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9962A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39962A
CN112739962A CN201880097414.7A CN201880097414A CN112739962A CN 112739962 A CN112739962 A CN 112739962A CN 201880097414 A CN201880097414 A CN 201880097414A CN 112739962 A CN112739962 A CN 1127399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refrigeration cycle
zeotropic
refrigerant mixture
cycle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74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39962B (zh
Inventor
梁池悟
野本宗
筑山亮
石川智隆
藤本肇
池田隆
佐多裕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39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9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39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99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压缩机(1)、第一热交换器(2)、制冷剂容器(3)、第一减压装置(4)及第二热交换器(5)的顺序循环。旁通流路(9)使制冷剂容器(3)内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一部分在气液二相状态下与在第一减压装置(4)与压缩机(1)的排出口之间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合流。控制装置(10)在示出填充于制冷循环装置(100)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不足的特定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从报知部(8)输出特定信息。第三热交换器(6)冷却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控制装置(10)使用制冷剂容器(3)的容积相对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之比、从第二端部(N2)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Ps)及温度(Tb)的关系,判定特定条件是否成立。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判定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判定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3845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液面检测回路的制冷装置,所述液面检测回路连接到储液器(receiver)的预先确定的位置与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在液面检测回路中,从储液器的预先确定的位置流出的制冷剂被减压及加热后,测定该制冷剂的温度。在从储液器的预先确定的位置流出的制冷剂为气体状态的情况下,由加热导致的温度上升变大,在为液体状态的情况下,由加热导致的热能作为蒸发潜热被消耗而由加热导致的温度上升变小。因此,在温度上升较小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液体制冷剂积存到储液器的预先确定的位置,并检测出填充了需要的制冷剂量。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84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制冷装置的液面检测回路中,被减压及加热后的制冷剂的温度根据在制冷装置中循环的制冷剂量(循环制冷剂量)或液面检测回路的加热机构的加热量而不同。关于在液面检测回路中被减压及加热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需要按制冷装置的机型设计液面检测回路所包含的减压机构及加热机构,以使从储液器的预先确定的位置流出的制冷剂为气体状态的情况下的温度上升大于其为液体状态的情况下的温度上升。因此,设计为某机型的制冷装置用的液面检测回路有可能不能应用于其他机型的制冷装置。结果,制冷装置的制造成本可能增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抑制判定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成本。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制冷剂容器、第一减压装置及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旁通流路、报知部及控制装置。旁通流路使制冷剂容器内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一部分在气液二相状态下与在第一减压装置与压缩机的排出口之间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合流。控制装置在示出填充于制冷循环装置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不足的特定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从报知部输出特定信息。旁通流路包含在旁通流路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串联连接的第三热交换器及第二减压装置。第一端部配置在制冷剂容器内。第三热交换器冷却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控制装置使用制冷剂容器的容积相对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之比、从第二端部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及温度的关系,判定特定条件是否成立。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通过使用制冷剂容器的容积相对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之比、从第二端部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及温度的关系,判定填充于制冷循环装置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不足,从而能够抑制判定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及液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的情况的功能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及气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的情况的功能框图。
图3是示出如图1所示液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的情况下的储液器容积比与从旁通流路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比的关系的图。
图4是示出如图2所示气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的情况下的储液器容积比与从旁通流路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比的关系的图。
图5是示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焓及温度的关系的莫里尔曲线图。
图6是示出某压力下的蒸发温度成为-40℃的情况下的储液器容积比与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利用图1及图2的控制装置进行的、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不足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进行的、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一次制冷剂量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12是示出某压力下的蒸发温度成为-40℃的情况下的储液器容积比与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进行的、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二次制冷剂量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储液器容积比与制冷循环装置的冷却能力比的关系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进行的、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维持期望的冷却能力所需的制冷剂量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进行的、判定是否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利用图17的控制装置进行的、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维持期望的冷却能力所需的制冷剂量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图中的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且原则上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及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图1及图2的不同在于储液器3内的液体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液体制冷剂)的液面的高度。
