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9961B -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39961B
CN112739961B CN201880097229.8A CN201880097229A CN112739961B CN 112739961 B CN112739961 B CN 112739961B CN 201880097229 A CN201880097229 A CN 201880097229A CN 112739961 B CN112739961 B CN 1127399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ressure
temperature
outdoor unit
evapo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72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39961A (zh
Inventor
石川智隆
有井悠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39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99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39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99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室外机(2)具备压缩机(10)、冷凝器(20)、控制装置(100)以及过冷却器(40)。控制装置(100)基于对室内机(3)的蒸发器(60)设定的蒸发温度,将在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控制为目标压力。控制装置(100)使用制冷剂的压力和表示该压力下的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与饱和气体温度的平均的露点沸点平均温度的关系,将露点沸点平均温度为设定蒸发温度时的压力设定为目标压力。过冷却器(40)设置在冷凝器(20)的出口侧,构成为对从冷凝器(20)输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却。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考虑到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使用低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全球变暖系数)的非共沸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备受瞩目。例如,在日本特开平8-75280号公报中公开了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空调装置。在该制冷空调装置中,以使蒸发器的蒸发压力与目标值一致的方式控制室外机的风扇的转速。蒸发压力的目标值被设定为蒸发温度成为0℃的压力。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恒定压力下,饱和温度(蒸发温度)根据制冷剂的干度而具有梯度。因此,在该制冷空调装置中,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定义为饱和气体温度与饱和液体温度的平均值,将蒸发压力控制为该蒸发温度成为0℃的压力目标值(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752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冷空调装置中,以饱和气体温度与饱和液体温度的平均值来代表蒸发温度,但当饱和液体温度与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背离时,上述的平均值与实际的蒸发温度的背离变大,蒸发温度的控制的精度降低。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考虑用温度传感器检测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代替饱和液体温度而使用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但设置这样的温度传感器会导致装置的成本增加。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制冷循环装置中使用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以低成本实现蒸发温度的控制的精度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室外机是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具备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使从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控制装置以及过冷却器。控制装置基于对与室外机连接的室内机的蒸发器设定的蒸发温度,将在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控制为目标压力。控制装置使用制冷剂的压力和表示该压力下的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与饱和气体温度的平均的露点沸点平均温度的关系,将露点沸点平均温度为设定蒸发温度时的压力设定为目标压力。过冷却器设置在冷凝器的出口侧,构成为对从冷凝器输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却。
在该室外机中,将露点沸点平均温度为设定蒸发温度时的压力设定为目标压力,将在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控制为该目标压力。由此,即使在使用蒸发温度在恒定压力下根据制冷剂的干度而具有梯度的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蒸发温度的控制。
在此,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通常成为气液二相状态,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比饱和液体温度高。并且,当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与饱和液体温度背离时,如上述那样蒸发温度的控制的精度降低。因此,在该室外机中,在冷凝器的出口侧设置过冷却器。通过设置过冷却器,能够使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降低而接近饱和液体温度。由此,能够抑制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与饱和液体温度的背离,实现蒸发温度的控制的精度提高。另外,根据该室外机,由于不需要设置对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因此还抑制装置的成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在使用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能够以低成本实现蒸发温度的控制的精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说明共沸制冷剂的性质的p-h线图。
