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6469A - 热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6469A
CN112776469A CN202011254327.3A CN202011254327A CN112776469A CN 112776469 A CN112776469 A CN 112776469A CN 202011254327 A CN202011254327 A CN 202011254327A CN 112776469 A CN112776469 A CN 1127764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roller
hot stamping
film
transfer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543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荻须元思
石神裕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76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64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9/00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 out print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other operations
    • B41F19/02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 out print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other operations with embossing
    • B41F19/06Printing and embossing between a negative and a positive forme after inking and wiping the negative forme; Printing from an ink band treated with colour or "gold"
    • B41F19/062Presses of the rotary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AND TO STAMPS
    • B41P2219/00Printing presses using a heated printing foil
    • B41P2219/40Material or products to be decorated or printed
    • B41P2219/43Three-dimensional articles

Landscapes

  • Decoration By Transfer Pictur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降低热印所需的成本的新型热印装置。热印装置具有:支撑模具,其从背面侧对基体进行支撑;机械臂,其具有在前端具有夹持件的多关节臂以及对多关节臂进行驱动的臂驱动要素;以及热印单元,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机械臂的夹持件。热印单元具有:卷出辊,具有载体薄膜以及在载体薄膜上形成的外观层的转印薄膜卷绕于该卷出辊;卷取辊,转印薄膜的载体薄膜安装于该卷取辊;辊驱动要素,其使卷出辊及卷取辊旋转以将转印薄膜从卷出辊卷出且将载体薄膜卷取于卷取辊;加热要素,其对转印薄膜的外观层进行加热;以及按压转印要素,其在卷出辊与卷取辊之间配置于转印薄膜的载体薄膜侧,将转印薄膜朝向外观层侧进行按压。

Description

热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转印薄膜的外观层转印于基体表面的热印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基体表面形成外观层的技术的一种,已知被称为热印的热转印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热印是干式印刷的一种,是对转印薄膜进行加热且朝向基体表面加压,由此将该转印薄膜的外观层转印于基体的方法。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将转印薄膜(印戳箔50)的外观层(黑色箔51)转印于基体(金银丝缎主体11)的表面(转印面11P)。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10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关于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当前的热印装置,需要用于对基体进行支撑的支撑模具(固定夹具61)、以及用于将外观层转印于基体表面的按压模具(印戳夹具62)这两种转印模具。而且,对于这两种转印模具双方要求作为转印对象的基体专用的复杂形状。
因此,关于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当前的热印装置,存在如下问题,即,转印模具所需的成本增大,难以降低热印所需的成本。另外,如果实施热印的基体为大型结构,则所需的转印模具也变得大型化,该转印模具所需的成本进一步提升。