如图1及图2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压缩机1、冷凝器2(第一热交换器)、储液器3(制冷剂容器)、膨胀阀4(第一减压装置)、蒸发器5(第二热交换器)、显示装置8(报知部)、旁通流路9、控制装置10、温度传感器101及压力传感器102。
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压缩机1、冷凝器2、储液器3、膨胀阀4及蒸发器5的顺序循环。旁通流路9的端部N1(第一端部)配置在储液器3内。旁通流路9的端部N2(第二端部)连接到蒸发器5与压缩机1的吸入口之间的流路FP1。旁通流路9包含热交换器6(第三热交换器)和毛细管7(第二减压装置)。热交换器6及毛细管7在端部N1与N2之间依次串联连接。
从端部N1流入旁通流路9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热交换器6中被冷却。其后,在毛细管7中被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状态,从端部N2与在流路FP1中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合流。
温度传感器101测定从端部N2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Tb。压力传感器102检测被吸入压缩机1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Ps。压力Ps是从端部N2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
控制装置10通过控制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fc,从而控制压缩机1每单位时间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量。控制装置10分别从温度传感器101及压力传感器102接收温度Tb及压力Ps。控制装置10在填充于制冷循环装置100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不足的情况下,在显示装置8上显示封入量不足。
控制装置10包含存储部11。在存储部11中预先保存有储液器3的容积相对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之比(储液器容积比)、压力Ps及温度Tb的关系或者导出该关系所需的信息(例如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物性值)。另外,在存储部11中预先保存有特定参数(例如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的控制目标值。
在储液器3中积存有液体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并且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含的制冷剂中的与其他制冷剂相比沸点较低的制冷剂(低沸点制冷剂)汽化。作为共沸混合制冷剂,例如能够列举R463A。
R463A以36:30:14:14:6的重量百分比(wt%)(纯组成比)包含R32、R125、R1234yf、R134a及CO2。为了确保工作压力,在R463A中包含CO2。R32、R125、R1234yf、R134a及CO2的1个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为-51.7℃、-48.1℃、-29.4℃、-26.1℃及-78.5℃。在R463A所包含的制冷剂之中,CO2的沸点最低,R32的沸点次于CO2而较低。在R463A的低沸点制冷剂中包含R32及CO2。
以下,说明填充于制冷循环装置100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为R463A的情况。此外,填充于制冷循环装置100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不限定于R463A。
在图1中,储液器3的液面比端部N1高。由于端部N1浸渍于液体制冷剂,所以液体制冷剂流入端部N1。在图2中,储液器3的液面比端部N1低。由于端部N1没有浸渍于液体制冷剂,所以气体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流入端部N1。
图3是示出如图1所示液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9的情况下的储液器容积比与从旁通流路9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比的关系的图。图4是示出如图2所示气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9的情况下的储液器容积比与从旁通流路9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比的关系的图。对图3及图4进行比较,根据流入旁通流路9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状态,从旁通流路9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比不同。这样的组成比的不同会显著地反映到气液二相状态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
图5是示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焓及温度的关系的莫里尔曲线图。在图5中,实线示出液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9的图1的情况,虚线示出气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9的图2的情况。在图6中也同样如此。在图5中,状态C10表示从旁通流路9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状态。
如图5所示,在气液二相状态的区域(饱和液体线与饱和蒸气线之间的区域)中,等温线具有负的斜率,伴随着焓的增加而接近焓的轴(横轴)。由于等温线在气液二相状态的区域中具有负的斜率,所以当在气液二相状态的区域中将压力设为恒定并使焓变化的情况下,会产生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发生变化这样的温度梯度。
液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9的情况下的温度梯度不同于气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9的情况下的温度梯度。结果,气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9的情况下的状态C10的温度Tb比液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9的情况下的状态C10的温度Tb低。
图6是示出压力Ps下的蒸发温度成为-40℃的情况下的储液器容积比与温度Tb的关系的图。在图6中,温度Tp(基准温度)是在液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9的情况下从旁通流路9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Tb的最小值。此外,某压力下的蒸发温度是指在莫里尔曲线图上饱和液体线上的与该压力对应的点的温度、饱和蒸气线上的与该压力对应的点的温度的平均温度。
如图6所示,气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9的情况下的温度Tb比温度Tp低。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中,在温度Tp与Tb之差大于阈值α的情况下,判定为储液器3的液面比高度H1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不足。由于按这种方式使用储液器容积比、压力Ps及温度Tb的关系来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的不足的方法不需要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机型固有的信息,所以具有对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通用性。通过采用该方法,从而能够抑制判定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成本。
图7是用于说明利用图1及图2的控制装置10进行的、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不足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图7所示的处理由统筹地控制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未图示的主例程定期调用。图8、图13、图15、图16及图18所示的处理也同样如此。以下,将步骤仅记载为S。
