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2954A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82954A CN112782954A CN202010910948.6A CN202010910948A CN112782954A CN 112782954 A CN112782954 A CN 112782954A CN 202010910948 A CN202010910948 A CN 202010910948A CN 112782954 A CN112782954 A CN 1127829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state
- fixing
- image forming
- heating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7 Liquid-crystal polymers (LC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52 Pd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copper(1+);methylsulfanylmethane;bromide Chemical compound Br[Cu].CSC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454 recorded im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BFKJFAAPBSQJPD-UHFFFAOYSA-N tetrafluoroethene Chemical group FC(F)=C(F)F BFKJFAAPBSQJP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mode of operation, e.g. standby, warming-up, err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具有在加热器和定影膜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导热部件的加热定影装置中能够效率良好地控制定影膜的温度。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具有定影部件和导热部件。定影部件利用通过加热器被加热的自身的热,将被压接在自身的记录介质加热,由此使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涂覆的记录材料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导热部件被配置成与所述加热器接触,能够控制为其一部分与所述定影部件接触的第一状态和不与所述定影部件接触的第二状态中任一种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研发出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使用了膜状的定影带(下面称为“定影膜”)的所谓按需加热定影装置(下面称为“定影装置”),使记录材料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在这样的定影装置中,有时在加热器基材的与定影膜的接触面的相反侧配置导热性较高的部件(下面称为“导热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导热部件被配置成使其一部分与定影膜接触。根据这种结构,根据通过导热部件检测的记录介质的温度变化进行加热器的温度控制,由此能够提高图像形成处理的生产性。并且,根据这种结构,加热器的热分散给导热部件,由此能够抑制加热器基材的过度升温。另外,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将由加热器分散到与定影膜的接触面的相反侧的热量用于定影膜的加热。
但是,在这种定影装置中,往往是热容量较大的部件被用作导热部件,使导热部件的温度上升需要花费时间。并且,在截止到导热部件的温度上升到规定的温度的期间,定影膜的热量被导热部件夺去,阻碍了定影膜的加热。因此,在以往的定影装置中,由导热部件的温度较低的状态进入可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状态,有可能要花费许多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具有在加热器和定影膜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导热部件的加热定影装置中能够效率良好地控制定影膜的温度。
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具有定影部件和导热部件。定影部件利用通过加热器被加热的自身的热量,将被压接在自身上的记录介质加热,由此使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涂覆的记录材料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导热部件被配置成与所述加热器接触,可以控制为其一部分与所述定影部件接触的第一状态、和不与所述定影部件接触的第二状态中任一种状态。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使记录材料定影在记录介质上能够执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能够采取等待针对本装置的所述图像形成处理的执行请求的待机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的定影装置;以及控制部,将所述定影装置具有的所述导热部件控制为所述第一状态或者所述第二状态,在接收到所述执行请求时的本装置的状态不是所述待机状态的情况下或者所述导热部件的温度为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导热部件进入所述第二状态,在接收到所述执行请求时的本装置的状态是所述待机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导热部件进入所述第一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况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结构的具体例的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的正面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热部件、加热器单元、筒状带的正面剖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温度计及恒温器的俯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电气电路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具体的结构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状态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状态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图像形成装置;1…显示器;2…扫描部;3…图像形成单元;4…片材供给部;5…输送部;6…控制部;7…排纸盘;8…控制面板;9…翻转单元;10…外壳;20…片材收纳部;21…拾取辊;23…输送辊;24…搓纸辊;25…多个图像形成部;25、25Y、25M、25C、25K…图像形成部;25d…感光鼓;26…激光扫描单元;27…中间转印带;28…转印部;30…定影装置;30h…膜单元;30p…加压辊;31…凸缘;32…芯体;33…弹性层;34…离模层;35…定影单元;36…支承部件;38…保持部;40…加热器单元;41…基板;43…绝缘层;45…发热体组;45a…中央部发热体;45b1…第一端部发热体;45b2…第二端部发热体;46…保护层;49…第一导热部件;52a…中央部接点;52b…端部接点;53a…中央部配线;53b1…第一端部配线;53b2…第二端部配线;55…配线组;57…共同配线;58…共同接点;62…加热器温度计;62a…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b…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4…膜温度计;64a…中央部膜温度计;64b…端部膜温度计;68…恒温器;68a…中央部恒温器;68b…端部恒温器;71…第二导热部件;72…驱动部;72a…旋转轴;72b…旋转体;90…通信部;92…存储器;93…辅助存储装置;95…电源;96a…中央部双向可控硅;96b…端部双向可控硅;L、LC、LK、LM、LY…激光光束;N…辊隙部;S…片材;t…调色剂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况的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是复合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外壳10、显示器1、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排纸盘7、翻转单元9、控制面板8和控制部6。另外,图像形成单元3可以是使调色剂像定影的装置,还可以是喷墨式的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00使用调色剂等显影剂在片材S上形成图像。片材S例如是纸或标签用纸。片材S只要是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在其表面形成图像的物体,则可以是任何物体。
