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3918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3918B
CN113573918B CN202080022056.0A CN202080022056A CN113573918B CN 113573918 B CN113573918 B CN 113573918B CN 202080022056 A CN202080022056 A CN 202080022056A CN 113573918 B CN113573918 B CN 1135739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wall
tire
region
tread
bloc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20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73918A (zh
Inventor
堀内研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573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39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73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39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2Protection against exterio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1Shallow grooves, i.e. having a depth of less than 50% of other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14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off-road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并且即使具有非对称花纹也能够良好地维持均匀性、轮胎的重量平衡的充气轮胎。在与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相邻的胎侧区域的各自中设置胎侧块(30),设置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第一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N1及总面积SS1、设置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第二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N2及总面积SS2、胎面部(1)的位于第一胎侧区域侧的第一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1、以及胎面部(1)的位于第二胎侧区域侧的第二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2满足N1>N2、TS1>TS2且0.95≤(SS1×TS1)/(SS2×TS2)≤1.05的关系。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作为未铺装路行驶用轮胎的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并且良好地维持均匀性、轮胎的重量平衡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意图进行不平整地、泥泞地、雪道、沙地、岩石地等未铺装路上的行驶的充气轮胎中,一般采用以边缘成分多的横槽、块为主体且槽面积大的胎面花纹。另外,在位于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处的胎肩块的更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侧区域设置胎侧块。在这样的轮胎中,利用上述的横槽、块来咬入路面上的泥、雪、沙、石、岩石等而得到牵引性能,并且通过使槽面积大从而防止路面上的泥、雪、沙、石、岩石等堵塞槽,提高了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另外,在充气轮胎中,有时采用在轮胎赤道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使槽、陆部的形状不同的非对称花纹。具有非对称花纹的轮胎由于其非对称构造而存在均匀性、重量平衡容易恶化的倾向。特别是,当如上述那样在胎侧区域具备胎侧块的轮胎中采用非对称构造时,不仅胎面部中的非对称构造可能对均匀性、重量平衡造成影响,而且胎侧区域中的非对称构造也可能对均匀性、重量平衡造成影响,因此由非对称构造引起的对均匀性、重量平衡的影响有可能变得显著。因此,寻求设置胎侧块而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并且即使具有非对称构造也良好地维持均匀性、轮胎的重量平衡的对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078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192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能够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并且即使具有非对称花纹也能够良好地维持均匀性、轮胎的重量平衡。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所述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一对胎侧部,所述一对胎侧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所述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相邻的一对胎侧区域的各自中,沿着轮胎周向排列有从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隆起并由分割要素划分出的多个胎侧块,所述分割要素是选自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沿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槽、沿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刀槽花纹中的要素的组合,设置于所述一对胎侧区域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第一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1与设置于所述一对胎侧区域