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10024B - 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10024B
CN113410024B CN202110271142.1A CN202110271142A CN113410024B CN 113410024 B CN113410024 B CN 113410024B CN 202110271142 A CN202110271142 A CN 202110271142A CN 113410024 B CN113410024 B CN 1134100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wire member
wire
side portion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711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10024A (zh
Inventor
长谷川信
床井正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10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10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10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10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substantially closed in itself, e.g. toroid
    • H01F17/062Toroidal core with turns of coil around 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substantially closed in itself, e.g. toroi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3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8Winding conductors onto closed formers or cores, e.g. threading conductors through toroidal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17/0093Common mode choke c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线圈向芯部的安装作业变容易的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电感部件具备:环状的芯部;和线圈,其卷绕于芯部,且包括分别构成一匝的多个线材构件,线材构件具有:与芯部的内周面对置的第1边部、与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一侧的第1端面对置的第2边部、与芯部的外周面对置的第3边部、与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端面对置的第4边部,第2边部和第3边部中至少一个边部具有向芯部侧突出而折弯的折弯部,在相邻的线材构件中,一个线材构件的第4边部的端部与另一个线材构件的第1边部的端部连接,多个线材构件以螺旋状卷绕于芯部。

Description

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感部件,存在记载于日本实全昭50-20152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部件。该电感部件具备环状的芯部和卷绕于芯部的线圈。线圈包括“コ”字型的第1线材构件和直线状的第2线材构件,第1线材构件的一端与第2线材构件的一端连接而构成线圈的一匝。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0-20152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电感部件中,需要在将第1线材构件和第2线材构件设置于芯部之后,将第1线材构件的一端与第2线材构件的一端焊接而形成线圈的一匝,并且将多匝串联连接,第1线材构件与第2线材构件的焊接时的对位需要高水平的控制。这样,将线圈安装于芯部的作业较为麻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在于提供能够使线圈向芯部的安装作业变容易的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电感部件具备:
环状的芯部;和线圈,其卷绕于上述芯部,且包括分别构成一匝的多个线材构件,
上述线材构件具有:与上述芯部的内周面对置的第1边部、与上述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一侧的第1端面对置的第2边部、与上述芯部的外周面对置的第3边部、与上述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端面对置的第4边部,上述第2边部和上述第3边部中至少一个边部具有向上述芯部侧突出而折弯的折弯部,
在相邻的上述线材构件中,一个上述线材构件的上述第4边部的端部与另一个上述线材构件的上述第1边部的端部连接,多个上述线材构件以螺旋状卷绕于上述芯部。
根据上述方式,多个线材构件分别构成一匝,因此,能够减少将线圈安装于芯部时用于形成一匝的焊接部位。因此,能够使线圈向芯部的安装作业变容易。
另外,第2边部和第3边部中至少一个边部具有折弯部,因此,能够减少线材构件的绕线鼓起,能够抑制电感部件的大型化。
优选在电感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折弯部仅设置于上述线材构件的上述第2边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折弯部仅设置于第2边部,因此,折弯部没有位于芯部的径向,能够防止电感部件的芯部的径向的大小的增加。
优选在电感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高度大于上述芯部的径向厚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折弯部设置于比第3边部短的第2边部,因此,能够使与边部长度成正比的折弯部大小变小。
优选在电感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折弯部仅设置于上述线材构件的上述第3边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折弯部仅设置于第3边部,因此,折弯部没有位于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能够防止电感部件的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大小的增加。