外壳10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形。显示器1是液晶显示器、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显示器1显示有关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种信息。
扫描部2将读取对象的图像信息作为光的明暗进行读取。扫描部2记录所读取的图像信息。扫描部2将所生成的图像信息输出给图像形成单元3。另外,所记录的图像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被发送给其他的信息处理装置。
图像形成单元3根据从扫描部2接收到的图像信息或者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信息,通过调色剂等记录剂形成输出图像(下面称为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3将调色剂像转印在片材S的表面上。图像形成单元3对片材S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及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S上。关于图像形成单元3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另外,片材S可以是通过片材供给部4被供给的片材,还可以是手动送入的片材。
片材供给部4根据图像形成单元3形成调色剂像的定时,将片材S一张一张地供给输送部5。片材供给部4具有片材收纳部20和拾取辊21。
片材收纳部20收纳规定的尺寸及种类的片材S。拾取辊21从片材收纳部20一张一张地取出片材S。拾取辊21将所取出的片材S向输送部5供给。
输送部5将由片材供给部4供给的片材S输送到图像形成单元3。输送部5具有输送辊23和搓纸辊24。输送辊23将由拾取辊21供给的片材S向搓纸辊24输送。输送辊23使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与搓纸辊24的辊隙部N抵接。
搓纸辊24通过在辊隙部N使片材S挠曲,调整输送方向上的片材S的前端的位置。搓纸辊24根据图像形成单元3将调色剂像转印在片材S上的定时输送片材S。
对图像形成单元3进行说明。图像形成单元3具有多个图像形成部25、激光扫描单元26、中间转印带27、转印部28和定影装置30。图像形成部25具有感光鼓25d。图像形成部25在感光鼓25d上形成与来自扫描部2或者外部的图像信息对应的调色剂像。多个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分别用黄色、品红色、青绿色、黑色的调色剂形成调色剂像。
在感光鼓25d的周围配置有带电器、显影器等。带电器使感光鼓25d的表面带电。显影器收纳包括黄色、品红色、青绿色及黑色的调色剂的显影剂。显影器对感光鼓25d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其结果是,在感光鼓25d上形成有基于各颜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像。
激光扫描单元26使激光光束L扫描带电的感光鼓25d,将感光鼓25d曝光。激光扫描单元26分别用不同的激光光束LY、LM、LC、LK将各颜色的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感光鼓25d曝光。由此,激光扫描单元26在感光鼓25d上形成静电潜像。
感光鼓25d的表面的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7上。转印部28将被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7上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位置转印在片材S的表面上。定影装置30对被转印在片材S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及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S上。关于定影装置3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
翻转单元9使片材S翻转,以便在片材S的背面形成图像。翻转单元9通过转回来使从定影装置30被排出的片材S进行表面背面翻转。翻转单元9将翻转后的片材S朝向搓纸辊24输送。
排纸盘7承载被形成有图像并被排出的片材S。控制面板8具有多个按钮。控制面板8受理用户的操作。控制面板8将与用户进行的操作对应的信号输出给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部6。另外,显示器1和控制面板8可以被构成为一体的触摸屏。控制部6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部分的控制。关于控制部6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硬件结构的具体例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通过总线相连接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91、存储器92、辅助存储装置93等,并执行程序。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程序的执行,作为具有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翻转单元9、控制面板8、通信部90的装置发挥作用。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功能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还可以使用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或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装置)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现场编程门阵列)等硬件来实现。程序可以被记录在计算机可以读取的记录介质上。所谓计算机可以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被内置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存储装置。程序还可以经由电气通信线路进行发送。
CPU91通过执行在存储器92及辅助存储装置93存储的程序,作为控制部6发挥作用。控制部6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功能部分的动作。辅助存储装置93使用磁性硬盘装置或半导体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构成。辅助存储装置93存储有关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种信息。通信部90包括将本装置与外部装置连接用的通信接口而构成。通信部90经由通信接口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
对定影装置30进行说明。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正面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是指定影装置30。定影装置30具有加压辊30p和膜单元30h。
在加压辊30p和膜单元30h之间形成辊隙部N。加压辊30p对进入辊隙部N的片材S的调色剂像t进行加压。加压辊30p进行自转来输送片材S。加压辊30p具有芯体32、弹性层33、离模层34。这样,加压辊30p可以将表面按压在定影膜35上,并可以进行旋转驱动。
芯体32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圆柱状。芯体32的轴向的两端部被支承着可以旋转。芯体32通过电机(未图示)被驱动着旋转。芯体32与凸轮部件(未图示)抵接。凸轮部件通过进行旋转,使芯体32接近及离开膜单元30h。
弹性层33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弹性层33以固定的厚度形成在芯体32的外周面上。离模层34由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树脂材料形成。离模层形成在弹性层33的外周面上。加压辊30p的外周面的硬度优选在9.8N的荷重时,ASKER-C硬度计为40°~70°。由此,确保辊隙部N的面积和加压辊30p的耐久性。
