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1834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1834A
CN112421834A CN202011460722.7A CN202011460722A CN112421834A CN 112421834 A CN112421834 A CN 112421834A CN 202011460722 A CN202011460722 A CN 202011460722A CN 112421834 A CN112421834 A CN 1124218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coil
stator
noncombustible
metal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607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天谷崇德
渡边彰彦
山县芳和
南部靖生
加藤久明
若森康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21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18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2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erating in liquid or gas
    • H02K5/136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erating in liquid or gas explosion-pro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5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outer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02K21/16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having annular armature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0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08Insulating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马达,其具备:定子,其具有定子芯和线圈;转子,其具有旋转轴和旋转体;轴承,其将转子支承为旋转自如;以及模制树脂,其用于覆盖定子。本马达的线圈具有从定子芯沿轴心(X)方向伸出的线圈端部,设有覆盖线圈端部的不燃层。不燃层例如是金属制的金属罩。另外,金属罩配置为覆盖线圈组装件的周围,所述线圈组装件是隔着绝缘体而将线圈形成于定子芯而成的,所述金属罩连同线圈组装件一起利用模制树脂进行一体化。

Description

马达
本申请是申请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于2017年11月22日提出的PCT申请PCT/JP2017/041969于2019年5月27日进入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780073322.0、发明名称为“马达”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被模制树脂覆盖的马达。
背景技术
图41是表示以往的马达900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如图41所示,在具备转子920和定子910的马达900中,定子910被模制树脂931覆盖的结构的马达也被称为模制马达,已被广泛知晓(例如,专利文献1等)。
如图41所示,定子910具有由多张金属板形成的定子芯911和在该定子芯911卷绕有绕组的线圈912。而且,设于定子910的线圈912被模制树脂931覆盖。另外,如图41所示,特别是线圈912的从定子芯911伸出的部分也被称为线圈端部912a。以线圈912和定子芯911之间的电绝缘为目的,在线圈912与定子芯911之间安装有绝缘体913。
另外,若在线圈912流动有过大的电流,则线圈912发热而成为极高温,有可能发生部分短路。即,成为线圈912的绕组的导体的外周被绝缘体覆盖。但是,若线圈912发热,则对于利用绝缘体将外周绝缘的绕组而言,出于绝缘体因热而熔融等的原因,有可能导致导体彼此间短路。当在一切安全保护装置都不工作这样的特殊的环境下线圈912发生部分短路的情况下,有时产生火花。在产生因部分短路导致的火花的情况下,火花向因绝缘体913等被加热而产生的气体引火,有可能导致着火。
另一方面,在线圈912和模制树脂931接触的部位等中,由于施加的热等,存在模制树脂931的物理特性劣化的情况。若模制树脂931的物理特性劣化,则在模制树脂931产生裂纹等。
由此,若在模制树脂931产生了裂纹等的状态下发生部分短路,则存在向由绝缘体913等产生的气体引火的情况,引起的火有可能从在模制树脂931产生的裂纹部位等向马达900的外部漏出。
此处,线圈912的除线圈端部912a之外的部分被定子芯911包围,因此火、烟向外部泄漏的可能性极小。然而,线圈端部912a从定子芯911伸出,因此与模制树脂931接触。由此,存在从模制树脂931的与线圈端部912a接触的部位着火,火、烟向外部泄漏的可能性。
在上述这样的马达、设有马达的设备(也称为马达设备)中,通常,用于防止在定子的线圈流动有过大的电流的安全保护电路设于马达内部(例如,设于马达内部的控制基板内)、马达设备,以不发生如上述那样在线圈流动有过大的电流而火、烟出来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101976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马达具备定子和转子。该定子具有定子芯和卷绕于该定子芯的线圈。另外,该转子具有沿轴心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和包含磁体成分、沿轴心方向延伸且固定于旋转轴的旋转体,该转子位于定子的内侧。并且,本马达具备将转子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和用于覆盖定子的模制树脂。而且,线圈具有从定子芯沿轴心方向伸出的线圈端部,在本马达设有覆盖该线圈端部的不燃层。
利用该结构,设有覆盖定子的线圈的线圈端部的不燃层,因此即使在万一用于防止在定子的线圈流动有过大的电流的安全保护电路不正常发挥功能,在定子的线圈流动有过大的电流,发生了部分短路的情况下,因绝缘体等引起的火也被不燃层阻断,能够防止火、烟从马达向外部漏出。
另外,本发明的马达的不燃层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在比线圈端部靠外周侧的位置沿轴心方向延伸。
利用该结构,即使在火欲向比线圈端部靠外周侧的位置蔓延的情况下,该火也被不燃层阻断。另外,该不燃层也可以形成于模制树脂的外表面上。
另外,本发明的马达的不燃层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在相对于线圈端部成为与定子芯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沿径向延伸。
利用该结构,在火欲向比线圈端部靠成为与定子芯相反的一侧的那一侧、即轴心方向外侧蔓延的情况下,该火也被不燃层阻断。另外,该不燃层也可以形成于模制树脂的外表面上。
另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马达的不燃层形成为,自比线圈端部靠外周侧的位置、相对于线圈端部成为与定子芯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以及比线圈端部靠内周侧的位置包围线圈端部。
利用该结构,在火欲向比线圈端部靠外周侧的位置、相对于线圈端部成为与定子芯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比线圈端部靠内周侧的位置中的任意方向蔓延的情况下,该火也被不燃层阻断。
另外,不燃层既可以由空气形成,也可以由金属、陶瓷等无机物等不燃材料形成。另外,优选的是,还包括隔着模制树脂覆盖线圈端部的金属罩。
另外,本发明的马达的不燃层也可以除线圈端部之外还覆盖线圈的搭接线。成为定子的线圈的导线有时会发生断线。在万一用于防止在定子的线圈流动有过大的电流的安全保护电路不正常发挥功能,在成为定子的线圈的导线(例如,搭接线)流动有过大的电流而断线,在断线时引起火星而产生了火花的情况下,存在火花向由绝缘体等产生的气体引火,从而发生着火的可能性。然而,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不燃层也覆盖线圈的搭接线,因此在断线时从搭接线产生的火也被不燃层阻断。
如以上这样,本发明设有覆盖从定子芯沿轴心方向伸出的线圈端部的不燃层。由此,即使在万一用于防止在定子的线圈流动有过大的电流的安全保护电路不正常发挥功能,在定子的线圈流动有过大的电流,发生了部分短路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因绝缘体等引起的火也被不燃层阻断。因此,能够防止火、烟从马达向外部漏出。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为马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另外,若还具备隔着模制树脂覆盖线圈端部的金属罩,则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火、烟从马达向外部漏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半剖视图。
图2是上述马达的图1中的2-2线向视平面剖视图。
图3是上述马达的图1中的3-3线向视平面剖视图。
图4是上述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上述马达的主要部分放大半剖视图。
图6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变形例的半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半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半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半剖视图。
图10是上述马达的主要部分放大半剖视图。
图11是上述马达的变形例的半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半剖视图。
图13是上述马达的变形例的半剖视图。
图14是上述马达的另一变形例的半剖视图。
图15是上述马达的另一变形例的半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上述马达的剖视图。
图18是上述马达的图17中的18-18线向视平面剖视图。
图19是上述马达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另一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表示上述马达的金属内罩的截面以及在单齿卷绕有线圈的该截面的剖视图。
图22是上述马达的线圈组装件和金属内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在上述马达的线圈组装件的外周配置有金属内罩的结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上述马达的金属外罩的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6是上述马达的金属内罩的立体图。
图27是上述马达的金属内罩和线圈组装件的剖视图。
图28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9是上述马达的缺口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30是上述马达的图29中的30-30线向视平面剖视图。
图31是上述马达的另一缺口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32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33是上述马达的金属外罩附近的放大图。
图34是表示上述马达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在线圈组装件嵌入金属内罩的凿紧加工前的状态的平面剖视图。
图36是上述马达的图35的AA部位的放大剖视图。
图37是表示上述马达的线圈组装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8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39是上述马达的端子盖、金属内罩以及线圈组装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0是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1是以往的马达的主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利用后述的结构,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火、烟从马达向外部漏出。
