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5525A - 调光片及调光片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调光片及调光片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85525A
CN112585525A CN201980055139.7A CN201980055139A CN112585525A CN 112585525 A CN112585525 A CN 112585525A CN 201980055139 A CN201980055139 A CN 201980055139A CN 112585525 A CN112585525 A CN 112585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gion
insulating
transparent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51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85525B (zh
Inventor
高桥政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85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55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855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55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16Polarising elements involving passive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2009/246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featuring transparency control by applying voltage, e.g. LCD, electrochromic pan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调光片及调光片的制造方法。调光片具备:包含液晶组合物的调光层;夹着调光层的一对透明电极层即第一透明电极层及第二透明电极层;以及夹着调光层及一对透明电极层的一对透明支承层。第一透明电极层具有:电极部,构成为被施加驱动电压;以及绝缘部,在沿着调光片的表面的方向上与电极部相邻,并且,在从与上述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的俯视时沿着电极部的外缘延伸。

Description

调光片及调光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透光率可变的调光区域的调光片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调光片具备包含液晶组合物的调光层、以及夹着调光层的一对透明电极层。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根据一对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位差而改变,因此调光片的透光率改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877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若水滴、导电性的灰尘等导电性物质附着于调光片的端面,则在该端面上露出的各透明电极层的端部之间产生短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调光片及调光片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物质向调光片的端面附着而引起的短路的产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课题的调光片具备:调光层,包含液晶组合物;第一透明电极层及第二透明电极层,是夹着上述调光层的一对透明电极层;以及一对透明支承层,夹着上述调光层及上述一对透明电极层。上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具有:电极部,构成为被施加驱动电压;以及绝缘部,在沿着上述调光片的表面的方向上与上述电极部相邻,并且,在从与上述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的俯视时沿着上述电极部的外缘延伸。
根据上述构成,在配置有绝缘部的部分,电极部在调光片的端面上未露出。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物质向端面附着而引起的短路的产生。此外,在电极部由氧化物半导体构成的情况下,还能够抑制由于水分向端面附着而使电极部腐蚀的情况。
在上述调光片中也可以为,上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具有通过上述绝缘部而与上述电极部绝缘的导电部,在上述俯视时,上述绝缘部被上述电极部和上述导电部夹着,上述导电部在上述调光片的端面上露出。
在通过对导电膜进行激光照射而形成绝缘部、且电极部与导电部分离的情况下,绝缘部比电极部及导电部容易变脆。根据上述构成,与绝缘部配置在调光片的端部的构成相比较,能够抑制在调光片的端部产生调光片的构成层的层间剥离。
在上述调光片中也可以为,上述绝缘部为激光加工痕。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激光照射来形成绝缘部,因此与例如通过蚀刻来形成绝缘部的制造方法相比较,能够降低调光片的制造所需要的工序数。
在上述调光片中也可以为,上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包括由导电膜构成的部分,在上述绝缘部中导电膜被破坏。
上述构成的绝缘部能够通过激光照射而良好地形成。
也可以为,在上述调光片的上述俯视时,上述绝缘部所位于的区域的可见光线透射率,也可以低于上述俯视时上述电极部所位于的区域的可见光线透射率。
上述构成的绝缘部能够通过激光照射而良好地形成。
也可以为,在上述调光片的上述俯视时,上述绝缘部所位于的区域,由具有沿着一个方向将多个圆相连而成的外形的带状区域构成。
上述构成的绝缘部能够通过脉冲振荡的激光照射而良好地形成。通过使用脉冲振荡的激光,能够在使由于激光照射而产生的热量扩散的同时形成绝缘部,因此能够抑制在调光层中产生气泡。
也可以为,在上述调光片的上述俯视时,上述绝缘部具有包围上述电极部整体的环状,上述调光片在上述俯视时,在由上述绝缘部包围的范围内具有构成为供布线部连接的区域,该布线部用于对上述电极部施加驱动电压。
根据上述构成,包括布线部所连接的区域在内而电极部整体由绝缘部包围。因此,电极部在其整周上不会在调光片的端面上露出,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电极部的短路。
上述调光片也可以为,具有构成为供布线部连接的连接区域,该布线部用于对上述电极部施加驱动电压,在上述俯视时,上述连接区域在上述俯视时位于上述调光片的端部,上述绝缘部在上述连接区域的周围中断。
根据上述构成,在绝缘部所位于的部分能够抑制电极部的短路,并且能够提高连接区域的形成及布线部向连接区域连接的容易性。
在上述调光片中也可以为,上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具有:电极部,构成为被施加驱动电压;以及绝缘部,在沿着上述调光片的表面的方向上与该电极部相邻,并且在上述俯视时沿着该电极部的外缘延伸,在上述俯视时,上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上述绝缘部与上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上述绝缘部重叠。
根据上述构成,在第一透明电极层的绝缘部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绝缘部重叠的部分,在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双方,电极部不在调光片的端面上露出。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于导电性物质向端面附着而引起的短路的产生。此外,在电极部由氧化物半导体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双方抑制由于水分向该端面附着而使电极部腐蚀的情况。此外,根据第一透明电极层的绝缘部与第二透明电极层的绝缘部重叠的构成,在通过激光照射来形成绝缘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一并形成这些绝缘部,因此能够提高绝缘部的形成效率。
解决上述课题的调光片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在第一透明支承层所支承的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支承层所支承的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夹着包含液晶组合物的调光层的多层体;以及对上述多层体照射激光而在上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形成绝缘部,由此形成具有构成为被施加驱动电压的电极部、以及沿着上述电极部的外缘延伸的上述绝缘部的层。
根据上述制造方法,在配置有绝缘部的部分,电极部不在调光片的端面上露出。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物质向端面附着而引起的短路的产生。此外,在电极部由氧化物半导体构成的情况下,还能够抑制由于水分向端面附着而使电极部腐蚀的情况。并且,由于通过激光照射来形成绝缘部,因此与例如通过蚀刻来形成绝缘部的制造方法相比较,能够降低调光片的制造所需要的工序数。此外,由于在多层体的形成后进行绝缘部的形成,因此还能够容易地应对调光片、电极部的形状等的设计变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物质向调光片的端面附着而引起的短路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调光片的第一实施方式表示普通型的调光片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2是关于调光片的第一实施方式表示反转型的调光片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的平面构造的图。
图4的(a)是表示沿着图3中的IVa-IVa线的截面构造的图,(b)是表示沿着图3中的IVb-IVb线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的制造工序的图,且是表示所形成的多层体的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的制造工序的图,且是表示激光照射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的制造工序的图,且是表示激光照射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中的绝缘部的构成的第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中的绝缘部的构成的第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中的绝缘部的构成的第二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中的绝缘部的构成的第二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中的绝缘区域的外观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中的绝缘区域的外观的一例的图。
图14的(a)是表示将实施例的调光片进行了分割的多层体中的调光层表面的SEM图像的图,(b)、(c)、(d)是表示对于(a)所包括的区域的EDX面扫结果的图。
图15的(a)、(b)、(c)是表示对于将实施例的调光片进行了分割的多层体的EDX光谱的图。
图16是表示将实施例的调光片进行了分割的多层体中的绝缘部附近的SEM图像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例的调光片中的绝缘区域的实体显微镜图像的图。
图18是关于调光片的第二实施方式表示调光片的平面构造的图。
图19的(a)是表示沿着图18中的Xa-Xa线的截面构造的图,(b)是表示沿着图18中的Xb-Xb线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20是表示将实施例的调光片进行了分割的多层体中的带状部附近的SEM图像的图。
