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30663A - 电感器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电感器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30663A
CN112530663A CN202010985496.8A CN202010985496A CN112530663A CN 112530663 A CN112530663 A CN 112530663A CN 202010985496 A CN202010985496 A CN 202010985496A CN 112530663 A CN112530663 A CN 1125306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plate
plate portion
surface portion
core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854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30663B (zh
Inventor
佐佐木达哉
平井真哉
长谷川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30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06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306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06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substantially closed in itself, e.g. toroid
    • H01F17/062Toroidal core with turns of coil around 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95Windings disposed upon ring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感器部件,能够实现小型化。电感器部件具备:底板部,包括相互对置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环状的芯体,配置在上述底板部;线圈,卷绕于上述芯体;以及电极端子,安装于上述底板部,与上述线圈电连接,上述电极端子包括作为与安装基板连接的部分的安装面部,上述芯体以使上述芯体的中心轴与上述底板部的上述第一主面交叉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底板部的上述第一主面,上述安装面部在上述底板部的上述第二主面侧露出,在从与上述底板部的上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上述安装面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芯体重叠。

Description

电感器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感器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感器部件,存在日本特开2000-18283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该电感器部件具备:下壳体、配置在下壳体内的棒状的芯体、卷绕于芯体的线圈、以及安装于下壳体且与线圈电连接的电极端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82838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电感器部件中,当从与下壳体的底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电极端子被配置在向芯体的外侧偏移的位置。因此,需要另外配置电极端子的空间,存在沿着下壳体的底面的方向的大小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电感器部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感器部件具备:底板部,包括相互对置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环状的芯体,配置在所述底板部;线圈,卷绕于所述芯体;以及电极端子,安装于所述底板部,与所述线圈电连接,所述电极端子包括作为与安装基板连接的部分的安装面部,所述芯体被配置在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上,以便所述芯体的中心轴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交叉,所述安装面部在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二主面侧露出,在从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安装面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芯体重叠。
根据上述方式,在从与底板部的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安装面部的至少一部分与芯体重叠,因此能够减少沿着底板部的第一主面的方向的大小,能够实现电感器部件的小型化。
优选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电极端子包括:连接面部,与所述安装面部连接,与所述线圈连接;以及焊缝面部,与所述安装面部连接,成为焊料的润湿上升部分,所述连接面部和所述焊缝面部相比于在所述第二主面侧露出的所述安装面部,被配置在所述底板部的沿着所述第一主面的方向的外侧。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连接面部和焊缝面部相比于安装面部配置在底板部的外侧,因此也可以不将连接面部和焊缝面部设置在电感器部件的底面,能够实现更小型化。
