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34445A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34445A
CN117334445A CN202310783371.0A CN202310783371A CN117334445A CN 117334445 A CN117334445 A CN 117334445A CN 202310783371 A CN202310783371 A CN 202310783371A CN 117334445 A CN117334445 A CN 117334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winding
terminal
axis
coi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833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海林淳
熊谷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334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344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芯与端子之间的绝缘性优异的小型的线圈装置。线圈装置(1)包括:线圈(10),其具有卷绕部(11)、以及从卷绕部(11)引出的引出部(12a);端子(30a),其连接有引出部(12a);骨架(40),其具有形成有卷绕部(11)的卷绕筒部(41)、以及形成于与卷绕筒部(41)的轴向平行的第1方向的端部并且设置有端子(30a)的端子设置部(42);以及芯(70),其安装于骨架(40)。端子设置部(42)具有隔开芯(70)和端子(30a)的凸部(45)。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作变压器等的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作变压器等的线圈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线圈装置。专利文献1的线圈装置具有线圈、形成有线圈的卷绕部的骨架、连接有线圈的引出部的端子、以及安装于骨架的芯。骨架具有形成有线圈的卷绕部的卷绕筒部和形成于卷绕筒部的轴向的端部且设置有端子的端子设置部。
在专利文献1的线圈装置中,芯的长边方向的端部配置于端子设置部,接近端子。因此,难以确保芯与端子之间的沿面距离,芯与端子之间的绝缘性有可能降低。假设为了确保芯与端子之间的沿面距离,而沿卷绕筒部的轴向延长端子设置部的长度的情况下,难以实现线圈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在这种线圈装置中,存在沿卷绕部的周围朝向端子将引出部引出的情况。由于线圈装置的小型化的发展,如果卷绕部和引出部之间的间隔变窄,则它们之间的绝缘距离变短,绝缘性有可能降低。假设为了确保卷绕部与引出部之间的绝缘距离,而使卷绕部与引出部之间的间隔变宽的情况下,难以实现线圈装置的小型薄型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860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芯与端子之间、或卷绕部与引出部之间的绝缘性优异的小型的线圈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观点的线圈装置,包括:
线圈,其具有卷绕部、以及从所述卷绕部引出的引出部;
端子,其连接有所述引出部;
骨架,其具有形成有所述卷绕部的卷绕筒部、以及形成于与所述卷绕筒部的轴向平行的第1方向的端部且设置有所述端子的端子设置部;以及
芯,其安装于所述骨架,
所述端子设置部具有隔开所述芯和所述端子的凸部。
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端子设置部具有隔开芯和端子的凸部。在该情况下,由于芯和端子经由凸部配置于彼此相反侧,因此,通过凸部,能够延长芯和端子之间的沿面距离或空间距离(绝缘距离)。因此,即使芯的一部分接近端子而配置,也能够确保芯与端子之间的绝缘性,能够实现(耐压)可靠性优异的小型的线圈装置。
也可以是所述凸部朝向垂直于载置所述芯的所述骨架的载置面的第3方向突出。在该情况下,能够根据凸部的向第3方向的突出长度,延长芯与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
也可以是所述凸部沿垂直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3方向的第2方向,从所述端子设置部的一个端部延伸到另一个端部。另外,也可以是在垂直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3方向的第2方向上,所述凸部的长度为与所述芯的长度同等以上。在该情况下,能够在端子设置部形成壁状的凸部,并且能够根据凸部的沿第2方向的长度,延长芯的第1方向的端部与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
也可以是所述端子具有一对所述端子,所述凸部至少形成于一对所述端子之间。在该情况下,在一对端子之间,能够防止芯与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局部变短。
也可以是所述骨架具有第1骨架和第2骨架,所述第2骨架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第1骨架的内部。通过将第2骨架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第1骨架的内部,能够沿第1方向使骨架的长度变短,并且能够实现线圈装置的小型化。
也可以是所述线圈具有第1线圈和第2线圈,所述第1线圈具有第1卷绕部,所述第2线圈具有第2卷绕部,所述第1骨架具有形成有所述第1卷绕部的第1卷绕筒部,所述第2骨架具有形成有所述第2卷绕部,并且插入有所述芯的第2卷绕筒部,所述第2卷绕筒部插入到所述第1卷绕筒部。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使线圈装置作为变压器发挥作用,并且特别地,能够实现小型的变压器。
也可以是所述凸部具有第1凸部和第2凸部,所述端子设置部具有形成于所述第1卷绕筒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一个端部的第1端子设置部、以及形成于所述第2卷绕筒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个端部的第2端子设置部,所述第1端子设置部具有所述第1凸部,所述第2端子设置部具有所述第2凸部。这样,即使在将第1凸部设置于第1端子设置部,并且将第2凸部设置于第2端子设置部的情况下,由于将卷绕筒部分割为第1卷绕筒部和第2卷绕筒部,因此能够不被第1凸部和第2凸部妨碍而将芯插入到卷绕筒部(第2卷绕筒部)的内部。
也可以是所述芯具有第1芯、以及与所述第1芯组合的第2芯,所述第1芯为I型芯,所述第2芯为U型芯,所述第1芯插入到所述卷绕筒部。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由第1芯和第2芯形成环状芯,因此能够使线圈装置的磁特性提高。
也可以是沿所述第1方向的所述第1芯的长度比沿所述第1方向的所述第2芯的长度更长。在该情况下,即使由于第1芯或/和第2芯的向第1方向的位置偏移而在第1芯与第2芯的抵接部的位置产生偏移,也能够防止抵接部的面积(即,抵接部的磁路的截面积)变动。
也可以是在比所述第1芯和所述第2芯的抵接部更靠近所述第1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上,所述第1芯的所述第1方向的端部经由树脂连接于所述端子设置部。在该情况下,由于经由树脂将第1芯的第1方向的端部固定于端子设置部,因此能够防止第1芯的位置偏移。
也可以是所述端子设置部具有形成于比所述凸部更靠近所述第1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抵接于所述芯的所述第1方向的端部的第1止动件。在该情况下,通过第1止动件,能够在第1方向上进行芯的定位。另外,能够防止因芯的位置偏移而引起的芯与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变动(减小)。
也可以是所述第1止动件具有台阶部,在所述台阶部的表面和载置所述芯的所述骨架的载置面之间,形成有台阶。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台阶部,在第1方向上进行芯的定位。另外,能够防止因芯的位置偏移而引起的芯与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变动(减小)。另外,通过台阶部的表面与骨架的载置面之间的台阶,能够延长芯与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
也可以是所述芯插入到所述卷绕筒部,所述芯的所述第1方向的端部从所述卷绕筒部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外侧突出,所述端子设置部在所述芯的所述第2方向的外侧具有邻接于所述芯的所述第1方向的端部的第2止动件,在所述第2止动件形成有缺口。在该情况下,通过第2止动件,能够在第2方向上进行芯的定位。另外,通过在第2止动件设置缺口,例如,在用树脂接合芯的第1方向的端部和缺口时,能够增大它们之间的接合面积并提高接合强度。