图21是关于调光片的第三实施方式表示调光片的平面构造的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调光片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2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调光片的制造工序的图,且是表示蚀刻后的透明导电层的图。
图2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调光片的制造工序的图,且是表示蚀刻后的透明导电层的层叠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7,对调光片及调光片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10具有普通型及反转型的任一种构造。图1表示普通型的调光片10N的截面构造。
[调光片的构成]
如图1所示那样,普通型的调光片10N具备:调光层11;一对透明电极层即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及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以及一对透明支承层即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夹着调光层11,第一透明支承层13A与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夹着调光层11及透明电极层12A、12B。第一透明支承层13A支承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第二透明支承层13B支承第二透明电极层12B。构成调光片10N的上述各层均延伸到调光片10N的端面10E。
调光片10N安装于透明板50。具体地说,调光片10N的背面经由透明粘着层51而粘贴于透明板50的表面。调光片10N的背面是第二透明支承层13B中的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透明板50是由玻璃、树脂等构成的透明的板状部件。透明板50可以具有单层构造,也可以具有多层构造。此外,透明板50的表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具体地说,透明板50例如可以是窗玻璃、玻璃墙等建筑材料,也可以是汽车的窗玻璃等车辆用部件。
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具有电极部20A、绝缘部21A、以及外周导电部22A。电极部20A位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包括面方向的中央部在内的区域。面方向是各层所扩展的方向,换言之是沿着调光片10的表面的方向。外周导电部22A位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面方向的端部,外周导电部22A的端面构成调光片10N的端面10E的一部分。绝缘部21A与电极部20A及外周导电部22A分别邻接,并被该电极部20A和外周导电部22A夹着。即,从接近端面10E的位置起沿着面方向依次存在外周导电部22A、绝缘部21A、电极部20A。从与调光片10N的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外周导电部22A和绝缘部21A分别配置于与调光层11重叠的位置。
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同样,第二透明电极层12B具有电极部20B、绝缘部21B、以及外周导电部22B。电极部20B位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包括面方向的中央部在内的区域。外周导电部22B位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面方向的端部,外周导电部22B的端面构成调光片10N的端面10E的一部分。绝缘部21B与电极部20B和外周导电部22B分别邻接,并沿着面方向被电极部20B和外周导电部22B夹着。
电极部20A、20B通过被施加驱动电压,而作为夹着调光层11的电极起作用。绝缘部21A、21B具有绝缘性,外周导电部22A、22B具有导电性。外周导电部22A通过夹设绝缘部21A而与电极部20A绝缘,外周导电部22B通过夹设绝缘部21B而与电极部20B绝缘。即,不对外周导电部22A、22B施加驱动电压。
电极部20A与电极部20B夹着调光层11而对置,绝缘部21A与绝缘部21B夹着调光层11而对置,外周导电部22A与外周导电部22B夹着调光层11而对置。在从与调光片10N的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的俯视时,电极部20A所位于的区域与电极部20B所位于的区域,除了对电极部20A、20B连接布线部的区域以外都一致。此外,在上述俯视时,绝缘部21A所位于的区域与绝缘部21B所位于的区域一致,外周导电部22A所位于的区域与外周导电部22B所位于的区域一致。
在上述俯视时,在调光片10N所具有的区域中,电极部20A与电极部20B夹有调光层11的区域是透光率可变的调光区域SL。在普通型中,在对电极部20A、20B施加有驱动电压时,调光层11所包含的液晶分子被取向,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成为沿着电极部20A、20B之间的电场方向的朝向。作为其结果,光容易透射调光层11,调光区域SL变得透明。另一方面,在未对电极部20A、20B施加驱动电压时,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的朝向变得不规则。因此,向调光层11入射的光散射。作为其结果,调光区域SL白浊而变得不透明。
图2表示反转型的调光片10R的截面构造。反转型的调光片10R除了调光层11、透明电极层12A、12B、以及透明支承层13A、13B以外,还具有夹着调光层11的一对取向层即第一取向层14A及第二取向层14B。第一取向层14A位于调光层11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之间,第二取向层14B位于调光层11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之间。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构成及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构成与普通型同样。
取向层14A、14B例如是垂直取向膜。取向层14A、14B为,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为等电位时,以使调光层11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沿着取向层14A、14B的法线方向的方式,对液晶分子进行取向。另一方面,取向层14A、14B为,在透明电极层12A、12B之间产生电位差时,能够将调光层11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变更为上述法线方向以外的方向。
在反转型中,在对电极部20A、20B施加有驱动电压时,调光层11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的朝向成为与取向层14A、14B的法线方向不同的朝向,因此调光区域SL变得不透明。另一方面,在未对电极部20A、20B施加驱动电压时,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成为沿着取向层14A、14B的法线方向的朝向,因此调光区域SL变得透明。
在普通型和反转型中,调光片10的平面构造相同。图3是安装于透明板50的调光片10的平面图,对于绝缘部21A、21B所位于的区域附加点来表示。
如图3所示那样,在从与调光片10的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的俯视时,绝缘部21A、21B所位于的区域为绝缘区域SI,外周导电部22A、22B所位于的区域为导电区域SO。在上述俯视时,绝缘区域SI位于调光区域SL的外侧,并沿着调光区域SL的外缘延伸。并且,导电区域SO位于绝缘区域SI的外侧,导电区域SO沿着绝缘区域SI的外缘延伸。绝缘区域SI具有将调光区域SL的整体包围的环状,导电区域SO具有将调光区域SL及绝缘区域SI的整体包围的环状。此外,绝缘部21A、21B所具有的构成为,具有绝缘性的部分沿着绝缘区域SI所延伸的方向连续地排列。
在上述俯视时,导电区域SO的宽度WO优选为1mm以上10mm以下。如果宽度WO为1mm以上,则导电区域SO不会过细,因此容易形成外周导电部22A、22B。此外,能够充分地得到外周导电部22A、22B相对于在厚度方向上与透明电极层12A、12B邻接的层的紧贴力。如果宽度WO为10mm以下,则能够抑制调光区域SL变小。此外,在导电区域SO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不恒定的情况下,宽度WO是导电区域SO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平均值。
此外,绝缘区域SI的宽度WI优选为导电区域SO的宽度WO以下。如果宽度WI为宽度WO以下,则能够抑制调光区域SL变小。此外,为了提高基于绝缘部21A、21B的绝缘性,绝缘区域SI的宽度WI优选为5μm以上。此外,在绝缘区域SI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不恒定的情况下,宽度WI是绝缘区域SI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平均值。
在上述俯视时,调光片10在绝缘区域SI所包围的范围内,具有调光区域SL、用于将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电极部20A与驱动电路连接的第一连接区域SA、以及用于将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电极部20B与驱动电路连接的第二连接区域SB。在绝缘区域SI所包围的范围内,连接区域SA、SB以外的区域为调光区域SL。
连接区域SA、SB在绝缘区域SI所包围的范围内,可以与绝缘区域SI分离、也可以与绝缘区域SI接触。在图3中例示连接区域SA、SB与绝缘区域SI分离的方式。换言之,第一连接区域SA和第二连接区域SB分别被调光区域SL包围。如果是连接区域SA、SB与绝缘区域SI分离的方式,则连接区域SA、SB与绝缘区域SI之间的对位不要求较高精度,容易形成连接区域SA、SB及绝缘区域SI。第一连接区域SA与第二连接区域SB之间的位置关系不特别限定,例如,第一连接区域SA与第二连接区域SB在沿着矩形形状的调光片10的一边的方向上排列。
在第一连接区域SA连接有第一布线部40A,在第二连接区域SB连接有第二布线部40B。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电极部20A经由第一布线部40A而与驱动电路连接,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电极部20B经由第二布线部40B而与驱动电路连接。驱动电路将从电源接受到的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并经由布线部40A、40B而施加于电极部20A、20B。
参照图4对连接区域SA、SB附近的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在图4中例示出普通型的调光片10N的构造。
如图4的(a)所示那样,在第一连接区域SA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从包括调光层11、第二透明电极层12B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的调光片10的其他层露出,并与透明板50对置。第一透明支承层13A的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是调光片10的表面。
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在调光区域SL与第一连接区域SA之间连续,在调光区域SL和第一连接区域SA的任一方中都存在电极部20A。在第一连接区域SA中电极部20A与第一布线部40A连接。
第一布线部40A只要具有能够使电极部20A与驱动电路导通的构成即可。例如,第一布线部40A具备导电性粘合层41A、导线42A、以及焊接部43A。导电性粘合层41A例如由铜带等导电带构成。导电性粘合层41A在第一连接区域SA中与电极部20A的表面接合,导线42A通过焊接部43A而固定在导电性粘合层41A的表面上。
如图4的(b)所示那样,在第二连接区域SB中,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与第二透明支承层13B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从包括调光层11、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及第一透明支承层13A的调光片10的其他层露出,构成调光片10的最外表面。第二透明支承层13B的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透明粘着层51接触。
第二透明电极层12B在调光区域SL与第二连接区域SB之间连续,在调光区域SL和第二连接区域SB的任一方中都存在电极部20B。在第二连接区域SB中电极部20B与第二布线部40B连接。
