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9537A - 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及具有其的熔接连接机 - Google Patents
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及具有其的熔接连接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89537A CN112789537A CN201980065404.XA CN201980065404A CN112789537A CN 112789537 A CN112789537 A CN 112789537A CN 201980065404 A CN201980065404 A CN 201980065404A CN 112789537 A CN112789537 A CN 1127895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er
- sleeve
- reinforcing
- optical fiber
- reinforcing slee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3
- 238000007526 fusion splicing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91 electric ar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1—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using thermal methods, e.g. fusion welding by arc discharge, laser beam, plasma torch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3—Splicing machines, e.g. optical fibre fusion splic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8—Reinforcement of splice joi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使覆盖光纤的熔接连接部的加强套筒加热收缩而对熔接连接部进行加强的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具有对加强套筒加热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加热器具有能够收容加强套筒的套筒收容部。套筒收容部具有:第一壁部,其沿套筒收容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壁部,其与第一壁部相对。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构成为,在与上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从套筒收容部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彼此的间隔越扩大。在该剖面中,在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的至少一者形成有至少1个部位的弯折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及具有其的熔接连接机。
本申请基于2018年10月2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18-187278号而要求优先权,引用在上述日本申请中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加热装置,其使加热器相对于将光纤彼此的连接部覆盖而加强的树脂制套筒相对配置,通过施力部件将该加热器向套筒侧按压而使套筒加热收缩。
同样地,在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了一种加热器,其配置为能够使导热体(加热器)相对于将光纤的连接部覆盖的热收缩套筒的外周面前进驱动或者后退驱动,与套筒的收缩量相应地通过加热器驱动单元使导热体以向套筒推压地移动。
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加强套筒的加热装置,其具有:收容部,其收容对光纤的熔接连接部进行加强的加强套筒;加热器,其设置于收容部的内部;以及盖部,其相对于收容部可自由开闭地设置。在该加热装置中,通过将盖部相对于收容部设为闭合状态,从而将收容于收容部的加强套筒相对于加热器进行按压而对加强套筒进行加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329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4231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1424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使覆盖光纤的熔接连接部的加强套筒加热收缩而对所述熔接连接部进行加强,
所述加强装置具有对所述加强套筒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所述加热器具有能够收容所述加强套筒的套筒收容部,
所述套筒收容部至少由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构成,该第一壁部沿该套筒收容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二壁部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而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构成为,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从所述加热器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彼此的间隔越扩大,
在所述剖面中,在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二壁部的至少一者,形成有至少1个部位的弯折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一个例子的斜视图。
图2A是表示通过由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所具有的加强装置进行加热处理的光纤用加强套筒将光纤的熔接连接部覆盖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B是表示通过由图2A的加强装置进行加热处理的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将分接线缆的熔接连接部覆盖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加强装置的具体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加强装置所具有的加热器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5A是表示罩在光纤彼此的熔接连接部的光纤用加强套筒收容于图4的加热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B是表示罩在分接线缆彼此的熔接连接部的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收容于图4的加热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光纤用加强套筒收容于现有结构的加热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B是表示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收容于现有结构的加热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8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10是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11是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12是第六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13是第七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14是第八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1及2所公开的结构,在对直径不同的多种套筒进行加热而使其收缩的情况下,必须与套筒的粗细、收缩量相应地变更一对加热器(导热体)间的距离,需要使加热器移动的驱动机构、用于对加热器间的距离进行测定的传感器。