优选在电感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边部与上述第2边部之间的第1角部、上述第2边部与上述第3边部之间的第2角部、上述第3边部与上述第4边部之间的第3角部为直角,
上述芯部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矩形。
此处,角部的角度是指相邻的边部之间的内角。直角不仅包括理想的直角,还包括实质上为直角的情况。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矩形形成线材构件,因此,能够使线材构件成为沿着芯部的形状。由此,能够防止线圈的鼓起,使电感部件小型。
优选在电感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相邻的线材构件通过粘合构件固定。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相邻的线材构件通过粘合构件固定,因此,能够使多个线材构件向芯部安装的状态稳定。
优选在电感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粘合构件将上述一个线材构件的上述第1边部与上述另一个线材构件的上述第1边部固定,上述一个线材构件的上述第1边部和上述另一个线材构件的上述第1边部不具有上述折弯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粘合构件在不存在折弯部的线材构件的第1边部设置,因此,即便在将线材构件安装于芯部时以折弯部为支点将线材构件折弯,粘合构件也不会受到弯曲应力,由此,能够防止粘合构件的损伤。
优选在电感部件的一实施方式中,
上述相邻的线材构件具有:上述一个线材构件的上述第4边部的端部的端面和上述另一个线材构件的上述第1边部的端部的周面相互焊接而形成的焊接部,
从沿着上述另一个线材构件的上述第1边部的端部的中心线的方向观察时,上述焊接部具有宽度变窄的缩窄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焊接部具有缩窄部,因此,减少焊接部在线圈的相邻的匝之间的间隙伸出的情况,能够使线圈的相邻的匝之间的间隙更加变小而实现电感部件的小型化。
另外,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在环状的芯部卷绕线圈而制造电感部件的方法,具备如下工序:
将直线状的线材的三个部位沿使上述线材成为矩形的方向的第1方向折弯而形成第1边部、第2边部、第3边部和第4边部;
构成线材构件,上述线材构件在上述第2边部和上述第3边部中至少一个边部中沿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折弯而形成折弯部来形成上述线圈的一匝,在相邻的上述线材构件中,在一个上述线材构件的上述第4边部的端部与另一个上述线材构件的上述第1边部的端部之间设置间隙;
从上述相邻的线材构件的上述间隙在上述线材构件内插入上述芯部,以使得上述线材构件的上述第1边部与上述芯部的内周面对置,上述线材构件的上述第2边部与上述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一侧的第1端面对置;
以上述线材构件的上述折弯部为支点,使上述线材构件向使上述一个线材构件的上述第4边部的端部与上述另一个线材构件的上述第1边部的端部接近的方向折弯,使上述线材构件的上述第3边部与上述芯部的外周面对置,使上述线材构件的上述第4边部与上述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端面对置;以及
将上述一个线材构件的上述第4边部的端部和上述另一个线材构件的上述第1边部的端部连接,并将由多个上述线材构件构成的线圈卷绕于上述芯部。
根据上述方式,线材构件构成一匝,因此,能够减少将线圈安装于芯部时用于形成一匝的焊接部位。因此,能够使线圈向芯部的安装作业变容易。
另外,第2边部和第3边部中至少一个边部具有折弯部,因此,能够减少线材构件的绕线鼓起,能够抑制电感部件的大型化。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能够使线圈向芯部的安装作业变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感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2是电感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3是表示电感部件的内部的下方立体图。
图4是电感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电感部件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6B是表示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6C是表示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6D是表示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6E是表示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线材构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7B是表示线材构件折弯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线材构件的第3实施方式的从Z方向观察的仰视图。
图8B是表示图8A的一个线材构件的第1边部与另一个线材构件的第4边部实际焊接的状态的从Z方向观察的仰视图。
图8C是图8B的从Y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感部件;2...壳体;21...底板部;22...盖部;3...芯部;301...第1端面;302...第2端面;303...内周面;304...外周面;41、41A、41B...第1线圈;411~414...第1~第4边部;415~417...第1~第3角部;418...折弯部;400...线材;410、410A、410B...线材构件;410a...导体部;410b...覆膜;411c...中心线;411e...端部;411f...周面;411h...宽度;411i...外侧缘;414c...中心线;414e...端部;414f...端面;414h...宽度;414j...锥面;42...第2线圈;421~424...第1~第4边部;425~427...第1~第3角部;428...折弯部;420...线材构件;420a...导体部;420b...覆膜;51~54...第1~第4电极端子;51a~54a...安装部;70...粘合构件;80...焊接部;80a...第1区域;80b...第2区域;81...缩窄部;S1...第1平面;S2...第2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电感部件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附图一部分包括示意性的内容,存在没有反映出实际的尺寸、比率的情况。