第二布线部40B只要具有使电极部20B与驱动电路导通的构成即可,例如,与第一布线部40A同样,具备导电性粘合层41B、导线42B、以及焊接部43B。导电性粘合层41B在第二连接区域SB中与电极部20B的表面接合,导线42B通过焊接部43B而固定在导电性粘合层41B的表面上。
[调光片的制造方法]
以普通型的调光片10N为例对上述调光片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那样,首先,形成具备调光层11、透明导电层31A、31B、以及透明支承层13A、13B的多层体30。第一透明导电层31A由第一透明支承层13A支承,第二透明导电层31B由第二透明支承层13B支承。然后,第一透明导电层31A和第二透明导电层31B夹着调光层11。透明导电层31A、31B是形成电极部20A、20B、绝缘部21A、21B、外周导电部22A、22B之前的透明电极层12A、12B,且是不包括具有绝缘性的部分的、透明且均匀的导电膜。
多层体30为,例如,通过从调光层11、透明导电层31A、31B、以及透明支承层13A、13B层叠而成的大号的片中切出,由此形成为与调光片10的粘贴对象相对应的所希望的形状。
调光层11包含液晶组合物。调光层11例如由高分子网络型液晶(PNLC:PolymerNetwork Liquid Crystal)、高分子分散型液晶(PDLC:Polymer Dispersed LiquidCrystal)、胶囊型向列型液晶(NCAP:Nematic Curvilinear Aligned Phase)等构成。例如,高分子网络型液晶具备具有三维网眼状的高分子分散网络,在高分子分散网络所具有的空隙中保持液晶分子。调光层11所包含的液晶分子例如为,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正,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的介电常数大于液晶分子的短轴方向的介电常数。液晶分子例如是席夫碱类、偶氮类、氧化偶氮类、联苯类、三联苯类、苯甲酸酯类、二苯乙炔类、嘧啶类、环己烷羧酸酯类、苯环己烷类、二噁烷类的液晶分子。
此外,调光层11也可以包含具有规定颜色的色素,且是不妨碍与对调光层11施加的电压大小相对应的液晶分子的运动的色素。根据这种构成,能够实现具有规定颜色的调光区域SL。
作为构成透明导电层31A、31B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氧化铟锡(ITO)、掺氟氧化锡(FTO)、氧化锡、氧化锌、碳纳米管(CNT)、包括聚(3,4-乙基二氧噻吩)(PEDOT)的聚合物、包括Ag合金薄膜的多层膜等。
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分别是透明的基材。作为透明支承层13A、13B,例如能够使用玻璃基板、硅基板、或者由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醇、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酰亚胺、聚砜、环烯烃聚合物、三乙酰纤维素等构成的高分子膜。
接着,通过对多层体30进行激光照射来形成绝缘部21A、21B,由此形成透明电极层12A、12B。
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那样,相对于调光层11从第一透明导电层31A所位于的一侧,对于多层体30中预定成为绝缘区域SI的区域照射激光La。通过激光La的照射,在2个透明导电层31A、31B中的离激光装置60的光源较近的第一透明导电层31A、以及离上述光源较远的第二透明导电层31B的双方,形成具有绝缘性的部分。由此,在第一透明导电层31A中形成绝缘部21A、以及由绝缘部21A划分开的电极部20A及外周导电部22A,作为其结果,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A。此外,在第二透明导电层31B中形成绝缘部21B、以及由绝缘部21B划分开的电极部20B及外周导电部22B,作为其结果,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12B。
详细地说,使激光La的焦点对准第一透明导电层31A或其附近,并从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对置的位置,以透射第一透明支承层13A的方式向多层体30照射激光La。第一透明支承层13A的至少外表面不被激光La改性,通过在第一透明导电层31A中形成具有绝缘性的部分来形成绝缘部21A。并且,通过透射了第一透明导电层31A及调光层11的激光La,在第二透明导电层31B中形成具有绝缘性的部分,由此形成绝缘部21B。
此外,激光La的焦点也可以对准第二透明导电层31B或其附近。此外,也可以为,从激光装置60的光源观察,使激光La的焦点对准超越了第二透明导电层31B的位置,并将激光La的波长设为被第一透明导电层31A及第二透明导电层31B吸收的波长,由此形成绝缘部21A、21B。
或者,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相对于调光层11从第二透明导电层31B所位于的一侧,对多层体30照射激光La。即,使激光La的焦点对准第二透明导电层31B或其附近,并从与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对置的位置,以透射第二透明支承层13B的方式对多层体30照射激光La。第二透明支承层13B的至少外表面不被激光La改性,在第二透明导电层31B中形成绝缘部21B。并且,通过透射了第二透明导电层31B及调光层11的激光La,在第一透明导电层31A中形成绝缘部21A。
此外,在从与第二透明导电层31B对置的位置照射激光La的情况下,激光La的焦点也可以对准第一透明导电层31A或其附近。此外,也可以为,从激光装置60的光源观察,使激光La的焦点对准超越了第一透明导电层31A的位置,并将激光La的波长设为被第一透明导电层31A及第二透明导电层31B吸收的波长,由此形成绝缘部21A、21B。
激光照射所使用的激光的介质及波长不特别限定。作为激光,例如能够利用Nd:YAG激光、Nd:YVO4激光、CO2激光、半导体激光等。作为激光的波长,例如利用红外区域的波长。激光的振荡方式可以是连续振荡,也可以是脉冲振荡。
在激光照射之后,通过形成连接区域SA、SB来形成调光片10。通过从多层体30中预定成为第一连接区域SA的区域,利用切取等来除去调光层11、第二透明导电层31B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由此形成第一连接区域SA。通过从多层体30中预定成为第二连接区域SB的区域,利用切取等来除去调光层11、第一透明导电层31A、以及第一透明支承层13A,由此形成第二连接区域SB。此外,连接区域SA、SB的形成也可以在激光照射之前进行。
在制造反转型的调光片10R时,作为多层体30,使用除了调光层11、透明导电层31A、31B及透明支承层13A、13B以外还具备取向层14A、14B的多层体。第一取向层14A位于调光层11与第一透明导电层31A之间,第二取向层14B位于调光层11与第二透明导电层31B之间。
作为构成取向层14A、14B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硅氧烷、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丙烯酸酯。用于形成取向层14A、14B的取向处理例如是摩擦处理、偏振光照射处理、微加工处理。
通过对于具备取向层14A、14B的多层体30,与上述普通型的情况同样地进行激光照射,由此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及第二透明电极层12B。
此外,调光片10也可以除了具备调光层11、透明电极层12A、12B、透明支承层13A、13B、取向层14A、14B以外还具备其他层。其他层例如能够列举:具有紫外线阻挡功能的层等那样用于保护调光层11、透明电极层12A、12B的层;有助于调光区域SL中的光的透射性的控制的层;提高调光片10的强度、耐热性等特性的层等。在调光片10具备上述其他层的情况下也是,通过对具有与调光片10的层构成对应的层构成的多层体30进行激光照射来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及第二透明电极层12B。
本实施方式的调光片10具有适合于向曲面粘贴的柔软性,无论是可展曲面还是三维曲面都能应用,能够应用于任意形状的曲面。特别是,即使不像剪切那样对调光片10的一部分进行物理加工,也能够使调光片10沿着曲面,因此在向曲面粘贴时,即使弯曲了调光片10,也能够避免调光片10产生以上述加工部位为开端的亀裂等。因此,能够得到针对弯曲的良好耐性。
[绝缘部的构成]
对于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制造出的绝缘部21A、21B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如上述那样,绝缘部21A、21B是通过激光照射而形成的激光加工痕。首先,对该激光加工痕的详细进行说明。
图8及图9是将绝缘部21A附近的截面构造的第一例放大表示的图。在第一例中,绝缘部21A是构成第一透明导电层31A的导电膜被破坏成小片状的部分。如图8所示那样,在绝缘部21A,通过激光照射而导电膜粉碎,第一透明导电层31A的一部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剥离。即,绝缘部21A是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剥离了导电膜的部分。
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剥离了的导电膜的膜片Fg,位于调光层11、第一取向层14A等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接触的功能层中的绝缘部21A附近。因此,在上述功能层中与绝缘部21A接触的部分,与上述功能层中与电极部20A及外周导电部22A接触的部分相比,与构成电极部20A的元素相同的元素的含有量更高。
此外,根据激光照射对导电膜的破坏程度,如图9所示那样,绝缘部21A也可能是导电膜在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接触的状态下被物理地破坏的部分。绝缘部21A的表面比电极部20A及外周导电部22A的表面更粗糙。在该情况下,不会产生膜片Fg向上述功能层内部的分散。
图10及图11是将绝缘部21A附近的截面构造的第二例放大表示的图。在第二例中,绝缘部21A是通过激光照射而被化学地改性的区域。
例如,如图10所示那样,与电极部20A及外周导电部22A相比较,绝缘部21A是由于有助于导电性的原子或者有助于导电性的分子的一部分即元素Pc向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下层流出、从而组成发生变化的区域。由于这样的组成变化,从而绝缘部21A具有绝缘性。
在调光层11、第一取向层14A等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接触的功能层中的与绝缘部21A接触的部分,与上述功能层中的与电极部20A及外周导电部22A接触的部分相比,元素Pc的含有量更高。
电极部20A、绝缘部21A及外周导电部22A构成相互连续的一个层,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具有平坦膜状。但是,由于元素Pc脱离,绝缘部21A变得比电极部20A及外周导电部22A更脆。例如,绝缘部21A的表面比电极部20A及外周导电部22A的表面粗糙。
此外,例如图11所示那样,绝缘部21A是与电极部20A及外周导电部22A相比较、由于化合物内的原子位置的移动、分子内的结合切断等而产生了化学构造的变化的区域。由于这样的化学构造的变化而绝缘部21A具有绝缘性。在绝缘部21A中未产生组成的变化。电极部20A、绝缘部21A、外周导电部22A及绝缘部21A构成相互连续的一个层,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具有平坦膜状。
绝缘部21A具有第一例及第二例的哪个构造,是由构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材料即构成第一透明导电层31A的材料、激光的功率等来决定的。此外,绝缘部21A能够具有将第一例与第二例组合了的构造。例如,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也可以具有如下构造:在绝缘部21A,元素Pc向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下层流出,并且导电膜被物理地破坏。元素Pc是构成电极部20A的多种元素中包含的元素。
此外,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绝缘部21B也具有与第一例、第二例、以及其组合的任一种绝缘部21A同样的构造。
此外,在图8~图11中,将绝缘部21A的截面形状图示为如下形状:随着趋向第一透明支承层13A而绝缘部21A的宽度扩大,绝缘部21A的外缘由以朝向绝缘部21A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曲线构成。该形状模拟了使激光的焦点对准从第一透明导电层31A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接触的表面附近,从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对置的位置进行激光照射的情况下形成的绝缘部21A的形状。根据激光的照射方向、焦点位置、功率等的不同,绝缘部21A的截面形状能够成为与图8~图11所示的形状不同的形状。
