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48764B - 便携用信息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便携用信息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48764B CN112748764B CN202011072787.4A CN202011072787A CN112748764B CN 112748764 B CN112748764 B CN 112748764B CN 202011072787 A CN202011072787 A CN 202011072787A CN 112748764 B CN112748764 B CN 1127487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plate
- adhesive
- locking
- locking member
- informat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0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0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9 magne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77 magne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83 reinforcing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1—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ormed by a plurality of foldable display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79—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for locking or maintaining the movable parts of the enclosure in a fixed position, e.g. latching mechanism at the edge of the display in a laptop or for the screen protective cover of a PDA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稳定地支承显示器的便携用信息设备。便携用信息设备具备: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的第一框体部件以及第二框体部件;在第一框体部件侧支承显示器的第一支承板;在第二框体部件侧支承显示器的第二支承板;以及第一卡止部件,其中,该第一卡止部件具有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一支承板的背面的第一固定部、以及从该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侧突出并相对于第二支承板的背面接合或分离的第一卡止片。第一支承板具备第一卡止部件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和通过粘接剂固定第一卡止部件的第一粘接面。第一粘接面比第一接触面凹陷粘接剂的厚度d。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第一框体部件以及相对于该第一框体部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的第二框体部件的便携用信息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有触摸面板式的液晶显示器而不具有物理键盘的平板型PC、智能手机等便携用信息设备迅速普及。期望这种便携用信息设备的显示器在使用时较大,但是期望在携带时小型化。因此,也提出通过使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等柔性显示器,从而构成为不仅框体甚至显示器也能折叠的便携用信息设备。
本申请人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具备由两张框体部件的内面侧支承显示器的两张支承板,并在这些支承板之间设置以梳齿状啮合的卡止片,从而能够抑制板间的高低差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453413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卡止片有时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各支承板。该情况下,由于卡止片相对于各支承板的面在高度方向上偏移粘接剂的厚度被固定,所以与卡止对象侧的支承板之间会产生微小的缝隙,在两张支承板的邻接端部彼此可能产生高低差。这样的话,担心被各支承板支承的显示器起皱或弯曲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以往技术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稳定地支承显示器的便携用信息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便携用信息设备具备:第一框体部件;第二框体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显示器,被设置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与上述第二框体部件的内面间;第一支承板,被配置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的内面侧,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侧支承上述显示器的背面;第二支承板,被配置在上述第二框体部件的内面侧,在上述第二框体部件侧支承上述显示器的背面;以及第一卡止部件,具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一卡止片,上述第一固定部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上述第一支承板的背面,上述第一卡止片从该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侧突出,并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和上述第二框体部件开闭的情况下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承板的背面接合或分离,上述第一支承板以及上述第一卡止部件中的一方部件具备:第一接触面,接触另一方部件的一部分;以及第一粘接面,通过粘接剂固定另一方部件的一部分,上述第一粘接面比上述第一接触面凹陷粘接剂的厚度。
也可以具备第二卡止部件,上述第二卡止部件具备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二卡止片,上述第二固定部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上述第二支承板的背面,上述第二卡止部件从该第二支承板的一端面侧突出,并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和上述第二框体部件开闭的情况下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板的背面接合或分离,上述第二支承板以及上述第二卡止部件中的一方部件具备:第二接触面,接触另一方部件的一部分;以及第二粘接面,通过粘接剂固定另一方部件的一部分,上述第二粘接面比上述第二接触面凹陷粘接剂的厚度,上述第一卡止片沿着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设置有多个,上述第二卡止片在与上述第一卡止片相互错开地对置的位置沿着上述第二支承板的一端面设置有多个。