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第二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2满足N1>N2的关系,所述胎面部的位于比轮胎赤道靠所述第一胎侧区域侧的位置的第一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1与所述胎面部的位于比轮胎赤道靠所述第二胎侧区域侧的位置的第二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2满足TS1>TS2的关系,所述第一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1、所述第二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2、设置于所述第一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总面积SS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总面积SS2满足0.95≤(SS1×TS1)/(SS2×TS2)≤1.05的关系。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在当轮胎被埋在泥等中时或车身倾斜时接地的胎侧区域设置多个胎侧块时,通过在第一胎侧区域中相对地增大胎侧块的个数N1从而较大地确保了胎侧区域中的槽成分,因此能够提高泥泞路、雪道、沙地等柔软的路面上的牵引性,提高这些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泥地性能、雪地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在第二胎侧区域中相对地减小胎侧块的个数N2(即,增大各个块)来确保块刚性,因此能够提高岩石地等坚硬的路面上的牵引性,提高这些路面上的行驶性能(锁定性能)。这样,通过在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进行功能分担,能够提高各种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同样,在胎面部中,通过在第一胎面区域中相对地增大陆部面积TS1来确保陆部刚性,因此能够提高岩石地等坚硬的路面上的牵引性,提高这些路面上的行驶性能(锁定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在第二胎面区域中相对地减小陆部面积TS2从而较大地确保了槽成分,因此能够提高泥泞路、雪道、沙地等柔软的路面上的牵引性,提高这些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泥地性能、雪地性能)。这样,在胎面部中,也能够通过在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进行功能分担来提高各种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
而且,在这样在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进行功能分担时,胎侧块的个数N1相对较大(即,块总面积SS1相对较小)的第一胎侧区域和陆部面积TS1相对较大的第一胎面区域配置于相同侧,胎侧块的个数N2相对较小(即,块总面积SS2相对较大)的第二胎侧区域和陆部面积TS2相对较小的第二胎面区域配置于相同侧,胎侧块的总面积SS1、SS2和陆部面积TS1、TS2满足上述的关系,因此能够抑制轮胎赤道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之间的重量差,能够改善均匀性、重量平衡。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陆部在第一胎面区域中所占的面积比率与陆部在第二胎面区域中所占的面积比率分别为40%~60%。通过这样在胎面部中适度地确保陆部的面积,有利于兼顾泥泞路、雪道、沙地等柔软的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泥地性能、雪地性能)和岩石地等坚硬的路面上的行驶性能(锁定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从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到胎侧区域的轮胎径向最内侧点为止的垂直距离L与轮胎截面高度SH之比L/SH为0.10~0.30。通过这样设定设置有胎侧块的胎侧区域的范围,从而当在未铺装路上行驶时,胎侧块适当地与路面(泥等、岩石)接触,有利于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胎侧块的从胎侧部的外表面隆起的隆起高度H为5mm~13mm。由此,胎侧块充分隆起而成为适当的大小,因此有利于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分割要素在一部分中包含槽深相对较小的浅槽区域,浅槽区域的槽深为胎侧块的从胎侧部的外表面隆起的隆起高度H的40%~45%,浅槽区域的沿着胎侧块的踏面的轮廓线的总长度为该胎侧块的踏面的轮廓线的全长的15%~35%。由此,能够平衡良好地确保胎侧区域中的槽体积和块刚性,有利于兼顾泥泞路、雪道、沙地等柔软的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泥地性能、雪地性能)和岩石地等坚硬的路面上的行驶性能(锁定性能)。
在本发明中,“接地端”是指在将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日文:正規リム)并填充了正规内压(日文:正規内圧)的状态下在平面上垂直地放置并施加了正规载荷(日文:正規荷重)时形成的接地区域的轮胎轴向的两端部。“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基于的标准的标准体系中该标准按每个轮胎而定的轮辋,例如,若是JATMA,则是标准轮辋(日文:標準リム),若是TRA,则是“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者若是ETRTO,则是“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基于的标准的标准体系中各标准按每个轮胎而定的气压,若是JATMA,则是最高气压(日文:最高空気圧),若是TRA,则是表“TIRE ROAD LIMITS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若是ETRTO,则是“INFLATION PRESSURE(充气压力)”,在轮胎为乘用车用的情况下设为180kPa。“正规载荷”是在包括轮胎所基于的标准的标准体系中各标准按每个轮胎而定的载荷,若是JATMA,则是最大负荷能力(日文:最大負荷能力),若是TRA,则是表“TIRE R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若是ETRTO,则是“LOAD CAPACITY(负荷能力)”,在轮胎为乘用车用的情况下设为相当于所述载荷的88%的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2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主视图。