也就是说,如上述那样,以往,虽然设有针对过大电流的安全保护电路,但在万一全部的安全保护电路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的情况下,过大的电流有可能在定子的线圈中流动。因此,以提高马达设备的耐性为目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马达要求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具体而言,存在如下课题:在前述的特殊的环境下,要求即使在线圈产生了部分短路,也能防止火从马达向马达外部漏出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模制树脂模制的马达中,设置至少覆盖线圈端部这样的不燃层。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火、烟从马达向外部漏出。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通过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引用该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01的半剖视图。图2是上述马达101的图1中的2-2线向视平面剖视图。图3是上述马达101的图1中的3-3线向视平面剖视图。图4是上述马达10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5是上述马达101的主要部分放大半剖视图。
如图1~图5所示,马达101具有定子10、位于定子10的内侧的转子20、1对轴承30A、30B以及覆盖定子10的模制树脂31。另外,转子20具有配置于其中心的旋转轴21。而且,该旋转轴21的两侧通过分别被1对轴承30A、30B保持,而将转子20支承为旋转自如。另外,例示的马达101是无刷马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101也设有电路基板34、成为马达101的外壳部(壳体)的一部分的由金属制且俯视呈大致圆板形状的第1支架32、第2支架33。
定子10具有多张金属板重叠而构成的定子芯11和卷绕于该定子芯11的线圈12。如图2、图3所示,定子芯11具有以包围沿着旋转轴21的轴心X配置的转子20的方式形成为环状的轭11a和从该轭11a朝向轴心X呈凸形状突出的多个齿11b。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区别使用齿(teeth:tooth的复数形式)或者单齿(tooth)这样的用语。具体而言,向圆环状的定子芯的中心方向突出的多个齿部记为齿(teeth:tooth的复数形式)。另外,对于定子芯的多个齿部中的一个齿部,记为单齿(tooth)。
另外,也有时将轴心X称为轴向X。
如图1、图4所示,转子20具有沿轴心X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1和包含磁体成分、沿轴心X方向延伸且固定于旋转轴21的旋转体22。另外,旋转体22以如下等方式构成:以相邻的磁体24的极性交替的方式在转子芯23的外周面组装有作为永磁体的多个磁体24。该转子20的旋转轴21被嵌入于第1支架32的中央部的轴承30A和嵌入于第2支架33的中央部的轴承30B支承为旋转自如,进而转子20被支承为旋转自如。
如图5所示,线圈12隔着例如由树脂等绝缘体构成的绝缘体13卷绕于定子芯11。另外,绝缘体13概略而言具有底面部13a、外周壁部13b以及内周壁部13c。
绝缘体13的底面部13a安装于定子芯11的端面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体13的底面部13a由沿与轴心X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面形成。绝缘体13的外周壁部13b竖立设置于线圈12所卷绕的部位的外周侧而限制线圈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体13的外周壁部13b由在沿着轴心X的方向上延伸的壁面形成。绝缘体13的内周壁部13c竖立设置于线圈12所卷绕的部位的内周侧而限制线圈位置。绝缘体13的内周壁部13c由在沿着轴心X的方向上延伸的壁面形成。绝缘体13的内周壁部13c位于比外周壁部13b靠轴心X侧的位置。另外,绝缘体13只要能够将线圈12与定子芯11之间绝缘,就不限于该形状。
线圈12具有自定子芯11沿轴心X方向伸出的线圈端部12a。在图1、图5中,线圈端部12a自定子芯11突出地向纸面的上方和下方伸出。如图2、图3所示,线圈12的除线圈端部12a之外的部分收纳于定子芯11内。而且,除各个单齿11b的内周面之外,定子10的线圈12、绝缘体13以及定子芯11被模制树脂31覆盖。另外,模制树脂31的外周面侧部分形成为筒状,成为主体部(壳主体部)31a,该主体部(壳主体部)31a是马达101的外壳部(壳体)的一部分。主体部31a的端缘部嵌入并固定于第1支架32、第2支架33的外周部。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模制树脂31的覆盖线圈12的部分的局部安装有电路基板34,该电路基板34安装有成为连接于线圈12的连接电路、各种控制电路、安全保护电路等的电子部件34a。
在马达101设有覆盖线圈端部12a的不燃层41A、41B、42A、42B、4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5所示,以进一步从外侧覆盖模制树脂31的覆盖线圈端部12a的部分、即线圈端部模制部31b的方式设有由空间部的空气形成的不燃层41A、41B、42A、42B、43。
更详细地论述,在线圈端部模制部31b与主体部31a之间的部位形成有槽状凹部,利用该槽状凹部的空间的空气形成成为槽部的不燃层41A、41B。这些不燃层41A、41B在模制树脂31的比线圈端部12a靠外周侧的位置沿轴心X方向以至少包含与线圈端部12a相对应的尺寸范围的方式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燃层41A、41B在轴心X方向上的尺寸h1形成为,比沿轴心X方向设有线圈端部模制部31b和绝缘体13向定子芯11端面安装的安装部的尺寸h3长。
换言之,如图5所示,在与轴心X交叉的方向、即径向(图中,以箭头Y示出的方向。以下,记为“径向Y”。)上,成为槽部的不燃层41A、41B位于比线圈端部12a靠外周侧的位置。或者,在径向Y上,不燃层41A、41B位于线圈端部12a与模制树脂31之间。另外,在轴心X方向上,不燃层41A、41B的高度h1比线圈端部12a的高度h2高。
另外,在安装有电路基板34的那一侧,在除电路基板34的安装部分之外的线圈端部模制部31b与电路基板34之间以及线圈端部模制部31b与第1支架32之间也分别形成有空间,利用各空间的空气形成不燃层42A、42B。并且,在靠近第2支架33的那一侧的线圈端部模制部31b与第2支架33之间也形成有空间,利用该空间的空气形成不燃层43。
这些不燃层42A、42B、43形成为,在相对于线圈端部12a成为与定子芯11相反的一侧、即轴心方向外侧的位置沿径向Y延伸。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有线圈端部模制部31b的径向Y上的尺寸范围内,设有由空间形成的不燃层42A、42B、43。
换言之,如图5所示,在沿着轴心X的方向上,不燃层42A、42B相对于线圈端部12a位于与定子芯11所位于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在与轴心X交叉的方向、即径向Y上,不燃层42A、42B所形成的空间的宽度W1比线圈端部12a所具有的宽度W2大。
另外,在沿着轴心X的方向上,不燃层43相对于线圈端部12a位于与定子芯11所位于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在与轴心X交叉的方向、即径向Y上,不燃层43所形成的空间的宽度W3比线圈端部12a所具有的宽度W2大。
若设为上述的结构,则能够获得接下来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若万一用于防止在定子10的线圈12流动有过大的电流这样的安全保护电路不正常发挥功能,则过大的电流在定子10的线圈12流动。于是,线圈12发热而成为极高温,发生部分短路。当在线圈12发生部分短路的情况下,产生火花。产生的火花向由绝缘体13等产生的气体引火,有可能导致着火。针对这样的不良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进一步对覆盖线圈端部12a的线圈端部模制部31b进行覆盖的不燃层41A、41B、42A、42B、43。因此,即使在发生了部分短路的情况下,由绝缘体13等引起的火也被不燃层41A、41B、42A、42B、43阻断,其结果,能够防止火、烟从马达101漏出到外部。
即,例如,假定如下情况:从线圈端部12a起火,火欲向比覆盖线圈端部12a的线圈端部模制部31b、绝缘体13靠径向Y上的外周侧的位置蔓延。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线圈端部12a靠外周侧的位置设有形成为沿轴心X方向延伸的不燃层41A、41B。因此,即使在火欲如上述那样蔓延的情况下,也利用不燃层41A、41B将该火、烟阻断,使其难以漏出到马达101的外部。
另外,例如,假定如下情况:从线圈端部12a起火,火欲向比覆盖线圈端部12a的线圈端部模制部31b、绝缘体13靠轴心X方向上的成为与定子芯11相反的一侧的那一侧蔓延。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线圈端部12a靠成为与定子芯11相反的一侧的那一侧的位置设有形成为沿径向Y延伸的不燃层42A、42B、43。因此,即使在火欲如上述那样蔓延的情况下,也利用不燃层42A、42B、43将该火、烟阻断,使其难以漏出到马达101的外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示了如下情况:在径向Y上,在比线圈端部12a靠外周侧的位置形成为沿轴心X方向延伸的不燃层41A、41B与轴心X方向平行地形成。然而,不限于此,不燃层即使距轴心X的距离发生变动,只要至少一部分在轴心X方向相连即可。另外,图示了如下情况:在成为与定子芯11相反的一侧的那一侧(轴心X方向外侧)形成为沿径向Y延伸的不燃层42A、42B、43以沿着大致径向Y的方式形成。然而,不限于此,不燃层即使相对于轴心X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动,只要至少一部分在径向Y上相连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心X方向上,在不燃层42A的外侧、即相对于线圈端部12a与定子芯11相反的那一侧还设有第1支架32。因此,该第1支架32还作为覆盖线圈端部12a的金属罩发挥功能,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火、烟从马达101漏出到外部,能够提高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述了如下情况:在径向Y上,在比线圈端部12a靠外周侧的位置形成为沿轴心X方向延伸的不燃层41A、41B以比沿轴心X方向设有线圈端部模制部31b和绝缘体13向定子芯11端面安装的安装部的尺寸h3长的方式延伸。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如图6所示,也能够设为其他的结构。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半剖视图。即,如图6所示,马达101a以如下方式形成不燃层41C、41D:比沿轴心X方向设有线圈端部模制部31b和绝缘体13向定子芯11端面安装的安装部的尺寸h3深,向定子芯11的外周侧咬入。由此,即使万一安全保护电路不正常发挥功能,自线圈端部12a附近部位等向线圈端部模制部31b、绝缘体13引火,也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火从马达101、马达101a向外部漏出,能够提高可靠性。
(第2实施方式)
图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102的半剖视图。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记述了不燃层41A、41B、41C、41D、42A、42B、43由空气形成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不燃材料形成不燃层。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具备由金属形成的不燃层44、45的马达102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不燃层44、45利用由金属形成的不燃材料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自模制树脂31的外侧利用金属的不燃层44、45覆盖线圈端部模制部31b。在具体例中,不燃层44形成为在模制树脂31的主体部31a外周面的、比靠近电路基板34的线圈端部12a靠外周侧的位置沿轴心X方向延伸。即,不燃层44形成为在轴心X方向上包含线圈端部模制部31b。
换言之,在与轴心X交叉的方向、即径向Y上,不燃层44位于比线圈端部12a靠外周侧的位置。另外,在轴心X方向上,不燃层44的高度h11比线圈端部12a的高度h2高。
另外,不燃层45自模制树脂31的主体部31a的外周面延伸至轴承30B的附近。在更具体的例子中,不燃层45在模制树脂31的主体部31a的外周面的、比靠近第2支架33的线圈端部12a靠外周侧的位置沿轴心X方向延伸,形成为在轴心X方向上包含线圈端部模制部31b。并且,不燃层45在相对于线圈端部12a成为与定子芯1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也沿径向Y延伸,形成为在径向Y上包含线圈端部模制部31b。