优选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从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底板部的形状是矩形状,所述电极端子配置于所述底板部的该矩形状的角。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底板部配置芯体和线圈时产生的底板部的空置空间即死区能够配置电极端子,能够实现更小型化。
优选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从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底板部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对置的2个第一侧面、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2个第二侧面,所述连接面部配置在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焊缝面部配置在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二侧面。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不将连接面部和焊缝面部设置在电感器部件的底面,能够实现更小型化。
优选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底板部的角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侧面在所述底板部的角具有第二凹槽,所述连接面部被插入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焊缝面部被插入所述第二凹槽。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将连接面部和焊缝面部不配置在电感器部件的底面且配置在比底板部的外缘更靠内侧,能够实现更小型化。
优选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面部与所述安装面部正交。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连接面部与安装面部正交,因此能够经由安装面部而取得电极端子内的距离,由此在连接面部产生的热影响不容易向安装面部传递。另外,连接面部与安装面部正交,因此在与底板部的第一主面平行的方向上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优选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芯体的外周面在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构成所述线圈的销部件朝向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在从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连接面部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平行。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连接面部不从线圈的外周面突出,因此能够实现更小型化。另外,能够将连接面部与线圈的外周面平行地配置,因此能够缩短与线圈的电气路径,能够减少直流电阻。
优选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安装面部与所述芯体之间存在所述底板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在安装面部与芯体之间存在底板部,因此能够防止卷绕于芯体的线圈与安装面部接触而电导通。
优选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具备覆盖所述线圈的箱部,所述连接面部被插入所述箱部内。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连接面部被插入箱部内,因此连接面部不容易被从外部干扰,能够提高与线圈的连接可靠性。
优选在电感器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焊缝面部在所述箱部的外侧露出,在所述箱部的所述焊缝面部所在的外表面设置有凸部,在与该外表面正交的方向上,所述凸部位于比所述焊缝面部更靠外侧。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焊缝面部与箱部的设置有凸部的面对置,因此能够防止其他的部件碰到凸部而与焊缝面部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感器部件,能够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内部的上方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一电极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一电极端子向底板部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一电极端子向底板部的安装状态的仰视图。
图8是示出第一至第四电极端子向底板部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XZ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11是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是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3是对将线圈的弯折销部件卷绕于芯体时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感器部件;2…壳体;21…底板部;211…第一主面;212…第二主面;213…第一侧面;213a…第一凹槽;214…第二侧面;214a…第一凹槽;22…箱部;221…第一侧壁;222…第二侧壁;222a…凸部;3…芯体;301…下侧端面;302…上侧端面;303…内周面;304…外周面;31…长边部分;32…短边部分;41…第一线圈;41a…外周面;410…弯折销部件;411、412…第一、第二直线销部件;411a…连接面;42…第二线圈;42a…外周面;420…弯折销部件;421、422…第一、第二直线销部件;51~54…第一~第四电极端子;150…安装面部;151…第一模制面部;152…第二模制面部;153…连接面部;154…焊缝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示的实施方式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感器部件。此外,附图包含局部示意的内容,有时不反映实际的尺寸、比率。