因此,期望能够降低热印所需的成本的新型热印装置。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形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热印所需的成本的新型热印装置。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热印装置具有:
支撑模具,其从背面侧对基体进行支撑;
机械臂,其具有在前端具有夹持件的多关节臂以及对所述多关节臂进行驱动的臂驱动要素;以及
热印单元,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所述机械臂的所述夹持件,
所述热印单元具有:
卷出辊,具有载体薄膜以及在所述载体薄膜上形成的外观层的转印薄膜卷绕于该卷出辊;
卷取辊,所述转印薄膜的所述载体薄膜安装于该卷取辊;
辊驱动要素,其使所述卷出辊以及所述卷取辊旋转以将所述转印薄膜从所述卷出辊卷出并将所述载体薄膜卷取于所述卷取辊;
加热要素,其对所述转印薄膜的所述外观层进行加热;以及按压转印要素,其在所述卷出辊与所述卷取辊之间配置于所述转印薄膜的所述载体薄膜侧,朝向所述外观层侧对所述转印薄膜进行按压。
本发明的热印装置是能够降低热印所需的成本的新型热印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的斜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的热印单元的说明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实施热印的基体的斜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对基体实施热印而获得的转印部件的斜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图中的A-A位置对图4所示的转印部件进行剖切所得的剖面的说明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的热印单元的说明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对基体实施热印而获得的转印部件的斜视图。
图8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热印装置而获得的转印部件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热印装置而获得的转印部件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
标号的说明
1:热印装置 12:支撑模具
2:机械臂 3:多关节臂
36:夹持件 4:臂驱动要素
5:热印单元 51:卷出辊
52:卷取辊 53:辊驱动要素
54:加热要素 6:按压转印要素
62:按压部 8:转印薄膜
80:载体薄膜 81:外观层
9:基体 9b:基体的背面
9r:转印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热印装置进行具体说明。
其中,只要未特别声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数值范围“x~y”在其范围内包含下限x以及上限y。而且,包含上述上限值和下限值、以及实施方式中列举的数值在内任意地进行组合而能够构成数值范围。并且,可以将从数值范围内任意选择的数值设为上限、下限的数值。
关于当前的热印装置,为了使转印薄膜追随基体表面并均匀地将外观层转印于基体表面,需要将转印模具中的按压模具的形状设为沿着基体表面的形状。
与此相对,具有支撑模具、机械臂以及热印单元的本发明的热印装置中不需要沿着基体表面的形状的按压模具。
即,关于本发明的热印装置,如果利用机械臂的臂驱动要素对多关节臂进行驱动,则设置于该多关节臂的前端的夹持件的位置发生变化,保持于该夹持件的热印单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沿基体表面的形状使多关节臂的前端的位置发生变化,能够使热印单元本身的位置沿着基体表面的形状而发生变化,能够均匀地将转印薄膜按压于基体表面而形成外观层。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热印装置,不需要沿着基体表面的形状的按压模具,能够降低热印所需的成本。
另外,多关节臂具有多个关节,从而能够使其前端的位置在多个方向上发生变化。因此,适当地对机械臂的驱动程序进行变更并以各种模式使处于多关节臂的前端的热印单元的位置发生变化,由此能够利用同一热印单元对具有不同的表面形状的多种基体实施热印。即,本发明的热印装置能够将同一热印单元兼用于多种基体,通用性优异。
另外,可以在基体表面设置多个供外观层转印的区域。基体表面中的供外观层转印的区域称为转印区域。另外,基体表面中的不供外观层转印的区域称为非转印区域。
在基体表面设置有多个转印区域的情况下、且在如当前那样利用沿着基体表面的形状的按压模具进行热印的情况下,需要暂时将外观层转印于上述多个转印区域。在该情况下,直至处于转印区域之间的非转印区域而需要转印薄膜,因此转印薄膜的损失较大,更加难以降低热印所需的成本。
另外,特别是在转印区域包含弯曲面的情况下,针对包含该弯曲面在内的多个转印区域分别利用当前的按压模具以均匀的力对转印薄膜进行按压非常困难,无遗漏地将外观层转印至该多个转印区域也非常困难。
与此相对,根据本发明的热印装置,能够针对各转印区域分别对外观层进行转印,由此,能够抑制上述转印薄膜的损失。
另外,由弹性体构成热印单元中的与转印薄膜抵接且对其进行按压的部分(称为按压部),从而还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因按压部弹性变形而追随具有弯曲面的转印区域,能够遍及整个转印区域而使足够的力作用于转印薄膜的转印。