图3是对分割要素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1、配置于该胎面部1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2、以及配置于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3。在图1中,附图标记CL表示轮胎赤道,附图标记E表示接地端。此外,图1是子午线剖视图因此没有描绘,但胎面部1、胎侧部2、胎圈部3分别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由此构成充气轮胎的环状的基本构造。以下,使用了图1的说明基本上基于图示的子午线截面形状,但各轮胎构成构件均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
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将图的左侧称为“一方侧”,将图的右侧称为“另一方侧”,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并不指定相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在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安装于车辆时,可以以使“一方侧”和“另一方侧”中的任一侧相对于车辆朝向内侧或外侧的方式进行安装。
在左右一对胎圈部3之间架设有胎体层4。该胎体层4包含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条加强帘线,绕配置于各胎圈部3的胎圈芯5从车辆内侧向外侧折回。另外,在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有胎圈填胶6,该胎圈填胶6由胎体层4的主体部和折回部包入。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处的胎体层4的外周侧埋设有多层(图1中为2层)带束层7。各带束层7包含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条加强帘线,并且在层间以加强帘线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在这些带束层7中,加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例如设定在10°~40°的范围。而且,在带束层7的外周侧设置有带束加强层8。带束加强层8包含在轮胎周向上取向的有机纤维帘线。在带束加强层8中,有机纤维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例如设定为0°~5°。
本发明适用于这样的一般的截面构造的充气轮胎,但其基本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构造。
在图1、2所示的充气轮胎中,在胎面部1的外表面的中央区域设置有多个中央块10。另外,在胎面部1的外表面的胎肩区域设置有多个胎肩块20。换言之,在胎面部1的外表面,在轮胎赤道CL的两侧分别设置有2种块(中央块10及胎肩块20)。并且,配置有位于轮胎赤道CL侧处的中央块10的区域成为中央区域,配置有位于比中央块10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的胎肩块20的区域成为胎肩区域。
中央块10以隔着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槽11成对(块对10′)的方式排列。并且,该块对10’的一方侧(图中的轮胎赤道CL的左侧)的中央块10从轮胎赤道CL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以跨轮胎赤道CL的方式延伸,另一方侧的中央块10从轮胎赤道CL的另一方侧向一方侧以跨轮胎赤道CL的方式延伸。另外,在各中央块1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壁面(倾斜槽30的相反侧的壁面)设置有切口12,该切口12由在胎面踏面中呈V字状连接的2个壁面构成。而且,在另一方侧的中央块10设置有辅助槽13,该辅助槽13从切口12的2个壁面呈V字状连接的顶点位置起以将该中央块10分割成2个小块10a的方式延伸。
如上所述,胎肩块20是配置于中央块1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块。在图示的例子中,从中央块1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到达接地端E的多个胎肩块20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这多个胎肩块20之间形成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胎肩槽21。关于另一方侧的胎肩块20,还设置有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肩槽21彼此连接并将各块分割成2个小块20a的辅助槽22。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这些胎肩块20的子午线截面中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视为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将与该端部相邻的区域作为胎侧区域(形成有后述的胎侧块30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胎肩块20的子午线截面中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设置有遍及轮胎整周连续地延伸的突条23。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上述那样的中央块10和胎肩块20分别形成有刀槽花纹40。另外,在胎肩块2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设置有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弯折并延伸的浅槽41。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当轮胎被埋在泥等中时或车身倾斜时接地的胎侧区域中的后述的胎侧块30的构造,关于胎面部1对陆部面积等进行规定,因此,只要是如图示的例子那样以块为主体且对于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合适的胎面花纹,则形成于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之间的槽、块的构造没有特别限定。
