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7492B - 室外机组、制冷环路装置以及制冷机 - Google Patents

室外机组、制冷环路装置以及制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7492B
CN114127492B CN201980097419.4A CN201980097419A CN114127492B CN 114127492 B CN114127492 B CN 114127492B CN 201980097419 A CN201980097419 A CN 201980097419A CN 114127492 B CN114127492 B CN 1141274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outdoor unit
passage
flow path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74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27492A (zh
Inventor
筑山亮
石川智隆
梁池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27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74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274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74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4Low amount of refrigerant in th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9Economiser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室外机组(2)具备换热器(40)和贮液器(30)。换热器(40)在流过第1通路(H1)的制冷剂与流过第2通路(H2)的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贮液器(30)配置于冷凝器(20)与换热器(40)的第1通路(H1)之间,存积制冷剂。从压缩机(10)至冷凝器(20)、贮液器(30)、换热器(40)的第1通路(H1)的流路与负载装置(3)一同形成制冷剂进行循环的循环流路。室外机组(2)还具备第1制冷剂流路(91)、第2膨胀阀(92)和第2制冷剂流路(94)。第1制冷剂流路(91)使制冷剂从循环流路的贮液器(30)或贮液器(30)的出口管道流到第2通路(H2)的入口。第2制冷剂流路(94)使制冷剂从第2通路(H2)的出口流到压缩机(10)。

Description

室外机组、制冷环路装置以及制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外机组、制冷环路装置以及制冷机。
背景技术
日本特许第5505477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空调装置:即使有室外换热器的污垢、室外机的设置状况、风雨等干扰的影响,也能够在适当的运行下且低成本地以少的判定误差来实现制冷剂量适当与否的判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5054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日本特许第5505477号公报中记载的是空调装置。与此相对,存在如制冷机等那样通常在冷凝器与膨胀阀之间设置有贮液器(接收罐,receiver)的制冷环路装置。在设置有贮液器的制冷环路装置中,在贮液器内的制冷剂减少的阶段,即使制冷剂量减少,冷凝器的出口的过冷度也不大发生变化。因此,根据日本特许第5505477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当制冷剂的泄漏量不多时无法检测制冷剂量减少。
此外,近年来要求抑制氟利昂排放,制冷机被要求使装入制冷剂的全球变暖潜势(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小于1500,设备管理者负有报告一定量以上的制冷剂泄漏量的义务。
为了实现市场上灵活的制冷剂转移,正在研究能够在1个壳体内使用现有的伪共沸制冷剂(pseudo-azeotropic refrigerant)和GWP小于1500的新一代非共沸制冷剂这两者的制冷剂共用机的开发。在制冷剂共用机的情况下,需要操作者在设备设定装入的制冷剂的种类,但有可能在设备错误地设定与装入的制冷剂不同的制冷剂,会担心制冷环路装置的性能下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由误设定制冷剂种类而导致的性能下降并且即使为具有贮液器的结构也能够在泄漏量少的阶段检测制冷剂泄漏的制冷环路装置的室外机组、制冷环路装置以及制冷机。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涉及构成为连接于包括第1膨胀阀及蒸发器的负载装置的制冷环路装置的室外机组。室外机组具备压缩机、冷凝器、换热器和贮液器。换热器具有第1通路及第2通路,该换热器构成为在流经第1通路的制冷剂与流经第2通路的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贮液器配置于冷凝器与换热器的第1通路之间,构成为存积制冷剂。从压缩机至冷凝器、贮液器、换热器的第1通路的流路构成为与负载装置一同形成制冷剂进行循环的循环流路。室外机组还具备:第1制冷剂流路,构成为使制冷剂从循环流路的贮液器或贮液器的出口管道流到第2通路的入口;第2膨胀阀,配置于第1制冷剂流路;以及第2制冷剂流路,构成为使制冷剂从第2通路的出口流到压缩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室外机组、制冷环路装置以及制冷机,能够使由误设定制冷剂种类而导致的性能下降的可能性降低,并且即使为具有贮液器的结构也能够在泄漏量少的阶段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实施方式1的制冷环路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贮液器的结构的图。