(第1实施方式)
(电感部件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感部件的上方立体图。图2是电感部件的下方立体图。图3是表示电感部件的内部的下方立体图。图4是电感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3的X-Z剖视图。
如图1~图5所示,电感部件1具有壳体2、收纳于壳体2内的环状的芯部3、相互对置并卷绕于芯部3的第1线圈41和第2线圈42、安装于壳体2且与第1线圈41和第2线圈42连接的第1~第4电极端子51~54。电感部件1例如是共模扼流圈等。
壳体2具有底板部21和覆盖底板部21的箱状的盖部22。壳体2由具有强度和耐热性的材料构成,优选由具有阻燃性的材料构成。壳体2例如由PPS(聚苯硫醚)、LCP(液晶聚合物)、PPA(聚邻苯二甲酰胺)等树脂或者陶瓷构成。在底板部21,使芯部3的中心轴线与底板部21正交地设置有芯部3。芯部3的中心轴线是指芯部3的内径孔部的中心轴线。壳体2(底板部21和盖部22)的形状是长方体。
此处,在从芯部3的中心轴线方向观察时,将与芯部3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壳体2的短边方向作为X方向,将与芯部3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壳体2的长边方向作为Y方向。另外,将壳体2的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作为Z方向。将Z方向的正方向称为上侧,将Z方向的负方向称为下侧,底板部21配置于下侧,盖部22配置于上侧。此外,在壳体2的形状为正方形的情况下,壳体2的X方向的长度与壳体2的Y方向的长度相同。
第1~第4电极端子51~54安装于底板部21。第1电极端子51和第2电极端子52位于底板部21的在Y方向上对置的两个角落,第3电极端子53和第4电极端子54位于底板部21的在Y方向上对置的两个角落。
第1电极端子51和第3电极端子53在X方向上对置,第2电极端子52和第4电极端子54在X方向上对置。
从中心轴线方向观察时,芯部3的形状是长圆形(轨道形状)。在从中心轴线方向观察时,芯部3包括:沿着长轴延伸且在短轴方向上对置的一对长边部分31和在短轴方向上成为半圆弧状且在长轴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短边部分32。芯部3的长轴方向是指芯部3的长径方向,芯部3的短轴方向是指芯部3的短径方向。芯部3的径向的厚度是指芯部3的与以环状延伸的方向(以下,称为芯部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长边部分31的短径方向的厚度和短边部分32的长径方向的厚度。此外,也可以是,在从中心轴线方向观察时,芯部3的形状为长方形或者椭圆形或者圆形。
芯部3例如由铁氧体等陶瓷芯部或者由铁系的粉体成型、纳米结晶箔制作的磁性芯部构成。芯部3具有:在中心轴线方向上对置的第1端面301和第2端面302以及内周面303和外周面304。芯部3的中心轴线方向的高度是指第1端面301与第2端面302之间的距离。第1端面301是芯部3的上侧的端面,且与盖部22的内表面对置。第2端面302是芯部3的下侧的端面,且与底板部21的内表面对置。芯部3使芯部3的长轴方向与Y方向一致地收纳于壳体2。
芯部3的与该芯部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矩形。第1端面301和第2端面302与芯部3的中心轴线方向垂直地配置。内周面303和外周面304与芯部3的中心轴线方向平行地配置。在该说明书中,“垂直”不局限于理想的垂直的状态,也包括实质上垂直的状态。另外,“平行”不局限于理想的平行的状态,也包括实质上平行的状态。
第1线圈41在第1电极端子51与第2电极端子52之间卷绕于芯部3。第1线圈41的一端与第1电极端子51连接。第1线圈41的另一端与第2电极端子52连接。
第2线圈42在第3电极端子53与第4电极端子54之间卷绕于芯部3。第2线圈42的一端与第3电极端子53连接。第2线圈42的另一端与第4电极端子54连接。
第1线圈41和第2线圈42在芯部3的短轴方向上对置地沿着长轴方向卷绕。换句话说,第1线圈41卷绕于芯部3的一个长边部分31,第2线圈42卷绕于芯部3的另一个长边部分31。第1线圈41的卷绕轴线与第2线圈42的卷绕轴线平行。第1线圈41和第2线圈42相对于芯部3的长轴对称。
第1线圈41的圈数与第2线圈42的圈数相同。第1线圈41的相对于芯部3卷绕的方向与第2线圈42的相对于芯部3卷绕的方向成为相反方向。换句话说,第1线圈41的从第1电极端子51朝向第2电极端子52的卷绕方向与第2线圈42的从第3电极端子53朝向第4电极端子54的卷绕方向成为相反方向。
而且,共模电流在第1线圈41中从第1电极端子51朝向第2电极端子52流动,在第2线圈42中从第3电极端子53朝向第4电极端子54流动,换句话说,使共模电流流动的朝向相同地将第1~第4电极端子51~54连接。若共模电流在第1线圈41流动,则在芯部3内产生基于第1线圈41的第1磁通量。若共模电流在第2线圈42流动,则在芯部3内且在与第1磁通量在芯部3内相互增强的方向上产生第2磁通量。因此,第1线圈41和芯部3以及第2线圈42和芯部3作为电感成分工作,相对于共模电流除去噪声。
第1线圈41包括多个线材构件410。多个线材构件410例如通过激光焊接、点焊等焊接,串联连接,并以螺旋状卷绕于芯部3。此外,图3和图4不是表示多个线材构件410实际焊接的状态,而是表示多个线材构件410组装的状态。
线材构件410不是印刷布线,而是带覆膜的铜线。线材构件410在与芯部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具有在芯部3的第1端面301、第2端面302、内周面303和外周面304经过的周向一周大小的长度,构成第1线圈41的一匝。
如图5所示,线材构件410具有与芯部3的内周面303对置的第1边部411、与芯部3的第1端面301对置的第2边部412、与芯部3的外周面304对置的第3边部413、与芯部3的第2端面302对置的第4边部414。第1边部411沿着芯部3的内周面303平行地配置,第2边部412沿着芯部3的第1端面301平行地配置,第3边部413沿着芯部3的外周面304平行地配置,第4边部414沿着芯部3的第2端面302平行地配置。
在相邻的两个线材构件410、410中,一个线材构件410的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与另一个线材构件410的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连接,多个线材构件410以螺旋状卷绕于芯部3。据此,多个线材构件410分别构成一匝,因此,能够减少将第1线圈41安装于芯部3时用于形成一匝的焊接部位。因此,能够使第1线圈41向芯部3的安装作业变容易。