换言之,不燃层45在从位于沿着轴心X的方向的端部45a到位于径向Y的端部45b的整个范围以覆盖线圈端部12a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在沿着轴心X的方向上,不燃层45的高度h12比线圈端部12a的高度h2高。另外,在径向Y上,不燃层45所具有的宽度W31比线圈端部12a所具有的宽度W2宽。
如上述这样,在万一用于防止在定子10的线圈12流动有过大的电流这样的安全保护电路不正常发挥功能的情况下,过大的电流在定子10的线圈12流动。于是,线圈12发热而成为极高温,发生部分短路。当在线圈12发生部分短路的情况下,产生火花。产生的火花向由绝缘体13等产生的气体引火,有可能导致着火。针对这样的不良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利用由金属形成的不燃材料形成的不燃层44、45。因此,即使在该火欲向马达102的外周侧蔓延的情况下也利用不燃层44、45将该火、伴随于此的烟阻断,能够防止火、烟漏出到马达102的外部。
另外,例如,在自线圈端部12a起火,火欲从线圈端部模制部31b向成为在轴心X方向上与定子芯11相反的一侧的那一侧蔓延的情况下,利用不燃层45、不燃层42A、42B、44将该火、烟阻断,能够防止火、烟向马达102的外部漏出。
另外,由上述说明所示的由金属形成的不燃层44、45能够使用铁、不锈钢、黄铜、铝等金属材料。
特别是在使用铁、黄铜的情况下,通过对其表面实施镀敷加工,能够提高防锈功能。具体而言,在使用铁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熔融镀锌钢板(日本工业标准JIS标准:SGCD)、电镀锌钢板(日本工业标准JIS标准:SECD)。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述了不燃层44、45利用由金属形成的不燃材料形成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代替于此,也可以使用陶瓷、氢氧化铝成形品等无机物。
(第3实施方式)
图8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103的半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径向Y上设有不燃层41A、41B,该不燃层41A、41B由在比线圈端部12a靠外周侧的位置形成为沿轴心X方向延伸的空间部的空气形成。而且,与此同时,还在模制树脂31的外侧设置金属罩。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1支架32、第2支架33的沿着模制树脂31的主体部31a的部分延伸,利用作为该延伸部分的金属罩部46、47也附加作为不燃层的功能。
利用该结构,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火、烟从马达103向外部漏出,能够提高可靠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1支架32、第2支架33延伸而形成金属罩部46、47,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7的不燃层44那样独立地设置金属罩。
(第4实施方式)
图9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马达104的半剖视图。另外,图10是上述马达104的主要部分放大半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图9那样的不燃层50、51覆盖线圈端部12a和用于保持该线圈端部12a的绝缘体13。作为不燃层50、51,也可以是空气,但更优选的是金属、陶瓷等无机物等不燃材料。另外,不燃层50、51与线圈端部12a之间既可以是空气,也可以由模制树脂31充满。
在图9、图10中,表示不燃层50、51由盖状的金属构成的情况。该不燃层50、51以将线圈端部12a和保持该线圈端部12a的绝缘体13包围的方式形成。更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不燃层50包括:外周包围部50a,其位于比绝缘体13的外周壁部13b靠外周侧的位置;侧方包围部50b,其位于相对于绝缘体13成为与定子芯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以及内周包围部50c,其位于比绝缘体13的内周壁部13c靠内周侧的位置。同样,不燃层51包括外周包围部51a、侧方包围部51b以及内周包围部51c。
换言之,在径向Y上,不燃层50、51分别具有外周包围部50a、51a和内周包围部50c、51c。在径向Y上,外周包围部50a、51a分别位于比绝缘体13的外周壁部13b靠外周侧的位置。在径向Y上,内周包围部50c、51c分别位于比绝缘体13的内周壁部13c靠轴心X侧的位置。
在沿着轴心X的方向上,不燃层50、51分别具有侧方包围部50b、51b。在沿着轴心X的方向上,侧方包围部50b、51b位于隔着线圈端部12a而与底面部13a相面对的位置。
如上述这样,在万一用于防止在定子10的线圈12流动有过大的电流这样的安全保护电路不正常发挥功能的情况下,过大的电流在定子10的线圈12流动。于是,线圈12发热而成为极高温,发生部分短路。当在线圈12发生部分短路的情况下,产生火花。产生的火花向由绝缘体13等产生的气体引火,有可能导致着火。针对这样的不良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覆盖定子10的线圈12的线圈端部12a和绝缘体13的不燃层50、51。因此,即使当在线圈12发生了部分短路的情况下,由绝缘体13等引起的火也被不燃层50、51阻断,能够防止火、烟从马达104漏出到外部。
即,不燃层50、51在比线圈端部12a、绝缘体13的外周壁部13b靠外周侧的位置具有形成为沿轴心X方向延伸的外周包围部50a、51a。由此,例如,在自线圈端部12a起火,火欲向比线圈端部12a、绝缘体13靠径向Y上的外周侧的位置蔓延的情况下,利用该外周包围部50a、51a将该火、烟阻断,能够防止其向马达104的外部漏出。
另外,不燃层50、51在比线圈端部12a靠成为与定子芯11相反的一侧的那一侧、即轴心方向外侧的位置具有形成为沿径向Y延伸的侧方包围部50b、51b。由此,例如,在自线圈端部12a起火,火欲向比线圈端部12a、绝缘体13靠成为在轴心X方向上与定子芯11相反的一侧的那一侧蔓延的情况下,利用该侧方包围部50b、51b将该火、烟阻断,能够防止其向马达104的外部漏出。
并且,不燃层50、51在比线圈端部12a、绝缘体13的内周壁部13c靠内周侧的位置具有形成为沿轴心X方向延伸的内周包围部50c、51c。由此,例如,在自线圈端部12a起火,火欲向比线圈端部12a、绝缘体13靠径向Y上的内周侧的位置蔓延的情况下,利用该内周包围部50c、51c将该火、烟阻断,能够防止其向马达104的外部漏出。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不燃层50、51的截面形状设为大致日文片假名コ字状,但不限于此,只要是从线圈端部12a、绝缘体13的外侧良好地覆盖的形状就可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优点:即使在火从线圈端部12a向内周侧漏出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防止火、烟从不燃层50、51向外部漏出。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作为图11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半剖视图中公开的那样的结构。即,图11所示的马达104a作为不燃层52、53具有外周包围部52a、53a和侧方包围部52b、53b。即使是这样的不具有内周包围部的结构,也能够防止自线圈端部12a起火而火自线圈端部12a、绝缘体13向外周侧、侧方漏出的情况。因此,与不具有不燃层52、53的情况相比较,具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火从马达104a向外部漏出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记述了如下情况:在任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不燃层均具有像不燃层41A、41B、41C、41D、44、45、50a、51a、52a、53a那样在比线圈端部12a靠外周侧的位置形成为沿轴心方向延伸的部分和像不燃层42A、42B、43、45、50b、51b、52b、53b那样在相对于线圈端部12a成为与定子芯1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形成为沿径向Y延伸的部分。而且,利用该结构,即使自线圈端部12a起火,也能够良好地阻断从马达的线圈端部12a向外侧、即径向Y和轴心X方向的外侧引火的情况,能够防止火、烟向马达的外部漏出。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作为不燃层,设为仅具有如不燃层41A、41B、41C、41D、44、45、50a、51a、52a、53a那样在比线圈端部12a靠外周侧的位置形成为沿轴心X方向延伸的部分的结构,或者仅具有如不燃层42A、42B、43、45、50b、51b、52b、53b那样在相对于线圈端部12a成为与定子芯1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形成为沿径向Y延伸的部分的结构。使用任一方式,与不具有任何不燃层的构造的马达相比较,均具有火、烟难以漏出到外部的优点。
(第5实施方式)
图12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马达105的半剖视图。
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例如,记述了利用不燃层44、45这样的不燃层覆盖线圈端部12a的情况,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构成为利用不燃层54、55也覆盖线圈12的搭接线12b。即,与通常的马达同样地,在马达105中,在各单齿(11b)的范围内将线圈12彼此间连接的搭接线12b配置于绝缘体13的外周壁部13b的外周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也覆盖这些搭接线12b的方式设置不燃层54、5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燃层54、55由环状的金属板等不燃材料形成。并且,在比线圈端部12a、绝缘体13的外周壁部13b以及搭接线12b靠外周侧的位置,不燃层54、55形成为沿轴心X方向延伸。而且,除线圈端部12a和绝缘体13的外周壁部13b之外,不燃层54、55也覆盖比搭接线12b靠外周侧的位置。另外,不燃层54、55在轴心X方向上的尺寸、即高度h21确保如下高度即可:即使在因搭接线12b断线等产生火星,从而产生了火花的情况下,由该火星引起的火花也不会飞到模制树脂31的主体部31a。另外,也可以由无机物等不燃材料、空气构成不燃层54、55。在由空气构成不燃层54、55的情况下,除轴心X方向上的尺寸之外,不燃层54、55也需要确保与高度h21相等的径向Y上的尺寸。
利用该结构,在马达105设有不仅覆盖定子10的线圈12的线圈端部12a、还覆盖搭接线12b的不燃层54、55。成为定子10的线圈12的导线有时发生断线。在万一用于防止在定子10的线圈12流动有过大的电流这样的安全保护电路不正常发挥功能的情况下,过大的电流在成为定子10的线圈12的导线流动。而且,进一步地,连接线圈12之间的搭接线12b有时发生断线。在搭接线12b断线时,有时在断线的部分产生火星,从而产生火花。由火星产生的火花向由绝缘体13等产生的气体引火,有可能导致着火。针对这样的不良情况,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即使在产生了由火星引起的火花的情况下,由绝缘体13等引起的火也被不燃层54、55阻断,能够防止火、烟从马达105漏出到外部。
即,不燃层54、55在比绝缘体13的外周壁部13b、搭接线12b靠外周侧的位置形成为沿轴心X方向延伸。由此,例如,在自搭接线12b起火,火欲向比绝缘体13、搭接线12b靠径向Y上的外周侧的位置蔓延的情况下,利用不燃层54、55将该火、烟阻断,能够防止火、烟向马达105的外部漏出。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记述了构成为利用两个不燃层54、55也覆盖线圈12的搭接线12b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设为在作为图13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半剖视图中公开的这样的结构。图13所示的马达105a也可以构成为,利用1个不燃层56不仅覆盖定子10的线圈12的线圈端部12a和搭接线12b,还覆盖定子芯11的外周侧。由此,也利用不燃层56阻断火、烟,能够防止火、烟漏出到马达105a的外部。
另外,在图12、图13所示的马达105、105a中,记述了不燃层54、55、56均配置于模制树脂31的内侧(内周侧)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设为在作为图14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的变形例的半剖视图中公开的那样的结构。图14所示的马达105b也可以将不燃层57、58配置于模制树脂3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另外,这些不燃层57、58由金属板、陶瓷等不燃材料形成。