图3为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关于制冷剂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为示出在图3的步骤S1执行的制冷剂量的判定处理的详情的流程图。
图5为重叠地示出制冷剂量适当时和制冷剂不足时的p-h线图的图。
图6为用于说明喷射流路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7为示出在步骤S2执行的制冷剂种类的判定处理的详情的流程图。
图8为使用作为伪共沸制冷剂的R410A时的p-h线图。
图9为使用作为非共沸制冷剂的R463A时的p-h线图。
图10为示出在步骤S3执行的压缩机控制的详情的流程图。
图11为用于对步骤S35的制冷剂的成分的检测进行说明的图。
图12为用于说明成分与蒸发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13为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环路装置101的结构的图。
图14为示出实施方式3的制冷环路装置201的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制冷环路装置;2、102、202:室外机组;3:负载装置;10:压缩机;20:冷凝器;30:贮液器;31:壳体;40:换热器;50:第1膨胀阀;60:蒸发器;80、81、82、83、85、86、87、89、93:管道;84、88:延长管道;91、94:流路;92:第2膨胀阀;95:上升管道;100:控制装置;104:存储器;110、111、112:压力传感器;121、122、123:温度传感器;G1:吸入口;G2:排出口;G3:中压口;H1:第1通路;H2:第2通路;IP1:入口管道;OP1:第1出口管道;OP2:第2出口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以下将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申请最初也预定了适当组合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的情况。此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为根据实施方式1的制冷环路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此外,在图1中,功能性地示出了制冷环路装置中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及配置结构,不一定示出物理空间上的配置。
参照图1,制冷环路装置1具备室外机组2、负载装置3和延长管道84、88。
制冷环路装置1的室外机组2构成为通过延长管道84、88连接于负载装置3。
室外机组2具备压缩机10、冷凝器20、换热器40、贮液器(接收罐)30和管道80~83、89。换热器40具有第1通路H1及第2通路H2,该换热器40构成为在流过第1通路H1的制冷剂与流过第2通路H2的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贮液器30配置于换热器40的第1通路H1与冷凝器20之间,构成为存积制冷剂。
从压缩机10至冷凝器20、贮液器30、换热器40的第1通路H1的流路构成为与负载装置3一同形成制冷剂进行循环的循环流路。以下,也将该循环流路称为制冷环路的“主回路”。
室外机组2还具备第1制冷剂流路91、配置于第1制冷剂流路91的第2膨胀阀92和第2制冷剂流路94。第1制冷剂流路91构成为使制冷剂从循环流路的贮液器30或贮液器30的出口管道流到第2通路H2的入口。第2制冷剂流路94构成为使制冷剂从第2通路H2的出口流到压缩机10。以下将从主回路分支而经由第2通路H2对压缩机10传送制冷剂的该流路称为“喷射流路”(injection flow path)。
负载装置3包括第1膨胀阀50、蒸发器60和管道85、86、87。第1膨胀阀50例如为与室外机组2独立地被控制的温度膨胀阀。
压缩机10将从管道89及94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向管道80排出。压缩机10具有吸入口G1、排出口G2及中压口G3。压缩机10构成为从吸入口G1吸入通过了蒸发器60的制冷剂并从排出口G2向冷凝器20排出制冷剂。
第2制冷剂流路94构成为使制冷剂从第2通路H2的出口流到压缩机10的中压口G3。
压缩机10构成为依照来自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信号来调节转速。通过调节压缩机10的转速而制冷剂的循环量被调节,而能够调节制冷环路装置1的制冷能力。作为压缩机10,可以采用多种类型的压缩机,例如可以采用涡卷式、旋转式、螺杆式等压缩机。
冷凝器20将从压缩机10排出到管道80的制冷剂冷凝并使之流向管道81。冷凝器20构成为进行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室外气体的换热。通过该换热,散热后的制冷剂冷凝而变化为液相。未图示的风机向冷凝器20供给在冷凝器20中制冷剂进行换热的室外气体。能够通过调节风机的转数来调节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