第1电极端子51与Y方向的负方向的最外端部的线材构件410连接。第1电极端子51具有进入壳体2内的安装部51a。该最外端部的线材构件410的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与第1电极端子51的安装部51a连接。第2电极端子52与Y方向的正方向的最外端部的线材构件410连接。该最外端部的线材构件410的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与第2电极端子52的安装部52a连接。
与第1线圈41相同,第2线圈42包括多个线材构件420。多个线材构件420例如通过激光焊接、点焊等焊接串联连接,并以螺旋状卷绕于芯部3。线材构件420构成第2线圈42的一匝。线材构件420具有:与芯部3的内周面303对置的第1边部421、与芯部3的第1端面301对置的第2边部422、与芯部3的外周面304对置的第3边部423、与芯部3的第2端面302对置的第4边部424。据此,多个线材构件420分别构成一匝,因此,能够减少将第2线圈42安装于芯部3时用于形成一匝的焊接部位。因此,能够使第2线圈42向芯部3的安装作业变容易。
第3电极端子53与Y方向的负方向的最外端部的线材构件420连接。该最外端部的线材构件420的第1边部421的端部421e与第3电极端子53的安装部53a连接。第4电极端子54与Y方向的正方向的最外端部的线材构件420连接。该最外端部的线材构件420的第1边部421的端部421e与第4电极端子54的安装部54a连接。
如图3所示,第1线圈41包括导体部410a和覆盖导体部410a的覆膜410b,第2线圈42包括导体部420a和覆盖导体部420a的覆膜420b。图3中,为了清楚,对覆膜410b、420b标注点状阴影图案。导体部410a、420a例如为铜线,覆膜410b、420b例如为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覆膜410b、420b的厚度例如为0.02~0.04mm。具体而言,线材构件410、420由导体部410a、420a和覆膜410b、420b构成。换句话说,在第1线圈41的线材构件410的一端411e和另一端414e,导体部410a从覆膜410b暴露。同样,在第2线圈42的线材构件420的一端421e和另一端424e,导体部420a从覆膜420b暴露。一端411e、421e的端面具有凸曲面,另一端414e、424e的端面具有凹曲面。
如图5所示,在第1线圈41的线材构件410上,第2边部412具有向芯部3侧突出地折弯的折弯部418。折弯部418位于第2边部412的中央。在第1边部411与第2边部412之间设置有第1角部415,在第2边部412与第3边部413之间设置有第2角部416,在第3边部413与第4边部414之间设置有第3角部417。此外,图5中,由双点划线示出第1角部415、第2角部416、第3角部417和折弯部418的范围,它们的范围分别是从Y方向观察时在线材构件410中具有曲面的侧面的范围。
据此,详细情况虽将后述,但通过预先形成折弯部418,能够进行通过以折弯部418为支点的折弯实现的芯部3相对于线材构件410的进出。因此,在将芯部3插入线材构件410之前,能够在线材构件410作成弯曲部分(折弯部418、角部415~417),因此,能够使弯曲部分的曲率半径变小,能够减少线材构件410的绕线鼓起。由此,能够抑制电感部件1的大型化。相对于此,若使线材一边弯曲一边卷绕于芯部,则线材的弯曲部分的曲率半径变大,成为线材的绕线鼓起的原因。
另外,折弯部418没有设置于芯部3的内周面303,因此,不需要为了设置折弯部418而增大芯部3的内径,能够使芯部3成为小型。由此,能够使电感部件1成为小型。另外,折弯部418仅设置于第2边部412,因此,折弯部418没有位于芯部3的径向,能够防止电感部件1的芯部3的径向的大小的增加。
并且,芯部3的中心轴线方向(Z方向)的高度大于芯部3的径向(X方向和Y方向)的厚度,在线材构件410中,第2边部412比第3边部413短。此时,折弯部418在比第3边部413短的第2边部412设置,因此,能够使与边部长度成正比的折弯部418大小变小。换句话说,若欲从较长的线材的端部至另一端弯曲,则描画出较大的曲率半径地弯曲,另一方面,在从较短的线材的端部至另一端弯曲的情况下,曲率半径本身变小。这样,当在芯部卷绕线材时,优选为尽可能小的曲率半径,换句话说,优选线材构件的边部的长度较短。
优选第1角部415、第2角部416和第3角部419的角度为直角。此处,角部的角度是指相邻的边部之间的内角,直角不仅包括理想的直角,还包括实质上为直角的情况。据此,线材构件410能够成为矩形,因此,能够使线材构件410成为沿着芯部3的形状。因此,能够防止第1线圈41的鼓起,使电感部件1成为小型。
此外,在第2线圈42的线材构件420处也为相同的结构,第2边部422具有向芯部3侧突出地折弯的折弯部428,在第1边部421与第2边部422之间设置有第1角部425,在第2边部422与第3边部423之间设置有第2角部426,在第3边部423与第4边部424之间设置有第3角部427。而且,具有与第1线圈41的线材构件410相同的效果。
如图4所示,在第1线圈41中,优选相邻的线材构件410通过粘合构件70固定。由此,能够使多个线材构件410向芯部3安装的状态稳定。优选粘合构件70将一个线材构件410的第1边部411和另一个线材构件410的第1边部411固定。一个线材构件410的第1边部411和另一个线材构件410的第1边部411不具有折弯部418。由此,粘合构件70在不存在折弯部418的线材构件410的第1边部411设置,因此,即便在将线材构件410安装于芯部3时使线材构件410以折弯部418为支点折弯,粘合构件70也不会受到弯曲应力,由此,能够防止粘合构件70的损伤。
此外,在第2线圈42的线材构件420中也为相同的结构,优选相邻的线材构件420通过粘合构件70固定。优选粘合构件70将一个线材构件420的第1边部421和另一个线材构件420的第1边部421固定。而且,具有与第1线圈41的线材构件410相同的效果。
(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电感部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6A所示,将直线状的线材400的一个部位沿使线材400成为矩形的方向的第1方向折弯而形成第4边部414。此时,相邻的线材400通过粘合构件70固定,能够一体地处理多个线材400。
并且,如图6B所示,将直线状的线材400的剩余的两个部位沿第1方向上折弯而形成第1边部411、第2边部412和第3边部413。这样,如图6A和图6B所示,将直线状的线材400的三个部位沿第1方向折弯而形成第1边部411、第2边部412、第3边部413和第4边部414。此外,形成第1边部411、第2边部412、第3边部413和第4边部414的顺序也可以任意决定。
并且,形成线材构件410,上述线材构件410在第2边部412处向与第1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折弯而形成折弯部418来构成第1线圈41的一匝。此时,在相邻的线材构件410中,在一个线材构件410的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与另一个线材构件410的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之间设置间隙。