接下来,对绝缘部21A、21B的外观进行说明。图12是将调光片10中的绝缘区域SI附近的平面构造的一例放大表示的图。从与调光片10的表面对置的位置、即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对置的位置观察,绝缘区域SI由宽度恒定的带状区域即直线形带状区域Ss构成。通过照射利用连续振荡而输出的激光,来形成这样的绝缘部21A、21B。
直线形带状区域Ss中的至少一部分变色而看起来模糊。因此,绝缘区域SI的可见光线透射率比透明状态下的调光区域SL的可见光线透射率低。在图12中,例示出直线形带状区域Ss中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变色的方式。
在直线形带状区域Ss内变色的程度产生差的理由,可以认为是多层体30从激光接受的能量随着从激光的中心照射的位置远离而减少。根据激光的功率,在直线形带状区域Ss中产生变色的部分可能改变。例如,也有可能存在直线形带状区域Ss中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变色的情况、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及中央部变色的情况。
变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例如在透明支承层13A、13B为聚对苯二甲酸膜的情况下等时,由于激光照射而透明支承层13A、13B中与绝缘部21A、21B接触的部分成为非晶体。这样的透明支承层13A、13B向非晶体的变化,在直线形带状区域Ss中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特别容易产生。透明支承层13A、13B向非晶体的变化的有无能够通过激光的功率、焦点的位置等来进行控制。也可以是,根据是否想要提高直线形带状区域Ss的可视性来调整激光的照射条件,使得在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及第二透明支承层13B的至少一方中产生向非晶体的变化,或者使得在透明支承层13A、13B中不产生向非晶体的变化。
此外,从与调光片10的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绝缘区域SI也可以具有多个直线形带状区域Ss沿着直线形带状区域Ss的宽度方向排列的构成。多个直线带状区域Sn构成的绝缘区域SI是通过对于预定成为绝缘区域SI的区域,使激光的照射位置在该区域的宽度方向上逐渐错开的同时进行多次激光扫描而形成的。根据绝缘区域SI由多个直线形带状区域Ss构成的方式,能够提高绝缘部21A、21B对电极部20A、20B与外周导电部22A、22B之间的绝缘的可靠性。
图13是将调光片10中的绝缘区域SI附近的平面构造的其他例放大表示的图。从与调光片10的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绝缘区域SI由圆形带状区域Cs构成,该圆形带状区域Cs具有将圆沿着一个方向相连而成的外形。详细地说,圆形带状区域Cs具有将多个圆以圆内的区域连通的方式依次结合而成的外形。通过照射利用脉冲振荡而输出的激光,由此形成这样的绝缘部21A、21B。
圆形带状区域Cs中的至少一部分变色而看起来模糊。因此,绝缘区域SI的可见光线透射率低于透明状态下的调光区域SL的可见光线透射率。在图13中例示出了圆形带状区域Cs中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换言之为所结合的圆的圆周附近变色的方式。
在圆形带状区域Cs内变色的程度产生差的理由,可以认为是多层体30从激光接受的能量随着从激光的中心照射的位置远离而减少。根据激光的功率,在圆形带状区域Cs中产生变色的部分有可能改变。例如,也有可能存在圆形带状区域Cs中的圆的中央部变色的情况、圆的圆周附近及中央部变色的情况。
变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与直线形带状区域Ss同样,由于激光照射而透明支承层13A、13B中与绝缘部21A、21B接触的部分成为非晶体。这样的透明支承层13A、13B向非晶体的变化在圆形带状区域Cs中的圆的中央部特别容易产生。与直线形带状区域Ss同样,透明支承层13A、13B向非晶体的变化的有无能够通过激光的功率、焦点的位置等来进行控制。
在使用连续振荡的激光来形成绝缘部21A、21B的情况下,由于对多层体30持续照射激光,因此由于激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热难以扩散。作为其结果,有时调光层11所包含的液晶成为气体而产生气泡。与此相对,如果使用脉冲振荡的激光,则是对多层体30间歇地照射激光,因此与使用连续振荡的激光的情况相比较,由于激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热容易扩散。因此,能够抑制调光层11产生气泡。
此外,从与调光片10的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绝缘区域SI也可以具有多个圆形带状区域Cs沿着圆形带状区域Cs的宽度方向排列的构成。通过对于预定成为绝缘区域SI的区域,使激光的照射位置在该区域的宽度方向上逐渐错开的同时进行多次激光的扫描,由此形成由多个圆形带状区域Cs构成的绝缘区域SI。根据绝缘区域SI由多个圆形带状区域Cs构成的方式,能够提高绝缘部21A、21B对电极部20A、20B与外周导电部22A、22B之间的绝缘的可靠性。特别是,在使用脉冲振荡的激光的情况下,与使用连续振荡的激光的情况相比较,带状区域的宽度、即具有绝缘性的部分的宽度容易变得不均匀,因此通过排列多个圆形带状区域Cs来提高绝缘的可靠性的有益性较高。此外,在绝缘区域SI由多个带状区域构成的情况下,绝缘区域SI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是多个带状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长度。
[ITO层中的激光照射区域的分析]
对通过对具备由ITO构成的透明导电层31A、31B的反转型多层体30进行激光照射而形成的绝缘部21A进行了分析。作为透明支承层13A、13B使用聚对苯二甲酸膜,调光层11使用高分子网络型液晶。此外,作为取向层14A、14B的材料使用聚酰亚胺。
<激光照射条件>
种类:IR半导体激光
点径:30μm
振荡方式:脉冲振荡
反复频率:1.2kHz
脉冲宽度:417μs
输出:0.008W
载放多层体30的载放台的移动速度:30mm/s
<分析步骤>
根据上述激光照射条件,使激光的波长成为被ITO吸收的波长,从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对置的位置对多层体30进行激光照射,形成了反转型的调光片10R。通过将调光层11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分割,由此将调光片10R分离为具有第一透明支承层13A、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第一取向层14A、以及调光层11的一部分的第一多层体、以及具有第二透明支承层13B、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第二取向层14B及调光层11的一部分的第二多层体。
对于第一多层体,使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进行观察,并基于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光法(EDX:Energy Dispersive X-rayspectrometry)进行分析。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使用日本电子公司制的JSM-7001F。此外,基于EDX的分析,为了确保分析对象的层厚,而使用了在使上述多层体的表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了30°的状态下从与水平面正交的方向进行测定的方法。
<分析结果>
通过按照上述步骤对第一多层体及第二多层体的外观及组成进行分析,由此确认了按照上述激光照射条件形成的绝缘部21A具有上述第一例的构造。以下,对分析结果进行详细说明。
图14的(a)表示第一多层体中的调光层11所位于的一侧的表面的SEM图像。图14的(b)~(d)是表示图14的(a)的图像中包括的区域的EDX面扫(mapping)结果的图,图14的(b)表示铟(In)的分布,图14的(c)表示碳(C)的分布,图14的(d)表示氧(O)的分布。在各图中,由2条虚线夹着的区域是激光所照射的区域,2条虚线外侧的区域是激光未照射的区域。
如图14的(a)所示那样,在激光照射区域中,与激光非照射区域相比较,第一多层体的表面粗糙。
如图14的(b)所示那样,能够确认,在激光照射区域中,与激光非照射区域相比较,调光层11及第一取向层14A中的In的浓度变高。此外,在激光非照射区域中检测出In的理由,可以认为是调光层11下方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中包含的In被检测到。
如图14的(c)及图14的(d)所示那样,在激光照射区域与激光非照射区域,C及O的分布未发现差。
根据以上,表明在激光照射区域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A所包含的元素即In流出到调光层11。根据后述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外观的观察结果,可以认为激光照射区域中的In的增加是由于激光照射而使构成第一透明导电层31A的ITO膜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剥离、其膜片分散到调光层11的内部而产生的。
图15的(a)~(c)示出了将使用甲乙酮擦除了调光层11和第一取向层14A之后的第一多层体作为对象,对激光照射区域所包括的点、以及夹着激光照射区域的2个激光非照射区域分别包括的点进行了测定而得的EDX光谱。图15的(a)是激光照射区域的EDX光谱,图15的(b)、(c)是激光非照射区域的EDX光谱。
如图15的(a)所示那样,在激光照射区域中未检测到In。另一方面,如图15的(b)、(c)所示那样,在激光非照射区域检测到In。根据该情况,表明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中,在激光非照射区域中存在ITO膜,而在激光照射区域中ITO膜缺损。即,表明在激光照射区域中,由于激光照射而ITO膜被破坏,其膜片向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之外飞散。此外,检测到的Pt来源于作为前处理而对试料进行的涂敷。
图16示出了使用甲乙酮擦除了调光层11和第一取向层14A之后的第一多层体的表面的SEM图像。在图16中,区域Ra表示被照射激光的区域,区域Rb表示未被照射激光的区域。
根据图16能够确认,在激光照射区域中ITO膜缺损。此外,在图16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中ITO膜缺损的区域的宽度为大约30μm。
根据以上分析,表明在第一透明导电层31A由ITO构成的情况下,换言之,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电极部20A及外周导电部22A由ITO构成的情况下,按照上述激光照射条件形成的绝缘部21A具有上述第一例的构造。即,可以认为,在绝缘部21A中,第一透明导电层31A的物理构造被破坏,导电膜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剥离,其膜片分散到调光层11的内部。
图17示出了对按照上述激光照射条件从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对置的位置进行激光照射而形成的反转型的调光片10R,从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对置的位置使用实体显微镜进行摄影而得到的图像。
根据图17,能够确认绝缘区域SI由具有将圆相连而成的外形的圆形带状区域Cs构成。此外,由于与调光区域SL相比较绝缘区域SI看起来模糊,因此表明绝缘区域SI的可见光线透射率低于调光区域SL的可见光线透射率。此外,在仅对第一透明支承层13A进行观察时,在激光照射区域中的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接触的表面上,确认到由于向非晶体的变化而产生的白浊。
[作用]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调光片10中,通过绝缘部21A、21B使电极部20A、20B与外周导电部22A、22B绝缘。并且,在透明电极层12A、12B中,在调光片10的端面10E露出的部分是外周导电部22A、22B。因此,即使在端面10E上附着有水分、导电性的灰尘等导电性物质而外周导电部22A与外周导电部22B被电连接,电极部20A与电极部20B也不会导通。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物质向端面10E附着而产生的短路。此外,即使外力导致调光片10的端部被按压损坏而外周导电部22A与外周导电部22B接触,电极部20A与电极部20B也不会导通。因此,也能够抑制由于端部的损坏而产生的短路。