图3是说明非共沸制冷剂的性质的p-h线图。
图4是表示在本公开的制冷装置中使用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状态的p-h线图。
图5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控制装置执行的蒸发温度控制的处理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压力-露点沸点平均温度映射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中的蒸发温度控制的处理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使用了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9是具备使用了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的制冷循环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0是具备使用了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的制冷循环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使用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参照图1,制冷装置1具备室外机2和室内机3。室外机2包括压缩机10、冷凝器20、风扇22、过冷却器40、风扇42、配管80、81、83、85、压力传感器90以及控制装置100。室内机3包括膨胀阀50、蒸发器60、风扇62以及配管84。室内机3通过配管83、85与室外机2连接。
配管80将压缩机10的排出口与冷凝器20连接。配管81将冷凝器20与过冷却器40连接。配管83将过冷却器40与膨胀阀50连接。配管84将膨胀阀50与蒸发器60连接。配管85将蒸发器60与压缩机10的吸入口连接。
压缩机10对从配管85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向配管80输出。压缩机10构成为按照来自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信号来调整转速。通过调整压缩机10的转速来调整制冷剂的循环量,能够调整制冷装置1的能力。此外,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调整压缩机10的转速,来控制制冷装置1的低压侧压力(从膨胀阀50的出口侧向压缩机10的入口侧的制冷剂压力)。压缩机10可以采用各种类型的压缩机,例如可以采用涡旋型、旋转型、螺杆型等的压缩机。
冷凝器20将从压缩机10向配管80输出的制冷剂冷凝并向配管81输出。冷凝器20构成为从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散热)。通过该热交换,制冷剂被冷凝而变化为液相。风扇22将在冷凝器20中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外部气体向冷凝器20供给。通过调整风扇22的转速,能够调整压缩机10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高压侧压力)。
过冷却器40构成为,从冷凝器20向配管81输出的液体制冷剂进一步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散热)。制冷剂通过过冷却器40,从而成为过冷却度进一步提高的液体制冷剂。风扇42将在过冷却器40中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外部气体向过冷却器40供给。通过设置过冷却器40,能够使向室内机3供给的制冷剂的温度降低,使蒸发器60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接近饱和液体温度。
此外,过冷却器40并不限定于使用了上述那样的风扇42的空冷,也可以是水冷,也可以使用通过其他的制冷循环冷却后的制冷剂。另外,也可以在冷凝器20与过冷却器40之间设置暂时贮存从冷凝器20输出的液体制冷剂的储液器。
膨胀阀50对从过冷却器40向配管83输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并向配管84输出。当使膨胀阀50的开度向关闭方向变化时,膨胀阀50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降低,制冷剂的干度上升。当使膨胀阀50的开度向打开方向变化时,膨胀阀50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上升,制冷剂的干度降低。
蒸发器60使从膨胀阀50向配管84输出的制冷剂蒸发并向配管85输出。蒸发器60构成为由膨胀阀50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室内机3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吸热)。制冷剂通过蒸发器60从而蒸发,成为过热蒸汽。风扇62将在蒸发器60中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外部气体向蒸发器60供给。压力传感器90检测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压力(低压侧压力)LP,并将该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
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02、存储器104(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用于输入输出各种信号的输入输出缓冲存储器(未图示)等。CPU102将存放在ROM中的程序在RAM等中展开并执行。存放在ROM中的程序是记录有控制装置100的处理顺序的程序。控制装置100按照这些程序来执行室外机2中的各设备的控制。关于该控制,并不限于基于软件的处理,也能够通过专用的硬件(电子电路)进行处理。
<共沸制冷剂和非共沸制冷剂的说明>
本公开中的制冷装置1构成为使用共沸制冷剂和非共沸制冷剂中的任一种进行动作。共沸制冷剂的组成可以是单一的制冷剂(单一制冷剂),也可以是混合了多种制冷剂的制冷剂(混合制冷剂)。共沸制冷剂例如为R410A、R404A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