也可以是所述端子具有能够连接于基板的外部连接部,所述外部连接部朝向与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或垂直于所述突出方向的方向突出。在该情况下,能够经由外部连接部将线圈装置插入安装或表面安装于基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2观点的线圈装置包括:
线圈,其具有卷绕部、以及从所述卷绕部引出的引出部;
端子,其连接有所述引出部;
骨架,其具有形成有所述卷绕部的卷绕筒部、以及形成于与所述卷绕筒部的轴向平行的第1方向的端部且设置有所述端子的端子设置部;
芯,其安装于所述骨架;以及
罩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卷绕部和通过所述卷绕部的周围的所述引出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罩构件配置于卷绕部和通过卷绕部周围的引出部之间。在该情况下,由于卷绕部和引出部经由罩构件配置于彼此相反侧,因此通过罩构件能够延长卷绕部和引出部之间的沿面距离或空间距离(绝缘距离)。因此,即使引出部接近卷绕部而配置,也能够确保卷绕部与引出部之间的绝缘性,并且能够实现(耐压)可靠性优异的小型薄型的线圈装置。
也可以是所述引出部在与所述芯相反侧,在所述卷绕部的周围朝向所述端子被引出,所述罩构件在与所述芯相反侧安装于所述骨架。在该情况下,能够确保芯与引出部之间的绝缘距离,并且能够提高线圈装置的(耐压)可靠性。
也可以是所述罩构件具有罩主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罩主体的开口部,所述引出部经由所述开口部,从所述卷绕部朝向位于所述卷绕部的相反侧的所述罩主体的第1面引出。在该情况下,当从卷绕部朝向罩主体的第1面将引出部引出时,能够防止引出部的弯曲,并且能够防止引出部的损伤。另外,由于能够从卷绕部朝向罩主体的第1面以短距离将引出部引出,因此能够增大卷绕部的卷数。
也可以是所述开口部从所述罩主体的外缘部朝向所述罩主体的内侧延伸。在该情况下,能够从罩主体的外缘部朝向罩主体的内侧将引出部向开口部的内部引导。
也可以是所述罩构件具有罩主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罩主体且从所述罩主体突出的第1引导部,所述第1引导部形成于位于所述卷绕部的相反侧的所述罩主体的第1面。通过沿第1引导部将引出部引出,能够将引出部向所期望的方向(第1引导部的延伸方向)引导。另外,通过沿第1引导部将引出部引出,能够保护引出部不受外部负载影响。
也可以是所述第1引导部的高度为与所述引出部的线径同等以上。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将引出部固定于第1引导部且将引出部向所期望的方向(第1引导部的延伸方向)引导。
也可以是所述端子设置部具有朝向所述芯的相反侧突出的第2引导部。在该情况下,通过沿第2引导部将引出部引出,能够将引出部向所期望的方向(第2引导部的延伸方向)引导。另外,通过沿第2引导部将引出部引出,能够保护引出部不受外部负载影响。
也可以是所述第2引导部向与所述第1引导部相同的方向突出,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能够沿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将引出部从卷绕部引出到端子。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B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沿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4A是图2所示的第1骨架的立体图。
图4B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4A所示的第1骨架的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的第2骨架的立体图。
图6是图2所示的第1骨架和第2骨架的仰视图。
图7是图2所示的第1罩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将第1罩构件安装于第1骨架时的仰视图。
图9是图2所示的第2罩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1A…线圈装置,10…第1线圈,11…卷绕部,12a,12b…引出部,20…第2线圈,21…卷绕部,22a,22b…引出部,30a~30d…端子,31a~31d…接线部,32a~32d…外部连接部,40,40A…第1骨架,41…卷绕筒部,410…贯通孔,411…间隔壁,42,42A…端子设置部,43,44…凸缘部,430,440…卡合槽部,431,432a,432b,441,442a,442b…卡合凸部,433a,433b,443a,443b…侧壁部,444…卡合凹部,45…凸部,450…缺口,46a,46b,46A…第1止动件,460…台阶部,47a,47b…第2止动件,470…缺口,48a,48b…引导部,49a,49b…突出部,50…载置面,60,60A…第2骨架,61…卷绕筒部,610…贯通孔,611a~611d…间隔壁,62,62A…端子设置部,63…载置面,65…凸部,650…缺口,66,66A…第1止动件,660…台阶部,67a,67b…第2止动件,670…缺口,68…引导部,69a,69b…突出部,70…第1芯,80…第2芯,81…主体部,82…脚部,90…第1罩构件,91…罩主体,91a…第1面,92a…第2面,92…开口部,92a…第1部分,92b…第2部分,93…引导部,93a…第1延伸部,93b…第2延伸部,94a~94d…卡合部,940…卡合孔,95…卡合凸部,100…第2罩构件,101…罩主体,102a,102b…卡合凸部,103a,103b…芯限制部,104…侧方凸部,105a,105b…卡合部,106…卡合孔,110…树脂,120…抵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尽管在必要时参照附图进行说明,但是附图所示的内容只是为了理解本发明而示意性地和示例性地示出,并且外观和尺寸比等可以不同于实物。以下,通过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A和图1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例如可以用作变压器(升压变压器等)。如图2所示,线圈装置1具有第1线圈10、第2线圈20、端子30a~30d(图1B)、第1骨架40、第2骨架60、第1芯70、第2芯80、第1罩构件90和第2罩构件100。
在附图中,X轴是对应于骨架40的长边方向(轴向)的轴。Y轴是对应于第1骨架40的短边方向(或端子30a和30b的配置方向)的轴。Z轴是垂直于X轴和Y轴的轴。
以下,将Z轴正方向侧称为“上方”,将Z轴负方向侧称为“下方”。另外,对于X轴、Y轴和Z轴的各个,将朝向线圈装置1的中心的方向称为“内侧”,将远离线圈装置1的中心的方向称为“外侧”。
线圈装置1是第1骨架40的轴芯相对于安装基板(省略图示)平行地配置的横式的线圈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行”不限于严格地平行的情况,允许±10度以内的误差。另外,关于“垂直”也是同样的,不限于严格地垂直的情况,允许±10度以内的误差。
例如,线圈装置1的沿X轴的长度为30~50mm,沿Y轴的长度为10~20mm,沿Z轴的长度为10~25mm。但是,线圈装置1的尺寸不限于此。
第1线圈10形成于第1骨架40。第1线圈10具有线圈状的卷绕部11、以及从卷绕部11引出的引出部12a和12b。第2线圈20形成于第2骨架60。第2线圈20具有线圈状的卷绕部21、以及从卷绕部21引出的引出部22a和22b(图1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线圈10构成次级线圈,第2线圈20构成初级线圈,但是也可以使它们的关系相反。
如图3所示,卷绕部11沿第1骨架40的径向以5层形成,但是卷绕部11的层数也可以为4层以下或6层以上。卷绕部21沿第2骨架60的径向以1层形成,但是卷绕部21的层数也可以是多层。
构成第1线圈10和第2线圈20的绕线没有特别限定,是绝缘包覆绕线。绕线的芯材的材质例如为铜线。绕线可以是单线或也可以是双绞线。绕线的线径(直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0.1~1.0mm。形成第2线圈20的绕线的线径比形成第1线圈10的绕线的线径更粗,但是各绕线的线径也可以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相等”不限于严格地相等的情况,允许比较对象之间存在±10%以内的误差的情况。
如图1A和图1B所示,端子30a~30d的形状相同,但是也可以不同。端子30a~30d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为L字形状。端子30a~30d由金属等导体形成。端子30a~30d也可以具有接线部31a~31d和外部连接部32a~32d。在接线部31a连接有第1线圈10(图2)的一引出部12a,在接线部31b连接有第1线圈10的另一引出部12b。在接线部31c连接有第2线圈20(图2)的一引出部22a,在接线部31d连接有第2线圈20的另一引出部22b。
外部连接部32a~32d连接于外部基板(省略图示)。外部连接部32a~32d向下方突出,但是外部连接部32a~32d的突出方向不限于此。例如,外部连接部32a~32d也可以沿X轴突出。或者,外部连接部32a~32d也可以沿相对于Z轴倾斜的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经由外部连接部32a~32d将线圈装置1插入安装或表面安装于外部基板。
