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14852B -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14852B
CN112714852B CN201880097187.8A CN201880097187A CN112714852B CN 112714852 B CN112714852 B CN 112714852B CN 201880097187 A CN201880097187 A CN 201880097187A CN 112714852 B CN112714852 B CN 1127148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er
shortage
pipe
out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718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14852A (zh
Inventor
石川智隆
筑山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14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4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14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48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0Refrigerant piping for use inside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Abstract

室外机(2)具备旁通回路,该旁通回路构成为使冷凝器(20)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不通过室内机(3)而返回压缩机(10)。旁通回路包括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包括毛细管(71)和对通过了毛细管(71)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加热器(72)。控制装置(100)在通过了加热器(72)的加热部的制冷剂产生过热度的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不足。加热器(72)的加热部构成为抑制液体制冷剂的蒸发。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国际公开第2016/135904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具备热源侧单元和利用配管与热源侧单元连接的利用侧单元(室内单元)。热源侧单元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过冷却器。利用侧单元包括膨胀阀和蒸发器。在该制冷装置中,使用过冷却器的温度效率来判定填充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是否适当。温度效率是过冷却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除以过冷却器的最大温度差而得到的值。根据该制冷装置,能够检测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不足(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359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冷装置中,若制冷剂的减少量不大到一定程度,则制冷剂不足的状况不会显著地表现于过冷却度或温度效率,因此有可能无法高精度地检测制冷剂不足。另外,在过负载运转中等即使制冷剂量正常也不能进行过冷却的运转状态下,在上述制冷装置中,无法高精度地检测基于过冷却度的降低的制冷剂量的减少,有可能检测精度降低。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被封入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以及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室外机是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具备: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冷凝器,冷凝从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旁通回路,构成为使冷凝器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不通过室内机而返回压缩机;以及控制装置。旁通回路包括用于检测被封入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的不足的检测回路。检测回路包括:流量调整部,构成为调整在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以及加热部,构成为对通过了流量调整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控制装置在通过了加热部的制冷剂产生过热度的情况下,判定为被封入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不足。加热部构成为抑制液体制冷剂的蒸发。
在该室外机中,当未产生制冷剂不足时,在加热部中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因此通过了加热部的制冷剂难以产生过热度。另一方面,在产生制冷剂不足的情况下,在加热部中流动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气体单相状态,因此通过了加热部的制冷剂产生过热度。因此,在该室外机中,在通过了加热部的制冷剂产生过热度的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不足。
在此,即使不产生制冷剂不足,通过了加热部的制冷剂全部蒸发而成为气体单相状态,有可能产生过热度。在该室外机中,加热部构成为抑制液体制冷剂的蒸发,因此在未产生制冷剂不足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通过加热部的液体制冷剂(液相状态的制冷剂)全部蒸发(过热度0)。另一方面,在产生制冷剂不足的情况下,在加热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干度高,因此即使如上述那样构成加热部,也能够使制冷剂完全蒸发而产生过热度。这样,根据该室外机,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即,即使未产生制冷剂不足也误检测为产生了制冷剂不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被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未发生制冷剂不足的正常时的制冷剂的压力与焓的关系的p-h线图。
图3是表示制冷剂不足时的制冷剂的状态的p-h线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加热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控制装置执行的制冷剂不足判定的处理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加热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中的室外机的结构的图。