(实施方式)
(电感器部件的结构)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感器部件的上方立体图。图2是电感器部件的下方立体图。图3是示出电感器部件的内部的上方立体图。图4是电感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至图4所示,电感器部件1具有壳体2、收纳在壳体2内的环状的芯体(core)3、以相互对置的方式卷绕于芯体3的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以及安装于壳体2且与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连接的第一电极端子51~第四电极端子54。电感器部件1例如是通用共模扼流圈等。
壳体2具有底板部21、以及覆盖底板部21的箱部22。壳体2由具有强度和耐热性的材料构成,优选由具有阻燃性的材料构成。壳体2例如由PPS(聚亚苯基硫化物)、LCP(液晶聚合物)、PPA(聚邻苯二甲酰胺)等树脂、或者陶瓷构成。底板部21包括相互对置的第一主面211和第二主面212。第一主面211是箱部22侧的上表面,第二主面212是底面。底板部21的形状在从与第一主面211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是矩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壳体2(底板部21和箱部22)的形状是长方形。这里,将壳体2的短边方向设为X方向,将壳体2的长边方向设为Y方向,将壳体2的高度方向设为Z方向。X方向、Y方向和Z方向相互正交。此外,在壳体2的形状是正方形的情况下,壳体2的X方向的长度与壳体2的Y方向的长度相同。
底板部21具有卡止突起部21a,箱部22具有卡止孔部22a。而且,通过使卡止突起部21a进入卡止孔部22a,从而将箱部22安装于底板部21,通过使卡止突起部21a从卡止孔部22a脱离,而将箱部22从底板部21取下。
第一电极端子51~第四电极端子54被安装于底板部21。第一电极端子51与第二电极端子52位于底板部21的Y方向上对置的2个角,第三电极端子53与第四电极端子54位于底板部21的Y方向上对置的2个角。第一电极端子51与第三电极端子53在X方向上对置,第二电极端子52与第四电极端子54在X方向上对置。
芯体3的形状在从中心轴向观察时是长圆形(轨道形状)。在从中心轴向观察时,芯体3包括沿着长轴延伸且在短轴方向上对置的一对长边部分31、以及沿着短轴延伸且在长轴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短边部分32。此外,在从中心轴向观察时,芯体3的形状也可以是长方形或者椭圆形。
芯体3例如由铁氧体等陶瓷芯体、或者由铁系的粉体成型或纳米结晶箔制成的磁性芯体构成。芯体3具有在中心轴向上对置的下侧端面301和上侧端面302、以及内周面303和外周面304。下侧端面301与底板部21的内表面对置。上侧端面302与盖部22的内表面对置。芯体3以芯体3的长轴方向与Y方向一致的方式被收纳于壳体2。
芯体3的与周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状是矩形。下侧端面301和上侧端面302与芯体3的中心轴向垂直地配置。内周面303和外周面304与芯体3的中心轴向平行地配置。在本说明书中,“垂直”“正交”并不局限于完全垂直、正交的状态,还包含实质上垂直、正交的状态。另外,“平行”并不局限于完全平行的状态,还包含实质上平行的状态。
第一线圈41在第一电极端子51与第二电极端子52之间被卷绕于芯体3。第一线圈41的一端与第一电极端子51连接。第一线圈4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极端子52连接。
第二线圈42在第三电极端子53与第四电极端子54之间被卷绕于芯体3。第二线圈42的一端与第三电极端子53连接。第二线圈42的另一端与第四电极端子54连接。
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以在芯体3的短轴方向上对置的方式沿着长轴方向被卷绕。即,第一线圈41被卷绕于芯体3的一个长边部分31,第二线圈42被卷绕于芯体3的另一个长边部分31。第一线圈41的卷绕轴与第二线圈42的卷绕轴并排。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相对于芯体3的长轴对称。
第一线圈41的匝数与第二线圈42的匝数相同。第一线圈41相对于芯体3的卷绕方向与第二线圈42相对于芯体3的卷绕方向是相反方向。即,第一线圈41的从第一电极端子51朝向第二电极端子52的卷绕方向与第二线圈42的从第三电极端子53朝向第四电极端子54的卷绕方向是相反方向。
而且,将第一电极端子51至第四电极端子54连接为通用共模的电流在第一线圈41中从第一电极端子51朝向第二电极端子52流动、在第二线圈42中从第三电极端子53朝向第四电极端子54流动、即通用模式的电流的流动方向相同。若通用模式的电流流过第一线圈41,则在芯体3内产生基于第一线圈41的第一磁通。若通用模式的电流流过第二线圈42,则在芯体3内,沿在芯体3内与第一磁通加强的方向产生第二磁通。因此,第一线圈41与芯体3、以及第二线圈42与芯体3作为电感成分起作用,针对通用模式的电流除去噪声。
第一线圈41是将多个销部件通过例如激光焊接、点焊、焊料接合等连接而成的。多个销部件不是印刷布线或导线,而是棒状部件。销部件具有刚性,与电子部件模块间的连接所使用的导线相比不容易折弯。具体而言,销部件比通过芯体3的下侧端面301、上侧端面302、内周面303和外周面304的周向的一周的长度短,另外,刚性本身也高,因此不容易折弯。