也可以上述第一支承板以及上述第一卡止部件中具备上述第一接触面以及上述第一粘接面的部件是碳纤维强化树脂板,上述第一粘接面相对于上述第一接触面的凹陷深度相当于上述碳纤维强化树脂板中的表层树脂的厚度。
也可以上述第一支承板是碳纤维强化树脂板,上述第一支承板的最接近相对于上述第一卡止部件的对置面的碳纤维层中的碳纤维的朝向是沿着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的方向。
也可以上述第一卡止部件是纤维强化树脂板,上述第一卡止部件的最接近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板的对置面的碳纤维层中的碳纤维的朝向是与沿着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
也可以上述第一接触面具备:边缘面平行部,使上述第一固定部在沿着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的方向上延伸;以及边缘面正交部,在与沿着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也可以在打开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框体部件而构成为平板状的状态下,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与上述第二支承板的一端面抵接配置。
也可以上述显示器为一个,被从上述第一支承板支承到上述第二支承板。
关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便携用信息设备的制造方法,上述便携用信息设备具备:第一框体部件;第二框体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显示器,被设置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与上述第二框体部件的内面间;第一支承板,被配置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的内面侧,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侧支承上述显示器的背面;第二支承板,被配置在上述第二框体部件的内面侧,在上述第二框体部件侧支承上述显示器的背面;以及第一卡止部件,具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一卡止片,上述第一固定部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上述第一支承板的背面,上述第一卡止片从该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侧突出,并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和上述第二框体部件开闭的情况下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承板的背面接合或分离,上述第一支承板具备:第一接触面,接触上述第一卡止部件的部件的一部分;以及第一粘接面,通过粘接剂固定上述第一卡止部件的一部分,上述便携用信息设备的制造方法具备:从一张母材切出上述第一支承板和上述第一卡止部件的工序;以比上述第一接触面凹陷粘接剂的厚度的方式通过激光加工形成上述第一粘接面的工序;以及在上述第一粘接面涂布粘接剂,并在上述第一卡止部件与上述第一接触面接触的状态下粘接于上述第一粘接面的工序。
也可以在上述母材中,以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上述一端面的延伸方向和上述第一卡止部件中的上述第一卡止片的突出方向为相同方向的方式排列上述第一支承板和上述第一卡止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通过第一粘接面凹陷粘接剂的厚度,粘接剂夹在第一粘接面与第一固定部之间,从而第一卡止部件以及第一卡止片不会相对于对象方的第二支承板的背面产生缝隙,在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与第二支承板18B的一端面之间不产生高低差。因此,由第一支承板和第二支承板支承的显示器被稳定地支承,不会产生波动、弯曲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用信息设备闭合而成为收纳形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打开图1所示的便携用信息设备而成为使用形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所示的便携用信息设备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4A是沿着图3中的IVA-IVA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4B是沿着图3中的IVB-IVB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端面间位置决定部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6A是示意性地表示打开框体部件间的状态下的支承板以及铰链机构的位置关系的侧面剖视图。
图6B是从图6A所示的状态使框体部件间进行闭合动作的状态下的侧面剖视图。
图6C是从图6B所示的状态使框体部件间进行闭合动作以对折的方式折叠的状态下的侧面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第一支承板以及第二支承板相互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B是表示第一支承板以及第二支承板相互内端面彼此抵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一卡止部件以及第二卡止部件与其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支承板、第二支承板、第一卡止部件以及第二卡止部件中的碳纤维的延伸方向的示意立体图。
图10是第一支承板以及第二支承板的内端面彼此抵接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沿着图8中的XI-XI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12是第一粘接面以及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一支承板、第二支承板、第一卡止部件以及卡止部件的母材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便携用信息设备1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便携用信息设备中的第一卡止部件的第一粘接面以及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0A…便携用信息设备;12A、12B…框体部件;16、16A、16B…显示器;18A、18B…支承板;18Aa、18Ba…内端面(一端面);18Ab、18Bb…背面;22…第一卡止部件;23…第二卡止部件;22a…第一卡止片;23a…第二卡止片;22b、45…第一固定部;23b…第二固定部;40、41…卡止部件固定部;40a、45a…第一粘接面;41a…第二粘接面;40b、45b…第一接触面;41b…第二接触面;40ba、41ba…边缘面平行部;40bb、41bb…边缘面正交部;42…粘接剂43…碳纤维;44…表层树脂;50…母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来详细地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便携用信息设备进行说明。
1.便携用信息设备的整体构成的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用信息设备10闭合而成为收纳形态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打开图1所示的便携用信息设备10而成为使用形态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所示的便携用信息设备10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便携用信息设备10具备第一框体部件12A以及第二框体部件12B、脊部件14以及显示器1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便携用信息设备10,例示如书那样能够对折折叠的平板型PC。便携用信息设备10也可以是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电子记事本或者便携式游戏机等。