图8是具备使用本公开的室外机的制冷循环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使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另外,该图1功能性地表示制冷装置中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及配置结构,并不表示物理空间中的配置。
参照图1,制冷装置1具备室外机2和室内机3。室外机2包括压缩机10、冷凝器20、风扇22以及配管80、83、85。另外,室外机2还包括配管86、87、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压力传感器90以及控制装置100。室内机3包括膨胀阀50、蒸发器60、风扇62以及配管84。室内机3通过配管83、85与室外机2连接。
配管80将压缩机10的排出口与冷凝器20连接。配管83将冷凝器20与膨胀阀50连接。配管84将膨胀阀50与蒸发器60连接。配管85将蒸发器60与压缩机10的吸入口连接。配管86将配管83与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连接。配管87将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与配管85连接。
压缩机10对从配管85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而向配管80输出。压缩机10构成为按照来自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信号来调整转速。通过调整压缩机10的转速来调整制冷剂的循环量,能够调整制冷装置1的能力。压缩机10可以采用各种类型的压缩机,例如可以采用涡旋型、旋转型、螺杆型等的压缩机。
冷凝器20将从压缩机10向配管80输出的制冷剂冷凝而向配管83输出。冷凝器20构成为从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散热)。通过该热交换,制冷剂被冷凝而变化为液相。风扇22将在冷凝器2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外部气体向冷凝器20供给。通过调整风扇22的转速,能够调整压缩机10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高压侧压力)。
膨胀阀50对从冷凝器20向配管83输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而向配管84输出。当使膨胀阀50的开度向关闭方向变化时,膨胀阀50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降低,制冷剂的干度上升。当使膨胀阀50的开度向打开方向变化时,膨胀阀50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上升,制冷剂的干度降低。
蒸发器60使从膨胀阀50向配管84输出的制冷剂蒸发而向配管85输出。蒸发器60构成为由膨胀阀50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室内机3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吸热)。制冷剂通过蒸发器60从而蒸发,成为过热蒸汽。风扇62将在蒸发器6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外部气体向蒸发器60供给。
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设置在从配管83分支的配管86与连接于配管85的配管87之间。配管86、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以及配管87构成使冷凝器20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不通过室内机3而返回压缩机10的“旁通回路”。
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包括毛细管71、加热器72、温度传感器73以及电磁阀74。毛细管71连接在配管86与配管87之间,对在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制冷剂通过毛细管71,由此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由此,在从配管86供给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制冷剂量正常时),通过了毛细管71的制冷剂成为干度低的气液二相状态。另一方面,在从配管86供给气液二相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制冷剂不足时),通过了毛细管71的制冷剂成为干度高的气液二相状态。
加热器72及温度传感器73设置于配管87。加热器72对通过了毛细管71的制冷剂进行加热。制冷剂由于被加热器72加热而焓上升。加热器72基本上从配管87的外部对制冷剂进行加热,但为了使从加热器72向制冷剂的传热更可靠,也可以设置在配管87的内部。
温度传感器73检测在加热器72的加热部的下游流过配管87的制冷剂的温度T,并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温度传感器73也设置在配管87的外部,但为了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温度,也可以设置在配管87的内部。关于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制冷剂不足检测的原理及方法,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电磁阀74设置于毛细管71的上游的配管86,按照来自控制装置100的指示进行开闭。当电磁阀74成为打开状态时,制冷剂在旁通回路中流动,能够通过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检测制冷剂不足。在电磁阀74为关闭状态时,旁通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被切断,因此不能执行制冷剂不足检测。另外,电磁阀74也可以设置于毛细管71的下游的配管87。
压力传感器90检测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压力(低压侧压力)LP,并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旁通回路的配管87与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配管85连接,因此若在配管87与配管85的连接部没有压损,则能够通过压力传感器90检测旁通回路的配管87内的制冷剂的压力。
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02、存储器104(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用于输入输出各种信号的输入输出缓冲存储器(未图示)等。CPU102将存放在ROM中的程序在RAM等中展开并执行。存放在ROM中的程序是记录有控制装置100的处理步骤的程序。控制装置100按照这些程序来执行室外机2中的各设备的控制。关于该控制,并不限于基于软件的处理,也能够通过专用的硬件(电子电路)进行处理。
<制冷剂不足检测的说明>