室外机组2还具备压力传感器110、111、112、温度传感器121、122、123和控制室外机组2的控制装置100。
压力传感器110检测压缩机10的吸入制冷剂的压力PL,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压力传感器111检测压缩机10的排出制冷剂的压力PH,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压力传感器112检测第2膨胀阀92的出口的管道93的压力PM,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
温度传感器121检测贮液器30的出口的管道82的制冷剂的温度T1,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温度传感器122检测换热器40的冷却侧的第2通路H2的入口的制冷剂的温度T2,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温度传感器123检测换热器40的冷却侧的第2通路H2的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T3,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
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104(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和用于输入/输出各种信号的输入/输出缓冲器(未图示)等。CPU将保存于ROM的程序在RAM等中展开并执行。保存于ROM的程序为描述控制装置100的处理流程的程序。控制装置100根据这些程序执行室外机组2中的各设备的控制。关于该控制,不限于基于软件的处理,也能够用专用硬件(电子电路)来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100构成为进行如下操作:a)判定装入制冷环路装置1的制冷剂量、b)判定装入制冷环路装置1的制冷剂种类、和c)进行与装入制冷环路装置1的制冷剂种类对应的室外机组2的控制。
图2为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贮液器的结构的图。
参照图2,贮液器30包括存积液体制冷剂的壳体31、入口管道IP1、第1出口管道OP1和第2出口管道OP2。
从贮液器30向作为主回路的循环流路的出口为第1出口管道OP1。第2出口管道OP2为不同于第1出口管道OP1的来自贮液器30的出口。第1制冷剂流路91构成为使制冷剂从第2出口管道OP2流到换热器40的第2通路H2的入口。在贮液器30中,第2出口管道OP2的吸入口配置于高于第1出口管道OP1的吸入口的位置。
具体而言,与制冷剂量适当时的液面高度L0相比,第1出口管道OP1的吸入口的高度L1及第2出口管道OP2的吸入口的高度L2较低。但是,第2出口管道OP2的吸入口的高度L2在高度L1与高度L0之间,高度方向的位置与想要检测的制冷剂不足的灵敏度相配合地被确定。当使高度L2接近高度L0时,由于制冷剂的液面仅略微下降就使气体制冷剂被吸入,所以制冷剂不足的检测灵敏度变高。反之当使高度L2接近高度L1时,如果制冷剂的液面仅略微下降则气体制冷剂不被吸入,所以虽然能够检测制冷剂不足但检测灵敏度变低。
关于制冷机的排出温度控制用的标准的喷射流路,分支部大多设置于换热器40的第1通路H1的出口。虽然即使分支部设置于换热器40的第1通路H1的出口也能够检测制冷剂不足,但是检测灵敏度变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分支部变更至贮液器30的存积液体制冷剂的部分。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控制装置100能够执行及早检测由制冷剂泄漏导致制冷剂不足的制冷剂量的判定处理、辨别伪共沸制冷剂与非共沸制冷剂的制冷剂种类的判定处理和在非共沸制冷剂发生成分变化时与成分相配合地维持制冷能力的压缩机10的控制处理。
图3为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关于制冷剂的处理的流程图。该流程图的处理在制冷环路装置1设置后的初始启动时或者在设置后每次接通电源时执行。参照图3,在步骤S1,控制装置100执行及早发现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量的判定处理。接下来,在步骤S2,控制装置100执行判定装入于制冷环路装置1的制冷剂是伪共沸制冷剂还是非共沸制冷剂的制冷剂种类的判定处理。接下来,在步骤S3,控制装置100执行控制压缩机以在非共沸制冷剂发生成分变化时与成分相配合地维持制冷能力的处理。
图4为示出在图3的步骤S1执行的制冷剂量的判定处理的详情的流程图。
作为执行制冷剂量的判定处理的前提,需要如图2所示将液体制冷剂导入至喷射流路的第2出口管道OP2的位置是恰当的。通过恰当地设定高度L2,当制冷剂量适当时,从贮液器30传送液体制冷剂至喷射流路,当液体制冷剂不足时传送气体制冷剂至喷射流路。
首先在步骤S11,在制冷剂量适当的假设下,控制装置100调节第2膨胀阀92的开度,以使换热器40的中压侧的B点的干度X变得小于1。控制装置100基于高压部的压力PH、中压PM和压缩机10的运行频率来确定第2膨胀阀92的目标开度。其结果是,在换热器40的第2通路H2中流过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制冷剂通过与流过第1通路H1的高压侧的液体制冷剂的换热而被加热。
接下来,在步骤S12,控制装置100使用温度传感器122、123检测换热器40的第2通路的入口的制冷剂的温度T2和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T3。然后在步骤S13,控制装置100判断制冷剂的温度T2与温度T3之差是否大于阈值。