特别是,对于被利用为建筑材料那样的大面积的调光片,考虑到调光片内的电压梯度的影响,而施加大电压的驱动电压。因此,抑制短路的重要性较高。因此,对于大面积的调光片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有益性较高。
此外,在对ITO那样的氧化物半导体施加电压的状态下,若电解液附着于该氧化物半导体,则通过电化学反应而氧化物半导体被还原而产生腐蚀。可能附着于调光片10的水分是由于结露、下雨而产生的,含有盐分的情况较多,因此可能作为电解液起作用。因此,在透明电极层12A、12B由氧化物半导体形成的情况下,若电极部20A、20B从调光片10的端面10E露出,则由于水分向端面10E的附着,电极部20A、20B会产生腐蚀,有可能导致电阻增加、断线。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10中,在端面10E露出的部分是与电极部20A、20B绝缘的外周导电部22A、22B,因此能够抑制电极部20A、20B的腐蚀。此外,由于外周导电部22A、22B未被施加电压,因此还能够抑制外周导电部22A、22B的腐蚀。即,能够抑制透明电极层12A、12B整体的腐蚀。
此外,如上述那样,与电极部20A、20B及外周导电部22A、22B相比较,通过激光照射形成的绝缘部21A、21B更脆的情况较多。因此,与绝缘部21A、21B被配置在调光片10的端部的方式相比,在未通过激光照射而被破坏或被改性的导电膜即外周导电部22A、22B被配置在调光片10的端部的方式的情况下,更能够抑制在调光片10的端部产生调光片10的构成层的层间剥离。
此外,通过以覆盖调光片10的端面10E的方式实施树脂密封,也能够抑制导电性的灰尘附着于端面10E。然而,树脂密封构造的防水性不一定充分,因此有时水分透过树脂密封构造而附着于端面10E。此外,在树脂密封构造产生亀裂、剥离的情况下,导电性物质也有可能从由于亀裂、剥离而产生的间隙侵入并附着于端面10E。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10,即使导电性物质附着于端面10E也能够抑制电极部20A、20B的短路及腐蚀,因此与树脂密封构造相比能够能良好地抑制上述短路及腐蚀。此外,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调光片10的端面10E,既可以实施树脂密封、也可以不实施树脂密封。如果是不实施树脂密封的方式,则能够减少对于透明板50进行调光片10的施工所需要的作业。
此外,如在上述制造方法中说明了的那样,在利用从大号的片切出的多层体30来形成调光片10的情况下,透明电极层12A、12B从调光片10的端面10E露出。在这样的调光片中,对端面处的电极层的短路、腐蚀进行抑制是重要的课题。因此,在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形成的调光片中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有益性较高。
并且,通过对多层体30进行激光照射来形成绝缘部21A、21B,因此与通过光刻及蚀刻来形成绝缘部21A、21B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调光片10的制造所需要的工序数,还能够缩短制造时间。此外,也能够减少制造成本。并且,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绝缘部21A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绝缘部21B被一并形成,因此与对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B分别形成绝缘部21A、21B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高效地形成绝缘部21A、21B。
此外,与通过光刻及蚀刻形成的绝缘部相比,通过使用激光照射能够形成不易被视觉辨认到的绝缘部21A、21B。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列举的效果。
(1)沿着面方向,电极部20A、20B与绝缘部21A、21B相邻,在从与调光片10的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的俯视时,绝缘部21A、21B沿着电极部20A、20B的外缘延伸。因此,在配置有绝缘部21A、21B的部分,电极部20A、20B不从调光片10的端面10E露出。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物质向端面10E的附着而引起的短路的产生。此外,即使在电极部20A、20B由氧化物半导体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于水分向端面10E的附着而引起的电极部20A、20B的腐蚀。
(2)在上述俯视时,绝缘部21A、21B夹在电极部20A、20B与外周导电部22A、22B之间,外周导电部22A、22B从调光片10的端面10E露出。与外周导电部22A、22B相比较,通过激光照射形成的绝缘部21A、21B较脆,因此根据上述构成,与绝缘部21A、21B配置在调光片10的端部的方式相比较,更能够抑制在调光片10的端部产生调光片10的构成层的层间剥离。
(3)在上述俯视时,绝缘部21A、21B具有将电极部20A、20B的整体包围的环状,调光区域SL和连接区域SA、SB位于被绝缘部21A、21B完全包围的范围内。根据这样的构成,电极部20A、20B完全不从调光片10的端面10E露出,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电极部20A、20B的短路及腐蚀。此外,与连接区域SA、SB位于调光片10的端部的方式相比较,能够抑制从调光片10的一部分层被除去的连接区域SA、SB附近起调光片10的构成层的层间的剥离发展。
(4)由于通过激光照射来形成绝缘部21A、21B,因此与通过光刻及蚀刻来形成绝缘部21A、21B的制造方法相比较,能够降低调光片10的制造所需要的工序数。此外,由于在多层体30的形成后进行绝缘部21A、21B的形成,因此还能够容易地应对调光片10的形状、调光区域SL的形状等的设计变更。并且,由于在上述俯视时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绝缘部21A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绝缘部21B重叠,因此能够通过激光照射而一并形成这些绝缘部21A、21B。因此,能够提高绝缘部21A、21B的形成效率。
(5)在绝缘部21A、21B是导电膜被破坏的部分的方式中,能够通过激光照射良好地形成。此外,也可以为,绝缘部21A、21B是导电膜从透明支承层13A、13B剥离的部分,从透明支承层13A、13B剥离的导电膜的膜片位于与透明电极层12A、12B接触的功能层中的绝缘部21A、21B附近。通过在调光层11被由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及第一透明导电层31A构成的第一片、与由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及第二透明导电层31B构成的第二片夹持的状态下,对透明导电层31A、31B进行激光照射,由此能够良好地形成这样的绝缘部21A、21B。
此外,也可以为,在与透明电极层12A、12B接触的功能层中的与绝缘部21A、21B接触的部分,与上述功能层中的与电极部20A、20B及外周导电部22A、22B接触的部分相比,构成电极部20A、20B及外周导电部22A、22B的多种元素中的至少一部分元素的含有量更高。这样的构成能够通过在调光层11被上述第一片与上述第二片夹持的状态下对透明导电层31A、31B进行激光照射形成绝缘部21A、21B而良好地形成。
此外,绝缘部21A、21B的表面也可以比电极部20A、20B及外周导电部22A、22B的表面粗糙。通过对单一的导电膜即透明导电层31A、31B进行激光照射,由此能够良好地形成这样的绝缘部21A、21B。
(6)在上述俯视时,绝缘区域SI的可见光线透射率低于调光区域SL的可见光线透射率。构成这样的绝缘区域SI的绝缘部21A、21B能够通过激光照射来良好地形成。
(7)在上述俯视时,绝缘区域SI由具有多个圆沿着一个方向相连而成的外形的圆形带状区域Cs构成。构成这样的绝缘区域SI的绝缘部21A、21B能够通过脉冲振荡的激光照射来良好地形成。通过使用脉冲振荡的激光,能够在使由于激光照射而产生的热扩散的同时形成绝缘部21A、21B,因此能够抑制调光层11中的气泡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及图19对调光片及调光片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连接区域SA、SB及绝缘部21A、21B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此外,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片也能够应用普通型和反转型中的任一种构造。
[调光片的构成]
如图18所示那样,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片15为,在从与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的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在其角部具有连接区域SA、SB。详细地说,第一连接区域SA与第二连接区域SB沿着调光片15的一边排列。并且,第一连接区域SA位于该一片延伸的方向上的调光片15的一方端部,第二连接区域SB位于该一片延伸的方向上的调光片15的另一方端部。
在调光片15的角部,连接区域SA、SB的外缘构成调光片15的外缘。即,上述俯视时,连接区域SA、SB未被绝缘部21A、21B及外周导电部22A、22B分别包围,也未被调光区域SL包围。
在上述俯视时,绝缘区域SI位于调光区域SL的外侧。但是,绝缘区域SI未包围调光区域SL的整体。在第一连接区域SA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及第二连接区域SB周围的至少一部分未配置绝缘区域SI。
在绝缘区域SI中包括在调光区域SL的外侧沿着调光区域SL的外缘延伸的主绝缘区域SIa、以及从主绝缘区域SIa的端部延伸到调光片15的外缘的副绝缘区域SIb。主绝缘区域SIa在第一连接区域SA的周围中断,在主绝缘区域SIa中断的部分,调光区域SL与第一连接区域SA相邻。此外,主绝缘区域SIa在第二连接区域SB的周围中断,在主绝缘区域SIa中断的部分,调光区域SL与第二连接区域SB相邻。并且,从主绝缘区域SIa的所中断的端部起,副绝缘区域Sib延伸到调光片15的外缘。因此,形成由绝缘区域SI及调光片15的外缘包围的导电区域SO。导电区域SO与调光区域SL分离。导电区域SO虽然位于调光区域SL的外侧,但未包围调光区域SL的整体。
在图18所例示的方式中,调光区域SL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在沿着调光区域SL的一边的部分,调光区域SL与第一连接区域SA相互邻接,在该邻接部分主绝缘区域SIa中断。然后,从中断的主绝缘区域SIa的各个端部起,沿着第一连接区域SA而副绝缘区域Sib延伸到调光片15的外缘。此外,在沿着调光区域SL的上述一边的部分,调光区域SL与第二连接区域SB相互邻接,在该邻接部分,主绝缘区域SIa也中断。然后,从中断的主绝缘区域SIa的各个端部起,沿着第二连接区域SB而副绝缘区域Sib延伸到调光片15的外缘。
此外,调光区域SL的形状及绝缘区域SI的配置不限于图18所示的例子。只要一方面沿着调光区域SL的外缘而存在有绝缘区域SI,另一方面设置有未配置绝缘区域SI而调光区域SL与连接区域SA、SB相邻的部分,并且通过绝缘区域SI使调光区域SL与导电区域SO分离即可。
参照图19对连接区域SA、SB附近的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9中例示出普通型的构造。
如图19的(a)所示那样,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第一连接区域SA中,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从调光片15的其他层露出并与透明板50对置。在绝缘区域SI中断的部分,在调光区域SL与第一连接区域SA之间电极部20A连续。在第一连接区域SA中第一布线部40A与电极部20A连接,由此经由第一布线部40A对调光区域SL的电极部20A施加驱动电压。
如图19的(b)所示那样,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第二连接区域SB中,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与第二透明支承层13B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从调光片15的其他层露出并构成调光片15的最外表面。在绝缘区域SI中断的部分,在调光区域SL与第二连接区域SB之间电极部20B连续。在第二连接区域SB中第二布线部40B与电极部20B连接,由此经由第二布线部40B对调光区域SL的电极部20B施加驱动电压。
第二实施方式的调光片15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是执行通过对多层体30的激光照射而进行的绝缘部21A、21B的形成、以及连接区域SA、SB的形成而制造的。
