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38124A - 脱粒装置的处理筒 - Google Patents

脱粒装置的处理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38124A
CN112438124A CN202010127049.9A CN202010127049A CN112438124A CN 112438124 A CN112438124 A CN 112438124A CN 202010127049 A CN202010127049 A CN 202010127049A CN 112438124 A CN112438124 A CN 1124381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drum
support
stay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704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部宽树
二神伸
中井正司
张栋
泽村亮
田上和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548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6823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548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6822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38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81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01F12/181Adjustable threshing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01F12/22Threshing cylinders with teet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防止谷物杆向处理齿或支撑部的缠绕,并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的处理筒。在旋转轴(30)与支撑部(72)的径向之间设置架设于第一板(42)与第二板(61)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鼓状物(50),在旋转轴(30)的轴心观察时,使支撑部(72)连结于侧板(59)的外周部,侧板(59)位于比从第一板(42)和第二板(61)的旋转轴(30)与鼓状物(50)的侧板(59)正交的第一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经由支撑部(72)相对于侧板(59)垂直地设置处理齿(71)。

Description

脱粒装置的处理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粒装置的处理筒。
背景技术
以往,脱粒装置的处理筒提出了如下技术:在与固定于旋转轴的多个多边形状的板的径向正交的各边架设具备多个处理齿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撑部,相对于支撑部垂直地竖立设置多个处理齿,在边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固定支撑部并使多个处理齿具有预定的后退角(专利文献1)。
另外,提出了如下技术:在沿前后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地连结于旋转轴的多个圆形状的板的外周部,架设具备多个处理齿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撑部,使多个处理齿具有预定的后退角地竖立设置于支撑部(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33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873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支撑部设于板的边的外周部,因此较多的谷物杆缠绕在支撑部,需要频繁地停止脱粒装置来去除缠绕在支撑部的谷物杆,从而存在无法效率良好地进行脱粒处理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在固定于支撑部的前部的处理齿的磨损进展到预定以上的情况下,需要更换为新的旋转体,从而有运行成本恶化的担忧。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谷物杆向处理齿或支撑部的缠绕,并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的处理筒。
另外,本发明的以下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脱粒装置的处理筒,在固定于支撑部的前部的处理齿的磨损进展到预定以上的情况下,使支撑部的前后方向相反地安装来将运行成本抑制得较低。
另外,本发明的课题如下。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解决了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如下。