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加热装置中,仅搭载有规定的1个形状的加热器,需要通过该1个形状的加热器使直径不同的多个种类的套筒收缩。因此,必须将加热器设计为与最大直径的套筒相对应的形状、尺寸,加热器相对于最小直径的套筒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无法实现热效率的优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分别针对直径不同的多种加强套筒而实现热效率的提高,能够实现加强套筒的加热处理时间的缩短的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加强装置的熔接连接机。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分别针对直径不同的多种加强套筒而实现热效率的提高,能够实现加强套筒的加热处理时间的缩短的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加强装置的熔接连接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
(1)使覆盖光纤的熔接连接部的加强套筒加热收缩而对所述熔接连接部进行加强,
所述加强装置具有对所述加强套筒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所述加热器具有能够收容所述加强套筒的套筒收容部,
所述套筒收容部至少由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构成,该第一壁部沿该套筒收容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二壁部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而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构成为,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从所述加热器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彼此的间隔越扩大,
在所述剖面中,在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二壁部的至少一者,形成有至少1个部位的弯折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在加热器的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的至少一者设置至少1个部位的弯折部这样的简单结构,针对不同直径的加强套筒而分别增大加热器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针对直径不同的多种套筒而分别实现热效率的提高,能够实现加强套筒的加热处理时间的缩短。另外,加热器和加强套筒的接触面积变大,由此从加热器表面释放的热量减少,因此能够以比以往少的热量完成加热处理,能够抑制加热器的消耗电量。
(2)可以是所述第一壁部构成为在所述剖面中与所述第二壁部成为线对称。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对加热器进行加热时的热分布均一化,能够将加强套筒的热收缩率保持恒定。
(3)可以是在所述剖面中,在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二壁部各自形成有至少2个部位的弯折部。
(4)可以是所述加热器在所述底部侧,还具有将所述第一壁部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壁部的端部相连的第三壁部。
由于增大不同直径的加强套筒和加热器的接触面积,因此优选作为加热器的结构而具有这些结构。
(5)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熔接连接机,
具有上述的项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装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熔接连接机,该熔接连接机具有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针对直径不同的多种加强套筒分别实现热效率的提高,能够实现加强套筒的加热处理时间的缩短的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加强装置的熔接连接机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至图2B对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实施的光纤的熔接连接处理及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处理装置实施的光纤加强部件的加热处理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熔接连接机10例如是在进行光纤设备的施工的现场将光纤100a、100b彼此进行熔接连接,并且对该熔接连接部进行加强的装置。熔接连接机10具有:熔接处理部12,其将光纤100a、100b彼此进行熔接连接;以及加强装置20,其对光纤100a、100b的熔接连接部(光纤熔接连接部的一个例子)进行加强。
熔接处理部12能够通过开闭罩14进行开闭。在将该开闭罩14打开的状态下,从在开闭罩14的内侧搭载的光纤保持架(省略图示)伸出的光纤100a、100b的端面配置于熔接位置。在熔接处理部12中,在一对电极(省略图示)相对而配置的熔接位置处,光纤100a、100b的端面彼此通过一对电极的放电而被熔接连接。
另外,在熔接连接机10中,在其前表面侧设置有监视器16。该监视器16例如显示出由具有CCD(Charge-Coupled Device)等拍摄元件的显微镜拍摄到的光纤100a、100b的熔接部位的影像。作业者能够一边观察监视器16的影像、一边进行熔接作业。另外,监视器16兼用作使熔接处理部12及加强装置20工作的操作部,作业者通过触摸监视器16,能够进行各种操作。另外,在监视器16的上方设置有操作部18,该操作部18具有电源开关等。
如图2A所示,在将光纤100a、100b彼此进行熔接连接的情况下,首先,在单芯的光纤100a、100b的末端处将外皮去除,使裸纤部露出。接下来,在将一方的光纤100b插入至加强套筒200的状态下,将光纤100a、100b设置于光纤熔接连接机10的熔接处理部12,在光纤100a、100b的端部处露出的裸纤部彼此通过电弧放电等进行熔接连接而形成熔接连接部110(参照图1)。
然后,将连接的光纤100a、100b从熔接处理部12拆下,使加强套筒200移动以将熔接连接部110覆盖(参照图2A)。接下来,在与熔接处理部12相邻设置的加强装置20内收纳加强套筒200而实施规定的加热处理。由此,加强套筒200被加热收缩,对光纤100a和光纤100b的连接进行加强。
如图2A所示,加强套筒200由下述部分构成:热熔融性的内部管202,其供熔接连接部110及其附近的光纤100a、100b插入;抗张力体204,其为了使熔接连接部110不折弯对其进行加强,沿内部管202的长度方向配置于内部管202的外周面附近;以及热收缩性的外部管206,其配置为将内部管202及抗张力体204覆盖。抗张力体204例如由铜线构成。内部管202相对于在加强装置20搭载的后面记述的加热器30而配置于外部管206内的上部。抗张力体204配置于外部管206内的下部。加强套筒200的外部管206例如其外径为大约3.5mm,其内径为大约3.1mm。另外,加强套筒20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例如为大约60mm。
