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1823A - 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1823A
CN112771823A CN201980062220.8A CN201980062220A CN112771823A CN 112771823 A CN112771823 A CN 112771823A CN 201980062220 A CN201980062220 A CN 201980062220A CN 112771823 A CN112771823 A CN 112771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and
unit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22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71823B (zh
Inventor
中条崇
阿部正人
驹崎就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71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1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718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18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for selectively calling a substation from a main station, in which substation desired apparatus is selected for applying a control signal thereto or for obtaining measured values therefrom
    • H04Q9/14Calling by using pul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24F11/58Remote control us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G05B19/045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using logic state machines, consisting only of a memory or a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containing the logic for the controlled machine and in which the state of its outputs is dependent on the state of its inputs or part of its own output states, e.g. binary decision controllers, finite state controller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19/00Electric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s
    • G08C19/16Electric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s in which transmission is by pulses
    • G08C19/22Electric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s in which transmission is by pulses by varying the duration of individual pul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5Pc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 G05B2219/25268PLD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6Pc applications
    • G05B2219/2614HVAC, heating, ventillation, climate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检测装置通过通信线与多个通信装置连接。检测装置拥有接收部、测量部和检测部。接收部接收从上述多个通信装置分别以规定的脉冲宽度发送的信号。测量部分别测量由上述接收部接收到的上述信号的上述脉冲宽度。检测部基于由上述测量部测量出的多个上述脉冲宽度,检测出位于上述通信线的末端附近的通信装置作为末端通信装置。

Description

检测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8年9月26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79753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对于1台的母机通过通信线以总线连接多台子机的通信系统。例如在设置于大型的建筑物等中的业务用的空调系统的情况下,子机是室内机,母机例如是室外机或中央的空调管理装置等管理装置。在这样的空调系统中,对于管理装置,依次取得并汇总管理关于连接的各室内机的工作的信息(例如,设定温度信息及传感器信息等)。此外,在这样的空调系统中,也能够通过管理装置一起控制多个室内机的动作。通过该功能,例如在写字楼中,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日程表,在劳动者的出勤时间前使写字楼内的全部室内机一起开始运转(ON),在下班时间后使全部的室内机一起停止(OFF)。由此,对于空调管理者等而言的便利性提高。
此外,对于上述那样的采用总线连接方式的通信系统,对于通常位于通信线的末端的母机及子机设定终端电阻。这是因为,如果将通信高速化而通信配线长变长,则末端的通信信号的反射的影响变大,存在信号波形紊乱的情况。对此,通过对位于通信线的末端附近的母机及子机设定作为最适合通信的常数的终端电阻,从而抑制信号的反射,能够信号波形不会紊乱地进行通信。
但是,终端电阻即使已设置过一次,例如在与通信线连接的子机的台数由于增设或撤除而变化、或替换为长度或种类不同的通信线的情况下,每次都需要进行设定终端电阻的子机的变更或设定变更。以往,对于设置在大型的建筑物等中的业务用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管理者等为了进行终端电阻的设定而需要找到位于通信线的末端附近的室内机。但是,在这样的空调系统中,由于在长的通信配线上连接着许多个室内机,所以从其中以人力找到位于通信线的末端附近的室内机并不容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1143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7766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0641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检测出通信线的末端的通信装置的检测装置。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技术方案的检测装置通过通信线与多个通信装置连接。检测装置拥有接收部、测量部和检测部。接收部接收从上述多个通信装置分别以规定的脉冲宽度发送的信号。测量部分别测量由上述接收部接收到的上述信号的上述脉冲宽度。检测部基于由上述测量部测量出的多个上述脉冲宽度,检测位于上述通信线的末端附近的通信装置作为末端通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用来说明由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进行的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的附近的通信装置20的检测的示意图。