[作用]
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调光片15中,连接区域SA、SB配置在调光片15的角部,因此与连接区域SA、SB被其他区域包围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连接区域SA、SB的形成及布线部40A、40B向连接区域SA、SB的连接更容易。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布线部40A、40B向调光片10的外周区域引出,需要使布线部40A、40B跨越包围连接区域SA、SB的绝缘区域SI、导电区域SO地延伸。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布线部40A、40B从连接区域SA、SB直接引出到外周区域,因此布线部40A、40B不容易受到弯曲等力。因此,能够提高布线部40A、40B使电极部20A、20B与驱动电路导通的可靠性。此外,由于布线部40A、40B位于调光片15的端部,因此能够在调光区域SL内较大地确保如下区域:调光片15的利用者不被布线部40A、40B遮挡而能够视觉辨认调光片15的背后状况的例如矩形形状的区域。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是,在外周导电部22A、22B所位于的部分,在调光片15的端面10E,与电极部20A、20B绝缘的外周导电部22A、22B露出。另一方面,在连接区域SA、SB中,在调光片15的端面10E,电极部20A、20B露出。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与完全不设置绝缘部21A、21B及外周导电部22A、22B而在调光片的整周上在端面10E露出电极部20A、20B的方式相比较,也至少在外周导电部22A、22B所位于的部分,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物质向端面10E的附着而引起的电极部20A、20B的短路及腐蚀。此外,在连接区域SA、SB中在端面10E露出的电极部是电极部20A及电极部20B中的任一个,因此即使导电性物质附着于端面10E也不易产生短路。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绝缘部21A、21B及外周导电部22A、22B包围调光区域SL的整体,电极部20A、20B未在其整周上在调光片10的端面10E露出,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抑制电极部20A、20B的短路及腐蚀的效果更好。因此,在重视短路及腐蚀的抑制的情况下,优选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
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抑制电极部20A、20B的短路及腐蚀的效果较差,但是如上述那样能够得到由于连接区域SA、SB位于调光片15的端部而带来的各种效果。在重视这些效果的情况下,优选采用第二实施方式的构造。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1)、(2)、(4)~(7)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8)连接区域SA、SB在上述俯视时位于调光片15的端部,绝缘部21A、21B在连接区域SA、SB的周围中断。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在抑制电极部20A、20B的短路及腐蚀的同时,提高连接区域SA、SB的形成及布线部40A、40B向连接区域SA、SB的连接的容易性。
[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而实施。此外,以下的各变形例也可以组合地实施。
·也可以为,第一透明支承层13A中的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粘贴于透明板50,第二透明支承层13B中的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构成调光片的表面。
·也可以为,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不具有绝缘部21B及外周导电部22B,电极部20B延伸到调光片的端面10E。通过这样的构成,也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物质向端面10E的附着而引起的短路的产生。此外,在具有绝缘部21A及外周导电部22A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中还能够抑制电极部20A的腐蚀。
在仅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形成绝缘部21A的情况下,对于多层体30,可以从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对置的位置进行激光照射,也可以从与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对置的位置进行激光照射。此外,如果是从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对置的位置进行激光照射的制法,则在2个透明导电层中相对于激光光源较近一方的透明导电层上形成绝缘部,因此容易设定激光的照射条件。通过激光照射,是仅对第一透明导电层31A进行加工还是对第一透明导电层31A和第二透明导电层31B的双方进行加工,能够通过调整激光的功率、焦点位置来进行控制。
此外,即使在仅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具有绝缘部21A的情况下也是,从与调光片的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绝缘区域SI由直线形带状区域Ss或圆形带状区域Cs构成。在第二透明电极层12B具有绝缘部21B的情况下和不具有绝缘部21B的情况下,虽然带状区域Ss、Cs的变色程度可能改变,但是外形不会较大地改变。
·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也可以代替绝缘部21B而具备具有绝缘性的部分断续地排列的带状部。从与调光片的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带状部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绝缘部21A重叠。这样的带状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调光片10的制造方法同样,通过利用激光照射对第一透明导电层31A和第二透明导电层31B进行一并加工,而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绝缘部21A同时形成。在带状部中,具有绝缘性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能够通过调整激光的功率、焦点位置来调整。
通过与得到图16所示的结果的情况同样的步骤,对在第二多层体的第二透明电极层12B形成的带状部进行了观察。图20示出了使用甲乙酮擦除了调光层11和第二取向层14B之后的第二多层体的表面的SEM图像。在图20中,区域Ra表示被照射激光的区域,区域Rb表示未被照射激光的区域。
如在图20中作为区域X而表示的那样,能够确认存在从激光非照射区域延伸的ITO膜在激光照射区域中相连的部位。即,在图20所示的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中,由于激光照射而被破坏的部分断续地排列。换言之,在图20所示的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中,形成有具有绝缘性的部分断续地排列而成的带状部。此外,在图20中,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中ITO膜缺损的区域的最大宽度为大约25μm。
在第二透明导电层31B形成有带状部的情况下,在对第一透明导电层31A形成绝缘部21A时,允许在第二透明导电层31B的一部分失去导电性。因此,与仅在第一透明导电层31A形成具有绝缘性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较,第一透明导电层31A容易从激光接受足够的能量,因此能够良好地形成绝缘部21A。
·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绝缘部21A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绝缘部21B也可以分别形成。例如,也可以为,通过从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对置的位置的激光照射来形成绝缘部21A,通过从与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对置的位置的激光照射来形成绝缘部21B。并且,也可以为,在形成多层体30之前,对层叠于第一透明支承层13A的第一透明导电层31A通过激光照射形成绝缘部21A,对层叠于第二透明支承层13B的第二透明导电层31B通过激光照射形成绝缘部21B。然后,也可以为,在形成绝缘部21A、21B之后,以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和第二透明电极层12B夹着调光层11的方式形成多层体。
·也可以为,第一透明电极层12A及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至少一方不具有外周导电部,绝缘部延伸到调光片的端面10E。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连接区域SA、SB只要配置于调光片15的端部而构成调光片15的外缘即可,也可以不配置于调光片15的角部。此外,如果是在调光片15的角部配置连接区域SA、SB的方式,则更容易形成连接区域SA、SB,此外,若以在连接区域SA、SB的附近中断的方式配置了绝缘区域SI,则能够抑制绝缘区域SI的延伸路径的形状变得复杂。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接区域SA的周围,至少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绝缘部21A中断即可,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绝缘部21B也可以不中断地延伸。此外,在第二连接区域SB的周围,至少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绝缘部21B中断即可,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绝缘部21A也可以不中断地延伸。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21~图24对调光片及调光片的制造方法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绝缘部的形成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调光片也能够应用普通型和反转型的任一种构造。
[调光片的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的调光片16所具有的绝缘部23A、23B是通过透明导电层31A、31B的蚀刻而形成的。利用蚀刻而形成的绝缘部23A、23B与通过激光照射而形成的绝缘部相比,容易将宽度形成得更大。
如图21所示那样,调光片16不具有导电区域SO,绝缘区域SI延伸到调光片16的外缘。在从与调光片16的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的俯视时,绝缘区域SI包围调光区域SL的整体。调光片16在绝缘区域SI所包围的范围内,具有调光区域SL、第一连接区域SA、以及第二连接区域SB。连接区域SA、SB可以与绝缘区域SI分离、也可以与绝缘区域SI接触。在图21中例示出连接区域SA、SB与绝缘区域SI接触的方式。
参照图22对调光片16的截面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2中,例示出普通型的构造。
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不具有外周导电部22A,由电极部20A和绝缘部23A构成。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不具有外周导电部22B,由电极部20B和绝缘部23B构成。绝缘部23A位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面方向的端部,绝缘部23B位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面方向的端部。