图2B示出用于对分接线缆彼此的光纤熔接连接部进行加强的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一般来说,分接线缆(drop cable)具有在光纤芯线形成了护套的线缆主体部和在支撑线形成了护套的支撑线部通过连结部而一体化的结构。分接线缆的加强作业通常是针对剥离了支撑线部的线缆主体部进行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线缆主体部称为“分接线缆”(分接线缆300a、300b)。
如图2B所示,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由下述部分构成:热熔融性的内部管202A;长条状的抗张力体204A;以及热收缩性的外部管206A,其配置为将内部管202A及抗张力体204A覆盖。内部管202A供从分接线缆300a、300b的端部分别导出的光纤100a、100b彼此的熔接连接部110和其附近的光纤100a、100b及分接线缆300a、300b插入贯穿。作为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的内部管202A、抗张力体204A及外部管206A,与分接线缆300a、300b的尺寸相匹配地,使用比图2A所示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内部管202、抗张力体204及外部管206粗径的尺寸。加强套筒200A的外部管206A例如其外径为约6.0mm,其内径为约5.6mm。另外,加强套筒200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例如为约60mm。
接下来,参照图3及图4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强装置20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加强装置20的具体的结构的斜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是关于图3所示的加强装置20,为了便于说明而设定的相对方向。“前后方向”是包含“前方向”及“后方向”的方向。“左右方向”是包含“左方向”及“右方向”的方向。“上下方向”是包含“上方向”及“下方向”的方向。
如图3所示,加强装置20具有主体部22、罩23和夹紧部24。主体部22在其中央部具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加热器收容部26。在加热器收容部26的内表面设置有加热器30。在加热器30形成有能够收容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及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的套筒收容部31(参照图4)。加热器30发热,由此在加热器30的套筒收容部31内收容的加强套筒200、200A的内部管202、202A熔融,并且外部管206、206A收缩。此外,优选在加热器30中以使将内部管202、202A及外部管206、206A的中央部通过高温进行加热而使其熔融或者收缩,其后内部管202、202A及外部管206、206A的端部熔融或者收缩的方式设置有加热温度分布。由此,在加热时在内部管202、202A及外部管206、206A内产生的气泡从内部管202、202A及外部管206、206A的两端部容易脱出。
在加热器30的上表面侧能够开闭地设置有罩23,该罩23用于防止在加热处理过程中手部触碰加热器30、或由于外部气体使加热环境发生变动。
在加热器30的前后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对光纤100a、100b或者分接线缆300a、300b进行保持的一对夹紧部24。各夹紧部24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加强装置20转动地设置,能够将与熔接连接部110的两端相连的光纤100a、100b或者分接线缆300a、300b由夹具28分别保持。而且,通过由各夹紧部24的夹具28对光纤100a、100b或者分接线缆300a、300b进行夹紧,从而将熔接连接部110定位而配置于加热器30内。
图示省略,但加强装置20还具有用于使加热器30发热的电源部、用于开始加热器30的发热的开关等。
在图4中示出与套筒收容部31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加热器30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加热器30由下述部分构成:彼此相对的左壁面32L及右壁面32R,它们沿套筒收容部31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底面(壁面)33,其形成为将左壁面32L的下端部和右壁面32R的下端部相连。底面33形成为沿左右方向的平面。
左壁面32L构成为在图4的剖面中与右壁面32R成为线对称。即,在图4的例子中,例如,相对于沿经过套筒收容部31的中心的垂直方向(上下方向)的对称轴C,左壁面32L和右壁面32R的配置成为线对称。
左壁面32L由下侧面32L1、中侧面32L2和上侧面32L3构成。下侧面32L1与加热器30的底面33连续,从底面33朝向左斜上方弯折而形成。即,下侧面32L1形成为从套筒收容部31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越向外方向(图4的左侧)倾斜。中侧面32L2经由朝向套筒收容部31的内侧凸出的凸状的弯折部35L而与下侧面32L1连续。中侧面32L2形成为从套筒收容部31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越向外方向倾斜。上侧面32L3经由朝向套筒收容部31的外侧凹陷的凹状的弯折部36L而与中侧面32L2连续。上侧面32L3作为沿上下方向的大致垂直面而形成。
同样地,右壁面32R由下侧面32R1、中侧面32R2和上侧面32R3。下侧面32R1与加热器30的底面33连续,从底面33朝向右斜上方弯折而形成。即,下侧面32R1形成为从套筒收容部31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越向外方向(图4的右侧)倾斜。右壁面32R的下侧面32R1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与左壁面32L的下侧面32L1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中侧面32R2经由朝向套筒收容部31的内侧凸出的凸状的弯折部35R而与下侧面32R1连续。中侧面32R2形成为从套筒收容部31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越向外方向倾斜。右壁面32R的中侧面32R2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与左壁面32L的中侧面32L2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上侧面32R3经由朝向套筒收容部31的外侧凹陷的凹状的弯折部36R而与中侧面32R2连续。上侧面32R3作为沿上下方向的大致垂直面而形成。
左壁面32L的下侧面32L1和右壁面32R的下侧面32R1构成为在图4的剖面中,从套筒收容部31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彼此的间隔越扩大。另外,左壁面32L的中侧面32L2和右壁面32R的中侧面32R2构成为从套筒收容部31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彼此的间隔越扩大。左壁面32L的上侧面32L3和右壁面32R的上侧面32R3构成为从套筒收容部31的底部侧至顶部侧的范围大致成为平行。
如上所述,左壁面32L和右壁面32R构成为从套筒收容部31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彼此的间隔越扩大,因此左壁面32L的下侧面32L1和右壁面32R的下侧面32R1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最大距离(即,弯折部35L和弯折部35R之间的距离)L1,与左壁面32L的中侧面32L2或者上侧面32L3和右壁面32R的中侧面32R2或者上侧面32R3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最大距离L2相比变小。具体地说,下侧面32L1和下侧面32R1之间的最大距离L1设定为比插入贯穿有光纤100a、100b的加强套筒200的最大直径稍大。另外,中侧面32L2或者上侧面32L3和中侧面32R2或者上侧面32R3之间的最大距离L2设定为与插入贯穿有分接线缆300a、300b的加强套筒200A的最大直径大致相同或者比该最大直径稍大。