图3是用来说明由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进行的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的附近的通信装置20的检测的示意图。
图4是用来说明由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进行的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的附近的通信装置20的检测的示意图。
图5是用来说明由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进行的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的附近的通信装置20的检测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7是表示在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存储的通信装置信息表t1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在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存储的脉冲宽度存储表t2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20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20的脉冲信号输出处理中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20的终端电阻设定处理中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20的通信速度切换处理中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调系统200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检测装置。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的整体结构图。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100例如是设置在写字楼中的空调系统。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00构成为包括作为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的室外机1、以及作为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室内机2-1、室内机2-2和室内机2-3。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需要将室内机2-1、室内机2-2和室内机2-3区别而说明的情况下,简单称作“室内机2”。室外机1和各室内机2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构成冷冻循环。此外,室外机1与各室内机2间通过通信线30连接,室外机1及各室内机2能够进行信号的交换。
这样,空调系统100包括1台室外机1和多个室内机2。室外机1汇总控制多个室内机2的动作。另外,由1台室外机1控制的多个室内机2的台数并不限定于3台,可以是任意的台数。
室外机1包括作为通信上的母机的通信装置10。此外,室内机2-1、室内机2-2及室内机2-3分别具有作为通信上的子机的通信装置20-1、通信装置20-2及通信装置20-3。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需要将通信装置20-1、通信装置20-2和通信装置20-3区别而说明的情况下,简单称作“通信装置20”。
如图1所示,通信装置10、通信装置20-1、通信装置20-2和通信装置20-3通过通信线30以总线连接方式连接。由于仅室外机1配置在室外,各室内机2设置在室内,所以室外机1的通信装置10通常设置在距通信线30的一个末端近的位置。
通信装置10具有进行与多个通信装置20的通信的通信功能。通信装置10通过接收从通信装置20发送的信号,例如能够取得表示室内机2的工作状况的信息,或取得表示设置了室内机2的房间的温度、湿度的信息。此外,通信装置10通过对通信装置20发送信号,例如能够经由通信装置20对室内机2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通信装置10具有后述的终端电阻11。因而,通信装置10一直具有作为终端装置的功能。此外,如后面详述那样,通信装置10还具有作为检测在通信线30上设置在末端附近的室内机的通信装置20的检测装置的功能。
此外,通信装置20具有后述的包括终端电阻的终端电阻设定部21。终端电阻设定部21基于从通信装置10(检测装置)发送的命令,进行终端电阻的设定或设定解除的切换。因而,通信装置20有时具有作为终端装置的功能,有时不具有作为终端装置的功能。
通信装置10及通信装置20都能够对作为以高速进行通信的模式的高速通信模式下的通信、和作为相对于此以相对低速进行通信的模式的低速通信模式下的通信进行切换而进行通信。
在空调系统100工作前的初始状态下,在全部的通信装置20的终端电阻设定部21,终端电阻是已解除设定的状态。因而,在初始状态下,由于是全部的通信装置20不具有作为终端装置的功能的状态,所以容易产生由通信线30传递的信号的反射,处于信号波形容易紊乱的状态。特别是在高速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信号的反射的影响容易变大,所以在初始状态下,将通信装置10及通信装置20都设定为低速通信模式。
通信装置10进行用于使得能够抑制由通信线30传递的信号的反射、以高速通信模式进行与通信装置20的通信的控制。具体而言,通信装置10作为检测装置动作,具有检测并确定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的附近的一台通信装置20(即,通信装置20-3)的检测功能。并且,通信装置10对检测到的通信装置20的终端电阻设定部21发送用来切换至已设定终端电阻的状态的命令。如后述那样,通信装置(检测装置)20只要能够确定位于通信线30的最末端的附近的通信装置20即可,但在多个通信装置20是同样的配线长的情况下,由于其区别困难,所以确定1台位于末端的附近的通信装置20。由此,也能够达成充分的通信(波形)的稳定性提高的目的。
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附近的通信装置20的终端电阻设定部21按照接收到的命令,切换为已设定终端电阻的状态。由此,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附近的通信装置20成为终端装置。并且,在位于通信线30的两末端附近的通信装置10及通信装置20,设定成为适合通信的常数的终端电阻,从而抑制信号的反射,能够进行信号波形不紊乱的通信。
以下,对由通信装置10的作为检测装置的功能进行的位于最接近通信线30的末端的位置的通信装置20的检测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通信装置10对于各通信装置20依次命令规定的脉冲宽度的脉冲信号的输出。通信装置10接收从各通信装置20输出的脉冲信号,测量各个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并且,通信装置10在测量出的多个脉冲宽度中确定最短的脉冲宽度。通信装置10检测发送了确定出的脉冲宽度的脉冲信号的通信装置20,作为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或末端的附近的通信装置20。
