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38442A - 袜套 - Google Patents

袜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38442A
CN112438442A CN202010815682.7A CN202010815682A CN112438442A CN 112438442 A CN112438442 A CN 112438442A CN 202010815682 A CN202010815682 A CN 202010815682A CN 112438442 A CN112438442 A CN 1124384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t
sock
strong
heel
to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156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进
滨崎直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amot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kamot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amoto Corp filed Critical Okamot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38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84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B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HANDKERCHIEFS
    • A41B11/00Hosiery; Panti-hose
    • A41B11/003Hosiery with intermediate sections of different elastic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B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HANDKERCHIEFS
    • A41B11/00Hosiery; Panti-hose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袜套(1)包括强伸缩部(5),其一端(5a)连接于穿着口(3a)的周缘部分,向与脚尖部(31)侧接近的方向倾斜而自一端(5a)向脚底部(21)延伸,强伸缩部(5)在脚(F)的跖趾关节屈曲时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

Description

袜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戴于脚上的袜套,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减轻由步行等动作所引起的偏移或脱落的袜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减轻步行时的脱落的袜套在市场上大量流通。这些袜套大多通过在穿着口或者脚跟部防滑或者贴附面料,来提高摩擦阻力或赋予止动功能。或者通过在袜套上形成部分性地降低伸缩性的区域来提高保持感。
作为减轻步行时的袜套脱落者,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有时利用将脚尖部与脚底部接合的胶带来将脚尖部向上方提起。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述,有时沿着穿着口的周缘部分而设置有伸缩性窄幅面料。而且,如专利文献3所述,有时在脚跟部的周边(自脚底至跟腱部的部分)设置有紧固力高的紧固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19-317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19-3515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专利第51979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步行时,在位于脚的脚尖侧的跖趾关节的屈曲(仅脚尖侧着地且脚跟侧浮起的状态)时,通过在袜套与鞋之间产生摩擦而产生脚跟部的偏移。通过反复步行,脚跟部的偏移增大,认为这是导致袜套脱落的原因。因此,为了有效地减轻袜套的脱落,尤其在跖趾关节屈曲时,重要的是提高脚与脚跟部的粘附度(穿戴压)。
如上所述,认为袜套的脱落的原因多是由于脚跟部的偏移。然而,在如引用文献1所述的将脚尖部向上方提起的构成中,未充分获得脚跟部的脱落减轻的效果。另外,在跖趾关节不屈曲(脚尖侧及脚跟侧着地的状态)时也发挥脚尖部的提起作用,因此对脚的紧固作用一直发挥作用。