非共沸制冷剂是混合制冷剂,在恒定的压力下,饱和温度根据制冷剂的干度(湿度)而具有梯度。具体而言,在恒定的压力下,随着干度增加,蒸发温度上升。非共沸制冷剂例如为R407C、R448A、R463A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
图2是说明共沸制冷剂的性质的p-h线图。在图2中,纵轴表示压力p,横轴表示比焓h(kJ/kg)(以下简称为“焓”)。另外,该图2不是表示本公开的制冷装置1中的制冷剂的状态的图,而是说明使用了共沸制冷剂的一般的制冷装置中的制冷剂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2,连结点P11~P14的实线表示在制冷剂装置中循环的制冷剂的压力及焓的变化。点P14→点P11表示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的压缩(等熵变化),点P11→点P12表示冷凝器中的等压冷却。另外,点P12→点P13表示膨胀阀中的减压,点P13→点P14表示蒸发器中的等压加热。虚线表示制冷剂的等温线,压力越低则温度越低。
共沸制冷剂在恒定压力下,在制冷剂的相变化的期间,饱和温度恒定。例如,如图所示,在制冷装置的低压侧压力(蒸发压力)恒定的压力pe下,蒸发温度在制冷剂的相变化的期间,与制冷剂的干度无关地成为恒定的温度Te。
图3是说明非共沸制冷剂的性质的p-h线图。该图3也不表示本公开的制冷装置1中的制冷剂的状态,而是说明使用非共沸制冷剂的一般的制冷装置中的制冷剂的状态。
参照图3,连结点P11~P14的实线与图2所示的相同。非共沸制冷剂在恒定压力下,在制冷剂的相变化的期间,饱和温度根据制冷剂的干度(湿度)而具有梯度。例如,如图所示,在制冷装置的低压侧压力(蒸发压力)恒定的压力pe下,饱和液体温度TL与饱和气体温度TG相互不同,饱和气体温度TG比饱和液体温度TL高。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i和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To也相互不同,即使蒸发器出口侧的过热度为0,温度To也比温度Ti高。
<蒸发温度控制的说明>
在制冷装置中,根据所要求的制冷能力来设定蒸发器的蒸发温度(低压侧的饱和温度)的目标值,以蒸发温度与目标值一致的方式控制低压侧压力(在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更详细而言,决定与蒸发温度的目标值对应的目标压力,以低压侧压力与目标压力一致的方式调整压缩机的转速等。
在使用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与蒸发温度的目标值对应的目标压力成为恒定值,进行基于相对该目标压力的压力偏差的反馈控制。通过将低压侧压力控制为目标压力,蒸发温度被控制为目标值(以下,将这样的蒸发温度的控制称为“蒸发温度控制”)。
另一方面,在使用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恒定的压力下,在制冷剂的相变化的期间,蒸发温度根据制冷剂的干度而具有梯度。换言之,在制冷剂的相变化的期间,与蒸发温度的目标值对应的目标压力发生变化。具体而言,随着制冷剂的干度变高,目标压力降低。
考虑这样的压力变化,还考虑通过在蒸发器中的蒸发过程中对制冷剂赋予压力损失来维持蒸发温度。然而,这样的结构使压缩机的吸入压力降低,因此压缩机的负荷增大,制冷装置的性能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1中,以表示某压力下的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与饱和气体温度的平均的露点沸点平均温度(日文:露沸平均温度)来代表该压力下的蒸发温度。并且,将露点沸点平均温度成为蒸发温度的目标值的压力设为目标压力,进行基于相对该目标压力的压力偏差的反馈控制。由此,在使用非共沸制冷剂时也能够应用在使用共沸制冷剂时进行的上述蒸发温度控制。
然而,当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与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背离时,蒸发温度控制的精度降低。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从而成为气液二相状态,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比饱和液体温度高。并且,当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与饱和液体温度背离时,露点沸点平均温度与实际的蒸发温度的背离变大,蒸发温度控制的精度降低。
在该情况下,也考虑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代替饱和液体温度而使用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但设置这样的温度传感器会导致装置的成本增加。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1中,在冷凝器20的出口侧设有过冷却器40,提高向室内机3供给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由此,蒸发器60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降低,接近饱和液体温度。因此,蒸发器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与饱和液体温度的背离得到抑制,蒸发温度控制的精度提高。另外,由于不需要设置对蒸发器60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因此还抑制装置的成本。
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装置1中使用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状态的p-h线图。参照图4,连结点P21~P25的实线表示在制冷剂装置1中循环的制冷剂的压力以及焓的变化。点P25→点P21表示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的压缩(等熵变化),点P21→点P22表示冷凝器20中的等压冷却。点P22→点P23表示过冷却器40中的等压冷却。点P23→点P24表示膨胀阀50中的减压,点P24→点P25表示蒸发器60中的等压加热。
在该制冷装置1中,通过设置过冷却器40,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增加,其结果,能够使蒸发器60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Ti(点P24)接近饱和液体温度TL。蒸发器60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Ti接近饱和液体温度TL,由此表示饱和液体温度TL与饱和气体温度TG的平均的露点沸点平均温度Te接近在蒸发器6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平均值(入口侧温度Ti和出口侧温度To的平均)。因此,可以说在该制冷装置1中,通过露点沸点平均温度Te,能够高精度地代表在蒸发器6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