图2、图3、图4及图5是用来对由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进行的、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附近的通信装置20的检测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例如在从通信装置20-1发送了规定的脉冲宽度w的脉冲信号的情况下,存在直接到达通信装置10的脉冲信号A。此外,在初始状态下,在处于任意通信装置20都没有设定终端电阻的状态的情况下,由于产生信号的反射,所以如图2所示,存在在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的通信装置20-3反射而到达的脉冲信号B。
在此情况下,脉冲信号B从通信装置20-1直到传送至通信装置10为止的移动距离比脉冲信号A从通信装置20-1直到传送至通信装置10为止的移动距离长。因此,脉冲信号B比脉冲信号A晚到达通信装置10。由此,通信装置10将以在时间上存在错位的状态重叠的2个脉冲信号(脉冲信号A和脉冲信号B)识别为1个脉冲信号。即,如图2所示,通信装置10识别为接收到了脉冲信号A与脉冲信号B重叠所得的1个脉冲宽度x(x>w)的脉冲信号。
图3表示在从通信装置20-1发送了脉冲宽度w的脉冲信号的情况下由通信装置10识别出的脉冲信号。在此情况下,如图2所示,由通信装置10识别出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是x(x>w)。
图4表示在从通信装置20-2发送了脉冲宽度w的脉冲信号的情况下由通信装置10识别出的脉冲信号。从通信装置20-2发送了脉冲信号的情况,与从通信装置20-1发送了脉冲信号的上述情况相比,脉冲信号B从通信装置20-1直到传送到通信装置10为止的移动距离与脉冲信号A从通信装置20-1直到传送到通信装置10为止的移动距离的差更小。因此,重叠的2个脉冲信号(脉冲信号A和脉冲信号B)的时间上的偏移比图3所示的脉冲信号的情况小。因此,通信装置10如图4所示,识别为接收到脉冲信号A与脉冲信号B重叠所得的1个脉冲宽度y(x>y>w)的脉冲信号。
图5表示在从通信装置20-3发送了脉冲宽度w的脉冲信号的情况下由通信装置10识别出的脉冲信号。在从通信装置20-3发送了脉冲信号的情况下,由于通信装置20-3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的最近处,所以不发生信号的反射。即,仅脉冲信号A到达通信装置10。因此,通信装置10如图5所示,识别为接收到脉冲宽度z(x>y>w≈z)的脉冲信号。另外,图5所示的脉冲宽度不是与从通信装置20-3进行发送时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相同的脉冲宽度w的理由是,脉冲宽度由于反射以外的原因(例如信号衰减)等而稍微变化。
如图3至图5所示,越是从距通信装置10近的通信装置20发送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通信装置10识别为越长的脉冲宽度。从距通信装置10最远(即,在通信线30处,位于与通信装置10相反侧的末端的最近处)的通信装置20-3发送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被通信装置10识别为最短的脉冲宽度。
由此,通信装置10确定测量出的多个脉冲宽度中的最短的脉冲宽度,检测出发送了确定出的脉冲宽度的脉冲信号的通信装置20,作为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附近的通信装置20。
以下,更详细地对通信装置10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如图6所示,通信装置10构成为包括终端电阻11和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
如图6所示,终端电阻11一直是与作为双线式的通信线的通信线30连接的状态。因而,终端电阻11使通信装置10一直作为终端装置发挥功能。
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是作为检测装置的主要部分,是进行与各通信装置20之间的通信的信号的发送接收的电路。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是如上所述位于通信线30的一个末端的最近处的通信装置10所具有的信号发送接收电路。此外,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检测位于通信线30的另一个末端附近的通信装置(以下称作“末端通信装置”)。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通过对各通信装置20发送命令,从而对各通信装置20处的终端电阻的设定状态进行控制。
如图6所示,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构成为包含控制部120、命令部121、发送部122、接收部123、测量部124、存储部125、检测部126和通信速度切换部127。
控制部120控制由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具有的各功能块进行的处理。由此,例如控制部120控制与各通信装置20之间的通信的信号的发送接收。此外,例如控制部120控制用来检测末端通信装置的处理。此外,例如控制部120控制对于各通信装置20的各种命令的发送。
控制部120例如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处理器。另外,控制部120例如也可以使用LSI(Large-scale Integrated Circuit;大规模集成电路)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等硬件实现。此外,也可以是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具有的各功能块例如通过由作为CPU等处理器的控制部120执行存储在存储部125中的程序来实现的结构。
命令部121控制对各通信装置20发送的各种命令的发送。命令部121经由发送部122向各通信装置20输出各种命令。如图6所示,命令部121包括脉冲信号输出命令部121a、终端电阻设定命令部121b和通信速度切换命令部121c。
脉冲信号输出命令部121a分别对各通信装置20输出脉冲信号输出命令(第3命令),脉冲信号输出命令表示用来向自己的通信装置10输出脉冲信号的命令。另外,也可以是对各通信装置20广播发送或多播发送脉冲信号输出命令的结构。另外,与脉冲信号输出命令对应地从各通信装置20输出的信号是试验性地输出的测试信号,预先设定为在任一个通信装置20处都正确地输出相同时间宽度的脉冲。
在检测部126检测到末端通信装置的情况下,终端电阻设定命令部121b对末端通信装置输出终端电阻设定命令(第1命令),所述终端电阻设定命令表示用来设定终端电阻的命令。
另外,终端电阻设定命令部121b可以在增设或撤除了至少1个通信装置20的情况下,对末端通信装置输出用来使终端电阻的设定解除的命令(第4命令)。可以是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此后重新进行末端通信装置的检测、对检测到的末端通信装置设定终端电阻的结构。
在终端电阻设定命令部121b输出了终端电阻设定命令的情况下,通信速度切换命令部121c对各通信装置20输出通信速度切换命令(第2命令),通信速度切换命令表示用来以使与自己的通信装置10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高速的方式切换通信设定的命令(即,用来使设定切换为高速通信模式的命令)。
另外,在增设或撤除了至少1个通信装置20的情况下,通信速度切换命令部121c可以对与通信线30连接的各通信装置20输出用来以使与自己的通信装置10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低速的方式切换通信设定的命令(即,用来使设定切换为低速通信模式的命令)(第5命令)。可以是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此后重新进行末端通信装置的检测、对检测到的末端通信装置设定终端电阻的结构。