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沿着穿着口的周缘部分而设置有伸缩性窄幅面料的构成中,穿着口是特别容易感觉到异物感或束缚的部分,因此对穿戴感的影响。另外,由于袜套与鞋的粘附,伸缩性窄幅面料的厚的部分的痕迹残留于脚上,会导致发痒或者皮肤粗糙。
另外,如引用文献3所述的在脚跟部的周边设置紧固部的构成中,虽然脚跟部的偏移减轻,但对脚的紧固作用一直发挥作用。因此,在跖趾关节不屈曲时,脚跟也一直处于被保持的状态。因此,存在导致由对脚的压迫感所引起的应力或者由粘附状态引起的夏季的闷热或者皮肤粗糙等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一方式鉴于所述问题,目的为提供一种袜套,其能够抑制跖趾关节不屈曲(伸展)时的紧固感,并且能够减轻由步行等动作所引起的偏移或者脱落。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袜套的特征在于包括:脚底部,覆盖脚的脚掌;具有伸缩性的侧面部,包含脚尖部及脚跟部,且形成有成为穿着口的开口部;以及伸缩性低于所述侧面部的强伸缩部,一端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分,向与所述脚尖部侧接近的方向倾斜而自所述一端向所述脚底部侧延伸;并且所述强伸缩部分别配置于所述侧面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在所述脚的跖趾关节屈曲时将所述脚跟部向所述脚尖部侧拉伸。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袜套,其能够抑制跖趾关节不屈曲时的紧固感,并且可减轻由步行等动作所引起的偏移或者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袜套穿戴于脚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所述袜套穿戴于脚上的状态的脚的内侧侧视图。
图3是表示构成所述袜套的面料图案的分解图。
图4是表示所述脚的跖趾关节屈曲时的骨架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自里侧来看所述脚的情况下的脚的骨架的底视图。
图6是用来对所述袜套所包括的强伸缩部的位置进行说明的脚的内侧侧视图。
图7是表示步行时的所述脚的状态的脚的内侧侧视图。
图8是表示所述跖趾关节不屈曲(伸展)时的袜套的状态的脚的内侧侧视图。
图9是表示所述跖趾关节屈曲时的袜套的状态的脚的内侧侧视图。
图10是用来对所述伸缩部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脚的内侧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袜套穿戴于脚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1至图10,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为了提高穿戴感而对根据左右脚的形状的左右不对称形状的袜套应用本发明的一例进行说明。
(袜套的整体构成)
图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袜套1穿戴于脚(右脚)F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袜套1具备:覆盖脚F的脚掌的脚底部2、覆盖脚F的侧周面的侧面部3、以及用来减轻袜套1的偏移或脱落的防滑部4及强伸缩部5。
袜套1是将脚F的脚掌及侧周面的一部分包覆的丝袜。袜套1也可以是例如使脚尖的一部分或者脚跟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另外,袜套1也可以是例如五指型或者布袜型等带有指袋的方式。
侧面部3包含脚尖部31、脚跟部32、以及自脚尖部31至脚跟部32的侧边部33。侧面部3在其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大致椭圆形状的用于使脚F出入的穿着口(开口部)3a。穿着口3a是以脚F的脚背及脚踝露出的方式大幅度开口而形成。借此,当穿上鞋时,袜套1整体隐藏于鞋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袜套1是利用编织机来编织成,是构成脚底部2的面料与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缝合而成(面料类型)。具体而言,关于脚底部2与侧面部3,构成脚底部2的面料的外周部分与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的外周部分通过缝制而接合。但,也可利用袜子用圆编织机,将脚底部2及侧面部3连续地编织成(针织类型)。