多个销部件包括:折弯成大致U字状的弯折销部件410、以及以大致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销部件411、412。第一线圈41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包括:第一直线销部件411、多组弯折销部件410和第二直线销部件412、以及第一直线销部件411。第一直线销部件411与第二直线销部件412的长度不同。对弯折销部件410的弹簧指数进行说明,则如图13所示,在将弯折销部件410卷绕于芯体3的下侧端面301、内周面303和外周面304时,在位于芯体3的外周面304的角部的弯折销部件410的曲率半径R1、以及位于芯体3的内周面303的角部的弯折销部件410的曲率半径R2中,弯折销部件410的弹簧指数Ks小于3.6。这样,弯折销部件410的刚性较高,不容易折弯。
销部件410~412分别包含导体部和覆盖导体部的被膜。导体部例如为铜线,被膜例如为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被膜的厚度例如为0.02mm~0.04mm。
弯折销部件410和第二直线销部件412例如通过激光焊接、点焊、焊料接合等而交互连接。将第二直线销部件412的一端与弯折销部件410的一端连接,将其他的弯折销部件410的一端与第二直线销部件412的另一端连接。通过反复进行该操作,将多个弯折销部件410和第二直线销部件412连接,将所连接的多个弯折销部件410和第二直线销部件412呈螺旋状卷绕于芯体3。即,通过1组弯折销部件410和第二直线销部件412而构成1匝的单位要素。
弯折销部件410沿着芯体3的下侧端面301、内周面303和外周面304中的各个面被平行配置。第二直线销部件412沿着芯体3的上侧端面302被平行配置。第一直线销部件411沿着芯体3的外周面304被平行配置。
第一电极端子51与一个第一直线销部件411连接,该第一直线销部件411和与该第一直线销部件411邻接的弯折销部件410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极端子52与另一个第一直线销部件411连接,该第一直线销部件411和与该第一直线销部件411邻接的第二直线销部件412的一端连接。
第二线圈42与第一线圈41同样地由多个销部件构成。即,第二线圈42从一端朝向另一端依次包括第一直线销部件421、多组弯折销部件420和第二直线销部件422、以及第一直线销部件421。弯折销部件420和第二直线销部件422交互地连接而卷绕于芯体3。即,将多个弯折销部件420和第二直线销部件422连接,所连接的多个弯折销部件420和第二直线销部件422呈螺旋状卷绕于芯体3。
第三电极端子53与一个第一直线销部件421连接,该第一直线销部件421和与该第一直线销部件421邻接的弯折销部件420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极端子54与另一个第一直线销部件421连接,该第一直线销部件421和与该第一直线销部件421邻接的第二直线销部件422的一端连接。
图5是示出第一电极端子51的立体图。以下,对第一电极端子51进行说明,但第二电极端子52~第四电极端子54也是相同的,省略其说明。
第一电极端子51包括安装面部150、第一模制面部151、第二模制面部152、连接面部153、焊缝面部154。第一电极端子51例如是对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
安装面部150沿着XY平面形成为矩形的平板。安装面部150形成为长边与Y方向平行,短边与X方向平行。
第一模制面部151、第二模制面部152经由边界部分155、156而与安装面部150的相邻的边连接。第一模制面部151经由边界部分155而与安装面部150的长边连接,第二模制面部152经由边界部分156而与安装面部150的短边连接。第一模制面部151、第二模制面部152在沿Z方向比安装面部150高的位置上,与安装面部150平行地配置。第一模制面部151、第二模制面部152分别具有多个孔部151a、152a。第一模制面部151、第二模制面部152沿着XY平面而形成为矩形的平板,边界部分155、156形成为折弯状。
连接面部153经由边界部分157而与安装面部150的长边连接。连接面部153相对于安装面部150沿Z方向垂直立起。连接面部153沿着YZ平面而形成为矩形的平板,边界部分157形成为折弯状。连接面部153与安装面部150正交。
焊缝面部154经由边界部分158而与安装面部150的短边连接。焊缝面部154相对于安装面部150沿Z方向垂直立起。焊缝面部154沿着ZX平面而形成为矩形的平板,边界部分158形成为折弯状。焊缝面部154与连接面部153也正交。
图6是示出第一电极端子51向底板部21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对于第二电极端子52、第三电极端子53、第四电极端子54也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6所示,在壳体2的底板部21安装第一电极端子51,在第一电极端子51安装第一线圈41的第一直线销部件411。
第一电极端子51的连接面部153从底板部21的周缘露出。连接面部153成为与第一线圈41连接的部分。即,第一直线销部件411与连接面部153连接。第一直线销部件411被连接为沿着Z方向延伸。第一直线销部件411被配置在连接面部153的内表面侧(壳体的内部侧)。
具体而言,在第一直线销部件411(线圈41的一部分)的外周面设置有连接面411a。连接面411a沿着第一直线销部件411的轴延伸而形成为平面。第一直线销部件411的连接面411a以与连接面部153的内表面侧的第一主面153a平行配置的状态进行面接触。即,连接面411a与第一主面153a以面彼此进行面接触的状态被连接。第一主面153a与芯体3的外周面304平行。由此,第一线圈41与第一电极端子51连接。连接面411a与第一主面153a平行,由此实现连接面411a与第一主面153a的面接触,不需要缠结。另外,第一主面153a与芯体3的外周面304平行。此外,连接面411a形成为平面,但只要是沿着第一主面153a进行面接触的形状,则也可以是折弯形状等任何形状,只要连接面411a与第一主面153a平行即可。
第一电极端子51的焊缝面部154从底板部21的周缘露出。焊缝面部154为焊料的润湿上升部分。因此,在安装基板上经由焊料而安装电感器部件1时,焊料在焊缝面部154润湿上升,能够得到焊料安装后的视觉确认,另外,能够提高焊料的连接强度。优选为了确保焊料的润湿性而对焊缝面部154实施镀Sn。