并且,利用多关节臂使得热印单元的位置沿着转印区域而发生3维变化,由此也能够遍及整个转印区域而使足够的力作用于转印薄膜的转印。
如果能够遍及整个转印区域而使足够的力作用于转印薄膜的转印,则能够容易地获得外观性优异的产品,即,能够容易地通过对基体实施热印而获得转印部件,并且能够通过降低制造损失而降低热印的制造成本。
并且,热印单元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机械臂的夹持件,且能够更换。通过适当地更换热印单元,能够使得本发明的热印装置具有更加优异的通用性,并且还能够应对多种大小、形状的基体。
下面,针对每个结构要素而对本发明的热印装置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热印装置具有支撑模具、机械臂以及热印单元。
其中,支撑模具是从背面侧对作为热印对象的基体进行支撑的部件,与上述当前的转印模具的支撑模具相同。
支撑模具的形状、大小、材料等并不特别限定。支撑模具只要能够稳定地对基体进行支撑即可,可以是每个基体专用的部件,也可以兼用于形状不同的多个基体。此外,利用后述的热印单元的按压转印要素对支撑模具施加5MPa~10MPa左右的载荷。因此,为了与该载荷对应而稳定地对基体进行支撑,支撑模具的表面即支撑模具中的面对基体的背面的面优选为与支撑模具的背面相应的形状。
机械臂具有多关节臂以及臂驱动要素。多关节臂是具有大于或等于2个关节即旋转轴的臂,能够使其前端的位置发生3维变化。通常,大于或等于6个轴的多关节臂能够与人体同样地执行动作。本发明的热印装置的多关节臂只要大于或等于两个轴即可,只要与所需的动作相应地适当设定该轴的数量即可。作为多关节臂,可以使用用于工业机器人等的通常的多关节臂。
多关节臂在其前端具有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对热印单元进行保持的夹持件。夹持件例如可以具有能够对热印单元进行把持的构造,也可以具有与热印单元嵌合的嵌合部。并不局限于此,夹持件也可以以其他方式对热印单元进行保持。
臂驱动要素只要为了使多关节臂的前端的位置发生3维变化而能够对多关节臂进行驱动即可,只要使用用于工业机器人等的通常的臂驱动要素即可。
本发明的热印装置的热印单元具有卷出辊、卷取辊、辊驱动要素、加热要素以及按压转印要素。
其中,卷出辊、卷取辊以及辊驱动要素是用于对具有载体薄膜以及在该载体薄膜上形成的外观层的转印薄膜进行卷出且进行卷取的要素。
转印薄膜卷绕于卷出辊,该转印薄膜的载体薄膜安装于卷取辊。卷出辊以及卷取辊由辊驱动要素驱动而旋转。如果卷出辊旋转,则卷绕于该卷出辊的转印薄膜被卷出。如果卷取辊旋转,则转印薄膜的载体薄膜卷取于卷取辊。如后所述,形成于载体薄膜上的外观层从载体薄膜剥离而转印于基体表面。
辊驱动要素只要如上所述能够使卷出辊以及卷取辊旋转即可。作为这种辊驱动要素,例如优选采用电动机、带轮等。
辊驱动要素可以直接使卷出辊以及卷取辊旋转,也可以间接地使它们旋转。
例如,作为辊驱动要素,可以利用彼此同步旋转的两个电动机。将这两个电动机分别直接安装于卷出辊以及卷取辊并使它们同步旋转,由此能够使卷出辊以及卷取辊同步旋转。另外,例如可以由一个电动机构成辊驱动要素。在该情况下,如果电动机即辊驱动要素直接安装于卷取辊,则关于卷取辊而能够利用该辊驱动要素直接进行驱动,关于卷出辊,能够利用该辊驱动要素间接进行驱动。如果辊驱动要素使卷取辊旋转,则经由转印薄膜而与该卷取辊连接的卷出辊也相对于卷取辊从动地旋转。
加热要素对转印薄膜的外观层进行加热。作为加热要素,只要利用对外观层进行加热而使得该外观层的至少一部分软化的部件即可。加热要素的加热方式、针对本发明的热印装置的其他结构要素的加热要素的位置并未特别限定。但是,为了无障碍地从卷出辊卷出转印薄膜,优选抑制热对卷绕于卷出辊的转印薄膜的外观层的影响。因此,优选加热要素选择性地对处于卷出辊与卷取辊之间的位置的转印薄膜的外观层进行加热。作为这种加热要素,优选使用具有某种程度的定向性的结构,例如可以优选使用利用反射镜而提高定向性的红外线加热器、卤素加热器等。
按压转印要素在卷出辊与卷取辊之间配置于转印薄膜的载体薄膜侧,朝向外观层侧对转印薄膜进行按压。
在卷出辊与卷取辊之间,保持在到达按压转印要素之前的时刻在转印薄膜的载体薄膜上形成有外观层的状态。该外观层由加热要素加热而软化,从而容易从载体薄膜剥离。利用按压转印要素对处于这种状态的转印薄膜从载体薄膜侧朝向外观层侧进行按压,由此对外观层施加从载体薄膜剥离的方向上的力。
此时,如果将热印单元配置于使得机械臂面对基体表面的位置,则从载体薄膜剥离的外观层按压于基体表面并转印于该基体表面。
如上所述地进行动作的按压转印要素可以利用机械臂而获得按压力,或者可以具有相对于机械臂独立的按压力生成要素。作为按压力生成要素,例如可以优选使用与弹簧、橡胶等弹性体、涡轮齿轮组合而成的伺服电机等。
为了避免转印薄膜的损伤且对转印薄膜施加足够的按压力,优选按压转印要素中的对转印薄膜进行按压的部分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如上所述,在本说明书中,将与该转印薄膜抵接并实质上对该转印薄膜进行按压的部分称为按压部。
还具有如下优点,即,由弹性体构成按压部,从而在转印区域具有弯曲面的情况下,按压部也沿着该弯曲面而变形,由此能够遍及整个按压区域而对转印薄膜施加足够的按压力。
下面,列举具体例而对本发明的热印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是用于将金属色的外观层转印于车辆用的前格栅的装置。
图1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的斜视图。图2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的热印单元的说明图。图3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实施热印的基体的斜视图。图4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对基体实施热印而获得的转印部件的斜视图。图5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在图中的A-A位置对图4所示的转印部件进行剖切所得的剖面的说明图。