在面料类型的情况下,脚底部2及侧面部3均优选为包括伸缩性面料。例如在构成脚底部2的面料的摩擦阻力低的情况下,穿戴时会产生脚底部2与脚F的脚掌的打滑、以及脚底部2与鞋底的打滑,导致袜套1的脱落以及穿着感的下降。因此,摩擦阻力适度地高且对皮肤柔和的棉混等混合有天然纤维的纺纱适合作为构成脚底部2的面料的原材料。但,构成脚底部2的面料的原材料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关于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的原材料也无限定,但特别优选为使用所裁剪的端面不会绽开的粗裁面料(自由剪裁面料)。通过使用自由剪裁面料,不再需要对穿着口3a的周缘部分实施用于防止绽开的处理。因此,例如能够避免在将用于防止绽开的面料贴附于穿着口3a的周缘部分的情况下的穿着感的下降等。
侧面部3也可将一块面料裁剪为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等,且形成开口部来作为穿着口3a而设为形成环状的形状。另外,侧面部3也可例如在脚尖部31侧及脚跟部32侧,使改变原材料等多种面料接合而设为形成环状的形状。
此外,脚底部2与侧面部3可通过缝合来接合,但也可通过利用胶带的粘接、热熔接等来将脚底部2与侧面部3接合。
另一方面,在针织类型的情况下,脚底部2与侧面部3是利用袜子用圆编织机来连续地编织而成。脚底部2与侧面部3是利用例如针数为144根且单针筒的袜子用圆编织机,使用第32号单纱(棉为50%、丙烯酸纤维为50%的纺纱)来连续地编织而成。
防滑部4是较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而言伸缩性低、且摩擦阻力大(与皮肤的摩擦系数高)的带形状(面形状)的防滑部件。防滑部4设置于脚跟部32的内表面的较脚踝(外踝、内踝)更下侧、且脚跟的背面侧的区域。防滑部4通过与脚F的脚跟抵接,来防止袜套1相对于脚F的偏移或者脱落。
防滑部4的原材料只要是较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而言摩擦阻力大的原材料,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除了与皮肤的摩擦阻力比较大的树脂(天然橡胶等天然树脂、硅橡胶、聚氨酯橡胶等合成树脂)以外,可使用各种原材料。
强伸缩部5是较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而言伸缩性低的区域或部件。强伸缩部5较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而言难以伸长且收缩力增强。强伸缩部5分别配置于侧面部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侧边部33)。
该强伸缩部5在步行等动作时,在位于脚F的脚尖侧的跖趾关节屈曲(仅脚尖侧着地而脚跟侧浮起的状态)时,以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脚跟部32粘附于皮肤上,步行时的袜套1的偏移或脱落减轻。
另外,通过在跖趾关节屈曲(折射)时,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设置于脚跟部32的内表面的防滑部4压接于皮肤上。因此,提高由防滑部4带来的防滑效果,更有效地减轻步行时的袜套1的偏移或脱落。
(强伸缩部的构成)
图2是表示将袜套1穿戴于脚F上的状态的脚(右脚)F的内侧侧视图。如图2所示,强伸缩部5的一端5a与开口部3a的周缘部分连接。另外,强伸缩部5的与一端5a相反侧的另一端5b与脚底部2连接。强伸缩部5是以一端5a为起点而向与脚尖部31侧接近的方向倾斜,且自一端5a起向脚底部2侧直线地延伸而到达脚底部2。
图3是表示构成袜套1的面料图案的分解图。图3的301表示脚底部2的面料图案(内表面)。另外,图3的302表示侧面部3中的包含脚尖部31的第一伸缩性面料3A的面料图案(内表面),图3的303表示侧面部3中的包含脚跟32的第二伸缩性面料3B的面料图案(内侧)。
如图3所示,侧面部3具有:包含脚尖部31的第一伸缩性面料3A、及包含脚跟部32的第二伸缩性面料3B。这些第一伸缩性面料3A与第二伸缩性面料3B在将彼此的两端部分重合的接合区域B中接合。在袜套1中,直线的带形状的两个接合区域B作为强伸缩部5而发挥作用。
形成此种强伸缩部5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以如下方式来形成。例如,制作构成侧面部3的环状的伸缩性面料,其预先假定仅缩短了在接合区域B中重合的宽度而设计为较大的尺寸,在设置强伸缩部5的位置倾斜地裁剪。借此,获得第一伸缩性面料3A及第二伸缩性面料3B。此外,可藉由将裁剪此缩性面料时的位置及角度加以变更,来调整最终设置于侧面部3的强伸缩部5的位置及倾斜角度。
使所获得的第一伸缩性面料3A及第二伸缩性面料3B在裁剪部分重合,使用树脂等使其热熔接而将第一伸缩性面料3A与第二伸缩性面料3B在接合区域B中接合。接合区域B是利用树脂等,使两块伸缩性面料热熔接的区域,成为较侧面部3的其他区域而言伸缩性低的区域。如此一来,能够将向与脚尖部31侧接近的方向倾斜而自一端5a向脚底部2侧直线地延伸的带状的强伸缩部5形成于侧面部3。
此外,也可将与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不同的面料或者片状的树脂,利用粘接剂或者热熔接而贴附于侧面部3等,从而在侧面部3设置强伸缩部5。或者,也可将树脂通过丝网印刷而涂布于侧面部3等,从而在侧面部3设置强伸缩部5。