绝缘部23A、23B是通过蚀刻除去了导电膜的部分。绝缘部23A、23B可以由具有与调光层11、取向层14A、14B等与透明电极层12A、12B接触的功能层相同组成的材料构成,也可以是填充有空气的部分。总之,调光层11由电极部20A和电极部20B所夹着的部分、以及从该部分沿着面方向延伸并延伸到调光片16的端部的延伸部构成,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由电极部20A、以及从电极部20A沿着面方向延伸并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之间夹着调光层11的延伸部的绝缘部23A构成,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由电极部20B、以及从电极部20B沿着面方向延伸并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之间夹着调光层11的延伸部的绝缘部23B构成。
[调光片的制造方法]
以普通型的调光片为例对第三实施方式的调光片16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那样,首先,对于在第一透明支承层13A上成膜出的第一透明导电层31A,经过抗蚀掩模的图案形成等处理而进行蚀刻,除去对成为电极部20A的区域进行包围的部分。同样,对于在第二透明支承层13B上成膜出的第二透明导电层31B进行蚀刻,除去对成为电极部20B的区域进行包围的部分。透明支承层13A、13B及透明导电层31A、31B的材料只要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例示的材料即可。此外,蚀刻可以是湿式蚀刻,也可以是干式蚀刻。
如图24所示那样,接着,在由第一透明支承层13A和第一透明导电层31A构成的第一层叠体32A、以及由第二透明支承层13B和第二透明导电层31B构成的第二层叠体32B的一方的层叠体的透明导电层上,通过涂敷等而形成调光层11。然后,在调光层11上以透明导电层与调光层11接触的方式层叠另一方的层叠体。由此,形成由调光层11、透明电极层12A、12B、以及透明支承层13A、13B构成的层叠构造。例如,在通过蚀刻除去了导电膜的区域中也填充了与调光层11的形成材料相同的材料的情况下,绝缘部23A、23B由具有与调光层11相同的组成的材料构成。
关于连接区域SA、SB,可以在第一层叠体32A、调光层11及第二层叠体32B层叠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也可以通过预先对透明支承层13A、13B的形状进行加工等而与第一层叠体32A、调光层11及第二层叠体32B的层叠一起形成。
[作用]
对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是,绝缘部23A、23B沿着电极部20A、20B的外缘延伸,因此在配置由绝缘部23A、23B的部分,电极部20A、20B从调光片16的端面10E不露出。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物质向端面10E的附着而引起的电极部20A、20B的短路及腐蚀。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利用蚀刻来形成绝缘部23A、23B,因此与通过激光照射形成的绝缘部相比,容易将绝缘部23A、23B的宽度形成得较大。此外,绝缘部23A、23B的配置区域的形状自由度也较高。并且,如果绝缘部23A、23B是利用具有和与透明电极层12A、12B接触的功能层相同组成的材料来填充的方式,则能够抑制绝缘部23A、23B如通过激光照射而形成的情况那样变脆。因此,即使不设置外周导电部22A、22B,也能够抑制在调光片16的端部产生调光片16的构成层的层间剥离。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三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1)、(3)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9)由于利用蚀刻来形成绝缘部23A、23B,因此容易将绝缘部23A、23B的宽度形成得较大,并且,绝缘部23A、23B的配置区域的形状自由度也较高。此外,如果绝缘部23A、23B是利用具有和与透明电极层12A、12B接触的功能层相同组成的材料来填充的方式,则即使不设置外周导电部22A、22B,在调光片16的端部也能够抑制调光片16的构成层的层间剥离。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三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而实施。此外,以下的各变形例也可以组合而实施。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一层叠体32A、调光层11及第二层叠体32B层叠之前进行用于形成绝缘部21A、21B的蚀刻的制造方法,但在利用湿式蚀刻的情况下,该蚀刻也可以在各层的层叠后进行。具体地说,在形成了具备调光层11、透明支承层13A、13B及透明导电层31A、31B的多层体30之后,将多层体30的端部浸渍在与透明导电层31A、31B的材料相应的蚀刻液中。因此,第一透明导电层31A的端部及第二透明导电层31B的端部被除去,形成具有电极部20A和绝缘部23A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以及具有电极部20B和绝缘部23B的第二透明电极层12B。
·也可以为,第一透明支承层13A中的与第一透明电极层12A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粘贴于透明板50,第二透明支承层13B中的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构成调光片16的表面。
·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也可以是,不具有绝缘部23B,电极部20B延伸到调光片16的端面10E。通过这样的构成,也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物质向端面10E的附着而引起的短路的产生。此外,在具有绝缘部23A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中还能够抑制电极部20A的腐蚀。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第一透明电极层12A也可以具有位于绝缘部23A外侧的外周导电部22A。此外,第二透明电极层12B也可以具有位于绝缘部23B外侧的外周导电部22B。
·也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连接区域SA、SB配置于调光片16的端部,绝缘区域SI在连接区域SA、SB的周围中断。例如,连接区域SA、SB也可以位于调光片16的角部,第一连接区域SA和第二连接区域SB也可以分别从大致矩形形状的调光区域SL的一边突出。此外,在第一连接区域SA的周围,只要至少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绝缘部23A中断即可,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绝缘部23B也可以不中断地延伸。此外,在第二连接区域SB的周围,只要至少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绝缘部23B中断即可,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绝缘部23A也可以不中断地延伸。
[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而实施。此外,以下的各变形例也可以组合而实施。
·调光区域SL的一部分也可以延伸到调光片的外缘。即,电极部20A、20B的一部分也可以延伸到调光片的端面10E。通过这样的构成,当与完全不设置绝缘部而在调光片的整周上在端面10E露出电极部20A、20B的方式相比较时,在绝缘区域SI位于电极部20A、20B外侧的部分,也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物质向端面10E附着而引起的电极部20A、20B的短路及腐蚀。
·在从调光片的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的俯视时,第一透明电极层12A的绝缘部所位于的区域与第二透明电极层12B的绝缘部所位于的区域也可以不完全一致。即,在上述俯视时,外周导电部22A所位于的区域与外周导电部22B所位于的区域也可以不完全一致,电极部20A与电极部20B只要在作为调光区域SL起作用的区域中重叠即可。
·布线部40A、40B也可以代替导电性粘合层41A、41B、导线42A、42B、焊接部43A、43B,而具备与透明电极层12A、12B的表面接合的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Conductive Film)等导电性粘合层、以及与导电性粘合层的表面接合的挠性印刷电路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符号的说明
La:激光,Cs、Ss:带状区域,SA、SB:连接区域,SI:绝缘区域,SL:调光区域,SO:导电区域,10、10N、10R、15、16:调光片,11:调光层,12A、12B:透明电极层,13A、13B:透明支承层,14A、14B:取向层,20A、20B:电极部,21A、21B、23A、23B:绝缘部,22A、22B:外周导电部,30:多层体,31A、31B:透明导电层,40A、40B:布线部,41A、41B:导电性粘合层,42A、42B:焊接部,43A、43B:导线,50:透明板,51:透明粘着层,60:激光装置。

Claims (10)

1.一种调光片,具备:
调光层,包含液晶组合物;
第一透明电极层及第二透明电极层,是夹着上述调光层的一对透明电极层;以及
一对透明支承层,夹着上述调光层及上述一对透明电极层,
其中,
上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具有:电极部,构成为被施加驱动电压;以及绝缘部,在沿着上述调光片的表面的方向上与上述电极部相邻,并且,在从与上述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的俯视时沿着上述电极部的外缘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片,其中,
上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具有通过上述绝缘部而与上述电极部绝缘的导电部,在上述俯视时,上述绝缘部被上述电极部和上述导电部夹着,上述导电部在上述调光片的端面露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光片,其中,
上述绝缘部为激光加工痕。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光片,其中,
上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包括由导电膜构成的部分,
在上述绝缘部,导电膜被破坏。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调光片,其中,
在上述俯视时上述绝缘部所位于的区域的可见光线透射率,低于在上述俯视时上述电极部所位于的区域的可见光线透射率。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调光片,其中,
在上述俯视时,上述绝缘部所位于的区域由具有沿着一个方向将多个圆相连而成的外形的带状区域构成。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光片,其中,
在上述俯视时,上述绝缘部具有包围上述电极部整体的环状,
上述调光片在上述俯视时由上述绝缘部包围的范围内具有构成为供布线部连接的区域,该布线部用于对上述电极部施加驱动电压。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光片,其中,
上述调光片具有构成为供布线部连接的连接区域,该布线部用于对上述电极部施加驱动电压,
在上述俯视时,上述连接区域位于上述调光片的端部,上述绝缘部在上述连接区域的周围中断。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调光片,其中,
上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具有:电极部,构成为被施加驱动电压;以及绝缘部,在沿着上述调光片的表面的方向上与该电极部相邻,并且,在上述俯视时沿着该电极部的外缘延伸,
在上述俯视时,上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上述绝缘部与上述第二透明电极层的上述绝缘部重叠。
10.一种调光片的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在第一透明支承层所支承的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支承层所支承的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夹着包含液晶组合物的调光层的多层体;以及
对上述多层体照射激光而在上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形成绝缘部,由此形成具有构成为被施加驱动电压的电极部、以及沿着上述电极部的外缘延伸的上述绝缘部的层。