各框体部件12A、12B分别是在与脊部件14对应的边以外的3个边立起形成了侧壁的矩形的板状部件。各框体部件12A、12B例如由不锈钢、镁、铝等金属板、或含有碳纤维等强化纤维的纤维强化树脂板构成。在框体部件12A、12B的内面侧经由第一支承板18A以及第二支承板18B固定显示器16。在便携用信息设备10中,显示器16为一个,且从第一支承板18A支承到第二支承板18B。框体部件12A、12B间经由设置在脊部件14的两端部的一对铰链机构19、19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铰链机构19以能够将框体部件12A、12B间折叠成图1所示的收纳形态和图2所示的使用形态的方式连结。图3中单点划线所示的线C示出成为框体部件12A、12B的折叠动作的中心的折曲中心C。
在各框体部件12A、12B中,脊部件14侧的内端面(一端面)12Aa、12Ba成为铰链侧,与脊部件14侧相反侧的外端面12Ab、12Bb成为开放端部一侧。
以下,如图1~图3所示,对于便携用信息设备10,将从中央的脊部件14朝向外端面12Ab、12Bb的方向称为X方向、将沿着脊部件14的长边方向的方向称为Y方向进行说明。对于X方向,也有时将从脊部件14朝向一个外端面12Ab的方向称为X1方向,将朝向另一个外端面12Bb的方向称为X2方向。同样地,对于Y方向,也有时将在脊部件14的长边方向上朝向一侧(图3中,上侧)的方向称为Y1方向,将朝向另一侧(图3中,下侧)的方向称为Y2方向。另外,对于便携用信息设备10中的板状部件,以图2所示的使用形态为基准,将箭头Z1方向即显示器16的显示面侧称为表面,将相反的箭头Z2方向的面称为背面。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一框体部件12A的内面12Ac安装固定有第一支承板18A,在第二框体部件12B的内面12Bc安装固定有第二支承板18B。在各框体部件12A、12B的内面12Ac、12Bc上且成为支承板18A、18B的背面侧的位置安装固定有基板、通信模块、蓄电池装置、冷却装置等各种部件。
显示器16例如是触摸面板式的液晶显示器。显示器16是在折叠框体部件12A、12B时能够一同折叠的结构。显示器16经由支承板18A、18B安装固定于框体部件12A、12B的内面12Ac、12Bc侧。显示器16例如是柔软性较高的薄页结构的有机EL等柔性显示器,伴随着框体部件12A、12B的开闭动作而开闭。
脊部件14由具有挠性的薄板状部件形成,成为折叠便携用信息设备10时的脊。脊部件14以从内侧覆盖内端面12Aa、12Ba间的方式遍及框体部件12A、12B间来设置。如图1所示,便携用信息设备10在收纳形态时,框体部件12A、12B的内端面12Aa、12Ba间较大地分离而产生缝隙。脊部件14覆盖该内端面12Aa、12Ba间的缝隙,从而防止内部的显示器16和各种部件露出。
2.支承板的说明
对支承显示器16的支承板18A、18B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4A是沿着图3中的IVA-IVA线的示意剖视图。图4B是沿着图3中的IVB-IVB线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支承板18A、18B是在其表面侧支承显示器16的板部件。各支承板18A、18B分别固定在各框体部件12A、12B的内面12Ac、12Bc上,以折曲中心C为中心如书那样开闭。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支承板18A、18B经由片状部件20支承显示器16。
各支承板18A、18B例如由不锈钢、镁、铝等金属板或者使碳纤维等强化纤维浸入由热固化性树脂、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矩阵树脂而成的纤维强化树脂板等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板18A、18B由将碳纤维作为强化树脂的碳纤维强化树脂板形成。后述的第一卡止部件22以及第二卡止部件23也是同样的。
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板18A、18B在将框体部件12A、12B间打开为平板状的使用形态下,其邻接的内端面(一端面)18Aa、18Ba彼此抵接(参照图4A以及图6A)。支承板18A、18B在对折折叠框体部件12A、12B间的收纳形态下,内端面18Aa、18Ba彼此分离(参照图6C)。
片状部件20是由较薄的树脂膜、金属箔那样的具有挠性的材质构成的薄膜。片状部件20遍及左右的支承板18A、18B间配置在其表面整个区域。片状部件20的背面使用粘接剂、双面胶等粘贴固定于支承板18A、18B的表面。片状部件20的在X方向上横跨内端面18Aa、18Ba的一部分(X方向为短边、Y方向为长边的带状部分)成为相对于支承板18A、18B的表面未固定的非粘接部(参照图6C)。片状部件20的该非粘接部作为支承板18A、18B间的折曲部(柔性铰链)发挥功能。
显示器16的背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使用粘接剂、双面胶等粘贴固定于片状部件20的表面。如图2所示,显示器16在其表面的外周边部配设边框部件21。边框部件21被设置为覆盖显示器16的表面的除了显示区域(有源区域)R1之外的外周边部的非显示区域(非有源区域)R2。此外,显示器16也可以不使用片状部件20而直接粘贴固定于支承板18A、18B的表面。在该结构的情况下,显示器16的在上X方向横跨内端面18Aa、18Ba的一部分成为未固定于支承板18A、18B的非粘接部。
如图3所示,在支承板18A、18B的内端面18Aa、18Ba间设置有具有第一卡止部件22以及第二卡止部件23的端面间位置决定部24。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端面间位置决定部24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图5是将第一支承板18A的内端面18Aa和第二支承板18B的内端面18Ba展开为扇状的说明图。
如图3~图5所示,第一卡止部件22是固定于第一支承板18A的背面18Ab的板片状部件。第一卡止部件22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部22b以及从该第一固定部22b突出的第一卡止片22a。第一卡止片22a沿着第一支承板18A的内端面18Aa排列多个(在图3中为3个)。第一卡止片22a从内端面18Aa、18Ba向X2方向突出,并延伸到能够抵接于第二支承板18B的背面18Bb的位置。第一卡止片22a在使框体部件12A、12B通过铰链机构19开闭的情况下,表面22aa从背面18Bb侧相对于第二支承板18B的背面18Bb接合或分离。
第二卡止部件23是固定于第二支承板18B的背面18Bb的板片状部件。第二卡止部件23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部23b以及从该第二固定部23b突出的第二卡止片23a。第二卡止片23a沿着第二支承板18B的内端面18Ba排列多个(在图3中为3个),并配置为夹在相邻的第一卡止片22a、22a间。第二卡止片23a从内端面18Ba、18Aa向X1方向突出,并延伸到能够抵接于第一支承板18A的背面18Ab的位置。第二卡止片23a是使框体部件12A、12B通过铰链机构19开闭的情况下,表面23aa从背面18Ab侧相对于第一支承板18A的背面18Ab接合或分离。
这样,卡止片22a、23a在Y方向上分别排列且在X方向上对置突出,从而隔着内端面18Aa、18Ba构成使梳齿相互啮合的结构,各自的表面22aa、23aa与对象侧的支承板18A、18B的背面18Ab、18Bb接合或分离。此外,对于第一卡止部件22以及第二卡止部件23,进一步后述。
如图3所示,支承板18A、18B经由从其外周边部突出的多个安装片25、26安装固定于框体部件12A、12B的内面12Ac、12Bc。安装片25、26是从支承板18A、18B的外周端面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安装片25设置在与铰链机构19重叠的位置。安装片26在支承板18A、18B的外周边部的适当位置设置有多个。