在该变形例中,如图14所示,不燃层57形成为在模制树脂31的内周侧沿轴心X方向延伸。即,不燃层57形成为在轴心X方向上包含电路基板34、成为第1支架32的附近侧的一线圈端部12a、绝缘体13、搭接线12b以及定子芯11。像这样,不燃层57从径向Y上的外周侧覆盖这些构件。
另外,不燃层58在模制树脂31的外周侧和成为图14的下方侧的外侧,形成为从模制树脂31的主体部31a外周面延伸到轴承30B附近,即,沿轴心X方向和径向Y延伸。即,不燃层58在模制树脂31的主体部31a外周面的比靠近第2支架33的线圈端部12a靠外周侧的位置沿轴心X方向延伸。并且,不燃层58形成为在轴心X方向上包含线圈端部模制部31b、或者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包含线圈端部12a、绝缘体13、搭接线12b以及定子芯11。并且,不燃层58形成为在相对于线圈端部12a成为与定子芯1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也沿径向Y延伸,在径向Y上包含线圈端部模制部31b。由此,不燃层58在从位于沿着轴心X的方向的端部58a到位于径向Y的端部58b的整个范围覆盖线圈端部12a、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覆盖线圈端部12a、绝缘体13以及搭接线12b。
并且,在该变形例中,不燃层57和不燃层58的端部58a沿轴心X方向在高度范围h31重叠。另外,不燃层58的端部58b和第2支架33沿径向Y在径向范围W32重叠。
像这样,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不燃层57、58在模制树脂3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形成为在比绝缘体13的外周壁部13b、搭接线12b靠外周侧的位置沿轴心X方向延伸。由此,例如,在自搭接线12b起火,火欲向比绝缘体13、搭接线12b靠径向Y上的外周侧的位置蔓延的情况下,利用不燃层57、58将因绝缘体13等引起的火、烟阻断,能够防止火、烟向马达105b的外部漏出。
另外,在该变形例中,不燃层57和不燃层58的端部58a沿轴心X方向在高度范围h31重叠。因此,在从其附近的搭接线12b、线圈端部12a起火的情况下,也进一步提高火、烟的阻断性能,能够更加良好地防止火、烟漏出到马达105b的外部。另外,不燃层58的端部58b和第2支架33沿径向Y在径向范围W32重叠。因此,在从其附近的搭接线12b、线圈端部12a起火的情况下,也进一步提高火、烟的阻断性能,能够更加良好地防止火、烟漏出到马达的外部。
另外,也可以设为在作为图15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半剖视图中公开的那样的结构。图15所示的马达105c在模制树脂31的外周侧以与不燃层57的鼓出部57a的端部在轴心X方向上以高度范围h33重叠的方式还设有不燃层59。不燃层59由金属板、陶瓷等不燃材料形成。由此,也进一步提高火、烟的阻断性能,能够更加良好地防止火、烟向马达的外部漏出。另外,也可以不独立地设置不燃层59,而是使第1支架32的径向外周侧的端部沿轴心X方向延伸,从而形成不燃层59。
(第6实施方式)
图16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马达106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上述马达106的剖视图。图18是上述马达106的图17中的18-18线向视平面剖视图。另外,图19是上述马达106的外观的立体图。并且,图20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另一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列举作为在转子具备永磁体的无刷马达的一例的马达106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如图16所示,将旋转轴21所延伸的由附图标记X表示的方向设为轴向。而且,在与该轴向X正交的面,如图18那样,将从旋转轴21的中心X扩展的附图标记Y的方向作为径向,将绕中心点X旋转的附图标记Z的方向作为周向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为了防止因安全保护电路不正常发挥功能而在线圈62流动有过大的电流等不良情况引起的火、烟从马达106的主体向外部漏出的情况,设置不燃层。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该不燃层,使用金属制的金属罩。更具体而言,金属罩包括金属内罩66和金属外罩76。
首先,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06包括定子60、转子80、第1支架35、电路基板34、两个轴承30A、30B以及金属外罩76。另外,为了使马达106的构造容易理解,并未记载后述的金属内罩(66)。
如图17所示,定子60具备包含定子芯61、线圈62以及绝缘体63的线圈组装件64。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同样地,隔着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体63将线圈62卷绕于定子芯61而组装成线圈组装件64。
另外,如图18所示,定子芯61具有环状的轭61a和从轭61a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出来的多个齿61b。该多个齿61b在彼此之间形成有作为开口部的槽61c,并且该多个齿61b分别沿周向Z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多个齿61b、将槽数设为12槽的一例。另外,在各单齿61b的延伸出来的顶端部位以比延伸出来的单齿中间部61ba宽的方式形成有沿周向Z扩展的单齿顶端部61bb。该单齿顶端部61bb的内周面成为与转子80的外周表面相对的磁极面。对于这样的结构的定子芯61,一边使绕组穿过槽61c的开口空间,一边在各个单齿61b卷绕该绕组,从而形成线圈62。并且,各线圈62之间例如利用在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的搭接线连接。每个这样的单齿61b的线圈62例如利用设为在电气上彼此的相位相差120度的U相、V相以及W相的3相交流进行通电驱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定子60包括以包围定子芯61的外周的方式配置的金属制的金属内罩66和如图16所示配置为自定子60突出的第2支架65。而且,如图17所示,定子60的线圈组装件64、金属内罩66以及第2支架65配置于预定的位置,除各个单齿(61b)的内周面和第2支架65的突出部之外,以利用树脂材料覆盖这些构件的方式由模制树脂一体成型。如此,构成包含利用模制树脂将这些构件一体化而成的模制树脂部69的定子60。像这样构成的定子60呈大致圆筒状的形状,并且,在该圆柱面也形成有用于将马达106安装于外部装置等的安装部69a、布线孔69b等。另外,定子60所具有的圆形两面中的一面开口,在该开口以设为盖的方式安装有第1支架35,另一面封闭,如上述那样第2支架65突出地配置。另外,关于定子60的结构,以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接下来,如图16~图18所示,在这样的定子60的内侧沿径向Y隔开预定的间隔地插入有转子80。即,马达106是在定子60的内侧配置有转子80的内转子型的马达,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列举作为这样的内转子型的马达106的例子。
转子80以被轴承30A和轴承30B保持为旋转自如的旋转轴21为中心,具备用于保持磁体84的旋转体82。另外,如图17所示,旋转体82具备转子芯83、磁体84以及转子树脂部86。转子芯83例如将多张薄铁板沿轴向X层叠而构成,并在旋转轴21的大致中央部固定于旋转轴21。另外,磁体84是永磁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转子芯83的内部。
如图18所示,沿轴向X贯通的多个磁体插入孔83a沿周向Z等间隔地形成于转子芯83。在各个磁体插入孔83a分别各插入有一个磁体84。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这样的转子芯83的内部内包有磁体84的IPM(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内部磁体埋入)型的马达10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磁体84的S极和N极的磁极沿周向Z交替的方式将磁极数量设为10极的一例。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马达106为10极、12槽的无刷马达的例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通过在转子芯83中将插入了磁体84的磁体插入孔83a的两端以利用树脂材料覆盖的方式进行模制成型,从而构成形成了转子树脂部86的旋转体8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子芯83也设有沿轴向X贯通的树脂贯通孔83b。而且,在该转子树脂部86的轴向两端部形成有以沿轴向X夹着各个磁体84的方式配置的圆盘状的端板树脂部86a。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子芯83的树脂贯通孔83b也填充有树脂材料,由此,利用树脂将端板树脂部86a沿轴向X相连。填充于树脂贯通孔83b的树脂材料作为转子树脂部86的一部分构成内部树脂部86b。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这样的转子树脂部86,将各个磁体84可靠地固定于转子芯83。另外,利用本结构,即使将马达106使用于像水回旋的设备、空调的室外机等那样与雨水、凝结水接触的设备中,也能够防止磁体84与水接触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这样的内转子型的马达106说明,但如图20所示,也可以是实施方式1~5这样的在转子80的外周表面保持磁体的表面磁体型的马达(Surface PermanentMagnet Motor:SPM马达)。
如以上这样,转子80包括形成为图16所示那样的圆柱形状的旋转体82和贯通该旋转体82的中央的旋转轴21。
另外,紧固有这样的旋转体82的旋转轴21利用轴承30A和轴承30B这两个轴承支承为旋转自如。轴承30A、30B是具有多个小径滚珠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轴承30A、30B借助分别配置于定子60的轴向两侧的金属制的第1支架35、第2支架65固定。
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1支架35形成为大致圆盘形状,构成为能够安装于定子60的开口侧。并且,在第1支架35的中央部形成有呈圆筒状凹陷的保持部35a,在该保持部35a保持有轴承30A。即,通过将在保持部35a插入有轴承30A的第1支架35安装于定子60,从而旋转轴21的一侧被支承为旋转自如。
另外,第2支架65的直径比第1支架35的直径小,形成为将圆盘和圆筒组合而得到的形状。另外,利用上述的模制成型,第2支架65固定于定子60的模制树脂部69。并且,在第2支架65的中央部也形成有呈圆筒状凹陷的保持部65a,在该保持部65a保持有轴承30B。即,通过将轴承30B插入于保持部65a,旋转轴21的另一侧被支承为相对于定子60旋转自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部65a的中央形成有开口65b,旋转轴21贯通该开口65b向外侧方向突出。而且,该旋转轴21的突出的部位成为用于连接负载等的输出轴21p。
并且,以下说明详细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制的金属外罩76安装于定子60的第2支架65侧。金属外罩76形成为在中心具有开口部76h的中空的杯形状。定子60所包含的第2支架65以贯通该金属外罩76的开口部76h的方式将金属外罩76安装于定子6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马达106将电路基板34内置于定子60的开口侧这样的一结构例。本实施方式中的电路基板34形成为大致圆盘状的形状,在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供旋转轴21穿过的开口34b。在电路基板34安装有驱动电路等电子部件(34a),也连接有用于施加电源电压、控制信号的连接线等。而且,用于与外部连接的连接线经由安装于布线孔69b的布线保持件68向外部引出。
以上,马达106由如下这样的步骤构成。即,首先,通过将线圈组装件64、金属内罩66以及第2支架65配置于预定的位置而模制一体成型,从而构成定子60。另外,轴承30A、30B安装于转子80的旋转轴21的两侧。而且,以输出轴21p从第2支架65的开口65b突出的方式在定子60插入安装了该轴承30A、30B的状态的转子80。接下来,在第2支架65的保持部65a压入轴承30B。接下来,电路基板34安装于定子60的开口侧。与电路基板34连接的连接线经由布线保持件68向外部引出。而且,在第1支架35的保持部35a压入轴承30A,并且,以设为盖的方式将第1支架35安装于定子60的开口侧。最后,金属外罩76安装于定子60的第2支架65侧。如此,完成图19所示那样的马达106。
对于如以上这样构成的马达106,通过经由连接线供给电源电压、控制信号等,利用安装于电路基板34的驱动电路对线圈62通电驱动。若向线圈62通电,则驱动电流在线圈62流动,从定子芯61产生磁场。而且,利用来自定子芯61的交变磁场和来自转子80所具有的磁体84的磁场,根据这些磁场的极性而产生吸引力和排斥力,利用这些力使转子80以旋转轴21为中心沿周向Z旋转。
