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89567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89567A
CN112689567A CN201980060003.5A CN201980060003A CN112689567A CN 112689567 A CN112689567 A CN 112689567A CN 201980060003 A CN201980060003 A CN 201980060003A CN 112689567 A CN112689567 A CN 1126895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wall
region
tire
blocks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00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89567B (zh
Inventor
堀内研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89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9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89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95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3/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verse section
    • B60C3/06Ty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verse section asymmetr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与未铺装路的路面状况无关地发挥优异的行驶性能(泥地性能及岩石地性能)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相邻的胎侧区域的各自,设置从胎侧部(2)的外表面隆起且由截断要素(31)区划出的多个胎侧块(30),使设置于在车辆装配时相对于车辆成为外侧的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out比设置于在车辆装配时相对于车辆成为内侧的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in小。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作为未铺装路行驶用轮胎的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与未铺装路的路面状况无关地发挥优异的行驶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意图在不平整地、泥泞地、雪道、沙地、岩石地等未铺装路上行驶的充气轮胎中,一般来说,采用以边缘成分多的横纹槽、块为主体且槽面积大的胎面花纹。另外,在位于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胎肩块的进一步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侧区域设置胎侧块。在这样的轮胎中,一边利用前述的横纹槽、块将路面上的泥、雪、沙、石头、岩石等咬入而得到牵引性能,一边通过槽面积大而防止路面上的泥、雪、沙、石头、岩石等堵塞槽,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未铺装路中,如上所述,存在各种各样的种类,其路面状况未必相同,因此,有时根据未铺装路的种类而对轮胎要求的性能不同。例如,在如泥泞地、雪道、沙地等(以下,称作泥泞地等)这样路面由比较软的泥、雪、沙等(以下,称作泥等)覆盖的情况下,要求确保轮胎陷入并埋没于泥等的状态下的牵引性能(以下,称作泥地性能)。另一方面,在如岩石地那样路面硬且凹凸剧烈的情况下,车辆的姿势不稳定,因此要求确保车辆的姿势走样的状态下的牵引性能(以下,称作岩石地性能)。已知:一般来说,要想提高泥地性能,以使得将泥等利用块踏面踏实并利用槽将泥等充分咬入的方式槽成分多(块体积小)的花纹是有效的。相反,已知:要想提高岩石地性能,以使得即使是车辆的姿势走样的状态也能够发挥边缘效应的方式块刚性高(块体积大)的花纹是有效的。因而,兼顾泥地性能和岩石地性能并不容易,要求用于得到兼顾这些性能而能够应对各种未铺装路的轮胎的进一步的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6-0078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3-1192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与未铺装路的路面状况无关地发挥优异的行驶性能(泥地性能及岩石地性能)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及配置于这些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被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装配方向,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相邻的胎侧区域的各自沿着轮胎周向排列有从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隆起且由截断(分断)要素区划出的多个胎侧块,所述截断要素是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在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槽、在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刀槽花纹选择的要素的组合,在将所述胎侧区域中的在车辆装配时相对于车辆成为内侧的一侧设为内侧胎侧区域,将在车辆装配时相对于车辆成为外侧的一侧设为外侧胎侧区域时,设置于所述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out比设置于所述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in小。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在轮胎埋没于泥等时、车身倾斜时接地的胎侧区域设置多个胎侧块时,关于在车身倾斜时负荷容易施加的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通过使个数Nout相对小(即,使各块大),确保块刚性而提高岩石地性能,关于车辆的姿势的影响小的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通过使个数Nin相对大(即,使各块小),将槽成分确保得大而提高泥地性能,通过在车辆内外进行功能分担,能够平衡地兼顾泥地性能和岩石地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胎侧块彼此在沿着轮胎径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通过这样配置胎侧块,遍及轮胎整周而存在胎侧块,有利于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设置于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out为25以上,设置于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out与设置于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in之比Nin/Nout为1.5以上且3.5以下。