安装片25、26在中央形成有螺钉连接用的贯通孔。支承板18A、18B利用通过各安装片25、26的贯通孔的安装螺钉27紧固固定于框体部件12A、12B的内面12Ac、12Bc。此时,安装片25以抵接配置在后述的铰链框体28A、28B的表面28Aa、28Ba的状态通过安装螺钉27紧固于铰链框体28A、28B。也可以在框体部件12A、12B的内面12Ac、12Bc设置有凸起,该凸起设置有供安装螺钉27螺合的内螺纹。
3.铰链机构的说明
对连结框体部件12A、12B间的铰链机构19的构成例进行说明。铰链机构19也可以不是以下那样的多轴铰链而由1轴或2轴铰链构成。
如图3所示,铰链机构19以横跨框体部件12A、12B间的方式分别配设在Y方向两端部。各铰链机构19是设置于成为显示器16的外形的外侧的位置,以通过Y方向中心的X方向的直线为基准相互线对称结构。各铰链机构19具有第一铰链框体28A、第二铰链框体28B、第一链接部件30以及第二链接部件31。
各铰链框体28A、28B是由树脂、金属等形成的薄型块状的部件。第一铰链框体28A使用固定螺钉32固定于第一框体部件12A的内面12Ac上。第二铰链框体28B使用固定螺钉32固定于第二框体部件12B的内面12Bc上。
第一链接部件30的一端部以能够经由第一铰链轴36a相对于第一铰链框体28A转动的方式与第一铰链框体28A连结,另一端部以能够经由第二铰链轴36b相对于第二铰链框体28B转动的方式与第二铰链框体28B连结(参照图6A)。第二链接部件31的一端部以能够经由第三铰链轴36c相对于第一铰链框体28A转动的方式与第一铰链框体28A连结,另一端部以能够经由第四铰链轴36d相对于第二铰链框体28B转动的方式与第二铰链框体28B连结(参照图6A)。第一链接部件30和第二链接部件31在Y方向上并列。第一链接部件30的第二铰链轴36b处于夹在第二链接部件31的第三铰链轴36c与第四铰链轴36d之间的位置。第二链接部件31的第三铰链轴36c处于夹在第一链接部件30的第一铰链轴36a与第二铰链轴36b之间的位置。由此,第一链接部件30和第二链接部件31在X方向以及Y方向上位置偏移地相互错开排列。
对于各铰链机构19而言,若框体部件12A、12B间以折曲中心C为中心折叠,则各链接部件30、31经由各铰链轴36a~36d转动(参照图6A~图6C)。由此,铰链机构19以能够从对折折叠框体部件12A、12B间的状态到打开为平板状的状态开闭的方式连结。
4.便携用信息设备10的开闭动作的说明
对便携用信息设备10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图6A是示意性地表示打开框体部件12A、12B间的状态下的支承板18A、18B以及铰链机构19的位置关系的侧面剖视图。图6B是从图6A所示的状态使框体部件12A、12B间进行闭合动作的状态下的侧面剖视图。图6C是从图6B所示的状态使框体部件12A、12B间进行闭合动作而对折折叠的状态下的侧面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用信息设备10如图6A所示,在将框体部件12A、12B间打开为平板状的使用形态下,铰链轴36a~36d的轴中心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在该位置处,显示器16的表面一致。若从该使用形态使框体部件12A、12B间进行折叠动作,则如图6B所示,各链接部件30、31以各铰链轴36a~36d为中心转动,框体部件12A、12B间逐渐被折叠,显示器16也被折弯。最终,如图6C所示,各框体部件12A、12B间被对折折叠,显示器16也成为描绘出规定曲率的圆弧的对折折叠的收纳形态。
在该开闭动作时,第一卡止片22a的从内端面18Aa突出的表面22aa在图6A所示的使用形态下与第二支承板18B的背面18Bb抵接,在图6C所示的收纳形态下从背面18Bb分离。同样地,第二卡止片23a的从内端面18Ba突出的表面23aa在图6A所示的使用形态下与第一支承板18A的背面18Ab抵接,在图6C所示的收纳形态下从背面18Ab分离。即,便携用信息设备10在从图6C所示的收纳形态打开为图6A所示的使用形态时,各卡止片22a、23a的表面22aa、23aa分别从下方与对置的支承板18B、18A的背面18Bb、18Ab抵接,向推压该背面18Bb、18Ab的方向按压。其结果为,从各卡止片22a、23a对各支承板18B、18A的推压力相互制约,各支承板18A、18B的内端面18Aa、18Ba间在板厚方向上不产生高低差而平坦化,并且稳定。
5.第一卡止部件22以及第二卡止部件23的说明
接下来,进一步详细地对第一卡止部件22以及第二卡止部件23进行说明。
图7A是表示第一支承板18A以及第二支承板18B相互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第一支承板18A以及第二支承板18B相互内端面18Aa、18Ba彼此抵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第一卡止部件22以及第二卡止部件23和其周边部的俯视图。
如图7A所示,第一卡止部件22在第一支承板18A的背面18Ab沿着内端面18Aa设置,第二卡止部件23在第二支承板18B的背面18Bb沿着内端面1Baa设置。第一卡止部件22和第二卡止部件23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承板18A、第二支承板18B中的Y方向的大致中央且在X方向上对置的位置。第一卡止部件22以及第二卡止部件23的Y方向长度相等,分别略短于第一支承板18A以及第二支承板18B的X方向长度。如上述那样,在使用形态下,第一卡止部件22的第一卡止片22a与内端面18Aa相比更向X2方向突出,支承第二支承板18B的背面18Bb。第二卡止部件23的第二卡止片23a与内端面18a相比更向X1方向突出,支承第一支承板18A的背面18Ab。
如图8所示,第一卡止片22a和第二卡止片23a在Y方向上交替地设置。三个第一卡止片22a中的一个设置在Y2侧端部,一个设置在Y1侧端部附近,剩下的一个设置在比中央略靠Y2侧的位置。三个第二卡止片23a中的一个设置在Y1侧端部,一个设置在Y2侧端部附近,剩下的一个设置在比中央略靠Y1侧的位置。
在Y1侧端部以及Y2侧端部,第一卡止片22a和第二卡止片23a邻接,通过相互效应,特别是在两端附近可靠地支承第一支承板18A和第二支承板18B。另外,在中央附近,适度分离设置第一卡止片22a和第二卡止片23a,并且平衡良好。
此外,卡止部件22、23设置有从沿Y方向延伸的一个固定部22b、23b向X方向突出的多个卡止片22a、23a,部件件数较少,优选,但根据设计条件,固定部22b、23b分别可以被分割成2个以上。另外,也可以针对各个固定部22b、23b分别设置一个卡止片22a、23a。
固定部22b中的X2方向端由在俯视时比内端面18Aa更向X1方向凹陷的三个切口部22ba、和在俯视时与内端面18Aa一致的两个端面22bb构成。切口部22ba是嵌入三个第二卡止片23a的部分。三个切口部22ba中的中央的切口部在Y方向上形成得略长,在其Y1端附近嵌入第二卡止片23a。
固定部23b中的X1方向端由在俯视时比内端面18Ba更向X2方向凹陷的三个切口部23ba构成。切口部23ba是嵌入三个第一卡止片22a的部分。三个切口部23ba中的Y1侧以及中央的切口部遍及邻接的两个第二卡止片23a较长地形成,剩下的一个形成在Y2侧端部,较短。在固定部23b未设置在俯视时与内端面18Ba一致的部分。切口部22ba、23ba的长度以及端面22bb或与其相当的部分的有无基于布局等的设计条件。
图9是表示第一支承板18A、第二支承板18B、第一卡止部件22以及第二卡止部件23中的碳纤维的延伸方向的示意立体图。如上述那样,第一支承板18A、第二支承板18B、第一卡止部件22以及第二卡止部件23分别由将碳纤维作为强化树脂的碳纤维强化树脂板形成。碳纤维强化树脂板交替地层叠碳纤维沿X方向延伸的层和沿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延伸的层,成为高强度。构成碳纤维强化树脂板的多个层中最接近表面的层以及最接近背面的层特别有助于强度特性。
如图9中的细线示意性地所示,第一支承板18A中的最接近背面18Ab的层以及第二支承板18b中的最接近背面18Bb的层的碳纤维沿Y方向延伸。另外,对于分别最接近相反侧的表面的层,碳纤维也同样地沿Y方向延伸。便携用信息设备10在成为使用形态的状态(参照图2)下,与X方向相比,在Y方向上较长,但通过最接近背面18Ab、18Bb的表层的层的碳纤维沿Y方向延伸,从而难以在长边的Y方向上弯曲。
如图9细线示意性地所示,第一卡止部件22中的最接近背面22c的层以及第二卡止部件23中的最接近背面23c的层的碳纤维沿X方向延伸。另外,对于分别最接近相反侧的表面22aa、23aa(参照图12)的层,碳纤维也同样地沿X方向延伸。换句话说,支承板18A、18B和卡止部件22、23在最接近相互抵接/接触的面的层,碳纤维的延伸方向成为正交的方向,能够互补强度的指向性。并且,对于卡止片22a、23a,最接近背面22c、23c以及表面22aa、23aa的层的碳纤维也沿X方向延伸(参照图12),在支承第一支承板18A、第二支承板18B时,在概念上如梁那样起作用,难以弯曲。