即,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脱粒装置的处理筒,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30、设于该旋转轴30的前部的圆形状的第一板42、设于上述旋转轴30的后部的圆形状的第二板61、以及架设于上述第一板42和上述第二板61的具有多个处理齿71的支撑部72形成,上述脱粒装置的处理筒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转轴30与上述支撑部72的径向之间设置架设于上述第一板42与上述第二板61且具有沿前后方向的多个侧板59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多边形状的鼓状物50,从上述旋转轴30的轴心方向观察时,使上述支撑部72的中心位于比通过上述旋转轴30且与上述侧板59正交的第一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并配置在上述侧板59的外周部,以相对于上述侧板59大致垂直的姿势设置上述处理齿71。
方案2所述的发明根据方案1所述的脱粒装置的处理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转轴30的轴心观察时,将上述支撑部72设置在比将上述侧板59向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延长得到的第二假想线L4更靠旋转方向的上游侧。
方案3所述的发明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脱粒装置的处理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72由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圆筒状的管形成,将上述处理齿71连结于支撑部72的径向的外周部和内周部。
方案4所述的发明根据方案1~3任一项中所述的脱粒装置的处理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撑部72的前部设置将上述支撑部72连结于第一板42的前撑件73,在上述支撑部72的后部设置将上述支撑部72连结于第二板61的后撑件74,使上述支撑部72的内周部沉入形成于前撑件73和后撑件74的外周部的半圆弧状的开口部。
方案5所述的发明根据方案1~4任一项中所述的脱粒装置的处理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转轴30中的第一板42与第二板61的中间部,连结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固定部80,上述鼓状物50由架设于上述第一板42和上述固定部80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前鼓状物51、以及架设于上述固定部80和上述第二板61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后鼓状物55形成,在上述支撑部7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设置将上述支撑部72连结于固定部80的中间撑件75,做成将中间撑件75从径向的外侧连结于上述固定部80的结构。
方案6所述的发明根据方案1~5任一项中所述的脱粒装置的处理筒,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上述支撑部72垂直、而且以上述支撑部7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为中心而在前后方向上对称地竖立设置上述处理齿71。
发明的效果
根据方案1所述的发明,在旋转轴30与支撑部72的径向之间设置架设于上述第一板42与第二板61且具有沿前后方向的多个侧板59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多边形状的鼓状物50,从上述旋转轴30的轴心方向观察时,上述支撑部72位于比通过旋转轴30且与对应于该支撑部72的上述侧板59正交的第一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并配置在上述侧板59的外周部,以相对于上述侧板59垂直的姿势设置上述处理齿71,因此能够使处理齿71具有预定的后退角,能够抑制谷物杆缠绕在处理齿71上,能够沿鼓状物50的侧板59向后方搬运谷物杆而效率良好地进行脱粒处理。
根据方案2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由于在旋转轴30与支撑部72的径向之间设置架设于第一板42和第二板61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鼓状物50,在旋转轴30的轴心观察时,将支撑部72设置在比将侧板59向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延长得到的第二假想线L4更靠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因此能够抑制谷物杆缠绕在支撑部72上,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脱粒处理。
根据方案3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由于支撑部72由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圆筒状的管形成,将处理齿71连结于支撑部72的径向的外周部和内周部,因此处理齿71牢固地固定于支撑部72,能够防止处理齿71的脱落和变形。