由此,各侧的胎侧块的个数、大小的平衡变得良好,有利于兼顾泥地性能和岩石地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从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到胎侧区域的轮胎径向最内侧点为止的垂直距离L与轮胎截面高度SH之比L/SH为0.10~0.30。通过这样设定设置胎侧块的胎侧区域的范围,在未铺装路上行驶时胎侧块合适地与路面(泥等、岩石)相接,有利于有效地发挥泥地性能、岩石地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胎侧块的从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隆起高度H为5mm~13mm。由此,胎侧块充分隆起而成为合适的大小,因此有利于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截断要素局部包括槽深相对小的浅槽区域,浅槽区域的槽深是胎侧块的从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隆起高度H的40%~45%,浅槽区域的沿着胎侧块的踏面的轮廓线的总长是该胎侧块的踏面的轮廓线的全长的15%~35%。由此,能够平衡地确保槽体积和块刚性,有利于兼顾泥地性能和岩石地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设置于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总面积是设置于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总面积的85%~115%。通过这样在车辆内外将胎侧块的总面积设定为相同程度,能够通过车辆内外的胎侧块的个数的关系而有效地提高槽体积和块刚性的平衡,有利于兼顾泥地性能和岩石地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内侧胎侧区域及外侧胎侧区域的各自中,设置于各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总面积相对于各胎侧区域的面积的比例为15%~70%。由此,能够在各胎侧区域中充分确保胎侧块,因此有利于兼顾泥地性能和岩石地性能。
在本发明中,“接地端”是在将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了正规内压的状态下垂直放置于平面上并施加了正规荷重时形成的接地区域的轮胎轴向的两端部。“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基于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针对每个轮胎确定的轮辋,例如,若是JATMA则设为标准轮辋,若是TRA则设为“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者,若是ETRTO则设为“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基于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针对每个轮胎确定的空气压,若是JATMA则是最高空气压,若是TRA则是表“TIRE R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若是ETRTO则是“INFLATION PRESSURE(充气压力)”,但在轮胎为乘用车用的情况下设为180kPa。“正规载荷”是在包括轮胎所基于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针对每个轮胎确定的载荷,若是JATMA则是最大负荷能力,若是TRA则是表“TIRE R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若是ETRTO则是“LOAD CAPACITY(负载能力)”,但在轮胎为乘用车用的情况下设为相当于所述载荷的88%的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2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主视图。
图3是对截断要素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1、配置于该胎面部1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2及配置于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3。在图1中,标号CL表示轮胎赤道,标号E表示接地端。此外,图1是子午线剖视图,所以虽然未描绘,但胎面部1、胎侧部2、胎圈部3分别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呈环状,由此构成充气轮胎的环形状的基本构造。以下,使用了图1的说明基本上基于图示的子午线截面形状,但各轮胎构成构件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呈环状。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被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装配方向。具体而言,图的“内”这一侧是以在向车辆装配时相对于车辆成为内侧的方式指定的一侧(以下,称作车辆内侧),图的“外”这一侧是以在向车辆装配时相对于车辆成为外侧的方式指定的一侧(以下,称作车辆外侧)。这样的装配方向例如能够通过观察设置于轮胎外表面的任意的部位的显示而判别。
在左右一对胎圈部3之间架设有胎体层4。该胎体层4包括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多条加强帘线,绕着配置于各胎圈部3的胎圈芯5从车辆内侧向外侧翻折。另外,在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有胎圈填胶6,该胎圈填胶6由胎体层4的主体部和翻折部包入。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中的胎体层4的外周侧埋设有多层(在图1中是2层)带束层7。各带束层7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条加强帘线,且以在层间加强帘线互相交叉的方式配置。在这些带束层7中,加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斜角度例如被设定为10°~40°的范围。而且,在带束层7的外周侧设置有带束加强层8。带束加强层8包括在轮胎周向上取向的有机纤维帘线。在带束加强层8中,有机纤维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例如被设定为0°~5°。
本发明适用于这样的一般的截面构造的充气轮胎,但其基本构造不限定于上述的构造。