其后,如图6C所示,从相邻的线材构件410的间隙在线材构件410内插入芯部3,以使得线材构件410的第1边部411与芯部3的内周面303对置,线材构件410的第2边部412与芯部3的第1端面301对置。这样,在第1线圈41内插入芯部3。
针对第2线圈42,也与第1线圈41相同,形成线材构件420,上述线材构件420将直线状的线材折弯而形成第1边部421、第2边部422、第3边部423和第4边部424,并且在第2边部422形成折弯部428而构成第2线圈42的一匝。此时,在相邻的线材构件420中,在一个线材构件420的第4边部424的端部424e与另一个线材构件420的第1边部421的端部421e之间设置间隙。其后,从相邻的线材构件420的间隙在线材构件420内插入芯部3,在第2线圈42内插入芯部3。
其后,如图6D所示,以第1线圈41的线材构件410的折弯部418作为支点使线材构件410向使一个线材构件410的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和另一个线材构件410的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接近的方向折弯,如图6E所示,使线材构件410的第3边部413与芯部3的外周面304对置,使线材构件410的第4边部414与芯部3的第2端面302对置。
针对第2线圈42,也与第1线圈41相同,以线材构件420的折弯部428作为支点,使线材构件420向使一个线材构件420的第4边部424的端部424e和另一个线材构件420的第1边部421的端部421e接近的方向折弯,使线材构件420的第3边部423与芯部3的外周面304对置,使线材构件420的第4边部424与芯部3的第2端面302对置。
其后,在第1线圈41中,在插入有芯部3的相邻的线材构件410中,通过焊接将一个线材构件410的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与另一个线材构件410的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连接,将由多个线材构件410构成的第1线圈41卷绕于芯部3。在第2线圈42中,也与第1线圈41相同,在相邻的线材构件410中,通过焊接将一个线材构件420的第4边部424的端部424e与另一个线材构件420的第1边部421的端部421e连接,将由多个线材构件420构成的第2线圈42卷绕于芯部3。这样,在环状的芯部3卷绕第1线圈41和第2线圈42来制造电感部件1。
根据上述电感部件1的制造方法,线材构件410、420构成一匝,因此,能够减少在将第1线圈41和第2线圈42安装于芯部3时用于形成一匝的焊接部位。因此,能够使第1线圈41和第2线圈42向芯部3的安装作业变容易。
另外,第1线圈41的折弯部418和第2线圈42的折弯部428没有设置于芯部3的内周面303,因此,不需要为了设置折弯部418、428而增大芯部3的内径,能够使芯部3成为小型。由此,能够使电感部件1成为小型。
另外,在第1线圈41中,以线材构件410的折弯部418作为支点,使线材构件410向使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和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接近的方向折弯,使线材构件410的第3边部413与芯部3的外周面304对置,使线材构件410的第4边部414与芯部3的第2端面302对置,因此,能够减少没有设置有折弯部418的线材构件410的边部(第1边部411、第3边部413、第4边部414)的鼓起。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线材构件410的边部的鼓起引起的第1线圈41的大型化,换句话说电感部件1的大型化。
具体而言,若以折弯部418为支点使线材构件410折弯,则在设置有折弯部418的第2边部412中,除去折弯部418之外的部分变形,并且折弯部418也欲返回原来的直线状。此处,折弯部418与相邻的边部(第1~第4边部411~414)之间的角部(第1~第3角部415~417)由于预先被折弯,所以折弯部418和角部(第1~第3角部415~417)产生加工硬化,与其他直线部分相比,不易弯曲。因此,在设置有折弯部418的第2边部412中,能够主要使没有加工硬化的部分亦即除去折弯部418之外的部分产生弯曲。由于除去该折弯部418之外的部分的长度微小,所以除去该折弯部418之外的部分的弯曲变形小,由此,除去该折弯部418之外的部分的鼓起小。同时,由于为以折弯部418为支点使折弯部418以直线状返回(弯曲)的加工,所以折弯部418也由于第1方向的弯曲力而欲向原来的直线状返回,但折弯部418由于加工硬化而没有变形为理想的直线状。
相对于此,作为比较例,在将直线状的线材一边折弯一边卷绕于芯部的情况下,以相邻的边部之间的角部为支点而折弯,因此,角部由于加工硬化而没有进一步弯曲,在没有加工硬化的边部产生弯曲。作为其结果,以作为弯曲的支点的角部为中心在边部产生鼓起。没有该加工硬化的边部的长度较长,因此,该边部的弯曲变形大,由此,该边部的鼓起大。因此,第1线圈大型化,电感部件大型化。
并且,在第2线圈42中,也与第1线圈41相同,以线材构件420的折弯部428为支点,使线材构件420向使第1边部421的端部421e和第4边部424的端部424e接近的方向折弯,使线材构件420的第3边部423与芯部3的外周面304对置,使线材构件420的第4边部424与芯部3的第2端面302对置,因此,能够减少没有设置有折弯部428的线材构件420的边部(第1边部421、第3边部423、第4边部424)的鼓起。
(第2实施方式)
图7A是表示线材构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剖视图。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线材构件的形状不同。以下对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他结构是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7A所示,在第1线圈41A的线材构件410A中,折弯部418仅设置于线材构件410A的第3边部413。而且,若对将该线材构件410A卷绕于芯部3的方法进行说明,则从线材构件410A的间隙在线材构件410A内插入芯部3,以使得线材构件410A的第1边部411与芯部3的内周面303对置,线材构件410A的第2边部412与芯部3的第1端面301对置。
其后,以线材构件410A的折弯部418为支点,使线材构件410A向使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和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接近的方向折弯,如图7B所示,使线材构件410A的第3边部413与芯部3的外周面304对置,使线材构件410A的第4边部414与芯部3的第2端面302对置。