发送部122及接收部123是用来与各通信装置20通信连接的通信接口。另外,发送部122及接收部123可以是由1个硬件构成的功能部。
发送部122基于由控制部120进行的控制,将各种信号(脉冲信号)经由通信线30向各通信装置20输出。另外,在各种信号中,也包括从命令部121输出的表示上述脉冲信号输出命令、终端电阻设定命令及通信速度切换命令的信号。
接收部123经由通信线30取得从各通信装置20输出的各种信号(脉冲信号)。另外,在各种信号中也包括作为响应取得了脉冲信号输出命令而从各通信装置20输出的测试信号的脉冲信号。接收部123如果取得了作为测试信号的脉冲信号,则将取得的该脉冲信号向测量部124输出。
测量部124从接收部123取得从各通信装置20分别发送的作为测试信号的脉冲信号。测量部124测量所取得的该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测量部124使存储部125存储从各通信装置20分别发送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的测量值。例如,测量部124通过向预先存储在存储部125中的后述的脉冲宽度存储表t2进行写入,从而使存储部125进行存储。
存储部125对在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中使用的各种程序及数据表进行存储。存储部125例如是闪存存储器、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非暂时性的存储介质)。此外,存储部125例如也可以还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寄存器等易失性的存储介质。
此外,存储部125存储以下说明的通信装置信息表t1和脉冲宽度存储表t2。
图7是表示在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存储的通信装置信息表t1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7所示,通信装置信息表t1是由“识别号码”和“地址”这2个项目的列构成的二维的表形式的数据。保存在识别号码的项目中的值是用来识别各通信装置20的识别号码。例如示出了,与通信装置20-1、通信装置20-2及通信装置20-3相关联的识别号码分别是存储在图7所示的通信装置信息表t1中的“c1”、“c2”及“c3”。
此外,通信装置信息表t1是将赋予给各通信装置20的识别号码、和通信装置10为了与各通信装置20进行通信所需要的地址建立关联的表。例如如图7所示,示出被赋予了识别号码“c1”的通信装置20-1的地址是“aaa.bbb”。
通信装置信息表t1是预先存储在存储部125的表。通信装置10在对特定的通信装置20发送信号的情况下,通过通信装置信息表t1参照与作为发送目标的通信装置20对应的地址。然后,通信装置10指定参照的地址而发送信号。例如如图7所示,通信装置10通过指定“aaa.bbb”这一地址而发送信号,从而能够对被赋予了识别号码“c1”的通信装置20-1发送信号。
图8是表示在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存储的脉冲宽度存储表t2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8所示,脉冲宽度存储表t2是由“识别号码”和“脉冲宽度”这2个项目的列构成的二维的表形式的数据。保存在识别号码的项目中的值与上述的通信装置信息表t1同样地,是用来识别各通信装置20的识别号码。
脉冲宽度存储表t2是用来分别暂时地存储从各通信装置20输出的作为测试信号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的表。脉冲宽度存储表t2在初始状态下是至少未保存有“脉冲宽度”的项目的值的状态。每当由测量部124测量出从各通信装置20输出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就对脉冲宽度存储表t2写入表示测量值的数据。
因而,图8所例示的脉冲宽度存储表t2示出了以下中途的状态,对于从被赋予了识别号码“c1”的通信装置20-1输出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和从被赋予了识别号码“c2”的通信装置20-2输出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测量已完成,但对于从被赋予了识别号码“c3”的通信装置20-3输出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还未进行测量。最终,来自全部的通信装置20的脉冲宽度的测量完成,脉冲宽度存储表t2填满。
图8所例示的脉冲宽度存储表t2示出了从被赋予了识别号码“c1”的通信装置20-1输出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的测量值是“1.4”(单位是ms(毫秒))。
再次回到图6进行说明。
检测部126对存储在存储部125的脉冲宽度存储表t2进行参照。检测部126通过参照保存在脉冲宽度存储表t2的“脉冲宽度”的项目中的值,确定最窄的脉冲宽度的值。并且,检测部126参照保存在脉冲宽度存储表t2的“识别伴奏”的项目中的值,取得与最窄的脉冲宽度的值相对应的识别号码的值。检测部126检测被赋予了所取得的识别号码的通信装置20,作为距末端近的末端通信装置。
检测部126将表示作为末端通信装置检测出的通信装置20的信息(例如识别号码)向终端电阻设定命令部121b输出。终端电阻设定命令部121b对基于从检测部126取得的信息的通信装置20(末端通信装置)输出终端电阻设定命令。
在从终端电阻设定命令部121b输出了终端电阻设定命令的情况下,通信速度切换命令部121c对全部的通信装置20输出通信速度切换命令。由此,在通信装置20以使与通信装置10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高速的方式切换通信设定(即,切换为高速通信模式)。另外,也可以设为通信速度切换命令部121c对至少1个通信装置20输出通信速度切换命令。
在从终端电阻设定命令部121b输出了终端电阻设定命令的情况下,通信速度切换部127以使与通信装置20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高速的方式切换通信设定(即,切换为高速通信模式)。然后,通信装置10以高速通信模式在与各通信装置20之间进行通常的信息的交换。
另外,在增设或撤除了至少1个通信装置20的情况下,通信速度切换部127也可以以使与通信线30连接的通信装置20与其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低速的方式切换通信设定(即,将设定切换为低速通信模式),并且使终端电阻相对于末端通信装置开放。可以是之后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重新进行末端通信装置的检测、对检测到的末端通信装置设定终端电阻的结构。通过在末端通信装置的探索中使用低速通信模式,能够使通信装置10与各通信装置20间的通信的稳定性提高,提高测量部124的脉冲宽度的测量精度。
以下,对通信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20的结构的概略图。另外,由于各通信装置20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图9中作为一例而仅表示了通信装置20-2及通信装置20-3。如图9所示,通信装置20构成为包括终端电阻设定部21和信号发送接收电路22而构成。
终端电阻设定部21构成为包括终端电阻。终端电阻设定部21取得从通信装置10发送的终端电阻设定命令。终端电阻设定部21在取得了终端电阻设定命令的情况下,切换为已设定终端电阻的状态。另外,图9示出了以下状态,通信装置20-3由于是末端通信装置所以切换为已设定终端电阻的状态、通信装置20-2由于不是末端通信装置所以终端电阻维持已解除设定的状态。