如果制冷剂量适当且在换热器40的第2通路H2流过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则温差为阈值以下(S13中为否)。另一方面,如果制冷剂量小于适当量,则第2通路H2中流过的制冷剂在中途变成气体状态,所以通过加热被提供的热全部为显热,温差变得大于阈值(S13中为是)。使用图5、图6对该温差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5为重叠地示出制冷剂量适当时和制冷剂不足时的p-h线图的图。在制冷剂量适当的情况下,p-h线图上的制冷剂的状态从点A移动到点B。图1中示出了第2膨胀阀92的前后的点A、点B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在第2膨胀阀92的前后,p-h线图上示出制冷剂的状态的位置从点A、点B分别移动到点A'、点B'。
图6为用于说明喷射流路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变化的图。参照图5、图6,在制冷剂量适当的情况下,点A在液相区,点B在两相区,因此流入至换热器40的第2通路H2的制冷剂为两相状态。因此,相对于焓的变化,温度平缓地变化。关于此时通过了换热器40的第2通路H2的制冷剂的温度变化,从图6的点B变化到点C,温度变化量小。另一方面,在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点B'、点C'在气相区,因此流入至换热器40的第2通路H2的制冷剂为气态。从点B'到点C'的中途的换热器40中提供的热没有制冷剂的潜热部分,全部为显热,所以相对于焓的变化而温度直接发生变化。因此,温度变化从图6的点B'变化到点C'且温度变化量大于从点B到点C的温度变化量。在换热器40的第2通路的前后的温度变化量是否超过阈值的判断在图4的步骤S13进行。
再次返回至图4,在温差大于阈值时(S13中为是),在步骤S14,控制装置100判断为产生了制冷剂不足,向使用者或维修人员通知制冷剂不足。例如通过搭载于基板或遥控器的LED的显示、警报声等来进行通知。此外,除了通知以外,在步骤S15还可以使制冷环路装置的运行停止。另一方面,在温差为阈值以下时(S13中为否),在步骤S16中控制返回至图3的主例程。在该情况下,继续进行步骤S2的判定制冷剂种类的处理。
图7为示出在步骤S2执行的制冷剂种类的判定处理的详情的流程图。在开发出能够共用两个种类的制冷剂的装置的情况下,通常由用户在装置中设定装入了哪种制冷剂。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自动判别制冷剂的种类。
首先在步骤S21,在制冷剂量适当的假设下,控制装置100调节第2膨胀阀92的开度,以使换热器40的中压侧的B点的干度X变得小于1。控制装置100基于高压部的压力PH、中压PM和压缩机10的运行频率来确定第2膨胀阀92的目标开度。其结果是,在换热器40的第2通路H2中流过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该制冷剂通过与流过第1通路H1的高压侧的液体制冷剂的换热而被加热。
接下来,在步骤S22,控制装置100使用温度传感器122、123检测换热器40的第2通路的入口的制冷剂的温度T2和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T3。
关于以上步骤S21、S22的处理,在原样使用图4的步骤S11、S12中执行的处理的结果的情况下可以省略。
接下来,在步骤S23,控制装置100判断制冷剂的温度T2与温度T3之间的温差是否大于阈值。该阈值是为了判定制冷剂种类而设定的阈值。
取决于制冷剂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还是伪共沸制冷剂,制冷剂的温度T2与温度T3之间的温差不同。使用图8及图9对该温差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8为使用作为伪共沸制冷剂的R410A时的p-h线图。在伪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夹在饱和液线与饱和气线之间的两相区的等温线大致是水平的。即,相对于两相区中的焓变化没有温度梯度。因此,在换热器40的第2通路H2中被加热前的点B的温度与被加热后的点C的温度之间几乎没有温差。
图9为使用作为非共沸制冷剂的R463A时的p-h线图。在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夹在饱和液线与饱和气线之间的两相区的等温线向右向下。即,相对于两相区中的焓变化存在温度梯度。因此,在换热器40的第2通路H2中被加热前的点B的温度与被加热后的点C的温度产生温差。在图9中,等温线的间隔宽所以难以理解,但是当将等温线的间隔缩小时则点B在10℃以下的等温线上。另一方面,点C在10℃左右的等温线上。即,点C的状态下的两相制冷剂的温度T3变得高于点B的状态下的两相制冷剂的温度T2。
因此,图7的步骤S23的阈值被设定为能够辨别图8和图9的制冷剂的值。
在T3-T2>阈值的情况下(S23中为是),在步骤S24,控制装置100判定为装入的制冷剂是非共沸制冷剂。另一方面,在不是T3-T2>阈值的情况下(S23中为否),在步骤S25,控制装置100判定为装入的制冷剂是伪共沸制冷剂。
如果在步骤S24或S25判定了制冷剂种类,则处理前进至步骤S26,接着执行图3的步骤S3的压缩机控制。
图10为示出在步骤S3执行的压缩机控制的详情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31,控制装置100基于步骤S2的判定结果来判定制冷剂是否为非共沸制冷剂。
在制冷剂为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S31中为是),执行步骤S32~S38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制冷剂为伪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S31中为否),执行步骤S39~S41的处理。
