的第3制冷剂路径F3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这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压力差越高则排出除霜运转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制冷剂量的时间越短的相关关系。
例如,预先基于前述的相关关系将根据前述的压力差决定前述的基准时间的数据表存储于存储器104。设置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中的第2热交换器12侧的第3制冷剂路径F3内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以及对第3止回阀17的出口侧的第3制冷剂路径F3内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控制装置100基于在步骤S16中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缩小到基准开度时由这些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计算第2流量调整装置18中的第2热交换器12侧的第3制冷剂路径F3内的压力与第3止回阀17的出口侧的第3制冷剂路径F3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控制装置100基于这样计算出的压力差,使用存储器104中存储的数据表来决定前述的基准时间,在步骤S17A中判断是否经过了基准时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3中,在开始了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流出,直到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的液量成为阈值以下为止。由此,无论制冷剂积存装置16是何种状态,都能够确保除霜运转时的除霜能力。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通过确认将第2流量调整装置18的开度缩小到基准开度后的经过时间,来判断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的液量是否成为阈值以下,因此,能够容易地确认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的液量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在第3流量调整装置19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第1止回阀21与第3流量调整装置19之间的路径以及第2止回阀22与第3流量调整装置19之间的路径可能成为液封状态,因此,在这些路径中,也可以设置泄压阀,经由该泄压阀将制冷剂排出到外部,从而降低压力。此外,也可以在这些路径中设置破裂板,通过该破裂板的破裂来降低压力。
[实施方式的总结]
再次参照附图对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涉及制冷循环装置1、1A。制冷循环装置1、1A具备:压缩机13,其设置于第1热交换器11与第2热交换器12之间的第1制冷剂路径F1;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其设置于第1热交换器11与第2热交换器12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制冷剂积存装置16,其设置于在第1热交换器11与第2热交换器12之间与第2制冷剂路径F2的一部并联连接的第3制冷剂路径F3,能够积存从第2制冷剂路径F2流入的制冷剂;第2流量调整装置18,其设置于第3制冷剂路径F3,对第2制冷剂路径F2与制冷剂积存装置16之间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控制装置100,其在起动制冷运转时,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进行控制,使得切断制冷剂从第2制冷剂路径F2向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流入。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起动制冷运转,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进行控制,使得切断制冷剂从第2制冷剂路径F2向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流入,因此,能够防止在外部气体温度极低的状态下起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流入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由此,在本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量不会不足,能够避免制冷循环装置的功能降低。
优选的是,第1流量调整装置14被控制装置100控制为,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双方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双方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因此,即使新设置了对制冷剂从第2制冷剂路径F2向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流入进行切断的第2流量调整装置18,也能够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基板中不增加致动器的控制所需要的输出端口。
更优选的是,还具备:第3流量调整装置19,其设置于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与压缩机13的吸入侧之间将液状的制冷剂供给到压缩机13的第4制冷剂路径;第1分支路径F41,其从第2制冷剂路径F2中的第1热交换器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路径分支而连接于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入口侧;第2分支路径F42,其从第2制冷剂路径F2中的第2热交换器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路径分支而连接于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入口侧;第1止回阀21,其在第1分支路径F41中,在朝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入口侧这一方向上供给液状的制冷剂;以及第2止回阀22,其在第2分支路径F42中,在朝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的入口侧这一方向上供给液状的制冷剂。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在制冷运转时,液状的制冷剂从第1分支路径F41经由第1止回阀21流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在制热运转时,液状的制冷剂从第2分支路径F42经由第2止回阀22流向第3流量调整装置19,因此,即使在将1个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兼用作制冷用的流量调整装置和制热用的流量调整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始终将液状的制冷剂经由第3流量调整装置19供给到压缩机13。
更优选的是,还具备检测压缩机13的排出侧的温度的排出温度传感器51,控制装置100在由排出温度传感器51检测到的压缩机13的排出侧的温度超过了阈值的情况下,将第3流量调整装置19控制为打开状态。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由此,例如在使用如R32制冷剂那样制冷剂的温度容易上升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压缩机13成为过热状态。
更优选的是,第1流量调整装置14在第2制冷剂路径F2中设置于与制冷剂积存装置16并联的位置,还具备第3止回阀,该第3止回阀设置于第3制冷剂路径F3,使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的制冷剂在朝向第1热交换器与第1流量调整装置14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F2这一方向上流出,在开始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流出,直到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的量成为阈值以下。通过采用该结构,无论制冷剂积存装置16是何种状态,都能确保除霜运转时的除霜能力。
更优选的是,还具备检测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中的制冷剂的积存量的积存量检测传感器,在开始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基于由积存量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的积存量,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经由第2流量调整装置18流出,直到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的量成为阈值以下为止。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在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为比较高温的状态下排出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
更优选的是,具备检测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中的制冷剂的积存量的积存量检测传感器,在开始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基于由积存量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的积存量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经由第3止回阀而流出,直到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中积存的制冷剂的量成为阈值以下为止。通过采用该结构,在制冷剂积存装置16为比较低温的状态下,能够排出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
更优选的是,在开始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进行控制,使得在预定的时间范围内使制冷剂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经由第3止回阀17流出,直到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的量成为阈值以下为止。能够容易地确认积存于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制冷剂的液量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1A和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1A中,在起动制冷运转时,对第2流量调整装置18进行控制,使得切断制冷剂从第2制冷剂路径F2向制冷剂积存装置16的流入,能够防止在外部气体温度极低的状态下起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流入制冷剂积存装置16内。由此,在本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制冷运转中,制冷剂量不会不足,能够避免制冷循环装置的功能降低。
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全部的方面是例示,不应认为是限制性内容。本公开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1A制冷循环装置,11第1热交换器,12第2热交换器,10压缩机,F1第1制冷剂路径,13压缩机,F2第2制冷剂路径,14第1流量调整装置,F3第3制冷剂路径,18第2流量调整装置,16制冷剂积存装置,19第3流量调整装置,100控制装置。