在位于胎肩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侧区域,形成有从胎侧部2的外表面隆起的多个胎侧块30。胎侧块30的隆起高度H优选为5mm~13mm。多个胎侧块30沿着轮胎周向遍及轮胎整周地排列。特别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各胎肩块2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延长位置配置胎侧块30,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侧块30之间的槽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肩块20之间的胎肩槽21实质上连续。各个胎侧块3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侧块30彼此在沿着轮胎径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例如图示的胎侧块30具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和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大致L字形状,因此相邻的胎侧块30的一部分重叠。
各个胎侧块30通过至少3个方向被分割要素31划分而构成。换言之,通过从胎侧部2的外表面隆起的陆部由多个分割要素31划分,从而形成胎侧块30。分割要素31是指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沿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槽、沿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刀槽花纹中的任一种。另外,在分割要素31为具有深度的要素(槽、刀槽花纹)的情况下,分割要素31具有胎侧块30的隆起高度H的40%以上的深度。换言之,槽深小于胎侧块30的隆起高度的40%的槽、刀槽花纹不视为划分胎侧块30的分割要素31。这些分割要素31能够将多个种类任意地组合。
例如,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另一方侧的胎侧区域形成有将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突条23)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对槽31a作为分割要素31的胎侧块30a。另外,在一方侧的胎侧区域形成有将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突条23)、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槽31b、以及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对槽31c作为分割要素31的胎侧块30b、和将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槽31b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对槽31c作为分割要素31的胎侧块30c。此外,关于分割要素31,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与槽、刀槽花纹不同而不具有深度,但在本发明中视为划分胎侧块30的要素。例如,即使在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存在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突条23并利用突条23连结胎侧块30的情况下,在本发明中,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即突条23)也视为划分胎侧块30的分割要素31,因此除去突条23以外的各个部分成为单独的胎侧块30。
在本发明中,当在轮胎两侧的一对胎侧区域设置胎侧块30时,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胎侧区域(以下,称为第一胎侧区域)和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胎侧区域(以下,称为第二胎侧区域)中,使胎侧块30的个数不同。即,当将设置于第一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设为N1,将设置于第二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设为N2时,这些个数N1及N2满足N1>N2的关系。例如,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于一方侧(图的左侧)的第一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被划分得比设置于另一方侧(图的右侧)的第二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细小,因此个数N1大于个数N2。
这样,通过在一对胎侧区域之间使胎侧块30的个数不同,在第一胎侧区域中相对地增大胎侧块的个数N1,从而较大地确保了胎侧区域中的槽成分,因此能够提高泥泞路、雪道、沙地等柔软的路面上的牵引性,提高这些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泥地性能、雪地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在第二胎侧区域中相对地减小胎侧块的个数N2(即,增大各个块)来确保块刚性,因此能够提高岩石地等坚硬的路面上的牵引性,提高这些路面上的行驶性能(锁定性能)。这样,通过在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进行功能分担,能够提高各种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
此时,在胎面部1中,在轮胎赤道CL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使陆部面积不同。具体而言,在将胎面部1的比轮胎赤道CL靠一方侧(第一胎侧区域侧)的区域设为第一胎面区域,将胎面部的比轮胎赤道CL靠另一方侧(第二胎侧区域侧)的区域设为第二胎面区域时,第一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1和所述第二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2满足TS1>TS2的关系。例如,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于另一方侧(图的右侧)的第二胎面区域的中央块10及胎肩块20与设置于一方侧(图的左侧)的第一胎面区域的中央块10及胎肩块20相比由多个槽细小地划分,因此陆部面积TS1比陆部面积TS2大。此外,陆部面积TS1、TS2是第一胎面区域或第二胎面区域所包含的块(中央块10及胎肩块20)的顶面的面积之和。
这样,在胎面部1中,通过在第一胎面区域中相对地增大陆部面积TS1来确保陆部刚性,因此能够提高岩石地等坚硬的路面上的牵引性,提高这些路面上的行驶性能(锁定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在第二胎面区域中相对地减小陆部面积TS2,从而较大地确保了槽成分,因此能够提高泥泞路、雪道、沙地等柔软的路面上的牵引性,提高这些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泥地性能、雪地性能)。这样,在胎面部中,也能够通过在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进行功能分担来提高各种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