这样,将第1线圈41A卷绕于芯部3。此外,针对第2线圈42A,也与第1线圈41A相同,省略其说明。
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折弯部418没有位于芯部3的中心轴线方向,能够防止电感部件的芯部3的中心轴线方向的大小的增加。
(第3实施方式)
图8A是表示线材构件的第3实施方式的从Z方向观察的仰视图。第3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线材构件的形状不同。以下对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他结构是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8A不是表示第1线圈41B的相邻的线材构件410B实际焊接的状态,而是表示相邻的线材构件410B组装的状态。如图8A所示,一个线材构件410B的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的端面414f与另一个线材构件410B的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的周面411f相互接触。
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与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是相互焊接的部分。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的端面414f是凹曲面,且是与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的周面411f对应的形状。
从沿着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的中心线411c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Z方向)观察时,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的宽度形成为朝向端面414f而变小。具体而言,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在Y方向的两侧具有锥面414j。第4边部414的除去锥面414j之外的部分的宽度414h与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的宽度411h相同。此处,宽度是指与包括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的中心线414c和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的中心线411c的第1平面S1正交的方向的宽度。
图8B表示图8A的第1边部411与第4边部414实际焊接的状态。如图8B所示,相邻的线材构件410B具有:一个线材构件410B的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的端面414f和另一个线材构件410B的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的周面411f相互焊接而形成的焊接部80。为了清楚,焊接部80由剖面线表示。通过形成有焊接部80,从而第4边部414的端面414f与第1边部411的周面411f不具有各自的边界面而一体地形成。为了清楚,焊接前的端面414f和周面411f由双点划线表示。
在从Z方向观察时,焊接部80具有宽度变窄的缩窄部81。在从Z方向观察时,缩窄部81设置于第4边部414的端面414f和第1边部411的周面411f相交叉的位置。具体而言,缩窄部81在焊接部80的X方向的中央位置且在焊接部80的Y方向两侧的位置设置。
据此,焊接部80具有缩窄部81,因此,能够减少焊接部80在第1线圈41B的相邻的匝之间的间隙伸出的情况。作为其结果,能够使第1线圈41B的相邻的匝之间的间隙变小,能够实现电感部件1的小型化。特别是,芯部3为长圆形(轨道形状),因此,即便将相邻的匝的焊接部80沿着长轴(Y方向)排列,也能够确保相邻的匝的焊接部80之间的距离。
此外,针对第2线圈,也与第1线圈41B相同,省略其说明。以下的说明中也相同。
图8C是图8B的从Y方向观察的图。如图8B和图8C所示,在从与第1平面S1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Y方向)观察时,焊接部80没有设置于第1边部411的外侧缘411i。
此处,在从Y方向观察时,第1边部411的外侧缘411i是指第4边部414的与端部414e(内侧)相反侧的外侧的缘部。第1边部411为圆柱,因此,第1边部411的外侧缘411i相当于线。此外,在第1边部411为棱柱的情况下,第1边部411的外侧缘411i相当于面。
据此,焊接部80没有设置于第1边部411的外侧缘411i,因此,能够抑制焊接部80朝向第1边部411的外侧缘411i的表面张力,不会成为覆盖外侧缘411i那样的球状。因此,能够使焊接部80的大小更加变小,能够使第1线圈41B的相邻的匝之间的间隙更小,能够实现电感部件1的小型化。另外,能够减少焊接部80比第1边部411的外侧缘411i向外侧伸出的情况,能够使第1线圈41B的外形变小。
在从Z方向观察时,焊接部80设置得比包括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的中心线411c并且与第1平面S1正交的第2平面S2靠内侧。此处,在从Z方向观察时,比第2平面S2靠内侧是指比第2平面S2靠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侧。据此,焊接部80设置得比第2平面S2靠内侧,因此,能够使焊接部80的大小更小,能够使第1线圈41B的相邻的匝之间的间隙更小,能够实现电感部件1的小型化。
如图8C所示,在从Y方向观察时,焊接部80以三角形形成。此处,三角形不局限于理想的三角形,还包括角、边为曲线的实质的三角形。具体而言,在从Y方向观察时,三角形的一边位于负Z方向,三角形的一个角位于正Z方向。焊接部80优选为圆锥形状。据此,焊接部80以三角形形成,因此,焊接部80没有成为球状,能够使焊接部80的大小更小,能够使第1线圈41B的相邻的匝之间的间隙更小,从而实现电感部件1的小型化。
在从Y方向观察时,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处的焊接部80的区域(以下,称为第1区域80a)大于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的焊接部80的区域(以下,称为第2区域80b)。第1区域80a与第2区域80b的边界是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焊接前的端面414f和周面411f的边界。据此,第1区域80a大于第2区域80b,因此,能够减少在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设置的焊接部80的量。因此,能够减少焊接部80设置于第1边部411的外侧缘411i侧的情况,因此,能够使焊接部80的大小更小,能够使第1线圈41B的相邻的匝之间的间隙更小,从而实现电感部件1的小型化。