如图2所示,第1芯70是具有长方体形状的I型芯。第2芯80是U型芯。第2芯80具有主体部81和从主体部81的X轴方向的两端突出的脚部82,主体部81具有长方体形状。脚部82的突出方向是相对于主体部81垂直的方向。
第1芯70和第2芯80例如可以由含有磁性体和树脂的材料形成,或者也可以是金属磁性体的烧结体。作为形成第1芯70和第2芯80的磁性材料,例示Mn-Zn系铁氧体等的铁氧体粒子、或金属磁性体粒子等。
如图1A所示,第1芯70和第2芯80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第1骨架40。如图3所示,第2芯80组合于第1芯70。更详细地说,一脚部82在一抵接部120中抵接于第1芯70的表面。另一脚部82在另一抵接部120中抵接于第1芯70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由第1芯70和第2芯80形成环状芯,因此能够提高线圈装置1的磁特性。
第1芯70的沿X轴的长度L1可以大于第2芯80沿X轴的长度L2。在该情况下,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也可以比一抵接部120更沿X轴例如向外侧突出1mm以上。另外,第1芯7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比另一抵接部120更沿X轴向外侧突出。在L1>L2的情况下,即使由于第1芯70或/和第2芯80向X轴方向的位置偏移而在各抵接部120的位置产生偏移,也能够防止各抵接部120的面积(抵接部120的环状芯的磁路的截面积)变动。
如图4A和图4B所示,第1骨架40具有卷绕筒部41、端子设置部42、以及凸缘部43和44。也可以省略凸缘部43和44。第1骨架40例如由PPS、PET、PBT、LCP等塑料或其他绝缘构件(例如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
卷绕筒部41由筒体构成,具有贯通孔410和间隔壁411。卷绕筒部41的轴向对应于X轴方向。垂直于卷绕筒部41的轴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长方形),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卷绕筒部41的外周面形成有卷绕部11(图2)。
贯通孔410沿X轴从卷绕筒部41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在卷绕筒部41的内部能够插入(容纳)第2骨架60(图2)的至少一部分。
间隔壁411形成于卷绕筒部41的外周面。间隔壁411从卷绕筒部4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沿卷绕筒部41的周向延伸。间隔壁411也可以沿卷绕筒部41的周向绕一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卷绕筒部41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例如6个)间隔壁411。多个间隔壁411沿X轴将卷绕筒部41的外周面分隔成多个区划。因此,能够在多个区划中的任意的区划形成卷绕部11(图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卷绕部11以跨越所有区划的方式形成于卷绕筒部41。
如图4A所示,凸缘部43形成于卷绕筒部41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凸缘部44形成于卷绕筒部41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凸缘部43和44从卷绕筒部4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卷绕筒部41的周向延伸。
凸缘部43也可以具有卡合槽部430、卡合凸部431、以及侧壁部433a和433b。卡合槽部430形成于凸缘部43的上方,沿Y轴从凸缘部43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卡合凸部431形成于凸缘部43上方的端面,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侧壁部433a形成于凸缘部43的Y轴负方向侧,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侧壁部433b形成于凸缘部43的Y轴正方向侧,并且向与侧壁部433a相同的方向突出。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凸缘部43的下方形成有卡合凸部432a和432b。卡合凸部432a和432b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
如图4B所示,凸缘部44也可以具有卡合槽部440、卡合凸部441、卡合凸部442a和442b、侧壁部443a和443b、以及卡合凹部444。卡合槽部440形成于凸缘部44的上方,沿Y轴从凸缘部44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卡合凸部441形成于凸缘部44的上方的端面,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卡合凸部442a和442b形成于凸缘部44的下方的端面,并且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侧壁部443a形成于凸缘部44的Y轴负方向侧,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侧壁部443b形成于凸缘部44的Y轴正方向侧,并且向与侧壁部443a相同的方向突出。卡合凹部444形成于凸缘部44的下方,沿Y轴从凸缘部44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在图4A和图4B所示的卡合槽部430和440、以及卡合凸部431和441安装有第2罩构件100(图2)。另外,在图6所示的卡合凸部432a和432b、以及卡合凸部442a和442b安装有第1罩构件90(图2)。
如图4A所示,端子设置部42在卷绕筒部41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相对于卷绕筒部41连续地形成。端子设置部42从卷绕筒部41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
如图1A所示,在端子设置部42设置有端子30a和30b。端子30a和30b沿Y轴隔开而配置。端子30a和30b可以一体成形(插入(insert)成形)于端子设置部42,或者也可以后附于端子设置部42。接线部31a和31b从端子设置部42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外部连接部32a和32b从端子设置部42向下方突出。
如图4A所示,端子设置部42具有凸部45、第1止动件46a和46b、第2止动件47a和47b、引导部48a和48b(图6)、突出部49a和49b、以及载置面50。在载置面50载置有第1芯70(图3)。
凸部45一体地形成于端子设置部42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从载置面50向上方突出。如图1A所示,凸部45形成于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与端子30a和端子30b之间。
更详细地,凸部45的至少一部分沿X轴形成于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与从端子设置部42露出的接线部31a和31b之间。另外,凸部45的至少一部分沿Z轴形成于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与从端子设置部42露出的外部连接部32a和32b之间。
凸部45具有在第1芯70与端子30a和30b之间通过隔开第1芯70与端子30a和30b而延长第1芯70与端子30a和30b之间的沿面距离和空间距离(绝缘距离)的作用。
如图3所示,从延长第1芯70与端子30a和30b之间的绝缘距离的观点出发,凸部45的高度H可以与第1芯70的Z轴方向的厚度同等,或者也可以是其以上。凸部45的高度H也可以大于凸部45的X轴方向的宽度W。凸部45的X轴方向的宽度W小于第1芯70的Z轴方向的厚度,但是也可以是与其同等以上。
如图1A所示,凸部45沿Y轴从端子设置部42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直线地延伸。但是,凸部45也可以从端子设置部42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弯曲且延伸。另外,凸部45从端子设置部42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连续地延伸,但是也可以断续地延伸。另外,凸部45也可以沿相对于Y轴倾斜的方向延伸。
从延长第1芯70与端子30a和30b之间的绝缘距离的观点出发,凸部45的沿Y轴的长度L3(图4B)可以与第1芯70的沿Y轴的长度同等,或者也可以为其以上。另外,从相同的观点出发,凸部45也可以至少形成于端子30a和端子30b之间。另外,凸部45的长度L3(图4B)可以与端子30a和端子30b之间的沿Y轴的间隔同等,或者也可以是其以上。另外,凸部45的长度L3(图4B)也可以比端子设置部42的沿Y轴的长度更短。