根据方案4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3任一项中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由于在支撑部72的前部设置将支撑部72连结于第一板42的前撑件73,在支撑部72的后部设置将支撑部72连结于第二板61的后撑件74,使支撑部72的内周部沉入形成于前撑件73和后撑件74的外周部的半圆弧状的开口部,因此能够抑制谷物杆缠绕在支撑部72上,能够更加效率良好地进行脱粒处理。
根据方案5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4任一项中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由于在旋转轴30中的第一板42与第二板61的中间部连结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固定部80,鼓状物50由架设于第一板42和固定部80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前鼓状物51、以及架设于固定部80和第二板61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后鼓状物55形成,在支撑部7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设置将支撑部72连结于固定部80的中间撑件75,做成将中间撑件75从径向的外侧连结于固定部80的结构,因此能够相对于连结部80容易地装卸支撑部72。另外,能够进一步防止支撑部72的变形。
根据方案6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5任一项中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由相对于支撑部72垂直、而且以支撑部7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为中心而在前后方向上对称竖立设置处理齿71,因此在处理齿71的磨损进展了的情况下,能够使支撑部72的前后方向相反地再利用,从而能够抑制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4是脱粒装置的前后方向的纵剖面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筒的侧视图。
图6是该处理筒的组装说明图。
图7是该处理筒的旋转体的前部的主视图。
图8是该处理筒的旋转体的中间部的主视图。
图9是该处理筒的旋转体的后部的主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理筒的旋转体的前部的主视图。
图中:30—旋转轴,42—后板(第一板),50—鼓状物,51—前鼓状物,55—后鼓状物,59—侧板,61—前板(第二板),71—处理齿,72—支撑部,73—前撑件,74—后撑件,75—中间撑件,80—固定部,L1—假想线(第一假想线),L4—假想线(第二假想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通用联合收割机在机体框架1的下侧设有由在土壤面行驶的左右一对履带构成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框架1的前侧设有收获农田的谷物杆的收割前处理装置3,在收割前处理装置3的后方左侧设有对收获的谷物杆进行脱粒、筛选处理的脱粒装置4,在收割前处理装置3的后方右侧设有供操作者搭乘的操作部5。
在操作部5的下侧设有内置发动机的发动机室6,在操作部5的后侧设有积存脱粒、筛选处理后的谷物粒的谷粒容器7,在谷粒容器7的后侧设有将谷物粒向外部排出的排出推运器8。
收割前处理装置3包括:一边使农田的谷物杆立起一边向后侧搬运的搬运装置3A;将搬运至搬运装置3A的后侧下部的谷物杆的秸秆切断的收割刀刃装置3B;将搬运至搬运装置3A的后侧的谷物杆汇聚到左侧的推运器装置3C;以及将汇聚的谷物杆搬运至脱粒装置4的送料室3D。
如图4所示,脱粒装置4由对谷物杆进行脱粒的处理室10、和对脱粒后的谷物粒进行筛选的筛选室20形成。
在处理室10的前后壁架设有对从送料室3D搬运来的谷物杆进行脱粒的处理筒11,在处理筒11的下侧设有沿处理筒11的外周下部形成为半圆弧形状的承接网12。另外,处理筒11的上部由能够开闭的处理筒罩(省略图示)覆盖,在处理筒罩的内周部设有将谷物杆引导至处理室10的后部的排尘板。由此,能够向处理室10的后部效率良好地搬运谷物杆。
在筛选室20的上部设有对从处理室10漏下来的谷物粒进行筛选处理的摇动筛选装置21。在摇动筛选装置21的下部,从前侧依次设有向摇动筛选装置21输送筛选风的风选机25、向风选机25的后方变更筛选风的送风方向的风力分隔件26、将从摇动筛选装置21漏下来的谷物粒搬运至谷粒容器7的一次螺旋27、以及将从摇动筛选装置21的后部漏下的附着有枝梗等的谷物粒搬运至二次处理室的二次螺旋28。
<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筒>
如图5、6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筒11由旋转自如地架设于处理室10的前后壁的旋转轴30、支撑于旋转轴30的前部的中空的圆锥台形状的叶轮40、支撑于旋转轴30中的叶轮40的后侧的中空的六边筒形状的鼓状物50、支撑于旋转轴30中的鼓状物50的后侧的中空的圆筒状的圆筒鼓状物60、以及沿圆周方向隔开预定角度地设于鼓状物50的外周部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处理齿支撑杆的旋转体70形成。
(旋转轴)
在旋转轴30的前端部设有供叶轮40的前板41连结的圆形状的前端板31,在旋转轴30的前部设有供叶轮40的后板(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板”)42连结的圆形状的前板32,在旋转轴30的后端部设有供圆筒鼓状物60的前板61连结的圆形状的后板34。