在图1、2所示的充气轮胎中,在胎面部1的外表面的中央区域设置有多个中央块10。另外,在胎面部1的外表面的胎肩区域设置有多个胎肩块20。换言之,在胎面部1的外表面中,在轮胎赤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2个种类的块(中央块10及胎肩块20)。并且,配置有位于轮胎赤道侧的中央块10的区域成为中央区域,配置有位于比中央块10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处的胎肩块20的区域成为胎肩区域。
中央块10以夹着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延伸的倾斜槽11而成对(块对10′)的方式排列。并且,该块对10′的一侧(图中的轮胎赤道的左侧)的中央块10从轮胎赤道的一侧(图中的轮胎赤道的左侧)向另一侧(图中的轮胎赤道的右侧)以跨越轮胎赤道的方式延伸,另一侧(图中的轮胎赤道的右侧)的中央块10从轮胎赤道的另一侧(图中的轮胎赤道的右侧)向一侧(图中的轮胎赤道的左侧)以跨越轮胎赤道的方式延伸。另外,在各中央块1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壁面(倾斜斜槽30的相反侧的壁面)设置有由在胎面踏面中连接成V字状的2个壁面构成的切口12。
如前所述,胎肩块20是配置于中央块1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块。在图示的例子中,从中央块1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到达接地端E的多个胎肩块20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在这多个胎肩块20之间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胎肩槽21。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这些胎肩块20的子午线截面中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视为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将与该端部相邻的区域设为胎侧区域(形成有后述的胎侧块30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胎肩块20的子午线截面中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设置有遍及轮胎整周而连续地延伸的突条22。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如上所述的中央块10和胎肩块20的各自形成有刀槽花纹40。另外,在胎肩块2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设置有沿着轮胎宽度方向一边弯折一边延伸的浅槽41。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在轮胎埋没于泥等时、车身倾斜时接地的胎侧区域的后述的胎侧块30的构造,因此,只要是如图示的例子那样以块为主体而适合于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的胎面花纹即可,形成于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之间的槽、块的构造没有特别的限定。
在位于胎肩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侧区域形成有从胎侧部2的外表面隆起的多个胎侧块30。胎侧块30的隆起高度H优选为5mm~13mm。多个胎侧块30沿着轮胎周向遍及轮胎整周而排列。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各胎肩块2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延长位置配置有胎侧块30,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侧块30间的槽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肩块20间的胎肩槽21实质上连续。各胎侧块30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的是,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侧块30彼此在沿着轮胎径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例如,图示的胎侧块30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和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大致L字形状,因此相邻的胎侧块30的一部分重叠。
各胎侧块30通过至少3个方向由截断要素31区划而构成。换言之,通过从胎侧部2的外表面隆起的陆部由多个截断要素31区划而形成胎侧块30。截断要素31是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在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槽、在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刀槽花纹中的任一者。另外,在截断要素31是具有深度的要素(槽、刀槽花纹)的情况下,截断要素31具有胎侧块30的隆起高度H的40%以上的深度。换言之,槽深小于胎侧块30的隆起高度的40%的槽、刀槽花纹不被视为区划胎侧块30的截断要素31。这些截断要素31能够将多个种类任意组合。例如,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车辆外侧的胎侧区域(以下,记为外侧胎侧区域)形成有将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槽设为截断要素31的胎侧块30a。另外,在车辆内侧的胎侧区域(以下,记为内侧胎侧区域)形成有将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槽及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槽设为截断要素31的胎侧块30b、以及将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槽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槽设为截断要素31的胎侧块30c。此外,关于截断要素31,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与槽、刀槽花纹不同,并不具有深度,但在本发明中视为区划胎侧块30的要素。例如,即使在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存在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的突条22且胎侧块30通过突条22而连结的情况下,在本发明中,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即,突条22)也被视为区划胎侧块30的截断要素31,因此除了突条22之外的各部分成为独立的胎侧块30。