下面,在实施例1中,上、下、左、右、前、后是指图1中示出的上、下、左、右、前、后。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具有基座11、支撑模具12、机械臂2以及热印单元5。
支撑模具12以及机械臂2固定于基座11上,热印单元5保持于机械臂2。
支撑模具12由金属制成,具有与后述的基体9的背面形状对应的形状。支撑模具12是用于从背面9b侧对基体9进行支撑的部件。
机械臂2具有多关节臂3、以及与该多关节臂3实现了一体化的臂驱动要素4。多关节臂3是具有第1轴31s、第2轴32s、第3轴33s、第4轴34s的4轴型结构。除此以外,多关节臂3具有第1臂31a、第2臂32a、第3臂33a、第4臂34a、臂基部35以及夹持件36。
臂基部35沿上下方向延伸,臂基部35的下端部固定于基座11。在臂基部35的上端部安装有第1轴31s。第1臂31a的一端部与第1轴31s连接,第1臂31a能够以第1轴31s为中心而绕图1中的r1方向进行旋转运动。第2轴32s固定于第1臂31a的另一端部。第2臂32a的一端部与第2轴32s连接,第2臂32a能够以第2轴32s为中心而绕图1中的r2方向进行旋转运动。第3轴33s固定于第2臂32a的另一端部。第3臂33a的一端部与第3轴33s连接,第3臂33a能够以第3轴33s为中心而绕图1中的r3方向进行旋转运动。并且,第4轴34s固定于第3臂33a的另一端部。第4臂34a的一端部与第4轴34s连接,第4臂34a能够以第4轴34s为中心而绕图1中的r4方向进行旋转运动。夹持件36与第4臂34a的另一端部实现了一体化。
此外,第1轴31s及第2轴32s大致平行地延伸,第3轴33s及第4轴34s大致平行地延伸。第1轴31s及第2轴32s、和第3轴33s及第4轴34s沿彼此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r1方向及r2方向大致为相同方向,并且r3方向及r4方向大致为相同方向,但r1方向及r2方向和r3方向及r4方向为不同的方向。
第1电机41m、第2电机42m、第3电机43m、第4电机44m分别内置于第1轴31s、第2轴32s、第3轴33s、第4轴34s。第1电机41m、第2电机42m、第3电机43m以及第4电机44m为伺服电机,这些部件构成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的臂驱动要素4。此外,臂驱动要素4与省略图示的电源以及省略图示的控制要素连接。
接收来自省略图示的控制要素的信号,第1电机41m使第1轴31s旋转,第2电机42m使第2轴32s旋转,第3电机43m使第3轴33s旋转,第4电机44m使第4轴34s旋转。由此,设置于第4臂34a的前端的夹持件36的位置能够在上下-前后-左右方向上发生3维变化。
夹持件36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热印单元5嵌合而能够拆装地保持热印单元5。
如图2所示,热印单元5具有热印基部50、卷出辊51、卷取辊52、辊驱动要素53、加热要素54、按压转印要素6以及两个辅助辊部7。
热印基部50具有与夹持件36嵌合的嵌合部(省略图示),且形成为近似箱状。热印基部50的底壁50b朝向夹持件36,热印基部50朝向夹持件36的相反侧开口。
卷出辊51、卷取辊52以及辊驱动要素53安装于热印基部50的外部。
卷出辊51配置于热印基部50的右侧,卷取辊52配置于热印基部50的左侧。其中,转印薄膜8卷绕于卷出辊51。转印薄膜8具有载体薄膜80以及形成于该载体薄膜80上的外观层81,载体薄膜80朝向热印基部50以及夹持件36侧(即,图1中的上侧),外观层81朝向热印基部50以及夹持件36的相反侧(即,图1及图2中的下侧)。
此外,转印薄膜8中的载体薄膜80具有由树脂构成的基底薄膜(省略图示)、以及形成于该基底薄膜上的剥离层(省略图示)。另外,外观层81具有:金属箔81m,其形成于剥离层上(参照图5);以及粘接层81a,其形成于上述金属箔81m上,由热塑性树脂构成(参照图5)。
载体薄膜80安装于卷取辊52。辊驱动要素53为电动机,安装于卷取辊52的旋转轴。卷出辊51以及卷取辊52的轴向朝向前后方向,由辊驱动要素53驱动而向相同方向旋转。载体薄膜80卷取于卷取辊52。
按压转印要素6、加热要素54以及2个辅助辊部7保持于热印基部50的内部。具体而言,两个辅助辊部7分别具有:辅助预紧要素70,其由螺旋弹簧构成;辅助腿部71,其经由上述辅助预紧要素70而安装于热印基部50的底壁50b;以及辅助辊72,其呈圆筒状,且轴支撑于上述辅助腿部71的前端。辅助腿部71及辅助辊72由辅助预紧要素70向热印基部50的相反侧(图1及图2中的下侧)预紧。
按压转印要素6配置于两个辅助辊部7之间。按压转印要素6具有:按压力生成要素60,其由螺旋弹簧构成;按压腿部61,其经由上述按压力生成要素60而安装于热印基部50的底壁50b;以及按压部62,其呈圆筒状,且轴支撑于上述按压腿部61的前端。按压腿部61及按压部62由按压力生成要素60向热印基部50的相反侧(图1及图2中的下侧)预紧。按压部62由作为弹性体的硅橡胶制成。
加热要素54具有省略图示的反射镜以及省略图示的红外线加热器,安装于热印基部50的侧壁50s。加热要素54在按压转印要素6与卷出辊51之间的位置对转印薄膜8进行加热。此外,热印基部50具有省略图示的隔热层。因此,由加热要素54产生的热由热印基部50隔绝而难以传导至卷出辊51。
两个辅助辊72以及按压部62的轴向与卷出辊51以及卷取辊52同样地朝向前后方向。另外,两个辅助辊72以及按压部62与转印薄膜8的载体薄膜80抵接。