凸部45也可以形成于比端子设置部42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更靠近X轴方向的内侧的位置。例如,凸部45也可以形成于端子设置部42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与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卷绕筒部41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的任意位置。
在端子设置部42形成有1个凸部45,但是也可以形成有多个凸部45。例如,多个凸部45也可以沿X轴隔开而配置。或者,多个凸部45也可以一体配置。在该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延长第1芯70与端子30a和30b之间的绝缘距离。也可以在凸部45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缺口450(图4A)。
如图3所示,凸部45在比接线部31a更靠近上方的位置,从载置面50向上方突出。如图1A所示,凸部45的X轴方向的位置接近外部连接部32a和32b的X轴方向的位置。另外,凸部45也可以位于沿X轴比外部连接部32a和32b更靠近外侧的位置。
凸部45的突出方向为与外部连接部32a和32b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但是不限于此。凸部45也可以向与接线部31a和31b相同的方向突出。例如,凸部45也可以从端子设置部42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
如图4A所示,第1止动件46a和46b从载置面50向上方突出。另外,第1止动件46a和46b从凸部45的X轴方向的内侧的面向X轴方向的内侧突出。第1止动件46a和46b在X轴方向上位于比凸部45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并且沿Y轴隔开而配置。
如图1A所示,第1止动件46a和46b在X轴方向上位于凸部45和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第1止动件46a和46b通过抵接于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在X轴方向上定位第1芯70。另外,第1止动件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或3个以上。另外,第1芯70也可以不抵接于第1止动件46a和46b。
如图4A所示,第2止动件47a和47b从载置面50向上方突出。另外,第2止动件47a和47b从凸缘部43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第2止动件47a和第2止动件47b沿Y轴隔开而配置。
如图1A所示,第2止动件47a和47b在第1芯70的Y轴方向的外侧邻接于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而配置。第2止动件47a和47b可以抵接于第1芯70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在Y轴方向上定位第1芯70的作用。
第2止动件47a和47b与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通过树脂110连接。另外,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经由树脂110连接于载置面50。更详细地,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在比抵接部120(图3)更靠近X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经由树脂110连接于载置面50。另外,也可以使用粘接带等固定手段来代替树脂110。
如图4A所示,也可以在第2止动件47a和47b分别形成缺口470。由此,在用树脂110接合第1芯70(图1A)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和缺口470时,能够增大它们之间的接合面积并提高接合强度。另外,也可以是在缺口470的位置,第2止动件47a和47b的高度位置与第1芯70的上表面的位置相等。
如图6所示,引导部48a和48b形成于端子设置部42的底部,从端子设置部42的底部向下方突出。引导部48a和48b的突出方向是与设置有第1芯70和第2芯80的一侧相反的方向。如图3所示,引导部48a(引导部48b也同样)沿X轴延伸。引导部48a和48b的向下方的突出长度也可以大于引出部12a和12b的线径(直径)。
如图6所示,引出部12a和12b在卷绕筒部41的底面侧(与第1芯70和第2芯80相反侧)朝向端子30a和30b在卷绕部11的周围向X轴方向的外侧引出。通过分别沿引导部48a和48b将引出部12a和12b引出,能够将引出部12a和12b向所期望的方向(引导部48a和48b的延伸方向)引导。另外,能够保护引出部12a和12b不受外部负载的影响。
如图4A所示,突出部49a和49b形成于端子设置部42的底部,从端子设置部42的底部向下方突出。突出部49a和49b的突出方向是与引导部48a和48b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但是不限于此。
如图6所示,突出部49a和49b例如具有与引导部48a和48b一起将引出部12a和12b向所期望的方向(突出部49a和49b的延伸方向)引导的作用。另外,突出部49a和49b例如具有与引导部48a和48b一起保护引出部12a和12b不受外部负载的影响的作用。
如图5所示,第2骨架60具有卷绕筒部61和端子设置部62。第2骨架60由与第1骨架40相同的材料构成,但是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构成。
卷绕筒部61由筒体构成,具有贯通孔610和间隔壁611a~611d。卷绕筒部61的轴向对应于X轴方向。垂直于卷绕筒部61的轴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长方形),但是不限于此。在卷绕筒部61的外周面形成有卷绕部21(图2)。
贯通孔610沿X轴从卷绕筒部61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在卷绕筒部61的内部能够插入(容纳)第1芯70(图2)的至少一部分。
间隔壁611a~611d形成于卷绕筒部61的外周面。间隔壁611a~611d从卷绕筒部6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沿卷绕筒部61的周向延伸。间隔壁611a~611d也可以沿卷绕筒部61的周向绕一周。
间隔壁611a~611d沿X轴将卷绕筒部61的外周面分隔成多个区划。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间隔壁611b与间隔壁611c之间的区划形成有卷绕部21(图2)。在其他区划不形成卷绕部21是为了确保从卷绕筒部61的X轴方向的两端突出的第1芯70(图3)与卷绕部21之间的绝缘距离。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以跨越其他区划的方式在卷绕筒部61形成卷绕部21。
端子设置部62在卷绕筒部61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相对于卷绕筒部61连续地形成。端子设置部62从卷绕筒部61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
如图1B所示,在端子设置部62设置有端子30c和30d。端子30c和30d沿Y轴隔开而配置。端子30c和30d也可以一体成型(插入成型)于端子设置部62,或者也可以后附在端子设置部62。接线部31c和31d从端子设置部62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外部连接部32c和32d从端子设置部62向下方突出。
如图5所示,端子设置部62具有载置面63、凸部65、第1止动件66、第2止动件67a和67b、引导部68(图6)、以及突出部69a和69b(图6)。如图3所示,在载置面63载置有第1芯70。载置面63也可以与贯通孔610的底面以及载置面50为同一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同一面”并不限定于严格地为同一面的情况,允许±10%以内的误差。
如图5所示,凸部65一体地形成于端子设置部62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从载置面63向上方突出。如图1B所示,凸部65形成于第1芯7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与端子30c和端子30d之间。
具体地,凸部65的至少一部分沿X轴形成于第1芯7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与从端子设置部62露出的接线部31c和接线部31d之间。另外,凸部65的至少一部分沿Z轴形成于第1芯7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与从端子设置部62露出的外部连接部32c和32d之间。
凸部65具有在第1芯70与端子30c和30d之间通过隔开第1芯70与端子30c和30d而延长第1芯70与端子30c和30d之间的沿面距离和空间距离(绝缘距离)的作用。
凸部65的形状和大小与凸部45(图4A)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因此,关于上述凸部45的形状、形成位置、大小(凸部45的高度H、宽度W、长度L3等)以及它们的变形例而进行说明的事项也能够适用于凸部65。但是,凸部65的形状和大小也可以与凸部45的形状和大小不同。例如,凸部65的沿Y轴的长度也可以比凸部45的沿Y轴的长度更短。另外,凸部65的高度也可以比凸部45的高度更低。也可以是在凸部65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缺口650。