图10是第一支承板18A以及第二支承板18B的内端面18Aa、18Ba彼此抵接的部分的放大图。在图10中,用虚拟线示出相当于卡止片22a、23a的部分。另外,为了容易识别,将后述的粘接面40a、41a用浓密的点图案示出,将后述的接触面40b、41b用稀疏的点图案示出。图11是沿着图8中的XI-XI线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背面18Ab的内端面18Aa的附近沿着Y方向设置有卡止部件固定部40,在背面18Bb的内端面18Ba的附近沿着Y方向设置有卡止部件固定部41。卡止部件固定部40是固定第一卡止部件22的区域,卡止部件固定部41是固定第二卡止部件23的区域。
卡止部件固定部40具备通过粘接剂固定第一卡止部件22的第一固定部22b的第一粘接面40a和第一固定部22b接触的第一接触面40b。卡止部件固定部40在俯视时形成在与第一固定部22b相同的范围内。卡止部件固定部41具备通过粘接剂固定第二卡止部件23的第二固定部23b的第二粘接面41a和第二固定部23b接触的第二接触面41b。卡止部件固定部41在俯视时形成在与第二固定部23b相同的范围内。
接触面40b、41b是成为卡止部件22、23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位置以及角度的基准的面。接触面40b、41b相对于卡止部件固定部40、41以外的部分为相同的高度,并且不需要特别区分,但例如可以由指示区域的线围起。另外,接触面40b、41b在打开框体部件12A、12B的状态,换句话说,在使便携用信息设备10成为使用形态的状态(参照图2)下,与第二支承板18B的背面18Bb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如图10所示,第一接触面40b具备沿长边的Y方向延伸的边缘面平行部40ba和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边缘面正交部40bb。第二接触面41b具备沿长边的Y方向延伸的边缘面平行部41ba和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边缘面正交部41bb。边缘面平行部40ba、41ba在卡止部件固定部40、41中的远离内端面18Aa、18Ba的一侧纵贯Y方向。边缘面正交部40bb、41bb的Y方向宽度比较短,确保粘接面40a、41a的Y方向宽度足够长。
边缘面正交部40bb、41bb分别设置有多个(在图10中,为4个)。边缘面正交部40bb、41bb包含卡止部件固定部40、41中的两端的位置而设置,并且相互适度分离。根据这样的接触面40b、41b,能够将卡止部件22、23在任何方向上没有倾斜地准确地位置决定以及角度决定。
粘接面40a、41a是卡止部件固定部40、41中的接触面40b、41b以外的区域,通过接触面40b、41b被分割成多个。在图10中,粘接面40a、41a分别被分割成三个区域。
如图11所示,第一支承板18A的背面18Ab中的卡止部件固定部40固定于第一卡止部件22的第一固定部22b。卡止部件固定部40中的X1侧的接触面40b与第一固定部22b接触,X2侧的第一粘接面40a通过粘接剂42粘接于第一固定部22b。第一粘接面40a比第一接触面40b凹陷粘接剂42的厚度d(也称为深度d。)。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支承板18B的背面18Bb中的卡止部件固定部41固定于第二卡止部件23的第二固定部23b。卡止部件固定部41中的接触面41b与第二固定部23b接触,X1侧的第二粘接面41a通过粘接剂42粘接于第二固定部23b。第二粘接面41a比第二接触面41b凹陷深度d。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板18A、18B以能够伴随着框体部件12A、12B的开闭动作对折的方式相互独立地构成。因此,假设在使用形态时在支承板18A、18B间产生板厚方向的高低差,则在设置于其表面的显示器16出现该高低差的影响。其结果为,有可能在使用形态下显示器16弯曲或波动,产生视觉确认不良、显示不良等产品不良。另外,若显示器16产生弯曲等,则有可能在使用形态和收纳形态的开闭动作时显示器16在设计上的开闭轨道不可移动。这样,显示器16特别是在折曲部以及其附近受到过度的负荷,也有可能产生破损、不良。
因此,在该便携用信息设备10中,具备从各支承板18A、18B突出的各卡止片22a、23a与对象侧的背面18Bb、18Ab抵接而相互限制而平衡的端面间位置决定部24。由此,该便携用信息设备10能够抑制在使用形态下的支承板18A、18B的内端面18Aa、18Ba间的高低差的产生,稳定地支承显示器16。其结果为,能够防止显示器16产生故障。第一卡止片22和第二卡止片23a的组设置至少1组即可。
在该便携用信息设备10中,卡止片22a、23a沿着内端面18Aa、18Ba相互错开地设置有多个。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内端面18Aa、18Ba的延伸方向上的高低差的产生。
在该便携用信息设备10中,支承板18A、18B的安装片25分别抵接支承于铰链框体28A、28B的表面28Aa、28Ba。因此,该便携用信息设备10例如通过使各铰链壳体28A、28B的表面28Aa、28Ba对齐为同一平面状,能够防止在各支承板18A、18B的内端面18Aa、18Ba的Y方向两端部出现高低差。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使用形态下的内端面18Aa、18Ba间的高低差的产生,并进一步稳定地支承显示器16。
在该便携用信息设备10中,支承板18A、18B的在打开壳体部件12A、12B构成平板状的使用形态下相互对置的内端面18Aa、18Ba彼此抵接配置。因此,支承板18A、18B在打开时构成1片板状。其结果为,显示器16被进一步稳定地支承。另外,由于支承板18A、18B在便携用信息设备10的使用形态下在内端面18Aa、18Ba间不产生缝隙,所以也确保对显示器16的触摸操作等的支承刚性。
另外,在该便携用信息设备10中,第一粘接面40a凹陷深度d,粘接剂42夹在第一粘接面40a与第一固定部22b之间,第一卡止片22a的表面与第一支承板18A的背面18Ab成同一平面,在便携用信息设备10的使用形态下,也针对于对象方的第二支承板18B的背面18Bb,构成同一平面来支承该背面18Bb。因此,在第一支承板18A的内端面18Aa与第二支承板18B的内端面18Ba之间抑制Z方向的高低差。
并且,第二粘接面41a凹陷深度d,粘接剂42夹在第二粘接面41a与第二固定部23b之间,从而第二卡止片23a的表面与第二支承板18B的背面18Bb成同一平面,在便携用信息设备10的使用形态下,也针对于对象方的第一支承板18A的背面18Ab,构成同一平面来支承该背面18Ab。因此,在第一支承板18A的内端面18Aa与第二支承板18B的内端面18Ba之间进一步抑制Z方向的高低差。由此,由第一支承板18A和第二支承板18B支承的一个显示器16不会产生波动、弯曲等,被稳定地支承,可视性提高。根据设计条件,涂布于第一粘接面40a的粘接剂42和涂布于第二粘接面41a的粘接剂42也可以是不同的种类。
此外,显示器16不一定限于一个,例如如图11的虚拟线所示,也可以以内端面18Aa、18Ba的位置为界设置两个显示器16A、16B。在该情况下,两个显示器16A、16B也没有高低差而被稳定地支承,特别是在遍及两个显示器16A~16B显示一个图像的情况下等,没有图像的失真,优选。根据设计条件,显示器也可以是3个以上。
图12是第一粘接面40a以及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如上述那样,18A中的最接近第一支承板背面18Ab的层以及第二支承板18b中的最接近背面18Bb的层的碳纤维43沿Y方向延伸。另外,对于最接近第一卡止部件22中的表面22aa的层,碳纤维43沿X方向延伸。
若第一粘接面40a的深度d过浅,则粘接剂42的量不充分,若过深则除去碳纤维43。在便携用信息设备10中,深度d相当于碳纤维强化树脂板中的表层树脂44的厚度。即,在第一支承板18A中,第一粘接面40a不会除去碳纤维43中的最接近背面18Ab的附图标记43a所示的部分,且设定为能够适量涂布粘接剂42的深度d。碳纤维43中的表层附近部的附图标记43a所示的部分对强度的贡献度较大,不除去该部分的第一支承板18A保持适当的强度。虽然省略图示,但对于第二支承板18B,第二粘接面41a也被设定为不会除去碳纤维43中的最接近背面18Bb的部分的深度d,第二支承板18B保持适当的强度。