接下来,对于如以上这样构成的马达106,说明包含金属内罩66的定子60的详细的结构。
图21是表示金属内罩66的截面以及在单齿61b卷绕有线圈62的该截面的剖视图。图22是线圈组装件64和金属内罩66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23是在线圈组装件64的外周配置有金属内罩66的结构图。
如图21所示,绝缘体63概略而言具有底面部63a、外周壁部63b以及内周壁部63c。底面部63a由与轴向X正交的面形成。而且,形成为底面部63a的该面安装于定子芯61的轴向X上的端面。另外,外周壁部63b和内周壁部63c由与轴向X平行的壁面形成。这样的外周壁部63b竖立设置于形成有线圈62的部位的外周侧,用于限制线圈位置。在外周壁部63b以朝向与定子芯6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安装有销63d。如图17所示,销63d将卷绕于单齿(61b)的线圈62和电路基板34电连接。销63d贯通端子盖36,与电路基板34连接。并且,如图21所示,内周壁部63c位于比外周壁部63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竖立设置于形成有线圈62的部位的内周侧,用于限制线圈位置。
这样的绝缘体63的底面部63a分别安装于单齿61b的位于轴向X的端的两面。隔着所安装的一对绝缘体63卷绕绕组。通过进行这样的作业,相对于定子芯61形成1个线圈62。而且,通过相对于各单齿61b形成同样的线圈62,按照预定的线连接图案将线圈62彼此间电连接,从而完成图22所示那样的线圈组装件64。
如图21所示,在像这样形成的线圈组装件64中,线圈62具有自定子芯61沿轴向X的两侧伸出的线圈端部62a。另一方面,如图18所示,线圈62的除线圈端部62a之外的部分收纳于定子芯61的槽61c内。并且,为了将线圈62彼此间电连接,在各单齿61b间的整个范围,将线圈62彼此间连接的搭接线62b配置于绝缘体63的外周壁部63b的外周等。
此处,如在上述背景技术等中也说明了的那样,在具备这样的线圈组装件64的马达中,若万一防止在线圈62流动有过大电流这样的安全保护功能不正常动作,则在线圈62流动有过大的电流。于是,线圈62、搭接线62b发热而成为极高温。其结果,发生部分短路,或者产生因部分短路引起的火花,进而,也可能导致产生的火花向自绝缘体63等产生的气体引火而着火。而且,特别是,上述这样的线圈端部62a、搭接线62b从定子芯61伸出,因此发生这样的不良情况的可能性变高。
因此,与例如第5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如图23所示,在线圈组装件64的外侧配置有作为不燃层的金属内罩66。如图21和图22所示,金属内罩66是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的两侧开口的金属制的筒。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金属内罩66以自线圈组装件64的外周沿径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围绕该外周的外侧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22所示,金属内罩66具有小径部66a和直径比小径部66a的直径大的大径部66b。
使小径部66a的内径与定子芯61的外径大致相等,从而能够使该小径部66a嵌入于定子芯61的外周。另外,小径部66a的轴向X上的尺寸也与定子芯61的轴向X上的尺寸大致相等。由此,以定子芯61的外周面和金属内罩66的小径部66a的内周面接合的方式将金属内罩66嵌入于线圈组装件64,从而如图23所示,将金属内罩66简易地临时固定于线圈组装件64。
另外,如图21所示,大径部66b的轴向X上的尺寸比线圈端部62a的轴向X上的尺寸大。在金属内罩66仅在小径部66a的轴向X上的一侧设有这样的大径部66b。通过将这样的金属内罩66安装于线圈组装件64,金属内罩66的大径部66b以围绕轴向X的一侧的线圈端部62a、搭接线62b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图21中,为了进一步明确该金属内罩66的配置,将绝缘体63、线圈端部62a以及搭接线62b等也如以下这样区分表示。即,表示为,在图21中的轴向X上,在相对于定子芯61而言的一侧配置有绝缘体63B、线圈端部62aB以及搭接线62bB,在其相反的另一侧配置有绝缘体63T、线圈端部62aT以及搭接线62bT。
即,如图21所示,金属内罩66配置为其大径部66b围绕绝缘体63B、线圈端部62aB、搭接线62bB。另一方面,绝缘体63T、线圈端部62aT、搭接线62bT不被金属内罩66围绕。特别是,在位于图中下方的绝缘体63T的外周具有位于图中上方的绝缘体63B所不包含的定位部63e。绝缘体63T具有定位部63e,因此在安装有金属内罩66的情况下,小径部66a与定子芯61以及大径部66b与绝缘体63B的位置关系唯一地确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金属内罩66中,大径部66b以比小径部66a的直径大的直径形成。由此,大径部66b在与销63d保持充分的绝缘距离的状态下安装于定子芯61。另外,如图17所示,端子盖36的侧壁位于大径部(66b)与销63d之间。若利用绝缘材料形成端子盖36,则能够更加具有余量地确保大径部(66b)与销63d之间的绝缘距离。
如以上这样,在比线圈端部62aB、绝缘体63B的外周壁部63b以及搭接线62bB靠外周侧的位置配置有作为不燃层的金属内罩66的大径部66b。因此,即使由于因上述这样的部分短路等导致的不良情况从线圈62起火,火欲向比绝缘体63B、搭接线62bB靠径向外周侧的位置蔓延,也能利用金属内罩66的大径部66b阻断该火、烟,能够防止火、烟向马达106的外部漏出。
另外,如上所述,实施了图23这样的防火对策的结构除单齿61b的内周面之外,被模制树脂部69的树脂材料覆盖。即,例如在第5实施方式中,除单齿11b的内周面之外,绝缘体13、线圈端部12a等也处于暴露状态,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齿11b的内周面成为暴露状态。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绝缘体63、线圈端部62a整体连同金属内罩66整体一起被树脂材料覆盖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一边实施上述的防火对策,一边也充分地确保了定子60的线圈组装件64的保持强度。
并且,如图15所示,在第5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绝缘体13两侧均具有沿径向Y突出的突起部63f。由此,在本结构的情况下,在将不燃层57、特别是由金属材料形成的不燃层57安装于定子芯11的情况下,需要将板状的金属材料卷绕于定子芯11的制造工序。
相对于此,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体63T、63B,能够利用圆筒形的金属内罩66。由此,在定子芯61安装金属内罩66的作业变容易,生产率提高。
如图17所示,在这样的定子60内的防火对策的基础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不燃层,设为还具备金属外罩76的结构。该金属外罩76安装于定子60的模制树脂部69的外侧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金属外罩76在输出轴21p侧安装于定子60的外侧。另外,通过像这样安装,金属外罩76在轴向X上相对于定子芯61配置于成为与金属内罩66的大径部(66b)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图24是用于说明该金属外罩76的图。为了在图24中示出与其他的构件之间的配置关系,连同该金属外罩76,也示出线圈组装件64、金属内罩66以及第2支架65。即,如图17所示,通过安装金属外罩76,如图24所示,金属外罩76在轴向X上配置于相对于定子芯61成为与金属内罩66的大径部66b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此处,如上所述,在与大径部66b相反的一侧连同供输出轴(21p)突出的第2支架65一起配置有绝缘体63T、线圈端部62aT以及搭接线62bT。另外,在以下,在轴向X上,将相对于这样的定子芯61而言与金属内罩66的大径部66b相反的一侧设为配置输出轴(21p)的输出轴侧,将与输出轴侧相反的一侧设为输出轴相反侧进行适当说明。
金属外罩76包括顶面部76a、曲面部76b以及圆筒部76c,形成为中空的杯形状。该金属外罩76的顶面部76a呈圆盘形状,并且在中心具有开口部76h。曲面部76b自顶面部76a以大致直角弯曲成曲面状。圆筒部76c自曲面部76b呈圆筒状延伸,圆筒部76c的端部侧开口。另外,使圆筒部76c的内径与定子60的外径大致相等,从而能够将该圆筒部76c嵌入于定子60的外周。
另外,在将金属外罩76安装于定子60时,关于金属外罩76的轴向X上的尺寸,设为产生圆筒部76c和金属内罩66在轴向X上重叠的重叠部分76ca的程度的尺寸。换言之,金属外罩76的安装位置设为在将金属外罩76安装于定子60时产生圆筒部76c和定子芯61在轴向X上重叠的重叠部分76ca的程度的位置。另外,作为具体例,示出该重叠部分76ca成为尺寸h61的例子。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出轴侧,圆筒部76c的至少一部分作为重叠部分76ca而在轴向X上与定子芯61重叠。而且,以圆筒部76c的重叠部分76ca自定子芯61的外周沿径向Y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围绕定子芯61的外周的外侧的方式将金属外罩76相对于线圈组装件64配置。以这样的相对于线圈组装件64的配置关系将金属外罩76安装于定子60。由此,金属外罩76在输出轴侧围绕绝缘体63T、线圈端部62aT以及搭接线62bT并且覆盖这些构件。
像这样,关于线圈端部62aT、绝缘体63T以及搭接线62bT,被作为不燃层的金属外罩76覆盖。因此,即使由于因上述这样的部分短路等导致的不良情况而起火,火欲向比绝缘体63B、搭接线62bB靠径向外周侧的位置蔓延,也利用金属外罩76将该火、烟阻断,能够防止火、烟向马达106的外部漏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5实施方式中的图14、图15的结构同样地,金属外罩76的顶面部76a的至少一部分作为重叠部分76aa而在径向Y上与第2支架65重叠。更详细而言,比开口部76h的外周靠外侧的顶面部76a的局部成为与第2支架65的外周侧的局部在径向Y上重叠的环状的重叠部分76aa。另外,在图24中,示出了该重叠部分76aa成为尺寸w62的例子。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通过设置金属外罩76的与第2支架65重叠的重叠部分76aa,提高针对在马达106内部产生的火、烟向外部的阻断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6具备作为不燃层的金属内罩66和金属外罩76。
通过在将该金属内罩66如上述那样安装于定子芯61的侧面的状态下进行模制成型,从而构成包含将这些构件一体化的模制树脂部69的定子60。对于这样的定子60,在输出轴相反侧,金属内罩66的大径部66b以围绕绝缘体63B、线圈端部62aB、搭接线62bB的方式配置。因此,在输出轴相反侧,利用金属内罩66的大径部66b,能够对在马达106内部产生的火、烟进行阻断。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外罩76如上述那样嵌入于定子60的外周。由此,在输出轴侧,金属外罩76以覆盖绝缘体63T、线圈端部62aT、搭接线62bT的方式配置。因此,在输出轴侧,利用金属外罩76,能够对在马达106内部产生的火、烟进行阻断。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仅单齿11b的内周面成为暴露状态,且绝缘体63、线圈端部62a整体也连同金属内罩66整体一起被模制树脂部69覆盖的结构。因此,一边实施上述的防火对策,一边也充分地确保了定子60的线圈组装件64的保持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不燃层,列举由金属制成的金属内罩66和金属外罩76进行了说明,但金属内罩66和金属外罩76是不燃材料即可。金属内罩66和金属外罩76也可以由作为不燃材料的陶瓷等除金属之外的材料制成。
(第7实施方式)
图25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马达107的剖视图。图26是上述马达107的金属内罩661的立体图。图27是上述马达107的金属内罩661和线圈组装件641的剖视图。
与图17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比较,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07具备将第6实施方式的金属内罩66变形而得到的金属内罩661以及将第6实施方式的绝缘体63变形而得到的绝缘体631。即,如图25所示,马达107具备定子601,该定子601在包含绝缘体631的线圈组装件641安装金属内罩661,并包含将这些构件一体化的模制树脂部69。另外,其他的结构、动作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对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对于同样的部位,引用第6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如图26所示,作为不燃层的金属内罩661也是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的两侧开口的金属制的筒。而且,金属内罩661除与第6实施方式的金属内罩66同样的小径部66a和大径部66b之外,还具有锥形部661c。