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10在S101中算出与压力Ps对应的温度Tp,并使处理进入S102。控制装置10在S102中判定温度Tp与Tb之差大于阈值α这一条件(特定条件)是否成立。在温度Tp与Tb之差大于α的情况下(S102中为“是”),控制装置10在S103中将示出封入量不足的信息(特定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8,并使处理返回主例程。在温度Tp与Tb之差为α以下的情况下(S102中为“否”),控制装置10使处理返回主例程。此外,阈值α能够通过实机实验或模拟适当算出。阈值α也可以是0。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根据制冷循环装置的不同,有时分阶段地填充制冷剂。例如,有时设定有使制冷循环装置运转所需的最小的封入量(一次制冷剂量)及一次制冷剂量加上与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状态的变化对应的循环制冷剂量的变动量而成的二次制冷剂量。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说明通过判定图7的S102所示的特定条件是否成立,从而判定一次制冷剂量的填充是否完成的情况。
图8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进行的、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一次制冷剂量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在图8所示的处理中,将图7所示的处理的S103置换为S103A,并且追加了处理S104。
如图8所示,控制装置在S101中算出温度Tp,并在S102中判定温度Tp与Tb之差是否大于阈值α。在温度Tp与Tb之差大于α的情况下(S102中为“是”),控制装置认为封入量少于一次制冷剂量,在S103A中将催促制冷剂的填充的信息(特定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并使处理返回主例程。在温度Tp与Tb之差为α以下的情况下(S102中为“否”),控制装置10在S104中将示出一次制冷剂量的填充已完成的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并使处理返回主例程。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旁通流路的第二端部连接到第二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吸入口之间的流路的情况。旁通流路使制冷剂容器内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一部分在气液二相状态下与在第一减压装置与压缩机的排出口之间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合流即可,第二端部的连接位置不限定于第二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吸入口之间的流路。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中,说明压缩机具有喷射口且第二端部与该喷射口连接的情况。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制冷循环装置100B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制冷循环装置100B的结构是将图1所示的压缩机1及旁通流路9分别置换为压缩机1B及旁通流路9B而成的结构。由于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所以不重复说明。
如图9所示,压缩机1B具有喷射口Pinj。旁通流路9B的端部N2B(第二端部)与喷射口Pinj连接。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中,说明旁通流路的第二端部连接到第一减压装置与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流路的情况。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制冷循环装置100C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制冷循环装置100C的结构是将图1所示的旁通流路9置换为旁通流路9C而成的结构。由于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所以不重复说明。如图10所示,旁通流路9C的端部N2C(第二端部)连接到膨胀阀4与蒸发器5之间的流路FP2。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旁通流路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第三热交换器及第二减压装置依次串联连接的情况。第三热交换器及第二减压装置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串联连接即可。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中,说明第二减压装置及第三热交换器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依次串联连接的情况。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制冷循环装置100D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制冷循环装置100D的结构是将图1所示的旁通流路9置换为旁通流路9D而成的结构。由于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所以不重复说明。如图11所示,毛细管7及热交换器6在端部N1与N2之间依次串联连接。
此外,毛细管7的流路阻力通常大于热交换器6的流路阻力。因此,从端部N2流出的每单位时间的制冷剂量被限制为每单位时间能够通过毛细管7的制冷剂量。在需要使从端部N2流出的每单位时间的制冷剂量增加而确保循环制冷剂量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优选在端部N1与N2之间将热交换器6及毛细管7依次串联连接,对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依次进行冷却及减压。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1及变形例1~4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抑制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根据配置在制冷剂容器内的旁通流路的端部是否浸渍于积存在制冷剂容器内的液体制冷剂来判定封入量的不足的情况。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在液体制冷剂流入旁通流路的第一端部的情况下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不足的情况。
图12是示出压力Ps下的蒸发温度成为-40℃的情况下的储液器容积比与温度Tb的关系的图。如图12所示,由于在运转中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储液器的容积恒定,所以当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减少时,储液器容积比增加。结果,温度Tb下降。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通过判定温度Tb是否比基准温度β低来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期望的制冷剂量的情况。此外,基准温度β是在填充有期望的制冷剂量的情况下在从旁通流路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设想的温度。
图13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进行的、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二次制冷剂量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3所示,控制装置在S201中判定温度Tb小于基准温度β这一条件(特定条件)是否成立。在温度Tb小于基准温度β的情况下(在S201中为“是”),控制装置在S202中将催促制冷剂的填充的信息(特定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并使处理返回主例程。在温度Tb为基准温度β以上的情况下(在S201中为“否”),控制装置在S203中将示出二次制冷剂量的填充已完成的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并使处理返回主例程。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通过判定温度Tb是否比基准温度β低来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期望的制冷剂量的情况。也能够使用储液器容积比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期望的制冷剂量。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中,说明使用储液器容积比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维持期望的冷却能力所需的制冷剂量的情况。