信号发送接收电路22是进行与通信装置10之间的通信的信号的发送接收的电路。此外,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取得从通信装置10发送的脉冲信号输出命令。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在取得了脉冲信号输出命令的情况下,将规定的脉冲宽度w的脉冲信号向通信装置10输出。
此外,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取得从通信装置10发送的通信速度切换命令。信号发送接收电路12在取得了通信速度切换命令的情况下,以使与通信装置10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高速的方式切换通信设定(即,切换为高速通信模式)。
以下,对通信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10的动作例如在空调系统100工作之前的初始状态下开始。
首先,控制部120执行将1代入变量i的处理(步骤S001)。并且,如果与通信装置10连接的终端的台数为n台,则控制部120执行n次(即,在图1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为3次)以下说明的步骤S002至步骤S005的处理。
脉冲信号输出命令部121a将脉冲信号输出命令经由发送部122及通信线30向通信装置20-i(i=1~n)发送(步骤S002)。
在接收部123接收到与在步骤S002中发送的脉冲信号输出命令对应地从通信装置20-i(i=1~n)发送的脉冲信号的情况下(在步骤S003中为“YES”),测量部124测量接收到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步骤S004)。另一方面,在没有接收到与在步骤S002中发送的脉冲信号输出命令对应地从通信装置20-i(i=1~n)发送的脉冲信号的情况下(在步骤S003中为“NO”),通信装置10待机直到通过接收部123接收到该脉冲信号。
测量部124通过将表示测量出的脉冲宽度的值写入存储在存储部125的脉冲宽度存储表t2,从而使其存储到存储部125(步骤S005)。
检测部126参照存储在存储部125的脉冲宽度存储表t2,确定输出了脉冲宽度最窄的脉冲信号的通信装置20-j(即,在图1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确定通信装置20-j)(步骤S006)。
终端电阻设定命令部121b将终端电阻设定命令经由发送部122及通信线30向通信装置20-j发送(步骤S007)。
通信速度切换命令部121c将通信速度切换命令经由发送部122及通信线30向全部的通信装置20发送(步骤S008)。
通信速度切换部127以使与通信装置20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高速的方式切换通信设定(即,切换为高速通信模式)(步骤S009)。
以上,图10的流程图表示的通信装置10的作为检测装置的动作结束。
以下,对通信装置2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20的脉冲信号输出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在通信装置20接收到在图10所示的步骤S002中从通信装置10发送的脉冲信号输出命令时,图11所示的通信装置20的动作开始。
信号发送接收电路22经由通信线30接收从通信装置10发送的脉冲信号输出命令(步骤S101)。
信号发送接收电路22将规定的脉冲宽度(例如,上述的脉冲宽度w)的脉冲信号经由通信线30向通信装置10输出(步骤S102)。
以上,图11的流程图表示的通信装置20的动作结束。
图12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20的终端电阻设定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在通信装置20接收到在图10所示的步骤S007中从通信装置10发送的终端电阻设定命令时,图12所示的通信装置20的动作开始。
终端电阻设定部21经由通信线30取得从通信装置10发送的终端电阻设定命令(步骤S111)。
终端电阻设定部21切换为已设定终端电阻的状态(步骤S112)。
以上,图12的流程图表示的通信装置20的动作结束。
图13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20的通信速度切换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在通信装置20接收到在图10所示的步骤S008中从通信装置10发送的通信速度切换命令时,图13所示的通信装置20的动作开始。
信号发送接收电路22经由通信线30接收从通信装置10发送的通信速度切换命令(步骤S121)。
信号发送接收电路22以使与通信装置10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高速的方式切换通信设定(即,切换为高速通信模式)(步骤S122)。
以上,图13的流程图表示的通信装置20的动作结束。
以下,对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调系统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4是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调系统200的整体结构图。
图14所示的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调系统200的结构与图10所示的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的结构不同的点是,通信线30在中途分岔,具有分别具有通信装置20-4及通信装置20-5的室内机2-4及室内机2-5这一点。
如图14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如果将通信线30的设置有通信装置10的位置设为一个末端,则另一个末端存在2个。即,存在通信装置20-3及通信装置20-5的2个末端通信装置。
在此情况下,在通信装置10能够预先区别沿着从通信装置10朝向通信装置20-3的通信线30连接的通信装置20、和沿着从通信装置10朝向通信装置20-5的通信线30连接的通信装置20的情况下,通信装置10只要将对于从通信装置10朝向通信装置20-3的通信线30的终端电阻的设定、和对于从通信装置10朝向通信装置20-5的通信线30的终端电阻的设定分2次进行处理,分别执行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即可。
另一方面,即使在通信装置10不能区别沿着从通信装置10朝向通信装置20-3的通信线30连接的通信装置20、和沿着从通信装置10朝向通信装置20-5的通信线30连接的通信装置20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对于通信装置20-3及通信装置20-5的终端电阻的设定。
在此情况下,通信装置1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从全部的通信装置20取得作为测试信号的脉冲信号,分别测量脉冲宽度。并且,通信装置10确定输出了脉冲宽度最窄的脉冲信号的通信装置20、以及输出了与最窄的脉冲宽度的差比规定的阈值小的脉冲宽度的脉冲信号的通信装置20。并且,通信装置10对于确定出的多个通信装置20,使其切换为已设定终端电阻的状态。
在图14中,通信装置20-3及通信装置20-5都是在通信线30的末端的位置与通信线30连接的通信装置。因而,如图5所示,从通信装置20-3及通信装置20-5发送的脉冲信号都不发生反射。因此,基本上是因为从通信装置20-3及通信装置20-5发送的脉冲信号都被通信装置10识别为脉冲宽度z的脉冲信号。
另外,如上所述,图5所示的脉冲宽度(z)不是与从通信装置20-3进行发送时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相同的脉冲宽度w的理由是,脉冲宽度由于反射以外的原因(例如信号衰减)等稍微变化。例如因为这样的变化,有时从通信装置20-3输出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与从通信装置20-5发送的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是以下结构,通信装置10取得从各通信装置20输出的脉冲信号(测试信号)、检测出输出了作为最窄的脉冲宽度取得的脉冲信号的通信装置20作为末端通信装置。
