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3805A - 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3805A
CN112753805A CN202110061653.0A CN202110061653A CN112753805A CN 112753805 A CN112753805 A CN 112753805A CN 202110061653 A CN202110061653 A CN 202110061653A CN 112753805 A CN112753805 A CN 1127538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eading
leaves
tea
machine
green t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616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53805B (zh
Inventor
雷攀登
丁勇
谢明之
桂利权
王辉
刘亚芹
周汉琛
许文胜
黄建琴
方春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eyuda Tea Co ltd
Tea Research Institute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Xieyuda Tea Co ltd
Tea Research Institute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eyuda Tea Co ltd, Tea Research Institute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Xieyuda Te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6165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538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53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38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538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38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2Rolling or shredding tea lea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绿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1)鲜叶采摘,(2)鲜叶摊放,(3)复合杀青,(4)表面除湿,(5)回潮,(6)揉捻,(7)初烘,(8)摊凉回潮,(9)二烘,(10)摊凉回潮,(11)三烘。本发明可在确保绿茶,尤其是黄山毛峰典型品质特点的同时,能制作出香气高、滋味醇、常温贮藏性较好的茶叶;由本发明制备出的绿茶,外形紧,色泽绿润,滋味回甘,香气呈清香并隐透花香,能够显著提高当地当季茶叶资源的附加值。

Description

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绿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 法。
背景技术
黄山茶叶以绿茶为主,其中以毛峰为代表的条形类绿茶产量最高。 传统加工工艺主要包括摊放、滚筒杀青、揉捻、烘干工序;而为了适应 市场和消费者的喜好,过分追求干茶色泽与完整,部分区域将上述传统 加工工艺缩减为摊放、理条杀青、烘干,导致加工过程中杀青不透、茶 叶品质成分转化不充分,茶叶品质存在香气不高、贮藏性差的问题,销 售前贮藏过度依赖冷库,企业成本高,在运输、销售终端等无冷链储存 时,常温贮藏容易陈化,色香味劣变严重,从而给黄山茶叶的正常销售 和饮用带来诸多困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的耐贮藏绿茶 的制备方法,从而在确保绿茶,尤其是黄山毛峰典型品质特点的同时, 可制作出香气高、滋味醇、常温贮藏性较好的茶叶;由本发明制备出的 绿茶,外形紧,色泽绿润,滋味回甘,香气呈清香并隐透花香,能够显 著提高当地当季茶叶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采摘;
(2)鲜叶摊放:
采摘后的茶叶摊放于室内的自动摊青机上,依序进行自然摊放与控 温摊放,总时间5-6.5h;
(3)复合杀青:
对摊放处理后的鲜叶进行滚筒与蒸汽复合杀青,具体为:先使用80 型滚筒杀青机,控温240-260℃,维持75-80s,随后使用开放式蒸汽杀 青机维持15s;
(4)表面除湿:
在常温条件下,对杀青叶表面除湿;
(5)回潮:
在自动摊凉回潮机中,回潮40min;
(6)揉捻:
使用35型揉捻机对回潮叶进行揉捻;设定35型揉捻机转速 45r/min,每机投叶量10kg,总揉捻时间9min,前5min为空揉,后4min 揉捻机盖下压4cm;
(7)初烘:
利用单层烘干机,进风口温度设置为115℃,摊叶厚度1cm,时间 10min;
(8)摊凉回潮:
初烘叶在自动摊凉回潮机中,回潮60min;
(9)二烘:
利用多层连续烘干机,进风口温度设置为100℃,摊叶厚度1.5cm, 时间15min;
(10)摊凉回潮:
二烘叶在自动摊凉回潮机中,回潮80min;
(11)三烘:
利用多层连续烘干机,进风口温度设置为85℃,摊叶厚度2-2.5cm, 时间30min;随后获得成品。
优选的,所述(1)步骤中,鲜叶来自安徽省黄山市,为当地的群 体种茶树品种-黄山大叶种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叶,采摘时间为 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中旬。
优选的,所述(2)步骤中,自然摊放与控温摊放根据当天气温的 高低进行:室温低于20℃时,自然摊放5h,摊青机开启30℃热风1.5h; 室温在20℃-25℃时,自然摊放5h,摊青机开启30℃热风1h;室温高 于25℃时,摊青机不开启热风,仅进行自然摊放5h。
优选的,所述(4)步骤中,表面除湿使用两台彼此输送方向一致 且依序衔接的网带式输送带,网带式输送带的工作带面总长为8m,网带 式输送带的带面上增加一层棉纱布,辅以风扇除湿。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在于:
通过上述方案,本发明依靠独特的鲜叶自然摊放与控温摊放技术结 合,从兼顾能耗、功效与工艺效果考虑,同时适当延长摊放时间,以便 针对性的降低鲜叶含水率,不仅有利于杀青,也有利于叶片内蛋白质、 多糖、糖苷等物质的降解,提高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等水溶性物质及 香气组分含量,茶叶品质得到有效提高。
进一步的,在杀青环节,由于茶鲜叶尤其是黄山大叶种的鲜叶原料 芽肥壮,单纯采用滚筒杀青容易造成芽内部杀青不充分,茶叶有青气, 高温季节贮藏一段时间后快速变黄劣变。蒸汽杀青优点是蒸汽穿透力 强,杀青充分、茶汤清透和叶底绿,但香气容易带青气,不符合黄山毛 峰茶清香的品质特点。本发明通过滚筒杀青与蒸汽短时杀青技术结合,形成复合杀青技术。实践证明,滚筒杀青能保证黄山毛峰茶清香的品质 特点,蒸汽短时杀青能保证芽叶杀青充分,通过两者的适度融合,能制 作出满足需求的绿茶。
此外,揉捻环节中,揉捻过轻,干茶外形杂乱不规整;揉捻过重, 干茶色泽深,茶汤滋味厚重,甚至由苦涩味。本发明采用35型自动化 揉捻机组,采用定速定量定时定压技术,揉捻机转速降低至45r/min(一 般50r/min),每机投叶量10kg,及轻压揉捻技术(总揉捻时间9min, 前5min为空揉,后4min揉捻机盖下压4cm),该技术减少了揉捻机对 茶叶的压力,主要利用茶叶自身之间的挤压力,使茶叶成条,同时适度 降低叶细胞破损度。可显著的影响茶叶的后期品质。
同时,在干燥环节,传统的两次烘干技术,温度设置较高、单次干 燥时间长,幼嫩芽叶短时间内茶叶受热过于集中,容易造成茶叶清香丧 失、栗香显露,甚至可能出现火工偏高的问题;此外,由于茶叶表面失 水迅速、内部失水缓慢的特点,高温烘干容易出现茶叶表面已干燥,内 部失水不充分的问题,造成成品含水率偏高,后期易返潮而导致贮藏性 下降。本发明通过降低干燥温度、增加干燥次数,采用独特的115℃ -100℃-85℃三次定值变温干燥工艺,为茶叶香气形成提供了温度和时 间等条件。通过上述工艺,本发明可保证茶叶香气以清香为主,且未向 栗香转化的前提下,确保茶叶含水率维持在5%-5.5%,降低了茶叶中水 分活度,延缓了多酚类、脂类等物质的氧化、降解等化学反应,能够显 著的提高绿茶的常温贮藏性。
综上可知,本发明在传统制备工艺及现有茶叶原料的基础上,进行 改良创新,通过控温摊放、复合杀青、轻压揉捻、充分干燥等制备步骤 的有机结合,兼顾了茶叶色香味形,并可制作出香气高、滋味醇、常温 贮藏性较好的绿茶。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采摘;
鲜叶来自安徽省黄山市,为当地的群体种茶树品种-黄山大叶种的 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叶,采摘时间为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下旬。
(2)鲜叶摊放:
采摘后的茶叶摊放于室内的自动摊青机上,依序进行自然摊放与控 温摊放,总时间5-6.5h。
自然摊放与控温摊放根据当天气温的高低进行:室温低于20℃时, 自然摊放5h,摊青机开启30℃热风1.5h;室温在20℃-25℃时,自然 摊放5h,摊青机开启30℃热风1h;室温高于25℃时,摊青机不开启热 风,仅进行自然摊放5h。
(3)复合杀青:
对摊放处理后的鲜叶进行滚筒与蒸汽复合杀青,具体为:先使用80 型滚筒杀青机,控温240-260℃,维持75-80s,随后使用开放式蒸汽杀 青机维持15s。
(4)表面除湿:
在常温条件下,对杀青叶表面除湿。
表面除湿使用两台彼此输送方向一致且依序衔接的网带式输送带, 网带式输送带的工作带面总长为8m,带面上增加一层棉纱布,辅以风扇 除湿。工作带面也即用于运输茶叶的上带面,总长为两台彼此输送方向 一致且依序衔接的网带式输送带的工作带面的长度之和。
(5)回潮:
在自动摊凉回潮机中,回潮40min。
(6)揉捻:
使用35型揉捻机对回潮叶进行揉捻;设定35型揉捻机转速 45r/min,每机投叶量10kg,总揉捻时间9min,前5min为空揉,后4min 揉捻机盖下压4cm。
(7)初烘:
利用单层烘干机,进风口温度设置为115℃,摊叶厚度1cm,时间 10min。
(8)摊凉回潮:
初烘叶在自动摊凉回潮机中,回潮60min。
(9)二烘:
利用多层连续烘干机,进风口温度设置为100℃,摊叶厚度1.5cm, 时间15min。
(10)摊凉回潮:
二烘叶在自动摊凉回潮机中,回潮80min。
(11)三烘:
利用多层连续烘干机,进风口温度设置为85℃,摊叶厚度2-2.5cm, 时间30min;随后获得成品。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1)鲜叶采摘:
人工采摘当地的黄山大叶种的一芽二叶初展叶为原料,重量约 140kg,采摘时间为4月8日。
(2)鲜叶摊放:
采摘后的茶叶摊放于室内的自动摊青机上,摊叶厚度2cm。当天室 温15.5℃,自然摊放5h,摊青机开启30℃热风1.5h。
(3)复合杀青:
摊放叶通过平输和斜输进入80型滚筒杀青机进行杀青,滚筒控温 250℃,鲜叶从入口到出口维持78s,出叶后使用开放式蒸汽杀青机维持 15s。
(4)表面除湿:在常温条件下,使用带有棉纱布和风扇的网带式 输送带对杀青叶表面除湿。
(5)回潮:在自动摊凉回潮机中,回潮40min。
(6)揉捻:使用35型揉捻机对回潮叶进行揉捻;设定35型揉捻 机转速45r/min,每机投叶量10kg,总揉捻时间9min,前5min为空揉, 后4min揉捻机盖下压4cm。
(7)初烘:利用单层烘干机,进风口温度设置为115℃,摊叶厚度 1cm,时间10min。
(8)摊凉回潮:初烘叶在自动摊凉回潮机中,回潮60min。
(9)二烘:利用多层连续烘干机,进风口温度设置为100℃,摊叶 厚度1.5cm,时间15min。
(10)摊凉回潮:二烘叶在自动摊凉回潮机中,回潮80min。
(11)三烘:利用多层连续烘干机,进风口温度设置为85℃,摊叶 厚度2.5cm,时间30min,即制得成品。
以下为本发明与传统制备方法之间进行实地实验后,所获得的各项 数值差异,可供参考:
表1:不同加工工艺绿茶贮藏感官品质变化
Figure BDA0002902593650000071
备注:将上述样品密封避光,置于37℃人工气候箱中,模拟夏季高 温天气,开展绿茶贮藏性试验。
表2:不同加工工艺绿茶贮藏感官审评得分
Figure BDA0002902593650000072
Figure BDA0002902593650000081
备注:总分=0.25×色泽得分+0.25×香气得分+0.30×滋味得分 +0.10×汤色得分。在茶叶感官审评中,得分相差1分、2分、3分,表 示有差异、差异较大、差异大。
表3:不同加工工艺绿茶中儿茶素含量
Figure BDA0002902593650000082
表4不同干燥工序绿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
Figure BDA0002902593650000083
Figure BDA0002902593650000091
表5 85℃下不同烘焙时间与绿茶感官品质变化
Figure BDA0002902593650000092
表6不同干燥工序绿茶主要香气成分含量
Figure BDA0002902593650000093
Figure BDA0002902593650000101
备注:ND表示未检测到。
表7不同干燥工序绿茶含水率(%)
Figure BDA0002902593650000111
显然,由上述各表可知:
表1中可看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类型的绿茶的色泽、香 气、滋味、汤色等感官品质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理条杀青绿茶的色 泽欠润,不够鲜活,在贮藏期间干茶色泽迅速变枯暗;经过揉捻的绿茶 色泽润度较好,贮藏期间干茶色泽的变化也相对较慢。理条杀青绿茶和 滚筒杀青绿茶的香气在贮藏初期由清香向栗香转变,但是经过30d贮藏,理条绿茶的香气已出现劣变,滚筒杀青绿茶的香气仍能体现出清香;揉 捻绿茶经过贮藏,香气以醇正为主,变化较小。理条杀青绿茶滋味爽度 较好,贮藏后爽度迅速降低,入口感差;经过揉捻的绿茶的滋味偏浓厚, 过重的做形会使绿茶出现涩味,揉捻绿茶经过贮藏,滋味品质基本正常。 理条杀青绿茶的叶底绿且亮度好,贮藏后叶底变黄绿;轻揉捻绿茶叶底黄绿且亮度较好,揉捻程度重的绿茶叶底绿黄,亮度一般,贮藏后叶底 变化较小。
具体转化为便于目视化的表2所示数值时,可明显看出,经由本发 明工艺制备的绿茶得分,在各类贮藏期内均处于最高总分状况下,影响 绿茶主要感官的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四大项得分也均与其他类型绿 茶有更大分值差。