加压辊30p可以通过凸轮部件的旋转而接近及离开膜单元30h。在使加压辊30p接近膜单元30h并通过加压弹簧进行按压时,形成辊隙部N。另一方面,当在定影装置30发生了片材S的卡住的情况下,通过使加压辊30p离开膜单元30h,能够清除片材S。另外,当在睡眠时等定影膜35停止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使加压辊30p离开膜单元30h,防止定影膜35的塑性变形。
加压辊30p通过电机被驱动着旋转。当在形成有辊隙部N的状态下加压辊30p旋转时,膜单元30h的定影膜35进行从动旋转。加压辊30p以片材S被配置于辊隙部N的状态进行旋转,由此沿输送方向W输送片材S。
膜单元30h对进入辊隙部N的片材S的调色剂像t进行加热。膜单元30h具有定影单元35、加热器单元40、导热部件49、支承部件36、保持部38、加热器温度计62、恒温器68和膜温度计64。
定影单元35形成为筒状。定影单元35从内周侧起依次具有基底层、弹性层、离模层。基底层由镍(Ni)等材料形成为筒状。弹性层被层叠配置在基底层的外周面上。弹性层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离模层被层叠配置在弹性层的外周面上。离模层由PFA树脂等材料形成。
图4是沿图5中的IV-IV线的加热器单元的正面剖视图。图5是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从+z方向观察的图)。加热器单元40具有基板(发热体基板)41、发热体组45和配线组55。
基板41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者氮化铝等陶瓷材料等形成。基板41被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的板状。基板41被配置在定影膜35的径向的内侧。基板41将定影膜35的轴向作为长边方向。
在本申请中,x方向、y方向及z方向是按照下面所述被定义的。y方向是指基板41的长边方向。y方向与定影膜35的宽度方向平行。如后面所述,+y方向是指从中央部发热体45a朝向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方向。x方向是指基板41的短边方向,+x方向是指片材S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方向)。z方向是指基板41的法线方向,+z方向是指对基板41被配置有发热体组45的方向。在基板41的+z方向的面上,由玻璃材料等形成有绝缘层43。
发热体组45被配置于基板41。发热体组45如图4所示被形成于绝缘层43的+z方向的面上。发热体组45由TCR(电阻温度系数)材料形成。例如,发热体组45由银/钯合金等形成。发热体组45的外形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长方形状。
如图5所示,发热体组45具有沿y方向排列配置的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中央部发热体45a被配置在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中央部。中央部发热体45a还可以是将沿y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小发热体进行组合而构成。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被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即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端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即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端部。中央部发热体45a和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边界线可以被配置成与x方向平行,还可以被配置成与x方向相交。关于中央部发热体45a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边界线也是一样的。
发热体组45通过通电而发热。中央部发热体45a的电气电阻值比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电气电阻值小。y方向的宽度较小的片材S在定影装置30的y方向的中央部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6仅使中央部发热体45a发热。另一方面,在y方向的宽度较大的片材S的情况下,控制部6使发热体组45整体发热。因此,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相互独立地控制发热。并且,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同样地控制发热。
配线组55由银等金属材料形成。配线组55具有中央部接点52a、中央部配线53a、端部接点52b、第一端部配线53b1、第二端部配线53b2、共同接点58和共同配线57。
中央部接点52a被配置在发热体组45的-y方向上。中央部配线53a被配置在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中央部配线53a连接中央部发热体45a的+x方向的端边和中央部接点52a。
端部接点52b被配置在中央部接点52a的-y方向上。第一端部配线53b1被配置在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且在中央部配线53a的+x方向上。第一端部配线53b1连接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x方向的端边和端部接点52b的+x方向的端部。第二端部配线53b2被配置在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且在中央部配线53a的-x方向上。第二端部配线53b2连接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x方向的端边和端部接点52b的-x方向的端部。
共同接点58被配置在发热体组45的+y方向上。共同配线57被配置在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共同配线57连接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x方向的端边和共同接点58。
这样,在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配置有第二端部配线53b2、中央部配线53a及第一端部配线53b1。与此相对,在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仅配置有共同配线57。因此,发热体组45的x方向的中心45c被配置成比基板41的x方向的中心41c靠-x方向。
如图3所示,定义连接加压辊30p的中心pc和膜单元30h的中心hc的直线CL。基板41的x方向的中心41c被配置成比直线CL靠+x方向。由此,基板41在辊隙部N的+x方向延伸,所以在辊隙部N通过的片材S容易从膜单元30h被剥离。
发热体组45的x方向的中心45c被配置在直线CL上。发热体组45整体被包含在辊隙部N的区域内,被配置在辊隙部N的中心。由此,辊隙部N的热量分布变均匀,在辊隙部N通过的片材S被均匀地加热。
如图4所示,在绝缘层43的+z方向的面上形成有发热体组45及配线组55。以覆盖发热体组45及配线组55的方式,由玻璃材料等形成保护层46。保护层46使加热器单元44和定影膜35的滑动性提高。
如图3所示,加热器单元40被配置在定影膜35的内侧。在定影膜35的内周面上被涂覆有润滑剂(未图示)。加热器单元40通过润滑剂与定影膜35的内周面接触。在加热器单元40发热时,润滑剂的粘度降低。由此,确保加热器单元40和定影膜35的滑动性。这样,定影膜35是在一个面上与加热器单元40接触并在加热器单元40的表面上滑动的带状的膜。
导热部件49由铜等导热率较高的金属材料形成。导热部件49的外形与加热器单元40的基板41的外形相同。导热部件49被配置在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的面上并接触该面。
支承部件36由液晶聚合物等树脂材料形成。支承部件36被配置成覆盖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和x方向这两侧。支承部件36通过导热部件49支承加热器单元40。在支承部件36的x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倒圆。支承部件36在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的两端部支承定影膜35的内周面。
当在定影装置30通过的片材S被加热时,根据片材S的尺寸,在加热器单元40产生温度分布。在加热器单元40局部达到高温时,该温度有可能超过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支承部件36的耐热温度。导热部件49使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分布平均化。由此,确保支承部件36的耐热性。