图5A示出了插入贯穿有光纤100a、100b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收容于加热器30的状态的剖视图。另外,图5B示出了插入贯穿有分接线缆300a、300b的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收容于加热器30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5A所示,如果光纤用加强套筒200收容于加热器30的套筒收容部31,则该加强套筒200通过左右壁面32L、32R的中侧面32L2、32R2向下方被引导而配置于由左右壁面32L、32R的下侧面32L1、32R1和底面33形成的空间。由此,该加强套筒200的至少一部分与左壁面32L的下侧面32L1、右壁面32R的下侧面32R1及底面33接触。即,收容于加热器30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外部管206的外表面的至少3个部位与加热器30接触。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如果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收容于套筒收容部31,则该加强套筒200A通过左右壁面32L、32R的下侧面32L1、32R1和中侧面32L2、32R2之间的弯折部35L、35R而向下方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该加强套筒200A的至少一部分与加热器30的左壁面32L的弯折部35L及上侧面32L3和右壁面32R的弯折部35R及上侧面32R3接触。即,收容于套筒收容部31的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的外部管206A的外表面的至少4个部位与加热器30接触。
图6A示出了光纤用加强套筒200收容于现有结构的加热器130的状态的剖视图。另外,图6B示出了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收容于现有结构的加热器130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6A、图6B所示,现有结构的加热器130由底面133和从底面133的两端部向上方向直立设置的左壁面132L及右壁面132R构成。左壁面132L及右壁面132R构成为从加热器130的底部越朝向顶部,则彼此的间隔越扩大。加热器130的左壁面132L和右壁面132R之间的最大距离L3设定为比直径大的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的最大直径稍大。即,将加热器130的底面133及左右壁面132L、132R的尺寸设定为,在将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收容于加热器130时,该加强套筒200A的下表面与底面33接触,并且加强套筒200A的两侧面与左壁面132L及右壁面132R接触。
如图6A所示,如果将光纤用加强套筒200收容于加热器130的中央部,则加强套筒200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与加热器130的底面133接触。即,在该情况下,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外部管206的外表面的仅1个部位与加热器130接触。另外,在将加强套筒200靠向加热器130的左侧或者右侧而收容的情况下,加强套筒200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与底面133接触,并且加强套筒200的左侧面或者右侧面的一部分与加热器130的左壁面132L或者右壁面132R接触。即,在该情况下,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外部管206的外表面的仅2个部位与加热器130接触。
另外,如图6B所示,在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收容于加热器130的情况下,加强套筒200A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与加热器130的底面133接触,并且加强套筒200A的左侧面的一部分及右侧面的一部分分别与加热器130的左壁面132L及右壁面132R接触。即,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的外部管206A的外表面的3个部位与加热器130接触。
如上所述,在使用现有结构的加热器130的情况下,与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30的情况相比,直径小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和加热器130的接触部位变少。即,在现有结构的加热器130中收容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情况下该加强套筒200和加热器130的接触面积,小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30中收容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情况下该加强套筒200和加热器30的接触面积。
[实施例]
使用如上述这样的加强装置20所具有的加热器30和现有结构的加热器130,进行了针对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及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按照规定的加热条件进行了加热处理的情况下的评价试验。将其结果在下面的表1示出。
[表1]
表1中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外部管206,其外径为3.5mm,其内径为3.1mm。另外,加强套筒20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60mm。另外,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的外部管206A,其外径为6.0mm,其内径为5.6mm。另外,加强套筒200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60mm。将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加强套筒200、200A收容于加热器30、130的套筒收容部,分别对加热器30、130施加10V~15V的电压,进行加热直至加热器30、130的加热温度达到230℃为止。而且,将直至加强套筒200、200A充分地加热收缩为止的时间作为加热处理时间[sec]而测定出。此外,加热处理时间是指从加强套筒200、200A的加热开始至加热结束为止的时间。具体地说,关于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将从初始外径的3.5mm至外径成为3.2mm为止的时间作为加热处理时间而测定出。另外,关于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将从初始外径的6.0mm至外径成为4.7mm为止的时间作为加热处理时间而测定出。另外,基于如上所述测定出的加热处理时间,计算出从加热处理开始时至加热处理结束时为止的消耗电量[Ws]。
其结果,如表1所示,关于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例1的加热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中的加热处理时间为100秒,同样地,例2的加热器(现有结构的加热器130)中的加热处理时间为100秒。因此,基于加热处理时间而计算的消耗电量在例1和例2中相同,为630ws。此外,在例1及例2中的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的加热处理时间[sec]中,除了从向加热器开始施加电压至加强套筒200A的外径成为4.7mm为止的时间(下面,设为加热时间)之外,还包含有经过该加热时间之后进行自然冷却及强制冷却而加热器被冷却至规定的温度(例如,100℃~加强部件的软化温度附近)为止的冷却时间。