在制冷剂为伪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39使压力与蒸发温度的变换式和伪共沸制冷剂对应。然后,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40确定用于控制蒸发温度的吸入压力。进而,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41变更压缩机10的运行频率。
另一方面,在是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在制冷环路装置内循环的制冷剂的成分根据贮液器30内的气体制冷剂质量与总装入制冷剂质量之比率来决定。例如,当贮液器30内充满液体且不存在气体制冷剂时,循环的制冷剂的成分与装入时的成分一致。但是,当在贮液器30内有气体制冷剂的情况下,气体制冷剂停留在贮液器30而不在制冷环路装置内循环。因此,在制冷环路装置内循环的制冷剂的成分为除了贮液器30内的气体制冷剂之外的制冷剂的成分。
在制冷剂为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S31中为是),首先在步骤S32,控制装置100从温度传感器121获取第2膨胀阀92的入口的温度T1。然后,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33将温度T1变换为焓。与这些步骤并行,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34从压力传感器112及温度传感器122分别获取换热器40的第2通路H2的入口的压力PM和温度T2。
接下来在步骤S35,控制装置100根据焓、压力PM、温度T2检测制冷剂的成分。
如果成分能够确定,则能够根据压力和焓求出饱和温度,反之,如果得知压力、焓和饱和温度则能够确定成分。
更具体而言,在成分已知的前提下,在制冷剂中,如果压力、焓、温度中的两个已知则得知另外1个。另外,如果压力、焓、温度这3个都已知,则得知成分。
应用该原理,使用根据用两相部的压力传感器112和温度传感器122测定出的压力PM及温度T2和用液体部的温度传感器121测定出的温度T1计算的焓,控制装置100使用预先制作的函数或变换映射图来确定制冷剂成分。
图11为用于对步骤S35的制冷剂的成分的检测进行说明的图。
图11中示出在压力和焓被固定的状态下的成分与温度的关系。在此,示出了检测制冷剂成分的部分、即制冷环路装置内的中压部分的成分与温度的关系。在图11中,纵轴示出换热器40的入口的制冷剂的温度T2,在横轴用百分数示出贮液器30内的气体制冷剂量/装入制冷剂量的重量比。在图11中,根据温度T1变换得到的焓和压力PM被固定为某个值。在该条件下,温度T2与气体制冷剂量/装入制冷剂量的重量比一一对应。例如,假设为贮液器30为充满液体状态且循环的制冷剂的成分为纯非共沸制冷剂的成分时的温度T2为-6.8℃,实际温度T2为-5℃。因此与纯成分时的温度的偏差ΔT对应于横轴所示的气体制冷剂量/装入制冷剂量的重量比(%)0.25。
因为气体制冷剂量/装入制冷剂量的重量比与循环的制冷剂的成分对应,所以如果得知温度T2则能够确定循环的制冷剂的成分。这样的曲线图所示的关系针对每个压力、每个焓而存在。因此,能够制作根据压力PM、温度T2和温度T1确定制冷剂的成分的映射图。
以上说明的循环制冷剂的成分确定处理在步骤S35执行。接下来在步骤S36,控制装置100使压力与蒸发温度的变换式和检测出的成分对应。此外,此处的蒸发温度为露点和沸点的平均蒸发温度。
图12为用于说明成分与蒸发温度的关系的图。图12中示出在压力和焓固定的状态下的成分与温度的关系。在此,示出了在制冷环路装置的控制中反映的部分、即制冷环路装置内的低压部分的成分与温度的关系。在图12中,纵轴示出蒸发器60的平均蒸发温度,在横轴用百分数示出贮液器30内的气体制冷剂量/装入制冷剂量的重量比。
图12所示的曲线图与用于在控制中反映检测出的成分的映射图相当。例如,假设贮液器30为充满液体状态且循环的制冷剂的成分为纯非共沸制冷剂的成分时的平均蒸发温度为-40℃,当图12所示的映射图中应用与成分对应的气体制冷剂量/装入制冷剂量的重量比(%)0.25时,平均蒸发温度为-38.5℃。
接下来在步骤S37,控制装置100确定用于控制制冷环路装置以实现步骤S36中得到的平均蒸发温度的压力PL作为吸入压力。然后在步骤S38,控制装置100变更压缩机10的运行频率以达到压力PL。
也就是说,控制装置100将与适于检测出的成分的饱和温度相当的压力作为压缩机10的入口侧的压力PL的目标值来控制压缩机10。
当步骤S38或步骤S41的处理结束时,在步骤S42,控制返回至图3的流程图。在是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在通过重复执行图3的流程图从而在贮液器30内的液体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执行与循环的制冷剂的成分相配合的压缩机10的控制。像这样,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在使用非共沸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在控制中反映制冷剂的成分变化,维持制冷环路装置的制冷能力。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环路装置,能够在贮液器变空之前、即在制冷剂泄漏量少的阶段检测制冷剂不足。
另外,能够防止制冷剂共用机的由误设定制冷剂种类导致的制冷能力下降。
进而,在使用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能够在控制中反映制冷剂的成分变化而维持制冷环路装置的制冷能力。另外,在检测制冷剂的成分时,由于使用作为制冷机的排出温度控制用的标准回路的喷射流路及换热器40,因此不用追加特别的成分检测回路,能够实现低成本、节省空间的制冷机。