以下,对使用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制冷剂不足的检测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制冷剂不足在制冷剂向制冷剂回路的初始填充量不足、或在使用开始后产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等发生。
图2是表示未发生制冷剂不足的正常时的制冷剂的压力与焓的关系的p-h线图。另外,以下,将未发生制冷剂不足而制冷剂量处于适当的范围内时称为制冷剂量“正常”。参照图2,纵轴表示压力p,横轴表示比焓h(kJ/kg)(以下简称为“焓”)。
连结点P11~P14的实线S1(以下称为“循环1”)表示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状态。在循环1中,点P14→点P11表示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的压缩(等熵变化),点P11→点P12表示冷凝器20中的等压冷却。另外,点P12→点P13表示膨胀阀50中的减压,点P13→点P14表示蒸发器60中的等压加热。
点A1、B1、C1在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分别表示图1所示的旁通回路上的点A、B、C处的制冷剂的状态。连结点A1和点B1的虚线L11表示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毛细管71进行的减压。连结点B1和点C1的虚线L12表示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加热器72进行的等压加热。旁通回路的出口侧的配管87与蒸发器60的出口侧的配管85连接,因此毛细管71的出口侧的压力(点B1的压力)与蒸发器60中的压力(点P13的压力)相同。加热器72的下游(点C1)处的制冷剂为气液二相状态,过热度SH为0。
后面详细说明,在本公开的室外机2中,在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由加热器72加热了制冷剂的情况下,以抑制通过加热器72的加热部(以下有时简称为“加热部”)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以下称为“液体制冷剂”)的蒸发的方式构成加热部。根据这样的加热部的结构,在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制冷剂被加热器72加热而产生过热度。在图2的p-h线图中,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即,即使制冷剂量正常,加热器72的下游的点C1也超过饱和蒸汽线。
图3是表示制冷剂不足时的制冷剂的状态的p-h线图。参照图3,连结点P21~P24的实线S2(以下称为“循环2”)表示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状态。在循环2中,点P24→点P21表示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的压缩(等熵变化),点P21→点P22表示冷凝器20中的等压冷却。另外,点P22→点P23表示膨胀阀50中的减压,点P23→点P24表示蒸发器60中的等压加热。
如图所示,当在制冷剂量不足的状态下运转制冷装置1时,在冷凝器20中不进行制冷剂的冷凝,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减少,在冷凝器20的出口侧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点p22)。点A2、B2、C2在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分别表示图1所示的旁通回路上的点A、B、C处的制冷剂的状态。连结点A2和点B2的虚线L21表示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毛细管71进行的减压。连结点B2和点C2的虚线L22表示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加热器72进行的等压加热。
在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毛细管71的出口侧(点B2)处的制冷剂成为干度比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高的气液二相状态。因此,加热器72的下游(点C2)处的制冷剂通过被加热器72加热而成为气相单体状态,过热度SH大于0(产生过热度SH)。
这样,在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在设置于旁通回路的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中,在通过了加热器72的加热部的制冷剂中产生过热度SH。另一方面,在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在通过了加热部的制冷剂中不产生过热度SH(SH=0)。因此,在该制冷装置1中,基于通过了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加热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来判定是否产生了制冷剂不足。
根据该室外机2,在因制冷剂量不足而在冷凝器20的出口侧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时,通过了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加热部的制冷剂产生过热度SH,因此能够立即检测制冷剂不足。另外,即使在过负载运转中等、即使制冷剂量正常也不能进行过冷却的运转状态下,也能够基于上述的过热度SH来检测制冷剂不足。
另外,通过了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加热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73的检测值和压力传感器90的检测值来计算。即,温度传感器73的检测值表示由加热器72加热后的制冷剂的温度。另外,压力传感器90的检测值表示加热器72的加热部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根据该制冷剂压力,能够计算出加热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制冷装置1中的低压侧的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并且,通过从温度传感器73的检测值减去根据压力传感器90的检测值计算出的蒸发温度,能够计算出由加热器72加热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
<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加热部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该室外机2中,基于通过了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加热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来检测制冷剂不足。具体而言,如果通过了加热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为0,则制冷剂量正常,在通过了加热部的制冷剂具有过热度的情况下(SH>0),判定为产生了制冷剂不足。