图7是示出第一电极端子51向底板部21的安装状态的仰视图。对于第二电极端子52、第三电极端子53、第四电极端子54也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第一电极端子51被安装于壳体2的底板部21。第一电极端子51的安装面部150在底板部21的第二主面212(底面)侧露出,成为与安装基板连接的部分。安装面部150例如通过回流焊接而与安装基板连接。优选为了确保焊料的润湿性,而对安装面部150实施镀Sn。
第一电极端子51的第一模制面部151、第二模制面部152成为与壳体2的底板部21一体化的部分。例如,第一模制面部151、第二模制面部152通过模制一体成形而被埋入底板部21内。此时,底板部21的材料也进入孔部151a、152a,第一电极端子51被稳固地固定于底板部21。因此,第一电极端子51与壳体2的底板部21一体化,振动、冲击的载荷变强。
图8是示出第一电极端子51至第四电极端子54向底板部21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在图8中,第一线圈41、第二线圈42的一部分和芯体3由双点划线表示。如图8所示,第一电极端子51至第四电极端子54各自的安装面部150的至少一部分在以透视为前提,从与底板部21的第一主面211正交的方向(Z方向)观察时,与芯体3重叠。由此,第一电极端子51至第四电极端子54在沿着底板部21的第一主面211的方向上不与芯体3分离地配置,因此能够减少沿着底板部21的第一主面211的方向(X方向和Y方向)的大小。因此,能够实现电感器部件1的小型化。优选在从Z方向观察时,安装面部150的中心只要位于芯体3的外周的内侧即可,能够实现更小型化。
另外,连接面部153和焊缝面部154相比于在第二主面212侧露出的安装面部150,被配置在底板部21的沿着第一主面211的方向的外侧。露出的安装面部150为与底板部21的第二主面212平行的部分。由此,也可以不将连接面部153和焊缝面部154设置在电感器部件1的底面,能够实现更小型化。
另外,底板部21的形状在从Z方向观察时为矩形状,第一电极端子51至第四电极端子54被配置在底板部21的该矩形状的角。由此,能够在底板部21配置芯体3和线圈41、42时产生的底板部21的空置空间即死区中配置第一电极端子51至第四电极端子54,能够实现更小型化。
另外,在从Z方向观察时,底板部21包括在Y方向(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X方向(第二方向)上对置的2个第一侧面213、213、以及在X方向上延伸且在Y方向上对置的2个第二侧面214、214。连接面部153配置于底板部21的第一侧面213,焊缝面部154配置于底板部21的第二侧面214。由此,也可以是在从Z方向观察时,不将连接面部153和焊缝面部154设置于电感器部件1的底面,能够实现更小型化。
另外,第一侧面213在底板部21的角具有第一凹槽213a。第二侧面214在底板部21的角具有第二凹槽214a。第一凹槽213a和第二凹槽214a分别是在从Z方向观察时设置于底板部21的外缘的凹部,在从Z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矩形状。连接面部153被插入第一凹槽213a,焊缝面部154被插入第二凹槽214a。由此,能够将连接面部153和焊缝面部154配置在比底板部21的外缘更靠内侧,能够实现更小型化。第一凹槽213a与第二凹槽214a相连,能够容易地制造凹槽。此外,第一凹槽213a与第二凹槽214a也可以分离。
另外,连接面部153与安装面部150正交。由此,能够经由安装面部150而取得电极端子51~54内的距离,由此,连接面部153所产生的热影响不容易传递给安装面部150。另外,连接面部153与安装面部150正交,因此能够在与底板部21的第一主面211平行的方向上实现节省空间。
另外,芯体3的外周面304在Z方向上延伸,构成第一线圈41的第一直线销部件411朝向Z方向。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一电极端子51的连接面部153与第二电极端子52的连接面部153与第一线圈41的外周面41a平行。由此,连接面部153不会从第一线圈41的外周面41a突出,因此能够实现更小型化。另外,能够将连接面部153与第一线圈41的外周面41a平行地配置,因此能够缩短与第一线圈41的电气路径,能够减少直流电阻。同样地,构成第二线圈42的第一直线销部件421朝向Z方向。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三电极端子53的连接面部153与第四电极端子54的连接面部153与第二线圈42的外周面42a平行。
图9是电感器部件1的XZ剖视图,是图8的A-A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Z方向上的第一电极端子51的安装面部150与芯体3之间存在底板部21。由此,能够防止卷绕于芯体3的第一线圈41与安装面部150接触而电导通。即,位于芯体3与安装面部150之间的第一线圈41的弯折销部件410由于底板部21的存在而不与安装面部150接触。此外,第二电极端子52、第三电极端子53、第四电极端子54也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10是电感器部件1的下方立体图。如图10所示,第一电极端子51的连接面部153被插入箱部22内。即,连接面部153被插入由底板部21的第一凹槽213a和箱部22形成的狭缝中。由此,连接面部153与线圈一同收纳在箱部22内,连接面部153不容易被从外部干扰,能够提高连接面部153与线圈的连接可靠性。例如,焊料(焊剂)不容易附着于连接面部153,另外,其他的部件不容易与连接面部153接触。此外,第二电极端子52、第三电极端子53、第四电极端子54也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其说明。
另外,焊缝面部154向箱部22的外侧露出,在箱部22的焊缝面部154所在的外表面设置有凸部222a。凸部222a在与该外表面正交的方向上,位于焊缝面部154的外侧。具体而言,箱部22包括:在Y方向上延伸且在X方向上对置的2个第一侧壁221、221、以及在X方向上延伸且在Y方向上对置的2个第二侧壁222、222。凸部222a设置于第二侧壁222。凸部222a在第二侧壁222的X方向的中央部沿Z方向延伸。第一电极端子51的焊缝面部154与设置有凸部222a的第二侧壁222对置,优选与第二侧壁222接触。凸部222a在Y方向上位于焊缝面部154的外侧。即,焊缝面部154相比于凸部222a不向Y方向突出。由此,在安装电感器部件1时,能够防止其他的部件碰到凸部222a而与焊缝面部154接触。此外,第二电极端子52、第三电极端子53、第四电极端子54也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其说明。