焊接部80遍及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的周面的一周设置。因此,能够将第4边部414的端部414e与第1边部411的端部411e稳固地连接。
此外,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变更。例如,也可以将第1~第3实施方式的各个特征点进行各种组合。
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折弯部设置于第2边部或者第3边部,但折弯部也可以设置于第2边部和上述第3边部双方。另外,折弯部设置于边部的中央,但也可以不是设置于边部的中央而是设置于角部侧。通过使折弯部的位置向角部方向偏离,从而有意地作出没有加工硬化的部分,能够使用没有加工硬化的部分,将线材构件向使相邻的线材构件的端部彼此所接触的方向折弯。
在第1实施方式中,相邻的线材构件通过粘合构件固定,但相邻的线材构件也可以不是通过粘合构件固定。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从Z方向观察时,焊接部设置得比第2平面靠内侧,但也可以是,在从Z方向观察时,焊接部设置得比第2平面靠外侧。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从Z方向观察时,焊接部具有宽度变窄的缩窄部,但焊接部也可以不具有缩窄部。

Claims (9)

1.一种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环状的芯部;和
线圈,其卷绕于所述芯部,且包括分别构成一匝的多个线材构件,
所述线材构件具有:与所述芯部的内周面对置的第1边部、与所述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一侧的第1端面对置的第2边部、与所述芯部的外周面对置的第3边部、与所述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端面对置的第4边部,所述第2边部和所述第3边部中至少一个边部具有向所述芯部侧突出地折弯的折弯部,
在相邻的所述线材构件中,一个所述线材构件的所述第4边部的端部与另一个所述线材构件的所述第1边部的端部连接,多个所述线材构件以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芯部,
所述折弯部是通过使所述线材构件以芯部侧向芯部突出而芯部侧相反侧向芯部凹陷的方式变形折弯而形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弯部仅设置于所述线材构件的所述第2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部的在中心轴线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芯部的在径向上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弯部仅设置于所述线材构件的所述第3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边部与所述第2边部之间的第1角部、所述第2边部与所述第3边部之间的第2角部、所述第3边部与所述第4边部之间的第3角部为直角,
所述芯部的与该芯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矩形。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邻的线材构件通过粘合构件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合构件将所述一个线材构件的所述第1边部与所述另一个线材构件的所述第1边部固定,所述一个线材构件的所述第1边部和所述另一个线材构件的所述第1边部不具有所述折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邻的线材构件具有:所述一个线材构件的所述第4边部的端部的端面和所述另一个线材构件的所述第1边部的端部的周面相互焊接而形成的焊接部,
从沿着所述另一个线材构件的所述第1边部的端部的中心线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焊接部具有宽度变窄的缩窄部。
9.一种电感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在环状的芯部卷绕线圈而制造电感部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如下工序:
将直线状的线材的三个部位沿使所述线材成为矩形的方向的第1方向折弯而形成第1边部、第2边部、第3边部和第4边部;
形成线材构件,上述线材构件在所述第2边部和所述第3边部中至少一个边部中沿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折弯而形成折弯部来构成所述线圈的一匝,在相邻的所述线材构件中,在一个所述线材构件的所述第4边部的端部与另一个所述线材构件的所述第1边部的端部之间设置间隙;
从所述相邻的线材构件的所述间隙在所述线材构件内插入所述芯部,以使得所述线材构件的所述第1边部与所述芯部的内周面对置,所述线材构件的所述第2边部与所述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一侧的第1端面对置;
以所述线材构件的所述折弯部为支点,将所述线材构件向使所述一个线材构件的所述第4边部的端部与所述另一个线材构件的所述第1边部的端部接近的方向折弯,使所述线材构件的所述第3边部与所述芯部的外周面对置,使所述线材构件的所述第4边部与所述芯部的中心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2端面对置;以及
将所述一个线材构件的所述第4边部的端部和所述另一个线材构件的所述第1边部的端部连接,并将由多个所述线材构件构成的线圈卷绕于所述芯部。
CN202110271142.1A 2020-03-16 2021-03-12 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34100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5542A JP7147803B2 (ja) 2020-03-16 2020-03-16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45542 2020-03-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10024A CN113410024A (zh) 2021-09-17
CN113410024B true CN113410024B (zh) 2023-10-31

Family