如表3所示:鲜叶经过摊放后,非酯型儿茶素EGC含量显著增加, 其它非酯型儿茶素GC、C、EC含量无显著变化;酯型儿茶素EGCG、GCG、 ECG、CG含量无显著变化,其中GCG和CG呈增加趋势;非酯型儿茶素 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儿茶素总量无显著变化,其中非酯型儿茶素总 量、儿茶素总量呈增加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基本不变。与摊放叶相比, 理条绿茶中儿茶素总量小幅下降,滚筒杀青叶中儿茶素总量增加了 9.7%。而与滚筒杀青叶相比,本发明的轻度揉捻绿茶中儿茶素含量最高, 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含量分别增加了8.6%、8.4%、8.8%, 而中度揉捻、重度揉捻绿茶中儿茶素总量小幅下降,显然采用本发明所 述的轻度揉捻工艺成效最为明显。经过感官审评,随着揉捻程度的加重, 茶叶香气由清香向清栗香变化,滋味由醇厚较爽向浓厚、浓厚略涩变化。
如表4所示:与3次干燥相比,2次干燥绿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和 水浸出物含量较少,对儿茶素含量也未产生显著影响。游离氨基酸作为 滋味鲜爽的主要化合物,水浸出物含量高说明茶叶耐冲泡,儿茶素是茶 叶中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115℃-100℃-85℃的干燥工序对这3类成分 含量增加或保留起到了良好的工艺效果。
如表5所示:随着烘焙时间延长,绿茶香型由清香逐步向栗香、熟 栗香、烘焙香转变,说明烘焙能够显著改变绿茶香气风味;由于绿茶鲜 叶原料嫩度较好,高温或长时间的烘焙会对绿茶香气产生负面影响,如 表6所示,不同干燥工序绿茶中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适度烘焙能保留更多的花香、果香化合物,如芳樟醇、香叶醇、β-紫 罗兰酮、苯乙醛、苯乙醇、吲哚、顺-茉莉酮等。
如表7所示,采用2次干燥,为了保证茶叶含水率≤7%的国家标准 要求,需要通过提高初烘温度或延长单次作业时间,尽管如此,茶叶含 水率仍偏高,甚至有一批次的茶叶含水率高于7%,说明采用2次干燥不 能完全保证产品含水率符合要求,在贮藏待售或销售过程中,保存条件 稍有不适,容易吸潮导致含水率超过7%,给销售带来产品不合格的隐患; 采用3次干燥的茶叶含水率均低于6%,但是初烘温度120℃时,茶叶失 水过多,干燥程度偏重,造成清香不高;此外,初烘温度高,芽叶失水 过多过快,不利于后续摊凉回潮时梗叶之间的水分和品质成分的输送和 平衡,无法充分提供滋味、香气物质转化形成所需要的底物和水分等条 件,最终影响产品品质。因此,采用115℃-100℃-85℃的干燥工序能较 好的平衡茶叶含水率和品质形成。
综上,本发明的经过复合式杀青、轻度揉捻及多重烘干工艺制得的 绿茶,可以较好的平衡色泽、香气、滋味、汤色等感官品质,并提高其 贮藏品质稳定。
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 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 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 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 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 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 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 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 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 施方式。
本发明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Claims (4)

1.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采摘;
(2)鲜叶摊放:
采摘后的茶叶摊放于室内的自动摊青机上,依序进行自然摊放与控温摊放,总时间5-6.5h;
(3)复合杀青:
对摊放处理后的鲜叶进行滚筒与蒸汽复合杀青,具体为:先使用80型滚筒杀青机,控温240-260℃,维持75-80s,随后使用开放式蒸汽杀青机维持15s;
(4)表面除湿:
在常温条件下,对杀青叶表面除湿;
(5)回潮:
在自动摊凉回潮机中,回潮40min;
(6)揉捻:
使用35型揉捻机对回潮叶进行揉捻;设定35型揉捻机转速45r/min,每机投叶量10kg,总揉捻时间9min,前5min为空揉,后4min揉捻机盖下压4cm;
(7)初烘:
利用单层烘干机,进风口温度设置为115℃,摊叶厚度1cm-1.5cm,时间10min;
(8)摊凉回潮:
初烘叶在自动摊凉回潮机中,回潮60min;