另一方面,关于光纤用加强套筒200,例1的加热器中的加热处理时间为10秒,例2的加热器中的加热处理时间为14秒。即,在使用例1的加热器的情况下,与使用例2的加热器的情况相比,加热处理时间缩短了4秒。因此,基于加热处理时间而计算的消耗电量在例1的加热器中为340ws,但是在例2的加热器中为420ws,例1的加热器与例2的加热器相比减少了80ws。
在例2的加热器(现有结构的加热器130)中,使加热器形状与直径大的加强套筒(例如,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相匹配。因此,无法增大与直径小的加强套筒(例如,光纤用加强套筒)的接触面积。与此相对,在例1的加热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中,为了应对直径不同的加强套筒而设为带台阶形状。因此,不会损害直径大的加强套筒的热效率,针对直径小的加强套筒也能够使热效率提高。因此,如上述的表1的结果所示,能够实现对直径小的加强套筒进行加热处理时的加热处理时间的缩短及消耗电量的削减。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强装置20的加热器30,至少具有沿套筒收容部3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左壁面32L(第一壁部的一个例子)和与左壁面32L相对的右壁面32R(第二壁部的一个例子)。左壁面32L和右壁面32R构成为在与套筒收容部3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从套筒收容部31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彼此的间隔越扩大。另外,在该剖面中在左壁面32L及右壁面32R分别形成有2个部位的弯折部35L、36L及35R、36R。根据该结构,能够分别增大具有不同直径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及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和加热器30的接触面积。因此,不会减少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从加热器30受到的热量,能够增加光纤用加强套筒200从加热器30受到的热量。由此,能够实现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加热处理时间(加强时间)的缩短,能够抑制加热器30的消耗电量。另外,加热器30和加强套筒的接触面积变大,由此从加热器30的表面释放的热量减少,因此能够以比以往少的热量完成加强套筒200、200A的加热处理,这一点也能够实现加热器30的消耗电量的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强装置20中,加热器30的左壁面32L构成为在与套筒收容部3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与右壁面32R成为线对称。由此,能够将对加热器30进行加热时的热分布均匀化,能够将通过加热器30进行热处理后的加强套筒200、200A的热收缩率保持恒定。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根据需要而采用其他结构。
图7示出了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230的剖视图,图8示出了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330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230的套筒收容部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的相同点在于,由通过2个部位的弯折部235L、236L进行弯折而形成的下侧面232L1、中侧面232L2及上侧面232L3构成了左壁面232L,及由通过2个部位的弯折部235R、236R进行弯折而形成的下侧面232R1、中侧面232R2及上侧面232R3构成了右壁面232R。但是,本变形例的加热器23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其底面233形成为与下侧面232L1和下侧面232R1连续地形成的凹状弯曲面。此外,作为凹状弯曲面的底面233的曲率优选设定为与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曲率大致相同。根据该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分别增大直径不同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及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和加热器30的接触面积。另外,在作为凹状弯曲面的底面233的曲率与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外部管206的外表面的曲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在加热器230的套筒收容部中收容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下表面整体与底面233接触。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和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接触面积相比能够增大加热器230和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缩短通过加热器230对光纤用加强套筒200进行加热时的加热处理时间。
如图8所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330(的套筒收容部)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的相同点在于,由通过2个部位的弯折部335L、336L进行弯折而形成的下侧面332L1、中侧面332L2及上侧面332L3构成了左壁面332L,及由通过2个部位的弯折部335R、336R进行弯折而形成的下侧面332R1、中侧面332R2及上侧面332R3构成了右壁面332R。但是,本变形例的加热器33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下侧面332L1和下侧面332R1经由顶点333而直接地相连。即,加热器330的下侧形成为锐角槽。通过该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分别增大直径不同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及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和加热器330的接触面积,能够充分地缩短通过加热器330对光纤用加强套筒200进行加热时的加热处理时间。
图9示出了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430的剖视图,图10示出了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530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430(的套筒收容部)由左壁面432L及右壁面432R和底面433构成。左壁面432L及右壁面432R分别由下侧面432L1、432R1、中侧面432L2、432R2和上侧面432L3、432R3构成。下侧面432L1、432R1分别从底面433的两端垂直地直立设置。中侧面432L2、432R2以从下侧面432L1、432R1在弯折部435L、435R处弯折为直角的方式沿左右方向而形成。上侧面432L3、432R3以从中侧面432L2、432R2在弯折部436L、436R处弯折为直角的方式沿上下方向而形成。即,在本变形例的加热器430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弯折部435L、435R、436L、436L构成为弯折为直角。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分别增大直径不同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及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和加热器430的接触面积,能够充分地缩短通过加热器430对光纤用加强套筒200进行加热时的加热处理时间。