图14是示出储液器容积比与制冷循环装置的冷却能力比的关系的图。在图14中,纵轴的冷却能力比将R463A的循环组成比为纯组成比的情况下的冷却能力设为100%。如图14所示,由于在运转中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储液器的容积恒定,所以当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减少时,储液器容积比增加。结果,冷却能力比下降。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中,说明通过判定与温度Tb对应的储液器容积比是否小于与期望的冷却能力对应的储液器容积比来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期望的制冷剂量的情况。以下,将期望的冷却能力设为80%以上的冷却能力比,将与80%的冷却能力比对应的储液器容积比设为Rc。
图15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进行的、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维持期望的冷却能力所需的制冷剂量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5所示,控制装置在S211中根据压力Ps及温度Tb算出储液器容积比R1,并使处理进入S212。控制装置在S212中判定储液器容积比R1大于Rc这一条件(特定条件)是否成立。在储液器容积比R1大于Rc的情况下(在S212中为“是”),控制装置30在S213中将示出冷却能力下降的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8,并向用户催促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填充,并使处理返回主例程。在储液器容积比R1为Rc以下的情况下(在S212中为“否”),控制装置30使处理返回主例程。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中,说明使用向制冷循环装置的二次制冷剂量的填充完成后的储液器容积比的初始值来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是否从制冷循环装置泄漏的结构。
图16是用于说明利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进行的、判定是否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图16所示的处理将图15的S212、S213分别置换为S222、S223。
如图16所示,控制装置在S211中算出储液器容积比R1,并在S222中判定储液器容积比R1与初始值R0之差大于阈值γ这一条件(特定条件)是否成立。在储液器容积比R1与初始值R0之差大于阈值γ的情况下(在S222中为“是”),控制装置在S223中将示出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信息(特定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并使处理返回主例程。在储液器容积比R1与初始值R0之差为阈值γ以下的情况下(在S222中为“否”),控制装置使处理返回主例程。
此外,在S222中示出的条件是示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少于二次制冷剂量的条件。另外,阈值γ能够通过实机实验或模拟适当算出。阈值γ也可以是0。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2及变形例1、2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抑制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1及2中,说明了在制冷循环装置具备的显示装置上显示示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不足的信息的情况。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制冷循环装置具备通信装置且利用该通信装置向外部的显示装置发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不足的情况。根据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用户无需始终在制冷循环装置的附近监视制冷剂不足的发生。用户通过接收来自远程的保养管理者的联络,从而能够知晓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的不足相关的信息。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的结构的图。在制冷循环装置300的结构中,将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8及控制装置10分别置换为通信装置38(报知部)及控制装置30。由于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所以不重复说明。如图17所示,通信装置38例如经由互联网与外部的显示装置1000连接。
图18是用于说明利用图17的控制装置30进行的、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少于维持期望的冷却能力所需的制冷剂量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图18所示的处理是将图15所示的处理的S213置换为S313而成的处理。
如图18所示,控制装置30在S211中算出储液器容积比R1,并在S212中判定储液器容积比R1大于Rc这一条件(特定条件)是否成立。在储液器容积比R1大于Rc的情况下(在S212中为“是”),控制装置30在S313中将示出冷却能力下降的信息发送给外部的显示装置1000,并使处理返回主例程。在储液器容积比R1为Rc以下的情况下(在S212中为“否”),控制装置30使处理返回主例程。
此外,能够将表示向显示装置的显示处理的图7的S103、图8的S103A、S104、图13的S202、S203、图15的S213及图16的S223与图18同样地置换为向外部的显示装置的发送处理。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抑制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是否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成本。另外,根据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用户通过接收来自远程的保养管理者的联络,从而能够知晓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的不足相关的信息。
此次公开的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还预定在不矛盾的范围适当地组合并实施。应当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不具有限制性。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上述说明示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图将与权利要求书同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都包括在内。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B压缩机,2冷凝器,3储液器,4膨胀阀,5蒸发器,6热交换器,7毛细管,8、1000显示装置,9、9B~9D旁通流路,FP1、FP2流路,10、30控制装置,11存储部,38通信装置,100、100B~100D、300制冷循环装置,101温度传感器,102压力传感器,N1、N2、N2B、N2C端部,Pinj喷射口。

Claims (8)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供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制冷剂容器、第一减压装置及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旁通流路,所述旁通流路使所述制冷剂容器内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一部分在气液二相状态下与在所述第一减压装置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之间流动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合流;
报知部;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示出填充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不足的特定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从所述报知部输出特定信息,
所述旁通流路包含在所述旁通流路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串联连接的第三热交换器及第二减压装置,
所述第一端部配置在所述制冷剂容器内,
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冷却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所述控制装置使用所述制冷剂容器的容积相对于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之比、从所述第二端部流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及温度的关系,判定所述特定条件是否成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特定条件包含基准温度与从所述第二端部流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之差大于阈值这一条件,