在本发明中,在将胎侧块30设置于外侧胎侧区域及内侧胎侧区域的各自时,使胎侧块30的个数不同。即,若将设置于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设为Nout,将设置于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设为Nin,则这些个数Nout及Nin满足Nout<Nin的关系。例如,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于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比设置于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细微地区划,因此个数Nout比个数Nin小。
这样,在车辆内外使胎侧块30的个数不同,关于在车身倾斜时负荷容易施加的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通过使个数Nout相对小(即,使各块大),确保块刚性而提高岩石地性能,关于车辆的姿势的影响小的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通过使个数Nin相对大(即,使各块小),将槽成分确保得大而提高泥地性能,由于在车辆内外进行功能分担,所以能够平衡地兼顾泥地性能和岩石地性能。
如上所述,在车辆内外使胎侧块30的个数不同时,设置于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总面积优选为设置于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总面积的85%~115%。若这样在车辆内外将胎侧块30的总面积设定为相同程度,则通过使个数Nout相对小而能够可靠地使各胎侧块30大从而提高岩石地性能,通过使个数Nin相对大而能够可靠地使各胎侧块30小从而提高泥地性能。此时,若车辆内外的胎侧块30的总面积的关系从上述的范围偏离,则难以仅靠胎侧块30的个数将车辆内外的胎侧块30的形状(大小)设定为合适的关系。此外,在本发明中,胎侧块30的总面积是胎侧块30的顶面的面积的总和。
在设置胎侧块30时,以使胎侧块30对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有效地作用的方式,在内侧胎侧区域及外侧胎侧区域的各自,将设置于各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总面积相对于各胎侧区域的面积的比例优选设定为15%~70%。通过这样使得胎侧块30占据胎侧区域的充分的范围,能够有效地发挥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若胎侧块30的总面积的比例小于15%,则胎侧块30稀疏地散布,因此难以充分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若胎侧块30的总面积的比例超过70%,则胎侧块30之间的槽、刀槽花纹的面积减少而难以得到边缘效应,因此难以充分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另外,若各胎侧块30过小,则难以得到用于发挥未铺装路面上的行驶性能的充分的边缘效应,因此各胎侧块30的面积优选为胎侧区域的面积的例如4%以上。此外,在本发明中,胎侧区域的面积是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与胎侧块30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之间的区域的面积。
在本发明中,胎侧块30由截断要素31区划,但无需其整周完全被区划(截断)。例如,在图3(a)及图3(b)中示意性地示出的2个种类的胎侧块30形成有在块内终止的槽A或槽B。其中,在如图3(a)那样槽A具有充分的长度的情况下,槽A能够视为截断要素31。即,若不被槽A截断的部分的长度Y相对于将槽A(截断要素31)延长而得到的假想槽(参照图中的虚线)的长度X的比例小于15%,则该槽A(截断要素31)将块实质上截断,位于该槽A(截断要素31)的两侧的块的部分能够视为被区划为独立的块。另一方面,在如图3(b)那样槽B短的情况(前述的长度的比例为15%以上的情况)下,设为块未被截断。
设置于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Nout优选为25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且45以下。另外,设置于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Nout与设置于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Nin之比Nin/Nout优选为1.5以上且3.5以下。通过这样设定胎侧块30的个数,各侧的胎侧块30的个数、大小的平衡变得良好,有利于兼顾泥地性能和岩石地性能。若胎侧块30的个数Nout小于25,则胎侧块30过少,因此难以充分提高岩石地性能。若比Nin/Nout小于1.5,则车辆内外的胎侧块30的个数之差变小,无法充分得到在车辆内外使胎侧块30的个数不同的效果。若比Nin/Nout超过3.5,则在车辆内外的某一侧胎侧块的个数过多或过少,因此难以平衡地发挥泥地性能和岩石地性能。
胎侧块30设置于与胎肩区域相邻的胎侧区域,但从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到胎侧区域的轮胎径向最内侧点为止的垂直距离L与轮胎截面高度SH之比L/SH优选为0.10~0.30。通过这样设定设置胎侧块30的胎侧区域的范围,在未铺装路上行驶时胎侧块30合适地与路面(泥等、岩石)相接,有利于有效地发挥泥地性能、岩石地性能。若比L/SH小于0.10,则设置胎侧块30的范围变小,因此无法充分得到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尤其是岩石地性能)的效果。若比L/SH超过0.30,则设置胎侧块30的范围变大,胎侧块30的重量增加的影响变大,因此可能会影响泥地性能、通常的行驶性能(操纵稳定性能)。
区划胎侧块30的截断要素31优选局部包括槽深相对小的浅槽区域。该浅槽区域能够通过使作为截断要素31的槽、刀槽花纹的至少一部分变浅而构成。浅槽区域的槽深优选为胎侧块30的隆起高度H的40%~45%。另外,浅槽区域的沿着胎侧块30的踏面的轮廓线的总长优选为该胎侧块30的踏面的轮廓线的全长的15%~35%。由此,能够平衡地确保槽体积和块刚性,有利于兼顾泥地性能和岩石地性能。若浅槽区域的槽深小于隆起高度H的40%,则在浅槽区域中块不被充分截断而可能会无法合适地区划胎侧块30。若浅槽区域的槽深超过隆起高度H的45%,则在浅槽区域中槽深不充分变浅,不会充分发挥设置浅槽区域的效果。若浅槽区域的总长小于胎侧块30的踏面的轮廓线的全长的15%,则浅槽区域过少,因此不会充分发挥设置浅槽区域的效果。若浅槽区域的总长超过胎侧块30的踏面的轮廓线的全长的35%,则浅槽区域过多而块不被充分截断,可能会无法合适地区划胎侧块30。
实施例
制作了“轮胎尺寸是LT265/70R17,具有图1所例示的基本构造,以图2的胎面花纹为基调,将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out、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in、胎侧块的个数之比Nin/Nout、胎侧块的隆起高度H、从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到胎侧区域的轮胎径向最内侧点为止的垂直距离L与轮胎截面高度SH之比L/SH、浅槽区域的有无、浅槽区域的槽深相对于隆起高度H的比例、浅槽区域的总长相对于胎侧块的踏面的轮廓线的全长的比例分别如表1~2那样设定”的比较例1~3、实施例1~16这19个种类的充气轮胎。
关于这些充气轮胎,通过下述的评价方法评价了泥地性能和岩石地性能,将其结果在表1~2中一并示出。