图6是导热部件、加热器单元及筒状带的正面剖视图。导热部件49被配置在加热器单元40的不与定影膜35接触的面上。并且,导热部件49构成为在加热器单元40中的发热分布达到峰值的位置不与该加热器单元40接触。具体地,如图6所示,加热器单元40和导热部件49在a1及a2的区域中接触。并且,由不接触的部分形成导热部件49的槽部。槽部的宽度被设定成相对于加热器单元40的发热体组45的宽度分别增大了长度d1及长度d2。例如,加热器单元40的发热体组45的宽度是4.5~4.9[mm],上述槽部的宽度约是5[mm]。
图3所示的保持部38由钢板材料等形成。保持部38的与y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U字状。保持部38被安装于支承部件36的-z方向,使得在支承部件36将U字的开口部封堵。保持部38沿y方向延伸。保持部38的y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壳。由此,膜单元30h被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100。保持部38使膜单元30h的弯曲刚性提高。限制定影膜35向y方向移动的凸缘31被安装在保持部38的y方向的两端部附近。
加热器温度计62夹着导热部件49被配置在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上。例如,加热器温度计62是热敏电阻。加热器温度计62被安装于支承部件36的-z方向的面上并被支承于此。加热器温度计62的感温元件在沿z方向贯通支承部件36的孔中通过,并与导热部件49接触。加热器温度计62通过导热部件49测定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
恒温器68是与加热器温度计62一样地进行配置。恒温器68被装入后述的电气电路中。在通过导热部件49检测出的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的情况下,恒温器68切断对发热体组45的通电。
图7是加热器温度计及恒温器的俯视图(从-z方向观察的图)。在图7中省略了支承部件36的记述。另外,下面关于加热器温度计62、恒温器68及膜温度计64的配置的说明,是用于说明各自的感温元件的配置。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沿y方向排列配置。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被配置在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范围内。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被配置在发热体组45的x方向的中心。即,从z方向观察,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和发热体组45至少一部分重叠。关于多个恒温器68(中央部恒温器68a、端部恒温器68b),也与前述的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一样地进行配置。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具有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和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测定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被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和中央部发热体45a重叠。
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测定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如前面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同样地控制发热。因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相同。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被配置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重叠。
多个恒温器68具有中央部恒温器68a和端部恒温器68b。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的情况下,中央部恒温器68a切断对发热体组45的通电。中央部恒温器68a被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中央部恒温器68a和中央部发热体45a重叠。
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的情况下,端部恒温器68b切断对发热体组45的通电。如前面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同样地控制发热。因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相同。端部恒温器68b被配置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端部恒温器68b和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重叠。
如上所述,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及中央部恒温器68a被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范围内。由此,测定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并且,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的情况下,对发热体组45的通电被切断。另一方面,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及端部恒温器68b被配置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范围内。由此,测定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并且,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的情况下,对发热体组45的通电被切断。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及多个恒温器68沿着y方向交替地排列配置。如前面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被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端部恒温器68b被配置在该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范围内。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被配置成比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的中心靠+y方向。中央部恒温器68a被配置成比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的中心靠-y方向。如前面所述,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配置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被配置在该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范围内。由此,从+y方向朝向-y方向顺序地配置端部恒温器68b、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中央部恒温器68a及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
通常,恒温器68利用随着温度变化的双金属的弯曲变形将电气电路连接及切断。恒温器按照双金属的形状而细长地形成。并且,端子从恒温器6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外侧延伸。外部配线的连接器通过铆接被连接于该端子。因此,需要在恒温器68的长边方向的外侧确保空间。在定影装置30中,由于在x方向空间上没有富余,因而恒温器68的长边方向被沿着y方向配置。此时,在沿y方向相邻地配置多个恒温器68时,将难以确保外部配线的连接空间。
如前面所述,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及多个恒温器68沿着Y方向交替地排列配置。由此,加热器温度计62被配置在恒温器68的Y方向的旁边。因此,能够确保外部配线与恒温器68的连接空间。并且,恒温器68及加热器温度计62的y方向的布局的自由度较大。因此,能够在最佳的位置配置恒温器68及加热器温度计62,控制定影装置30的温度。另外,容易进行与多个恒温器68连接的交流配线和与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连接的直流配线的分离。由此,抑制电气电路中的噪声的产生。