(9)二烘:
利用多层连续烘干机,进风口温度设置为100℃,摊叶厚度1.5cm-2cm,时间15min;
(10)摊凉回潮:
二烘叶在自动摊凉回潮机中,回潮80min;
(11)三烘:
利用多层连续烘干机,进风口温度设置为85℃,摊叶厚度2-2.5cm,时间30min;随后获得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步骤中,鲜叶来自安徽省黄山市,为当地的群体种茶树品种-黄山大叶种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叶,采摘时间为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中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2)步骤中,自然摊放与控温摊放根据当天气温的高低进行:室温低于20℃时,自然摊放5h,摊青机开启30℃热风1.5h;室温在20℃-25℃时,自然摊放5h,摊青机开启30℃热风1h;室温高于25℃时,摊青机不开启热风,仅进行自然摊放5h。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4)步骤中,表面除湿使用两台彼此输送方向一致且依序衔接的网带式输送带,网带式输送带的工作带面总长为8m,网带式输送带的带面上增加一层棉纱布,辅以风扇除湿。
CN202110061653.0A 2021-01-18 2021-01-18 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127538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61653.0A CN112753805B (zh) 2021-01-18 2021-01-18 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61653.0A CN112753805B (zh) 2021-01-18 2021-01-18 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3805A true CN112753805A (zh) 2021-05-07
CN112753805B CN112753805B (zh) 2023-11-24

Family

ID=75702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61653.0A Active CN112753805B (zh) 2021-01-18 2021-01-18 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5380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69778A (zh) * 2022-11-18 2023-02-03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提升绿茶花香品质的加工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08901A (ja) * 1992-05-08 1993-11-22 Kyodo Kumiai T Raifu Kurieiteibu 緑茶の製茶方法
CN102334567A (zh) * 2011-10-22 2012-02-01 霍山抱儿钟秀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自动化连续制作工艺
CN106035773A (zh) * 2016-07-13 2016-10-26 遵义凤龙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夏季绿茶加工工艺
CN106135508A (zh) * 2015-03-31 2016-11-23 安徽石台县西黄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的制备工艺
CN107439717A (zh) * 2017-08-29 2017-12-08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直条形毛峰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52393A (zh) * 2018-11-30 2019-03-12 安徽五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茶叶生产加工用的组合式杀青机
JP2019170356A (ja) * 2018-03-28 2019-10-10 株式会社福寿園 爽快な青葉の香りを有する緑茶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08901A (ja) * 1992-05-08 1993-11-22 Kyodo Kumiai T Raifu Kurieiteibu 緑茶の製茶方法