所述基准温度是在所述第一端部浸渍于液体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二端部流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最小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特定条件包含所述制冷剂容器的容积相对于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封入量之比与基准值之差大于阈值这一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到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口之间的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端部连接到所述第一减压装置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流路。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机具有连接所述第二端部的喷射口。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减压装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依次串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报知部包含通信装置,
在所述特定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经由所述通信装置将所述特定信息发送给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外部的显示装置。
CN201880097414.7A 2018-09-28 2018-09-28 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127399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6530 WO2020066005A1 (ja) 2018-09-28 2018-09-28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9962A true CN112739962A (zh) 2021-04-30
CN112739962B CN112739962B (zh) 2022-06-03

Family

ID=69950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7414.7A Active CN112739962B (zh) 2018-09-28 2018-09-28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37935B2 (zh)
CN (1) CN112739962B (zh)
WO (1) WO20200660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29766A1 (ja) * 2020-05-14 2021-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15667820A (zh) * 2020-05-26 2023-01-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热源单元、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08393A (ja) * 2005-07-25 2005-11-04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冷媒量検出方法
WO2015056704A1 (ja) * 2013-10-17 2015-04-23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104173A (zh) * 2014-03-17 2016-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205807889U (zh) * 2016-04-02 2016-12-14 赵向辉 冷凝压力调节装置
US20160363357A1 (en) * 2014-04-04 2016-12-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3173714A1 (en) * 2015-11-25 2017-05-31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ng cycle system and liquid flow-back preven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34169B2 (ja) * 1992-07-16 2002-10-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334909B2 (ja) * 2010-04-20 2013-1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並びに冷凍空調システム
US11131490B2 (en) * 2016-05-09 2021-09-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device having condenser unit connected to compressor unit with on-site pipe interposed therebetween and remote from the compressor uni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08393A (ja) * 2005-07-25 2005-11-04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冷媒量検出方法
WO2015056704A1 (ja) * 2013-10-17 2015-04-23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104173A (zh) * 2014-03-17 2016-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US20160363357A1 (en) * 2014-04-04 2016-12-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3173714A1 (en) * 2015-11-25 2017-05-31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ng cycle system and liquid flow-back prevention method
CN205807889U (zh) * 2016-04-02 2016-12-14 赵向辉 冷凝压力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37935B2 (ja) 2021-09-22
WO2020066005A1 (ja) 2020-04-02
JPWO2020066005A1 (ja) 2021-08-30
CN112739962B (zh) 2022-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03300B2 (ja) 冷凍装置
CN111065869B (zh) 气体泄漏量检测方法以及冷冻装置的运转方法
Sekhar et al. HFC134a/HC600a/HC290 mixture a retrofit for CFC12 systems
EP2821731A1 (en) Refrigerant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flash tank receiver
CN112739962B (zh) 制冷循环装置
EP2889552A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JPWO2017145826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WO201611712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80841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428442B2 (en) Cool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related to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and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 condensers
JP202108118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90239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588626B2 (ja) 冷凍装置
JP700266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1279141B (zh) 制冷空调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JP2005106314A (ja) 冷凍装置
CN212253263U (zh) 制冷空调装置
JP6903233B2 (ja) 室外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Dabas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 refrigeration system working under transient conditions
JP7105903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590768B2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