另一方面,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取得从各通信装置20输出的脉冲信号(测试信号)。并且,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具有基于测量出的脉冲宽度来推断通信装置10与各个通信装置20之间的通信线30的长度的推断部(未图示)。另外,作为该情况下的推断方法,例如可以考虑以下方法,通信装置10预先存有将通信装置10与通信装置20之间的通信线30的长度和在该长度的情况下在通信装置10接收到的脉冲宽度建立了关联的信息,基于该信息进行推断。
通过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空调管理者等能够将由上述推断部推断为通信线30的长度最长的通信装置20推断为末端通信装置。由此,空调管理者等能够容易地确定末端通信装置,对该末端通信装置设定终端电阻。
以上,对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说明变简单,作为使脉冲信号的信号波形变化的原因而仅将信号反射作为对象。但是,实际上,信号波形与通信线30的长度及介于其中的通信装置20的台数等对应地变化。例如,通信线30的长度的长度越长,越存在由于电阻成分导致脉冲信号的振幅衰减、或由于电容成分等导致梯度变化的情况。
但是,不论如何,都是通信线30的长度的长度越长(即,通信装置20的位置越是处于通信装置10的远方),脉冲信号的波形越以脉冲宽度变窄的方式变化。由此,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末端通信装置的检测精度变得更高。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假设了使用的信号是由0和1的值构成的脉冲信号,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即使在依据HBS规格(家庭总线系统:EIAJ(日本电子机械工业界)规格,ET-2101)的通信等中的信号的情况下,只要在转换为上述那样的由0和1的值构成的脉冲信号后执行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处理即可。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具有:接收部,接收从多个通信装置20分别以规定的脉冲宽度发送的信号;测量部,分别测量由上述接收部接收到的上述信号的上述脉冲宽度;以及检测部,基于测量出的多个脉冲宽度,检测位于通信线30的末端附近的通信装置;由此,能够不经由人力而自动地检测通信线30的末端的通信装置20。由此,能够对通信线30的末端的通信装置20设定终端电阻,所以能够更高速地进行通信装置10与各通信装置20的通信。
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10的一部分或全部用计算机实现。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用来实现该功能的程序存储到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通过使计算机系统将存储在该存储介质中的程序读取并执行来实现。另外,这里所述的“计算机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及周边设备等硬件。此外,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存储装置。进而,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也可以包括如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的期间中动态地保持程序的存储介质,以及如该情况下的作为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一定时间保持着程序的存储介质。此外,上述程序也可以用来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能够通过将上述的功能与已经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也可以使用PLD(Programmable Logic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实现。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进行通常的通信的通信装置20兼职对末端的通信装置20设定终端电阻的检测装置,从而使通信用的电路零件及通信的控制处理简略化,但也可以将该2个装置分开,另外设置仅具有检测末端的通信装置20,对该通信装置20设定终端电阻的功能的检测装置。
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不是要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价的范围中。
标号说明
1 室外机
2 室内机
10 通信装置(检测装置)
11 终端电阻
12 信号发送接收电路
20 通信装置
21 终端电阻设定部
22 信号发送接收电路
30 通信线
100 空调系统
120 控制部
121 命令部
121a 脉冲信号输出命令部
121b 终端电阻设定命令部
121c 通信速度切换命令部
122 发送部
123 接收部
124 测量部
125 存储部
126 检测部
127 通信速度切换部
200 空调系统

Claims (11)

1.一种检测装置,通过通信线与多个通信装置连接,其具有:
接收部,接收从所述多个通信装置分别以规定的脉冲宽度发送的信号;
测量部,分别测量由所述接收部接收到的所述信号的所述脉冲宽度;以及
检测部,基于由所述测量部测量出的多个所述脉冲宽度,检测出位于所述通信线的末端附近的通信装置作为末端通信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通过确定发送了所述接收部接收到的所述信号的所述脉冲宽度最窄的所述信号的通信装置,从而检测出所述末端通信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
还具有命令部,所述命令部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末端通信装置的情况下,对所述末端通信装置输出表示用来设定终端电阻的命令的第1命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
还具有通信速度切换部,在从所述命令部输出了所述第1命令的情况下,所述通信速度切换部以使与所述通信装置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高速的方式切换通信设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
在增设或撤除了至少1个通信装置的情况下,所述通信速度切换部以使与通过所述通信线连接的所述通信装置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低速的方式切换通信设定。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命令部在输出了所述第1命令的情况下,对至少1个所述通信装置输出第2命令,所述第2命令表示用来以使与本检测装置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高速的方式切换通信设定的命令。
7.如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命令部对所述多个通信装置输出第3命令,所述第3命令表示用来向本检测装置发送所述规定的脉冲宽度的信号的命令。