膜温度计64如图3所示被配置在定影膜35的内侧,且在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上。膜温度计64与定影膜35的内周面接触,测定定影膜35的温度。下面,将膜温度计64的检测温度称为“第一检测温度”。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电气电路图。在图8中,图5的仰视图被配置于纸面的上方,图8的俯视图被配置于纸面的下方。并且,在图8中,在下方的俯视图的上方,与定影膜35的截面一起记述了多个膜温度计64。多个膜温度计64具有中央部膜温度计64a和端部膜温度计64b。
中央部膜温度计64a与定影膜35的y方向的中央部接触。中央部膜温度计64a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的范围内与定影膜35接触。中央部膜温度计64a测定定影膜35的y方向的中央部的温度。
端部膜温度计64b与定影膜35的-y方向的端部接触。端部膜温度计64b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y方向的范围内与定影膜35接触。端部膜温度计64b测定定影膜35的-y方向的端部的温度。如前面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同样地控制发热。因此,定影膜35的-y方向的端部的温度和+y方向的端部的温度相同。
电源95通过中央部双向可控硅96a被连接于中央部接点52a。电源95通过端部双向可控硅96b被连接于端部接点52b。控制部6相互独立地控制中央部双向可控硅96a及端部双向可控硅96b的导通/截止。
在控制部6将中央部双向可控硅96a设为导通时,从电源95对中央部发热体45a通电。由此,中央部发热体45a发热。在控制部6将端部双向可控硅96b设为导通时,从电源95对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通电。由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发热。按照以上所述,中央部发热体45a和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相互独立地控制发热。中央部发热体45a和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并联连接于电源95。
电源95通过中央部恒温器68a及端部恒温器68b被连接于共同接点58。中央部恒温器68a及端部恒温器68b被串联连接。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异常地上升时,中央部恒温器68a的检测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此时,中央部恒温器68a切断从电源95对发热体组45整体的通电。
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异常地上升时,端部恒温器68b的检测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此时,端部恒温器68b切断从电源95对发热体组45整体的通电。如前面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被同样地控制发热。因此,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异常地上升时,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也同样地上升。因此,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异常地上升的情况下,同样地,端部恒温器68b切断从电源95对发热体组45整体的通电。
控制部6通过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测定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控制部6通过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测定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相同。控制部6在定影装置30的起动时(预热时)及由临时停止状态(睡眠状态)恢复时,通过加热器温度计62测定发热体组45的温度。
在定影装置30的起动时及由临时停止状态恢复时,在中央部发热体45a或者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至少一方的温度低于规定的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6使发热体组45短时间发热。然后,控制部6使开始加压辊30p的旋转。通过发热体组45的发热,在定影膜35的内周面上涂覆的润滑剂的粘度降低。由此,确保加压辊30p开始旋转时的加热器单元40和定影膜35的滑动性。
控制部6通过中央部膜温度计64a测定定影膜35的y方向的中央部的温度。控制部6通过端部膜温度计64b测定定影膜35的-y方向的端部的温度。定影膜35的-y方向的端部的温度与定影膜35的+y方向的端部的温度相同。控制部6在定影装置30的运转时测定定影膜35的y方向的中央部及端部的温度。
控制部6通过中央部双向可控硅96a及端部双向可控硅96b,对供给发热体组45的电力进行相位控制或者频率控制。控制部6根据定影膜35的y方向的中央部的温度测定结果,控制对中央部发热体45a的通电。控制部6根据定影膜35的y方向的端部的温度测定结果,控制对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通电。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具体的结构例的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0除上述的导热部件49外,还具有第二导热部件71和控制第二导热部件71的位置用的驱动部72。下面,为了与第二导热部件71区分,将导热部件49记述为第一导热部件49。
例如,第二导热部件71使用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呈“コ”形状的柱状部件(通常被称为沟道)构成。第二导热部件71被配置成将第一导热部件49的短边方向的一端包在“コ”形状的内侧。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第一导热部件49的宽度形成为相比加热器单元40的宽度在+x方向较长。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辊隙部N的宽度形成为与加热器单元40的宽度大致相同或者为其以下的长度,不会阻碍第一导热部件49与定影膜35的抵接动作。第二导热部件71通过驱动部72被控制成图9的(A)所示的第一状态或者图9的(B)所示的第二状态。
第一状态是指第二导热部件71在“コ”形状的内下表面与第一导热部件49抵接的状态。第二状态是指第二导热部件71在“コ”形状的外下表面与定影膜35抵接、在“コ”形状的内上表面与第一导热部件49抵接的状态。第二导热部件71被配置成在第二状态下、在片材的输送方向W上与比辊隙部N靠上游侧的定影膜35抵接。并且,第二导热部件71被配置成不与加热器单元40接触。
另外,在图9中,第二导热部件71被配置成使“コ”形状的内右表面不与第一导热部件49的侧面抵接,但这是一个例子。第二导热部件71只要其上下运动不受阻碍,则也可以被配置成“コ”形状的内右表面与第一导热部件49抵接。
另一方面,驱动部72例如使用旋转轴72a和旋转体72b构成,旋转体72b被固定于旋转轴72a,并与旋转轴72a一起旋转。例如,旋转轴72a被连接于未图示的电机等旋转驱动部,以与y轴平行的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例如,电机的驱动通过控制部6进行控制。驱动部72使旋转体72b与旋转轴72a一起旋转来变化其位置,由此将第二导热部件71控制为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
例如,在第一状态下,驱动部72被控制成使旋转体72b来到不与第二导热部件71接触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导热部件71通过未图示的弹簧部件等被向-z方向顶起,由此被控制为第一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二状态下,驱动部72被控制成使旋转体72b来到将第二导热部件71沿+z方向压入的位置。
另外,这种结构是将第二导热部件71控制为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的方法的一例。只要能够控制为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则第二导热部件71的状态的控制还可以通过其他任何方法来实现。例如,也可以是,驱动部72具有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往复运动的机构,通过z轴方向的往复运动,使第二导热部件71的位置变化。