因此,为了高精度地检测制冷剂不足,在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需要使由加热器72加热后的制冷剂不产生过热度SH。在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设计上,以在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在由加热器72加热后的制冷剂中不产生过热度SH的方式确定毛细管71及加热器72的规格。然而,根据制冷装置1的运转状况,即使不产生制冷剂不足,也有可能通过了加热部的制冷剂全部蒸发而成为气体单相状态,产生过热度SH。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2中,配管87(图1)构成为包括铅垂纵向地配置的部位,以使制冷剂因重力而从上方向下方流动,在该部位配置加热器72。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通过加热部的液体制冷剂(液相状态的制冷剂)的蒸发,抑制制冷剂因加热器72的加热而全部蒸发。由此,能够抑制以下情况,即,尽管制冷剂量正常,由于在由加热器72加热后的制冷剂中产生过热度SH而导致误检测为产生了制冷剂不足。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加热器72的加热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图中,箭头U方向表示铅垂向上,箭头D方向表示铅垂向下。参照图4,在毛细管71的出口侧的配管87中配置有加热器72的部位,以制冷剂因重力而从上方向下方(向箭头D方向)流动的方式铅垂纵向地配置。而且,在配管87铅垂纵向地配置的该部位配置加热器72。
通过这样构成加热部,在由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构成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通过加热部的情况下,液体制冷剂因重力而比气体制冷剂更快地落下。即,液体制冷剂比气体制冷剂更早地通过加热部,因此对液体制冷剂的加热被抑制,气体制冷剂被加热的比例相对变大。由于向气体制冷剂的传热比向液体制冷剂的传热少,因此若加热器72的发热量恒定,则通过加热部的制冷剂的受热量减少(未被制冷剂受热的部分散热)。因此,在总体观察通过了加热部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制冷剂的受热量减少,由此制冷剂的蒸发被抑制。
其结果,在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制冷剂因加热器72的加热而全部蒸发。即,在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通过了加热器72的加热部的制冷剂中产生过热度SH。由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即,尽管未产生制冷剂不足,由于在由加热器72加热后的制冷剂中产生过热度SH而导致误检测为产生了制冷剂不足。
另一方面,在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流入加热部的制冷剂的干度高,因此即使如上述那样构成加热部,液体制冷剂也因加热器72的加热而蒸发,并且气体制冷剂被加热。因此,在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了加热部的制冷剂产生过热度SH,由此能够判定为产生了制冷剂不足。
另外,在上述中,加热器72配置于配管87的铅垂纵向的部位,但该部位不必一定为铅垂纵向。配置有加热器72的配管87的部位以如下程度成为纵向即可,即,能够有效地得到液体制冷剂因重力而比气体制冷剂更快地落下的作用的程度。此外,通过设为铅垂纵向,能够最有效地使液体制冷剂因重力而比气体制冷剂更快地落下。
图5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制冷剂不足判定的处理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在制冷装置1进行稳定的运转的期间反复执行。
参照图5,控制装置100判定是否为执行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定时(步骤S10)。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例如以1天1次的频率执行。在判定为不是执行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定时时(在步骤S1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不执行以后的一系列的处理而将处理转移到返回。另外,也可以是,在流程图内不设置这样的判定处理,在成为执行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定时的情况下,开始该流程图所示的步骤S20以后的一系列的处理。
当在步骤S10中判定为是执行制冷剂不足判定控制的定时时(在步骤S1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使电磁阀74为ON(打开)(步骤S20),并且使加热器72为ON(工作)(步骤S30)。
接着,控制装置100在为了使由加热器72进行的制冷剂的加热成为稳定状态而经过充分的规定时间时(在步骤S4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从温度传感器73取得温度T的检测值,并且从压力传感器90取得压力LP的检测值(步骤S50)。
然后,控制装置100使用所取得的温度T以及压力LP的各检测值,计算通过了加热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步骤S60)。具体而言,制冷剂的压力与蒸发温度(饱和温度)的关系预先作为映射、表等存储在存储器104的ROM中,控制装置100使用该映射等,根据表示加热部中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压力LP的检测值,计算加热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然后,控制装置100通过从在步骤S50中取得的温度T减去该计算出的蒸发温度,来计算由加热器72加热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
当计算出加热器72的下游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时,控制装置100判定过热度SH是否高于阈值SHth(步骤S70)。该阈值SHth用于判定由加热器72加热后的制冷剂是否产生过热度SH,基于过热度SH的计算精度来适当设定。
并且,在步骤S70中,当判定为过热度SH高于阈值SHth时(在步骤S7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判定为制冷剂量不足(步骤S80),输出表示产生了制冷剂不足的意思的警报(步骤S90)。之后,控制装置100将加热器72设为OFF(停止)(步骤S100),并且将电磁阀74设为OFF(关闭)(步骤S110)。之后,控制装置100将处理转移到返回,制冷剂不足判定处理结束。