如图3所示,凸部65在比接线部31c更靠近上方的位置,从载置面63向上方突出。如图1B所示,凸部65的X轴方向的位置与外部连接部32c和32d的X轴方向的位置接近。凸部65也可以位于沿X轴比外部连接部32c和32d更靠近外侧的位置。
凸部65的突出方向为与外部连接部32c和32d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但是不限于此。凸部65也可以向与接线部31c和31d相同的方向突出。例如,凸部65也可以从端子设置部62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
如图5所示,第1止动件66从载置面63向上方突出。另外,第1止动件66从凸部65的X轴方向的内侧的面向X轴方向的内侧突出。第1止动件66在X轴方向上位于比凸部65更靠近内侧的位置,配置于端子设置部62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
如图1B所示,第1止动件66在X轴方向上位于凸部65与第1芯7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第1止动件66通过抵接于第1芯7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在X轴方向上定位第1芯70。另外,第1止动件66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
如图5所示,第2止动件67a和67b从载置面63向上方突出。另外,第2止动件67a和67b从间隔壁611d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第2止动件67a和第2止动件67b沿Y轴隔开而配置。
如图1B所示,第2止动件67a和67b在第1芯70的Y轴方向的外侧邻接于第1芯7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而配置。第2止动件67a和67b也可以抵接于第1芯70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在Y轴方向上定位第1芯70的作用。
第2止动件67a和67b与第1芯7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通过树脂110连接。另外,第1芯7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经由树脂110连接于载置面63。更详细地,第1芯7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在比抵接部120(图3)更靠近X轴负方向侧的位置经由树脂110连接于载置面63。
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在第2止动件67a和67b分别形成缺口670。缺口670的功能与缺口470(图4A)的功能相同。
如图6所示,引导部68形成于端子设置部62的底部,从端子设置部62的底部向下方突出。引导部68的突出方向是与设置有第1芯70和第2芯80的一侧相反的方向。如图3所示,引导部68沿X轴延伸。引导部68的向下方的突出长度也可以大于引出部22a和22b的线径(直径)。
如图6所示,引出部22a和22b在卷绕筒部61的底面侧(与第1芯70和第2芯80相反侧)朝向端子30c和30d在卷绕部21的周围向X轴方向的外侧引出。通过沿引导部68将引出部22a和22b引出,能够将引出部22a和22b向所期望的方向(引导部68的延伸方向)引导。另外,能够保护引出部22a和22b不受外部负载的影响。
突出部69a和69b形成于端子设置部62的底部,从端子设置部62的底面向下方突出。突出部69a和69b的突出方向是与引导部68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但是不限于此。
突出部69a和69b例如具有与引导部68一起将引出部22a和22b向所期望的方向(突出部69a和69b的延伸方向)引导的作用。另外,突出部69a和69b例如具有与引导部68一起保护引出部22a和22b不受外部负载的影响的作用。
卷绕筒部61以图6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插入到卷绕筒部41的内部(贯通孔410)。如图3所示,在贯通孔410的内部容纳有第1芯70容纳于贯通孔610的内部并且卷绕有卷绕部21的状态的卷绕筒部61。卷绕筒部61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抵接于凸缘部43(卷绕筒部41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即,凸缘部43作为限制卷绕筒部61的X轴方向的位置的止动件而发挥作用。
卷绕部11的至少一部分和卷绕部21也可以在径向上相对。第1芯70跨越第1骨架40的载置面50、贯通孔610的底面和第2骨架60的载置面63而载置。
如图7所示,第1罩构件90具有罩主体91、开口部92、引导部93、卡合部94a~94d、以及卡合凸部95。如图8所示,第1罩构件90在卷绕筒部41的底面侧(与第1芯70和第2芯80相反侧)安装于第1骨架40。第1罩构件90也可以由与第1骨架40相同的材料构成。
如图7所示,罩主体91也可以由具有长方体形状的板体构成。罩主体91具有第1面91a和第一面91a的相反侧的第2面91b。第1面91a是与卷绕筒部41(图4A)相反侧的面,朝向Z轴方向的外侧。第2面91b是卷绕筒部41侧的面。
如图8所示,罩主体91配置于卷绕部11和沿X轴通过卷绕部11的周围的引出部12a之间。罩主体91具有在卷绕部11与引出部12a之间通过隔开卷绕部11与引出部12a而延长卷绕部11与引出部12a之间的沿面距离和空间距离(绝缘距离)的作用。
罩主体91的沿X轴的长度可以是与卷绕筒部41(图4A)的沿X轴的长度、或者卷绕部11(图2)的沿X轴的长度同等以上。在任一情况下,都能够提高卷绕部11与引出部12a之间的绝缘性。
罩主体91的沿Y轴的长度与卷绕筒部41(图4A)的沿Y轴的长度同等,但是也可以比其更短。另外,罩主体91的沿Y轴的长度与卷绕部11(图2)的沿Y轴的长度同等,但是也可以比其更短。在任一情况下,都能够提高卷绕部11与引出部12a之间的绝缘性。另外,罩主体91也可以局部地配置于引出部12a的引出位置。
如图3所示,罩主体91的第2面91b与形成于卷绕筒部41的外周面的多个间隔壁411抵接。因此,罩主体91与卷绕筒部41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与间隔壁411的径向的长度相等。但是,罩主体91与卷绕筒部41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大于间隔壁411的径向的长度。
如图7所示,开口部92贯通罩主体91的第1面91a和第2部分92b之间,沿Y轴从罩主体91的Y轴负方向侧的外缘部朝向Y轴方向的内侧延伸(形成缺口)。开口部92具有第1部分92a和第2部分92b。第1部分92a沿Y轴从罩主体91的Y轴负方向侧的外缘部朝向Y轴方向的内侧延伸。第1部分92a可以沿相对于Y轴倾斜的方向延伸。第1部分92a具有将引出部12a从罩主体91的Y轴负方向侧的外缘部向Y轴方向的内侧引导的作用。
第2部分92b与第1部分92a连续并且沿X轴延伸。第2部分92b可以沿相对于X轴倾斜的方向延伸。第2部分92b的长度比第1部分92a的长度更短,但是也可以是与其同等以上。第2部分92b的Y轴方向的宽度比第1部分92a的X轴方向的宽度更小,但是也可以是与其同等以上。第2部分92b具有将引出部12a向X轴正方向侧引导的作用。
如图8所示,引出部12a经由开口部92从卷绕部11向第1面91a侧引出。例如,引出部12a经由第1部分92a从罩主体91的Y轴负方向侧的外缘部朝向罩主体91的Y轴方向的内侧引出。再有,引出部12a经由第2部分92b在第1面91a上沿X轴从罩主体91的Y轴方向的内侧朝向端子30a引出。另外,引出部12b在罩主体91的第2面91b侧(图7)沿X轴在第2面91b上朝向端子30a引出。
引导部93形成于第1面91a,并且从第1面91a向Z轴方向的外侧突出。引导部93的高度为与引出部12a的线径同等以上,但是也可以比其更低。
引导部93具有第1延伸部93a和第2延伸部93b,以呈L字形状的方式延伸。第1延伸部93a沿开口部92的第1部分92a从罩主体91的Y轴负方向侧的外缘部朝向罩主体91的Y轴方向的内侧延伸。第1延伸部93a的沿Y轴的长度也可以与第1部分92a的沿Y轴的长度相等。第1延伸部93a也可以沿相对于Y轴倾斜的方向延伸。第1延伸部93a例如具有挂住引出部12a,并且从罩主体91的Y轴负方向侧的外缘部向Y轴方向的内侧引导的作用。另外,第1延伸部93a具有延长引出部12a与卷绕部11之间的沿面距离的作用。
第2延伸部93b与第1延伸部93a连续,并且沿X轴延伸。第2延伸部93b的一部分沿开口部92的第2部分92b延伸。第2延伸部93b也可以沿相对于X轴倾斜的方向延伸。第2延伸部93b具有挂住引出部12a,并且向X轴正方向侧引导的作用。另外,第2延伸部93b具有延长引出部12a与卷绕部11之间的沿面距离的作用。
第2延伸部93b的沿X轴的长度比第1延伸部93a的沿Y轴的长度长,但是也可以为与第1延伸部93a的长度同等以下。第2延伸部93b的沿X轴的长度例如可以是罩主体91的沿X轴的长度的1/2以上。第2延伸部93b可以延伸至罩主体91的X轴正方向侧的外缘部,但是也可以延伸至其跟前。
引出部12a在比罩主体91的Y轴方向的中央更靠近一侧(负方向侧)的位置,经由开口部92从卷绕部11向第1面91a侧引出,并且朝向端子30a引出。但是,引出部12a的引出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罩主体91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