该锥形部661c相对于小径部66a设于与大径部66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锥形部661c形成为倒锥形形状,随着从金属内罩661处的与小径部66a间的交界向端部靠近,其直径变大。
并且,与该锥形部661c相配合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组装件641具有与第6实施方式的绝缘体63不同的绝缘体631。
即,如图27所示,首先,本实施方式中的线圈组装件641在输出轴相反侧配置有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的绝缘体63,相对于此,在输出轴侧,配置有绝缘体631。绝缘体631除具有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的底面部63a、外周壁部63b以及内周壁部63c之外,还具有锥形部631c。在输出轴侧,在将绝缘体631安装于定子芯61时,锥形部631c以位于定子芯61的外周的方式配置。锥形部631c的截面为三角形形状,其整体形成为倒锥形形状,随着靠近定子芯61的端部,其直径变大。另外,锥形部631c与金属内罩661的锥形部661c以彼此的侧面的角度和轴向X上的长度大致相等的方式形成。
即,对于具有这样的锥形部631c的线圈组装件641,若嵌入具有上述这样的锥形部661c的金属内罩661,则在锥形部661c与锥形部631c接触的时刻,作为止挡件发挥功能,无法进一步嵌入。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锥形部661c和锥形部631c限制金属内罩661相对于线圈组装件641在轴向X上的位置。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组装件641具备具有锥形部631c的绝缘体631,并且,金属内罩661具备与锥形部631c的形状一致这样的锥形部661c。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金属内罩661容易地嵌入于线圈组装件641。特别是,利用这样的锥形形状实现止挡件功能,因此能够更简单地嵌入。而且,通过嵌入直至锥形部661c和锥形部631c接触为止这样的容易的操作,不会发生位置关系偏移,而能够准确地将线圈组装件641和金属内罩661在轴向X上的位置对准。因此,对于位于输出轴相反侧的绝缘体63、线圈端部62aB以及搭接线62bB,能够将金属内罩661的大径部66b准确地配置于这些构件的周围。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加精度良好地配置作为不燃层的金属内罩661的大径部66b,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火、烟漏出到马达107的外部。
(第8实施方式)
图28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马达108的剖视图。图29是上述马达108的缺口部692a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图30是上述马达108的图29中的30-30线向视平面剖视图。另外,图31是上述马达的另一缺口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与图17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比较,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08具备将第6实施方式的模制树脂部69变形而得到的模制树脂部692。具体而言,如图28所示,马达108的模制树脂部692相对于第6实施方式的模制树脂部69还具备作为缺口的缺口部692a。另外,其他的结构、动作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对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对于同样的部位,引用第6实施方式的说明。另外,接下来说明详细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缺口部692a,将因在金属外罩76产生的结露等造成的水分自马达108主体放走。
像这样形成于模制树脂部692的缺口部692a如图30所示在模制树脂部692的成为大致圆形的截面为其外周附近的局部向中心方向成为凹形状的形状。并且,如图29所示,该缺口部692a的这样的截面形状沿轴向X延伸。即,缺口部692a是以将模制树脂部692的局部切除而形成的槽或者凹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缺口部692a形成于模制树脂部692的安装有金属外罩76的那一侧。并且,在将金属外罩76安装于模制树脂部692时,如图29所示,以缺口部692a和金属外罩76的圆筒部76c局部重叠的方式形成缺口部692a。换言之,在将金属外罩76安装于模制树脂部692时,在轴向X上,相比于金属外罩76的端部,缺口部692a向输出轴相反侧延伸。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缺口部692a,也设有成为缺口部692a和金属外罩76的圆筒部76c在径向Y上不面对的开口的缺口开口部692a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Z上,以缺口部692a和用于安装布线保持件68的布线孔69b成为大致相同位置的方式形成缺口部692a。即,在自缺口部692a的输出轴相反侧的端部进一步沿轴向X的延长线上配置有布线孔69b、布线保持件68。
另外,金属外罩76在暴露了的状态下安装于模制树脂部692。并且,金属外罩76是金属,因此更易于产生结露等,例如,在模制树脂部692与金属外罩76之间等易于积存水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上述这样的槽状的缺口部692a,成为将在金属外罩76周边产生的水分以自金属外罩76离开的方式引导的构造。
在图29中,利用箭头示出该水分流动的路径的一例。即,以缺口部692a、布线保持件68成为铅垂下方侧的方式将马达108固定于设备的内部等。于是,在模制树脂部692与金属外罩76之间产生的水分首先向缺口部692a引导。并且,该水分从缺口部692a的缺口开口部692a1向模制树脂部692的外部表面流出。并且,流出的水分沿着模制树脂部692的地面侧流动而到达布线保持件68。而且,通过将自布线保持件68出来的引线适当地引绕为水分对策用,从而能够利用该引线对到达了布线保持件68的水分以进一步离开马达108的方式进行引导。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制树脂部692具有上述这样的缺口部692a。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由于结露等而水分附着于用于防止火、烟漏出到马达108的外部的金属外罩76,也能够将该水分以自马达108离开的方式引导。
另外,在图3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31是该马达的另一缺口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与上述的图28~图30所示的方式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在缺口开口部692a1的附近形成有锥形部76d、692a2。关于其他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28~图30所示的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引用其说明。
即,如图31所示,在缺口开口部692a1的附近,金属外罩76的输出轴相反侧的端部具有在径向Y上打开的锥形部76d。同样,模制树脂部692在与锥形部76d相对的位置具有锥形部692a2。锥形部76d和锥形部692a2以使穿过缺口部692a而来的水分顺利地排出的方式沿着朝向铅垂下方打开的方向形成倾斜面。由此,穿过缺口部692a而来的水分更进一步自缺口部692a向外部导出。
(第9实施方式)
图32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马达109的剖视图。图33是上述马达109的金属外罩763附近的放大图。
与图17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比较,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09具备将第6实施方式的金属外罩76变形而得到的金属外罩763。具体而言,如图32和图33所示,马达109的金属外罩763相对于第6实施方式的金属外罩76还具备具有倒角部763d1的顶端部763d。另外,其他的结构、动作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对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对于同样的部位,引用第6实施方式的说明。
如图33所示,金属外罩763在其开口侧的顶端部763d还具有作为所谓倒角的曲面、即倒角部763d1。在本实施方式中,像这样,通过利用倒角部763d1将顶端部763d倒圆,使金属外罩763向模制树脂部69的安装变容易。并且,通过设为这样的顶端部763d,也防止由于锐利的角造成的伤痕、损伤等。另外,代替将倒角部763d1设为曲面的倒角,也可以设为平面的倒角。
另外,图3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如图34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将金属外罩763的开口侧的顶端部763d设为倒锥形形状的锥形部763d2。锥形部763d2越向输出轴相反侧去,直径越大。由此,也能够将金属外罩763容易地安装于模制树脂部69。
(第10实施方式)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10的将金属内罩66嵌入于线圈组装件644的凿紧加工前的状态的平面剖视图。图36是图35的AA部位的放大剖视图,表示将金属内罩66安装于线圈组装件644之后,实施凿紧加工的状态。另外,图37是表示上述马达110的线圈组装件644的外观的立体图。
与图17和图18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比较,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10具备将第6实施方式的线圈组装件64的定子芯61变形而得到的线圈组装件644的定子芯614和将第6实施方式的金属内罩66通过凿紧加工变形而得到的金属内罩664。即,如图35所示,马达110具备定子,该定子包括在将金属内罩66嵌入于线圈组装件644、之后对金属内罩66进行凿紧加工的金属内罩664。另外,其他的结构、动作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对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对于同样的部位,引用第6实施方式的说明。
通过进行这样的凿紧加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6、图37所示,在定子芯614的外周形成有突起部61d。该突起部61d为1个以上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形成有与齿61b相同数量的12个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样的突起部61d在定子芯614的外周沿周向Z等间隔地形成。各个突起部61d沿轴向X延伸,并且,在径向Y上如图36所示那样形成为呈三角状向外方向突起这样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组装中,首先,将与第6实施方式等相同的金属内罩66嵌入于具有这些突起部61d的定子芯614。此时,以呈三角状突出的突起部61d各自的顶端和金属内罩66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进行嵌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突起部61d以接触面积较少的状态进行嵌入,谋求作业性的提高。
并且,在如此将金属内罩66嵌入于线圈组装件644之后,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金属内罩66的外侧对突起部61d所存在的部位,利用凿紧夹具进行凿紧加工。即,如图36所示,从外侧将呈三角状凹陷的凿紧夹具按压于金属内罩66的突起部61d所存在的部位。由此,金属内罩66所按压的部位如图36所示成为呈三角状弯曲的突起。即,换言之,利用这样的凿紧加工,成为具有图36所示那样的突起、即凿紧部664c的金属内罩664。另外,当然,在凿紧加工之后,定子芯614的突起部61d的外周侧和金属内罩664的凿紧部664c的内周侧如图36所示以呈三角状咬合的方式接触。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芯614中,形成有至少1个突起部61d,在金属内罩664以与突起部61d对应的方式形成有凿紧部664c。而且,利用突起部61d和凿紧部664c将金属内罩664保持于线圈组装件64。因此,在例如模制成型时等也是,能够预防彼此的位置偏移等。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组装、成型时等,能够防止作为不燃层的金属内罩664的大径部(66b)自预定位置偏移等,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火、烟漏出到马达110的外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基于凿紧加工将金属内罩664保持于线圈组装件64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利用点焊进行保持。即,如上述那样,将金属内罩66嵌入于具有突起部61d的定子芯614,对突起部61d和金属内罩66接触的部位进行点焊,从而也能够将金属内罩66固定于定子芯614。