实施方式2
图13为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环路装置101的结构的图。参照图13,制冷环路装置101具备室外机组102、负载装置3和延长管道84、88。关于负载装置3,为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
制冷环路装置101的室外机组102构成为通过延长管道84、88而连接于负载装置3。
室外机组102具备压缩机10、冷凝器20、换热器40、贮液器30和管道80~83、89。从压缩机10至冷凝器20、贮液器30、换热器40的第1通路H1的流路构成为与负载装置3一同形成制冷剂进行循环的循环流路。关于作为该循环流路的“主回路”,为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环路装置1同样的结构。
室外机组102还具备第1制冷剂流路91、配置于第1制冷剂流路91的第2膨胀阀92和第2制冷剂流路94。关于从主回路分支而经由第2通路H2对压缩机10传送制冷剂的流路即“喷射流路”,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环路装置1中,该“喷射流路”连接于压缩机10的中压口。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2的制冷环路装置101中,喷射流路连接于压缩机10的吸入口。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00能够不使用由图1中的压力传感器112检测出的压力PM、而是使用由压力传感器110检测出的压力PL来执行制冷剂不足检测、制冷剂辨别及制冷剂成分检测。
在图13所示的制冷环路装置101的室外机组102中,第2制冷剂流路94构成为使制冷剂从第2通路H2的出口流到压缩机10的吸入口G1。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实现及早发现制冷剂泄漏的制冷剂不足检测、伪共沸制冷剂与非共沸制冷剂的自动辨别、在成分变化时用于维持能力的成分检测并且能够削减实施方式1的压力传感器112。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2中,对将喷射流路的连接目的地从压缩机的中压口变更为吸入口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将喷射流路的分支部b从接收罐变更为接收罐的出口管道部的例子。
图14为示出实施方式3的制冷环路装置201的结构的图。参照图14,制冷环路装置201具备室外机组202、负载装置3和延长管道84、88。关于负载装置3,为与实施方式1、2同样的结构。
制冷环路装置201的室外机组202构成为通过延长管道84、88而连接于负载装置3。
室外机组202具备压缩机10、冷凝器20、换热器40、贮液器30和管道80~83、89。从压缩机10至冷凝器20、贮液器30、换热器40的第1通路H1的流路构成为与负载装置3一同形成制冷剂进行循环的循环流路。关于作为该循环流路的“主回路”,为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环路装置1及实施方式2的制冷环路装置101同样的结构。
室外机组102还具备第1制冷剂流路91、配置于第1制冷剂流路91的第2膨胀阀92和第2制冷剂流路94。关于从主回路分支而经由第2通路H2对压缩机10传送制冷剂的流路即“喷射流路”,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环路装置1中是从贮液器30分支的。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3的制冷环路装置201中,喷射流路是从在连接于贮液器30的出口的管道82连接有上升管道95的部分分支的。
在图14所示的制冷环路装置201中,室外机组202还具备构成为从贮液器30的出口管道分支的上升管道95。第1制冷剂流路91构成为使制冷剂从上升管道95流到第2通路H2的入口。
由于利用上升管道95进行分支,从而在制冷剂泄漏而制冷剂不足的情况下,与从贮液器30分支的情况同样地,混合有气体制冷剂的两相制冷剂被导入至第1制冷剂流路91。因此,能够利用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控制来执行制冷剂不足检测、制冷剂辨别及制冷剂成分检测。
此外,由于如实施方式1那样对贮液器30设置有两个出口管道的结构的加工昂贵,因此设置上升管道95的结构能够较廉价地实现制冷环路装置。
此外,喷射流路的连接目的地可以不是压缩机10的中压口,而是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为压缩机10的吸入口。
应该理解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为举例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来限定,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8)

1.一种室外机组,为构成为连接于包括第1膨胀阀及蒸发器的负载装置的制冷环路装置的室外机组,该室外机组具备:
压缩机;
冷凝器;
换热器,具有第1通路及第2通路,该换热器构成为在流过所述第1通路的制冷剂与流过所述第2通路的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以及
贮液器,配置于所述冷凝器与所述换热器的第1通路之间,构成为存积制冷剂,
从所述压缩机至所述冷凝器、所述贮液器、所述换热器的所述第1通路的流路构成为与所述负载装置连接,
所述室外机组还具备:
第1制冷剂流路,构成为使制冷剂从所述贮液器或所述贮液器的出口管道流到所述第2通路的入口;