第2延伸部93b向与引导部48a相同的方向突出,与引导部48a一起沿X轴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沿第2延伸部93b和引导部48a将引出部12a从卷绕部11引出至端子30a。另外,引导部93也可以从罩主体91的Y轴负方向侧的外缘部朝向罩主体91的X轴正方向侧的外缘部倾斜地延伸。
如图7所示,卡合部94a~94d形成于罩主体91的四角,并且向罩主体91的第2面91b侧突出。卡合部94a和94b在Y轴方向上隔开而配置于罩主体91的X轴正方向侧的外缘部。卡合部94c和94d在Y轴方向上隔开而配置于罩主体91的X轴负方向侧的外缘部。
在卡合部94a~94d分别形成有卡合孔940。卡合孔940贯通卡合部94a~94d。如图8所示,卡合部94a和94b的卡合孔940分别卡合于第1骨架40的卡合凸部432a和432b。卡合部94c和94d的卡合孔940分别卡合于第1骨架40的卡合凸部442a和442b。由此,能够将第1罩构件90安装于第1骨架40。
如图7所示,卡合凸部95形成于罩主体91的第2面91b,从第2面91b突出。卡合凸部95从罩主体91的Y轴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但是卡合凸部95的沿Y轴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卡合凸部95的一部分沿开口部92的第1部分92a延伸。
如图1A所示,卡合凸部95卡合于凸缘部44的卡合凹部444。通过使卡合凸部95与卡合凹部444卡合,能够防止第1罩构件90相对于第1骨架40的位置偏移。另外,能够延长卷绕部11与引出部12a之间的绝缘距离。
如图9所示,第2罩构件100具有罩主体101、卡合凸部102a和102b、芯限制部103a和103b、侧方凸部104、卡合部105a和105b、卡合孔106。第2罩构件100也可以由与第1罩构件90相同的材料构成。如图1B所示,第2罩构件100在卷绕筒部41的上面侧(配置第2芯80的一侧)安装于第1骨架40。
如图9所示,罩主体101也可以由具有长方体形状的板体构成。罩主体101具有第1面101a和第1面101a的相反侧的第2面101b。第1面101a是朝向Z轴方向的外侧的面,第2面101b是朝向卷绕筒部41(图4A)的面。
如图1B和图3所示,罩主体101配置于卷绕部11与第2芯80的主体部81之间。罩主体101具有在卷绕部11与主体部81之间通过隔开卷绕部11与主体部81而延长卷绕部11与主体部81之间的沿面距离和空间距离(绝缘距离)的作用。
罩主体101的Z轴方向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也可以与第1罩构件90的罩主体91的Z轴方向的厚度同等。罩主体101的沿X轴的长度也可以为与第1骨架40的卷绕筒部41的沿X轴的长度或卷绕部11的沿X轴的长度同等以上。在任一情况下,都能够提高卷绕部11与主体部81之间的绝缘性。
罩主体101的沿Y轴的长度可以与卷绕筒部41的沿Y轴的长度或卷绕部11的沿Y轴的长度同等。另外,罩主体101的沿Y轴的长度也可以与主体部81的沿Y轴的长度同等。在任一情况下,都能够提高卷绕部11与主体部81之间的绝缘性。
如图3所示,罩主体101的第2面101b与形成于卷绕筒部41的外周面的多个间隔壁411抵接。因此,罩主体101与卷绕筒部41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与间隔壁411的径向的长度相等。但是,罩主体101与卷绕筒部41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大于间隔壁411的径向的长度。
如图9所示,卡合凸部102a和102b从第2面101b向Z轴方向的内侧突出。卡合凸部102a形成于罩主体101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卡合凸部102b形成于罩主体101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卡合凸部102a和102b从罩主体101的Y轴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但是卡合凸部102a和102b的沿Y轴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
芯限制部103a和103b从第1面101a向Z轴方向的外侧突出。芯限制部103a形成于罩主体101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芯限制部103b形成于罩主体101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芯限制部103a和103b从罩主体101的X轴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但是芯限制部103a和103b的沿X轴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1B所示,芯限制部103a和103b分别沿第2芯80的Y轴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延伸,并且抵接于第2芯80的Y轴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由此,芯限制部103a和103b能够防止第2芯80向Y轴方向的位置偏移。另外,通过芯限制部103a和103b,能够延长卷绕部11与第2芯80的沿面距离。
如图9所示,侧方凸部104从第1面101a向Z轴方向的外侧突出。另外,侧方凸部104形成于芯限制部103a和103b的Y轴方向的外侧的面,从该面向Y轴方向的外侧突出。侧方凸部104例如具有提高罩主体101的强度的作用。
在芯限制部103a形成有3个侧方凸部104,3个侧方凸部104分别配置于芯限制部103a的X轴方向的各端部和中央部。另外,在芯限制部103b形成有3个侧方凸部104,3个侧方凸部104分别配置于芯限制部103b的X轴方向的各端部和中央部。但是,侧方凸部104的数量和配置不限于此。另外,不需要所有的侧方凸部104具有相同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减小位于芯限制部103a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的侧方凸部104的大小。
卡合部105a和105b(图1B)分别形成于罩主体101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并且向第2面101b侧突出。在卡合部105a和105b分别形成有卡合孔106。卡合孔106贯通卡合部105a和105b。如图1B所示,卡合部105a和105b的卡合孔106分别卡合于第1骨架40的卡合凸部431(图4A)和441。由此,能够将第2罩构件100安装于第1骨架40。
接着,对线圈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准备图2所示的各构件。例如通过插入成型将端子30a和30b安装于第1骨架40的端子设置部42。同样地,将端子30c和30d(图1B)安装于第2骨架60的端子设置部62。
接着,在卷绕筒部61形成卷绕部21。接着,如图6所示,将引出部22a和22b从卷绕筒部61的底面侧朝向端子30c和30d引出,分别连接于接线部31c和31d。
接着,将第1芯70插入到图2所示的卷绕筒部61的贯通孔610。接着,按照图6的箭头所示的方向,将插入了第1芯70的卷绕筒部61插入到卷绕筒部41的贯通孔410的内部。
接着,在图2所示的卷绕筒部41形成卷绕部11。但是,在卷绕筒部61形成卷绕部21时,也可以在卷绕筒部41形成卷绕部11。接着,如图6所示,将引出部12b从卷绕筒部41的底面侧朝向端子30b引出,连接于接线部31b。
接着,如图8所示,将第1罩构件90安装于第1骨架40。此时,引出部12b配置于罩主体91的内侧。接着,经由开口部92,从卷绕部11朝向罩主体91的第1面91a侧将引出部12a引出。此时,沿开口部92的第1部分92a,将引出部12a从罩主体91的Y轴负方向侧的外缘部向Y轴方向的内侧引出。另外,沿第2部分92b将引出部12a引出,并且沿引导部93的第2延伸部93b将引出部12a朝向端子30a引出。接着,将引出部12a连接于接线部31a。另外,在将引出部12a连接于接线部31a时,也可以进行上述引出部12b向接线部31b的连接。
接着,如图1B所示,将第2罩构件100安装于第1骨架40。接着,从第2罩构件100之上安装第2芯80。然后,如图3所示,在抵接部120中,使第2芯80的脚部82抵接于第1芯70的表面。
接着,如图1A所示,使树脂110附着于从卷绕筒部41突出的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然后,经由树脂110,将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与第2芯80的脚部82一起连接于第2止动件47a和47b、以及载置面50(图4A)。
同样地,如图1B所示,使树脂110附着于从卷绕筒部61突出的第1芯7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然后,经由树脂110,将第1芯7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与第2芯80的脚部82一起连接于第2止动件67a和67b、以及载置面63。通过以上的方式,能够制造线圈装置1。