在这样的块个数、陆部面积的平衡中,胎侧块的个数N1相对较大(即,设置于第一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总面积SS1相对较小)的第一胎侧区域和陆部面积TS1相对较大的第一胎面区域配置于相同侧,胎侧块的个数N2相对较小(即,设置于第二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总面积SS2相对较大)的第二胎侧区域和陆部面积TS2相对较小的第二胎面区域配置于相同侧。此时,进一步构成为,第一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1、第二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2、设置于第一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总面积SS1、以及设置于第二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总面积SS2满足0.95≤(SS1×TS1)/(SS2×TS2)≤1.05的关系。通过设为这样的关系,能够抑制轮胎赤道CL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之间的重量差,能够改善均匀性、重量平衡。此外,胎侧块30存在顶面不平坦的情况,因此其面积设为,在从设置有该胎侧块30的位置的胎侧部2的表面起为胎侧块30的最大高度的40%的位置处,与胎侧部2的表面平行地剖切胎侧块30时的剖切面(顶面)的面积。另外,总面积SS1、SS2是这样测定出的各个胎侧块30的面积的总和。
这样,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如上述那样设定位于轮胎赤道CL的一方侧的第一胎面区域与位于另一方侧的第二胎面区域的关系、位于轮胎赤道CL的一方侧的第一胎侧区域与位于另一方侧的第二胎侧区域的关系、以及位于轮胎赤道CL的一方侧或者另一方侧的相同侧的胎面部与胎侧区域的关系,因此能够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并且即使具有非对称花纹也能够良好地维持均匀性、轮胎的重量平衡。
在设置于第一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N1和设置于第二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N2相同、第一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1和第二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2相同时,无法在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进行上述的功能分担,无法有效地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当第一胎面区域、第二胎面区域、第一胎侧区域以及第二胎侧区域之间的胎侧块的个数N1、N2、胎侧块的总面积SS1、SS2、陆部面积TS1、TS2的大小关系从上述的关系偏离时,轮胎赤道CL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之间的重量差扩大,因此均匀性、重量平衡有可能恶化。当(SS1×TS1)/(SS2×TS2)小于0.95或超过1.05时,轮胎赤道CL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之间的重量差扩大,因此均匀性、重量平衡有可能恶化。
在胎面部1中,陆部面积TS1、TS2满足上述的关系即可,但更优选的是,陆部在第一胎面区域中所占的面积比率和陆部在第二胎面区域中所占的面积比率分别为40%~60%。是陆部面积TS1、TS2相对于第一胎面区域或第二胎面区域的整体的面积(轮胎两侧的接地端E之间的胎面部1的面积的1/2)的比例。通过这样在胎面部1中适度地确保陆部的面积,有利于兼顾泥泞路、雪道、沙地等柔软的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泥地性能、雪地性能)和岩石地等坚硬的路面上的行驶性能(锁定性能)。当各区域的陆部的面积比率小于40%时,块刚性降低,因此难以充分确保坚硬的路面上的行驶性能(锁定性能)。当各区域的陆部的面积比率超过60%时,难以充分地确保槽面积,柔软的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泥地性能、雪地性能)有可能降低。
如上所述,当在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使胎侧块30的个数不同时,优选的是,设置于另一方侧的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总面积SS2为设置于一方侧的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总面积SS1的85%~115%。如果这样在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将胎侧块30的总面积设定为相同程度,则通过相对地减小个数N2,从而能够可靠地增大各个胎侧块30而提高锁定性能,通过相对地增大个数N1,从而能够可靠地减小各个胎侧块30而提高泥地性能、雪地性能。此时,当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胎侧块30的总面积的关系从上述的范围偏离时,难以仅利用胎侧块30的个数来将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胎侧块30的形状(大小)设定为适当的关系。
在设置胎侧块30时,为了使胎侧块30对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第一胎侧区域及第二胎侧区域的各自中,优选将设置于各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总面积相对于各胎侧区域的面积的比例设定为15%~70%。通过这样使胎侧块30占据胎侧区域的足够的范围,从而能够有效地发挥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当胎侧块30的总面积的比例小于15%时,胎侧块30稀疏地散布,因此难以充分地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当胎侧块30的总面积的比例超过70%时,胎侧块30之间的槽、刀槽花纹的面积减少,难以得到边缘效应,因此难以充分地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另外,当各个胎侧块30过小时,难以得到用于发挥未铺装路面上的行驶性能的足够的边缘效应,因此各个胎侧块30的面积优选为胎侧区域的面积的例如4%以上。此外,在本发明中,胎侧区域的面积是指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与胎侧块30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之间的区域的面积。