CN102334567A (zh) * 2011-10-22 2012-02-01 霍山抱儿钟秀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自动化连续制作工艺
CN106135508A (zh) * 2015-03-31 2016-11-23 安徽石台县西黄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的制备工艺
CN106035773A (zh) * 2016-07-13 2016-10-26 遵义凤龙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夏季绿茶加工工艺
CN107439717A (zh) * 2017-08-29 2017-12-08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直条形毛峰及其制备方法
JP2019170356A (ja) * 2018-03-28 2019-10-10 株式会社福寿園 爽快な青葉の香りを有する緑茶の製造方法
CN109452393A (zh) * 2018-11-30 2019-03-12 安徽五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茶叶生产加工用的组合式杀青机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丁勇等: "黄山花香型绿茶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广东茶业》 *
刘建平等: "‘景白2号’白化茶新品种加工技术研究与探讨", 《茶叶》 *
袁自春等: "一种绿茶加工工艺及技术要点", 《中国茶叶》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69778A (zh) * 2022-11-18 2023-02-03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提升绿茶花香品质的加工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3805B (zh) 2023-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7683B (zh) 信阳红红茶加工工艺
CN102783532B (zh) 乌龙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2578313A (zh) 一种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
CN1207973C (zh) 冰鲜乌龙茶制作方法
CN103262919A (zh) 一种提高天尖黑毛茶品质的加工方法
CN104605043A (zh) 一种条形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6035882B (zh) 一种澳洲坚果叶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3168862A (zh) 一种利用温湿控系统加工甜香型红茶的方法
CN105432862A (zh) 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低咖啡碱菠萝果味绿茶的方法
CN103891934A (zh) 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5981841A (zh) 一种玫瑰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8552326B (zh) 江北茶区鲜甘醇型夏秋绿茶加工方法
CN114190450A (zh) 一种茶饮料用茶原料的加工方法、茶叶及其应用
CN109042936A (zh) 红茶加工方法
CN101933542B (zh) 一种制备阳羡雪芽茶的工艺流程
CN110024873A (zh) 一种纯天然花奶香型工夫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13273619A (zh) 一种绿茶的制作方法
CN112753805A (zh) 一种耐贮藏绿茶的制备方法
CN112273493A (zh) 桑叶黑茶的制作方法
WO2023179287A1 (zh) 一种代替小绿叶蝉咬食鲜叶加工东方美人茶的新方法
CN104824297A (zh) 一种石榴芽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12106844B (zh) 一种高品质夏秋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7821673A (zh) 一种含桂花的白茶制备方法
CN103070250A (zh) 一种利用夏秋茶原料加工花香翠螺绿茶的制作方法
CN104920681A (zh) 一种富含钙的茶叶的加工技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