在旋转轴30中的前板32与后板34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设有圆形状的中板33,在中板33的后面设有支撑旋转体70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中空的六边筒形状的固定部80。
固定部80的前板81的前面通过从前板81的后方向前方插入的螺栓而连结于旋转轴30的中板33的后面,圆筒鼓状物60的前板61的前面通过从前板61的后方向前方插入的螺栓而连结于旋转轴30的后板34的后面。
(叶轮)
叶轮40由圆形状的前板41、直径比前板41大的圆形状的后板42、以及连结前板41与后板42的外周部的侧板43形成。
在侧板43的外周面竖立设置有将搬运至叶轮40的前部的谷物杆搬运至叶轮40的后部的上下一对搬运螺旋44。由此,能够将搬运至叶轮40的谷物杆从叶轮40的前部效率良好地搬运至后部并移送至旋转体70。
在搬运螺旋44的前面,沿圆周方向隔开预定角度地设有连结侧板43与搬运螺旋44的前面下部的大致三边形状的加强肋45。由此,能够提高搬运螺旋44的刚性,抑制从谷物杆施加于搬运螺旋44的负载引起的搬运螺旋44的变形。
旋转轴30的前端板31的前面通过从前板41的前方向后方插入的作为连结机构的螺栓而连结于叶轮40的前板41的后面,旋转轴30的前板32的前面通过从前板32的后方向前方插入的螺栓而连结于叶轮40的后板42的后面。
(鼓状物)
鼓状物50由连结于叶轮40的后板42和固定部80的前板81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前鼓状物51、以及连结于固定部80的侧板82和圆筒鼓状物60的前板(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板”)61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后鼓状物55形成。此外,也能够将前鼓状物51和后鼓状物55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形成为三边形状、四边形状、五边形状。
前鼓状物51由形成前鼓状物51的一侧的上侧前鼓状物52和形成另一侧的下侧前鼓状物53形成。此外,上侧前鼓状物52的侧板的下端部和下侧前鼓状物53通过由螺栓连结侧板的上端部而能够形成前鼓状物51。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前鼓状物51。
在上侧前鼓状物52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内侧延伸的上侧前连结部52A,在上侧前鼓状物52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内侧延伸的上侧后连结部52B。另外,在下侧前鼓状物53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内侧延伸的下侧前连结部53A,在下侧前鼓状物53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内侧延伸的下侧后连结部53B。由此,能够将前鼓状物51经由上侧前连结部52A和下侧前连结部53A容易地连结于叶轮40的后板42,能够经由上侧后连结部52B和下侧后连结部53B容易地连结于固定部80的前板81。
在从上侧前鼓状物52的上侧顶部58向旋转方向的上下游侧延伸的侧板59形成有开口部52C,开口部52C由装卸自如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三边形状的覆盖件52D覆盖。另外,在从下侧前鼓状物53的下侧顶部58向旋转方向的上下游侧延伸的侧板59形成有开口部53C,开口部53C由装卸自如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三边形状的覆盖件53D覆盖。由此,能够从开口部52C、53C插入器具,利用叶轮40的后板42和固定部80的前板81容易地连结前鼓状物51。此外,为了将由叶轮40移送来的谷物杆效率良好地搬运至后方,优选使前鼓状物51的顶部58位于叶轮40的搬运螺旋44的终端部的后方。
前鼓状物51的上侧前连结部52A和下侧前连结部53A的前面通过从上侧前连结部52A和下侧前连结部53A的后方向前方插入的螺栓而连结于叶轮40的后板42的后面。另外,前鼓状物51的上侧后连结部52B和下侧后连结部53B的后面通过从前板81的后方向前方插入的螺栓而连结于固定部80的前板81的前面。
后鼓状物55由形成后鼓状物55的一侧的上侧后鼓状物56和形成另一侧的下侧后鼓状物57形成。此外,上侧后鼓状物56的侧板59的下端部和下侧后鼓状物57通过由螺栓连结侧板59的上端部而能够形成后鼓状物55。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后鼓状物5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前鼓状物51和后鼓状物55的径向的大小形成为相同,但也能够将后鼓状物55的径向的大小形成为比前鼓状物51小。
在上侧后鼓状物56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内侧延伸的上侧后连结部56B。另外,在下侧后鼓状物57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内侧延伸的下侧后连结部57B。由此,能够将后鼓状物55经由上侧后连结部52B和下侧后连结部53B而容易地连结于圆筒鼓状物60的前板61。此外,也能够在上侧后鼓状物56形成与上侧前鼓状物52相同的开口部,在下侧后鼓状物57形成与下侧前鼓状物53相同的开口部。
后鼓状物55的前部的内周面通过从后鼓状物55的前部的径向的外方向内方插入的螺栓而连结于固定部80的侧板82的外周面。另外,后鼓状物55的上侧后连结部56B和下侧后连结部57B的后面通过从前板61的后方向前方插入的螺栓而连结于圆筒鼓状物60的前板61的前面。