第一粘接面40a以及第二粘接面41a通过对第一支承板18A以及第二支承板18B例如照射激光而形成。通过调整激光的输出强度、照射时间等,能够将粘接面40a、41a加工为准确的深度d。激光的种类例如是CO2激光。根据CO2激光,即使在粘接面40a、41a为比较宽范围的情况下,也可以微调输出的同时,进行迅速的加工。此外,第一接触面40b以及第二接触面41b相对于第一支承板18A以及第二支承板18B,无需特别的加工。
粘接面40a、41a的深度d在基于加工手段的精度的范围内允许一些误差,即使一部分的碳纤维43被除去到对强度没有较大的影响的程度,或者在表层树脂44中留下碳纤维43附近的一部分,也没有问题。换句话说,粘接面40a、41a的深度d只要在加工精度的范围内实际除去表层树脂44即可。
图13是表示第一支承板18A、第二支承板18B、第一卡止部件22以及第二卡止部件23的母材50的立体图。如图13所示,例如从一张母材50通过激光等切出第一支承板18A、第二支承板18B、第一卡止部件22以及第二卡止部件23。母材50的最接近表面以及背面的层的碳纤维沿箭头α方向延伸。在母材50中,第一支承板18A和第二支承板18B在箭头β方向上并列。箭头α方向和箭头β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第一卡止部件22和第二卡止部件23在箭头β方向上并列。由于卡止部件22、23的Y方向长度略短于支承板18A、18B的X方向长度,所以可以在β方向上并列配置。第一支承板18A和第一卡止部件22在α方向上并列,第二支承板18B和第二卡止部件23在α方向上并列。第一支承板18A和第二卡止部件23也可以在α方向上并列,第二支承板18B和第一卡止部件22也可以在α方向上并列。
支承板18A、18B的X方向与母材50的β方向一致,Y方向与α方向一致。卡止部件22、23的X方向与母材50的α方向一致,Y方向与β方向一致。换言之,在母材50中,以支承板18A、18B的内端面18Aa、18Ba的延伸方向(Y方向)和卡止部件22、23中的卡止片22a、23a的突出方向(X方向)为同方向(α方向)的方式排列支承板18A、18B和卡止部件22、23。
若这样从一张母材50切出支承板18A、18B,则能够极大抑制两者间的板厚差。另外,支承板18A、18B中的最接近表面以及背面的层的碳纤维43(图12参照)沿Y方向延伸,卡止部件22、23中的最接近表面以及背面的层的碳纤维43沿X方向延伸。因此,支承板18A、18B与卡止部件22、23的接合面彼此的最近的层的碳纤维43沿相互正交的方向延伸,强度提高。此外,形成支承板18A、18B中的粘接面40a、41a的加工可以是在支承板18A、18B从母材50切出前,也可以是在切出后。从母材50切出支承板18A、18B以及卡止部件22、23的激光的种类、以及形成粘接面40a、41a的激光的种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14是表示便携用信息设备1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1中,从母材50通过激光切出支承板18A、18B、卡止部件22、23。在步骤S2中,在支承板18A、18B的背面18Ab、18Bb通过激光加工形成粘接面40a、41a。此时,粘接面40a、41a以比接触面40b、41b凹陷粘接剂的厚度的方式形成。在步骤S3中,在粘接面40a、41a涂布粘接剂42,粘接卡止部件22、23。此时,卡止部件22、23在与接触面40b、41b接触的状态下粘接于粘接面40a、41a。之后,在步骤S4中,通过对支承板18A、18B组装其它部件,即,筺体部件12A、12B、显示器16、铰链19等,从而制造便携用信息设备10。
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便携用信息设备10A中的第一卡止部件22的第一粘接面40a以及其周边的放大剖视图。便携用信息设备10A中的第一卡止部件22具备第一固定部45。第一固定部45是相当于上述的第一固定部22b的部分。在便携用信息设备10A中的第一支承板18A未设置作为凹陷部的第一粘接面40a(参照图12)。
第一固定部45具备通过粘接剂固定第一支承板18A的卡止部件固定部40的第一粘接面45a、和卡止部件固定部40接触的第一接触面45b。第一固定部45在俯视时形成在与卡止部件固定部40相同的范围中。第一粘接面45a在俯视时形成在与上述的第一粘接面40a(参照图10)大致相当的范围中。第一接触面45b在俯视时形成在与上述的第一接触面40b(参照图10)大致相当的范围中。
第一粘接面45a比第一接触面45b凹陷深度d。第一粘接面45a的深度d相当于碳纤维强化树脂板中的表层树脂44的厚度。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便携用信息设备10A中的第二卡止部件23具备相当于上述的第一固定部23b的第二固定部。在便携用信息设备10A中的第二支承板18B未设置作为凹陷部的第二粘接面41a。第二固定部具备通过粘接剂固定第二支承板18B的卡止部件固定部41的第二粘接面、和卡止部件固定部41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第二粘接面比第二接触面凹陷深度d。
即,涂布粘接剂42且凹陷其厚度d的粘接面可以不如上述的便携用信息设备10那样设置于支承板18A、18B,而可以如变形例所涉及的便携用信息设备10A那样设置于卡止部件22、23。换言之,支承板18A、18B以及卡止部件22、23中的一方部件具备另一方部件接触的接触面、和通过粘接剂42固定另一方部件的粘接面,粘接面可以比接触面凹陷粘接剂42的厚度d。
在上述例示出如书那样能够对折折叠的便携用信息设备10、10A,但本发明除了将同形的框体部件彼此对折折叠的结构以外,也能够应用于例如在大形的框体部件的左右边缘部分别以能够折叠的方式连结小形的框体部件的对开的结构、在一个框体部件的左右边缘部分别连结折叠方向不同的框体部件的S型的折叠结构、在大形的框体部件的左右一方的边缘部以能够折叠的方式连结小形的框体部件的J型折叠结构等各种结构,框体部件的连接数可以设为4以上。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自由变更。
Claims (9)
1.一种便携用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框体部件;
第二框体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
显示器,被设置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与上述第二框体部件的内面间;
第一支承板,被配置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的内面侧,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侧支承上述显示器的背面;
第二支承板,被配置在上述第二框体部件的内面侧,在上述第二框体部件侧支承上述显示器的背面;以及
第一卡止部件,具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一卡止片,其中,上述第一固定部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上述第一支承板的背面,上述第一卡止片从该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侧突出,并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和上述第二框体部件开闭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卡止片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承板的背面接合或分离,
上述第一支承板以及上述第一卡止部件中的一方部件具备:
第一接触面,接触另一方部件的一部分;以及
第一粘接面,通过粘接剂固定另一方部件的一部分,
上述第一粘接面比上述第一接触面凹陷粘接剂的厚度,
上述第一支承板以及上述第一卡止部件中具备上述第一接触面以及上述第一粘接面的部件是碳纤维强化树脂板,