泥地性能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17×7.0J的车轮,将空气压设为250kPa而装配于试验车辆(四轮驱动车),在由泥泞地构成的测试场地中关于牵引性进行了测试驾驶员的主观评价。评价结果通过将比较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而示出。该指数值越大则意味着泥地性能越优异。
岩石地性能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17×7.0J的车轮,将空气压设为250kPa而装配于试验车辆(四轮驱动车),在由岩石地构成的测试场地中关于牵引性进行了测试驾驶员的主观评价。评价结果通过将比较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而示出。该指数值越大则意味着岩石地性能越优异。
[表1]
Figure BDA0002974127510000121
[表2]
Figure BDA0002974127510000131
从表1~2明显可知,实施例1~16均与比较例1相比平衡地有效地提高了泥地性能及岩石地性能。另一方面,比较例2由于在车辆内外胎侧块的个数少,所以能够得到岩石地性能,但泥地性能下降。比较例3由于在车辆内外胎侧块的个数多,所以能够得到泥地性能,但岩石地性能下降。
标号说明
1 胎面部
2 胎侧部
3 胎圈部
4 胎体层
5 胎圈芯
6 胎圈填胶
7 带束层
8 带束加强层
10 中央块
20 胎肩块
30 胎侧块
31 截断要素
CL 轮胎赤道
E 接地端

Claims (8)

1.一种充气轮胎,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及配置于这些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所述充气轮胎被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装配方向,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相邻的胎侧区域的各自,沿着轮胎周向排列有从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隆起且由截断要素区划出的多个胎侧块,
所述截断要素是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在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槽、在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刀槽花纹选择的要素的组合,
在将所述胎侧区域中的在车辆装配时相对于车辆成为内侧的一侧设为内侧胎侧区域,将在车辆装配时相对于车辆成为外侧的一侧设为外侧胎侧区域时,设置于所述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out比设置于所述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in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胎侧块彼此在沿着轮胎径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out为25以上,设置于所述外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out与设置于所述内侧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in之比Nin/Nout为1.5以上且3.5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到所述胎侧区域的轮胎径向最内侧点为止的垂直距离L与轮胎截面高度SH之比L/SH为0.10~0.3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块的从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隆起高度H为5mm~13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截断要素局部包括槽深相对小的浅槽区域,所述浅槽区域的槽深为所述胎侧块的从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隆起高度H的40%~45%,所述浅槽区域的沿着所述胎侧块的踏面的轮廓线的总长为该胎侧块的踏面的轮廓线的全长的15%~35%。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内侧胎侧区域的所述胎侧块的总面积为设置于所述外侧胎侧区域的所述胎侧块的总面积的85%~115%。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胎侧区域及所述外侧胎侧区域的各自中,设置于各胎侧区域的所述胎侧块的总面积相对于各胎侧区域的面积的比例为15%~70%。
CN201980060003.5A 2018-09-13 2019-09-11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2689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1727 2018-09-13
JP2018171727A JP6680328B2 (ja) 2018-09-13 2018-09-13 空気入りタイヤ
PCT/JP2019/035720 WO2020054766A1 (ja) 2018-09-13 2019-09-11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9567A true CN112689567A (zh) 2021-04-20
CN112689567B CN112689567B (zh) 2024-01-05

Family

ID=69777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0003.5A Active CN112689567B (zh) 2018-09-13 2019-09-11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63342A1 (zh)
JP (1) JP6680328B2 (zh)
CN (1) CN112689567B (zh)
AU (1) AU2019339359B2 (zh)
WO (1) WO20200547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56800A (ja) * 2020-09-30 2022-04-1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91718A (ja) * 1998-04-03 1999-10-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144501A (zh) * 2011-12-06 2013-06-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WO2014054225A1 (ja) * 2012-10-05 2014-04-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980173A (zh) * 2014-05-22 2016-09-2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6240238A (zh) * 2015-06-03 