在包含与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不同的面料或者树脂的强伸缩部5设置于侧面部3的情况下,强伸缩部5也可设置于侧面部3的内表面/外表面(背/表)中的任一面。在重视穿戴感的情况下,只要在侧面部3的外表面(表)设置强伸缩部5即可,在重视外观的情况下,只要在侧面部3的内表面(背)设置强伸缩部5即可。但,在侧面部3的内表面设置强伸缩部5的情况下,强伸缩部5与皮肤接触。因此,在侧面部3的内表面设置强伸缩部5的情况下,优选为避免使用会在穿戴袜套1时产生异物感的硬的原材料、或者塑料化的粘接剂。
另外,强伸缩部5的伸缩性的程度并无特别限定,只要具有较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更低的伸缩性即可。但,在强伸缩部5的伸缩性过低的情况下,对肌的抵接增强而产生异物感。因此,强伸缩部5优选为具有成为例如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的2倍以上、5倍以下程度的收缩力的伸缩性。借此,能够在不产生对皮肤的异物感的情况下,减轻袜套1的脱落。
图4是表示脚(右脚)F的跖趾关节屈曲时的骨架的侧视图。另外,图5是表示自脚背来看脚(右脚)F的情况下的脚F的骨架的底视图。如图4及图5所示,在步行时,脚F的第一~第五跖骨与各近节趾骨之间的关节即第一~第五跖趾关节屈曲,成为仅脚F的脚尖侧着地而脚跟侧浮起的状态。强伸缩部5在如上所述的第一~第五跖趾关节屈曲时,以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的方式来设定其位置。
图6是用来对强伸缩部5的位置进行说明的脚(右脚)F的内侧侧视图。如图6所示,将强伸缩部5中最位于脚跟部32侧的位置定义为第一基准位置P1,且将强伸缩部5中最位于脚尖部31侧的位置定义为第二基准位置P2。
此情况下,在脚F的内侧侧视图中,第一基准位置P1优选为位于包含自胫骨前端至跟骨后端为止的第一水平区间D1(图中,脚F的前后(长度)方向上的区间d3+区间d4)内。另外,第二基准位置P2优选为位于包含自脚F的第一跖骨头(第一跖骨前端)至胫骨后端为止的第二水平区间D2(图中,脚F的前后方向上的区间d1+区间d2+区间d3)内。
在第一基准位置P1位于较脚F的胫骨前端更脚尖部31侧的情况下,在跖趾关节屈曲时,强伸缩部5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的力减弱。另外,侧面部3的穿着口3a的周缘部分中与脚F的脚心的凹陷对应的部分(位于脚F的脚心的凹陷的上方的部分)的皮肤与面料的舒适性比较低。在此舒适性低的部分中包含第一基准位置P1的情况下,通过在步行时强伸缩部5与皮肤抵接或摩擦,而容易导致穿着感的下降。因此,优选为以第一基准位置P1位于自脚心的凹陷变浅的胫骨前端至跟骨后端为止的第一水平区间D1内的方式,配置强伸缩部5。
另外,在第二基准位置P2位于较脚F的第一跖骨头更脚尖部31侧的情况下,存在与步行动作相关的第一跖趾关节难以屈曲,对步行动作产生不适感或阻碍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对第一跖趾关节的屈曲动作难以造成影响,在脚F的内侧侧视图中,第二基准位置P2优选为位于较第一跖趾关节更脚跟部32侧,即,较脚F的第一跖趾关节骨头更脚跟部32侧。
进而,第二基准位置P2更优选为位于包含自脚F的第一跖骨底至胫骨后端为止的第三水平区间D3(图中,脚F的前后方向上的区间d2+区间d3)内。通过第二基准位置P2接近脚跟部32,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的力增强。另外,通过自第一跖趾关节分离,对第一跖趾关节的屈曲动作的影响降低。因此,第二基准位置P2更优选为位于第三水平区间D3内。
此外,强伸缩部5的一端5a只要位于穿着口3a的周缘部分即可,不存在必须到达至穿着口3a的必要性。同样,强伸缩部5的另一端5b只要位于脚底部2的附近部分即可,不存在必须到达脚底部2的必要性。
(强伸缩部的效果)
图7是表示步行时的脚F的状态的脚(左脚)F的内侧侧视图。步行时,如图7的701所示,脚F自脚跟着地(仅脚跟侧着地而脚尖侧浮起的状态)。自此状态起,如图7的702所示,重心向脚F的脚尖侧移动(脚尖侧及脚跟侧着地的状态)。而且,如图7的703所示,人通过以脚尖侧的脚掌蹬起地面而前进(仅脚尖侧着地而脚跟侧浮起的状态)。
图8是表示跖趾关节的不屈曲(伸展)时的袜套1的状态的脚F的内侧侧视图。另外,图9是表示跖趾关节屈曲时的袜套1的状态的脚F的内侧侧视图。
如图8所示,在跖趾关节不屈曲时(例如,图7的701及702的状态),强伸缩部5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的作用非常小。因此,与像以前那样将紧固力高的紧固部沿着穿着口的周缘而设置的情况相比,不会成为脚F的脚跟一直被保持的状态,以包边的方式来固定等作用不发挥。因此,在跖趾关节不屈曲时,不会由于强伸缩部5而损害穿戴感。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跖趾关节屈曲时,随着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向前后方向的伸长,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的强伸缩部5的拉伸力(图中,参照符号“f”)增大。例如若列举图7为例来进行说明,则脚F自图7的702向703所示的状态移行时,体重向脚尖移动,脚跟缓缓浮起。随着脚跟缓缓浮起,构成侧面部3(侧边部33)的面料与构成脚底部2的面料一起向前后方向伸长。随着此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向前后方向伸长,强伸缩部5以收缩的方式发挥作用,由此,拉伸力f增大。