上述第一粘接面相对于上述第一接触面的凹陷深度相当于上述碳纤维强化树脂板中的表层树脂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用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便携用信息设备具备第二卡止部件,上述第二卡止部件具备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二卡止片,其中,上述第二固定部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上述第二支承板的背面,上述第二卡止部件从该第二支承板的一端面侧突出,并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和上述第二框体部件开闭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卡止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板的背面接合或分离,
上述第二支承板以及上述第二卡止部件中的一方部件具备:
第二接触面,接触另一方部件的一部分;以及
第二粘接面,通过粘接剂固定另一方部件的一部分,
上述第二粘接面比上述第二接触面凹陷粘接剂的厚度,
沿着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设置有多个上述第一卡止片,在与上述第一卡止片相互错开地对置的位置上沿着上述第二支承板的一端面设置有多个上述第二卡止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用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支承板是碳纤维强化树脂板,上述第一支承板的最接近相对于上述第一卡止部件的对置面的碳纤维层中的碳纤维的朝向是沿着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用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卡止部件是碳纤维强化树脂板,上述第一卡止部件的最接近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承板的对置面的碳纤维层中的碳纤维的朝向是与沿着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携用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接触面具备:
边缘面平行部,使上述第一固定部在沿着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边缘面正交部,在与沿着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携用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打开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框体部件而构成为平板状的状态下,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与上述第二支承板的一端面抵接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携用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器为一个,被支承为从上述第一支承板跨上述第二支承板。
8.一种便携用信息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便携用信息设备具备:
第一框体部件;
第二框体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
显示器,被设置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与上述第二框体部件的内面间;
第一支承板,被配置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的内面侧,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侧支承上述显示器的背面;
第二支承板,被配置在上述第二框体部件的内面侧,在上述第二框体部件侧支承上述显示器的背面;以及
第一卡止部件,具有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一卡止片,其中,上述第一固定部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上述第一支承板的背面,上述第一卡止片从该第一支承板的一端面侧突出,并在上述第一框体部件和上述第二框体部件开闭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卡止片相对于上述第二支承板的背面接合或分离,
上述第一支承板是碳纤维强化树脂板,具备:
第一接触面,接触上述第一卡止部件的一部分;以及
第一粘接面,通过粘接剂固定上述第一卡止部件的一部分,
上述便携用信息设备的制造方法具备:
从一张母材切出上述第一支承板和上述第一卡止部件的工序;
以比上述第一接触面凹陷粘接剂的厚度的方式通过激光加工形成上述第一粘接面的激光加工工序;以及
在上述第一粘接面涂布粘接剂,并在上述第一卡止部件与上述第一接触面接触的状态下粘接于上述第一粘接面的工序,
在上述激光加工工序中,以上述第一粘接面相对于上述第一接触面的凹陷深度相当于上述碳纤维强化树脂板中的表层树脂的厚度的方式进行激光加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用信息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母材中,以上述第一支承板的上述一端面的延伸方向和上述第一卡止部件中的上述第一卡止片的突出方向为相同方向的方式排列上述第一支承板和上述第一卡止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95956 | 2019-10-29 | ||
JP2019195956A JP6884189B2 (ja) | 2019-10-29 | 2019-10-29 | 携帯用情報機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48764A CN112748764A (zh) | 2021-05-04 |
CN112748764B true CN112748764B (zh) | 2024-06-04 |
Family
ID=75585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72787.4A Active CN112748764B (zh) | 2019-10-29 | 2020-10-09 | 便携用信息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79654B2 (zh) |
JP (1) | JP6884189B2 (zh) |
CN (1) | CN1127487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2067198A (ja) * | 2020-10-20 | 2022-05-06 |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 携帯用情報機器及びディスプレイアセンブリ |
JP7170086B2 (ja) * | 2021-04-22 | 2022-11-11 |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 電子機器 |
US20220397936A1 (en) * | 2021-06-11 | 2022-12-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Hinge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KR20230047276A (ko) | 2021-09-30 | 2023-04-0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32662A (zh) * | 2016-07-19 | 2018-01-26 |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便携式信息设备 |
CN107924038A (zh) * | 2015-08-28 | 2018-04-17 |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 光学部件以及光照射装置 |
CN108319332A (zh) * | 2017-01-10 | 2018-07-24 |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便携式信息设备 |