如图10所示,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530(的套筒收容部)由左壁面532L及右壁面532R和底面533构成。左壁面532L及右壁面532R分别在左右方向弯折2次、在上下方向弯折2次而形成。即,左壁面532L由从下方朝向上方连续地形成的5个面532L1、532L2、532L4、532L5、532L3构成。面532L1从底面533的左端向上方延伸。面532L2在面532L1的上端在弯折部535L处弯折而朝向左方向延伸。面532L4在面532L2的左端在弯折部536L处弯折而朝向上方延伸。面532L5在面542L4的上端在弯折部537L处弯折而朝向左方向延伸。面532L3在面532L5的左端在弯折部538L处弯折而朝向上方延伸。
同样地,右壁面532R由从下方朝向上方连续地形成的5个面532R1、532R2、532R4、532R5、532R3构成。面532R1从底面533的右端向上方延伸。面532R2在面532R1的上端在弯折部535R处弯折而朝向右方向延伸。面532R4在面532R2的右端在弯折部536R处弯折而朝向上方延伸。面532R5在面542R4的上端在弯折部537R处弯折而朝向右方向延伸。面532R3在面532R5的右端在弯折部538R处弯折而朝向上方延伸。
如上所述,左壁面532L形成为通过4个部位的弯折部535L、536L、537L、538L分别以大致直角弯折。另外,右壁面532R形成为通过4个部位的弯折部535R、536R、537R、538R分别以大致直角弯折。即,本变形例的加热器53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左壁面532L及右壁面532R通过4个部位的弯折部535L~538L、535R~538R分别弯折而构成。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分别增大直径不同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及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和加热器530的接触面积。另外,在底面533和面532L1、532R1之间形成的空间中,也能够对外径比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小的加强套筒进行收容,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加热器的通用性。
图11示出了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630的剖视图,图12示出了第六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730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630(的套筒收容部)由左壁面632L及右壁面632R和底面633构成。左壁面632L及右壁面632R分别由下侧面632L1、632R1和上侧面632L2、632R2构成。下侧面632L1、632R1从底面633的两端分别垂直地直立设置。左壁面632L的上侧面632L2形成为从下侧面632L1经由凸状的弯折部635L而朝向左斜上方延伸。另外,右壁面632R的上侧面632R2形成为从下侧面632R1经由凸状的弯折部635R而朝向右斜上方延伸。即,上侧面632L2和上侧面632R2构成为从加热器630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彼此的间隔越扩大。如上所述,本变形例的加热器63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左壁面632L及右壁面632R分别构成为具有1个部位的弯折部635L、635R。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分别增大直径不同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及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和加热器630的接触面积,能够充分地缩短通过加热器630对光纤用加强套筒200进行加热时的加热处理时间。
图12所示的第六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730(的套筒收容部)由左壁面732L及右壁面732R和底面733构成。本变形例的加热器730与第五变形例的加热器630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底面733形成为凹状弯曲面。此外,作为凹状弯曲面的底面733的曲率优选设定为与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外部管206的外表面的曲率大致相同。根据该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分别增大直径不同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及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和加热器730的接触面积。另外,在作为凹状弯曲面的底面733的曲率与外部管206的外表面的曲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在加热器730的套筒收容部中收容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下表面整体与底面733接触。由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和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接触面积相比能够增大本变形例的加热器730和光纤用加强套筒200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通过加热器730对光纤用加强套筒200进行加热时的加热处理时间。
图13示出了第七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830的剖视图,图14示出了第八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930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第七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830(的套筒收容部)由左壁面832L及右壁面832R和底面833构成。左壁面832L形成为从底面833的左端部垂直地直立设置的平面。另一方面,右壁面832R由下侧面832R1和上侧面832R2构成。下侧面832R1形成为从底面833的右端垂直地直立设置的面。上侧面832R2是经由凸状的弯折部835R从下侧面832R1朝向右斜上方形成的。如上所述,本变形例的加热器83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构成为右壁面832R具有1个部位的弯折部835R,左壁面832L和右壁面832R相对于沿经过底面833的中央的上下方向的对称轴C1不是线对称。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分别增大直径不同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及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和加热器830的接触面积,能够缩短通过加热器830对光纤用加强套筒200进行加热时的加热处理时间。
图14所示的第八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930(的套筒收容部)由左壁面932L及右壁面932R和底面933构成。本变形例的加热器930与第七变形例的加热器830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右壁面932R通过2个部位的直角状的弯折部935R、936R而弯折。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分别增大直径不同的光纤用加强套筒200及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0A和加热器930的接触面积,能够缩短通过加热器930对光纤用加强套筒200进行加热时的加热处理时间。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30的形状及第一变形例至第八变形例所涉及的加热器230~930的套筒收容部的形状只是一个例子。构成为构成套筒收容部的加热器的左壁面和右壁面随着从套筒收容部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彼此的间隔越扩大,只要是在左壁面及右壁面的至少一者形成有至少1个部位的弯折部的结构,则可以采用任意的形状。