图5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控制装置100执行的蒸发温度控制的处理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在制冷装置1的运转中反复执行。
参照图5,控制装置100取得设定的蒸发温度(步骤S10)。该蒸发温度既可以是制冷装置1的用户直接设定的温度,也可以是基于用户设定的温度设定(例如,设置制冷装置1的仓库内的温度设定)来设定的温度,也可以是预先设定的温度。
接着,控制装置100读入在制冷装置1中使用的制冷剂的压力-露点沸点平均温度映射(步骤S20)。该映射是表示使用的制冷剂的压力与该压力下的露点沸点平均温度的关系的一览表,能够使用该映射来取得与某一露点沸点平均温度对应的压力。对每个在制冷装置1中能够使用的制冷剂(包含共沸制冷剂以及非共沸制冷剂双方)预先准备映射并存储于存储器104的ROM。
图6是表示压力-露点沸点平均温度映射的一例的图。参照图6,对于某制冷剂,饱和液体温度TL和饱和气体温度TG是由压力pe唯一确定的物理性质值。露点沸点平均温度Te是饱和液体温度TL与饱和气体温度TG的平均值,该露点沸点平均温度Te也由压力pe唯一地确定。在压力-露点沸点平均温度映射中,露点沸点平均温度Te对每个压力Pe建立有对应。对制冷装置1中能够使用的每个制冷剂预先准备这样的压力-露点沸点平均温度映射。
再次参照图5,控制装置100使用在步骤S20中读入的压力-露点沸点平均温度映射,将与在步骤S10中取得的设定蒸发温度相当的露点沸点平均温度所对应的压力决定为蒸发温度控制的目标压力(步骤S30)。另外,在映射中没有表示与在步骤S10中取得的设定蒸发温度一致的露点沸点平均温度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通过使用接近设定蒸发温度的露点沸点平均温度进行插值计算,来决定目标压力。
接着,控制装置100从压力传感器90取得压力LP的检测值(步骤S40)。然后,控制装置100判定所取得的压力LP的检测值是否高于在步骤S30中决定的目标压力(步骤S50)。
如果压力LP比目标压力高(在步骤S50中为是),则控制装置100控制压缩机10,使得压缩机10的转速提高(步骤S60)。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50中判定为压力LP为目标压力以下时(在步骤S5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控制压缩机10,使得压缩机10的转速降低(步骤S70)。
另外,也可以根据压力LP与目标压力的偏差量使压缩机10的转速的变更量可变。这样,通过基于压力LP与目标压力的偏差来调整压缩机10的转速,将压力LP调整为目标压力附近。其结果,以露点沸点平均温度为代表的蒸发温度被控制为设定蒸发温度。
另外,在上述中,通过调整压缩机10的转速来调整压力LP,但也可以代替压缩机10的转速而通过调整蒸发器60的风扇62的转速或膨胀阀50的开度来调整压力LP。此外,在调整蒸发器60的风扇62的转速或者膨胀阀50的开度的情况下,需要在设置有控制装置100的室外机2与设置有风扇62以及膨胀阀50的室内机3之间进行通信。
另外,在上述的流程图中,未进行制冷装置1所使用的制冷剂是非共沸制冷剂还是共沸制冷剂的判断。在制冷剂为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露点沸点平均温度为蒸发温度本身,因此该流程图在使用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直接应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某压力下的露点沸点平均温度代表该压力下的蒸发温度。并且,将露点沸点平均温度成为设定蒸发温度的压力设为目标压力,进行基于相对该目标压力的压力偏差的反馈控制。由此,在使用非共沸制冷剂时也能够应用在使用共沸制冷剂时进行的蒸发温度控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冷凝器20的出口侧设置过冷却器40,提高了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由此,蒸发器60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与饱和液体温度的背离得到抑制,使蒸发温度控制的精度提高。另外,由于不需要设置对蒸发器60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因此还抑制装置的成本。
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不判别所使用的制冷剂是共沸制冷剂还是非共沸制冷剂,在使用共沸制冷剂时也使用压力-露点沸点平均温度映射来决定目标压力。在本变形例中,判别制冷剂是共沸制冷剂还是非共沸制冷剂,在使用共沸制冷剂时,将根据设定的蒸发温度唯一确定的压力(蒸发压力)设定为目标压力。
图7是表示变形例中的蒸发温度控制的处理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与图5的流程图对应,该流程图所示的一系列处理也在制冷装置1的运转中反复执行。
参照图7,步骤S110、S140~S190的处理分别与图5所示的步骤S10~S70的处理相同。在该变形例中,在步骤S110中,当取得所设定的蒸发温度时,控制装置100判定在制冷装置1中使用的制冷剂是否为非共沸制冷剂(步骤S120)。制冷剂是否为非共沸制冷剂例如能够基于由用户设定的使用制冷剂的种类来判定。
当在步骤S120中判定为所使用的制冷剂不是非共沸制冷剂、即是共沸制冷剂时(在步骤S12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基于所设定的蒸发温度来设定目标压力(步骤S130)。在共沸制冷剂中,压力与蒸发温度的关系为1对1的关系,能够基于所设定的蒸发温度来决定目标压力。另外,压力与蒸发温度的关系作为映射存储在存储器104的ROM中。然后,在执行步骤S130之后,控制装置100将处理转移到步骤S160,从压力传感器90取得压力LP的检测值。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20中判定为所使用的制冷剂是非共沸制冷剂时(在步骤S12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将处理转移到步骤S140,从存储器104读入所使用的制冷剂的压力-露点沸点平均温度映射。步骤S150以后的处理与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30以后的处理相同,因此不重复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变形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2中,过冷却器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不同。