在本发明中,胎侧块30由分割要素31划分,但其整周无需被完全划分(分割)。例如,在图3(a)及图3(b)中示意地示出的2个种类的胎侧块30,形成有在块内终止的槽A或槽B。其中,如图3(a)所示,在槽A具有足够的长度的情况下,槽A能够视为分割要素31。即,如果未由槽A分割的部分的长度Y相对于将槽A(分割要素31)延长了的假想槽(参照图中的虚线)的长度X的比例小于15%,则该槽A(分割要素31)实质上将块分割,能够视为位于该槽A(分割要素31)的两侧的块的部分被划分为单独的块。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在槽B较短的情况(前述的长度的比例为15%以上的情况)下,块未被分割。
设置于第二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N2优选为25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且45以下。另外,设置于第一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N1与设置于第二胎侧区域的胎侧块30的个数N2之比N1/N2优选为1.5以上且3.5以下。通过这样设定胎侧块30的个数,从而各侧的胎侧块30的个数、大小的平衡变得良好,有利于兼顾泥地性能、雪地性能和锁定性能。当胎侧块30的个数N2小于25时,胎侧块30过少,因此难以充分提高锁定性能。当比N1/N2小于1.5时,轮胎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的胎侧块30的个数之差变小,无法充分获得使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胎侧块30的个数不同的效果。当比N1/N2超过3.5时,在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任一侧,胎侧块的个数变得过多或过少,因此难以平衡良好地发挥泥地性能、雪地性能和锁定性能。
胎侧块30设置于与胎肩区域相邻的胎侧区域,但从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到胎侧区域的轮胎径向最内侧点为止的垂直距离L与轮胎截面高度SH之比L/SH优选为0.10~0.30。通过这样设定设置有胎侧块30的胎侧区域的范围,从而当在未铺装路上行驶时,胎侧块30适当地与路面(泥、雪、岩石等)接触,有利于有效地发挥泥地性能、雪地性能、锁定性能。当比L/SH小于0.10时,设置有胎侧块30的范围变小,因此无法充分得到提高未铺装路上的行驶性能(特别是锁定性能)的效果。当比L/SH超过0.30时,设置有胎侧块30的范围变大,胎侧块30对重量增加的影响变大,因此有可能对泥地性能、通常的行驶性能(操纵稳定性能)造成影响。
划分胎侧块30的分割要素31优选在一部分中包含槽深相对较小的浅槽区域。该浅槽区域能够通过使作为分割要素31的槽、刀槽花纹的至少一部分变浅而构成。浅槽区域的槽深优选为胎侧块30的隆起高度H的40%~45%。另外,浅槽区域的沿着胎侧块30的踏面的轮廓线的总长度优选为该胎侧块30的踏面的轮廓线的全长的15%~35%。由此,能够平衡良好地确保槽体积和块刚性,有利于兼顾泥地性能和锁定性能。当浅槽区域的槽深小于隆起高度H的40%时,有可能无法在浅槽区域中充分地分割块而无法适当地划分胎侧块30。当浅槽区域的槽深超过隆起高度H的45%时,在浅槽区域中槽深不会充分变浅,无法充分发挥设置浅槽区域的效果。当浅槽区域的总长度小于胎侧块30的踏面的轮廓线的全长的15%时,浅槽区域过少,因此无法充分发挥设置浅槽区域的效果。当浅槽区域的总长度超过胎侧块30的踏面的轮廓线的全长的35%时,有可能浅槽区域过多而无法充分地分割块而无法适当地划分胎侧块30。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也可以以使“一方侧”和“另一方侧”中的任一侧相对于车辆朝向内侧或外侧的方式进行安装。但是,在将上述的一方侧(相对地增大个数N1且陆部面积TS1相对较大的一侧)安装于车辆时以相对于车辆朝向外侧的方式进行安装的情况下,也能够附加提高噪声性能的效果。即,通过使相对于车辆暴露于外侧的胎侧块的个数N1大,从而能够抑制风噪声(日文:風切り音),并且通过使陆部面积TS1大且使位于车辆外侧的胎面部1(第一胎面区域)的槽面积小,能够抑制噪声通过槽朝向车辆外侧发散。
实施例
制作了轮胎尺寸为LT265/70R17、具有图1所例示的基本构造、以图2的胎面花纹为基调、并将比轮胎赤道靠一方侧的胎侧块的个数N1、陆部面积TS1、比轮胎赤道靠另一方侧的胎侧块的个数N2、陆部面积TS2、胎侧块的总面积SS1与陆部面积TS1的乘积相对于胎侧块的总面积SS2与陆部面积TS2的乘积之比(SS1×TS1)/(SS2×TS2)、胎侧块的隆起高度、从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到胎侧区域的轮胎径向最内侧点为止的垂直距离L与轮胎截面高度SH之比L/SH、浅槽区域的有无、浅槽区域的槽深相对于隆起高度H的比例、浅槽区域的总长度相对于胎侧块的踏面的轮廓线的全长的比例分别如表1、2所示那样设定了的比较例1~4、实施例1~18这22种充气轮胎。
此外,在这些充气轮胎中,将安装于车辆时相对于车辆朝向外侧的一侧设为“一方侧”,将安装于车辆时相对于车辆朝向内侧的一侧设为“另一方侧”。
对于这些充气轮胎,通过下述的评价方法,评价泥地性能、锁定性能、雪地性能、均匀性,将其结果一并示于表1、2。
泥地性能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为17×7.0J的车轮,将气压设为250kPa并安装于试验车辆(四轮驱动车),在由泥泞地构成的测试路线上对牵引性进行基于测试驾驶员的感官评价。评价结果用将比较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示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泥地性能越优异。
锁定性能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为17×7.0J的车轮,将气压设为250kPa并安装于试验车辆(四轮驱动车),在由岩石地构成的测试路线上对牵引性进行基于测试驾驶员的感官评价。评价结果用将比较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示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锁定性能越优异。
雪地性能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为17×7.0J的车轮,将气压设为250kPa并安装于试验车辆(四轮驱动车),在由冰雪路构成的测试路线上对牵引性进行基于测试驾驶员的感官评价。评价结果用将比较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示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锁定性能越优异。
均匀性