ID=77665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71142.1A Active CN113410024B (zh) 2020-03-16 2021-03-12 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87846A1 (zh)
JP (1) JP7147803B2 (zh)
CN (1) CN113410024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4218U (zh) * 1988-06-21 1990-01-11
JP2000299234A (ja) * 1999-04-15 2000-10-24 Alps Electric Co Ltd 有心コイル
JP2002222724A (ja) * 2001-01-25 2002-08-09 San-Ei Electronic Industries Co Ltd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2002237419A (ja) * 2001-02-08 2002-08-23 Eiwa:Kk プレーナートランス
JP2004087854A (ja) * 2002-08-27 2004-03-1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磁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228476A (ja) * 2014-06-03 2015-12-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コイ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8735435A (zh) * 2017-04-20 2018-1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27948A (zh) * 1973-07-16 1975-03-22
JPH11329866A (ja) * 1998-05-08 1999-11-30 Alps Electric Co Ltd 有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347130A (ja) 2002-05-27 2003-12-05 Nagano Japan Radio Co 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050140B (zh) 2009-10-28 2015-06-24 株式会社南星 手推车
US20160181007A1 (en) * 2014-12-19 2016-06-2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DE102018112975B4 (de) * 2018-05-30 2024-02-22 Vacuumschmelze Gmbh & Co. Kg Induktiv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4218U (zh) * 1988-06-21 1990-01-11
JP2000299234A (ja) * 1999-04-15 2000-10-24 Alps Electric Co Ltd 有心コイル
JP2002222724A (ja) * 2001-01-25 2002-08-09 San-Ei Electronic Industries Co Ltd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2002237419A (ja) * 2001-02-08 2002-08-23 Eiwa:Kk プレーナートランス
JP2004087854A (ja) * 2002-08-27 2004-03-1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磁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228476A (ja) * 2014-06-03 2015-12-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コイ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8735435A (zh) * 2017-04-20 2018-1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47803B2 (ja) 2022-10-05
US20210287846A1 (en) 2021-09-16
CN113410024A (zh) 2021-09-17
JP2021150332A (ja) 2021-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76822B2 (ja) コイル部品
US20220148792A1 (en) Coil component
CN112530663B (zh) 电感器部件
US20210257154A1 (en) I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875930B2 (en) I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nductor component
CN113410024B (zh) 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
CN113410023B (zh) 电感部件
CN113284698B (zh)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3284697B (zh)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4702601B2 (ja) コイル部品
CN113674969A (zh) 电感器部件
JP7247941B2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20148791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il component
WO2023042512A1 (ja) 電子部品
WO2023008013A1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
WO2023008007A1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139245A (ja) アンテナコイル
JP2024065861A (ja) コイル部品、中芯部材、コア部品および電子部品
CN113284713A (zh) 线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