图8是使用了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参照图8,该制冷装置1A具备室外机2A和室内机3。室外机2A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2中,代替过冷却器40及压缩机10,分别包括过冷却器40A及压缩机10A,并且还包括从配管83分支并使制冷剂返回压缩机10A的旁通回路。
过冷却器40A包括内部热交换器44和膨胀阀46。内部热交换器44构成为在冷凝器20的出口侧的配管8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构成旁通回路的配管87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膨胀阀46对在从配管83分支的配管86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并向配管87输出。通过了膨胀阀46的制冷剂被膨胀阀46减压并且温度降低。由此,在过冷却器40A中,能够利用在配管87中流动的制冷剂进一步冷却从冷凝器20输出的制冷剂。即,从冷凝器20向配管81输出的制冷剂通过过冷却器40A,从而过冷却度提高。
压缩机10A具有注入口。通过将配管87与注入口连接而使在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返回到注入口,能够降低从压缩机10A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另外,在该例子中,为了得到注入的效果,即使在使用不需要制冷剂的过冷却的共沸制冷剂时,也使制冷剂在旁通回路中流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2A及使用该室外机2A的制冷装置1A的结构除了上述结构以外,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由控制装置100执行的蒸发温度控制的处理顺序也与图5所示的流程图相同,作为变形例,也能够采用图7所示的流程图。
另外,在上述中,在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返回压缩机10A的注入口,但也可以代替压缩机10A而采用不具有注入口的压缩机10,使在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返回压缩机10的吸入侧的配管85。在该情况下,在使用共沸制冷剂时,也可以使膨胀阀46全闭而切断旁通回路,在使用非共沸制冷剂时,也可以使膨胀阀46打开(有节流)而使旁通回路以及过冷却器40A发挥功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能够通过内部热交换器44来构成过冷却器40A,因此能够不另外设置用于使用外部热源的结构地扩大制冷剂的过冷却。并且,通过设置这样的过冷却器40A,能够抑制蒸发器60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与饱和液体温度的背离,提高蒸发温度控制的精度。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以及变形例中,代表性地说明了主要用于仓库、陈列柜等的室外机以及制冷装置,但如图9、10所示,本公开的室外机也能够应用于使用了制冷循环的空调装置200、200A。
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1A制冷装置;2、2A室外机;3室内机;10、10A压缩机;20冷凝器;22、42、62风扇;40、40A过冷却器;44内部热交换器;46、50膨胀阀;60蒸发器;80~87配管;90压力传感器;100控制装置;102CPU;104存储器;200、200A空调装置。

Claims (5)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中,具备:
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冷凝器,对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凝;以及
控制装置,基于对与所述室外机连接的室内机的蒸发器设定的蒸发温度,将在所述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控制为目标压力,
所述控制装置使用所述压力与露点沸点平均温度的关系,将所述露点沸点平均温度为所述蒸发温度时的所述压力设定为所述目标压力,所述露点沸点平均温度表示所述压力下的制冷剂的饱和液体温度与饱和气体温度的平均,
所述室外机还具备过冷却器,所述过冷却器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侧,构成为对从所述冷凝器输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却,
无论所述制冷剂是共沸制冷剂还是非共沸制冷剂,所述控制装置都将所述露点沸点平均温度为所述蒸发温度时的所述压力设定为所述目标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过冷却器包括:
旁通回路,构成为使所述过冷却器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不通过所述室内机而向所述压缩机返回;
膨胀阀,设置于所述旁通回路;以及
内部热交换器,构成为在从所述膨胀阀输出的制冷剂与从所述冷凝器输出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存储对能够在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中使用的每种制冷剂预先准备的映射,所述映射表示所述压力与所述压力下的所述露点沸点平均温度的关系,
无论所述制冷剂是共沸制冷剂还是非共沸制冷剂,所述控制装置都使用在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中使用的制冷剂的所述映射,将所述露点沸点平均温度为所述蒸发温度时的所述压力设定为所述目标压力。
4.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外机;以及
与所述室外机连接的室内机。
5.一种空调装置,其中,具备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CN201880097229.8A 2018-09-28 2018-09-28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Active CN1127399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6525 WO2020066000A1 (ja) 2018-09-28 2018-09-28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9961A CN112739961A (zh) 2021-04-30
CN112739961B true CN112739961B (zh) 2022-05-17

Family

ID=69949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7229.8A Active CN112739961B (zh) 2018-09-28 2018-09-28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72369B2 (zh)