(电感器部件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电感器部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通过模制一体成形而将第一电极端子51~第四电极端子54进一步一体地安装于底板部21。具体而言,将第一电极端子51~第四电极端子54的第一模制面部151、第二模制面部152埋入底板部21,而将第一电极端子51~第四电极端子54安装于底板部21。此时,在第一电极端子51~第四电极端子54,安装面部150、连接面部153与焊缝面部154处于在同一平面上展开的状态。
然后,在第一电极端子51中,在将安装面部150、连接面部153与焊缝面部154在同一平面上展开的状态下,在使第一直线销部件411的连接面411a与连接面部153的第一主面153a平行配置的状态下进行面接触而进行焊接。此时,从第一主面153a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Z方向)照射激光而进行焊接。第二电极端子52与第一直线销部件411的焊接、第三电极端子53与第一直线销部件421的焊接、第四电极端子54与第一直线销部件421的焊接也是相同的。
然后,如图12所示,在第一电极端子51中,将连接面部153相对于安装面部150相对地折弯,使连接面部153相对于安装面部150垂直地立起。并且,使焊缝面部154相对于安装面部150相对地折弯,使焊缝面部154相对于安装面部150垂直地立起。此时,如图9所示,在安装面部150与芯体3之间存在底板部21,因此在将连接面部153和焊缝面部154折弯时,安装面部150被底板部21支承,能够防止安装面部150的变形。第二电极端子52~第四电极端子54也是相同的。
然后,如图4所示,进行将芯体3和线圈41、42组装的工序、将芯体3和线圈41、42收纳在壳体2内的工序,制造电感器部件1。
(线圈的弯折销部件的弹簧指数)
对线圈的弯折销部件的弹簧指数进行说明。图13示出将弯折销部件410卷绕于芯体3时的状态。如图13所示,弹簧指数Ks=弯折销部件的曲率半径R1、R2/弯折销部件的线径r。曲率半径R1是指位于芯体3的外周面304的角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R2是指位于芯体3的内周面303的角部的曲率半径。弯折销部件410的弹簧指数Ks在任意的曲率半径R1、R2中,都小于3.6。另一方面,在通常的绕线工序中,通过实验可知弹簧指数为3.6以上。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变更。例如,壳体的形状和电极端子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能够进行设计变更。另外,线圈的数量和电极端子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能够进行设计变更。另外,线圈由多个销部件构成,但也可以由导线构成。另外,只要4个电极端子中的至少一个从与底板部的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芯体重叠即可。

Claims (10)

1.一种电感器部件,具备:
底板部,包括相互对置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
环状的芯体,配置在所述底板部;
线圈,卷绕于所述芯体;以及
电极端子,安装于所述底板部,与所述线圈电连接,
所述电极端子包括安装面部,该安装面部作为与安装基板连接的部分,
所述芯体被配置在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上,以便所述芯体的中心轴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交叉,
所述安装面部在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二主面侧露出,在从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安装面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芯体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所述电极端子包括:
连接面部,与所述安装面部连接,并与所述线圈连接;以及
焊缝面部,与所述安装面部连接,成为焊料的润湿上升部分,
所述连接面部和所述焊缝面部相比于在所述第二主面侧露出的所述安装面部,被配置在所述底板部的沿着所述第一主面的方向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在从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底板部的形状是矩形状,所述电极端子配置于所述底板部的该矩形状的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在从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底板部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对置的2个第一侧面、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2个第二侧面,
所述连接面部配置在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焊缝面部配置在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二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底板部的角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侧面在所述底板部的角具有第二凹槽,
所述连接面部被插入到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焊缝面部被插入到所述第二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所述连接面部与所述安装面部正交。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所述芯体的外周面在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构成所述线圈的销部件朝向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