如图3所示,支撑于支撑模具12的基体9具有如下立体形状,即,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9s、以及将上述两个侧壁9s的上端连结的顶壁9t。基体9的背面9b支撑于支撑模具12,基体9的表面9f在支撑模具12的上方及侧方露出。将基体9的表面9f中的利用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对转印薄膜8的外观层81进行转印的区域称为转印区域9r,将不对该外观层81进行转印的区域称为非转印区域9n。
基体9的顶壁9t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凸部91、以及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凹部92在前后方向上交替排列而成的波形板状。凹部92配置为比凸部91更靠下侧,彼此相邻的凹部92和凸部91由立壁状的连结部93连结。
关于利用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实施热印的基体9,凸部91以及与该凸部91相连续的连结部93的上侧部分为上述转印区域9r,凹部92以及与该凹部92相连续的连结部93的下侧部分为上述非转印区域9n。并且,关于该基体9,侧壁9s的表面的一部分区域也是转印区域9r,侧壁的表面的其他区域是非转印区域9n。
下面,对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将热印单元5保持于多关节臂3的夹持件36。另外,使基体9的背面9b朝向图1所示的支撑模具12而将基体9支撑于支撑模具12。
然后,对臂驱动要素4进行驱动,如图2所示,使保持于夹持件36的热印单元5面对基体9的表面9f。
接下来,对机械臂2进行驱动,利用多关节臂3使热印单元5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变化。此时,热印单元5的按压转印要素6的按压部62对转印薄膜8从载体薄膜80侧朝向外观层81侧进行按压,将外观层81按压于基体9的表面9f的转印区域9r。
此时,利用加热要素54对转印薄膜8进行加热而使得外观层81的粘接层81a软化。因此,由按压转印要素6的按压部62按压的外观层81转印于转印区域9r。具体而言,外观层81的粘接层81a粘接于转印区域9r,金属箔81m在该粘接层81a的上方露出。
利用按压部62将转印薄膜8按压于基体9的转印区域9r,并利用机械臂2使热印单元5的位置从左侧朝向右侧变化,由此使得外观层81从左侧朝向右侧以带状转印于转印区域9r(参照图4)。关于基体9的表面的各转印区域9r,同上所述地对外观层81进行转印而获得在转印区域9r转印有外观层81的转印部件95。
关于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设置于多关节臂3的前端的夹持件36以及保持于该夹持件36的热印单元5的位置能够沿基体9的表面9f而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不需要沿着基体9的表面9f的形状的按压模具。能够降低热印所需的成本。
但是,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当前的热印装置的按压模具(印戳夹具),在转印区域沿相对于合模方向(即,使得按压模具和转印模具接近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下,针对转印区域可以利用足够大的按压力对转印薄膜进行按压。然而,在转印区域沿平行地接近合模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足够的按压力而难以高精度地进行外观层的转印。因此,关于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当前的热印装置,针对转印区域的设计存在限制,通常转印区域的倾斜角度相对于与合模方向正交的方向而处于±20°左右的范围内。
然而,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利用位置能够在上下-前后-左右方向上发生3维变化的热印单元5的按压转印要素6而代替按压模具,由此能够大幅提高转印区域9r的设计自由度。
即,根据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转印区域9r并非简单的平面,例如图5所示那样在将转印区域9r设为弯曲形状的情况下、将某个转印区域90r设置于相对于其他转印区域91r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多关节臂3使热印单元5的位置沿着转印区域9r而发生变化。因此,关于该转印区域9r的各部分,能够大致在垂直方向上施加按压力。由此,根据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能够利用足够的力将转印薄膜8按压于转印区域9r,能够以较高的可靠性将转印薄膜8的外观层81转印于转印区域9r。
同样地,在如图5所示那样将转印区域9r的一部分97r设置于相对于转印区域9r的其他部分96r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以较高的可靠性进行外观层81向转印区域9r的转印。
并且,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的按压部62远小于基体9,该按压部62能够小幅旋转。因此,即使在如实施例1中使用的基体9那样转印区域9r和非转印区域9n交替排列的情况下,也能够仅选择转印区域9r而将外观层81转印于各转印区域9r。因此,根据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能够将外观层81转印于各种图案的转印区域9r。即,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1的通用性也优异。如果考虑该通用性,则可以说优选按压部62的外形尺寸小于基体9的外形尺寸。