标号的说明
10:光纤熔接连接机,12:熔接处理部,14:开闭罩,16:监视器,18:操作部,20:加强装置,22:主体部,23:罩,24:夹紧部,26:加热器收容部,30、230~930:加热器,31:套筒收容部,32L:左壁面,32R:右壁面,33:底面(壁面),35L、35R、36L、36R:弯折部,100a、100b:光纤,110:熔接连接部,200:光纤用加强套筒,200A:分接线缆用加强套筒,202、202A:内部管,204、204A:抗张力体,206、206A:外部管,300a、300b:分接线缆
Claims (5)
1.一种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其使覆盖光纤的熔接连接部的加强套筒加热收缩而对所述熔接连接部进行加强,
所述加强装置具有对所述加强套筒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所述加热器具有能够收容所述加强套筒的套筒收容部,
所述套筒收容部至少由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构成,该第一壁部沿该套筒收容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二壁部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而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构成为,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从所述加热器的底部侧越朝向顶部侧,则彼此的间隔越扩大,
在所述剖面中,在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二壁部的至少一者,形成有至少1个部位的弯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壁部构成为在所述剖面中与所述第二壁部成为线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强装置,其中,
在所述剖面中,在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二壁部各自形成有至少2个部位的弯折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器在所述底部侧,还具有将所述第一壁部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壁部的端部相连的第三壁部。
5.一种熔接连接机,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87278 | 2018-10-02 | ||
JP2018-187278 | 2018-10-02 | ||
PCT/JP2019/037162 WO2020071166A1 (ja) | 2018-10-02 | 2019-09-24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部の補強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融着接続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89537A true CN112789537A (zh) | 2021-05-11 |
Family
ID=70054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65404.XA Pending CN112789537A (zh) | 2018-10-02 | 2019-09-24 | 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及具有其的熔接连接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09042B2 (zh) |
JP (1) | JPWO2020071166A1 (zh) |
KR (1) | KR20210069638A (zh) |
CN (1) | CN112789537A (zh) |
WO (1) | WO2020071166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48391A (zh) * | 2019-01-30 | 2021-09-03 | 住友电工光学前沿株式会社 | 加强用套筒加热装置及熔接连接机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72004A (ja) * | 2000-08-31 | 2002-03-12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光ファイバ補強用熱収縮チューブの加熱収縮方法 |
WO2002046716A1 (en) * | 2000-11-29 | 2002-06-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ensile testing machine for optical fibers |
US20020088796A1 (en) * | 1999-06-23 | 2002-07-11 | Istvan Karacsony | Device for heating shrinkable sleeves |
JP2005024921A (ja) * | 2003-07-02 | 2005-01-27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融着接続補強装置及び補強方法 |
CN104718477A (zh) * | 2013-03-25 | 2015-06-17 | 株式会社藤仓 | 光纤连接部强化加热装置 |
CN204479792U (zh) * | 2015-01-22 | 2015-07-15 | 北京奥普维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熔接机加热槽及光纤熔接机 |
CN107045159A (zh) * | 2017-06-08 | 2017-08-15 | 诺仪器(中国)有限公司 | 光纤熔接机用新型高效加热槽及光纤熔接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21703U (ja) * | 1983-06-09 | 1985-02-14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アイバ接続部用熱収縮チユ−ブの加熱器 |
JPH10332979A (ja) | 1997-05-30 | 1998-12-18 | Fujikura Ltd | 光ファイバ接続部補強用熱収縮スリーブの加熱装置及び加熱方法 |
JP2004042317A (ja) | 2002-07-09 | 2004-02-12 | Fujikura Ltd | 熱収縮スリーブの加熱器 |
JP2005257855A (ja) * | 2004-03-10 | 2005-09-22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光ファイバ補強部材の加熱処理装置及び加熱処理方法並びに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 |
JP3132149U (ja) * | 2007-03-16 | 2007-05-31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ハンドリング光ファイバホルダ |
JP2010190917A (ja) * | 2009-02-13 | 2010-09-02 | Hosiden Corp | ケーブルの固定構造、ケーブルの固定構造の製法及び光モジュール |
JP5053318B2 (ja) * | 2009-03-13 | 2012-10-17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熱収縮性補強スリーブの加熱装置及び融着接続機 |
JP2011133838A (ja) * | 2009-11-25 | 2011-07-07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部の補強部材と補強方法 |