在从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连接面部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在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第一主面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安装面部与所述芯体之间存在所述底板部。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具备覆盖所述线圈的箱部,
所述连接面部被插入到所述箱部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感器部件,其中,
所述焊缝面部在所述箱部的外侧露出,
在所述箱部的所述焊缝面部所在的外表面设置有凸部,
在与该外表面正交的方向上,所述凸部位于比所述焊缝面部更靠外侧。
CN202010985496.8A 2019-09-19 2020-09-18 电感器部件 Active CN1125306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0640A JP7342559B2 (ja) 2019-09-19 2019-09-19 インダクタ部品
JP2019-170640 2019-09-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0663A true CN112530663A (zh) 2021-03-19
CN112530663B CN112530663B (zh) 2022-11-01

Family

ID=74878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85496.8A Active CN112530663B (zh) 2019-09-19 2020-09-18 电感器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49449B2 (zh)
JP (1) JP7342559B2 (zh)
CN (1) CN1125306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65471A1 (en) * 2020-11-24 2022-05-2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High current surface mount toroid inductor
DE102021109649A1 (de) 2021-04-16 2022-10-20 Vacuumschmelze Gmbh & Co. Kg Induktives Bauelement mit Ringkernen und SMD-Anschlüssen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40607A (ja) * 2004-05-28 2005-12-08 Sumida Corporation インダクタ
JP2006013360A (ja) * 2004-06-29 2006-01-12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コイル装置
JP2008306147A (ja) * 2007-06-11 2008-12-18 Taiyo Yuden Co Ltd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00007453A1 (en) * 2008-07-11 2010-01-14 Yipeng Yan Surface mount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40210586A1 (en) * 2013-01-31 2014-07-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JP2016058471A (ja) * 2014-09-08 2016-04-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257603A (zh) * 2015-06-19 2016-12-2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N107533898A (zh) * 2016-04-01 2018-0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7098945U (zh) * 2014-11-12 2018-03-1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源模块及其安装结构
CN108885933A (zh) * 2016-04-01 2018-11-2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共模扼流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2135B2 (ja) * 1996-09-27 2003-01-07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3009883B1 (ja) * 1998-12-15 2000-02-14 東京コイ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チョークコイル
JP5832755B2 (ja) 2011-02-08 2015-12-16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