(实施例2)
除了热印单元以外,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与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大致相同。下面,以相对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中心而对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进行说明。图6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的热印单元的说明图。图7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对基体实施热印而获得的转印部件的斜视图。图8及图9中示出了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热印装置而获得的转印部件的其他例子的说明图。
如图6所示,关于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的热印单元5,在按压转印要素6的按压部62为垫(pad)状、且按压转印要素6以及加热要素54实现了一体化这一点、以及按压力生成要素60由与涡轮齿轮组合的伺服电机构成这一点上与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的热印单元5大不相同,其余方面与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的热印单元5大致相同。
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的热印单元5的按压部62呈垫状且由硅橡胶制成。加热要素54是具有配置于该按压部62的背面侧的电热线54h的电加热器。
如图7所示,利用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实施热印的基体9呈如下海岛构造,即,呈凸状的转印区域9r零散地配置于非转印区域9n中。
下面,对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与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相同地,将热印单元5保持于多关节臂3的夹持件36。另外,将基体9支撑于省略图示的支撑模具。
而且,对省略图示的臂驱动要素进行驱动,使得保持于夹持件36的热印单元5面对处于基体9的表面9f的转印区域9r。
接下来,对图6所示的按压力生成要素60进行驱动而使得按压转印要素6的位置向下方变化。由此,按压转印要素6的按压部62将转印薄膜8从载体薄膜80侧朝向外观层81侧按压,将外观层81按压于基体9的表面9f的转印区域9r。
这里,利用加热要素54对按压部62进行加热,因此还利用加热要素54间接地对按压于该按压部62的转印薄膜8进行加热而使得外观层81的粘接层81a软化。因此,将按压于按压部62的外观层81转印于转印区域9r。
如果按压部62的转印结束,则利用机械臂2使热印单元5的位置向面对接下来的转印区域9r的位置变化,同上所述地对外观层81进行转印。关于各转印区域9r,同上所述地对外观层81进行转印,由此能够获得在转印区域9r转印有外观层81的转印部件95。
特别是关于按压转印要素6,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与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大不相同。然而,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在以下方面与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相同,即,设置于多关节臂3的前端的夹持件36以及保持于该夹持件36的热印单元5的位置能够沿基体9的表面9f而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也不需要沿着基体9的表面的形状的按压模具,能够降低热印所需的成本。
另外,与实施例1的热印装置的热印单元5相同地,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的热印单元5的位置能够在上下-前后-左右方向上发生3维变化。因此,根据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也能够以较高的可靠性将外观层81转印于弯曲面状的转印区域9r。
并且,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的按压部62也远小于基体9,并能小幅旋转。因此,实施例2的热印装置的通用性也优异。
本发明的热印装置通过适当地变更热印单元5的形状、特别是按压部62的形状而能够应对各种形状的基体9以及转印区域9r。例如,如图8所示,在将基体9的表面9f的凸部91设为非转印区域9n、且将凹部92设为转印区域9r的情况下,只要使得按压部的形状形成为与凹状的转印区域9r对应的形状即可。另外,例如,如图9所示,在将配置于相邻的大型凸部91b之间的小型凸部91s设为转印区域9r、且将凹部92以及大型凸部91b设为非转印区域9n的情况下,只要使得按压部的形状以能够进入大型凸部91b之间的程度实现小型化即可。
根据本发明的热印装置,也能够以较高的可靠性将外观层81转印于上述转印区域9r。