(圆筒鼓状物)
圆筒鼓状物60由圆形状的前板61、形成于前板61的后面的圆筒状的筒部62、覆盖筒部62的后部的圆形状的覆盖件63、以及装配于覆盖件63的后面的前后方向的纵剖面为通道形状的后板64形成。由此,能够防止搬运至处理筒11的谷物杆缠绕在旋转轴30的后部。
(旋转体)
旋转体70由多个圆棒状的处理齿71、支撑处理齿71的基部的圆管状的支撑部72、与支撑部72的前部连结的前后方向的纵剖面为角形状的前撑件73、与支撑部72的后部连结的前后方向的纵剖面为角形状的后撑件74、以及与支撑部7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部连结的前后方向的纵剖面为通道形状的中间撑件75形成。由此,能够将旋转体70的前部经由前撑件73容易地连结与叶轮40的后板42,将旋转体70的后部经由后撑件74容易地连结于圆筒鼓状物60的前板61,能够将旋转体70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经由中间撑件75容易地连接于固定部80的侧板81。
处理齿71以支撑部7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为基准而对称地支撑于支撑部72。即、如图6所示,从前侧数第11根处理齿71支撑于支撑部7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从前侧数第1~10根处理齿71和从后侧数第1~10根处理齿71以支撑部7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为基准支撑于支撑部72的对称的位置。由此,在支撑于支撑部72的前部的处理齿72的磨损进展到预定以上的情况下,从叶轮40的后板42等拆下旋转体70之后,能够将旋转体70的前后方向相反地容易地连结于叶轮40的后板42等来使用。
从前侧数第1根处理齿71和从后侧数第1根处理齿71装卸自如地支撑于支撑部72。另外,为了从处理筒11的后部向外部猛力地排出谷物杆,在从后侧数第1根处理齿71装配有板形状的弹出板76。由此,在将旋转体70的前后方向相反地连结于叶轮40的后板42等的情况下,能够将从后侧数第1根处理齿71容易地添加在从前侧数第1根处理齿71的位置,能够将新的处理齿71添加在从后侧数第1根处理齿71的位置。
如图7所示,支撑部72的前撑件73连结于侧板59的外周部,侧板59位于比从叶轮40的后板42中的旋转轴30与鼓状物50的侧板59正交的假想线(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
另外,前撑件73设为与鼓状物50的侧板59平行,处理齿71的延伸方向的假想线L2设为经由支撑部72而与侧板59正交。由此,假想线L2通过鼓状物50的旋转轴30的右侧,并与连结旋转轴30的中心和支撑部72的中心的假想线L3交叉,能够使处理齿71具有后退角θ(假想线L2与假想线L3的交叉角度θ),从而能够防止谷物杆缠绕在处理齿71上,能够提高脱粒性能,并且防止处理齿71的变形。
如果将前撑件73连结在位于比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侧板59中的接近顶部59的部位的外周部附近,则能够较大地设定后退角θ,如果将前撑件73连结在位于比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侧板59中的接近假想线L1的部位的外周部附近,则能够较小地设定后退角θ。
如图8所示,支撑部72的中间撑件75从旋转轴30连结到位于比与鼓状物50的侧板59正交的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侧板59的外周面。
另外,中间撑件75设为与鼓状物50的侧板59平行,处理齿71的延伸方向的假想线L2设为经由支撑部72而与侧板59正交。由此,能够使处理齿71具有后退角θ,能够防止谷物杆缠绕在处理齿71上,能够提高脱粒性能,并且防止处理齿71的变形。
如果将中间撑件75连结到位于比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侧板59中的接近顶部59的部位,则能够较大地设置后退角θ,如果将中间撑件75连结到位于比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侧板59中的接近假想线L1的部位,则能够较小地设定后退角θ。
如图9所示,支撑部72的后撑件74从圆筒鼓状物60的前板61中的旋转轴30连结到位于比与鼓状物50的侧板59正交的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侧板59的外周部附近。
另外,后撑件74设为与鼓状物50的侧板59平行,处理齿71的延伸方向的假想线L2设为经由支撑部72而与侧板59正交。由此,能够使处理齿71具有后退角θ,能够防止谷物杆缠绕在处理齿71上,能够提高脱粒性能,并且防止处理齿71的变形。
如果将后撑件74连结到位于比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侧板59中的接近顶部59的部位的外周部附近,则能够较大地设定后退角θ,如果将后撑件74连结到位于比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侧板59中的接近假想线L1的部位的外周部附近,则能够较小地设定后退角θ。
如图7~9所示,优选支撑部72设置在比向侧板59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延伸的假想线(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假想线”)L4更靠旋转方向的上游侧。
由此,能够防止谷物杆缠绕在支撑部72上,提高脱粒性能,并且防止支撑部72的变形。