通过拉伸力f增大,脚跟部32对皮肤的穿戴压升高,由步行动作所引起的偏移、以及由袜套1与鞋的摩擦所引起的偏移得到抑制。因此,在跖趾关节屈曲时,能够利用强伸缩部5来减轻袜套1的脱落。另外,随着强伸缩部5自穿着口3a的周缘部分朝向脚底部2而向脚尖部31侧倾斜,因此在向后方突出的脚跟部32中,尤其是上方(穿着口3a附近)部分的面料对皮肤的穿戴压升高。因此,能够有效地减轻脚跟部32的面料向下方偏移而脱落。
如上所述,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的强伸缩部5的拉伸力f在跖趾关节屈曲时增大而发挥作用,使脚跟部32粘附于皮肤上。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不仅可抑制跖趾关节不屈曲时的紧固感,并且可减轻由步行等动作所引起的偏移的袜套1。
此外,强伸缩部5优选为配置于侧面部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即,侧面部3的左右两侧,自左右两侧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借此,随着跖趾关节屈曲时的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向前后方向的伸长,可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适当地拉伸。
另外,为了提高穿戴感而将强伸缩部5设为使脚底部2符合脚F的形状的左右不对称形状,侧面部3的形状也成为左右不对称。因此,使大脚趾侧的强伸缩部5的位置较小脚趾侧而言稍稍靠近脚跟部32。但,脚底部2及侧面部3未必需要根据脚F的形状而设为左右不对称形状,也可设为左右对称形状。在此情况下,强伸缩部5也为了左右平衡良好地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而理想为以脚F的长度(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为边界来设置左右对象。
另外,强伸缩部5如上所述,随着跖趾关节屈曲时的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向前后方向的伸长,而使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的拉伸力增大。因此,强伸缩部5只要至少设置于侧面部3即可,不需要设置于脚底部2。但,强伸缩部5除了设置于侧面部3以外,也可设置于脚底部2。关于强伸缩部5也设置于侧面部3及脚底部2的构成是如后述。
(强伸缩部的变形例)
图10是用来对强伸缩部5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脚F的内侧侧视图。强伸缩部5只要能够较构成侧面部3的面料而言更实质地发挥强力伸缩性,则其形状、数量等并无特别限定。
例如,如图10的1001所示,强伸缩部5也可以是宽度自一端5a朝向另一端5b而变化的面形状。在图10的1001中,示出宽度自一端5a朝向另一端5b而增大的面形状的强伸缩部5。
另外,如图10的1002所示,强伸缩部5也可为线形状。图10的1002中,示出三个平行的线形状的强伸缩部5。
另外,如图10的1003所示,强伸缩部5也可为点形状的集合体。在图10的1003中,示出自一端5a朝向另一端5b而配置的区域的宽度增大的点形状的集合体的强伸缩部5。
另外,如图10的1004所示,强伸缩部5也可为多个带形状。在图10的1004中,示出自一端5a朝向另一端5b而直线地延伸的三个平行的带形状(面形状)的强伸缩部5。
另外,如图10的1005所示,强伸缩部5相对于脚底部2的倾斜角度也可为45度以上。如上所述,强伸缩部5只要一端5a位于第一水平区间D1,且另一端5b位于较一端5a更脚尖部31侧的第二水平区间D2即可,其倾斜角度可适当设定。
此外,本发明只要在侧面部3的两侧包含所述强伸缩部5,则可解决本发明的课题。例如,在强伸缩部5的一端5a彼此利用沿着脚跟部32侧的穿着口3a的周缘部分而配置的强伸缩部来连结的构成的情况下,与图10例示的各构成(一端5a彼此未连结的各构成)相比,在跖趾关节不屈曲时可产生对脚F的紧固。但,即便是一端5a彼此连结的构成,在跖趾关节屈曲时由强伸缩部5所引起的拉伸力f也增大,因此不会使不屈曲时的对脚F的紧固感增大,能够减轻步行时的袜套的偏移或脱落。
实施方式2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参照图11来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袜套在分别配置于侧面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强伸缩部在脚底部相连的方面,主要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袜套不同。