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中,第1芯70、以及端子30a和30b经由凸部45彼此配置于X轴方向的相反侧。因此,通过凸部45,能够延长第1芯70、端子30a和30b、以及端子之间的沿面距离或空间距离(绝缘距离)。因此,即使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接近端子30a和30b而配置,也能够确保它们之间的绝缘性,并且能够实现(耐压)可靠性优异的小型的线圈装置1。
另外,由于凸部45向上方突出,因此根据其突出长度,能够延长第1芯70与端子30a和30b之间的绝缘距离。
另外,由于凸部45沿Y轴从端子设置部42的一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因此能够在端子设置部42形成壁状的凸部。因此,根据凸部45的沿Y轴的长度,能够延长第1芯70与端子30a和30b之间的绝缘距离。
另外,由于凸部45至少形成于端子30a与端子30b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在它们之间第1芯70与端子30a和30b之间的绝缘距离局部地变短。
另外,如图3所示,通过将卷绕筒部61容纳于卷绕筒部41,能够沿X轴缩短骨架整体的长度,并且能够实现线圈装置1的小型化。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实现小型的变压器。
另外,如图2所示,即使在端子设置部42设置有凸部45,并且在端子设置部62设置有凸部65,由于将卷绕筒部分割为卷绕筒部41和卷绕筒部61,因此也能够不被凸部45和凸部65妨碍而将第1芯70插入到卷绕筒部61的内部。
另外,如图1A和图3所示,由于在比抵接部120更靠近X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经由树脂110,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固定于载置面50,因此能够防止第1芯70的位置偏移。
另外,如图1A所示,通过使第1止动件46a和46b抵接于第1芯7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能够利用第1止动件46a和46b在X轴方向上进行第1芯70的定位。另外,能够防止由于第1芯70的位置偏移而引起的第1芯70与端子30a和30b之间的绝缘距离变动(减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中,如图2和图8所示,第1罩构件90(罩主体91)配置于卷绕部11与沿X轴方向通过卷绕部11的周围的引出部12a之间。在该情况下,由于卷绕部11和引出部12a经由罩主体91彼此配置于相反侧,因此通过罩主体91,能够延长卷绕部11与引出部12a之间的沿面距离或空间距离(绝缘距离)。因此,即使引出部12a接近卷绕部11而配置,也能够确保它们之间的绝缘性,并且能够实现(耐压)可靠性优异的小型薄型的线圈装置1。
另外,由于罩主体91在与第2芯80相反侧安装于第1骨架40,因此能够确保第2芯80与引出部12a之间的绝缘距离,并且能够提高线圈装置1的(耐压)可靠性。
另外,引出部12a经由开口部92从卷绕部11朝向罩主体91的第1面91a引出。因此,在从卷绕部11朝向第1面91a将引出部12a引出时,能够防止引出部12a的弯曲,并且能够防止引出部12a的损伤。另外,由于能够从卷绕部11朝向第1面91a以短距离将引出部12a引出,因此能够增大卷绕部11的卷数。
另外,开口部92从罩主体91的Y轴负方向侧的外缘部朝向罩主体91的Y轴方向的内侧延伸。因此,从罩主体91的Y轴方向的外缘部朝向Y轴方向的内侧,能够将引出部12a向开口部92的内部引导。
另外,由于引导部93形成于第1面91a,因此通过沿引导部93将引出部12a引出,能够将引出部12a向所期望的方向(引导部93的延伸方向)引导。另外,能够保护引出部12a不受外部负载的影响。
另外,由于引导部93的突出长度为与引出部12a的线径同等以上,因此例如能够将引出部12a固定于引导部93,并且向所期望的方向(引导部93的延伸方向)引导。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A除了以下所示的点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相同的结构。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重复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对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10所示,线圈装置1A具有第1骨架40A和第2骨架60A。第1骨架40A具有端子设置部42A,第2骨架60A具有端子设置部62A。端子设置部42A具有第1止动件46A,端子设置部62A具有第1止动件66A。
第1止动件46A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止动件46的不同点在于,第1止动件46A具有台阶部460。第1止动件66A在具有台阶部660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止动件66不同。
台阶部460从载置面50向上方突出,并且从凸部45的X轴方向的内侧的面向X轴方向的内侧突出。台阶部460沿Y轴从端子设置部42A的一端到另一端连续地延伸。台阶部460的沿Y轴的长度与凸部45的沿Y轴的长度相等。但是,台阶部460的形状和大小不限于此。台阶部460也可以沿Y轴断续地形成。另外,台阶部460的沿Y轴的长度也可以比端子设置部42A的沿Y轴的长度或凸部45的沿Y轴的长度更短。台阶部460的上表面为平坦面,但是也可以具有凹凸。在台阶部460的上表面与载置面50之间形成有相对于载置面50垂直的台阶。
台阶部660从载置面63向上方突出,并且从凸部65的X轴方向的内侧的面向X轴方向的内侧突出。台阶部660沿Y轴从端子设置部62A的一端到另一端连续地延伸。台阶部660的沿Y轴的长度与凸部65的沿Y轴的长度相等。但是,台阶部660的形状和大小不限于此。台阶部660也可以沿Y轴断续地形成。另外,台阶部660的沿Y轴的长度也可以比端子设置部62A的沿Y轴的长度或凸部65的沿Y轴的长度更短。台阶部660的上表面为平坦面,但是也可以具有凹凸。在台阶部660的上表面与载置面63之间形成有相对于载置面63垂直的台阶。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台阶部460和660,能够在X轴方向上进行第1芯70的定位。另外,能够防止因第1芯70的位置偏移而引起的第1芯70、端子30a和端子30b(或端子30c和30d)之间的绝缘距离变动(减小)。另外,通过台阶部460和660的表面与载置面50和63之间的台阶,能够延长第1芯70、端子30a和端子30b(或端子30c和30d)之间的绝缘距离。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线圈装置1的向变压器的应用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仅是变压器,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线圈装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组合I型芯而构成第2芯80(图1A)。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I型芯和U型芯组合而形成环状芯,但是也可以将两个U型芯组合而形成环状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骨架由第1骨架40和第2骨架60构成,但是骨架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线圈装置1也可以具备1个骨架。另外,线圈由第1线圈10和第2线圈20构成,但是线圈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线圈装置1也可以具备1个线圈。另外,芯由第1芯70和第2芯80构成,但是芯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另外,端子由4个端子30a~30d构成,但是端子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需要从端子设置部42省略凸部45以外的构件。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从端子设置部62省略凸部65以外的构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需要从图7所示的第1罩构件90省略罩主体91以外的构件。

Claims (24)

1.一种线圈装置,其中,
包括:
线圈,其具有卷绕部、以及从所述卷绕部引出的引出部;
端子,其连接有所述引出部;
骨架,其具有形成有所述卷绕部的卷绕筒部、以及形成于与所述卷绕筒部的轴向平行的第1方向的端部且设置有所述端子的端子设置部;以及
芯,其安装于所述骨架,
所述端子设置部具有隔开所述芯和所述端子的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凸部朝向垂直于载置所述芯的所述骨架的载置面的第3方向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凸部沿垂直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3方向的第2方向,从所述端子设置部的一个端部延伸到另一个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在垂直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3方向的第2方向上,所述凸部的长度为与所述芯的长度同等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端子具有一对所述端子,