处理齿71支撑于支撑部72的外周部和内周部这两个部位。由此,能够将处理齿71牢固地固定于支撑部72。另外,支撑部72的前下部固定在形成于前撑件73的外周部的半圆弧状的槽内,支撑部72的中间下部固定在形成于中间撑件75的外周部的半圆弧状的槽内,支撑部72的后下部固定在形成于后撑件74的外周部的半圆弧状的槽内。由此,能够由前撑件73、中间撑件75、以及后撑件74牢固地支撑支撑部72。此外,图7~9的箭头表示旋转方向。
如图6所示,旋转体70的前撑件73的前面通过从前撑件73的后方向前方插入的螺栓而连结于叶轮40的后板42的后面。另外,旋转体70的后撑件74的后面通过从后撑件74的前方向后方插入的螺栓而连结于圆筒鼓状物60的前板61的前面。
旋转体70的中间撑件75的内周面通过从中间撑件75的径向的外方向内方插入的螺栓而连结于固定部80的侧板82的外周面。另外,中间撑件75的径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前撑件73和后撑件74的径向的长度更长。由此,能够确保形成于鼓状物50与旋转体70之间的空间的连续性,能够沿鼓状物50的外周面向后方效率良好地搬运谷物杆。
优选在叶轮40的后板42、圆筒鼓状物60的前板61、以及固定部80的侧板82上沿圆周方向错开预定的角度的位置,设置连结旋转体70的前撑件73、旋转体70的后撑件74、以及旋转体70的中间撑件75的焊接螺母。由此,能够与谷物杆的种类、状态相应地调整处理齿71的后退角,维持较高的脱粒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理筒>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理筒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筒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0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前鼓状物51的上侧前鼓状物52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上侧前连结部52E,在上侧前鼓状物52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上侧后连结部52F。另外,在下侧前鼓状物53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下侧前连结部53E,在下侧前鼓状物53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下侧后连结部53F。由此,能够将前鼓状物51经由上侧前连结部52E和下侧前连结部53E容易地从前鼓状物51的外周部连结到叶轮40的后板42,能够经由上侧后连结部52F和下侧后连结部53F容易地从前鼓状物51的外周部连结到固定部80的前板81,从而不需要在前鼓状物51的侧板59形成开口部52C、53C。

Claims (6)

1.一种脱粒装置的处理筒,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30)、设于该旋转轴(30)的前部的圆形状的第一板(42)、设于上述旋转轴(30)的后部的圆形状的第二板(61)、以及架设于上述第一板(42)和上述第二板(61)的具有多个处理齿(71)的支撑部(72)形成,
上述脱粒装置的处理筒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转轴(30)与上述支撑部(72)的径向之间设置架设于上述第一板(42)与上述第二板(61)且具有沿前后方向的多个侧板(59)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多边形状的鼓状物(50),
从上述旋转轴(30)的轴心方向观察时,使上述支撑部(72)的中心位于比通过上述旋转轴(30)且与上述侧板(59)正交的第一假想线(L1)更靠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并配置在上述侧板(59)的外周部,
以相对于上述侧板(59)大致垂直的姿势设置上述处理齿(7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粒装置的处理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转轴(30)的轴心观察时,将上述支撑部(72)设置在比将上述侧板(59)向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延长得到的第二假想线(L4)更靠旋转方向的上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脱粒装置的处理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72)由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圆筒状的管形成,将上述处理齿(71)连结于支撑部(72)的径向的外周部和内周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脱粒装置的处理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撑部(72)的前部设置将上述支撑部(72)连结于第一板(42)的前撑件(73),
在上述支撑部(72)的后部设置将上述支撑部(72)连结于第二板(61)的后撑件(74),
使上述支撑部(72)的内周部沉入形成于前撑件(73)和后撑件(74)的外周部的半圆弧状的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脱粒装置的处理筒,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转轴(30)中的第一板(42)与第二板(61)的中间部,连结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固定部(80),