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30除了将在加热器单元40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给定影膜35的第一导热路径外,还能够形成第二导热路径。第二导热路径是将在加热器单元40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导热部件71传递给定影膜35的导热路径。由此,定影装置30能够将在加热器单元40产生的热量根据需要通过第二导热路径供给定影膜35。因此,能够缩短定影膜35的加热所需要的时间。
图10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导热部件71控制为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的处理(下面称为“状态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首先,控制部6输入请求本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信号(下面称为“请求信号”)(ACT101)。该请求信号可以是通过通信部90从其他通信装置接收的信号,还可以是通过控制面板8的操作被输入的信号。根据该请求信号的输入,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开始按照请求信号所通知的设定进行图像形成处理。
然后,控制部6获取加热器温度计62的检测温度(下面称为“第二检测温度”)(ACT102)。控制部6判定第二检测温度是否小于规定的阈值T(ACT103)。在第二检测温度小于规定的阈值T的情况下(ACT103:是),控制部6使第二导热部件71进入第一状态(ACT104)。例如,在图9的例子中,控制部6使第二导热部件71由图9的(B)的状态进入图9的(A)的状态。另外,在第二导热部件71已经是第一状态的情况下,ACT104也可以被省略。
在使第二导热部件71进入第一状态后,接下来,控制部6判定根据ACT101而开始的图像形成处理是否结束(ACT105)。在该图像形成处理尚未结束的情况下(ACT105:否),控制部6使处理返回到ACT102。另一方面,在该图像形成处理结束的情况下(ACT105:是),控制部6结束第二导热部件71的状态控制处理。
另一方面,在第二检测温度为阈值T以上的情况下(ACT103:否),控制部6使第二导热部件71进入第二状态(ACT106)。例如,在图9的例子中,控制部6使第二导热部件71由图9的(A)的状态进入图9的(B)的状态。另外,在第二导热部件71已经是第二状态的情况下,ACT105也可以被省略。
在使第二导热部件71进入第二状态后,接下来,控制部6判定根据ACT101而开始的图像形成处理是否结束(ACT107)。在该图像形成处理尚未结束的情况下(ACT107:否),控制部6使反复执行ACT107。另一方面,在该图像形成处理结束的情况下(ACT107:是),控制部6结束第二导热部件71的状态控制处理。
在以上说明的第二导热部件71的状态控制处理中,阈值T被设定为比定影膜35的辊隙部N靠上游侧的温度或者比其高的温度。例如,阈值T能够设为约140℃。通过将阈值T设定为这样的值,在第二导热部件71尚未被充分加热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二导热部件71从定影膜35离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定影膜35的加热时,能够抑制定影膜35的热量被第二导热部件71夺去。
另外,另一方面,通过将阈值T设定为如上所述的值,在第二导热部件71已被充分加热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二导热部件71与定影膜35抵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第一导热部件49的热量用于定影膜35的加热,能够缩短定影膜35的加热所需要的时间。另外,为了效率良好地进行定影膜35的加热,期望第二导热部件71的导热率比第一导热部件49的导热率低。例如,典型地,各部位的导热率可以是第一导热部件49>第二导热部件71>加热器单元40的基板41>定影膜35的关系。
根据这样构成的第一实施的定影装置30,在具有导热部件的加热定影装置中能够效率良好地控制定影膜的温度,导热部件在加热器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进行热交换。
通常,已知通过将导热部件49设置在加热器单元40的背面,加热器单元40的背侧的热容量增加,不过纸部的温度上升被缓解。由此,能够提高针对尺寸较小的片材等的图像形成处理的生产性,另一方面定影膜35的升温变慢。与此相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0,通过具有可以控制与定影膜35的接触及离开的第二导热部件71,能够改善生产性提高和定影膜的升温迟缓的权衡关系。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以通常模式或者低功率模式任一种动作模式进行动作,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同。通常模式是指通常时的动作模式,低功率模式是指以比通常模式的动作时的功耗低的功耗进行动作的动作模式。例如,作为低功率模式的一例,可以举出在使一部分功能停止的状态下进行动作的睡眠模式和节能模式等动作模式。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按照这样的动作模式控制第二导热部件的状态。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的硬件结构。因此,下面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详细情况,使用与图1~图9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导热部件71的状态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在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状态控制处理相同的处理标注与图10相同的标号,由此省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6在输入请求信号时(ACT101),判定本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模式是否是低功率模式(ACT201)。
在本装置的动作模式不是低功率模式的情况下(ACT201:是),控制部6使第二导热部件71进入第二状态(ACT106)。即,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6使第二导热部件71与定影膜35抵接。另一方面,在本装置的动作模式是低功率模式的情况下(ACT201:否),控制部6使第二导热部件71进入第一状态(ACT104)。即,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6使第二导热部件71从定影膜35离开。
通常,图像形成装置被控制成在就绪状态和待机状态之间进行状态过渡。就绪状态是指可以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状态,待机状态是指等待图像形成处理的执行请求的状态。例如,在待机状态中包含以低功率进行动作的低功率模式的动作状态、和睡眠模式的动作状态。睡眠模式是指比低功率模式进一步降低功耗进行动作的动作模式。
通常,待机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请求信号的输入而开始进入就绪状态的准备动作(下面称为“预热”),通过预热的完成而进入就绪状态。另一方面,就绪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被控制成,根据图像形成处理的结束而进入低功率模式。另外,以低功率模式进行动作的图像形成装置被控制成,在未使用时间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进入睡眠模式。
在处于非待机状态即就绪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二导热部件71处于已被充分加热的状态。因此,当在请求信号的输入时图像形成装置不是待机状态的情况下,与第二检测温度无关,都使第二导热部件71与定影膜35抵接。由此,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0能够效率良好地将定影膜35维持在定影温度。