关于均匀性,通过径向力变化(RFV)试验和动态平衡(DB)试验进行评价。对于RFV试验,将各试验轮胎分别制造1000个,在依据JASO C607的条件下进行径向力变化试验(RFV试验),测定RFV值达到容许值的轮胎的个数。关于DB试验,一般在设置于旋转的主轴的上轮辋和下轮辋上装配测定轮胎,测定在旋转中产生的离心力及力矩,并对其进行运算,由此算出轮胎的不平衡量。基于RFV试验及DB试验的结果,评价结果用将比较例1设为100的指数来示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RFV·DB成品率(合格率,日文:歩留まり)越好,越稳定地得到均匀性、重量平衡优异的轮胎。
[表1]
Figure BDA0003267324290000161
[表2]
Figure BDA0003267324290000171
从表1~2可知,实施例1~18与比较例1相比,都平衡良好地提高了泥地性能、锁定性能、雪地性能,并且良好地维持或改善了均匀性。另一方面,在比较例2、3中,仅胎侧块在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呈非对称,因此均匀性降低。在比较例4中,由于仅胎面部在轮胎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呈非对称,因此均匀性降低。
附图标记说明
1 胎面部
2 胎侧部
3 胎圈部
4 胎体层
5 胎圈芯
6 胎圈填胶
7 带束层
8 带束加强层
10 中央块
20 胎肩块
30 胎侧块
31 分割要素
CL 轮胎赤道
E 接地端

Claims (5)

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所述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一对胎侧部,所述一对胎侧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所述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
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相邻的一对胎侧区域的各自中,沿着轮胎周向排列有从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隆起并由分割要素划分出的多个胎侧块,
所述分割要素是选自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沿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槽、沿轮胎周向或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刀槽花纹中的要素的组合,
设置于所述一对胎侧区域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第一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1与设置于所述一对胎侧区域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第二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个数N2满足N1>N2的关系,
所述胎面部的位于比轮胎赤道靠所述第一胎侧区域侧的位置的第一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1与所述胎面部的位于比轮胎赤道靠所述第二胎侧区域侧的位置的第二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2满足TS1>TS2的关系,
所述第一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1、所述第二胎面区域中的陆部面积TS2、设置于所述第一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总面积SS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胎侧区域的胎侧块的总面积SS2满足0.95≤(SS1×TS1)/(SS2×TS2)≤1.05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陆部在所述第一胎面区域中所占的面积比率与陆部在所述第二胎面区域中所占的面积比率分别为4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部到所述胎侧区域的轮胎径向最内侧点为止的垂直距离L与轮胎截面高度SH之比L/SH为0.10~0.3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块的从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隆起的隆起高度H为5mm~13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要素在一部分中包含槽深相对较小的浅槽区域,所述浅槽区域的槽深为所述胎侧块的从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隆起的隆起高度H的40%~45%,所述浅槽区域的沿着所述胎侧块的踏面的轮廓线的总长度为该胎侧块的踏面的轮廓线的全长的15%~35%。
CN202080022056.0A 2019-03-26 2020-03-23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35739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8671 2019-03-26
JP2019058671A JP6988852B2 (ja) 2019-03-26 2019-03-26 空気入りタイヤ
PCT/JP2020/012745 WO2020196415A1 (ja) 2019-03-26 2020-03-23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3918A CN113573918A (zh) 2021-10-29
CN113573918B true CN113573918B (zh) 2022-12-20

Family

ID=72611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2056.0A Active CN113573918B (zh) 2019-03-26 2020-03-23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61603A1 (zh)
JP (1) JP6988852B2 (zh)
CN (1) CN113573918B (zh)
DE (1) DE112020000750B4 (zh)