(强伸缩部的构成)
图1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袜套11穿戴于脚F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袜套11遍及侧面部3及脚底部2而设置强伸缩部51。此强伸缩部51是分别配置于侧面部3的两侧的强伸缩部5利用配置于脚底部2的脚底强伸缩部6来相连的形状。
形成此种强伸缩部51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如下方式来形成。例如,在袜套11为针织类型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编织时伸缩性力高的高弹性丝插入至设置强伸缩部51的位置而形成强伸缩部51。或者,也可减小设置强伸缩部51的位置的线圈密度(针织线圈),或者将设置强伸缩部51的位置进行集圈编织等,使强伸缩部5的线圈结构变化等从而形成强伸缩部51。
(强伸缩部的效果)
根据强伸缩部51,在跖趾关节屈曲时,随着侧面部3的面料向前后方向的伸长,将脚跟部32向脚尖部31侧拉伸的强伸缩部51的拉伸力f增大。因此,脚跟部32对皮肤的穿戴压升高,能够减轻袜套1的偏移或脱落。
另外,在强伸缩部51中,强伸缩部5利用脚底强伸缩部6来相连,因此难以产生各强伸缩部5的相对的位置偏移。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可长时间减轻由步行等动作所引起的偏移或脱落的袜套11。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可在技术方案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关于将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揭示的技术性手段适当组合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内。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1:袜套
2:脚底部
3:侧面部
4:防滑部
5、51:强伸缩部
5a:一端
6:脚底强伸缩部(强伸缩部)
31:脚尖部
32:脚跟部
3A:第一伸缩性面料
3B:第二伸缩性面料
D1:第一水平区间
D2:第二水平区间
D3:第三水平区间

Claims (9)

1.一种袜套,其特征在于包括:
脚底部,覆盖脚的脚掌;
具有伸缩性的侧面部,包含脚尖部及脚跟部,且形成有成为穿着口的开口部;以及
伸缩性低于所述侧面部的强伸缩部,一端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部分,向与所述脚尖部侧接近的方向倾斜而自所述一端向所述脚底部侧延伸;并且
所述强伸缩部分别配置于所述侧面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在所述脚的跖趾关节屈曲时将所述脚跟部向所述脚尖部侧拉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袜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脚的内侧侧视图中,
将位于所述脚跟部侧的所述强伸缩部的位置设为第一基准位置,且将位于所述脚尖部侧的所述强伸缩部的位置设为第二基准位置时,
所述第一基准位置位于包含自所述脚的胫骨前端至跟骨后端为止的第一水平区间内,
且所述第二基准位置位于包含自所述脚的第一跖骨头至胫骨后端为止的第二水平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袜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脚的内侧侧视图中,
所述第二基准位置位于包含自所述脚的第一跖骨底至所述胫骨后端为止的第三水平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袜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强伸缩部为连续的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袜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强伸缩部为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带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袜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部具有:包含所述脚尖部的第一伸缩性面料、及包含所述脚跟部的第二伸缩性面料,