JP5309403B2 (ja) * | 2010-12-24 | 2013-10-09 | Seiオプティ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補強用加熱器及び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 |
US9134480B2 (en) * | 2013-07-24 | 2015-09-15 | Dh Infotech (Weihai) Inc. | Efficient heating groove for optical-fiber fusion splicer and optical-fiber fusion splicer |
JP6667310B2 (ja) | 2016-02-12 | 2020-03-18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補強スリーブの加熱装置および融着接続機 |
JP6442802B2 (ja) * | 2016-03-18 | 2018-12-26 | Seiオプティ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ホルダおよび当該光ファイバホルダを備えた融着接続装置 |
CN107656337A (zh) * | 2017-11-14 | 2018-02-02 | 蚌埠道生精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纤熔接机热缩管的加热槽 |
-
2019
- 2019-09-24 WO PCT/JP2019/037162 patent/WO202007116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9-24 KR KR1020217009190A patent/KR20210069638A/ko unknown
- 2019-09-24 US US17/280,527 patent/US11409042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9-24 CN CN201980065404.XA patent/CN112789537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9-24 JP JP2020550308A patent/JPWO2020071166A1/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088796A1 (en) * | 1999-06-23 | 2002-07-11 | Istvan Karacsony | Device for heating shrinkable sleeves |
JP2002072004A (ja) * | 2000-08-31 | 2002-03-12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光ファイバ補強用熱収縮チューブの加熱収縮方法 |
WO2002046716A1 (en) * | 2000-11-29 | 2002-06-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ensile testing machine for optical fibers |
JP2005024921A (ja) * | 2003-07-02 | 2005-01-27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融着接続補強装置及び補強方法 |
CN104718477A (zh) * | 2013-03-25 | 2015-06-17 | 株式会社藤仓 | 光纤连接部强化加热装置 |
CN204479792U (zh) * | 2015-01-22 | 2015-07-15 | 北京奥普维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熔接机加热槽及光纤熔接机 |
CN107045159A (zh) * | 2017-06-08 | 2017-08-15 | 诺仪器(中国)有限公司 | 光纤熔接机用新型高效加热槽及光纤熔接机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48391A (zh) * | 2019-01-30 | 2021-09-03 | 住友电工光学前沿株式会社 | 加强用套筒加热装置及熔接连接机 |
CN113348391B (zh) * | 2019-01-30 | 2023-06-20 | 住友电工光学前沿株式会社 | 加强用套筒加热装置及熔接连接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035098A1 (en) | 2022-02-03 |
WO2020071166A1 (ja) | 2020-04-09 |
US11409042B2 (en) | 2022-08-09 |
KR20210069638A (ko) | 2021-06-11 |
JPWO2020071166A1 (ja) | 2021-09-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586964B1 (ko) | 융착 접속기 | |
US20100260458A1 (en) | Optical fiber cable holder, fusion splicer including the holder, and fusion splicing method using the holder | |
JP5799471B2 (ja) | 融着部の補強方法及び融着接続機 | |
KR101211873B1 (ko) | 광섬유 보강용 가열기 및 광섬유 융착 접속 장치 | |
JPH11287928A (ja) | 光導波体用のコネクタ接続装置及び該コネクタ接続装置を製造する方法 | |
US7848609B2 (en) | Detachable fiber holder platform and assembly | |
KR20140004684A (ko) | 광 파이버 보강용 가열기 및 광 파이버 융착 접속 장치 | |
CN108780191B (zh) | 光纤保持架及具备该光纤保持架的熔接连接装置 | |
KR102419755B1 (ko) | 광 파이버 융착 접속부의 보강 장치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융착 접속기 | |
KR20160110105A (ko) | 광파이버의 융착 접속 방법 및 융착 접속 장치 | |
WO2019225021A1 (ja) | 融着接続装置及び光ファイバ補強方法 | |
CN112789537A (zh) | 光纤熔接连接部的加强装置及具有其的熔接连接机 | |
JP5407540B2 (ja) | ホルダ、融着接続機及び融着接続方法 | |
JP2007065026A (ja) | 熱収縮スリーブ加熱装置、それを用いた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及び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補強方法 | |
JP4477526B2 (ja)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部の補強用加熱装置および補強方法 | |
JP2004347801A (ja) | 光ファイバ補強スリーブ及び光ファイバ補強方法 | |
JP4610524B2 (ja)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
JP4966686B2 (ja) |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 | |
US20220155523A1 (en) | Reinforcement sleeve heating device and fusion splicing machine | |
JPH0588040A (ja) | 光フアイバ融着接続機 | |
JPH09138317A (ja) | 光ファイバ心線の接続装置 | |
JP2011209761A (ja) |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 | |
JP2013114135A (ja)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部の補強装置及び融着接続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