另外,在步骤S70中,当判定为过热度SH为阈值SHth以下时(在步骤S7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不执行步骤S80、S90而将处理转移到步骤S100,将加热器72设为OFF(停止)并且将电磁阀74设为OFF(关闭)。即,在该情况下,判断为制冷剂量正常。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基于通过了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加热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来判定是否产生了制冷剂不足。由此,当发生制冷剂不足而在冷凝器20的出口侧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时,产生上述的过热度SH,因此能够立即检测出制冷剂不足。另外,即使在过负载运转中等、即使制冷剂量正常也不能进行过冷却的运转状态下,也能够基于上述的过热度SH来检测制冷剂不足。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加热器72配置在配管87纵向配置的部位。由此,抑制通过加热部的液体制冷剂的蒸发,在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加热器72加热后的制冷剂产生过热度SH。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1,能够抑制尽管制冷剂量正常但却误检测为产生了制冷剂不足的情况。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的加热部的具体结构与实施方式1不同。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加热器72的加热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与图4同样地,箭头U方向表示铅垂向上,箭头D方向表示铅垂向下。参照图6,配管87构成为包括第1部位110和第2部位112。第1部位110相对于铅垂方向横向地配置。第2部位112设置于第1部位110的下游,从第1部位110朝向上方铅垂纵向地配置。并且,在第1部位110与第2部位112的连接部114配置有加热器72。
通过这样构成加热部,在由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构成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在配管87中流动的情况下,液体制冷剂因重力而积存于第2部位112的下端(连接部114)。并且,在本该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2中,在能够积存液体的连接部114配置有加热器72。由于利用加热器72对液体制冷剂集中的液体积存部进行加热,因此抑制液体制冷剂全部蒸发。
在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能够在连接部114积存相当量的液体。因此,即使由加热器72在连接部114加热制冷剂,制冷剂也不会全部蒸发。即,在制冷剂量正常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通过了加热器72的加热部的制冷剂中产生过热度SH。由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即,尽管未产生制冷剂不足,但由于在由加热器72加热后的制冷剂中产生过热度SH而导致误检测为产生了制冷剂不足。
另一方面,在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流入加热部的制冷剂的干度高,因此在第1部位110与第2部位112的连接部114中无法积存液体,或者仅能够积存少量的液体。因此,当由加热器72在连接部114加热制冷剂时,制冷剂全部蒸发。因此,在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由加热器72加热后的制冷剂产生过热度SH,由此能够判定为产生制冷剂不足。
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2以及使用该室外机2的制冷装置1的结构除了上述的加热部的结构以外,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其他变形例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器72的下游设置有温度传感器73,根据由温度传感器73检测出的温度T和根据由压力传感器90检测出的压力LP计算出的蒸发温度来计算过热度SH,但也可以在毛细管71与加热器72之间还设置检测蒸发温度(低压饱和温度)的温度传感器,通过从温度传感器73的检测值中减去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测定过热度SH。
通过设置这样的温度传感器,能够提高过热度SH的测定精度,进而能够提高制冷剂不足的检测精度。另一方面,在制冷装置中,一般设置有检测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根据将这样的压力传感器90用于过热度SH的导出的上述各实施方式,无需在毛细管71与加热器72之间另外设置温度传感器,就能够使用已设的压力传感器90进行制冷剂不足检测。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使旁通回路从冷凝器20的出口侧的配管83分支,但如图7所示,在冷凝器20的出口侧还设置有储液器30及热交换器40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旁通回路从储液器30与热交换器40之间的配管82分支。
在制冷装置中,一般大多设置这样的储液器和热交换器,如果制冷剂量正常,则在储液器30中贮存有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在配管82和旁通回路的配管86中流动。另一方面,当发生制冷剂不足时,液体制冷剂不贮存在储液器30中,因此,气液二相或气相单体的制冷剂在旁通回路的配管86中流动。因此,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通过设置于旁通回路的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0检测制冷剂不足。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及变形例中,代表性地说明了主要用于仓库或陈列柜等的室外机及制冷装置,但如图8所示,本公开的室外机也能够应用于使用制冷循环的空调装置200。
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制冷装置;2室外机;3室内机;10压缩机;20冷凝器;22、42、62风扇;30储液器;40热交换器;50膨胀阀;60蒸发器;70制冷剂不足检测回路;71毛细管;72加热器;73温度传感器;74电磁阀;80~87配管;90压力传感器;100控制装置;102CPU;104存储器;110第1部位;112第2部位;114连接部;200空调装置。

Claims (4)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具备:
压缩机,压缩制冷剂;
冷凝器,对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凝;以及
旁通回路,构成为使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不通过室内机而返回所述压缩机,
所述旁通回路包括检测回路,所述检测回路用于检测被封入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的不足,
所述检测回路包括:
流量调整部,构成为调整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以及
加热部,构成为对通过了所述流量调整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
还具备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通过了所述加热部的制冷剂产生过热度的情况下,判定为被封入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不足,
所述加热部构成为抑制液体制冷剂的蒸发,其中,
所述加热部包括:
配管,供通过了所述流量调整部的制冷剂流动;以及