WO (1) WO2020196415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9390A (zh) * 2011-02-28 2012-08-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3079017A (ja) * 2011-10-04 2013-05-0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24046A (ja) * 2011-12-15 2013-06-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09776A (ja) * 2013-07-02 2015-01-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155448A (ja) * 2015-02-24 2016-09-0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457923A (zh) * 2014-05-01 2017-02-2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8052197A (ja) * 2016-09-27 2018-04-0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52198A (ja) * 2016-09-27 2018-04-0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324842S (en) * 1990-04-12 1992-03-24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thread and buttress
JP2007131222A (ja) 2005-11-11 2007-05-3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7784511B2 (en) * 2007-03-02 2010-08-31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Pneumatic tire having extension blocks
US8079391B2 (en) 2008-08-19 2011-12-20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Pneumatic tire with sidewall tread projections
JP5893370B2 (ja) 2011-12-06 2016-03-2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US10214054B2 (en) * 2013-07-23 2019-02-26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6261457B2 (ja) 2014-06-20 2018-01-1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85988B2 (ja) * 2015-10-06 2019-10-02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98334B2 (ja) * 2015-12-22 2020-05-27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96095B2 (ja) * 2016-05-30 2018-03-2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94984B1 (ja) * 2016-05-30 2017-09-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49162B2 (ja) * 2016-07-08 2020-09-02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99204B2 (ja) * 2016-09-07 2021-07-07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47293B1 (ja) * 2017-01-17 2018-06-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3509B1 (ja) * 2017-07-27 2018-12-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9390A (zh) * 2011-02-28 2012-08-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3079017A (ja) * 2011-10-04 2013-05-0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24046A (ja) * 2011-12-15 2013-06-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09776A (ja) * 2013-07-02 2015-01-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457923A (zh) * 2014-05-01 2017-02-2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6155448A (ja) * 2015-02-24 2016-09-0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52197A (ja) * 2016-09-27 2018-04-0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52198A (ja) * 2016-09-27 2018-04-0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57902A (ja) 2020-10-01
DE112020000750T5 (de) 2021-10-21
US20220161603A1 (en) 2022-05-26
JP6988852B2 (ja) 2022-01-05
DE112020000750B4 (de) 2023-07-27
WO2020196415A1 (ja) 2020-10-01
CN113573918A (zh) 2021-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30351B2 (en) Pneumatic tire
AU2019339095B2 (en) Pneumatic tire
WO2018135485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958949B (zh) 充气轮胎
US20180056728A1 (en) Pneumatic Tire
US11951776B2 (en) Pneumatic tire
US11760133B2 (en) Pneumatic tire
WO2019142643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AU2019339359B2 (en) Pneumatic tire
CN113573918B (zh) 充气轮胎
CN111094018B (zh) 充气轮胎
CN113439032B (zh) 充气轮胎
AU2019337936B2 (en) Pneumatic tire
JP730613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017577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