Claims (8)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具备:
第1热交换器;
第2热交换器;
压缩机,其设置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与所述第2热交换器之间的第1制冷剂路径;
第1流量调整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与所述第2热交换器之间的第2制冷剂路径;
制冷剂积存装置,其设置于在所述第1热交换器与所述第2热交换器之间与所述第2制冷剂路径的一部分并联连接的第3制冷剂路径,能够积存从所述第2制冷剂路径流入的制冷剂;
第2流量调整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第3制冷剂路径,对所述第2热交换器和所述第1流量调整装置之间的所述第2制冷剂路径与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之间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以及
控制装置,其在起动制冷运转时对所述第2流量调整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切断制冷剂从所述第2制冷剂路径向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的流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第1流量调整装置被所述控制装置控制为,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双方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第3流量调整装置,其设置于在所述第2制冷剂路径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将液状的制冷剂供给到所述压缩机的第4制冷剂路径;
第1分支路径,其从所述第2制冷剂路径中的所述第1热交换器与所述第1流量调整装置之间的路径分支而连接于所述第3流量调整装置的入口侧;
第2分支路径,其从所述第2制冷剂路径中的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第1流量调整装置之间的路径分支而连接于所述第3流量调整装置的入口侧;
第1止回阀,其在所述第1分支路径中在朝向所述第3流量调整装置的入口侧这一方向上供给所述液状的制冷剂;以及
第2止回阀,其在所述第2分支路径中在朝向所述第3流量调整装置的入口侧这一方向上供给所述液状的制冷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在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的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第3流量调整装置控制为打开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第1流量调整装置在所述第2制冷剂路径中设置于与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并联的位置,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第3止回阀,该第3止回阀设置于所述第3制冷剂路径,使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内的制冷剂在朝向所述第1热交换器与所述第1流量调整装置之间的所述第2制冷剂路径这一方向上流出,
在开始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第2流量调整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流出,直到积存于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的制冷剂的量成为阈值以下为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中的制冷剂的积存量的积存量检测传感器,
在开始所述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积存量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的积存量对所述第2流量调整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经由所述第2流量调整装置流出,直到积存于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的制冷剂的量成为阈值以下为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中的制冷剂的积存量的积存量检测传感器,
在开始所述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积存量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的积存量对所述第2流量调整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经由所述第3止回阀流出,直到积存于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的制冷剂的量成为阈值以下为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在开始所述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第2流量调整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制冷剂在预定的时间范围内从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经由所述第3止回阀流出,直到积存于所述制冷剂积存装置的制冷剂的量成为阈值以下为止。
CN202180088505.6A 2021-01-05 2021-01-05 制冷循环装置 Pending CN1168298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00098 WO2022149187A1 (ja) 2021-01-05 2021-01-05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29884A true CN116829884A (zh) 2023-09-29

Family

ID=82358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8505.6A Pending CN116829884A (zh) 2021-01-05 2021-01-05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11696A1 (zh)
EP (1) EP4276384A4 (zh)
JP (1) JPWO2022149187A1 (zh)
CN (1) CN116829884A (zh)
WO (1) WO202214918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28264A1 (en) * 2005-06-03 2006-12-07 Springer Carrier Ltda Refrigerant system with water heating
JP5157580B2 (ja) * 2008-03-28 2013-03-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6148001B2 (ja) * 2012-12-14 2017-06-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257809B2 (ja) 2015-01-29 2018-0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315875B1 (en) * 2015-06-24 2019-02-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source apparatus
JP6433602B2 (ja) * 2015-10-07 2018-1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963986B (zh) * 2015-10-08 2022-09-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EP3361184B1 (en) * 2015-10-08 2020-05-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6692715B2 (ja) * 2016-08-04 2020-05-13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149187A1 (zh) 2022-07-14
US20240011696A1 (en) 2024-01-11
EP4276384A4 (en) 2024-03-06
WO2022149187A1 (ja) 2022-07-14
EP4276384A1 (en) 2023-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096033A (ja) 冷凍装置
JP613871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11927376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1148950B (zh) 空调装置
WO2018185841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7038161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14174732A (zh) 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US20190360725A1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EP2853838B1 (en) Hot water generator
US20230152019A1 (en)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CN111164355B (zh) 空调装置
EP4030116B1 (en) Outdoo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7069831B2 (ja) 空気調和機
US11193705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670719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9020081A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US11512876B2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4082040B2 (ja) 冷凍装置
CN116829884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744776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20220146165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01709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797262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2460317B1 (ko)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0743719B1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의 고압상승 방지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