(第11实施方式)
图38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马达111的剖视图。图39是上述马达111的端子盖365、金属内罩66以及线圈组装件64的分解立体图。
与图17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比较,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11具备将第6实施方式的端子盖36变形而得到的端子盖365。具体而言,如图38和图39所示,马达111的端子盖365相对于第6实施方式的端子盖36而言还具备壁部365b。另外,其他的结构、动作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对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对于同样的部位,引用第6实施方式的说明。
如图39所示,端子盖365除具备电连接用的端子的端子面365a之外,还具备壁部365b。另外,端子盖365由作为绝缘材料的绝缘性的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端子盖365在马达111内部配置于输出轴相反侧。如图39所示,端子盖365以端子面365a与线圈组装件64相面对的方式配置。而且,壁部365b从端子面365a的外周侧沿轴向X延伸。即,壁部365b与金属内罩66的大径部66b平行。在径向Y上,壁部365b配置于大径部66b与绝缘体63所包含的外周壁部63b之间。外周壁部63b位于壁部365b与线圈端部62a之间。
以上,本实施方式设为端子盖365具备壁部365b的结构。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配置于端子面365a的端子和金属内罩66接触,能够谋求安全性的提高。
(第12实施方式)
图40是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马达112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与图17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比较,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12具备将第6实施方式的模制树脂部69变形而得到的模制树脂部696以及将第6实施方式的金属外罩76变形而得到的金属外罩766。即,如图40所示,马达112在模制树脂部696形成有凹部696a,在金属外罩766的顶端部766d形成有弯折部766d1。另外,其他的结构、动作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对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对于同样的部位,引用第6实施方式的说明。
在模制树脂部696的外周的靠输出轴侧的位置形成有至少1个以上的这样的凹部696a。另外,在金属外罩766的开口部侧的顶端部766d与凹部696a相配合地形成有弯折部766d1。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将金属外罩766安装于模制树脂部696,弯折部766d1与凹部696a咬合。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将金属外罩766安装并固定于模制树脂部696。
如根据以上的说明明确的那样,本公开在驱动马达时,即使在安全保护装置不正常发挥功能这样的情况下,也能提高作为马达单体的安全性。换言之,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即使在特殊的环境下,也防止火、烟从马达向外部漏出。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安全保护装置不正常发挥功能的状况下,若对马达持续供给过大的电流,则在线圈持续流动有过大的电流。此处,若成为线圈的绕组发生不良情况,在线圈产生部分短路,则线圈可能成为热源。
本公开通过利用不燃层包围可能成为热源的线圈,防止上述的火、烟的流出。不燃层能够使用空气、金属材料以及陶瓷等不燃材料。
通常,马达的转子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由此,马达的外形大致呈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大致柱状。因而,本公开的不燃层需要相对于线圈将柱状的侧面侧、柱状的底面侧以及上表面侧包围。
在考虑内转子型的马达的情况下,理想的是,期望直接利用不燃层包围可能成为热源的线圈或者线圈组装件。然而,线圈卷绕于定子。或者,固定于旋转轴的转子位于线圈组装件的内部。由此,难以直接利用不燃层包围上述构件。
因此,本申请申请人进行专心研究,结果推导出上述的实施方式:对于能够包围的部位,至少在附近的场所包围线圈或者线圈组装件,并且,对于难以包围的部位,在能够包围的范围包围线圈或者线圈组装件。
例如,特别是,在制造方面以及对EMC方面被认为是有用的第6实施方式成为接下来的结构。
即,在卷绕有线圈的定子芯以包含位于输出轴相反侧的线圈端部的侧面侧的方式直接安装有金属内罩。
其他的部分、即位于输出轴侧的线圈端部的侧面侧、位于两侧的线圈端部的底面侧和上表面侧被第1、第2支架以及金属外罩包围。
通过设为本结构,能够将线圈组装件整周直接或者间接地包围。由此,通过使用本方式,作为主要的目的,即使在特殊的环境下,也能够防止火、烟从马达向外部漏出。另外,作为模制成型而得到的马达的特征,能够容易地制造由抑制声音、振动或者有无安装部等多种多样的外形形成的形态。
换言之,若利用金属罩包围模制成型而得到的马达的外表面,作为主要的目的,即使在特殊的环境下,也能够防止火、烟从马达向外部漏出,但担心接下来的方面。
即,为了将马达的外表面全部利用金属罩包围,需要准备与安装部的有无等多种多样的外形相配合的许多金属罩。由此,在制造方面,由于需要多种多样的库存,因此具有生产率的改进点。
另外,在马达的外表面与金属罩之间产生稍微的间隙。该间隙作为空气层发挥功能。也就是说,在通常的马达使用时,该空气层作用为妨碍马达的散热。由此,在马达的冷却这一方面,具有改进点。
并且,在利用金属罩包围马达的外表面的情况下,在将该马达安装于电气设备使用时,金属罩作为天线起作用,因此在对EMC性上要求进一步的改善。
因而,对照本公开的宗旨,并不是排除利用金属罩覆盖马达的外表面的方式,但在更靠近的位置包围线圈或者线圈组装件这样的上述方式更为优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对于本发明的应用领域,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应用于定子被模制树脂覆盖的所谓模制马达。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1a、102、103、104、104a、105、105a、105b、105c、106、107、108、109、110、111、112、900:马达
10、60、601、910:定子
11、61、614、911:定子芯
11a、61a:轭
11b、61b:齿(单齿)
12、62、912:线圈
12a、62a、62aB、62aT、912a:线圈端部
12b、62b、62bB、62bT:搭接线
13、63、63B、63T、631、913:绝缘体
13a、63a:底面部
13b、63b:外周壁部
13c、63c:内周壁部
20、80、920:转子
21:旋转轴
21p:输出轴
22、82:旋转体
23、83:转子芯
24、84:磁体
30A、30B:轴承
31、131、931:模制树脂
31a:主体部
31b:线圈端部模制部
32、35:第1支架
33、65:第2支架
34:电路基板
34a:电子部件
34b、65b:开口
35a、65a:保持部
36、365:端子盖
41A、41B、41C、41D、42A、42B、43、44、45、50、51、52、53、54、55、56、57、58、59:不燃层
45a、45b、58a、58b:端部
46、47:金属罩部
50a、51a、52a、53a:外周包围部
50b、51b、52b、53b:侧方包围部
50c、51c:内周包围部
57a:鼓出部
61c:槽
61d、63f:突起部
61ba:单齿中间部
61bb:单齿顶端部
63d:销
63e:定位部
64、641、644:线圈组装件
66、661、664:金属内罩
66a:小径部
66b:大径部
68:布线保持件
69、692、696:模制树脂部
69a:安装部
69b:布线孔
76、763、766:金属外罩
76a:顶面部
76b:曲面部
76c:圆筒部
76d、631c、661c、692a2、763d2:锥形部
76h:开口部
76aa、76ca:重叠部分
83a:磁体插入孔
83b:树脂贯通孔
86:转子树脂部
86a:端板树脂部
86b:内部树脂部
365a:端子面
365b:壁部
664c:凿紧部
692a:缺口部
692a1:缺口开口部
696a:凹部
763d、766d:顶端部
763d1:倒角部
766d1:弯折部

Claims (2)

1.一种马达,其包括:
定子,其具有定子芯和卷绕于该定子芯的线圈;
转子,其具有沿轴心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和包含磁体成分、沿所述轴心方向延伸且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体,该转子位于所述定子的内侧;
轴承,其将所述转子支承为旋转自如;以及
模制树脂,其用于覆盖所述定子,其中,
所述线圈具有从所述定子芯沿所述轴心方向伸出的线圈端部,该马达设有用于覆盖所述线圈端部的不燃层,
该马达还具备隔着所述模制树脂覆盖所述线圈端部的金属罩。
2.一种马达,其包括:
定子,其具有定子芯和卷绕于该定子芯的线圈;
转子,其具有沿轴心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和包含磁体成分、沿所述轴心方向延伸且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体,该转子位于所述定子的内侧;
轴承,其将所述转子支承为旋转自如;以及
模制树脂,其用于覆盖所述定子,其中,
所述线圈具有从所述定子芯沿所述轴心方向伸出的线圈端部,该马达设有用于覆盖所述线圈端部的不燃层,
该马达还具备:
第1金属罩,其隔着所述模制树脂沿所述轴心方向覆盖所述线圈端部;以及
第2金属罩,其隔着所述模制树脂在从所述轴心方向到径向的范围内覆盖所述线圈端部。
CN202011460722.7A 2016-11-28 2017-11-22 马达 Pending CN1124218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9628 2016-11-28
JP2016-229628 2016-11-28
JP2016-254573 2016-12-28
JP2016254573 2016-12-28
JP2017-022671 2017-02-10
JP2017022671 2017-02-10
CN201780073322.0A CN109997294B (zh) 2016-11-28 2017-11-22 马达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3322.0A Division CN109997294B (zh) 2016-11-28 2017-11-22 马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1834A true CN112421834A (zh) 2021-02-26

Family

ID=6219493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60722.7A Pending CN112421834A (zh) 2016-11-28 2017-11-22 马达
CN201780073322.0A Active CN109997294B (zh) 2016-11-28 2017-11-22 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3322.0A Active CN109997294B (zh) 2016-11-28 2017-11-22 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190076B2 (zh)
EP (3) EP3734805A1 (zh)
JP (3) JP6994627B2 (zh)
CN (2) CN112421834A (zh)
WO (1) WO20180971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2408B2 (ja) * 2018-06-06 2022-01-20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ップモータ
DE102019107511A1 (de) 2018-06-20 2019-12-24 Hanon Systems Vorrichtung zum Antreiben eines Verdichters und Verfahren zum Montieren der Vorrichtung