本发明并不仅仅限定于上述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实施。另外,包含实施方式的本说明书中所示的各结构要素,可以分别任意地提取组合而实施。

Claims (4)

1.一种热印装置,其中,
所述热印装置具有:
支撑模具,其从背面侧对基体进行支撑;
机械臂,其具有在前端具有夹持件的多关节臂、以及对所述多关节臂进行驱动的臂驱动要素;以及
热印单元,其可拆装地保持于所述机械臂的所述夹持件,
所述热印单元具有:
卷出辊,具有载体薄膜以及在所述载体薄膜上形成的外观层的转印薄膜卷绕于该卷出辊;
卷取辊,所述转印薄膜的所述载体薄膜安装于该卷取辊;
辊驱动要素,其使所述卷出辊以及所述卷取辊旋转,以使得将所述转印薄膜从所述卷出辊卷出并将所述载体薄膜卷取于所述卷取辊;
加热要素,其对所述转印薄膜的所述外观层进行加热;以及
按压转印要素,其在所述卷出辊与所述卷取辊之间配置于所述转印薄膜的所述载体薄膜侧,将所述转印薄膜朝向所述外观层侧进行按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印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转印要素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由弹性体构成,与所述转印薄膜抵接。
3.一种热印方法,其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印装置将所述转印薄膜的所述外观层转印于所述基体,其中,
作为所述基体,使用在其表面具有多个供所述外观层转印的转印区域的结构,
利用所述按压转印要素针对各个所述转印区域分别对所述外观层进行转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印方法,其中,
作为所述基体,使用在所述转印区域包含弯曲面的结构,
所述热印装置的所述按压转印要素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由弹性体构成,与所述转印薄膜抵接。
CN202011254327.3A 2019-11-11 2020-11-11 热印装置 Pending CN1127764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4184 2019-11-11
JP2019204184A JP7196820B2 (ja) 2019-11-11 2019-11-11 ホットスタン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6469A true CN112776469A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50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54327.3A Pending CN112776469A (zh) 2019-11-11 2020-11-11 热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96820B2 (zh)
CN (1) CN112776469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35863A1 (de) * 1985-10-08 1987-04-09 Tampoflex Gmbh Anordnung fuer den tampondruck
DE102007031971A1 (de) * 2007-07-10 2009-01-15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Tampondruckmaschine mit Roboterarm
JP2011143593A (ja) * 2010-01-14 2011-07-28 Taika:Kk 液圧転写方法並びに液圧転写装置
JP2012111045A (ja) * 2010-11-19 2012-06-14 Faltec Co Ltd ホットスタンプ方法
CN104015496A (zh) * 2014-04-02 2014-09-03 上海菲捷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影像热升华打印机
CN104271332A (zh) * 2012-05-08 2015-01-07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转印方法及热纳米压印装置
EP3281770A1 (en) * 2016-08-10 2018-02-14 W.P.R. S.r.l. Method and machine for wrapping a profile by a wrapping foil
CN109625366A (zh) * 2018-11-29 2019-04-16 苏州超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注塑植毛装箱一体机
CN110023146A (zh) * 2016-12-09 2019-07-16 株式会社发尔特克 雷达罩以及雷达罩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35933U (ja) * 1991-05-29 1992-12-17 株式会社イナツクス マーク転写装置
JPH07304157A (ja) * 1994-05-12 1995-11-21 Sony Corp 熱転写印刷方法及び熱転写印刷装置
JPH10203095A (ja) * 1997-01-22 1998-08-04 Toyohashi Hotsuto Sutanpu Kk 熱転写方法及び熱転写機