另一方面,在处于待机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二导热部件71未被充分加热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当在请求信号的输入时图像形成装置是待机状态的情况下,与第二检测温度无关,使第二导热部件71暂且从定影膜35离开。并且,当在预热中或者就绪状态下第二检测温度达到阈值T以上的情况下,使第二导热部件71与定影膜35抵接。由此,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0能够抑制影膜35的热量被第二导热部件71夺去。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的实施方式,通过具有定影膜35(定影部件的一例)和导热部件49及71(导热部件的一例),在具有导热部件的加热定影装置中能够效率良好地抑制定影膜的温度,该导热部件在加热器和定影膜之间进行热交换,定影膜35利用通过加热器单元40(加热器的一例)被加热的自身的热量,将被压接在自身上的记录介质加热,由此使在该记录介质上涂覆的记录材料定影在该记录介质上,导热部件49及71被配置成与加热器单元40接触,并被控制成其一部分与定影膜35接触的第一状态、和不与定影膜35接触的第二状态中任一种状态。另外,导热部件49是第一导热部件的一例,导热部件71是第二导热部件的一例。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定影部件,利用通过加热器被加热的自身的热,将被压接在自身的记录介质加热,由此使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涂覆的记录材料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及
导热部件,被配置成与所述加热器接触,能够控制为所述导热部件的一部分与所述定影部件接触的第一状态、和不与所述定影部件接触的第二状态中任一种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是筒状的部件,通过与加压部件之间形成辊隙部并进行旋转,将所述记录介质沿规定的输送方向送出,
所述导热部件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被配置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比所述辊隙部靠上游侧与所述定影部件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在其温度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被控制为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温度为所述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被控制为所述第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具有:
第一导热部件,被配置在与所述加热器接触的位置;以及
第二导热部件,在所述第一状态下能够被控制于与所述第一导热部件接触的位置,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能够被控制于与所述第一导热部件及所述定影部件接触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部件具有:
第一导热部件,被配置在与所述加热器接触的位置;以及
第二导热部件,在所述第一状态下能够被控制于与所述第一导热部件接触的位置,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能够被控制于与所述第一导热部件及所述定影部件接触的位置。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使记录材料定影在记录介质上能够执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能够采取等待针对本装置的所述图像形成处理的执行请求的待机状态,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以及
控制部,将所述定影装置具有的所述导热部件控制为所述第一状态或者所述第二状态,
在接收到所述执行请求时的本装置的状态不是所述待机状态的情况下或者所述导热部件的温度为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导热部件进入所述第二状态,在接收到所述执行请求时的本装置的状态是所述待机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导热部件进入所述第一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99884 | 2019-11-01 | ||
JP2019199884A JP7391614B2 (ja) | 2019-11-01 | 2019-11-01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82954A true CN112782954A (zh) | 2021-05-11 |
CN112782954B CN112782954B (zh) | 2024-08-23 |
Family
ID=72474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910948.6A Active CN112782954B (zh) | 2019-11-01 | 2020-09-02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016426B1 (zh) |
EP (1) | EP3816732B1 (zh) |
JP (2) | JP7391614B2 (zh) |
CN (1) | CN11278295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91614B2 (ja) * | 2019-11-01 | 2023-12-05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5574A (zh) * | 2002-08-28 | 2004-05-12 | ������������ʽ���� | 加热定影装置 |
JP2005316421A (ja) * | 2004-03-29 | 2005-11-10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JP2010008829A (ja) * | 2008-06-30 | 2010-01-14 | Oki Data Corp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023547A (zh) * | 2009-09-15 | 2011-04-20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656402A (zh) * | 2013-11-20 | 2015-05-27 | 佳能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 |
CN104797986A (zh) * | 2012-11-21 | 2015-07-22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加热设备 |
CN105278297A (zh) * | 2014-05-27 | 2016-01-27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7161892A (ja) * | 2016-03-03 | 2017-09-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8185405A (ja) * | 2017-04-25 | 2018-11-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8189792A (ja) * | 2017-05-02 | 2018-11-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 |
CN110275412A (zh) * | 2018-03-16 | 2019-09-24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01935B2 (en) * | 1997-01-21 | 2002-12-31 | Ricoh Company, Ltd. | Belt-type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a fixing roller provided with a soft foam layer |
JP2003257592A (ja) * | 2002-02-27 | 2003-09-12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 |
JP2004198980A (ja) * | 2002-12-20 | 2004-07-15 | Tohoku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伝熱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92520A (ja) | 2007-05-22 | 2008-12-04 | Kyocera Mita Corp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58646A (ja) * | 2010-09-13 | 2012-03-22 | Oki Da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083683A (ja) | 2011-10-06 | 2013-05-09 | Sharp Corp | 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108837B2 (ja) * | 2012-01-24 | 2017-04-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加熱装置 |