2016-12-2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JP2017071281A (ja) * 2015-10-06 2017-04-1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70120689A1 (en) * 2015-10-30 2017-05-0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7187278A (zh) * 2016-03-14 2017-09-2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54205A (zh) * 2016-06-30 2018-01-0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80022162A1 (en) * 2015-01-29 2018-01-25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7662458A (zh) * 2016-07-28 2018-02-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867128A (zh) * 2016-09-27 2018-04-03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6361762B1 (ja) * 2017-03-06 2018-07-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46359A1 (en) * 1996-06-06 1997-12-11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Asymmetrical tire trea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ES2571030T3 (es) * 2007-03-12 2016-05-23 Bridgestone Corp Neumático
JP2010188975A (ja) * 2009-02-20 2010-09-0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装着方法
JP5519721B2 (ja) * 2012-04-05 2014-06-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20533B2 (ja) * 2014-05-01 2016-05-1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155504A (ja) * 2015-02-26 2016-09-0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47293B1 (ja) * 2017-01-17 2018-06-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19632B2 (ja) * 2018-06-20 2022-08-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91718A (ja) * 1998-04-03 1999-10-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144501A (zh) * 2011-12-06 2013-06-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WO2014054225A1 (ja) * 2012-10-05 2014-04-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980173A (zh) * 2014-05-22 2016-09-2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80022162A1 (en) * 2015-01-29 2018-01-25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6240238A (zh) * 2015-06-03 2016-12-2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JP2017071281A (ja) * 2015-10-06 2017-04-1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70120689A1 (en) * 2015-10-30 2017-05-0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7187278A (zh) * 2016-03-14 2017-09-2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54205A (zh) * 2016-06-30 2018-01-0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662458A (zh) * 2016-07-28 2018-02-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867128A (zh) * 2016-09-27 2018-04-03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6361762B1 (ja) * 2017-03-06 2018-07-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63342A1 (en) 2022-03-03
JP2020040628A (ja) 2020-03-19
AU2019339359A1 (en) 2021-05-06
WO2020054766A1 (ja) 2020-03-19
JP6680328B2 (ja) 2020-04-15
CN112689567B (zh) 2024-01-05
AU2019339359B2 (en) 2023-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6853B (zh) 充气轮胎
JP654075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3509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689565B (zh) 充气轮胎
WO2018135485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384380B (zh) 充气轮胎
CN110958949B (zh) 充气轮胎
CN110191813B (zh) 充气轮胎
WO2019155786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914074B (zh) 充气轮胎
CN112689567B (zh) 充气轮胎
CN110234519B (zh) 充气轮胎
CN110214090B (zh) 充气轮胎
CN110198848B (zh) 充气轮胎
CN112739555B (zh) 充气轮胎
CN113573918B (zh) 充气轮胎
JP201914236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017577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