上述鼓状物(50)由架设于上述第一板(42)和上述固定部(80)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前鼓状物(51)、以及架设于上述固定部(80)和上述第二板(61)的左右方向的纵剖面为六边形状的后鼓状物(55)形成,
在上述支撑部(7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设置将上述支撑部(72)连结于固定部(80)的中间撑件(75),
做成将中间撑件(75)从径向的外侧连结于上述固定部(80)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中所述的脱粒装置的处理筒,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上述支撑部(72)垂直、而且以上述支撑部(7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为中心而在前后方向上对称地竖立设置上述处理齿(71)。
CN202010127049.9A 2019-08-27 2020-02-28 脱粒装置的处理筒 Pending CN1124381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4818A JP6868230B2 (ja) 2019-08-27 2019-08-27 脱穀装置の扱胴
JP2019-154818 2019-08-27
JP2019154817A JP6868229B2 (ja) 2019-08-27 2019-08-27 脱穀装置の扱胴
JP2019-154817 2019-08-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8124A true CN112438124A (zh) 2021-03-05

Family

ID=74733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7049.9A Pending CN112438124A (zh) 2019-08-27 2020-02-28 脱粒装置的处理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38124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8837U (ja) * 1983-08-03 1985-02-27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CN105993413A (zh) * 2015-03-30 2016-10-12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脱粒装置的处理筒
CN107426967A (zh) * 2015-03-30 2017-12-01 洋马株式会社 脱粒筒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8837U (ja) * 1983-08-03 1985-02-27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CN105993413A (zh) * 2015-03-30 2016-10-12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脱粒装置的处理筒
CN107426967A (zh) * 2015-03-30 2017-12-01 洋马株式会社 脱粒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09236B1 (ja) 脱穀装置の扱胴
CN106973652B (zh) 脱粒装置
WO2017154984A1 (ja) 脱穀装置、及び、コンバイン
CN108207285A (zh) 联合收割机及脱粒装置
JP5804937B2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部
US11917947B2 (en) Threshing cylinder
CN112438124A (zh) 脱粒装置的处理筒
JP2016007182A (ja) 脱穀装置の扱胴
JP2017212967A (ja) コンバイン
JP6975411B2 (ja) 脱穀装置の扱胴
JP6868230B2 (ja) 脱穀装置の扱胴
JP6868229B2 (ja) 脱穀装置の扱胴
JP7288621B1 (ja) 脱穀装置の扱胴
JP705914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994175B2 (ja) 脱穀装置の扱胴
JP6880517B2 (ja) 脱穀装置の扱胴
JP6581928B2 (ja) 脱穀装置
JP7057906B1 (ja) 脱穀装置の扱胴
JP6931494B1 (ja)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JP2021003015A (ja) 脱穀装置
JP7457897B1 (ja) コンバイン
JP7412290B2 (ja) 収穫機
JP678622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3176553A (ja) 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JP2012205564A (ja) 脱穀装置用の扱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