所述凸部至少形成于一对所述端子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骨架具有第1骨架和第2骨架,
所述第2骨架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第1骨架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具有第1线圈和第2线圈,所述第1线圈具有第1卷绕部,所述第2线圈具有第2卷绕部,
所述第1骨架具有形成有所述第1卷绕部的第1卷绕筒部,
所述第2骨架具有形成有所述第2卷绕部,并且插入有所述芯的第2卷绕筒部,
所述第2卷绕筒部插入到所述第1卷绕筒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凸部具有第1凸部和第2凸部,
所述端子设置部具有形成于所述第1卷绕筒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一个端部的第1端子设置部、以及形成于所述第2卷绕筒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个端部的第2端子设置部,
所述第1端子设置部具有所述第1凸部,
所述第2端子设置部具有所述第2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芯具有第1芯、以及与所述第1芯组合的第2芯,
所述第1芯为I型芯,
所述第2芯为U型芯,
所述第1芯插入到所述卷绕筒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沿所述第1方向的所述第1芯的长度比沿所述第1方向的所述第2芯的长度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在比所述第1芯和所述第2芯的抵接部更靠近所述第1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上,所述第1芯的所述第1方向的端部经由树脂连接于所述端子设置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端子设置部具有形成于比所述凸部更靠近所述第1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抵接于所述芯的所述第1方向的端部的第1止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第1止动件具有台阶部,
在所述台阶部的表面和载置所述芯的所述骨架的载置面之间,形成有台阶。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芯插入到所述卷绕筒部,
所述芯的所述第1方向的端部从所述卷绕筒部朝向所述第1方向的外侧突出,
所述端子设置部在所述芯的所述第2方向的外侧具有邻接于所述芯的所述第1方向的端部的第2止动件,
在所述第2止动件形成有缺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端子具有能够连接于基板的外部连接部,
所述外部连接部朝向与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相反方向或垂直于所述突出方向的方向突出。
16.一种线圈装置,其中,
包括:
线圈,其具有卷绕部、以及从所述卷绕部引出的引出部;
端子,其连接有所述引出部;
骨架,其具有形成有所述卷绕部的卷绕筒部、以及形成于与所述卷绕筒部的轴向平行的第1方向的端部且设置有所述端子的端子设置部;
芯,其安装于所述骨架;以及
罩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卷绕部和通过所述卷绕部的周围的所述引出部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引出部在与所述芯相反侧,在所述卷绕部的周围朝向所述端子被引出,
所述罩构件在与所述芯相反侧,安装于所述骨架。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罩构件具有罩主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罩主体的开口部,
所述引出部经由所述开口部,从所述卷绕部朝向位于所述卷绕部的相反侧的所述罩主体的第1面被引出。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开口部从所述罩主体的外缘部朝向所述罩主体的内侧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罩构件具有罩主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罩主体且从所述罩主体突出的第1引导部,
所述第1引导部形成于位于所述卷绕部的相反侧的所述罩主体的第1面。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第1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第1引导部的高度为与所述引出部的线径同等以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端子设置部具有朝向所述芯的相反侧突出的第2引导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所述第2引导部向与所述第1引导部相同方向突出,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
CN202310783371.0A 2022-06-29 2023-06-29 线圈装置 Pending CN1173344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04935A JP2024004987A (ja) 2022-06-29 2022-06-29 コイル装置
JP2022-104935 2022-06-29
JP2022-104927 2022-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34445A true CN117334445A (zh) 2024-01-02

Family

ID=89290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83371.0A Pending CN117334445A (zh) 2022-06-29 2023-06-29 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04987A (zh)
CN (1) CN11733444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04987A (ja) 2024-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88141B2 (ja)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平板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8692638B2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7293859B (zh) 一种天线装置以及该天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EP2535905B1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00033284A1 (en) Resonance transformer and power supply unit employing it
KR101123996B1 (ko)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8231378B (zh) 线圈装置
US6927650B2 (en) Common mode choke coil with vertically arranged edgewise windings of rectangular wire
US20120320504A1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30002390A1 (en) Transform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9841392B (zh) 线圈装置
CN109473255B (zh) 线圈装置
CN113366592B (zh) 线圈部件
CN108231374B (zh) 线圈装置
KR20150144261A (ko) 코일 부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원공급장치
CN112530663A (zh) 电感器部件
CN117334445A (zh) 线圈装置
KR200495510Y1 (ko) 슬림형 트랜스포머
KR101656013B1 (ko) 코일 부품
CN111383827B (zh) 线圈装置
CN109427470B (zh) 线圈装置
CN109585137B (zh) 线圈装置
JP2024004984A (ja) コイル装置
CN113410023A (zh) 电感部件
US20240006117A1 (en) Coil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