第2膨胀阀,配置于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
第2制冷剂流路,构成为使制冷剂从所述第2通路的出口流到所述压缩机;
第1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2通路的入口;
第2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2通路的出口;以及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室外机组,
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进行如下操作:
a)根据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第2温度传感器的输出来判定装入于所述制冷环路装置的制冷剂量,
b)根据所述第1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第2温度传感器的输出来判定装入于所述制冷环路装置的制冷剂种类,以及
c)进行与装入于所述制冷环路装置的制冷剂种类对应的所述室外机组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组,其中,
所述出口管道为第1出口管道,
所述贮液器具有不同于所述第1出口管道的第2出口管道,
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构成为使制冷剂从所述第2出口管道流到所述第2通路的入口,
在所述贮液器中,所述第2出口管道的吸入口配置于高于所述第1出口管道的吸入口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组,其中,
所述压缩机具有吸入口、排出口及中压口,该压缩机构成为从所述吸入口吸入通过了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从所述排出口向所述冷凝器排出制冷剂,
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构成为使制冷剂从所述第2通路的出口流到所述压缩机的所述中压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组,其中,
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构成为使制冷剂从所述第2通路的出口流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组,其中,
还具备上升管道,该上升管道构成为从所述贮液器的所述出口管道分支,
所述第1制冷剂流路构成为使制冷剂从所述上升管道流到所述第2通路的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组,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制冷剂种类表示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在控制中反映制冷剂的成分变化,维持所述制冷环路装置的制冷能力。
7.一种制冷环路装置,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外机组和所述负载装置。
8.一种制冷机,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环路装置。
CN201980097419.4A 2019-06-20 2019-06-20 室外机组、制冷环路装置以及制冷机 Active CN1141274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24585 WO2020255355A1 (ja) 2019-06-20 2019-06-20 室外ユニット、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冷凍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7492A CN114127492A (zh) 2022-03-01
CN114127492B true CN114127492B (zh) 2023-06-06

Family

ID=74040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7419.4A Active CN114127492B (zh) 2019-06-20 2019-06-20 室外机组、制冷环路装置以及制冷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988871A4 (zh)
JP (1) JP7278376B2 (zh)
CN (1) CN114127492B (zh)
WO (1) WO202025535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6287A (en) 1976-07-28 1978-02-15 Hitachi Ltd Handrail for man conveyor
JP3178178B2 (ja) * 1993-08-26 2001-06-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の飽和蒸気温度検出回路
JPH11159895A (ja) * 1997-11-28 1999-06-15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A2436367A1 (en) * 2003-05-09 2004-11-09 Serge Dube Energy storage with refrige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