JP6119315B2 (ja) * | 2013-03-08 | 2017-04-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32715B2 (ja) * | 2013-03-11 | 2017-11-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211556A (ja) | 2013-04-19 | 2014-11-13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5883B2 (ja) * | 2013-10-17 | 2016-08-10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057388A (ja) | 2014-09-08 | 2016-04-2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加熱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56110B2 (ja) * | 2014-11-14 | 2019-01-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及びフィルムユニット |
JP2016224253A (ja) | 2015-05-29 | 2016-12-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6639180B2 (ja) * | 2015-10-09 | 2020-0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加熱装置 |
JP2017142428A (ja) * | 2016-02-12 | 2017-08-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6638530B2 (ja) * | 2016-04-05 | 2020-01-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6904671B2 (ja) * | 2016-07-11 | 2021-07-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919299B2 (ja) | 2017-04-14 | 2021-08-18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1112737B2 (en) * | 2017-06-29 | 2021-09-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Fix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heat conducting member with an extending portion extending upstream of the heater |
JP6991749B2 (ja) * | 2017-06-29 | 2022-01-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7046556B2 (ja) * | 2017-10-13 | 2022-04-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7346078B2 (ja) * | 2019-05-16 | 2023-09-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7391614B2 (ja) * | 2019-11-01 | 2023-12-05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9
- 2019-11-01 JP JP2019199884A patent/JP7391614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7-23 US US16/937,012 patent/US11016426B1/en active Active
- 2020-09-02 CN CN202010910948.6A patent/CN112782954B/zh active Active
- 2020-09-03 EP EP20194470.9A patent/EP3816732B1/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5-14 US US17/320,425 patent/US11520262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11-21 JP JP2023197441A patent/JP7524448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5574A (zh) * | 2002-08-28 | 2004-05-12 | ������������ʽ���� | 加热定影装置 |
JP2005316421A (ja) * | 2004-03-29 | 2005-11-10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JP2010008829A (ja) * | 2008-06-30 | 2010-01-14 | Oki Data Corp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023547A (zh) * | 2009-09-15 | 2011-04-20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797986A (zh) * | 2012-11-21 | 2015-07-22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加热设备 |
CN104656402A (zh) * | 2013-11-20 | 2015-05-27 | 佳能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 |
CN105278297A (zh) * | 2014-05-27 | 2016-01-27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7161892A (ja) * | 2016-03-03 | 2017-09-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8185405A (ja) * | 2017-04-25 | 2018-11-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8189792A (ja) * | 2017-05-02 | 2018-11-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 |
CN110275412A (zh) * | 2018-03-16 | 2019-09-24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524448B2 (ja) | 2024-07-29 |
JP7391614B2 (ja) | 2023-12-05 |
JP2024012663A (ja) | 2024-01-30 |
US20210271192A1 (en) | 2021-09-02 |
EP3816732A1 (en) | 2021-05-05 |
JP2021071683A (ja) | 2021-05-06 |
US20210132527A1 (en) | 2021-05-06 |
US11520262B2 (en) | 2022-12-06 |
US11016426B1 (en) | 2021-05-25 |
CN112782954B (zh) | 2024-08-23 |
EP3816732B1 (en) | 2023-09-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33627B2 (en) |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
US11237505B2 (en) | Heating device with thermometers and thermostats alternately arranged on a heat conductor | |
US20240201620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JP7524448B2 (ja) | 定着装置 | |
CN111552161A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 |
CN114114867A (zh) | 加热器单元、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2540523B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加热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