加热器,对在所述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
所述配管包括:
第1部位,横向配置;以及
第2部位,设置于所述第1部位的下游,从所述第1部位朝向上方纵向配置,
所述加热器配置于所述第1部位与所述第2部位的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中,所述第2部位铅垂纵向地配置。
3.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外机;以及
与所述室外机连接的室内机。
4.一种空调装置,其中,具备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CN201880097187.8A 2018-09-28 2018-09-28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Active CN112714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6523 WO2020065998A1 (ja) 2018-09-28 2018-09-28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4852A CN112714852A (zh) 2021-04-27
CN112714852B true CN112714852B (zh) 2023-03-10

Family

ID=69949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7187.8A Active CN112714852B (zh) 2018-09-28 2018-09-28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96186B2 (zh)
CN (1) CN112714852B (zh)
WO (1) WO2020065998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55182A (ja) * 1990-10-17 1992-05-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CN1692263A (zh) * 2003-01-10 2005-11-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及冷冻装置的制冷剂量检测方法
CN106500392A (zh) * 2016-10-25 2017-03-1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
CN107429961A (zh) * 2015-03-31 2017-12-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57454A (ja) * 1983-02-25 1984-09-0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ヒ−トポンプ装置
JP2001108311A (ja) 1999-10-01 2001-04-20 Daikin Ind Ltd 冷媒加熱装置
JP4215022B2 (ja) 2005-04-07 2009-01-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20110053479A (ko) 2008-09-17 2011-05-23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6341808B2 (ja) 2014-08-28 2018-06-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55182A (ja) * 1990-10-17 1992-05-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CN1692263A (zh) * 2003-01-10 2005-11-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及冷冻装置的制冷剂量检测方法
CN107429961A (zh) * 2015-03-31 2017-12-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6500392A (zh) * 2016-10-25 2017-03-1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65998A1 (ja) 2020-04-02
JP7196186B2 (ja) 2022-12-26
JPWO2020065998A1 (ja) 2021-08-30
CN112714852A (zh)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81397B1 (en) Refrigerating device
EP2933583A1 (en) Heat pump-type heating device
GB2585418A (en)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er
WO2010119705A1 (ja) 熱源ユニット
CN112714853B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JP690239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943613B2 (ja) 非共沸混合冷媒を用いた冷凍空調装置
CN112823261B (zh) 室外机以及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13710972A (zh) 制冷装置
CN112739961B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JP7282157B2 (ja) 室外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714852B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CN114341568A (zh) 室外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3614473B (zh) 室外机和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EP3306238B1 (en) Control device, refrigerant circuit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EP3819555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equipment
US20230288113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697237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1192275A1 (ja) 室外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WO2017094172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2714854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14127492B (zh) 室外机组、制冷环路装置以及制冷机
WO2021111561A1 (ja) 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