CN209860692U (zh) * 2019-06-20 2019-12-2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动机
JP2021010214A (ja) * 2019-06-28 2021-01-2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474932B2 (ja) * 2019-07-17 2024-04-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モールドモータ
KR20210035457A (ko) * 2019-09-24 2021-04-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모터
US11710991B2 (en) * 2020-08-25 2023-07-2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igh voltage electric machine equipped with galvanic separators for cascaded voltage stator modularization
WO2022180724A1 (ja) * 2021-02-25 2022-09-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
CN112953050B (zh) * 2021-03-24 2022-08-23 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一种整体浸漆灌封电机定子
DE102021203210A1 (de) 2021-03-30 2022-10-06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Isolationsvorrichtung, Stator und elektrische Maschine
CN113364158B (zh) * 2021-05-25 2023-09-05 浙江亚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外圆面加工的电机定子、电机及其加工装配工艺
JP7333887B1 (ja) 2022-11-24 2023-08-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電動機、固定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01801A (zh) * 1974-01-11 1975-08-12
JPS5316113U (zh) * 1976-07-23 1978-02-10
JPH05336698A (ja) * 1992-05-29 1993-12-17 Shibaura Eng Works Co Ltd モ−ルド電動機
JP2000333429A (ja) * 2000-01-01 2000-11-30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無刷子電動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28673A (ja) * 2006-02-21 2007-09-06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90267441A1 (en) * 2008-02-14 2009-10-29 Hitachi, Lt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EP2587637A2 (en) * 2011-10-27 2013-05-01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Motor including heat conducting resin
JP2013247761A (ja) * 2012-05-25 2013-12-09 Jtekt Corp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JP2014121222A (ja) * 2012-12-19 2014-06-30 Panasonic Corp レジンモールド構造体
WO2014115018A2 (en) * 2013-01-22 2014-07-3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5972502B1 (ja) * 2015-09-28 2016-08-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26402U (zh) * 1976-08-13 1978-03-06
JPS5442603A (en) 1977-09-09 1979-04-04 Hitachi Ltd Plastic resin moulded electric motor
JPS606532B2 (ja) 1977-12-15 1985-02-19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電磁装置
JPS54183602U (zh) * 1978-06-16 1979-12-26
JPS54182805U (zh) 1978-06-16 1979-12-25
JPS5872354A (ja) * 1981-10-22 1983-04-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モ−ルドモ−タ
JPS61176948U (zh) 1985-04-24 1986-11-05
US6040647A (en) * 1997-12-23 2000-03-21 Emerson Electric Co. Electromagnetic device having encapsulated construction and precise positioning of bearing and shaft axes
JP3421251B2 (ja) * 1998-08-21 2003-06-30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ボビン
JP2002272645A (ja) 2001-03-14 2002-09-24 Toto Ltd トイレ装置
JP2002272045A (ja) * 2001-03-14 2002-09-20 Moric Co Ltd 回転界磁型電気機器のステータ構造
US7036206B2 (en) * 2002-08-09 2006-05-0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Process for preparing an over molded motor stator structure
US8063547B2 (en) * 2008-07-28 2011-11-22 Kabushiki Kaisha Yaskawa Denki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SE534838C2 (sv) * 2010-05-21 2012-01-17 Bae Systems Haegglunds Ab Kylanordning för elmotor
WO2012101976A1 (ja) 2011-01-25 2012-08-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ルド構造体およびモータ
US9071090B2 (en) * 2011-04-27 2015-06-3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Motor and electr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3054479A1 (ja) * 2011-10-12 2013-04-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ジンモールド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装置
JP2015097430A (ja) * 2012-03-01 2015-05-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ルドモータ
JP6090572B2 (ja) 2013-04-27 2017-03-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225513B2 (ja) * 2013-07-04 2017-11-08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モールドモータ
CN105322730B (zh) * 2014-07-28 2017-09-15 江门市地尔汉宇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及其制备方法
WO2018159537A1 (ja) * 2017-02-28 2018-09-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モールド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01801A (zh) * 1974-01-11 1975-08-12
JPS5316113U (zh) * 1976-07-23 1978-02-10
JPH05336698A (ja) * 1992-05-29 1993-12-17 Shibaura Eng Works Co Ltd モ−ルド電動機
JP2000333429A (ja) * 2000-01-01 2000-11-30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無刷子電動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28673A (ja) * 2006-02-21 2007-09-06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90267441A1 (en) * 2008-02-14 2009-10-29 Hitachi, Lt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EP2587637A2 (en) * 2011-10-27 2013-05-01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Motor including heat conducting resin
JP2013247761A (ja) * 2012-05-25 2013-12-09 Jtekt Corp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JP2014121222A (ja) * 2012-12-19 2014-06-30 Panasonic Corp レジンモールド構造体
WO2014115018A2 (en) * 2013-01-22 2014-07-3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5972502B1 (ja) * 2015-09-28 2016-08-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97167A1 (ja) 2018-05-31
CN109997294A (zh) 2019-07-09
EP3547506A4 (en) 2019-11-20
US20190372421A1 (en) 2019-12-05
EP3547506A1 (en) 2019-10-02
EP3734806A1 (en) 2020-11-04
CN109997294B (zh) 2021-09-28
US11764636B2 (en) 2023-09-19
EP3734805A1 (en) 2020-11-04
JP6994627B2 (ja) 2022-01-14
JPWO2018097167A1 (ja) 2019-10-17
US11190076B2 (en) 2021-11-30
US20210126505A1 (en) 2021-04-29
JP2023091064A (ja) 2023-06-29
JP2021185743A (ja) 2021-12-09
JP7365543B2 (ja) 2023-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7294B (zh) 马达
CN110383643B (zh) 模制马达
US8384257B2 (en) Brushless motor
JP2005110403A (ja) 電動機のロータ
KR20190111111A (ko) 모터
CN209860692U (zh) 电动机
CN111509871B (zh) 定子、马达及送风装置
CN114175455B (zh) 模制马达
JPWO2020255592A5 (zh)
CN110476332B (zh) 马达
CN112136265B (zh) 模制马达
CN216564729U (zh) 电动机、送风装置及抽油烟机
JP2019030046A (ja) モータ
CN109672275B (zh) 定子构造以及旋转变压器
JP2017163693A (ja) モータ
JP2019122177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7103986A (ja) 電動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