所述强伸缩部是将所述第一伸缩性面料与所述第二伸缩性面料重叠而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袜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部包括自由剪裁面料。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袜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防滑部,设置于所述脚跟部的内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袜套,其特征在于,
分别配置于所述侧面部的两侧的所述强伸缩部在所述脚底部相连。
CN202010815682.7A 2019-08-29 2020-08-14 袜套 Pending CN1124384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7300 2019-08-29
JP2019157300A JP7302861B2 (ja) 2019-08-29 2019-08-29 フットカバ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8442A true CN112438442A (zh) 2021-03-05

Family

ID=745288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93510.9U Active CN212520815U (zh) 2019-08-29 2020-08-14 袜套
CN202010815682.7A Pending CN112438442A (zh) 2019-08-29 2020-08-14 袜套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93510.9U Active CN212520815U (zh) 2019-08-29 2020-08-14 袜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02861B2 (zh)
CN (2) CN212520815U (zh)
TW (2) TWM605025U (zh)
WO (1) WO20210391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49036B2 (ja) * 2015-02-02 2019-01-09 岡本株式会社 レッグウェア
KR102470860B1 (ko) * 2022-05-03 2022-11-25 서한나 무봉제 웰딩 덧버선 및 그 웰딩 덧버선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2440U (ja) * 2010-06-21 2010-09-02 百合子 吉田 フットカバー
JP6007423B2 (ja) * 2013-04-15 2016-10-12 ブロンドール株式会社 フットカバー及びフット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JP6944676B2 (ja) * 2017-08-07 2021-10-06 グンゼ株式会社 フットカバ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20815U (zh) 2021-02-12
TW202112260A (zh) 2021-04-01
TWM605025U (zh) 2020-12-11
JP7302861B2 (ja) 2023-07-04
WO2021039156A1 (ja) 2021-03-04
JP2021031822A (ja) 2021-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56695B2 (ja) 足関節サポーター
EP0705543B1 (en) Lower leg protection garment
JP4941968B2 (ja) インナーウェア
JP4553269B1 (ja) 足部障害用サポーター
CN212520815U (zh) 袜套
JP6728034B2 (ja) 足関節用バンデージ
JP5411083B2 (ja) レッグウェア
JP2022140650A (ja) フットカバー
JP2012046838A (ja) 靴下
JP2016188449A (ja) 運動用衣服
JP5881805B2 (ja) 靴下
TWI737089B (zh) 襪子
JP6758347B2 (ja) 靴下
JP7268829B2 (ja) フットカバー
JP7349118B2 (ja) フットカバー
JP7111326B2 (ja) フットカバー
US20200315288A1 (en) Legwear
JP7386522B2 (ja) フットカバー
JP7150395B2 (ja) フットカバー
JP5366921B2 (ja) 足袋
JP6959607B2 (ja) フットカバー
JPWO2017115445A1 (ja) 運動用のウェア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JP2021155872A (ja) レッグウェア
JP2022011851A (ja) フットカバー
JP2021031783A (ja) レッグウェ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