DE10318909A1 (de) * 2003-04-26 2004-11-18 Braun Gmbh Verfahren zum Bedrucken einer Oberfläche
DE202007006247U1 (de) * 2007-05-02 2007-08-09 Hpi Die Maschinenbauer Gmbh Markierungsvorrichtung
JP4979075B2 (ja) * 2007-06-14 2012-07-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
JP6358468B2 (ja) * 2015-02-06 2018-07-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ラジエータグリルの製造方法
JP6543568B2 (ja) * 2015-12-28 2019-07-10 株式会社仙台ニコン 転写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35863A1 (de) * 1985-10-08 1987-04-09 Tampoflex Gmbh Anordnung fuer den tampondruck
DE102007031971A1 (de) * 2007-07-10 2009-01-15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Tampondruckmaschine mit Roboterarm
JP2011143593A (ja) * 2010-01-14 2011-07-28 Taika:Kk 液圧転写方法並びに液圧転写装置
JP2012111045A (ja) * 2010-11-19 2012-06-14 Faltec Co Ltd ホットスタンプ方法
CN104271332A (zh) * 2012-05-08 2015-01-07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转印方法及热纳米压印装置
CN104015496A (zh) * 2014-04-02 2014-09-03 上海菲捷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影像热升华打印机
EP3281770A1 (en) * 2016-08-10 2018-02-14 W.P.R. S.r.l. Method and machine for wrapping a profile by a wrapping foil
CN110023146A (zh) * 2016-12-09 2019-07-16 株式会社发尔特克 雷达罩以及雷达罩的制造方法
CN109625366A (zh) * 2018-11-29 2019-04-16 苏州超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注塑植毛装箱一体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74986A (ja) 2021-05-20
JP7196820B2 (ja)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0683B (zh) 轉移製造配件、轉移接附製造配件及組合拾取工具的方法
CN104760278B (zh) 打印头模块
EP3608079B1 (en) Base material holding mechanism, transport device, holding member, base material molding system, method for holding bas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olding base material
TWI615227B (zh) 超音波振動接合裝置
CN112776469A (zh) 热印装置
JPH03208506A (ja) 工具のクランプ装置
JP2020151683A (ja) 接着剤塗布装置及び接着剤塗布方法
CN103813643A (zh) 部件的粘贴装置及粘贴方法
JP3218466U (ja) 押圧加工システム
CN216084992U (zh) 软包电池制造设备及其除皱装置
JP6822539B2 (ja) 衣類印刷用ボード、衣類印刷システム
JP7075498B2 (ja) 作業機
JP4450878B2 (ja) トリミング方法
JP6907934B2 (ja) 熱可塑性樹脂溶着方法
WO2012002448A1 (ja) 曲げ加工装置
JP4471380B2 (ja) プリン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3905184B2 (ja) 電線配索転写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TW201917030A (zh) 在電子裝置的玻璃外殼形成裝飾圖案的方法及電子裝置的玻璃外殼
CN215998386U (zh) 一种用于洗碗机内胆的预装配模具
JP7002148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ワイヤボンディング装置
JP2013193397A (ja) 樹脂部材の表面装飾方法
JP2019106493A (ja) 基板に対する粘着テープの貼付方法及び基板に対する粘着テープの貼付装置
CN217468524U (zh) 一种压膜装置及包膜设备
JP5210805B2 (ja) ロールヘミング装置
KR102479947B1 (ko) 유연성 회로기판의 제조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5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