CN (1) CN112739961B (zh)
WO (1) WO20200660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17074A (ja) * 2021-01-29 2022-08-10 伸和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冷凍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温度制御システム
CN113757919B (zh) * 2021-08-23 2022-11-1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压缩机输出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4639A (zh) * 2010-10-12 2013-06-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5546864A (zh) * 2016-01-13 2016-05-0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带蒸发过冷器的自复叠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43613B2 (ja) * 1994-07-21 1999-08-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非共沸混合冷媒を用いた冷凍空調装置
ES2176849T3 (es) * 1994-07-21 2002-12-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condicionador de aire de refrigeracion utilizando un refrigerante no azeotropico e integrando un aparato detector de informacion de control.
JP4200532B2 (ja) * 1997-12-25 2008-1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EP2306121B1 (en) * 2008-06-16 2020-04-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ith non azeotropic refrigerant mixture
JP5816789B2 (ja) * 2011-06-17 2015-11-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温水暖房装置
JP5735441B2 (ja) * 2012-02-22 2015-06-1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2018021730A (ja) * 2016-08-05 2018-02-08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4639A (zh) * 2010-10-12 2013-06-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5546864A (zh) * 2016-01-13 2016-05-0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带蒸发过冷器的自复叠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066000A1 (ja) 2021-08-30
CN112739961A (zh) 2021-04-30
WO2020066000A1 (ja) 2020-04-02
JP6972369B2 (ja) 2021-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3680B2 (en) Heat pump apparatus
JPWO2009150761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並びにその制御方法
JP5791716B2 (ja)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冷凍空調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1901540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12739961B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CN113710972A (zh) 制冷装置
JP6712766B2 (ja) 二元冷凍システム
JPH0835725A (ja) 非共沸混合冷媒を用いた冷凍空調装置
JP499953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141070A (ja) 冷凍装置
JP2948105B2 (ja) 非共沸混合冷媒を用いた冷凍空調装置
EP3546852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6739664B2 (ja)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制御装置
JP6762422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210325095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7367222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53762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20230288113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20066001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1321543B1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112714852B (zh)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CN113614473A (zh) 室外机和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JP7278376B2 (ja) 室外ユニット、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冷凍機
WO2024047954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4047832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