8.如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
在增设或撤除了至少1个通信装置的情况下,所述命令部对所述末端通信装置输出第4命令,所述第4命令表示用来使终端电阻的设定解除的命令。
9.如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
在增设或撤除了至少1个通信装置的情况下,所述命令部对所述末端通信装置输出第5命令,所述第5命令表示用来以使与通过所述通信线连接的所述通信装置的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低速的方式切换通信设定的命令。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
还具有推断部,所述推断部基于由所述测量部测量出的多个所述脉冲宽度,推断所述通信线的长度。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装置是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所具有的通信装置;
本检测装置由管理所述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或多个所述室内机的管理装置所具有。
CN201980062220.8A 2018-09-26 2019-09-04 检测装置 Active CN1127718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9753 2018-09-26
JP2018179753 2018-09-26
PCT/JP2019/034744 WO2020066508A1 (ja) 2018-09-26 2019-09-04 検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1823A true CN112771823A (zh) 2021-05-07
CN112771823B CN112771823B (zh) 2023-12-15

Family

ID=69952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2220.8A Active CN112771823B (zh) 2018-09-26 2019-09-04 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892186B2 (zh)
EP (1) EP3860065B9 (zh)
JP (1) JP7291716B2 (zh)
CN (1) CN112771823B (zh)
AU (1) AU2019347155B2 (zh)
WO (1) WO2020066508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8889A (ja) * 1993-05-28 1994-12-06 Nec Corp バス終端制御システム
JPH08114349A (ja) * 1994-10-18 1996-05-07 Hitachi Ltd 通信用終端抵抗接続方法および室外機アドレス自動設定方法
JPH11274987A (ja) * 1998-03-19 1999-10-08 Nec Eng Ltd 終端抵抗装置および可変終端抵抗器の調整方法
JP2003535344A (ja) * 2000-05-31 2003-11-25 テラダイン・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Ateタイミング測定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1741542A (zh) * 2008-11-20 2010-06-16 索尼株式会社 数据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
JP2010171859A (ja) * 2009-01-26 2010-08-05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無線通信装置
JP2011176436A (ja) * 2010-02-23 2011-09-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ータ伝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15133627A (ja) * 2014-01-14 2015-07-23 ネッツエスアイ東洋株式会社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6416055A (zh) * 2015-01-21 2017-02-1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电动机控制装置、薄片体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7078808A (zh) * 2014-11-04 2017-08-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信号传递方法以及空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168B2 (ja) 1989-12-29 1994-01-19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ピンチロールにおける蛇行防止方法
JP2776624B2 (ja) 1990-09-13 1998-07-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通信装置
JPH0738580A (ja) * 1993-06-28 1995-02-07 Nec Corp 可変終端方式
JP3064168B2 (ja) 1993-09-16 2000-07-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プログラマブルコントローラ
JP3557059B2 (ja) 1996-11-27 2004-08-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パルス幅制御装置
US8699371B2 (en) 2011-10-14 2014-04-15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elf synchronizing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8891216B2 (en) 2012-04-25 2014-11-18 Apple Inc. Technique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connector
US9282023B2 (en) * 2014-04-17 2016-03-08 Moxa Inc. Resistance arranging system and method based on RS-485 network
US20170131395A1 (en) 2014-06-25 2017-05-11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gestures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and/or reflections of signals transmitted by the detecting device
JP6425798B2 (ja) * 2015-04-01 2018-1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US20180173665A1 (en) 2016-12-16 2018-06-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rd reset over i3c bus