JP4670329B2 (ja) * 2004-11-29 2011-04-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冷凍空調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冷凍空調装置の冷媒量制御方法
JP2005308393A (ja) * 2005-07-25 2005-11-04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冷媒量検出方法
JP4462435B2 (ja) * 2005-11-16 2010-05-1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冷凍装置
KR101545488B1 (ko) * 2008-03-21 2015-08-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냉매 충진방법
JP4864110B2 (ja) * 2009-03-25 2012-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JP2013002801A (ja) * 2011-06-22 2013-01-07 Panason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温水暖房装置
CN104813120B (zh) * 2012-11-20 2016-08-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JP6057859B2 (ja) * 2013-08-08 2017-01-11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乾き度測定装置
JP2015148406A (ja) * 2014-02-07 2015-08-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88871A4 (en) 2022-06-22
CN114127492A (zh) 2022-03-01
JP7278376B2 (ja) 2023-05-19
JPWO2020255355A1 (zh) 2020-12-24
WO2020255355A1 (ja) 2020-12-24
EP3988871A1 (en) 2022-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7188B (zh) 冷冻循环装置
US11131490B2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having condenser unit connected to compressor unit with on-site pipe interposed therebetween and remote from the compressor unit
CN111094877B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装置
US9453671B2 (en)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U2018293858B2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14364925B (zh) 制冷剂泄漏判定系统
GB2585418A (en)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er
US9851134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9073304B (zh) 制冷装置
JPH0835725A (ja) 非共沸混合冷媒を用いた冷凍空調装置
JP678597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20180340714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14127492B (zh) 室外机组、制冷环路装置以及制冷机
CN112739961B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JP6739664B2 (ja)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制御装置
CN107110586B (zh) 制冷装置
CN113614473B (zh) 室外机和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JP6762422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0066001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3032126A1 (ja) 差圧センサ及び差圧センサ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714852B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JP7282207B2 (ja) 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5667820A (zh) 冷热源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机
JP2019207103A (ja) 冷凍装置
CN117795266A (zh) 制冷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