CN201980055139.7A 2018-09-19 2019-09-19 调光片及调光片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5855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5065 2018-09-19
JP2018175065 2018-09-19
PCT/JP2019/036825 WO2020059820A1 (ja) 2018-09-19 2019-09-19 調光シート、および、調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5525A true CN112585525A (zh) 2021-03-30
CN112585525B CN112585525B (zh) 2024-03-19

Family

ID=69888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5139.7A Active CN112585525B (zh) 2018-09-19 2019-09-19 调光片及调光片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28964B2 (zh)
EP (1) EP3855242B1 (zh)
JP (2) JP7173154B2 (zh)
CN (1) CN112585525B (zh)
WO (1) WO20200598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5060B1 (ja) 2022-04-14 2023-07-2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シート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84568A1 (ja) * 2006-12-27 2008-07-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液晶表示パネル、液晶表示素子、液晶表示装置、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及び液晶表示パネル用基板
US20120161616A1 (en) * 2009-08-27 2012-06-28 Kaneka Corporation Integrat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for produc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produced by the method
CN103748509A (zh) * 2011-08-10 2014-04-23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面板
US20160054633A1 (en) * 2011-03-16 2016-02-25 View Inc. Controlling transitions in optically switchable devices
US20170101819A1 (en) * 2014-07-11 2017-04-1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ptical switchin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building material
US20170168333A1 (en) * 2015-12-11 2017-06-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separation method
WO2017157626A1 (de) * 2016-03-17 2017-09-21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Windschutzscheibe mit elektrisch regelbarer sonnenblen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58717A (ja) 1988-12-12 1990-06-19 Ricoh Co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622009B2 (ja) * 1990-04-04 1997-06-18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板状体周部用プロテクター
KR100356973B1 (ko) * 1994-01-01 2003-01-24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액정디스플레이장치및복수의액정디스플레이장치제조방법
US5818625A (en) * 1997-04-02 1998-10-06 Gentex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rearview mirror incorporating a third surface metal reflector
US7064882B2 (en) * 2002-09-30 2006-06-20 Gentex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devices having no positional offset between substrates
KR20080003226A (ko) * 2006-06-30 2008-01-07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소자
JP2008276057A (ja) 2007-05-02 2008-11-13 Active Inc 液晶表示装置の透明電極膜加工方法
PT2984517T (pt) * 2013-04-10 2018-10-12 Saint Gobain Película em multicamadas com propriedades óticas eletricamente comutáveis
US9586461B2 (en) * 2013-04-19 2017-03-07 Honda Motor Co., Ltd. Light-adjusting-panel structure
CN107209409B (zh) * 2015-01-19 2021-04-06 默克专利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光透射的装置
JP6996104B2 (ja) 2016-04-05 2022-01-1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シート
WO2018071180A1 (en) * 2016-10-10 2018-04-19 Gentex Corporation Polarized window assembly
JP6972561B2 (ja) * 2017-01-20 2021-11-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フィルム及び調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積層体、導電メッキ層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84568A1 (ja) * 2006-12-27 2008-07-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液晶表示パネル、液晶表示素子、液晶表示装置、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及び液晶表示パネル用基板
US20120161616A1 (en) * 2009-08-27 2012-06-28 Kaneka Corporation Integrat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method for produc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produced by the method
US20160054633A1 (en) * 2011-03-16 2016-02-25 View Inc. Controlling transitions in optically switchable devices
CN103748509A (zh) * 2011-08-10 2014-04-23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面板
US20170101819A1 (en) * 2014-07-11 2017-04-1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ptical switchin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building material
US20170168333A1 (en) * 2015-12-11 2017-06-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separation method
WO2017157626A1 (de) * 2016-03-17 2017-09-21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Windschutzscheibe mit elektrisch regelbarer sonnenblen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55242A4 (en) 2021-11-03
JP7173154B2 (ja) 2022-11-16
CN112585525B (zh) 2024-03-19
JP2023002830A (ja) 2023-01-10
JPWO2020059820A1 (ja) 2021-08-30
WO2020059820A1 (ja) 2020-03-26
EP3855242A1 (en) 2021-07-28
US11828964B2 (en) 2023-11-28
EP3855242B1 (en) 2023-10-11
US20210208321A1 (en) 2021-07-08
JP7375280B2 (ja) 2023-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4824B (zh) 调光片以及调光片的制造方法
TWI527181B (zh) A porous electrode sheet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a display device
JP7172181B2 (ja) 調光シート、調光装置、および、調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7119305B2 (ja) 調光体
JP7375280B2 (ja) 調光シート、および、調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11132327A1 (ja) 封止テープ、調光素子、調光構造体及び調光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21185436A (ja) 調光ユニット、および、調光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19020560A (ja) 調光体
JP2019138939A (ja) 調光体
TW201245807A (en) Dual display cholesteric liquid-cryst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444106A (zh) 電氣裝置及電氣裝置之製造方法
JP2021089380A (ja) 調光装置
JP2009145504A (ja) ウエブ状電極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713105A (zh) 基板加工装置及方法
JP2021076640A (ja) 調光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51137B2 (ja) 調光ユニット
JP2019020434A (ja) 調光体
CN113711118B (zh) 调光片以及调光装置
JP2020038264A (ja) 調光ユニット、および、透明板付調光ユニット
WO2022107821A1 (ja) 調光シート及び調光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7298340B2 (ja) 調光装置
CN117724265A (zh) 一种液晶膜的制作方法
TW202028833A (zh) 液晶元件的電極安裝方法
JP2023157049A (ja) 調光シート
JP2024030338A (ja) 調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