JP6910835B2 (ja) 2017-04-13 2021-07-28 Ntn株式会社 状態監視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る風力発電装置
JP7175136B2 (ja) * 2017-08-24 2022-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配線長計測装置、及び、配線長計測方法
JP6953374B2 (ja) * 2018-09-10 2021-10-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アドレス設定装置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8889A (ja) * 1993-05-28 1994-12-06 Nec Corp バス終端制御システム
JPH08114349A (ja) * 1994-10-18 1996-05-07 Hitachi Ltd 通信用終端抵抗接続方法および室外機アドレス自動設定方法
JPH11274987A (ja) * 1998-03-19 1999-10-08 Nec Eng Ltd 終端抵抗装置および可変終端抵抗器の調整方法
JP2003535344A (ja) * 2000-05-31 2003-11-25 テラダイン・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Ateタイミング測定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1741542A (zh) * 2008-11-20 2010-06-16 索尼株式会社 数据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
JP2010171859A (ja) * 2009-01-26 2010-08-05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無線通信装置
JP2011176436A (ja) * 2010-02-23 2011-09-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ータ伝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15133627A (ja) * 2014-01-14 2015-07-23 ネッツエスアイ東洋株式会社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7078808A (zh) * 2014-11-04 2017-08-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信号传递方法以及空调机
CN106416055A (zh) * 2015-01-21 2017-02-1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电动机控制装置、薄片体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1823B (zh) 2023-12-15
AU2019347155A1 (en) 2021-03-11
WO2020066508A1 (ja) 2020-04-02
AU2019347155B2 (en) 2022-07-28
US20210325073A1 (en) 2021-10-21
JP7291716B2 (ja) 2023-06-15
EP3860065B1 (en) 2023-11-01
JPWO2020066508A1 (ja) 2021-09-24
EP3860065A4 (en) 2022-08-03
US11892186B2 (en) 2024-02-06
EP3860065A1 (en) 2021-08-04
EP3860065B9 (en) 2024-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40193B2 (en) Motor control system, robot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motor control system
US5768277A (en) Automatic ID assigning device for network instruments
US10084617B2 (en) User station for a b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transmission quality in a bus system
KR100472416B1 (ko) 패킷 플로우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101124542A (zh) 使接口芯片所接收的dlpdu与外部电路得到的数据测量相关联的系统和方法
CN103036754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US10785063B2 (en) UART-based communication-speed automatic-switching method
US707669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the network topology of a bus system
JP5279920B2 (ja)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を自動検出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CN112771823A (zh) 检测装置
JP7277488B2 (ja) 終端抵抗設定装置及び終端抵抗設定システム
WO2010005599A1 (en) Conveying information with a pci express tag field
WO201507340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packet transceiver testing after signal calibration and power settling to minimize test time
EP3869283B1 (en) System configuration
EP2782302A1 (en) System, relay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US10571147B1 (en) Digital communication timing discovery over a two wire connection
JP7105611B2 (ja) 通信回路、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11575409B2 (en)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 distance measurement for devices sharing a common bus
US8949537B2 (en) Storage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write completion of data
JPH074728A (ja) マルチ空気調和機
CN110838948B (zh) 测试mac地址学习速率的方法、测试系统
CN114665990A (zh) 一种无线中继器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US20110194457A1 (en) Identification Device for Identifying The End of a Network Cable and Network System Having The Same
KR20020029551A (ko) 다중 제어시스템의 피 제어기기 인식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