CN109613957A (zh) * | 2017-10-04 | 2019-04-12 |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便携式信息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35049B1 (ko) * | 2003-11-29 | 2006-10-17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
JP2009198633A (ja) * | 2008-02-20 | 2009-09-03 | Brother Ind Ltd | 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で製造した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
EP3826278B1 (en) * | 2011-07-11 | 2024-06-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Flexible display with guided plates to support the display in the open position |
KR102020659B1 (ko) * | 2013-06-03 | 2019-09-11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접이식 표시 장치 |
KR101663728B1 (ko) * | 2013-08-26 | 2016-10-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소자를 구비한 접철식 전자 기기 |
KR102628024B1 (ko) * | 2016-10-07 | 2024-01-2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
KR102542197B1 (ko) * | 2016-10-19 | 2023-06-1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
KR102652817B1 (ko) * | 2016-12-30 | 2024-04-01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접착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
JP2020522730A (ja) * | 2017-05-19 | 2020-07-30 | イー インク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 デジタル化およびタッチ感知を含む折畳可能電気光学ディスプレイ |
US10817030B2 (en) * | 2019-01-14 | 2020-10-27 | Dell Products L.P. | Portable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flexible display with alternating slide support frame |
KR102643282B1 (ko) * | 2019-01-16 | 2024-03-0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KR102705836B1 (ko) * | 2019-02-26 | 2024-09-1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
2019
- 2019-10-29 JP JP2019195956A patent/JP6884189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0-09 CN CN202011072787.4A patent/CN112748764B/zh active Active
- 2020-10-29 US US17/084,090 patent/US1157965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4038A (zh) * | 2015-08-28 | 2018-04-17 |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 光学部件以及光照射装置 |
CN107632662A (zh) * | 2016-07-19 | 2018-01-26 |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便携式信息设备 |
CN108319332A (zh) * | 2017-01-10 | 2018-07-24 |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便携式信息设备 |
CN109613957A (zh) * | 2017-10-04 | 2019-04-12 |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便携式信息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579654B2 (en) | 2023-02-14 |
JP2021071752A (ja) | 2021-05-06 |
JP6884189B2 (ja) | 2021-06-09 |
US20210124397A1 (en) | 2021-04-29 |
CN112748764A (zh) | 2021-05-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48764B (zh) | 便携用信息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613957B (zh) | 便携式信息设备 | |
CN110928363B (zh) | 便携式信息设备 | |
US10185355B2 (en) | Portable information device | |
CN111614804B (zh) | 便携用信息设备 | |
JP2018185725A (ja) | 携帯用情報機器 | |
US10831241B1 (en) | Portable information device | |
JP6950044B1 (ja) | ディスプレイアセンブリ及び携帯用情報機器 | |
JP7126330B2 (ja) | 電子機器 | |
JP2023005541A (ja) | 電子機器 | |
JP2020091723A (ja) | 携帯用情報機器 | |
WO2018147270A1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
JP2018112836A (ja) | 携帯用情報機器及び支持プレートの製造方法 | |
JP6928153B2 (ja) | 携帯用情報機器 | |
JP2022030431A (ja) | 電子機器 | |
US20230288960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220121111U (zh)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
US20230292565A1 (en) | Display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7293436B1 (ja) | 電子機器 | |
US20240211000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20240045472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7122651B2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
JP2022123433A (ja) | 電子機器 | |
JP2005108517A (ja) | 導光板、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JP2018128662A (ja) | 画像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