JP5935309B2 (ja) * 2011-12-15 2016-06-15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US20160181007A1 (en) * 2014-12-19 2016-06-2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2016187031A (ja) 2014-12-19 2016-10-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207941A (ja) * 2015-04-27 2016-12-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WO2017141838A1 (ja) * 2016-02-15 2017-08-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6631584B2 (ja) * 2017-04-20 2020-01-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及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JP7140589B2 (ja) 2017-12-27 2022-09-21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US11532419B2 (en) * 2018-12-21 2022-12-20 Sumida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40607A (ja) * 2004-05-28 2005-12-08 Sumida Corporation インダクタ
JP2006013360A (ja) * 2004-06-29 2006-01-12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コイル装置
JP2008306147A (ja) * 2007-06-11 2008-12-18 Taiyo Yuden Co Ltd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00007453A1 (en) * 2008-07-11 2010-01-14 Yipeng Yan Surface mount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40210586A1 (en) * 2013-01-31 2014-07-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JP2016058471A (ja) * 2014-09-08 2016-04-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7098945U (zh) * 2014-11-12 2018-03-1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源模块及其安装结构
CN106257603A (zh) * 2015-06-19 2016-12-2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N107533898A (zh) * 2016-04-01 2018-0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8885933A (zh) * 2016-04-01 2018-11-2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共模扼流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0663B (zh) 2022-11-01
US20210090787A1 (en) 2021-03-25
JP7342559B2 (ja) 2023-09-12
JP2021048321A (ja) 2021-03-25
US11749449B2 (en)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9262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10521100B (zh) 电力转换装置用滤波器模块
CN112530663B (zh) 电感器部件
US10186764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ntenna device
CN112530662B (zh) 电感部件和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
US20220148792A1 (en) Coil component
CN113284717A (zh) 电感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3284697B (zh)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3284698B (zh)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3410023B (zh) 电感部件
CN111128513A (zh) 线圈部件和电子器件
CN112530661B (zh) 电感部件和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13674969A (zh) 电感器部件
CN113496811B (zh)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3410024B (zh) 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
US20240021350A1 (en) Inductor
JP2011139245A (ja) アンテナコイル
JP7496516B2 (ja) インダクタ
US20220148791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il component
CN115458296A (zh) 线圈装置
JP2023002288A (ja) コイル装置
JP2022070058A (ja) インダクタ
CN117334445A (zh) 线圈装置
CN116936240A (zh) 线圈装置
CN116153623A (zh) 线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